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联网与电网发展

联网与电网发展

联网与电网发展
联网与电网发展

联网与电网发展

中国电网是伴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展的。百十年来,中国的电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然而,无论从外延或内涵的角度看,真正有突破性的发展,也就是近30年的历史。就其规格而言,可以把中国电网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

(一)局部电网的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截止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此阶段,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配电网逐步通过220千伏线路相互连接,以220千伏线路为主网架、以省域为主要覆盖范围的局部电网开始形成。

1970年以前,各电网容量都比较小,除东北、华东和京津唐外,绝大多数电网最高运行电压仅为110千伏,由于系统很小,抵御事故的能力低下,系统事故经常发生,电力系统可靠性很差,电能质量也很低。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加大联网规模,以解决严重的“瓶颈”问题。

(二)跨省互联的发展阶段

1970~1980年,是中国电网的一个特殊发展时期。期间,省级电网的完善和跨省电网的形成交织发展。

1970年以后,随着电网的发展,很多地区逐步由孤立的110千伏、220千伏电网互联形成220千伏或330千伏的全省乃至跨省电网。

这一时期,电网的稳定破坏事故明显增加。原来的110千伏电网一旦发生事故,只影响本地区的电网,电网稳定问题不突出。形成220千伏或330千伏的输电距离较长、供电面积较大的电网之后,电力系统稳定问题凸现。

至1980年,我国严重缺电的局面已持续近20年。由于电源的增长落后于电力需求的增长,导致集中资金用于电源建设以解决供需矛盾,从而忽视了输、配电网络的建设。重发轻供不管用导致电网的发展落后于电源的发展,严重削弱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加之当时电网的发展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基建或是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都没有充分认识和重视这一客观规律,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因而,从1970~1980的11年间,全国发生电力系统稳定破坏事故达210次之多,平均每年发生19次,既包括失去同步稳定的电力系统稳定破坏事故,也包括电压崩溃(失去电压稳定)和频率崩溃(失去频率稳定)的电力系统稳定破坏事故。在这些事故中,影响最为严重的是造成全网大面积停电的电网崩溃瓦解事故,即1972年7月27日湖北全省停电事故,武钢几乎毁于一旦,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3500万元。

此时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问题,已经成为当时电网运行的主要矛盾。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时任电力工业部部长的李鹏同志领导电力工业部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召开了著名的全国稳定工作会议(大连会议)。李鹏同志在大连会议上提出了管电就要管网、管网就要管稳定的方针,指出“各级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电网管理,我们的工作重点,要从管好一个电厂、一个供电局,扩大到管好整个电网”。此后,制定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并于1981年9月16日下发执行。按照会议精神,全国电网各有关部门随即加强了电网管理,用《导则》的各项规定指导电网工作,使电网的规划设计、基建和运行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大大促进了电网的合理建设;在充分发挥现有电网输电能力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水平,电力系统稳定破坏事故次数迅速减少。1980年至1987年的7年间,全国电力系统稳定破坏事故次数迅速减少到47次,年均6.7次,仅约为1970~1980年平均19次的三分之一;1987-1995年又下降到年均4.14次;“九五”期

间全国主要电网仅发生稳定破坏事故1起,年均0.2次;自1997年以来,全国各大电网已经杜绝了电力系统稳定破坏事故。

几年来,由于国家进一步认识到电网在基础设施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加大了电网建设投入,电网发展十分迅速,不仅表现在电网外延的发展,即一般意义的电网覆盖范围的扩大和电网装机容量的增加,同时也表现在电网的技术有机构成的提升。

到20世纪末,电网的发展,基本满足了新增发电设备送出的需要,部分网络结构有所加强,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创造了条件,电网抵御事故的能力有所增强,因此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减灾效益。

自1982年中国的第一条500千伏输电线路投入运行以来,500千伏的线路已逐步成为各大电网的骨干网架和跨省、跨地区的联络线。至此中国的输电电压等级500、330、220、110、63、35千伏(其中63千伏仅限于东北部分地区,330千伏仅限于西北地区的电网)。

至1989年,中国形成了7个跨省电网:东北电网,华北电网,华东电网,华中电网,西北电网,川渝电网,南方互联电网(含香港电网和澳门电网)。期间,山东电网,福建电网,海南电网、乌鲁木齐电网、拉萨电网、台湾电网等仍为弧立运行的省级电网。

上述电网无论从规模上或是网络结构、电压等级上,都为更大范围的电网互联奠定了基础。(三)跨区互联的发展阶段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在经历了从省级电网发展到大区电网的积累后,跨大区电网互联工程大步推进。1989年9月,华中华东电网之间的±5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120万千瓦)投入运行,在中国首次实现非同步跨大区联网,标志着中国从省际间联网向跨大区联网迈进了一大步。2003年随着华中到华东第二条±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300万千瓦)的投运,使得华中-华东的输电能力已达到420万千瓦。2001年5月,东北华北电网通过一条500千伏线路实现大区间同步交流联网,标志着中国电网进入了跨大区联网的新时期,全国联网工程取得重要进展。2001年12月实现了福建与华东同步交流联网;2002年4月实现了川渝与华中同步交流联网,2003年9月实现华中与华北500千伏交流联网;另外三峡至广东直流联网工程、华中与西北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现已开工建设,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投运;山东与华东联网、川渝与西北联网、山东与华北联网等项目已完成可研或正在开展可研等前期论证工作,同时正在组织开展三万二回线、东北与华北电网加强联网工程、华中与华北电网加强联网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这期间,三峡工程配套输电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三常直流和三峡送出有关输变电工程按计划投运,确保了三峡并网机组电力的正常送出。其他三峡输变电工程正在按计划施工,以确保三峡电力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电网设备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500千伏交直流输电技术、线路串联补偿技术、紧凑型线路技术,特别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理论和系统控制装置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电网的输送能力和安全可靠性。

电网调度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为适应电网发展水平的要求,我国从上至下建立五级调度管理体系,负责电网生产调度指挥。同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措施,有力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我国调度自动化装备水平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已经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版权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电力市场试点省市的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均已建设投运。

我国的继电保护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都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领先水平。

2 全国电力联网效益

电力系统互联后,会产生各孤立系统所不具备的

新功效,即产生“l+1>2”的现象,称之为“联网效

益”。随着我国电网间省际互联和跨区域互联的发

展,联网效益逐步显现。

2.1 错峰效益

错峰用电是指根据电网负荷特性,通过行政、技

术、经济等手段,将电网用电高峰时段的部分负荷转

移到用电低谷时段,从而减少电网的峰谷负荷差,依

照“以发定供、以供定用”的原则,最大限度提高发

电和供电设备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电

网安全性和经济性。错峰效益正是由于相互联网的各

电力系统地理位置不同、负荷特性各异,综合最高

负荷小于各系统最高负荷之和,而带来的减小装机需

求、实现经济调度的效益。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电力负荷特性南北季节性差异明显、东西时差大,具备实现错峰效益的条件。据

统计,2006 年,华北、东北、西北电网最高负荷出

现在冬季,华东、华中电网最高负荷出现在夏季;华

北、东北、西北电网各典型负荷日最高负荷出现时间

相差均在 1 小时以上,华东、华中电网各典型负荷日

最高负荷出现时间相差均在 3 小时以上(注:华北、

东北、西北电网最高负荷出现时间差,以西北电网为

基准;华东、华中电网最高负荷出现时间差,以华中

电网为基准)。因此,通过跨区域电网互联,可取得

良好的错峰效益,如表 1 所示。

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

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 物联网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采集任何被测物的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信息,并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广泛连接,实现被测物的智能化感知、识别、交互和管理。物联网可应用于军事、智能交通、数字家庭、食品安全、旅游服务、城市公共管理、现代物流、生产制造、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 智能电网与物联网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不仅将物联网、智能电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产业政策、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应用物联网技术,智能电网将会形成一个以电网为依托,覆盖城乡各用户及用电设备的庞大的物联网络,成为“感知中国”的最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智能电网与物联网的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和广泛应用,将能有效整合通信基础设施资源和电力系统基础设施资源,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提升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提高电网运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不仅能促进电力工业的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更能够创造一大批原创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打造千亿元的产业规模。 物联网的基本架构 融合智能电网应用的物联网主要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包括感知控制子层和通信延伸子层。感知控制子层是对物理世界感知、识别、信息采集的各类传感器。通信延伸子层是将物理实体联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的通信终端模块或延伸网络。智能电网通过感知控制子层实现各环节电气量、非电气量、微环境等信息的采集,并通过通信延伸子层接入物联网的网络层。 网络层包括接入网和核心网,实现感知层与应用层间信息的传递、路由和控制。鉴于智能电网对数据安全、传输可靠性及实时性的严格要求,物联网的信息传递、汇聚与控制主要依托电力专用通信网实现,在不具备条件或特殊条件下也可借助公网。 应用层包括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和各种应用。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是实现信息存储、计算的基础设施,为各种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层通过先进的信息分析处理技术实现电网智能化的决策、控制和服务。智能电网中的物联网应用 物联网技术将进一步助力智能电网的实现,如设备状态的预测和调控,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辅助决策,电网与用户间的智能互动等。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在常规机组内布置各种传感器掌握机组运行状态,包括各种技术指标与参数,可提高常规机组运行维护水平;通过在坝体部署压力传感器群监测坝体变形情况,规避水库调度风险;通过各类气象传感器实时采集风电场、光伏发电厂的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降雨、辐射等微气象信息,实现新能源发电的监控和预测。 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监测输变电设备的微气象环境、线路覆冰、导线微风振动幅度、导线温度与弧垂、输电线路风偏、杆塔倾斜度、图像视频、绝缘子污秽度等信息,与电网运行信息进行融合、分析,及时发现并消除缺陷,提高电网运行水平。 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在杆塔、输电线路或重要设备上部署各种传感器,实现目标识别、侵害行为的有效分类和区域定位,提高电力设备全方位防护水平。 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监测电力现场作业人员、设备、环境等方面信息,实现智能化互动,减少误操作风险和安全隐患,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分析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情况下,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物联网 技术是一种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等功能的网络技术,建立在互联网 技术的基础上。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智能电网中,可以提高电网监控水平,有利 于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进而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射频 识别、红外感应、GIS等设备,完成信息的采集及定位。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电网端点、节点设备信息、供电状态的实时监测。基于此,针对物联网 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并提出具体应用方向,以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电网;物联网技术;电力行业 引言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下,传统电网已不能满足我国的需求。能耗方面,以 集中式、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电网造成了我国巨大的能源损耗;用电服务方面, 单向信息流、简单的电价方案不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要;电力质量方面,水平低、变动大;修复故障方面,定期检修和人工修复也大大耗费了时间与人力;资产管 理方面,人工管理,利用效率低。而上述这些问题,智能电网都能有完善的、有 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物联网与智能电网的融合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很大影响,各 国政府承认了其拥有的极强的战略性意义,我国也不例外,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 经济性。在智能电网行业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并通过电网和用户间的双向互动,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多元化的用电服务, 提高供电服务水平。 1物联网与智能电网概述 1.1物联网简介 物联网是一个以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为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 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技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发展,是 互联网技术的延伸,是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融合的产物。其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定位设备作为信息采集手段,获取物体相关信息,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传输、整理及分析。该技术可以实现全球网络范围的信息识别管理,是一种应用价值较 高的新型网络技术。物联网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可以显著提升信号传输效率,增 加传输节点数量,进而提高通信能力。对比不同通信方式的传输速率。 1.2智能电网简介 智能电网建立在传统电网的基础上。其主体结构由各级电网组成,以特高压 电网作为骨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级电网管控。这种电网结构具有更高的 信息传输效率,更低的管理难度,同时,实现了人机互动。智能电网建设可以实 现发电、变电、供电和用电等多个环节的集中化管理,可以检测电网中的各个电 压等级,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管理水平,保障了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 2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电网平台搭建 2.1电网参数测量技术 参数测量技术的支持使得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和规划人员能过得到更多的数据 资源,包括功率因数、电能质量、相位关系(WAMS)、设备健康状况和能力、 表计的损坏、故障定位、变压器和线路负荷、关键元件的温度、停电确认、电能 消费和预测等数据。电力公司利用软件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被应 用于其他业务之中。

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的融合

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的融合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革新,物联网技术逐渐出现,它可以深度融合信息通信和智能电网,提升电力工业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对于电力工业的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文章简要介绍了物联网、智能电网的相关概念和发展前景,并根据国内物联网的研究现状提出对智能电网物联网的架构,为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参考。 标签:智能电网;物联网;融合 引言 近年来,随着地球可利用资源的不断消耗和减少,同时人们对能源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清洁能源开发呼声的日益高涨,怎样合理高效地利用能源就成了一个热点问题。而电网是能源输送的最重要的方式,因此合理有效地配置电力输送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依靠现代的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基础上的智能电网的概念应用而生。 所谓智能电网,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测量和传感技术、新材料制造的设备技术、最优化的控制方法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统一智能化电网,实现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智能电网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其智能化,而要实现其智能化,首先需要在电网设备中嵌入传感器,利用传感器的智能化来提高其数字化水平;其次需要利用大规模网络化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通过分析系统对数据进行整合,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最后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即根据已经掌握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拿出更为合理的方案,实现电网的优化管理和高效运行。利用物联网的各项感知技术对智能电网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达到对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严密监控和数据传递的目的,从而保证电力系统能够更加可靠稳定的运行。 1 物联网的概念和关键技术 物联网在国际上又称为传感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它是利用互联网和局部网等通信手段把人员、物、机器、控制器和传感器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物与物、物与人和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远程管理控制的智能网络。 要想实现物联网智能化的特点,必须采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而物联网的关键性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1 物联网具有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 在物联网数据采集技术中,目前较为流行的技术分别是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

物联网发展趋势

物联网发展趋势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二、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物联网可以提高经济,大大降低成本,物联网将广泛用于智能交通、地防入侵、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北京着手规划物联网用于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政府将围绕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对物、事、资源、人等对象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可控运行管理。同时,还会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领域和社区农村基层服务领域,开展智能医疗、电子交费、智能校园、智能社区、智能家居等建设,实行个性化服务。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多次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中国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王建宙表示:物联网商机无限,中国移动将以开发的姿态与各方竭诚合作。《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输变电设备物联网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输变电设备物联网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摘要]物联网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以后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又一重要生 产力。输变电设备物联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电网促进精益化资产管理的应用要求,以及对输变电设备运维与管控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介绍了输变电设备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其在智能电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设备智能监测”和“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 一、引言 物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综合应用海量的传感器、智能处理终端、全球定位系统等,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智能电网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环节,使用健壮的双向通信、高级传感器和分布式计算机来改善电力交换和使用的效率,提高可靠性,以期充分整合电网信息资源,实现电网信息的精细化、模型化和可视化[1,2]。输变电设备物联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通用物联网的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管理能力,而且具备对输变电设备的在线监测、故障诊断、状态评估、维修决策与资产优化管理等功能。输变电设备物联网是智能电网促进精益化资产管理的应用要求,以及对输变电设备运维与管控提出的新要求。输变电设备物联网是通过物联网技术的手段使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和全寿命周期管理实现智能化、自动化[3,4]。本文首先介绍了输变电设备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然后分析了输变电设备物联网在智能电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设备智能监测”和“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应用。 二、输变电设备物联网 输变电设备物联网以状态可视化、管控虚拟化、平台集约化、信息互动化为目标,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可观测、生产全过程可监控、风险可预警的智能化信息系统。输变电设备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输变电设备物联网感知层包括各种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各种传感器和M2M 终端、传感器网络和传感器网关等。感知层又分为感知控制子层和通信延伸子层,感知控制子层是对物理世界感知、识别、信息采集的各类传感器,通信延伸子层是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的通信终端模块或延伸网络。智能电网通过感知控制子层实现各环节电气量、非电气量、微环境等信息的采集,并通过通信延伸子层接入到物联网的网络层。 网络层包括接入网和核心网,实现感知层与应用层间信息的传递、路由和控制。鉴于智能电网对数据安全、传输可靠性及实时性的严格要求,物联网的信息传递、汇聚与控制主要依托电力专用通信网实现,在不具备条件或特殊条件下可以借助公网,但必须做好相应安全防范措施。 应用层是将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的需求相结合,实现电网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智能电网通过应用层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智能电网的深度融合,对智能电网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影响。应用层的关键在于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能满足电网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智能交流,实现精确供电、互补供电、提高能源利用率、供电安全,节省用电成本目标中各信息元的需求分析以及信息的内部共享。 三、输变电设备物联网在设备智能监测中的应用 输变电设备物联网在智能监测中应用的关键是传感器技术。状态监测感知层

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 析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其具有巨大增长潜能,已是当今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成为各个国家构建社会新模式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一、什么是物联网(一)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也称作“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含义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1999年MIT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Center)”,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早期的物联网是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和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应用 物联网是通过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以及定位技术等自动识别、采集和感知获取物品的标识信息、物品自身的属性信息和周边环境信息,借助各种电子信息传输技术将物品相关信息聚合到统一的信息网络中,并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数据挖掘以及语义分析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物品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融合处理,最终实现对物理世界的高度认知和智能化的决策控制。智能电网的实现,首先依赖于电网各个环节重要运行参数的在线监测和实时信息掌控,基于此,物联网作为“智能信息感知末梢”,可成为推动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未来智能电网的建设将融合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应用于智能电网最有可能实现原创性突破、占据世界制高点的领域。 一、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领域应用大有可为 智能电网主要是通过终端传感器在客户之间、客户和电网公司之间形成即时连接的网络互动,实现数据读取的实时、高速、双向的效果,从而整体提高电网的综合效率。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的前提,在于信息的无损采集、流畅传输、有序应用。各个层级的通信支撑体系是坚强智能电网信息运转的有效载体。通过充分利用坚强智能电网多元、海量信息的潜在价值,可服务于坚强智能电网生产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提高电网调度的智能化和科学决策水平,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智能电网的核心在于,构建具备智能判断与自适应调节能力的多种能源统一入网和分布式管理的智能化网络系统,可对电网与客户用电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且采用最经济与最安全的输配电方式将电能输送给终端用户,实现对电能的最优配置与利用,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能源利用效率。智能电网的本质是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需要在开放的系统和共享信息模式的基础上,整合系统中的数据,优化电网的运行和管理。 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从技术方案的角度来讲,网络功能仍集中于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三个方面:一是数据采集倾向于更多新型业务。由于宽带接入技术的支持,物联网应用不局限于数据量的限制,在未来的大规模应用中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类型业务,如重点输电线路监测防护、大规模实时双向用电信息采集。二是网内协作模式的数据传输。以网内节点的协作互助为基本方式,解决数据传输问题。以各种成熟的接入技术为物理层基础,从MAC层以上,通过多模式接入、自组织的路由寻址方式、传输控制、拥塞避免等技术实现节点协作数据传输模式。三是网内数据融合处理技术。物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向用户提供物理世界信息的传输工具,同时还在网络内部对节点采集数据进行融合处理,是一个具有高度计算能力和处理能力的云计算信息加工厂,用户端得到的数据是经过大量融合处理的非原始数据。 物联网作为智能电网末梢信息感知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在电力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物联网将渗透到电力输送的各个环节,从发电环节的接入到

浅谈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2900051.html, 浅谈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王成莉 来源:《商情》2013年第05期 【摘要】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概述了物联网的内涵, 分析了物联网应用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对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和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联网现状发展趋势一、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稱为“Web of Things”。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扩展,顾名思义就是“物品与物品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物联网仍旧是一种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的延伸和扩展,第二是物联网的用户端是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嵌上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二、物联网的发展历史 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但确切来说,物联网的理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1999年美国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轮华夏物联网热潮的基础,同年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陸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 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此时,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报告中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职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然而,报告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2008年后,为了促进 科技发展,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国政府开始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 三、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来说,物联网的开发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发达国家和地区抓住机遇,出台政策进行战略布局,希望在新一轮信息产业重新洗牌中占领先机。日韩基于物联网的“U社会”战略、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及美国“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计划相继实施;澳大利亚、新加

2020年物联网发展趋势分析

2020年物联网发展趋势分析 智能服务机器人从银幕走向现实,音箱开始能说话、能控制家电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实时收集数据并提供相关建议……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物联网时代,或者更准确地说,智能物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了。 智能物联网呈现三层次,2020年设备数量将达204亿 智能物联网是AI+物联网的综合体,其中,AI讲究的是识别和感知,物联网则讲究物物相连、万物相连。 在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军看来,智能物联网世界将呈现三个层次,即设备(端)-云-服务。其中,设备(端)即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各类智能硬件,小的比如智能手机、智能音箱,大的像智能汽车、智能冰箱等等,所谓的“云”也就是我们市场所提及的云服务,而服务则显得相当宽泛了,硬件本身服务、第三方服务等等均囊括在内。 眼下,包括BAT、联想等巨头企业在内,以及智能硬件、通信等各类创企也纷纷踏足智能物联网市场。其中,我们可以看见智能音箱等智能硬件,也可以看见以各家企业为中心形成的智能物联网生态圈。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初步估算,2017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达到84亿,比2016年的64亿增长31%,2020年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204亿。 智能为王or服务为王?智能物联网属于后者 前面也说了,智能物联网是AI+物联网的综合体——AI技术赋予了硬件设备感知的能力,后者可以在感知之后或单独或联合其他硬件设备一起提供服务。看到这个过程,我们不禁思考,暂且先不谈在基础层提供支撑的海量数据,在智能物联网时代,究竟是智能为王还是服

务为王? 没有服务内容,仅拥有智能的智能物联网只是空架子 以智能音箱为例,基于语音识别等智能技术,其能够识别并理解用户说出的内容,进而提供天气预报、叫车、家居控制等服务。当然,若是没有了服务,不管是天气预报,还是家居控制,这些都将成为一场空谈。 此前,高德汽车事业部总裁韦东将车联网比作一栋房子,称与人关系最密切内容服务商一定占据产业链的核心位置。谁能注入用户期待的内容,就能在某种程度上主宰车联网。 而当下的情况是,面对主体尚未完工、房间粗陋和生活设施匮乏的房子,主机厂商、硬件提供商、娱乐集团、IT厂商和网络运营商都在争抢未来,大家不反对内容为王,他们都争相开发可能被用户认为有价值的内容。 也就是说,在被用户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尚未开发出来之前,所谓的车联网也只是一栋尚未完工的房子,即“空架子”。 没有智能,仅拥有的服务的智能物联网可照旧运行 依旧以智能音箱为例,在没有智能的前提下,我们不能通过智能语音技术与之进行语音交互,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借由说话对其下指令以提供相关服务。 不过,虽然没有了智能,但是基于背后的通信技术、云服务等等,我们依旧打造一个初版智能物联网。在这一版本的物联网中,我们可以将一些通信接口一致的智能灯、智能冰箱等智能硬件的控制权集成融合于一部智能手机的APP中,通过点触屏幕下达命令。 从某一层面开看,这一场景与我们当前的某些智能物联网场景还是很相似的。

物联网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无线网络结课论文

无线网络结课论文 题目名称:物联网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院系名称:计算机学院 班级:网络123 学号:201200824318 学生姓名:贾博 指导教师:张俊宝 2015年 5 月

目录 1. 物联网的概念和定义 (3) 1.1 物联网的概念 (3) 1.2 物联网的定义 (3) 1.3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3) 2. 物联网的历史 (5) 3. 物联网的现状 (7) 3.1 物联网在国外 (7) 3.2 物联网在我国 (7) 3.3 全球物联网应用情况 (8) 4.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9) 4.1 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9) 4.2 物联网对我国传统电信的影响 (9) 4.3 物联网发展阶段和未来规模 (10) 4.4 中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的4大趋势 (10) 4.5 物联网的技术演进路径 (11) 5.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1. 物联网的概念和定义 1.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理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1]、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电子标签技术. 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 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在这个网络中,系统可以自动的、实时的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 物联网又称“传感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二十世纪计算机科学的一项伟大成果,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目前,网络功能再强大,网络世界再丰富,也终究是虚拟的,它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还是相隔的,在网络世界中,很难感知现实世界,很多事情还是不可能的,时代呼唤着新的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网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新网络技术,它综合了传感器、低功耗、通讯以及微机电等等技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无线传感网络将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1.2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活点定义: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 1.3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组成。感知层主要实现只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和物体识别。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送和通信。应用层则主要包括各类应用,如监控服务、智能电网、工业监控、绿色农业、智

物联网产业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综述

物联网产业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综述1 "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信息技术产业,将大规模普及,因此各国齐头并进,相继推出区域战略规划,并纷纷研究相关技术,制定技术标准。从国内来看,物联网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2009年8月和12月,温家宝总理分别在无锡和北京发表重要讲话,重点强调要大力发展传感网技术,努力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建立"感知中国"中心。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指出: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产业振兴计划。这代表着中国传感网、物联网的“感知中国”已成为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 物联网概述 1.物联网的定义与概念提出 所谓"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通俗地解释,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1摘抄3snews

物联网的概念是美国Auto-ID实验室在1999年首次提出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激情豪迈地指出"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 2.物联网的本质和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achinetoMachine,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传感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传感技术通过多种传感器、RFID、二维码、GPS定位、地理信息识别系统和多媒体信息等多媒体采集技术,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识别;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应用中间件提供跨行业、跨系统的信息协同及共享和互通功能,包括数据存储、并行计算、数据挖掘、平台服务和信息呈现等;网络传输技术通过广泛的互联功能,实现对信息的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传送,包括各种有线和无线传输技术、交换技术、组网技术和网关技术等。 国外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据统计,物联网现阶段的主要形式M2M在2009年全球运营商的业务收入约为15亿美元。而从全球市场的数据分析,预计到2010年M2M市场规模将达到2234亿美元。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连"的业务,跟

物联网在智能电网的应用

浅谈物联网与智能电网 林培焕04114053 建设智能电网离不开物联网应用:物联网技术将进一步助力智能电网的实现,如设备状态的预测和调控,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辅助决策,电网与用户间的智能互动等。 物联网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采集任何被测物的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信息,并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广泛连接,实现被测物的智能化感知、识别、交互和管理。物联网可应用于军事、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数字家庭、食品安全、旅游服务、城市公共管理、现代物流、生产制造、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 智能电网与物联网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不仅将物联网、智能电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产业政策、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应用物联网技术,智能电网将会形成一个以电网为依托,覆盖城乡各用户及用电设备的庞大的物联网络,成为“感知中国”的最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智能电网与物联网的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和广泛应用,将能有效整合通信基础设施资源和电力系统基础设施资源,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提升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提高电网运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不仅能促进电力工业的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更能够创造一大批原创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打造千亿元的产业规模。 一、物联网的基本架构 融合智能电网应用的物联网主要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包括感知控制子层和通信延伸子层。感知控制子层是对物理世界感知、识别、信息采集的各类传感器。通信延伸子层是将物理实体联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的通信终端模

物联网现状及前景

物联网现状及前景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物联网现状及未来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臵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最早于1999 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和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相结合,使物品信息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实现物品信息互联而形成的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内涵不断扩展。现代意义的物联网可以实现对物的感知识别控制、网络化互联和智能处理有机统一,从而形成高智能决策。 简单的说: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未来。互联网是人与人的互联,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无缝对接;而物联网是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互联,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是互联网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必然,五到十年后的时代,必然是物联网的时代。 物联网网络架构 物联网网络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如图2 所示。感知层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递、路由和控制,包括延伸网、接入网和核心网,网络层可依托公众电信网和互联网,也可以依托行业专用通信网络。应用层包括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和各种物联网应用。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信息处理、计算等

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其具有巨大增长潜能,已是当今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成为各个国家构建社会新模式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一、什么是物联网(一)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也称作“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含义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1999年MIT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Center)”,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早期的物联网是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和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描绘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欧盟政府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管理,促进物联网的发展。2009年1月28日,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当年,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其后,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11月17日,ITU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物联网”颠覆了人类之前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截然分开的传统思维,将具有自我标识、感知和智能的物理实体基于通信技术有效连接在一起,使得政府管理、生产制造、社会管理,以及个人生活实现互联互通,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物联网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

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

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 发表时间:2019-08-29T13:35:23.327Z 来源:《云南电业》2019年2期作者:花潇 [导读] 智能电网与物联网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和新型产业,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列为国家战略。 (国网山西太原供电公司山西太原 030009) 摘要:智能电网与物联网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和新型产业,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我国政府也极其重视,不仅将物联网、智能电网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在产业政策、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创造一大批原创性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打造千亿级的产业规模,占领技术和产业的世界制高点,也将大大促进信息通信、智能电网与物联网的相互渗透和深度融合,引领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基本特征的、以全方位多维深度感知为基础的新一轮电力工业革命,促进电力工业的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关键词:智能电网;物联网技术;应用 一、智能电网与物联网的概念 智能电网也就是所谓的电网的智能化,它是通过高科技的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各种信息设备来实现的。智能电网是传统电网与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以及先进的控制方法的结合,通过这种结合使电网更加的安全、可靠、高效、经济。智能电网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广泛重视,未来的电网发展方向必将是智能电网。 物联网就是物与物连接的互联网,它是一种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了的网络。物联网将互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定位系统定位技术和无线传感器技术等,自动的采集物品的信息,然后把采集到的物品信息利用智能计算机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实现对外界物理世界的高度感知和智能化的控制。 二、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的基本架构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技术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物联网的发展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是其他层面技术的整合。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分为三个层次: 2.1感知层感知能力逐渐成为物联网的基本要素。它主要是利用各种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微机电系统和二维码技术等,对信息进行收集。感知层收集信息后利用识别技术进行自动化信息识别。在有线和无线通信基础上对监控数据进行传递保证运行的数据安全可靠且具有传输效率。 2.2网络层 网络层的任务是传递采集、识别以及控制的信息,也可以称之为传输层。为了保证传输的数据覆盖全面和精确,网络层以电力光纤网为主,辅以通信网无线网、宽带网,连接物联网与智能电网专用通信网络,并根据需要灵活采用通信方法进行数据转发和设备接入。接入网和核心网组成的网络层保证了物联网与电网专用通信网络的高速和双向。 2.3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负责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存储、挖掘、计算、整理、呈现等,高级应用还可以给出智能的分析结果,为作业人员提供决策上的参考。应用层的基础设施为智能电网提供通用基础服务、信息处理及资源调用接口。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技术涉及智能电网的发电、输电、用电等各个环节。为了电网智能化的控制、决策和服务运用智能计算、模式识别等技术实现对电网相关数据的分析整合处理。 三、新形势下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3.1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能电网生产和设备检修中 智能电网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强大的系统,需要各种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支撑,因而需要拥有一个准确、高效的管理体系进行管理,才能够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物联网所具备的射频识别技术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识别不同标签,对每一种物件进行无误跟踪。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能电网的生产和设备检修中不仅能够提升其工作效率,某种程度上还能够提升其准确率。例如:对于智能电网中的输电设备可以贴上物联网的标签,这样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相关设备观察到设备的运行状态,倘若出现故障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为智能电网设备的管理提供便利。再者,物联网应用到智能电网中不仅能够满足其生产和设备检修高层次要求,还能够实时采集设备电流、功率等相关数据,在这个基础之上依据实际情况对设备的过载、重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物联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有网络情况下手持终端便能够进行相关工作,智能电网的工作人员也能够实行远程信息交流。从另一方面来说工作人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电力系统在某个地方出现故障,能够将信息传输相关部门,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处理设备故障,为电力系统的高效、平稳运行创造条件。 3.2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能电网中可以帮助其进行运行调度 智能电网系统涉及范围比较广,因此其运行难度相对来说也比较大。换一种方式来说智能电网的运行需要实时监控与预警,我们都知晓物联网感知层存在多种传感器的终端设备,而这些传感器的终端设备能够获取所需要数据,知晓电网的各种运行状态,根本性实时监控智能电网运行状态。除此之外,物联网技术有效应用到智能电网中还能够对气象水文等进行检测,从表面上来看这些数据没有实质性意义,但是从深层意义上来说这些数据能够为智能电网负荷预测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电力系统调度计划创造条件,为智能电网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3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能电网中能够扩展其营销业务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能电网中可以优化其电源管理和储能管理,而这两项业务主要是依靠通信信道、主站以及智能监控。在另一个方面,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能电网中可以实现智能家居服务。智能家居顾名思义就是远程监控家庭用电,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电源浪费,在节能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智能家居在特定条件下用户通过某种终端同家里面的用电设备有效连接起来,是智能家居环境的再造,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利用终端设备查看用户用电情况,这样就能够实时监控家庭用电情况。智能家居作为智能电网的一项特殊且重要的业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拓宽和延伸了其营销渠道。值得一提的是,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物联网中还能够对用户信息进行监控,在采集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