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教育心理学部分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部分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部分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部分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部分整理:

一,最重要部分:

1,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获得,由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现象。2)广义的学习的定义特点:

A,行为或潜能的变化是学习发生的根本标志

B,由学习所引起的变化能够相对持久地保持

C,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3)次广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它有如下特点:

A,以间接经验为主

B,以语言为中介

C,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4)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它有如下特点:

A,以学习前人所积累的间接经验为主

B,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等形成的过程

C,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可以避免人类认识活动中的许多曲折和错误。直接接受人类经过千百次实践获得的认知成果,从而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1965)(学习情境:简单-复杂;学习水平:低-高)A,信号学习: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一般性或弥散性的反应

B,刺激-反应学习: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C,连锁学习: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的联结

D,言语联想学习:言语的连锁化,实质是言语领域的连锁学习

E,辨别学习: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

F,概念学习:学会认识某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加以反应

G,规则学习:了解多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H,解决问题的学习:学会在不同的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去解决问题,以实现最终目的。

6)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977)

A,言语信息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

B,智慧技能的学习: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是学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内容。其按照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程度依次可分为:辨别-概念-规则-解决问题

C,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D,态度的学习:通过学习获得一种相对稳定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

态过程。加涅认为存在三种基本态度: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E,运动技能的学习: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7)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1978)

A,学习方式不同:

a,接受学习:在教学系统中,学习内容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呈现,学习者对传授者所传递的经验进行吸收加工,确立起相应的经验结构b,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学习者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B,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a,机械学习: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无实质性练习,学习者在缺乏先前经验的情况下完全靠死记硬背来进行学习

b,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经验之间的联系,以便理解新的信息

8)布卢姆的学习分类:(图见《高等教育心理学》长江出版社2014年版41页)9)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冯忠良):

A,知识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和占有知识,同时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具体来说,是由、通过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完成的。

B,技能的学习:不仅包括动作的认识问题,还包括动作的实际执行问题。技能有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

C,行为规范的学习: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包括行为规范的依从、认同和信奉三个阶段

10)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联结建立中起重要作用。在S-R联结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习惯是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惯性的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A,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a,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b,学习的本质是尝试与试误

c,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

a)准备律:学习的动机原则,能否反应取决于有机体是否有动机准备

b)练习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练习与使用而增强,因不使用而减退

c)效果律: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与减弱,受到反应之后结果的支配

B,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理论

a,获得: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的反复结合,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间隔非常重要:a)同时性条件作用:两者同步出现

b)延迟性条件作用:条件刺激先出现一段时间,当它还未完全消失时,无条件刺激就出现

c)痕迹性条件作用:条件刺激先出现并消失一段时间后,无条件刺激才出现

b,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a)刺激泛化:在条件反射形成初期,不仅条件刺激会引起条件反应,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条件反应(相似性的反应)

b)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差异性的反应)

c,消退与恢复

a)消退: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就会逐渐削弱乃至最后消失

b)恢复:在消退之后如果再重新给予强化,它还可以得到恢复d,延缓与调整

a)延缓:在某些情况下,条件刺激出现后,无条件刺激隔一段时间才会出现。此时有机体的条件反射就暂时被抑制,延迟到一定时间后再出现b)调整:有机体调整条件反射的强度,使之与无条件刺激的强度相当

e,高级条件作用:在条件作用形成以后,条件刺激可以像无条件刺激一样诱发有机体反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条件刺激成了一种“替代性”的无条件刺激。这种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作“高级条件作用”

C,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a,应答行为和操作行为

a)应答行为:由特定的刺激引起,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又称为引发反应

b)操作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又称为自发反应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a)积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后,随即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从而使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增加

b)消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作出反应以后,随即排除或避免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其中排除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条件作用为逃避条件作用,避免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条件作用为回避条件作用

c,无强化:有机体自发地作出某种反映后,不对其施与任何强化,从而使该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

d,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讨厌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11)认知派的学习理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形成认知结构,通过顿悟和理解获得,依赖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

A,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a,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完形)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b,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

B,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a,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即表征系统,是指信

息在头脑中的表现与记载方式,有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三种,它们相互作用,顺序发展,但不可相互替代

b,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c,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d,教学要掌握基本的教学原则

a)动机原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

b)结构原则:为了使学习者容易理解知识,教师必须采取最佳的组织形式进行传授

c)序列原则: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

d)强化原则: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还必须获得反馈,因此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e,提倡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原则

C,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a,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a)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或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b)条件:客观上,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主观上,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而且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只是以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同时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b,接受学习的性质和策略

a)性质: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b)策略:“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

1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马斯洛):

A,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B,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C,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D,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

13)学习理论的新进展:

A,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人习得行为的方式有两种

a,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行为反应的模式:S-R联结

b,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了相应的行为模式: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a)对象:即榜样或示范者,包括活的榜样,符号榜样和诫例性榜样

b)类型:包括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和创造性观察学

习三种

c)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用言语和形象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如果观察着不能记住示范行为,观察就失去了意义)-运动再现过程(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来调整行为,以作出正确的反应)-动机过程(外部强化,即他人对示范行为的评价;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本人对自己再现行为能力的评估;替代性强化,即他人对示范者的评价,这三种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d)榜样所具备的的条件:特点突出、生动鲜明;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行为要感人B,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a,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a)右边的结构,称为操作记忆,是一个信息流

b)左边的控制结构包括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两个阶段:期望事项就是学习的动机;执行控制就是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如何编码,采用何种提取测略等

b,学习阶段和教学设计

a)学习阶段:动机产生-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b)教学设计:激发动机-告知目标-指导注意-刺激回忆-提供指导-增强保持-促进学习迁移-让学生做作业提供反馈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a,知识观-知识相对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b,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构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c,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

14)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A,学习内容的特点:

a,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b,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c,学科内容具有高层次性、争议性和选择性

B,学习方法的特点

a,学习途径多元化

b,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c,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自觉性较强

2,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1)学习动机概述

A,学习动机的含义

a,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a)动机的含义: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b)动机的功能:包含激活功能(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指向

功能(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和强化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b,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B,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a,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a)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

b)学校情境下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识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和附属的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b,学习期待与诱因

a)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另一个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基本要素

b)诱因是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反之则是消极诱因,它可以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c,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的关系

a)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b)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学习期待则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

C,学习动机的种类

a,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D,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a,多元性

b,间接性

c,社会性

d,职业性

2)学习动机理论

A,强化动机理论

a,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认为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可以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b,评价: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我强化),具有较大的局限性B,成就动机理论

a,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b,麦克里兰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勇于做出决策,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

c,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1963):成就动机强度是由动机水平(一个人稳定地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期望(某人某一事件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和诱因(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的乘积来决定的;个人成就动机可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按此标准可把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C,成败归因理论

a,海德的观点: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如果把行动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承担责任

b,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c,维纳还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或机遇的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d,该理论的作用: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D,自我实现理论

a,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基础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b,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它具备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和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两个方面的涵义

E,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1982)

a,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b,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的动机强弱取决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

c,个体对自我效能的评估取决于四个方面的经验

a)直接经验:自身以往从事同类工作的经验

b)间接经验:间接的观察学习别人的经验

c)书本知识或别人意见:由阅读或与他人交往获得的经验

d)身心状况、情感的激发等

d,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a)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强化。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和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b)行为的出现是由于人认识到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这种期待除了结果期待(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导致某一结果的预测)外,还有效能期待(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c)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动力源),并会去实施那一

d)影响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成功则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降低效能期待);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e)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中有四大功能:决定人们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学习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e,理论评价: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把个体的认知需要、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

F,自我价值理论(卡芬顿,1984)

a,自我价值感是人们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b,区别对待成功与失败,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以维护自我价值感

c,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随年纪的变化而变化

d,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两个严重问题:一是有能力的学生不肯读书;二是学生们接受教育时间愈久,读书机会愈多,反而愈不喜欢读书;我们应该反思学校教育中的这些反常现象,促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

3)学习需要的形成和培养

A,人类原始学习需要的形成

a,原始的学习需要是一个健康的人类有机体生来就有的一种生物学本能,是对新异刺激进行反应的倾向性

b,探究反射:当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时,动物或人类会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而把注意转向这个新异刺激

c,探究反射的作用:

a)获得更多的有关这个新异刺激的信息

b)准备根据这些信息作用出适当反应

d,人类的学习需要,区别于动物的学习需要,是人类所持有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需要

e,由于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对人的要求不同,人的学习需要在内容和水平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需要的指向性、意识水平和意识倾向上B,培养学习需要的路径

a,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

a)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

b)学习动机之所以能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

c)学习积极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和顽强的状态,这些状态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意志毅力上,他们是学习动机的外在表现,与学习动机的性质和水平是相一致的d)学习效果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好可以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反之则形成恶性循环)

e)使学习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b,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

a)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利用这一途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是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b)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有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这一途径,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c)这两条途径要配合使用,不可偏废其一

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A,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B,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C,科学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成功感与责任感

D,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耶克斯-多德逊法则:动机的激活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字函数关系)

E,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二,次重要的部分:

1,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概述

A,心理发展的含义

a,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b,人的心理发展经历着不同的年龄特征阶段,过程是连续的,又是有阶段性的B,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a,先天与后天规律

b,内因与外因规律

c,量变与质变规律

d,连续性与阶段性规律

C,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

a,适应准备阶段

b,稳定发展阶段

c,走向成熟阶段

D,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

a,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

b,求知欲与识别力之间的矛盾

c,渴望独立与仍然依赖的矛盾

d,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e,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

f,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

2)大学生的认知发展

A,大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a,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显著提高

b,观察具有准确性和深刻性

c,观察具有坚持性和敏锐性

B,大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a,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

b,记忆的敏捷性和准备性迅速增强

c,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

C,大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a,想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b,想象目的明确

c,想象内容丰富

d,想象的创造性显著增强

D,大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a,理论性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

b,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c,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进一步增强

d,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显著提高

3)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A,大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a,情感的两极性

b,稳定性和波动性

c,丰富性和复杂性

d,阶段性和层次性

e,爱情逐渐成为情感体验的重要方面

f,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

B,大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a,自觉性普遍有所提高,但还存在惰性

b,理智成分大大增强,但自制力仍显得薄弱

c,有勇敢精神,但毅力相对不足

d,独立性明显提高,但同时伴有依赖性

e,果断性显著增强,但带有冲动性

C,大学生人生观发展的特点

a,思维发展达到抽象概括水平

b,自我意识发展达到较高的层次

c,社会性需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

2,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1)学习迁移

A,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实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学习迁移的分类

a,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迁移范围)

b,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同水平上的不同知识间的迁移;纵向:从简单向复杂的迁移)

c,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逆向: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d,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迁移性质)

C,学习迁移的作用

a,有助于完善学习理论

b,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c,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观和品德观

2)学习迁移理论

A,形式训练说(基础:官能心理学;迁移是通过对各种官能进行训练来实现的,它的发生是自动的)

B,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1901;两种学习存在相同的成分或因素时才会发生学习迁移)

C,经验类化说(贾德;学习的共同因素不是迁移发生的充分条件,关键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内化,即学习者从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D,关系转换说(格式塔派;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E,学习定势说(哈洛;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由在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造成的)

F,经验整合说(冯忠良;学习迁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经验整合的过程,经验整合的实质就是构建一种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

3)学习迁移的影响

A,学习对象的相似性

a,材料的相似性

b,情境的相似性

c,目标的相似性

B,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C,认知技能和策略

a,分析概括能力

b,元认知策略(弗拉威尔,1976;即对认知的认识)

D,定势的作用-促进和阻碍

4)大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促进

A,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a,确定“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目标

b,遵循教育目标的设置原则(系统性原则;序列性原则)

B,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时代性、具有迁移的价值)

C,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D,有效设计教学程序(遵循从一般到个别、抽象到具体的组织原则;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E,恰当运用教学方法

F,教会学生学习迁移

a,在教师指导下发展学生理解一般性原理的能力

b,在多情境中进行知识应用教学,帮助学生积累迁移的经验

c,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与概括能力

d,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

3,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

1)广义知识指个体所获得的学习结果,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2)狭义的知识就是陈述性知识,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名称、事实、事件、态度等3)表征是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储存的方式;知识,也就是陈述性知识是以表象、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的,这些表征形式整合起来构成一种综合的表征形式——图式

4)表象的定义和特征

A,表象是外界事物与空间有关的连续信息在人的大脑中的表征

B,特征

a,表象能够表征空间上的立体信息和时间上连续的且不断变化的信息

b,表象能够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运作

c,与实际知觉相比,表象所表征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概括性

d,对复杂的物象或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表象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这种结构层次的存在往往会对人的心理表象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歪曲

5)命题的含义及特征

A,命题是指词语表达意义的最小单元,是知识的基本存在形式

B,特征

a)一个命题有点像一个句子,但其形式更为抽象,更像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

b)一个命题有一个“真值”,其值量可以是真也可以是假

c)一个命题通常是依照某种规则而构成的

6)命题网络: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共同部分通过一定的动词、名词或介词等关联词连接起来便构成命题网络,连接方式有并列、关联、补充三种

7)图式的定义和特征

A,图式:(巴特莱特提出):一个人用于加工新信息和引起对信息回忆的已有知识

B,特征

a)图式由恒定部分和可变部分组成

b)图式具有层次性

c)图式包含着多种信息

d)图式不仅是储存信息的静态结构,而且是加工信息的动态过程

8)技能,即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这种动态的表征形式来储存或记忆的

9)产生式的结构特征

A,一个产生式由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B,产生式是描述个体内部认知活动过程的重要手段

C,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10)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他们代表的意义)-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命题学习(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图式学习(排除过程-概括过程-建构过程:抽取某一范畴中最为典型的特征并加以组合)

11)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知识由陈述性向操作性转化,规则开始向技能转化-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

12)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A,下位学习:如果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关系是一种类属关系,又称下位关系,这种学习就是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了几个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或称总括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被称为并列结合学习13)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A,例证和比较

B,练习和反馈

14)技能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A,过程: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B,条件:

a,操作技能的学习条件(内部条件,也就是执行性子程序;外部条件,教师的指导)b,认知技能的学习条件(辨别是概念的学习条件,概念是规则的学习条件,规则是高级规则的学习条件,高级规则是问题解决的学习条件)

15)大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

A,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B,引导学生建构意义

C,促进学生应用知识

16)大学生技能学习的指导

A,使学生掌握子技能或前提技能

B,帮助学生实现子技能的组合

C,帮助学生实现技能执行的程序化

4,大学生的品德及其培养

1)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道德: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品德与道德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A,区别

a,所属的范畴不同

b,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c,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B,联系

a,品德是社会道德的具体化

b,社会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c,个人品德能构成和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面貌和社会道德风气

4)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A,道德认识(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B,道德情感(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C,道德意志(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

D,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5)品德发展理论

A,道德发展阶段论

a,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岁)-可逆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1-12岁))

b,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a)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b)习俗水平(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

c)后习俗水平(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良心或原则的定向)

c,对品德教育的意义

a)个体思维水平的提高伴随着道德认识水平的提升

b)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对于个体道德行为的出现起到引导和制约作用

c)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B,社会学习理论

a,班杜拉的品德发展理论(观察学习;榜样和示范;强化的作用;关于儿童道德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个人差异)

b,对品德教育的启迪

a)必须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b)重视自我调节在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6)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A,大学生品德的形成阶段(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凯尔曼:社会规范的依从-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内化)

B,大学生品的心理发展的特点

a)道德认识上,道德思维水平和社会化水平比较高

b)道德情感上,表现出了理智性的特点,社会交往的情感体验比较深刻而复杂,但是具有不稳定性,容易走极端且自控力差

c)道德行为上,已经获得了较为成熟的道的行为方式与技能,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C,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与提高

a,道德认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a)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观察力

b)对大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及时准确地予以评价

c)让大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体验

b,高尚道德情感的激发

a)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

b)以美育为载体,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c)真情感化,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

c,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

a)树立榜样,激发意志锻炼的自觉性

b)参与实践活动,锻炼道德意志

c)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

d,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a)提供练习与实践的榜样

b)创设良好道德情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7)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方法

A,学习

B,立志

C,躬行

D,自省

8)大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A,不良品德:大学生存在违反某种道德准则,甚至犯有严重道德过错,但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的行为表现

B,产生不良品德的因素(客观:不良道德本身的影响,教育方法,教育工作缺失,教育态度不积极等;主观:正确的道德观念缺乏,个体意志力薄弱,盲目模仿消极现象或事物,未能及时深刻认识不良行为等)

C,矫正方法(了解动机,对症下药-消除疑惧与对抗,真诚关心-尊重鼓励-以理服人-引导大学生锻炼意志力-耐心细致做工作)

5,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1)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形式上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自我观念上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2)自我教育:个体(群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A,本质特征:主客体的直接同一

B,起因和最终动力:人的需要

C,前提和关键:自我意识

D,主要心理机制: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E,结果:影响个体身心发展

F,既包括个体性的自我教育也包括群体性的自我教育

3)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

A,分化

B,冲突

a,自我意识增强与精神无所归依的冲突

b,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c,求知欲与鉴别能力的冲突

d,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

e,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冲突

C,统一

a,积极的自我意识统一

b,消极的自我意识统一

D,转化与稳定

4)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A,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水平较高;总体上随年级上升而发展;有较鲜明的时代特点)

B,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a,自我概念发生变化

b,自我认识更具有主动性

c,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然具有片面性

C,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a,丰富性与波动性

b,敏感性与情境性

c,自尊感与自卑感相互交织

D,大学生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

a,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

b,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

5)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

A,有利于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可以增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完善

C,是学校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D,其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6)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

A,全面认识自我

a,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b,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c,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d,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e,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f,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B,积极悦纳自我

C,努力完善自我

a,确立正确理想自我

b,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7)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与操作

A,进行方法教育

a,系统教育法

b,典型示范法

c,环境熏陶法

d,实践体验法

e,寓教于乐法

B,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

a,开展个别谈心

b,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c,建立班团日志

d,开展课外活动

e,实时对比教育

f,营造环境氛围

g,自我总结鉴定

6,大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1)人际关系:人们在相互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心理上的联系

2)形成的条件(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仪表,能力与才能,个性的仰慕性)

3)人际关系的状态(零接触;直接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

4)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

5)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

6)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7)群体的定义及特征

A,群体: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

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B,特征:

a,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b,以某种方式相连的组织化人群

c,心理相容度比较高

8)群体的分类(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9)个体和群体的关系(相互依存;个体构成群体,群体在个体的基础上产生士气、亚文化、标准等)

10)群体心理

A,社会助长: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B,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

C,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有已存在的某种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D,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E,从众:人们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F,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

11)班集体的心理特征

A,组织结构具有指令性和同质性

B,活动目标具有统一性

C,行为规范具有法定性

D,人际关系具有平等性

E,教师指导具有权威性

F,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

12)班集体的作用(正面教育、积极影响;防止小团体、不良风气和思想;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产生;传播好的思想和行为;保证学生有个稳定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13)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接触探索-逐渐趋同-结构形成-巩固优化)

14)班集体的社会心理

A,集体的共同目标

B,集体的规范和舆论

C,集体的心理气氛

D,集体凝聚力(影响因素;凝聚力的培养)

15)集体意识及其培养

A,集体意识:个人对集体的认识为基础,以对集体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等情绪体验为特征,能动地调节自身行为的自觉地心理形态

B,培养

a,建立班集体的客观规范

b,有效运用行为类化的心理机制和机体整体的制约机制来引导大学生的行为

c,引导大学生将集体生活的客观规范有效地内化为主观的集体意识

16)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

A,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迫切性,自主性,多样性,丰富性)

B,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真诚,平等,尊重,互助,宽容)

C,现状

a,通讯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多样化

b,社会竞争的压力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功利化

c,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能力呈下降趋势

D,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心理障碍及调适(交往自卑,交往孤独,交往嫉妒和交往恐惧;调适方法,见《高等教育心理学》长江出版社2014年版225-228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09-04-24 16:04 高等教育心理学 填空 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个性心理系统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等四各方面。 三、人的心理是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 四、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五、在记忆活动中,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二个记忆环节来实现的。 六、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七、品德的心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八、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图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九、按照记忆时间的长短,可把记忆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 十、学生学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 成、(智能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行为规范的学习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十一、动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同的教材直观和知识感知方式。就直观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三种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十三、健康的新概念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十四、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 十五、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社会学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班都拉)。 十六、教学反思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评价)。十七、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十八、心理学认为,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十九、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二十、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二十一、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它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二十二、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二十三、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明确教学目的)、分析任务、(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

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我十分喜爱的一门学科,它是介于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通过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及学习动机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高校教育中,大学教师往往表现为社会代言人,是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输出者,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学生大多都会以教师的言行为榜样。因此,教师在教育劳动中抱有什么样的劳动态度,表现出怎样的道德修为,直接熏陶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正在成长着的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两大部分。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等方面。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并且在实际观察中,他们能够从一定的目的出发,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大学抽象深奥的内容和较高的学习标准,促使大学生的逻辑记忆力高度发展,他们的记忆是在充分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和实质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能深入分析所学内容,还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的想

象处在由理想转为现实的关键期,并能根据要求和需要朝着一定的目标进行想象,想象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且创造性的成分日益增多。 大学生社会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情绪、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进一步成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领域的扩大等,从而产生了许多新需要,伴随着这些新需要的是否满足,大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出新的特点:首先,他们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新的、较强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他们对需要的认识和评价尚不完善,对情绪的控制力还不强,会出现时而情绪高涨,时而自暴自弃,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外显、时而内隐。其次,进入高校后,他们在逐渐产生更广泛的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渴求知识的需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爱情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的满足与否,使得他们出现了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体验。大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体现在虽然自觉性有所提高,但还存在惰性;虽然理智成分增加但还缺乏自制力;虽然勇敢但缺乏毅力;虽然独立性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依赖性;虽然果断性增强但仍带有冲动型。总的来说,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既有成熟的一面,也有薄弱的一面。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在大学低年级阶段是人生观初步确立、不稳定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一方面喜欢更多地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来衡量和评价所从事的活动和接触的事件,并为此展开激烈的讨论,另一方面他们的人生观基本上是从感性体验中得来的,外界环境和人际交往发生变化时,

2018年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附答案)

2018年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附答案) 1、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A A. 个案研究法; B. 观察法; C. 定性研究法; D. 定量研 究法 2、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 B A. 个性心理; B. 心理过程; C. 心理现象; D. 个性倾向 性 3、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D A. 社会对心理制约; B. 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 心理的发生、发展; D. 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4、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B A. 情绪; B. 情感; C. 心境; D 应激 5、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型与非 参与型观察、个案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深 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方法是()。 C A. 个案研究法; B. 观察法; C. 定性研究法; D. 定量研 究法 6、某大学生既想自主创业,但同时又不想耽误学习,这属于 动机冲突中的()。 B 39 A .趋避冲突; B .双趋冲突; C .双避冲突; D .双重趋避 冲突

7、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D A .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B .环境和教育是 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C .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 关键因素; D .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8、不少大学生恋爱态度呈现轻率化的现象表现为()。 A A . “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 B . “ 爱人只 有一个,情人可以多个” ; C .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D . “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9、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 A A .具有两面性; B .具有稳定性; C .具有外显性; D .具 有境遇性 10、属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B A .集中性与分散性; B .连续性与阶段性; C .平衡性与差 异性; D .方向性与可逆性 11、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的()措施体现了外部动机的理论。C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奖惩; D. 间接强化 12、()指的是个人按自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之后,在 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 D A. 直接强化; B. 间接强化; C. 奖惩; D. 自我强化 13、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实际上是知识()的三种模式。 C

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1 1. 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30分) A、教学媒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标准答案:B 2 2.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1 3.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2 4. ()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不朽的教学心理学思想。(30分)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标准答案:B 1 5.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2 6. ()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33.33分) A、思考 B、记忆 C、认知 D、感觉

标准答案:C 3 7.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4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标准答案:D 1 8.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2 9.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3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标准答案:D 3 10. 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对于具体运算阶段描述正确的是()。(33.34分)

☆2010年下半年湖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老师没具体划范围,故整理了知识点)考试题型: 1、选择题 2、名词解释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应用分析题) 一、名词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 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 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三类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 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 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 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 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 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4.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 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 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 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从而作 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 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 人”的整合判断。 5.学习: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 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 化。三个方面: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②学习引起 的行为变化时能够持久保持的;③经 验或练习时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 6.学习的分类: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 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②奥苏贝尔学习分 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意义学 习和机械学习)7.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 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接受学习 的特征是,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 少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 不需要他们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 8.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 探索得出结论。发现学习的特征是, 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只呈现 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 个发现的过程,独立地得出结论,找 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学习进行方 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9.有意义学习:是指利用原有知识经 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即当前的 学习任务在一定意义上与学生认知结 构的有关观念适当地联系起来了。包 括三种形式:表征学习、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10.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 学习材料的意义,新知识不能与原有 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起来,只 能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根据学 习材料和原有知识的关系分机械械学 习和有意义学习) 11.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反射的基 本原理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 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 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强化物,那么 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 会增加。所以,在这种条件反射中, 重要的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而是跟 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他坚持了客观、科学的行为主义传统, 继承了桑代克的连接说,提出了对心 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 射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为教育心 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动物实 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原理)。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 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 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 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强化 还可以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物马祖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 需要,能直接起强化作用,如食物、 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 事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以及强化 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 质,如考试分数、好的评语、社会接 纳、微笑、奖品等。 12.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 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 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类似 的行为方式。 (四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 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13.动机:是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 力。①动机是一种内在心理历程;② 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③动机 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 14.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 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 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 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是在人的成就 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大学生的学 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 习动机。 15.耶克斯—多得森定律:耶克斯和多 得森的研究表明,动机不足或动机过 分强烈,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最佳 的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对于简 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 有较强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 取得最佳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 机;而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 的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这 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克斯—多得森 定律”。 16.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 早提出的,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 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 断。 17.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或称迁移指一 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 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 在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根据迁移影响的性质和效果分为正 迁移和负迁移;根据作用范围不同一 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18.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 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它包括 一种学习为另一种学习提供了良好的 心理准备状态,一种学习提高了另一 种学习的活动效率等。负迁移指的是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 作用。多指一种学习降低了另一种学 习的效率和准确性,或一种学习阻碍 了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 19.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也 叫非特殊的迁移,指的是一般概念、 原理或态度的迁移。一种学习中获得 的一般概念、原理和态度会对相关的 许多具体知识的学习都产生重要影 响,使后续学习效率更高。特殊迁移 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指的是具体知 识与技能的迁移。这种迁移发生时, 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 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 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 种学习之中,是习惯或联想的延伸。 20.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又叫共同 成分说,它是在以实证研究检验形式 训练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相同要

202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题库90题及答案(三)

202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题库90题及答案(三) 1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年龄阶段是() 1-2岁 2-5岁 5-8岁 8-11、12岁 2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已认识到准则可以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年龄阶段是() 1-2岁 2-5岁 5-8岁 8-11、12岁 3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自律也称作() 客观化阶段 主观化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4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的年龄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5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公正感以“服从”为主要特征的年龄阶段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6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公正感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年龄阶段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7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品德发展真正到了自律阶段的年龄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8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利他观念产生于()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9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的阶段是() 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10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就达到了成熟水平的阶段是() 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11 重过程,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的,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是() 成就取向教学评价 发展取向的教学评价 成功取向的教学评价 结果取向的教学评价 12 下属学习策略中属于精加工策略的是() 圈出重点 划线标识 做笔记 做摘录 13 把学习材料组合成具有一定意义的整体以促进学习效果的认知策略

考试必备高等教育心理学案例讲课讲稿

考试必备高等教育心理学案例 本答案非标准答案,只是配合教学整理简易要点,如果参加考试答题应在此基础上再做概念和理论的详细解释为好,另答题知识也非标准答案,只是本人一家之言,有些参考了张奇老师的教学内容,在此表示感谢!;综合练习题源于历年真题,由于目前考试主要是案例分析,为此部分论述题没有收录,有些只是回顾而非完全原始题的模板,特说明 2-1一位新教师用半节课的时间讲完一节课的内容。你怎样帮助他改进教学? 知识点:教学监控能力的问题 分析:讲的太快,内容设计不好,提高监控能力、自我监控。 2-2一位教师只顾讲课,不与学生接触,对不对?错在哪? 知识点:涉及师生交往 分析:不与学生交往的危害,改善师生关系,主动和学生交流,主动权在老师。 2-3一位教师经常当面讽刺学生,对否?错在哪里?怎样改正? 知识点:教师威信、教师期待 分析:对学生的期待是消极期待,不利于建立教师威信,应以鼓励为主,与学生交往,正确的期待。 2-4一位教师经常背后嘲笑某学生,错在哪? 知识点:教师期待P33 分析:教师说学生不好是负面期待,有两个结果,一是发奋努力,二不学了。首先不要对学生嘲笑,这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其次,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使其变得自信和自强, 并激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2-5一位教师上课学生经常起哄,怎么办? 知识点:教育机智 分析:机智处理,将不良的危害减到最小,与学生心平气和谈判,发现原因,改正,承诺,先分析原因,再解决问题。 2-6学生集体罢课怎么办? 知识点:教育机智 分析:妥善处理人为的突发事件,教师要沉着冷静,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态激化,最大限度控制消极影响。 3-1某钢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众熟练演奏一曲,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半小时后逐一进行检查,问这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对职称、工作环境、工资、福利以及在学校中的地位等方面的追求,这是教师生涯发展的( B )。 A.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B.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C.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D.群体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2.教师亲身体验并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能够用角色规范来衡量和调控自己的行为。这是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发展的( C )。 A.角色认知阶段 B.角色成熟阶段 C.角色认同阶段 D.角色信念阶段 3.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是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 C )。 A.认知特征 B.能力特征 C.人格特征 D.意志特征 4.面对压力,人们会有各种应对方式,调整认知方式和期望水平的方式属于( D )。P45 A.防御性应对 B.反抗性应对 C.间接应对 D.直接应对 5.大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D )。 A.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B. 从以遵从形式思维为主向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C. 从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向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D.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6.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两种,其中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来度量的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称为( A )。 A.流体智力 B.晶体智力 C.多元智力 D.成功智力 7.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D )。 A.建立对专业的信任感 B.培养专业兴趣 C.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D.A、B、C都是 8.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学习的分类,最简单的学习是( B )。 A.刺激—反应学习 B. 信号学习 C. 概念和规则学习 D. 解决问题学习 9. 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后来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这是( A )。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恐惧 D.刺激评价 10.“望梅止渴”这种现象最适宜的解释是( B )。 A.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B.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C.士兵的士气高 D.梅子对人的味觉器官的刺激作用 11.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是( C )。 A.发现学习 B.条件反射学习 C.有意义接受学习 D.问题解决学习 12.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D )。 A.非指导性学习策略 B.同化策略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研究包括行为研究和心理研究。心理研究包括 无意 识研究和有意识研究。所谓意识,就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总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具有意识,人才能够觉察到作用于感官的外部世界,人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其联系,并能主动的去改造客观世界;人也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主观世界,明确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内心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情绪状态,知道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由于具有意识,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3、个体心理系统? 答: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心理动力,该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

人的需要有生理的、社会的需要,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则对人的需要进行调解和控制,并由此确定个体对客观世界民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度。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与其关系。 a.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b.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与其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管体验,这就是情绪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可以说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客观原因。 c.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这中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

4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整理2018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内心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个性心理: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得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教师角色:传道授业解惑,既是社会角色,又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教师主要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分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遗传素质:是生物体遗传给后代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例如:肌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等,它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人类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机械学习是一种单纯依靠记忆学习材料,而避免去理解其复杂内部和主题推论的学习方法。平时多称为死记、死背或死记硬背。 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之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它不仅存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认知策略和态度品德的学习之中。 普遍迁移:一开始是学习一个普遍的观念,而不是学习技能,然后这个普遍的观念可以用做认识原先掌握的观念的一些特例的后继问题的基础。 侧向迁移:习得的概念和或一般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一般不会产生新的概念或规则。 知识:即陈述性知识,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 命题:指一个独立的断言,通过它可以使我们了解某个判断的真假。 图式:是由信息组成的单元,是大的知识结构,它能够运用于范围广泛的情境之中,是加工信息的基本框架。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习得的、用于改善自己在某一学习任务上的表现,并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一组或多组方法、技巧或程序。 元认知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总结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 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3.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4.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的总和。 5.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6.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 7.★学习——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 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8.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9.★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10.★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11.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 实质性的联系。 12.同化——即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 非人为的联系。 13.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1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叫记忆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15.★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 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其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16.知识“表征”——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17.图式——是指事物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可分为关于客体的图式和关于事件的 图式或做事的图式。 18.脚本——是人们关于多次出现的有时间顺序的事件的图式表征。 19.同化——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 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 20.★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 知识与旧知识所构的关系是类属关系,即下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 21.★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在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 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22.★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 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23.生成性学习——是指对所阅读的知识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24.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5.★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积极影响。 26.★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消极影响。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编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整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代表人物是冯特(实验法)。 3.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的功能、机能,代表人物:詹姆斯(意识 流)。 4.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S-R联结。 5.完形主义者(格式塔)认为心理是一个完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佛罗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7.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诞生。 8.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 段。 9.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去发展。 10.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 习、并列结合学习。 12.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3.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保持、提取和应用。 14.桑代克用“形状直觉”理论支持了相同元素说。 15.柯勒用“纸下觅食”实验支持了关系转换说,批判了相同元素说。 16.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支持了经验泛化说。 17.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表征方式为命题、命题网络、图式)和程 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为产生式)

18.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19.重复、抄写、画线、记笔记属于复述认知策略;口诀记忆法、谐音记 忆法、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列提纲、画图属于组织策略。 20.记忆按内容分为五种:形象、情景、语词逻辑、动作记忆;按时间长 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 2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 22.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自我中心阶段。 2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存——认同——内化。 2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26.刺激控制教学模式基于强化理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发展学 习理论;现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7.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压迫性的。 二、名词解释题 1.学习:就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凭借经验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2.人格:又叫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从众: 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和群众保持一致的现象。 5.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6.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 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30分) A、教学媒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标准答案:B 2.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3.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4. ()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不朽的教学心理学思想。(30分)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标准答案:B

5.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6. ()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33.33分) A、思考 B、记忆 C、认知 D、感觉 标准答案:C 7.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4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标准答案:D 8.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9.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3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10. 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对于具体运算阶段描述正确的是()。(33.34分) A、没有守恒概念 B、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C、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 D、理解原则和规则,并尝试改变 标准答案:C 11.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把个体认知的发展区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7岁是()阶段。(33.33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标准答案:B 12. 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的形成。(33.33分) A、可逆性 B、灵活性 C、守恒性 D、补偿性 标准答案:C 13.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14. 人际交往中大胆、胆小、豪迈、内敛等属于交往中的()方面的体现。(30分) A、交往动机的迫切性 B、交往内容的多样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