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打印稿)-熊老师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打印稿)-熊老师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打印稿)-熊老师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打印稿)-熊老师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第一章绪论

1、 心理学是一门(④)的科学。

①古老②年轻③新兴④既古老又年轻

2、印度的卡玛拉狼孩典型事例说明人的心理基础是(④)。

①自然环境②人的大脑③个体活动④社会实践活动

3、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C )。

A.公元前四世纪

B.十八世纪

C.十九世纪

D.二十世纪

4、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D )。

A.亚里士多德

B.弗洛伊德

C.马斯洛

D.冯特

5、心理过程包括( D )。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6、心理学是研究(A)的科学。

A.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

B.除精神病人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

C. 除动物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

D. 正常成人心理现象

7、心理现象可分为(A)

A.心理过程和人格

B.认识、情感和意志

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D. 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

8、心理学是(D)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D.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9、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C)。

A.心理学的研究开始运用实验的方法

B.构造心理学派的诞生

C.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D.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10、(D)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

A.分析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不元素

B.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C.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

D.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11、(D)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A.机能主义

B.精神分析

C.行为主义

D.人本主义

12、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左右是(B)。

A.对称的

B. 不对称的

C.左半球优于右半球

D. 右半球优于左半球

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1、教师用红笔批改作业,这是利用( B )。

A、知觉恒常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整体性

2、“厨师做菜越做越咸”,说明( C )。

A、技术不精

B、感觉相互作用

C、感觉适应

D、错觉

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感觉的现象叫( D )。

A.感觉对比 B.感觉后象 C.感觉适应D.联觉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一种( B )现象。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感觉后像

D、联觉

5、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 D )

A.感觉对比 B.感觉后象 C.感觉适应 D.联觉

6、喝过苦的东西后,喝白开水都觉得甜,这种心理现象是( C )

A、感觉后象

B、感觉适应

C、感觉对比

D、联觉

7、在知觉中,对象和背景是(B)。

A.相互作用的B.相互转换的C.彼此无关的D.固定不变的

8、 “国际歌”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人们都能辨别它,这是由于知觉的(A)。

A.理解性B.恒常性C.选择性D.整体性

9、 知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C)。

A.外部属性B.个别属性C.整体属性D.本质属性

10、 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A)的表现。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11、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B)。

A.视觉和听觉B.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C.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D.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12、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B)。

A.感觉B.感受性C.感觉阈限D.最小可觉差

1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D)。

A.常数关系B.对数关系C.正比关系D.反比关系

14、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B)。

A.最小可觉差B.感觉阈限C.差别阈限D.差别感觉阈限

15、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A)。

A.感觉适应B.感觉后像C.感觉对比D.连觉

16、( A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A.错觉B.梦C.无意识D.幻觉

17、“月明星稀”是一种( A )现象。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感觉后像

D、联觉

18、当中途离开电影院,强阳光下,反而什么都看不清,这是感觉有(C)的特性。

A.对比B.暗适应C.明适应D.疲劳

19、盲人以耳代目的心理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

B、感觉的相互补偿

C、感觉的对比

D、错觉

20、注视日光灯30秒,闭上眼睛,感到眼前仍有日光灯光亮的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这种现象叫( C )。

A.视觉适应

B.视觉对比

C.视觉后像

D. 闪光融合

21、对词句中的某些笔误及顺序的颠倒往往不易察觉,是因为( B )的作用。

A.知觉的整体性 B .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选择性

22、 在知觉中,对象和背景是(B)

A、相互作用的

B、相互转换的

C、彼此无关的

D、固定不变的

第三章记忆

1、 (B)是指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A.识记B.记忆C.再认D.回忆

2、 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C)。

A.保持、回忆、遗忘B.再认、回忆、遗忘

C.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D.保持、记忆、遗忘

3、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B)。

A.无意识B.遗忘C.幻想D.幻觉

4、 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B)。

A.冯特B.艾宾浩斯C.韦伯D.费希纳

5、 遗忘的进程是(B)。

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倒U型曲线D.U型曲线

6、 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一般在(A)秒钟以内。

A.1 B.5 C.10 D.15

7、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C)。

A.无限的B.9个以上的项目C.7±2个组块D.无法测量的

8、干扰会造成长时记忆的遗忘,干扰可分为(A)。

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B.前干扰和后干扰两种

C.前摄抑制、中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三种D.前干扰、中干扰和后干扰三种

9、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A)。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前干扰D.后干扰

10、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B)。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前干扰D.后干扰

11、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 A )。

A.系列位置效应B.前摄抑制C.倒摄抑制D.记忆顺序效应

12、系列位置效应表现为( D )。

A.开头位置的材料记得好B.中间位置的材料记得好

C.后边位置的材料记得好D.两头的材料比中间位置的材料记得好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 C )。

A.形象记忆B.语义记忆C.情绪记忆D.运动记忆

第四章思维和想象

1、 漫画中的人物形象、神话中的“千手观音”形象,是通过下列哪种认知加工方式而形成的。(B)。A.粘合B.夸张C.人格化D.典型化

2、建筑工人看到建筑图纸,就能在大脑中产生建筑物的形象,这种想象属于(A)。

A.再造想象B.幻想C.创造想象D.无意想象

3、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定病情,这属于思维的( C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预见性

4、能说出某一事物的多种用途,这种思维是( D )。

A.形象思维 B.逻辑思维 C.集中思维 D.发散思维

5、要使解决问题的效率最高,就应该保持( B )动机。

A.较低强度 B.中等强度 C.较高强度 D.最高强度

6、学会按风琴的人,再学弹钢琴就会感到容易些,这是由于( C )。

A.定势的作用 B.原型启发的作用 C.迁移的作用 D.注意的转移

7、看小说孔乙己时,头脑中出现孔乙己的形象,是一种( C )。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8、看小说《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孙悟空的形象,是一种( C )。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9、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叫( D )。

A.形象思维 B.逻辑思维 C.集中思维 D.发散思维

10、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是( B )。

A.负迁移 B.正迁移 C.系列位置效应 D.技能学习

11、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 A )。

A.原型启发 B.灵感 C.顿悟 D.技能学习

12、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 B )。

A.思想准备 B.定势 C.问题解决的策略 D.动力定型

13、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 D )。

A.创造性思维 B.理想 C.表象 D.想象

14、想象可以分为( A )。

A.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B.梦和幻觉 C.理想和空想 D.积极想象和消极想象

15、( A )是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A.幻想 B.幻觉 C.梦 D.妄想

第五章注意

1、上课时“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这属于( B )。

A .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转移

2、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属于( A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起伏

3、 注意是一种( A )

A.心理状态 B.心理过程 C.认识过程D.情感过程

4、( A )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A.注意 B.记忆 C.知觉 D.思维

5、既有目的又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叫( D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6、按照任务的要求,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现象叫( C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动摇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7、在注意稳定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弱的现象叫( C )。

A.注意的周期 B.生物节律 C.注意的动摇 D.注意的循环

8、注意的起伏又叫( B )。

A.注意的周期 B.注意的动摇 C.注意的循环 D.注意的节律

9、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 D )。

A.注意的转移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范围 D.注意的分散

10、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活动,这是( C )。

A.注意的转移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动摇

第六章情绪、情感和意志

1、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B )。

A.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B.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C.顽固、执拗 D.放任、不羁

2、晚上既想学习又想上网,是( A )动机冲突。

A.双趋式 B.双避式 C趋避式 D双重趋避式。

3、我国古语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说明的情绪状态是( B )

A.挫折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种情绪状态是(A)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5、、有爱就有狠,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紧张就有轻松,说明情绪和情感( A )。

A.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 B.具有不可调和的特性

C.的两极是不相容的 D.的两极是绝对对立的

6、情绪的基本表现形式有( D )。

A.激动和平静 B.高兴与悲哀 C.喜、怒、哀、乐 D.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7、按情绪状态可把情绪划分为( A )。

A.心境、激情、应激 B.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C.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D.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8、情感可分为( A )。

A.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B.心境、激情、应激

C.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D.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9、( B )是指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A.冲突 B.意志 C.能力 D.动机

10、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分为( A )。

A.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 B.初始阶段和结果阶段

C.酝酿阶段和行动阶段 D.行动阶段和完成阶段

11、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权衡利弊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心情是( D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12、毕业后,既想考研深造,又想参加工作,这种动机冲突是( A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13、想喝粥又怕烫,这种动机冲突是( C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14、( A )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A.情绪和情感 B.动机 C.人格 D.需要

第七章需要、动机和兴趣

1、动机水平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是:在任务难易适度的情况下,( C )活动效率最高。

A、动机水平高

B、动机水平低

C、动机水平适中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儿童希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和父母的爱,这中需要属于(C)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

3、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D)。

A、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B、气质、能力、兴趣

C、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D、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4、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把需要分为(B)

A、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B、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C、兴趣和爱好D、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5、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B)

A、内驱力B、诱因C、需要D、爱好

6、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为(A)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7、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叫(A)

A、兴趣B、情绪C、态度D、爱好

8、当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便成了(C)

A、中心兴趣B、直接兴趣C、爱好D、癖好

9、(A)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

A、自我实现的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

10、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叫(A)

A、兴趣B、情绪C、态度D、爱好

第八章能力、气质和性格

1、智力是下列哪种能力的综合?( C )

A.观察能力

B.思维能力

C. 一般能力

D.特殊能力

2、下列选项哪种是一般能力?( A )

A.观察力

B.曲调感

C. 节奏感

D.色调感

3、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D )

A.观察力

B.注意力

C. 记忆力

D.思维力

4、完成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 C )

A.技能

B.天才

C. 才能

D.智力

5、在全人类中,智力呈何种状态分布?( A )

A.常态分布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6、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 B )

A.动力系统

B.自然前提

C.外部条件

D.核心成分

7、人格是( D )。

A. 心理过程的组成部分

B.独立于心理过程之外的心理现象

C.由心理过程构成的

D. 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8、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使人具有独特的精神风貌,说明人格具有( B )。

A. 独特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 功能性

9、构成人格的主要成分包括( C )。

A. 情绪和意志

B.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C.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

D.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10、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是( B )。

A. 人格的主要特点

B. 构成人格的主要成分

C. 人格的动力

D.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

11、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叫( C )。

A. 意志

B. 情感

C. 能力

D.智力

12、( D )是人的认知能力,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A. 意志

B. 情感

C. 能力

D.智力

13、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表现在( C )。

A. 能力就是知识和技能

B. 能力包括知识和技能

C. 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

D. 知识和技能水平一样的人能力也一样

14、按照能力发展的程度,可把能力分为( B )。

A. 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

B. 能力、才能和天才

C. 能力

D.智力

15、“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个性具有( D )。

A、整体性

B、阶段性

C、可变性

D、稳定性

16、活泼好动,反应敏捷,灵活多变的人属于( C )气质类型。

A、粘液质

B、抑郁质

C、多血质 D 、胆汁质

17、急噪、直率、热情、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向性等行为特征的人,其气质类型属于( B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8、安静平衡,反应缓慢;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其气质类型属于( C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9、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体验深刻,言行迟缓无力,胆小、忸怩、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小事物,容易变得孤僻。其气质类型属于( D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20、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 D )上。

A、能力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早晚

B、遗传、后天教育影响的程度

C、素质的高低和智力发展水平 D 、认知、操作、人际交往等不同方面及天赋高低

21、能力类型的差异是指( D )上的差异。

A、天赋条件

B、男女性别 C 、智力水平

D、在感知能力、想象力以及音乐、美术、体育运动等特殊能力方面

22、( D )是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A、个性

B、性格

C、能力

D、气质

23、希波克利特把人划分为( A )四种类型,实际上这就是最早的气质分类和气质类型学说。

A、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B、矮胖型、瘦弱型、强壮型和发育异常型

C、甲状腺型、垂体腺型、肾上腺型和性腺型

D、内向型、外向型、中间型和特异型

24、巴普洛夫根据实验结果把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 B )四种类型,

A、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B、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常型

C、甲状腺型、垂体腺型、肾上腺型和性腺型

D、内向型、外向型、中间型和特异型

25、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特征是( C )。

A、强、不平衡

B、强、平衡、不灵活

C、强、平衡、灵活 D 、弱

26、粘液质的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是( B )。

A、强、不平衡

B、强、平衡、不灵活

C、强、平衡、灵活 D 、弱

27、胆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征是( A )。

A、强、不平衡

B、强、平衡、不灵活

C、强、平衡、灵活 D 、弱

28、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叫( C )。

A、个性

B、能力

C、性格 D 、气质

29、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是性格的( C )。

A、分类标准

B、社会道德评价标准

C、结构的组成部分 D 、社会属性的体现

30、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指的是( A )。

A、一个人如何对待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

B、一个人对自己行为进行调整的自觉性

C、一个人对自己的情绪的调控能力 D 、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

31、在性格的各种特征中能够起到决定其他性格特征作用的是性格的( A )。

A、态度

B、意志

C、情绪 D 、理智

二、名词解释

1、观察: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指由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2、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道德标准评价别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

3、遗忘:遗忘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地再认和回忆。

4、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

5、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6.创造想象:一个人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7.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8.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9、思维: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10、动机: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11、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12、记忆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形象。

13、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14、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5、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16、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17、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8、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9、发散思维:思维过程沿着各种不同方向扩散,去探索符合条件的各种答案,这种思维叫发散思维。

20、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2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2、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3、内隐记忆: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2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

25、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6、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7、需要:是人感觉到有某种缺乏而力求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28、动机:动机是指激发、指引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个目标的动力或内在心理倾向。

29、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30、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的心理条件。

31、定势:也叫心向,是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32、个性:是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33、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4、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35、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36、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

三、简答题

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区别:1)、从产生原因看:情绪是由生物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引起的体验;情感是由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引起的体验。2)、从发生看:情绪出现得早;情感出现得晚。3)、从表现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暂时性、冲动性、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内隐性。

联系: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这表现在:第一,情感是在情绪的稳定固着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第二,情感又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表现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了在一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形式,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往往深含着情感因素。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新异性,(4)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人本身的状态:(1)需要和兴趣,(2)情绪与精神状态,(3)知识经验。

3、意志行动的特征:(1)意志行动有明确的预定目的;(2)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4、智力与知识的关系:区别(1)智力含有一定的先天因素;而知识完全是个体后天获得的;

(2)智力只能在一定年龄阶段内逐步上升,到一定年龄后,就会停止发展,甚至呈现智力减退的现象,知识随年龄的增长日益丰富。联系:(1)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2)知识的掌握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5、情感的功能:信息传递功能、行为调控功能、身心保健功能。

6、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明确的信号提示;

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7、记忆表象的作用:表象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桥梁;表象性是知识学习的重要内容;

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8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感觉和知觉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觉和知觉的相同点:(1)两者都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2)两者都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3)两者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人脑的活动。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1)反映的内容不同。(2)产生的性质不同。(3)生理机制不同。

9、注意的品质有(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10、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十分复杂、纷繁多样的,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由有同的部分组成,有不同的属性,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3)知觉的理解性:在感知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其知觉对象的映象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11、良好识记的条件: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识记的目的任务;活动的任务、性质。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

12、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13、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健康的情绪、情感以正确的认识自己、社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以热情、乐观、开朗、振奋等稳定的积极情感为主导的和谐统一的情绪、情感。健康的情绪、情感对人们健康的生活、高效的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积极有效的情绪情感培养,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1)情感教育要从早期着手;(2)全面陶冶高级情感;(3)克服消极情绪,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1)克服负性情绪推理;2)超越自卑、促进升华;3)培养健康的幽默感。

14、遗忘的进程规律是:遗忘发展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遗忘很快开始,而且最初很快,以后随着时间的进展逐渐缓慢下来。

影响因素有:(1)学习态度(2)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程度(4)材料在序列中的位置

15、影响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2)营养状况(3)早期环境(4)教育教学(5)实践活动(6)其他个性因素

16、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是在后天形成的,受社会影响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2)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联系:(1)性格可以制约气质的表现,也可以影响气质的改变。(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3)气质可以使同一性格的人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17、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

(1)知觉的作用(2)想象的作用(3)定势的作用(4)迁移的作用(5)原型启发

(6)功能固着(7)情绪状态和动机

18、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19、心理冲突的类型:(1)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是一种难以取舍的心理困境。

两个动机促使个体在行为上追求两个目标,两个目标无法同时兼得(如购房子就不能买汽车)时,二者取其一而又不愿割舍其他的心态,即属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左右两难

当个体发现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具有威胁性,即可激起二者都要逃避的动机(如患病者既不愿吃药,又不愿开刀)。惟迫于形势,两难之中必须接受其一时,即将形成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进退两难

个体遇到单一目标同时怀有两个动机(如嗜酒者不得不戒酒)时,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又恶而避之,使个人的情感与理性矛盾冲突而形成的精神痛苦,即属于趋避的心理冲突。

2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5)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21、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目的任务的明确性。(2)培养间接兴趣。(3)排除内外干扰。(4)合理地组织活动。

22、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3)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

23、思维的一般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24、影响想象的因素:实践的要求和个人想象的需要;表象的积累和储备;原型启发;

思维的积极活动;灵感。

25、性格的结构:性格的结构,由各种不同的性格特征组成。主要有四个方面:

(1)性格的态度特征;

1/ 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特征。2/ 对工作、学习和劳动的态度特征。3/ 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26、注意的分配取决于两个条件: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活动是熟练的、自动化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必须形成固定的动作系统。

27.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1)描述和测量。(2)解释和说明。(3)预测和控制。

28.简述注意的特点及外部表现。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外部表现:(1)、产生适应性运动;(2)、无关动作停止;(3)、生理变化。

29.举例说明注意的种类及其特征。

(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不随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缺乏预定的目的,容易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单凭这种注意是不可能进行系统学习和艰苦工作的。所以只有把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才能发展注意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特征上,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30.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

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但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常见的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31.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如垂直水平错觉、月亮错觉。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就是导致错觉产生的客观原因。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32.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存储库,而是一个动态、活跃的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是人脑对信息输入、编码与存储、提取三个阶段。

33. 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

(1)编码和提取失败。很多时候,发生遗忘的原因是信息编码的失败。也就是说,信息从来就没有存储在记忆库里。

(2)消退说。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的结果。(3)干扰说。干扰理论认为,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4)压抑说。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34.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

(1)及时复习。

(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如果记忆材料所需时间较短,可用集中复习;如果时间较长,分散复习效果较好。开始复习的时间,间隔条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3)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35.什么是表象?表象在思维中有哪些作用?

表象: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某事物的形象。表象是在视、嗅、触、味等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表象的作用

(1)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

(2)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36. 如何理解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言依赖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思维。因此,虽然鹦鹉能够逼真地模仿人类的语言,但由于它不懂其中的意义,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并不是真正的语言。另一方面,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征。从出生到一岁半这个阶段,婴儿的思维主要是以动作为媒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过

程。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37.简述不同气质类型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其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四种典型气质类型在情绪和行为方式上,以及在智力活动方面具有不同特点和表现

(1)胆汁质:直率、果断、热情、内心外露、心境变化剧烈、精力充沛、反应迅速、易激动。

(2)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捷乐观、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易变更、轻率、浮躁。

(3)粘液质:安静、稳重、善于忍耐、脚踏实地、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学习婚前性行为。

(4)抑郁质:富于联想、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胆小、多愁善感。

作用:(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2)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3)气质类型影响人的职业适应性。

38.简述性格的结构及其主要表现。

性格结构: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的复杂心理结构。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组合及表现形式不同,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

根据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以及在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分析,

性格结构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它是性格特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①对社会、集体、他人等的态度特征②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③对自己的态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与控制水平、目标明确程度以及在处理紧急问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意志特征。②对行为自觉控制的意志特征。③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的意志特征。④在长期工作或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①强度特征②稳定性特征

③持久性特征④主导心境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又称为性格的认知特征39.为什么说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答:原因在于:客观现实是一种心理的源泉;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的、发展的。

40.教学中应该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答: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生活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有意识培养的结果。所以,教师应从以下五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②发展健康的情感;③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④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⑤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1、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其意义在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气质类型的了解,合理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如可依据气质类型的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还可根据气质类型的特征,进行知识技能教育;亦可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42、简述人类心理的实质。

我国心理学界对心理实质的普遍共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内容的源泉,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43、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提高复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灵活运用复习方法;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44、知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整体性、知觉恒常性。

45、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也称为学习。影响识记的因素有:识记的方式(信息的编码方式),如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多以语义类别编码方式进行;识记的类型,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较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识记的目的任务;识记的方法;当前活动的内容与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学习的程度,识记者的态度、情绪等。

46、简述表象的特征与功能。

表象的特征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表象的功能有:表象是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桥梁;表象是人理解知识信息的重要条件;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表象对人类实践活动有重要作用。

47、简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

(1)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分析问题。分析所提出问题的特点与条件。弄清问题的已知条件与要求之间的联系,找出问题的实质所在,以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3)提出假设。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即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这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4)检验假设。这是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检验假设的方式主要是一种通过实践活动,另一种通过思维活动去进行,通过周密的思考从理论上确定方案的可行性。

48、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生物因素。即遗传素质和胎儿的生长环境。遗传素质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仅是一种可能性。要使遗传素质在能力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现实作用,必须有相应的外部条件。胎儿的生长环境对胎儿出生后的个体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有较大影响。(2)教育因素。教育在能力形成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儿童的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3)实践因素。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力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4)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自觉能动性。能力的发展还依赖于自我认知。

49、简述意志行动的特征。

答:(1)意志行动有明确的预定目的(2)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四、论述题

1、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述注意规律在教学应用中的意义。

答:(1)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发挥无意注意积极作用的组织者,应采取下列措施: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③采用启发式的教与学的方法。

(2)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为了有效地组织地运用有意注意,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性与纪

律性教育;②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③培养学生抗干扰的习惯;④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体。

(3)有意后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①要使有意后注意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②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为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自觉进取的学习动机,并依靠这种动机调整自己的注意,使自己经常处于最佳的有意后注意状态;③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2、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运用感知规律,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答:(1)感觉规律的运用:1)感觉适应与感觉强度规律的运用;2)感官协同活动规律的运用;

(2)知觉规律的运用: 1)知觉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2)知觉整体性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3)知觉理解性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4)知觉恒常性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3)树立学生科学的感知观点:1)用正确的感知观点评价人;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某些日常现象;3)用辨证的感知观

3、我们如何依据记忆规律进行在效教学?

答:(1)在教学中识记和保持的组织,①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②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③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织识记;④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⑤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⑥合理选择识记方法;⑦运用尝试重现。

(2)使用适当的方法提高回忆的效果,①利用联想;②运用推理;③正确组织复习;④适当超额学习;⑤减少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干扰;⑥运用记忆的技术和方法。

4、根据遗忘规律,如何科学组织复习?

(1)复习要及时。遗忘最严重的时刻是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里,所以及时复习非常重要,可使即将消失的记忆痕迹重新强化,变得清晰,使学到的知识不断纳入知识系统之中。(2)复习方式多样化。单调的复习容易产生厌倦和疲劳,而多样化的复习,则可使人感到新颖,促使各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记忆的效果。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来理解复述同一内容,要尽可能地动员多种感官的参与。(3)合理安排和分配复习时间。这主要是指一般情况下,采用分散复习{将复习分成若干次,相互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其效果将优于接集中复习{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连续地重复复习以学的材料}。(4)复习内容系统化。

5、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新颖性是其根本特征,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主题。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列为教育教学的重点。(1)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导与鼓励:要优化教育环境的创造氛围;要建设富有创造性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造性教育;要改革与完善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取消“统”字;要使先进的教育技术进入教育教学过程。(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通过教师不断地给学生创设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观察自然与社会,启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熟悉而又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思考题、开展课堂讨论等形式或途径,培养学生创造性。(3)正确对待学生创造性行为,积极鼓励其敢想、敢问、敢于标新立异。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纠正以往出现的“高分低能”、“思维僵化”现象。其次,鼓励学生敢想、敢问,不要预先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权威,不要限定学生盲从接受已认可的答案。(4)既要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到思维的规则和办法,逐渐提高集中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应重点加以培养。可通过自由联想训练、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等方式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5)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小组、兴趣小组、文艺小组等。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影响,而且与人格因素有密切关系。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

6、评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1)人类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种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2)七种需要是由低到高按顺序逐级递升的,呈现出波浪式演进的态势。(3)在每个时期,个体需要呈现出丰富性特征,多种需要共同存在,其中有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即优势需要,它对当前行为发挥关键作用。(4)需要的发展呈倒金字塔形。即越向下的层次在全人口中的满足所占比例越大,越向上的层次在全人口中满足所占的比例越小,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很少一部分。

简要评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心理学界较公认的需要理论,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1)比较客观地概括了人的需要发展的实际情况,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2)将人的需要看做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具有整体性。这一理论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受到了企业界和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

缺陷:(1)脱离社会历史条件,抽象地谈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是不可取的。忽视或否定了人类需要的社会性特征。(2)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马斯洛认为,低级需要不得到满足高一级需要就不会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把需要的层次看成是固定的,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因为在某些特定情景下,低层次需要没有获得基本满足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7、联系实际分析,动机冲突的类型及解决方法。

动机冲突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动机冲突主要有4种: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和多重趋避式冲突。

双趋式动机冲突:个体在对两个有利无害的目标作出选择时所发生的心理冲突。

解决办法:两益相衡,取其重。

双避式动机冲突:个体在对两个有害无利的目标作出选择时所发生的心理冲突。

解决办法:两害相权,取其轻。

趋避式动机冲突:个体在对一个既有利又有害的目标作出选择时所发生的心理冲突。

解决办法:趋利避害。

在解决动机冲突时,要注意并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动机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目标任务要求,权衡利弊,做出决定,选择出主导性动机。第二,在进行动机冲突的决策过程中,必须做到当机立断,切忌思前想后、优柔寡断,不作决定而贻误动机决策的最佳时机。第三,动机决策做出后,要严格按照动机主次矛盾来决定行为方向,学会取舍,圆满完成任务。

8、什么是性格?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1)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1)家庭环境,2)学校环境,3)实践活动和个人努力。

性格是在后天形成的。儿童是在后天环境中,在成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他们独有的性格。

(1) 家庭影响。①父母是第一任老师;②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③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儿童的性格形成也很重要。

(2)学校教育。①教师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浓厚的感情和诚挚的态度,对学生正确的评价,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都是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有效方法;②集体的作用:优秀集体的良好风气是一种强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它为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社会影响。社会风气或风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学生的爱、道德评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4)个别教育。教师亲切的态度和公正的评价,对学生良好性格发展的激励,对学生的信任等,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2)性格的培养:1)重视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2)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锻炼性格,4)针对学生性格特点,进行个别教育。

8、意志的品质及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答案要点:1、(1)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

(2)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目的性教育;组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意志品质差异;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答案要点:(1)基本内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为只有低层次需要满足了,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其他需要都满足了,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2)启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如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通过各种需要的满足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10、什么是气质?联系实际说明怎样针对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教育?

答案要点:(1)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2)针对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教育:1)了解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2)针对气质类型特点,采取教育、教学方法,3)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陕西省201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试

《小学心理学》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20题。共20分)

1.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

A.奥苏贝尔

B.桑代克

C.布鲁纳

D.斯金纳

2.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间记忆

3.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4.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5.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影响

6.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A.6

B.7

C.8

D.9

7.在教室里,面对着你的一个窗户是方形的,其他几个窗户看起来不是方形的.可你仍感知它们是方形的。这是()。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8.有人急躁易怒,有人活泼好动,有人安静沉稳,有人胆小忸怩,这是个体心理特征中()的表现。

A.性格

B.情绪

C.人格

D.气质

9.“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教师经常用这首诗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这种行为属于意志品质的()。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10.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11.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还不成熟。

A.感知能力

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

D.思维能力

12.一般而言,过度学习达到一定程度时,效果较好,这个程度经研究为()。

A.100%

B.80%

C.150%

D.200%

13.王军外出时总是怀疑自己家里的门没上锁,常常要反复检查,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抑郁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焦虑症

14.看到某件物品时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

A.习惯

B.定势

C.功能固着

D.定向

15.在心理学上,一般将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之为()。

A.罗森塔尔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16.将拥有二十四个记忆单位的二十四个节气编码成只有四大记忆单位的《二十四节气歌》帮助记忆,这是利用了记忆编码中的()策略。

A.系统化

B.联想

C.替换

D.组块

17.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至少达到()的儿童。

A.130

B.140

C.150

D.160

18.在世界上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由此标志着心理学真正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巴普洛夫

C.冯特

D.华生

19.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20.按照记忆的干扰理论,早上起来记忆效果好,这是因为少了()。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D.自然消退

二、双选题(每小题2分。每题有两个正确答案,10题。共20分)

1.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和()。

A.社会环境因素

B.个体心理因素

C.家庭因素

D.个人因素

2.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包括()。

A.视觉编码

B.听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表象编码

3.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和()。

A.判断

B.推理

C.理解

D.选择

4.将成功归因于任务难度低,这种归因是()。

A.不可控的

B.可控的

C.内部的

D.外部的

5.动机具有启动功能、()和强化功能。

A.指向功能

B.控制功能

C.维持功能

D.选择功能

6.合理地组织复习的方法有及时复习、()。

A.适当的超额复习

B.强化复习

C.突击记忆

D.合理复习

7.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因素有()、社会实践和个人努力。

A.遗传因素

B.早期经验

C.家庭环境

D.学校环境

8.情感活动强烈的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黏液质

9.按照能力的功能,可以把能力分为认识能力和()。

A.模仿能力

B.创造能力

C.操作能力

D.社交能力

10.()是注意的两个特征。

A.针对性

B.概括性

C.指向性

D.集中性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10题,共10分,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

1.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精确性差。()

2.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

3.自我效能感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提出来的。()

4.掌握了加、减法的学生,容易学好乘法运算,这就是一种知识的迁移。()

5.心理健康是绝对的。()

6.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7.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能力比归因于努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8.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9.回忆是构成记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10.看小说《红楼梦》时,大脑便随之产生了书中各种人物形象及其活动的情景,这属于无意想象。()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任选3题,共18分)

1.遗忘进程的规律是什么?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2.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4.怎样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

五、论述题(12分)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六、案例分析题(20分)

小雪的母亲逢人便夸她的好女儿多么的聪明,在班上学习总是前几名。而且.在书画、歌咏比赛中获得了市里的一二等奖,可谓多才多艺。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她与同学相处不好,同学关系紧张。由于小雪多才多艺,学习又好,再加上家庭比较富有。她时常瞧不起班上其他同学。在学习上,如果有同学向她请教问题,她会随口说:“这问题太简单了。”当看到别人的穿着一般时,她也会说:“这衣服太不好了,买件贵点儿的穿上吧。”她就是这样,给人的感觉仿佛她就是“小公主”她很傲,有时自己做错事了.也不承认,还多方辩解,甚至有时为了获得荣誉还弄虚作假。

问题:请分析小雪的心理行为,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陕西省201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试

《小学心理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2.A3.B4.D5.A6.C7.D8.D9.D10.A

11.A12.C13.C14.C15.A16.D17.B18.C19.D20.A

二、双选题

1.AB2.CD3.AB4.AD5.AC6.AD7.CD8.BD9.CD10.CD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遗忘进程的规律是:遗忘发展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遗忘很快就会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最初进展得相当快,以后随着时间的进展逐步缓慢下来。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

(1)学习态度;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3)学习程度;

(4)材料在序列中的位置。

2.【答案要点】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小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2)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小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3)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兴趣:

(4)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培养兴趣。

3.【答案要点】

(1)重视家庭对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

(2)充分发挥示范榜样作用: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锻炼性格;

(4)针对学生性格特点,进行个别教育;

(5)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答案要点】

(1)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2)结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①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②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③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五、论述题

【答案要点】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考察,从理论上和原则上对人类行为的动力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在这些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一般说来,在个人生活毫无保障或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生理需要将支配他的动机,以维持机体的生存。当生理需要满足之后.则出现安全需要。安全需要的直接含义是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引申含义包括职位的牢固、一定的积蓄、社会的安定和国际的和平等。当生理和安全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就出现归属与相爱的需要。

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被称为“生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使个体生活得更美好。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实现较为基本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并最终达到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实际上。生长需要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马斯洛指出,基本需要虽然有层次之分,但这种层次并不是固定的顺序,而只是一种一般的模式,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富有理想和崇高价值观念的人“会为了某种理想和价值而牺牲一切”。

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

六、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小雪的这种心理是典型的“自我中心”行为。自我中心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小学生的正常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他们处在中心的地位。就曾有小学生说过,“在家里爸爸听妈妈的,妈妈听爷爷、奶奶的,而爷爷、奶奶听我的;家里我老大!”在家庭中形成的这种自我中心的个性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

解决方法:

(1)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及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2)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寻求家长的合作,使小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形成的环境。(3)在家庭中逐步改变小学生的自我中心,采用行为转变方法,如厌恶法、代币法等。(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其交往能力。

(5)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调整自己,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

(6)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

陕西省201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试

《小学心理学》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20题。共20分)

1.觉察刺激之间最小差别的能力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2.一只白粉笔,无论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感知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3.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是()。

A.感觉

B.记忆

C.思维

D.想象

4.“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现象。

A.对比

B.适应

C.后像

D.感受性

5.有的同学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

A.分配

B.分散

C.转移

D.起伏

6.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会发生()。

A.量的变化

B.质和量的变化

C.质的变化

D.不变

7.读完一篇文章后,往往对前面的一段内容印象深刻,即出现首因效应,这是因为()。

A.没有前摄抑制

B.没有倒摄抑制

C.仍在短时记忆

D.进入长时记忆

8.“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

A.思维的间接性

B.思维的直觉性

C.思维的概括性

D.思维的灵活性

9.学生解题能够“一题多解”说明他的()能力强。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10.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工程师的工程设计,都是想象()。

A.预见功能的体现

B.补充功能的体现

C.代替功能的体现

D.发展功能的体现

11.意志行动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关键阶段是()。

A.酝酿阶段

B.采取决定

C.执行决定

D.检验阶段

12.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地完成各自的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品质。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定性

13.林黛玉睹流水伤情,见落花流泪,这种情绪状态称为()。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14.“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属于()。

A.美感

B.心境

C.理智感

D.道德感

15.以心境变化剧烈,热情但易急躁冲动,刚强但易粗暴为心理特征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6.“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作了最好的诠释。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社会性

17.勤奋与懒惰属于()。

A.气质特征

B.性格特征

C.能力特征

D.意志特征

18.一个10岁的小孩在韦克斯勒的智力测验中得分是78分,该年龄团体的平均分数是68分,标准差是5分,则他的智商是()A.120

B.140

C.130

D.150

19.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下列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A.认知需要

B.尊重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审美需要

20.兴趣是推动活动的力量,是指兴趣品质中的()。

A.效能性

B.倾向性

C.稳定性

D.广阔性

二、双选题(每小题2分,每题有两个正确答案,10题,共20分)

1.对比是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刺激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

A.一般对比

B.同时对比

C.特殊对比

D.先后对比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A.选择

B.指向

C.兴奋

D.集中

3.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包括()。

A.复述

B.回忆

C.再认

D.组块

4.按照现代信息论的观点,记忆的三个基本阶段是编码、__________和__________。()

A.储存

B.保持

C.回忆

D.提取

5.表象的基本特征是可操作性、__________和__________。()

A.新颖性

B.直观性

C.概括性

D.间接性

6.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以把思维分为()。

A.常规思维

B.集中思维

C.创造思维

D.发散思维

7.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

A.情境性

B.稳定性

C.内隐性

D.暂时性

8.根据在不同种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可以将能力分为()。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流体能力

D.晶体能力

9.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可以把它们分为()。

A.物质兴趣

B.直接兴趣

C.精神兴趣

D.间接兴趣

10.根据需要的起源,通常把人的需要分为()。

A.生理性需要

B.物质需要

C.社会性需要

D.精神需要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10题,共10分,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

1.一个人只要有健全的大脑和感官,就能有感知觉。()

2.“一目十行”反映的是人注意的广度。()

3.司机开车时,眼、手、脚并用是注意转移的体现。()

4.情绪情感是个体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

5.人的气质无好坏之分,而人的性格是有好坏之分的。()

6.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7.动机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就越高。()

8.亲社会行为指那些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人类遗忘遵循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10.所谓爱屋及乌,说明情绪情感具有感染功能。()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任选3题,共18分)

1.如何培养儿童意义识记的能力?

2.简述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3.引导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4.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论述题(12分)

试述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并阐述小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六、案例分析题(20分)

强强。男,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文静胆小,内心敏感,情绪不外露,容易害羞,上课时很少主动举手发言,在集体活动中往往显得很紧张,自制力强,能较好地遵守纪律和规范。

问题:

(1)该学生属于何种典型的气质类型?

(2)如何对该类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陕西省201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试

《小学心理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2.D3.C4.B5.A6.B7.B8.C9.D10.A

11.C12.A13.C14.D15.A16.B17.B18.C19.B20.A

二、双选题

1.BD2.BD3.BC4.AC5.BC

6.BD7.AD8.AB9.BD10.AC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要培养儿童分析综合能力;

(2)教给学生识记无意义材料的方法;

(3)利用直观,加强记忆;

(4)根据记忆的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2.【答案要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3)逐步稳定地形成各种概念;

(4)已能初步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

3.【答案要点】

(1)目的任务的明确性;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的组织活动;

(4)排除内外干扰。

4.【答案要点】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需要;

(2)激发求知欲,增进学习需要;

(3)利用动机迁移作用,激发新的学习需要;

(4)引导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新的学习需要。

五、论述题

【答案要点】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包括:

(1)情感内容的丰富性不断提高;(2)情感的深刻性增加;

(3)情感的稳定性增加;

(4)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自控力不断增强。小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包括:

(1)提高认识能力,正确评价自我;

(2)创设教育情景,陶冶小学生的社会情感;

(3)正确地运用道德移情,促进小学生高尚情感的培养;(4)指导小学生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培养健康的情绪;(5)情感教育要从早期着手,注重人格的完善;

(6)克服消极情绪,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六、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1)该学生属于较为典型的抑郁质。

(2)从气质类型的角度,该类学生属于抑郁质,神经类型为弱型,具有内心体验丰富、敏感、畏缩、孤僻、自控力强等心理特征。

对这类学生应从以下方面实施针对性教育:

①多关怀,多帮助,多鼓励,让他们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以克服他们的沉默、孤僻的消极特征。

②要注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活动的积极性。

③批评教育要注重方式,如少批评,不宜在公众场合点名批评,批评不宜过重等。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概论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一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2、个体心理可以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方面。 3、人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和知觉。 4、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所谓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5、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 6、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下产生的。 7、人的心理不同于低等动物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 8、与意识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注意。注意是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9、探索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0、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1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等。 12、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

14、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15、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心理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潮流。 16、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17、神经元始通过接收和传递神经经冲动来进行交往的。 18、反射弧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19、神经系统分为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 20、外周神经系统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 2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22、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在记忆功能中有重要作用。 23、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开始的。 24、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5、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觉性。 26、绝对感觉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觉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27、适应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感觉现象。它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动机需要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情绪和情感 心境应激激情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晶体能力流体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3、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价值 4、列表分析不同动机理论的基本思想 5、什么是动机?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6、简述动机与需要、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 7、动机一般如何分类?社会性动机包括哪些种类? 8、什么是情绪情感?具有哪些功能? 9、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有什么意义? 10、情绪依据什么分类?可分为哪些种类? 11、情绪有什么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 12、阐述情绪两因素的情绪理论及其经典实验 13、如何调节情绪,使之保持健康状态? 14、什么是能力?说明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15、能力如何分类?说明各种能力的特点与关系 16、简述智力多元理论的主要思想 17、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18、简述最初智商的计算方法,正常智商是如何界定的? 19、遗传和环境对能力发展各起什么作用? 20、什么是人格?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21、气质有哪些典型类型?各有何行为特点? 22、什么是性格?性格与气质有何区别与联系? 23、简述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24、简述“大五人格”理论的主要思想 25、剖析自己的气质、性格,并分析人格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产生了影响? 26、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受哪些因素影响?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双趋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引起的具有同样吸引强度的动机,但又无法兼得而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动机斗争。 双避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具有同样威胁程度目标引起的力求躲避的动机,但又不能同时躲避而产生的难以选择的动机斗争。 趋避式冲突:对同一目的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欲趋之又避之的动机斗争。双重趋避式冲突: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一个目标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对几个目标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无力应对当前环境的过高要求,就会体验到一种快速的紧张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能力: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一般能力(智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他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流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决定于个人禀赋 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决定于后天学习 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认知风格:个人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是人格差异的体现。 场独立性(FI)的人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 场依存性(FD)的人在加工信息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不同层级需要的关系: ①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②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才会出现高级需要 ③高级需要满足后,低级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降低了 ④低级需要关系到个体生存(缺失需要) 需要的发展进程: ①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地得到满足就可以了 ②从动物到人的进化和个体发展中,高级需要出现较晚 ③人的需要结构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并非都是正三角形的结构,还有多种结构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①按照起源分类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 普通心理学试题 说明:本试卷共有六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号.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现象可分为( ) A. 心理过程和个性倾向性 B.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C. 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D.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2.心理是( ) A.脑的机能 B.心脏的机能 C. 脑与心脏协同活动的结果 D. 脊髓的机能 3.看到一面五星红旗,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视觉 B.知觉 C.感觉 D.记忆 4.一般说来,文艺工作者擅长( ) A.动作记忆 B.逻辑词语记忆 C.听觉和运动记忆 D.形象记忆 5.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是( ) A.逻辑思维 B.直觉思维 C.形象思维 D.动作思维 6.具有渲染作用的,比较微弱而持久影响人的整个生活的情绪状态叫( ) A.激情 B.应急 C.心境 D. 情感 7. 期望理论是心理学家__________做的一个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实验提出的。 A.巴甫洛夫 B.罗森塔尔 C . 冯特 D. 马斯洛 8.下列哪一种是一般能力( ) A.记忆力 B.节奏感 C.曲调感 D.色彩鉴别能力 9. 小李是数学系的高材生,但李也喜欢外语、历史、体育、音乐、象棋,这是他兴趣的( ) A.持久性 B.效果性 C.倾向性 D. 广阔性 10.下列学生属于胆汁质的是( ) A.孤僻、敏感、情绪发生慢而强 B.轻率、敏捷、情绪发生快而多变 班级: 学号: 姓名: 装 订 线

药代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08级药代动期末考参考资料 名词解释 1.清除率CL: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 物表观分布容积数,总清除率CL等于总 消除速率dx/dt对全血或血浆药物浓度c 的比值,也就是说消除速率dx/dt=cl*c。 2.稳态坪浓度:为达到稳态后给药间期τ 内AUC与τ的比值。c=AUC/τ,该公式 的实质:对稳态各个时间点的浓度的时 间长度权重平均。 3.代谢分数:fm,代谢物给药后代谢物的 AUC和等mol的原型药物给药后代谢物 的AUC的比值。 4.负荷剂量(Loading Dose):凡首次给药 剂量即可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剂量。 5.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参数随 剂量(或体内药物浓度)而变化,如半 衰期与剂量有关,这类消除过程叫非线 性动力学过程,也叫剂量依赖性动力学 过程。 6.非线性消除: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消除 速率常数呈现为剂量或浓度依赖性,此 时药物的消除呈现非一级过程,一些药 动学参数如T1/2,CL,不再为常数,AUC、 Cmax等也不再与剂量成正比变化。 7.清洗期(必考):交叉实验设计中两个周 期的间隔称为清洗期,至少间隔药物的 7~9个清除半衰期。如果清洗期不够长,第一轮服药在血液中的残留对第二轮产 生干扰。存在不等性残留效应,第二轮 数据就无效了。 8.后遗效应(必考):在生物等效性试验交 叉设计中,由于清洗期不够长,第一轮 服药在血液中的残留对第二轮产生的干 扰称为后遗效应。 9.物料平衡:指药物进入体内后的总量与 从尿液、粪便中收集到的原型药及代谢 物等的总量是相等的。 10.药物转运体:存在与细胞膜上的能将药 物向细胞外排的一类功能性蛋白质或者 多肽。 11.介质效应:由于样品中存在干扰物质, 对响应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2.MAT:mean absorption time即平均吸收 时间。公式为MAT=MRT oral – MRT iv 13.波动系数:FD,研究缓控释剂得到稳态 时的波动情况, av / c- c ss min ss max C FD) ( 14.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一 种方法,该方法是以半透膜将血浆与缓冲液隔开,将药物加入缓冲液中,待药物扩散达到平衡后测定半透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并计算出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15.超过滤法:用适当孔径的滤膜,采用加 压或离心的方法将游离药物和血浆分开,通过测定血浆和滤液浓度来计算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16.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代谢,也称为 药物的生物转化,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药物进入体内后部分药物在体内各种代谢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转化,再以原型和代谢物的形式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 17.首过效应:口服给药,药物在到达体循 环之前,经肠道、肠壁和肝脏的代谢分解,使进入体内的相对药量降低。18.多药耐药(MDR):最早在肿瘤细胞中发 现。对药物敏感的肿瘤细胞长期用一种抗肿瘤药物处理后,该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降低,产生耐药性,同时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抗肿瘤药物敏感性也降低。19.表观分布容积Vd:Vd=x/c,药物在体内 达到动态平衡时,按血药浓度计算,药物分布在体内时所占的体积。3-5L即主要分布于血液并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 10-20L即主要分布于血浆和细胞外液,40L分布于细胞内外液,大于100L指示有特定分布组织。 20.消除速率常数k: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一 级速率常数。 21.消除半衰期t1/2: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 需的时间。都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速率常数。一级:T1/2=0.693/k 22.稳态水平分数:fss,药物浓度达到稳态 水平的某一分数。 23.积累系数R:经过重复多次给药后,药 物在体内有积蓄的现象,其积累程度用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2.心理过程包括什么: 知觉,情绪,意志力 3.个性心理包括什么: 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4.心理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和观点: 一、构造主义:冯特【1879,德国,莱比锡,现代心理学】,铁钦纳 (1)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成三个部分:感觉,表象,情感。 (2)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1)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流】(2)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三、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实验方法 (3)环境决定论 四、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1)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奥地利】,荣格 (1)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 (2)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5.研究方法有哪几种,哪些可以探索因果关系,哪些不能探索【除实验法外,其他方法均不能探索因果关系。】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 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二、心理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 方法。 (1)基本要求: ○1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的心理品质 三、相关法:事物间的一种关系。 四、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1)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也进行的。

(2)自然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 【自变量或独立变量:能够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的主观条件。 因变量或依从变量:这些条件引起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五、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 心理现象的原因。 6.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前两个势力是?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 1.神经元的构成: 胞体,树突和轴突 2.大脑皮层的构成: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3.大脑的偏侧化: P75【结构和功能】 结构:(1)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 功能:(1)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2)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则定位于右半球。 (3)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并不是绝对的。 4.联结大脑半球的组织是? 胼胝体 5.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 (1)电传导: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1服从全或无法则,即神经反应的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2)化学传导:神经元之间传导 ○1在突触间传递,借助神经递质。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一种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6.神经元之间的结构: 突触(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7.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皮下中枢: 下丘脑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 第三章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他 认为其中( ) 具有最强大的力量。A.本我B.自我C.超我D. 三者都是答案:A 2.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是指人格具有( )。A. 独特性B.稳定性C.整体性D.功能性答案:B 3.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A.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 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B.影响及决定人的行为的潜意识C. 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答案:B 4.()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本质,最 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 所在A.气质B.能力C.性格D.理智特征答案:C 5.()是指人在短暂时间里,能迅速地表达出较多的观念A. 敏捷性B.变通性C.独特性D.流畅性答案:A 6.“范进中举”故事中当范进得知考中时的情绪状态是 ()A.应激B.心境C.焦虑D.激情答案:D 7.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 一现象称为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 蔽答案:A 8.提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 度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智力结构模型,人的智力在理论上可 以区分为150种的美国心理学家是A.斯皮尔曼B.卡尔特C. 瑟斯顿D.吉尔福特答案:D 9.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A.智商B.韦伯分数C.情商D.感觉阈限 答案:D 10.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成分是()A.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 画板和语音回路B.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C.感觉 登记、复述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 D.感觉登记、视空间画板 和中央执行系统答案:A 11.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为 B.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C.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 D.操作 性为和反应行为答案:B 12.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特征是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答 案:C 13.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称为A.联觉B.联想C.感 觉融合D.感觉起伏答案:A 14.()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A.不 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以上都不是答案:A 15.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如库珀和谢帕德所 做的A.表象操作实验B.心理操验C.表象运动实验D.心理旋 转实验答案:D 16.情绪的()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A. 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C.生理唤醒D.过激反应答案:A 17.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A.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B.空 间分辨能力的指标C.运动分辨能力的指标D.对比度分辨能 力的指标答案:A 18.经典的“视觉悬崖”测查的是()A.时间知觉B.形状知觉 C.大小知觉 D.距离知觉答案:D 19.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A. 扩大B.缩小C.膨胀D.消失答案:B 20.根据坎农-巴德情绪学说,情绪的中心位于()A.内脏B. 外周神经系统C.杏仁核D.丘脑答案:D 21.情绪与情感所反映的是()A.客观事物的本性B.客观事物 的外部现象C.客观事物间的关系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 间的关系答案:D 22.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A.感觉对 比B.感觉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答案:D 23.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A.需求B.动机C.兴趣D.理 想答案:C 24.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A.条件反 应是否受到直接强化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C.强化物是 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D.强化物与反应同时出现答案:C 25.容量为7+2个组块的记忆是()记忆A.瞬时B.短时C.形象 D.动作答案:B 26.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 理特征的总和是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答案:B 27.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 龄?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答案:B 28.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A.气质B.性格C.需要D.动 机答案:C 29.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答案:A 30.情绪情感的()是指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是一 种生理的激活水平。不同情绪、情感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 样的,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恐惧或暴怒时,心跳 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甚至出现间歇或停顿;痛苦 时血管容积缩小等。A.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C.生理唤醒D. 过激反应答案:C 31.“忧者见之则忧之,喜者见之则喜之”,这是受一个人的 ()影响所致。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答案: B 32.粘合、强调、夸张、典型化是()所具有的特点。A.再造想 象B.记忆表象C.创造想象D.幻想答案:D 33.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A.认知能 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答案:C 34.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是()A.系列位置效应B.正 迁移C.负迁移D.技能学习答案:B 3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那些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 称之为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解决D.启发答案:A 36.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A. 指向与集中B.思考与斟酌C.观察与打量D.分析与综合答案:A 37..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 是A.弗洛伊德B.罗杰斯C.威特海默D.斯金纳答案:B 38.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恨及袈裟”都属于()社会知

2019专本专临床药代动力学B和答案.docx

年级班级学号 医学院 2018-2019 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题 A 卷 专业:药学(专升本 , 专)适用年级:2017 级科目:药物代谢动力学满分:100 分 装总页数: 4 页出题日期:2019-5-8订 概念解释(每概念 2 分,共 10 概念,共 20 分) 线一、 左 1. 血脑屏障 侧 不 准 答 2. 肝药酶抑制剂 题 3.肝肠循环 姓名 4.零级动力学消除 5.生物利用度 6.血浆半衰期 7.稳态血药浓度 8.易化扩散 9.体过程 10.药物的排泄

二、问答题(共 2 题,每题 4-6 分,共 10 分) 1、Caco-2细胞作为体外吸收模型的优点?(4分) 2、举例说明药代动力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6分) 三、选择题(共60 题,每题 1 分,共 60 分) 1.大多数脂溶性药物跨膜转运是通过 A.易化扩散B.简单扩散C.膜孔滤过D.主动转运E .胞饮2.被动转运的特点是 A.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B.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 C.需消耗能量D.有竞争性抑制现象E.有饱和限速现象 3.下列关于主动转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 B .需特异性载体 C .不消耗能量 D.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E .有饱和限速现象 4.某弱酸药物的pka=3.4 ,在 pH=7.4 的血浆中其解离度为 A. 90% B. 99% C . 99.9%D. 99.99%E. 10% 5.以下何种情况药物易通过简单扩散转运 E.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 6.下列关于药物解离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A.弱 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小,易吸收B.弱碱性药物在 碱性环境中解离度小,易吸收

普通心理学考研讲义

2017级应用心理课程第一课内容简介 时间:2017年10月28日 老师:汪新建 开场白 1、我们的学位是学术学位,含金量高,难度大。 2、要做全局规划,特别要提前设计论文方向,否则来不及,引用的文献要高级别。 3、考试只要努力,问题不大。 授课内容:《普通心理学》即所谓的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学科,即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 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知 (2)情绪情感过程 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或精神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包含喜怒哀乐等,一般来说,需求满足,情绪情感积极肯定,反之,情绪情感消极否定。——情 (3)意志过程 指人自觉制定目的,克服内外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这是人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表现为发动与制止两方面。——意 3、个性(也可称为人格) 定义:个性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1)个性倾向性 即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如动机、兴趣、世界观价值观等。它伴随人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 (2)个性心理特征 即人在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并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 注: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是彼此联系的整体,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活动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其实质的理解有两大根本对立的观点,即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中国则推崇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1)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核心观点: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 只讲心理学的分类 心理学分两大类,基础理论领域心理学和应用领域心理学。 (1)基础理论领域: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2)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法律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注:应用心理学的分类之间有重叠部分; 不能混淆心理咨询学和临床心理学。前者是正常人的心理问题,后者是心理变态行为。 第四节:没讲 第五节:心理学的发展(即心理学发展史)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1?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2.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理解)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个案法等。(理解)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简答) (一)心里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反应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心理的主观性;心理的能动性; 5. 注意: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 6.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 注意)。无意注意;不伴随意志努力、没有目的、短暂不累;有意注意;伴随意志努力、自觉具有预定目的;有意后注意;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理解) 7. 注意的品质:(理解+ 材料分析) (一)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觉察到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组织安排、人自身的特点。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间的关系、活动的性质。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活动的吸引力、新活动的特点、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8. 注意的起伏:指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同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名词解释) 9.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材料分析)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激发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10.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是来自机体外部的还是来自内部的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 脏觉等。根据刺激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和热的四类。根据刺激源_______________ 与人的距离远近可分为距离性感觉和非距离性感觉。(理解) 11. 知觉的分类: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大类。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 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以及人际现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和对自己的知觉。(理解) 12.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按照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记忆过程理解为大脑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 2.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法。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它有两种表现:其中积极而能够实现的我们叫理想;消极而不能实现的我们叫空想。 4.解决问题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称为。 5.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客观而产生的。 6.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为面部表情、 和三个方面。 7.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典型稳定的特征。 8.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认为,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不善交际,神经过敏,他们具有分裂气质,易患的精神病主要是。 9. 性格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和。 发展就是天才。 11.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2.你对骑自行车的记忆是 _______ 记忆。 13.表象是从过渡到的中间环节。 14.认知心理学界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为三种状态,即、中介状态和。 15.人的原始情绪(基本情绪)有快乐、、愤怒和。

16.微弱而持久情状态是;强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是。 17.性格是一个人的对现实的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经过程的灵活性。 19.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 20.气质是心理现象,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基础。 二、单项选择题 1.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是()。 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 C.按语义编码 D.按信息的物理特征编码 2.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最少。这种现象称为()。 A.首因效应B.启动效应C.词优效应D.近因效应3.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称为()。 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 4.当自行车不能正常骑行时,人们通常会检查自行车的相应部件,找出故障进行修理,这种思维活动是()。 A.直观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逻辑思维5.库泊等人(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主要说明了表象具有()。 A.概括性 B.可变通性 C.可操作性 D.稳定性 6.小张阅读《西游记》是,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孙悟空的形象,这是()。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7.耶基斯—多德逊定律反映的是()。 A.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B.动机与生理的关系 C.动机与目标的关系 D.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8.在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中,稳定的、内控的因素是()。 A. 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 运气 9.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 )。 A.个性倾向性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0.引起动机的内在心理条件是( C ) A.感觉 B.思维 C.需要 D.性格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 2.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3.需要: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及渴望达到平衡的内部状态 4.成就动机: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力图做出成就以赢得人们的尊 重. 5.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6.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7.根据情绪的状态把情绪分为三种:(激情、应激、心境). 8.研究表明,左侧前额皮层与(积极)情感有关,右侧前额皮层与(消极)情感有关.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平衡,先快后慢). 10.思维的基本过程指(分析)和(综合). 11.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2.巴甫洛夫根据神经活动特点将高级神经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郁型). 13.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其核心. 14.表情有三种形式(面部表情、肢体表情、语调表情). 15.加德纳在多重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七种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运动智力) . 16.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将比率智商改为(离差)智商. 17.科学工作者根据气候、动物、磁场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对地震灾害做出预测,这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特征. 18.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它产生的内部条件,(诱因) 是它产生的外部条件. 三、单项选择 19. 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是( D ). A. 马斯洛 B. 罗杰斯 C. 弗洛伊德 D. 斯金纳 20.古语云“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的是(A).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21.毕业生择业时面临多种选择,是(D)的表现.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22. 体现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给每个人的整体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色彩的心理特征是( B ). A. 能力 B. 气质 C. 性格 D. 动机 23.人格是指一个人的(B). A.心理过程 B.整个心理面貌 C.气质 D.性格 24. 信念、价值观与世界观属于(B)的范畴. A.个性心理特征 B.个性倾向性 C.自我意识 D.认识过程

北师大普通心理学期末总复习

普通心理学(辅)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什么 一、心理学的定义 (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2.什么是科学 (1)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辞典) (2)科学是由系统的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 (3)实证性研究方法的特点:数据驱动;客观性;验证性和系统性 3.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2)是一门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的目的 (一)科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二)心理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或心理现象 三、心理学的分支 (一)基础心理学 探索人类行为与心理历程变化的原理原则 (二)应用心理学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节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一)哲学 1.理性主义(柏拉图) (1)一切知识由天赋而来 (2)真理来自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2.经验主义(亚里斯多德) (1)没有天生的观念 (2)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可以获得知识并通向真理 (二)生理学 缪勒: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说 赫尔姆赫兹: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费希纳:刺激强度与心理感受的关系 布洛卡:大脑的语言中枢 (三)生物学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科学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七大流派 (一)构造主义 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确定构成心理活动(意识)的基本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合成为复杂心理活动的基本法则 3.基本方法:内省 (二)机能主义 1.代表人物:詹姆斯、霍尔、卡特尔 2.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讨人的心理如何帮助人们适应生存环境(心理的功能) 3.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对于应用的关注;对于个体差异研究的关注(三)格式塔学派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药物代谢动力学三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拟卷3 一、名词解释 1. 清除率 2. 消除半衰期 3. 负荷剂量 4. 稳态血药浓度 5. 首过效应 二、解释下列公式的药物动力学意义 1. ()()t c T t c T e V e k k e V e k k C ββααβαβββααα-------+---=) ()1()()1(210210 2. 0log 303 .2log X k t k t X e c u +-=??

3. )(0t k kt a a a e e k k X Fk x ----= 4. 0 0x V x k C m m ss -= τ 5. iv MRT t 693.02/1= 三、回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的大小表明药物的什么性质? 参考答案: 答:表观分布容积是指给药剂量或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比例常数。 即药物在生物体内达到转运间动态平衡时,隔室内溶解药物的“体液”的总量。 表观分布容积不具有直接的生理意义,在多数情况下不涉及真正的容积。其数值的大小能够表示该药物的特性:一般水溶性或极性大的药物,不易进入细胞内或脂肪组织中,血药浓度较高,表观分布容积较小;亲脂性药物,通常在血液中浓度较低,表观分布容积通常较大,往往超过体液总量。 2. 采用尿排泄数据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应符合哪些条件? 参考答案: 答:①至少有一部分或大部分药物以原形从尿中排泄,从而可以方便的测定尿药浓度,计算尿药量;②假设药物经肾排泄过程亦服从一级动力学过程,则尿中原形药物排泄的速率与该时体内药物量成正比关系。 3. 哪些情况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参考答案: (1)治疗指数小、生理活性很强的药物; (2)在治疗剂量即表现出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概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它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示. 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各体心理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活动产品分析:通过分析活动产品来研究被试心理特点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个案法。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 1.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B )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2 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C )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3.王方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二人的智力相比(无法相比) A.王方比李平高B.李平比王方高C.相等D.无法相比4.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一个人主要行为倾向,决定一类行为,而不是所有行为的特质是(C ) A.共同特质B.枢纽特质C.核心特质D.次要特质 5.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接续下去,这主要是 ( A )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记忆的作用B.思维的作用C.想象的作用D.联想的作用 6.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如库珀和谢帕德所做的( B )。 A.表象操作实验B.心理操作实 验C.心理旋转实验D.表象运动实验7.遗忘最快的记忆材料是( A )。 A.无意义音节B.诗歌C.事物的形象D.熟练的动作 8.文学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在进行( C ) A.表象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D.幻想 9.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达到了( C )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感觉阶段B.知觉阶 段C.思维萌芽阶段D.思维阶段 10.威尔尼克中枢受到损伤会造成( B ) A.表达性失语症B.接受性失语 症C.失读症D.失写症 11.具有片断性和简缩性,并具有较快速度的言语是( D )。 A.外部言语B.对话言 语B.独白言语D.内部言语12.即使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也会发生感觉强度忽强忽弱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叫( A ) A.注意的起伏B.注意的分 配C.注意的分散D.分心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