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讲 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第二讲 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第二讲 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第二讲 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第二讲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一、社会知觉中的习惯性效应

――选择性知觉:观察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对被观察对象进行主动的知觉选择。

――晕轮效应:当观察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好象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环(月晕)一样,故称为晕轮效应。

――对比效应:对一个人的评价,常常受到最近遇到的其他人的影响。

――投射效应:又称假定相似性效应。观察者把自己的特性或感觉加到被观察者身上的现象。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或定势效应。指观察者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看法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现象。

――重显轻潜效应:又称煮蛙效应。指对明显的、突发的事件容易察觉,而对于缓慢而来的威胁习而不察。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初次所接触的印象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影响着对某个人的看法。

――近因效应:被观察者最近一次的表现容易给观察者留下较深的印象和影响,从而使观察者忘记他在过去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偏见:

在社会心理学中, 偏见 (prejudice) 通常被理解为是一种错误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对某个社会群体产生偏见, 就会倾向于用特殊的(通常是消极的)方式来评价其成员, 而对该成员的具体情况和表现只给予很少的关注或根本不关注。因此, 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 偏见可以被定义为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不公正态度, 它是一种事先或预先就有的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 偏见与歧视经常被人们作为同义词使用, 但在社会心理学中, 这两个词的含义有本质的不同。偏见是一种态度, 因

而是一种心理现象, 而歧视 (discrimination) 则指行为。

偏见形成机制:

(1)刻板印象效应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 人类是“认知吝啬鬼”,生活在信息纷繁而又无法回避的环境中的人们为了节省认知资源, 总是尽可能简化自己的认知过程,方法之一便是分类 ( categorize) 。如把人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每一类别的人具有某些特点, 知道了个体属于某个类别, 就容易预见该个体的行为。可见分类可以节省认知资源,认识世界也就相对简单了一些。对某个人群的看法实际上就是刻板印象。有研究者指出, 刻板印象其实就是认知心理学家所讲的“图式”, 只不过它是一种专门针对社会群体的图式1。

当然, 刻板印象与偏见有本质的不同。刻板印象是纯认知的, 而偏见作为一种态度具有更复杂的结构。但是, 刻板印象可以作为偏见的一部分。态度结构的经典理论认为, 态度由认知成分( cognition)、情感成分( affect) 和行为倾向 ( behavior tendency) 三个部分构成。刻板印象可以充当其中的认知成分。由于上述列举的原因, 刻板印象经常是错误的, 这就导致以它作为基本成分之一的态度也是错误的, 偏见即由此生成。

[新闻报道中的刻板印象]

正常社会需要法治沈泽玮联合早报2012年11月30日

哥哥到北京出差,工作结束他到我家住,顺便在北京溜达一下。要离开时,我安排相熟的师傅送他到机场,师傅询问要打张发票吧?我说不用,在北京多呆一天是他的私人行程,他自己付车钱。师傅很惊讶地说:“不打票?中国人早打两张票了。”

同个师傅在知道我母亲是退休记者后,很委婉地询问,进报社要参加考试的吗?外派记者要有什么背景吗?师傅完全没有恶意,我却不幸成了中国人认知中的“记二代”。

大清早,看到一个貌美女子从名车上走下来,你会联想到什么?她是富太?二奶?富二代?按摩师傅告诉我,他和同乡窃窃私语说是

1

二奶,结果该女子说:“你看过二奶一大早开车上班吗?”

这种与中国普通市民的交谈很有意思,经常能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论里头,发现两国社会和人民之间的差异,也慢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的组成生态。发票就该多打的,一张不够,要报就报两张,一个人的发展际遇完全靠血统、背景和关系,一个人的财富不是睡来就是继承而来。

当法治和制度松弛时,游戏没有规则,竞争没有规则,社会就乱套。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容易混乱并产生刻板印象,看到鞋就想到脚、看到脚就想到大腿、看到财富就想到腐败,看到不公就想到特权,看到香车美女就想到二奶。

(2)内群--外群效应:人们通常会把社会分为两大部分——我们和他们。这就是说, 将人们分为内群 ( 我们, 自己人)和外群 (他们) 是一种惯常的思维方式。外群的人经常被认为有更大的相似性。例如许多人觉得外国人长相都很相似 (异族效应)。不仅如此, 外群的人经常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 具有更多的消极品质2。外群和内群的划分在对行为的解释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3)公平世界效应:许多人觉得世界是公平或公正的, 即所谓的“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一个人现在所获得的奖惩由他过去的所作所为决定。许多事实和研究都表明对于社会不公平现象人们经常视而不见。假如某个人遭到另一个人粗暴无礼的对待, 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这个人做了什么错事, 其实, 也有可能是另一个人的责任。这并不是因为人们不关心正义, 而是他们没有看到事情不公正的一面。公平世界现象实际上是让人满足现状, 所导致的偏见使人们对不公平的现象心安理得。

偏见的形式

内隐偏见与外显偏见

首先介绍一个有趣的研究。Ayres 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员走访了芝加哥地区 90 多家汽车销售商,采用统一的策略讨价还价, 就销售商

2Lambert A J. Sterotypes and social judgment: The consequences of group vari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的一款成本价约为 11000 美元的新车, 询问最便宜的售价。结果发现给白人的最终售价较为便宜, 给有色人种的最终售价较贵3。由这种价格的不平等可以看出偏见的存在。由此可见, 在行为中, 偏见常常以一种微妙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在人们对那些熟悉的、相似的以及感觉舒适的人或事物的偏好上。这说明了人们具有双重态度体制 (dual attitude system) 。针对同一对象人们可以有不同的外显 (意识) 和内隐 ( 自动) 态度。在内隐态度中偏见常常表现为自动刻板化、现代种族歧视 ( modern racism) 、文化种族歧视 (cultural racism) 等。

二、印象管理的理论阐述

概念:从已有文献来看,有关印象管理的研究领域常常会出现三个名词,即自我表现、印象管理和印象整饰。其中印象管理和印象整饰是指同一概念,都来自英文“impression management”,只是我国学者用词习惯的不同。但是,自我表现却不同,它来自self presentation。Schneider(1981)指出,印象可以通过自我表现之外的方式来管理,如第三者。由此可见,印象管理是比自我表现更广泛,包含性更强的概念。

含义:印象管理是控制或管理信息,以影响他人对我们的印象的有目标指向的行为,是影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手段,每个个体都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然而,这并不是说印象管理是一种欺骗性行为,也可能是个体已经形成的一种处事风格,并且,在个体进行印象管理活动时可能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所以说印象管理并不完全是欺骗性的。

源起:印象管理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政治家兼作家马基雅维里(Machiavelli,1469~1527)。他在《君主论》中写到,“一位君主能够征服并且保持那个国家的话,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光荣的”4。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里主义(machiavellianism),是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这一思想反映了“马基雅维里对如何控制人类行为的理解。对现代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印

3

4

象管理’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产生真正划时代作用的则应首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offman。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一书中提出,“印象管理就像戏剧”,互动中一方的兴趣在于控制别人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5。他把社会互动和戏剧表演结合起来,认为每个人均在扮演一个“行当(line)”。一个行当是一套细致的对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选择。这就是自我表现。然而,作为一个社会学家,Goffman 关心自我表现在社会现实的建构中的作用,只关心个体在社会现实中扮演的角色,他倾向于排除内在心理因素在符号式的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而重视外部因素的作用、相对忽视心理因素在符号式的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他对自我表现的研究只侧重于欺骗性和防御性的个体行为,然而后来的学者提出,印象管理并不是一种欺骗性行为,行为者个人在进行印象管理时可能是无意识的。

Jones 及其同事则把自我表现扩大到包含企图控制他人对自己的个人特征的印象6。这一思想引起了心理学家对印象管理的兴趣,改变了印象管理一直属于社会学范畴的地位,使这时的印象管理研究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到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人们对印象管理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剖析,认识到印象管理与维持一种身份有关,印象管理问题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如 Baumeister(1982)认为,印象管理是“利用行为去沟通关于自己和他人间的一些信息,旨在建立、维持或精练个体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7。与之相似,Tetlock等(1985)认为印象管理是“人们使用了造成受赞许的社会形象或社会认同的策略”8。这两种概念都反映了印象管理与维持一种身份有关。

模型:Leary 和Kowalski(1990)在对印象管理的二成分模型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印象管理的三成分模型9。他们认为,印象管理是指人们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的过程。包括印象监控、印象

5Goffman E.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York: Doubleday, 1959

6Jones E E. Pittman T S.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strategicself-presentation. In: Suls J. e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Hillsdle, New Jersey: Erlabaum, 1982. 231~263

7Baumeister R F. A self-presentational view of social phenomena.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2, 91(1): 2~36

8Tetlock P E, Manstead A R. Impression Management versus

intrapsychic explanations in social psychology: useful dichotomy?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5, 92(1): 59~77

9Leary M R, Kowalski R M. Impression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two-component model. Psychological

动机和印象建构三个成分或过程:

印象监控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想给他人留下某种印象,并留意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印象动机反映的是个体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知觉和印象的愿望;

印象建构是指人们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是用来产生具体印象的策略。

这一模型提供了对有关印象管理行为的综合理解,并且为后来学者对印象管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类型:

印象管理策略的研究也始于个体层面,而且与情境关系密切。如应聘中的印象管理策略,工作中与绩效评价有关的印象管理策略,与客户接触以及推销中的印象管理策略;还有员工在出现工作失误时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等。Rosenfeld(1997)将这些策略概括为两大类:(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像迎合、自我宣传、威慑、例证、请求帮助、间接印象管理和非语言印象管理,使别人更积极地看待自己,努力树立和完善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

他人的认同和赞许,该策略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求职面试中。

(2)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像恢复名誉、合理化、借口与辩解、事先声明、自我设障、道歉等10。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地看待自己,免于形象受损的一种努力,其目的在于避免惩罚和责备,该策略常见于绩效评估中。

组织印象管理:组织印象管理(Organizational Impression Management, OIM)关注于组织如何通过其行为和信息的调控来影响受众的知觉问题,成为当前印象管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1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组织从成立和员工招募开始,就存在着印象管理问题,像校园招聘中就包含着很大的企业组织宣传自身的成分。工作实际中,组织和员工也始终存在着塑造自己的形象问题,印象管理实际上是一个互动过程,组织与个人通过印象管理相互影响。特别是在工作实际中,组织与员工之间印象管理是互动的。组织印象管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等。

作用:

印象整饰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你运用这种手段或曰技巧达到什么目的。印象整饰具有正负两面性。就其积极即正面意义而言,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用来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

以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第一个农民协会的创始人澎湃为例,20年代初当他在海陆丰农村宣传和动员农民群众时,尽管讲了许多透彻的道理,但仍然鲜有人起来响应。原因在哪里呢?他自己开始也搞不清楚,后经人提醒才意识到,自己每次去农民家里都是西装革履,一副阔少爷打扮,农民很难相信这样的人能够代表他们的利益。意识到这点以后,他换上了农民的服装,操起当地的方言,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和农民兄弟成了朋友,大家开始相信“三少爷”毁家闹革命是真心实意的。不久,那里的农民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成功的印象整饰还能够调节与润滑人际关系。随着人际、群际、区际乃至国际间的交往日益普遍,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使用印象整饰的

10Rosenfeld P. Impression Management, Fairness, and the Employment Interview.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7, 16:801~808

11Avery D R, Mckay P F. Target practice: An organizational impression management approach to attracting

技巧来赢得他人或他国的好感,给予他人或他国一定程度和规格的礼遇都是极为常见的事了。

印象整饰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由于印象整饰直接涉及对他人印象的控制,因此,即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在前一方面,人们往往运用服装、首饰、宴席、车马、楼台庭宇或其他可以操纵的物质手段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不论他们是否真的拥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这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叫“露脸”或“争面子”。

在日常消费中,这种运用印象整饰技巧的现象在那些暗里吝音而又要在人前装门面的人身上是最为突出的。有人甚至会不顾生理和生活上的需求,一味追求这种心里上的炫耀,以至达到本末倒置的地步。

有些人在人前一套,在人后又是一套不过是为了争面子,还不涉及为自己谋利的问题。但是,利用印象整饰的技巧为自己谋利的事,古今中外都不鲜见。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恐怕要算逢迎之道了。逢迎的主要表现有恭维和施惠。恭维又称奉承和拍马屁,是通过一定的言语、表情、行为等印象整饰手段抬高他人的威望和尊严,以赢得对方的好感,然后再利用它为自己的个人目的服务。施惠与奉承相仿,只是它更注重用金钱或其他物质手段来博取他们的欢心。逢迎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理现象,逢迎之道的盛行不仅会污染人际关系,而且会影响到社会机体的健康。

三、脸面:中国人印象管理的道具

林语堂在其成名作《吾国吾民》(又名《中国人》)一书中说,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而三女神中,面子又比命运、恩典更有势。他虽然感叹“脸面这个东西无法翻译,无法为之下定义”,但却认定对脸面的研究“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它抽象,不可捉摸,但都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12。在他眼中,中国社会之所以不能有民主、法治乃至安全的交通,都是由于“面子”的作祟。面子的永不变性超乎罗马天主教的教条,其权威性超乎美国的联邦宪法13。

12语堂:《中国人》(即《吾国吾民》〔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13

自古以来,“面子就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14。鲁迅在谈及“面子”和“门钱”时,也曾十分形象地说道:“早先年,大家庭的主人变穷以后仍然要下馆子,到馆子里即便是吃了个两三文钱的烧饼,也要摆出吃了什么山珍海味的面孔走出来。他们要装着在桌上写字,将手指上蘸了唾味去粘掉在桌上的芝麻;装着思考后的顿悟大拍桌子,将掉在桌缝里的芝麻震出来。”15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已经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中外学者的兴趣和关注点。现有的关于面子问题的研究更多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从“面子是什么(What)——面子的内涵”和“面子会怎样 (How)——面子的作用机制”两个视角展开的。

我国有学者指出构成中国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和‘仁’字结构的四因素分别是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如果说这四个因素构成了“仁”的深层结构的话,那么,“脸面”正是这四个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具体、最实际的表层运用。“脸面”在中国社会可以成为一定的家世、财富、身份、地位、角色、权力、威望、荣耀、社会关系以及内、外群体界线的象征符号,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事实”(金耀基语)。通过一个人在社会上具有的“脸面”,我们可以系统地看出他在社会中占据的位置及其在社会网络中的关系情况。

第一位从学理上对中国人的脸面现象进行解读的是美籍华裔人类学家胡先缙,她首先创造性地将脸面概念分为脸和面子两个成分。迄今为止,这一分类仍然是后进学者研究脸面问题的学术起点。胡先缙写道:

就字面来看,两个词汇的意思都是指身体的脸部。其中之一是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升高,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也是藉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候自我都必须仰赖外在环境。另一个是脸的概念,美国人虽然略有所知,却未曾真正的了解它。这是团体对于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都会履行应尽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它代表社会对于自我德性之完整的信任,一旦失去它,则个人便

14鲁迅, 说面子,《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15

很难继续在社群中正常运作16。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胡先缙认为脸和面子的最重要区别在于面子是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强调面子的来源是个人的社会成就(社会地位和能耐)。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一种“自我膨胀”的欲望;“给面子”、“留面子”、“要面子”、“看在。。。。。。面子上”;脸则是团体对于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它的来源是个人的德行。指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它涉及个人道德品格的完整性。与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及名声相关,“丢脸”、“不要脸”、“翻脸”、“让。。。。。。露脸”;

比较:

中国人认定的脸事和面子事不同;丢脸的事主要是指违法乱纪和不道德的事;没面子的事主要是一些不雅的事以及反映个人能耐不大的事。

脸重在守护,而面子则重在争取:一与多,大与小;

脸的事件具有延时性,面子的事则具有情境性:一旦丢脸,则长时间抬不起头来;面子事,此一事彼一时。

金耀基和Myers继承了这种区分,他们将脸和面子分别叫做道德性脸面(moral face)和社会性或地位性脸面(social Ppositional face)。

大陆学者佐斌亦认可脸与面子的道德――社会分野,他写道:面子是个人拥有或达到社会成就以及遵守日常行为习惯的结果的函数,它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实践和行为习惯方式;脸是个人履行文化道德规范以及感受做人尊严的结果的函数,它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实践和基本自尊。

综合学界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包括了两类定义:

第一类定义认为面子是一种声望、尊重、价值、重要性或社会位置,总之强调面子是一种社会尊重或社会价值。此类定义的关键词其实都接近心理学中所说的情感因素,或者是情感因素的后果。属于情感因素的是尊重,属于情感因素的后果的是声望、价值、重要性和社

会位置。是一种社会学视角,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团体或他人对面子的作用。

第二类则视面子为公众自我形象,或他人所认定的自我形象。强调面子是个人在他人心目中所建立的形象,是他人用来认定个人的整体知觉。此类定义中的关键词都和心理学中的认知因素有关,无论自我形象还是公众自我形象。应当承认,在面子中认知和情感的成分都是存在的。是一种心理学视角,认为面子是一种心理建构,是个体部分的自我或个体的良好自我形象在公众面前的表露。

可见,面子既是一种心理建构也是一种社会建构, 既具有情境性也具有持久性,指的是个人所声称的、而且为他人所认可的社会尊严或公众形象。

综上所述,脸和一部分面子仅仅是一种社会评价,并不需要他人的真正参与。这种社会评价中包含有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可以把这一部分脸面叫做评价性脸面。评价性脸面具有整体性(全或无)、自我性、不能转化为社会资源等特征,它的主要社会功能是社会控制。社会将人的行为和脸面联系起来,从而通过舆论、羞耻感等途径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

除去评价性脸面后剩下的那一部分面,需要和他人的互动才能实现或加以运作,在这部分脸面中,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全部三种因素,因为在人与人的互动中,缺少了哪一个因素,互动都不可能进行。因此,可以把这一部分脸面称之为互动性脸面。互动性脸面具有可增减性、社会性、能够转化为社会资源等特征,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社会交换和社会服从。

可见,在中国人的脸面观念中,含有认知、情感、行为三种成分。在给脸面下定义时,忽视任何一种成分都不能完整、准确地揭示脸面的本质。在社会心理学中,恰好有一个概念涵盖了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这个概念就是社会态度。把社会态度作为定义脸面时的属概念,既涵盖了脸面观念中的三个成分,同时又达到了将定义落在一个关键词上的目的。由此可提出一个新的“脸面”定义: 脸面是基于一个人的行为、身份、能力或他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人们(包括他自己)对他所采取的、赞许的社会态度。

“脸面”的社会文化功能:

其一,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在中国,“脸面”也和道德一样,具有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区别只在于道德是自律性的,而法律和脸面则是他律性的;法律是有形的,而道德和脸面则是无形的。费孝通曾就诉讼问题对“脸面”在乡土中国的这种控制功能作过生动的描述:“乡民之间发生矛盾,去找乡绅评理,他的公式总是把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可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他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再教训一番。”17这一程序看来简单,但却屡试不爽,足以说明“脸面确实有极强的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为了给中国人民争脸面,为了单位的荣誉,为了给父母争面子等等的言行和动力激励人们努力学习和工作。这也是“脸面”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的体现。

其二,印象整饰功能。这其实是“脸面”的最初的或最基本的功能。有些研究者将中国人的印象整饰行为干脆称“面子工夫”,这是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某些特定印象而故意做给别人看的行为。在印象整饰过程中,“脸面”既可以起到人际互动的象征符号作用(它可以表征一定的家世、财富、身份、地位、角色、权力、声望、荣耀和社

会关系),也能够因使用得当而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快感。所以,中国人好讲排场等“炫耀性消费”及“奢侈品消费”行为,不仅能够向他人显示或炫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且也能因这种显示或炫耀带来心理上的愉悦18。

其三,社会交换功能。社会交换反映的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有形或无形的社会资源的交换现象,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互惠互利,,即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脸面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广泛的社会资源,因此,在日常互动中人们之间进行“脸面”的交换是十分常见的,这种交换是互动双方人情关系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通常又说“情面”,即人情式的面子。人情是关系的一个构架,留面子则成为双方建立关系和发展关系的一个促因。而关系则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的流向,并因此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组织行为。在日常互动中,我们都知道要给他人留面子,不要撕破脸皮。如此做的前提是,如果我们给了他人面子,今后同样他人也会给我们面子。

社会交换资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福阿夫妇:爱、地位、服务、货物、信息以及金钱等6类;

中国人的交换资源:

先天的:血缘、地缘、性别、辈份、家世等;

后天的:婚姻、财产、身份、地位、权力、名望、金钱、信息、人品等。

当然,过分注重“脸面”,将全部工夫都倾注在面子上,会使人成为死要面子的市侩,或成为玩弄他人于股掌之间的“奸雄”。

脸和面子的同质性:统一体关系;

异质性:要不要脸无足轻重,关键是证明自己有没有面子。

脸面四分图:价值排斥方向现实排斥方向

第一象限:君子(正人);第二象限:规矩人(方人)

第三象限:无耻之徒;第四象限:痞子(圆人)

社会心理学1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是指个人或人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而显示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总和,或所应履行的职责。 2.角色冲突包括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角色间冲突:个体不同角色之间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同一角色内由于不同的角色期望而产生的冲突。 3.角色期望:周围人依据某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对其社会行为产生的要求和期望。 4.角色获得:能够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并在这个框架中行动。 5.角色扮演技术:是要求被试或受影响者在给予的情境中加以表现,从而学习充分地履行角色的方法。 6.参照群体:指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上和在规范与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7.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8.印象管理:指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9.图式:图式是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 10.社会知觉:指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 11.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12.归因偏差:人们在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会出现归因偏差。 13.决策:是指人们在对某些行动方案的知觉、具有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和成功的可能性等考虑的基础上,做出抉择的过程。 14.决策树:在决策过程中,采用图示表示的方法就是决策树。 15.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6.侵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7.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18.责任扩散:指也能提供帮助的他人在场时,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自己的责任小了。 19.群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20.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1.社会堕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22.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23.冒险转移: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 24.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25.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 26.依从:是指人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二、选择、填空: 1.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思辨期、经验描绘期、实验期。 2.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正式出现。 3.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教材,被看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4.津巴多的“情节离奇的监狱”属于非实验法中的模拟研究。 5.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提出的。 6.格式塔学派勒温创立了群体动力学研究。 7.舒茨是人际行为三维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8.角色扮演技术是由莫里诺在1960年创建的。 9.参照群体有规范作用、比较评价的作用。 10.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家庭、同辈、学校、媒体。 11.伯恩斯认为自我概念有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决定人们的期望。 12.主要的社会知觉偏差有晕轮效应、积极性偏差、证实偏差、后视偏差、虚假一致性偏差、自我中心偏差。(会判断是哪种偏差)

广东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考试《中国人的管理行为分析》

广东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考试《中国人的管理行为分 析》 1【单选】“用直观来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关系”是()所关注的。 ?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儒家 ? A B C D ?正确答案:A 2【单选】中国农业社会人的等级的划分根据()。 ? A.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B. 金钱的多少 C. 官职大小 D. 对土地的拥有情况 ? A B C D ?正确答案:D 3【单选】在漫长的中国社会中,一直以()为基本单位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 A. 个人 B. 家庭 C. 合作社 D. 农场 ? A B C D ?正确答案:B 4【多选】下列哪些选项能说明中国人的关系行为有依赖关系?() ? A. 不同场合说不同的话 B. 朋友多了路好走C.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 D. 农民进城打工,要去有熟人的地方 E.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 A B C D E ?正确答案:B C D E

5【多选】下面哪些词汇说明在中国跟“天”联系紧密的都是重要的?() ? A. 天伦之乐 B. 天子 C. 惊天动地 D. 人命关天 ? A B C D ?正确答案:A B C D 6【多选】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才算是“强关系”?() ? A. 与人的交往是有感情的 B. 与人的关系是互惠的 C. 与人的互动是频繁的? D. 与人的关系是紧密的 E. 与人之间是有恩情的 ? A B C D E ?正确答案:A B C D 7【判断】西方文明的基本特点是人征服自然。()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8【判断】非理性的社会职能存在于理性的社会中。()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9【判断】在古代,“师爷”这个职位不在国家官僚体制的编制里。()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制度及调查处理制度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制度及调查处理制度 为了及时报告、调查、处理、统计员工伤亡情况,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项目部及架子队必须依照国家法律和企业规章制度,严肃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统计工作。 一、事故报告 1、报告内容:事故发生单位、工程名称、项目类别、时间、地点、简要经过、伤害人数、损失情况和所采取的应急措施。 2、报告时间:发生工伤事故项目部应在二十四小时内用电话、电传向公司领导、安环部、社管中心报告。发生死亡及以上事故由所在单位在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传真或电话报至指挥部安环部,再由指挥部安环部报公司安质处。发生事故后一周内向指挥部安环部报送初步事故调查书面报告。 3、重大、特大事故发生后,按规定报告,同时应按“应急预案与响应控制程序”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事故调查 轻伤、重伤事故,由项目部安全管理负责人或指定工程、安质、工会等部门人员进行调查。死亡及以上事故按《安全生产法》、《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三、事故分析

1、发生伤亡事故后,必须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安全技术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等。 2、根据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间接责任者;再根据这些责任人在事故发生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重要责任者、一般责任者,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四、事故现场调查组成人员: 1、轻伤、重伤事故,由项目部指派生产、技术、安全、工会等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组。 2、死亡事故,由项目部或公司领导带队,由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调查组,会同所在地政府劳动、公安、工会有关人员进行事故调查。 3、重大及以上死亡事故,由公司总经理或总经理指派其他领导带队,组织公司有关业务处(室)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 五、事故调查程序: 1、现场处理:事故发生后,项目经理部要组织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标志。 2、物证搜集: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

组织行为学(1) 2

名词解释; 1,个体:个体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社会地位、能力、作用上有区别的有生命的个人。是群体和组织的基础。 2,知觉:个体为了对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如果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应,称为知觉。 3,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就会对其产生反应,当这个反应只属于事物的个别属性时,称为感觉 4,直觉: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 5,情绪:个体对生理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带有冲动性和易变性。 6,情感:个体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由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引起,很少有冲动性。 7,激励:激励有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保证,实现组织目标。它有自己的特性,它以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等不同类型。 8,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即是说,群体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a他们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在行为上互相制约b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互相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c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9,组织:组织是由2个或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了实现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联合在一起主动协作的社会单元,是对人的一种系统性安排。 从结构论上来讲,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行为论上讲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意识加以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系统;系统,论来讲,组织是开放的社会系统,具有许多相互影响共同工作的子系统,当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时必然影响其他的子系统和整个系统的工作。 组织存在必备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10团体:指目的和志趣相同的人们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所组成的集体 基础知识 1,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举例说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个体工作状态的影响积极情绪愉快欢乐兴奋,消极情绪厌恶愤怒恐惧悲伤痛苦。①当人的心理活动受到激励时,人就会处在自觉主动的心理活动状态这种状态表现在人的意识活跃水平、情绪振奋程度和意志力强度等方面,从而直接导致行为效率的提高,反之则降低行为效率;②积极良好的心境使人朝气蓬勃,工作富有成效;消极颓丧的心境则使人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长期的心境不佳还会影响人的健康。例如,范进中举前抑郁,中举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是他积极心境的写照;③热情是一种强烈、稳定而深刻的情感状态。热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区分的标准主要看其指向的社会意义。例如,热情做好事,为人民服务,是积极的热情;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搞宗派,甚至为个人私利不惜铤而走险,这是消极热情;④激情是一种迅速、猛烈地爆发而有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例如,军队作战前的动员,鼓舞士气,这种情感是积极的激情;不考虑后果,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激情便是消极的。积极情绪的影响,个体的动机加强,努力程度提高,工

浅谈公司合理化建议管理方法及其重要性

浅谈公司合理化建议管理方法及其重要性 合理化建议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公司组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一方面,可以从中了解员工在想些什么、希望得到什么,通过激励和实施,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对公司的向心力,激发其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能给员工提供施展聪明才智、大显身手的舞台。希望各部门要逐步引导员工由不认同到积极参与;由开始的只围绕眼前利益提建议,到围绕公司长远发展提管理和建设性的建议。 合理化建议不在大刀阔斧,而在细水长流;并非打破传统,而是突破现状;不求一蹴而就,关键在天天进步,贯彻始终 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但对产品开发起到了举足重轻作用,同时还起到了沟通上下级关系作用,因为每一个员工提出一个建议时,即使他建议未被采纳,也会达到两个目,一是管理人员了解到这个员工在想什么,从而使企业保持了一条上情下达、下情上知通道;二是建议人在得知他建议得到重视时,他会产生满足感、受尊重感,从而激发出经久不衰创造力。更为重要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建议制度实施,有利于知识在企业内部传播。知识同其他有形资产不同。知识共享和使用非但不会减少其价值,反而会在使用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升华和增殖。显然,如果两人交流知识双方都能取得信息和经验增长;在共享新知之后,其他人会结合自己已有知识进行充实和修正。员工建议制度无疑是为企业知识流动开辟了第二渠道。 对于这项活动如何能更为深入有效,公司人力资源部在实行员工建议制度时,会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 (1)所有管理人员,特别是第一线领导,必须重视这一制度。显然,如果第一线领导们对下属员工提出建议表示冷淡,那么这种建议制度就不能得到员工们支持。 (2)必须建立专门组织机构来实行这一制度。公司人力资源部会及时地处理员工建议,公平地解决奖金分配数额,耐心地向建议人解释建议不能被采纳原因和定期公布该制度实施情况。 (3)简化建议制度程序。每当该公司员工想出一个建议时,他们随手就可以拿到建议表,并填上自己建议。员工们可以将建议表交予部门领导,也可直接叫予人力资源部,如果员工不愿披露姓名,他们也可以采取匿名方式提出建议。人力资源部会把所采纳建议都列成表格,定期在公司出版报纸上公布,或张贴在公司布告栏上。 (4)人力资源部对每项建议都要进行认真处理。负责建议的联络人及时把各项建议提交给各有关管理人员和科室,必要时,会把建议付诸试验。有关管理人员和科室对建议做出采纳或不采纳决议后,必须将决定后材料送进人力资源部,由负责建议工作的联络员提交合理化建议活动领导小组审批。对未被采纳莲议,会向建议人送一份详细材料。说明该建议未被采纳原因。如果建议人仍认为他建议有采用价值,他可向人力资源部提供更多依据。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未被采纳建议,最后可能会被采纳。 (5)重视对员工建议制度宣传和对建议人奖励。公司根据长期经验,制订了一套标准方法,用以确定所采纳建议价值及建议人应得到奖金数额。发奖金办法是,由负责建议的联络员将奖金分发给各单位主管,单位主管要把奖金授给得奖人。 在国内外不少企业中,强化员工参与,提合理化建议只是流于形式,得不到真正贯彻与实施。试想,如果员工们怀着满腔热情,费尽心思琢磨出好主意、办法,一到管理层就杳无音信,谁还去重视这种建议制度。所以,企业要想发挥每一个员工特长与潜力,实现管理中民主化,真正像柯达一样将好制度建议落到实处。这样,不仅能减少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失误,还能增强主人翁意识,调动员工积极性。 传统企业总是倾向于采取自上而下方式,将知识推到需要地方。而成功企业则鼓励员工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4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圣才出品】

第4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2009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第一印象 B.刻板印象 C.总体印象 D.客观印象 【答案】C 【解析】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2.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平均模式 B.中心品质模式 C.加法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答案】D 【解析】许多人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

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3.一般说来,()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加法模式 B.加权平均模式 C.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 【答案】D 【解析】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印象形成的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这种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4.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印象管理 B.印象形成 C.初次印象 D.印象修正 【答案】A 【解析】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业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姓名:于际都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学号:142002010229 对以下四个论述题的回答要作为一个附件,在线发送给我,时间截止 点是本课程第九周上课前。附件名称为:“考试”加上“你的名字”,如:考试张三。另请特别注意,第九周上课必须到课,并且将此考试 答卷打印好,写名字和学号交给我。 1、结合你看视频,对本课程的任意三节课的内容加以详述,说明哪 些地方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大约500字) 在第一节课中,翟学伟老师先提到了过去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 为的方法,是在各个学科中分散地进行研究。而老师则是进行了一次 整合,从精神、文化、伦理、美学等方面研究上述问题。其研究特点为:以社会科学的方式进入,以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作为基础。接着 又给我们梳理了本门课的十个专题。 随后就展开了第一专题的讲解。提到两大文明形态:农业文明和 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即乡土文明或称为农耕文化,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晚清之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文明形态。而 工业文明指向的是现代化,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生产资料极大交换 的市场经济。在现代化历程中,还不能说请当今的中国人具有那些稳 定的心理与行为。故而只能寻找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下中国人相对稳 定的心理与行为。

农业文明的本质特点是:人对自然的亲近;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人的智慧在于调整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在农业文明下,人所需的物质资料全部从自然中获取,人想控制自然但却能力有限,只能尽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工业文明的本质特质: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人的大多数生活资料来自于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人不停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想人低头;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人的自毁在于发明和制造,让自然中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可鞥的东西变成可能。从农业文明到现代文明,中国人正在从一种稳定走向另一种稳定,但目前处于过渡期的不稳定状态。 中国人在文明进程中的心态有四个方面:自从近代化依赖,开始有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晚清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办实业,继而学习西方政治与社会制度,最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思;整个过程体现了对落后挨打的焦虑,赶超的急迫心情以及洗刷屈辱的决心;迅速的工业化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而中国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农村空巢化,农业土地的侵占与侵蚀,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问题,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个人偏好发生深刻的改变等。 这是本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印象尤为深刻。我对老师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深度尤为赞服。老师不是拿教科书化的知识给我们讲解,而是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尤其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本

安全生产事故处理制度

安全生产事故处理制度 一、总则 1、为了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职工伤亡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伤亡事故,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所称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3、伤亡事故的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二、事故报告 1、伤亡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者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或者逐级报告企业负责人。 2、企业负责人接到重伤、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建委、劳动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工会。 3、企业主管部门接到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该立即按系统逐级上报。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 (2)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3)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4)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5)事故报告单位。 4、发生死亡、重大死亡事故的企业应当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

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 三、事故的调查 1、轻重、重伤事故,有企业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 安全等有关人员以及公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2、死亡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企业所在地区县建委、劳动部 门、公安部门、工会等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3、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 (2)查明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3)提出事故处理及防止类似发生应采取措施的建议; (4)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5)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4、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企业和有关单位、有关人员了解 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四、事故处理 1、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由发生事 故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2、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或者发生 事故隐患、危害情况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或者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与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

简述戈夫曼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社会学理论学期论文简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郭爽20101031222 2012/5/29

简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101031222 郭爽 【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戈夫曼拟剧理论思想的理解,从拟剧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社会上访谈节目热度高和拟剧理论和社会污名问题之间的关系,并讨论由于污名问题对个人社会交往产生影响,从而成为社会问题 【关键词】拟剧理论污名访谈节目印象管理前台后台 人们经常说人生如戏,每个人在都在医生中扮演着角色,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我们都在按照自己的角色表演一出戏,直到我们离开。早在17世纪,大文豪莎士比亚就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分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就描述了出来,到20世纪的许多社会学家将关注放到研究人们社会互动中去,而其中戈夫曼更是将喜剧的理论创新的运用到符号互动论之中,系统的提出拟剧理论。 一、理论概述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全面阐述了拟剧理论的思想,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点在“互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他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表演。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演员一样,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我们总是尽量地使自己的行为接近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那个角色,观众看到的是那个表现出来的角色而不是演员本身。当表演结束,演员回到后台以后他的真实面目才展现出来, 演员才又恢复其本来的自我。而后台是观众所看不到的地方,用于分隔舞台与后台的屏幕把通过表演展现出来的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隔离开来, 社会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常规程序(即剧本)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表演中人们都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通过言语、姿态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称为“印象管理”);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运用一些手段(外部设施和个人的装扮)装点门面。这里我们分析他的理论可以分为三部分:戏剧分析,印象管理和污名。 1.戏剧分析 在戏剧中,剧本、舞台、表演者与观众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戈夫曼用戏剧来类比人生,那么对应地,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组成因素:

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性及方法.doc

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性及方法 摘要:企业人事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展望同期发展工作,企业人事管理工作对社会的发展意义最为重大。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工作目的是解决是下企业发展中管理乱象的问题,增强企业各个部门人员的协调,进提高工作人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正因为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所以其工作在实行中有较大的难度,有关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研究是时下工作的重点,文章就以此为方向展开讨论,希望对相关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企业人事管理工作;重要意义;管理工作难关;管理方法;发展前景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企业人事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对相关工作的投入也有着相应的提升。企业人事管理工作技术现已涉及到我国社会企业的正常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中心思想的具体落实等各方各面,在国民经济以及我国现代化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企业人事管理工作在我国企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受到普遍的关注,但是企业人事管理工作在我国企业的正常应用中还是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一、企业人事管理工作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时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如果我进入了21世纪,相关的企业发展在遇到了极大的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企业发展的新的挑战,着眼于当下,我国国有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时下具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历史发展大趋势,不过时下的社会发展体制是社会主义,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国有制经济还是为主体的,但是私有制经济,占用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比例也是不容忽视的。针对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以及相关石油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挺立潮头,如果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过关的,就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多的问题,例如整个工作部门所做的不同工作出现交叉重叠、员工之间不团结、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这就会严重影响相关工作的发展效率,增加了企业相关的经营成本,本来,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形势就十分紧张,同样行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如果出现较大的工作偏差的话,严重的情况下会使得相关的企业发展停滞,甚至会出现破产的情况[1]。 (二)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的现状 针对这一社会时代的发展背景,国家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业管理部门,针对这方面的问题,也提出了大量的方法进行工作改革,随着相关体制工作的改革深度不断加深,不光时下的宏观经济以及传统微观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也不再适用于当下企业的发展,传统工作中仅仅依靠管理工作的灵活机制应对相关的工作问题的状况也一去不复返,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分析

考试:中国人的管理行为分析 ? 1 【单选】()是指导人们怎么过家庭生活的思想。 ? A. 墨家思想 ? B. 儒家思想 ? C. 法家思想 ? D. 道家思想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 B 2 【单选】中国农业社会人的等级的划分根据()。 ? A.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 B. 金钱的多少 ? C. 官职大小 ? D. 对土地的拥有情况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 D 3 【单选】中国“人情”里的恩情的最大特点是() ? A. 价值的无限性

? B. 无法报答 ? C. 是最重要的一种人情关系 ? D. 发生在接受恩情的人发迹之前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 A 4 【多选】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才算是“强关系”?() ? A. 与人的交往是有感情的 ? B. 与人的关系是互惠的 ? C. 与人的互动是频繁的 ? D. 与人的关系是紧密的 ? E. 与人之间是有恩情的 ? B ? C ? D ? E ?正确答案: A B C D 5 【多选】中国人所谓的“天”是指() ? A. 自然规律 ? B. 星象 ? C. 气象 ? D. 气候 ? E. 季节

? F. 天空 ? B ? C ? D ? E ? F ?正确答案: A B C D E 6 【多选】道家研究的是()。 ? A. 官僚体制中的生活 ? B. 家庭生活 ? C. 人 ? D. 地 ? E. 天 ? A ? B ? C ? D ? E ?正确答案: C D E 7 【判断】土地是农民的根基。()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 ?错误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分公司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内部管理,维护分公司利益,减少财产损失,保证人员生产安全,坚持“以人为本、常抓不懈、重在预防”的安全观,结合分公司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分类、上报、调查、处理作出相关规定,适用于分公司各部门。 第二章事故的分类 第三条按国家规定的事故等级标准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四个等级,在一般事故范围内,宏声集团公司又细划为一级事故、二级事故、三级事故、四级事故四个等级: (一)一级事故,是指死亡1至2人,重伤(含职工中毒)7至9人,或者2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二级事故,是指重伤(含职工中毒)4至6人,或者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或者一次10人以上受轻伤的事故;

(三)三级事故,是指重伤(含职工中毒)1至3人,或者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或一次3人以上10人以下受轻伤的事故; (四)四级事故,是指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或一次3人以下受轻伤的事故。 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三章事故的上报 第四条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指集团公司划分的一、二级事故)发生后,按集团相关规定上报。 第五条三、四级事故发生后,事故部门应立即上报安保科、分公司领导。4小时内,上报集团公司。 第六条发生以下事故之一必须及时上报集团公司: (一)火灾事故; (二)因公伤亡事故; (三)生产经营中发生中毒事故; (四)设备设施损失损坏1万元及其以上; (五)交通事故,损失1万元及其以上; (六)被盗案件,价值1万元及其以上; (七)被骗案件,价值1万元及其以上; (八)原辅材料等各类物资损坏事故,价值1万元及其以上; (九)各类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

第五章 社会认知

第五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1947年在“价值与需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 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选择性 互动性 防御性 认知的完形特性 三、认知启发 认知启发就是人们经常用以快速、简便的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 1.表征性启发 2.获得性启发 3.调整性启发 四、社会认知的图式 (一)图式的涵义和分类 涵义: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它包括对某一概念或刺激的认知、相关的各种认知的关系及具体的例子,其内容可以是特定的人、社会角色、自我、对特定客体的态度、对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对共同事件的知觉。 图式的分类: 人的图式——是一种心理上的认识类型,它描述了

典型的或者特别的个体。 自我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 式。 角色图式——是一种描述范围较宽的社会群体和角 色的心理类型。 事件图式——是指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 (二)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1.帮助人们提取信息 2. 加快信息的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 可以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 五、内隐社会认知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含义 一般而言,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基于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结构的驱使,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在意识层面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 (二)研究内容 1、内隐自尊: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自我 态度效应,然而这种态度效应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 2、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 体对社会客体的认识、情感倾向和行为反应。Greenwald等人将内隐自尊和内隐态度归列为内隐社会认知最重要的情感结构。 3、内隐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大多围绕内隐种族和性别刻板印象来进 行。 (三)研究方法 反应时范式 基本程序是给被试事先规定好一定的刺激,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之后既快又准确的做出反应,同时记录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期间的时间延迟即为反应时。 1.内隐联想测验(IAT) 提出者:Greenwoald 它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 2.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指先前经验对当前刺激项目进行某种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其实质是反应了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现象,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启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管理学的意义与如何学好管理学

管理学的意义与如何学好管理学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可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 管理学作为一门大学重要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共同特点和普遍规律,以便为管理活动提供方针和方法。所以说管理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科学方法提高效率,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通过正确的运用管理学中的科学理论,可以使我们的目标更容易实现,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效益。 我认为,作为一名需要学以致用的学生来说,学好管理学,关键是要采取系统的学习方法。不能将管理系统管理思想和管理职能割裂开来。首先,要熟练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认识和理解管理的基本职能。其次,参考管理学书籍。最后,学会分析管理案例。 管理学不仅是适用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一门科学,其实观力学所倡导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也有和大的积极作用。所以作为大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管理学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

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会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计划”这个词。大到美国政府的火星探测计划,小到我们身边的一次周末旅游计划。由此可见,计划几乎无处不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理财和人际交往问题,管理学中的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市场中企业的前景和实力,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分配我们的剩余财产合理投资;另一方面,管理学中关于控制、领导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认真学好这门意义重大的学科。 中文10-2 孙茜

分析中国人的购物行为

分析中国人的购物行为 争取消费者的关键一步在售点(point-of-purchase, POP),是“临门一脚”实现购买。消费者会不会买?如何买?终端哪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定?是终端卖场关注的中心问题,由此需要研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是否抓住了消费者的第一体验任何品牌要赢得消费者,要过两道关:选择和使用。有的厂商以为质量第一位,其实质量只在使用阶段才会显示出优劣,而使用在后,选择购买在先,所以第一关其实是在卖场终端,而不在工厂车间,要首先从售点打开顾客之门。 消费者的第一体验来自商场的形象、售点氛围、现场刺激、品牌表现等等。所谓“零售为王”,真正的意义是指在售点终端与消费者距离最近,最可能影响消费者的决策,从而最有权力。 中国人购物之不同 :从购物行为的角度看,中国人与西方人有何不同?观察对比中美购物现场之环境,可以发现卖场上的种种差异都是由消费者购物行为所决定的。例如,中国的大卖场常常拥挤不堪,人相当多,欧美的大卖场相对冷清;中国的大型超市多用现金支付,欧美的大卖场几乎全部是刷卡;发达国家消费者开车购物,卖场放在郊区,中国人多没有车,卖场不能离人群太远,所以在中国的大型超市不但选址在城市中,而且相隔很近(以步行15分钟为选址的半径)。 不仅如此,消费者购物决策有所不同。中国人购买安全感是突出的问题。而价格是影响消费者对商店整体印象的第一要素。 特征1:价格敏感 特征2:“吃”消费为主 特征3:随大流购买 购买行为越来越冲动性 研究表明非计划性购买的趋势在不断地上升,Welles (1986年)的报告则进一步说明绝大多数的消费者都会在商场里面发生冲动性购买。 对超市的化妆品、保健品及医药品购买行为的研究发现,保健品和美容用品的购买决策中,61%是非计划的。39%的百货商场顾客和62%的折扣店顾客的购买行为中至少有一种商品是非计划购买。随着大卖场(Supermarkets和Hyperstores)的兴起和扩张,消费者在商场里见到众多的产品,这使得他们可以在到达商场之后再进行购买决策。 冲动性购买有5种类型: (1)纯粹冲动性购买。由于特价而去某一特定商场购物,但事先没有计划要买什么产品。 (2)建议性购买。是指受商场售点刺激的诱惑建议而额外购买的行为。 (3)时尚冲动性购买。为了获取多样性或新鲜感的购买行为,代表了一种对正常产品系列或常规品牌的偏离。

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完整

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 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及时报告和处理生产安全事故,落实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第493号令)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北京中通威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各部门必须按本制度的规定进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报告和处理,并对其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 第二章生产安全事故等级划分 第三条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可分以下等级: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

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三章生产安全事故报告 第四条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部门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第五条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和依法调查处理。 第六条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公司负责人报告;公司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七条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八条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公司概况或项目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

管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案例分析

管理学概论论文 学院 专业(方向)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0年12月21日 管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从管理学在实际的案例中出发,分析了管理学在企业运转中起到的作用,从中阐述了管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重要性必要性 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科学 技术进步决定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但是,仅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没有相应的管理科学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无法得到推广和有效运用的。它的作用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还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当代,人们普遍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科学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这一点,已为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明。还有人认为,管理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19世纪时经济学家特别受欢迎,而20世纪40年代以后,却是管理人才的天下了。这些都表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很大的作用。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1: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4:管理的任务: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 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第二节知觉他人、群体和自我 第三节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 高级过程 第四节印象管理:控制他人 的社会知觉和认知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二、印象的形成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3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种种现象的信息;(非社会性信息) 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里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社会性信息)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4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object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 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叫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5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J.Bruner,1947)在“价值与需 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 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布鲁纳 6 实验材料:一套硬币,有1分、5分、 10分、25分、50分等种种大小不同的 圆形硬币;另一套是与硬币大小形状相同的硬纸片。实验对象:30个家庭贫富不同的10岁孩子。 实验程序:先把两套材料先后投射在银幕上,让被试依次观看,然后移去刺激物,让被试画出刚才看到的硬币与圆形纸片。 实验结果:被试画出来的圆形大小和实际上看到的刺激物不完全相同,他们画的圆纸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的大小较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大小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更大。 社会知觉实验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7 社会知觉的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8 人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9 角色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0 人际关系的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1 群体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2 社会因果关系知觉 第 1 页共1 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