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寄生虫病篇

寄生虫病篇

寄生虫病篇
寄生虫病篇

寄生虫病篇

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其作为病原引起寄生虫病及作为疾病的传播媒介两方面。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家禽业生产的危害均十分严重。在占世界总人口 77%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寄生虫病依然广泛流行、威胁着儿童和成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即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锥虫病。按蚊传播的疟疾是热带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

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特别是农业区,以污水灌溉,施用新鲜粪便,有利于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在营养不良的居民中,肠道寄生虫病更加严重影响其健康。在不发达地区,尤其农村的贫苦人群中,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也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已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指标。有人称寄生虫病是“乡村病”、“贫穷病”,它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互为因果。因此寄生虫病是阻碍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习惯复杂多样,加以建国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成为寄生虫病严重流行国家之一,特别在广大农村,寄生虫病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有的流行猖獗,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曾经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曾被称为“五大寄生虫病”。在寄生虫感染者中,混合感染普遍,尤其在农村同时感染2.3种寄生虫者很常见,最多者一人感染9种寄生虫,有的5岁以下儿童感染寄生虫多达6种。此外,流行相当广泛的原虫病有:贾第虫病、阴道滴虫病、阿米巴病;蠕虫病有:旋毛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包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近年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如隐孢子虫病、弓形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的病例亦时有报告,且逐渐增加。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寄生虫病,在了解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基础上治疗甚至预防寄生虫病的产生。以下为常见的寄生虫病及其防治措施: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为人兽共患性疾病。在夏、秋季节,要重点防止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生。

一、主要症状

该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畏寒、多汗、乏力、头昏、头痛、咳嗽、腹痛、腹泻和肝脾肿大等。潜伏期平均为40天,多数在3周至2个月之间。

二、急性血吸虫病诊断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出现上述症状体征,粪便检查获血吸虫卵即可确诊。

三、急性血吸虫病治疗

对体温在40°C以下或一般情况较好的病例,可用吡喹酮进行病原治疗,成人总量一般采用120mg/kg体重(儿童140mg/kg),6日疗法,每日总剂量分3次服,其中二分之一剂量在第1天及第2天分服完,其余二分之一剂量在第3~6天分服完;对病情较重者先用糖皮质激素等支持和对症疗法改善机体状况后,再用吡喹酮治疗。

四、预防措施

(一)人群预防性早期治疗:根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对同期有疫水接触史的人群进行早期预防性治疗,防止急性血吸虫病发生。早期治疗的药物和时间是:用吡喹酮治疗应在首次接触疫水4周后;用蒿甲醚治疗应在接触疫水2周后,给予蒿甲醚治疗1次,以后停止接触疫水者,2周后再服用1次;如继续接触疫水,每2周给药1次,直至停止接触疫水后2周再服用1次;用青蒿琥酯治疗应在接触疫水1周后开始服用,以后每隔7-15天1次,直至脱离疫水后7天再口服1次。

(二)环境处理:在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疫情的地区,对疫点及其周围有钉螺的水域和钉螺孳生地,用氯硝柳胺杀灭尾蚴和钉螺。喷洒剂量为2克/平方米,浸杀剂量为2毫克/升;同时在易感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划定安全生活区。有条件时,采用环境改造灭螺的方法彻底改造钉螺孳生地,消灭钉螺。

(三)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利用各种宣传形式,迅速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并积极配合和参与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四)安全用水:要求居民在划定的安全生活区内取水。对饮用水源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饮用前要进行卫生处理。方法为每50公斤水加漂白精0.5克或漂白粉1克,30分钟后方可饮用。

(五)粪便管理:在灾害发生期间,需建立简易临时厕所,对病人的粪便进行灭卵处理,方法为50公斤粪便加尿素250克拌匀,储存1天以上。

(六)个人防护:教育群众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必须接触疫水者应在下水前涂抹防护剂,穿戴防护用具。疫情应急处理工作人员在现场开展防治工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

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感染在我国广泛流行。

一、传染源

主要是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人和哺乳动物,如猫、狗,鼠、猪等。华支睾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对此种吸虫均易感。因此能排出华支睾吸虫卵的人和动物均是本病的传染源。人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虫体寿命很长,可长期经粪便排卵,粪便散布于自然界的河沟和鱼塘。

二、传播途径

因进食未煮熟而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受感染。感染方式因生活习惯、饮食嗜好而有所不同。但多因生食鱼肉、虾,也有由于烤、烧、炒、煎小型鱼类不熟而感染。有些地区居民因吃新晒干鱼或新腌鱼而被感染。此外,用切生鱼肉的刀及砧板切熟食,用盛生鱼的器皿盛食,甚至饮用为囊蚴污染的生水也可受染。

三、防治措施

治疗可用吡喹酮药物,用法为25mg/(kg/次),3次/d,连服2天(总剂量150mg/kg体重)。治疗后3个月粪便虫卵阴转率达90%以上。少数病例在服

用时出现头晕、头痛、乏力、恶心、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24h后可减轻或消失。一般治疗量对肝、肾无明显损害。

预防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不吃经未经煮熟的鱼虾,同时应该加强粪便管理工作,不让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下鱼塘。不要在鱼塘上建厕所或把未经处理的粪便作养鱼的饲料。

布氏姜片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属肠道寄生大型吸虫,人体感染是因生食水生植物茭白、荸荠和菱角等所致。感染主要引起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等。流行地区主要有贵州,广东,广西等省份。

一、流行因素

造成姜片虫病流行的因素:病人、带虫者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家猪是主要保虫宿主,野猪和狗亦有自然感染的报道;新鲜的人和猪粪便向藕田或茭白湖施肥;湖内中间宿主扁卷螺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众多的水生植物均可作为姜片虫的传播媒介;不少地方的居民有生食菱角、荸荠、茭白和喝生水的不良习惯,农民用新鲜水生植物作猪饲料。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人和猪感染姜片虫的机制。

二、防治

开展健康教育:不生吃未经刷洗过或沸水烫的菱角、荸荠等水生植物,不喝河塘内生水。加强粪便管理:粪便无害化,严禁鲜粪下水。积极查治传染源:治疗病人和病畜最有效的药物是吡喹酮。

卫氏并殖吸虫病

并殖吸虫分布广泛,在我国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台湾、甘肃、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23个省、区。

一、流行特征

疫区有生吃或半生吃溪蟹、蝲蛄习惯。在一些山区,吃溪蟹有生、腌、醉、烤、煮等方式。腌、醉并未能将蟹中囊蚴杀死,等于生吃,这类吃法最危险。烤、煮往往时间不够未能将囊蚴全部杀死,是为半生吃,同样有感染的机会。近年来,报道了野猪、猪、兔、大鼠、鸡、棘腹蛙、鸟等多种动物可作为并殖吸虫的转续宿主,如生吃或半生吃这些转续宿主的肉,也可能被感染。

二、防治

预防本病最有效方法是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健康教育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常用治疗药物目前使用的是吡喹酮。

疟疾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且流行因素复杂,传播快,易反复,我国的疟疾疫情也不容乐观,特别对于山区及欠发达地区尤为严重,所以我们更应做好疟疾防治工作。

一、主要症状

疟疾的主要症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潜伏期为9-14天。

二、预防措施

(一)防蚊灭蚊:居民夜间要使用蚊帐,室外乘凉或作业时宜穿长袖、长裤,身体暴露部分涂抹蚊虫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无蚊帐时,提倡使用蚊香、喷洒灭

蚊剂等;出现疟疾暴发流行时,可采用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室内喷洒或浸泡/喷洒蚊帐。

(二)预防服药:当出现疫情异常增高(以村或居民点当年累计发病率超过10%)时,需要预防服药。可选用磷酸哌喹和氯喹。磷酸哌喹:每次服600mg,每月1次,睡前服。氯喹:每次服300mg,每7-10天服1次。

(三)宣传教育:向大众宣传疟疾防治核心信息。如下顺口溜:

疟疾蚊子传,发病冷热汗

得了疟疾病,快找医生看

服药要足量,才能把根断

灾后蚊子多,疟疾易传染

为防患疟疾,灭蚊是关键

消灭孑孓虫,全民齐动员

夜里点蚊香,睡觉帐里钻

防病保健康,抗灾搞生产

黑热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分布广泛,在我国,黑热病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一、主要症状

黑热病是由媒介白蛉,由亲内脏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潜伏期一般在3~5个月之间。本病发展比较缓慢,在发病2~3个月后临床症状逐渐明显,起始一般都有不规则发热、不适感,随之出现长期的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或有肝)肿大、贫血、鼻衄、齿龈出血、并伴有咳嗽、腹泻、消瘦,和失眠等症状。婴、幼儿患者发病早期除了有发热及腹泻等症状外,还有夜啼和烦躁等现象。

二、病人治疗

(一)初治病人:治疗药品为:斯锑黑克。成人总剂量120mg/kg~150mg/kg,儿童总量200mg/kg~240mg/kg,平分6次注射,每日注射一次,6天为一疗程。(二)初治无效或复发病例:经过一个疗程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经病原学检查确诊后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斯锑黑克的总剂量在上述6日疗法的基础上再增加1/3的用药量,即成人总剂量160mg/kg~200mg/kg,儿童总量260mg/kg~3200mg/kg,平分8次注射,每日注射一次,8天为一疗程。

(三)给药方法

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将一次剂量加到100~500ml的5%葡萄糖溶液中混合后静脉缓慢滴注,也可静脉推注,但应缓慢注射,推注时间不应少于10分钟。

三、预防措施

本病目前没有预防药物或疫苗。个人防护主要是避免蚊虫叮咬,睡觉时要用蚊帐。对于环境和居室可喷洒菊酯类杀虫剂(如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等)。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是由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所引起的一种肠道原虫病。患者常有腹痛、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

一、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粪-手-口传播。水源污染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也可通过污染包囊的手,经口感染。

二、症状

典型的急性重症患者发病急骤,暴发性水泻,量多,恶臭,一般无浓血,可有少量黏液,并有腹胀、胃肠胀气、臭屁多、中上腹绞痛、恶心呕吐、嗳气、厌

食、低热、乏力等症。

三、治疗

(一)甲硝唑(灭滴灵):成人每天口服剂量2g,1天1次,连服3天。儿童每天总剂量15mg/kg,分3次服,连服10天。

(二)阿苯达唑:每天口服剂量20mg/kg,分3次服,连服3天;或每天400mg 顿服,连服5天。

五、预防

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不喝生水,要饮用煮沸过的水或纯净水,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是一组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所致的原虫病。

一、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被包囊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的间接传播。

二、症状

该病通常起病突然,也可能起病较缓和,一般以腹泻、腹痛开始,腹痛明显,伴有里急后重。典型的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腥臭。体温大多正常。三、治疗

首选的治疗方案为甲硝唑。每天口服剂量30-35mg/kg,每天分3次口服,连服7-10天;或每天2.4g顿服,连服2-3天;除化疗外,还要注意保护肠黏膜、饮食和营养等对症治疗。

四、预防

保护水源防止被污染。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的蔬菜,瓜果要洗净后食用。

旋毛虫病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形线虫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哺乳动物之间广泛传播。人体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眼睑水肿、皮疹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并发症而死亡。

一、传播途径

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的旋毛虫囊包的猪肉或狗肉而被感染。

二、症状

急性期主要症状为眼脸或面部水肿;持续性高热;全身性肌痛;过敏性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三、诊断

人体旋毛虫病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并辅以实验室检查而得出诊断。对基层实验室条件差者可根据发烧、水肿、肌痛等临床表现,并结合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而给予初步诊断,可采取实验性治疗。若特效药物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可得出最后诊断。

四、治疗

阿苯达唑为首选药物。剂量为每天20~30mg/kg体重,分3次口服,连服5~7天为1个疗程。多数患者于治疗后2天热度下降,3~5天内基本恢复正常,水肿消退,肌痛明显减轻,具有明显的退热、镇痛及抗炎作用。

五、预防

不生食或半生食猪肉及其它动物肉和其制成品(如腊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提倡生、熟食品的刀、砧板分开,防止生肉屑污染餐具。

刚地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呈世界性分布,人和许多动物都能感染,引起人畜共患的弓形虫病,尤其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造成严重后果。

一、传染源

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而猫及猫科动物则为重要传染源。人经胎盘的垂直传播具有传染源的意义。

二、传播途径

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前者指胎儿在母体经胎盘血而感染;后者主要经口感染,可食入未煮熟的含弓形虫的肉制品、蛋品、奶类而得感染。曾有因喝生羊奶而致急性感染的报告。经损伤的皮肤和粘膜也是一种传染途径,实验室人员需加注意。此外,接触被卵囊污染的土壤、水源亦为重要的途径。国外已有经输血、器官移植而发弓形虫病的报导。节肢动物携带卵囊也具有一定的传播意义。三、易感人群

人类对弓形虫普遍易感,尤其是胎儿、婴幼儿、肿瘤和艾滋病患者等。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缺陷者可使隐性感染复燃而出现症状。职业、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弓形虫感染率有密切关系。

四、防治原则

防止弓形虫病流行重在预防。应加强对家畜、家禽和可疑动物的监测和隔离;对肉类加工厂建立必要的检疫制度,加强饮食卫生管理,教育群众不吃生或半生的肉制品,不养猫养动物;定期对孕妇作弓形虫常规检查,以防制先天性弓形虫病的发生。

隐孢子虫

一、流行分布

隐孢子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在寄生虫性腹泻中占首位。在与病人、病牛接触的人群和在幼儿集中的单位,隐孢子虫腹泻暴发流行时有发生。隐孢子虫病流行具备下列特点: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较高,男女间无明显差异;温暖潮湿季节发病率较高;农村多于城市,沿海港口多于内地;经济落后、卫生状况差的地区多于发达地区;畜牧地区多于非牧区;旅游者多于非旅游者。

二、流行环节

感染了隐孢子虫的人和动物都是传染源,已知40多种动物,包括哺乳类动物,如牛、羊、犬、猫等。本病为人畜共患性疾病,人与动物可以相互传播,但人际的相互接触是人体隐孢子虫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可发生于直接或间接与粪接触,食用含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是主要传播方式。人对隐孢子虫普遍易感。婴幼儿、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感染。

三、防治

应防止病人、病畜及带虫者的粪便污染食物和饮水,注意粪便管理和个人卫生,保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人,增强其免疫力,避免与病人病畜接触。凡接触病人病畜者,应及时洗手消毒;因卵囊的抵抗力强,病人用过的便盆等必须在3%漂白粉中浸泡30分钟后,才能予以清洗。10%福尔马林、5%氨水可灭活卵囊。此外,65~70℃加热30分钟可灭活卵囊,因此应提倡喝开水。

蚊媒控制方法

强震等自然灾害可造成大量蚊类孳生场所,可形成大量的积水坑、沟,地面

积水,各类储水容器、小型积水容器、废轮胎的积水等,广泛积水利于蚊虫孳生。

一、环境治理

(一)尽快填塞积水坑、沟等

用泥土、石头、橡胶等物填塞或填充水坑、洼地、废弃的池塘和沟渠,防止积水生蚊。

(二)疏通

疏通积水坑、池塘、沼泽, 倒净或打碎坛坛罐罐,贮水器加盖,清除各类环境中的各类型小积水,控制大中型水体。

(三)清除和破坏孳生点

对容易孳生蚊虫的小型容器,如罐头盒、瓶子、轮胎、各类无用的缸和罐等予以清除和破坏。

(四)排水

在开挖水渠和修建堤防是应注意同时建设排水系统,农业上的排水系统和城市中的污水排放系统是蚊虫的重要孳生场所。

(五)隔离和封闭孳生场所

在储水容器、水井等可能的蚊虫孳生场所,可制作各类合适的盖子,防止蚊虫孳生。

二、防蚊、驱蚊

(一)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纱门和纱窗。

(二)使用药物浸泡过的蚊帐。

(三)点燃蚊香(或电热蚊香)。

(四)用驱蚊剂涂暴露部位。

抗寄生虫药物

抗寄生虫药物 一、抗蠕虫药 1.抗线虫药: 苯并咪唑类:常用有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奥芬达唑、噻苯达唑、非班太尔 咪唑并噻唑类:左旋咪唑、四咪唑(噻咪唑) (光谱、高效、低毒) 有机磷类:(有机磷酸脂类中一些低毒的化合物)敌百虫(我国应用最广泛) 阿维菌素类:是由阿维链霉菌产生的一组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维菌素(阿维菌素类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广谱高效安全和用量小的理想抗体内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多拉菌素(对绦虫、吸虫及原生动物无效)、莫西菌素(主要用于驱杀犬的某些体表寄生虫) 哌嗪类-:哌嗪、乙胺嗪 2.抗绦虫药【大部分为片状口服药】 依西太尔:伊喹酮(为吡喹酮同系物)、氯硝柳胺:灭绦灵(广谱高效驱绦虫药)、硫双二氯酚:别丁(对犬猫各种绦虫及吸虫均有驱除效果)、氢溴酸槟榔碱(对绦虫肌肉有麻痹作用)、丁氮脒(使绦虫在宿主消化道内被消化,常被制成盐酸丁萘脒和羟萘酸丁奈脒,是犬猫的驱绦虫药) 3.抗吸虫药

吡喹酮:是抗血吸虫的首选药,具有广谱驱血吸虫,驱吸虫和驱绦虫的作用使宿主体内血吸虫产生痉挛性麻痹而脱落,拜宠清因含有吡喹酮因此对吸虫是有效果的。 4.抗血吸虫药 硝硫氰酯:具有广谱的驱虫效果。 二、抗原虫药 1.抗球虫药 氨丙啉:安宝乐(结构与硫胺相似,是硫胺拮抗剂,对于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抗虫作用最强,对巨型艾美耳球虫没有作用) 地克珠利:杀球灵(是新型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球虫药可驱除犬猫体内球虫) 托曲珠利:甲苯三嗪酮(杀球虫方式独特,安全性高主要用于驱除犬的球虫) 磺胺喹噁啉:属磺胺类药物,专供抗球虫使用,主驱除犬体内球虫 2.抗锥虫药物(锥虫是由寄生在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锥虫引起的一类疾病) 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二脒那嗪(对锥虫、梨虫和无浆体的边虫均有作用,是治疗锥虫病和梨形虫病的高效药,但预防作用较差,对犬的各种巴贝斯虫病治疗作用较好,对猫巴贝斯虫无效,与同类药物相比,具有用途广,使用简便等优势,是目前治

(完整版)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 ★我国有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黑热病 ★人体寄生虫包括:蠕虫(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原虫、节肢动物 ★宿主:寄生生活的两种生物中受害的一方。 寄生物: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 机会致病寄生虫:常宿主体内隐形感染,于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致病的寄生虫。 ★共栖:一方受益,另一方无益也无害。 互利共生:双方均受益。 寄生: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生长发育过程。 根据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 不需要中间宿主的直接型(钩虫、蛔虫、鞭虫、土原性蠕虫) 需要中间宿主的间接型(日本血吸虫、并殖吸虫、丝虫)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是: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非消除性免疫是指机体对某种寄生虫保持低密度,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多数) 消除性免疫是指机体对某种寄生虫既能消除虫体,又能对再感染产生完全抵抗力。(热带利什曼原虫) ★终宿主或成虫宿主:有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动物 中间宿主: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动物 转续宿主:幼虫寄生而不发育的宿主 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中的家畜或野生动物。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指:脊椎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的寄生虫病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生物、自然、社会因素。 ★蠕虫成虫直接产幼虫的是:丝虫、旋毛虫 ★医学原虫:指寄生于人体的致病与非致病原虫。 ★医学原虫的基本结构:包膜、包质、包核。 ★寄生在细胞内的原虫:疟原虫(红细胞)、杜氏利什曼原虫(巨噬细胞)、 1

刚地弓形虫(有核细胞)、旋毛虫(横纹肌细胞) 不寄生在细胞内的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 ★疟疾 疟原虫虫媒传播有世代交。 疟原虫主要致病作用:侵袭并破坏红细胞。 疟原虫在人体的繁殖方式:裂体增殖 疟原虫感染后所产生的免疫:带虫免疫 我国较常见的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传染源:现症患者和带虫者,其外周血有雌、雄配子体。 感染阶段:子孢子 感染途径:经按蚊叮咬感染、经输血感染。 中间宿主:人 终宿主:按蚊 流行主要因素:温度 疟原虫引起复发的发育阶段是:休眠子 疟原虫引起复发是由于:血液中有红内期疟原虫残留 与疟疾发作有关的疟原虫生活史时期是:红内期裂体增殖期 从恶性疟患者外周血中一般只能查见:环状体、配子体 检查:对间日疟患者进行血疫检查的适宜采血时间是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 病原学检查方法:厚、薄血涂片 镜检血涂片上的疟原虫时要注意观察:大小滋养体、裂殖体和裂殖子、雌雄配子体、被寄生红细胞的形态。 确诊依据: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并定种。 临床表现:周期性寒战 恶性疟初为隔日发热,以后则每天或不规则间歇发作,持续高热20-36小时以上; 间日疟、卵形疟为隔日发热; 三日疟为隔2天发热。 初发或混合两种或以上疟原虫感染、儿童以及进入疫区的初患病 2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 总论 一、定义 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二、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A.掠夺营养;B、机械性损伤;C、毒性反应;D、超敏反应。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1、先天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1)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2)消除性免疫 三、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生物,社会。 (三)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四)寄生虫病的特点: 1、异位寄生; 2、幼虫移行症:幼内脏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 3、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 (五)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医学蠕虫学 第一章线虫 第一节似蚓蛔线虫 一、形态 1、成虫:长圆柱形,形似蚯蚓 雌虫:较大,长20-35cm,尾直 雄虫:较小,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

常见传染病与及寄生虫病

常见传染病与及寄生虫病 考试大纲---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一、结核病 病因:空气传播结核分枝杆菌、生型分枝杆菌或非洲分枝杆菌 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和增生 本质:结核性肉芽肿 1.变质——干酪样坏死。 状似奶酪;镜下: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内含结核杆菌。 2.渗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3.增生——结核结节。 典型结核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其中含有结核杆菌,周围有类上皮细胞,Langhans巨细胞,外周有淋巴细胞浸润,少量成纤维细胞增生。

干巨累(类) (二)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结局 多见于儿童。 机体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 1.病变特点——原发综合征(肺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 2.发展和结局 绝大多数可自然痊愈。少数病情恶化,可播散。 (1)淋巴道播散 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合称原发综合征,是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特征。 (2)血道播散 1)全身粟粒性结核病: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血循环,形成结核性败血症,播散到全身各脏器,形成密集分布、大小一致、灰白色界限清楚的小结节。

2)肺粟粒性结核病。 (三)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结局 多见于成年人。人体再次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生。 1.病变特点——注意跟原发性对比。 (1)多从肺尖开始。 (2)局限在肺内(机体对结核菌有免疫力和变态反应)。 (3)主要沿支气管在肺内播散。肺门淋巴结不受累,血道播散也很少。 (4)周围常有增生性病变,形成结核结节。 (5)病程长,新旧病变交错存在。 2.病理类型及结局 (1)局灶型:增生为主,中央干酪样坏死。 (2)浸润型:最常见。特点:在肺尖或锁骨下区,病灶周围发生渗出、坏死。如未及时治疗或患者抵抗力下降,坏死物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急性空洞。 空洞不断向外排出含菌的坏死物——慢性纤维空洞型(第3型); 或经支气管播散——干酪性肺炎(第4型)。 (3)慢性纤维空洞型。 (4)干酪性肺炎:浸润型或空洞内的细菌经支气管播散导致。 (5)结核球:球形干酪样坏死病灶。相对较稳定,可手术切除。 (6)结核性胸膜炎。

抗寄生虫药教材

第三章抗寄生虫药 第1节概述 一、概念:凡能驱除或杀灭畜禽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称为抗寄生虫药。 二、病原性寄生虫分类: 蠕虫:线虫、吸虫、绦虫、棘头虫。 原虫:焦虫、鞭毛(锥虫、毛滴虫、黑色组织滴虫等)、孢子虫(球虫、弓形体等)。 蜘蛛昆虫:螨、虻、蛆、蝇等。 三、抗寄生虫药的合理使用(注意事项) 抗寄生虫药不仅有驱去、杀死寄生虫的作用,还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1)准确选药。尽量选择广谱、高效、低毒、便于投药、价格便宜、无残留或低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的药物; (2)准确掌握剂量和给药时间。有时要间隔用药或轮换使用,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3)混饮投药前,应禁水,混饲投药前,应禁食,药浴前应多饮水等; (4)大规模用药时应作安全试验; (5)停药后要经过一定的休药期,产品才能上市; (6)必要时可用联合用药; (7)严格执行休药期,控制药物在动物组织中的最高残留。 第2节抗蠕虫药 主要分为:抗线虫、吸虫和绦虫药。 抗虫机理:1、影响虫体内的酶。使虫体的神经肌肉痉挛麻痹,或能量缺乏。 2、作用虫体内的受体。如噻嘧啶。 3、干扰虫体的代谢。如三氮脒。 4、影响虫体内离子平衡或转运。如聚醚类抗球虫药与K、Na、Ca 离子结合形成亲脂性复合物,能自由穿过细胞膜,破坏细胞内离子平衡。 一、驱线虫药 驱肠道线虫药:敌百虫、左咪唑、丙硫苯咪唑、哌嗪、伊维菌素等 驱肺线虫药:氰乙酰肼、左咪唑、丙硫咪唑、伊维菌素 (一)有机磷酸酯类 -敌百虫 性状:精制的敌百虫为白色结晶粉末,有氯醛气味,水溶液呈酸性,在碱性溶液中可水解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为有机磷中的低毒,本品广谱、高效、价廉、易得、给药方便。 体内过程:各种方法易吸收,由尿排出,残留少。 作用:抑制虫体内胆碱酯酶的活性,使虫体内Ach蓄积,虫体兴奋痉挛麻痹死亡。 应用: 1、驱肠道线虫:内服,肌注可驱去大多数线虫、蛔虫、鞭虫、钩虫、毛道线虫、线虫等。 2、某些吸虫:少数吸虫,姜片吸虫等。对血吸虫,有一定疗效。 3、杀虫药:外用可驱去螨、蝇和吸血昆虫(蜱、虻、蚊、蚤等)。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 一、定义 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二、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 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 15.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 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 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10.带虫者:寄生虫进入人体,可在体内长期生存,把这种人称为带虫者 11.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 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 12.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 13.疫水: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14.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 一系列变化的总称。 15.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16.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17.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 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18.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 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 19.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 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 20.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 21.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 不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

医学寄生虫名词解释

互利共生Mutu 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都获利如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 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受害。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幼虫或无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如华枝睾吸虫幼虫阶段先后寄生在豆螺、召螺和淡水鱼体内,所以豆螺、召螺,淡水鱼为中间宿主。终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如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肠系膜静脉内,人是血吸虫的终宿主。 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有些蠕虫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虽能存活,但仍保持幼虫阶段,不能发育为成虫,而对正常宿主有感染性,这种非正常宿主为转续宿主。 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有些寄生虫既能感染人体,也能感染动物,人和动物均是寄生虫的正常宿主,这些动物在流行病学中起储存和保虫作用,故称保虫宿主。如感染血吸虫的牛和鼠均为血吸虫的保虫宿主。 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宿主转换的整个过程。 感染阶段infective stage:寄生虫在整个生活阶段有多个时期,能进入人体并继续发育的时期。 带虫免疫Premunition:人体疟原虫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拮抗同种疟原虫在感染,而同时宿主血液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这种免疫状态称为带虫免疫。 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宿主感染疟原虫后,通过尝试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抑制疟原虫的发育增殖,但疟原虫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拮抗宿主的免疫杀伤作用,疟原虫具有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有些寄生虫感染可诱导机体产生抗再攻击的抗体,而最初感染的寄生虫完全不受所产生的抗体的作用,可继续存活,随寄生虫的消灭,此抗体就消失,这种现象叫伴随免疫。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有些动物体内寄生的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包括人体)内,发育受阻,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可在人体内长期移行,破坏组织,引起疾病。 异嗜症:少数钩虫患者表现喜食生米、生豆、甚至食泥土、碎纸、破布等异常嗜好,此种现象称为“异嗜症”。 带虫者Carrier: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能传播病原体这种感染者称为带虫者。 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组织和器官内寄生。 隐性感染suppressive infection: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0年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 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 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 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前,我国人体感染寄生虫的总感染率和多数虫种感染率结果都显示了女性高于男性的性别分布特点。究其原因,可能与在寄生虫感染率高的农村人口中,男性职业变化与受教育程度均高于女性有关。虫种的人群感染调查,在年龄分布上是5~14岁儿童为多种寄生虫高发人群。职业分布特点是许多职业都有其高感染虫种,如蛔虫感染是学生最高(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钩虫、肝吸虫感染是半农半商的菜农感染最高;鞭虫感染率是渔民最高;贾第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和带绦虫是牧民和半牧民最高〔6〕。至于寄生虫感染的民族分布特点,主要是由各民族居住地区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差别所决定的。 [!--empirenews.page--] 1.4 寄生虫感染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疟疾和黑热病是虫媒传染病,其地理分布基本上与传播媒介按蚊和白蛉分布一致。但是,一种虫媒病的传播媒介,在不同流行地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一个地区的一种虫媒病,其传播媒介可能只有一种,也可能有数种。如有数种时,其中有主要媒介和次要媒介。现已查明单纯间日疟流行于北纬33°地区。北纬25°~33°地区为非稳定性中、低疟区,以间日疟为主,恶性疟存在,偶见三日疟。北纬25°以南地区属高疟区,其中山区为高疟区,平原为中、低疟区,恶性疟较多见,间日疟次之。此外,还有天然无疟区,包括西北和华北的荒漠干旱地区,西南的高寒地区和华北的山区。近年在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中发现蠕虫感染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7〕。吸虫感染呈现随水系流域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抗寄生虫病药物

理论课教案

教 学 内 容 第十二章 抗寄生虫病药物 寄生虫病防治药是用于预防或治疗由肠虫、血吸虫、丝虫、疟原虫、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引起疾病的药物。其药物种类因寄生虫的种类及寄生的部位不同而各异。理想的抗寄生虫病药物既能选择性地高效抑杀寄生虫,又对人体安全有效。 第一节 驱肠虫药 驱肠虫药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 哌嗪类,如磷酸哌嗪、枸橼酸哌嗪 嘧啶类,如双羟萘酸噻嘧啶、甲撑双羟萘酸盐 咪唑类,如盐酸左旋咪唑、阿苯达唑、甲苯咪唑 三萜类,如川楝素,为楝科植物的川楝或苦楝的树皮、根皮、果实等提取得到的四环三萜类药物 酚类,如氯硝柳胺 阿苯达唑 (一)结构 N N H S H 3CH 2CH 2C NHCOOCH 3C 12H 15N 3O 2S 265.34 (二)性质及应用 1.显碱性 应用:鉴别,如溶于冰醋酸。 2.叔胺性质 应用:鉴别,如其稀硫酸溶液加碘化铋钾试液,产生红棕色沉淀。 3.有机硫性质 应用:鉴别,如灼烧时分解产生的硫化氢气体,能使醋酸铅试纸显黑色。

(三)用途 为抗蠕虫药。其为高效、广谱驱虫药,临床用于驱除蛔虫、蛲虫、钩虫和鞭虫等。 (四)贮存 应密封保存。 第二节 抗血吸虫病药 抗血吸虫病药一般分为两类: 锑剂: 由于锑剂类药物的毒性较大,现已少用。 非锑剂:吡喹酮、呋喃丙胺 吡喹酮 (一)结构 N N O C O C 19H 24N 2O 2 312.41 1 234 5 6 7 8 9 101111a 11b (二)性质及应用 1.无酸碱性 2.有紫外吸收 应用:鉴别,如其乙醇溶液在264nm 与272nm 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三)用途 为抗蠕虫药。本品对三种血吸虫病均有效,而且对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更突出。具有疗效高、疗程短、代谢快、毒性低的优点。 (四)贮存 应遮光,密封保存。 第三节 抗疟药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要笔记)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重要笔记) (一)总论 1、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宿主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 2、共生(symbiosis):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生物学现象包括共栖、互利共生、寄生。 3、寄生(parasitism):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的关系 4、机会性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繁殖力及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的寄生虫 5、宿主类别: ①终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②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③保虫宿主:有些蠕虫成虫或原虫的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种类的脊椎动物。 ④转续宿主 6、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包括直接型、间接型。 7、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⑴机械性损伤:①直接损伤组织;②堵塞腔道;③压迫组织; ④破坏寄生的性别 ⑵化学毒物作用和免疫病理损害 ⑶夺取营养 8、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lzing immunity):即寄生虫感染后仅能诱导部分的保护性免疫,但不能消除体内全部寄生虫;当用药物清除体内的原虫后,适应性免疫也就逐渐随之消失,又称带虫免疫(premunition)。 9、为什么寄生虫能够生存在具有免疫力的机体内而不被清除? 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有些寄生虫在免疫的宿主体内生存、发育和繁殖,逃避宿主免疫效应的攻击。 ⑴抗原变异 ⑵分子模拟 ⑶免疫抑制 ⑷寄生部位的隔离 10、感染期(infectIve stage):寄生虫生活史中能感染人体的阶段称为感染期 11、世界范围内5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 利什曼病、锥虫病 中国5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 钩虫病

寄生虫

1 寄生虫 人体寄生虫学:又称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人体寄生虫学的内容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三部分。 热带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黑热病)、锥虫病。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利什曼病(黑热病)。 肠道寄生虫:蛔虫、钩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 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共生现象分为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 共栖: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的关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的关系。 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的关系。受益者称为寄生物,受害者称为宿主。 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的一类寄生虫。 终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 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在此期间,可导致幼虫移行症。 寄生虫的分类:医学原虫(叶足虫、鞭毛虫、孢子虫、纤毛虫),医学蠕虫(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医学节肢动物(昆虫、蛛形)。 虫对宿主的损害: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与免疫损伤。 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些人称带虫者。 阴性感染:指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免疫应答:指宿主对特异的寄生虫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过程。 原虫:单细胞真核动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但具有能独立完成全部生命活动的完整的生理功能。 原虫篇 运动细胞器为原虫分类重要标志。 溶组织内阿米巴 运动器:伪足。繁殖:二分裂法。 溶组织内阿米巴成熟内有4核,结肠内阿米巴成熟内含8核。 肠阿米巴多发于盲肠或阑尾,典型的病变是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烂。 病原学检查:生理盐水涂片法、碘液涂片法、体外培养、核酸诊断。

2017年松原市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工作汇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b5986148.html, 2017年松原市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工作汇报 作者:陈砚儒周柏林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26期 【摘要】松原市属吉林省,位于其中西部,是松嫩平原上的一座新兴的石油化工城,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多年来,我市重点在沿江、沿湖县区开展食源性寄生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筛查工作。寄生虫病主要包括华支睾吸虫病、蛔虫病、丝虫病等等,它是指寄生虫侵入人体所引发的一种疾病,因受到虫种与寄生部位的不同,所以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因守着江河湖畔的当地村民卫生条件较差,加上吃生鱼虾的不良恶习,使寄生虫病严重的威胁着人民身体健康,同时也制约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松原;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R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6..01 按照《吉林省2017年重点寄生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我市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中签县(市)区现场调查工作已经全部启动。前郭县、扶余市、宁江区为国家肝吸虫监测点;三个县市区共设置调查点15个,调查总人数为3159人。各地对此次调查工作都非常重视,现场调查工作启动前,各监测点的卫生行政部门均组织召开了启动会。为使每个抽样调查点的工作顺利进行,按照省方案的的要求,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均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截至到目前,各监测点已经全面完成便检和数据录入工作。 1 监测内容 各监测点随机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人口200人(包括外来人口居住超过6个月者,但排除当地人口外出超过6个月以上者)进行调查。 2 监测病种 监测病种为华支睾吸虫病。 3 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图片法(Kato-Katz法)[1-2]。 4 调查结果分析

寄生虫理论复习题目

总论部分(包括一部分综合性试题) 1.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的原虫是: A丝虫B蛲虫Cxxxx虫D疟原虫E包虫 2.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A血吸虫病B钩虫病C蛲虫病D疟疾E黑热病 3.人体寄生虫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大类: A吸虫、绦虫、线虫B绦虫、节肢动物、原虫C蠕虫、原虫、节肢动物D吸虫、原虫、节肢动物E线虫、节肢动物、原虫 4.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 A一方受害,一方受益B一方受益,另一方无害C双方都受益 D双方都受害E双方既无害也无利 5.诊断人体寄生虫最常用的方法是: A病原学检查B血清学检查C问病史D PCR,DNA检测E免疫学检测 6.人体寄生虫虫病的传染源包括: A仅有病人和带虫者B医学节肢动物C所有野生动物D所有家畜E病人、带虫者、感染的动物 7.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类型,最常见的是: A细胞免疫B体液免疫C消除性免疫D非消除性免疫E缺少有效的获得性免疫 8.下列哪项全是机会致病寄生虫: A蛔虫、蛲虫、钩虫B钩虫、日本血吸虫、阴道毛滴虫

C牛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蓝氏贾第鞭毛虫D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 E丝虫、xx利什曼原虫、疟原虫 9.可以引起肝脏病变的寄生虫有: A华支睾吸虫B血吸虫C包虫D溶组织内阿米巴E以上都可以 10.下列需要同肝癌进行鉴别的寄生虫病是哪一种: A包虫病B华支睾吸虫引起的肝脏损害C泡球蚴病D黑热病引起的肝肿大、肝硬化E疟疾引起的肝肿大、肝硬化 11.引起脾肿大的寄生虫有: A日本血吸虫、钩虫、杜氏利什曼原虫B杜氏利什曼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C溶组织内阿米巴、日本血吸虫、疟原虫D间日疟、杜氏利什曼原虫、日本血吸虫E钩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12.生活史中可以不需要中间宿主的是: A微小膜壳绦虫B牛带绦虫C细粒棘球蚴D疟原虫E丝虫 13.下列与吃肉类食物无关的寄生虫病是: A包虫病B猪带绦虫病C牛带绦虫病D肝吸虫病E以上都不是 14.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获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称为共生。 B寄生虫生活是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称为致病阶段。 C寄生虫的生活史可以分为直接性和土源性两种。 D人感染寄生虫后最常见的免疫类型为消除性免疫。 E防治寄生虫病可以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入手。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 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0年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 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

全国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 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 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 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

医学寄生虫重点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寄生:是两个生物体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二者中某一方(寄生者),暂时地或永久地寄生在另一方(被寄生者)的体内或体表,以被寄生者的组织、体液等作自己的营养,并带给被寄生者以不同程度损害,甚至造成死亡。在这个关系中,寄生者称作寄生虫,被寄生者称为宿主。 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寄生虫从宿主排出的新生后代到达易感宿主,经过生长、生殖其下一代的全过程。又称此过程为生活周期。 直接发育:在寄生虫的生活史中只需要一个宿主(终宿主),这类寄生虫称为同宿主寄生虫。由虫卵发育到感染性虫卵或感染性幼虫都在外界。这类寄生虫,大多是由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而经口感染;只有少数直接发育的寄生虫是经皮肤而侵入宿主机体如类圆线虫。间接发育:寄生虫的生活史中,除终宿主外,尚需通过中间宿主进行发育,才能感染终宿主。这类寄生虫具有两个以上的宿主,称为异宿主寄生虫。 感染性虫卵(幼虫):刚由终宿主排出的新生后代,一般无感染能力,需发育至一定阶段时才具有感染能力。有的种类幼虫的第一、二次蜕皮均在卵内进行,成为感染性虫卵,如猪蛔虫卵;尖尾线虫、圆形线虫的虫卵需要在外界环境中发育经过两次蜕皮变为低三期幼虫时才具有感染能力。吸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尾蚴,排出于外界环境中才具有感染能力或形成感染性的囊蚴;绦虫要经过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而成为裂头蚴、囊尾蚴等才具有感染能力。专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只寄生于一种或少数几种严格特定的动物体内,我们称这些寄生虫为某种宿主的专性寄生虫,而这些动物即称为该类寄生虫的专性宿主, 多宿主寄生虫:有些寄生虫能寄生于许多种宿主,我们称这些寄生虫为多宿主寄生虫,称这些宿主为非专性宿主。 生物源性线虫:此类线虫在发育过程中,幼虫需要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阶段,再感染人,亦称间接发育型。如寄生于人体组织内的丝虫和旋毛形线虫。 土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为感染阶段直接感染人,亦称直接发育型。如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钩虫等。 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寄生的宿主叫终末宿主。寄生虫在其体内生长至性成熟阶段,并在那里以有性方式进行繁殖。如人和牛是日本血吸虫的终末宿主。在原生动物中,则以其有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终末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繁殖阶段虫体寄生的宿主叫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其无性繁殖阶段虫体在这种宿主体内发育生长。 贮藏宿主: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性幼虫转入一个并非它们生理上需要的动物体内,并保持着对宿主的感染力,这个动物称为贮藏宿主。 偶然宿主:寄生虫例外地进入不是正常宿主的体内发育为成虫,称此动物为该寄生虫的偶然宿主。如寄生于犬的犬复殖绦虫,可偶然寄生于人体。 传播媒介:通常指脊椎动物宿主之间起传播寄生虫病作用的低等动物,尤指传播血液寄生虫病的吸血节肢动物,或吸虫囊蚴附着的植物。 暂时性寄生虫:暂时性寄生虫只有在需求食物时才与宿主接触,如蚊和虻; 永久性寄生虫永久性寄生虫是长期地,并且往往是终生地居留在宿主体内,以完成其整个生活过程中的各个发育阶段,许多蠕虫和原虫都是这样的。 外寄生虫:暂时地或永久地寄生于宿主的皮肤上,如蚊、蜱、螨和某些昆虫。 内寄生虫:寄生于宿主的内部器官或组织中,如大多数的蠕虫和原虫。 移行:有些寄生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在宿主体内游动,从一处移至另一处,最后定居在一定部位,这种活动称为移行。

寄生虫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特点: 1. 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感染人数显著减少 2、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区明显上升 寄生虫的类型 专性寄生虫 一生或一生中的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活,如蛔虫。 兼性寄生虫 既能自生,又能寄生,如粪类圆线虫。 偶然寄生虫 偶然侵入非正常宿主,如犬钩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如肺孢子虫。 宿主的类型(宿主是指被寄生虫寄生的人或动物。) (1)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指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有些寄生虫有一个以上的中间宿主,则依其寄生的顺序分别称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2)终宿主(Definitive host):指寄生虫成虫期或有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又称储蓄宿主。某些寄生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这些脊椎动物是人体寄生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这些动物称为保虫宿主。 (4)转续宿主(Paratenic或Transport host):是幼虫所寄生的非正常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此幼虫期有机会再进入正常宿主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宿主的特点: (1)特异性一种寄生虫只能与某种或某些宿主建立寄生关系,这称宿主特异性 (2)宿主转换与世代交替寄生虫的生活史,除一部分寄生原虫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传代外,大多有宿主转换和/或世代交替(有性与无性)。大多数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转换宿主和世代交替。 寄生环境 寄生虫可在脊椎和无脊推动物的各种系统、器官和组织寄生,具体寄生部位因虫种而异。人体寄生虫的寄生部位可粗分为血内(包括淋巴管内),细胞内,组织内和呼吸道、胃肠管及其他管腔内。 在宿主体内、有的寄生虫的寄生部位比较专一,有的则可在多种器官或组织中寄主。这种现象是在演化过程中,寄生虫与宿主之间长期相互适应的结果。 寄生虫的代谢 寄生虫的代谢可简分为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 能量的来源主要为糖,其代谢大概分为同乳酸酵和固定二氧化碳两种类型。前者见于血液和组织寄生虫,后者见于肠道寄生虫。 固定二氧化碳是在糖酵解到磷酸烯醇丙酮酸(PEP)时进行的这个过程与通常的三羧酸循环相比较是个逆过程(正常过程是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 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生活史类型包括: 直接型: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如蛔虫。 间接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经中间宿主感染人。如血吸虫。

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

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 (2016-2020年) 一、背景 包虫病、肝吸虫病、黑热病、钩虫病等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寄生虫病。包虫病主要流行于我国西部农牧区的350个县,受威胁人口约5000万,高原地区人群包虫病平均患病率为1.20%,局部高达12%以上。其中,泡型包虫病如未经及时治疗,10年病死率达90%以上,被称为“虫癌”。包虫病属于人畜共患病,还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肝吸虫病是胆管癌的明确致癌因素,主要流行于、、、等省份,局部地区感染率高达50%以上。黑热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主要流行于、、部分地区,近年来时有局部暴发。钩虫病可致贫血,严重感染儿童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在我国广泛分布。 近年来,我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2006年以来,原卫生部印发了《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4个部门印发了《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2010-2015年)》,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安排了专项防治经费,各地加大了防治力度,组织实施了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开展了包虫病人群筛查和患者治疗,在重点地区实施了肝吸虫病、

钩虫病等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区项目。基本摸清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流行程度和围,大批患者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疫情得到不同程度下降。 当前,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还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疫情仍然较重,局部地区感染率高。包虫病、肝吸虫病、钩虫病患者数量居全球前列,高原地区的包虫病人群患病率是其他地区的近10倍。二是传播环节复杂。包虫病的传染源是犬、狼、狐狸等动物,中间宿主包括家畜以及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肝吸虫病除了人以外,猫、犬、鼠类等都可以作为传染源。人群和家畜的流动也为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带来新的挑战。三是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存在。部分流行区的畜牧生产、水产养殖方式比较落后,家畜屠宰、人畜粪便管理仍是薄弱环节,群众生食或半生食鱼类、螺类和肉类的行为短时间难以改变。四是基层防治能力不足。包虫病防治工作起步晚,防治机构基础条件差,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为有效控制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二、指导思想 围绕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