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基础理123

中医基础理123

中医基础理123
中医基础理123

中医基础理论

简答题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是什么?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条件和客观标志是什么?

<<黄帝内经>>的主要成就什么?

<<伤寒论>>主要创立了哪种辨证钢领?

“神”的含义有哪些?

中医辨证观点体现在治疗学中有几个方面?

不论是同病异治还是异病同治,都必须依照什么原则?

<<金匮要略>>以何为据进行证候分证?

中医是怎样认识和治疗疾病的?

叶天士和吴鞠通在温病学方面各有何创见?

论述题

<<份伤寒杂论>>的作者是谁?其主要贡献是什么?

(2) 何谓”金元四大家”?各自射主要学术观点和治疗特点有何不同?

(3) 如何理解”形与神俱”?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四时气候对人体生理有何主要影响?

“症”,”证”,”病”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何谓”辨证论治”?辨证与论治有何关系?

(四)问答题

1.简答题

是受古代唯物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

生理, 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形成的条件是: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奠定了实践基础;

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和影响,奠定了科技基础;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客观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六经辨证论治钩钢领.

指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功能;指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指人的精神意识.

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脏腑的病机理论.

既辩病又辨证.

叶天士着((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着((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

2.论述题

(1)张仲景.他在((黄帝内经)),((难经)),等理论论述基础上,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着成此书.本书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它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诊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金元时期,出现了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医学派,后人织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攻邪祛病,以汗,吐,下为功病去邪的三个主要方法,后世称他为”功下派”;李杲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他为”补土派”;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他为”养阴派”. (3)所谓’’形’’,是指形体,为生命的物质与结构,也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如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及精,气,血,津液等.神,指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没有形

体也就无所谓神,形为神的物质基础;而正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利于机体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若机体生理功能失常,可表现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异常的精神刺激,可影响机体的乞气血运行和脏腑的生理活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形与神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两者相互依存而不可分离,故曰”形与神俱”.

(4)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古代的唯物辨证观.表现在:1唯物观: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形与神俱,不可分离;疾病可知,又可防治;2辨证观: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各个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表现在事物间既有相互资助的一面,又是相互制约的.并认识到精神意识对健康的反作用.中医治疗也包含有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等辨证观点.

(5)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与防治等各个方面,是构筑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概而言之,不外乎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两方面.人体是有机的整

体主要表现在: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资助,互相制约,相互协调的;病理上是相互影响,互相传变的,局部的病变往往是整体的反映.治疗局部的病变,也比须从整体出发.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人车自然息息相应.自然界存在着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人类在能

动地适应斥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本身具备着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若自然环境的变化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调节能力,则会产生病理反应,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这种认为机体自身整体性,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6)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尤以四时气候最为名显.舂夏气候温热,阳气升腾,机体则

可表现为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于体表,呈现皮肤松弛,疏泄多汗和尿量相应减少的生理性改变,同频率象也多现浮大.秋冬气候寒凉,阳气下降而伏藏,机体则可表现为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于体表,呈现皮肤致密,不易出汗和尿量相应增多的生理变化,同频率象也多现沉小.另外,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其身高增长速度在春夏明显快于秋冬季节,也说明四时气候对人体生理影响的一个方面.

(7)症,症状,包括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客观体征;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疾病,指机体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总过程.三者之间存在着

内在联系:症是疾病的现象,是闪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而证则是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症组成;病也是由症组成,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又有不同的证,它是一种病理过程.

(8)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两者的美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问答题

1.简答题

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有何标准?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什么?

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

“陰在內,陽之守や;陽在外陰之使也”,體現了陰陽的何種關係?

发生阴阳转化的条伴是什么?

中医学说病理总纲是什么?

阴阳学说用于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行的特点是什么?

确定事物的五行属性有哪些方法?

五行”相生” ”相克”的基本含义及其规律怎样?

何谓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相乘和相侮的顺序与相克的顺序有何异同?

相乘和相侮的关系如何?

以五行相生关系确立的常用治法有哪些?

以五行相克关系确立的治法主要有哪些?

何谓”阴阳学说”?

何谓”阴阳调和”?

何谓”阴阳失调”?

何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何谓”寒极生热”?

何谓”热极生寒”?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哪种证的治疗?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适用于哪种证的治疗?

何谓”阴中求阳”?

何谓”阳中求阴”?

何谓”五行学说”?

何谓”五行的制化”?

何谓”五气”?

何谓”五季”?

何谓”五化”?

何谓”五音”?

何谓”五声”?

何谓”传变”?

怎样理解”相胜之脉与相生之脉”?

何谓”抑强”与扶弱”?

如何理解”所胜与”所不胜”?

何谓”滋水涵木法”? 其适应范围是什么?

何谓”益火补土法”? 其适应范围是什么?

何谓”培土生金法”? 其适应范围是什么?

何谓”抑木扶土法”? 其适应范围是什么?

何谓”培土制水法”? 其适应范围是什么?

何谓”佐金平木法”? 其适应范围是什么?

“阳盛则阴病”与阴盛则阳病”的病机和治法有何不同?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与”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应怎样理解?

“母病及孑”与子病犯母”有何不同?

“相乘”与”相侮”有何异同?

“阴长阳消”与阳长阴消”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如何体现?

阴阳的对立和消长、互根和转化存在何种关系?

“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孑”的临床应用如何?

按坚相生规律传变的病情如何?

按坚相克规律传变的病情如何?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纟大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简述医学领域中属阴和属阳不同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中有何作用和意义?

摡述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有哪些独特之处?

简述试探与反证法之异同.

有关精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中的有何区别和联纟?

何谓”五行胜复”? 引起”五行胜复”的原因有哪些?

简述”五行胜复”的规律.

论述题

1.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2.阴阳的消长与转化两者有何联纟?

如何理解阴阳属的绝对和相对?

四、问答题

一.简答题

1. 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泠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2.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4.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中还可以再分阴阳.

5. 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关系.

6. 变化之极,是阴阳转化的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里的”重”和”极”就是发生阴阳转化的条件.

7. 阳胜则阴,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8.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则是阴阳失调,因比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9.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五行的特性、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三个方面.

10.木的特性是”木日曲直”,火的特性是”火日炎上”,土的特性是”土爰稼穑”,金的特性是”金日从革”,水的特性是”水日润下”.

11.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取象模拟法和推演络绎法.

12.”相生”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滋生、助長、促進的作用.其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環不息.”相克”,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作用.其規律是:ホ克土,土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循環不息.

13.相乘,由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反应。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称”反侮”亦称”反克”.

14.相乘相克的方向一致,相侮与相克的方向相反.

15.相乘和相侮有区别,又有联纟.表现在相乘是五行之间存在着顺着相克次序的过度克制,而相侮是五行之

间存在着的与原来克制关系相反方向的克制.但两者可以同时发生.

16.滋水涵木;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17.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18.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辫证观,是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来摡括和说明自然界和人体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

19.是指阴阳两方面相互制约、互相消长,使事物不断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

20.指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偏衰的病理状态,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21.两者皆指阴阳的转化.重,重迭,也有极之意,是促进转化的条件.重阴必阳是指阴气过盛,必然向其对立的阳的方面转化;重阳必阴是指阳气过盛,必然向其对立的阴的方面转化.

22.与”重阴必阳”同义.”极”是发生转化条件,寒极生热是指寒发展到极的阶段,就会向热的方面转化.

23.与”重阳必阴”同义. ”极”是发生转化条件,热极生寒是指热发展到极的阶段,就会向寒的方面转化.

24.虚热证.

25.虚寒证.

26.是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即谓.

27.是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助升而泉源不竭,即谓.

28.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辫证观,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阐释自然界和人体变化规律的学说.

29.制,即制约;化,即生化。制化,即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维持其相对的平衡.五行之间适种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反相成的生克关系.谓之制化.

30.是指风、暑、湿、燥、寒五种气候变化.

31.指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

32.五行的气化。指自然界植物的生、长、化、收、藏五个生化阶段.

33.是指古乐曲的五个音阶。即角、微、宫、商、羽。

34.指呼、笑、歌、哭、呻五种声音.

35.本臟之病可以傳至他臟,他臟之病や可以傳至本臟,這種病理上的相互影響即為傳變.

36.相之脉指色脉相克之脉象。如面色赤得沉脉,提示病情重笃;相生之脉指色脉相生之脉象。如面色青得沉脉,提示病情为顺.

37.两者都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而确定的治疗原则。抑强即抑强盛的一行,适用于相克太过。克者强,被克者弱,抑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抉弱扶持不足的一行,适用于相克不及。扶助弱者以加强力量,或作用乘侮规律预先加强被克者的力量,以防止病情的发展.

38.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克我”和”我克”的关系。”克我”者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39.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即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其适用范围是肾阴亏提而肝阴不足,以及肝胆偏亢之证。40.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即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虚而脾阳不振之证.

41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即补益脾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致的肺虚弱脾弱之证.

42.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即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肝强脾弱、肝强胃弱和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病证.

43.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即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一种方法,又称”敦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44.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肝清肺法”.多适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

阴胜则阴病,是指阳热过盛或虚火妄动,均可耗伤阴液,以致阳盛阴虚的病证;治疗应以泻热养阴为主。阴胜则阳病,是指外感寒邪或阴寒内盛,均会损伤阳气,以致阴盛阳哀的病证;治疗应以温阳散寒为主. 46.”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指用苦寒之药治热证,其热反而加重.这不是实热证,而是肾阴亏损之虚热,当取其滋阴降火法治之,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指用辛热之品治寒证,其寒反增,这并非实寒证,而是肾阳不足之虚寒,当取其温补肾阳法治之,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47.母病及孑指病邪从母脏传入孑脏,以致母孑同病,如水木涵木.母病及孑,病势为顺,其病较轻.子病犯母是指病邪从孑脏传入母脏,致使子病母亦病。如心火亢盛引起肝火炽盛,随后导致心肝火旺.子病犯母,病势为逆,其病轻较重.

48.相乘和相侮,都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的相克现象。相乘五行之间存在着与相克次序方面一致,但过度克制的现象。其順序與相克一致,即ホ乘土、土乘水、水乘金、金乘木………循環往復。相侮是五行之间存在着与原来克制次序方向相反的克制现象。共其順序與相相反,故又稱”反克”即ホ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循環往復.

49.阴长阳消;机体各种营养物质的化生,必然会消耗掉一定的机体能量。阳长阴消:机体各机能活动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

50.阴阳的相互对立的过程,也就是相互消长的过程,没有消长,也就没有制约。对立是通过消长实现的。

阴阳的转化以阴阳的互根互用为内在根据.

51.这两者都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前者用于母孑关系的虚证。因补母能令孑实,故虚则补其母。后者用于母孑关系的实证。因泻孑能令母虚,故实则泻其孑。

52.按照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孑时的病较轻浅;子病及母时的病情较深重。

53.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时的病情较轻鱼重;相侮时的病情较轻浅.

54.阴阳互根.

55.大体可分为中医哲学方法、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中医学中的具体方决法等三个层次.

56.–般地说,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阳;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阴.

57.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1.使哲学理论与医学知识有机结会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2.运用五行学说来认识人体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纟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3.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8.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说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2.以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来分析说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和种种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3.以五行的相乘和母孑相反理论来阐释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59.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独特之处有:1.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扬;2.运用哲学的思维去分析研究,然后得出结论:3.注重整体上的研究.

60.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从结果来进行反推。不同之处在于,试探法要事先采取一定措施,再观察结果,而反证法则不必采取措施.

61.古代哲学的精与气,其内涵是同一的,是关于宇宙本原的概念;中医学所讲的人体内的精与气,其内涵是有别的,是关于人体生命的产生和维系的认识。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中是有明显区别的;人体内的精与气的概念是具体的,宇宙中的精与气的概念是根为抽象的。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是被中医学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应用的。

62.五行性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则引起其所不胜一行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五行胜复,属五行之间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胜气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五行中一行的太过,即绝对亢盛:二是由于五行中一行的不足而致其所不胜的相对偏盛.复气则是因为胜气的出现而产生,即先出现胜气,而后有复气产生以对胜气进行”报复”,使胜气复平.复气即胜气的所不胜。

63.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则复”.五行中一亢盛,则按相克次序克制,引起其所不胜一行的旺盛,以制约该行的亢盛,使之复归于常.

2.论述题

1.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所具有的阴阳属性,其分类原则有二:一是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万方面;二是事物或现象对立对方的属阴属阳,决定于事物或现象本身的内在特性。其划分方法,是依据其内在特性,并与其相对面进行比效来确定。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2.运动变化是中医学对自然和人体生命活动认识的根本出发点,这种运动变化,包括着变过程和质变过程.阴阳消长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相对平衡。阴阳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它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它虽然也可以发生突变,但大多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因此,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中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前者是后者的前捏,而后者是前者的必须结果。

3.阴和阳的属性,存在着严格的区别。如以寒热言,则热为阳,寒为阴;如动静言,则动为阳,静为阴等。决不能任意颠倒,这就是阴阳属性存在着绝对性的一面。但区分阴阳属性的寒和热、动和静等本身是相对性的概念,如在寒或热之中还可区分客寒热,动静之中还有动静之分,这就是在阴阳之中还可区分阴阳,即阴阳的无限可分性,这说明了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同吋阴和阳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以转化为阳,这是阴阳属性相概念的另一体现。

第二章藏象

1.简答题

(1)简述藏象学说的形成。

(2)五脏的功能和生理特点如何?

(3)六腑的功能和生理特点如何?

(4)五脏与六腑应从哪几方面比较?

(5)五脏与六腑的功能、特点有何不同?

(6)五脏与奇恒之腑应如何比较?

(7)六腑与奇恒之腑有何异同?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9)心在人体被称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其原因是什么?

(10)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11)肺气宣发与肺气肃降的生理作用如何?

(12)肺主治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3)肺主呼吸、调节气机、助心行血及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内经》概括为什么?(14)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15)脾主运化包括哪两个方面?

(16)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什么?

(17)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18)肝的生理特点可以概括为什么?

(19)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0)肝主疏泄与肝主藏血的关系如何?

(2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22)“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是基于肾的什么功能提出的?

(23)为何说“齿为骨之余”?

(24)以齿、骨、发的生长状况判断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有何理论依据?

(25)何谓“五官”、“九窍”?与五脏有何关系?

(26)“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有何理论依据?

(27)上焦主纳与下焦主出的生理作用有什么区别?

(28)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

(29)与女子的于月经来潮和胎儿的孕育有关的生理因素有哪些?

(30)心主百脉与肺朝百脉的生理关系如何?

(31)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2)心脾两脏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易形成何种病理变化?

(33)脾统血与心主血有何区别?

(34)心主血与肝藏血有何区别与联系?

(35)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讲,怎样用一句话概括心与肾的生理与病理关系?(36)肺主气与肾纳气的生理功能有何内在联系?

(37)肝藏血与脾统血两者有何内在联系?

(38)肝肾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用什么来概括?

(39)六腑之间的生理功能方面有何联系?

(40)大肠主津与小肠主液有什么不同?

(41)膀胱的贮尿与排尿功能主要依赖于什么?

(42)脾胃升降失常的病症,《内经》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43)脾主统血与肝主藏血有何不同?

(44)肺主气与心主血有什么关系?

(45)脾主升清与胃主降浊的关系如何?

(46)肝为刚脏与肺为娇脏有何不同?

(47)肺主行水与肾主水液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48)何谓“脏精”、“脏气”、“脏阴”、“脏阳”?

(49)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是什么?

2.论述题

(1)“藏象”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何谓“藏象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怎样?

(3)藏象学说的意义何在?

(4)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并举例说明之。

(5)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6)人体的内脏可分为几类?各有哪些名称?

(7)脏与腑有哪些主要区别?

(8)如何理解“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

(9)怎样理解“心主血脉”?

(10)为什么说“心藏神”?它与“心主血脉”有何联系?

(11)怎样理解“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12)“汗为心之液”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什么?

(13)“汗血同源”有何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意义?

(14)“喜”的情志活动与心的生理功能有何关系?

(15)“心包络”有何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16)如何理解“心在志为喜”?

(17)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肺的主气功能与呼吸功能之间有何联系?(18)何谓“肺主宣发”?何谓“肺主肃降”?

(19)宣发与肃降之间的关系如何?

(20)何谓“通调水道”?肺是怎样完成这一功能的?

(21)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2)肺主皮毛与开窍于鼻有何临床意义?

(23)试述脾的运化功能。

(24)何谓“脾主升清”?

(25)脾统血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26)为什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27)“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28)何谓“肝主疏泄”?肝主疏泄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9)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30)为何称“肝体阴而用阳”?

(31)肝的疏泄功能对脾胃的运化功能有什么影响?

(32)肝失疏泄在脾胃的运化功能方面可出现哪些病理表现?

(33)肝的疏泄功能对水液代谢有什么影响?

(34)肝主藏血在调节血量中的主要作用机理是什么?

(35)如何理解“肝藏魂”?

(36)肝藏血意义何在?

(37)肝“在志为怒”有何依据?

(38)如何理解肝为“罢级之本”?

(39)肝主筋,其华在爪,有什么临床意义?

(40)肝开窍于目的生理、病理意义如何?

(41)何谓“肾藏精”?肾所藏之精可分几类?其来源如何?关系怎样?(42)肾中精气有何生理效应?

(43)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44)肾主闭藏对精气有何生理意义?

(45)何谓“天癸’?“天癸”与肾中精气有何关系?

(46)肾在人体生长发育及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47)何谓“肾主纳气”?

(48)试述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49)如何理解肾阴肾阳为各脏阴阳之本?

(50)肾精、肾气、肾阳、肾阴有何不同?

(51)肾与骨、齿、髓、脑的关系如何?

(52)肾与耳及二阴的关系如何?

(53)肾“其华在发”有何理论依据?

(54)五脏与五体、五华、五官、五液、五神、五志的关系如何?

(55)三焦主持诸气与肺主一身之气有何不同?

(5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为什么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

(57)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

(58)胃有什么生理特性?

(59)何谓“胃气‘?临床上为什么把“保胃气”作为重要治疗原则?

(60)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61)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62)小肠的功能失调为何出现二便异常?

(63)大肠的传化糟粕的功能与哪些脏腑有关?

(64)何谓“膀胱气化”?

(65)如何理解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66)上、中、下三焦的部位是如何划分的?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是什么?

(67)与女子月经来潮和胎儿的孕育有关的生理因素有哪些?

(68)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天癸有何关系?

(69)脑有何生理功能?

(70)奇恒之腑与五脏之间的生理上有何联系?

(71)脉有何主要生理功能?

(72)心与肺的关系如何?

(73)试述心与脾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

(74)试述心与肝的关系?

(75)心与肾的关系如何?

(76)肺与脾在生理功能方面有何联系?

(77)为何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78)肺与肝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何联系?

(79)试述肝与肾的关系?

(80)肺与肾在病理方面有何联系?

(81)脾与肾得关系如何?

(82)脾与肾之间在病理方面有何相互影响?

(83)试述脾与胃之间的关系?

(84)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如何?

(85)在病理方面,六腑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86)为什么说“肾者胃之关”?

(87)肺与大肠相表里,有何依据及临床表现?

(88)肺和膀胱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何联系?

1、简答题

(1)藏象学说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古代的解剖学只是奠定了形态学方面的基础。②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总结。③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总之,藏象学说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生活、临床实践以及对人体解剖知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观察、分析、综合、整理,而逐渐形成的一门系统的理论。

(2)贮藏精气,满而不实

(3)传化水谷,实而不满

(4)五脏:形态为实质性器官;功能上“藏精气”;生理特征上“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腑:形态为空腔性器官;功能上“传化物”;生理特征上“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5)功能上,五脏贮藏精气,六腑传话水谷,特点,五脏

满而不实,六腑实而不满。

(6)五脏:形态实体,主藏精气,有藏而不泻之作,有统领奇恒之腑之功能,奇恒之府:形态中空,内藏精气,有藏而不泻之性,但似脏非脏,其功能隶属五脏。

(7)异:六腑功能传话水谷,奇恒之腑功主贮藏精气,同:形态中空。

(8)①朱血脉②主神志

(9)心主神志(心藏神)

(10)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和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

(11)宣发:一是将脾上输的水谷精微宣散于全身;二是将体内产生的浊气呼出体外;三是宣发卫气,可调节凑理开合而排泄出汗。

(12)①呼吸运动②气机调节③血液运行④津液输布

(13)肺主治节

(14)①主运化②主统血③主升清

(15)①运化水谷②运化水液

(16)脾气主升

(17)①主疏泻②贮藏血

(18)主升、主动

(19)①调畅气机②促进脾胃运化③调畅情志

(20)肝主输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血能正常地归藏和调节,使肝血不至淤滞。

肝主藏血:藏血正常,血能养肝,则肝气、肝阳有制而不郁不亢,保证肝气输泄正常。

(2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藏血,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主纳气。

(22)是基于肾中精气的主骨生髓功能提出的。

(23)齿与骨的营养同出一源,均由肾中精气所化生的骨髓来充养。

(24)齿、骨、发的生长状况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肾中精气的盛衰又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

(25)“五官”即是指目、舌、口、鼻、耳。“九窍”是指头部的目、舌、口、鼻、耳七窍和前阴、后阴二窍。“五官”“九窍”与五脏的联系是: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26)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与粪便的性状和小便量的多少密切相关。

(27)①上焦主纳是指上焦接受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并吸入自然界清气,都通过心肺的作用布散全身,又称为“上焦入雾”;②下焦主出是指下焦将饮食物残渣糟粕下传肛门排出,并将多余的水分下传于膀胱排泄,故又称“下焦如渎”。

(28)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

(29)①“天癸”的作用②冲任二脉的作用③心肝脾三脏的作用。

(30)心主血脉:心为血脉运行枢纽,血液经过心回流于肺,进行气体交换,促进肺的呼吸运动。

肺朝百脉:肺为气体交换场所,血液通过肺气贯通百脉,故能协助心脏主持血液循环。

(31)宗气

(32)心脾两虚

(33)脾统血:是指脾具有化生谷气,而气能统摄血液,使之在血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

心主血:是指心具有主持血液循环,而营运于全身各脏腑组织,是脾能正常发挥统摄血液和化生血液的功能。

(34)心主血:指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循环于全身的功能,且可维持肝主藏血的正常作用。

肝藏血: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且对心血运行起着通畅作用。

(35)心肾相交、心肾不交

(36)肺主气:肺位在上,能吸入自然清气而使气根归于肾,故有“肺为气之根

”之说。

肾纳气,肾位在下,能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故有“肾为气之根”之说。

(37)肝藏血:肝能藏血,则疏泄正常,方能促进脾气健运而加强脾的生血、统血功能。

脾统血:脾能统血,则肝有所藏,方能根据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来调节血液。

(38)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乙癸同源。

(39)六腑多为空腔器官,是以传化水谷为其主要特点,所以在生理功能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饮食物消化和依次传递,最后形成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

(40)液较稠厚,津液较稀,大肠主津于小肠主液是相对而言的,大肠在传话糟粕的过程中,同时也吸收了多余的水液,但多为清稀的水分,故称“大肠主津”;小肠在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过程中,将饮食物化成糊状较稠厚的液态,其吸收的水液多位富于营养的水谷精微,故称“小肠主液”。

(41)肾的气化

(42)“清气在下,则生飨泻;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43)脾统血:脾能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44)肺主气:肺主宗气,贯畅心脉,以推动心血的运行,即“气行则血行”之意。

(45)脾主升清:脾将水谷化为精微,向上输布于心肺,才能保证胃的通降功能正常。

胃主降浊:胃将消化后的饮食物质,向下传送与小肠,才能促进脾的清气上升功能正常。

(46)肝为刚脏:刚,有刚强暴急之谓。肝为风木之脏,主升主动,其气易逆,亦易为阳亢而动风等。

肺为娇脏:娇,是娇嫩柔弱之意。肺为清虚之体,不耐寒热,易受外邪,亦易受它脏病变之波及而致病。(47)肺主行水:肺位最高,通调水道,水液在肺的宣降作用下,才能不断地下行至肾,促进肾主水液的作用。

(48)“脏精”即五脏六腑之精,是指五脏所藏的有濡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所属的六腑、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微物质,包括先天禀赋的精和后天水谷之精,“脏气”即五脏之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脏阴”即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脏阳”即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49)五者各自的生理特性是;心为阳脏而通神明:肺为华盖、娇脏,主宣发与肃降: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肝为阳脏,主升发;肾为水脏,主封藏摄纳。

2.论述题

(1)“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实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是指居于体内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2)藏象学说,是指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临床各科辩证论治的基础,所以有“业医不明脏腑,则病源末辨,用药无方”之说。

(3)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生活与医疗实践,观察到表现于人体外的各种征象,能够客观的反映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从而采用“见外而知内”、“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来研究人体内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的理论体系。

(4)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说:“夫八尺之土,皮肉再次,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为脏腑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形态学的基础。二十长期以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了皮毛、鼻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三是反复的临床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例如,许多眼疾,从肝着手治疗而获愈,久之,便得出了“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再如在使用某些补肾药物之后,可以加速骨折愈合,因而认识到肾的精气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从而产生“肾主骨”之说。

(5)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藏象的精神实质就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基础之上的。这一整体观,主要体现在:①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将人体的六腑、五官、形体、诸窍等组织器官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②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

机体的内外环境之间维持着相对平衡协调,即“天人相应”;③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精神情志活动虽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但在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指导下,而把精神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形成五脏精神活动系统;④每一个脏腑的含义,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和病理学概念。例如,脏象学中的心,与现代医学中的心脏,并不完全等同。它除具有解剖学的概念之外,还包括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6)人体的内脏,在中医藏象学中按照各内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五脏,即心、肺、肝、脾、肾;六腑,即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奇恒之府,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7)脏与腑的区别主要有:在解剖形态学方面,脏多为实质性脏器,腑多为空腔性器官。在生理功能方面,脏的特性是贮藏和化生精气,腑的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由于精气呈弥散状态充满于五脏,故说“满而不实”;水谷食物的受盛和传化,呈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故说“实而不满”。由于精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不因无故丢失,故说“藏而不泄”;水谷食物,不能久留于体内,必须转化为糟粕排出体外,故说“泄而不藏”。

(8)“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是五脏与六腑的主要区别之一。“满”是指精气的充满;“实”是指水谷的充实。由于五脏贮藏和化生的精气,呈弥散状态,充满于五脏,故说“满而不能实”;由于六腑多为空腔脏器,其功能特点是传化饮食水谷,而水谷的形质较粗,饮食入胃,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说“实而不能满”。

(9)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所谓心主血,是指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在脉内循行的功能;心主脉,是指心脏具有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心、血、脉三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心主血脉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心脏搏动是心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足、心血充盈、脉道通利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表现于外可见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节律整齐。如果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势必形成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病理表现,甚至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晦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以及脉象结、代、促、涩等病理表现。所以临床上可以观察病人面部的色泽,以及脉象的强弱、节律等,了解病人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

(10)心藏神,即是心主神明,或称“心主神志”。神在此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又能对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起统帅、协调作用,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古人将精神、意识、思维及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有反应这一功能归之于心来主管。它为人体生命的主宰。神志活动是以血液为物质基础的,血液必须在脉中运行。也正是心能主血脉,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心藏神的功能必须以心主血脉为物质基础。神得血之资助才能生,血生脉亦充,神也就可以安藏了。所以心的气血充盈,是保证神志清晰、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的物质基础。相反,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势必引起神志的异常改变。如果心血不足,必然影响心神,致使心神浮越,临床可见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或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甚至昏迷等。所以,临床上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现象,可以了解心主神志的功能是否正常。

(11)心开窍于舌亦称“舌为心之苗”,指舌为心之外候。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表达语言。但心与舌以经络相联,心之精气上奉于舌,舌面无表皮覆盖,血管亦极其丰富,因此,可以从舌质色泽直接察之心之功能正常与否。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反之,若心阳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的阴血不足,则舌红绛瘦瘪;心火上炎则舌红,甚则糜烂;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若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舌卷、舌强、语謇或失语等。

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因为头面部血脉极为丰富,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所以人体面部最能反应心气、心血的盛衰,故称“其华在面”。若心中气血充盈,则面色红润光泽而有生气;若心之气血不足,则血脉空虚,而面色无华;若心血暴脱,则面色“夭然不泽”;若心血瘀阻,可见面色青紫。

(12)“汗为心之液”,又可称为“心在液为汗”。汗液是机体阳气对津液蒸腾气化,从汗孔排出的液体。汗为津液所化,机体的津液和血液同出一源,均由水谷精微所化生,且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为心之所主;同时,因心主神志,故精神情志引起的出汗与心直接相关,故称“汗为心之液”。

(13)“汗血同源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汗为津液所化,津液与血均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津液又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汗血同源”实质上即是津血同源。“汗血同源”指导临床的主要意义是:大汗的患者,其血必虚,大出血的患者,其津液必衰少,不可再行发汗,故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和亡血家、血丑家等不可发汗之戒。

(14)“喜”的情志活动与心的生理功能关系。根据五行配五脏、五脏配属五志,则“心在志为喜”。适当的喜乐,可以促使气血的和调,有益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喜乐过渡,则有损于心的生理活动,可促使心神涣散。反之,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可使人喜笑不休;心主神志的功能不足,则可使人易悲。

(15)“心包络”,又称“心包”,又可称“膻中”、“心主”。心包络,是指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卫心脏的作用。外邪侵犯于心,首先心包络受病,故有心包络“代心受邪”之说。在外感热病中出现神昏、谵妄等症时,称为“热入心包”或“蒙蔽心包”。

(16)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喜,是属于良性刺激,适当的喜乐,有益

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来分析,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休;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易悲

(17)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有肺所主。首先体现于气的生成方面,特别是宗气的生成。宗气主要是由肺吸入的自然之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汇聚于胸中而成。因此,肺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其次,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于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起着调节作用。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气与肺主呼吸的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肺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律的一吸一呼,即是气得升降出入。肺主气的功能,取决于肺主呼吸的功能,肺的呼吸功能正常,呼吸均匀调和,保证了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肺的呼吸功能是主气功能的根本条件。同样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又为肺主呼吸的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

(18)所谓“宣发”,即宣布和发散之意,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此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②将脾胃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皮毛;③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水液变为汗液,排出体外。

所谓“肃降”,指清肃、洁净和下降之意,以此模拟肺气具有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功能。这个功能也体现于三个方面:①吸入自然界的清气;②肺位最高,为华盖之脏,故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水谷精微向下布散;③清除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证整个呼吸道的洁净。

(19)肺的“宣发”和“肃降”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气既能宣发又能肃降,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两者对于维护肺的正常生理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正常的宣发为正常的肃降提供了条件,而正常的肃降又为宣发的正常打下了基础。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①肺气能宣能降,既能吸清,又能呼浊,保证了呼吸运动的进行。若宣降失常,则清气吸入困难,浊气排出障碍,可致胸闷、咳嗽;②肺气宣,使津气布散于皮毛,令皮毛润泽光亮;肺气降,水津下布全身,以滋养濡润机体;③肺气宣发,精微得以布散,浊气得以排出,汗液排泄正常;肺气肃降,清气下纳,水液下行,无水湿痰浊之患,维持着肺的清肃之性。

(20)通,疏通之意;调,调节之意;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调节作用,肺通过宣发功能将津液布散到全身,主要侧重在机体上部和体表,外达皮毛;通过宣发呼出浊气,排出水分;宣发卫气,主司腠理开合,将代谢后的水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肺通过肃降将津液向下输布,同时也将体内代谢后的水液不断下输,经过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这就是肺在调节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也就是肺的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21)所谓“治节”,即治理和调节。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肺主呼吸,人体的呼吸是肺脏有节律的一呼一吸,治理调节着清浊之气的交换;②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全身的气机;

③由于调节气机,因而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④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22)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所谓“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为人体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它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由于肺主气,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等生理功能,只有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才能使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较强。反之,若肺气不足,则卫表不固,或皮肤憔枯等。由于肺与皮毛相合,所以在外邪侵袭皮毛,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的同时,常影响及肺,而致肺气不宣;外邪侵袭入肺,肺气不宣时,也会引起卫气郁滞,腠理闭塞等病理变化。另外,皮毛通过汗孔排泄汗液,并随着肺的宣发肃降进行着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因此,皮肤是肺主呼吸之气不可忽视的辅助器官。鼻为肺之外候,是呼吸出入的主要通道,并有嗅觉作用。肺气调和,则鼻腔通畅,嗅觉灵敏。外邪多由鼻侵入于肺,肺的病变,也常从鼻上表现出来,所以鼻塞流涕,鼻痒气热,不闻香臭等鼻之病变,治疗时多从肺入手。

(23)运,即运输、运转之意;化,即消化吸收之意。所谓“脾主运化”,即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其运输、布散周身的作用。它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①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对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作用。饮食入胃后,其消化过程需要多个脏腑协同完成,但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把水谷化为精微。消化后的水谷精微又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输送到全身。因此,脾运化水谷的功能旺盛,则机体消化饮食和吸收精微物质的功能才能健全;②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输布作用。脾不但将水谷精微中的水分吸收、输布到全身以滋养脏腑组织器官,同时将体内多余的水分输送到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排除体外。脾在人体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脾运化水液的功能正常,水液代谢就协调平衡

脾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是同时进行的,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两个方面,两者可分而不可离,其主要依赖脾气的作用。

(24)所谓“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又称为“脾气主升”。所谓“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清”是指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有“脾以升为健”之说。升和降是脏腑气机的一对矛盾运动,脾的升清是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另一方面,脏腑之间升降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才能保证水谷精微的正常吸收和输布,同时,脾气的生发,保证了机体内脏不致下垂。若脾不升清,则水谷不运,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泄泻等症状;若脾气下陷,则可见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症状。

(25)脾统血是指批能统摄血液,使之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脾之所以有统摄血液的功能,主要是脾气具有固摄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与脾的统血功能之间关系密切。脾主运化功能正常,气血生化充盛,脾气旺盛,气的固摄作用健全,能统摄血液,使脾的统血功能得以发挥。脾统血功能正常,血液充盛,营养和滋润脾,使脾得所养而运化功能才能正常发挥。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气的固摄作用减退,血液外溢引起各种出血的病变,一般称为“脾不统血”。由于脾气主升,所以脾不统血引起的出血,其出血的部位多在下部。如妇女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等。治疗多采取“补脾摄血”之法,意在恢复脾的统血功能。

(26)所谓“后天”,是指人出生以后的整个生命过程,包括生、长、壮、老、已几个阶段。之所以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其根源在于脾胃具有主运化的功能。

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气血凭其化生,人体凭其营养。人在出生以后,全赖于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不断的化生和输布营养物质,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27)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全身的肌肉与四肢活动,都要靠脾运化的津液和水谷精微来濡养。只有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发达、壮实,四肢轻劲,灵活有力。若脾气虚弱,则见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则萎废不用。口为脾之外窍,口之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如果脾有病变,就会出现食欲的改变和口味的异常。如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口淡乏味;若脾经有热,则口有甜味;若脾有湿邪,则口中粘腻不爽;脾气虚弱,好食甘味等。所以临证可据口味的异常,推断脾的病变。

(28)疏泄,即疏通畅达之意。“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畅达气机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调畅气机:肝的疏泄功能,对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脉通利,脏腑器官的活动正常和调。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代谢也正常;②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人体的消化功能,虽然主要由脾胃所主管,但也需要肝主疏泄的辅助作用,这一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从而协调和促进脾胃之气的正常升降。脾升胃降,则消化正常。二是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生成和排泄,从而有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③调畅情志: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而气血的正常运行通畅,又有赖于肝的疏泄气机的调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心情开朗,情绪稳定,精神愉快。

此外,女子的排卵、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排精预感的疏泄功能均有密切关系。

(29)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肝的疏泄不及:由于肝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发泄畅达受阻,形成肝气郁结的病理变化。临床可见:①肝经经脉不利,出现少腹、两乳、胸胁等局部的胀痛不适症状;②影响胆汁的泌泄,出现右胁之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黄疸等症状;③影响情志,出现心情易于抑郁不乐,郁闷难解;④影响气血运行,出现气滞血瘀、征积、肿块、妇女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症状;⑤影响津液的疏布,产生水、痰等病理产物,形成痰核或臌胀。二是肝的疏泄太过:肝气升发太过,下降不及,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临床可见:①肝气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可见卒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吐血、咯血等血溢于上的症状;②肝气升发太过,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出现呕逆嗳气,脘腹胀满疼痛,便秘等症状,故称“肝气犯胃”。若出现眩晕,脘腹胀满,飧泄等症状,称为“肝气犯脾”。两者统称为“木旺乘土”;③肝气升发太过,影响情志,出现心情易于急躁,易于发怒。

(30)“肝体阴而用阳”是对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特性的概括。所谓“体”,一般是指实质或实体而言。肝为藏血之脏,又位于下焦,故属阴,是为肝体为阴。“用”是指作用和功能。肝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肝风易动,动风化火形成肝风内动,肝火上炎等病理改变。这些功能及病理偏于动,偏于热,故属阳,是为肝用为阳。归纳肝“体”与肝“用”之属性,就是所谓的“肝体阴而用阳”了。

(31)肝的疏泄又促进脾胃运化的功能,这是因为:其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的一个重要条件。其二,肝的疏泄能作用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正常的分泌合拍泄,则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功能。所以说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故有“土得木而达”之说。

(32)肝失疏泄,不仅能影响到脾的升清功能,在上则为眩晕,在下则为飧泄,而且还能影响到胃的降浊功能,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为便秘。前者称为“肝气犯脾”,后者称为“肝气犯胃”。另一方面,肝气郁结,则可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而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厌食油腻、黄疸等症。

(33)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能促进人体的水液输布代谢,所以肝主疏泄功能有疏通三焦水道的作用。气机的郁结,也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产生痰、水等病理产物,或痰阻经络成痰核,或水停而成臌胀。

(34)肝的调节血量的作用,是以贮藏血液为前提条件,只有充足的血量贮备,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肝对血量的调节是具有向外周扩散和向肝内返流的双向调节。向外周扩散,是通过肝的疏泄功能,而使外周血量增加;向肝内返流,是通过肝的藏血功能,而使血液贮藏于肝内,这即是肝藏血在调节血量中的主要作用机理。

(35)魂乃神之变,是神所派生的。《灵枢?本神》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作为一种神志活动的表现,正如《类经》注云:“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梦幻游行之境,皆是也。”肝藏魂是因肝藏血,心

藏神是因心主血,故神与魂都是以血液为物质基础的。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若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神魂不守舍,可见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梦呓以及出现幻觉等症。

(36)“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其意义在于:①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阳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冲和条达;②有防止出血的作用。这一功能对维持人体血液循环是至关重要的;③调节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体各部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当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变化等,人体各部血量也随之改变;④肝藏血,血舍魂,肝血充足则神魂安藏。血为神之物质基础,所以肝藏血,保证血量充沛,是神志活动的重要条件。

(37)肝“在志为怒”的主要依据是:怒的情志活动对机体病理生理的主要影响是促使气血上逆。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所以,在怒的情志刺激下,促使气血上逆,而致肝的升泄太过;相反,在肝的升泄太过时,由于气血上逆,而使人易于发怒。故说,肝“在志为怒”。

(38)“罢”,是免去、消除之意。“极”,困惫、疲困之意。肝为“罢极之本”是由于“肝主筋”,肢体的运动有赖于筋的收缩和驰张。筋的能量来源,是由于肝藏血量的充盈和调节血量功能的健全。因此,肝血充足,则筋得其养而强劲有力,肢体活动灵活轻捷,且能消除疲劳。肝血不足,则肢体运动的耐受力下降,易于疲乏,甚至出现运动不利,或手足震颤,肢体麻木,难以屈伸等症,故说肝为“罢极之本”。(39)筋,又称“筋膜”,附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一种组织。筋附着于骨和关节,筋的收缩或驰张保证了关节活动自如。肝主筋,是指全身的筋肉运动与肝有关。肝之所以能主筋,主要是由于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濡养,肢体运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全赖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之功能。肝血充足,筋脉得养,才能屈伸自如,灵活有利,若肝有病变,影响到筋的功能,可产生种种严重的病证。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可见肢体麻木,屈伸不力,或手足震颤等。再如,在急性热病中,热邪劫阴液,燔灼肝经,筋膜失养,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状。

爪,即爪甲(指甲、趾甲)。为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爪之营养源于肝,肝的盛衰可影响爪甲的荣枯。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故曰“其华在爪”。反之,若肝血不足,爪甲失荣,则可见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至变形脆裂。

(40)目,是视觉器官。肝藏血,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目之所以能视,主要依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肝血的灌注,故有“肝受血而能视”和“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的理论。病理上,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往往可以从目上反映出来,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肝血亏损,则视力减退或雀盲;肝阳上亢,则头目胀痛;肝风内动,则目睛上视或斜视。某些目疾从肝论治常获良效。

(41)①肾藏精,即是指肾对精气有闭藏作用。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肾对精气的闭藏,主要是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应创造条件,不使精气无故流失,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②肾所藏之精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类;③“先天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功能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剩余部分,藏之于肾,称为肾精的一部分,是保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营养物质,④“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有异,但均同归于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二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成肾中精气。

(42)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有: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激发促进机体各方面生理活动,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肾中精气的盛衰与人的生、长、壮、老已密切相关;肾主骨生髓,骨和脑、骨和脑的发育及其生理功能状态与肾中精气的盛衰亦密切相关。

(43)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有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的作用;主纳气,防止呼吸表浅,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44)肾对于精气的闭藏,主要是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条件,不使精气无故流失,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45)①“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性腺发育和维持性机能作用的物质;

②“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所以,他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肾中精气充盛则“天癸”至;肾中精气由盛到衰,则“天癸”亦随之减少,以致枯竭,即肾气甩,则“天癸”竭。可见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到“天癸”的化生与多少。

(46)肾藏精,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人体的生长和发育,肾在人体生长发育及衰老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人从幼年开始,肾中精气逐渐充盛,则出现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到了青年,肾中精气渐臻充盛,机体便产生“天癸‘,具备生殖能力;到了壮年时期,则肾精进一步充盛,机体随之发育到壮盛期,则真牙生,体壮实,筋骨强健;待到老年,肾精衰减,形体便逐渐衰老,运动不灵活,齿摇发脱,呈现老态龙钟之象。由此可见,肾中精气亏虚,就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如小儿发育迟缓,出现“五迟、’“五软‘等;成年人则未老先衰,齿送发白等症。

(47)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以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人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得纳气作用。从生理上来讲,肺吸入之清气,必须通过肾得纳气作用,以保持呼吸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此肾得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

调和,若肾得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效,呼吸酒表浅,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肾不纳气的病理现象。(47)纳,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以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人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就是肾得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表现。从生理上来讲,肺吸入清气,必须通过肾得纳气作用,以保持呼吸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此肾得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调和,若肾得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呼吸就表浅,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肾不纳气的病理现象。

(48)“肾主水‘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是肺、胃、肠、三焦和膀胱等脏腑对津液气化的根本,在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中,肾的气化功能贯穿始终,所以它是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尿液的生成与排泄,更与肾的气化功能直接相关。在肾得蒸腾气化作用下,主司膀胱的开合、升清降浊,从而使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维持正常。

(49)肾阴肾阳,又是以阴阳学说理论阐述肾中精气的两类不同属性的生理效应,肾中精气又是机体生命活动治本。所以,在生理上各脏之阴,有赖于肾阴的滋润、濡养;各脏之阳,亦有赖于肾阳之推动和温煦,在病理上,肾的阴阳失调,必须要波及其它各脏阴阳的协调平衡。其它各脏的阴阳失调,亦必累及于肾,而至肾的阴阳失调,精气不足等,故说肾阴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本。

(50)肾精是指肾脏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其生殖功能物质基础。肾气是肾精化生之气,通过三焦布散全身,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以及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肾精和肾气同为一种物质,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聚而有形为肾精,散而无形为肾气。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精之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润濡养的作用。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为人体阳气之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的作用。总之肾阴和肾阳是以肾中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是以阴阳学说中对肾中精气生理效应的概括。

(51)肾与骨、齿、髓、脑关系密切,骨的生长有赖于骨髓的充养,而骨髓的化生依赖于肾中精气。肾中精气充足,则骨髓化生有源,精充髓盛,骨得其养,则骨质致密,坚固有力。若肾精亏虚,骨髓化生无源,精虚微弱,在小儿可引起骨质无力,囟门迟闭,骨骼发育不良等病症;在成人,可致骨质脆弱,易于骨折。齿也由肾中精气所养,牙齿的生长与脱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齿与骨的营养同出一源,故又称“齿为骨之余”,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宜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藏于骨腔之髓为骨髓,位于脊椎管内的为脊髓,位于颅脑内的为脑髓。这三者均由肾中精气所化生,髓聚则为脑,故称“脑为髓之海‘。因此,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到髓的充盈和脑的功能。肾中精气充足,髓海满盈,脑得其养,则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记忆力强,若肾中精气不足,髓海空虚,则头晕耳鸣,精神萎靡,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总之,脑、髓、骨、齿均靠肾精充养,起生理功能隶属于肾,为肾所营。故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之说。

(52)耳及二阴是肾之外窍,耳是听觉器官,肾开窍与耳是因为肾经通过与它相表里的膀胱经入脑与耳发生联系,肾得精气由此上充于耳,以发挥听觉的作用。二阴即是指前阴(外生殖器)及后阴(肛门),前阴是排尿与生殖的器官,膀胱排尿及人生殖功能,均为肾所生。后阴是排粪便的通道,粪便的排泄,虽关系到肺与大肠的功能,但与肾得气化有关。肾中精气充盈,气化正常,则听觉灵敏,二便排泄和生殖机能正常;反之,肾中精气亏损,气化失司,即可形成耳聋、耳鸣、二便得异常,故说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53)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肾藏精,而精血可以互化,发的生长和脱落、润泽与枯槁,与肾中精气之盛衰密切相关,发由依赖于血得濡养,故称“其华在发”。

(54)①五脏与五体:心在体合脉,肺在体合皮,脾在体合肉,肝在体合筋,肾在体和骨,②五脏与五华:心在华其面,肺其华在毛,脾其华在唇,肝其华在爪,肾其华在发;③五脏与五官九窍:心开窍于舍,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及二阴④五脏与五液: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脾在液为瘫,肝在液为泪,肾在液为唾;⑤五脏与五神: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魄,肾藏志;⑥五脏与五志: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肝在志为怒,肾在志为恐。

(55)①三焦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三焦之所以能主持诸气,主要取决于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元气一经由肾发出,必藉三焦之道,输至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三焦主持诸气,实际上是元气通路之意;②肺主一身之气,体现于气的生成方面,尤其是宗气的生成,肺吸入清气与脾运化来的水谷精微相结合形成的宗气。宗气的功能主要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助心气以行血,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在宗气遍布全身和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起着调节作用。

(56)①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是由肝的精气所化生,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胆汁得排泄,汇集于胆的胆汁,经过肝的疏泄作用,泄于小肠,以助食物的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就会失常;②由于胆在解剖形态上亦属于空腔器官,在其生理功能上亦有助于传化水谷,且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之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所以说胆为六腑之一,因胆贮藏的胆汁,为清净之精汁,不藏水谷,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与一般的六腑又有所不同,故又属奇恒之腑。

(57)胃的生理功能是:一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受纳,既接受和容纳,腐熟,即是对饮食物初步消化,使之成为食糜。即胃具有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的生理功能。二是主通降,以降为和。通指通畅,降指下降,即是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必须依次向下传递,直至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也就是胃的降浊功能。

(58)胃的生理特征有:一是胃主通降,以降为和。由于饮食必先受纳于胃,经胃初步消化后,又必须逐级向小厂和大肠传递,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故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二是胃喜润恶燥。由于胃为腑,属阳,必赖阴液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其受纳和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和胃的纳腐功能的综合。

(59)①胃气的基本含义是指脾的运化功能和胃的纳腐功能的综合。②胃气充足,则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以供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需求,使之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特别是元气的盛衰,与胃气的有无更是密切相关,故有“人以胃气为本”之说。若胃气损伤,则元气虚弱,脏腑功能失常,而百病丛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所以,临床上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60)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一是受盛化物,受盛即接受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化物即对饮食物作进一步的消化;二是弥别清浊,即是对经过消化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并吸收其水谷精微的水分,将食物残渣向大肠传递。

(61)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于: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作进一步消化,并将其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向大肠传送食物残渣,小肠的这些功能实际上即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在机体消化功能活动中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62)小肠的泌别清浊,不仅将泌别出来水谷精微和津液上输于脾,而且又将分别出来的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向下输布,经肛门和溺荞派出体外,小肠的功能正常,糟粕和水液各行其通,则二便正常,若小肠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清浊不分,不仅水谷精微得不到吸收,而出现便溏,且水液在粪便内大量排出而至尿量减少,所以临床上常采用利小便法治疗腹泻,提出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就是这个道理。

(63)大肠传化糟粕功能与肺、胃、肾的关系密切。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气的清肃下降,能推动和促进大肠内糟粕的下行排泄;胃的通降作用,包括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的延伸;肾阳的蒸腾气化可帮助大肠的传化糟粕。

(64)“膀胱气化”,实际上是指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尿液的生成,贮存于膀胱,并经尿道排出体外,全赖于肾的蒸腾气化作用。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是隶属于肾的气化功能。

(65)三焦是气化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三焦又能通行元气,而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能激发和推动各腑脏组织的功能活动。是气机升降、气化活动的动力源泉,因此说三焦能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66)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两脏和胸、头面、上肢,其生理特点是开发和宣散水谷精微、气血、津液等物质,使之布散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故称“上焦如雾”。中焦是指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脾胃两个脏腑,其生理特点为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泌糟粕,蒸津液”,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故称“中焦如枢”。下焦是指脐以下的部位和有关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其生理特点为排泄糟粕和尿液,故称“下焦乳渎”。

(67)女子的月经来潮和胎儿的孕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生理因素:一是“天癸”的作用,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二是冲任二脉的作用,使月经调匀;三是心、肝、脾三脏的作用,使气血充盈而和调。

(68)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女子胞的发育全赖于“天癸”的作用下,女子生殖器官才能发育成熟,月经来潮,为孕育胎儿准备条件。人进入老年,由于“天癸”竭,就进入绝经期,形体衰老,子宫萎缩而无子。

(69)脑,是机体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器官,故称脑为“元神之府”。人体的视、听、言、动、嗅等功能活动都属于脑。但是,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功能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故以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所主,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同时又分属五脏,即是将神、魂、魄、意、志分属于心、肝、肺、脾、肾所藏。

(70)奇恒之腑与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的密切相关。脑、髓、骨,都是肾中精气所充;女子胞的发育,亦与肾中精气充盈而生成的“天癸”有关;脉为血之府,是隶属于心主血脉;胆,又属六腑之一,与肝相连,胆汁是藉肝之余气而化生,其分泌排泄,又受肝主疏泄的控制和调节。所以说,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有关脏的生理功能的延续。

(71)脉,即血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故称“脉为血之府”。脉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二:一是“壅遏营气,令无所避”,血脉本身具有约束、固摄气血在脉道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生理功能;二是脉道必须保持通利顺滑,防止血淤等作用。

(72)(1)肺气助心行血:心主身之血脉,推动血脉循环,百脉上朝于肺,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贯注心脉以行血,两者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所以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之说。肺气助心行血,主要是通过宣发、肃降和朝百脉,生成宗气等生理功能来实现的。故肺病则可影响心血的运行,出现胸闷、呼吸不利、心悸、唇紫等血淤之病症;(2)心血载运肺气:血为气母,血载气行。肺吸入的清气必须得到血的运载才能输布全身。故心功能异常,如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淤阻心脉等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导致肺之功能异常,宣肃失职而出现咳嗽、气促等肺气上逆的病理现象。

(73)心与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1)在血液的生成方面:血由水谷精微所化生,而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化赤以生血,心脾共同协作,血液才能化生充足。脾气充足,则心血充盈;心血旺盛,脾的濡羊,则脾气健运;(2)在血液运行方面:心行血,脾统血,心脾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外逸,共同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

在病理上,心脾两脏常互相影响,如细虑过度,既暗耗心血,又影响脾之运化。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之源,致使血虚而心无所主;若脾不统血而致血液妄行,也会造成心血不足。由于心脾之间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最后可形成“心脾两虚”证。临床上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眩晕、面色无华、腹胀、食少、倦怠等症。

(74)心与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心主血与肝藏血之间在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关系。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肝藏血,调节血两的功能正常,使心血充盈,则心有所主。同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亦有助于心的行血。心肝的任何一方失常,常常相互影响。若心血不足,肝血亦因之而虚;肝血亏虚,心血亦因之而弱。故临床上常常是心血不足与肝血亏虚同时并见;(2)心主神志与肝主疏泄,在调畅情志方面亦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亦有赖于肝之疏泄,调畅气机和调畅情志的作用;而肝的正常疏泄,以有赖于心主神志的作用,两脏相互配合,则精神活动不守舍,可见心烦、失眠、多梦等症;若肝失疏泄,情志不达,可致气郁化火生痰,上蒙心窍,出现神情错乱的病症。(75)心与肾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在病理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理上,心与肾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心肾相交”。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而属阴。心肾阴阳、水火、上下之间必须相互交通,即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助肾阳,共同涵养心阳,使心阳不亢。这种心肾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之为“心肾相交”,亦即“水火既济”。心与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为“心肾不交”,也就是“水火失济”。表现为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可见失眠、心悸怔冲、心烦、腰膝酸软及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此外,心肾阴阳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心或肾病变时,以互相影响。肾阳虚水泛,能上凌于心的证候;心的阴虚,亦能下及肾阴,而致心肾阴虚。

(76)肺和脾在生理功能方面的联系主要有:脾的运化所生成的水谷所生成的水谷精微和肺司呼吸所吸入的清气,不仅仅是组成宗气,而且亦是元气组成的主要部分。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使肺获得水谷精微的营养;肺的宣发肃降,以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两者相互为用,同时体现于津液输布代谢方面的调节作用。

(77)“脾为生痰之源”关键在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或是失于运化水液,津液不能输布,聚而生痰;或是失于运化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成痰湿,故称“脾为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主要是指肺是痰液易停滞之所,或因肺是宣发肃降,津液停聚而成痰,津液停聚而成痰,或因脾不散精,而将痰液上输于肺。故称“肺为贮痰之器”。这一理论说明了痰与肺脾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临床上治疗痰证,除治肺之外,还要责之于脾,令痰生无源,则痰证自愈。

(78)肺与肝在生理方面的主要联系表现在气机升降的相互协调。肺气主降,肝气主升,两者相互协调。全身的气血升降,亦随之而协调。如果肺降不及或肝升太过,全身气血升降之间也会失去协调,而导致气或血上逆,出现咳嗽、气逆或咯血等表现。如果肝失疏泄,木失条达,气机郁滞,亦能影响肺气的宣发,而致胸胁胀满、刺痛等。

(79)肝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血肾精都是以水谷精微为物质基础,同源于水谷精微;而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精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血二者,盛者同盛,衰则同衰,故称“精血同源”。(2)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两者“藏”与“泄”既相反有相成,保持两脏功能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关系,则肝之疏泄可使肾精藏而不闭,开合有度;肾精封藏则能制约肝气,使疏泄而不太过,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两者失调,可致月经失调,男子泄精的异常。(3)肝肾之阴相互滋生:肾藏阴精为水脏,肾阴滋补肝阴使肝阳不致上亢,肾水与肝木的这种关系谓之“水能涵木”。若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即“水不涵木”,可导致肾阴不足,形成肝肾阴虚的病变。

(80)肺与肾的病理方面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水液代谢失常中,可由肺的宣发、肃降的异常,通调水道功能的减退,而致肾的气化失常,形成尿少、水肿等聚水而为病;相反,在肾的气化失常,肾水上泛,出现水肿的同时,又可引起喘呼,咳逆倚息,不得平卧等肺气上逆之证(2)在呼吸功能失常中,既可由肺失宣发、肃降,日久导致肾不纳气,加剧肺气的上逆;也可由于肾中精气不足,气化功能减退,肾不纳气而导致肺气上逆,(3)在肺肾阴虚方面,常常相互影响,而致阴虚的加剧。

(81)脾与肾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先天与后天之间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运化,赖肾阳之温煦,肾脏之精,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培养和充养。因此,脾与肾之间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可见腹中冷痛、下利清谷或水肿等症,若脾阳久虚,进而可损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病症。

(82)脾与肾在病理方面的相互影响有:①脾的运化失常可影响及肾而致肾虚,其中最多见的是脾的阳气不足,失于健运,而出现泄泻、水肿等症,日久可损及肾中精气,形成脾肾两亏和脾肾阳虚;②肾中精气不足,蒸腾气化功能失常,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可导致脾虚泄泻等。③肾阳不足,肾水泛滥,可反侮脾土,而致脾肾两虚。

(83)脾与胃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肾与胃虽同司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传输,但性能上各有不同,胃主纳,脾主化;胃主降,脾主升;胃为腑,属阳土,性喜润而恶燥;脾为脏,属阴土,性喜燥而恶湿。两者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阴阳相和,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和运化,出现腹

胀、泄泻等症。

(84)饮食物经口入胃,经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向下传入小肠,食糜在小肠内作进一步的消化,通过小肠的泌别清浊,其清者,即水谷之精微,由脾吸收而布散;其浊者,包括食物残者和浊水,水液经小肠吸收参与水液代谢;残渣降入大肠,大肠吸收其水分,便化为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此外,饮食物的消化,还有赖于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助脾胃的运化;饮食物其中被吸收的津液,还有赖于三焦的气化,输布环流于周身,以实现新陈代谢。

(85)六腑之间在病理方面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于饮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传化失常,而形成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如胃失和调,就能影响及小肠的泌别清浊和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从而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小肠的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功能失常,一方面既可影响胃的降浊,而致胃气上逆,另一方面又可影响大肠的传化糟粕,出现腹泻,影响尿液的生成,而致尿少等症。大肠的传导失司,同样可涉及胃和小肠,如大便久秘,可致浊气上逆于小肠、胃,而出现腕腹胀痛、恶心、呕吐等。胆汁的分泌排协不力,也同样可以影响胃和肠的的通降作用,出现腹痛、呕逆、便秘等症,胃或肠的通降失司,也能导致胆汁的分泌排泄异常,甚则黄桓等症。

(86)“肾者胃之关‘是指肾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为胃之关闸。引入于胃后,水液的输布和排泄,需要多个脏腑协调完成,但主要依赖于肾得蒸腾气化作用。若肾的气化功能正常,则开和有度。开,则水液得以排出;合,则机体需要的水液得以贮存。若肾气虚弱,气化功能失常,则开合不利,胃若再照常“受纳”,必会因水液过胜而导致胃脘瞋胀、肌肤水肿、小便不利之疾患。所以说“肾者胃之关’。

(87)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主要依据是: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化糟粕,大肠的正常传化糟粕有利于肺气的清肃下行。因此,其临床指导意义主要有:肺气雍滞逆上、痰涎壅盛于肺,可用通腑利肠之法以泄肺实,下痰涎,使肺气得以宣发肃降;大肠传化糟粕不利而致的便秘,可用肃清肺气的治法,清肃之气下行而腹通;肺气虚弱,亦可导致大肠的失于固慑或失于传化,故气虚滑脱或气虚便秘,均可采用补肺益气的治疗去治疗。

(88)肾和膀胱在组织结构上直接相通,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互络属,成为表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实际上是肾中精气蒸腾气化的延续,故膀胱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直接与肾相关。如肾中精气充盈,气化有权,则膀胱既能固慑,又能通利,开合有度,以维持正常的贮尿和排尿。相反,肾中精气不足,气化无权,则膀胱既缺乏固慑,又缺乏通利,开合不利,从而导致小便频数、遗尿、失禁,或者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等。在湿热之邪下注膀胱时,日久亦必影响及肾的气化功能,而使病情加剧。

第三章气血津液

四问答题

1.简答题

气的生成来源有那些方面?

影响气生成的因素有哪些?

气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元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如何?

宗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如何?

营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如何?

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如何?

简述血的生成?

血的正常运行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气和血的关系表现在哪几方面?

气与津液的关系如何?

“夺血者无汗,夺汗这无血”是哪一理论的实际应用

气不摄津可导致哪些病症?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怎样体现出来?

气逆和气陷各属气的哪种病理状态?

气闭和气脱各属气的哪种病理状态?

直接影响宗气生成的因素是什么?

直接影响学生成的因素是什么?

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帝内经》所谓“血气者,人之神”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何谓脾的“散精”功能?

津液的排泄主要依靠什么途径?

治疗出血证时,为何应用补气药?

治疗水肿时,行气和利水法同用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若津液大量耗损,可出现津枯血燥的病变,其机理为何?

2论述题

哪些因素影响气的生成?

论述气的主要生理功能

血的生成和运行与哪几脏有关?各起何作用?

气和血在生理方面的关系如何?

营气和卫气有何异同?两者在生理上的联系如何?

何谓“气机”?其基本形式是什么?在生理方面如何体现出来?

试述血的生理功能

津和液在生理方面有何区别和联系?

气和津液的生理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津血同源”和“血汗同源”?有何临床意义?

脾与气,血和津液在生理上有何联系?

怎样理解气的气化作用

(四)问答题

1.简答题

禀于父母,藏于肾的先天之精气,缘于水谷,化生于脾胃的水谷精微.存在于自然界,由肺吸入的清气

除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的营养及自然界环境等有关外,主要与肺,脾胃,肾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协调平衡有关

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⑥营养作用

原气由肾中先天之精气所化生,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培育而成,元气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宗气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之脉,上循咽喉,下行至足,主要功能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二贯心脉以行气血.

营气由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主要功能是营养全身,化生血液

卫气由水谷精气中刚悍部分化生,分布于脉外,运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膏膜,散于胸膜,主要功能一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三是调节腠理的开合,控制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一是水谷精微化血, 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微化生营气和津液,通过心肺之气化而生成为血.二是精化血,肾所藏之精通过骨髓和肝脏之气化而生成为血

①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间的协调平衡②心肺肝脾等脏的协同作用③脉道的通利④血脉的寒温适度⑤情绪稳定等

①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②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①气能生津②气能行津③气能摄津④津能载气

是津血同源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因汗为津化,汗多则伤津,津伤则血虚,故日“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可导致多汗,自汗,漏汗,多尿,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泄泻滑脱等.

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得以具体体现

气逆为指气的上升运动太过或当降不降所引起的病理状态.气陷指气的下降运动太过或上升运动不及所引起的病理状态

气闭为气不外达而结聚于内较甚,突然出现昏厥的病理状态,气脱为气不内内守耳外脱,出现机体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的强弱.

饮食营养的优

劣与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

面色红润,肌肉的丰满壮实,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

血是人体精神活动物质基础

脾一方面将津液“以灌四旁”和全身,另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

主要依靠汗,尿,呼气和粪便等途径.

因气能摄血

气能行津

津血同源

2.论述题

①肾所藏的先天精气与先天禀赋有关②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与后天的饮食营养有关③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自然环境有关④与肾,脾胃,肺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肾藏精的功能,脾胃的运化功能,肺的呼吸功能

①推动作用,指气的激发和推动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二是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三是推动血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②温煦作用指阳气温煦机体的作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二是温养脏腑三是温通血脉及津液③防御作用,指气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体现在二方面:一是防邪入侵,二是趋邪外出.④固摄作用,指气有固护控制人体液态物质,使其不无故丢失的作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固摄血液,二是固摄汗,尿,唾液等,三是固摄精液,⑤气化作用,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⑥营养作用,指气营

养全身及构成形体的作用

①血的生成:与脾胃,肾,肝,心,肺有关.脾胃有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肺气心阳有化气的作用,肾有藏精作用,肝有藏血作用,精血相互转化.②血的运行:与心肺肝脾有关.心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肺朝百脉,有助

心行血的作用脾助统血,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肝主舒泄,调畅气机,促进和维持血行正常,肝又主藏血,能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

气为血之帅: ①气能生血,指血的生成离不开气“营气”和气化作用②气能行血,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行动的动力③气能摄血,气可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 血为气之母: ①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血载气而行②血能养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提供营养.

两者均以水谷精气为来源.营气为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其性柔顺行于脉中,主内守属阴.卫气由水谷精气中的刚悍部分化生, 慓悍滑利, 行于脉外,主卫外属阳.在生理上两者阴阳相随,内外相资,运行协调,如环无端,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相对恒定的体温,昼精夜寐,及防御外邪的能力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基本形式为升降出入四种,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故气的升降出入只有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体现.如肺的呼吸功能和宣发肃降,脾的升清,胃气降浊肾气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等

(7)①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血沿脉管循行于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全身各部分无一不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发挥其生理功能的;②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与神志活动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说:“血者,神气也”,“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8)两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主要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对机体起滋润作用。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主要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对机体起濡养作用。津与液的联系是:两者同源于水谷精微,同属于人体正常水液,相互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

(9)①气能生津,指气的气化作用是津液化生的动力;②气能行津,指气的运动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如脾气的散精,肺气的宣发肃降,肾气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三焦之气的决渎行水等;③气能摄津,指气的固摄作用可以控制津液的分泌量和排泄量;④津能载气,指气必须依附于津液之中才能存于体内。

(10)津液与血液都源于水谷精微,且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故曰“津血同源”。汗为津液所化,汗多则伤津,津伤则血虚,故曰“血汗同源”。临床上病人失血过多时,可见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津液不足之症。因此,对于失血和血虚的病人,不宜用汗法。故《黄帝内经》有“夺血者无汗”,《伤寒论》有“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之诫。若津液大量耗损时,不仅渗入脉内的津液不足,甚至脉内的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和津亏血瘀等病变。因此,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不可轻易地使用破血、逐血之剂。故《黄帝内经》有“夺汗者无血”的告诫。

(11)脾与气、血、津液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输布等方面:①气的生成来源有三个方面,其中,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进而生成人体之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脾胃属于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②血以脾胃为化源,以水谷精微为物质基础。同时,脾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维持正常的血行;③津液是脾、胃、小肠、大肠等综合作用而生成,其中脾起主导作用。生成后,又经脾的“散精”作用,或上输至肺而布于全身,或直接向四周布散以灌四旁。

(12)“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①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中,气自身发生的变化;②将某一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如精和血之间的互生互化等;③将多种物质合成为一种物质,如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清气结合生成为人体之气等;④将一种物质化生成多种物质,如水谷精微化生成营气、卫气、宗气及血等。总之,体内物质之间的转化及其新陈代谢过程,均可统称为“气化”。具体地说,精、气、严,津液的生成与相互转化,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和糟粕,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津液,津液转化为汗液、尿液等,均属于气化作用的体现。

第四章经络

1.简答题

(1)按气血循环流注次序写出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如何?

(3)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如何?

(4)经络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5)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如何?

(6)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如何?

(7)十二经脉在躯干的分布规律如何?

(8)经络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 (9)阴蹻脉、阳蹻脉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10)阴维脉、阳维脉的功能各是什么?

(11)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12)别络的生理功能如何?

(13)经筋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14)经脉与络脉有何区别?

(15)正经与奇经有何区别?

(16)督脉与任脉的起止点和循行有何不同?

(17)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如何?

(18)十二经脉与脏腑间是如何络属的?

2.论述题

(1)十二经脉的特点是什么?

(2)奇经八脉的特点是什么?

(3)何谓“奇经八脉”,其生理功能如何?

(4)冲、任、督、带各自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5)正经与奇经有何区别和联系?

(6)何谓“经络”?经络学说是如何形成的?

(7)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实用价值如何?

(8)手三阳经各自的起止、交接和主要循行分布部位怎样?

(9)经络在生理、病理上的作用是什么?它和气血的关系怎样?

(10)为什么说“头为诸阳之会”?

(11)什么是十二经脉的主病候?它是怎样产生的?

(12)奇经八脉各脉名称的含义是什么?

(13)十二经别的概念、意义、分布特点和六合的关系如何?

(14)络脉的组成、分布和作用是什么?

(15)什么叫“十二经筋”?有何特点?

(16)什么叫“十二皮部”?它是如何分布的?有何诊断价值?

(17)经络的交叉和交会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18)经络学说在内科、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何指导意义?

(19)经络学说在妇科和儿科方面有何指导意义?

(20)经络学说与气血津液学说、藏象学说的关系如何?

(21)经络系统是如何将人体各部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22)经络学说是如何阐释病理变化及疾病传变的?

(四)问答题

1.简答题

(1)按照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名称依次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各经所属内脏的阴阳属性及其所在肢体的循行位置,分别以手足阴阳而命名的。阳经属腑,行于四肢的外侧;阴经属脏,行于四肢的内侧;行于上肢的经脉前面冠以“手”字,行于下肢的经脉前面冠以“足”字。

(3)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如此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路径。

(4)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四大部分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和孙络。

(5)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为: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足厥阴经行于巅顶。

(6)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为:阴经分布在肢体内侧,太阴经循行在前缘,少阴经循行在后缘,厥阴经循行在中线;阳经分布在肢体外侧,阳明经循行在前缘,太阳经循行在后缘,少阳经循行在中线。

(7)十二经脉在躯干的分布为: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胸、腹面,太阳经行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

(8)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及调节人体各部分机能等方面。

(9)蹻,矫健敏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古人还有阴阳蹻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怎样教小学生写作文

怎样教小学生写作文 篇一:如何教小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写作文 如何教小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写作文? 小学三年级是初写作文的年级,如何教孩子组织语言、如何去写明白一件事? 让孩子们多练习讲故事——是最有效的方法。您不妨试一试。 如何写好作文? 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 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 6、学会引用名人名言,引用仙人的诗词歌赋,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7、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但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 8、学会套用,即变通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9、接近大自然,节假期走出去,见多才能识广。 10、接近大自然还能使您收集的素材更加丰富多彩。 怎样教四年级小学生如何仿写作文? 我国小学生怎样写作文,往往偏重于对事或物的意念和感悟这种感性经验的表达,重抒情而轻理性思考,对实践和思维过程的训练重视不够,尤其是淡化文体训练之后,学生的作文往往成了“四不象”。相比之下,美国的写作教学则要求建立一套有序的方法,特别强调写作步骤的推进程序,也涉及到有关表达方式等术语的内涵。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进行文体意识和表达方式训练,训练学生的记叙、描写、议论和劝说能力,指导

学生写作研究报告、传记文章和指导类说明文,从四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写作带有个人观点的文章,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起小学生怎样写作文,你们是不是常常感叹:“作文难,作文难,难得就像翻大山;”只要一提到它,你们就会头疼!你们会不会觉得自己的脑子没货,想不出来,宁愿抄生字十次也不想写作?你们还会觉得自己平时说话很流利,说起好玩的地方,有趣的事儿会滔滔不绝,一旦老师布置作文就会卡壳,不知所以然?(学生回答)其实,你们不是不会写,主要还是“怕”的心理:又想写的好,又担心写得不好。我打个比喻吧!写作文就好比骑脚踏车,即使你懂得再多关于骑车的理论知识,拿来脚踏车后你还是不会骑,因为你们不敢去尝试,怕摔。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兴趣的牵引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骑上去,在骑中学,在骑中悟。而这种在实践中体会到的奥妙、总结出的规律要比最精当的理论来得更快乐,更有用,更有价值。在这里,我总结了一些写作文的方法。 首先,你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把其中的优美词句记下来,生动的段落背下来,这对于提高你们的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常言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你们需要用眼观察自然,用口描述所见,用心感受生活,也是提高你们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这一切都是在看似无心的玩耍和游戏中进行的。我给你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三个好朋友 赏雪景,一个是秀才,一个是官员,一个是地主。秀才望着飞飞扬扬的大雪诗兴大发,提议大家吟诗联句。秀才吟道:“大雪纷纷落地”,官员接道:“这是皇家的福气”,地主想到瑞雪兆丰年,便兴致勃勃地说:“再下三天才好”,此时恰巧有个正为衣食发愁的乞丐路过,气愤地接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这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思想感情也不同。记景抒情就要写出真情实感、文如其人。而你们在写记景作文应做到的有远有近、有人有物、有情有景的那“几个有”,都是眼有所见,心有所感,零敲碎打地提出来的。我再说一个例子:在冬天的一个早晨,学生在上早自习,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目不转睛地望着窗外飞舞的雪花,还有的小声说着。看那神情,他们是多么喜欢呀。于是老师说:“美丽的雪花在向小朋友们招手,小朋友们的心已飞向雪花。我们现在就出去看,但要看清楚、想清楚;雪花怎么飘下来的?你怎么接住的?接到的雪

同等学力心理学精心整理必过--教育心理学学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习:广义上包括了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上学习即人类的学习,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试误说:桑代克提出的一种阐述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过程的学说。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通过尝试,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而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学习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的成功。 3、顿悟说:德国科勒提出的,认为解决问题不是试误的渐进过程,而是突然发生的顿悟的结果,不是对问题情境中个别刺激的个别反映,而是通过对整个情境的理解或认知重组而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学习是通过对时间的模式或意义作突发性的重组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4、准备律:又称预备律,个体正准备以某种方式反应,若顺利实现此反应则会有满意感,学习便有效,若阻碍此反应的发生,或对某种方式的反应无准备时被迫作出反应,则会引起烦恼而无效。 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达到加强,反之会变弱。 效果律:通过结果的后效作用来达到控制反应概率的规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这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小。 5、强化:指在一种刺激情境中个体的某种反应后果有使该反应出现的几率提高的作用。有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通过增加某种刺激使机体行为或反应速度、概率、强度增加的过程。 负强化:是指在环境中取消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概率提高的过程。 6、观察学习:也称替代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极其强化结果而获得该行为反应的学习过程。 7、替代强化:一种间接强化方式,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所受到的强化从而增加自己的此种行为的现象。 自我强化:是个体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调节的过程,若自己达到或超过标准,予以自我奖赏,若自己未实现预期目标,则予以自我惩罚。 8、认知结构:指个体通过各种认知活动行程的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心理表征,即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 9、有意义的学习: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实弹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的主要方式。 10、先行组织者: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是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先于学习任务提供的引导性的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11、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过程。具有低级与高级的不同形式,动物与婴儿的发现学习是低级形式,人类在其发

教你写作文我和书包1老师详改详批

教你写作文:我和书包1(老师详改详 批) 教你写作文:我和书包(老师详改详批) 赵薪雅 书包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用品,但在我的眼中,我的书包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帮助我的学习工具,它更是和我亲密无间的朋友!(开门见山开头,直接引出下文。)我的书包陪伴我已经快一年了,这里面装的不只是知识,它还包含了太多的感情。(简单叙述,过渡。) 六年级,我们早已经厌倦了“米奇”,凡是上面印着白雪公主与奥特曼的书包都被抛弃了,觉得那是一年级小孩子才背的书包。我当然也要赶上潮流,便央求妈妈给我买一个新书包,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妈妈终于答应我了,但条是在过两天的测验中要考出好成绩,为了新书包,我奋发努力,整天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就连最好的朋友叫我出去玩我都一一拒绝了。(事情的开始,为使段落格式清晰,下

文要另起一段。)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商店里妈妈为我买回了那个和我“一见钟情”的书包,(注意引号的用法,同时补入书包必要的外形描写,抓住整体、局部、典型特征,注意用词,给读者印象深刻。)第二天早上,我喜滋滋地背着它去上学,书包里装满了得到奖励的喜悦。(心理描写,补入排比句,升华主题!) 这个书包不知不觉中,陪我度过一年的光阴,那是最后一天了,班主任让我们搞个联欢会。我往书包里塞满了糖果、零食和一本沉甸甸的同学录,带着复杂的心情走进异常熟悉而亲切的教室,我把零食和同学录分给每个同学,每个人都写了满满一页纸的毕业致辞,班主任也写了激励我努力学习的寄语,我把这些都整齐地放到书包里,我和两个最好的朋友在书包上刻了“六二”和我们的名字,那时候,这个小小的书包装满了六年的友谊,装满了老师的期望! 如今,这个书包依旧陪伴我上了初中,我舍不得把它扔掉,它承载了我年少时懵懂的欢笑,承载了我们依依惜别的情谊,刻下了我们成长的轨迹,它成了我们青春最好的见证!(唯美抒情,升华主题!) 这个书包每天都习惯地放在我的柜子里,它将陪伴我度过美好的中学时代,莫名的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感,小小的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汇总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 汇总(总1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着作等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心理健康教育》第03章在线测试

《心理健康教育》第03章在线测试 《心理健康教育》第03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8:21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本主义的人性观的是:( ) A、人的本性是恶的 B、积极向上、追求个人的发展的 C、富有理性的、具有建设性的 D、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 2、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活动模式是:( ) A、互助—他助—自助 B、他助—互助—自助 C、自助—互助—他助 D、互助—自助—他助 3、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考察实践形式的有:( ) A、团队活动 B、访问 C、公益劳动 D、学农 4、创造性和智力两者之间匹配容易出现矛盾和情感不健全的匹配形式是:( ) A、高创造性——高智力 B、高创造性——低智力 C、低创造性——高智力 D、低创造性——低智力 5、春游、秋游的心理活动课程实践形式属于:( ) A、社会实践 B、社会服务 C、社会考察 D、社会活动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确定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目标及意图的原则有那些:( ) A、超前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创新性原则 E、可操作性的原则 2、下列属于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方法的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自我反省法 D、角色扮演法 E、训练法 3、学习辅导主要包括:( ) A、学习能力辅导 B、学习动机辅导 C、学习情绪辅导 D、学习个性辅导 E、学习行为辅导 4、英国的Guilford认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 ) A、流畅性 B、精密性 C、变通性 D、独创性 E、新颖性 5、青春期儿童的心理变化突出表现在:( ) A、智力获得了巨大发展 B、自我意识高涨 C、人际交往方面 D、两性关系的微妙变化 E、情绪情感方面的变化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教学目标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掌握知识。

小学生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小学生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导读:要写好一个人物,无外乎是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肖像)、心理等等。鲁迅先生说:“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说明人物语言的重要。此外,写人物的行动、外貌(肖像)、心理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惯常写法,同样重要。 下面我就自己的感受和经验谈几点切实可用的方法或注意点: 首先,要写好人物作文,就要写自己熟悉的人。 只有自己熟悉的人,才能感受得最真切最鲜活,对他(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才能有最直接的、深刻的印象。如下面例文《我是你爹》(见后文),写的是作者非常熟悉的人,所以全文写来既栩栩如生,又给人非常亲切的感觉。如果你写一个陌生的人,虽然也能够写,但写出来的就可能毫无特色,会是千千万万个中的一个,这样写来不要说感动别人,有时就连自己都觉得别扭、生造。 其次,要凸显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 共性的东西人人都有,写得再多作用也是不大的。只有有特色的、独具个性魅力的东西,才能给人以冲击,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人拍案称奇。 第三,不要什么都写,更不要事无巨细地写,要择其一二浓彩重墨地写。 这当然是要根据主题需要去择取了,决不能无的放矢。如《我是你爹》中,“爹”的话语很少,前后加起来总共才三四句而已,可一

个独特的“爹”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了。 第四,要让人物的言行、心理、个性特征等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不要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说六十岁人的话,也不要让一个无文化的老太太专说些理论大话等,否则就是无视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而乱写人物,是不能写好人物的,更谈不上写出个性特点了。 第五,写人物离不开写事、写细节。 要仔细地观察人物的日常行为,挖掘他们的典型事例,而且事例要新颖,因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出来的。比如我们要写一个热心肠的人,就要写他怎样帮助周围的人,或哪里有困难他就在哪里出现等事例。写事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从细节方面入手。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以及特定的环境等的描写。描写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个人的每一个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动作都描写清楚、具体、详细。 我们来看这一段话:“回到教室,大家全都涌到郭枫面前,问:"坏小子,你捐一毛钱怎么能代表我们呢?"郭枫眨了眨眼,骄傲地说:"其实我捐了100元!说捐一毛钱,那是逗你们玩的!"听了郭枫的话,同学们哭笑不得……”这一段话把细节描写得很好,“眨了眨眼”“骄傲地说”“哭笑不得”等词语把“郭枫”可气又可笑的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

最全小学作文辅导教(学)案(含范文)

小学作文辅导教案(含范文) 第一讲写好作文的诀窍 1、有理想、不怕难,敢于争强好胜”。 每个人从小都有对未来理想的向往,谁都想长大了,能出人头地,有所作为,那就离不开表达,表达就是作文呀!比如,你当了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国内外先进的设备,总得让人家知道设备的原理、功能、构造和用途吧!如果你不会说也不会写,怎么能让人家认可并大批量生产使用?你总得通过书面文字来阐述吧?为此,你必须打好作文基础,争做强者、胜利者、成功者。 2,在课内外阅读中培养兴趣。 当你读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或一篇文章,当你观看了一部激动人心的电视电影,你都会被故事波澜起伏的情节和特色鲜明的人物所感染、所吸引的时候,你在羡慕和欣赏之余,不妨问一问自己:人家为什么写得那么好?假如我也能用手中的笔,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好书,那该多好啊!别看现在不行,但只要肯努力,一定能行!” 3、多说多写多练,品尝成功的喜悦。 开始作文写不好,没关系,但在老师的指导下,多说多写多练,总会越写越好的。写作文总会有一个从不好”到较好”再到好”、很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你写出了一篇老师说好、在同学面前交流的文章时,你就成功了。 第二讲作文入门 写作文要从哪开始入手呀? 要从学会语文开始。语文拆开来讲就是语”和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就是语文” 的真正含义。口头说话,不管说什么,只要张嘴说话或者说从你呀呀”学语,叫爸、妈”的时候, 语”就开始了,这实际上是口头作文”了。而在纸上写文章,就是书面作文。所以,作文是从口头说话开始的。 不要以为写在作文本上才是作文,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口头说话,包括课堂发言、与同学、家长说话聊天等等。所以,我们学作文就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 一条腿”是书面作文,可以按老师平时指导训练的要求,郑重其事地学习写作文。另一条腿” 就是口头说话、口头作文了。我们可以在说话过程中,逐步体会、感受语言,在自然而然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学会语言。 不相信?咱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放学回家,妈妈问你:孩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学什么了?高兴吗?”你总得回答她吧?会说的同学一定说得头头是道,有头有尾。可能他会这样说:妈妈,我今天在学校可高兴了,因为我呀,学了不少知识,收获可大了!数学课学的是两步计算应用题,语文课学习的是怎样概括段意。最有意思的是科学课上,做了一个氧气燃烧’的实验,我学会了怎样在空气

描写人物动作的作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描写人物动作的作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描写人物动作的作文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描写,人物,动作,作文,,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优秀作文中查看更多范文。 篇一: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 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 1、他半张着嘴,微微探着身子,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手中的马靴。 2、他仿佛真的被吓住了,嘴巴张得好大,眉头也皱起来,并且还不住地咂嘴,然后就急匆匆地走了。 3、可我那几乎冻僵的脑袋却只能以脖子为主轴,生硬地扭动几下,仿佛是波浪鼓的鼓头儿。 4、她很激动,嘴唇有点颤抖,想说什么,可又咽了下去。 5、只见他半闭着眼睛,干枯的手指有节奏地敲着桌面,跟着,

摇晃的头就慢慢地向后拗过去…… 6、我睁大着双眼,脑袋瓜像个拨浪鼓,来回地转,真恨不得把这一切都印在脑子里,刻在心上。 7、妈妈咬紧牙关,一言不发,默默地看着我。 8、我不能说什么了,只能低着头,沉默地跟着人群向荒野走去。 9、我俩依依不舍地目光相遇在一起,不知有多少话要说,但终于谁也没有开口。 10、我低着头,咬着唇,委屈的泪水几乎要夺眶而出。 11、他微微颤了几下,慢慢地睁开了两只浑浊的眼睛,长长地打了个哈欠。 12、他唰的一下涨红了脸,哑口无言地低下头。 13、她微笑着,嗓音清脆声音很甜很美,比黄莺的歌声还动听。 14、妈妈来到我的房间,我勉强抬起头,但一看见她那异常严峻的目光,又赶紧低下了头。 15、小刚看着爸爸倒剪着双臂,在室内来回走着,那焦虑的神情分明在思考着一个重大问题。 16、他正在掩卷沉思,仿佛遇到了什么难题在思考,就连我的喊声都没听见。 17、呀,小红遇到了难题。她一手托着下巴,一手搔着头发,紧皱眉头,两颊涨得通红 18、两人“咯咯”的笑声在屋檐下回旋着,引得大家都转头向她俩行“注目礼”。

基础写作技巧汇总

基础写作技巧汇总 基础写作技巧汇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基础写作技巧汇总】 1.写作技巧的基础总汇 2.英语作文写作技巧汇总

怎样教三年级小学生写好作文

怎样教三年级小学生写好作文 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候,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训练 一、要学会倾听。 别人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有礼貌的人真地听清楚、听明白说话的内容。还要会边听边理解其中的大概内容,大概意思。 二、要引导学生充分的读课文。 正确流利,绘声绘色。课堂四十分钟内老师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读到。只能找几位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在读中指导学生正确发音,体会情感,读出语气。所以家长每天要检查孩子读书情况,要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 三、要在读中积累词汇,丰富语言。 比如《陶罐和铁罐》“奚落、谦虚、傲慢、恼怒、懦弱、”等词语的理解。可以询问孩子的掌握情况,不会,要让学生查字典来理解。也可口头指导学生造句。找近义词反义词来理解。还要给学生听写,要求掌握的词语必须要听写,达到准确无误。目前写字是每一个学生学生面临最大困难,每次测验写字的丢分率都极高,特别是学困生,比如考试成绩在85分以下的同学,一定要加强听写。为今后的运用上做好词语上的储备。 让孩子准备一个自己喜欢的本子,可以进行精心新设计,作为“美语佳句智囊库”或自己起一个好听的名字,鼓励指导孩子多积累:成语、四字词语、AABB、ABB、ABAB……词语

三、关于句子的训练: 1、词语连起来成为句子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句子训练显得尤为只能重要。句子训练首先要帮助学生说完整句子。好多学生这方面显得欠缺,导致表述不明白,考试的时候造成无谓的丢分。比如:问题是“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菊花的?”有同学就回答:“种类、颜色、香味。”正确的回答是:“这段话是从种类、颜色、香味三方面描写菊花的。” 在生活中表述不明白也会闹笑话。比如由同学上课要小便,就说“老师大便。”我就逗她说“老师不大便。”“老师憋不住了。”我就说:“老师能憋得住,谁憋不住?”她说“我憋不住了。”“你这样说,这样我才能听明白。你去吧。” 这个小笑话目的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在生活中引导孩子把话说明白,讲清楚。说清楚“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否则孩子讲出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会有很多病句。考试时一个病句扣2分,冤枉。 2、在句子训练中渗透简单的逻辑关系。 关联词语能使我们把说话的内容表达得更清楚、更有逻辑性,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例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此关联词语的运用在考试中会经常出现这方面的内容。 3、句子段落训练第三点要求就是指导学生写句子时要写生动优美的语句。

幼儿心理学考纲重点123.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幼儿心理学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一)心理的物理基础——人脑 人脑就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大脑是最重要的心理器官。 (二)心理的客观源泉——客观现实 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和镜子反映镜像不是一回事,其本质区别就在于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的反映,表现在:①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有个人主体的特点。②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现实的反映。 ③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④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在婴幼儿身上,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二、什么是幼儿心理学 1、幼儿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3-6岁幼儿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 研究对象:3-6岁幼儿 2、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第三节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1、认识教育对象,形成科学儿童观 科学儿童观:婴幼儿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的身心具有独特的发展途径和规律。婴幼儿期对儿童乃至人的一生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他们既稚嫩,又充满生机,我们要充分认识婴幼儿期的特点,由衷的尊重婴幼儿。 2、(了解)探索婴幼儿心理发展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认知,指人的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知识是认识过程的结果。认知包括感觉、知觉(统称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过程。 认知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感知觉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过程。 对新生儿和婴儿来说,感知觉是他们心理的主导活动。 第一节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快速学写作文的方法

一、认真审题,明确题意 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这是做好作文最关键的第一步。 二、确定中心,选好材料 在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以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儿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准备表达一个什么思想,这就是回忆材料,确定中心。中心明确了,就要环绕中心,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这就是环绕中心,选择材料。 三、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得列个写作计划,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得有个次序。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密切,要详写,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不大,可以略写,得分个主次,这不要求列好提纲,确定详略。提纲好比建造楼房的图纸。有了好的图纸,造出的楼房才能坚固美观。 以上三步做好了,你就可以按提纲进行作文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可以避免选材不当、文不对题,或者结构混乱、条理不清,或头重脚轻、主次不分,甚至没有中心的毛病。在考试中,常常会出现作文来不及做、作文中间卡住、作文无法煞尾的情况,并为此而大大地降低了应考作文的得分率。但如果能采取一些应急的处理办法,则又往往能出奇制胜而挽回败局,相对提高应考作文的成绩。 一、移花接木法。就是将原来看过的范文或写过的习作,在文章的结构上,或者有关的人物上,或者表达的主题上,或者列举的论据上,诸如此类,稍加变通和更换,使之与考试的命题与要求相符合。这不但可以节省写作时间,更可以提高作文质量,不仅写作时间不足时应该运用,而且写作时间有余时同样可以运用。 二、直接代入法。考试时,由于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前半部分的基础题中,而导致后半部分写作题时间仓促,客观上已不允许再进行仔细的构思。与其紧扣考试作文的命题及要求写一半,还不如稍偏离命题及要求完成一篇。因为阅卷者很讲究作文的完整性,所以在这种节骨眼上,不妨将平日自己印象较深而又在内容与写法上较为近似的文章改头换面直接代进去。 三、将错就错法。在应考作文时,有时由于审题不慎,写对一半才发现文章偏题或者离题,但若重新构思则又没有充裕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更弦改辙写上半篇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章节题库-心理统计与测量第一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第四编心理统计与测量 第1章描述统计 一、单项选择题 1.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的数据为()。 A.称名数据 B.顺序数据 C.等距数据 D.比率数据 【答案】D 【解析】等距数据有相等单位,但无绝对零点;顺序数据只能说明顺序的大小如年纪、成绩排名;称名数据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类别。 2.以下各种图形中,表示连续性资料频数分布的是()。 A.条形图 B.圆形图 C.直方图 D.散点图 【答案】C 【解析】条形图也称直条图,主要用于表示离散型数据资料,即计数资料。圆形图主要用于描述间断性资料,目的是显示各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较。

散点图用相同大小圆点的多少或疏密表示统计资料数量大小以及变化趋势。 3.一个有10个数据的样本,它们中的每一个分别与20相减后所得的差相加是100,那么这组数据的均值是()。 A.20 B.10 C.30 D.50 【答案】C 【解析】按照平均数的性质,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加上或减去一个常数C,则所得的平均数为原来的平均数加或减去常数C。题中,每一个数减去20后,所得的平均数为100/10=10,则原来的平均数为10+20=30。 4.下列易受极端数据影响的统计量是()。 A.算术平均数 B.中数 C.众数 D.四分差 【答案】A 【解析】算数平均数易受极端值的影响。由于平均数反应灵敏,因此当数据分布呈偏态时,受极值的影响,平均数就不能恰当地描述分布的真实情况。

5.标准分数是以()为单位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 A.方差 B.标准差 C.百分位差 D.平均差 【答案】B 【解析】标准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 6.假设两变量为线性关系,这两变量为等距或等比的数据且均为正态分布,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时应选用()。 A.积差相关 B.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C.二列相关 D.点二列相关 【答案】A 【解析】积差相关适用于当两列变量各自总体的分布都是正态,等距或等比的数据。斯皮尔曼等级相关适用于称名数据和顺序数据,或者总体不为正态的等距或等比数据,二列相关和点二列相关适用于一列为等比或等距的测量数据,另一列是按性质划分的类别。 7.标准分数是(),因此可以做加减运算,而不能做乘除运算。 A.命名量表

教育心理学123章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填空)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选择、填空)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选择、填空) 2.教师: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填空)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选择、填空)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填空) 2.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选择、填空)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简答)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料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敦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论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选择、填空)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布鲁纳在1994年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基础写作-介绍人物(Introduction to a person)

基础写作教学课 ——Introduction to a person Teaching goal:Learn how to write an introduction to a person. I. Brainstorm 1. Words used to describe a person 2. Practice sentence (1).Eliza是个有理想的姑娘。 (2).李明很努力而且很独立。 (3).成龙很受年轻人的欢迎。 (4).王彬不仅有天分,而且很勤奋。 (5).John很勇敢、自信、乐观,遇事冷静。 (6). Dahl长得又高又壮,留着长头发。 II. Introduction to a person (I).人物简介的写作步骤 Give the right order: Education(教育) Appearance and character(外貌特点) Evaluation(other people’s comments)(评价) Big event in his or her life(生平) Birthday and birth place(出生概况) (II).人物简介写作中常见的词汇及表达 1. Birthday and birth place: ---was/were born in /on __in___ 2. Family background 1)a poor/rich family 2)his/her family was so poor that…, 3) With the help of his parents 4) His father was very strict with him… 5) When he was a small boy… 6)as a child 7) During his /her childhood 8) spend his childhood in… 9) Live a happy (hard) life 10) a boy of 15 3. Education. 1) After graduating from… 2) when at college, he majored in…3) receive a doctor’s degree4) get higher education 5) Go abroad for further education 4. Big events in his/her life 1) be interested in…2) work hard at…3) devote his lifetime to… 4) make up one’s mind to do sth.5) Be fond of… 6) have a …way of doing sth.7) try one’s best to do sth. 8) encourage sb. to do sth. 9) fight for; give up one’s life for sb/sth. 10)be good at 11) make rapid progress in… 12) become a member of… 13) study hard/train hard

怎样才能教好二年级小学生写作文

总体把握小学生写作文 一、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三、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一要注重审题;二要明确写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选材要有根据;四要讲究谋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结构;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标题,作文提纲;六要注重文章写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语言,用思想调遣语言。 学会五种立意法:以事赞人,直抒胸臆,借物喻理,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四、作文大目标的逐年级分解:一年级字词,二年级句子,三年级片断,四年级篇章,五年级综合,六年级提高。 五、实施五项训练 根据认识是作文的核心这一原则,围绕这个发展学生心理机制的核心,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五项训练: (一)、字词训练。学习掌握大量字词。掌握运用字词的金钥匙: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自己学会的语言及字词知识。 运用“十引说”的方法,把字词学习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十引说”是:1、分析字形;2、利用教具;3、凭图学词;4、组词扩词;5、选词填空;6、词语搭配;7、调整词序;8、触景用词;9、词语分类;10、联词成句。丰富了说话训练内容,使自己积累大量会说会用的字词,为写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句子训练。只要是一个句子,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的人、事、物、景,二是说目的。可有些教师指导学生说一句话时,没有很好凭借图画和事物,认真教学生观察、认识、分析、表达的方法,只是拿出一张图或一事物让学生说写一句话,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写一句话,怎样说写一句话,说写一句什么句型、什么句式的话,导致作文中语调单一、呆板、不活泼生动。可以改让学生凭图、看物、对话、练习说写一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完整的话,四种句型,九种句式的话。学生才会在作文中运用不同句型、句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态度、目的。 (三)、段的训练。结合八种段式:以事物发展为序段,时间先后为序段,空间变换为序段,总述、分述结构段,因果段、转折段,递进段,并列段。以此认识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论哪种段式,都是记叙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即段的内容,段的中心。它和一句话一样,也是对人、事、物、景的叙述,也是表达一个意思。只不过是把一句话进一步说得更清楚、更深刻。 (四)、篇章训练。篇是由段组成的。通过对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定法、用语的知识与方法,通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法,文章开头与结尾、过渡与呼应方法,各种文章体裁的知识与方法。学会写中心明确,意思完整,详略得当的记叙文和应用文。 (五)、生活现场训练。采用生活现场训练,更好地体会“从内容入手”写作文。通过各种作文教学活动,如“确定中心讨论会”、“选材讨论会”、“作文会诊会”、“小诸葛审题会”、“妙用词语比赛会”,从活动中生动具体地学到作文知识与写作文的方法。另外,还可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如跳绳、拔河、踢毽、球类、背书比赛,从而学会如何写比赛作文;开展校内外义务劳动,学会如何写劳动场面;举行诗歌朗诵、讲演会,学会如何写会议场面及会议上的见闻;通过参观访问,浏览名胜古迹,学会如何写参观访问记、游记。学习观察方法,留心周围的事物、事件,“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通过现场生活作文,进一步认识到:生活是作文的沃土。从而学会写真事、抒真情,陶冶真、善、美的情操,培养良好的

学前教育心理学1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性质 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二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2.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他的综合性特点。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2. 美国林格伦认为教育心理学应该关心三个要素:学习者,学习过程、学习情境。学习过程指人们学习时所做的事情。学习情境指学习者认识自己和学习过程得以实现的环境包括任何影响学习者或学习过程的因素或条件。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趋势 1. 教育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提出实验教育心理学。法国实验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比纳和西蒙1905年制定了《比纳-西蒙智力测验表》用以测量儿童的智力年龄。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教奠基人。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主要研究学习理论。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60年代出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后逐渐重视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4完善期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的兴起;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兴起;关注实际教育学策略和元认知研究;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性化教学研究。 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逐渐走向完善。 1. 幼儿教育心理学创建的动因:鉴于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一幼儿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整合: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 2. 幼儿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从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到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领域在发展到一门独立的学科三个阶段。18世纪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爱弥儿-论教育》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瑞士费斯泰洛齐创造了以直观事物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即直观教学法 3.欧文在1816年在苏格兰的纽兰纳克设立幼儿学校 福禄贝尔1840年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幼儿教育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设计一套玩具“恩物”神赐之物。 蒙台梭利积极地吸取环境中的印象和文化模式,幼儿期是感觉运动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她根据感觉运动原理,以感觉教育为基础,设计一系列学具和教具,称为蒙台梭利教具这些教具学具与生活用具设施一起组合为幼儿之家,代表她精心创造“有准备的环境” 皮亚杰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采取临床法提出智慧源于动作,本质是适应。 前苏联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论,主张用文化和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儿童心理的发展,创立了著名的历史-文化学派(维列鲁学派),儿童的发展是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60年代,学习理论不再只关注学生学习和人类学习的一般原理,开始重视婴幼学习潜能的研究。(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个体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个体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他是一门偏向社会科学偏重应用性的综合科学。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体现结构1.以学习为主线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指导评价 3.幼儿教师心理与家庭教育心理:互动及其教育价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