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六、总结

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3.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境描写或绘画。

附: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暮江吟》内容,认识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诗意。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2.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学习《暮江吟》

1.按以上方法小组自学。

2.交流讨论

(1)作者及写诗背景。

(2)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最欣赏哪一句?

(4)通读全诗,逐字逐句读懂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5)思考并讨论: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抒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笔在书上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4.根据诗人描绘的意境,小组共同讨论画一幅画。

三、课堂讨论

1.自由朗读这三首诗,思考有哪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2.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3.根据诗意,进行情境描写、续写或绘画。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针对这个重点,首先从解题入手,理解题意,接着引导学生一句一句进行解释词义,理解诗句的训练,然后把四句诗意串联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境,从而悟出作者从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运用朗读、解释、理解、串联等阅读程序尝试自读,老师适当点拨、讲解,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内容。学习后,再让学生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景描写或绘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枫桥夜泊》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s from "Maple Bridge at Nigh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枫桥夜泊》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四、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五、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 2、歌曲《涛声依旧》、《枫桥夜泊》古诗范读及古诗新韵。 3、让学生课前查阅诗人及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查查抒发诗人愁绪的诗歌。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自由漫谈、揭题、解题、介绍诗人 1、听歌曲《涛声依旧》的前两句,引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张继。 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涛声依旧》的第二段。(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你听出了什么? 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编的,歌中所唱的内容正是借用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句。借用了哪些诗句,我们学完了这首诗就知道了。 2、理解题目。 齐读诗题,你读懂了诗题是什么意思?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这首诗的诗人是唐朝的张继。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 课前,同学们一定找到了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他的生死年月资料上没有说明。他在天宝12年中过进士,当过盐铁判官。张继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张继是我国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那年秋天,他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准备来年东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旧版) 1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旧版) 1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暮江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意思。 2. 感受白居易的诗歌风格:通过平白如话的语言营造出的清新优美意境。 3. 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复现诗歌画面。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先跟大家玩一个游戏——“诗句接龙”,我来说上句,看大家能不能对出下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你们知道刚才那些诗句都出自谁手吗?【白居易】相传他一生作诗三千八百余首,脍炙人口的便有一百多首。他写诗有个习惯,每写完一首新诗都会先拿去念给不识字的老妇人听,如果老妇人理解了,他就把诗定稿抄录下来,如果老妇人没有听懂,他就拿回去进行修改,直到老妇人理解为止。正是因为其诗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而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暮江吟》。【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接下来就请大家大声地把诗歌自由朗读几遍,注意把节奏读准。【自由朗读】 好,我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示范一下,看看他是怎么读的。【一位学生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节奏读准了没有?【请另一位学生评价】 刚刚那位同学读得挺不错,做到了音停意连。/刚刚那位同学在读诗时有个地方要稍稍注意一下会更好。我们读诗时的停顿讲究音停意连。什么叫音停意连呢?其实就是音断气不断,我们一起来齐读试试看。【齐读】 在朗读中,我们应该也对这首诗歌有个初步了解,那么你从诗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呢? 时间:“暮”——傍晚 地点:“江”——江边 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诗人白居易在傍晚驻足江边诗兴大发呢?我们到诗歌里来一探究竟吧。 3.再读诗歌:我们再来把诗歌一起齐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一想,整首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试着找出全诗的“诗眼”来。 你们觉得全诗的“诗眼”是哪个词?【板书:“可怜”】跟我们现在说的“可怜”是同一个意思吗?【今义:值得怜悯、同情;古义:可爱,值得喜爱】那么诗中哪些景物值得人喜爱呢?【板书:残阳、江(水)、露(珠)、月(亮)】这些景物有哪些可爱之处呢?请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来谈谈你的看法。 ①从“铺”可以看出来,诗中的“残阳”(即夕阳)很柔和,给人感觉很温暖,同时残阳铺展,映射的面积十分广阔。 平时我们描写阳光多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行不行?【请一位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习重点: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习《夕照》; 3、准备水彩笔 教师准备: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古代有一位诗人,他写的诗通俗易懂,每次写完诗后,他总要读给隔壁的老奶奶听,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奶奶听懂为止,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诗人是谁。(白居易) 2.大家学过白居易写的诗吗?哪位同学能起来给大家背诵一下。 3.背诵古诗。 二、新授 (一)走进《暮江吟》 1.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首白居易写的古诗——《暮江吟》。 2.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时间:傍晚;地点:江边。吟:吟诵。 3.白居易在傍晚的江边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 4.指导朗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10课古诗三首

第四单元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示范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诗歌前两句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写到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定。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教学目标 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 (1)

《暮江吟》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3、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 4、诗意理解: 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研读悟诗情 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

小学四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实录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暮江吟》教学实录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Record of "Mu Jiang Yi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暮江吟》教学实录 《暮江吟》教学实录 ——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师:究竟是何种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在讨论中来领悟一番诗中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人教版)

古诗三首(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

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四年级语文教案)暮江吟

暮江吟 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暮江吟》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暮江吟》。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暮江吟》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描写了深秋的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题目的意思是:吟咏暮色降临的江上景色。暮,傍晚。吟,吟咏,作诗。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①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展开,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句意: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江面上。) ②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这里指碧绿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句意:江水有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 ③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可爱的意思。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句意: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 ④露似珍珠月似弓(似:好像。"月似弓",农历初三晚上,是月牙开始出现的日子。月牙好像一张弯弯的弓。寒露降临,附着在树叶和草丛上的露珠,在月

光的映照下,就像闪闪发光的珍珠。句意: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月牙弯弯像弓一样。)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铺"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铺"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②读"可怜九月初三夜",体会"可怜"在这里的意思。("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九月初三这个深秋的夜晚的留恋、喜爱。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正 因为喜爱,他才从黄昏到入夜,久久地停在江边观赏景色。) 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小学四年级语文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解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其写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元和十一年(816)至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有人认为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诗中之江,或谓长江,或谓长安东南之曲江。如果是指曲江,则应作于长安。现在已经难以确考。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西下的夕阳,铺映在江水之中;阳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这里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可怜”,可爱。“真珠”,即珍珠。 评解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 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有古诗的资料录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预习题纲,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王昌龄 2、熟读古诗《出塞》,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3、说说边塞诗的特点,通过想像,能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一)讲解诗题,简介作者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二)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三)知作者,解诗题 作者资料: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____(省、市、区、县))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着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汇报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枫桥夜泊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枫桥夜泊知识点导读:《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接下来为大家分享枫桥夜泊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

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练习题★ 一、直呼其名写拼音。 ()()()() 停泊江枫对愁眠姑苏 二、辨字组词露一手。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说课稿

《暮江吟》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暮江吟》,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说教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在阅读诗歌教学中的要求,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综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过程目标: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情。 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引出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听听吗?

当我这样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背几首写景的诗,随后我顺势说: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介绍《暮江吟》写作背景。 第二个环节:破诗体,解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介绍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看我板书的课题,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左边是“今”不是“令”。 第三个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个环节我分4步完成) 第一步:运用录音范读诗歌2—3次,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第二步:自读诗句。 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在这一步我让学生把诗读三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的字正腔圆,第三遍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第三步: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诗,采用各种方式读。如个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 第四步:在前面三步的基础上,我提了这样的问题:谁试着来说说《暮江吟》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颜色和形状都有哪些特点? 第四环节、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诗歌语言凝练,不读不能见其美,不品不能见其意。(这个环节我分3步完成) 第一步:注重启发,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如在教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问:“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一道残阳”是指什么时候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当学生一一作答之后,我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上?经过我这样问,学生自然就译出第一句诗的意思。接着我再问:夕阳斜照的江面会是怎样的呢?“瑟瑟”是什么意思?自然的学生又很快的译出诗的第二句意思。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二步:品读关键词,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暮江吟》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分析: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名篇,诗人构思巧妙,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图画。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之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体会古诗的美景、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受到审美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二个生字,理解“铺、瑟瑟、可怜”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美景的想像、体验,对诗中的字词讨论、探究,体验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美丽的画面。

4、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物。 五、教学方式方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诗歌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游戏导入法、想像体验法、品读赏析法、提问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想像、体验、讨论比较、共同探究、在情境中诵读的学习方法中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学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资料。 学生:自读古诗,了解作者。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古诗词三首(人教版demo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 二、所在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还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虽然很多学生还是仅限于语文课文中学到的。课后安排拓展思乡的诗。对于古诗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困难,若只要让孩子们会诵读,那非常简单,而困难就在于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入诗歌本身的意境之中。诗词的学习离不开有效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内容分析 乡愁寄托着游子的心声,从古至今,许多诗人文者借用不同素材,抒怀着自己的思绪。要学习古诗,需走进诗人,把心放到诗文中,设身处地去读去想,有感情的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古诗,还要在学习完以后,拓展开去,学习此类相关的其它诗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6、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7、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五、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到过或没到过)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要游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而“京口”这灵秀之地,诗人们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王安石,生读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因为“泊”字是多音字)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

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语文教案)枫桥夜泊教学案例

枫桥夜泊教学案例 三年级语文教案 我设计本课教案,以新课标为导向,围绕以下三点进行:1、努力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2、努力体现生活就是语文的大语文教学理念;3、力求体现老师牵线搭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教学思想,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最灿烂的文化,是中国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它炉火纯青的语言以及深刻的思想感情,能为人们提供最深厚的文化积累,形成厚实的文化底蕴,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需要的,所以,我设计了第一和第三这两个目标。而要更好地达到这两点,准确地理解诗意是不可缺的一步,这也是我设计第二个目标的理由。至于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一目标,只要课文内容合适,我都不会忽视,同时也是对生活就是语文这一教学理念的最好的体现,那么把它作为第四个目标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整篇教案的教学过程分“导入、授课、课外推荐”三大块,其中“授课”一块又分为“听、说、读、背、”四个环节,主要目标全在这一大块中实现。下面我将对教案中的一些设计加以阐述。 1、用《涛声依旧》这首歌来导入新课,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后面唱背诗歌作铺垫。(寓教于乐、体现“大语文”观)

2、布置学生预习时查找有关资料,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是新课标 所提倡的,能够激活学生渴望一读的欲望;另外,了解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打下了基础。(自主学习,教师搭桥) 3、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环节,我安排的时间最多,方式也 多样。初读,让学生前后座合作,利用工具书释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再读,让学生跟着老师设计的问题个体感悟诗情,老师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诵读,用打擂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快乐的体验中感受美、传达美。(教师牵线,学生自主学习、寓教于乐) 4、背诵是本课的目标之一,用编歌的方式唱背,用快乐的方式教给学生学 习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同时也照应了前面的导入。当场抽背,既检验了唱背的效果,又避免学生产生“为玩而唱”的心理效应。(寓教于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新课前,请欣赏一首歌曲。放课件1:一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图画(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并伴有《涛声依旧》的歌声。(师与生一同欣赏完毕)这首歌好听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称?(请平时喜爱流行歌曲的同学说)这是九十年代初流行的一首歌曲,著名歌手毛宁就是唱这首歌而红遍大江南北的。它的歌词是根据一首古诗改编的,这首诗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9.1暮江吟教案

《暮江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二个生字,理解“铺、瑟瑟、可怜”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美景的想像、体验,对诗中的字词讨论、探究,体验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美丽的画面。 4、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物。 学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资料。 学生:自读古诗,了解作者。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诗句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一句,你们说出下句,好吗?” 2、白居易!他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从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

3、板书课题并解诗题,让学生齐读一遍课题。 二、互动展示,品味赏读 1、初读诗,整体感知诗句画面 (1)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字的读音,停顿。 (2)再让学生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3)提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2、听诗,想像画面,进一步感受诗句。 播放《暮江吟》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这首诗。听完后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3、品读诗,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 (1)学习“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学生朗读诗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用‘铺’”“瑟瑟是什么意思?”“‘铺’和‘照、洒、射’等字有什么不同?”等等在班上共同讨论比较探究,形成一定的共识,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 小结:诗人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于历经了九百多年,我们还能感受到它的美妙。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丽画面,美美地吟诵吧待学生美美地读完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