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不难诊断,但已属于晚期,因此应早期诊断。对凡有肝病史的中

年人,尤其是男性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肿大,应作AFP、B

超等有关检查作出诊断。AFP持续低浓度增高但转氨酶正常,往往是亚临床肝癌的主要表现。在排除活动性肝病、妊娠、生殖腺胚胎瘤的情况下,如AFP大于500μg/L(对流法)或AFP大于200μg/L(定量法)持续8周,可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2.鉴别诊断

肝脓肿

有细菌或阿米巴原虫感染史。发热、肝脏肿大有明显压痛相似于肝癌,但表面光滑、

质地无肝癌坚硬。B超可显示液性暗区。肝穿有脓液,常规检测及培养可找到细菌或阿米

巴滋养体。且针对病原体治疗有效。

肝硬化

若肝硬化患者有明显的肝肿大、质硬的大结节,或肝萎缩变形而B超,CT检查又发

现占位性病变,则肝癌的可能性极大,应反复检测AFP.若AFP与ALT曲线分离或AFP持续升高,应考虑为原发性肝癌。

继发性肝癌

原发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房等处的癌瘤,常转移至肝脏,与肝癌相比,病情发展较慢、肝区痛不明显、很少有HBsAg阳性及肝硬化一般AFP为阴性,关键在于

病理检查和找到肝外原发癌。

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

肝血管瘤、多囊肝、包虫病等可用B超、CT、MRI等检查辅助诊断,必要时腹腔镜

能帮助诊断。

其他上腹部肿物

腹膜后的软组织瘤,来自肾、肾上腺、胰腺、结肠等处的肿瘤也可在上腹部呈现包块。但AFP应为阴性,B超、CT等有助于鉴别。必要时腹腔镜检查甚至剖腹探查方能确诊。

肝癌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癌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陆建平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原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X线影像学,它是一种多参数成像的新技术,软组织对比优良,提供的信息量最为丰富,能做任意方向的断面成像。十年多的实践证明,MRI具众多突出的优点而对肝内病变的检出、定位和定性,较其他影像学有其独到之处,正逐渐成为大部分肝脏占位病变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部分病变甚至是首选检查。 肝脏是全身最大的器官,结构复杂,病变的种类繁多。MRI有多种检查方法,取决于扫描序列参数的变化组合,也可选择不同种类的造影剂作特殊的增强检查,然而全部MRI扫描方法都用于每一例检查是不现实的,因此检查前当班医生明确检查目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至关重要。例如对疑有肝脏占位的患者,MRI检查通常要明确病灶的有无、多少、精确的部位、内部质地、病灶内血供、门腔静脉有无受累甚至组织的特异性等等。要达到这些目的,检查前应详细了解病史及体征,与临床医生作必要的沟通,深入研究其他已经完成的影像检查材料,然后选择有针对性的扫描方法及序列。此外,当今国内MR机的品牌很多,场强高低不一,图像质量参差不齐,每一位医生必须熟知所使用机器的特性,从诊断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机器优势,避免无效的检查,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我们认为中高场MR机的肝脏检查才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 一、肝癌的MRI检查技术 随着MR机性能的改善,可供选择的扫描条件、序列很多,参数变化很大,何为肝脏MRI最佳常规扫描方法确实难以规范,基本原则是优先保证图像质量,力争获取更多病灶信息,兼顾省时快速。 (一)扫描前准备 1.病人须禁食检查前一餐,以防胃肠道内容物与病变相混淆或掩盖病变。检查前30分钟可口服0.1~0.2mmol/L浓度的枸缘酸铁胺溶液500~1000ml,作为阴性对比剂,以区别胃肠道与肝脏。也有使用阳性对比剂,如钆-二乙烯五胺乙酸(Gd-DTPA)的稀释液,其效果不如阴性对比剂。 2.病人取仰卧位,将肝脏部位放置在体部线圈或相控阵线圈的中央,嘱病人不必紧张,平静呼吸。如果采用非屏气扫描序列,最好用腹带加压上腹部,减少由腹式呼吸引起的伪影,过分肥胖者使用腹带效果不甚理想。目前在多数大型教学医院,通常拥有新颖的高场MR机(场强1.5T以上),一般选择使用腹部相控阵线圈,可明显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肝脏检查因此而被改进为常规的屏气扫描。 3.对需作屏气扫描的患者,宜先训练屏气方法,并告知大约屏气时间。 4.对需作增强的患者可预置非金属针管及抗凝导管,也可预接高压注射器。 (二)平扫 横断面成像是肝脏扫描的基本方位,层厚要求在8mm 以下,层间距1mm左右,共15~20层覆盖整个肝区,扫描野头足侧各加一个饱和区可减少呼吸运动及血管搏动伪影。 1.T1加权像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细胞癌(HCC)为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高发区HCC可占90%以上。发病率男多于女,发病高峰年龄40~49岁。现将近年笔者运用CT诊断肝细胞癌的经验经验总结如下。 1 检查技术和设备 1.1 采用西门子欢悦螺旋CT进行螺旋扫描。 1.2 扫描前准备扫描前5 min患者空腹口服300~500 ml 1.5%~2%泛影葡胺或500 ml饮用水。 1.3 平扫应列为常规扫描,患者仰卧位,首先扫定位像,然后根据定位像横断扫描从膈下至腰1~2椎体间,层距10 mm,层厚10 mm,必要时可减薄层距层厚及扩大扫描范围。 1.4 增强扫描对于肝细胞癌一般应进行增强扫描,其目的:①更好地显示肝肿瘤;②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灶;③根据病灶的增强特性鉴别病灶的性质。原发性肝细胞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正常肝实质主要由门静脉供血,造影剂经血流进入肿瘤内和肝实质内的时间、程度、及清晰度均不同,病变更具有增强特性,有助于病灶的检出与鉴别。 2 病理分型 ①巨块型:无论单发或多发,肿块直径大于5 cm;②结节型:单结节、融合结节及多结节,肿块直径小于5 cm;③弥漫型:癌块细小,全肝分布;④小肝癌:为结节型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指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 cm,多个癌结节最多不超过2个,其最大径总和≤3 cm。小肝癌的提出标志着肝癌诊断水平的提高。 3 肝细胞癌的CT平扫及动态扫描表现 3.1 平扫CT表现。平扫很少能显示1 cm以内的病灶。三种类型的肿瘤大多为低密度表现;少数可呈等密度,若无边缘轮廓的局限性突出,很难发现病灶;极少数可显示为高密度,密度差异不但取决于肿瘤本身的分化和成分,还取决于周围的肝脏密度。①结节型一般呈类圆形,周围肝组织界限清楚,部分周围可见假包膜,肿瘤内可缺血坏死形成更低密度区;②巨块型肝癌形成巨大肿块,可占据肝脏一叶或一叶的大部分,浸润性生长,边缘不锐利,多见坏死灶呈更低密度区,周围有子灶;③弥漫型肝癌为弥漫性小结节,平扫难以显示,多伴有肝大、肝硬化及门静脉内瘤栓形成。 3.2 增强扫描CT表现。肝细胞癌血供丰富,90%~99%由肝动脉供血。动态

首 次 病 程 记 录(原发性肝癌)

年月日时分首次病程记录 病例特点: 1、既往慢性病毒性(HBV HCV)肝硬化、酗酒、口服避孕药、寄生虫、黄曲霉素毒素食物污染。 2、临床经过:肝区疼痛、纳差、消瘦、乏力以及不明原因的发热、腹胀、腹泻、黄疸。 3、体征:肝病面容,巩膜黄染,肝掌,蜘蛛痣,锁骨上淋巴肿大,胸廓不对称,叩诊实音,腹围增宽,肝大右肋缘下 cm,剑突下 cm,边界不清,质硬,肝区闻及摩擦音。移动性浊音(+)。 4、辅助检查:AFP≥400μg/L;超声: 初步诊断:原发性肝癌。 诊断依据: 1、易患因素:酗酒、病毒肝炎、感染、饮食习惯、寄生虫感染、黄曲霉素食物感染等。 2、消化道症状:肝区痛伴纳差、腹胀、黄疸。 3、超声提示: AFP≥400μg/L持续时间 鉴别诊断: 1、继发性肝癌原发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房等处的癌灶常转移至肝。病情发展较缓慢,症状较轻,AFP一般为阴性,少数继发性肝癌很难与原发者鉴别,确诊的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和找到肝外原发癌的证据。 2、原发性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二者的鉴别常有困难。若肝硬化病例有明显的肝大、质硬的大结节,或肝萎缩变形而影像检查又发现占位性病变,则肝癌的可能性很大,反复检测AFP 或AFP异质体,密切随访病情,最终能作出正确诊断。 3、活动性肝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肝病活动时血清AFP往往呈短期升高,提示肝癌的可能性,定期多次随访测定血清AFP和ALT或者联合检查AFP异质体及其他肝癌标志物并进行分析,如:

①ALT持续增高至正常的数倍,AFP和ALT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 ②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而ALT正常或由高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 4、肝脓肿一般有明显炎症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肿大的肝表面平滑无结节,触痛明显。邻近脓肿的胸膜壁常有水肿,右上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升高。超声检查可探得肝内液性暗区。未形成液性暗区时,诊断颇为困难,应反复做超声检查,必要时在超声引导下作诊断性穿刺,亦可用抗感染药物行试验性治疗。 5、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腹膜后的软组织肿瘤,来自肾、肾上腺、胰腺、结肠等处的肿瘤也可在上腹部呈现腹块,造成混淆。超声检查有助于区别肿块的部位和性质,AFP检测应为阴性,鉴别困难时,需剖腹探查方能确诊。 6、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肝血管瘤、多囊肝、包虫病等局灶性结节增生,炎性假瘤等肝良性占位性病变等可用CT 、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帮助诊断,有时需剖腹探查才能确定。 7、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肝癌不同,胆管细胞癌常常发生于正常肝脏,没有乙肝、丙肝及肝硬化的病史。临床可以黄疸、肝脏肿物以及肝内胆管扩张为主。肿瘤标志物检查方面,甲胎蛋白(AFP)常处于正常范围,而CA19.9等常常升高。诊断性影像检查,以超声、CT、MRI为主要手段,而该病的PET-CT的病期评估价值高于肝细胞肝癌。该病的治疗,早期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患者,保肝、减黄对症治疗。 诊疗计划: 1、完善相关检查,目前已对症治疗:镇痛,营养支持等。 2、介绍介入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治疗、术中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住院医师:孙拥军/贾璐2012月23日 8时30分孙拥军主治医师、科主任查房记录 2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肝癌的诊断

肝癌的诊断 北京地坛医院李文东 肝癌早期没有症状,病人不会主动到医院就诊,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虽然在病情发展后能产生症状,但常见的症状是肝区疼痛、食欲下降、消瘦、乏力、腹胀、腹泻、黄疸等,与慢性肝炎、肝硬化类等类似。况且肝癌大多发生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所以很难依靠这些症状来诊断肝癌。即使摸到肿块或有黄疸、腹水,有时也难以与结肠癌、胰腺癌区别开来。所以诊断肝癌必须借助于各种特殊检查。 一、肝癌的定性诊断 1. 病理组织和病理细胞学检查 在各种检查中,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最有价值。除了因取材不当导致假阳性外,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结果是绝对可信的。肝癌的定性诊断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曾也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取得肝癌活组织的方法为肝穿刺。为取材准确,多在腹腔镜明视下或超声引导下穿刺。 病理组织和病理细胞学检查对肝癌的定性诊断固然十分可靠,但属于侵入性操作,而且有并发出血或肿瘤沿针道播散的风险,医生和病人都会有所顾忌,故仅在非侵入性检查无法定性时才予考虑。 2. 肝癌标志物检查 肝癌标志物是由肝癌或宿主产生的针对肝癌的较为特异的物质,如抗原、酶、特殊的蛋白质等。肝癌标志物检查为非侵入性操作,可反复进行动态观察,对肝癌的定性诊断极有价值,也是肝癌定性诊断的主要手段。常用的肝癌标志物如下: ⑴甲胎蛋白(AFP) AFP是在众多的肝癌标志物中对肝癌诊断价值最高的一个。如能达到400μg/L以上,持续存在4周以上并能排除个别假阳性情况的,甚至即可据此诊断肝癌。AFP在肝癌的早期,甚至在肝癌的症状出现之前8个月,便可出现阳性结果。所以AFP可以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包括对于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的早期诊断。 由于AFP在一定量(如>400μg/L)、一定持续时间(如>4周)的前提下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转移至肝脏形成。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血流量异常丰富,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大都可转移至肝脏。在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低的区域,如北美和西北欧等地,继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为原发性肝癌的13~64 倍,中国二者较为接近。继发性肝癌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区别,当原发癌灶比较隐匿时亚临床期继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的资料表明,继发性肝癌如能早期发现并治疗,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可获得痊愈或延长生命的明显疗效,故对继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症状体征 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肝癌相似,但因无肝硬化,常较后者发展缓慢,症状也较轻。早期主要为原发灶的症状,肝脏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大多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增大,肝脏的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如肝区痛、闷胀不适、乏力、消瘦、发热、食欲不振及上腹肿块等。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也有少数患者(主要是来源于胃肠、胰腺等)肝转移癌症状明显,而原发病灶隐匿不显。 病因 恶性肿瘤可以向周围组织直接浸润,或侵入淋巴管、血管及体腔,之后癌细胞随淋巴液、血液及各种腔道转移至远处。癌细胞的浸润及转移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及机体免疫状态。癌细胞具有阿米巴样活动能力,能自主地向周围组织浸润和运动;癌细胞之间黏着力下降使其具有易脱落倾向,增加了转移的机会;癌细胞高表达某些整合素可能赋予癌细胞迁移的动力,使其易于穿透基底膜;机体某些黏附分子(adhesive molecule)有助于癌细胞在转移脏器中的滞留;癌细胞表面蛋白水解酶活力的增高也有利于其浸润和转移。由于荷瘤宿主大多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识别和杀伤转移的癌细胞,一旦癌细胞在远处脏器停留,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使癌细胞自主性无限制生长。癌细胞的这种恶性生物学特性与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如DNA 倍体或干系水平有一定关系,异倍体的癌细胞较二倍体的癌细胞更易发生转移。肝脏由于本身解剖及血供的特点,可能更易给多种癌细胞提供

原发性肝癌卫生部规范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 是常见恶性肿瘤。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如果仅采取支持对症治疗,自然生存时间很短,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其中HCC占到90%以上,故本文所指的“肝癌”主要是指HCC。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我国肝癌的病因因素,主要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长期酗酒以及农村饮水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等,其他肝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隐原性肝病或隐原性肝硬化。由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十分强调肝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监测。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 (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对于≥40

岁的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一般认为,AFP是HCC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AFP持续升高是发生HCC的危险因素。新近,有些欧美学者认为AFP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不高,2010版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指南已不再将AFP作为筛查指标,但是我国的HCC大多与HBV感染相关,与西方国家HCC致病因素不同(多为HCV、酒精和代谢性因素),结合国内随机研究(RCT) 结果和实际情况,对HCC的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中继续保留AFP。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肝癌的亚临床前期是指从病变开始至诊断亚临床肝癌 之前,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上难以发现,通常大约10个月时间。在肝癌亚临床期(早期),瘤体约3-5cm,大多数患者仍无典型症状,诊断仍较困难,多为血清AFP普查发现,平均8个月左右,期间少数患者可以有上腹闷胀、腹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慢性基础肝病的相关症状。因此,对于具备高危因素,发生上述情况者,应该警惕肝癌的可能性。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往往已达中、晚期肝癌,此时,病情发展迅速, 共约3-6个月, 其主要表现:

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汇编)

原发性肝癌 诊断 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一旦出现上述临床表现,疾病大多属于中晚期,诊断也比较容易。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必须借助以下辅助检查。 1.血液学检查 (1) (2)血清AFP检测:是当前诊断肝癌常用而又重要的方法。诊断标准:AFP≥400ng/mL,排除慢性肝炎、肝硬化、睾丸或卵巢胚胎 性肿瘤以及怀孕等。约30%的肝癌病人AFP正常,检测甲胎蛋 白异质体,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3) (4)血清酶学检查:肝癌病人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的某些同工异构酶可增高,但缺乏特异性,早期病 人阳性率极低。 2.影像学检查 (1) (2)B超: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有无癌栓等,诊断符合率可达90%左右,是目前首选的肝癌诊断 方法。超声造影可进一步提高肝癌诊断率,并可发现小于1.0cm 的微小肝癌。

(3)C T:能明确显示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及与周围脏器和重要血管的关系,并可测定无肿瘤侧的肝体积,对判断肿瘤能否切除以及手术的安全性很有价值。 (4)M RI:对良、恶性肝肿瘤,尤其是血管瘤的鉴别可能优于CT; MRI可做门静脉、下腔静脉、肝静脉及胆道重建成像,有利于发现这些管道内有无癌栓。 (5)肝动脉造影:此方法诊断肝癌的准确率最高,但病人要接受大量X线照射,并具有创伤和价格昂贵等缺点,仅在上述各项检查均不能确诊时才考虑采用。 (6) (7)X线检查:肝右叶的肿瘤可发现右膈肌抬高、运动受限或局部隆起。肝左外叶或右肝下部巨大肝癌在行胃肠钡餐检查可见胃或结肠肝曲被推压现象。此外,还可显示有无食管静脉曲张和肺、骨等转移灶。 (8)肝穿刺活组织检查: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有助于获得病理诊断。如不能排除肝血管瘤,应禁止采用。 (9)腹腔镜检查:对位于肝表面的肿瘤有诊断价值。 目前将B超检查和AFP定量测定作为肝癌的一线诊断方法。 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在诊断过程中,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 (2)

原发性肝癌

一、原发性肝癌 【病理与临床】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仅次于胃、食管而居第三位,在部分地区的农村中则占第二位,仅次于胃癌。我国每年约11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由于依靠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结合超声成像对高危人群的监测,使肝癌在亚临床阶段即可作出诊断,早期切除的远期效果尤为显著。加之积极综合治=治疗,使肝癌的五年生存率有了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男多于女。原发性肝癌发病隐匿,早期无临床症状,有症状时多已属中晚期,表现为中上腹不适、腹胀、疼痛、食欲缺乏、乏力、消瘦等,其他可有发热、腹泻、黄疸、腹水、出血倾向以及转移至其他脏器而引起的相应症状。 原发性肝癌按组织学类型分为肝细胞、胆管细胞和肝细胞与胆管细胞混合型肝癌三类,其中肝细胞肝癌最多见,占90%以上。按病理形态来分肝癌分为三型: 1、块状型癌结节直径>5cm,其中>10cm者为巨块型,块状型肝癌有膨胀性生长的特点,邻近肝组织和较大的血管、胆管被推移或受压变窄形成假包膜,巨块型肝癌内部多伴出血、坏死。 2、结节型癌结节直径<5cm,可单发或多个,多伴有肝硬化。 3、弥漫型癌结节小,呈弥漫性分布,该型肝癌多伴有明显肝硬化,癌结节与周围肝组织境界不清,易与肝硬化混淆。 另外,将肝内出现单个癌结节且直径<3cm者,或肝内癌结节不超过2个且2个癌结节直径之和<3cm者称作小肝癌。近年来提出将单个肿瘤直径≤2cm肝癌定为微小肝癌。原发性肝癌极易侵犯门静脉分支,癌栓可经门静脉系统形成肝内播散,甚至阻塞门静脉主干引起门静脉高压的表现;经淋巴转移可出现肝门淋巴结肿大,其次为胰周、腹膜后、主动脉旁及锁骨上淋巴结。此外,还可出现膈肌及附近脏器直接蔓延和腹腔种植性转移。 【超声表现】 1、二维超声肝癌结节形态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内部回声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低回声型、等回声型、混合型,而以低回声型和混合回声型较多见。癌结节内部回声多不均匀,部分肝癌具有周围暗环,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癌结节后方回声常可呈轻度增强变化,尤其是小肝癌。此外,大部分肝癌具肝硬化背景。不同病理类型肝癌的超声表现也不尽相同,具有各自的特征。

肝癌诊治指南(试行)

肝癌诊治指南(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肝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HCC:(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肝细胞肝癌 AFP: (a-fetoprotein)甲胎蛋白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CA19-9:(Carbohydrate Atigen 19-9)糖抗原19-9 ICG15:(Indo Cyanine Green)吲哚氰绿15分钟潴留率 HBV:(hepatitisB virus)乙肝病毒 HCV:(hepatitisC virus)丙肝病毒 TAIT:( transarterial interventional therapy)经肝动脉介入治疗 3DCRT:(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三维适形放疗 IMRT:(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调强适形放疗 四、诊断依据 (一)高危因素。 有乙型/丙型肝炎或酒精性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接触史、饮水污染史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二)症状。 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三)体征。 1.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喀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2.肿瘤标志物检查 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AFP>400ng/mL一个月;或AFP>200ng/mL 持续二个月,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者,高度警惕肝癌,应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自南京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肿瘤内科刘秀峰主任医师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 35~40岁以上的HBV、HCV感染者,中老年男性中HBV载量高者、HCV 感染者、HBV和HCV重叠感染者、嗜酒者、合并糖尿病或肥胖者以及有直系亲属肝癌家族史者,均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应该严密监测,每6个月行AFP及肝脏超声检查一次。 (二)临床表现 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三)体征 1.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咯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 2.肿瘤标志物检查 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 3.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US)检查:US检查因操作简便、价廉、直观,已成为肝脏检查常用且重要的方法。对于肝癌与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有较大参考价

值,但因解剖部位及操作者手法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使其检出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实时US造影可动态观察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提高定性诊断能力。而术中US直接在开腹后的肝脏表面探查,避免了超声衰减和腹壁、肋骨的干扰,可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皆未发现的肝内小病灶。 (2)CT检查:CT的分辨率高,特别是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极快,数秒内可完成全肝扫描,避免了呼吸运动伪影;可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最小扫描层厚为0.5mm,大大提高了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性。增强扫描除可清晰显示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和强化特征外,还可明确病灶和血管之间的关系、肝门及腹腔有无淋巴结肿大、邻近器官有无侵犯,为临床准确分期提供可靠的依据。 (3)MRI检查:无放射性辐射,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在显示肝癌病灶内部的组织结构如出血坏死、脂肪变性等及对包膜的显示均优于CT和US。特别是高场强MR设备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使MR扫描速度大大加快,可以和CT一样完成薄层、多期相动态增强扫描,充分显示病灶的强化特征,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率。另外,MR功能成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和波谱分析)以及肝细胞性特异性对比剂的应用,均可为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提供有价值的补充信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检出敏感率和定性准确率以及全面、准确地评估各种局部治疗的疗效。 上述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优势互补,故强调综合检查。 (4)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PET-CT是将PET与CT融为一体而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统,既可由PET功能显像反映肝脏占位的生化代谢信息,又可通过CT形态显像进行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并且同时全身扫描可以了解整体状况和评估转移情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的目的,同时可了解肿瘤治疗前后的大小和代谢变化。但是,PET-CT在我国大多数医院尚未普及应用,且其肝癌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需进一步提高,不作为肝癌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做为其他方法的补充。 (5)选择性肝动脉造影: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是侵入性检查,同时进行化疗和碘油栓塞还具有治疗作用,可以明确显示肝脏小病灶及其血供情况,适用于其他检查后仍未能确诊的患者。

原发性肝癌

第六章原发性肝癌 【概述】 据统计,原发性肝癌是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二位,其死亡率在一些城市为 19.65 / 10 万,在农村为人口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一位,其死亡率在一些农村为22。 65 / 10 万。 我国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BV )、黄曲霉毒素、饮水污染(藻类毒素等)、丙型肝炎病毒(HCV )、某些微量元素(如硒)缺乏、酒精性肝硬化和遗 传因素、HBV 和黄曲霉毒素协同作用等。 我国肝癌病理协作组提出将原发性肝癌分为:①块状型:单块状、融合块状、多块状;②结节型;单结节、融合结节、多结节;③小癌型;④弥漫型。原发性肝癌组织学分型为:①肝细胞性肝癌;②胆管细胞性肝癌;③混合型肝癌。纤维板层型肝癌(fibrolamellar carcinoma of liver )是肝细胞性肝癌的特殊组织学亚型。 高危人群的健康普查(应用AFP 检测和B 超)是发现小肝癌和亚临床肝癌的重要方法。 【临床表现】 1.症状肝癌无明显的早期临床表现,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腹部肿块等多为肝癌常见的中晚期症状。长时间的发热,上腹部肿块;右上腹突然剧痛而未能证实为胆囊炎、胆结石者;右肩痛按关节炎治疗无效者及不明原因的腹泻等等,应该引起注意。 对高危人群,即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者,40岁以上的男性,应及时检测AFP、超声显像、CT等。有条件者应半年左右重复一次。 2.体征 (1)肝肿大:90%以上有肝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及边缘不规则,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大多伴有明显压痛,右上部肝癌常可致肝上界上移。左叶肝癌常在剑突下们及肿块。小肝癌常无明显体征。 (2)黄疽:由于肝细胞损害或由于癌块压迫或侵犯胆总管所致。一旦出现黄疽,表明病情已属晚期。 (3)腹水:门静脉主干癌栓引起,因肝癌结节破裂引起的常是血性腹水。在腹水较多时或右上肝癌浸润横隔时可出现右侧胸水。 3.分期肝癌的临床分期按1977年国内制定的分期标准简单明了,易于执行。,- Ⅰ期:无明显肝癌症状和体征。 Ⅱ期:超过工期标准而无Ⅲ期证据。 Ⅲ期:有明显的恶病质、黄疽、腹水或远处转移者。 国际抗癌联盟(UICC)1997年第5版原发性肝癌TNM分期如下:T1单个结节≤2 cm,无血管侵犯 T2单个≤2 cm,侵犯血管;或多个,局限一叶<2cm,未侵犯血管;或单个>2cm,未侵犯血管

超声对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的意义

超声对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析53例住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患者的超声图像。结果:原发性 肝癌23例,转移性肝癌肝26例,误诊2例,漏诊1例,除1例胆汁性肝硬化后 期弥漫性浸润肝癌未见明显特征性超声图像外,其余病例均有一定特征性超声表现。结论:超声检查能够提示一些类型肝占位的特征。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超声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187-02 随着彩色超声诊断仪的普及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中日 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超声检查下的外形、大小、血流等一系列影像特征进行分析,其旨在对其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鉴别诊断 上提供重要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53例均为20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18例;年龄50~78岁之间。 方法:应用百盛MyLab70彩色超声多普勒,凸阵探头,频率3.5~5MHz,患 者晨起空腹,尽失12小时以上,采用二维超声观察肝脏及肿块大小、形态、位 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应用CDFI检测瘤周及瘤内的血供情况, 结果 原发性肝癌23例,转移性肝癌26,误诊2例,漏诊1例,除1例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化后弥漫浸润性肝癌未见明显特征性肝脏肿块超声图像外,其余病例均 有一定特征性超声表现。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指非转移因素产生的,原本就是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 的癌肿瘤,而不是由其他器官组织的癌症转移来的,叫做原发性肝癌。[1] 转移性肝癌又称继发性肝癌,人体全身各部位发生的恶性肿瘤,都可以通过 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至肝脏,邻近器官的肿瘤更可以直接浸润肝脏,形成继发性 肝癌。在这种情况下,肝脏往往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本身没有什么毛病,只是 被其它肿瘤连累了而已。中国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发病率比较接近。继发 性肝癌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区别。当原发癌灶比较隐匿时,亚临床期继发性肝 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大多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 原发性肝癌早期在二维声像图上可显示一圈细薄的低回声膜包围整个癌肿节。一般为单个结节,包膜的厚度估测<0.5mm。声像图上包膜比较光滑均匀,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现小肝癌膨胀性生长的特点。(下图1)但是肝癌体积 很大时,其包膜一般模糊不清,内部不均匀。但也有癌结节直径大于5cm以上时 包膜仍然非常完整,但非常少见,此时,其内侧回声多伴声晕表现[1]。 图表 1 典型转移性肝癌在超声上多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包膜比较完整,似”牛眼征”.癌结节内部回声高低不一,且具多变倾向。<1cm的肝癌结节,超声 检测的检出率为33%—37%。癌结节可表现为低回声结节、高回声结节、混合性 结节、等回声结节、结节回声高低与血供的关系[1]

肿瘤学试题库第四篇第十五章原发性肝癌

第四篇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五章原发性肝癌一、选择题 A1型题 1.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关系最密切的是:( 2.1.1)A A 肝炎后肝硬化 B 酒精性肝硬化 C 慢性胆道感染 D 肝脏血管瘤 E 血吸虫性肝纤维化 2.霉变谷物内主要致肝癌物质是:(2.1.1)D A 亚硝胺类 B 有机氯农药残留 C 黄曲霉菌 D 黄曲霉毒素B1 E 蓝绿藻藻类毒素 3.“小肝癌”一般是指单个癌结节直径小于:(1.1.1)D A 0.5cm B 1.0cm C 2.0cm D 3.0cm E 4.0cm 4.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类型是:(3.2.1) C A 结节型 B 巨块型 C 块状型 D 弥漫型 E 小肝癌 5.巨块型肝癌是指癌直径超过:(3.2.1)D A 3cm B 5cm C 8cm D 10cm E 15cm 6.90%以上原发性肝癌是来源于:(3.1.1)A A 肝细胞 B 胆管上皮细胞 C Kupffer细胞 D 肝窦上皮细胞 E 混合来源 7.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转移部位是:(3.2.1)A A 肝内 B 肺部 C 左锁骨上淋巴结

D 腹腔 E 骨骼 8.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肝外转移部位是:(3.2.1)B A 骨髂 B 肺 C 左锁骨上淋巴结 D 腹腔 E 脑内 9.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时最易侵犯的部位是(3.2.1)A A 门静脉 B 肝静脉 C 肝动脉 D 肝内胆管 E 肝包膜 10.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3.3.2)D A 胰旁淋巴结 B 脾门淋巴结 C 左锁骨上淋巴结 D 肝门淋巴结 E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11.大多数原发性肝癌病人的首发症状是:(3.2.1)A A 肝区疼痛 B 发热 C 黄疸 D 腹水 E 消瘦 12.有关原发性肝癌的描述哪项不正确:(4.2.1)D A 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B 可以急腹症为首发表现 C 黄疸是III期表现 D 贫血是重要临床表现 E 右上腹吹风样血管杂音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13.哪项是小肝癌定位的最好方法:(4.3.1)B A B型彩色超声波 B 肝动脉碘油造影结合CT检 C CT检查 D 同位素扫描 E 腹腔镜检查+病理活检 14.诊断原发性肝癌特异性最强的肿瘤标志物是:(4.1.1)A A AFP B AKP C GGT-II D AIF E AP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目的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2.熟悉本病的病理,并发症及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3.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型、分期、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了解本病早期诊断的意义。 [概述]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地原发性肝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病可发生于任可年龄,以40~49岁为最多,男女之比为2~5:l。 [病因和发病机制]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肯定,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一、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1/3有慢性肝炎史,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高发区人群的HBsAg阳性率高于低发区,而肝癌患者血清HBsAg及其他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的阳性率可达90%,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提示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高发有关。免疫组化方法显示HBV—DNA可整合到宿主肝细胞的DNA中,HBV的X基因可改变肝细胞的基因表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丙型病毒性肝炎亦与肝癌的发病密切相关。2 二、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者占50%~90%,病理检查发现肝癌合并肝硬化多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的大结节性肝硬化。近年发现丙型病毒性肝炎发展成肝硬化的比例并不低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恶变可能在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发生,即经肝细胞损害引起再生或不典型增生。在欧美国家,肝癌常发生在酒精性肝硬化的基础上。一般认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胆汁性和淤血性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无关。 三、黄曲霉毒素被黄曲霉菌污染产生的霉玉米和霉花生能致肝癌,这是因为黄曲霉素的 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 1(AFB l )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粮油、食品受黄曲霉 2

肝癌的鉴别诊断

肝癌的鉴别诊断 肝癌 1、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比较,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其中以继发于胃癌的最多,其次为肺、结肠、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转移至肝。常表现为多个结节型病灶,甲胎蛋白(AFP)检测除少数原发癌在消化的病例可阳性外,一般多为阴性。 2、肝硬化: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两者鉴别常有困难。鉴别在于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联系实验室检查。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多提示癌变。少数肝硬化患者也可有血清AFP升高,但通常为“一过性”且往往伴有转氨酶显著升高,而肝癌则血清AFP 持续上升,往往超过500ng/ml,此时与转氨酶下降呈曲线分离现象。甲胎蛋白异质体LCA非结合型含量>75%提示非癌肝病。如果肝硬化病人出现进行性肝肿大,质硬而有结节,影像学诊断揭示占位病变,应当反复检测AFP,严密观察。 3、活动性肝病:以下几点有助于肝癌与活动性肝病(急慢性肝炎)的鉴别。AFP甲胎球蛋白检查和SGPT谷丙转氨酶必须同时检测,如二者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或SGPT持续升高至正常的数倍,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如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SGPT正常或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影象学检查以B超为主,必要时在B超下进行细针肝活检。应反复动态观察,可配合CT和MRI(核磁共振)。 4、肝脓肿:表现发热、肝区疼痛、有炎症感染症状表现,白细胞数常升高,肝区叩击痛和触痛明显,左上腹肌紧张,周围胸腔壁常有水肿。临床反复多次超声检查常可发现脓肿的液性暗区。超声导引下诊断性肝穿刺,有助于确诊。 5、肝海绵状血管瘤:本病为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常因查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 周康荣 螺旋CT在肝脏检查中的优势非常明显,除一般或共同的优点外,如容积扫描和采样以及一次屏气扫描减少病灶的漏检,部分重叠重建也可增加小病灶的检出率等,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利用肝脏双重血供的特点,发挥螺旋CT扫描速度快可以控制扫描期相的优势,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或者双期甚至多期增强扫描。以往的常规CT即使采用动态扫描也难以完成某一期相的全肝扫描。至于采用何种方式扫描,必须结合具体病例和临床要求而定。螺旋CT可提高小的局灶性占位病灶的检出率,对这些病例,螺旋扫描应列为常规。增强扫描,究竟采用何期扫描,以及采用单相、双相还是多相(多期)扫描,不同学者意见略有分歧。综合多数学者以及我们自己的经验认为,凡富血供的病灶动脉期扫描最具诊断价值,故必不可少,但单纯动脉期扫描,有其固有的一些缺点,门静脉期扫描可克服和弥补其不足,因此一般作双期扫描为宜。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富血供病灶主要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海绵状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腺瘤和部分肉瘤,有5%-12%为转移性病灶,后者主要见于甲状腺癌、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如胰岛细胞瘤、类癌等转移,结肠癌和胃癌中的少数转移灶也可能为富血管病灶。对少血供病灶,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其检出率明显高于动脉期,一般作单相门静脉期扫描即可。这类病灶临床上主要见于大多数转移性肝癌,以及少数原发性肝癌和机化性血管瘤等。由于临床情况往往较复杂,事先难以预料病灶血供情况,故需灵活掌握和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而定。如临床上疑及肝癌患者,双期扫描较为合适。如已知为肝外原发性肿瘤患者,特别是结肠癌或胃癌病例,无论是术前检查或术后随访,一般作门静脉期扫描即可,当然小部分人也推荐采用双期扫描,其优点为检出率也许略有增加,但必然增加患者的曝光量,延长检查时间,摄片数量也增加,故各有得失。 弥漫性肝脏病变,如脂肪肝和肝硬化等的CT检查,螺旋扫描较常规CT 扫描并无很大优势。增强扫描单独取门静脉期即肝实质期即可。当然如果临床目的是为了检出或排除合并占位病灶,则检查原则和方案同局灶性病变。 一、肝脏局灶性病变

肝癌应该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肝癌应该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一旦发现肝内有占位性病变,首先要区分这个病变的性质,如果怀疑是肿瘤,要做的事是确定这个瘤子是土生土长的,还是从别的地方移民过来的。如果是肝外的来源,治疗时还要兼顾其原发病灶,那么肝癌如何诊断鉴别?肝癌诊断并不困难,但要注意与下述疾病相鉴别。 1、继发性肝癌 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比较,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其中以继发于胃癌的最多,其次为肺、结肠、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转移至肝。常表现为多个结节型病灶,甲胎蛋白(AFP)检测除少数原发癌在消化的病例可阳性外,一般多为阴性。 2、肝硬化 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两者鉴别常有困难。鉴别在于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联系实验室检查。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多提示示癌变。 3、活动性肝病 以下几点有助于肝癌与活动性肝病(急慢性肝炎)的鉴别。AFP甲胎球蛋白检查和SGPT谷丙转氨酶必须同时检测。 4、肝脓肿 表现发热、肝区疼痛、有炎症感染症状表现,白细胞数常升高,肝区叩击痛和触痛明显,左上腹肌紧张,周围胸腔壁常有水肿。 5、肝海绵状血管瘤 该病为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常因查体B型超声或核素扫描等偶然发现。该病我国多见。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甲胎蛋白测定,B型超声及肝血管造影。 6、肝包虫病

患者有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和结节感、晚期肝脏大部分被破坏,临床表现极似原发性肝癌。 7、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 如胃癌、上腹部高位腹膜后肿瘤,来自肾、肾上腺、结肠、胰腺癌及腹膜后肿瘤等易与原发性肝癌相混淆。除甲胎蛋白多为阴性可助区别外,病史、临床表现不同,特别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胃肠道X线检查等均可作出鉴别诊断。 8、肝脏良性肿瘤 AFP阴性肝癌尚需与肝血管瘤、多囊肝、棘球蚴病(包虫病)、脂肪瘤、肝腺瘤等肝脏良性肿瘤相鉴别。鉴别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肝血管油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CT对其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平扫时显示密度均匀一致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对肿启有明显强化并呈现一系列连续性变化。 温馨提示:肝癌的诊断需要与疾病作出鉴别,其他肝良性肿瘤或痛变如血管瘤、肝囊肿、肝包虫病、胆囊癌、胆管癌、结肠肝曲癌、胃癌、胰腺癌及腹膜后肿瘤等易与原发性肝癌相混淆。除甲胎蛋白多为阴性可助区别外,病史、临床表现不同,特别超声、CT、MRI 等影像学检查、胃肠道x线检查等均可作出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肝病诊断新技术》《原发性肝癌诊断与治疗》】 原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12836175.html,/ga/2014/0114/152506.html

继发性肝癌

肝脏是肿瘤极易转移的部位,肿瘤经其他部位转移到肝脏就被称为继发性肝癌,也称转移性肝癌。人体全身的恶性肿瘤,都可随血液、淋巴液转移至肝脏,或直接浸润,形成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在临床表现中一般只有原来脏器癌症的表现而无肝脏严重受累的症状,病人可有乏力、厌食、多汗、发热、体重下降等表现,肝功能检查甚至在肝脏明显肿大时,仍可能正常,但血清癌胚抗原的检测常明显增高,B超、CT检查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继发性肝癌的预后一般与原发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预后不佳。可在原发肿瘤治疗基础上行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许多脏器的癌肿均可转移到肝,尤以腹部内脏的癌肿如胃癌、结肠癌、胆囊癌、胰腺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等较为多见。此外,乳腺、肺、肾、鼻咽等部位的癌肿也可转移到肝。 症状体征 继发性肝癌常以肝外原发性癌肿所引起的症状为主要表现。但也有部分病人在出现了如消瘦、乏力、肝区疼痛、肝区结节性肿块,甚至腹水、黄疸等继发性肝癌的症状以后,其原发癌灶仍不易被查出。因此,有时与原发性肝癌难以鉴别。一般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常较轻,病程发展较缓慢。 疾病病因 从中医角度来看,肝癌的病因主要分为以下五种: 1、情志因素 认为肝癌多因情志不舒,喜怒失常,忧愁和暴怒等精神情绪变化,导致气机不畅,血行受阻,日积月累而见脏腑功能失调,抵抗力减弱。在营养缺乏,或饮食不节,或寒温不时,或嗜酒过度,或邪毒外侵等因素下诱发而成。 2、外邪入侵 认为肝癌的病因是由于湿热等六淫之邪留滞经脉,聚于脏腑,致使气滞血瘀,或气血失调,或肝肾阳虚,日久而成。也有学者认为局部癌肿是热度、积滞、淤血、痰饮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聚结而成。其病机则是"因病致虚"。即患者虽可同时具有邪毒积聚和气血虚弱的表现,但其病因病机的基础是外邪入侵。 3、正气虚弱 认为正气虚弱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正虚由于程度和阶段不同,可能有显露和隐蔽的两种情况存在,再加上外感六淫疫力(乙肝、肝寄生虫)、饮食失调、七情内伤、脏腑虚损、气血失和等因素而引发。 4、内因外因素结合 内因为主认为肝癌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病理产物,患者正虚好和邪实共存,但以正虚为主,病机是一种因病致病,本虚标实。故临床表现为全身性虚、局部性实的疾病。 5、根据病期区分病因病机 肝癌早期与湿阻或轻度气滞有关,而体质以脾虚为主。中期出现气滞、血瘀、湿热、热毒的表现。肝癌后期常见阴虚、津亏。并认为肝癌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早期肝癌病理上病变的关键可能是脾虚,晚期肝癌可能出现肝肾诸脏的虚象。 总之,目前对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尚未完全统一,上述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反映了肝癌的多因素病因和复杂的病机。 早期诊断与发现 继发性肝癌可在腹腔脏器恶性肿瘤手术前或手术时发现;亦可在原发癌术后随访时发现;而大多则在原发癌术后一个阶段因出现肝转移症状或证据而发现;少数则以肝转移癌为首发症状就医,其中部分可为至死未能查清原发癌者。鉴于继发性肝癌如肿瘤仅累及肝脏,则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常可延长病人生存甚或达到根治,为此必须强调在亚临床期发现此症。此症虽不如原发性肝癌大多可通过简易的AFP监测发现,但如注意下列数点,仍不难发现亚临床期继发性肝癌:①对容易发生继发性肝癌的各种原发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应定期(每3~6月)在随访检查中加入肝脏超声显像项目;②对消化道癌症根治术后在随访检查中再加入癌胚抗原(CEA)的监测;③对任何可能发生肝转移的恶性肿瘤根治术后出现不易以原发癌解释的症状,尤其如不明原因的低热,上腹胀、痛、不适,腹泻,右肩痛等,应作肝超声显像。 继发性肝癌早期无明显症状体征,一旦有临床表现,病灶常已较大或较多。随着癌灶增大可出现与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