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1讲 逻辑问题(教案)

第21讲 逻辑问题(教案)

第21讲 逻辑问题(教案)
第21讲 逻辑问题(教案)

第21讲逻辑问题

解数学题,从已知条件到未知的结论,除了计算外,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推理。通常,我们把主要依靠推理来解的数学题称为推理问题。

推理问题中的条件繁杂交错,解题时必须根据事情的逻辑关系进行合情推理,仔细分析,寻找突破口,并且可以借助于图表,步步深入,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较快的解决。

四年级已经学习过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答逻辑推理问题。从广义上说,任何一道数学题,任何一个思维过程,都需要逻辑分析、判断和推理。我们这里所说的逻辑问题,是指那些主要不是通过计算,而是通过逻辑分析、判断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问题。

逻辑推理必须遵守四条基本规律:

(1)同一律。在同一推理过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每个判断都应从始至终保持一致,不能改变。

(2)矛盾律。在同一推理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例如,“这个数大于8”和“这个数小于5”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其中至少有一个是错的,甚至两个都是错的。

(3)排中律。在同一推理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两个恰好相反的判断必有一个是对的,它们不能同时都错。例如“这个数大于8”和“这个数不大于8”是两个恰好相反的判断,其中必有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

(4)理由充足律。在一个推理过程中,要确认某一判断是对的或不对的,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思考、分析问题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上面的规则,只是没有加以总结。例如假设法,根据假设推出与已知条件矛盾,从而否定假设,就是利用了矛盾律。在列表法中,对同一事件“√”与“×”只有一个成立,就是利用了排中律。

【典型例题】

【例1】张聪、王仁、陈来三位老师担任五(2)班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六门课的教学,每人教两门。现知道:

(1)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是邻居;

(2)王仁年纪最小;

(3)张聪喜欢和体育老师、数学老师来往;

(4)体育老师比语文老师年龄大;

(5)王仁、语文老师、音乐老师三人经常一起做操。

请判断各人分别教的是哪两门课程。

张聪教语文、英语,王仁教数学、美术,陈来教音乐、体育。

以上推理过程中,除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外,还将前面已经推出的正确结果作为后面推理的已知条件,充分加以利用。另外,还充分利用了表格中每行只有两个“√”,每列只有一个“√”,其余都是“×”这个隐含条件。

例1的推理方法是不断排斥不可能的情况,选取符合条件的结论,这种方法叫做排他法。

【练习】:

1、小明、小芳、小花各爱好游泳、羽毛球、乒乓球中的一项,并分别在一小、二小、三小中的一所小学上学。现知道:

(1)小明不在一小;

(2)小芳不在二小;

(3)爱好乒乓球的不在三小;

(4)爱好游泳的在一小;

(5)爱好游泳的不是小芳。

问:三人上各爱好什么运动?各上哪所小学?

小明在二小上学,爱好打乒乓球;小芳在三小上学,爱好打羽毛球;小花在一小上学,爱好游泳。

2、从A,B,C,D,E,F六种产品中挑选出部分产品去参加博览会。根据挑选规则,参展产品满足下列要求:

(1)A,B两种产品中至少选一种;

(2)A,D两种产品不能同时入选;

(3)A,E,F三种产品中要选两种;

(4)B,C两种产品都入选或都不能入选;

(5)C,D两种产品中选一种;

(6)若D种产品不入选,则E种也不能入选。

问:哪几种产品被选中参展?

A,B,C,F。

提示:用假设法。从条件(1)开始,有三种情况:

①假设选A不B选,由(2)知D不能入选,再由(5)知C入选,再由(4)推知C,B同时入选,与前面假设不选B矛盾。假设不成立。

②假设选B不选A,由(3)知选E,F,由(6)知D入选,再由(5)知C不入选,再由(4)推知B,C都不入选,与假设选B矛盾。假设不成立。

③假设A,B都入选,由(2)知D不入选,由(6)知E也不入选,再由(3)知F入选,由(4)知C入选。符合题意。因此,A,B,C,F选中参展。

3、三户人家每家有一个孩子,分别是小平(女)、小红(女)和小虎(男),孩子的爸爸是老王、老张和老陈,妈妈是刘英、李玲和方丽。

(1)老王和李玲的孩子都参加了少年女子体操队;

(2)老张的女儿不是小红;

(3)老陈和方丽不是一家人。

请你将三户人家区分开。

老王,方丽,小红;老张,李玲,小平;老陈,刘英,小虎。

提示:由题意可画出下面三个表:

将表2补全为表4。由表4知老陈的儿子是小虎,而李玲的孩子是女儿,所以老陈和李玲不是一家人,由此可将表1补全为表5。

【例2】有8个球编号是①至⑧,其中有6个球一样重,另外两个球都轻1克。为了找出这两个轻球,用天平称了3次。结果如下:

第一次①+②比③+④重;第二次⑤+⑥比⑦+⑧轻;第三次①+③+⑤与②+④+⑧一样重,那么,两个轻球分别是几号?

【练习】

1、甲、乙、丙、丁四个人中,乙不是最高,但他比甲和丁高,而甲不比丁高,请你说出他们各是几号。

2、某商品编号是一个三位数。现有五个三位数:874、765、12

3、36

4、925。其中每一个数与商品编号恰好在同一个数位上有一个相同数字。这个商品的编号是多少?

【例3】一个正方体6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根据下图摆放的三种情况,判断每个数字对面上的数字是几?

【练习】

1、一个正方体的6个面分别涂着红、黄、蓝、白、黑、绿六种颜色,根据下面的三种摆法,判断哪种颜色的对面涂着哪种颜色。

1 2 3

4 A

B

C

2、根据一个正方体的三种不同的摆法,判断出相对的两个面上的字母各是什么?

【例4】小说《镜花缘》中有一段林之祥与多久公飘洋过海的故事。有一天他们来到了“两面国”,却忘记了这一天是星期几。迎面见了“两面国”里的牛头和马面。他们知道,牛头在星期一、二、三说假话,在星期四、五、六、日说真话;马面在星期四、五、六说假话,在星期一、二、三、日说真话。牛头说:“昨天是我说假话的日子。”马面说:“真巧,昨天也是我说假话的日子。”

请判断这一天是星期几。

分析与解:因为牛头、马面只有星期日都说真话,其它时间总是一个说真话,另一个说假话,所以这一天不是星期日,否则星期六都说假话,与题意不符。

由题意知,这一天说真话的,前一天必说假话;这一天说假话的,前一天必说真话。推知这一天同时是牛头、马面说假话与说真话转换的日子。因为星期二、三、五、六都不是说假话与说真话转换的日子,所以这一天不是星期二、三、五、六;星期一是牛头由说真话变为说假话的日子,但不是马面由说假话变为说真话的日子,所以这一天也不是星期一;星期四是牛头由说假话变为说真话的日子,也是马面由说真话变为说假话的日子,所以这天是星期四。

【练习】

1、A ,B ,C ,D 四个同学中有两个同学在假日为街道做好事,班主任把这四人找来了解情况,四人分别回答如下。

A :“C ,D 两人中有人做了好事。”

B :“

C 做了好事,我没做。”

C :“A ,

D 中只有一人做了好事。”

D :“B 说的是事实。”

最后通过仔细分析调查,发现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事实,另两人说的与事实有出入。到底是谁做了好事?

分析与解:我们用假设法来解决。题目说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事实,另两人说的与事实有出入。注意,此处的“与事实有出入”表示不完全与事实相符,比如,当B ,C 都做了好事,或B ,C 都没做好事,或B 做了好事而C 没做好事时,B 说的话都与事实有出入。

因为B 与D 说的是一样的,所以只有两种可能,要么B 与D 正确,A 与C 错;要么B 与D 错,A 与C 正确。(1)假设B 与D 说的话正确。这时C 做了好事,A 说C ,D 两人中有人做了好事,A 说的话也正确,这与题目条件只有“两人说的是事实”相矛盾。所以假设不对。

(2)假设A 与C 说的话正确。那么做好事的是A 与C ,或B 与D ,或C 与D 。若做好事的是A 与C ,或C 与D ,则B 说的话也正确,与题意不符;若做好事的是B 与D ,则B 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做好事的是B 与D 。

2、甲说:“乙和丙都说谎。”乙说:“甲和丙都说谎。”丙说:“甲和乙都说谎。”根据三人所说,你判断一下,下面的结论哪一个正确:

(1)三人都说谎;

(2)三人都不说谎;

(3)三人中只有一人说谎;

(4)三人中只有一人不说谎。

答案:(4)正确。

提示:假设(1)正确,则甲、乙、丙都没说错,与假设矛盾;

假设(2)正确,则甲、乙、丙都说错了,与假设矛盾;

假设(3)正确,可是三个人都说有两人说谎,即三人都说错了,与假设矛盾;

假设(4)正确,推不出矛盾,符合题意。

【例5】沈、刘、周三位老师分别担任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已知每人只教一门课,另外还知道下面一些情况:A、沈老师上课全部用汉语。B、外语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哥哥。C、周老师是女的,她向数学老师问了一个问题。现求三位老师分别教哪门课程。

【练习】

1、甲、乙、丙三人分别是跳伞、田径和游泳运动员。又知:A、乙从未上过天;B、跳伞运动员已得过两块金牌;C、丙还没得过第一名,他比田径运动员的年龄小一点。请判断甲、乙、丙各是什么运动员?

2、1号、2号、3号、4号运动员分别取得了运动会800米赛跑的前四名。小记者采访他们各自的名次时,1号运动员说:“3号在我前面冲向终点。”另一个得第3名的运动员说:“1号不是第4名。”小裁判员:“他们的号码与各自的名次都不相同。”你知道他们的名次吗?

【例6】有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的玻璃弹子各一粒,用纸包裹着排成一排,并分别编上号码。有五个小朋友来猜,A说:第2包是绿弹子,第3包是黄弹子;B说:第2包是蓝弹子,第5包是红弹子;C说:第1包是红弹子,第4包是白弹子;D说:第3包是蓝弹子,第5包是白弹子;E说:第2包是黄弹子,第4包是绿弹子。结果,拆开一看,每人都恰好只猜对了一半,并且每包只有一人猜对。你知道各包分别包着什么颜色的弹子吗?

【练习】

1、在世界女排锦标赛争取前4名的比赛开始之前,三个球迷小王、小李、小张对比赛的名次进行了预测,他们每人预测两个队的名次,小王说:“古巴第一、美国第四。”小李说:“中国第二,古巴第三。”小张说:“俄罗斯第一,美国第四。”等比赛结束后,发现三个球迷的预测各对了一半。那么获得本次比赛第二名的是哪个队?

2、甲、乙、丙、丁四位运动员的号码各不相同。赵说:甲是2号,乙是3号;钱说:乙是4号,丙是2号;孙说:丁是2号,丙是3号;李说:丁是1号,乙是3号。又知四人都只说对了一半,那么,甲、乙、丙、丁各是几号?

【例7】老师拿来五顶帽子,两顶红的三顶白的。他让三个聪明的同学甲、乙、丙按甲、乙、丙的顺序排成一路纵队,并闭上眼睛,然后分别给他们各戴上一顶帽子,同时把余下的帽子藏起来。当他们睁开眼后,乙和丙都判断不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而站在最前面的甲却根据此情况判断出了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

甲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他是怎样判断的?

分析与解: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推理问题。甲站在最前面,虽然看不见任何一顶帽子,但他可以想到:如果我和乙戴的都是红帽子,因为一共只有两顶红帽子,那么丙就会判断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丙判断不出自己戴的帽子的颜色,说明我和乙戴的帽子是两白或一白一红。

甲接着想:乙也很聪明,当他看到丙判断不出自己戴的帽子的颜色时,他也能判断出我们两人戴的帽子是两白或一白一红。此时,如果他看到我戴是红帽子,那么他就会知道自己戴的是白帽子,只有我戴的是白帽子时,他才可能猜不出自己戴的帽子的颜色。所以,我戴的一定是白帽子。

例1中,甲的分析非常精采,严密而无懈可击。

【练习】

1、有个老汉想考考他的四个聪明的儿子,他拿出六顶帽子,三顶红的、两顶蓝的和一顶黄的。然后,让四个儿子按大的在前小的在后的顺序排成一路纵队,并让他们闭上眼睛。接着,给他们每人戴上一顶帽子,藏起其余两顶。当他们睁开眼睛后,每个人都只能看见前边人的帽子。这时,老汉依次问小儿子、三儿子和二儿子,“你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他们都回答“不知道”。最后,老汉又问大儿子。大儿子想了一会儿,正确地说出了自己戴的帽子的颜色。

问:大儿子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他是如何判断的?

答案:红色。

提示:与例1类似。小儿子前面三个哥哥至少有1人戴红帽子,否则,若是蓝、蓝、黄,则小儿子就能判断出自己戴的是红帽子;同理,三儿子前面两个哥哥至少有1人戴红帽子,否则,三儿子就能判断出自己戴红帽子;同理,若大儿子戴的不是红帽子,则二儿子就能判断出自己戴的是红帽子。

【例8】A,B,C三名同学参加了一次标准化考试,试题共10道,都是正误题,每道题10分,满分为100分。正确画“√”,错误画“×”。他们的答卷如下表:

考试成绩公布后,三人都得70分。请你给出各题的正确答案。

分析与解:我们先分析一下三人的得分情况。因为三人都得70分,所以每人都错了3道题。比较A,B的答卷发现,他们有6道题的答案不一样,说明这6道题A,B两人各错3道,也就是说,A,B答案相同的题都对了,因此找到了第1,3,4,10题的正确答案。同理,A,C的答卷也有6道题的答案不一样,因此找到了第3,6,8,9题的正确答案;同理B,C的答卷也有6道题的答案不一样,因此找到了第2,3,5,7题的正确答案。各题的正确答案如下表:

【练习】

1、A,B,C三支足球队举行循环比赛(每队之间赛一场),下面是记有详细比赛情况的表。但后来发现表中有四个数是错误的。请按规定重制一张正确的表格。(胜一场记2分,负一场记0分,平一场双方各记1分。)

提示:(1)三队循环赛,每队都打2场,所以C队只赛1场是错误的。

(2)A队才打2场,不可能胜2平1,并且胜的总场数与负的总场数应相等,现表中胜3负2不合理,从A队得3分看,A队可能是胜1平1。打平双方都记1分,所以平球的总分不可能是奇数,从C队的得分看,C队平球是1场不是2场。这样,胜、负、平的场数才合理,与各队得分也相吻合。

(3)A队既然胜1平1,不可能进0个球,打球双方有几个进球就有几个失球,失球总数是9,所以A队进球数的0应改为6。

表格正确填法如下:

2、某次数学测验,共有六道试题,均是是非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每题答对得2分,不答得1分,答错得0分。甲、乙、丙、丁的答案及前三人的得分如下表,求丁得了多少分。

6.8分。

提示:甲、乙、丙各有1道未答,由得分情况知,乙对4道错1道,甲、丙各对3道错2道。因为甲、乙有3道的答案不同,且两人共错3道,所以两人的错误只能发生在①④⑥题上,由此得到另三道的正确答案:②√③×⑤√。对照知,丙的②⑤题答错了,所以丙答的其它题都正确,得到①×⑥√。因为乙就错1道,⑥题已错,故④题的正确答案为④×。对照推出的正确答案,丁对4道错2道,得8分。

【﹡例9】甲、乙、丙、丁四人在争论今天是星期几。甲说:明天是星期五;乙说:昨天是星期日;丙说:你俩说的都不对;丁说:今天不是星期六。实际上这四个人只有一人说对了,那么请问今天是星期几?

【﹡练习】

1、下面盒子上写的标签只有一张是正确的,请判断乒乓球在哪个盒子里。

2、小红与小丽在一次校运动会上,预测他们年级四个班的比赛结果。小红说:

3班第一名,2班第二名,1班第三名,4班第四名。小丽却说:2班第一名,

4班第二名,3班第三名,1班第四名。结果,只有小丽猜到的“4班第二名”是正确的,其余都猜错了。这次运动会上,这四个班中谁第一?

巩固练习

1、桌子有科技书、文艺书、故事书、连环画各1本,科技书在故事书的左边,文艺书在最左边,连环画在科技书的左边,请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写出这些书的名称。

2、有刘老师、夏老师和胡老师三位老师,其中一位教语文,一位教数学,一位教英语。已知: 刘老师和语文老师是邻居;

胡老师和语文老师不是邻居;

胡老师和数学老师是同班同学。

请问:三位老师分别教什么科目?

3、甲、乙、丙三人,他们的籍贯分别是辽宁、广西、山东,他们的职业分别是教师、工人、演员。已知:

(1)甲不是辽宁人,乙不是广西人;

(2)辽宁人不是演员,广西人是教师;

(3)乙不是工人。

求这三人各自的籍贯和职业。

4、小王、小张、小李三人在一起,其中一位是工人、一位是战士、一位是大学生。现在知道:小李比战士年龄大,小王和大学生不同岁,大学生比小张年龄小。他们三人中,谁是工人?谁是战士?谁是大学生?

5、下图是由四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每个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按同样的顺序写着有1、2、3、4、5、6六个数字,请写出,每个数字的对面上的数字是几。

6、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参加了美术、音乐、舞蹈课外活动小组,还知道:A 、甲不喜欢跳舞;B 、丙是个男孩,个子比参加音乐小组的同学高;C 、参加舞蹈小组的那个同学是小维的姐姐。

这三个同学分别参加了哪个课外活动小组?

7、观看乒乓球比赛时,甲、乙、丙三人分别预测结果。甲说:小王第一名,小张第三名;乙说:小李第一名,小赵第四名;丙说:小赵第二名,小王第三名。比赛结果,小王、小张、小李和小赵正好获得第一至第四名。甲、乙、丙三人都高兴地说:“咱们都只猜对了一半。”你能说出这次比赛的结果吗?

8、五号楼住着四个女孩和两个男孩,他们的年龄各不相同,最大的10岁,最小的4岁,最大的女孩比最小的男孩大4岁,最大的男孩比最小的女孩也大4岁,求最大的男孩的岁数。 答案:8岁。

提示:假设最小的男孩4岁,那么最大的女孩4+4=8(岁),四个女孩年龄都不同,最小的女孩应是5岁,最大的男孩5+4=9(岁),与题目说最大的孩子10岁矛盾。假设不成立。

再假设最小的女孩4岁,那么最大的男孩8岁,最小的男孩6岁,最大的女孩10岁,符合题意。所求最大男孩是8岁。

9、三个盒子各装两个球,分别是两个黑球、两个白球、一个黑球一个白球。封装后,发现三个盒子的标签全部贴错。如果只允许打开一个盒子,拿出其中一个球看,那么能把标签全部纠正过来吗?

分析与解:因为“三个盒子的标签全部贴错”了,贴错的情况见下图(○表示白球,●表示黑球):

如果从标签是两黑的盒子中拿一个球,那么最不利的情况是拿出一个白球,此时无法判定是实际情况1,还是实际情况2,也就无法把标签全部纠正过来;

同理,从标签是两白的盒子中拿一个球,若拿的是黑球,则也无法把标签全部纠正过来;

从标签是一黑一白的盒子中拿出一个球,若拿出的是黑球,则能确定出是实际情况1,若拿出的是白球,则能确定出是实际情况2,因此能把标签全部纠正过来。

所以,只要从标签是一黑一白的盒子中拿一个球,就能纠正全部标签。

10、A,B,C,D,E五位选手进行乒乓球循环赛,每两人都只赛一盘。规定胜者得2分,负者不得分。现在知道的比赛结果是:A与B并列第一名(有两个并列第一名,就不再设第二名,下一个名次规定为第三名),D比C的名次高,每个人都至少胜了一盘。试求每人的得分。

分析与解:因为乒乓球比赛没有平局,所以求胜的盘数与得分是一回事,胜的盘数乘以2就是得分。五人进行循环赛,共需赛10盘,总得分是2×10= 20(分)。

因为每人都赛4盘,所以第一名最多胜4盘,但因为A,B并列第一,A,B不可能都胜4盘,所以A,B最多各胜3盘。如果A,B没有各胜3盘,而是各胜2盘,那么剩下的10-2×2= 6(盘)的胜利者只会是C,D,E,根据抽屉原理,C,D,E三人中至少有1人胜了至少2盘,与第一名胜2盘矛盾。所以,A,B各胜3盘,各得6分。

还有4盘,已知D比C名次高,每个人都至少胜一盘,只能是D胜2盘得4分,C,E各胜一盘,各得2分。

注意:题目中“每个人都至少胜一盘”是制约结果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么该题的结果就有两种可能:一是A,B各胜3盘,各得6分,D胜2盘得4分,C,E各胜1盘,各得2分;二是A,B各胜3盘,各得6分,D,E各胜2盘各得4分,C胜0盘,得0分。

11、五年级有四个班,每个班有两名班长,每次召开年级班长会议时各班参加一名班长。参加第一次会议的是A,B,C,D,参加第二次会议的是E,B,F,D,参加第三次会议的是A,E,B,G。已知H三次会都没参加,请问每个班各是哪两位班长?

四个班的正、副班长分别是B和H,A和F,C和E,D和G。

提示:两人同班的必要条件是不能同时参加同一次会议,由于B三次会都参加了,而H 没参加,所以B和H同班。

12、甲、乙、丙、丁四个学生坐在同一排的相邻座位上,座号是1号至4号。一个专说谎话的人说:“乙坐在丙的旁边,甲坐在乙和丙的中间,乙的座位不是3号。”问:坐在2号座位上的是谁?

丁。

提示:由题意知,乙坐3号,乙和丙不相邻,故丙在1号;又甲不在乙、丙之间,故丁在乙、丙之间,即丁在2号。

13、李大娘问三位青年人的年龄。

小张说:“我22岁。比小吴小2岁。比小徐大1岁。”

小吴说:“我不是年龄最小的。小徐和我差3岁。小徐25岁。”

小徐说:“我比小张年龄小。小张23岁。小吴比小张大3岁。”

这三位青年人爱开玩笑,每人讲的三句话中,都有一句是错的。李大娘难辩真真假假,请你帮助李大娘弄清这三人的年龄。

答案:小吴25岁,小张23岁,小徐22岁。

提示:假设张22岁是真的,那么徐说“小张23岁”是假的,徐说的其他两句话都是真的,所以吴25岁,小徐小于22岁,由此推知小吴说的三句话中,“小徐和我差3岁”及“小徐25岁”这两句话都是假的,与每人有一句假话矛盾,所以小张不是22岁。

因为小张的“我22岁”是假的,其余两句话是真的,所以小吴比小徐大3岁,小张比小徐大1岁。如果小徐说的“小张23岁”是假的,那么“小吴比小张大3岁”是真的,推知小徐与小张同岁,则小徐所说“我比小张年岁小”是假的,小徐有两句话是假的,与题意不符,所以“小张23岁”是真的。由此推知,小吴25岁,小徐22岁。

﹡14、传说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遇见了三个人,其中两个人是“说谎国”的人,有一个人是“老实国”的人。说谎国的人一定说谎话,老实国的人一定说真话。唐僧想知道他们谁是“老实国”人,于是问:“你们是哪国的人?”第一个人说:“我是老实国的人。”第二个人声音小,唐僧没听清楚。第三个人说:“第二个人说他是老实国人,我也是老实国人。”根据他们的回答,你能判断三人中哪个是老实国人吗?

逻辑学第二章教案

一、课程名称: 《逻辑学》第二章 二、教学目的:明确概念是判断、推理的组成要素;概念与语词的关 系;概念的种类及概念间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外延; 掌握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等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三、教学重点:概念的划分 四、教学难点: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概念的种类 五、教学时数: 1 学时,其中实践性教学 1 学时。 六、教学内容(上课内容、步骤、方法): *概念与感觉、知觉、表象有着质的区别。感觉、知觉、表象是反映对象的具体形象的。在具体形象中,对象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是混合在一起没有分开的。概念不是反映对象的具体形象,而是抽象地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舍弃了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所以,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性质。 例如,质、量、色、味、时空、性能、功用等性质,以及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性质和关系,我们通称为事物的属性。可以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属性组成的,任何属性都属于一定的事物。 *在事物的属性中,有些是特有属性,有些是非特有属性。所谓特有属性,是指

为一类事物所独有而其他类事物都不具有的那些属性。如“犯有罪行并受到刑罚处罚”就是罪犯的特有属性,而“有眼睛”、“有脚”却不只为罪犯所特有,因此,“有眼睛”、“有脚”就是罪犯的非特有属性。 二、概念与语词 *概念与语词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所形成的概念,还只是头脑中的思想。它必须借助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传达给别人。语词是表达概念的声音与符号,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概念与语词又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例如,“秘书” 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处于枢纽地位,主要以办文、办会、办事来辅助决策并服务于领导的人员。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秘书”这个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凡是处于枢纽地位,主要以办文、办会、办事来辅助决策并服务于领导的那些人,包括机要秘书、文字秘书、生活秘书、外事秘书,等等。 (二)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例如“人”这个概念,当我们确定其内涵为“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时,那么其相应的外延“所有的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也就确定了下来。因为“人”这个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反复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经过质变而形成的。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另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具有灵活性。因为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而认识具有发展性和不完整性,所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某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人民”这个概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四化”建设这三个时期的内涵和

常用逻辑用语题型归纳

《常用逻辑用语》 一、判断命题真假 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 A .221,sin cos 222 x x x R ?∈+= B .(0,),sin cos x x x π?∈> C .2,1x R x x ?∈+=- D .(0,),1x x e x ?∈+∞>+ 2、如果命题“)q p ∨?(”为假命题,则( ) A. p,q 均为假命题 B. p,q 均为真命题 C. p,q 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命题 D. p,q 中至多有一个为真命题 3、有四个关于三角函数的命题: 1p :?x ∈R, 2sin 2x +2cos 2x =12 2p : ?x 、y ∈R, sin(x-y)=sinx-siny 3p : ?x ∈[]0,π,1cos 22 x -=sinx 4p : sinx=cosy ? x+y=2π 其中假命题的是( ) (A )1p ,4p (B )2p ,4p (C )1p ,3p (D )2p ,4p 4、给出下列命题: ①在△ABC 中,若∠A >∠B ,则sin A >sin B ; ②函数y =x 3 在R 上既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 ③函数y =f(x)的图象与直线x =a 至多有一个交点; ④若将函数y =sin 2x 的图象向左平移π4个单位,则得到函数y =sin ? ????2x +π4的图象.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5、若命题p :圆(x -1)2+(y -2)2 =1被直线x =1平分;q :在△ABC 中,若sin 2A =sin 2B ,则A =B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p∨q”为假 B .“p∨q”为真 C .“p∧q”为真 D .以上都不对 6、已知命题p 1:函数y =2x -2-x 在R 上为增函数;p 2:函数y =2x +2-x 在R 上为减函数, 则在命题q 1:p 1∨p 2,q 2:p 1∧p 2,q 3:(?p 1)∨p 2和q 4:p 1∧(?p 2)中,真命题是( ) 7、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 是 ( ) A. ,lg 0x R x ?∈= B. ,tan 1x R x ?∈= C. 3,0x R x ?∈> D. ,20x x R ?∈> 8、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 A .?x R ∈,120x -> B. ?*x N ∈,2(1)0x -> C .? x R ∈,lg 1x < D. ?x R ∈,tan 2x = 9、有以下四个命题: ①ABC ?中,“A B >”是“sin sin A B >”的充要条件; ②若命题:,sin 1,P x R x ?∈≤则:,sin 1p x R x ??∈>; ③不等式210x x >在()0,+∞上恒成立; ④设有四个函数111332,,,,y x y x y x y x -====其中在()0,+∞上是增函数的函数有3个。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 二、判断充分、必要条件

高中数学选修1-1《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1《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1《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案【一】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逻辑联结词的使用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逻辑联结词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一)逻辑联结词 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2.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 或:两个简单命题至少一个成立且:两个简单命题都成立,非:对一个命题的否定 3.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做复合命题。 4.表示形式:用小写的拉丁字母p、q、r、s…来表示简单的命题, 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有三类:“p或q”、“p且q”、“非p”

5.真值表:表示命题真假的表叫真值表;复合命题的真假可通过下面的真值表来加以判定。 3.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它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四条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4)逆命题为真,否命题一定为真。 (三)几点说明 1.逻辑联结词“或”的理解是难点,“或”有三层含义: 以“P或q”为例:一是p成立但q不成立,二是p不成立但q 成立,三是p成立且q成立, 2.对命题的否定只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否命题既否定题设又否定结论 3.真值表 P或q:“一真为真”, P且q:“一假为假” 4.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等价,为命题真假判定提供一个策略。 5.反证法运用的两个难点:1)何时使用反证法 2)如何得到矛盾。 二、举例选讲 例1.已知复合命题形式,指出构成它的简单命题, (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

普通逻辑学教案(二)第二章 概念教学

第二章概念 [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其语言达形式,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培养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以便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 [课时] 6课时 [要点]一、什么是概念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三、概念的种类与相互间的关系 四、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五、定义和划分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举例:“xx登报征求xx” 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另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具有灵活性。因为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而认识具有发展性和不完整性,所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

逻辑学 教案

第一章绪论 [目的与要求] 一、明确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简要了解逻辑学的发展历史 三、树立正确的逻辑观念 [教学时数] 2学时 [主要内容] 请判断这些说法是否正确? (1)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可以买一座大房子, 我一千万吗,没有! 所以,我至今没有一座大房子。 (2)鸡蛋是可以吃的, 石头不是鸡蛋 所以,石头不可以吃 (3)鸡蛋是可以吃的 米饭不是鸡蛋 所以,米饭不可以吃。 “金钱如粪土”,“友情值千金”。这两个判断能够同时成立吗?(中学时的金岳霖) 一、逻辑学的对象 1、“逻辑”词源及其含义 (A)希腊文“逻格斯”(言为心声、口是心非;身外世界、身内世界;logos;nous) (B)英文“logic” (1)客观规律——“中国人民革命的逻辑” (2)思维规律——“说话写文章要符合逻辑” (3)一门学科——“大学生要学逻辑” (4)一种理论或思路——“这篇文章文笔平实,逻辑清晰” (5)一种观点——“强盗的逻辑” 二、逻辑简史 1、发源史 (1)古中国的名辩逻辑 墨子、荀子、韩非子、公孙龙子 墨家科学地概括总结了先秦辩学,成果在《墨经》(经说上,经说下);荀子则全面总结了先秦的正名理论,创立了自己的正名体系,其成果集中体

现在《荀子·正名》中。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白马非马”;“火不热”。 (2)古印度的因明逻辑 “因”,推理的依据;“明”,学说。 古代印度宗教派别林立。公元前4世纪之后,尤以数论派、瑜伽派、声论派、胜论派、吠檀多派和正理派等影响为最。各教派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宣传自己的教义,以便影响当权者乃至社会而展开了频繁的论辩。由于这种论辩关乎辩论者的荣辱甚至生死,辩者竞相研究论辩的原则和技巧。印度逻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古代印度对逻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正理派。正理派梵文写作Ny?y?,音译为尼也耶派。该派的根本经典是《正理经》,又称《尼也耶经》。其作者相传是乔达摩(约50-150年),在我国所译的佛经中称之为足目。但从内容上看,《正理经》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尼也耶”的梵文本义是“引导”。凡引导一论题和一结论为一理论者就称为“尼也耶”。一个理论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但尼也耶通常指正确的理论,故汉译其为正理。古印度有五明,即内明、声明、医药明、工巧明和因明。“因明”是梵文Hetuvidy?的意译,音译为希都费图。广义的因明可以指古印度的古典逻辑,狭义的因明仅指佛家逻辑学。Hetu即“因”,指原因、根据、理由;Vidy?为“明”,其含义为知识、智慧。因明就是关于推理、论证学说的理论。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大乘佛教瑜伽行宗大师陈那(约440-520年)对因明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诸如,他明确以宗体为论争双方的焦点;将五支改革为宗、因、喻三支;改造喻支,增设喻体以提高推理的可靠程度,等等,使得因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陈那在新因明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被印度史家誉为“中古逻辑之父”。 陈那《因明正理门论》,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 五支论: 宗:论题——此山有火 因:根据、理由——以有烟故 喻:比喻和例证——如灶,于灶见有烟与有火 合:前三者基础的具体应用——此山亦如是,是有烟 结:结论——故此山有火 陈那改五支为三支: 宗:声势无常 因:所作性故 喻:若是所作,见彼无常,犹如瓶等;若是其常,见非所作,犹如虚空。三支论在形式上与三段论有许多相通之处 (3)古希腊的形式逻辑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分析学》(《工具论》)的主要内容虽然只是以三段论为核心的演绎逻辑,而且其三段论也不是对思维形式的完整刻画,但由于亚氏运用一般性变元严格区分了逻辑与哲学、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进而建立了毫不含糊的24式,在预设非全类和空类的前提下,穷尽了实然直言三段论推理的所有可

逻辑学试题

《逻辑与思维技巧》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逻辑与思维技巧》是一门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的思维科学,属于逻辑学范畴,是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开设的全校性选修课,也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科目的主要内容。 素质教育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素质的提高,作为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方法、规律的学科,逻辑科学对于提高人们的思维素质负有重要的责任。因为逻辑科学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思想和论证思想的作用。因此,学习逻辑科学对于自觉地进行创新思维的逻辑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保障思维的严 谨性与科学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普通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推演技巧,并把所学到的逻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逻辑技能及思维技巧,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以及初步具有运用逻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 业知识提供必要的思维能力支撑。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逻辑与思维技巧》作为一门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的思维科学,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它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抽象性,公式、符号、图、表颇多;二是它的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处处都含有思维方法、推演技巧的应用。 ~ 为此,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逻辑知识的积极性。 作为学生,为了学好本门课程,在学习方法上要求做到:第一,要认真阅读教材,在尽可能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其中的基本概念、规则、逻辑形式,包括公式、符号等,并力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点带面,由 此及彼,融会贯通。

《1.3简单的逻辑连接词》教学案1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2.能正确地利用“或”、“且”、“非”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 3.知道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真值表的方法; 2.理解逻辑联结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问题:判断下面的语句是否正确. ⑴125>; ⑵3是12的约数; ⑶3是12的约数吗? ⑷0.4是整数; ⑸5x >. 象⑴⑵⑷这样可以判断正确或错误的语句称为命题,⑶⑸就不是命题. 二、讲授新课 例1:判断下面的语句是否为命题?若是命题,指出它的真假. ⑴请全体同学起立! ⑵20x x +>; ⑶对于任意的实数a ,都有210a +>; ⑷x a =-; ⑸91是素数; ⑹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⑺这道数学题目有趣吗? ⑻若||||x y a b -=-,则x y a b -=-; ⑼任何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我们再来看几个复杂的命题: ⑴10可以被2或5整除; ⑵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⑶0.5非整数.

这里的“或”、“且”、“非”称为逻辑联结词. 我们常用小写拉丁字母p,q,r,…表示命题,上面命题⑴⑵⑶的构成形式分别是:p或q; p且q; 非p. ?”,“?”读作“非”(或“并非”),表示“否非p也叫做命题p的否定.非p记作“p 定”. 思考: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⑴12能被3整除; ⑵12能被4整除; ⑶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 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读作“p且q”. 记作p q ∧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规定:当p、q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p q 全真为真,有假即假. 例2:将下列命题用“且”联结成新命题,并判断它的真假: ⑴p: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⑵p: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例2: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下列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⑴1既是奇数,又是素数; ⑵2和3都是素数. 例3:分别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 ⑴24既是8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⑵李强是篮球运动员或跳水运动员; ⑶平行线不相交. 思考: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⑴27是7的倍数; ⑵27是9的倍数; ⑶27是7的倍数或是9的倍数. 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读作:p或q. 记作:p q ∨是真命题;当p、q都是假命题时,规定: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真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p q

普通逻辑学教案(二)第二章概念

普通逻辑学教案(二) 第二章概念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概念 [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其语言达形式,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培养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以便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 [课时] 6课时 [要点] 一、什么是概念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三、概念的种类与相互间的关系 四、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五、定义和划分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举例:“阎锡山登报征求下联” 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逻辑学》教学大纲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编码:04000157 制定单位:哲学教研室 执笔者:王俊涛 审定时间:2011年3月9日 审定: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 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 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是研究理论思维方法的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逻辑学的基本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假说和论证。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普通逻辑所研究的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专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形式逻辑在整个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应用逻辑。各门科学都有一个严密的具有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总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表达。而这些正是形式逻辑研究的主要容和基本形式。通过学习形式逻辑就可以把握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掌握思维分析中的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其它各门具体科学。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逻辑形式,掌握必要的逻辑规则和逻辑方法,认识逻辑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规则、论证遵守逻辑的习惯。本课程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政治、经济、法律、写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基础性意义。学习普通逻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便提高理论思维的科学性。 为此,对学生在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及综合应用等方面提出的要必须牢牢地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判断的基本特征、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并能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日常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逻辑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语言形式背后,在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中,尤其是在现实语言交流的具体灵活、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敏锐地发现逻辑问题并迅速地,准确地揭露对方的逻辑错误,准确地揭露某些诡辩手法,提高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 与本课程有关的前期课程主要是中国哲学史中有关“中国逻辑学说的产生和发展”的部分和西方逻辑发展史,只有学习逻辑发展史,才能真正搞清楚普通逻辑基本容的来龙去脉,更加深刻地把握各种思维形式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与本课程有关的后期课程主要有数理逻辑。数理逻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普通逻辑的现

高中数学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讲义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一、命题 1、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语句,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 2p q 、一般形式:“若则”. 二、四种命题 () () () () p q p q q p q p p q p q q p q p ????????????原命题:若则逆命题:若则否命题:若则逆否命题:若则 例:原:若一个数是负数,则它的平方是正数.(真) 逆:若一个数的平方是正数,则这个数是负数.(假) 否:若一个数不是负数,则它的平方不是正数.(假) 逆否:若一个数的平方不是正数,则这个数不是负数.(真) 结论:①互为逆否的命题同真,同假. ②原命题与逆命题、原命题与否命题的真假无关. 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p q p q q p p q p q q p p q q p p q p q p q ?≠>???、若称是的充分条件,是的必要条件. 2、若称不是的充分条件,不是的必要条件. 3、若而且记作“”,称是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是的充要条件. p q p q p q p q ≠????注:可以借助集合关系来判定: 是的充分条件. 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例: 四、复合命题真假的表格. 1、 2、 3、 五、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 () 01:,:,p x M P x p x M P x ?∈??∈、全称命题它的否定 ()()00:,:,p x M P x p x M P x ?∈??∈2、特称命题它的否定 例:“四边形都有外接圆” ():,.P ABCD A B C D ?四边形都有、、、共圆全称命题 ()() 0111111:+=20.P A B C D A C A B C D ??∠∠四边形其中,其中、、、不共圆特称命题 200020x R x x ∈+≤“存在,使+2" 2000:20P x R x x ?∈+≤,使+2 2:20P x R x x ??∈+>,+2 ()()??“福州人”“福建人”集合“福州人”“福建人”命题“福州人”是“福建人”的充分条件.“福建人”是“福州人”的必要条件 .

命题与简单逻辑连接词

12月1日(命题与简单逻辑连接词) 一、选择题: 1. "0"≤a 是函数()()"1"x ax x f -=在区间()+∞,1内单调递增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给定命题:p 函数()()[]x x y +-=11ln 为偶函数;命题:q 函数1 1+-=x x e e y 偶函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q p ∨为假命题 B.()q p ∧?为假命题 C.q p ∧为真命题 D.()q p ∨?为真命题 3. 已知命题:p 若()2,1=与()λ,2-=共线,则4-=λ;命题:q R k ∈?,直线1+=kx y 与圆0222=-+y y x 相交。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B. q p ∨为假命题 B.()q p ∧?为真命题 C.q p ∧为假命题 D.()q p ∨?为真命题 4.命题:p 若,0,0>>b a 则1=ab 是2≥+b a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命题:q 函数2 3log 2+-=x x y 的定义域是()()+∞-∞-,32, ,则( ) A.q p ∨为假命题 B.p 真q 假 C.q p ∧为真命题 D.p 假q 真 5.""π?=是“曲线()?+=x y 2sin 过坐标原点”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设{}n a 是等比数列,则“321a a a <<”是“数列{}n a 是递增数列”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一元二次方程()00122≠=++a x ax 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A. 0a C.1-x ”是“02>x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命题:q ABC ?中,“B A >”是“B A sin sin >”的充要条件,则_______. A.q p ∨为假命题 B.p 真q 假 C.q p ∧为真命题 D.p 假q 真 二、填空题: 9.关于x 的不等式a x >-32的解集为R 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 10.已知命题:p 函数x x y --=22在R 上为增函数;命题:q 函数x x y -+=22在R 上为奇函数.则在命题(1)q p ∨;(2)q p ∧;(3)q p ∨?)(;(4))(q p ?∧中为真命题的是_________. 11.若命题:p 不等式0>+b ax 的解集为???? ??->a b x x |,命题:q 关于x 的不等式()()0<--b x a x 的解集为{}b x a x <<|,则“q p ∨”,“q p ∧”,“p ?”中真命题的是______________. 三、应用题: 12.求证:方程()01222=+-+k x k x 的两个根均大于1的充要条件是.2-

高中数学选修2-1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测试题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测试题 供题人:金丙建 2012 9 15 一、选择题: 1.函数f (x )=x|x+a|+b 是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 ) A .ab=0 B .a+b=0 C .a=b D .a 2+b 2=0 2.“至多有三个”的否定为( ) A .至少有三个 B .至少有四个 C .有三个 D .有四个 3.有金盒、银盒、铅盒各一个,只有一个盒子里有肖像.金盒上写有命题p :肖像在这个盒子里;银盒上写有命题q :肖像不在这个盒子里;铅盒上写有命题r :肖像不在金盒里.p 、q 、r 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命题,则肖像在( ) A .金盒里 B .银盒里 C .铅盒里 D .在哪个盒子里不能确定 4.不等式 04)2(2)2(2<--+-x a x a 对于R x ∈恒成立,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 A .)2,2(- B .]2,2(- C .]2,(-∞ D .)2,(--∞ 5.“a 和b 都不是偶数”的否定形式是( ) A .a 和b 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B .a 和b 至多有一个是偶数 C .a 是偶数,b 不是偶数 D .a 和b 都是偶数 6.某食品的广告词为:“幸福的人们都拥有”,初听起来,这似乎只是普通的赞美说词,然 而他的实际效果大哩,原来这句话的等价命题是( ) A .不拥有的人们不一定幸福 B .不拥有的人们可能幸福 C .拥有的人们不一定幸福 D .不拥有的人们不幸福 7.若命题“p 或q ”为真,“非p ”为真,则( ) A .p 真q 真 B .p 假q 真 C .p 真q 假 D .p 假q 假 8.条件p :1>x ,1>y ,条件q :2>+y x ,1>xy ,则条件p 是条件q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9.2x2-5x -3<0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 A .-21<x <3 B .-21<x <0 C .-3<x <21 D .-1<x <6 10.设原命题:若a+b ≥2,则a,b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则原命题与其逆命题的真假情况是( ) A .原命题真,逆命题假 B .原命题假,逆命题真 C .原命题与逆命题均为真命题 D .原命题与逆命题均为假命题 二、填空题: 11.下列命题中_________为真命题. ①“A ∩B=A ”成立的必要条件是“A B ”; ②“若x2+y2=0,则x ,y 全为0”的否命题; ③“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逆命题; ④“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的逆否命题。

简单逻辑连接词导学案

课题:简单逻辑连接词 学习目标:1、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构成 2、能进行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的互化 3、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4、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及复合命题的构成 学习难点: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含义的理解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与体会(认真阅读教材10,11页,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观察下面的问题,并指出命题是怎样构成的? 6是2的倍数,6是3的倍数。是两个简单的命题 (1)6是2的倍数或6是3的倍数 (2)6是2的倍数且6是3的倍数 (3)6不是2的倍数 这三个命题是将简单命题由“”、“”、“”来连接的,构成的是 复合命题:其中, (1)“或”、“且”、“非”叫做。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简单命题 (2)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为“p q”,“p q”,“p” 问题2、完成下面问题,找出构成下列复合命题的简单命题: 1、10可以被2或5整除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0.是非整数 3、5 问题3、请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命题,并写出命题的“非p”形式, ”读做“非p”,表示“否定”。)(“非p”形式也叫做命题的否定,记作:“p p两条平行线相交; 1、: p若x>3,则x>2 2、: 模块二:自学与探究 问题4、给出下面的四个命题:如果p表示“5是12的约数”q表示“2是12的约数” r表示“3是12的约数”s表示“7是12的约数”。试写出“p或q”,“q或s”, 小结:“” 问题5、给出下面四个命题:如果P 表示“5是10的约数”q表示“5是15的约数”r表示“5是8的约数”s表示“5是16的约数”试写出“p且q”,“p且r”, “s且q”, “r且s”的复合命题, 并判断其真假,然后归纳出其规 律

逻辑思维教案

课程名称:逻辑初步学校:巨各庄中学 年级:高一年级授课人:李森 一、课程简介 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所谓纯粹理念就是思维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由亚里士多德创立。 我们可以说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但是只有思维本身才构成使得理念成为逻辑的理念的普遍规定性或要素。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维,而是思维的特有规定和规律自身发展而成的全体,这些规定和规律,乃是思维自身给予的,决不是已经存在于外面的现成的事物。 在某种意义下,逻辑学可以说是最难的科学,因为它所处理的题材,不是直观,也不象几何学的题材,是抽象的感觉表象,而是纯粹抽象的东西,而且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够回溯到纯粹思想,紧紧抓住纯粹思想,并活动于纯粹思想之中。但在另一种意义下,也可以把逻辑学看作最易的科学。因为它的内容不是别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熟习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同时又是最简单、最初步的,而且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例如:有与无,质与量,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一与多等等。但是,这种熟知反而加重了逻辑研究的困难。因为,一方面我们总以为不值得费力气去研究这样熟习的东西。另一方面,对于这些观念,逻辑学去研究、去理解所采取的方式,却又与普通人所业已熟习的方式不相同,甚至正相反。 逻辑学的有用与否,取决于它对学习的人能给予多少训练以达到别的目的。学习的人通过逻辑学所获得的教养,在于训练思维,使人在头脑中得到真正纯粹的思想,因为这门科学乃是思维的思维。——但是就逻辑学作为真理的绝对形式来说,尤其是就逻辑学作为纯粹真理的本身来说,它决不单纯是某种有用的东西。但如果凡是最高尚的、最自由的和最独立的东西也就是最有用的东西,那么逻辑学也未尝不可认为是有用的,不过它的用处,却不仅是对于思维的形式练习,而必须另外加以估价。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一、考点梳理 1命题的真假判断 2、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⑴全称量词有:所有的,任意一个,任给,…,用符号“ 存在量词有:存在一个,至少一个,有些,…,用符号“ 用符号简记为: 简记为: 3、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表示; ”表示; ⑵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 ;“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x)成立”可 ⑶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 “存在M 中的元素x o ,使p(X 0)成立”可用符号

2 1已知命题P :" X 0 R ,使 sin X 0 遁”;命题q :“ 2 X R ,都有X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命题“ P q ”是真命题 B.命题“ P q ”是真命 题 C.命题“ P q ”是真命题 D.命题“ P 是假命题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 A.命题“若X 3x 2 0 , 1 ”的逆否命题 为: “若 x 2 1,则X 3x B. “ X 1 ”是 “ |x| 1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C.若P 且q 为假命题,则 P 、 q 均为假命题; D.命题P :“ X o R ,使得 X 02 X 0 1 0 ”,则 R ,均有X 2 3、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A. X 。 R , sinx 0 cosx 0 1.5 B . (0, ),sinx cosx C. X 0 2 R , X 0 2x 0 3 D. (0, 4、如果命题 (( p 或 q ”是假命题,则下列各结论中,正确的为( ①命题 是真命题; ②命题 (( 是假命题; ③命题 是真命题; ④命题 (( 是假命题; 5、命题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X R , X 2 2x 4 0”的否定为( A.不存在 X R , C.存在X R , X 2 6、命题“存在x 0 R , 2X0 A.不存在 X R 2x 4 B.存在X R , 2x 2x 4 0 D.对任意的X R , X 0”的否定是( 2 2x 4 ,2X0 0 B.存在 x 0 R ,2冷 0

逻辑学试题两套 附答案教案资料

逻辑学试题两套附答 案

逻辑学试题一 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满分10分) 1、对词项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依据是。 2、词项外延上的不相容关系包括和。 3、若S与P的外延关系是矛盾关系则SIP ,SOP 。 4、已知p?∨q取值为真,则?p∨?q的取值为,p∧q的取值为。 5、“只有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才能在科学研究中作出优秀的成绩”的负命题是,与之相等值的命题是。 6、黄马是马,白马不是黄马,所以白马不是马,上述三段论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1词项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2矛盾;反对 3假;真 4真;假 5并非只有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才能在科学研究中作出优秀的成绩;没有完备的知识结构,但在科学研究中作出优秀的成绩。 6大项周延不当 二、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满分10分。将答案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1、学生可以划分为男生、女生、大学生、中学生及小学生等。这 一划分犯的划分错误是( )。 A.多出子项 B.划分不全

C.概念含混 D.子项相容 2、“网络红人凤姐比芙蓉姐姐出现的晚”和“天仙妹妹是网络红人”这两个命题( ) A.前者是关系命题,后者是性质命题 B.两个都是性质命题 C.两个都是关系命题 D.前者是性质命题,后者是关系命题 3、已知(p→q)为真,则(p→q)← r的取值情况必为() A.真 B.假 C.无法判断 D.若r为真,则(p→q)← r为假 4、学校在为失学儿童义捐活动中收到两笔没有数名的捐款,经过多方调 查,可以断定是周、吴、郑王中的某两个人捐的。经询问, 周说:“不是我捐的。” 吴说:“是王捐的。” 郑说:“是吴捐的。” 王说:“我肯定没有捐。” 最后经过详细调查证实四个人中只有两个人说的是真话。 根据已知条件,请你判断下列哪项可能为真? A.是吴和王捐的。 B.是周和王捐的。 C.是郑和王捐的。 D..是郑和吴捐的。 E.是郑和周捐的。 5、在(p∧q)→ r中逻辑变项是() A.∧,→ B.p∧q C.r D.p、q 、r 6、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是人民,所以,我是国家的主人。这个三段论推 理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高二数学常用逻辑用语练习题及答案.docx

(数学选修 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 基础训练 A 组] 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 A .周期函数的和是周期函数吗? B . sin 450 1 C . x 2 2x 1 0 D .梯形是不是平面图形呢? 2.在命题“若抛物线 y ax 2 bx c 的开口向下,则 x | ax 2 bx c ”的 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结论成立的是( ) A .都真 B .都假 C .否命题真D .逆否命题真 3.有下述说法:① a b 0 是 a 2 b 2 的充要条件 . ② a b 0 是 1 1 的充要条件 . a b ③ a b 0 是 a 3 b 3 的充要条件 . 则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 A .0个 B . 1个 C . 2个 D . 3个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B . “ a b ”与“ a c b c ”不等价 C . “ a 2 b 2 0 , 则 a,b 全为 0 ”的逆否命题是“若 a, b 全不为 0 , 则 a 2 b 2 0 ” D . 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 5.若 A : a R, a 1, B : x 的二次方程 x 2 ( a 1) x a 2 0 的一个根大于零 , 另一根小于零 ,则 A 是 B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已知条件 p : x 1 2 ,条件 q : 5x 6 x 2 ,则 p 是 q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二、填空题 1.命题:“若 a b 不为零,则 a, b 都不为零”的逆否命题是 。 2. A : x 1, x 2 是方程 ax 2 bx c 0( a 0) 的两实数根; B : x 1 x 2 b , a 则 A 是 B 的 条件。 3.用“充分、必要、充要”填空: ① p q 为真命题是 p q 为真命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条件; ② p 为假命题是 p q 为真命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条件;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公开课教案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第1课时 1.3.1且 1.3.2或 授课人:毛庆莉授课班级:高二(8)班时间:20XX年11月5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 (2)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或、且”解决问题 (3)掌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本节课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品质的培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难点:1、正确理解命题“q p∨”真假的规定和判定. p∧”“q 2、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q p∨”. p∧”“q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正确地使用逻辑用语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是进行思考、交流,还是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正确的运用逻辑用语表达自己的思维。常用逻辑用语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需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判断和推理,这些都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所以逻辑用语在数学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要正确的使用逻辑用语首要的就是准确的使用逻辑联结词. 在数学中,有时会使用一些联结词,如“且”“或”“非”。在生活用语中,我们也使用这些联结词,但表达的含义和用法与数学中的含义和用法不尽相同。下面介绍数学中使用联结词“且”“或”“非”联结命题时的含义和用法。为叙述简便,今后常用小写字母 r p表示命题。(注意与上节学习命题的 q ,s , , , 条件p与结论q的区别) 2、思考、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