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发展心理学第八章《青少年大的发展和人际关系发展》教案

最新发展心理学第八章《青少年大的发展和人际关系发展》教案

最新发展心理学第八章《青少年大的发展和人际关系发展》教案
最新发展心理学第八章《青少年大的发展和人际关系发展》教案

发展心理学第八章《青少年大的发展和人际关系发展》教案

发展心理学

第八章《青少年道德发展和人际交往发展》教案

10心理 20101105996 魏洋指导老师:牡丹

第一讲

教学课题:青少年道德发展

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基础理论;

2)了解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

3)了解青少年道德推理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理解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并掌握青少年道德推理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一)、首先,为大家播放了事先准备好的PPT《内心深处的震撼》。内容为一些“社会热点画面”,目的在于唤起大家的思考,引发大家情感的泄露。(二)、复习:

提问:在学习幼儿、小学儿童道德发展时,他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理论?(三)、故事导入

以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开头,以对话的形式为大家呈现出属于青少年时期两个不同阶段的青少年的道德观。

(四)讲授新课

1 学习有关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理论(只选取其中重要理论):

2

1. 服从与惩罚定向

2. 利己主义定向(“对我有何益处?”) 水平二(习俗)

3. 人际和谐与一致

(好孩子定向) 4. 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法律与秩序定向)水平三(后习俗) 5. 社会契约定向 6. 普遍伦理原则(原则与良心定向)】;

3)对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中提到的“对偶故事法”和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中蕴含的“两难故事法”进行简单(案例)的讲解。

2 理解有关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理论(提出其理论的优点和不足)

外在的道德法则主观动机

他律道德自律道德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特征

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主观价值

这与人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吻合

不足:低估了个体道德能力忽视了个体的差异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阶段特征

凸显了整体的普遍性和个体的差异性。不足:过分注重内在品质!

3对“道德推理具有性别差异吗???”进行简短的分析、交流与讨论。

4道德推理的影响因素

(1).人格 (2).育儿实践 (3).学校、社区教育 (4).同伴互动(5).文化

5为大家播放了关于文化对于道德的起导向作用的视频《咆哮杜甫》(五)、总结

1.总的来说,青少年期道德推理的发展趋势是从前习俗思维向更为习俗化得推力水平转变。

2.在这一阶段,它们不断超越对外部强化的考虑,开始从自身考虑。也就是一种道德的内化。

3.青少年在道德推理水平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整体性和顺序性。

4.同时由于青少年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他们的认知、情感、知识不断丰富,所以,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模式也会呈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

第二讲

教学内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的特点

2、激发学生探索精神

3、初步树立学生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青少年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什么是同伴关系?你对同伴关系如何理解?(讨论法)

讲授新课:

一、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定义: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一)同伴关系的特点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2、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日益重要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二)同伴关系的作用

1.文化传递,行为发展功能

2.认知发展功能

3.情绪性功能

4.人格发展功能

(三)青少年同伴交往障碍特点

1.青少年异性同伴交往障碍问题突出。

2.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存在着年级和性别的差异。(呈倒U型)

3.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优差生)

4.发生同伴交往障碍的初中生自我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同伴关系的正确认识)

5.发生同伴交往障碍的初中生具有较强的交友动机,但交往比较被动。

在此,为了加深大家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理解,为大家展示一个相关视频《记忆中的那些年》

二、与成人的关系

(一)家庭(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的变化)

1.亲子关系定义:亲子关系是个体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关系,是影响儿童未来同伴关系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包含亲子之间的关爱、情感和沟通。

2.亲子关系紧张变化的表现

(1).情感上的脱离。(2).行为上的脱离。(3).观点上的脱离。(4).父母的榜样作用消弱。

3.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特点(简单叙述)

4.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原因

(1).个体因素(2).家庭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

5.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建议(从父母和青少年两个角度出发)

(二)学校(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的变化)

1.师生关系定义: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师生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青少年师生关系的变化表现

(1).青少年对教师有了新的认识。(2).青少年对教师有了选择性。(3).青少年对教师有了“盲目性”。

3.创建新型师生关系

(三)总结与启示

1、青少年期是一个特殊时期,由于在该时期内出现了诸如认知、意识、道德、情感、心理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总结,掌握和理解他们的这些变化,从而解决这一时期出现的问题。并且利用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为我们的教育顺利进行提供基石。

2、青少年期不论是道德、情感还是心理,所发生的变化既有普遍一致性,又有个体差异性,我们在讨论研究时,要给与充分考虑。

本次讲课结束,谢谢您的真诚聆听!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第一章导论 (3)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3)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4) 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4) 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5)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6) 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6)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6)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7) 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7) 第五章犯罪动机 (7)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7) 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8) 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 (8) 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8) 第六章人格与犯罪 (8) 第一节人格概述 (8) 第二节犯罪人格 (9) 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三节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四节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 (10) 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11) 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 (11)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11) 第三节性犯罪心理 (11) 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12) 第一节邪教犯罪心理 (12) 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 (12) 第三节计算机犯罪心理 (12) 第十章过失犯罪心理 (13) 第一节过失犯罪心理概述 (13) 第二节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因 (13) 第三节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3) 第十一章群体犯罪心理 (14) 第一节概述 (14)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需要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需要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需要心得(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 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 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 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 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 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 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 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 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 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 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 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 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 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 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 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 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个体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尤其掌握儿童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辨证发展观,以便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掌握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打下基础。 该课程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基本理论部分和年龄特征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侧重介绍国内外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一些著名理论,主要是各个学派中较经典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年龄特征部分介绍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长、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各方面发展的规律,其中以中小学阶段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重点部分。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了解与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与具体方法、发展心理学在优化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还应能运用有关知识与理论分析自己及他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为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1、学生应了解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解释与描述个体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等,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科学的发展观,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学生应掌握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中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理解发展的原因及其复杂性,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发展中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关键问题、儿童教育现状、老年文化等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培养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将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相联系的学习风格。 3、学生应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范式及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对于研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能运用于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技能和探究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教学的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对人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的描述与解释,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具体研究方法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及主题中的应用。 课程教学的难点: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修订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 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1首页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2、熟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1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新年的第一堂课,我们首先总结上学期《幼儿教育学》的学习情况。 我们使用的是幼儿教师考证试题,在试卷中达到60分以上的同学,都是很优秀的成绩,如果继续加强学习,是很有希望通过资格考试的。我在考试前提供了部分题的复习,在考证的时候,就是全面复习,系统复习,才可能通过考试。 本学期,我们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希望大家能够象上学期一样,平时一定要表现好,遵守纪律,按时出勤,取得好成绩。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接触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大家一定想知道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时研究什么内容的为什么要学习它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要了解这些,我们需要先从相关概念了解和学习起。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一)心理学的概念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二者的关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前者是基础,后者又影响前者。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二)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F)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

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1930) 2、共同决定论 代表认为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Stern,W.1871-1938)。 核心:人类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Gesell,A.1880-196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祖宗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 3、相互作用论 代表认为是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中期(6岁~11、12岁) (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S、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组成成分 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 二,婴幼儿的情绪 1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 华生认为:爱、怒、怕 布里奇斯认为情绪是逐渐分化的 伊扎特:婴儿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 孟昭兰婴儿情绪分化理论:(1)人类婴儿有8~10种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情绪(2)个体情绪发生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3)情绪发展有一定规律,也有个别差异。 2 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出生两天的婴儿可能已能识别别人的情绪 母亲的情绪状态对婴儿有重要影响

通常一岁的婴儿已很善于“察言观色” 情绪具有生物适应价值,“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适应功能的体现 ps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在环境不确定时参照照料者的表情再做出反应的现象 3 婴儿的微笑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内源性微笑。普莱尔称之“嘴的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外源性的,人声和人脸特容易引起微笑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对熟悉的人微笑,对陌生人警惕甚至苦恼4 婴儿的害怕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 一,学习理论 情绪是可以后天学习的,可通过条件反射(华生),也可通过模仿而获得 照看方式对婴儿情绪发展有重要影响(孤儿情绪的扭曲发展) 儿童对情绪的识别主要依靠父母对情绪行为的标志 文化对情绪表达有影响,每种文化都有其“情绪表达法则” 二,知觉再认理论 婴儿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有机体,并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来影响输入的刺激。 头脑中的原有图式是婴儿知觉新事物的参照标准 希伯用黑猩猩做的实验对此理论有很好的支持 三,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重点研究儿童对社会世界、对自己和别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影响情绪的产生 观点采择能力是重要的影响情绪的社会认知能力 归因能力也影响儿童的情绪 第三节,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 一,害怕的发展 1,怯生 (1)什么是怯生 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称为怯生。 怯生的发展: 4个月婴儿对陌生人微笑要比对母亲少,但并不害怕陌生人 4~5个月的婴儿注视陌生人的时间多于熟悉人,比较熟悉人和陌生人 5~7个月,婴儿见到陌生人往往出现一种严肃的表情 7~9个月,见到陌生人明显苦恼,怯生明显 (2)怯生的影响因素 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抚养者的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度;婴儿接受的刺激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p178~179 二,客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对抗性条件作用(琼斯与小彼得)兔子 系统脱敏法:是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的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模特塑造法:榜样的作用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书籍推荐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书籍推荐 1.儿童心理学 (英)谢弗著,王莉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原价:30.00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介绍儿童心理学的书。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行为发生发展的科学 。心理学家力图描述和解释儿童的行为及其变化发展方式。它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有了长足的发展。本书的 语言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即使没有任何心理学知识的读者,也会饶有兴趣地从头到尾读下来。 -- 2.节省理解孩子的成长(第4版) (英)史密斯等著,寇彧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9 原价:68.00这是一本被广泛采用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因其广泛的覆盖面和以研究为基础严谨作风而备 受赞誉。全书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从"理论与方法"、"儿童的社会世界"、"儿童的心智发展"按照17 个专题论述分析了儿童的成长过程。本书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和可读性,其最突出的特点--专题性--使 读者能对儿童心理学某一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研究进展有全面的把握。本书的这些特点使其非常适合作为儿 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学生以及教师和家长的参考读物。 --

3.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心理学导读系列 (美)谢弗(Shaffer,D.R.)著,邹泓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原价:75.00本书是亚马逊排名第一的发展心理学教材,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 David R.Shaffer所著。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人类心理发展进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儿童、 青少年时期的发展状况。内容涉及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语言发展、学习、认知、个性与社会性发 展以及最新的生态学理论等,汇集了各领域经典研究和最新研究动态。同时,在各个章节中结合不同年龄 阶段大发展特点,为个体成长提供建议。全书理论和研究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于实际 研究和生活中,是发展心理学专业的一本经典教科书。 -- 4.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第9版)/欧美心理学译丛 (加)勒弗朗索瓦Lefrancois著,王全志等译 北京大学 原价:55.00本书全面阐述了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历程,内容丰富、知识丰厚。作者不仅运用最 新的有关儿童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以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各个部分的研究重点; 生命之初、婴儿期、童年早期、童年中期与青春期,并且分别分析了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身体、认知、 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情况。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1首页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2、熟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1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新年的第一堂课,我们首先总结上学期《幼儿教育学》的学习情况。

我们使用的是幼儿教师考证试题,在试卷中达到60分以上的同学,都是很优秀的成绩,如果继续加强学习,是很有希望通过资格考试的。我在考试前提供了部分题的复习,在考证的时候,就是全面复习,系统复习,才可能通过考试。 本学期,我们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希望大家能够象上学期一样,平时一定要表现好,遵守纪律,按时出勤,取得好成绩。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接触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大家一定想知道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时研究什么内容的为什么要学习它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要了解这些,我们需要先从相关概念了解和学习起。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一)心理学的概念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 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 (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 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 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

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指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华生,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精神分析的发展观: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他的理论核心是性本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力量及发展观: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二)本我属于无意识的动向,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本我驱使人们去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它的活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意识部分,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个体要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就必须通过“自我”,自我要遵循现实原则,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本能冲动,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自我在其行为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具有惩罚性的功能,当儿童有某种坏行为时,良心就会使他有犯罪感,而自我理想则具有积极的功能,它使儿童积极向上,臻于至善。简单地说,超我代表着人类的道德标准和发展的高级方向,体现着“至善原则”(三)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是以性为划分依据的。他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前生殖器期,3~6岁; (4)潜伏期,6~11岁;(5)青春期,从11~13岁开始。弗洛伊德认为,在上述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分别与当时性心理的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艾里克森是德裔美国人,与弗洛伊德不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即考虑到了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他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我们采用的记忆策略有:编口诀,列知识结构网络图,提取关键词,做笔记,群讨论。加工深度最深的是编口诀。口诀最好是有画面感,像一副画,人的大脑对图像记忆是最好的;人生八阶段目标的口诀:希(望)意(大利)目(前)能忠诚(的)爱关智(琳)。第一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在这个阶段中,婴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会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感受到安全,于是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疾病信任感。如果婴儿自身的生理需求总不能得到满足,儿童就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即怀疑感。第二阶段,儿童早期,从2岁到4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的发展任务是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八章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第八章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中学阶段是指个体11、12岁-17、18岁的时期。该阶段又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其中,初中阶段从11、12岁到14、15岁,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高中阶段从14、15岁到17、18岁,又称青年初期,在生理发育上已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已接近成人水平。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 1、初中生生理发育的变化 ①身高:个体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1岁(婴儿期)左右;第二个生长高峰在初中阶段(青春期)。 ②大脑:个体在4—20岁之间,存在两个脑发展的加速期,第一个发生在5至6岁(幼儿期末)之间,第二个发生在13岁左右(青春期)。 2、青春期身心发展变化的相关理论 ⑴生物观: ①卢梭,认为青少年期情感性和反叛性的增强及冲突的增多都是青少年期发生的生物学变化的自然结果。 ②霍尔,认为青少年正处在一个“疾风怒涛”、充满了内部和外部冲突的时期,只有在经历了各种的冲突与更替之后,才最终复演成为人类文明中充满“个性感”的一员。 ③霍林沃斯,将青少年期摆脱依赖,要求在家庭中获得平等与独立地位,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是相对于生理断乳而言,是在心理上割断对父母的依赖关系。 ④斯普兰格,将青春期比作个体的“第二次诞生”,认为到了青少年期儿童时期的安定、均衡状态即刻或逐渐地产生混乱现象,并导致自我意识的全部内容朝向新结构的再改编。 心理性断乳:指子代在发育成长中要求摆脱父母的监护而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 ⑤弗洛伊德,认为青春期是个体发展的新阶段,本能性驱力苏醒并转向身体的生殖区域,这促成了他们的心理冲突和不可预测的可变的行为。 ⑵环境观:强调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对个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通过对太平洋萨摩亚岛的土著居民的观察研究,认为民族文化对塑造人格与行为模式具有决定作用。 ⑶折中的观点:认为青少年期是生物学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3、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及青春期教育 ⑴青少年性意识的表现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疏远期。从儿童末期开始到少年中期结束。男女生均对异性表现出明显的疏远、对立迹象。 第二阶段:爱慕期。从少年初期或中期到青年中、后期。接触异性的愿望明朗化。具体表现为:相互显示,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女生注意打扮,男生有意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才能;感情隐蔽,交流表达方式十分含蓄。实际上喜欢某个异性,但在同学面前却装出漠不关心的样子。 第三阶段:恋爱期。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 ⑵青春期教育的内容:主要指青春期性教育,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 4、早熟、晚熟对青少年男女发展的影响 ⑴早熟: ①对男生的影响:异性交往方面,与正常成熟的同龄女生在生理发育和心理体验上更为相似;同伴关系方面,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具有更为积极的社会态度;社会能力方面,有较强的领导才能和工作能力。 ②对女生的影响:更有可能遇到适应困难,难以找到与之有相同经验的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分担自己的困惑或焦虑。受欢迎程度在一般以下,往往缺乏自信,心理压力较大。 ⑵晚熟: ①对男生的影响:处境较早熟不利,外表显得幼小,不成熟,被当成孩子的时间更长,不利于同伴交往尤其与同龄女生的交往。一般认为其不具领导才能,因而较少让他们承担领导者角色,自我评价也受到严重损害。 ②对女生的影响:对女生没有不利影响,甚至出境还有一定的优势。与正常成熟的男生一同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具有较为相同的生理和心理体验,为正常异性交往提供了共同的心理基础。虽然她们看到自己与早熟和正常成熟女生的差异,可能会怀疑自己是否有什么不足之处,但当她们开始发育时,这些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5、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⑴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①生理变化使他们产生成人感; ②性成熟使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⑵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①反抗性与依赖性; ②闭锁性与开放性; ③勇敢和怯懦; ④高傲和自卑; ⑤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最新发展心理学第八章《青少年大的发展和人际关系发展》教案

发展心理学第八章《青少年大的发展和人际关系发展》教案

发展心理学 第八章《青少年道德发展和人际交往发展》教案 10心理 20101105996 魏洋指导老师:牡丹 第一讲 教学课题:青少年道德发展 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基础理论; 2)了解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 3)了解青少年道德推理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理解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并掌握青少年道德推理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一)、首先,为大家播放了事先准备好的PPT《内心深处的震撼》。内容为一些“社会热点画面”,目的在于唤起大家的思考,引发大家情感的泄露。(二)、复习: 提问:在学习幼儿、小学儿童道德发展时,他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理论?(三)、故事导入 以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开头,以对话的形式为大家呈现出属于青少年时期两个不同阶段的青少年的道德观。 (四)讲授新课 1 学习有关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理论(只选取其中重要理论):

2 1. 服从与惩罚定向 2. 利己主义定向(“对我有何益处?”) 水平二(习俗) 3. 人际和谐与一致 (好孩子定向) 4. 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法律与秩序定向)水平三(后习俗) 5. 社会契约定向 6. 普遍伦理原则(原则与良心定向)】; 3)对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中提到的“对偶故事法”和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中蕴含的“两难故事法”进行简单(案例)的讲解。 2 理解有关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理论(提出其理论的优点和不足) 外在的道德法则主观动机 他律道德自律道德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特征 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主观价值 这与人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吻合 不足:低估了个体道德能力忽视了个体的差异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阶段特征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也是心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本课程全程54学时,3个学分,是考试课程。教材内容共十二章,前二章是基本理论部分,包括了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及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第二篇主要内容为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主要包括感知觉、认知和语言方面的专项论述。第三篇的内容是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 第一篇总论 总论中主要介绍和讨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等问题。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导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教学重点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整体研 究和分析研究,观察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学发展 的基本来龙去脉。 教学方法:本章以讲授为主,方法部分,使学生领会方法的要点和具体操作要求。 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一)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的几个概念 1、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以人、动物为主的生命体,研究它们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身心状态和机制的成长、变化的规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生命体心理活动的一般法则,同时探明各种特殊形态的特殊规则以及特殊规则与一般法则间的相互关系。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出生到青年前期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在探明其一般的心理和规律的同时,还探究学前儿童的认知、情绪、自我意识、艺术以及社会化等特殊领域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特殊领域与一般发展规律间的相互关系。 3、关于发展的概念 一般的解释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首先,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发生在个体之外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发展。例如,当你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空间位置和房间里的家什肯定地变化了,但你本人并没有得到发展。因为空间变化纯粹是外部的。即使是非空间变化,凡属于外部的关系也不够成发展。例如,当儿童入学后,他们的父母成了学生家长。我们并不认为这些家长发展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