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年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汇总

2019年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汇总

2019年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汇总

大题万能句

1. 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

首先,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

其次,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中国的优越性之所在;

最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广大劳动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2. 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密切联系群众,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

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合作化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新道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物质和制度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启了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为了在新形势下不断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切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切实推进多边外交,切实加强务实合作,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切实维护我国海外利益。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考研政治大题命制规律

第34题马哲

第35题毛中特

第36题毛中特+史纲

第37题思修法基

第38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35题、第36题

专题一十九大

一、新时代

新时代的理论、实践和历史依据: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 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形成了习新中特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和鲜明时代特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3. 从党的19D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第一个百年迈向第二个百年;

4.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依然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但要更加注重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新矛盾

(一)依据:

1. 社会需要已不满足于总体小康,提出了更高要求

2. 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

(二)新要求:

1. “物质文化需要”已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要更好满足人民在五个方面的需要。

2. 影响人民美好生活的因素,主要是发展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的不充分的问题,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新思想

习新中特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新方略

基本方略的作用、以及与习新中特思想的关系:

14条基本方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习新中特思想是指导思想层面

的表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行动纲领层面的展开;基本方略是落实习新中特思想的实践要求,两者在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五、新使命

(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制度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历史已经证明,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没有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

(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当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只有把党建设好、建设强,才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 决定一个国家处于社会主义的哪个阶段,除了经济发展水平,还应该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联系起来看。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这其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发生的变化,只反映了当前时期社会矛盾运动的内涵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不足以说明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

七、发展战略的进一步细化:

(一)提前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依据:

1. 这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

2. 从近40年的实践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已大大超过当初设想。

3. 从未来发展的条件看,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出更高要求也是可行的。

4. 从国内环境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5. 从国际环境看,也有利于我们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二)为什么有没有提出翻番类的目标?

1.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长已经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问题已不再是产能不足,而是发展质量还不够高;

2.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

专题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一)社会主义民主:

1.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专题三放管服改革与市场政府的关系

一、放管服改革

放管服改革是通过权力瘦身和在监管、服务等方面补短板,来更好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包括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五项任务。

二、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应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应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规律,使市场通过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必须尊重和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第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必须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切实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运用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简政放权,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找准市场功能与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

专题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我们有底气坚定文化自信。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还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局面。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专题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共享经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撬动发展的第一杠杆,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第一,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人走过的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第二,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第三,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第四,培养造就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专题六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专题七香港回归20周年、贯彻一国两制与国歌法

一、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

第一,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第二,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第三,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第四,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国歌法与“言论自由”

宪法规定,维护祖国的荣誉是我们国家公民的义务。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那种把维护国歌尊严与所谓公民的言论自由、表

达自由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国家要对公民合法的权益予以保障,同时公民不得滥用自由和权益,对辱没国家的尊严、损害民族感情、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须予以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专题八“红船精神”

一、弘扬“红船精神”的意义:

“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它是激励我们党顽强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撑。重申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并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可以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就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绽放新的时代光芒,通过学习来深化认识、通过思考来加深理解,用伟大精神去推动伟大实践,使革命精神成为奋进新时代的不竭动力。

二、关于“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

“站起来”是指党领导人民,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富起来”则是指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释放社会活力,走向共同富裕。“强起来”是指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专题九建军90周年与中国革命道路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人民军队的建立以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是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沿着正确的方向寻找中国革命道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夺取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独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题十十四年抗日战争

▲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

2. 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3. 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4. 有利于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第37题

专题一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不能忘记初心?

这里的“初心”指的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为人生指明奋斗的方向,是人生的精神动力。人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共产党人的初心,是我们党长盛不衰、枝繁叶茂的动力源,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96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同时,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这是一个肩负历史重托的政党对人民的承诺。

专题二维护社会秩序

一、法律与道德

有序的公共生活既要靠法律,又要靠道德。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另外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尤其要依法加强社会公共空间治理,以给道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德治与法治

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方面,这是由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性质、作用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的;另一方

面,无论是从地位、作用还是现实途径看,法治和德治都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首先,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其次,还要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并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专题三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

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所以,只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统一的青年才能够在社会上大有作为。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都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专题四爱国主义

在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需要注意:第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第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第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不等于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

每个人都应该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坚定捍卫祖国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第38题

专题一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据:

第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第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日益改变国际力量对比,也日益重塑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

二、如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第二、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第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第四、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第五、要坚持环境友好。

专题二“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包含创新思想的全球化时代的“世纪大工程”,是“最大规模的全球经济振兴计划”、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是全球化的新模式。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不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

而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是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

专题三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互利共赢之道,在于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在于相互尊重,和平相处。中美两国的利益交融和相互依存的深度和广度都前所未有,已经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两国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但双方只要聚焦合作、管控分歧,通过增进理解、扩大公式来聚同化异,就能让两国关系更为健康稳定的发展,也将为世界和平与稳定注入正能量。合作为两国唯一正确选择。

专题四中国方案与全球治理观

首先,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同联合国宗旨与原则高度契合,与各会员国追求高度契合,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符合世界进步繁荣大潮。其次,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最后,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本着合作共赢的精神,具有巨大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第34题

一、唯物论

原理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由于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人和自然需要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协调共同发展。

原理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二、辩证法

原理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二【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即矛盾双方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相互吸收利己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共同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同时,

矛盾相互排斥、相互制约。斗争性会促使事物发生运动变化,造成量变,进而实现质变。

原理三【矛盾内外因辩证关系】

矛盾的内因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只影响事物的发展速度。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原理四【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原理五【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和【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不平衡性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矛盾分析法的实质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同时看到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要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原理六【质量互变规律】

质变与量变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

原理七【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这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原点,而是一个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这体现了从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变化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和基本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发展的具体途径和道路则是螺旋式的或波浪起伏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

原理八【现象和本质】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原理九【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原理十【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结果和原因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三、认识论

原理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包括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这是基本关系,也是认识关系的基础;②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③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都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原理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原理三【认识的无限性和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而且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具体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原理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理性认识需要感性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感性认识需要理性认识进一步提升认识层次和深刻程度。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会犯唯心主义错误;离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获取丰富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要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方法,上升为理性认识。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