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刻度尺、卷尺、米尺等。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km、dm、cm、mm、μm、nm 换算关系:1km=103m 1mm=103μ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 (3)估测:黑板长2.5m、课桌高0.7m、指甲宽 1cm、铅笔芯直径1mm、新铅笔长1.75dm。(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②会放:刻度尺要紧贴并平行于被测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③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会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

值和单位组成)。

(5)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①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

②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

③测跑道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化直为曲)

④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

2.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脉搏;(现代)钟表、秒表(停表)

(2)单位: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

3.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无法消除;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而假定不动的物体。

(2)除被研究对象以外,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①确定被研究对象;

②选参照物;(即假定不动的物体)

③判断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3)不能选取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4)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⑵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定义:①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②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 公式:V=t

S S=Vt t=V S 单位:(国际)m/s 、(常用)km/h 关系:1m/s=3.6km/h 。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3.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直线运动 ⑵曲线运动

(根据运动速度)⑴匀速运动 ⑵变速运动

4.⑴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 a

图像:图a 是某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S 与时间t 的关系图像,

图b 是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图像。

⑵变速直线运动:沿着直线但速度变化的运动。

①平均速度= 总路程

总时间 公式:V 平 =

总t S ②平均速度物理意义:粗略表示变速运动的快慢。 b

5.常识:人步行1.1m/s ,意义:表示人步行1s 通过的路程为1.1m 。

自行车5m/s 、火车140 km/h 、小汽车108km/h 、光速3×108m/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原理:V=t

S 2.工具:斜面(带刻度)、小车、垫块、挡板、刻度尺、秒表、

3.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秒表测时间

4.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3.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固液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

4.回声:

(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声音。

注: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此时人离障碍物的距

1v t)

离至少为17m。(S=

2

在屋子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更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原声与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差不足0.1s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原声和回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2)回声测距: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离山崖的距离等。

测量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回声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相应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1v t进行计算。

v,代入公式S=

2

5.人们如何听到声音:

空气传导:声音经空气传到耳膜,引起耳膜振动,再经听小骨等传给听觉神经和大脑,引起听觉。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和大脑,引起听觉。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等也就不同,人们根据这些差异就能判断声源方向。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 Hz。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

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大小)。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与人耳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声音的品质。由物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4.区分声音的三要素:闻声知人(指音色);

高声大叫(指响度);

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1.声包括:声音、超声、次声。

2.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声呐(回声定位)、超声波诊断(B超)、超声波金属探伤、次声波

地震预报等。

(2)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污垢、超声除结石。

四、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1.乐音:发声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噪声:(1)噪声的定义:

①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噪声的来源: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3.噪声强弱的等级:人们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听觉下限,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产生)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传播)

③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规定: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

规定为100℃。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叫1℃。2.摄氏温度t -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单位:摄氏度(℃)

热力学温度T: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单位:开尔文(K)

摄氏温度t与热力学温度T的换算关系:T=t + 273 K (即0 K= -273℃)

3.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1)构造:玻璃外壳、玻璃泡(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毛细管、刻度和符号。

(2)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分类:

(4)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两观察”:量程、分度值。

使用时“三让”:

①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让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让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1)物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1)定义: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注:熔化和凝固是互逆的物态变化过程。

(2)熔点与凝固点:

①固体分为晶体与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常见的晶体:冰、海波、金属、石英、水晶、食盐、萘等。

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②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注: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 晶体熔化条件:a.温度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

晶体凝固条件:a.温度达到凝固点,b.继续放热。

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吸热、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固液共存态时)。

晶体凝固过程的特点:放热、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固液共存态时)。(2)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温度不断升高。(固态→变软→变稀→液态)

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的定义: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注:汽化和液化是互逆的物态变化过程。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⑶液体表面上空气的

流动速度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沸腾注:液体沸点与其种类和大气压的关系,液体种类不同,沸点不同,

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条件:a.温度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特点: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图像如右图:

3.液化的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4.说明:水蒸气:无色透明,看不见、摸不着;

白气: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露、雾: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烟:固态小颗粒。

四、升华和凝华

1.定义: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注:升华和凝华是互逆的物态变化过程。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常见的升华现象:碘变为碘蒸气、冰变为水蒸气、干冰变为二氧化碳、樟脑球变小、

钨丝变细等。

常见的凝华现象:霜、雾凇、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内侧)形成的冰花。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月亮、电影银幕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

分类(太阳、萤火虫)

(篝火、蜡烛、电灯、电视屏幕)

2.光的直线传播:

(1)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也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①影子形成(日食、月食)

(3)应用②激光准直、射击瞄准

③小孔成像

注:小孔成像的特点:①倒立的实像,

②物距大于像距时,缩小

物距小于像距时,放大

(4)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就叫光线。注:光线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它实际并不存在。

3.光速在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C=3×108m/s=3×105km/s

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法线居中)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3.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4.分类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都是因为发

生了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方向。

漫反射条件:反射面凹凸(粗糙)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

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注: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能用什么物理知识解释。

①镜花水月(光的反射)②坐井观天(光的直线传播)③水照云光(光的反射)④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⑤隔岸观火(光的直线传播)⑥水中捞月(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

①像与物大小相等;(等大)

成像特点②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等距)

③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垂直)

2.平面镜成像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

的特点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作用:成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光路)、扩大视野。

3.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成的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4.球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应用:汽车后视镜(扩大视野)。

5.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的现象。

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法线居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2.折射定律光疏角大:(空气——水——玻璃)

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

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入射角=0°。

注: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在介质表面,发生折射时一定发生反射;

发生反射时不一定发生折射。

3.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

海市蜃楼;鱼叉捕鱼;光的色散;彩虹等现象。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四、光的色散

1.色散:(1)光的色散: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各种颜色的光。这种

现象叫光的色散。

(2)光的色散表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不同的单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偏折的程度不同,红色高偏折最小。

(3)七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

2.色光的混合:

(1)色光三原色:红、绿、蓝(彩色电视机)

颜料三原色:红、黄、蓝(印刷、绘画)

(2)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3.看不见的光:

(1)光谱:将不同颜色的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而形成的。

定义:指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看不见的光。

(2)红外线

特性:热作用强。

应用:照相诊断、红外线夜视仪、电视机遥控器等。

定义:指在光谱上紫光以外的看不见的光。

(3)紫外线

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有利骨骼生长;

特性:生理作用强,能消毒杀菌;

使荧光物质发光。

应用:紫外线消毒灯、验钞机等。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透镜:用透明物质制成,具有一定厚度,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光学仪器。

2.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符号: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符号: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主光轴上的一个特殊点。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名词:焦点F: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

这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实焦点)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成为发散光线,这些

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就是凹透镜的焦点。(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3.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像近像变小。

2.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原理: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2)实验器材:光具座、蜡烛、光屏、已知焦距的凸透镜

(3)安装器材: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

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4)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2.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倒虚正;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⑴u=f 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 是实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物距减小 像距增大 像变大,

⑸成虚像时:物距减小 像距减小 像变小。

20 20 40 40 60 60 v u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角膜

(1)眼睛的结构睫状体:作用:调节晶状体的形状。

放松时,晶状体变薄;收缩时,晶状体变厚。

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远点和近点:眼睛调节的最远和最近的两个极限点。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

近点在大约10cm处。

(3)明视距离: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

特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近视眼成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

矫正:凹透镜(度数为负数)。

特点: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3.远视眼成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矫正:凸透镜(老花镜)(度数为正数)。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望远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视角:物体两端引出的光线在人眼光心处相交所形成的夹角。

影响视角大小的因素:与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与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m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符号:m

2.单位:(国际)kg 、(常用)t g mg

3.理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等改变。

4.测量:

⑴ 日常生活:案秤、台秤、杆秤、电子秤等;

实验室:托盘天平(学生天平)。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③调: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左右摆幅相同),这

时横梁平衡。

④称: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

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数 + 游码对应的质量数

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C 使用后游码归零。

二、密度ρ (表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V

m =ρ ? V ρ=m ρ

m V = 3.单位:(国际)kg/m 3 、(常用)g/cm 3 换算关系:1g/cm 3=1×103kg/m 3

4.常见物质的密度:见教材。

ρ水=1.0×103kg/m 3,物理意义:体积为1m 3的水的质量为1.0×103kg 。

常识:ρ铜>ρ铁>ρ铝

5.注意:

⑴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密度。即同种物质在状态不变时,密度不变;物质的种类不同时,密度一般不同;

⑵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密度不同;(如:ρ水>ρ冰)

⑶一般地:ρ固>ρ液>ρ气;

⑷在V

m =ρ中: 当ρ一定时(同种物质),m 与V 成正比,(不能说ρ与m 或V 成正比、反比) 不同物质:当m 一定时,ρ与V 成反比,

当V 一定时,ρ与m 成正比。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看:量程、分度值; 注:单位:1ml=1cm 3 , 1L=1dm 3

⑵使用方法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处相平。

2.测固体密度(小石子):

⑴原理 V

m =ρ (2)步骤:①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

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 1 ;

③用细线系住石块,把石块没入量筒的水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 2 ; ④计算石块的密度:1

2m V V m V -==ρ 注:测固体体积的方法:

形状规则——用刻度尺测相关的长、宽、高、直径等再用公式计算。

浮在水面 针压法(量筒、水、大头针)

形状不规则 沉坠法(量筒、水、细线、石块)

沉入水中:量筒、水、细线

3.测液体密度(盐水):

⑴原理:V

m =ρ ⑵步骤:①用天平称液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 1 ;

②把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读出量筒内盐水的体积V ;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 2 ;

④计算出液体的密度V m m V m 21-==

ρ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

(1)温度能改变物体的密度。一般地,同种物质温度越高,密度越小。(热胀冷缩)

(2)水比较特殊(反膨胀),在4℃时密度最大,温度高于或低于4℃时,密度都变小。

2.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种类或验纯:物质种类不同,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V ρ=m 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ρm V =

算出它的体积。

3.两类典型计算题:“空心”问题和“瓶子”问题。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各章知识梳理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梳理 m\dm\cm\mm 单位:国际单位制 米(m ) 常用单位:km\ m\mm\μm \nm 测量工具:刻度尺 【实验一:用刻度尺测长度】 使用前观察:0刻度;量程;最小分度值 放对:沿着、贴紧 圆的直径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正确使用 使用时 读对:正对刻度线 间接测量 细铜线直径 记对:数字和单位 地图两地距离 记录到最小分度值得下一位 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误差和错误 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测量工具 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单位:国际单位制秒(s )常用单位:h\min\ss 时间测量工具:停表【实验二:用停表测量时间】 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机 运动的描述 【最普遍的运动】 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参照物的选择:除自身以外的物体、 常以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械 速度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υ=s/t 变形【s=υt : t=s/υ】 运 运动的快慢 单位及换算:国际制m/s 常用单位km/h ;1m/s=3.6km/h 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大,速度快 比较快慢方法: 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少,速度大 时间、路程都不同,求平均速度 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做快慢不变的运动【最简单的运动】 概念:速度在发生变化的运动 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的计算:υ=s/t 【总路程;总时间】 实验三: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车由甲 至乙 车由乙 至丙 车由甲 至丙 路程(cm) 42 时间(s) 2 平均速度 m/s 0.18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

《电压电阻》复习精要 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 ..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 ....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 电源 ..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填空)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 ..(或电路两端有电压) ②电路是连通 ..的。 注:说电压时,要说"xxx"两端 ..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 .."x x x" .....的电流。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V.常用单位:kV mV 、μV 换算关系:1K v=1000V .........1V=1000m V .........1.m V=1000 .......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2V..家庭 电压220V ....安全电压不高于 ...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符号:V.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两要、一不、二看清 二要: ①电压表要并联 ..在电路中。 (.1.、.但是当电压表不小心串联到电路中时 ................发生的状况是:电压表的 ........... 时数有很大的偏转,约等于电源的电压。在测小灯泡的试验中,讲 .............................V. 表和 ..A.表反接的状 .....况是电压表有时数,电流表无时数。都不会损坏 .....................) 2.、.当电压表之间只是有一段导线没有任何用电器的时候,我们认为............................ 此时电压表是没有时数的。所以在电路中电压表没有时数我们分析............................. 电路状况可以考虑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是短路的。 .......................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一不: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连实物图一定要先选量程) .............二看清: ①一要看清电压表的量程 .. ②二要看清电压表的分度值 ... Ⅰ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 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 ..电压表。(四)、电流表、电压表的比较: 电流表电压表 异符号 A V 连接串联并联 直接连接电源不能能 量程0.6A 3A 3V 15V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全汇总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

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知识结构图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 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 际统一的单位,叫 _____________ (简称SI )。 2、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_______________ ,其他单位有:千— 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m )、纟纳米(nm )。1km=1 000m ; 1dm=0.1m ; 1cm=0.01m.;1mm=O.001m ; 1.m.=0.0O.O 001m.^1nm=O..0OO. 000.00.1.m 。测 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 ________ 线、 、 ____________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 _______________ ,位置要放正,不得 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且对正观 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_______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 (h 卜分 (min )。1h=60min 1min=60s 。 4、 _________________ 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 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 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 _________________ 叫做机械运动。 科学探究包含有七个要素:提出问题T T ______________ T 分析和论证T ___ T 制作计划与设计实验 T 交流与合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 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 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 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 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人教版初二物理全册全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 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 )、分米(dm )、 厘米(cm )、毫米(mr ) 微米(卩n ) 纟内米 (nm ) 3-i m = 1000m=100.1m=10m 1dm2 换算关系:1km = -2-3-6-9 m 1nm=10m m 1mm=10m=10m 1卩1cm=10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 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 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 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 、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 S 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h 5 、换算关系:1mi n=60s 1h=60mi n=3600s 6 、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 、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 数时粗心造成 的,是不该发生的, 8 、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 、减小误差的办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 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 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 作为 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 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 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 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 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 是能够避免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核心考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基础考点过关【课堂提问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单位: (1)基本单位: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为秒(s)。 (2)单位换算:1 km= 103m, 1 m= 10dm= 100cm= 103mm= 106μm=109nm。 1 h= 60min= 3.6×103s。 2.测量工具:长度测量工具为刻度尺;时间测量工具为停表。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刻度尺不能歪斜,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录结果包括测量结果和单位。 4.误差: (1)定义: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特点:误差不能(选填“能”或“不能”)避免,只能减小;错误能(选填“能”或“不能”)避免。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参照物:事先被选取作为标准的物体。 3.运动和静止的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则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则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4.相对性: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选取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第一课时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2.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 路程与时间之比。 (2)公式: v=;求路程:s= vt;求时间:t= 。 (3)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1 m/s= 3.6km/h。 第二课时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2)特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2.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2)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3)平均速度: ①作用:粗略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计算公式: v=。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测时间)、刻度尺(测路程)。 2.实验原理:v=。 3.实验装置: 4.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 (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v=算出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知识点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_______。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_______米. 课桌的高度约0.75m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km=_______m=103m;1dm=_______m=10-1m;1cm=_______m=10-2米;1mm=0.001m=10-3m;1m=_______μm;1um=_______m1m=_______nm;1nm=_______m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约为:0.07 m m 、70微米地球的半径:6400 k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_______是否磨损、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物体放置,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__,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_______;(4). 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单位组成。 5、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 页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6、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 1h= 60 min=_________s. 7、误差:测量值与________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_______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_________而产生。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_________传播。_________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_________,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_________。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_________、响度、_________。(1)音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__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_,跟发声体的_________、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_________减弱;(2)在_________减弱;(3)在_________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_________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_________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_________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_________性好、_________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_________、_________、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_____,很容易绕过_________,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和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使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 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和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2017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1km=1 000m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 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 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 t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 -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 或km·h -1,1m/s =3.6km/h 。v =s t ,变形可得:s =vt ,t =s v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 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 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V =S /t 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 斜面 3、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 v=s/t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 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知识结构图备课讲稿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 →__ ____________→分析和论证→_______________→交流与合作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 际统一的单位,叫(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其他单位有:千 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 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 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 线、、;②测量时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不得 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并且对正观 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 (min)。1h=60min 1min=60s。 4、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 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 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 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 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 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符号为 或 ,交通运 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 或 ,1m/s =3.6km/h 。v =s t ,变形可得: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 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 。 四 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小车 斜面 3、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 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 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

人教版新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薇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A) 薄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荿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 分) 羇1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蚇A .一江春水向东流 B .星光闪闪C.海水奔腾 D ?春风拂面蚁2.如图所示,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肁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 蚆B.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其中有一人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螇C.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两个人的测量方法都正确 肂D. —个人测量方法正确,读数是 2.2cm;多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一定相同 蕿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蝿A.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袇B.误差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减小误差是不可能的 蒃C.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蒈4.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羆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 .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袄C.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D. 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1mm 虿5.摄影师抓拍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芇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肆B.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羁C.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莁D.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肆6.在上学的路上,当小明正快步追上在前面的小华时,一辆车从他身旁向前快速驶去,贝(()肆A ?小华相对于车是向前运动的B?小明相对于小华是静止的 莂C.小明相对于车是向后运动的 D .小华相对于小明是向前运动的 S可知,物体的() 衿7.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 聿A .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初二一定要看看! 无论你是即将踏入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同学,还是初三将要中考的同学,都应该看看!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重要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重要 知识点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整理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2018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汇总 2018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d)、厘米(c)、毫米()、微米(μ)、纳米(n)、1=1000;1d=0.1; 换算关系:1c=0.01;1=0.001;1μ=0.000001;1n=0.000000001。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in)。 换算关系:1h=60in1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知识结构图教学内容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知识结构图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 与设计实验→__ ____________→分析和论证→_______________→交 流与合作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 际统一的单位,叫(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其他单位 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 (nm)。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的 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②测量时刻度 尺的,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 (h)、分(min)。1h=60min 1min=60s。 4、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法:、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 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