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品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精品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精品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精品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1 盈余管理概述

1.1盈余管理的内涵

1.1.1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盈余管理定义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允许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或安排交易和事项等方式来实现其期望盈余,并通过财务报告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欺诈行为。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当局。这里的所说的管理当局主要是指懂事会、经理层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因为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交易或事项的安排等的最终决定权都归属于高层管理机构或高级管理人员,因此,公司的管理当局是盈余管理的主体。当然,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也会有非管理人员参与,如一般会计人员等,但他们只是盈余管理的执行者,不属于盈余管理的主体。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披露的会计盈余。从长期(可能是几年或几个营业周期,也可能是公司的整个存续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公司的实际盈余,但是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只是影响披露会计盈余,而不影响公司的实际盈余。

3、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也就是说,人是自私的,在交易过程中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盈余管理领域,可以认为,作为经济人的公司管理层在机会主义的驱动下,总是谋求自身的利益(效用)的最大化。当然,公司管理当局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多数情况下,其动机并不直接表现为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而是表现为债务契约、股权融资、避免摘牌、避税等中间目的。而管理当局的最终目的与这些中间目的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相关关系,通过这些间接目的实现其最终目的。

4、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合规但不合理的欺诈行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盈余进行控制和调整,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计的变更、会计方法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手段。虽然它是在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但是它是通过财务报告欺诈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所以,它具有不合理性。

1.2盈余管理的基本类型

1.2.1利润最大化

管理当局为了奖金会尽量使报告盈余达到最大,只要盈余不会超过奖金计中规定的盈余上限。当关键管理人员聘期即将到期时,他们会尽可能使报告盈余最大化,一方面为了

在任期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奖金,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聘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或是为能被继续聘任增加筹码。同样,面临违反借款合同条款规定的企业也会采取这种方式。

1.2.2利润最小化

受到政治关注的企业在高盈余的年度,一般会采取这种方式。使利润最小化可以采用增加广告支出和研究发展费用等手段实现。对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则在开发成本上采用成效成本法。所得税因素也是促使经营者采用后进先出法作为存货计价方法,以达到利润最小化的一个动因。同样,为减轻国外竞争的压力,经营者也会使利润最小化。

1.2.3平滑利润

经营者为使企业利润保持在盈余下限与盈余上限之间,一般都会采取利润平滑的办法。否则,由于奖金计划的限制,一部分收益就会暂时或永久地失去获得奖金的机会。而且如果经营者是风险厌恶型,他们会希望奖金收入不会有太大波动,因此,也乐于采用利润平滑方式。长期借款协议的条款规定,报告盈余的波动越大,违约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降低违约风险也成为利润平滑的一大动因。而要平滑合同条款中规定的财务比率,就必须平滑报告盈余。公司为满足对外报告的目的,也会平滑报告盈余,公司通过平滑利润后的对外报表把内部信息传递到资本市场中,并通过传递公司拥有不断提高的长期盈余能力的信息,来降低资本成本,但这往往会增加债权人的风险。利润平滑常用的手段有: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利润等等。

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西方会计学者关于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我国的经济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盈余管理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从公司治理结构上来看,我国上市公司产权关系不明晰。许多上市公司由原来的国有企业剥离或合并而成,在管理上与其母公司关系十分复杂,因而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较多。从市场环境来看,我国的股票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很不发达。有关会计盈余的实证研究显示,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阶段(陈小悦、陈晓和顾斌,1997),即公司的业绩等信息并不能为市场所吸收。在这样一个市场中,公司股票价格变动依靠的更多的是诸如政策、消息等,而不仅仅是会计信息。特殊的制度背景使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具有其特殊性,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

2.l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田对关联方交易的定义是: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对关联方是这样解释的: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而我国的上市公司,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是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其中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是通过由集团公司剥离部分优质资产而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上市的,原企业改造为母公司。这种“剥离”上市导致上市公司不完全具备独立完整的供应、生产、销售系统和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对关联方存在

产品销售、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的依赖性。它与其改制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因而更易产生关联交易盈余管理问题。关联方交易的类型很多,《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中列举了n种主要的关联方交易类型,主要包括:(l)购买或销售商品;(2)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3)提供或接受劳务;(4)担保;(5)提供资金(贷款或股权投资);(6)租赁;(7)代理;(8)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9)许可协议;(10)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11)关键管理人员薪酬。

2.2利用转嫁费用负担进行盈余管理

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和母公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很多时候都有费用支付和分摊的问题。本来处理这类问题时,有关各方应本着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制定合理的费用分摊标准,各自承担应负担的部分。但是当企业为实现某一目的时,就可能改变费用分摊标准的方式,如母公司调低或免去上市公司应交纳的管理费,或由母公司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及其它费用等方式,将费用从上市公司转移,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水平,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3利用资金往来进行盈余管理

按照有关法规规定,企业之间不允许相互拆借资金,但对相互占用往来款项收取资金占用费却没有明文规定,故,上市公司与其关联公司之间普遍存在资金往来现象,大有变相拆借之嫌。上市公司以收取资金占用费为条件为关联公司垫付部分资金,一方面可增加上市公司的盈余,另一方面又使关联公司获得了所需资金。如某上市公司将12亿的资金(占其资产的69y0)拆借给关联公司。虽然不能肯定相关的资金拆借利率是否合理,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该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与关联公司资金往来的收入。

某些上市公司甚至出现向以下两类被投资公司收取资金占用费的情况,一是虽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上的股权,但该企业已转由他人承包经营,公司失去控制权,可以不进行权益法核算的:二是占股权20%以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出现严重亏损,上市公司的投资实质上已损失的情况下,通过收取资金占用费在账面上做出利润。关联资金往来的资金占用费可按照协议利率、定额利率和同期银行利率收取,加之资金往来相对敏感,披露欠完整,投资者难以获得确切的信息。

2.4利用资产和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资产和债务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性转移等目标进行的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然而,资产和债务重组已经被滥用。近年来,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上市公司中,这种报表性重组被广泛用于粉饰会计报表。当上市公司经营陷入困境,面临摘牌等风险时,为了不失去上市公司这一宝贵的“壳”资源,利益相关方,主要是上市母公司或地方政府,往往以资产或债务重组为名,向这些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进行慷慨扶持。这种利益各方参与的重组行为在大多数时候表现为不等价交易和利润的转移。其主要表现形式是:(l)借助关联交易,将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和等额债务剥离给母公司,既可

避免不良资产经营出现的亏损,又可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2)由非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3)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或不良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

(4)非上市公司将盈余能力较强的优质资产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

2.5利用会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变更包括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

按照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7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可以在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会计政策。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企业应遵循一致性原则的要求,即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就不得随意变更。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变更会计政策:(1)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会计政策的;(2)会计政策变更以后,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前者是强制性变更,后者是自主性变更,两者皆有可能被上市公司用来进行盈余管理。限于研究目的,本文只研究自主性变更的情况。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

础所作的判断。需要作出会计估计的交易或事项有坏账、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固定资产净残值、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收入确认等。变更会计估计的主要原因有:

(1)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2)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如计提坏账的比例改变。会计估计变更,并不意味着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是错误的,只是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化,或掌握了新的信息,使变更会计估计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变更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变更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变更其它长期资产摊销时间;变更递延收益的摊销方法;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变更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变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其他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变更。

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后果和影响

盈余管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滥用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使会计报表上反映的企业业绩同企业经营实际脱节,给投资者、债权人的投资与贷款决策造成误导,也给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宏观调控带来了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影响

盈余管理使报表上的会计信息失真,失去可靠性,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葛家澎、黄世忠,2000)。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根本质量特征,其中可靠性是基础,离开了可靠性,会计便失去了生命力。盈余信息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在其名著《会计理论结构》中将其称为是会计的“重心”,盈余信息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具有重大意义。盈余管理使报表上的盈余信息成为数字游戏,盈余信息失去其

基本的可靠性,不能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的风险,就会做出错误决策,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经济损失。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是一种潜在损失即机会成本。如果投资者没有受到虚假盈余的影响,则可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不购买这一公司的股票,而是购买另一公司的股票,极可能获得盈余,最起码可以实现正常的市场回报率,现在却毫无所得。其次,是一种未实现的损失,投资人由于受到虚假报告的影响,以高价买入股票,一旦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曝光,股价将会下跌。这时,如果投资者不抛出股票,即在套牢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一种未实现的损失。最后,是实现的损失,如果投资者将股票抛出,这时未实现的损失就会转化为已实现的损失。和投资者一样,企业的债权人也关心企业的经营成果。虽然债权人不能像投资者那样享受企业的超额利润,只是获得按固定利率计算的利息,但是,一旦企业给债权人提供的是不实的会计信息,同样会给债权人造成损失。如在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或市场情况逆转,企业财务困难,部分甚至全部丧失偿债能力时,由于债权人得到的可能是企业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这时,债权人借出的资金将很难按时全部或部分收回。

3.2对于供应商和客户的影响

不真实的盈余信息给供应商带来的潜在风险是不可低估的。如当公司的利润虚增时,在目前商业信誉很低的情况下,供应商对该企业采用赊销方式销售货物的可能性会增大,这样对供应商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应收账款的帐龄加长,计提的坏帐准备增加以及对现金流量和资金周转的影响。不真实的盈余信息同样会给客户带来危害。如购销业务采用预付款、预收款方式结算的情况下,一旦客户被企业的不实盈余信息所迷惑,就有可能导致预付了货款,却不能得到需要的货物,导致生产经营无法正常进行。

3.3对企业及企业管理的影响

企业及其管理者滥用盈余管理的行为若得不到约束和监督,它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得逞,会成为一种不良的行为定式,即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创新和加强企业管理而获得相应利益,这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产生影响,也会极大地损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如果这种现象在社会上蔓延开来成为一种常态,资本市场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从而企业的投融资决策也会受到影响。另外,盈余管理会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感觉,导致市场价值的下降,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3.4对资源配置及宏观调控的影响

会计信息是具有许多潜在的经济后果,包括影响个体间财富分配、消费和生产、企业间的资源配置(Beaver,1998),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不真实的盈余信息,将误导其决策,产生“不利选择”行为,使社会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企业家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从而损害了整个社会的效率。在我国,盈余操纵损害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一点已得到证实,如孙铮、王跃堂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确实损害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盈余信息是宏观经济信息特别是会计信息的重要来源渠道和组成部分,其质量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决策的

正确与否。失真的盈余信息传递给国家计划、统计部门,就会对依此制定的国家长、短期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起误导作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积累与消费都有需要在宏观调控下。若市场消费、成本水平、资金流转数据失真,会导致宏观调控出现失误,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总之,会计信息是具有经济后果的,盈余管理损害了会计生命力所在—可靠性,它不仅对投资者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有危害,对整个社会的资源最佳配置也有不利影响,而且对会计职业和企业也有危害。它严重地违背了会计职业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公害,因而应当加以限制。

4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在我国,上市公司运用各种可能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它们为什么要进行盈余管理?又为什么能进行盈余管理?其实,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回答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内在动机,即盈余管理的内因;第二个问题就是回答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外在条件,即盈余管理的外因。内因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动力,外因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4.1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内在动机

4.1.1报酬契约动机

西方国家企业由于以契约形式规定了管理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的经营业绩(以会计盈余衡量)相关,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而中国,计划经济下的工资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经济转轨时,工资开始浮动。不论是薪酬与业绩挂钩,还是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相联系,还是由控股股东发薪(这也涉及到业绩的评价)用来反映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是重要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另外,报酬有显性报酬与隐性报酬之分,前者即为公开的年薪,后者则多指非金钱的好处,如声望、政治前途、公款消费的机会等,尤其当上市公司是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时候,薪酬制度与人事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而言,声望和政治前途也许是他们更为看重的报酬。当然,这些隐性报酬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而评价管理人员业绩的重要依据是会计盈余,故在隐性报酬的驱动下,上市公司管理层也有动力进行盈余管理。

4.1.2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动机

在中国特有的制度下,仅有少数企业可以获准发行股票,而且《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余”,“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到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等。另外,股份有限公司在发行股票时也可以获得较高的差价。故为了取得上市资格,尤其是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更需要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得良好的经营业绩,他们往往进行“修正”发股前的历史数据,调整影响每股收益的所有变量,如有意高估盈余预测数,进行所谓“资产剥离重组”,并按剥离后的结果对前三年“虚拟”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模拟经营等,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对关于资产剥离的规范性操作程序的研究明显滞后,对资产重组中涉及到的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减损、长期投资明显减值等有关损失的确认尚无明确规定,因此,许多上市公司便充分利用了这

一点来达到上市和提高发行溢价的目的。

4.1.3配股动机

股份公司上市后便获得了利用“壳”资源继续进行股权融资的可能。但是在我国,并不是任何上市公司都能获得配股的资格,证监会为了保证在证券市场上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质量,使有限的资源流向绩优的上市公司,对配股条件(主要是ROE指标)作了严格的规定,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规定也不断地进行修正。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资格线,存在着随配股政策的变化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4.1.4避税动机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税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上市公司有许多控股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分属于不同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税负不同,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把利润从税负高的子公司转移到税负低的子公司,从而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另外,笔者还发现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上市公司,都有自己控股或全资的销售公司,其生产的应税消费品都全部销售给销售公司,其交易的真正目的值得怀疑,因为我国税法规定消费税属于价内税,征税环节主要在生产环节,因而销售价格(出厂价格)的高低对消费税税额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通过设立销售公司(或供销公司),先低价销售给销售公司,然后再由销售公司高价销售,这样就可以达到少交消费税的目的。

4.2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外在原因

4.2.1会计准则固有的局限性

1、会计准则不完备性特征使得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准则的空白地带进行盈余管理。首先,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本身就存在不合理因素。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采取的是以政府单方制定为主的模式,即便是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也多是从政府自身的利益出发,使自身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为了在利益相关各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则。其次,由于会计准则制定者本身的知识和能力有限,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前瞻性上考虑不足。最后,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而且面临的经济环境也是复杂多变的,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政府不可能针对每个企业的情况签一份面面俱到的契约,只能作一般性的规定,这些都将剩余的特殊会计政策留给企业自己选择和解决。

2、会计准则的刚性特征给上市公司利用新出现的经济业务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会计实务是对经济业务的真实反映,当企业的经营技术及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后,会计实务也应该迅速地作出相应的更新,然而,已经制定的会计准则很难根据经济业务和企业的现实情况变化而变化,即使有变化,也跟不上现实变化的步伐。因此,会计准则的完善往往滞后于时代的步伐,即表现出一定的时滞性。这样,对一些新出现的经济业务根本就没有准则可循,管理当局便可以根据主观判断进行会计处理。

3、重要会计原则的主观性给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利用“职业判断”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必须遵循有关的会计原则,并受到某些会计惯例的约束。与盈余管理相关的会计原则有:权责发生制、重要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等。

4.2.2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必须设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部分。此外,《公司法》还规定必须设立监事会作为公司的监督机构,受股东大会或其他机构的委托,负责监督经营机构的行为及其经营者行为,保护股东权益。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形成了以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组成的多层治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公司的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整个证券市场乃至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其着重要的作用。但从总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虽然都按《公司法》的规定设立了上述“新三会”,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1、股权结构不合理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市公司的绩效有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其股权结构实际呈现出畸形。首先,国有股在大多数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而且流动性不强。同时,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畸形的股权结构,就造成了内部应有的制衡机制的缺损。其次,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我国上市公司是国家绝对控股,因而削弱了其他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上的权利,持股比例高的国有股东不仅可以影响股东大会的决议,更可以选“自己人”为董事,来决定董事会的运作,从而影响董事会对经理层的选聘。因此,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占绝对控制的情况下,以国有股为主导的上市公司很难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这种制度的缺陷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内部人控制现象。

2、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缺乏对经理人的约束机制

我国的上市公司虽然都设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企业管理机构,但由于我国内部人控制的普遍存在,使得这种制衡机制逐步失灵。

首先,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机构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因而能够联合起来在股东大会和市场上对付中小股东。中小股东因为无法在公司的权力机构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和行使相应的权利,所以,普遍缺乏参加股东大会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许多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成为了“大股东会”。其次,市场对经理人约束的机制还很不完善。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的股份制度和证券市场可以通过一系列市场手段来约束经理人行为,迫使经理人努力工作。然而,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仅仅为企业提供了一条融资的渠道,国有股和法人股高度集中,再加上目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资本市场的代理权竞争无法发挥其作用。经理市场缺乏竞争,更是使得对经理人的约束进一步受到了限制。同时,由于缺乏客观评价经理人员的市场机制,很多经理人员仍由政府任命而不是依靠竞争性的经理人才市场。加之干部能上不能下的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干部任免政策,因而潜在的竞争者对现任经理人员的威胁很小。在这样一种不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经理人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盈余管理就有了很大的生存空间。经理人员为了各种目的,包括企业的和私人的,会将盈余管理发挥到极致。

4.2.3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乏力

有效的外部审计(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审计)形成的强大监督效力能够缩小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然而,由于以下原因,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监督效果。

1、注册会计师审计不是一种自发的市场需要,而是政府出于管制的需要。

2、注册会计师审计还没有抵制恶性竞争。

3、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整体不高

5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措施

盈余管理行为之所以能发生,首先是因为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有了进行盈余管理的内在动机,但是仅仅有了内在动机,盈余管理行为还不一定能发生;其次,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在条件,当二者结合在一起时,即既有动机,又具备相应的条件时,盈余管理行为就会发生。因此,要将盈余管理行为有效的规范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应该从盈余管理的内在动机和外在条件两个方面入手。

5.1针对盈余管理内在动机的对策

5.1.1完善报酬契约的报酬结构

改变管理报酬契约的报酬结构,建立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短期激励与以市场价值信息为基础的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报酬结构。由于会计盈余的可操作性,单纯以会计信息作为管理报酬依据,经理就有着较大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若在管理报酬契约中恰当地引用股票价格信号,这可驱动经理人员偏好于以提高企业总价值为目的来采取相应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一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主要由工资

和奖金构成,很少涉及利用股票价格作为报酬依据的长期激励措施,西方极其普遍的股权激励报酬形式更是少见,不可避免造就了高层管理人员经营短期化现象。利用股票价格信息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股票的回报率作为确定奖金的依据;二是直接以股票或股票认购权作为对经理的激励。改革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持股制度,逐步推广股票期权计划。在管理报酬契约中引入股票价格这一信息变量,有助于将经理人员的利益与股东利益捆绑在一起,以达到长期激励的目的,从而减少高层管理人员盈余管理的倾向。我国上市公司现存的高管人员持股制度无法达到预期的激励结果,其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低,不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第二,持股制度僵硬(我国有关法规规定,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在任期间不能通过二级市场买卖本公司的股票)。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人员持股数量与公司的经营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魏刚,2000)。因此,改革现有的高管人员持股制度,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激励效果,减少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倾向已势在必行。

5.1.2引入债权人“相机性控制”机制

引入债权人“相机性控制”机制,弱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借款动机。所谓“相机性控制”是指当企业偿债能力不足时,在破产机制的作用下,股东作为所有者所拥有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便转移到债权人手中。与股东相比,银行拥有更多的信息,可减少经理层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为企业的商贸核算和贷款都是由银行进行的,银行对企业资产负债信息的掌握比股东更多、更准确。把债权人(尤其是银行)的“相机性控制”机制引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但有利于提高那些ST或亏损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效率,并且有助于控制这些公司盈余管理的银行借款动机的生成和强度。此外,还必须完善现行的信贷评估指标体系。在重视会计数据量化指标的基础上,适当考虑非量化指标的作用。在量化指标方面,除了继续以流动比率等财务报表的量化信息为参数外,应当考虑指标的全面性,增加产品与成长业绩、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业绩等指标,以鼓励公司管理当局注重企业的长期经营效益;在非量化指标方面,还应当考核企业在行业中的技术领先水平、发展前景,以更加全面地、公平地测定公司的偿债能力。5.1.3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弱化企业盈余管理的IPO、配股动机

当前股票发行制度正处于由核准制向进一步市场化方向改革时期,其中仍存在导致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例如,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近三年连续盈余的一些硬性规定;再例如配股条件中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因此,应继续推进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与科学化,推行主承销商保举制度,在满足充分披露的要求的条件下,均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将配股条件由单变量固定控制改为多变量动态控制。

5.2针对盈余管理外在原因的对策

5.2.1完善会计理论方法和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

1、完善现行会计理论方法

葛家澎教授(1999)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将高质量会计准则特征归纳如下:

毕业论文——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研究

目录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研究 (2) 1.绪论 (2)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3研究思路与内容 (3) 2盈余质量相关理论分析 (4) 2.1盈余质量及相关概念 (4) 2.2盈余质量的特征 (5) 2.3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6) 3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7) 3.1盈余质量的评价标准 (7) 3.2盈余质量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7) 3.3盈余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 (8) 3.4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10) 4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以仪器仪表行业上市公司为例11 4.1样本行业选择 (11) 4.2盈余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11) 4.3盈余数量与盈余质量二维分析评价 (14) 5本文结论及局限性 (15)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及目的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我国的证券市场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在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可以筹集所需的资金,可以预防和改善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缺乏的局面,能更好的增加竞争力,不断改进公司的营运机制,从大方面看,也促进行产业,行业的发展,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逐年增加,又加上资本市场在立法,监管等方面的不完善,使得存在较为严重的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现象。公司的高管人员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修饰报表,为了吸引投资者的投资,让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人误解,从而使得因信任报表而与公司利益相关的人损失巨大。进行报表修饰,对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不利,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在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会计造假事件典型的有“紫光古汉”四年业绩造假,“万福生科”欺诈上市,还有“绿大地”等,它们使得投资者迫切的需要知道每一家上市公司的盈余的质量的高低。所以对盈余的研究,不应该只是关注其数量,更要关注其质量,如何合理评价公司的盈余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本文对评价盈余质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意在通过研究分析后提供一个可以对盈余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综合指标,从而运用其来评价盈余质量的高低,以在广大的投资者做决策时帮助他们更好的做出正常的选择。 1.1.2研究意义 如今在盈余质量的评价研究上已经有了不少的前人研究的成果,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晚,同时对盈余质量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来也是较晚的。所以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的评价,分析和研究是相当迫切的,而且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对盈余质量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在理论意义上,本文通过理论的分析构建综合的指标,以及通过对模型的应用分析,使得运用上市公司的盈余作为投资选择的基础的投资者对盈余质量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本文对盈余质量的评价研究分析,不仅是对助于完善现在的理论成果,也更充实了研究的成果,对盈余质量的深入分析研究,也为今后的会计盈余质量评价的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一个新的思路。 在现实意义上,我国的证券市场上的盈余操纵案件也是时常的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所以这些都引起投资者对盈余质量的评价的关注。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的质量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尽管有一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但仅以个例作为论据,并未举出具有概括性的确切数据。本文根据盈余管理的特点及主要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盈余管理的状况。 一、盈余管理的特点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 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作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但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径?答案在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从编制现金流量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两部分构成: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故而,报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文献综述 (2) 1.国外研究动态 (2) 2.国内研究动态 (4) (四)主要研究内容 (6)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6)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7) (二)盈余管理的特征 (7)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 (7) 2.盈余管理的客体特征 (8) 3.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 (8) 4.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 (8) 5.盈余管理对盈余的影响 (8) 6.盈余管理的合法性 (9) 7.盈余管理的其他特征 (9) (三)盈余管理的动因 (10) 1.防亏损或避免退市动机 (10) 2.商业信贷动机 (10) I

3.税收筹划动机 (10) 4.IPO、配股、增发新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 (11) (四)盈余管理的手段 (11) 1.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11) (l)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 (12) (2)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 (12) (3)利用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 (12) 2.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13) (1)商品购销 (13) (2)委托经营、受托经营或托管经营 (13) (3)转嫁费用负担 (13) (4)转让资产 (13) (5)债务重组 (14) 3.利用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14) 三、中国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分析 (14) (一)房地产行业及其特点概述 (14) 1.房地产行业概述 (15) 2.房地产行业的特点................................. 15-17 (1)周期性 (16) (2)高投资、高风险 (16) (3)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 (16) (4)综合性和关联性强 (16) (5)政策敏感性 (17) (二)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17) 四、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 (17) (一)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18) (二)损害外部投资者利益 (18) (三)不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 (18) II

经济管理学院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毕业论文

1盈余管理概述 1.1盈余管理的内涵 1.1.1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盈余管理定义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允许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或安排交易和事项等方式来实现其期望盈余,并通过财务报告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欺诈行为。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当局。这里的所说的管理当局主要是指懂事会、经理层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因为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交易或事项的安排等的最终决定权都归属于高层管理机构或高级管理人员,因此,公司的管理当局是盈余管理的主体。当然,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也会有非管理人员参与,如一般会计人员等,但他们只是盈余管理的执行者,不属于盈余管理的主体。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披露的会计盈余。从长期(可能是几年或几个营业周期,也可能是公司的整个存续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公司的实际盈余,但是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只是影响披露会计盈余,而不影响公司的实际盈余。 3、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也就是说,人是自私的,在交易过程中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盈余管理领域,可以认为,作为经济人的公司管理层在机会主义的驱动下,总是谋求自身的利益(效用)的最大化。当然,公司管理当局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多数情况下,其动机并不直接表现为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而是表现为债务契约、股权融资、避免摘牌、避税等中间目的。而管理当局的最终目的与这些中间目的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相关关系,通过这些间接目的实现其最终目的。 4、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合规但不合理的欺诈行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盈余进行控制和调整,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计的变更、会计方法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手段。虽然它是在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但是它是通过财务报告欺诈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所以,它具有不合理性。 1.2盈余管理的基本类型 1.2.1利润最大化 管理当局为了奖金会尽量使报告盈余达到最大,只要盈余不会超过奖金计中规定的盈余上限。当关键管理人员聘期即将到期时,他们会尽可能使报告盈余最大化,一方面为了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汪 洋 (渤海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摘要]盈余质量是公司财务报告中盈余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表现。尽管一家公司的财务决策并不只依赖盈余 质量一个标准,但它已逐渐成为投资者掌握公司价值的有效工具。随着证券市场参与主体的日渐成熟,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必将受到各方的关注,对公司的经理人而言,通过盈余管理行为美化公司的账面盈余,会降低盈余的质量,不一定有利于公司的股价; 对投资者而言,不能只看到盈余的表面数据,更要对深层次的盈余质量加以关注,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盈余管理;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 A EvaluationandInfluencingFactorsofListedCompanies'EarningsQuality WANGYang Abstract:Earningsqualityisthereflectionoftherelativityandreliabilityofearningsinformationinacompany'sfinancialreport.Al-thoughthecompany'sfinancialdecision-makingnotonlydependsonthestandardofearningsquality,ithasgraduallybecomeaneffectivetoolforinvestorstoassessthevalueofthecompany.Withthematuringoftheparticipatingsubjectsinsecuritiesmarkets,thequalityoflistedcompanies'earningsisboundtobetheconcernedbyallparties.Forhandlers,theadministrativebehaviorbymanipulatingthebooksurpluswillreducethequalityofsurplusandnotalwaysmakesforthestockprice.Forinvestors,inordertomakerightinvestmentdeci-sions,theyshallnotonlyfocusonthesurfacedata,butalsotheunderlyingearningsquality.Keywords:listedcompanies,earningsquality,earningsmanagement,influencingfactors [收稿日期]2012-11-19 一、盈余质量评价的重要性 盈余是上市公司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评价经营者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实证会计研究最为关注的财务指标之一。盈余质量是企业会计盈余的优劣程度。会计盈余高并不意味着盈余质量好,因为会计盈余并不等于现在或未来的现金存量,也不等于现在和未来要发生的现金流量,因此盈余质量在对上市公司的质量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 盈余质量评价是指从投资者的角度对上市公司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的质量特征进行分析判断,即对盈余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的评价。盈余质量评价的目的应该服从于财务报告的目的,即进行盈余质量评价应有利于投资者透视报告盈余的可靠程度及其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进而进行投资决策。具体说来,盈余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判断同一公司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时期不同公司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差异,然而部分企业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商业信用、公司上市、保持配股资格、 偷漏税等原因,会粉饰会计报表,调节盈余,因此,如何分析和识别企业的盈余质量的优劣程度,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等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心的问题。 二、盈余质量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一)盈余质量的评价标准 尽管现在还没有可以衡量盈余质量高低的统一标准,但从理论上讲,可以对高质量盈余和低质量盈余两个极端情况作出合理的区分。如果财务报表盈余数据是对公司过去、现在和将来经济价值创造力和企业可信任力的评价依据,那么这项盈余就被认为是高质量的。反之,低质量盈余是指公司财务报表上的盈余对公司过去的、目前的经济成果以及将来经济前景的描述具有误导性。 1.经济收益观下会计盈余质量评价标准 在经济收益观下,对现行会计盈余质量的评价标准就是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匹配程度,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越接近,说明会计盈余的质量越高。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会计目标体现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并行,且其准则的制订充分体现了收益确认的资产负债观,也就是收益的确认更多地体现为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变动,目前的会计收益不仅包含营业收益,而且包含了持产收益,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差距已然缩小,提高了会计收益的决策相关性。但由于目前公允价值计量无法普及,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差 第2013年第1期(总第413期) 商业经济 SHANGYEJINGJI No.1,2013TotalNo.413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3)01-0101-03101--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2-5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5) 2、债务契约动机 (5) 3、避税动机 (5) 4、政治动机…………………………………………………………5-6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6-8 1、收入的不当确认或虚假确认收入 (6) 2、虚假确认费用………………………………………………………6-7 3、利用关联方交易 (7) 4、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7) 5、操纵各项准备的计提………………………………………………7-8 6、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8)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8-10 1、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8-9 2、资本市场的完善 (9) 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9) 4、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减少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9-10 5、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识别能力 (10) 6、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建设 (10)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摘要:目前,证券市场中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从盈余管理的概念、操纵手段、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盈余管理问题在西方由来已久,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市场参与

者的游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或超过市场对它的盈利预期或风险效应,从而提高股票价值。为了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在利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政策时留有余地,会计人员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使得会计准则具有所谓的弹性,这些弹性在某些方面能够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者的需要。但当这些弹性被“过度开发”时,滥用这种弹性的盈余管理便随之出现。如何利用会计技能审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个重要的会计问题。 关键词:操纵手段;控制措施;必要性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管饭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受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受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受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受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受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 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20201119081110)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筹资、避税、获取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完善会计规范、加强审计监控和加大监管力度等进行防范。 关键词:盈余管理涵义目的防范措施 Earnings Management in Listed Companies QIAN-Heying (Wanbang Accountant Office, Lishui. Zhejiang 324OOO.China ) Abstract: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s to control or adjus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come in the report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interest. The aims are to obtain the private benefit, collect capitals, escape taxes, obtain political capitals and evade the obligations of contracts.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various type ,and it can be kept away through perfecting the accounting regulations, enhancing the auditing and control and so on. Key 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ing Aim Measures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左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国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汁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搦以上两个权威性的泄义,可以看岀,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需由他们齐自作用的合力所决泄。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左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困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英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萤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 对盈余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从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具体目的两个层次来了解。 1.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 毫无疑问,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髙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髙级雇员。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徳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 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

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研究的意义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有相当的必要。会计盈余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他是企业决策者,投资者,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作出决策的依据,也是一个企业经营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盈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取得信贷资金,商业信用,公司上市,保持配股资格等。同时从委托代理关系分析,企业的一系列契约组合包括企业与股东,债权人,政府,职工之间的契约,都是一种委托代理管理,但往往各个关系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作为企业管理者,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去采用机会主义行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委托者有必要对盈余质量做出正确的分析。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它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引擎的作用,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冷热,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时候,它 对提振我国经济具有重要作用。而盈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对房地产行业盈余质量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预期目标:通过研究更进一步的了解盈余质量的状况,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政府,职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有利的判断依据,以便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出一些影响房地产盈余质量的特殊因素,并将部分特殊因素纳入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希望对于这个特殊的行业的发展政策意见上有所帮助。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了会计盈余就开始了评价盈余质量的实务活动,但盈余质量的理论研究则是在会计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才开始的。财务分析收益质量法倡导者之一奥格洛弗(O’Glove)1987 年在他颇有影响的投资咨询报告《收益质量》(Quality of Earnings)中,将收益的持久性作为收益质量的主要问题。自从1968 年,Ball和Brown[在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上发表了“会计利润数字的经验性评价”一文,一场大的会计革命就此发生了。2002 年 1 月,美国会计学会(AAA)专门召开了“盈余质量”研讨会,对盈余质量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盈余质量被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收益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而关于盈余持续性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后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了。Collins 和Kothari(1989) Easton和Zmiewski(1989) 验证了盈余反应系数与盈余持续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证券的β系数越高,风险越大,盈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 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盈余管理的涵义,其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再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并提出了一些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方法,最后提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合并会计报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出现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盈余管理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容忽视的、具有普遍性的现象,过度的盈余管理会给企业、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为此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不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职业判断或

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一切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非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实现企业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影响其他以会计数字为依据的有关契约的履行结果的行为。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是从上市公司管理层角度进行分析,即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诱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资本所有者为了消除委托代理带来的道德风险,往往会针对经营者对货币收入的追求,将经营者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考核离不开利润(或减亏)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各种财务指标。在奖金的动力和压力下,当出现实际经营业务没有完成业绩考核指标的情况时,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往往通过管理盈余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 2.债务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中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能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上市公司不敢轻易违反这些条款,因为违反这些条款会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越接近于债务契约中规定的条款限定底线,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上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会计手段 1.利用准备金项目实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根据自身需求高估或低估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长 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使上市公司计 提减值准备具有主观性,会计人员能够在追溯调整的年度或者其后的 年度多计提减值准备,从而相对应减少当期利润,而在以后年度处置 该项资产时,能够冲回所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相对应年度利润。 2.利用营运资金项目实行盈余管理为避免摘牌停止上市,很多上市公 司通过其他应收应付款实行盈余管理。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应付 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不过有些公司这两个科目的余额巨大,往往 和应收应付款不相上下,显然这种现象和管理者实行盈余管理密切相关。 3.利用“线下项目”实行盈余管理利润表中的“线下项目”具体指投 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及补贴收入等项目。很多上市公司管理者正是成 功地利用了涉及“线下项目”的交易以达到监管部门对指标收益的要求。为达到配股资格,处于配股边缘的上市公司会利用这些非经营性 项目增加收益。同时,前一年度发生亏损的公司往往通过涉及这些项 目的交易在当年度扭亏为盈,而当年亏损的公司则利用交易的方式进 一步降低报告期利润。 4.利用资本利息化调节利润利用利息资本化更隐蔽的做法是利用自有 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5.利用多种形式的“利润存储器”部分企业会作出不切实际的估计, 对如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实行盈余管理,在业绩良 好时多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 (二)非会计手段 1.关联交易因为关联方之间存有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交易实行盈 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有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水平和效益;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实行购销活动;以低息或高 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 费用调节利润等。 2.会计处理的时间差部分上市公司为在年度结束时能给股东丰厚的报酬,往往借助跨年度调节利润。传统做法是:在本年12月份虚开发票,次年再以不合格为由冲回;或者先与第三方签订“买断”收益权的协议,然后通过租赁方式向第三方支付定额利润。 3.利用生产经营活动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提升报告盈余,往往通 过日常经营活动实行调节,如推迟固定资产的购入时间,以减少折旧 费用;对存货水平的估计、存货发出和采购时间实行人为操作;调整 收款政策等。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防范对策 1.规范公司治理公司结构,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健全 公司的治理结构,首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对国有股减持,改变股权结 构严重失衡的局面;其次要健全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 董事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制衡作用;再次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挂钩,是股东目标成为管理目标,消除 管理者的利益障碍。 2.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缩小盈余管理空间一方面,准则 制定部门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 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减少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准则和方法,如会计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是迅速的,截止到2010年8月,我国深沪股市共有境内上市公司数(A、B股)3000多家,其中深市1000多家,沪市2000多家,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依然是不成熟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行政色彩较浓,如为国营企业融资、促进国企改革等。许多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严重。 在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背景下,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加上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及与之配套的监管政策不完善,由此产生的盈余管理的滥用造成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很多上市公司为逃避监管、惩罚或谋求其他利益,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方面大做文章。虽然在新的会计制度与修订的会计准则颁布之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仍刻不容缓。 二、国内外文献 国内文献 魏涛、陆正飞、单宏伟在 2007年01期《管理世界》上发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文章,文章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管理的行为,发现不管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其盈余管理都相当依赖非经常性收益。 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在2007年08期《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进行研究,运用数学估计的方法,对股票市场是否提高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问题进行研究。结论表明,股票市场确实提高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的程度。 国外文献 特里. 沃菲尔德(2005)以1993一2000美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盈余管理与高管激励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股权激励越高的公司更有可能发生为满足盈余预期而进行盈余管理。 爱普里.克莱恩(April. Klein)(2006)经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盈余操纵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盈余管理与CEO是否为薪酬委员会成员呈正相关,与CEO持有股份数量呈负相关,与审计委员会成员中是否有外部股东呈负相关。 三、主要观点 美国会计学教授,希历(Healy)和惠伦(Whalen)(1999)认为,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分析及案例研究

1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 (函授站):济宁轻工学校 年级专业: 会计学 层 次: 本科 学 号: 姓 名: 黄东霞 指导教师: 杨老师 起止时间:2009年03月08日~05月08日

目录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分析及案例研究 (4) 摘要 (4) 引言 (4) 一.盈余管理的内涵 (5)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 (5) (二)盈余管理的性质 (5) 1.积极方面 (5) 2.消极方面 (6)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及手段分析 (7)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 (7) 1.为了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而虚增利润 (7) 2.企业管理层为了体现自己的经营能力而虚增利润 (7) 3.为了少缴所得税而隐瞒利润 (8) 4.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造假 (8) 5.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增发新股资格。 (9) (二)结合实际案例来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9) 1.利用各类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和冲销的变化 (9) 2.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原则发生变化 (10) 3.折旧和摊销方法的变化 (10) 4.利用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 (11) 5.利用会计差错更正 (11) 6.利用收入以及费用确认比率发生变化来进行盈余管理 (12) 7.销售成本(存货)核算方法的改变 (12) 三.规避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负面影响的建议 (13) (一)提高投资者的整体素质,壮大投资队伍 (13) 2

(二)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14) (三)尽快出台相关的会计准则 (14) (四)彻底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14) (五)完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 (15) (六)建立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15) 结束语 (15) 谢辞 (16) 参考文献 (16) 3

盈余管理与盈余稳健性关系研究【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盈余管理与盈余稳健性关系研究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会计信息质量,作为目前会计信息质量系统中的热点研究对象,是相对于投资者、债权人而言最具相关性的会计信息。然而,企业管理人员为实现自身效用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会在公认会计准则的范围内运用一定的会计方法和手段而做出的会计选择行为,其实质是有目的地干预和影响财务报告,进而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和决策,其目标是得到一种令管理当局满意的财务报告结果,从而影响了盈余的长期稳健性。因而,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因此,研究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不仅是一项重大的学术性主题,也是具有实务意义的话题。到目前为止,关于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相关管理的研究众说纷纭,然而学术界对其评价标准和具体的管理操纵举措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由于在我国新兴资本市场环境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影响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本文重点讨论了盈余管理具体手段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并且论述了盈余管理与盈余稳健性的理论基础——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并阐述了盈余管理和盈余稳健性的概念以及盈余管理与盈余稳健性分别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本文将盈余管理、盈余稳健性的定义及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的概念,盈余管理、盈余稳健性与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保持盈余的稳健性这四方面进行探究,从而在认识和揭示会计信息经济后果的本质和基本层次框架以及探究盈余管理、盈余稳健性与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较为系统合理的盈余质量管理举措来确保盈余质量长期的稳健性,为保证高质量、长期稳定的盈余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进一步研究盈余管理与盈余稳健性的关系拓宽了研究思路和视野。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盈余管理、盈余稳健性的定义及二者分别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1、盈余管理的含义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在公认会计准则的范围内运用一定的会计方法和手段,为实现自身效用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行为,其实质是有目的地干预和影响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进而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和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以佳电股份为例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 管理纵横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106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 ——以佳电股份为例 黄超钰 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4 摘要:在当前的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广泛存在。本文选用案例研究法研究了当前会计准则下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分别从债务重组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希望通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盈余管理;案例分析;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19)23-0106-02 一、案例简介 哈尔滨电气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6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注册资本48989.3万元,股票简称“佳电股份”,股票代码“000922”。 公司的前身为佳木斯电机厂,并继承了前者的全部优质资产,拥有70多年生产电动机的历史,是位于哈尔滨的大中型电机和特种电机的创始厂和主导厂。在节能环保的大趋势中,公司在保证原有产品保持竞争优势的前提下,重点开发了以汽车电机、高效节能电机、核电、风电为主的新一代节能产品来谋求长远发展。 二、案例背景 在我国经济增速趋缓、全球经济缺乏复苏动力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结构正在转型以保持长久动力,面临多重挑战、保持中高速发展、需要新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纵观整个行业,整体行业产能过剩、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不断加剧的同质化竞争。受到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态势和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游行业对电机需求萎缩,最为严重的是煤炭和钢铁行业,而这正是公司面对的主要市场,直接导致公司市场份额大幅下降。造成2014年净利润开始大幅下滑,公司净利润为565万元,较上年减少96.67%。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亏损,2015年开始出现巨额亏损,净利润亏损4.46亿,2015年净利润比2014年减少8,009.96%。2016年经营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公司持续亏损4.36亿。公司营业收入逐年降低,201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53亿,较上年减少23.25%;201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05亿,较上年减少26.66%;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66亿,较上年减少15.85%。 2017年3月18日,哈尔滨电气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公司股票交易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暨停牌的公告》,鉴于佳电股份连续两个会计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根据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的规定,深圳证券交易所将对公司股票交易实行“退市风险警示”。股票名称由“佳电股份”变更为“ST佳电”。如果公司 2017 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继续为负,不能实现扭转,那么公司股票将被暂停上市。 2018年11月23日,哈尔滨电气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撤销公司股票交易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告》,公告称ST佳电2017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050.21万元,实现扭亏为盈。成功实现摘帽并撤销了退市风险警示,证券简称由“*ST 佳电”变更为“佳电股份”,证券代码仍为000922。三、案例分析 (一)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3564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数量十分有限再加上我国严格的上市条件,使得上市公司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根据我国特有的上市公司ST制度,针对在沪深股票交易所中财务或其他状况出现较大问题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这类股票成为ST股。佳电股份2015年度、2016年度连续两年亏损, 因此, 2016年公司被实施了“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佳电股份已经连续两年亏损, 如果2017年度继续亏损, 那么公司将会被暂停上市甚至被退市。 在ST制度下,亏损的上市公司通常有两到三年的缓冲期来实现企业的扭亏为盈,实现企业的“保壳”。从数据上看,2014年~2016年佳电股份的营业收入逐年递减,这说明了佳电股份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好转;2017年企业现金流主要为投资活动现金流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70.17万元,可见佳电股份主营业务的造血能力并不强。由于我国对“ST”上市公司摘帽的审查并不是非常严格,要想实现摘帽,“ST”公司只需要在财务报表层面实现盈利即可,这就为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面对退市危机,佳电股份有可能采取一些盈余管理手段在短期内增加公司的净利润以此来避免被强制退市的风险。 (二)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1.资产减值准备分析。2006年修订后的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内不得转回,但应收款项、贷款和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等仍允许转回。这次修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旧准则的漏洞,但企业仍有一定空间继续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表1为2015年~2017年佳电股份资产减值损失的一些项目发生额,从表中可以看出2016年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和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发生额与2015年、2017年的发生额相差巨大。 从资产减值损失的异常变动来看,佳电股份有对公司业绩进行“洗大澡”的嫌疑。洗大澡亦称“巨额注销”,是指企业在特定年份对损失或费用的过度确认,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已经亏损的年度大量计提资产减值损失,造成当年巨亏,提前确认损失。这样一来,以后年度就可以少提甚至不提准备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另一种则是在某一年大量计提减值准备,当年部分冲回,同样也能达到增加当年利润的目的。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当公司出现经营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