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2020年高中物理(SWSJ)教科版选修3-5教学案:第三章 第2节 放射性 衰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物理(SWSJ)教科版选修3-5教学案:第三章 第2节 放射性 衰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物理(SWSJ)教科版选修3-5教学案:第三章 第2节 放射性 衰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物理(SWSJ)教科版选修3-5教学案:第三章 第2节 放射性 衰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物理(SWSJ)教科版选修3-5教学案:第三章第2节放射性衰变(含

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34)

一、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

1.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物质放出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命名为钋(Po)、镭(Ra)。

二、三种射线的本质

1.α射线实际上就是氦原子核,速度可达到光速的1

10,其电离能力强,穿透能力较差。在空气中只能前进几厘米,用一张纸就能把它挡住。

2.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它的速度更大,可达光速的99%,它的穿透能力较强,电离能力较弱,很容易穿透黑纸,也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

3.γ射线呈电中性,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波长很短,在10-10 m以下,它的电离作用更小,但穿透能力更强,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和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

三、原子核的衰变

1.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放出某种粒子后变成新原子核的变化叫衰变。

2.能放出α粒子的衰变叫α衰变,产生的新核,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前移动两位,其衰变规律是A Z X―→A-4

Z-2

Y+42He。

3.能放出β粒子的衰变叫β衰变,产生的新核,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加1,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后移动一位,其衰变规律A Z X―→A Z+1Y+__0-1e。

4.γ射线是伴随α衰变、β衰变同时产生的。

β衰变是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化成一个电子,同时还生成一个质子留在核内,使核电荷数增加1。

四、半衰期

1.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叫做这种元素的半衰期。

2.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的。

3.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没有关系。

4.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规律。

衰变公式:N =N 0(12)t

τ

,τ为半衰期,反映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

1.判断:

(1)放射性元素发生α衰变时,新核的化学性质不变。( ) (2)半衰期可以表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 )

(3)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的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规律。( ) (4)半衰期可以通过人工进行控制。( ) (5)对放射性元素加热时,其半衰期缩短。( ) 答案:(1)× (2)√ (3)√ (4)× (5)×

2.思考:发生β衰变时,新核的核电荷数变化多少?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怎样变化?

提示:根据β衰变方程234

90Th ―→234

91Pa + 0

-1e 知道,新核核电荷数增加了1,原子序数增加

1,故在元素周期表上向后移了1位。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35)

1.衰变规律

原子核衰变时,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 2.衰变方程示例

α衰变:A Z X →A -

4Z -2Y +42He ,

β衰变:A Z X →

A Z +1Y +

-1e 。 3.对α衰变和β衰变的理解

(1)α衰变:在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中,2个中子和2个质子结合得比较牢固,有时会作为一个整体从较大的原子核中抛射出来,这就是放射性元素发生的α衰变现象。

(2)β衰变: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且放出一个电子即β粒子,使核电荷数增加1.但β衰变不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

(3)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就说明它发生了一次α衰变,同理放出一个β粒子就说明它发生了一次β衰变。

(1)原子核衰变时质量数守恒,但并非质量守恒,核反应过程前、后质量发生变化(质量亏损)而释放出能量,质量与能量相联系。

(2)在β衰变中,释放出具有很大的能量的电子,该电子来自于原子核,它是由中子和

质子的转化产生的,这表明质子(或中子)也是变化的。

(3)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原子核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并不表明原子核内有α粒子或β粒子;原子核发生衰变后“就变成新的原子核”。

1.一个原子核发生衰变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总质量数保持不变 B .总核子数保持不变 C .总能量保持不变

D .总动量改变

解析:选ABC 衰变过程中质量数守恒,又因为质量数等于核子数,故衰变过程中核子数不变。

1.α、β、γ

2.研究放射性的意义

如果一种元素具有放射性,那么不论它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放射性都不受影响。也就是说,放射性与元素存在的状态无关,放射性仅与原子核有关。因此,原子核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核也存在一定的结构。

β射线中的电子是从原子核内放出的(本质是一个质子转化为一个中子,放出一个电子),并不是原子核外的电子。

2.关于α、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α射线是原子核自发发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B .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力

C .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它的穿透力最强

D .γ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力最弱

解析:选C α射线是不稳定原子核放出的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组成的粒子流,它的电离本领最大,穿透力最弱。β射线是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时放出的高速电子流,其穿透力和电离能力都居中,γ射线是跃迁时放出的光子,它的穿透力最强,故正确答案为C.

1.计算公式

根据半衰期的概念,可总结出公式如下: N 余=N 原(12)t /τ,m 余=M (1

2

)t /τ

式中N 原、M 表示衰变前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数和质量,N 余、m 余表示衰变后尚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数和质量,t 表示衰变时间,τ表示半衰期。

2.影响因素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由原子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温度、压强)或化学状态(如单质、化合物)无关。

3.适用条件

半衰期是一个统计概念,是大量原子核衰变时的统计规律。对于某一个特定的原子核,无法确定何时发生衰变,但可以确定各个时刻发生衰变的概率,即某时衰变的可能性,因此,半衰期只适用于大量的原子核。

4.衰变次数的计算

(1)对象:一个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变成新的原子核,而新原子核仍有放射性,可能又会发生某种衰变。经过若干次变化,最终变为某一稳定的原子核。在此过程中共发生了多少次α衰变和β衰变,是经常面临的问题。

(2)依据: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

(3)方法:根据β衰变不改变质量数的特点,可依据反应原子核与最终原子核的质量数改变确定α衰变的次数,然后计算出电荷数的改变,由其差值可确定β衰变的次数。其中每发生一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每发生一次β衰变,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

3.(重庆高考)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若某药物含有质量为m 的碘131,经过32天后,该药物中碘131的含量大约还有( )

A.m

4

B.m 8

C.m

16 D.m

32

解析:选C经过32天即4个半衰期,碘131的含量变为m′=m

24=m

16,C项正确。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36)

[例1](β、γ三种射线,分别进入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图3-2-1

A.①表示γ射线,③表示α射线

B.②表示β射线,③表示α射线

C.④表示α射线,⑤表示γ射线

D.⑤表示β射线,⑥表示α射线

[解析]由于在放射现象中放出组成α射线的α粒子带正电,β射线的β粒子带负电,γ射线不带电,根据电场力的方向与左手定则,可判断三种射线在电磁场中受力的方向,即③④表示α射线,①⑥表示β射线,②⑤表示γ射线,所以C正确,A、B、D错误。

[答案] C

(1)因为α粒子带正电,β粒子带负电,γ射线不带电,所以α、β会在电场或磁场中偏转,γ射线不偏转。

(2)α、β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用平抛的规律研究,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利用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进行研究。

[例2]232

90

Th(82() A.铅核比钍核少8个质子

B.铅核比钍核少16个中子

C.共经过4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

D.共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解析]设α衰变次数为x,β衰变次数为y,由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得232=208

+4x,90=82+2x -y ,解得x =6,y =4,C 错,D 对。

铅核、钍核的质子数分别为82、90,故A 对。 铅核、钍核的中子数分别为126、142,故B 对。 [答案] ABD

确定α和β衰变次数的具体方法如下: (1)首先确定开始的原子核和最终的原子核; (2)确定质量数的变化,并由此得出α衰变的次数;

(3)由α衰变得出核电荷数的改变,根据实际电荷数再确定β衰变的次数。

[例3] (江苏高考辐射损伤。它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主要环境致癌物质之一。其衰变方程是 222 86Rn ―→ 218 84Po

+________。已知 222 86Rn 的半衰期约为3.8天,则约经过________天,16 g 的 222 86Rn 衰变后

还剩1 g 。

[解析] 根据衰变过程中,质量数与电荷数守恒可知,该衰变过程中,所释放的粒子的质量数为A =222-218=4,电荷数为Z =86-84=2,所以该粒子为42He 。根据半衰期公式有:m =(12)t

τ

m 0,代入数据解得:t =4τ=15.2天。

[答案] 42He 15.2

(1)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而不是样本质量减少一半的时间。

(2)注意区分两个质量:

已发生衰变的质量:m [1-(12)t τ],

未发生衰变的质量:m (12)t

τ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37)

1.以下实验能说明原子核内有复杂结构的是( ) A .X 射线的发现 B .原子发光产生明线光谱 C .α粒子散射实验 D .天然放射现象

解析:选D 原子发光产生明线光谱说明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α

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天然放射现象中放射出的粒子是从原子核中放出的,说明原子核内有复杂结构。故正确答案为D。

2.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衰变产生

B.β射线是由原子核外电子电离产生

C.γ射线是由原子核外的内层电子跃迁产生

D.通过化学反应不能改变物质的放射性

解析:选Dα射线是原子核同时放出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产生的,选项A错;β射线是原子核内中子转化为质子而放出的电子,选项B错;γ射线是衰变后的原子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产生的,选项C错;放射性是原子核的固有属性,选项D正确。

3.原子核23892U 经放射性衰变①变为原子核23490Th,继而经放射性衰变②变为原子核23491Pa,再经放射性衰变③变为原子核23492U。放射性衰变①、②和③依次为()

A.α衰变、β衰变和β衰变

B.β衰变、α衰变和β衰变

C.β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

D.α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

解析:选A根据核反应过程中的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特点,23892U核与23490Th核比较可知,核反应的另一产物为42He,所以衰变①为α衰变,B、C项排除;23491Pa核与23490Th核比较可知,核反应的另一产物为0-1e,所以衰变③为β衰变,A项正确。

4.2006年美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利用回旋加速器,通过4820Ca(钙48)轰击24998Cf(锎249)发生核反应,成功合成第118号元素,这是迄今为止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实验表明,该元素的原子核先放出3个相同的粒子x,再连续经过3次α衰变后,变成质量数为282的第112号元素的原子核,则上述过程中粒子x是()

A.中子B.质子

C.电子D.α粒子

X,由此可知原来的核应为294118X,而解析:选A由于最终经3次α衰变变成原子核282

112

该核是由某原子核放出了3个粒子x形成的。而4820Ca和24998Cf的总质子数为118,质量数为297,由此可知4820Ca+24998Cf―→297118X,297118X―→294118X+310n,故A正确。

5.如图3-2-2所示,放射源放在铅块上的细孔中,铅块上方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已知放射源放出的射线有α、β、γ三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3-2-2

A.甲是α射线,乙是γ射线,丙是β射线

B.甲是β射线,乙是γ射线,丙是α射线

C.甲是γ射线,乙是α射线,丙是β射线

D.甲是α射线,乙是β射线,丙是γ射线

解析:选Bγ射线不带电,故乙是γ射线;α射线带正电,由左手定则可判断丙是α射线;同理判断甲是β射线。

6.如图3-2-3所示,目前,在居室装修中经常用到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材料,这些岩石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射性元素,比如,有些含有铀、钍的花岗岩等岩石会释放出放射性惰性气体氡,而氡会发生放射性衰变,放射出α、β、γ射线,这些射线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及呼吸道等方面的疾病,根据有关放射性知识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2-3

A.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取4个氡原子核,经过7.6天后就一定剩下一个原子核了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和电子所产生的

C.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在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

D.发生α衰变时,生成核与原来的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4个

解析:选BC半衰期是对于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律,对个别原子核不适用,所以4个氡原子核经过7.6天(2个半衰期)发生衰变的个数是随机的,具有不确定性,所以选项A错误。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实质上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和电子所产生的,所以选项B 正确。在α衰变和β衰变过程中要伴随着γ射线的产生,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所以选项C正确。发生α衰变时,生成核与原来的核相比,质子数和中子数都减少了2个,所以选项D错误。

7.表示放射性元素碘131(13153I)β衰变的方程是()

A.13153I→12751Sb+12He

B.13153I→13154Xe+0-1e

C.13153I→13053I+10n

D.13153I→13052Te+11H

解析:选B碘(13153I)的原子核内一个中子放出一个电子,变成一个质子,质量数没有发生变化,核电荷数增加1,所以生成54号元素13154Xe,放出一个电子。

8.如图3-2-4所示,R是一种放射性物质,虚线方框内是匀强磁场,LL′是厚纸板,MN 是荧光屏,实验时,发现在荧光屏的O、P两点处有亮斑,由此可知磁场的方向、到达O 点的射线种类、到达P点的射线种类应属于下表中的()

图3-2-4

解析:选C R放射出来的射线共有α、β、γ三种,其中α、β射线垂直于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区域时将受到洛伦兹力作用,γ射线不偏转,故打在O点的应为γ射线;由于α射线贯穿本领弱,不能射穿厚纸板,故到达P点的应是β射线;依据β射线的偏转方向及左手定则可知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9.(新课标全国卷Ⅰ)关于天然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元素都可能发生衰变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的温度无关

C.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

D.α、β和γ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E.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可同时放出α、β和γ三种射线

解析:选BCD并不是所有的元素都可能发生衰变,原子序数越大,越易发生,A错误;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元素本身内部结构有关,与外界的温度无关,B正确;放射性元素无论单质还是化合物都具有放射性,C正确;在α、β、γ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D正确;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过程中,可以是α衰变或β衰变,同时伴随γ射线放出,E

错误。

10.放射性同位素14 6C 被考古学家称为“碳钟”,它可用来断定古生物的年代,此项研究获得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

(1)宇宙射线中高能量的中子碰到空气中的氮原子后,会形成14 6C ,14 6C 不稳定,易发生

衰变,放出射线,其半衰期为5730年。试写出有关的核反应方程。

(2)若测得一古生物遗骸中14 6C 的含量只有活体中的12.5%,则此遗骸的年代约有多少年?

解析:(1)14 7N +10n ―→14 6C +11H ,14 6C ―→14 7N +

0-1e 。

(2)活体中14 6C 含量不变,生物死亡后,14 6C 开始衰变,设活体中14 6C 的含量为ρ0,遗骸中14

6C

的含量为ρ,则由半衰期的定义得ρ=ρ0·(12)t τ,即:0.125=(12)t τ,t

τ

=3,所以t =3τ=17 190

年。

答案:(1) 见解析 (2)17 190年

11.地球的年龄到底有多大,科学家们是利用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来推测的。通过对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中铀和铅含量的测定,测定出该岩石中含有的铀是岩石形成初期时(岩石形成初期不含铅)的一半。铀238衰变后形成铅206,铀238的相对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3-2-5所示。图中N 为铀238的原子数,N 0为铀和铅的总原子数,则由此可以断定:

图3-2-5

(1)地球年龄大约为多少年?

(2)被测定的古老岩石样品在90亿年后的铀、铅原子数之比是多少?

解析:(1)由于目前研究的岩石中铀的含量是岩石形成初期的一半,由图可知对应的时间是45亿年,即地球年龄大约为45亿年。

(2)由图知,90亿年对应的N N 0=1

4,设铅原子的数目为N ′,则有:

N N +N ′=1

4

所以:N N ′=1

3,即90亿年时的铀、铅原子数之比是1∶3。

答案:(1)45亿年 (2)1∶3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一物理.docx

图1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四川省什邡中学高一物理 《力》单元检测题 命题人: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以下题目所给出的四个答案中,有一个或多个是正确的,每题4分,共48分) 1.一物体静止在斜面上,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体受斜面的作用力,垂直斜面向上 B .物体所受重力可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下滑力和对斜面的正压力 C .只要物体不滑动,它受的摩擦力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减小 D .一旦物体沿斜面下滑,它所受的摩擦力将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减小 2.如图1所示,传送带向上匀速运动,将一木块轻轻放在倾斜的传送带上.则关于木块受 到的摩擦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方向沿传送带向上 B .木块所受的合力有可能为零 C .此时木块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D .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方向有可能沿传送带向下 3.如图2所示,一倾斜木板上放一物体,当板的倾角θ逐渐增大 时,物体始终保持静止,则物体所受 ( ) A .支持力变大 B .摩擦力变大 C .合外力恒为零 D .合外力变大 4. 用绳AC 和BC 吊起一重物处于静止状态,如图3所示. 若AC 能承 受的最大拉力为150 N ,BC 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5 N ,那么,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 A .当重物的重力为150 N 时,AC 、BC 都不断,AC 拉力比BC 拉力大 B .当重物的重力为150 N 时,A C 、BC 都不断,AC 拉力比BC 拉力小 C .当重物的重力为175 N 时,AC 不断,BC 刚好断 D .当重物的重力为200 N 时,AC 断,BC 也断 5.下列各组共点的三个力,可能平衡的有 ( ) 图 2 图3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计划(20200225110552)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这学期本人担任高一三个班的物理,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 果,我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 法方面相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都有明显提高,因而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 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 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 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通过一周的了解,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甚至有的学生上课属于0基础,所以面对的挑战比较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强个学生基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同等条件下,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 二、教材教辅分析 高一上学期总共五章,包含了运动学,力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今年是第四年新课改,其突出了四个特点:注重基础性、体现现 代性、反应选择性、强调可操作性。教材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 进而进行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高考中,必修一 是一个重中之重。 三、教学进度安排: 1-5周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6-9周第二章力 10-11周第四章物体的平衡+期中考试及复习 12-18周牛顿运动定律 19-20周期末考试复习 四、本学期应达到的目标 本学期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在高一上学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习物理兴趣,为高二和高考做好铺垫。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好基础知识以及把握好重点, 在这个基础上,有意思继续深化知识与问题的深度,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与解题能力,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规范、答 题规范及学习习惯。为此通过平常习题,周测,月测,半期测, 期末测反应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稳步提高整体学生水平。

高中物理 - 教科版目录(全套)

高中物理- 教科版目录(全套) 必修一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1 质点参考系空间时间 1.2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1.3 直线运动中位移随时间变化的. 1.4 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 1.5 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1.6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7 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8 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 1.9 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第二章力 2.1 力 2.2 重力 2.3 弹力 2.4 摩擦力 2.5 力的合成 2.6 力的分解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3.1 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 3.2 牛顿第一定律 3.3 牛顿第二定律 3.4 牛顿第三定律 3.5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3.6 自由落体运动 3.7 超重与失重 3.8 汽车安全运行与牛顿运动定律 第四章物体的平衡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4.2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4.3 平衡的稳定性(选学)

必修二 第一章抛体运动 1.1 曲线运动 1.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3 平抛运动 1.4 斜抛运动 第二章圆周运动 2.1 描述圆周运动 2.2 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3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2.4 圆周运动与人类文明(选学)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 3.1 天体运动 3.2 万有引力定律 3.3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3.4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 4.1 功 4.2 功率 4.3 动能与势能 4.4 动能定理 4.5 机械能守恒定律 4.6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五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5.1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5.2 了解相对论 5.3 初识量子论

第一章电荷与电场 1.1 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1.2 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 1.3 电场 第二章电流与磁场 2.1 磁场现象与电流的磁效应 2.2 磁场 2.3 电磁感应定律 2.4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第三章电路 3.1 直流电路 3.2 交变电路 第四章电磁场与电磁波 4.1 电磁场 4.2 电磁波 4.3 电磁波普 第五章电能及电信息的应用 5.1 发电原理 5.2 电能的运输 5.3 电能的转化及应用 5.4 信息概念及用电传输信息的方. 5.5 电信息技术的几项重要作用 5.6 传感器及应用 第六章家用电器与家庭生活现代化 6.1 家用电器的一般介绍 6.2 电“热”类家用电器 6.3 电动类与电光类家用电器 6.4 信息类家用电器 6.5 家用电器的选购及使用 6.6 家电、家庭、社会和家电的未. 第七章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 7.1 电磁学与电磁技术的关系及其. 7.2 电磁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加强物理综合知识的分析和讨论。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用。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篇一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物理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知水平。定性问题较多,考试题的思维量不大,能力要求也不很高,很多学生以为物理就好学,从而轻视物理的学习。但实际上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存在很大的梯度性,因此上好初、高中衔接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2.教材分析: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是按照新课标的标准编写的教材,教材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另外,必修一的学习内容是运动学和静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自然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认真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 & 2.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一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3.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高二物理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 四川省什邡中学高二物理 《电磁学》综合训练题(一) 命题人:王树斌 班级: 姓名: 一、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带有同种电荷,带电量Q 1=5Q 2.当它们相距d(d>>球半径)时,相互作用力为F,现将两球接触后分开,再让它们相距2d,则这时两球间的相互作用力为 ( ) A.209F B.920 F C.43F D.109 F 2.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分别与电池的两极相连,在两极板间的距离由d 逐渐增大到d ˊ的过程中,电容器的电容将 ( )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3.两电阻并联时的功率之比为2:3,则将它们串联使用时的功率之比为 ( ) A.2:3 B.4:9 C.3:2 D.9:4 4.照明电路两条输电线间的电压为U,每条输电线的电阻为r,电灯的总电阻为R.则输电线上消耗的功率为 ( ) A.r U 2 B.r U 22 C.22 2R rU D.22 )2(2r R rU 5.把两根同种材料制成的电阻丝甲、乙分别连在两个电路中,已知甲、乙长度之比和直径之比都为1:2,要使两电阻丝消耗的功率相同,则加在甲、乙电阻丝两端的电压之比为 ( ) A.1:1 B.2:1 C.2:2 D.2:1 7.如图所示,,当开关S 合上时,三个电表读数的变化情况是 ( ) A.V 变大,A 1变大,A 2变小 B.V 变小,A 1变大,A 2变小 C.V 变小,A 1变小,A 2变大 D.V 变大,A 1变小,A 2变大 8.轻质线圈悬挂在一条形磁铁的N 极附近,条形磁铁的轴线穿过线圈中心并与线圈 在同一平面内,如图所示.当线圈中通以顺时针方向的电流时,线圈将( ) A.转动,同时远离磁铁 B.转动,同时靠近磁铁 C.向左摆动 D.向右摆动 11.一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产生的交流电动势e=102sin4πt 伏.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 ) A.此交流电的频率是4π赫 B.当t=0时线圈平面与中性面垂直 C.此交流电的周期是0.5秒 D.当t=0.5秒时e 有最大值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21-1+2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 1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2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时间:60分钟)

知识点一电磁感应现象 1.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A.磁场对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B.变化的磁场使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 C.插在通电螺线管中的软铁棒被磁化 D.电流周围产生磁场 解析电磁感应现象指的是由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 B 2.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A.小磁针在通电导线附近发生偏转 B.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 C.因闭合线圈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 D.磁铁吸引小磁针 解析电磁感应是指“磁生电”的现象,而小磁针和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及磁铁吸引小磁针,均反映了磁场力的性质.所以A、B不是电磁感应现象,C 是电磁感应现象. 答案 C 知识点二磁通量的理解及计算 3.如图1-1、2-17所示,四面体OABC处在沿Ox方向的匀强磁场中,下列关于磁场穿过各个面的磁通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1、2-17 A.穿过AOB面的磁通量为零 B.穿过ABC面和BOC面的磁通量相等 C.穿过AOC面的磁通量为零 D.穿过ABC面的磁通量大于穿过BOC面的磁通量 解析此题实际就是判断磁通量的有效面积问题.匀强磁场沿Ox方向没有磁感线穿过AOB面、AOC面,所以磁通量为零,A、C正确;在穿过ABC面时,磁场方向和ABC面不垂直,考虑夹角后发现,ABC面在垂直于磁感线方向上的投影就是BOC面,所以穿过二者的磁通量相等,B正确、D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B、C. 答案ABC 4.条形磁铁竖直放置,闭合圆环水平放置,条形磁铁中心轴线穿过圆环中心,如图1-1、2-18所示,若圆环为弹性环,其形状由Ⅰ扩大到Ⅱ,那么圆环内磁通量的变化情况是().

高中二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物理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⒈对学生基本情况情况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接触了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与物理思想,对学习物理的认知还不够。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以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完成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基本思想,这一基本思想也是高二教学中应该全面贯彻的教学思想。 ⒉对教材分析 高二本学期期采用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二物理选修3-1和选修3-2》。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的加强以及自然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基础薄弱,物理思想不够深刻;然而,高中物理定量问题较多,考试题目的思维量较大,能力要求也较高。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外,对大多数学生应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对物理思想与基础知识的训练是工作重点。积极检查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基础过关。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认真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

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 2.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二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要切合实际的以我们的学生现阶段的基本情况为主。 3.对高二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4.加强教研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方面,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5.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参入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我要学”。 ⒍本学期开始要重视实验,重视实验能力培养。实验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对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方式的培养

最新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章末综合测评(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都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中国海军第十七批护航编队于2014年8月28日胜利完成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第十七批护航编队由长春舰、常州舰等舰,以及舰载直升机、数十名特战队员组成.关于“长春”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 A.队员在维护飞机时飞机可看做质点 B.确定“长春”舰的位置时可将其看做质点 C.队员训练时队员可看做质点 D.指挥员确定海盗位置变化时可用路程 【解析】队员在维护飞机时需要维护其各个部件,不能看做质点,A错误;确定“长春”舰的位臵时其大小形状可忽略不计,B正确;队员训练时要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到位,不能看做质点,C错误;而海盗位臵变化应用位移表示,D错误. 【答案】 B 2.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内,一乘客以自己的车为参考系向车外观察,下列现象中,他不可能观察到的是() A.与汽车同向行驶的自行车,车轮转动正常,但自行车向后行驶 B.公路两旁的树因为有根扎在地里,所以是不动的 C.有一辆汽车总在自己的车前不动 D.路旁的房屋是运动的 【解析】当汽车在自行车前方以大于自行车的速度行驶时,乘客观察到自行车的车轮转动正常,自行车向后退,故A是可能的;以行驶的车为参考系,公路两旁的树、房屋都是向后退的,故B是不可能的,D是可能的;当另一辆汽车与乘客乘坐的车以相同的速度行驶

时,乘客观察到此车静止不动,故C 是可能的. 【答案】 B 3.下列四幅图中,能大致反映自由落体运动图像的是( ) 【解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它的v -t 图像是一过原点的倾斜直线,a -t 图像是一平行时间轴的直线,故D 对,A 、C 错;B 图中的图像表示物体匀速下落.故应选D. 【答案】 D 4.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运动时速度为36 km /h ,司机突然以2 m/s 2的加速度刹车,则刹车后8 s 汽车滑行的距离为( ) A .25 m B .16 m C .50 m D .144 m 【解析】 初速度 v 0=36 km /h =10 m/s. 选汽车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设汽车由刹车开始到停止运动的时间为t 0,则由v t =v 0+at =0得: t 0=0-v 0a =0-10-2 s =5 s 故汽车刹车后经5 s 停止运动,刹车后8 s 内汽车滑行的距离即是5 s 内的位移,为 x =12(v 0+v t )t 0=1 2(10+0)×5 m =25 m. 故选A 【答案】 A 5.两个质点A 、B 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从同一位置沿相同方向同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运动的v -t 图像如图2所示.对A 、B 运动情况的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图2 A .A 、 B 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A 、B 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1 B .在t =3t 0时刻,A 、B 相距最远 C .在t =5t 0时刻,A 、B 相距最远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全册学案.

第一章 静电场 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产生及条件 两不同绝缘体摩擦时 导体靠近带电体时 带电导体和导体接触时 现象 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 荷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且电性与原带电 体“近异远同” 导体上带上与带电体相 同电性的电荷 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力不同而 发生电子转移 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受到带正(负)电物体吸引(排 斥)而靠近(远离) 电荷之间的相互排斥 实质 电荷在物体之间和物体 内部的转移 接触起电的电荷分配原则 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会重新进行分配,如图1-1-2所示. 电荷分配的原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平分原来所带电荷量的总和;带异种电荷接触后先中和再平分. 图1-1-2 1.“中性”与“中和”之间有联系吗? “中性”和“中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性”是指原子或者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对外不显电性,表现为不带电的状态.可见,任何不带电的物体,实际上其中都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中和”是指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由于正负电荷间的吸引作用,电荷发生转移,最后都达到中性状态的一个过程. 2.电荷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述方式的区别是什么? (1)两种表述:①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②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的. (2)区别:第一种表述是对物体带电现象规律的总结,一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通过某种方法可以带电,原来带电的物体也可以使它失去电性(电的中和),但其实质是电荷的转移,电荷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第二种表述则更具有广泛性,涵盖了包括近代物理实验发现的微观粒子在变化中遵守的规律,近代物理实验发现,由一个高能光子可以产生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一对正负电子可同时湮灭,转化为光子.在这种情况下,带电粒子总是成对产生或湮灭,电荷的 代数和不变,即正负电子的产生和湮灭与电荷守恒定律并不矛盾. 一、电荷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1】 绝缘细线上端固定,

2018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计划

2018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计划 物理教学要注意因材施教,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注意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 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注意讲清思路,渗透 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注意加强实验,以提高学 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下面是2018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8高中物理老师教学计划(一) 一、基本情况分析: ⒈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物理的学 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识水平。考试题的思维量不大,能力要 求也不很高,很多学生因为物理好学,从而轻视物理的学习。 ⒉教材分析: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 是按照新课标的标准编写的教材,教材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 习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 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等都有了较高的要求。 另外,必修一的学习内容是运动学和静力学,是整个物 理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物理

情景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 及自然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认真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使每一个学生 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个教师的基 本职责,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 2.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 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 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 别注意在高一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 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高学 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 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3.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 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 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 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

高中物理教科版与人教版的对比研究

高中物理教科版与人教版两种教材的对比 第一章抛体的运动1.曲线运动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3.平抛运动4.斜抛运动 第二章圆周运动1.描述圆周运动2.圆周运动的向心力3.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4.圆周运动与人类文明 一、在栏目上,教科版比人教版似乎更丰富 从栏目设置上看,教科版教材比人教版多“本章小结”和章末“习题”两个栏目,从习题数量上讲,人教版教材每节配备4-7个练习题,教科版教材每节配备4个练习题,并有章末练习,总题量差不多。 人教版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理论分析,兼顾继承与创新,注重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加强与生活、科技、社会的联系,更贴近教学实际,教材的可读性比较好,便于学生自己看书学习,也便于新教师使用。 教科版教材注重“情境创设”,每节课力求从物理现象开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猜想”和“假设”,教材中穿插若干个“活动”,总体感觉与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风格很相似,探究性味道比较浓,但此版本教材不太利于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教材的使用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在逻辑上,教科版比人教版似乎更合理

三、在理论上,人教版比教科版似乎更系统

四、在探究上,教科版比人教版似乎更重视 是以“做一做”、“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而教科版教材更多的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或“活动”。 五、在方法上,人教版比教科版似乎更突出

包含在相关的知识内容中,而人教版教材多是采用独立出来单独成节的方法。 六、在编写上,教科版与人教版似乎故追异 七、在密度上,人教版比教科版似乎更均匀 这里的密度是指章节里安排的内容多少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

高二物理(选修3-1) 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静电场 第1节电荷电荷守恒定律 1、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称为摩擦起电 实质: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从而在摩擦时导致电子的不均匀分配 将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命名为正电荷 将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命名为负电荷 2、电荷性质: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的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量,单位:库仑C 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用e表示e=1.60×10-19C,即为电子的电量4、材料不相同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后各自所带电量必定等值异号 5、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6、静电感应与感应起电 当带电体向另一个不带电的物体靠近而不接触时,由于静电相互作用力而使其中的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后不均匀分布而带上电荷的现象称为静电感应。 以静电感应的方式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称为感应起电。 7、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其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第2节 库仑定律 1、点电荷:当研究的总量与带电体本身的形状大小以及电荷分布情况关系不大时,可以把抽象成一个带电的点,称为点电荷。. 两带电体的距离远大于带电体的尺寸,带电体就可视为点电荷. 2、库仑定律 ⑴内容: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它们的连线. ⑵表达式:221r Q Q k F = (其中k =9.0×109 N ·m2/C 2,叫静电力常量) ⑶适用条件:①.真空; ②点电荷. 第3节 电场 电场强度和电场线 1、电场 ⑴定义:存在于电荷周围,能传递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物质. ⑵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电场强度 ⑴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 与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 ⑵定义式:q F E = 单位:N/C 注:电场中某点场强的大小和方向与该点放不放电荷及所放电荷的大小和电性无关,由电场本身决定. ⑶矢量性: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为该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⑷真空中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 2 r Q k E = (其中Q 叫做场源电荷). ⑸电场的叠加:空间同时存在几个电场时,空间某点的场强等于各电场在该点的场强的矢量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高二物理.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四川省什邡中学高二物理 《电磁学》综合训练题(一) 命题人:王树斌 班级: 姓名: 一、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带有同种电荷,带电量Q 1=5Q 2.当它们相距d(d>>球半径)时,相互作用力为F,现将两球接触后分开,再让它们相距2d,则这时两球间的相互作用力为 ( ) A.209F B.920 F C.43F D.109 F 2.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分别与电池的两极相连,在两极板间的距离由d 逐渐增大到d ˊ的过程中,电容器的电容将 ( )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3.两电阻并联时的功率之比为2:3,则将它们串联使用时的功率之比为 ( ) A.2:3 B.4:9 C.3:2 D.9:4 4.照明电路两条输电线间的电压为U,每条输电线的电阻为r,电灯的总电阻为R.则输电线上消耗的功率为 ( ) A.r U 2 B.r U 22 C.22 2R rU D.22 )2(2r R rU 5.把两根同种材料制成的电阻丝甲、乙分别连在两个电路中,已知甲、乙长度之比和直径之比都为1:2,要使两电阻丝消耗的功率相同,则加在甲、乙电阻丝两端的电压之比为 ( ) A.1:1 B.2:1 C.2:2 D.2:1 7.如图所示,,当开关S 合上时,三个电表读数的变化情况是 ( ) A.V 变大,A 1变大,A 2变小 B.V 变小,A 1变大,A 2变小 C.V 变小,A 1变小,A 2变大 D.V 变大,A 1变小,A 2变大 8.轻质线圈悬挂在一条形磁铁的N 极附近,条形磁铁的轴线穿过线圈中心并与线圈 在同一平面内,如图所示.当线圈中通以顺时针方向的电流时,线圈将( ) A.转动,同时远离磁铁 B.转动,同时靠近磁铁 C.向左摆动 D.向右摆动 11.一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产生的交流电动势e=102sin4πt 伏.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 ) A.此交流电的频率是4π赫 B.当t=0时线圈平面与中性面垂直 C.此交流电的周期是0.5秒 D.当t=0.5秒时e 有最大值 12.把电热丝接到110伏的直流电源上,每秒产生的热量为Q.现把它接到某交流电源上,每秒产生的热量为2Q.此交流电源电压的最大值为 ( ) A.110伏 B.1102伏 C.220伏 D.2202伏 三、计算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图7

教科版高一物理教案全集(必修一)

1.1 质点参考系空间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机械运动、质点、参考系的概念 ⑵了解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⑶掌握时刻中n秒初与n秒末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复习,建立参考系的概念 ⑵通过对质点的学习,了解理想化方法以及理想模型 ⑶通过对时间间隔与时刻的辨别,初步学会分辨n秒初与n秒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的条件,培养学生建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质点的概念 2.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n秒初与n秒末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学习高中物理的力学知识。在开始学习力学知识之前,我们

需要了解力学中几个基本概念。 力学可以分为两部分:只是对物体运动的描述,而不究其运动的原因的部分,我们把它叫做运动学(教材第一章),它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对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相关规律的研究,我们把它叫做动力学(教材第三章),它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这一节课,我们来了解运动学中的几个基本的概念。 新课开讲 1.机械运动 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它是指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的运动。它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在初中阶段学习机械运动的时候还学习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物理学规律。我们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那么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还学习了参照物的概念。 2.参考系 初中阶段我们说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我们需要选择一个物体与它做参照,这个被选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现在我们把它叫做参考系。 参考系的选取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a.参考系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b.研究对象不能被选作参考系 c.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选作参考系 d.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不动的物体选作参考系 讨论:“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家喻户晓。这个故事不但有讽刺意义,而且还包含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请从物理学的知识讨论一下该人找宝剑选择的参考系是什么?请你为他提供一种找到宝剑的方法。 3.质点

高中物理---教科版目录(理科全套)

高中物理---教科版目录(理科全套) 整理校对吴建兵 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空间时间 2.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3. 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 4.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5.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6.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7. 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8. 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 9. 测定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第二章力 1. 力 2. 重力 3. 弹力 4. 摩擦力 5. 力的合成 6. 力的分解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牛顿第三定律 5.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6. 超重与失重 第四章物体的平衡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2.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3. 平衡的稳定性(选学)

第一章抛体运动 1. 曲线运动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平抛运动 4. 斜抛运动(选学) 第二章圆周运动 1. 圆周运动 2.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3. 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4. 圆周运动与人类文明(选学)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 1. 天体运动 2. 万有引力定律 3.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4.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 1. 功 2. 功率 3. 势能 4. 动能动能定理 5. 机械能守恒定律 6.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五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1.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2. 了解相对论(选学) 3. 初识量子论(选学)

第一章静电场 1. 电荷电荷守恒定律 2. 库仑定律 3. 电场电场强度和电场线 4. 电势能电势与电势差 5.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示波管原理 6. 电容器和电容 7. 静电的利用及危害 第二章直流电路 1. 欧姆定律 2. 电阻定律 3. 电阻的串联、并联及其应用 4.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5. 学生实验: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6. 焦耳定律电路中的能力转化 7. 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8. 逻辑电路和控制电路 第三章磁场 1. 磁现象磁场 2.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安培力 3. 磁感应强度磁通量 4.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落伦兹力. 5. 洛伦兹力的应用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其本质来讲,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现代课程与教学观的具体体现,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具体化。落实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确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设计遵循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操作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高中物理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教学目标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始终提倡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认知,而应该是在认知建构的过程中,促进情绪体验,感受过程,掌握方法,促进科学价值观的自然形成;三是教学目标要涉及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的各个方面,内容要全面。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与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应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自己、他人、对自然、对文化以及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备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维度,不能只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家课程标准把高中物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目标也应分为三个维度,而且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课堂教学应当同时兼顾的一个目标体系。在课堂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 一 物 理 试 题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 高 一 物 理 试 题 命题人: 周晓鹏 审题人:王宪 周晓鹏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答案请填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直接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只有形状规则的物体才能看做质点 B. 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做质点 C.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 D. 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2.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体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B . 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也为零 C .物体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加速度越大 D .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3.已知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5.1242 m t t x +-=,根据这一关系式可知,物体速度为零的时刻是 ( ) A .1.5s B .8s C .16s D .24s 4.200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枭龙”战机在四川某地试飞成功。假设该战机起飞前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起飞速度v 所需时间t ,则起飞的运动距离为 ( ) A .vt B .vt/2 C .2vt D .不能确定 5.将一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总时间分成相等的三段,按从开始到最后的顺序,则质点经过这三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 ) A .1:3:5 B .1:4:9 C .1 D .1 6.下列所给的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有: (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 D.时间 7. 一块砖平放在长木板的中间,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现缓慢抬起木板的一端,而保持另一端不动。关于砖受到的摩擦力F ,叙述正确的是( b )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试题统计分析 1、高分值考点统计分析 笔者将各考点在各年考试中所占分值求平均,再根据平均分值进行排序。分值前12位的考点如下表1所示。将这些考点的分值进行求和,总分值为51分,而12个考点占考点数(40个)的30%。也就是说,全卷一半的分数集中在约30%的知识点上。 2、各题型高频考点统计分析 在学业水平考试中,1分的单项选择题共30道,一般为基础性的简单问题;2分的单项选择题共20道,主要为重要知识点的基础应用问题;3分的多项选择题共10道,涉及较难的知识点以及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应用问题。这三类题型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要求有区别,因此对这三类题型分别进行统计研究有助于在分层辅导教学中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笔者分别统计了过去七年考试中三种题型的高频考点。 3、联系生活实际的考题统计分析 无论是在学业水平考试还是在高考中,试题联系生活实际都是大势所趋,这对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一种挑战。笔者统计了七年来学业水平考试中涉及到生活实际情景的题目数量(如表3所示),发现各年的题目数量略有起伏,但平均题目数量达到17题,占总题数近1/3。可见历年的考试中,都非常重视考察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策略1、重视新课教学 在文科班的物理新课教学中,三个板块的内容同等重要。根据试题分析可以得出,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全卷分值在必修1、必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物理教学计划高一教学计划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物理教学计划高一 教学计划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一】一、学科要求背景分析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以便用比较法教学。若这种概念属首次学习,就必须着重使学生明确抽象概括的方法。 ④理解概念的定义、意义和跟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⑤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不同,但数学表达式应该相同。 ⑥注意从定义式导出被定义的物理量的单位。其次,把握好进度,且勿图快。尤其在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不随意增加难度。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于程度非常好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超前性的习题,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例题仍然是对概念的

理解和简单的应用,也就是说例题也要分层。而习题的讲解也绝对不能只管数量不管质量,要和例题一样讲透,将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渗透到讲解中。对于提高题,由于主要面对的是A类学生所以可以以方法指导为主,而一般的习题必须考虑到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并且要结合精练。 精练:本学期的习题肯定不少,如何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好的效果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尤其体现在习题的练习和讲解中。刚刚已经讲了练习的讲解计划,下面是练习的计划。本人此次作业和课堂练习题都打算在归类的基础上分层,做到有纵有横。课下作业保证每一次都能让学生认真仔细的完成,决不盲目图多,。 本学期还属于知识内容第一轮教学,所以平时作业打算以这样的比例布置:60%基础题,25%一般难度题,15%选做题(提高题)。并且课堂练习一般也按此比例进行。适当时候稍加调整。口头的课堂练习要给学生打分,并计入平时分数,作为考评的依据之一。课堂书面练习分层,把基础题和稍难的题分开。分批让学生在课上完成。也就是在练习中也有台阶可下。 2.及时的反馈 上一学年的教学中,曾有多次由于没有及时的反馈信息,以至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了解。结果只从小测验和作业中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本学期要在课上和课后都有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