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大而复杂基因的化合物。从化学上讲,酚是苯环(又称芳香环)上联有一个或多个羟基的化合物。多酚物质(polyphenols)是含有酚官能基团的物质,是构成植物固体部分的主要物质[5,6]。按分子质量可分为单宁化合物(相对分子量500~3000)和非单宁化合物(相对分子量<500或>3000)[3]。酚类物质是葡萄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与葡萄的抗病性、采后生理、贮存、保鲜以及与葡萄汁(酒)的色泽、风味等品质指标密切相关。德、法等国在探讨酚类物质与葡萄酒的品质关系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国内对酚类物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18]。葡萄与葡萄酒中常见的酚类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两大类:类黄酮和非类黄酮[1]。不同葡萄品种之间酚的含量及类型差异很大,相同品种葡萄及其酿制的葡萄酒中酚的构成及含量也会受地域、栽培条件、气候条件、成熟度,酿造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非类黄酮

酚酸类化合物(phenolic acids)

这类化合物具有一个苯核,多为对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丙烯酸(肉桂酸)的衍生物[5,6]。主要有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咖啡酸和香豆酸4种,此外还有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阿魏酸、绿原酸、芥子酸等。

葡萄浆果中20%~25%的酚酸都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在葡萄酒中,酚酸可与花色素和酒石酸相结合[2,5,6]。这些物质结构较简单,主要贮存在葡萄细胞中的液泡中,破碎时容易被浸出。含量最高的是羟基肉桂酸的衍生物,一般与糖、有机酸以及各种醇以酯化形式存在[1]。葡萄品种成熟条件不同,葡萄浆果中酚酸的总量和游离态酚酸的比例也不相同。

2 类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的酚类化合物的最大类别之一。而且大部分单宁也是由黄酮类化合物转变来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母核总是由15个碳原子组成,它们排列成C6-C3-C6的构型。也就是说,两个芳香环由一个成环或不成环的C3单元联结起来。这三个环分别标为A、B、C。葡萄酒中最常见的类黄酮物质有黄酮醇,儿茶素,红葡萄酒中还有花色苷等[1,11]。类黄酮主要来自于葡萄皮,葡萄籽及果梗,在红葡萄酒中占多酚物质的85%以上,在白葡萄酒中含量一般不超过总酚的20%,因此类黄酮对红葡萄酒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白葡萄酒的作用[1]。

2.1 黄酮醇类化合物(flavonols)

槲皮酮(栎精)R:HR':H

莰非醇(山奈醇):R:OH R':H

杨梅黄酮:R:OH R:OH

图1 黄酮醇类化合物结构

分子结构中含有“黄烷构架”。主要有写槲皮酮(栎精,Quercetin)、莰非醇(山奈醇,Kaempferal)、和杨梅黄酮(Myricetin)(见图1)。

这类化合物存在于所有葡萄品种的浆果中,但在葡萄酒中含量很少。它们对白葡萄酒颜色作用不大,在红葡萄酒中主要以糖苷形式存在[1,11,12]。在空气中久置,易氧化,生成褐色沉淀物。

2.2 儿茶酸类化合物(catechuic acid)

图2 黄烷-3-醇化学式

儿茶酸是黄酮类化合物中重要的一类,是食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葡萄果实中含儿茶酸最多的是种子[11,14]。这是一类黄烷-3-醇羟基取代衍生物,其母核含有2-苯基苯并吡喃环结构,称为黄烷-3-醇,主要有儿茶素,表儿茶素,培茶素,原矢车菊啶等(见图2)。

2.3 花色素原(anthocyanogen)

(1)花色素(anthocyanidin)和花色苷(anthocyanin)

这是一类黄烷-3,4-二醇羟基取代衍生物,其母核也含有2-苯基苯并吡喃环结构,称为黄烷-3,4-二醇。

①花色素

“花色素”是一类水溶性植物色素,主要存在于红色品种的植物细胞中,构成植物及其果实的美丽色彩。目前,已知结构的花色素及其衍生物种类有250多种[8,9]。在葡萄浆果中,花色素在转色期出现,主要是单体化合物,即游离花色素。在成熟过程中,其含量不断增加,并且单体间进行聚合。葡萄浆果的色素只存在于果皮中。

花色素母核也具有2-苯基苯并吡喃环结构,在这个母核上因B环上羟基和甲氧基位置的不同,葡萄中的花色素(花色啶)可分为五类(见表1)[1,2,7,8,10]。其中以锦葵素(二甲酰花翠素)为主,也是最为稳定的,花翠素是最不稳定的。Flora(1978)研究发现,优质葡萄酒颜色与鲜果皮中的二甲花翠素含量有直接关系[7,8,13]。花色素蓝色随羟基数目的增加而加深;红色则随甲基化数目的增多而增强[1,2]。这些羟基和金属离子螯合后,发生色泽变化。有铁离子存在时,会增强紫色调。

②花色苷

花色素在自然界中常以糖苷形式存在,称为“花色苷”。相应的,花色苷也有5种。花色苷B 环上邻二羟基对酶和非酶氧化特别敏感。除虫漆酶(Laecase)外,大多数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PPO)只催化邻二羟基位点,因此锦葵苷和芍药苷因其无邻二羟基而最抗氧化性[1,2]。在绝大多数葡萄中,锦葵苷—最红的花色苷—含量最高,所以新红葡萄酒的红色主要来自于锦葵苷。糖残基增加了花色素的化学稳定性和水溶性。不同花色苷之间的比例对葡萄酒色度和颜色稳定性有显著影响。而葡萄品种与栽培条件都会影响到葡萄中每种花色苷的含量及比例。

花色苷根据花色啶分子上连接的糖分子的数目又可分为单葡萄糖和双葡萄糖花色苷,其中后

者比前者更稳定,也更容易发生褐变,从而影响葡萄酒的色调[1,2,7,11]。欧亚种葡萄只产生单葡萄糖花色苷,其与美洲种的第一代杂交种产生单或双葡萄糖花色苷。

③花色苷特性

花色苷的结构不稳定,易受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从而影响显色效应。

a.花色苷颜色随pH值而变化

不同的pH对花色苷色泽深浅有显著影响。在新葡萄酒中,花色苷主要以5种分子状态的动态平衡形式存在。酸性条件下为红色的垟盐形式,近中性时为无色的假碱(不稳定,易形成查耳酮),碱性条件下则为蓝色的醌式(见图3)。

图3 葡萄酒中花色苷不存在形式间的平衡

b.花色苷可被多酚氧化酶分解破坏

源于葡萄的多酚氧化酶稳定性差,并且只能氧化少数多酚物质,而由灰霉菌产生的多酚氧化酶(漆酶),其稳定性强,可氧化葡萄中几乎所有多酚物质。使用发霉的葡萄酿造的酒,一旦接触空气,会很容易变色和发生混浊沉淀,我们称之为“棕色破败病”[2,5,6]。葡萄酒中的铁,铜含量越高,温度高于20℃,这一现象越严重。因此,破碎葡萄时,应去除发霉的葡萄,或者加热或者增加二氧化硫的用量[2]。Fe3+可以催化多酚氧化,含铁离子高的葡萄汁和葡萄酒一经接触空气会很快褐变。

c.花色苷在贮酒期间会进行缓慢的聚合反应,生成红色的聚合体

这种聚合体pH变化很少改变它的色调,SO2也难以使其褪色。这是葡萄酒经老熟之后色调改变的原因之一。

d.亚硫酸根离子能和花色苷缩合成无色化合物

葡萄酒中加入亚硫酸后,解离出来的HSO3-与花色苷发生缩合反应而使葡萄酒色泽变浅(见图4)。此反应是可逆的,随着葡萄酒中亚硫酸的挥发消失,褪去的颜色又会逐步恢复[1,2]。

图4 花色苷与亚硫酸根离子的反应

e.花色苷中,侧边芳香环的邻位上带有两个羟基的花色苷(如:3′-甲酰花翠素,花青素,花翠素的葡萄糖苷)对酶和非酶氧化特别敏感。

f.花色苷可与单宁、酒石酸、糖等相结合形成复杂的花色素-单宁化合物,颜色不再受介质变化的影响,有助于稳定红葡萄酒颜色[5,6]。

(2)原花色素

原花色素是色素的隐色化合物,通过聚合作用可以形成色素。在葡萄浆果或葡萄酒中主要形成单宁[5,6]。原花色素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黄烷-3,4-二醇的单体衍生物,称为白花色素(leucoanthocyanidin),如白花青素,白花翠素等。它们在有氧和酸性条件下能转化成相应的花色素[3]。

另一类是由2个或2个以上的黄烷-3 -醇缩合而成的前花色素[3]。

葡萄中原花色苷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在葡萄酒中聚合成缩合单宁,在含量上占主导地位[1]。

3 单宁化合物(tannin)及其特性

单宁(tannin)是一类特殊的酚类化合物,是由一些非常活跃的基本分子通过缩合或聚合作用形成的[2,4]。由于都具有鞣革能力,类黄酮和非类黄酮的聚合物统称为单宁。根据单宁的单体分子及其单体分子之间的结构可分为水解性单宁和聚合性单宁[1,2,4]。

3.1 水解性单宁(缩合性单宁condensed tannin)

这类单宁的单体分子之间通过酯键相连,在单宁水解酶或酸、碱的催化下水解为构成其分子的单体。这类单宁呈淡黄色,具有最大收敛性,比聚合性单宁涩的多。按单体的不同,水解性单宁有可分为五倍子单宁和鞣花单宁。五倍子单宁是一种双没食子酰基葡萄糖(糖和没食子酰基之间以酯键相连)[3]。

这类单宁一般来源于橡木桶。它既可在某种条件下由于单体的反复缩合而成为大分子,也会由于水解而产生对葡萄酒风味产生良好影响的小分子物质。

3.2 聚合性单宁(polymerized tannin)

这类单宁是黄烷-3,4-二醇的4位碳原子与另一黄烷分子6或8位上的碳原子之间进行非氧化缩合形成共价键,由此形成二聚、三聚体,经过反复聚合而形成多聚体。

这种聚合单宁,呈黄橙色,收敛性小于水解性单宁。水解单宁的收敛性与其所含疏水基多少有直接的关系,缩合单宁则与其聚合程度有关,所以往往前者的收敛性大于后者。

3.3 单宁的特性

(1)与蛋白质或其它聚合体(如多糖)结合。单宁与蛋白质的结合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单宁与水溶性蛋白质结合,使其沉淀出来,如对唾液蛋白的结合达到一定程度时,令人产生涩味的感觉;对不溶于水的蛋白质,如对胶原纤维的结合,则使其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增加,起到鞣制作用[4]。单宁与蛋白质结合的能力称之为收敛性或涩性。单宁分子太小,不足以键合蛋白质,而太大,也很难与蛋白质的活性部位结合,因此只有当单宁的分子量在500~3000之间时,才足以与蛋白质键合形成较稳定的复合体。葡萄酒中的单宁分子绝大多数是在这个范围内,它可以使葡萄酒具有醇厚的特点。

(2)与花色苷分子缩合成单宁花色苷缩合物,保证了贮酒过程中葡萄酒颜色的稳定性。这种结合态的花色苷,pH变化和添加二氧化硫,色调变化不明显[1,5,6]。而且在相同pH条件下,结合态的花色苷的呈色分子比例要高于游离态的花色苷。此外,单宁与花色苷结合会增

加乙醛的生成量。乙醛与花色苷反应生成易与儿茶酚和原花色啶相结合的复合物,如此限制了花色苷的氧化和SO2脱色,有助于稳定红葡萄酒颜色。

(3)在酒精中比在纯水中溶解度大。温度越高,其溶解度也越大。因此,热浸提发酵或带皮发酵,可促使单宁进入葡萄酒,同时促进单宁与色素及多糖的结合,这些复合物是优质红葡萄酒必需的。

(4)易氧化。因此,在氧化条件下可以延迟其它物质的氧化,有利于葡萄酒成熟和醇香的形成。

(5)与铁发生反应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引发葡萄酒“铁破败病”[5,6]。

4 小结

总之,葡萄酒中的酚类物质来自于葡萄果实、果梗、酵母代谢以及橡木桶。酚类物质作为一大类复杂的具有抗氧化性的物质,主要参与形成葡萄酒的味道、骨架、结构和颜色等,对红葡萄酒的特征和质量尤其重要,对白葡萄酒也有重要意义,但含量很低。酚及其相关化合物可以显著影响葡萄酒的外观、滋味、口感、香气以及微生物稳定性。

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大而复杂基因的化合物。从化学上讲,酚是苯环(又称芳香环)上联有一个或多个羟基的化合物。多酚物质(polyphenols)是含有酚官能基团的物质,是构成植物固体部分的主要物质[5,6]。按分子质量可分为单宁化合物(相对分子量500~3000)和非单宁化合物(相对分子量<500或>3000)[3]。酚类物质是葡萄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与葡萄的抗病性、采后生理、贮存、保鲜以及与葡萄汁(酒)的色泽、风味等品质指标密切相关。德、法等国在探讨酚类物质与葡萄酒的品质关系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国内对酚类物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18]。葡萄与葡萄酒中常见的酚类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两大类:类黄酮和非类黄酮[1]。不同葡萄品种之间酚的含量及类型差异很大,相同品种葡萄及其酿制的葡萄酒中酚的构成及含量也会受地域、栽培条件、气候条件、成熟度,酿造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石油加工产品,煤焦油,煤液化油,三者中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煤焦油,煤液化油中主要的含氧酸性物质即为酚类化合物,其含量受煤种,工艺条件影响很大,低温馏分段中的酚含量较高,质量分数可达30%以上,如此高的酚含量会显著增加后续过程的氢耗量,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此外,酚类化合物的不稳定性不利于油品的存储与运输;酚类化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和生产原料而被广泛应用到各大领域,因而具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和应用价值。然而,我国市场每年的酚类供应都存在较大缺口,随着国家对煤炭资源利用的愈发重视,从煤焦油和煤液化油产品中提取酚类化合物不仅符合国家能源战略的需求,也是挖掘煤焦油和煤液化油的潜在价值。 一、目前获得酚类的方法 酚类物质最初发现于蔬菜,水果,谷物等植物中,如生育酚,儿茶素,白黎芦醇,芝麻林酚,大豆黄素等等,这些天然的酚类化合物大多具有抗氧化性,可以延缓衰老,对于癌症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所以其医药上的应用潜力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煤液化油中提取酚类化合物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1)人们在煤焦油和液化油产品的加工过程中发现,酚类化合物由于其具有特殊的结构特点,会影响油品的安定性[3, 4]、煤液化工艺中的循环溶剂性能[5],因此分离出煤焦油或液化油中的酚类物质将有助于油品的存储,运输,及优化工艺结构。 2)酚类化合物具有弱酸性,是煤焦油液化油中含氧化合物[6]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后续加工过程中,高的酚含量将显著增加氢耗量,氢气在合成工业中是一种贵重的原料,这无疑会提升生产的成本。 3)酚类化合物是一种高附加值产品,表1-5 为典型酚类化合物的用途[1],可见酚类化合应用范围非常广,涉及医药、农药、有机合成等等,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从油品中分离酚类化合物将大大增加煤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4)随着工业的发展,石化能源的消耗带来了巨大的含酚废水排放量[7, 8],是世界上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活,健康及安全。由于现行的工艺条件限制,在油品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的大量含酚废水需要处理,增加生产成本,还会污染环境,与绿色工艺的要求相差甚远,急需对其加以改进。如果能从源头萃取分离出绝大部分的酚类化合物,既不会对后续加工产生负面影响,又能简化工艺流程,

醌类化合物

第九章醌类化合物 § 9.1 结构 § 9.2物理性质 § 9.3 酸性 § 9.4 显色反应及其应用 § 9.5 提取 § 9.6 分离 § 9.7 大黄 § 9.1结构 苯醌萘醌菲醌蒽醌 9.1.1苯醌类 对苯醌:邻苯醌: 结构式实例:见书 9.1.2萘醌 自然界得到的几乎均为α-萘醌(1,4-萘醌,对醌) 从结构上考虑可以另有β(1,2-萘醌,邻醌)及amphi(2,6-萘醌)] 举例:维生素K1等。识别 @@ 9.1.3菲醌 天然成分: 邻醌:丹参醌Ⅰ丹参醌ⅡA丹参醌ⅡB 对醌: 丹参新醌(甲乙丙) 9.1.4蒽醌类 包括:蒽醌衍生物及其不同还原程度的产物。 9.1.4.1单蒽核类 蒽醌衍生物(游离或成苷;其中的酚OH或COOH多以成盐形式存在) 1 分类 @@ 大黄素型:羟基:分布在两侧的苯环上,例如大黄酸等。 茜草素型:羟基:分布在一侧的苯环上,例如茜草素等。 大黄素型结构平面对称,可翻转,R1、R2可互换位置。 酸性由强至弱: -COOH 1个β-OH (2个α-OH+1个CH2-OH) 2个α-OH 大黄酸 > 大黄素 > 芦荟大黄素 > 大黄酚、默写结构 @@ 大黄素甲醚 梯度萃取 所用碱液: @@ 5% NaHCO3 5% Na2CO3 0.5% NaOH(或KOH) 1-5% NaOH

2.衍生物(还原产物) [H] [H] 互变 蒽醌氧化蒽酚蒽酚蒽酮 [O] [O] (易氧化,天然少见) 结构式见书 NP.146 识别 @@ 9.1.4.2双蒽核类 1. 二蒽酮类衍生物 两分子蒽酮相互结合而成 例:番泻苷A、B、C、D(大黄及番泻叶中致泻的主要成分)见书 NP.148 写出区别点: @@ A – C B – A D -- C 番泻苷A是由二分子的大黄酸蒽酮葡萄糖苷经C10—C10ˊ结合而成, 在肠内该C10—C10ˊ键断裂后,产生致泻成分单分子大黄酸蒽酮。 2. 二蒽醌类等其它二聚物(略) 结合位置? 不是C10—C10ˊ 9.1.4.3蒽醌苷类的主要苷键 1. 大部分为氧苷 例如:大黄素-1-O-β-D-葡萄苷(单蒽核蒽醌苷类) 番泻苷A、B、C、D(二蒽酮苷类) 2. 个别为碳苷类 @@ (很难被水解,因为C原子上无共享电子对,不易质子化) 例如: 芦荟苷系蒽酮碳苷(糖做为侧链经C-C键直接与蒽环连接), 为芦荟致泻的主要成分。 §9.2 物理性质 1.颜色: 颜色酚OH助色团 @@ 无色:没有 有色:有,引入 色深:越多,色越深,黄-橙-棕红-紫红 2.升华等特性:游离醌类多具有升华性(区别苷类) 小分子苯醌及萘醌并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汽蒸馏。 及时小结

天然酚类化合物及其保健作用

天然酚类化合物及其保健作用 酚类化合物是一族结构中含有酚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食品中,由于其羟基取代的高反应性和吞噬自由基的能力而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多酚类化合物可以延缓肿瘤的发作,抑制肿瘤的形成,提高认知功能,抑制低度脂蛋白LDL氧化及抑制血小板凝集等功能。这些功能都与其抗氧化性能有关。 人体内的自由基反应对人的病理、衰老机理的研究发现反应性氧(ROS,包括超氧阴离子O2-,羟基自由基·OH、过氧化物自由基ROO·和烷氧基自由基RO·等)在体内起着很不利的作用,与机体老化及许多疾病有关。ROS在体内主要氧化脂肪、蛋白、核酸等细胞组成成分,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 脂质氧化反应是一个自由基介导的链反应,由高反应活性自由基如·OH从多不饱和脂肪酸双键相邻的亚甲基吸收-活泼氢而引发(反应式1)。 脂肪酸烷基自由基R·很快与O2反应形成过氧化自由基ROO·(反应式2),ROO·可从脂肪酸继续吸收活泼氢,使脂质氧化反应继续进行(反应式3)。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人体血浆中主要的携带胆固醇的蛋白质,除富含胆固醇外,还含大量的亚油酸、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这些成分极易被氧自由基氧化而形成过氧化物。被氧化的LDL不能结合到LDL受体上,而是与巨噬细胞清除受体结合,形成泡沫细胞,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相对于脂质而言,蛋白质和核酸较不易受自由基的攻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蛋白质对ROS的敏感性有很大关系。 ROS对蛋白质的改性作用会影响其被细胞内蛋白水解酶的降解。ROS引起的蛋白质氧化可能是许多炎症反应的原因。 由氧化反应引起的核酸的改性则明显改变细胞功能,有潜在致癌性。ROS攻击DNA会引起广泛的DNA损伤,包括碱基的修饰,产生无碱基位点、碱基删除、移码、DNA解链、DNA-蛋白质交联及染色体重排等。大量的研究认为ROS在癌症的引发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多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机理 机体有多种抗氧化防御系统,抗氧化剂主要是通过终止自由基链反应而清除自由基保护机体的。α-育酚(TOH)是生物膜中维持稳定性不可缺少的抗氧化成分,以此为例说明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当TOH的酚基团遇到过氧自由基ROO·时,反应形成生育酚自由基TO·和氢过氧化物。 该反应速率常数k3为8×104mol/s。因为链传递反应速度常数k2约10~102mol/s,远低于k3,故TOH与ROO·自由基反应的速度比RH与ROO·反应速度快约104倍。因此仅需少量即可起到有效的终止自由基链反应作用。 酚类是极好的氢或电子供体,由于形成的酚类游离基中间体的共振非定域作用和没有适合分子氧进攻的位置,比较稳定,不会引发新的游离基或者由于链反应而被迅速氧化,所以是很好的抗氧化剂。 植物中存在的天然酚类化合物谷物种子大米是亚洲主要的谷物食品,水稻壳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很强,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了一种抗氧化成分异牡荆黄基类黄酮,具有独特的C -糖基结构,抗氧化能力与生育酚相当。 黑米种子即使经过长时间储存仍维持发芽力,故推测其色素物质可能有抗氧化作用。经大规模分离纯化,分离出了抗氧化色素花青素-3-0-β-D-葡萄糖苷(C3G)及dele phinidin-3-0-β-D-葡萄糖苷及花葵素-3-0-β-D-葡萄糖苷,这三种花色素型抗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均呈强抗氧化活性,而C3G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也有抗氧化性。在其

12固定污染源 酚类化合物

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业指导书 固定污染源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第1版 SDL-SOP-012 编制人/日期: 审核人/日期: 批准人/日期:

固定污染源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1适用范围 1.1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酚类化合物测定 1.2在无组织排放样品分析中,当采样体积为60L,吸收液体积为20mL时,直接比色测定酚类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03mg/m3,定量测定的浓度范围为0.083-6mg/m3,萃取比色法测定酚类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03mg/m3,定量测定的浓度范围为0.0083-0.17mg/m3。 在有组织排放分析中,当采样体积为10L,吸收液体积为50ml,用蒸馏-直接比色法测定酚类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3mg/m3,定量测定浓度范围为1.0-80mg/m3 2定义 酚类化合物指在苯环结构中具有羟基取代基的化合物总称,在本标准规定条件下所测得的时能与1-氨基安替比林反应生成有色的酚类化合物,均以苯酚计。 3方法原理 用氢氧化钠吸收液采集样品,在pH=10.0±0.2、有铁氰化钾存在的情况下,酚类化合物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生成红色的安替比林染料,根据颜色的深浅进行比色测定。 4 试剂和材料 4.1浓盐酸 4.2浓磷酸 4.3浓氨水 4.4碘化钾 4.5溴化钾 4.6硫酸铜 4.7氯化氨 4.84-氨基安替比林 4.9铁氰化钾 4.10三氯甲烷 4.11氢氧化钠吸收液c=0.1mol/l 4.12 盐酸;(1+1) 4.43 盐酸:(1+9) 4.14磷酸:(1+9) 4.15 硫酸铜溶液:c=100g/l 4.16氨-氯化铵缓冲液: pH =10.0±0.2 称取20.0g氯化铵溶于100.0ml浓氨水中,密塞,3-5℃下保存,使用一周。4.17 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A:c=20.0g/l

蒽醌类化合物

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大黄素型蒽醌母核上的羟基分布情况是() A.在一个苯环的β位 B. 在二个苯环的β位 C.在一个苯环的α位 D.在二个苯环的α位 2.下列蒽醌类化合物中,酸性强弱顺序是() A.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 B.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 C.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 D.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 3.蒽醌类化合物在何种条件下最不稳定() A.溶于有机溶剂中露光放置B.溶于碱液中避光保存 C.溶于碱液中露光放置D.溶于有机溶剂中避光保存 4.具有升华性的化合物是() A.蒽醌苷B.蒽酚苷 C.游离羟基蒽醌 D.香豆精苷 5.某种草药水煎剂经内服后有显著致泄作用,可能含有的成分是() A. 蒽醌苷 B.游离蒽醌 C.游离蒽酚 D.游离蒽酮 6.在总游离蒽醌的乙醚液中,用5%Na2CO3水溶液可萃取到() A.带一个α-酚羟基的 B.带一个β-酚羟基的 C.带两个α-酚羟基的 D.不带酚羟基的 7.下列几种成分,其酸性大小顺序为() ①1,2-二羟基蒽醌②1,4-二羟基蒽醌③1,8-二羟基蒽醌④2-羟基蒽醌 A.④>③>②>① B.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③ D.④>①>③>② (二)多项选择题 1.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和下列哪些取代基有关() A.醇羟基 B.酚羟基 C.羰基 D.羧基 E.甲基 2.下列哪些成分可以用pH梯度萃取法进行分离() A.糖类 B.生物碱 C.黄酮 D.蒽醌 E.挥发油 3.下列成分中可溶于稀NaOH溶液中的有() A.羟基蒽醌苷元 B. 羟基蒽醌苷 C.黄酮苷元 D.小分子有机酸 E.挥发油 4.关于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1,5-二羟基蒽醌酸性小于1,8-二羟基蒽醌 B.β-羟基蒽醌酸性大于α-羟基蒽醌 C.1,2-二羟基蒽醌酸性小于β-羟基蒽醌 D.含羧基蒽醌酸性大于不含羧基蒽醌 E.2-羧基蒽醌酸性大于1,4-二羟基蒽醌 5.下列成分中不能发生碱显色反应的是() A. 羧基蒽醌 B.蒽酮 C.蒽酚 D.二蒽酮 E.二蒽醌 二、问答题

酚类物质某种或某些物质污染后水会产生臭味

天然水受到某种或某些物质污染后会产生臭味,影响饮用和使用。臭味不能以混凝、沉淀和过滤等过程有效去除,而要针对臭味来源确定相应的去除方法。天然水产生臭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由于藻类、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等在繁殖过程中的代谢分泌物引起的,它使水产生腐臭、霉臭或腥臭味;二是水在地层或地表流动过程中溶入某些气体或溶解性物质导致的;三是在人们生活、生产中排泄到水中的污染物质造成的。这些物质即使在水中的浓度很低时,也会出现臭味。此外,水处理过程中也能产生异味,如采用氧化剂消毒时,在去除原水中臭味的同时,又可能产生新的异味。根据产生臭味的原因,除臭味方法大致有四类:即曝气法、氧化法、消毒法和吸附法。曝气法系通过喷淋和鼓风,使水与空气大面积接触并产生相间的物质交换,用以去除水中生臭味的易挥发性物质。氧化法系用氧化剂氧化降解产生臭味的有机物质,常用的氧化剂有氯气、臭氧、二氧化氯和高锰酸钾等。消毒法系利用消毒剂杀灭微生物,以消除微生物产生的臭味。对于菌类和原生动物等可用常规的消毒剂来杀灭;而对于藻类的杀灭则用硫酸铜更为有效。吸附法系以吸附剂吸附去除水中产生异臭和异味的物质。活性炭是一种效果好、应用广的吸附剂。对于一些无机盐引起的臭味,则需采取相应的除盐办法。 氨氮超标处理方法常分为两类:化学法处理和生物法处理 化学法处理包括:①吹脱法,利用氨氮在水中的平衡关系,调节pH到碱性,使氨氮以非离子态存NH3-N存在,最后利用空气把其吹脱出来。 ②折点加氯法,利用氨氮和氯反应最终生成氮气从水中脱除。氯的投加量依照加氯曲线。 ③离子交换法,一般选用阳离子交换树脂。 生物处理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脱氮,主要包括氨化、硝化、反硝化最终以氮气从水中脱出。生物脱氮现在又很多成熟的工艺,在水处理中非常常见。 高锰酸盐指数是衡量水中有机物的重要指标,指数过高,会导致消化道疾病,甚至肝癌发生 氨氮是水体中主要的污染物,在人体转化为亚硝酸盐后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不仅会使人中毒,它还有致癌作用。亚硝酸盐可以与食物或胃中的仲胺类物质作用生成亚硝酸胺,亚硝酸胺能导致癌症。 镉饮用含过量镉的水而造成的中毒大多是急性的,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硝酸盐硝酸盐在人体内经微生物作用可还原生成有毒的亚硝酸盐,它可与人体血红蛋白反应,造成高铁血红蛋白症,长期摄入亚硝酸盐会造成智力下降,反应迟钝。亚硝酸盐还可间接与次级胺结合而形成致癌物质——亚硝胺,进而诱导消化系统癌变。 氟氟是一种原生质的毒物,进入体内后就会破坏细胞壁,影响到体内很多酶的活性。氟进入体内后使得钙过量地在血管上沉积,造成血管钙化,引起动脉硬化。 六价铬六价铬可能经口、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支气管哮喘、皮肤腐蚀、溃疡和变态性皮炎。还可导致呼吸系统癌症。 铅铅化合物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神经系统、肾脏和血液系统,还会引起肾功能损害,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等。 砷砷的慢性中毒表现为疲劳、乏力、心悸、惊厥,还能引起皮肤损伤,出现角质化、蜕皮、脱发、色素沉积,还可能致癌。 汞汞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和疼痛等,总汞中的甲基汞在人体内极易被肝和肾吸收,其中15%被脑吸收,但首先受损的是脑组织,并且难以治疗,往往促使死亡或遗患终生,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有机汞,汞污染主要是水产品。 酚酚是有毒化学物质,一旦被人吸收就会蓄积在各脏器组织内,很难排除体外,当体内的酚达到一定量时就会破坏肝细胞和肾细胞,造成慢性中毒。 甲醛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细胞核的基因突变,同时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 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含量较高,对人体存在一定危害,如果长期饮用氯仿和四氯化碳超标的水,严重时会导致肝中毒甚至癌变。 细菌可引起肠胃炎、泌尿系统感染、胆囊炎以及溶血性黄疸病等; 磷慢性磷中毒,可引起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牙龈肿痛、牙松动和脱落,严重时可导致下颌骨骨质疏松和坏死;消化系统症状可有口内蒜臭味、恶心、厌食、肝肿大、肝功能异常。 氰化物氰化物中毒,乏力、头晕、头痛、胸闷、恶心、耳鸣、眼花、呼吸困难、抽搐、昏迷等。损伤神经系统。 PH<7.0 过量的酸性物质积极在体内会使人体的内环境恶化,血液偏酸性,出现极不健康的“酸性体质”,热量超标容易发胖,危害健康。可出现头晕、焦燥、便秘、失眠、疲劳、抵抗力下降,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 当体液PH值在7—7.4的状态时,肌体最健康,免疫力最强,可有效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痛风等各种疾病。)如果酸性物质在体内聚积过多,不但促使新陈代谢作用发生变化、内分泌失调、加速衰老,还会带来各种疾病。据检测证明,凡是癌症病人的体液均呈酸性,病越重PH值越低。酸性体液中,癌细胞最活跃。酚类物质 蒸汽和氧气作为气化剂,蒸汽分解率受气化炉排渣状态影响,分解不完全和煤气一起带出气化炉经过变换冷却后产生的煤气水。 含酚废水处理技术 酚水的处理,大致就是沉降——脱酸性气体和氨气——萃取——萃取剂回收——酚水浓缩—成产品,脱出酚的废水经污水处理(大部分是生物降解)后排掉, 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的多孔性质将废水中的,吸附饱和后,再利用碱液、蒸汽或有机溶剂进行解吸脱附。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磺化煤、大孔树脂等,其中活性炭吸附容量比较大,活性炭表面的正电荷对苯酚有着极强的相互作用,能有效地吸附苯酚,但从活性炭中回收苯酚是件很困难的工作[7]。用动态逆流活性炭固定床处理含苯酚废水,可使废水含酚量达到国家排放标准[8]。该方法具有占地面积小、流程简单、处理效果稳定等优点,但其主要缺点是活性炭容易堵塞、不易再生。磺化煤再生容易,但吸附容量小,因此,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大孔树脂有大量的孔穴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而且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对废水中酚类物质吸附可逆性好,可以用NaOH再生,不仅树脂可反复使用,而且可以回收酚类物质[9]。相比大孔吸附树脂,超高交联大孔吸附树脂在比表面积、树脂强度等性能指标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吸附能力已接近甚至在部分领域超过了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特别是树脂在工业化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机械强度及优异的吸附2脱附性能等特点,其应用潜力已引起分离技术研究者的高度关注[10]。 化学氧化法是废水中呈溶解状态的酚类物质在加温加压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被氧化成微毒或无毒的物质,或者转化为容易与水分离的形态,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化学氧化法脱酚,采用的氧化剂包括空气、高锰酸钾、氯、二氧化氯、次氯酸钠、臭氧和过氧化氢等。在一定条件下,废水中的酚可以被空气所氧化,尤其是在有催化剂存在时。但对于多元酚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12]。二氧化氯在水处理中使用方便,不会形成二次污染,具有去嗅、去异味的能力,在pH值为7的情况下,能与水中的酚类化合物完全反应,且不形成副产物,是一种绿色消毒剂[13]。

醌类化合物习题

醌类化合物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醌类化合物 2.二蒽酮 3.苯醌 4.萘醌 5.活性次甲基反应 二、填空题 1.醌类化合物主要有苯醌、四种类型。 2.自然界存在的蒽醌类包括羟基蒽醌衍生物及其不同还原程度的产物,如——、——及——等。 3.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中位置的不同,可将羟基蒽醌衍生物分为两类即——和——,前者分子中羟基分布在——苯环上,后者分子中羟基分布在——苯环上。 4.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排列为——>——>——>——>——。 5.由于——的存在,蒽醌类衍生物具有微弱的——,能溶于浓HCl,并伴有颜色的改变。6.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当其——上有——的位置时,可在碱性条件下与一些——的试剂(如乙酰醋酸酯、丙二酸二乙酯等)的醇溶液反应。 三、判断题 1.醌类化合物在碱性水溶液中成盐溶解,加酸酸化后被游离又可重新沉淀析出。 2.对于分子量小的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3.醌类化合物由于存在较短的共轭体系在紫外区域均出现较强的紫外吸收。 4.萘醌有三个紫外吸收峰。 5.醌类化合物在碱性溶液中发生颜色改变,会使颜色加深。 四、选择题 (一)A型题(单项选择题) 1.中草药水煎液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可能含有 A.香豆素B.蒽酮c.蒽醌苷D.蒽酚E.氧化蒽酚 2.大黄素型的蒽醌类化合物,多显黄色,其羟基分布情况是 A.分布在两侧的苯环上B.分布在一侧的苯环上C.分布在l,2位上D.分布在1,4位上E.分布在1,8位上 3.紫草素不溶于 A.苯B.氯仿c.氢氧化钠D.乙醚E.碳酸氢钠 4.可溶于碳酸钠水溶液的是 A.丹参醌I B.丹参醌Ⅱ。C.丹参醌Ⅱ。D.丹参新醌甲E.羟基丹参醌Ⅱ。 5.鉴别丹参中的菲醌类成分,可用 A.醋酸镁B.三氯化铁C.浓硫酸D.氢氧化钠 E.对二甲氨基苯甲醛 6.番泻苷A属于 A.蒽酮衍生物B.二蒽酮衍生物C.大黄素型葸酮衍生物 D.茜草素型蒽醌衍生物E.蒽酚衍生物 7.下列化合物中泻下作用最强的是

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 (一)主要化合物及其食物来源 酚类化合物包括了一类有益健康的化合物,其共同特性是分子中含有酚的基团,因而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能。根据分子组成的不同,植物性食物中的酚类化合物分为简单酚、酚酸、羟基肉桂酸衍生物及类黄酮。常见的酚类化合物有: 1.简单酚又称一元苯酚,如水果中分离出的甲酚、芝麻酚、桔酸(gallicacid)。 2.酚酸主要有香豆酸(coumaricacid)、咖啡酸(caffeicacid)、阿魏酸(ferulicacid) 和绿原酸(chlorogenicacid)等。 3.类黄酮(flavonoids),又称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槲皮素、黄酮醇、黄烷醇、黄烷酮等。 4.异黄酮异黄酮广泛存在于豆科植物中,黄豆中所含异黄酮有:染料木苷元(三羟基异黄酮,又称金雀异黄素)、大豆苷元(二羟基异黄酮)、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黄素苷以及上述三种苷的丙二酰化合物。 5.茶多酚主要由5种单体构成,分别是表没食子儿茶素一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一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CA)和表儿茶素(EC)。其中,EGCG的含量最高,被认为是茶多酚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来源。(二)生物学作用 酚类化合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槲皮素、大豆异黄酮、茶多酚的生物学作用方面。现将其主要的保健功能综述如下: 1.抗氧化作用植物中所含的多酚化合物是重要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低密度脂蛋白免受过氧化,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体内过氧化反应的致癌作用。 2.血脂调节功能大豆异黄酮可以降低胆固醇,含这种成分的大豆蛋白可使动物的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胆固醇降低30%~40%。茶多酚可减少肠内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液胆固醇,降低体脂和肝内脂肪聚积。 3.血管保护作用红葡萄酒中的多酚化合物可抑制血小板的活性,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并可使已形成的血栓血小板解聚;还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产生舒血管因子,减轻栓塞性心血管病的发生。因此,红葡萄酒所含这类化合物成分的摄入量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的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

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大而复杂基因的化合物。从化学上讲,酚是苯环(又称芳香环)上联有一个或多个羟基的化合物。多酚物质(polyphenols)是含有酚官能基团的物质,是构成植物固体部分的主要物质[5,6]。按分子质量可分为单宁化合物(相对分子量500~3000)和非单宁化合物(相对分子量<500或>3000)[3]。酚类物质是葡萄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与葡萄的抗病性、采后生理、贮存、保鲜以及与葡萄汁(酒)的色泽、风味等品质指标密切相关。德、法等国在探讨酚类物质与葡萄酒的品质关系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国内对酚类物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18]。葡萄与葡萄酒中常见的酚类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两大类:类黄酮和非类黄酮[1]。不同葡萄品种之间酚的含量及类型差异很大,相同品种葡萄及其酿制的葡萄酒中酚的构成及含量也会受地域、栽培条件、气候条件、成熟度,酿造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非类黄酮 酚酸类化合物(phenolic acids) 这类化合物具有一个苯核,多为对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丙烯酸(肉桂酸)的衍生物[5,6]。主要有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咖啡酸和香豆酸4种,此外还有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阿魏酸、绿原酸、芥子酸等。 葡萄浆果中20%~25%的酚酸都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在葡萄酒中,酚酸可与花色素和酒石酸相结合[2,5,6]。这些物质结构较简单,主要贮存在葡萄细胞中的液泡中,破碎时容易被浸出。含量最高的是羟基肉桂酸的衍生物,一般与糖、有机酸以及各种醇以酯化形式存在[1]。葡萄品种成熟条件不同,葡萄浆果中酚酸的总量和游离态酚酸的比例也不相同。 2 类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的酚类化合物的最大类别之一。而且大部分单宁也是由黄酮类化合物转变来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母核总是由15个碳原子组成,它们排列成C6-C3-C6的构型。也就是说,两个芳香环由一个成环或不成环的C3单元联结起来。这三个环分别标为A、B、C。葡萄酒中最常见的类黄酮物质有黄酮醇,儿茶素,红葡萄酒中还有花色苷等[1,11]。类黄酮主要来自于葡萄皮,葡萄籽及果梗,在红葡萄酒中占多酚物质的85%以上,在白葡萄酒中含量一般不超过总酚的20%,因此类黄酮对红葡萄酒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白葡萄酒的作用[1]。 2.1 黄酮醇类化合物(flavonols) 槲皮酮(栎精)R:HR':H 莰非醇(山奈醇):R:OH R':H 杨梅黄酮:R:OH R:OH 图1 黄酮醇类化合物结构 分子结构中含有“黄烷构架”。主要有写槲皮酮(栎精,Quercetin)、莰非醇(山奈醇,Kaempferal)、和杨梅黄酮(Myricetin)(见图1)。

天然药物化学 第3章 醌类化合物

第3章 醌类化合物 一、选择题 1.羟基蒽醌对Mg(Ac)2呈蓝~蓝紫色的是 A. 1,8-二羟基蒽醌 B.1,4-二羟基蒽醌 C. 1,2-二羟基蒽醌 D. 1,4,8-三羟基蒽醌 E.1,5-二羟基蒽醌 2.中药丹参中治疗冠心病的醌类成分属于 A. 苯醌类 B. 萘醌类 C. 菲醌类 D. 蒽醌类 E. 二蒽醌类 3.从下列总蒽醌的乙醚溶液中,用冷的5% Na 2CO 3水溶液萃取,碱水层的成分是 A. B. C. O O O H OH O O O H O H O O O H O H D. E.

O O O H O H O O C H 3 O H 4.从下列总蒽醌的乙醚溶液中,用5%NaHCO 3水溶液萃取,碱水层的成分是 O O O H O H COOH O O O H OH O O O H O H A. B. C. O O O H O H O O CH 3 O H D. E. 5. 能与碱液发生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的是 A. 羟基蒽酮类 B. 羟基蒽醌类 C. 蒽酮类 D. 二蒽酮类 E. 羟基蒽酚类

6.番泻苷A 属于何种衍生物 A. 大黄素型蒽醌 B. 茜草素型蒽醌 C. 二蒽酮 D. 二蒽醌 E. 蒽酮 7.专用于鉴别苯醌和萘醌的反应是 A. 菲格尔反应 B. 无色亚甲蓝试验 C. 醋酸铅反应 D. 醋酸镁反应 E. 对亚硝基二甲基苯胺反应 8.下列游离蒽醌衍生物酸性最强的是 9. 下列游离蒽醌衍生物酸性最弱的是 O O OH OH O O OH OH O O O H OH O O OH OH A B C D

酚类化合物化学性质

五氯苯酚性质 熔点 165-180 °C(lit.) 沸点 310 °C(lit.) 密度 1.978 g/mL at 25 °C(lit.) 蒸气密度 9.2 (vs air) 蒸气压 40 mm Hg ( 211.2 °C) 闪点11 °C 储存条件0-6°C Merck 7109 稳定性Stable. Incompatible with strong oxidizing agents. 英文同义词: 1-(1-phenylcyclohexyl)-piperidin;1-Hydroxy-2,3,4,5,6-pentachlorobenzene;1-Hydroxypentachl orobenzene;2,3,4,5,6-Pentachlorophenol;Acutox;angeldust;angelhair;angelmist 纯品为白色晶体。熔点:带1个结晶水者174℃;无水物191℃,沸点309-310℃(100.525kPa,分解),相对密度1.978(22/4℃)。溶于稀碱液及丙酮、乙醇、乙醚、苯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 地乐酚基本信息 英文名 称: 4,6-Dinitro-2-sec-butylphenol 英文同义词: DINOSEB 100MG NEA T;2-(1-methylpropyl)-4,6-dinitro-pheno;2,4-Dinitro-6-(1-methylpropyl)phenol;2,4-dinitro-6-(1-methyl-propyl)phenol(french);2-sec-butyl-4,6-dinitro-pheno;4,6-dinitro-2-(1-methylpropyl)p henol;4,6-dinitro-2-(1-methyl-propyl)phenol;4,6-Dinitro-2-sec.butylfenol 地乐酚性质 熔点55.5°C 密度 1.29 闪点>100 °C 储存条件2-8°C 水溶解性0.0052 g/100 mL Merck 13,3317 稳定性Stable. Strong oxidizing agent. Incompatible with reducing agents, combustible material. CAS 数据库88-85-7(CAS DataBase Reference) NIST化学物质信 息 2-Sec-butyl-4,6-dinitrophenol(88-85-7) EPA化学物质信息Phenol, 2-(1-methylpropyl)-4,6-dinitro- (88-85-7)

第六章 蒽醌类

云南省楚雄卫生学校 2005学年第二学期天然药物化学教案 授课专业及班级药剂76 ,77,78班 授课人李洪文 第六章 蒽醌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述 醌类(quinonoid )化合物主要有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类型。其中以蒽醌类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生物活性亦较强。 蒽醌类(anthraquinones)在植物界的分布 蒽醌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第二节 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天然蒽醌类的基本母核是蒽的中位羰基衍生物。 蒽醌类化合物根据其氧化、还原状态不同及聚合与否分为以下几类。 一、羟基蒽醌衍生物 。 二、蒽酚或蒽酮衍生物 O 1 23 4 5 6 78910

。 蒽 醌 蒽 酮 蒽酚三、 酮或二蒽醌衍生物 二蒽酮衍生物是由两分子蒽酮脱去一分子氢聚合而成的化合物,其结合方式有 C 10-C 10′连接等,多以苷的状态存在。如从番泻叶、 大黄中提取出具有泻下作用的成分番泻苷A ,就是一种中位连接的二蒽酮苷。 C-C 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如变质的大米或花生中存在的黄色霉素即属此类。此成分毒性极大,微量即可引起 肝硬化。 第三节 蒽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性状 游离蒽醌化合物大多为结晶状,而其苷类多呈粉末状。两者一般均具有黄、橙、红等颜色。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的蒽醌颜色较浅,多为黄色;羟基分布于一侧苯环的蒽醌颜色较深,多为橙或红色。蒽醌类化合物多具有荧光。 二、升华性 游离蒽醌衍生物多具有升华性,常压下加热可升华且不被分解。利用此性质可检查药材中有无蒽醌类化合物的存在。如将大黄药材粉末加热升华,可得到黄色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是大黄药材的一种鉴别方法。 互变 [H] [O] O O O OH O O glc O OH COOH COOH glc OH H H OH OH O OH OH OH O OH O O OH C H 3CH 3

蒽醌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度

蒽醌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蒽醌类(anthraquinones) 化合物按母核的结构分为单蒽核类及双蒽核类两大类。蒽醌类化合物包括了其不同还原程度的产物和二聚物,如蒽酚、氧化蒽酚、蒽酮、二蒽醌、二蒽酮等,另外还有这些化合物的甙类。蒽醌类化合物是各种天然醌类化合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化合物,其分布广泛,多存在于茜草科、蓼科、豆科、鼠李科、百合科等天然植物中,是多种中药(如大黄、何首乌、决明子、番泻叶、芦荟、黄精、紫草、丹参、雷公藤等)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泻下、抗菌、抗氧化、利尿、止血等多方面重要的药理作用,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癌症、爱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上被广泛应用,故受到全球医药科研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目前, 对蒽醌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不断深入,现对近年来的研究情况作如下综述,旨在为蒽醌类物质的深层次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积累资料。 1抗肿瘤作用 蒽醌类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能抑制人体多种

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也有抑制癌细胞转移的作用。孙振华等采用不同浓度的大黄素体外作用于人胃腺癌细胞上,结果表明,大黄素体外可以抑制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同时诱导其凋亡,大黄素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可能与其下调Bc1-2蛋白表达有关。结肠癌是最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以41-65岁发病率最高。潘虹等用大黄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结肠癌Lovo细胞, 发现大黄素有明显抑制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作用,且呈时间和计量依赖性。汪有彪等将不同浓度的大黄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膀胱癌BIU-87细胞,发现随大黄素作用时间延长及药物浓度的增加,BIU-87细胞凋亡率随之增加,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作用24小时后,caspase-9活性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也有研究发现,芦荟蒽醌类化合物在非细胞毒性的浓度范围内,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有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和RhoB表达的作用,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体外实验研究发现,芦荟蒽醌类化合物可以抑制血管的生长和上皮细胞的迁移,这在防止肿瘤转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抗病原微生物 蒽醌类化合物具有抗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王

醌类化合物

醌类化合物 第五章醌类化合物 第一节概述 醌类化合物(quinonoids )是指包括醌类及其容易转变为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合物。 主要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类型。 第二节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苯醌类 苯醌类(benzoquinones )化合物从结构上可分为邻苯醌和对苯醌两大类,由于前者 不稳定,故天然存在的苯醌类化合物多为对苯醌的衍生物,且醌核上多有-OH 、-CH 3、-OCH 3等基团取代。 苯醌类化合物数目不多。天然苯醌类化合物多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如中药凤眼草(Ailanthus altissima Swingle)果实中的2,6-二甲氧基苯醌, 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从白花藤果(Embelia ribes Burn.)的果实中及木桂花(E.oblongfolia Hemsl.) 果实中分离得到的具驱绦虫作用的信筒子醌(embelin )为橙色的板状结晶,是带有高级 烃基侧链的对苯醌衍生物。 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的泛醌类(辅酶Q 类)具有参与生物体内氧化还原的作用,其中辅酶Q 10(coenzymes Q10)临床用于治疗心脏病、高血压及癌症等。 从中药软紫草(Arnebia euchroma)根中分得的几个对前列腺素PGE 2生物合成有抑 制 作用的活性物质arnebinone 和arnebifuranone 也属于对苯醌化合物。 二、萘醌类 萘醌类(naphthoquinones)化合物从结构上考虑可以有α-(1,4)、β-(1,2)、及amphi-(2,6) 三种类型。但迄今为止自然界得到的绝大多数均为a-萘醌类。天然萘醌 的衍生物多为橙黄或橙红色结晶,有的甚至呈紫红色。 萘醌类化合物大致分布在20多科的高等植物中,其中紫草科、柿科、蓝雪科等含量 较丰富。许多萘醌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如胡桃醌(juglon )具有抗菌、抗癌 及神经中枢镇静作用;蓝雪醌(plumbagin)有抗菌、止咳及祛痰作用;拉帕醌 (lapachol)有抗癌作用。

酚类化合物

1. 酚的定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醇是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羟基与苯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其化合物则是酚1。 2 酚的分类 根据分子中酚羟基的多少,分为一元酚、二元酚、多元酚等。例如: (对甲苯酚)(对苯二酚)(连苯三酚) 3自然界里的酚类物质 茶多酚是茶叶中30多种酚类物质的总称.是 一类富含于茶叶中,主要由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 茶素及没食子酚酯类等组成的多羟基化合物。茶多 酚分子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OH),可终止人体中 自由基链式反应,清除超氧离子。茶多酚多超氧阴 离子与过氧化氢自由基的清除率达98%以上,其效 果优于维生素E和维生素C。茶多酚还有抑菌,杀 菌作用,能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治动 脉粥样硬化,是爱滋病毒(HUV)逆转录酶的强抑 制物,有增强肌体免疫能力,并且抗肿瘤、抗辐射、 抗氧化,防衰老机理。茶多酚安全无毒,是食品饮料、药品及化妆品的天然添加成分。 水果中含有多种酚类物质,它们是形成水果口感、酸味以及颜色的一个重要来源,许多酚类物质具有重要的营养和保健 功能。咬过的苹果或香蕉等水果,暴露在空 气中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断面处变为棕色, 这种颜色的变化是由于酚类化合物在氧气的 作用下,水果中的酶将其转化为醌,因此显 棕色。断面的棕色可以作为水果中含有酚类 物质的一个标志,同时也说明酚进入人体后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 P160

可以起到阻止有害氧化反应发生的作用。 葡萄酒中酚类物质主要是花色素和单 宁,葡萄果皮中花色素含量的多少是红酒的 颜色基础,单宁含量的多少是颜色稳定的条 件也决定了口感。 4 几种重要的酚 苯酚 俗称石炭酸,苯分子里只有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生成物,是最简单的酚。 苯酚为无色透明针状或片状晶体,熔点43℃,有特殊气味。苯酚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有毒。 苯酚是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大量用于制造酚醛树脂(电木),环氧树脂、聚碳酸酯,己内酰胺和己二酸,香料、燃料,药物的中间体,还可以直接用作杀菌剂,消毒剂等。 对苯二酚 又称氢醌,无色或浅灰色针状晶体,熔点170℃,易升华,溶于热水和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有毒。可渗入皮肤内引起中毒,蒸汽对眼睛的损害较大。对苯二酚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医药、染料、橡胶防老剂、单体阻聚剂、石油抗凝剂、油脂抗氧剂和氮肥工业的催化脱硫剂等,它还是一个强的还原剂,用作照相显影剂,还用作化学分析实际、试剂。

天然药物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

(1)列出该天然药物的结构,并指出你所列举的天然药物属于哪种结构类型? 大黄素是一种蒽醌类化合物类化合物,化学式:C15H10O5。大黄素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或掌叶大黄的根茎。 (2)结合课程中所学及结构分析,探讨一下你所列举的药物一般可从天然药用植物中采用何种提取和分离方法获得? 大黄素主要从虎杖、大黄等天然药材中获得,其他植物如何首乌、决明子、首乌藤等天然植物中也有存在。 用虎杖提取大黄素时可用乙醇作溶剂提取,可用薄层层析法分离或者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用大黄提取大黄素时可先用回流法提取,用溶剂提取法根据其特性分离。以大黄举例: 从大黄中提取分离大黄素(举例):

提取原理:大黄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蒽醌类化合物 ,其中大部分为结合的蒽醌,少量为游离的蒽醌。在做乙酸乙酯提取液一步时用回流提取法,因为大黄成分提取稳定,所以可用回流提取法提高效率。(也可用渗漉法,但是操作时间较长。) 分离原理:结合的蒽醌故弱酸性,能溶于水、乙醇、碳酸氢钠溶液,但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游离的蒽醌易溶于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其中,大黄酸性﹥大黄素酸性﹥芦荟大黄素酸性﹥大黄素甲醚与大黄酚的酸性。可以根据“相似者相容”原理根据以上化合物的酸度差异,可用碱性强弱不同的溶液进行梯度萃取分离。 大黄素提取分离流程图: (3)你所列举的药物主要临床应用是什么?临床上有哪些药用剂型?

大黄素在肠内易于吸收,常用于治疗便秘,治疗肠梗阻,术后肠功能恢复,肠道准备等。大黄素对抑菌有着很好的作用,它对很多细菌如各种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多种菌种皆有抑制作用。在临床上,用大黄素还应用于纯品治疗肿癌,主要用于白血病、胃癌等肿瘤等。 大黄素有栓剂、洗剂、片剂、胶囊等口服剂型。亦有人把它制成注射剂,用于肌肉和静脉注射。 (4)在资源获得,临床使用等方面有何优势,或者是否存在问题或不足? 大黄素从虎杖大黄等药材中皆能提取,与其他珍贵药物相比更容易获得且疗效显著。大黄素如果在使用中用量适当不会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口服可能引起甲状腺瘤性变肝细胞变性等,故不宜久服。

醌类化合物结构解析

一橙红色针晶,分子式为C15H14O5,与NaOH反应呈红色,醋酸镁反应阳性,Molish反应阴性 UV:231(4.47),257(4.26),269(4.18),380(4.20),440(3.94) IR:3400,1678,1625 1H-NMR:12.06(1H,S),11.82(1H,S),11.20(1H,S), 7.30(1H,br,), 7.17(1H,d,J=2.0Hz),6.98(1H,br),6.27(1H, d,J=2.0Hz), 2.42(3H,br) 二橙红色针晶,分子量254,分子式为C15H10O4,与10%NaOH溶液反应红色 UV:225(4.37),256(4.33),279(4.01),356(4.07),432(4.08) IR:3100,1675,1621 1H-NMR: 7.30(1H,br,), 7.75(1H,d,J=8.5Hz),7.51,(1H,m),6.98(1H,br),7.23(1H, d,J=8.5Hz), 2.41(3H,br) MS:254,226,198 三某蒽醌,黄色结晶,分子式C16H12O6(M+300),不溶于水,溶于5%NaOH呈深红色.可溶于5%NaCO3 IR:3320cm-1,1655cm-1,1634cm-1 1HNMR(δppm):3.73(3H,s),4.55(2H,s),7.22 (1H,d,J=8Hz), 7.75 (1H,d,J=8Hz), 7.61(1H,m), 7.8(1H,s), 结构解析1: 黄色片晶,分子式为C15H10O4,氨熏变红,乙酸镁反应阳性. 1HNMR(CDCl3)δppm:12.12(1H,Br.s),11.95(1H,Br.s),7.81(1H,dd,J1=0. 8,J2=8.0), 7.66(1H,t,J=8.0),7.63(1H,Br.s),7.28(1H, dd,J1=0.8,J2=8.0),7.08(1H,Br.s),2.44(3H,s) 结构解析2: 黄色针晶,分子式为C16H12O5,氨熏变红,乙酸镁反应阳性. 1HNMR(CDCl3)δppm:12.31(1H,Br.s),12.11(1H,Br.s), 7.62(1H,Br.s), 7.36(1H,d,J=2.5), 7.08(1H,Br.s), 6.68(1H,d,J=2.5), 3.94(3H,s), 2.45(3H,s) EI-MS:284,155,241,227,213 结构解析3: 黄色针晶,分子式为C15H10O5,氨熏变红,乙酸镁反应阳性. 1HNMR(CDCl3)δ 7.82(1H,d,J=2.4), 7.61(1H,Br.s), 7.32(1H,d,J=2.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