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孤岛_时期_申报_自由谈_的抗战救亡舆论研究_陈阳

_孤岛_时期_申报_自由谈_的抗战救亡舆论研究_陈阳

_孤岛_时期_申报_自由谈_的抗战救亡舆论研究_陈阳
_孤岛_时期_申报_自由谈_的抗战救亡舆论研究_陈阳

2013年第4期

1937年的中国大地,处处弥漫着战火和硝烟,而上海租界地区由于受到英、美、法等国管辖得以孑立于日占区的包围之中,成为一座漂浮于海上的“孤岛”。错综复杂的大形势客观上造成了上海“孤岛”时期特殊的新闻环境,本文研究的正是这一时期的《申报·自由谈》。

一、上海“孤岛”时期的新闻环境(一)上海报刊群像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后上海被日军占领,日军对新闻进行管控检查,接收了原国民党设在租界的新闻检查所,宣布对租界内的中国报刊实行新闻检查,为了蛊惑人心,日军指挥部直接创办了大型日报《新申报》,汪伪刊载伪国民政府的政策和汉奸言论的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以及

《国民新闻》、《平报》、《新中国报》等在内的汉奸报刊,这些敌伪报纸扮演着日本侵华的喉舌机关,企图宣传汉奸思想,从思想上控制中国民众,营造以“和平”为名的奴化新闻环境从而掩盖战争的真实性质及日本侵略本质,受到爱国民众的抵制和反抗。

尽管爱国报纸生存境况严峻,但还是有一些“洋旗报”借着租界的“中立”保护,机智灵活的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救亡报纸有爱国人士集资创办的《文汇报》,它及时地给“孤岛”人民传来军队英勇抗战的捷报,给人民以鼓舞。此外,1938年10月10日,之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停刊的上海老牌大报《申

报》打着“洋旗”复刊,积极举起抗战大旗,与其他爱国救亡报刊一起揭露日寇阴谋,鼓舞民众反抗侵略,拒做亡国奴,以进步的舆论导向引导民众,构建起坚固的抗日宣传战线。

2、形式各异的爱国报刊

正如《新闻报》副刊《快活林》编辑严独鹤所言:“副刊在一张报纸上,绝非等于附庸,而自有其独立的地位,即应从独立的地位,发挥其独立的精神与功能……独特地对读者有所贡献”。除了报纸本身的消息外,副刊作为我国独有的报学与文学交叉的现象,在“孤岛”时期也发挥着自身的宣传优势积极宣扬抗日救亡理念。

这一时期抗日宣传比较突出的有《文汇报

·世纪风》和《申报·自由谈》,《世纪风》以犀利的战斗风格为匕首投枪,刺向敌人,同时教育公众认清现实。《申报·自由谈》以杂文、诗歌、散文、评论等文体形式有时配以漫画,从不同侧面展现敌人侵略本质,讽刺汉奸,警醒民众,此外还发展出包括增刊、专刊等形式,如《生活》、《世界知识》

、《读书生活》等周刊杂志都出版了“抗日特刊”、“抗日增刊”,《申报》为激励青年抗战,特出专刊《战时青年》,原有的《电信专刊》、《儿童专刊》则围绕抗日救亡主题,从专业领域的角度针对自己的读者群宣传抗战爱国,这些对副刊是一种补充,以富于变幻的形式和语言为唤醒民众救亡图存鼓与呼。

二、《申报·自由谈》的救亡宣传1、编辑方针的确立与贯彻

1938年10月10日《自由谈》复刊之际,王任叔以编者名义发表《复刊词》,指出

“今天,中华民族是在侵略者的压迫下,发动抗战争取伟大的自由了,本报为不得自由而停刊,本报又为争取自由而复刊”。

复刊词中说道“民间的言论,以报纸的形式出现时,这就负了争取自由的使命。”强调了从《申报》创办至此时有一个要求始终一致,那就是“力争言论思想的自由”,后联系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对于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事物的态度指出思想自由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后厘清了自由、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指出自由并非空洞无物之谈,“我们绝不能对于一个叛国者,以为于己无关,或有妨个人自由,却不加以攻击”,而是要通过争取自由来发现真理。点出了复刊的目的“历史规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同时历史也指示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前途。但在中国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抗战的胜利没有获得之前,我们还得努力去寻求这‘完成’这‘获得’的必要条件。这不是一句口号,一个指令所能为事的。必须人人弹精竭虑自由地贡献各种意见与主张,以备采择施用,而求达到目的。我们就想在这小小的篇幅里,负起这一个小小的任务”

。文末表示“这里不是什么‘文化禁地’”,“欢迎一切作者来扶持指教”,将这里比作一块“园地”,邀请广大读者作为园丁共同培育浇

“孤岛”时期《申报·自由谈》的抗战救亡舆论研究

○陈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上海“孤岛”时期《申报·自由谈》利用副刊文体的丰富多样性针砭时弊,揭露敌人阴谋,反映现实,从而唤醒国民积极抗日,形成了有力的抗日救亡舆论氛围,推动着上海民众的抗日爱国运动。

【关键词】

《申报·自由谈》抗日救亡舆论爱国运动195

2013年第4

灌,“我们没有文艺的派别,我们也没有思想的成见”,“我们只有一条禁律:不违背民族国家的利益”。

在这篇复刊词中,以谈“自由”为核心,主编王任叔从古论起,明确了报刊对于争取自由所担负的使命,以及思想自由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由此引出《自由谈》复刊是为了推动中国抗战胜利而集思广益,纳百家之言服务抗战的编辑方针。

2、多样化体裁服务主题

文以载道,杂文短小精悍的形式符合战时随时评点时事的要求,因此《自由谈》积极运用杂文讽喻现实,发展出以杂文为重点的副刊特色,常发表一些有着时事指向的杂文。

1938年10月10日,汪精卫发表投降言论《信念与刺激性》,10月13日《自由谈》即刊出王任叔署名“白屋”的杂文《略论刺激性》,文中以鸦片吗啡为例比喻刺激性的事物,指出刺激性事物本身无害,关键在于使用是否“适度”,论及思想,“偏激”的“刺激性”语言可能实际上是“触着了烂疮疤”,揭示出了“笑里藏刀”、“口是心非”的阴谋真相。

针对潘公弼发表的时评《昨今之惶惑悲愤》,《自由谈》上发表了署名“巴人”的杂文《‘和平’云乎哉》与之针锋相对,短短百余字却逻辑严密,层层推进,从“七七抗战之初”的“不平则不和……终于平不了,于是打起来了”到“南京撤退前后”的“光荣不了于是打下去了”到“广州失陷”后再提“和平”,作者点明自己观点,分析日本提“和平”的实质是“倒蒋”,“‘和平’云乎哉,‘倒蒋’而已也”,从而指出清醒的人民应识破所谓的“和平”阴谋,结尾处大声疾呼“拥护蒋委员长抗战到底!反对一切‘和平妥协’论调!”

诗歌作为表达情感的一个渠道在杂文之外也常有刊载,多用来抒发对爱国英雄的赞美和对国人抗日救国的激励,除此之外,一些散文、短评也以不同的写作特点出发呈现出抗战生活的不同面向。

诗歌《他是光荣地牺牲了》热情讴歌了教育家冯国华抗战殉国的英勇事迹,诗中肯定了冯国华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好战士”并点题“他是光荣地牺牲了”,诗中以×暗指日本人,“×人的残酷,正

见他死的伟大”,“我们正坚强的踏着他

的血迹前进”。类似的还有绍光的《生与

死的讴歌》,以“激昂的号角,唤醒了中华

民族的迷梦”,作者呼唤人民谨记“全中

国的人民,生,要为民族而生!死,要为国

家而死!”

汪霆的“短评二题”《中庸》和《中

国已经不再躺在街心了》针对时局和国

民性的批判一针见血。前者批判了一些国

民凡事易于满足,认为“适可而止”即可,

而笔者认为“中国人如想得救,而且想翻

起身来像一个人一样的生活在这地球上,

就先得改掉这种妥协的‘中庸’观才

是”,“我们的争自由的战争,必须要继续

到我们完全使自己成为主人时才能停

止”。后者则反驳了某些政治家认为中国

病入膏肓,“一切不如人,只有躺在街心”

的观点,批判了这种消极抗战的态度。

中篇连载小说和通讯以鲜活的情节

和作者亲身的战地感受给读者展现了抗

日战争的一幅幅真实图景。迪平的《王家

港》、周燕的《烽火中》,都以军民抗日反

奸为题材。战地通讯和采访的系列文章,

最具有特色的是李乔的《徐州突围回忆

记》、圣旦的《战地追记》、曹聚仁的《战

地旅行杂感》。

3、版面和语言分析

上文分析的《自由谈》作品旗帜鲜

明,抗战态度坚决,或批驳汉奸、妥协派的

论调,揭露他们的卖国言行,或以真实例

子反映抗战现实,肃清了以妥协求“和

平”的思想行为,理性地批判这种委曲求

全的社会风气和国民性,清除抗战的思想

阻碍,振奋了人民的抗战斗志。

《自由谈》的语言风格是抒发对英雄

赞赏时慷慨激昂,在号召国民奋起抗战时

富有煽动性,常以“我们要……”、“……

吧”句式加上感叹号,表达出强烈的爱国

感情和号召力,同时在涉及对日寇的谴责

时又巧妙的避开检查者的限制,用暗示或

比喻的方式抒发对侵略者的仇恨,灵活地

发挥了副刊的武器性、战斗性。

在版面编排方面,这一时期《自由谈》

一般在版块标识边配以本版的主要观点性

文章,这一般也是编者对新近局势的意见,

最吸引眼球。在周围排一些短文、诗歌,下

方多为一些连载,如“民族文话”等,在文

章的中间穿插一些漫画,给读者直观的印

象,总之《自由谈》的语言和版面编排都紧

扣时事,服务于抗战救亡的主题。

三、“孤岛”时期《申报·自由谈》的

影响和启示

《申报·自由谈》贯彻抗战精神,积极

参与抗战爱国活动,响应“文艺工作者义

卖周”建议,为抗日爱国人士募捐善款,

以文艺界进步力量在物质上支持着孤岛

的抗日活动。而作为社会的文化指针,

《申报·自由谈》告诉我们,副刊也可以深

切关注社会生活,而不是停留在浅层次的

都市休闲文艺上。

副刊与时事的互动性在《申报·自由

谈》有很好的体现。副刊的舆论导向功能

要求报纸推出适应时代主题的作品以引

导舆论,正如“孤岛”时期的《申报·自由

谈》,在宣传抗日爱国方面的舆论示范作

用。在现在的多元化社会中,充斥媒体的

是更加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选择,在面临

一些事件时,人们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

惑,不能透彻的认识事情的本质,因此报

纸副刊应从文学艺术角度提供启发和引

导,发挥自身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

二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②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③陈昌凤:《蜂飞蝶舞——

—旧中国著

名报纸副刊》[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④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M].华文

出版社,2001

⑤董黎丽,《〈申报·自由谈〉研究》

[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⑥王灿发,《孤岛时期的〈申报·自由

谈〉编辑思想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1)

⑦王灿发、何新华,《抗战时期的〈申

报〉副刊》[J].《青年记者》,2005(9)

⑧何国涛,《上海沦为“孤岛”时期

的新闻杂志界》,《宁波文史资料第二十

二辑·宁波文史资料存稿选编》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

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196

历史: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定都天京; 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理解: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运用: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讲析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 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经济在幅员辽阔的古老中国广泛存在,使得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是中国人的主体。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至今依然如此。如今我国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提到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都是十分重要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进入近代的中国农民怎样担任起近代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一任务的?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 教师补充材料: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

(调查报告)抗日战争中的英雄

(调查报告)抗日战争中的英雄 篇一:抗日战争调查报告会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会导学案 班级姓名 【活动目的】 1、通过亲自调查,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通过开展活动,了解抗日战争,想抗战英雄学习。 3、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自己对战争的认识。 【活动步骤】 1、交流搜集的资料。提示:1、回忆自己学过的有关抗日战争的课文,书籍,电视剧,电影等。 2、展示自己课下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 2、筛选资料。提示:整理出最可靠、最有说服力的内容。 3、选题。提示: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组织组员,选择一个题目。2、选择其中的一个较小的选题入手,选题越小,调查就越可能深入、细致、具体。 4、完成调查计划。 5、合作探究,查阅资料。提示 :一边调查,一边记录,简要写下自己的感受。 6、完成调查报告。

7、集体交流。 【拓展延伸】中国领土钓鱼岛简介 钓鱼岛,全称“钓鱼台群岛”,日本人称其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群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东经 123°-124°34' 北纬 25°40'-26°相对位置:闽之正东,台之东北。距基隆102海里,距那霸230海里。 地质特征:其海域为新三纪沉积盆地,富藏石油。据1982年估计当在737-1574亿桶。地理特征:处在大陆架上,附属于台湾岛,以海沟与琉球群岛相隔。群岛由七座小岛组成。 在19世纪末爆发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1884年日本那霸居民古贺首次登上钓鱼岛采集羽毛和捕捞周围海产物。他随后提出开拓钓鱼岛的请愿还被冲绳县知事拒绝。1885年后,冲绳县知事多次上书日本政府,要求将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归其管辖,日本官方都顾及中国清朝政府对这些岛屿的主权主张而没作答复。但是后来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后,通过强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攫取了台湾及附属各岛屿。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后,把台湾归还给了中国,却把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等私自交给了美国托管。

《抗日救亡运动》教案

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组织学生了解一组新闻: 1 (记者王军于新超郑东鸿)新华网沈阳9月16日电: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70周年,辽宁省及沈阳市将相继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教授认为,这一天是国耻日,全体中国人都应该记住这惨痛的历史教训。“在这样的日子里,再搞嫁娶和开业之类的庆典活动,实在不应该”。 2 在去年“九一八”前夕,曾担任辽宁省副省长和政协副主席的林声在一次有老红军、老战士和二战受害劳工参加的座谈会上,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吁,他说:“现在还有一些市民在9月18日这天仍然搞一些喜庆活动,这是不合时宜的”。林声的倡议不仅得到了在场的老红军、劳工等的热烈掌声,一些商家和市民也积极响应这一呼吁。 3 去年,原定于9月18日开业的沈阳一酒店为了纪念这一国耻日,特意推迟了开业日期。一些原打算这一天喜结良缘的年轻人也改变了结婚日期。 4 今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张一波等人说:“国家应通过立法等形式形成一种制度,最少也应号召人民不要忘记国耻,牢记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5 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 6 2003年9月18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72周年的国耻日。而这几天的珠海,却发生了足以令整个中国愤怒的一幕——数百名日本男客人组成的一个观光团,在一个五星级酒店中大肆“买春”,并公开称“就是来玩中国‘小姐’的”。 7 晨报合肥专讯13日下午2时,鄂州、珠海两地警方联手,成功抓获“9·16”珠海特大组织、介绍卖淫案重要涉案嫌疑人廖某。14日,鄂州警方将廖某移交珠海警方。 承上启下,设问过渡:“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国耻纪念日?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布置学生阅读79——81页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华书局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三十三篇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华书局版课后 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三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 ) A、一名日本人被杀 B、污蔑中国军队炸毁沈阳北郊附近的一段铁路 C、日本兵失踪 D、日本兵被打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在卢沟桥事变中为国牺牲的将领有( ) ①邓世昌②佟麟阁③赵登禹④王铭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电视剧《少帅》是传奇人物张学良的人生自传,娓娓道出这位沧桑老人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36岁那年他和杨虎城将军发动的事变,震惊中外。这里的“事变” 是指( ) A、东北易帜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西安事变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电视剧《西安事变》再现了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历史。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有利于( ) A、中国国民党 B、中国共产党 C、中华民族 D、日本侵略者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华民族坚持抗日十四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如图照片是一座图形独特的纪念馆,从图中可以看到它纪念的事件发生的日期是: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这座纪念馆,它坐落的城市应该是( ) A、南京 B、北京 C、武汉 D、沈阳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哪个事件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 A、西安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一·二八事变 【答案】:

抗日战争的调查报告

抗日战争的调查报告 调查主题:抗日战争 调查人员:兰振华 调查内容:1,抗日战争是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了 反抗日本人侵略中国的革命战争。 2,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中国伤亡人数最少有4100 万人,死亡1700万人。9500万人成为难民,中国人口损失应在5000万人 以上中国共损失约6500亿美金。 3,在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贫穷,孩子们没有钱上学日本人并且禁止孩子们上学,好用孩子们当诱饵,甚至杀害。 调查感想: 日本人的残酷让人气愤不已,他们那么的卑鄙可恶。使我真想把这个日本人的罪恶想降到他们下一代的身上。可是一个人的罪恶怎么能让 下一代也不能好好的生活哪?我们还是中国人嘛?我们还都对的起中国 先辈们吗? 日本人你们该醒悟了,我们中国人不丑不恶,为什么你们当时非要把中国人的生命置于不顾,把中国人民的生活搞得悲惨至极、一塌糊涂。 你们快醒悟吧!中国人不是要战争,而是要和平,我们也向往人世间一 切美好的事物,我们也憎恨战争。日本人,你们该醒悟了! 中国人也有错,在战争爆发时,中国人不屈服于你们,中国人的心太软,不愿让你们经历那些悲欢离合,你们却忘恩负义,至中国人于死 地。你们良心何在,几年后,你们良心何存。看来,中国人真的错了! 你们太可恶了。 “我们需要和平,我们憎恨战争,我们渴望和平!”在平时,没有和平的世界会是怎样的?那么有和平,并且充满和平的生活又会是怎样 的一番景象哪?我们可想而知。在和平的国度里,我们各族的儿女手拉 手,共同创造世界的未来。而在恰恰相反的仇恨国度里,看到的没有阳 光,只有战乱,人民的生活疾苦,别说手拉手,就可以说是永看不到天 日。永无天日的光阴该是多么的难过呀!“我们渴望和平,我们憎恨战 争,我们渴望和平!” 调查结论:珍惜和平,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我希望世界永远和平,望大家可以让战争不再重复,我呼吁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和平,战争不再重复。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与反思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课题内容: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了解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西安事变等20 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2.能力方面:(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 全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反动性的揭露,培养学生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3)通过学习,理解一二九运动,并能认识当今时代赋予爱国主义和青年学生社会使命的新内容;概括抗日救亡运动的基本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4)探究中共竭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使学生 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2)通过对抗日救亡运动的介绍,使学生们懂得:日本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各阶层的愤怒,抗日救国成了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的爱国行动。(3)通过对本节教材的讲述,要培养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仇恨,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4)通过学习,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时间及其和平解决;了解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为。 三、教学重点: 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 四、教学难点: 1、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必要性 五、教学方法:课件展示教学;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 六、教学资源:教学课件(ppt)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和《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 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二、要求学生认识 1.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侵略中国,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侵略步骤,使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2.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政府从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需要出发,采取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气焰,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3.在民族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提出“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正义呼声,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在民族危机关头,各阶级、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举起了抗日大旗,同

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的斗争,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精神和爱国之情。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概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概括历史特点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九一八事变。 二、本课难点: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及其影响。 教学设备, 录音《松花江上》、教学幻灯片。 教学要点(板书) 一、九一八事变 L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 2.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建立

3.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二、一。二八事变 1.一.二八事变 2.淞沪抗战 3.《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中国共产党的抗战:①发表宣言 ②派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杨靖宇) 2.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的抗战 3.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战: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4.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战:①北方: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②南方: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在前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情况以及大革命

2021年抗战历史事迹调查报告

2021年抗战历史事迹调查报告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historical deeds of the Anti Japanes e war in 2021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2021年抗战历史事迹调查报告 前言: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关于抗战老兵对抗战历史感慨的调查及思考 ———以xx为例 摘要:我的爷爷是一位军人。他经常和我说起他当兵的事迹,虽然没有参加过抗日战争,但是当了一辈子的兵了。他认为军人是一项很光荣的职业,军人是最值得尊敬,作为一名老兵他很引以为傲。 前言 实践时间:2015.2.12 实践地点:xx 实践人员:徐慧子、康彬兵、敖乐 实践内容:敬爱老兵们对抗战历史的感慨 实践方式:面对面采访与网络视频

一、调查资料 (一)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 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 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 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 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 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二)退伍老兵的晚年生活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的老兵们,他们孤苦无依、缺少工作、 有的被子女所嫌弃晚年生活过的十分的艰苦,有的甚至还靠卖 塑料瓶维持生活。 二、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 (二)、老人采访总结 据徐爷爷回忆,当时他的爸爸,因家里太穷,1943年, 他便在当地报名参军,徐爷爷说:“因为当时的情况很困难, 没给我配枪,只给我配了信号枪,随后跟战友们一起参加抗战。”

第13课 抗日救亡运动讲解

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 李河初中谭海滨 【课标要求】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暴行,概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情况,掌握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发动者及其结果,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研究日本对外扩张的必然性,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全球意识;通过研究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了解西安事变后错综复杂的形势,讨论应当怎样解决西安事变,发展学生从全局出发,从大处着眼,冷静地分析、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分享的能力;通过收集张学良、杨虎城生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与整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使学生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性,牢记民族恨,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通过比较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了解张学良、杨虎城的生平,学习张学良、杨虎城为国家、民族最高利益置个人生死存亡于度外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

系,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重点难点】 一、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二、难点: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导学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谈话法、图示法等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播放歌曲《九一八》,同时展示抗日英烈图,设问:歌曲中所说的九一八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怕翻开这段悲惨的历史呢?九.一八;那一幕永远凄厉的天空;从此残留下,是一种难以抚慰的悲恸;谁能忘了它!曾经的国土沦丧家园被侵占;多少血与泪,都尘封在那场混浊的硝烟中。就让我们走进这段血与火的历史,去感受民族的耻辱和仇恨吧。 (课件出示课题)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 学习新课: (课件出示)一、勿忘国耻——九一八事变 (课件播放《九一八事变》) 设问:这段影视资料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 1、经过:①时间:1931年9月18日 ②地点;沈阳

高一历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

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史实、文献资料,探讨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2.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比较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的原因,培养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1.九一八事变 (1)发生原因: 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确立先占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 内部原因:摆脱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及由此引起的政治危机。 外部条件:国际上欧美各国无暇东顾。国内蒋介石“围剿”红军,无暇北顾。 (2)爆发:1931年9月18日夜,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陷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 (3)各方态度: ①蒋介石:绝对不抵抗。主要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

②英美:忙于应付国内严重的危机,对日本采取姑息政策。 ③国联: a.对日本:不承认日本维护伪满,独霸东北的要求; b.对中国:不同意中国恢复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原状的意见。 实质:把东北变成帝国主义共管殖民地。 (4)影响: ①东北三省沦陷,沦为日本殖民地,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②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局部抗战拉开了序幕。 ③开始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国同日本的矛盾。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打击帝国主义。派大批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组成东北抗日联军。 (2)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 (3)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二)重点、难点 1.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异同点分析 相同点: ①背景都基本相同:日本因遭受世界经济危机打击而转嫁矛盾;蒋介石政府全力围剿红军。 ②方式基本相同:日本蓄谋已久,制造了发动军事进攻的借口。 ③结果相似:中国最终战败,丧失主权。 不同点:

“一二_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倡议书 纪念

“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倡议书纪念 尽管31军和46军是桂军的二类预备部队,与日军最强的第五师团交战时毫不含糊,虽然武器装备绝对落于下风,有的士兵甚至还扛着鸟铳上战场,然而,人数和武器都占据了绝对优势的第五师团仍然没有占到便宜。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此次运动被称为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坚持锻炼,有效学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做到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按时作息,不熬夜,不贪睡,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温故而知新”,在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过暑假的同时,不忘时常温习功课,尤其是对自己比较薄弱的课程,利用暑假时间,认真钻研,查漏补短;同时,要按照学校老师的要求,完成暑假作业,预习新课程,学习新知识,加强课外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过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暑假。 纪念“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倡议书 青年是人生的骄傲,也是时代未来的希望。七十四年前的中国学生,在中华民族陷入危机时,不畏恐惧与威胁,在这片热土上洒下热血,进行抗议和示威。他们穿过大街小巷,将爱国之情和民族危机之感传递到每个人的心里,也为自己的青春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七十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为他们而唱,为青春而唱,为生命而唱。 “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距今已有七十四年了。大半个世纪过去了,

但我们并没有忘记当年北大的先贤们勇敢无畏地为了祖国、为了理想而与帝国主义抗争的景象。面对大刀、水枪、皮鞭和逮捕的威胁,北大学子作为先锋队,带领着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爱国请愿和示威。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唱着“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亡之歌。运动中涌现的一批又一批的爱国青年,冒着严寒,忍着饥饿,顶着随时可能失去年轻生命的危险,用嘹亮的口号,唤醒了大众麻木的心灵和泯灭的良知。他们震天的呼喊使“卖国贼”们心惊肉跳、忐忑不安;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各地爱国学生和爱国人士的支持和声援,最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虽然“一二•九”已经过去很久,幸运的我们不必再挣扎在战乱中,不必再生活在硝烟里,不必再用鲜血、生命与敌人斗争换取和平与安宁。但是,作为北京大学学生会一员的我们,难道不应该为国家、为社会做些什么? 让我们关爱自己生活的社区,积极参与到文明社区创建过程中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善举做起,积极参与社区好声音合唱展演,让歌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参与“最美保安”评选,在社区弘扬敬业奉献、诚信友善的良好风尚;参与关爱自然图书换绿植活动,推广勤俭环保的现代生活理念;关注社区文明人物评选和文明社区创建成果展,让身边的文明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建文明社区的道路上,携手同行,共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区,共享一个美丽温暖的家园。 在此,我们倡议:让我们踏着先贤“收拾山河、心系天下”的足迹,传承先哲“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以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双手,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继承和发扬“一二•九”运动的光荣传统,担负起时代的责任;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报效祖国,勤于学习和实

高一历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淞沪停战协定》,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思想教育目标 1、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在民族危机的关头,中共发出抗日宣言,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 2、在民族危机的关头,各阶级、阶层为挽救危亡,纷纷举起抗日大旗,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的传统。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九一八事变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概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 难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后,各阶级、阶层的对日态度及其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这节课的重点是日本侵华的原因和九一八事变,在教学中计划采用以下方法:在导入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解日本侵华时注意联系前面所学过的有关日本侵华的历史,使学生形成日本侵华是预谋已久的这样一个观念,在讲解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可穿插一些生动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要点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 一、日本大举侵华 1、原因 (1)、根本原因: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2)、内部原因: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 (3)、外部原因:国共对峙,欧美各国忙于应付大危机 2、九一八事变: (1)、经过 (2)、结果:东北三省沦亡、伪满洲国建立 (3)、影响: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的地位上升。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日斗争 4、国民党内爱国将领的抗日斗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第14课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了解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西安事变等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2.能力方面:(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反动性的揭露,培养学生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3)通过学习,理解一二九运动,并能认识当今时代赋予爱国主义和青年学生社会使命的新内容;概括抗日救亡运动的基本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4)探究中共竭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2)通过对抗日救亡运动的介绍,使学生们懂得:日本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各阶层的愤怒,抗日救国成了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的爱国行动。(3)通过对本节教材的讲述,要培养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高度重视,勿忘国耻。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4)通过学习,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时间及其和平解决;了解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为。 教学重点:1九一八事变;.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难点: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西安事变和平解 决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法、情景创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欢迎大家和我共同进入今天的历史课堂。请看大屏幕,这是沈阳 的九一八事变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每年的9月18日,沈阳市都要鸣响警 报,告戒人们国耻不能忘,向我们诉说着那场84 年前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 重灾难的历程,日本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开始。 一、九一八事变 (一)背景: 1、日本方面(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是既定的国策。(简单介绍大陆 政策;日本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 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 (2)为摆脱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爆发严重的经济危

历史必修1岳麓版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集体备课教案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使用对象:时间: 课题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悉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过程,记忆和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太平天国的兴衰,正确认识天京变乱,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重点难点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难点: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到亡的原因,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回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5分钟) 一、原因: 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广西灾害严重 二、过程: ①1851年1月,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②1853年3月定都天京,并进行北伐和西征 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③1853年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核心:绝对平均主义特点:革命性,空想性 ④1856年,天京事变 根源:小农经济分散性 ⑤1859年,重建领导核心,颁布《资政新篇》 性质: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特点:进步性、空想性 ⑥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被中外势力联合绞杀 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分散性、落后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剿杀 三、意义: ①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②《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的理想,《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③打击了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④是近代史上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也是农民战争最高峰 四、新特点: ①起义年代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治国方案新---提出《资政新篇》 ③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反殖民 ④失败原因新---被中外势力联合绞杀 四、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败因:根本原因(内因):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提不出合理的救国方案; 主要原因(外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身边抗战历史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897 身边抗战历史调查报告完 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边抗战历史调查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关于身边抗战历史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资料 史料统计,8年抗日,出川抗日川军多达300余万人,伤亡共计64万多人,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居全国之冠。 (一) 青白江家珍公园湖畔,矗立着一座高近两米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由红砂石修建,碑座为正三角形,碑身正面刻“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两侧各有“耿营长明抗倭死事纪念碑”、“易营长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课程标准】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教材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民主革命的第一次,教材分两目来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金田起义”和“天国兴衰”。“金田起义”这一目主要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天国兴衰”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及其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基本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有了大概的了解,故学生对重点的掌握比较容易,但是在高中,本课除了介绍史实外,重点是通过两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天京事变这一事件分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需要老师充分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及其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军事全盛,天京事变、天京陷落等主要史实。两个纲领,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事件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中英雄们的斗争事迹,使学生感受在革命中先烈们大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天京事变的分析,加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认识。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过程,以及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教学难点】 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局限性。 【教学流程】 导入:展示幻灯片: 播放《太平天国》主题曲:《浩浩乾坤》。 师:这首歌是电视剧《太平天国》的主题曲。听完之后对这首歌有什么感觉? 生:很震撼。 师:对,说明了这次农民运动声势浩大。最终的结果呢?生:失败了。 师:所以,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演绎的一首波澜壮阔的人间悲歌。今天,我们就从千千万万的太平军中选取一个叫做王顺的人,来看看他和他曾经的天国梦。

身边抗战历史调查报告

身边抗战历史调查报告 一、调查资料 史料统计,8年抗日,出川抗日川军多达300余万人,伤亡共计XXX万多人,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居全国之冠。 (一) 青白江家珍公园湖畔,矗立着一座高近两米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由红砂石修建,碑座为正三角形,碑身正面刻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两侧各有“耿营长明抗倭死事纪念碑”、“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字样。从简短的碑文上可以了解到,耿、易两位营长毕业于黄埔军官学校,均牺牲于抗战爆发的1937年,不同的是一位牺牲于上海南口战役,一位在南京保卫战中就义。而后,他们的灵柩被送回四川,由本地人出资修建纪念碑。 (二) 为了寻找抗战老兵,帮助他们能够安详地渡过晚年,由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联合省内多家机构和志愿者们共同发起的“四川老兵关怀计划”项目20XX年11月29日在成都启动。据了解,该项目将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抗战老兵线索,寻找川籍或者现居四川的老兵,为老兵们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关怀。在该项目的启动仪式上一位名叫苏国章的老人泪洒会场。苏国章老人出生于1921年,17岁便在中江川北师管区参军,后加入第九十九军。在1939年,苏

国章参加了长沙会战,因负伤退伍,直至1948年重新回到成都。此后,苏国章经历了牢狱之苦,又辗转多地,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定居德阳。但是,由于在战争时期,苏国章丢失了证件,此后一直过着没有“身份”的日子,生活也异常艰辛。而就在项目启动前不久,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老人才重新有了自己的户籍。 “我从1937年就参军,既然承认我是抗战老兵,我希望不是说工龄多少,而是军龄。”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张文治谈起自己的心愿时,满是褶皱的双手不禁微微颤抖。抗战期间曾有XXX万名川军开赴前线,抵抗日本军队的侵略,而张文治正是其中之一。“我们用徒步、轮船等方式先后经武汉、南京、苏州抵达上海,参加淞沪战役,守陈家港、吨悟寺一线,坚守了八天八夜。”尽管事隔超过半个世纪,张文治对于初入战场的回忆却依旧清晰,他并不后悔倾尽青春保卫家园,但当年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是这位年近百岁老人心中最大的遗憾。 (三) 家住资阳的94岁远征军老兵朱守信,他总是回想起自己投身抗战的日子: 二、调查结果 时光荏苒,全民族抗战爆发迄今为止已有78年,许多抗战时期留下的痕迹还在,而当年风华正茂的战士们如今却早已过了耄耋之年。现在全川只有100多名川军抗战老兵了,而在我所在的地区还在世的老兵已经寥寥无几。比之更少的,却是世人对老兵们的关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 重点: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难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松花江上》的音乐,简单介绍此歌的背景,引入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展示有关“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图片,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问: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不是偶然事件?引导学生从日本国内、国际、中国国内形势方面进行思考、讨论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设问: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蒋介石为什么不顾民族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 让学生阅读课后材料解析的四段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学生议论之后教师归纳: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有:①认为中日双方实力悬殊,中国战则必败。②担心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日斗争中发展壮大。③认为国联合制裁日本。④认为让出东北,可确保其他十八省的安全。上述四点都是蒋介石为其妥协退让的辩解。蒋介石不抵抗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所代表的和维护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始终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二、一?二八事变 展示有关“一?二八事变”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楷体字部分,了解事件的经过,十九路军及上海军民的抵抗事迹。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在讲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出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各社会阶层,以及他们的抗日救亡活动。东北抗日武装的抗日斗争 通过展示有关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图片,由学生介绍他们所知的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讲述福建事变时,教师可联系一?二八事变以及事变后调十九路军到福建“围剿”红军的史实来分析福建事变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福建事变的特点 小结: 引导学生讨论1931-1936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却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此,反蒋便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部分,反蒋抗日是1931-1936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爆发原因 2.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及其原因、影响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新课讲知教案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新课讲知教案 [课标内容] (1)简述九一八事迹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讨论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过程等问题,学生培养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思考讨论“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1936年,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联共抗日。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从而学会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 感知九一八事就业兵团日本侵华的史实和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理解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分析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为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2 / 2

1、九一八事变 2、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三省的沦陷 3、伪满洲国的成立 二、一二九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表现 (1)一二九运动 (2)社会各界支援抗战 三、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作业] 指导学生解决课后习题。 2 / 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天平天国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定都天京;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2)理解: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3)运用: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讲析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太平天国领导者洪秀全的塑像及洪秀全的《吟剑诗》: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扫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西南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平乐如何。

这首诗表达了洪秀全要领导农民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决心。洪秀全出身于农民家庭,曾经和千千万万个学子一样,他的理想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然而,我们并没有在清朝的官员中见到他的身影,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走上反清的道路,是什么原因使他可以一呼百应,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可以成为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呢? 新课学习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展示材料: 材料一英国棉纺织品于1840年至1845年的五年之间,输入量增加了四倍多。究其原因,其货物美价廉也! 材料二鸦片输入量连年激增,白银大量外流。平均每年外流白银3500万两,约占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银价继续上涨,1838年,白银一两可换铜钱1600文,1849年已涨到2350文。 材料三腐败的清政府,为支付2000万元战争赔款和弥补战争中7000万元的军费开支,极力进行搜刮,不断加捐加税。“贪官甚于强盗,酷吏无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材料四广西地瘠民穷,水、旱、蝗灾不断,灾害严重。 设问: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你是如何理解的? I归纳: 1.直接原因:自然灾害; 2.间接原因:外国侵略; 3.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过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洪秀全用什么来发动群众呢? 4.洪秀全的准备:创立“拜上帝会”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是在面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冲击了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的传统经济结构,造成了一部分手工业者的破产;鸦片输入量连年激增,白银外流更为严重,广大人民的生活深受影响;鸦片战争的战费和赔款分摊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