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当前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研究

我国当前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研究

我国当前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研究
我国当前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研究

[公司名称]

我国当前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研究

目录

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概念和社会背景 (2)

1.与城市空间分异有关的几个概念 (2)

2.城市空间分异的定义 (2)

3.城市空间分异的背景 (3)

二、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分析 (3)

1.经济动力机制 (3)

①开发商住房供给与选址 (3)

②居民住房需求与购房要素 (4)

1. 行政动力机制 (5)

①政府的宏观调控 (5)

②身份制的变迁 (6)

2. 社会动力机制 (6)

①社会阶层的分化的刺激 (6)

②贫富分化的刺激 (7)

三、结语 (7)

参考文献 (7)

我国当前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研究

唐鑫磊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湖北武汉 2011301540062)

摘要: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丰富、产业结构的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了许多社会问题。日益明显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当今社会学界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动力机制贫富分化

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概念和社会背景

1.与城市空间分异有关的几个概念

对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与之相关的两个概念:城市空间分异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城市是由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组合而成的空间实体,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共同影响城市的发展及演变。而空间的分异由社会分化所导致,是社会分层在空间中的物质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对城市空间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所以城市空间分异包括两个部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和物质空间分异。而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反映社会空间分异的一类典型构成(结构关系如图1)。

图1

2.城市空间分异的定义

关于居住空间分异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三个,其他学者都是在这三个定义的基础上所做的不同表述:

第一个认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这样一种居住现象: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在相对分异的区域内,同质人群有着相似的社会特性、遵循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保持着同一种亚文化;城市空间的整体性、连续性受其影响,呈现出一种被分割的不和谐状态(吕露光,2005)。

第二个认为,居住空间分异是指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住房选

择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趋向于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叶迎君,2001)。

第三个则使用了“居住隔离”的概念:所谓居住隔离,是指都市居民由于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或财富差异等关系,特征相类似的集居于某一特定地区,不相类似的集团间则彼此分开,产生隔离作用,有的甚至彼此产生歧视或敌对态度。各种不同层次的集居区,在其内部有着趋向一致的价值观念,常为同性质的住宅社区;各类集居区之值则差异较大,并有着自身发展的独特性(黄怡,2001)。

我们看到,三个定义分别从宏观(城市)、中观(住房选择行为)、微观(个体)三个角度对居住空间分异进行了界定,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第一个定义强调了居住空间的分异对城市空间连续性、整体性的影响;第二个定义强调了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特点,第三个强调了居住空间的分异产生的隔离作用。

3.城市空间分异的背景

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几乎是和城市的诞生同时出现的,城市居住空间变迁总体上呈现与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相对应的特征。古代的统治阶级通过行政权力严格规定城市的空间布局,不同身份的人居住在城市的不同区域,不同的社会活动也被规定只能在特定空间内进行,空间分异现象非常突出,曹魏邺城和隋唐长安的“里坊式”的布局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在近代,随着工业的起步、城市的发展,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开始带有经济特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与福利分房的推行,居住空间建设主要以“部门单位”为主,城市居住以混合居住、“自然社区”模式为主,城市空间分异现象大为减弱;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收入差距日渐扩大,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伴随住宅商品化的全面推行,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分布也发生了分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日趋明显。

“城市居住空间的变迁始终贯穿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是城市内部、外部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映,仅仅从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某一个方面去分析城市空间变化都是片面的,也不能够在国内城市的再开发过程中给以科学的指导和帮助。与此同时,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理解不应局限于眼前的空间形态,也不能纯粹地以眼前短期的使用功能为导向。必须立足于对其发展过程与机制的理解与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发掘符合规律的发展结构,才能实现合理、健康发展的目标。”

对于未来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机制,王波在自己的学士论文中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王波,2006)

二、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分析

1.经济动力机制

居住空间主要涉及两方面的人群——使用者和提供者。所以经济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考虑两方面:开发商住房供给与选址、居民住房需求与购房要素。从需求与服务方面来分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

①开发商住房供给与选址

地段通常是开发商进行房地产开发所考虑的首要因素。对于新地块的开发不仅提升了本地块的价值,改善了该区域的整体环境,吸引了有消费能力的家庭入住;同时还会吸引其他投资商在该地块周边进行投资,根据集聚效应的原理,随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整个城区的档次都有所提升,该地块的区位优势更为突出,会吸引新的高收入家庭的入住,形成一个资源吸引和利润增长的良性循环。这种区位效应同时也带来新一轮的居住空间分异,强化空间分异的效应。

开发商进行地段选址通常选择本身具有地理优势、区位优势或是有发展潜力的地段。

这些地段的投资除了本身的优势利润之外还可能带来更多的增值效益。如瑞安房地产开发商为武汉天地选取的地段,靠近长江滨水系统,绿化环境优良且位于城市中心,周边医疗、教育、商业均相对发达,地价较高,且其自身旨在打造的集住宅、办公楼、酒店、零售、餐饮、娱乐等多功能设施的市中心综合发展项目,以配合整个武汉市国际化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发展战略,同时也提升了周边地块的价值,起到了强化空间分异的效用。

②居民住房需求与购房要素

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braham H. Maslow的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人的低等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出现更高等级的需要,因此这五种需要的等级是逐渐增强的。(如图2)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往往强烈地左右着人们的意向和选择。

图2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的需要动机在一定的经济实力下会转变为需求一具有消费能力的消费需要。由于受到一定的价格和收入条件的限制,理性人必须权衡自己的需求,做出相应的消费选择,最终消费行为都是经过现实的经济条件过虑后产生的需求所引发的。

人类基本需要的层次性可以从根本上说明人们为何选择不同的居住空间,本着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的低层次,人们只求把住宅当作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因而对居住空间的要

求很低,无所谓区位的选择。但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尤其是诸多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那么他的住所也应当为满足这些需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优势空间区位才能得到这些人的青睐。由于居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需要层次就会选择不同空间分布的居住区。层次分明的房价就像层次分明的收入一样,让相同阶层的人住到了一起,而个体也通过购买不同地段和不同质量的住房来确立自我的阶层认同。在现实经济条件的制约下,理性的人不可能仅仅根据其需要就做出最后的选择居住空间的决定,他会经过经济思考后得出一个居住需求层次,而其中总有一项占主导地位的需求。据此可将理性人的择居分为工作优先型、学习优先型、购物和交际优先型、自然环境优先型等多个类别。不同类别的人出于自身的主导需求会选择符合条件的居住社区,而这种选择行为的聚集化就形成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以武汉市为例,教育机构周边的学区房、老龄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住宅公寓、南湖周边高档住宅小区等都是根据不同的主导需求而综合布局的。

居民购房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住房费用和交通费用,根据经济互补论,可知距离城市中心越远,房价越低,交通费用越高;距离城市中心越近,

房价越高,交通费用越低。(如图3)居民会根据自己的

经济承受能力和住房需求程度来决定自己该选择哪类住

房,也就大致决定了该经济收入阶层的居住空间分布。总

的来说,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为不同居民在居住

效用与承受费用之间的动态平衡,这在空间上体现为按照

经济条件划分的不同阶层的居住集聚区。

1. 行政动力机制

①政府的宏观调控

在中国,城市规划长期以来还是

一种政府行为,通过这种高效的空间

调控与管治,政府意旨被施加于城市

内部居住空间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

后,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的调控作用

相对减弱,居民择居行为对城市居住

空间的影响相对提高。政府在影响住

宅分化的社会机构里所占据的地位

如图4所示,我们可以看出政府主要

通过土地市场、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来实现对居住空间的宏观调控。例如

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发高新技术

产业结构链势必会带动开发区周边

的土地增值。

以武汉市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例,

3 图

4 影响住宅分化的社会机构

“武汉城市圈”的提出将武汉市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8个城市: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纳入到整个发展经济、增值地价的大计划中。(如图5)武汉市城市圈已经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依据武汉市城市圈的远期规划要求,武汉作为核心城市,将更多地得到来自各方面政策扶持和照顾,势必会为圈内中心城市武汉市的房地产及土地市场带来充裕的发展机遇与资金,。

图5

②身份制的变迁

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统筹安排城市食品供应和就业,限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中国开始施行户籍管理制度,构筑了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的壁垒,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改革开放后,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日渐松动,城市流动人口逐渐提高,部分南方城市外来人口数目甚至超过了本地居民数目。

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在城市内部圈层地域之间经历了一个重新分配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集中在中心区及其周围的近郊区,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市中心生活成本的提高以及管理的严格,到90年代末期,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主要位于近郊的外缘,而中心区居住的流动人口则大大减少。人口的流动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工作、生活的需要,流动人口的集聚分布十分明显,形成了比较典型的流动人口集聚区,比如“温州街”,“河南村”等等。而且在流动人口当中,穷的一极,由小商贩和从事服务业、建筑业的流动人口组成,发展壮大成为棚户户区;富的一极,由在外企工作或供职于合资企业的高级白领、或是生意人和暴发户组成,他们居住在星级宾馆、高档公寓、或者在郊区建设的别墅等地。

2.社会动力机制

①社会阶层的分化的刺激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城市空间将按照市场机制自发地转变其职能,实现城市产业的空间转移,并且这种转移会通过就业人口的空间变化表现出来。如土地功能置换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搬离老城区,而商业、法律、金融等现代服务产业由于其集聚效应则

占据了中心城区空间,产业部门的大规模转移必然带来就业人口的空间变动,这也引致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

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各社会阶层的发育,尤其是职业分化,导致了贫富分化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当代中国分为十个社会阶层, 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民,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不同,对城市空间的偏好也不同,在自由择业、自由择居的条件一下,这种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城市空间上面,带来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

②贫富分化的刺激

伴随着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朝向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中国的城市住房也正在朝着与各自阶层相适应的空间结构展开。如今,无论超级大城市还是省会城市乃至普通的小城市和小县城,都出现了当地人熟知的“富人区”或“高尚社区”在1980年代,我国贫富分化的现象就开始出现了。但那时候不同的群体或收入不同的人们在居住上并没有分开;但到19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富人区。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购买能力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分化使他们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同。富人能买得起中心地段的房子,而飞涨的房价使穷人省吃俭用也买不起,因此只能是在空间上形成相互隔离的不同阶层的住宅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社会贫富分化及其引致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有愈演愈烈之势。

三、结语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正在经历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历程,由于中国自身有着特殊的社会结构和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会出现不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而探讨城市居住空间的动力机制,能够让我们从源头把我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从根源问题上预见居住空间分异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动力机制全面深刻了解空间分异,从而更好地预见和减少由于空间分异而产生的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吴晓、魏羽力.城市规划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22.

[2]吕露光. 为分异隔离走向和谐交往—城市社会交往研究(J). 学术界,2005,第3期. [3]叶迎君. 居住空间分异初探(J).规划师,2001,17(3):94-97.

[4]黄怡. 城市居住隔离及其研究进程 (J). 城市规划汇刊, 2004,第5期.

[5]王波.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6]Abraham H. Maslow.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50: 370-396.

[7]李璐. 武汉市城市地价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8]李琦. 试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J). 文学界,2009,第4期.

[9]吴启焰. 现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研究(j). 人文地理,2002, 17:25—32.

[10]吴启焰、崔功豪. 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城市规划,1999,23(12):23-35.

[11]陈云. 居住空间分异:结构动力与文化动力的双重推进(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5):744-748.

略谈城市规划在调整城市居住空间中的作用

略谈城市规划在调整城市居住空间中的作用 略谈城市规划在调整城市居住空间中的作用 摘要:城市的居住空间是城市一定的空间区域内各功能建筑的空间组合,同时还是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形成的统一空间系统。在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住空间的分异化程度不断加大,甚至在同一区域内出现了极化和对立的现象。因此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居住空间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整,以解决城市居住问题。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现状;城市规划;调节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空间分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阶层分化的结果,适度的居住空间分异属于正常现象,可以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但是过度分异将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导致不公平现象产生。通过城市规划的调节能够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多样化的居住需求,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城市居住空间分布的现状 目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不断产生,并且出现了不同档次的居住区域,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豪华居住区:主要是一些高收入阶层,他们并非城市的主体,但是豪华的特征却很鲜明的表现出来。他们所居住的区域多是城市中最好位置的公寓或别墅。 中高档居住区:由中高收入阶层所拥有,一般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在新城区或近郊新建的环境较好的商品房。 从居住条件来看:以上两种居住区划为中高档类型居住区。这类居住区基本都是环境资源优越,设施配套齐全,区域文化成熟,生活氛围浓郁的区域,其每个地块都具有稀缺的价值,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中占有重要一席。 中低档居住区:由一般工薪阶层所拥有,这类居住区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其住宅多为单位自建房。经过几十年的使

城市居住区邻里交往的分析

城市居住区邻里交往的分析 摘要:“邻里交往”是近年来建筑领域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如何增进居住社区之间的邻里交往,建筑界已经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与方法,但事实上根据这些观点设计的居住社区并未能明显的增加居住区的亲和感。一些休闲设施、景观小品相对完善的高档小区,居住在其中的人们其户外公共空间交往、活动的参与度,还不如环境条件相去甚远的普通住区。由此可以看出,居住区的邻里交往活跃度,并不仅仅是由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决定的。居住区的人际互动更是牵扯到社会、经济、文化、及人们的心理因素。 关键字:空间环境绿化率社区人车分流 传统中国建筑中,邻里交往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传统的家族式的四合院、单位大院、以至于混杂的街巷。在这些空间里,它们的人际交往活跃度是现在的市场化的商品房无法比拟的。这些居住模式曾经都是我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居住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由房地产商集中开发面向市场出售的商品化住宅成为我国城市居住组织的主要模式。这种住宅模式是在开发商更关注经济效益、指标的达标以及空间的充分利用下生成的,其中必然滋生了邻里交往问题。他们关注的是一些可以表现出来的物质层面上的东西,比如小区绿化绿,配套设施的完善度等等,而忽略了住在其中人民在心理上的诉求。 下面我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下影响我国城市住区邻里交往衰落的主要原因:第一,经济技术的发展,促使社会联系的方式增加,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年轻人中产生了一大批宅男、宅女。 第二,交通工具日益发达,出行都以汽车代步,大大减少了与社区居民的见面交流的机会。 第三,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生活圈子过于狭小,工作压力徒增,极少人拥有多余的时间用于邻里交往。 第四,商品住宅的出现其实更像是人类的第二个工厂,不能很好的提供人类合适的交流空间,邻里之间缺乏一个开放、便捷的交流平台。 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看出,邻里交往的问题,不单单是我们建筑师所能解决的,但是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去为解决邻里交往提供一个良好的建筑空间环境,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生活载体,只有在这种物

北京市住宅空间分布特征与价格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北京市住宅空间分布特征与价格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吴文佳张晓平李媛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49) 摘要:本研究以北京市城区住宅小区为样本,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计量模型,探讨北京 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格局。研究中以多家房产中介公司及交易网站二手商品房报价资料为基础数 据,共采集到北京市五环内有效住宅小区样本7000个,包括小区交易均价、小区地址、建筑年 代、容积率、物业费等。对住宅样点进行空间化处理并建立住宅空间信息数据库,运用密度分析、空间插值等方法,刻画出北京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基本格局:住宅价格总体上以天安门为中心 向周边呈下降趋势,在三环与四环间出现了多个次中心。并分别对北京市高档住宅、普通住宅空 间分布特征和价格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关 键 词:住宅价格;空间分异;北京市 1 引言 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场所,居住功能是城市用地功能的主要体现,与居住区位相关的就业、交通、生活服务等用地功能的空间配置格局主导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张。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房地产发展市场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地区更受关注。以“住宅用地紧缺、城市房价飙升”为突出症状的“城市病”也成为了世界上大多数城市发展中必经的阶段性现象。改革开放已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近年来,住宅价格过度上涨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大中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城市房价的波动和空间分异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住宅价格分异的刻画和作用机理的分析,可以有效的表征房价的波动机制和变化趋势,从而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评价分析提供依据,为规划与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建立北京市住宅空间信息数据库,分析北京市住宅空间分布格局,并刻画北京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格局,分别探讨北京市高档住宅和普通住宅的分布特点及价格分异特征。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2.1 数据处理 2.1.1 研究区选取 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既是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又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在全国城市化水平及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均领先于其他绝大多数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领跑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同时,北京的房价在全国排名高居不下,一直备受关注。北京房地产业趋于成熟,且二手房市场交易活跃。城市交通尤其是与房价相关性较大的轨道交通较完善,具有其研究价值。本文选取北京市16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并适当考虑受北京市影响较大的河北燕郊、廊坊、固安等周边地区。 2.1.2 数据获取 选取专业找房网站:安居客,同时借鉴北京市其他主流房地产交易网站:如百度乐居、搜房网、新浪乐居、购房网等,获取研究区域内住宅样本点的区位、价格、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075);中科院研究生院2012年院长基金。 第一作者:吴文佳,女,硕士研究生,人文地理专业。E-mail:wwjjiajia@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13039345.html, 通讯作者:张晓平,女,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相关领域的研究。 E-mail:zhangxp@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13039345.html,

贫困地区电力消费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王强

第29卷第5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9,No.5(2013年9月)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Sept.2013 文章编号:1000-5277(2013)05-0094-08 贫困地区电力消费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强1,2,3,周侃2,3,洪辉2,3 (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应用GIS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六盘山贫困地区乡镇用电量空间分异特征,揭示了地区海拔高度、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社会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对电力消费量的影响,并以此提出了在贫困地区应通过实施电价补贴、推进人口城镇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等政策措施来完善地区电力供给条件. 关键词:贫困地区;电力消费;空间分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 Study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Consump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ANG Qiang1,2,3,ZHOU Kan2,3,HONG Hui2,3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2.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3.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Applying the methods of spatial data analysis with GIS technology,this paper ex-plore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consumption in Liu Pan Mountain poverty-stricken areas,and found the eff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wer consumption,including the local elevation,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social service,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At last,we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conditions of power supply by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icity price subsidies,promoting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controlling fast increasing of popula-tion. Key words:poverty-stricken areas;power consumption;spatial differentiation;influencing factors 贫困地区作为资源能源富集、生态脆弱、经济贫困的复合区域[1-5],是人地关系、能源供给关系研究的焦点地区.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高端富集型能源开发程度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传统生物低端燃料依赖度高,区域性高端能源短缺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就业结构转型,另一方面,地区性经济贫困又激化了农户生计对传统生物能源的过度依赖,从而“能源贫困”[6]陷阱现象亦存在于能源富集、经济贫困高度重叠地区(图1).为此,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生产关系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等上层结构建设.特别是自中央提出贫困区集中 收稿日期:2013-01-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01171);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类科研院所专项项目(2011R1037-1);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项目(J0830521) 通信作者:王强(1982-),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经济学研究.wangqiang—1102@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13039345.html,

城市居住形态_从空间分异走向空间融合_秦红岭

·总第435期· 理论界2010第2期□秦红岭 城市居住形态:从空间分异走向空间融合 作为居民日常生活展开的主要场所,作为城市空间主要的组成元素,居住空间在城市形态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我国大城市,20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发的居住空间郊区化的现象,便是城市形态形成“摊大饼”式的圈层扩展和蔓延的重要因素;又如,高低档次不一、类型不同的住宅区组成了城市形态的“马赛克”式的镶嵌图,形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和极化,以至出现城市的“富人区”和“贫民区”。〔1〕居住空间形态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着整个城市形态的功能和城市效率的实现。尤其是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城市居住空间格局上的阶层分化趋势,涉及空间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大问题,更是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隔离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芝加哥学派针对当时美国城市出现的两极分化、居住隔离等社会现象,借用了生物界自然竞争的生态学规律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指出人群居住的空间区位是分化与竞争的结果,强调经济因素、土地价值对城市居住形态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居住空间结构的三大模型,即伯吉斯(E.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the concentric zone model)、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the sector model)、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的“多核心”模式(the multiple nuclei model)。上个世纪70年代在芝加哥学派和冲突理论基础上,一些城市社会学研究者提出了住房资源对社会分层的意义,指出不同地理(或空间)区域意味着不同的生存机会,居 住的空间区位与个体其他社会资源的拥有具有密切的关系。近几十年来,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后福特主义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是社会空间分异加剧。城市变得更加“分化”、“碎化”和“双城化”:一极是精英阶层在舒适豪华的典雅社区居住,这些社区通过围墙、保安杜绝外人的自由接触,形成所谓防卫型社区(gated community);另一极是城市下层、低收入人群或有色种族在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密集居住。〔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居民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社会分层的加剧,对城市居住形态产生了较大影响,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居民按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居住在不同的地段和社区,同时分异人群逐渐转变为贫富差异,并由此导致了城市低收入和贫困人口聚居化的现象。如李志刚等学者对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计算分异指数,发现当前上海存在严重的住房分异,“城市从相对均质型的‘簇状’单位大院向异质型的以社区为单位的新的居住空间的转变。”〔3〕冯健对北京市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调查,指出北京社会空间分异的趋势日益明显,社会要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4〕沈关宝、邱梦华以广州为例,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加剧,局部已出现极化与隔离的现象,严加防护、外人不得入内的高级别墅区和治安混乱、外人轻易不敢入内的城中村就是证明。〔5〕刘玉亭则以南京市为例,具体着眼于城市贫困阶层的空间分布和居住空间状况展开了调查分析,发现城市贫困阶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对集中的趋势,且主要集中于城郊结合部。其中城市户籍贫困人群多分布在一些早期建设的居民小区内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居民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社会分层的加剧,对城市居住形态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适度的空间分异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过度分化与隔离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尤其是富裕与贫困阶层之间社会距离扩大并引起居住空间形态上强烈反差的社会现象,却可能隐藏诸多负面问题,影响社会和谐。达成居住空间融合的方式,除了摸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合居住模式以外,还应当强调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住房规划与建设政策。 关键词:城市居住形态;空间分异;空间融合 〔中图分类号〕C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2-0192-03 注: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建筑伦理学”学术创新团队成果。 [收稿日期]2009-06-25 [作者简介]秦红岭,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教授,从事伦理学和建筑文化研究。 【社会观察】 192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第28卷第3期2009年05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8,No.3May,2009 收稿日期:2008-12;修订日期:2009-02.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6BAC01A01-02)。作者简介:于伯华(1974-),男,山东枣庄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环境整治、土地利用。E-mail :yubh@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13039345.html, 391-397页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于伯华1,吕昌河1,吕婷婷2,3,杨阿强1,4 ,刘闯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3.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本研究以1981-2006年间的GIMMS/NDVI 产品为 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别从植被空间分布、植被波动和植被变化等方面,探讨了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981-2006年间,雅鲁藏布江河谷区、错那县和墨脱县的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三江源地区的顶端和青海南山北麓等区域地表植被年际波动较大。反映区域植被盖度时间变化趋势的SLOPE 值以及植被盖度,具有从南部、东南部向北、西北部“下降—上升—不变”的规律。植被盖度下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青海湖南部,其次是三江源中南部地区;植被没有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显著上升的区域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区,植被指数明显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山间盆地区,轻微上升的区域分散在明显改善区的周围。依据SLOPE 值的空间分异特征将整个高原划分为4个一级区:帕米尔高原植被指数上升区、藏北高原—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稳定区、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植被指数上升区和三江源—横断山区植被指数下降区。 关键词:NDVI ;植被变化;区域分异;青藏高原 1引言 地域分异也称为区域分异,是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水平地域分异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是地域规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对应的太阳辐射、降水、土壤和生物等主要地表过程和要素都具有与纬度和距海远近相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了各自然要素和地表过程、能量与物质循环以及自然综合体沿纬度和经度的地域分化[1]。地球表面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等的空间分布以及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2],是生态地理区域划分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的因素[3]。因此开展地域分异研究不仅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自然综合区划的基础工作之一[4],其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安排生产有指导作用。开展地域分异研究,传统分区方法和过程具有工作量大、花费时间长、空间精度差的弊端[5],已经无法满足准确、经济地获取数据的要求,无法解决分区过程中的标准一致性问题。卫星遥感 具有其他调查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实现及时、准确地反映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的目的[6],具有统一量纲的遥感数据产品也为研究过程中保证标准一致性提供了可能[7-8]。同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也为分区过程中有效地辨别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提供了技术支持[9]。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为快速识别环境因子和地表过程的地域分异特征提供了可能,并为分区结果的对比提供比较好的参照。 地表植被是一定水分、气温及其他要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植被之间的差异直接反映了不同水热组合及其差异性,是地方、区域和全球尺度生态系统状况、环境压力和景观变化的指示器[6]。每一种气候类型都对应着一套相应的植被类型[10],在具有地域分布特征的各自然因子及过程的影响下,植被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11]。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

城市居住分异的模式总结

城市居住分异的模式总结? 吴启焰1 徐建平1 朱喜钢2、张京祥2 (1.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昆明650091) (2.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摘 要:本文介绍近来城市社会空间研究领域内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一些阶段性成果。作者认为根据社会分异空间显征化的动力结构(如政治经济形态、城市和土地利用的开发与组织和城市规划的思想与理论)和表达居住空间分异的空间结构特征(如各类型居住邻里的空间相互关系、工作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关系以及居住邻里建筑环境的差异)构成划分居住空间分异类型的标准,可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模式划分为两大类型九小类。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 分异 模式 研究城市居住分异历史演化过程表明,主导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各项物质显征要素,以及社会分化动力因子都是处于一个交互作用且互为因果的社会空间统一体范畴之内。在特定的历史场合之下,这些形成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因子以及物化显征要素的组合,都反映城市社会空间本身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体现空间与社会互为因果解释的社会地域系统。因此我们可以用模式化的研究方法,揭示主导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诸要素之间的基本因果功能关系,对掌握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演化过程和未来发展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划分城市居住空间类型的标准 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历史研究中,我们从城市居住实体形态演化角度,探讨城市居住分异不同历史时期内,居住形式中的表征方式及演化的主导因素。 在此,我们从形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动力机制及社会效果两方面入手,运用类型定义手法,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划分为两大类型——动力结构类型及社会效果类型。在此基础上再探讨,与这两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类型相对应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由此形成我们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模式体系。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分异的动力构成作用机制及其空间表征结果——居住空间分异都各不相同。因此,促进社会分异空间显征化的动力结构(如政治经济形态、城市和土地利用的开发与组织和城市规划的思想与理论)和表达居住空间分异的空间结构特征(如各类型居住邻里的空间相互关系、工作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关系以及居住邻里建筑环境的差异)构成划分居住空间分异类型的标准: 1.1 政治经济形态 政治经济形态可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关系内确定居住分异的社会分化内涵,并以制度体制的形式保证社会分化的空间化过程顺利进行。如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通过资本与劳力之间的权力关系确定基本社会结构;然后以住宅市场分化形式,通过土地所有者、房地开发商、建筑承包商、城市规划设计部门、银行信贷机构和公房管理机构之间有机协作确保前述社会阶(级)分 ?本文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061002资助。 个人简介:吴启焰(1971—),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以及相关城市与区域规划工作,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多篇,个人专著《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于2001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Chiyanwu@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13039345.html,或chiyanwu@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13039345.html,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分异调查_以广州市为例_高军波

〔文章编号〕1002-2031(2011)08-0055-07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分异调查 ———以广州市为例 高军波余斌江海燕 〔摘要〕社会经济体制综合转型以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行政命令成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体方式,其空 间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社会分异。以广州市为例,基于3954份有效问卷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数据,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社会生态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社会分异特征显著,中心城区116个街镇单元可以划分为6个类型,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居住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受旧城区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及历史沉积效应影响,社区地位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可达性之间呈非完全一致性,体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法则”的作用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类型社会分异;广州市〔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高军波(1979―),男,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余 斌(1963—),男,河南信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江海燕 (1973—),女,湖北京山人,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乡绿地与景观规划设计。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09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0YJC840036);信阳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收稿日期〕2011-01-27〔修回日期〕2011-04-06 一引言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依托载体,就 其空间分布特征差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定点设施、如教育、医疗、文体、公园绿地及其他休闲设施等;非定点设施,如警察巡逻、消防、街道环卫设施等;网络设施,如给排水、电力、电信设施等。其中,定点设施是城市社会性服务业的物质载体,具有典型消费性 服务业特征,其外部性场呈圆锥形分布,其非均质的 空间布局将导致定点设施的服务效益凸显空间差异 和社会不公平。因此,城市定点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成为激发不同社会群体在住房市场中竞争和冲突,并引发城市空间隔离、加剧居住分异的重要因素 [1]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事关城市居民生活质 量和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其空间分布的社会生态学分析历来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 总第193期 城市问题2011年第8期

关于居住空间分异调查问卷

青岛市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调查问卷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调查人员: 1.请问您的性别? A.男 B.女 2.请问您的年龄? A.20岁以下 B.20-30岁 C.31-40岁 D.40岁以上 3.请问您的月收入? A.1500元以下 B.1500-2500元 C.2500-4000元 D.4000元以上 4.请问您的文化程度? A.高中以下 B.大中专 C.本科 D.研究生以上 5.请问您的职业类型? A.技能型 B.经营型 C.社交型 D.事务型 E.自由职业 6.请问您目前的居住地点? A.市中心区 B.城市边缘区 C.城市外围 D.郊区 7.请问您目前的工作地点? A.市中心区 B.城市边缘区 C.城市外围 D.郊区 8.请问您目前上下班采用哪种交通方式? A.私家车 B.打车 C.公交 D.步行 9.请问您上下班共需时间? A.1小时以内 B.1-2小时之间 C.2-3小时 D.3小时以上 10.请问您搬过家吗?若搬过,搬迁过几次? A. 没有搬迁过 B.搬过1次 C.搬过2次 D.搬过3次 E.搬过3次以上 11.请问您搬迁时更会看重哪一方面? A. 更好的居住环境 B.工作需要 C.孩子上学方便 D.更好的基础服务设施 E.其他 12.请问您的居住面积有所变化吗? A.没变化 B.增加了 C.减少了 13.请问您比较希望自己居住在什么地方? A.市中心区 B. 城市边缘区 C. 城市外围 D.郊区 E.其它 14.请问您目前的住宅形式? A.私人别墅 B.小区住宅 C. 公寓 D.集体宿舍 E.其它 15.请问您对目前的居住状况满意吗?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16.如果不满意您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A.距工作地较远 B.距教育机构较远 C.居住地的基础设施 D.周围环境 E.经济制约 F.其他 感谢您的积极参与,本问卷仅供学术研究!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和不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 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 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浅谈城市居住空间分布及其规划调节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13039345.html, 浅谈城市居住空间分布及其规划调节思路 作者:李慧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1期 摘要:随着城市居住空间的快速变革,居住空间分异程度不断加剧,以至于一些区域局 部出现了凸显的极化与对立现象。本文从城市居住空间分布的现状和调节城市居住空间分布的思路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分布;规划调节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居住空间分布的现状 现阶段,以不同收入群体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居住空间分异状况逐步加剧,并随之出现了不同档次的居住区划和类别: 豪华居住区:由高收入阶层所拥有,虽然不是城市的主体,但鲜明的豪华特征却将其凸显、标识出来。它们往往是城里位置最好的公寓或是市区边缘风景秀丽的高档别墅。 中高档居住区:由中高收入阶层所拥有,一般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在新城区或近郊新建的环境较好的商品房。 从居住条件来看:以上两种居住区划为中高档类型居住区。这类居住区基本都是环境资源优越,设施配套齐全,区域文化成熟,生活氛围浓郁的区域,其每个地块都具有稀缺的价值,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中占有重要一席。 中低档居住区:由一般工薪阶层所拥有,这类居住区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其住宅多为单位自建房。经过几十年的使用,这类居住区房屋基本陈旧,设备基本老化,设施基本不全,且人均面积较少、小区环境较差。 低档居住区:多为住房面积小、房屋质量劣、居室采光弱、环境卫生差的旧城区房屋、廉价私房或搭建的棚户、城中村及一些历史民居等。这里主要聚集着低收入阶层、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此类居住区大都缺乏生活配套设施,缺少公共资源,且人口密度较高。 政府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经适房等。这类住房大都分布在城市边缘甚至更远的郊区,主要面向居住面积不足一定标准的城市低收入群体。 二、运用规划手段调节城市居住空间分布的思路

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人群心理行为论文

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人群心理行为研究摘要:如何评价居住区外部空间的好坏更重要的是看居住于此 的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待它的态度。通过使用者的心理及行为需求,找出真正适用性、具有滞留性的居住区外部空间。并结合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找出其适用的空间特性,使居住区外部空间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心理需求行为需求年龄段居住区外部空间 中图分类号:b845.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how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outer space more important is to see people live in this in use process treat it attitude. through the user’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demands, find out the real applicability, have sex residential area external space stranded. and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age paragraph the group, and find out the suitable 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area outer space really satisfy people’s needs. key words: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behavior demand outer space age residential area 一、居住区外部空间现状分析 人居环境是永恒的话题!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证明:人类的需求 呈递增状态,永无止境。当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对精神

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中)

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中) 林琳李冠杰 发布时间:2018-03-01 3.3 城镇化效率偏低、城乡统筹发展滞后 通过比较各准则层与城镇化质量的相关系数和指标权重,可大致判断城镇化水平与各准则层之间的同步程度,如相关系数越大,则同步程度越高,反之则反。结果表明(表4),各准测层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经济绩效、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3个方面与城镇化质量高度相关,与城镇化效率、城乡统筹仅为中度相关,但城镇化效率的指标权重高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这表明目前广东省城镇化的推进依赖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建设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手段,故这三方面与城镇化水平发展步调基本一致;城镇化效率与城乡统筹虽然在新型城镇化浪潮中显得愈发重要,权重分别为0.26和0.13,但实际上囿于有限的城市财政、发展路径依赖、产业结构转型缓慢等问题,城镇化效率和城乡统筹发展滞后,相关系数较小。因此,城镇化效率和城乡统筹是将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重点与突破口。 3.4 城镇化质量与城镇规模无相关性 用市辖区人口代表城镇规模,分析城镇化质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图4),发现城镇化质量与城镇规模无对应关系。随着城镇规

模的增长,城镇化水平并未相应地上升或下降,而是波动式变化。两者相关系数仅为0.471,表明城镇规模与城镇化质量间相关程度不高。固然,城镇规模越大,劳动力也越多,但这不代表高素质劳动力也多,且随着城镇规模增加,维持城镇运作和环境质量成本也越高,两者的平衡与否方是决定城镇化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3.5 城镇化质量与对外开放程度具有相关性 选取外商直接投资指标(以下称FDI),分析2014年各市城镇化质量与对外开放水平的关系(图5)。结果表明,就单个城市看,对外开放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并无明显对应关系,但按照优异、良好、中度、欠佳的城镇化质量四级划分标准来看,各级城市平均FDI 分别为34.51亿美元,9.91亿美元,3.78亿美元,1.86亿美元,说明FDI随着城镇化质量的平均水平增长而升高,即FDI与城镇化质量存在一定对应关系。实际上,广东省的FDI中有相当一部分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增就业岗位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显著提高了社会收入水平;而收入及物质需求的增长则反作用于消费,联同出口共同促进地方制造、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乘数效应,故随着FDI增长,城镇化质量平均水平呈上升趋势。然而,并非所有城市都满足这一特征,这是因为一方面城镇化质量不单单取决于经济绩效,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等非经济要素,同样对城镇化质量有着深刻影响。如肇庆市FDI为全省第7名,但城乡差距过大、人口素质较低等问题阻碍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FDI少并不等同于经济落后,如茂名FDI仅为全省第16名,但通过承接石油炼化等国家重大项目,吸收了大量内源性投资,同样可以保障经济的发展,故其城镇化质量为全省第8名。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相关研究综述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相关研究综述 院系: 指导老师: 姓名: 学号:

摘要 居住空间是城市物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居民决策居住地在空间形态分布上的反映。本文通过笔者阅读从2004年到2014年有关城市空间分异的论文30余篇,从中选择了较为典型的10篇,主要针对国内城市空间分异成因以及解决方法做出一定的综述,同时搜集了上海、合肥等城市的空间分异的相关文献,结合具体的情况做进一步的阅读、了解,简要分析了城市空间分异解决方法的局限性。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成因,解决方法,局限性 正文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住水平的改善,城市居住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分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日趋明显。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也并非完全遵循客观空间经济规律,而是易于走入居住隔离的极端,从而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和谐性,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总体福利,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空间分异的成因 各阶层对居住空间的不同需求和选择从根本上引发了居住空间分异。居住空间变化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不同地区和国家有着不同的居住分异成因,比如以种族文化隔离为主导的北美城市居住隔离、受福利制度影响的欧洲城市居住隔离等等,本文只是选取了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三个主要原因。 1.1住房政策和制度性因素 我国近三十年来的住房体制改革和相应政策变化是导致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直接因素。中国传统的城镇住房制度是以国家统包、无偿分配、低租金、无限期使用为特点的实物福利性住房制度,住房由国家统一建设,因此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居住空间分异。 1978年城市居民全价购房的试点开始了住房商品化政策的探索; 1988年我国颁布《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面向住房商品化的住房体制改革全面拉开; 1994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行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这种针对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供应制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社会政策的分异,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三房”建设又相对落后于普通商品房的开发建设,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相对突出,使得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加剧。 1.2 居住空间市场分化加剧 城市的贫富差距悬殊,在城市中集中反映在固定资产多寡及消费水平差异上。一方面,富裕阶层的高档住宅不断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贫困及低收入阶层面临着居住条件恶劣、住不起房、住不到房的困难。作为个人财富与社会地位的凝聚与物化,住宅是城市居民安居乐业之依据,实现空间权利之根本;而从城市物

住宅小区配套建筑设计原则与理念分析

住宅小区配套建筑设计原则与理念分析 摘要:本文就如何在住宅小区环境中合理配置和设计配套建筑,使其与小区环境有机结合,提高小区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而能够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需求。 关键词:住宅小区,配套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思路,原则 一、住宅小区配套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 小区配套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1、建筑与空间宜人的尺度和比例。尺度比例虽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爆炸性的颜色、怪异的形体,然而它的确存在于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关系里。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2、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住宅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各式各样,但

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规模、档次、定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个性化的建筑设计。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配套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配套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4、休闲活动场所的设计。休闲场地是真正供居民停留下来活动的地方,这里将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住宅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配套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二、住宅小区商业配套建筑设计 小区商业配套设置与居民生活最贴近,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提供了最直接的服务,特别在城市快速扩张后的城郊地区,新辟的住区较为密集,而相应的配套商业还不够完善,因此小区商业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区商业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专门分类,其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研究

城市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研究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城市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城市化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起步或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为我国的城市化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据统计,我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 9%提高到2016年的57. 35%,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然而,不同区位的城市在发展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远远优于西部内陆地区。 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本文以区位理论、空间理论和城市连绵区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学者有关城市发展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采用2005-2014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质量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探索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城市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建构和二手数据收集,运用熵值法计算2005-2014年285个城市的发展质量指数,根据评价结果绘制出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地图,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以发展质量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分异特征,最后选择苏州市和南充市作为案例城市,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和对外空间联系两个角度来探讨城市发展质量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原因。 本文就城市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城市整体发展质量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对城市发展质量的贡献最大,不同发展质量等级城市发展主要限制性因素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城市发展总体上具有稳定性,大部分城市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其次,城市发展质量与城区人口规模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而与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具有线性关系,城市发展质量滞后于人口城市化水平;最后,高、中、低质量等级城市发展质量限制性因素分别为生态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