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低建筑式钢丝绳电动葫芦的设计文献综述

低建筑式钢丝绳电动葫芦的设计文献综述

低建筑式钢丝绳电动葫芦的设计文献综述
低建筑式钢丝绳电动葫芦的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2009届

低建筑式钢丝绳电动葫芦的设计

钢丝绳电动葫芦作为一种轻小型起重设备,广泛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而国内钢丝绳电动葫芦近几年的发展却十分缓慢。上世纪6o年代到70年代初,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了Tv型钢丝绳电动葫芦,70年代初我国自行设计了CD1型钢丝绳电动葫芦取代Tv型钢丝绳电动葫芦,至目前为止CD型钢丝绳电动葫芦在国内生产制造、使用已达30多年的历史。其间,曾有一些厂家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但均未获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钢丝绳电动葫芦技术水平在国内发展迟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国内钢丝绳电动葫芦企业生产、制造水平及配套的机械、电气及标准件技术基础较低; (2)近20年来,国内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许多国营企业在转制初期不可能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产品开发上;(3)CD1型钢丝绳电动葫芦目前仍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国外的钢丝绳电动葫芦技术水平发展很快。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企业纷纷打进中国市场,国外钢丝绳电动葫芦对国内产品的冲击将越来越大。国内低价、低档次的产品,已不再有广泛的市场,用户对产品的性价比越来越重视。所以,国内钢丝绳电动葫芦如不很快地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要求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将很快被淘汰。CD1型钢丝绳电动葫芦能在国内市场使用近30多年,有其成功的方面,但是在其使用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亟待改进的不足。

法国、英国、德国等大电气公司亦在这方面展开了重点研制开发。借助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由分离元件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实现控制部件的微型组件化、智能化、标准化、系列化,进而从模拟量控制发展到数字量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引入到交流电气传动系统后,使传动系统性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桥式起重机实现了抓斗的自动控制和故障诊断、检测显示等,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当前,国外桥式起重机发展有四大特征

1简化设备结构,减轻自重,降低生产成本

2更新零部件,提高整机性能

3设备大型化

4机械化运输系统的组合应用。

国内钢丝绳电动葫芦发展方向:(1)系列设计合理化。推荐参数:起重量从0.25 80 t,起升高度6—63 m,利用较少的基型覆盖整个系列。起升速度多样化推荐值:单速8 m/min、10 m/min、12.5 m/min;双速1/10、1/3、1/4速

比变化。双速方案应考虑子母机、双绕组及变极式,或采用变频无极调速技术。设计时参考GB381 1—1983《起重机设计规范》工作级别划分,将工作级别覆盖范围扩充到M3一M6。(2)结构形式应能满足多种工况如:低净空、双吊点等多种安装固定方式;可遥控操纵、绝缘型、防腐防潮、耐高温高热、防爆等多种功能的产品。

(3)外形设计改变传统的圆形设计,采用方形结构形式,模块化设计,增加零部件的通用性,布置方式由原来的电机一中间轴一减速器一卷筒的形式,改为电机一减速器一卷筒的布置方式,既有利于有效地提高钢丝绳电动葫芦起升高度,又避免高速轴长轴传动,可提高运行的平稳性和可靠性,降低制造成本。增加滑轮倍率范围,提高单机使用范围。(4)采用优质高强度钢丝绳,按GB3811—1983标准要求,在满足抗拉强度安全系数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钢丝绳直径,采用相适应的卷筒直径与钢丝绳直径之比(h )及滑轮直径与钢丝绳直径之比(h2),以利于缩小整机结构和自重。(5)优化齿轮设计提高齿轮的承载能力。齿轮可采用4o Cr或42 CrMn、4OMnB 材质,调质和表面淬火处理或氮化,原采用的20 CrMnTi或20 MnTiB材质虽然在齿轮的抗弯强度和接触强度方面较理想,但是受国内基础加工水平影响,齿轮加工精度低,渗碳淬火热处理变形量难控制,后序又无磨齿工艺,难免存在齿轮噪声大、效率低等缺点。新材质及热处理方法已在国内许多厂家推广。此外,采用硬齿面与中硬齿面配对啮合的齿轮副,高速级齿轮采用剃齿工艺,齿轮螺旋角选在l2。左右,这些都是提高齿轮传动平稳性的有效途径。齿轮传动箱体、箱盖结构设计应有利于噪声的吸收与减振,传动轴承应提高精度等级。(6)电机采用2、4、6极锥形转子电机以适用各种不同工况。电机绝缘等级应提高至F级和H级,防护等级提高至IP54;电机设置过热保护元件;电机的设计应考虑有效提高有用功率,降压能力和起、制动能力;提高电机设计温升,充分发挥电机的潜能;电机的降噪除了在设计、加工、制造精度上要提高外,还应从设计上考虑降低电磁噪声和风道涡流噪声的措施。电机的设计也应遵循工作级别划分原则,提高单机使用用途。(7)增加电气保护措施,除上下限位保护外,还应增加超载保护(个别情况下考虑欠载保护);错相、缺相、失压保护;吊钩防脱绳保护。开发多制动功能机型如:双制动(电机锥形制动轮制动+高速轴上补偿制动);三制动(锥形制动轮制动+高速轴上补偿制动+卷筒上安全闸)。根据用户需要增加起升高度、负载数字显示功能。(8)高耐磨、高强度导绳器材料及导绳器导绳性能一直是国内许多生产电动葫芦的企业探讨的

课题,目前,国内已掌握了一部分成功经验。(9)其他零部件如吊钩、小车等设计要考虑成组性和通用性。(10)提高配套件如钢丝绳、轴承等标准件的质量。(11)提高接触器、变压器等电控元件的机械寿命和电寿命,电控箱的外形设计应考虑与葫芦整体的协调。(12)注重整机的油漆、包装等外观品质。

国外钢丝绳电动葫芦发展方向:现在电动葫芦的的结构型式以标格化、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原则为基础。为了提高生产率、合理使用设备和节省劳动力,对电动葫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国外电动葫芦的发展趋势如下:

1.制定统一的设计规范

为了使产品的零部件趋于标准化,扩大零部件的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欧洲搬运会”在1969年制定了电动葫芦统一设计规范。

2.扩大系列范围满足各种使用要求

在标准系列的基础上制定派生系列,以简化确定技术性能参数的工作。如日本三菱公司的MH-A系列,以重级、中级和轻级三组电动葫芦来满足各种使用要求。

3.发展离性能的电动葫芦

为了提高生产率,要求电动葫芦能经受高的使用频率,而且在空载或接近空载时,电动葫芦能自动地高速升降。

4.要求特殊性能的电动葫芦

生产越高度发展,越要求更多的专用机械,再加上生产越来越专业化,在特殊条件工作的电动葫芦将大量增加。例如:船用电动葫芦,自动电动葫芦,高频淬火用精密微调电动葫芦,高速起升电动葫节,防爆、防蚀电动葫芦等。

5.要求成本、维护费用低,更加安全可靠的电动葫芦

近年来各国对电动葫芦作业的安全可靠性都更加重视。例如:西德AS型和P型电动葫芦,卷筒装置带有导绳器,有上下双向断火限位器。如用户特殊需要,可安装第二制动器和起重盈数字显示器及起重量限制器等安全保护装里。瑞典的新ASEA型电动葫芦带有超载防护装置等。

6.采用合理结构,提高零部件便用寿命

例如日本的A型与N型等电动葫芦,采用6xFI (22+7)或6x W(19)新结构钢丝绳,寿命提高大约6倍。日本V型电动葫芦采用自动调整制动器,大大提高了使用寿命。日本N型和苏联新型电动葫芦系列,运行机构采用无轮缘铰接小车,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和

车轮与轨道的寿命。

7.向大起重量,自动化发展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电动葫芦有向大型、高生产率发展的倾向,特别对10吨和20吨大

起重量的需求在扩大。目前钢丝绳电动葫芦起重量系列已达到30吨,葫芦双梁小车在西德等国已达63吨。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新能源汽车由于其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受到了各国政府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美国、日本等学者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相应政策做的研究分析,同时总结了我国学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产业政策和消费者市场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消费者市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专注,引发了巨大的投资浪潮,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领域也相对有限,本文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消费者市场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国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 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的必然选择,也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家制定的战略及相关扶持政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度重视,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发展,并取得了成就。国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通常在政府引领下联合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展开,主要关注新能源开发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成功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的研究。 美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理论与政策,并主要针对电池汽车和氢能源汽车。John R.Wilson和Griffin Burgh(2003)在氢能源研究报告中分析了氢能源在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是他们指出大规模利用将会面临技术、热动力损失、规模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氢燃料汽车技术,所以美国想要进一步发展氢能源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Amble(2011)较全面地研究了近年来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及政府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形成的政策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新能源汽车须建立统一的生产、安全国际标准体系。2013年美国能源部氢燃料电池技术负责人Sunita Satyapal所说,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仍有诸多挑战,基础设施是关键,但政府目前还不打算拨款修建加氢站。 日本主要致力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其中有日本学者Max Ahman(2004)重点研究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发展中日本政府所产生影响,以及在政府支持计划中技术灵活性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日本政府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所出台的一些综合政策。Yoichi Kaya(2006)实例验证了氢能及其燃料电池的能源利用率和无污染性,指出氢能源引用推广的关键是提高能源转化技术水平、提高燃料效率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HasishiIshitani(2007)在概括了日本新能源已有产业政策深入探讨了未来纯电动和燃料汽车的技术研发格局和发展方向。Masonori Mond(2007)证实了氢能源环保性能的高效性,阐述了日本氢能加气站的建设运营状况,并提出了日本下个阶段大力发展氢能和燃气电池等基础设施的建议。井志忠(2007)对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政策扶持体系和官产学一体化的研发与应用格局。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研究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后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本上紧随世界发展潮流,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针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程振彪(2010)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国际相比有着自己的优势部分,如新能源公交车。杨萍、易克传(2011)指出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努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

节能建筑开题报告

南京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江南水乡生态度假村设计九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 仲思源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 王珺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系部:_____________ 建筑工程学院___________ 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 建筑学______________ 南京工程学院 2016年2月22日

1.根据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教研室审查,系教学主任批准后实施。 2.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学生应当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开题报告不合格者不得参加答辩。 3.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其中的文字表达要明确、严谨,语言通顺,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4.本报告中,由学生本人撰写的对课题和研究工作的分析及描述,应不少于2000 字,没有经过整理归纳,缺乏个人见解仅仅从网上下载材料拼凑而成的开题报告按不合格论。 5.开题报告检查原则上在第2?4周完成,各系完成毕业设计开题检 查后,应写一份开题情况总结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江南水乡生态度假村设计九 学生姓名 仲思源 学号 214110129 建筑学 指导教师姓名 王珺 职称 讲师 所在系部 建筑工程学院 课题来源 自拟课题 课题性质 工程设计 课题名称 毕业设计的 内容和意 义

教学楼设计文献综述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 随着人类的产生,土木工程就已经产生,从开始对房屋的追求只限于遮风挡雨到现在追求艺术、安全、多功能,这其中有着非常漫长的发展历程。随着人们对房屋的要求不断提高,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土木工程的发展也依赖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新石器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这期间科学发展相对滞后,土木工程的发展也很缓慢。然后在文艺复兴之后,由于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带动了土木工程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到今天土木工程已经发展成一门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并出现了很多的分支。当然土木工程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科技的进步。同时施工技术也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1]。 一、土木工程的概念及领域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它包括内容广泛,既包括工程建设的对象如房屋、道路、桥梁、铁路、运输管路、隧道、运河、堤坝、港口、飞机场、电站、给排水及防护工程;也包括材料、设备、勘探、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其主要的学科分类有:岩土工程、结构工程、供热、供燃气、空调及通风工程、防灾减灾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2]。 二、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 一般来说,土木工程施工具有以下特点:固定性:固定性指施工地点固定,选定施工地点后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动;流动性:流动性指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及同一个工程工人作业空间的流动性;多样性:多样性是指不同的工程其施工技术及施工方法也是不同的;协作性和综合性:工程的建设需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材料供应商等多家单位协作配合完成,各单位的配合协作对施工的影响很大,同时每个工程都有很多分部工程组成,涉及很多专业,综合性较强;复杂性和易受干扰性:工程建设的技术复杂,管理难度大,易受气候,周围环境等干扰,一般投资大,生产周期长。 三、传统施工技术

室内设计参考文献摘要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全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郑曙阳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建筑创作第十期2002 3 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 韩冬青建筑形态建构方式的比较和探索新建筑第三期,1994 8 张世礼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研究散记中国室内第三期,2001 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参考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同济大学建筑系编. 同济大学学生建筑设计作业选2000-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著. 《大师系列》.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美〕M.萨利赫·乌丁著.美国建筑画.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王晓俊编著.风景园林设计.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美〕弗郎西斯·D.K.钦著邹德侬方千里译.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美〕M.萨利赫·乌丁著张永刚陆卫东译.建筑设计数字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陈文斌章金良主编.建筑工程制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韩中杰编著.手绘表现图.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李明许谦编著.群星记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吴卫著.钢笔建筑室内环境技法与表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4 陈红卫著.陈红卫手绘表现.福建: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孙佳成编著.室内环境设计与手绘表现技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郑曙旸著.室内设计.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 罗玲玲主编.建筑设计创造能力开发教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朱会平主编.家具与室内设计.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刘芳苗阳编著.建筑空间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郑曙旸著.室内设计.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 吴卫著.钢笔建筑室内环境技法与表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孙佳成编著.室内环境设计与手绘表现技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美〕弗郎西斯·D.K.钦著邹德侬方千里译.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朱会平主编.家具与室内设计.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智能电网文献综述

智能电网综述 摘要:智能电网是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变革的最新动向,并被认为是21世纪电力系统的重大科技创新和发展趋势。目前,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己经纷纷加入到研究和发展智能电网的行列中来,将智能电网(Smart Grid )作为末来电网发展的远景目标之一,建立一个高效能、低投资、安全可靠、灵活应变的电力系统。具有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的智能电网是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本文阐述了智能电网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了国内外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和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条件,对一些现有的研究行进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化;信息化;节能减排; 1 智能电网的概念 随着一些国家对电网的环境影响、可靠性和服务质量的关注,电网朝着更经济、稳定、安全和灵活的方向发展,因此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概念。智能电网是以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传感和测量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高服务质量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引导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目前,全世界智能电网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没有一个共同的精确定义。对于智能电网,各个国家的定义有所不同。美国能源部在《Grid 2030》中将智能电网定义为: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电力传输网络,能够监视和控制每个用户和电网节点,保证从电厂到终端用户整个输配电过程中所有节点之间的信息和电能的双向流动。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智能电网更具体的定义为:智能电网由:智能配电网、智能电能表、智能发电系统、新型储能等系统组成。欧洲技术论坛把智能电网定义为:一个可整合所有连接到电网用户所有行为的电力传输网络,以有效提供持续、经济和安全的电力。而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将智能电网定义为:以物理电网为基础(中国的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以充

文献综述范例(土木工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 节能建筑的基础理论与设计原理 专业土木工程 姓名张桐 学号 090350112 指导教师 二Ο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一.引言 1.“节能建筑”是什么? 节能建筑(energy-saving building)的定义为设计和建造采用节能型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的建筑物;在此类建筑物中部分或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其主要指标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不低于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小时等。 节能建筑的有少消耗资源,高性能品质,减少环境污染,长生命用期,多回收利用的五大特征。 2.研究的重要性——21世纪建设科技的主旋律 中国的建筑节能,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建筑业在墙体改革及新型墙体材料方面有了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高能耗的高档旅馆、公寓和商场出现了。如何在发展中降低建筑能耗,使之与当时能源供应较紧缺的现状相协调,成为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为此,建筑节能工作首先从减少采暖能耗开始,1986年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在1980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30%%,《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它的颁布,开启了我国建筑节能新阶段。以它提出的指标为目标,建筑节能的

设计、节能技术纷纷发展起来,一系列的标准和法规先后制定。 20世纪90年代,建筑节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节能工作有效开展。1990年,建设部提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战略目标。1994年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建筑节能作为项目之一被郑重提出;从1994年起,国家对北方节能建筑实施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一批节能小区相继建成。1995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并于次年执行,修订后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第二阶段建筑节能指标提高到50%%。同年,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这个专门的规划以及1996年9月建设部发布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和《市政公用事业节能技术政策》,为其后建筑节能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也表明建筑节能地位的空前提高。建筑节能的地位最终由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确定下来,建筑节能成为这部法律中明确规定的内容。 21世纪的到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设领域明确了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科技工作将“四节一环保”作为科技攻关的主要方向,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部分地区执行更高的65%节能标准。2008年《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施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对民用建筑领域的全面覆盖。

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 [1]《房屋建筑学》,邢双军主编 建筑学作为一门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它沙及到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建筑经济、建筑艺术以及环境规划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般说来,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一定的艺术形象,它必然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并且总是受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建筑物—一作为人们亲手创造的人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它除了具行满足物质功能的使用要求外,其空间组合和建筑形象又常会赋予人们以精神上的感受。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0.1 为了防止和减少建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 1 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 2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0m 的公共建筑; 3 建筑高度大于24.0m 的单层公共建筑; 4 地下、半地下建筑(包括建筑附属的地下室、半地下室); 5 厂房; 6 仓库; 7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 8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 9 可燃材料堆场; 10 城市交通隧道。 注:1 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 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 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 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建筑层数的计算: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小于等 于 1.5m 者,建筑底部设置的高度不超过2.2m 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以及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 的楼梯间等,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内。住宅顶部为两层一套的跃层,可按1 层计,其它部位的跃层以及顶部 多于2 层一套的跃层,应计入层数。 1.0.3 本规范不适用于炸药厂房(仓库)、花炮厂房(仓库)的建筑防火设计。 人民防空工程、石油和天然气工程、石油化工企业、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等的建筑防火设计,当有专门的国家现行标准时,宜从其规定。 1.0.4 建筑防火设计应遵循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5 建筑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智能小车设计文献综述教材

智能小车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各种领域,智能小车不仅在工业智能化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运用于智能家居中的产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外智能车辆的研究历史较长。相比于国外,我国开展智能车辆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智能车辆技术方面的研究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控制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设计的智能小车利用红外对管检测黑线与障碍物,并以单片机为控制芯片控制电动小汽车的速度及转向,从而实现自动循迹避障的功能。并对智能小车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做一个全方面的介绍。 关键词:智能技术,自动循迹,避障 1前言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数码相机、DVD、洗衣机、汽车等消费类产品越来越呈现光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小型化等趋势。智能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产物,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他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自动的运作,无需人为管理,便可以完成预期所要达到的或是更高的目标。智能小车,也称轮式机器人,是一种以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科学的科技创意性设计,一般主要路径识别、速度采集、角度控制及车速控制等模块组成。一般而言,智能车系统要求小车在白色的场地上,通过控制小车的转向角和车速,使小车能自动地沿着一条任意给定的 黑色带状引导线行驶[1]。智能小车运用直流电机对小车进行速度和正反方向的运动 控制,运用直流电机对小车进行速度和正反方向的运动控制,通过单片机来控制直流电机的工作,从而实现对整个小车系统的运动控制。 2智能小车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智能车辆的研究历史较长,始于上世纪50年代。它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2][3][4]: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智能车辆研究的初始阶段。1954年美国Barrett Electronics 公司研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自主引导车系统AGVS(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System)。该系统只是一个运行在固定线路上的拖车式运货平台,但它却具有了智能车辆最基本得特征即无人驾驶。早期研制AGVS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仓库运输的自动化水平,应用领域仅局限于仓库内的物品运输。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传感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 住宅建筑整体的节能设计探析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中建筑能量的消耗是我国能源消耗的重要部分之一,大约占据总能耗的46.7%(住宅能耗又占较大比例)。所以关于住宅建筑,可从其建筑的设计、节能设计、规划设计及能源利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在现在的节能建筑中,充分、合理的利用新能源,从科学角度出发,符合现代科技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人们的住宅建筑的绿色理念。倡导绿色环保、低碳、节能是目前全世界,乃至中国最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住宅建筑;建筑节能;建筑整体设计;节能设计 现代科技,讲究创新;现代建筑,讲究文化。在历史发展迅速的今天,现代建筑在融合历史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对各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经济状况作出分析,符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一味的移植、模仿其他的文化建筑,那是一种对文化的不尊重,对自己国家的不尊重。 现在的文化影响对我们当代人影响极大,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也有了新的方向。现在的建筑发展有一种追求华丽、追求高贵的趋势。庞大、华丽才能彰显自己的身份,自己的经济地位,是现代建筑的明显标志。在建筑规划的设计过程中没有把节能放在首位。2010年上海世博主导绿色世博,倡导国民绿

色环保,低碳节能,我们应该把这些应用到实践之中,而不是拿出来做宣传,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实践才最重要! 住宅,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居住环境的舒适与节能是同步的,我们在讲求环境舒适的时候,必须把环保节能放在身边,适应国家的国情,加快城市的生态建设,为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住宅设计也都要求从科技角度出发,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引领节能技术趋于本土化。建筑规划是住宅建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规划设计要考虑地势因素、道路的分布、交通状况、阳光的照射长短、风向及风速、气候等等方面考虑,另外,建筑的朝向也是考虑因素之一,能否对周围的建筑及事物造成影响,能否受周围风速的影响。 由于南北方的气候差异,致使南北方的节能规划也会有些差异。北方天气寒冷,日照时间短,重点在于保温措施,而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重点在于避暑、遮阳。从而使建筑周围的各项指标(比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周围气流的速度和周围环境的声音、光线和热量)符合人们的健康要求,同时满足国家的节能要求,合理规划社区住宅,确保建筑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保证建筑物之间有良好的采光条件。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以下是搜集整理的建筑设计参考文献,欢迎阅读参考。 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李强.关于既存建筑改造的思考[D].天津大学2010 [2]杨建江,王春梅,刘叶.国内目前最高建筑高银117大厦的裂缝检测与分析[J].特种结构.2013(03) [3]黄杰,吴胜兴,沈德建.不同粗骨料混凝土早期热膨胀系数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0(03) [4]尹健,周士琼.高性能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1(02) [5]杨明.历史风貌建筑木建筑结构分析及砌块材料研究[D].天津大学2012 [6]赵永旭.基于武汉某建设公司的招投标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2 [7]刘叶.集装箱组合房屋墙板的抗剪及抗风性能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 [8]安明喆,朱金铨,覃维祖.高性能混凝土的自收缩问题[J].建筑材料学报.2001(02) [9]高家训,郑乃明,李光宗.钢筋混凝土初应力及徐变应力的研究分析[J].混凝土及加筋混凝土.1985(05) [10]朱伯芳.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徐变度与应力松弛系数[J].水利学报.1985(09) [11]龙炳煌,李书进,孙艳,彭少民.钢筋混凝土结构线差温度应力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9(04) [12]钱春香,朱晨峰.骨料粒径对混凝土热膨胀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9(01) [13]郑欣,姚武.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测试方法[J].建筑技术.2005(04) [14]田倩,孙伟,缪昌文,刘加平.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测试方法探讨[J].建筑材料学报.2005(01) [15]杨杨,江晨晖,许四法.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抗拉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8(0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王利军(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 刘小龙(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 端木沛强(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 景池(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 【摘要】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的分类、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情况,对比分析电动汽车传统能源供给方式及无线充电方式的优缺点。分析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特点,并介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现状。然后以行驶中的充电技术为重点,对将来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Abstract:The categories, operat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traditional energy supply mode and wireless charging mode. The characteristic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for EV is analyzed. And then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Finally,the future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for EV is described with focus on charging of a moving vehicle on road. 【关键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无线电力输送电磁感应 Key words:electric vehicle;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和普及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呼声日趋高涨,国内外纯电动汽车( EV) 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PHEV) 的量产和销售也已开始。然而当前电动汽车的普及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充电技术方面,现在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全部是接触式充电(无论是充电模式还是换电模式) ,非接触式的无线充电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从便利性来看,非接触式无线充电技术更适用。由于电动汽车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远不及汽油,必须经常进行充电作业,且每次充满电都需要数小时。而利用无线充电技术可以省却繁琐的充电作业,甚至可以在汽车行驶中自动进行充电,实现智能化和人性化,同时解决了接触式充电在安全和维护方面的问题。 1 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引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无线电力传输也称无线能量传输或无线功率传输,主要通过电磁感应、电磁共振、射频、微波、激光等方式实现非接触式的电力传输。根据在空间实现无线电力传输供电距离的不同,可以把无线电力传输形式分为短程、中程和远程传输三大类。 1.1 短程传输 通过电磁感应电力传输(ICPT)技术来实现,一般适用于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供电。ICPT 主要以磁场为媒介,利用变压器耦合,通过初级和次级线圈感应产生电流,电磁场可以穿透一切非金属的物体,电能可以隔着很多非金属材料进行传输,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实现无电气连接的电能传输。电磁感应传输功率大,能达几百千瓦,但电磁感应原理的应用受制于过短的供电端和受电端距离,传输距离上限是10 cm 左右。 1.2 中程传输 通过电磁耦合共振电力传输(ERPT)技术或射频电力传输(RFPT)技术实现,中程传输可为手机、MP3 等仪器提供无线电力传输。ERPT 技术主要是利用接收天线固有频率与发射场电磁频率相一致时引起电磁共振,发生强电磁耦合的工作原理,通过非辐射磁场实现电能的高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当代建筑节能研究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当代建筑节能研究 摘要:能源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为严峻的挑战。针对我国当前建筑能耗情况及其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同行有所稗益。 关键词:建筑能耗建筑节能建议 建筑能耗向来是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节能建筑仍处在试点层面,尚未全面推行,建筑节能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起步阶段,节能工作行动迟缓。推动建筑节能成为全世界建筑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趋势,也是时下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 1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建筑物的市场需求数量日益旺盛。截至2009年11月,我国房屋总面积已超过400亿耐,每年以16~20亿时新增建筑面积趋势,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200多亿mZ。建筑面积的迅速增加及采暖、空调、家用电器的普遍使用,导致建筑能耗持续上升。由于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差,采暖空调系统能源效率低下,与气候接近西欧式或北美国家相比,中国住宅单位采暖面积要多消耗2一3倍以上的能源,且舒适性较差。其中外墙、屋顶单位面积能耗为发达国家同类建筑的3一5倍,窗户单位能耗为2一3倍。

2001年对我国部分省市住宅建筑能耗的调查数据显示,北方采暖地区的住宅建筑单位能耗明显偏高。欧洲国家的住宅年实际采暖能耗已经普遍降低到6U时以下,领先的“高舒适度、低能耗”住宅则达3IJ耐以下,而我国住宅的平均采暖能耗超过16U时,即使按照节能50%标准新建的住宅采暖能耗也是8.75IJ时的水平。目前中国建筑能耗中有50%左右是供热和空调设施,北方城市集中供热的能源主要以锅炉为主,供热输配管网保温隔热性能差,整个供热系统的综合效率仅为35%一55%,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 2我国建筑节能所面临的问题 (l)市场发育迟缓。目前我国节能建筑市场发育不完善、进展困难,缺乏市场监督和管理机制,市场秩序混乱,致使节能建筑无法遵循正常的竞争准则进行交易,节能建筑在市场中往往受到传统建筑的排挤,难以占据市场份额;建筑节能技术、材料和人才市场尚未建立,无法为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后备力量。我国节能建筑市场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节能增量成本、节能效果变化较大,节能收益时间长,难于进行成本和收益估算,现有节能建筑的真实价值不能在市场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缺乏市场引导和积极激励政策,导致房地产开发市场建筑节能指标的变化不敏感。

低碳建筑评价标准文献综述

低碳建筑评价标准文献综述 低碳建筑评价标准文献综述 摘要:低碳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低于普通建筑,从而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低碳建筑是当前形势下绿色建筑对能源要求的具体化体现,各国对绿色建筑已有成熟的评价标准。低碳建筑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全寿命期周期法和自上而下的评价方法。通过对文献的详细分析,总结了在不同阶段低碳建筑的评价内容,并对低碳建筑标准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4)08-0265-02 一、低碳建筑的内涵 达到什么标准的建筑可以称之为低碳建筑?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此尚未能有明确的定义。Mlecnik[1]将低于标准建筑碳排放量的建筑定义为低碳建筑。 李启明等人认为,可参照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 本文认为,低于标准建筑碳排放量的建筑,或者达到国际或国家绿色认证的建筑,且在使用过程中居住者行为符合低碳要求的建筑可称之为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当前研究的重点,相对而言零能耗建筑是一个更为前沿的课题,零能耗建筑是建设领域内减少二氧化排放和减少能源消耗的解决方案[3]。 中国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主要体现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推广方面。绿色建筑的“绿色”主要体现在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上,它的推广采用能带

来巨大的低碳效应:节能30%―50%;减碳35%;减少废物排放70%;减少水资源利用40%。它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已经在行业内逐步体现。绿色建筑的推广将不仅能降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成本,降耗减碳,提高投入产出效应;而且能够带动诸多上、下游企业对生产和使用低碳产品的追求[4]。 二、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现状分析 建筑业需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建材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消耗了大量能源,另一方面还会产生污染排放到空气中[5]。建材从原材料提取、制造和运输到工地过程中会产生“次级效应”,由于对能源消耗所引起的副作用对当地乃至整个国家的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6]。为了正确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考虑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 期的每个阶段[7]。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 Assessment,LCA)对建设项目或建筑产品的可持续能力有定量化的掌握。 建设项目的碳排放来源于建筑材料的制造、建材的运输、建筑设备的运输、建筑设备的能源消耗、建筑工人的交通、建筑物的废物处理等方面,国内外学者研究不同阶段的碳排放。 Hacker,De Saulles and Minson等[8]测算了建材的隐含碳排放和施工用具能耗碳排放。Yan,Shen and Fan等[9]计算了建材的制造和运输、建筑设备的能耗、原料处理的能耗及建筑废弃物的处置阶段的碳排放。 国内有不少学者对低碳建筑测评估做了研究,采用了国际上碳排放的测算方法[10-14]。不同文献对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测算所侧重的阶段有所不同,详见表1。 在瑞典,政府部门采用自上而下的投入产出碳排放评价方法来代替LCA评价法,按建筑项目的活动和部门来分解测算碳排放[15]。该方法将建设领域分为新住宅建设、房屋重建和装修、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三大部门来分析,与全生命周期评价不同的是,该投入产出评价未考虑原材料的供暖值。通过研究发现,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碳排放量最大,而房屋重建和装修部门的碳排放量较低。 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面,比较知名的有美国的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英国的BREEAM

绿色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绿色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绿色建筑理论引入到中国以后,绿色建筑成为日益流行的概念。但国内人们长期以加强具体的绿色技术应用 来实现绿色建筑,过程设计没有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重点,过程研究的滞后阻碍了绿色建筑多学科整合设计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基本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出发,促使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问题转为如何提高设计与规划过程的效率和更合理使用技术。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技术;方法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论;并行设计过程模型 1 绿色建筑 世界性的能源和环境危机使得“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的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从社会能源消费的构成来看,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0%~40%,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对于城市和建筑来说,由传统的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节能环保型模式成为必然的趋势,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 绿色建筑的概念由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于20 世纪60 年代首先提出,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现在这一概念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不少国家得到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绿色建筑现在在国际上已有了许多成熟的评估体系,如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M、加拿大的GBC、日本的CASBEE、澳大利亚的NABERS 等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中国也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在2006 年6 月推出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法律和标准上规范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2 绿色建筑的内涵 2004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包括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从概念上来讲,绿色建筑主要包含了以下四点: (1)节约资源,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主要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 (2)保护环境,强调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3)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 (4)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一个概念或象征,有些专家把绿色建筑归结为具备4R的建筑,即Redu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因此,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从而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 3 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 绿色建筑要求建筑物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因此,建筑的节能设计成为实现绿色建筑的关键。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率,用最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据粗略估算,采取周密、有效的建筑技术措施可降低2/3~3/4 的建筑能耗。从社会和经济长久发展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也必将得到高度的重视。

电气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解析高层建筑 1.前言 所谓高层建筑是指具有较多层数高度较高的建筑,但是具体要达到哪种程度算作高层,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定义,中国从2005年起就规定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24米的其它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1]。如今在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建设主体,但在建设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问题,本文也根据高层建筑的特点,从各个方面阐述建设高层建筑所要采取的管理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 2.经典高层建筑 位于中国上海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建筑高度492米,主要建筑特点:大楼100层的观光天阁是世界上人能到达的最高观景平台;世界最高中餐厅416米,设在93层的中餐厅,将成为全球最高中餐厅;世界最高游泳池:366米,设在85层的游泳池,将夺得“世界最高游泳池”称号;世界最高酒店:设在大楼79至93层的柏悦酒店,将成为世界最高酒店;世界最高的自动控制阻尼器:大楼在90楼(约395米)设置了两台风阻尼器,各重150公吨,将成为世界最高风阻尼器。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吉隆坡国家石油公司双塔大楼,建筑高度452米,世界上目前最高的双子楼和第四高的建筑物,连接双子塔的空中走廊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过街天桥。位于中国台北的台北101大楼,建筑高度508米。位于阿联酋迪拜的哈利法塔,建筑高度828米[2]。位于美国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建筑高度443米。位于上海的经贸大厦,建筑高度420.5米。位于香港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建筑高420米,共88层。位于中国广州天河区新城中心的广州中信广场。位于美国纽约州的帝国大厦,102层,地上建筑381米。中国银行香港的总部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地上70层,楼高315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3]。

参考文献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2]何青、吴丽萍主编. 中央空调常用数据速查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朱林主编. 暖通空调常用数据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陆亚俊主编. 暖通空调.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全国勘查设计注册工程师公用设备专业管理委员会秘书处. 全国勘查设计注 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复习教材(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彦启森、石文星、田长青编著. 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第三版). 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付祥钊主编. 流体输配管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5. [8]周邦宁主编. 中央空调设备选型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赵荣义主编. 简明空调设计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0]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 力.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编.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3]陆耀庆主编.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4]电子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主编. 空气调节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6]付祥钊主编.流体输配管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5. [17]路亚俊主编.暖通空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3. [18]李德英主编.供热工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5. 92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电动汽车充电对配电系统的影响文献综述题目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负荷的影响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的普及,石油的消耗也日益增加,作为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而且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环境有很大的污染,所以利用电能替代石油,实现汽车尾气的零排放,将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截至2015年一月,从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杭州已经建成了70座充换电站、620个充电桩,其中杭州主城区投入运营的充换电站有27个。在杭州市区里,一辆新能源车要找到最近的充电站,只要开4.5公里。 2015年9月,关于充电桩的好消息频频传出,如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国家标准修订稿通过审查,以及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北京通信展举行期间,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称:国家准备将充电桩普及的任务交由铁塔公司负责。 国内外电动汽车在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如下:经过2012和2013年的缓慢起步,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终于在2014年下半年爆发,全年销售已超过30万辆大关,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突飞猛进,比亚迪从2013年的第40名跃升至第七位,康迪电动车也挤进第十名。在201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量达到40万辆左右。 随着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电网原有装机和线路容量是否能应对新增充电负荷需求,即在不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原有电网利用率,增加容纳能力,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充电负荷对电网的负面影响,在分析充电负荷特性基础上,针对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各方面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将对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主题 由于电动汽车使用一般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并且其变化周期是以天为周期,因此采用典型电网日负荷曲线来分析电动汽车充电站大量接入对电网日负荷曲线的影响电网24小时负荷分布中,每天中有两个负荷局峰,分别是上午十点左右和夜间二十点左右。 我国电动汽车起步较发达国家晚,但研究发展快。各汽车生产商进入研发电动汽车的行列,已经在促进电动汽车各方面技术发展方面取得有益的成见。由于配套设施等主要原因,家用电动汽车并没有广泛的推广开来,现有的电动汽车充电站主要对电动公交车和工程车辆进行充电。同时针对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行和电动汽车充电对配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