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接受修辞学构成论的角度看翻译效力_梁林歆

从接受修辞学构成论的角度看翻译效力_梁林歆

从接受修辞学构成论的角度看翻译效力_梁林歆
从接受修辞学构成论的角度看翻译效力_梁林歆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

从接受修辞学构成论的角度看翻译效力*

● 梁林歆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翻译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期间涌现出了不少的翻译成就,然而翻译理论框架尚未健全,完整性有待建构。对文学研究有着重大影响的接受修辞学跨学科地被引入了翻译研究领域,然而其应用于翻译研究的成果在中国知网上屈指可数,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知网,并未检索到“翻译效力”的相关文献,特基于接受修辞学构成论,尝试性地提出“翻译效力”这一概念,以期引起关注,并推动翻译学科健康发展。

关键词:翻译;翻译效力;修辞;接受修辞学;构成论

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139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361-03

一、引言

中国儒学创始人孔子在《周易·乾·文言》中提到“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一论述被修辞学界作为汉语修辞学的源头,认为这是对“修辞(rhetoric)”的最早释义。“修辞立其诚”是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最好的方式予以表达,并预期达至成功,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中“敬言”、“谨言”、“慎言”的优良传统。[1]72鉴于修辞“重表达而轻接受”问题的出现,接受修辞学变换研究视角,转向修辞接受的研究,认为表达固然重要,接受也不可或缺,输出与输入并行不悖。接受修辞学在未加关注和重视后重新被拾起,通过借鉴接受美学,把研究中心放在了修辞接受这一忽略环节,以构成论、特征论、类型论、方法论、价值论来构建其理论体系,将修辞活动重新定义为“言语交际双方共同创造最佳交际效果的审美活动”。就构成论而言,接受修辞有四个构成因素,分别是接受者、接受对象、接受渠道和接受语境。其中接受者和接受对象分别是修辞接受的主体和客体;接受渠道是修辞信息的传递途径;接受语境提供修辞接受的场制约,它们构成修辞接受的动态系统。[2]4在修辞接受活动中,接受者面对特定的接受对象,通过特定的接受渠道,借助特定的接受语境获取修辞信息。[3]5

二、接受修辞与翻译效力分析

通过借鉴接受修辞学理论来研究翻译效力的可行性,可发现翻译是具有实用性的修辞,它的整个活动就是一个修辞信息接收的过程,源作者就等于是修辞表达者1;源文本是承载话语材料的语言符号“接受对象1”;译者是源文本的阅读者,即修辞接受的主体“接受者1”,也是修辞表达者2;译本是承载话语材料的语言符号“接受对象2”;读者是针对译本而言的阅读者,即修辞接受的主体“接受者2”;社会环境是接受时的环境制约“接受语境”(见下图1)。在修辞活动中,修辞者对原文的修辞情境进行分析,决定使用何种修辞策略,达到一定的修辞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翻译者所使用的一系列步骤几乎是与修辞者完全相同的,修辞策略在这里就成了翻译策略,修辞目的也就成了翻译目的。[4]158因此可以看出,接受修辞是适用于且应该被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的,当然,翻译效力自然也不例外。

图1

三、翻译效力理论建构

翻译事业的发展是一幅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承载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命,虽具古老沧桑但显年轻生机。翻译如同一出只有开端没有结局的戏剧,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的画面,在回味着创造辉煌的同时,领略着当下层出不穷的翻译教学与研究硕果。至此,“翻译效力”一词目前还未见诸于翻译领域,故本文通过借鉴接受修辞学构成论对翻译效力进行如下研究,以期更进一步促进翻译教学与研究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定义

何谓“效力”?管理学中把“效力”理解为“组织达到其预定目标的程度与等级”,而法律上解释为“行使某项权利的效果和作用力”。

*收稿日期:2012-02-27

作者简介:梁林歆(1986-),男,福建三明市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中英颜色词汇的对比与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2 中国与日本茶文化的比较 3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 4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5 从美国梦看美国社会流动机制 6 探析《老人与海》的主题 7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8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生态主义解析 9 An Analysis of The Bible’s Influence o 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0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1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12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13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 14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15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 16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 17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18 19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20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 21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 22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 23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24 中式英语成因之分析 25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 26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 27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 28 丁尼生《鹰》与休斯《鹰之栖息》的对比分析 29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30 寻找真正的自我 31 浅析库尔特?冯尼古特《猫的摇篮》中的黑色幽默 32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33 On Translation of Symbolism in Pop Songs with a Case Study of Hotel California 34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35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36 探析《劝导》中安妮的成熟形象 37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38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39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 40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41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arlett’s Personality in Gone with the Wind

市场营销策划试卷3上课讲义

市场营销策划试卷3 一、单项选择题(分共30分,每题2分) 1.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出现能源短缺、通货膨胀、失业增长、环境污染严重、消费者保护运动盛行的新形式下,形成了() A社会营销观念 B竞争观念 C 大市场营销观 D 关系营销观念 2.例如某产品原来只在城市市场销售,现扩大到农村市场销售,这种战略属于密集性增长战略中的() A 市场渗透 B 市场开发 C 产品开发 D 多元化增长 3.假设某顾客购买了一套组合音响,顾客要求销售者根据其客厅为其布置声场,以期获得最佳的音响效果,顾客这一要求属于整体产品中的() A 核心产品 B 形式产品 C 期望产品 D 附加产品 4.用料和设计精美的酒瓶,在酒消费之后可用作花瓶或凉水瓶,这种包装策略是() A 配套包装策略 B 附赠品包装策略 C 分档保管策略 D 再使用包装策略 5.制造商在某一地区通过最合适的几家中间商销售其产品,这种分销策略是() A 密集分销 B 选择分销 C 独家分销 D 区域分销 6.产品组合策略一般是指从产品组合的广度、长度、深度和相关性等方面做出的决定,其中产品组合的长度是指() A 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大类的多少 B 一个企业所有产品线中的产品项目的总和 C 一个企业产品线中每种产品所提供的花色、口味、规格等的多少 D 一个企业中各个产品线在最终使用、生产条件、分销渠道或其他方面的相关联程度 7.某企业以低价格和高促销水平的方式推出新产品,此种策略属于() A 缓慢渗透策略 B 快速渗透策略 C 缓慢撇脂策略 D 快速撇脂策略 8.在面对可口可乐的竞争,美国七喜公司努力宣传自己的产品是“非可乐型饮料”。这种品牌决策属于() A 空白定位决策 B 推进品牌决策 C 品牌再定位决策 D 家族品牌决策 9.某企业生产A产品,其固定成本为700万元,变动成本为300万元,预期销售量为60万个,假如企业的目标收益率为20%,问用目标收益定价法可将A产品的单价定为多少?() A 16.7元 B 17.7元 C 19元 D 20元 10.如果商品的价格上升一个不大的百分比而引起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大幅度的下降,则() A. 该商品没有替代品 B. 该商品没有互补品 C. 该商品富有需求价格弹性 D. 该商品缺乏需求价格弹性 11.一家企业只生产冰箱一种产品,但冰箱的种类有无霜、有霜;容量有100升、125升、178升、240升;颜色有乳白、浅绿、浅灰。由此可以肯定该企业的目标市场选择策略为:() A. 无差异市场 B. 差异性市场 C. 密集性市场 D. 以上都不是 12. 与传统的营销观念相比,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根本特点是: A. 将人员推销放在首位 B. 全力生产好的产品 C. 围绕市场开展市场营销 D.围绕企业利润开展市场营销 13.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保健品市场的兴起是由于人们观念变化引起的,这一因素属于外部环境因素中的:() A. 经济因素 B. 技术因素 C. 社会因素 D. 文化因素 14. 中国某著名的S酒业公司,经常在电视上做公益广告,如“为了您平安回家,请勿酒后驾车”等,这说明该公司奉行的经营观念是:.() A. 产品观念 B. 推销观念 C. 营销观念 D. 社会营销 15. 市场细分就是:( ) A. 试图区分出各种具有相同需求和特征的顾客群 B. 市场营销战略计划。 C. 某一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满足多种细分市场。 E. 假设市场是由亚市场组成的。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理解网络营销是对传统营销的一场革命?

翻译概论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参考答案

在理论层面上,对翻译过程进行过比较有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别于一般的 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翻译过程的多角度的考察,对翻译过程中所涉及 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为处理这些矛盾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对整个翻译过程的步骤进行科学的分析,从理论上探索可行的翻译之路。 主要有以下几种倾向: 1 选取某一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某种特征进行研究。 2 对翻译过程的全面考察,并借助某种理论,对其进行模式化探索。 3 对翻译过程的理论概括与理性剖析。 通过梳理和总结众多翻译家及翻译研究者对翻译过程的经验性或理论性的认 识,我们对狭义的翻译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尽管不同学者研究的侧重点、 所借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但他们对狭义翻译过程的认识从本质上来 说是一致的。也就是:狭义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将出发语文本转换成最终的目的 与文本的过程,而译者的理解与再表达是这一过程的两个基本步骤。在这两个 步骤中,理解总是先于表达,它是一切翻译活动的前提。对原文本理解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三.试分析“复译”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文本的生成,传播的生命历程来看,首先遇到的便是“时间”与“空间”。 一个文本的生命,既有时间意义上的延续,也有空间意义上的拓展。而无论是 时间上的延续还是空间的拓展,“语言”的问题便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语内 翻译所涉及的原语与译入语之间主要是时间上的差距,而语际翻译,除了时间 上的差距之外,还要面对不同空间或文化语境中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从理解层 面上说,从前不可译的因素在新环境下可能变得可译,从表达层面上说,旧译 本的语言可能变得不可理解甚至不可接受,这一切都召唤着复译的产生,以推 动文本的生命继续发展。正是这种不断延续的翻译,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复译” 现象。 四.试阐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的再生。 加拿大的维纳和达尔贝勒在《法英比较修辞》一书中明确指出:“译者总是 从意义出发,在语义的范围内进行所有的转换活动。”也就是说,“意义”既是翻译的出发点,也是翻译的归宿。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有一句著名的言论:“翻译,即译意”。此外,古今中外众多翻译理论家在对翻译作出定义时,都 把原文的意义的传达当作翻译的根本任务。于是,我们可以这么说:“意义” 是翻译活动致力传达的东西,是翻译的核心和根本。 五. 简述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与传统语言意义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索绪尔的 语言意义观给翻译活动带来的启示。 1. 传统语言意义观 传统语言意义观即“语言为分类命名集”的观点。这一观点是相当普遍的,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种语言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将语言视作是“分类命 名集”的观点首先强调了指称和概念的一一对应,有一个事物,就有一个与之 对应的名称。其次,这种语言观也暗示着指称和概念。由传统语言观,我们可 以得到以下结论:语言的不同,只是外在的语言符号的差异,或者说只是“名” 的差异。正是在这种语言观和语言意义观的影响下,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内,字对字、词对词的的翻译方法被许多翻译家当做最可信、最可靠且最可行 的翻译方法,当做对原文忠实的根本保证。 2. 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

修辞格的运用(上)

第四章修辞格的运用(上) 【教学目的】 了解什么是修辞格;认识修辞格的构成特点;理解修辞格在表达中的不同作用,修辞格的运用要求;正确运用修辞格表情达意,进一步提高言语水平。【教学要求】 本章的理论性比较强,要注意加深理解;注意运用修辞格理论评析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作品,深入体会修辞格在言语交际中的特殊作用,提高修辞格的运用水平。 一、什么是修辞格 修辞格也称辞格,是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唐钺。1923年他在《修辞格》一书中说:“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要的效力,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又称语格)。”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所谓积极手法,约略含有两种要素:(1)内容是富有体验性,具体性的;(2)形式是在利用字义之外,还利用字音、字形的。……这种形式方面的字义、字音、字形的利用,同那内容方面的体验性具体性相结合,把语辞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在修辞上有这种魅力的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同内容贴切的,其魅力比较地深厚的,叫做辞格,也称辞藻;一种是比较同内容疏远的,其魅力也比较地淡浅的,叫做辞趣。两种之中,辞藻尤为讲究修辞手法的所注重。”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指出:“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根据民族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创造的具体的、一定的手法(语言艺术化的手段如对偶、对照、回环、反复、比喻、拟人、夸张、同语、幽默、讽刺、双关等式。)” 关于修辞格的定义,除以上三位先生的见解外,其他还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材是这样定义的:修辞格,一般也称之为辞格、修辞方式,它是在语音、语汇、语法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特殊表达格式。 现代汉语中究竟有多少修辞格?这一点尚无定论,我们只需了解一下各家的分类。如唐钺先生1923年出版的《修辞格》一书把汉语修辞格分为5类27格,陈望道先生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把修辞格分为4类38格;张弓先生196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格分为3类24式;黄民裕1984年出版的《辞格汇编》一书,分为4大类78格;1989年出版的唐松波等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共收辞格156个,是目前修辞格分类最多的著作。 二、修辞格的特点 (一)特定的结构形式 每种修辞格都有自身特定的结构方式,如比喻,是用一事物给另一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或道理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明喻常见比喻词有“象”、“如”、“似”、“犹”、“若”

营销策划试题

市场营销策划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成功市场营销策划基本标志的是( )。 A.内容全面 B.达成交易 C.获取利润 D.社会形象 2.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通过提高产品,加强分销渠道,强化促销,利用价格工具以及建立企业之间的联合优势来进行,这种行业竞争结构属于( )。 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竞争市场 C.寡头竞争市场 D.完全垄断市场 3.如果依照比率增长判断法来判断产品所处市场生命周期阶段,则当销售增长率的变化率为正值时,则产品一般会处于( )。 A.引入期或成长期 B.成长期或衰退期 C.引入期或哀退期 D.成长期或成熟期 4.不经中间商转手,适合于产业用品和单位价值较大的消费品的分销渠道结构是( )。 A.零层次渠道 B.一层次渠道 C.二层次渠道 D.三层次渠道 5.消费者心目中与某品牌联系的一系列事物的组合是( )。 A.品牌资产 B.品牌认同 C.品牌联想 D.品牌延伸 6. 策划的核心是()。 A.目标 B.信息 C.创意 D.策略

7. 消费需求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进行营销策划时所要考虑的主要对象是( )。 A.居民个人收入 B.个人可支配收入 C.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 D.国民收入 8.麦当劳的"M"型拱门一般可以被归入企业形象系统中的( )。 A.理念识别系统 B.行为识别系统 C.视觉识别系统 D.符号识别系统 9.许多旅馆对未能按事先约定准时前来的顾客仍要收费,这是由于服务的( )。 A.无形性 B.不可分离性 C.可变性 D.易消失性 10.某品牌瓶装酒在酒被喝完后,其精美的酒瓶可以被用来当作花瓶,则该品牌酒的包装策略属于( )。 A.类似包装策略 B.配套包装策略 C.再使用包装策略 D.附赠品包装策略 11.装牙膏的塑料软管属于( C ) A.外包装 B.中层包装 C.内包装 D.运输包装 二、名词解释 1、营销策划 2、营销调研策划

翻译理论Book List

Book List 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8:241. Barnstone, Willis. The poetics of translation: history, theory, practic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Bassnett, Susan & M. Guire. Translation Studies[M].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91. Bassnett,Susan and Harish Trivedi.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C]. London:Routledge, 1999. Bassnett, Susan and Lefevere, André.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1. Chesterman, Andrew. 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7. Davis, Katherine.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M].Manchester & Northampton: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1. Gentzler, 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3. Hermans, Theo.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C]. London and Sydney: Croom Helm Ltd, 1985. House,J.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Tubingen, Germany: Gunter Narr Verlag, 1997. Kelly, L. G. The True Interpreter.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West[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9. Lefevere, André.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a. Lefevere, A. Translation/History/Cutlure: a Sourcebook[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b. Moore, Cornelia N. Translation East and West :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 selected conference papers[C].Honolulu,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1992.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2001. Newmark,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Nida, Eugene 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den: E. J. Brill, 1964.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A].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J]. St. Jerome Publishing, Manchester,1997. Pollard, David.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 readings of western literature in early modern China, 1840-1918 [M]. Philadelphia : J. Benjamins, 1998. Pym, Anthony. 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M]. Manchester : St. Jerome, 1998. Reiss, Katharina. Tranlsation Criticism---the Poetntials & limitations[M]. trans. Erroll F. Rhod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Robinson, D. 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M].

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摘要: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实践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英语教学和翻译实践,也有助于语言交际。本文选取几对专题,通过逐题进行对比分析,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达方式,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从而促进翻译教学。 关键词:英汉差异;对比分析;翻译教学 外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要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法是与母语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特点,总结其差异的因素,这对于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几个具有普通意义的专题对比分析英汉语言的不同,旨在促进翻译教学和外语学习。 一、形合与意合(Hypotactic vs. Paratactic ) 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hypotaxis)。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parataxis)。下面就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的特点探讨一下英汉互译的具体翻译策略: 1.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衔接(explicit 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和以形显义。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cohesive ties)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英译汉时,应引导学生先分析英语句子的结构形式,再确定汉语句子的功能。 比如,英语句子运用大量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如who, whom, whose, that, which, what, when等来连接主句和主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运用连接词,如and, or, but, however...及since,until, so...that, unless等来连接词、词组和分句。汉语则少用甚至不用这类词。例: 1)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 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昔日的青年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丧失了生命。 2)When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hat prevents so many Americans from being as happy as one might expect,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two causes, of which one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e other.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美国人不能如想象中那样幸福呢?我认为原因有二,而两者之间又有深浅之分。 此外,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介词, 在进行英汉转化过程中则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词:1)The many colors of a rainbow range from red on the outside to violet on the inside. 彩虹有多种颜色,外圈红,内圈紫。 2)Change of information, if any, concerning the contents of this section will be found in the appendix at the end of this book. 本节内容如有更改,均见本书末附录。 2.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注重时间和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和以意役形。汉译英时,应引导学生先分析汉语句子的功能、

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精)

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设问能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反问能强调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8、拟人: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_许钧

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 南京大学 许 钧 提要:本文从翻译活动的实践性出发,考察翻译活动的动态过程,认为翻译活动是翻译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中通过具体的语言转换而进行的一种目的十分明确的实践活动,它涉及众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文章从翻译的意愿、现实和道德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翻译活动的多种因素,认为“要怎么译”、“能怎么译”和“该怎么译”是翻译活动中所必然面临的问题。它们分属三个不同层面,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进行翻译或翻译研究时应对之加以全面的观照与审视,辩证地处理好三个层面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 翻译,就其含义而言,有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之分,前者指翻译活动的结果,后者指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对翻译的理论研究,自然应包括上述两个方面。在以往的探讨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对翻译结果的评论,还是对翻译过程的剖析,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众多牵制、影响乃至决定翻译活动的内部要素或外部因素。在《翻译层次论》中,笔者曾着力探索与分析翻译活动的内部要素,指出翻译在思维、语义与审美三个层次有着相对独立的活动内容、表现形式和规律,这些要素自身的特征与活动规律及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了翻译层次存在的客观性,进而揭示出任何翻译从本质上看都是一致的,但不同类型、不同目的的翻译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并要受到不同层次的活动规律的约束(许钧,1992: 15)。本文试图从意愿、现实与道德三个层面,对翻译活动中影响翻译主体的诸多因素进行宏观的考察与具体的分析,以有助于翻译主体在翻译中清醒地认识、把握好可能面对的各种关系与因素,克服顾此失彼的片面倾向,减少翻译活动的盲目性。 一、要怎么译——翻译的意愿层面 翻译是人类的一项文化交流活动,它试图跨越不同话语传统,使各民族的思想与文化得以沟通与交流。从某种角度说,翻译这项实践活动,是因人类思想与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开始便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为着满足某种意愿或需要而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翻译活动的目的对“翻译什么”与“为谁翻译”以及“为什么翻译”有着直接的影响,对翻译立场、翻译方法也有制约,通过对翻译目的与结果的对比分析或考察,往往可揭示出在翻译活动中客观上存在着译者难以自主的一些因素。 翻译目的是指通过翻译意欲达到的效果。翻译的目的往往通过翻译的委托者、原作者、译者或有关人员的意愿、动机或要求加以明确。若与翻译直接相关的各方的意愿一致,能达成共识,那就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翻译活动的正常进行。若意愿不一,便有可能产生冲突,需要有其他力量加以调和。翻译的目的及与其相关的翻译动机、意愿或要求可以是 ? 49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年第3期(总第115期)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应用于中英翻译教学中的意义-最新教育文档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应用于中英翻译教学中的意义 掌握英语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东西方文化由于地理条件、宗教以及风俗等差异,在语言、情感的表达方面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翻译工作必须要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大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可促进学生英语翻译素养的提高。 一、中英思维方式对比应用于中英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1促进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 中国人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表达观点、情感的时候常常采用委婉而含蓄的方式,先用一定的言语进行铺垫、渗透或者采用含沙射影的方式。?一点和西方人相反,他们更倾向于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了解中西方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点,从而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完成中英互译,提高翻译质量。 2推动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 中英翻译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通过了解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而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在思维上形成多维框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英思维方式对比应用于中英翻译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中英文翻译教学,授课教师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了解

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案,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1借助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西方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经过长时间日积月累,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很难改变。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通常,在进行中英翻译教学时,教师应该采用多媒体等高新技术,通过播放短片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影片的情景当中,切实感受西方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当中,实现学习目标,并提升实践能力。 [JP+2]比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经典影片《美丽心灵》等影片,让学生在领悟内涵的基础上,感受西方文化,了解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接人待物的方式等,进而和本国接人待物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养成中英思维对比习惯。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JP+2]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换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开展情景教学。比如:教师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升英语思维能力。 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西方有很大不同。比如,当人们同

修辞格的运用(上)

修辞格的运用(上)

第四章修辞格的运用(上) 【教学目的】 了解什么是修辞格;认识修辞格的构成特点;理解修辞格在表达中的不同作用,修辞格的运用要求;正确运用修辞格表情达意,进 一步提高言语水平。 【教学要求】 本章的理论性比较强,要注意加深理解;注意运用修辞格理论评析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作品,深入体会修辞格在言语交际中的特殊作 用,提高修辞格的运用水平。 一、什么是修辞格 修辞格也称辞格,是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唐钺。1923年他在《修辞格》一书中说:“凡语文中 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要的效力,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 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又称语格)。”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 中说:“所谓积极手法,约略含有两种要素:(1)内容是富有体验性, 具体性的;(2)形式是在利用字义之外,还利用字音、字形的。…… 这种形式方面的字义、字音、字形的利用,同那内容方面的体验性 具体性相结合,把语辞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 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 种动人的魅力。在修辞上有这种魅力的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同内容 贴切的,其魅力比较地深厚的,叫做辞格,也称辞藻;一种是比较 同内容疏远的,其魅力也比较地淡浅的,叫做辞趣。两种之中,辞 藻尤为讲究修辞手法的所注重。”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指出: “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根据民族语言 的内部发展规律创造的具体的、一定的手法(语言艺术化的手段如 对偶、对照、回环、反复、比喻、拟人、夸张、同语、幽默、讽刺、 双关等式。)” 关于修辞格的定义,除以上三位先生的见解外,其他还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材是这样定义的:修辞格,一般也称之为辞格、修辞方式,它是在语音、语汇、语法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特殊表达格式。 现代汉语中究竟有多少修辞格?这一点尚无定论,我们只需了解一下各家的分类。如唐钺先生1923年出版的《修辞格》一书把汉 语修辞格分为5类27格,陈望道先生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 一书中,把修辞格分为4类38格;张弓先生1963年出版的《现代汉 语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格分为3类24式;黄民裕1984年出版的 《辞格汇编》一书,分为4大类78格;1989年出版的唐松波等主编 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共收辞格156个,是目前修辞格分类最多 的著作。 二、修辞格的特点 (一)特定的结构形式

营销策划的工作任务

事半功倍—营销策划工作任务 1.1典型的营销策划工作流程 市场营销策划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体系,其典型的营销策划工作的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六个工序。三个阶段即营销策划前期准备工作阶段、营销策划中期主体工作阶段、营销策划后期实施工作阶段。三个阶段又可细分为市场调研、SWOT分析、目标与定位、创意与方案、策略与组合、管理与评估等六个典型的工序。 1.2营销策划工作任务分析 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工序是营销策划的依据。在此工作阶段,①一是要寻求营销策划项目,并通过营销策划公司客户服务部进行相关的商务谈判,确认项目合约。②二是在获取策划项目的基础上,营销策划主管或项目负责人充分与客户沟通,准确地领会客户对未来营销策划活动的构想及要求。③三是进行相关的项目调研、收集资料以及数据等必要的技术准备。④四是初步进行项目工作的分析和任务拟订。完成营销策划项目工作,需要掌握相关的市场营销、人际沟通和项目预算等方面的只是,具有较强的公关能力。 SWOT分析 SWOT分析工序是营销策划的基础。在此工作阶段,①一是客观全面的分析企业市场情况,例如,宏观环境、行业动态和竞争对手等。②二是对某一具体企业进行SWOT分析,包括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分析。对项目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提交报告,为制定出营销目标、营销战略与营销组合策略及措施等打好基础。完成此项目工作,需要掌握相关的市场分析、消费者分析、SWOT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及能力。 目标与定位 目标定位工序是营销策划的核心,也是主体工作的起始点。在此阶段,一是确立目标。召开项目策划会议,讨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根据讨论意见,择善而取,制定企业整体目标与营销目标及定位。二是量化目标。例如,扩大销量30%,缩短流通时间20%等。目标的量化处理,可以使营销策划方案实施由数量标准衡量,为开展创意策划提供依据,为拟定行动方案提供基础。三是目标要切实可行。策划目标既要符合企业实际,要有提高企业各项经营指标相关的细分市场、目标市场和营销定位等方面的知识技能。 创意与方案 创意与方案工序是营销策划的灵魂和生命。在此阶段,一是寻求策划的线索。在设定好的策划目标与定位后要动脑筋思考以什么样的创意构成策划,以如何实现创意,这就是寻求策划线索及寻求创意的过程。二是产生创意。创意是策划的必备要素,是将暗示、灵感、突发念头等层次的想法,酝酿成可能实现的构想乃至有结构的可能实现的构想层次的想法。三是提交方案获或划书。方案包括策划的目标、战略、策略、计划于控制。策划创意与方案要多次征询企业以及有关各方面的意见,并修改、完善和最终确定策划书。完成此阶段工作,需要掌握相关的创造性思维、广告创意、文案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掌握一些重要的、常用

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 一·主要观点: 1.理想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 2·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应遵循“语内连贯法则”(the 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和“语际连贯法则”(the intertextual coherence rule),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入语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有时称作“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 3·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 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 二·代表人物,代表作及突出观点: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对等关系。这本《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值得强调的是她的这种理论观仍是建立在以原文作为中心的“等值”基础之上的,其实质指的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2. 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 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则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费米尔根据行为理论提出翻译(包括口译、笔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并且具有人类行为活动的一般共性——这是一种受特定背景影响的有目的的活动。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浅谈翻译教学新理念比较翻译法

浅谈翻译教学新理念——比较翻译法 □于春华 (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北京102249) 摘要随着翻译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翻译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因为陈旧的翻译概念、孤立的学科意识、僵化的练习、教师的“一言堂”等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难以适应21世纪的翻译教学。在这种形式下,翻译教学新理念——比较翻译法应运而生。本文着重从比较翻译的必要性,比较翻译法的内容含意,实施目的,具体实施及评价标准五个方面对这种新的翻译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比较翻译法比较分析评价标准 一、目前高校翻译课普遍采用的翻译法:词句翻译法和语篇翻译法 词句翻译法:指的是以词句为单位讲解翻译原则和技巧的翻译课教学法,为传统意义上的主要教学法。它存在很大的弊端,即使学生过多地注意词句的翻译技巧,而忽视了译文的语篇性。 语篇翻译法:指的是以一个独立语篇为单位讲解翻译原则和技巧,其间还涉及到双语语篇分析,即对原语语篇及译语语篇分析。它强调从课文的篇章结构入手,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以及逻辑思维德连贯性,把握全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从而“纲举目张”,正确理解课文细节和语法难点。 二、翻译教学的新理念:比较翻译法 (一)比较翻译的必要性 不同的译者,依其文化素养、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等各种条件的不同,必然对相同的温饱产生不同的理解。换句话说,作品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意义。其结果,恐怕也可以说“有一千个译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译者,即使假设他们站在相同理解的起点上,在其表达过程中也必然趋向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总是会把他自己也写进去的。 目前高校翻译课普遍采用词句翻译法和语篇翻译法,但是,随着翻译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翻译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因为陈旧的翻译概念、孤立的学科意识、僵化的练习、教师的“一言堂”等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难以适应21世纪的翻译教学。 正因为如此,有必要将比较翻译法引入教学,以促使翻译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从而提高翻译课教学质量。 (二)比较翻译法的定义 比较翻译法“指的是在比较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内、重视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以独立语篇的多种译文比较分析为示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译文参与比较评价。”比较翻译法不仅仅是继承了词句法和语篇法的某些传统做法,更重要的是赋予了自己一些具有系统意义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价值。因此,比较翻译法在教学实践中日益凸现出它相对可观的教学效果,一些勇于接受新理念的高校翻译课教师及翻译工作者开始对此有所关注。 (三)比较翻译法的内容含意 比较翻译法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价值可以从它的内容含意中体现出来:1.教学思想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2.教学手段应创造条件去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电教或多媒体设备,而不仅仅靠'一支粉笔';3.课程设置要注重战略性的衔接,而不是孤立的翻译课;4.教学材料使用能够兼顾各类文体的语篇,而不是某一文体的单句;5.参考译文应配有两篇或三篇,而不仅仅是一篇;6.翻译理论的阐释一汉英语言文化比较为基础,旁及其他,并强调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带动理论的消化,而决不空谈理论;7.组织学生分小组对学生译文及参考译文进行比较评析,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创造信息; 8.教师是翻译教学整个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应为'大家谈'而不是‘一人谈’”。 (四)比较翻译法的实施目的 比较翻译法将“教学思想立足于比较翻译学的框架之内,以比较翻译学为前提,以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为出发点对重译文本进行比较与评析,其目的就是从表层及深层意义上来探讨双语转换与对应的规律,并使之易于被学生掌握。” (五)比较翻译法的具体实施 对于同一文章的不同译文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注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语言角度:是否有误译(用词,背景理解,标点符号等);措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符合时代性等等。 关于汉语的现代性,鲁迅曾经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说:“我们不必再去费尽心机,学说古代的死人的话,要说现代的活人的话,不要将文章看作古董,要做容易懂得的白话文章。”汉语创造语言是如此,翻译语言也更加应该如此。当代翻译语言要具有当代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译作满足当代读者的审美要求。 2.语体角度:例如,家信翻译就应该口语化,而不应文绉绉的。 3.语篇角度:通顺流畅;内容丰富,文字简练 4.创新 (六)比较翻译法的评价标准 一部译作如能接近原作的主旨、意蕴、气势,能够完美的再现原作的艺术价值,再现原作的神韵(形神兼备当然更理想),那么这样的译作应该是一部价值极高的译作。下面的例句可以说是对该评价标准的准确阐释。 狄更斯的小说《马丁?瞿述伟》第四章有一句话形容一个没有娶太太的花花公子:“Who claimed to be young but had been younger.”已故翻译家叶维之将其译为:“自以为年轻,可到底还是从前比现在年轻。”原文的讥讽和幽默的意味尽显其中。译者本人具有丰富的幽默感,再凭着他体贴入微的理解力,把原文中不动声色的俏皮劲儿曲尽其妙地传达出来了。这样优秀的译文,对于一般读者(即使他能读原文)更好地欣赏狄更斯式的幽默和风趣是有帮助的。 但是,只有不朽的创作,没有不朽的译作,即任何翻译作品,无论出自谁之笔,哪怕是名家,只能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而决不会万世不朽,无可替代。 三、结论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比较常常是我们认识差异的起点,而准确分辨此差异又是我们赖以进行实践的准绳之一。对翻译实践而言,尤其如此。对比分析法能培养我们掌握研究翻译的基本学习方法。对比分析不但要对比原文与译文,而且要对比不同的译文。对不同的译文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对比,是提高翻译能力的切实有效的方法。译文比较可以使我们学到更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参考文献: [1]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9). [2]许钧.翻译思考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1). [3]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 [4]赵桂华.翻译理论与技巧.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2). [5]魏志成.英汉比较翻译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6]黎翠珍.翻译评赏.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7). 文化教育 46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