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选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C马克思)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A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B人民大众思想的科学体系C革命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革命政党思想的科学体系

3、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4、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

8、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那些学说的理合思想(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9、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10、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B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11、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A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12、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1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B伟大革命)

1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7、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A理论品质)

19、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A 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

20、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理论联系实际)

二、多选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B社会主义“终结论”是错误的

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E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

3、马克思主义()()()()()

A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B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产物,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

C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D是人类所获得的终极真理

E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4、马克思主义()()()()()

A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B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产物,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

C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D 对于已经发展了160多年后的今天已难以适应了

E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5、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A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C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D 称得上是博大精深的E已难以适应发展了世界形势

6、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A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C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D是人类所获得的终极真理E对当今世界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7、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8、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包括()()()()()

A德国古典哲学B法国古典经济学C英国古典经济学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E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9、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在19世纪40—60年代,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并发现了

()()()()()

A历史唯物主义B科学唯物主义C劳动价值论D资本论E剩余价值学说

10、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

A它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B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C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D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东西

E它离开世界文明大道创造和发明了人类思想和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

一、单选题

1C 2A 3C 4D 5A 6B 7C 8C 9A 10B 11A 12A 13B 14B 15D 16C 17C 18A 19A 20D 21A

二、多选题

1ABCDE 2AB 3ABCE 4ABCE 5ABCD 6ABCE 7ACD 8ACD 9AE 10BC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世界观是()

A人们对世界的科学看法B人们对哲学的科学看法

C人们对整个哲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同世界观一般是()

A统一的B不统一的C相反的D矛盾的

3、哲学是()

A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C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方法论D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6、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论B不可知论C诡辩论D二元论

7、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8、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

10、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1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不可知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

1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14、“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5、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真实性B客观性C物质性D客观实在性

1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

18、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

1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

A独立性、根源性B客观性、唯一性C实在性、唯一性D相对性、变动性

2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B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D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2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B体现了唯物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论和历史观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B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5、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

26、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27、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8、运动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

2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30、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B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

C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

3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2、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

A社会精英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活动着的人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3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4、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35、空间是指(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C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

36、空间的特性是( )

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

37、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二元论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论观点

38、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B原子结构学说C欧氏几何学D爱因斯坦相对论

39、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

40、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

41、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42、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B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C人类社会脱离了自然界D人类社会高于自然界

43、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指导的B人类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C人类实践活动是有创造性的D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的

44、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 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B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4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精神的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

4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存在性B它的物质性C 它的可知性D它的矛盾性

4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4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 )

A庸俗唯物论B辩证的唯物论C机械唯物论D朴素唯物论

49、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论B辩证的唯物论C折衷主义D二元论

50、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物质性B客观性C现实性D可知性

5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指()

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B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D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52、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B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C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D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

53、人类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这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被动性B历史性C物质性D能动性

54、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

A被动性B历史性C物质性D能动性的

55、人类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实践的这种社会性决定了它的()

A被动性B历史性C物质性D能动性

56、人类存在的方式是()

A社会活动B社会生产C社会斗争D社会实践

57、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

A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B一定的社会共同体C经济、政治共同体D一定的人群共同体

58、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是()

A科学的理论B正确的自然观

C正确的历史观D正确的实践观

59、人类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

A物质的社会关系B思想的社会关系C复杂的社会关系D基本的社会关系

60、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

A社会的物质生活B社会的政治生活C社会的精神生活D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6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这说明实践构成()

A社会的时间状况B社会的空间状况C社会的现实状况D社会发展的动力

62、全部社会生活()

A在本质上是真实的B在本质上是客观的C在本质上是物质的D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辨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64、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65、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存在于()

A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B各事物之间C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D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

6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67、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6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C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6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7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71、辩证矛盾的含义是()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7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平衡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7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74、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7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76、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77、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

A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B各自分别起作用的C同一性先起作用D斗争性先起作用

78、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

79“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8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8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8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83、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D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

84、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

矛盾

C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8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86、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C不废江河万古流D人定胜天

87、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A创造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目的性和计划性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8、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A创造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目的性和计划性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9、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A创造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目的性和计划性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0、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上,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规律是死的,人是活的B规律是客观的,人是无奈的

C规律是可以改变的D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9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

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二、多选题:

1、从世界演进的过程来看,自然界是()()()()()

A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B存在于人之外并与人分离的C开天辟地以来就如此,始终不变的

D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E人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地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E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D任何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E任何哲学家不能回避的问题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

A谁是唯物主义,谁是唯心主义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C谁是可知论,谁是不可知论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有否同一性的问题E可知论是否彻底的问题

5、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

A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B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C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D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哲学观点的依据

E是划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观点的依据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

A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B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

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E抛弃了一切旧哲学

7、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B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物质范畴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相加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8、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E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9、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A总体和局部的统一B包含和被包含的统一C无限和有限的统一D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统一E绝对和相对的统一10、选出下列物质运动的正确的担当者()()()()()

A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担当者B电子是电运动的担当者

C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担当者D人脑是思维运动的担当者E分子是热运动的担当者

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E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性关系

12、人类的实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A客观物质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无限多样性E不可预测性

13、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生产劳动实践B科学实验C处理社会关系实践D艺术实践E教育实践

1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B实践集中地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D人类的本质力量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和确证

E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5、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B相互联系相互作用C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D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现实性的自然基础E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制约和改变着自然界

1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最后根源

E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17、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联系具有()()()()()

A客观性B普遍性C描述性D多样性E形象性

18、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指()()()()()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一的

E人们对联系的一种普遍性的认识

19、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A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B要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C要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D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E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A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B离开事物的运动不可能发生联系和作用

C先有事物的联系,后有事物的运动D运动之后才发生各种联系E联系是运动的担当者

2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A指一切运动变化B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C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D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

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2、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A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的B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C具有远大前途的D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E发展中应当完美无缺的

23、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应该是()()()()()

A满腔热情支持和扶植B为它的成长鸣锣开道C全面肯定,完全支持D促使其日臻完善

E放开手脚任其发展

24、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A它具有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的新的结构和功能B它既批判地继承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又增添了新内容C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的拥护D它抛弃了旧事物的一切,是全新的和富有创造力的东西E它离开了旧事物的基础,在新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25、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C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中

D说明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E包含有种种的偶然性和倒退,但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26、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

A就是对立统一B就是相反相成C是指客观存在的矛盾D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E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统一

27、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根本属性是()()()()()

A普遍性B特殊性C斗争性D稳定性E同一性

2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

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和排斥

E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29、矛盾的同一性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

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D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的斗争得到调和,从而推动事物发展

E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的斗争激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30、矛盾的斗争性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说()()()()()

A斗争本身就是发展B一切斗争都能推动事物发展

C不是任何一种斗争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D只有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的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E矛盾斗争越激烈就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31、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A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B强调平衡、协调、合作的思想

C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D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E“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思想

32、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是()()()()()

A矛盾存在于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B矛盾存在于某个事物产生和消亡的过程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D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E矛盾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3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意义是()()()()()

A科学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基础B把握一切艺术形式共性的客观依据

C揭示事物发展的永恒性的出发点D反映事物的普遍本质的立足点

E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3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相互联结的关系E相互转化的关系

3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共性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E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

36、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

()()

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D在抓住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

E在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处于平衡状态

37、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原理告诉我们()()()()()

A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影响D认清矛盾主要方面就有利于认清矛盾的性质

E处理矛盾首先要认清并抓好矛盾的主要方面

3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对指导社会实践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

A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B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D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指南

E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

四、材料题:

1、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或所掌握的哲学知识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

材料:今年四月十六日,美国的佛吉尼亚大学发生了一起由美籍韩国留学生制造的校院枪击事件,导致多人死伤,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当时,美国的一些媒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作了分析报道,概括起来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籍韩国留学生心理失常是发生枪击事件的根本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发生枪击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籍韩国留学生心理失常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更深层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和私人拥有枪支现象泛滥。

2、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或所掌握的哲学知识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

材料:经过四个多月的层层筛选上海外国语大学国贸专业的某某好不容易成为一家跨国企业的管理培训生。可进入了试用期之后,他才发现并不那么受器重。他说:“我每天只不过是在办公室接接电话,打打文件,跟管理根本不搭界。”他本想到大公司来开开眼界,施展拳脚,岂料成了“打杂的”,工作热情一下子没了。

3、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或所掌握的哲学知识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

材料:出席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5月24日晚在美国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六团体举行的欢迎晚宴上发表演讲时说,中国并不回避美对华货物贸易确实存在较大逆差这一客观事实。但是,人民币汇率并非美国贸易赤字的成因,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事实是,相比2005年7月汇改以前,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超过8%。副总理吴仪同时指出,造成美国贸易赤字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主要是转移性的、结构性的,即中美贸易顺差中有85%左右来自在华经营的外资企业;也和美实施对华出口管制有关,即美对华高技术商品出口所占中国高技术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8.3%降至9.1%,由此美对华出口至少减少700多亿美元。

4、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或所掌握的哲学知识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

材料:在进行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副总理吴仪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像中国和美国这样有着如此复杂的经贸联系。两国一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但同时,也经常出现摩擦和纠纷。”

5、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语)

回答问题:请阐明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6、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语)

回答问题:请阐明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7、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阐明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材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8、阅读材料,阐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材料:恩格斯说:“实际上,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对一切理论思维尽可以表示那么多的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2、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3、我们党制订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请阐述这一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4、我们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请你从哲学上阐述你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怎样构建才能成功。

5、试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说明应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及其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2A 3B 4A 5C 6B 7A 8C 9C 10C 11A 12A 13A 14A 15D 16D 17D 18B 19D 20D 21A 22A 23D 24B 25A 26C 27C 28A 29B 30C 31B 32C 33B 34B 35A 36C 37A 38D 39C 40D 41B 42A 43B 44C 45C 46B 47D 48B 49B 50A 51C 52B 53C 54D 55B 56D 57A 58D 59D 60D 61D 62D 63C 64B 65C 66C 67C 68C 69A 70C 71A 72C 73D 74C 75B 76C 77A 78D 79D 80A 81C 82B 83C 84C 85B 86A 87C 88B 89A 90D 91C

二、多选题:

1A DE 2AB 3ABCDE 4BD 5ACD 6ABCD 7BC 8ABCD 9ABCDE 10ABCDE 11ABCDE 12ABC 13ABC 14ABCDE 15ABCDE 16ABCDE 17ABD 18ABC 19ABCDE 20AB 21CE 22ABCD 23ABD 24ABC 25ABCDE 26ABCD 27CE 28ABCD 29ABC 30CD 31ABCE 32CD 33AE 34ABDE 35ACDE 36AD 37ABCDE 38ABCDE

三.简述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规律观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要深入理解规律的实质。

第二,要深入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2.如何理解自然规律以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答:第一,要把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

第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

3.意识能动作用的变现及其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可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选题:

1、认识的主体是指()

A感性存在的人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现实存在的个人D实践所指向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

A客观物质世界B客观事物C客观自然界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4、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

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

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D 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

6、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阐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7、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段论述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8、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

A只要参加实践B只要刻苦读C既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D依靠灵感和机遇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0、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

1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

A实践活动B辩证法C反映论D实践和辩证法

1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体的特点是()

A摹写性和深刻性B创造性和新颖性C新颖性和深刻性D摹写性和创造性

14、“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

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15、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A内部联系B本质联系C全部联系D外部联系

16、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1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18、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A表面联系B本质联系C直观联系D外部联系

19、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20、理性认知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2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

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

22、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

23、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

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

24、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

2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抽象思维B辩证思维C正确认识D社会实践

2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

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

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

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

2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D主观随意的过程

28、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

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

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29、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

A起消极作用B起积极作用

C不起作用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

30、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的作用在于()

A能改造世界和检验理论B能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C能认识实践和指导实践D能认识世界和检验理论

3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理论来源于实践

32、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33、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理想与现实要相结合D要实现集体领导

34、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35、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

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36、真理是()

A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

C客观规律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7、真理的内容是()

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38、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表明真理的()A正确性B科学性C一元性D客观性

39、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A正确性B科学性C一元性D真实性

40、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机械论

4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

A不变性、永恒性B无条件性、无限性

C唯一性、不变性D根本性、无限性

4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A可变性、多元性B有条件性、有限性

C暂时性、多样性D不稳定性、多变性

43、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A陷入诡辩论B导致怀疑主义

C防止相对主义D防止绝对主义

4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4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4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4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8、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B两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49、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A多数人的意志B先进思想C社会实践D逻辑推理

5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51、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52、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

A唯一尺度B价值尺度C真理尺度D客观尺度

53、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的()

A唯一尺度B价值尺度C真理尺度D客观尺度

54、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

A利益范畴B利害范畴C有效范畴D价值范畴

55、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

A利益范畴B利害范畴C有效范畴D价值范畴

56.价值评价是()

A感性的认识活动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C理性的认识活动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57、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

B前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后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

C前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

58、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在认识结果上的不同在于()

A前者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后者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B前者具有主观性,后者具有客观性

C前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理性的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

59、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

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

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

60、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

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D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

6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

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

62、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引领功能

6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引领功能

64、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行进。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促进功能

65、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

A完全相同的B完全不同的C一致的D不一致的

66、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

A革命阶级的价值观B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C对人民有用的价值观D正确的价值观

67、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A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B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献身精神

C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D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多选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的客体的有()()()()()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D人们读书的书籍

E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2、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是()()()()()

A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B书本知识可靠,实践经验不可靠

C书本知识重要,实践经验不重要D书本知识是流,实践经验是源

E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重要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

A它们的共同基础归根到底发源于实践B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C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不科学的

E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

4、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概念B知觉C表象D判断E感觉

5、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概念B知觉C表象D判断E推理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因为()()()()()

A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E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

7、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

A唯心论B经验论C唯理论D二元论E宿命论

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A二元论错误B经验主义错误C教条主义错误

D冒进主义错误E宿命论错误

9、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C大脑对感性材料要有想象力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感性材料

E感性认识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

10、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有()()()()()

A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C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E必须从实际出发

11、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C自发实现的过程

D质的飞跃的过程E量变渐进的过程

1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是()()()()()

A从感性到理性B从理性到感性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到理性E从感性到实践

1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是因为()()()()()

A事物因果联系性B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C事物的矛盾暴露的过程性D人类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

E人们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14、人们在剧场欣赏某一悲剧,有人听之入神,有人听之乏味,有人为之悲泣,有人不为所动。这种意识反映的不同是由于()()()()()

A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的欣赏能力不同

B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C人们当时的主观精神状态不同

D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因而情感不同E人们的风俗习惯不同

1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E认识过程的总的规律

16、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

的“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这种观点()()()()()

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把真理看作主观意识范围的东西D是主观真理论

E认为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17、把社会上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视为真理,这种认识实质是()()()()()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表现D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E否认了真理是人们的思维形式

18、下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符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是()()()()()

A马克思主义句句是真理,应该坚持永远句句照办

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在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

E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必须坚持,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要修改

19、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A就一定范围和一定客观对象来说,它们是对立的

B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

C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真理的发展

D是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E是真理变为谬误,谬误变为真理的不断转化

20、价值的特点是()()()()()

A具有客观性B具有主体性C具有社会历史性

D具有多样性E具有虚假性

21、价值评价的特点是()()()()()

A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B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E正确的价值评价是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绪论思考题

思考题 绪论 1. 免疫应答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 2.中枢免疫器官对免疫细胞的发育起什么作用? 3.外周免疫器官主要由哪些组织与器官组成?在免疫应答中发挥什么作用?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与NK细胞的主要功能分别是什么? 5.补体系统的主要激活途径有何不同 6.免疫辅助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什么作用? 7.7.临床免疫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8.8.免疫学检验可分为几个部分? 9.9.临床免疫学及免疫检验在移植免疫、肿瘤免疫中的意义。 10.10.现代免疫学技术包括了哪些方法?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1.什么是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2.抗原抗体的结合力有哪些? 3.抗原抗体反应有哪些特点? 4.如何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 5.什么是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有何应用? 6.如何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亲和力和亲合力? 7.抗原抗体反应体系中为何要确定抗原、抗体的最适比例? 8.抗原抗体反应有哪些影响因素? 9.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学检测技术有哪些? 10.什么是标记免疫技术?标记免疫技术有哪些类型?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1.什么是免疫原? 2.如何制备可溶性抗原? 3.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有哪些? 4.连接半抗原的载体有哪些?制备半抗原性免疫原的方法有哪些? 5.纯化抗原的鉴定包括有哪些内容? 6.什么是免疫佐剂?免疫佐剂有哪些种类?免疫佐剂的作用机制有哪些?7.什么是抗血清?什么是多克隆抗体? 8.如何制备抗血清? 9.动物采血有哪些方法? 10.抗血清的鉴定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 1.杂交瘤技术是如何问世的?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2.什么是单克隆抗体?其特性和局限性如何?与多克隆抗 体有何异同? 3.杂交瘤细胞的克隆方法有哪些? 4.细胞株冻融的原则是什么? 5.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有哪些,各有哪些优缺点? 6.单克隆抗体的性质鉴定的方法有哪些? 7.叙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和应用。 8.叙述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和优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教案剖析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知道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过程,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掌握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采取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彻底、完整、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例外。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的后期,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及其各种矛盾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第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英国、法国、德国先后兴起,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使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确立。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阶级关系的改变,引起国家政权和社会意识的改变,使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和经济关系、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更为清楚地表现出来,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日益明显表现出来,这就为正确认识社会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提供了可能性。 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激化。1825年在美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此后在1836年和1847年又爆发了波及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周期爆发,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根深蒂固,难以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和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的经济条件和基础。

思考题

思考题-绪论 0.1 质量、重量、密度、容重的定义,密度和容重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各物理量的量纲和量测单位是什么? 0.2 什么叫做粘滞性?粘滞性对液体运动起什么作用? 0.3 固体之间的摩擦力与液体之间的内摩擦力有何原则上的区别?何谓牛顿内摩擦定律,该定律是否适用于任何液体? 0.4 什么是理想液体?理想液体与实际液体的根本区别何在? 0.5 为什么可以把液体当作“连续介质”?运用这个假设对研究液体运动规律有何意义? 0.6 作用于液体上的力可以分为哪两类?二者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之。 0.7 试从力学分析的角度,比较流体与固体对外力抵抗能力的差别。 0.8 何谓连续介质模型?为了研究流体机械运动的规律,说明引用连续介质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0.9 按作用方式的不同,以下作用力:压力、重力、引力、摩擦力、惯性力哪些是表面力?哪些是质量力? 0.10为什么说流体运动的摩擦阻力是内摩擦阻力?它与固体运动的摩擦和有何不同?0.11液体和气体的粘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是否相同?为什么? 0.12怎样表示液体的压缩性和膨胀性? 0.13理想流体、不可压缩流体的特点是什么? 思考题-流体静力学 1.1 静水压强有哪些特性?静水压强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1.2 什么叫压力体?如何确定压力体的范围和方向? 1.3 何谓绝对压强,相对压强和真空值?它们的表示方法有哪三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4 试述静止流体中的应力特性。 1.5 怎么认识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z+p/ρg=C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1.6 绝对压强、相对压强、真空度是怎样定义的?相互之间如何换算? 1.7 怎样绘制液体静压强分布图? 1.8 何谓压力体?怎样界定压力体?判断虚、实压力体有何实际意义? 1.9 怎样计算作用在潜体和浮体上的静水总压力? 1.10 液体的表面压强(以相对压强计)P0不等于0时,怎样计算作用在平面或曲面上的静水总压力? 思考题-一元流体动力学 2.1 “恒定流与非恒定流”,“均匀流与非均匀流”,“渐变流与急变流”等三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它们之间有么联系?渐变流具有什么重要的性质? 2.2 什么叫总水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水力坡度和测压管坡度?均匀流的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关系怎样? 2.3 能量方程中各项的几何意义和能量意义是什么? 2.4 关于水流去向问题,曾有以下一些说法如“水一定是从高处向低处”,“水是由压力大的地方向压力小的地方流”,“水是由流速大的地方向流速小的地方流”这些说法对吗?试用基本方程式论证说明。 2.5 比较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两种方法及其数学表达式有何不同?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下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是一个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我们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济全球化科学方法论 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 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过程及趋势予以明确界定,有助于认识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向,从而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准确把握和全面分析。从当前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各种视角和方法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倡导全球资本主义,为经济全球化大唱赞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归纳西方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劳动力、科技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个民族的经济由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然而,这种定义只是从描述的角度或表象上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界定,并没有抓住它的本质。另一种观点是从网络化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网络化的增长。 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要从根本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影响和作用,就要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理论与观念的相互联系上确立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且把这种对全球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置于“世界生产力发展—国际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基础)—国际上层建筑”为主要序列的社会结构当中,形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观念。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试题及答案

绪论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B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 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 B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D ) A. 剩余价值论 B. 历史观 C. 辩证法 D. 劳动价值论 9.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与时俱进 C.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 科学性 1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 吐故纳新 B. 科学严谨 C. 博大精深 D. 与时俱进 1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B ) A. 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B.实现共产主义 C. 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 .实现人权 14.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版绪论和前四章思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版绪论和前四章思考 题答案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说明:这份答案为了方便背诵而简化了语句,在尽量保证答案正确的情况下删除了不必要的段落。只针对马原的期末考试,不作为考研的参考。答案参考了网上的资料,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0.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一直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包含历史学、军事学等,并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完善。 特征: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验为检验标准。 (2)革命性:批判精神和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从实际来,到实践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随实践发展。 (4)人民性: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 (5)发展性: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0.2为什么马克思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马克思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 0.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批判性。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分析工具。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尽管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各种理论流派,但最终都难逃社会危机的冲击。 1.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概括和抽象,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他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 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2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下,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人工智能的意识就基于它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人工智能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 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第小题 1 分,共30 分)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c 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c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 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d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a —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1、绪论习题

习题与思考题 1.名词解释:大地水准面、大地体、参考椭球面、横坐标通用值、绝对高程、相对高程、高差、磁偏角、坐标方位角、直线定向、方位角、。 大地水准面:液体静止时的表面称为水准面 2.测量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工程测量的任务是什么? 工程测量的任务:(1)地形图的测绘(2)地形图的应用(3)施工放样(4)变形测量3.大地水准面有何特点?大地水准面与高程基准面、大地体与参考椭球体有什么不同?4.测量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何不同? 5.确定地面点位的三项基本测量工作是什么?确定地面点位的三要素是什么? 基本测量工作: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程测量、 地面点位三要素:水平角、水平距离、高差、 6.试简述地面点位确定的程序和原则。 7.在什么情况下,可将水准面看作平面?为什么? 测区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内时,用水平面代替大地水准面,对角度的影响最大仅为0.51″,所以产生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8.地面点的经度为东经114°10′,试计算该点所在6°带和3°带的带号与中央子午线的经度为多少? 六度带:中央子午线 L6=6N-3 带号 N=Int(L/6)+1 20带中央子午线117°三度带:中央子午线 L3=3n 带号 n=Int[(L-1.5°)/3]+1 38带中央子午线114°9.已知某点所在的经度为118°14′,试问该点分别位于6°带和3°带中的第几带?并且判断位于中央子午线的东侧还是西侧? 六度带:20带中央子午线117°东侧三度带:39带中央子午线117°东侧 10.知某地面点A 位于6°带内,其横坐标通用值为y A=20280000.00m,该点的自然值是多少?A点位于6°带的第几带?A点位于中央子午线以东还是以西?距中央子午线有多远? 自然值y+N*10^6+500km=Y通用值 自然值:-220000.00m 位于六度带20带中央子午线以西 220000m远 11.地面上有A、B两点,相距0.8km,问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为对距离影响的多少倍? 12.虑子午线收敛角的影响,计算表中的空白部分。 正坐标方位角=反坐标方位角+(-)180° 反坐标方位角>180°取- 反坐标方位角<180 13.边长D MN=73.469m,方位角αMN=l15°18′12″,则ΔX MN与ΔY MN分别为( C )。 A.十31.40lm,十66.420m B.十31.40lm,66.420m C.一31.40lm,十66.420m D.- 66.420m,十31.401m 14.已αAB知X A=456.72m,Y A=357.53m;X B=346.03mY B=248.76m;X C=440.46m,Y C=765.88m。试求αAB、αCD、αBC、αCB、D AB的大小。

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

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也面临着多种选择。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转变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关键。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和社会职业双向选择的过程中进行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准则。就业价值观通过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态度及价值评价反映出来, 支配和调节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是驱使他们择业和就业行为的内部动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当代大 学生就业价值观念和以往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 (1)非理性的价值选择。在就业地点选择上,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集中,本可以分散的求职者集中在相对狭窄的地域和领域内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在这些地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上海、北京等城市薪金待遇水平近两年来有下降的趋势就是这种供求关系的体现。与此同时,和个人长远的发展机会相比,眼前的薪酬及福利待遇更具有吸引力,把福利待遇的高低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缺乏对自身定位和职业规划

的理性思考。 (2)缺乏基本的诚信观念。从就业手段来看,简历造假、证书造假等现象反映出少数学生仅考虑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在乎使 用的手段和方式是否符合价值评判。这样不计后果的短视行为,破坏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秩序,降低了简历证书等在用人企业心目中的公信力。除了用人企业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外,我们还从中可以看出少数学生就业行为的短期化也降低了简历中某些记载内容的可信度。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就业外部环境的压力增大与大学毕业生规模的扩张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突出社会问题的外在动因,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用人标准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2)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体性意识膨胀。对自我需要的尊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与追求等已成为他们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主体价值的膨胀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主体意识方面,表现出不轻信、不盲从、不附众,他们希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专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然而!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当主观性要求和客观性需求无法统一到就业的实践中时,主体性需求的异化就会使得本已压力重重的供需双方的矛盾更深一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八大原理

八大原理 一、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点,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种属性:对立和统一。斗争性体现了对立属性,同一性体现了统一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体静止的相对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二、同一性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三、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二、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016-2017年4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解析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3709)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 A.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B.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答案 C.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裁剪历史事实 D.一切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丰富的 B.发展的 C.精神的 D.实践的 3.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4.下列选项中,表示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 C.注意分寸 D.实事求是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说【】 A.规律仅仅存在于自然界 B.规律是无法认识和把握的 C.规律不具有客观普遍性 D.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B.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