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肝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和常见疾病

小儿肝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和常见疾病

小儿肝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和常见疾病
小儿肝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和常见疾病

当患者血液中总胆红素值超过17μmol /L ,巩膜和皮肤染上黄色时,即为黄疸。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红细胞衰老后产生的非结合胆红素,都必须经过肝细胞的作用转化变为结合胆红素,然后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若患者体内发生溶血,产生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越了肝脏所能转化的能力,使血液中间接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是谓溶血性黄疸,多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若为肝细胞病变,不能将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转化成结合胆红素,和(或)胆管系统病变不能将结合胆红素排出,反流至血液产生黄疸,其病因很多,统称为肝胆性黄疸。

肝胆性黄疸根据其产生的病变组织部位,可分为亚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管性黄疸和混合性黄疸。兹就其发生机制和常见疾病分述如下。

1亚细胞性黄疸

主要是肝细胞内某些特定转化酶或转运蛋白

缺陷,影响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摄入、转化和排出。

1.1

Crigler-Najjar 综合征

该征罕见,有1和2两型,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UCT1A1基因缺陷。由于患者的

肝细胞微粒体内的胆红素-尿嘧啶核苷二磷酸葡萄

糖醛酸转换酶(BUGT )活力降低,不能将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转变为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从而发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高间胆血症)。1型为完全缺乏BUGT ,2型为部分缺乏(约为正常人的2%~23%)。两型患婴均在出生后不久出现黄疸,且日益加重。1型病情严重,血胆红素值可高达250~850μmol /L ,均为非结合胆红素(即间接胆红素,脂溶性),因此容易侵害脑细胞,常发生

·专家笔谈·

摘要:

小儿肝胆性黄疸是因小儿时期肝细胞和(或)胆管系统发生各种疾病,未能将非结合胆红素充分在

肝细胞内转化成结合胆红素,并将结合胆红素随同胆汁流经胆管系统排至十二指肠,引起血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同时增多而产生的黄疸。按其发生病变的组织部位可细分为亚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管性黄疸和混合性黄疸。除Crigler-Najjar 综合征因有大量脂溶性非结合胆红素损伤脑组织外,其他各种疾病中出现的黄疸,均无明显的由非结合胆红素和(或)结合胆红素造成的组织损害。因此重点是找出引起黄疸的基础疾病,予以相应治疗。

[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0):906-908]

关键词:

黄疸;

亚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胆管性黄疸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3606(2009)10-0906-03

Hepatobiliary jaundice in children :pathogenesis and relative diseases

DONG Yong-sui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Hubei ,China )

Abstract :

Hepatobiliary jaundice in children was caused by diseases which damage liver cells and /or biliary

system.Unconjugated bilirubin in serum can not be fully transformed into conjugated bilirubin inside the hepatocytes ,and /or all conjugated bilirubin can not be drained with bile through biliary system and finally go into intestine.So both serum unconjugated and conjugated bilirubin were elevated and lead to jaundice.Hepatobiliary jaundice can be divided into subcellular jaundice ,hepatocellular jaundice ,cholangio-jaundice ,and mixture.Except Crigler-Najjar syndrome ,no significant injury would be induced either by unconjugated bilirubin or conjugated bilirun.Therefo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find out the underlying diseases and treat them accordingly.

(J Clin Pediatr ,2009,27(10):906-908)

Key words :jaundice ;subcellular jaundice ;hepatocellular jaundice ;cholangio-jaundice

小儿肝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和常见疾病

董永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湖北武汉

430030)

核黄疸而亡。2型较轻,血胆红素值较低,在200~300μmol/L间,可用苯巴比妥治疗,以促进BUGT活力。这些患婴,除肝组织偶有胆栓外,无肝脏肿大和肝功能异常及其他病理变化。

1.2Gilbert综合征

该征也是UGT1A1基因缺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发生率约为3%。肝细胞内的BUGT 活力约为正常人的5%~53%,同时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也降低20%~30%。患者同样仅表现为高间胆血症,一般在17~68μmol/L间,无肝脏病理体征和其他肝功能不良表现。疾病呈慢性良性过程,平时不易察觉,常在饥饿或一些病毒性感染时发现。

1.3Rotor综合征和Dubin-Johnson综合征

这两种综合征均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少见疾病。前者是由于肝细胞内谷胱苷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缺陷,未能将肝细胞内形成的结合胆红素与GST结合,暂储在肝细胞内,再排至毛细胆管,相反,却流向血液。而后者是肝细胞内先天性缺乏耐多药相关蛋白2(MDP2),因此未能将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排至毛细胆管,引起高直接胆血症和黄疸。两种综合征的共同病变结果是直接胆红素不能排泌至毛细胆管,却渗漏流至血液循环,出现高直胆血症。为肝细胞的亚细胞水平病变,无其他肝脏病变和肝功能障碍,均可在年幼时发现。此外,Rotor综合征常伴有尿中粪卟啉排泌异常增加;Dubin-Johnson 综合征则因肝细胞溶酶体内有异常色素沉着而使肝脏呈现棕至黑色,其发生机制尚未被阐明。

Gilbert综合征、Rotor综合征和Dubin-Johnson 综合征患儿虽可反复出现黄疸,且持续终身,但一般情况良好,对健康影响不大。故有人将之统称为“良性体质性黄疸”。

2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较大数量的肝细胞病变,未能将来自全身的非结合胆红素充分地摄入肝细胞,转化成结合胆红素,并将之全部排至胆管系统。综合性病变结果造成血液中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发生黄疸。由于是较严重和较大范围的肝细胞以及可能伴有的肝间质纤维化病变,所以,患儿必有肝脏质地变硬、体积增大和sALT、sAST等肝功能异常表现。在婴儿多见于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黄疸型肝炎。在幼儿和较大儿童则见于由各种嗜肝病毒引起,如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和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在小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多表现为亚临床型和无症状性乙型肝炎,很少发生黄疸型肝炎。此外急性血吸虫病、钩体病等感染性疾病也可伴有黄疸性肝病发生。一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Ⅳ型肝糖原累积症、胆固醇酯沉积症、酪氨酸血症、婴儿希特林蛋白缺陷病(NICCD)和Wilson病晚期等,因代谢不全产物或全身代谢障碍等引起肝细胞较普遍性严重损害,也常发生黄疸型或淤胆性肝病。在药物中毒如少数异烟肼中毒和鱼胆中毒时,也有类似黄疸发生。

3胆管性黄疸

3.1发生机制

通常情况下肝细胞内转化而成的结合胆红素,混合在肝细胞内合成的胆汁中,成为胆汁的一部分,随胆汁从肝细胞经胆管系统,最后排泌至十二指肠内。一个成人每日分泌700~1200ml胆汁。胆汁是等渗水溶液,其中水分占75%,其余胆盐(胆汁酸与电解质结合)1%~2%,还有胆固醇、蛋白质、脂肪、脂肪酸、磷脂、胆红素、维生素、酶和无机盐等。从疏水性的胆固醇生物合成亲水性的胆汁酸,主要成分是胆酸和鹅脱氧胆酸需要经过11个步骤,至少需要15种酶参与。在合成过程中,如有代谢酶缺陷,就不能合成正常的胆汁酸;同时也失去了将胆汁排泌至肝细胞外的能力。肝细胞内合成的胆汁酸需借肝细胞毛细胆管膜上的转运蛋白如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cretion pump,BSEP)和多耐药蛋白(multidrug resistant protein,MRP)将其分泌至毛细胆管内。胆酸与鹅脱氧胆酸在排出肝细胞前,需分别先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形成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和牛磺鹅脱氧胆酸,再与电解质结合成胆盐。BSEP和MRP缺陷,与上述代谢酶缺陷一样,均使胆汁酸和胆汁在肝细胞内淤积,同时胆红素也滞积。最后胆红素、胆汁酸和胆盐都流入血液。患儿不仅有黄疸,还有血总胆汁酸(TBA)升高和胆盐刺激皮肤引起瘙痒。人类的胆管系统起始于肝小叶内肝细胞间毛细胆管,流经Hering管、小叶间胆管、隔胆管、段间胆管、叶间胆管、左右肝管,至肝总管。小叶间胆管数量减少,以及各级胆管病变,均可使胆管系统胆流不

畅或阻塞。严重时,如先天性肝外胆道闭锁,可没有胆汁和胆红素进入肠道。胆汁淤积使胆管内压增高,最后导致毛细胆管两侧的紧密结合断裂,胆汁及其内含物胆汁酸、结合胆红素渗漏至肝脏的窦状隙,使血液内的胆红素、胆汁酸和胆盐含量增高。管内压增高可引起肝细胞损害,加重黄疸的产生。患儿黄疸明显,尿色深黄而粪色浅淡,呈现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此类黄疸伴随胆汁淤积而发生,故又可称胆汁淤积性黄疸。

3.2常见疾病

3.2.1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现知有:①3β-羟基C27类固醇脱氢酶(3-HSD)缺陷;②△4-3-氧固醇-5β还原酶缺陷;③氧固醇7α羟化酶异构酶缺陷;④2-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缺陷;⑤三羟基粪烷酸血症(trihydroxycoprostanic academia,THCA)。这些患婴多在出生后不久患病,发生程度不等的胆汁淤积和淤胆性肝病、肝硬化。在此类患婴,γ-GT未受到影响,其值降低或正常。

3.2.2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其中Ⅰ型又称Byler病,是由于P型ATP酶和氨基磷酸转位蛋白缺陷。Ⅱ型由于毛细胆管胆盐输出泵(BSEP)缺陷,患婴生后发生进行性胆汁淤积。无胆管增生,但有肝小叶和门管区纤维化,血γ-GT正常。Ⅲ型由于毛细胆管磷脂酰胆碱转运缺陷,患儿黄疸不重,可有明显的胆管增生及汇管周围纤维化,血γ-GT增高。此外,还有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可能多因胆盐分泌调节缺陷。反复发生重度胆汁淤积、瘙痒、黄疸、脂肪泻及体重下降。发作期间肝功能正常。

3.2.3肝外胆管性胆汁淤积主要见于先天性肝外胆道闭塞和胆总管囊肿。前者最常见,患婴出生后不久就出现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黄疸日益加深。一般于生后2~3个月起就继发淤胆性肝病和肝硬化,预后不佳。后者由于胆总管局部囊性扩大,使病变上段胆汁不能顺利通过,腹部可扪及肿大的囊性包块。3.2.4肝内胆管性胆汁淤积主要见于①肝内胆管缺如(paucity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s):在正常婴儿的肝组织,每个门管区约有0.9~1.8个肝小叶间胆管。可因感染、代谢及内分泌疾患伴发此病,使胆管数量明显减少。Alagille综合征是同时伴有心脏、脊椎和眼病变的先天性疾病。②Caroli 病:即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主要发生于肝内中小胆管,可伴发胆管炎。如果病变范围较广,影响胆汁畅通。伴有肝纤维化时称Caroli综合征。③硬化性胆管炎:肝内大胆管硬化、阻断胆流。④郎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郎罕细胞浸润胆管,阻塞胆流。

4混合性肝胆性黄疸

有些患者是肝细胞和胆管系统同时受累,最常见于婴儿期巨细胞病毒(CMV)重症感染。患者除出现病理性肝脏体征,血ALT和总胆红素增高外,血直接胆红素多,占总胆红素的30%以上,部分还会出现大便色浅,难与肝外胆管闭锁鉴别。不过,CMV肝炎常有病情逐渐好转的趋向。新生儿静脉营养引起的黄疸也属此类。

非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有毒害细胞的作用;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对人体细胞无明显毒害作用。除Crigler-Najjar综合征易发生核黄疸,甚至引起患婴死亡外,在其他众多肝胆性黄疸患者,尽管血液中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量都可增多,但无明显毒害作用。除黄疸外,其他临床征象均由其基础疾病所引起。所以我们要积极寻找病因,及时予以治疗。如先天性肝外胆道闭锁,应在并发肝硬化前发现,予以手术矫治,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Gourley GR.Neonatal jaundice and disorders of bilirubin metabolism[M]//Suchy FJ,Sokol RJ,Ballistreri WF.Liver disease in children.3rd e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270-309.

[2]董永绥.婴儿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思路[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1):1-3.

(收稿日期:2009-07-02)

小儿推拿教学计划

《小儿推拿》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划分了对口升学和就业两个方向,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本课程开设主要针对于在三年级就业班。现阶段就业班学生总人数94人,由于是第一次教2014级的专业课程,所以对大部分学生的情况不很熟悉,主要是从班主任和以往带成人推拿实训课程中总结的一些情况,对于2014级就业班学生总体来说在学习方面还是比较认真,动手能力比较强,再加上就业目标明确,学习的动力更足。当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学生在学习水平方面参差不齐,就业班人数较多,对于之后实训课的开展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态度不够认真,在平时的理论和实训过程中,眼高手低,不能够自觉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学习,针对这些问题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亟待改善。 二、教材简析 《小儿推拿》教材选用为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主编佘建华。此版本教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教学重点,知识点明确,有与之匹配的教学大纲。本教材是第二次使用,对于教材中的内容更加熟悉,书中的一些纰漏及时予以标注更改。 三、教学任务 《小儿推拿》是推拿专业得而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用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穴位,用来预防和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学,是我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必修课。《小儿推拿》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知识,阐述用推拿手法防治小儿推拿常见疾病的基本规律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小儿推拿手法操作技能及运用辨证施治,整体观念指导小儿推拿临床工作的能力;介绍相关儿科学的基本知识。在本课程结束时,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推拿相适应的病种,对于就业班的学生更好地指导就业。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小儿推拿手法和特定穴位的操作及应用、小儿推拿禁忌证、小儿推拿疗效显着的常见病症的诊治。 熟悉: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诊断方法、小儿推拿特点、影响手法的补泻因素、小儿推拿常用介质、小儿推拿治疗有效的常见病证的诊治。 了解: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生长发育一般规律、小儿喂养方式和保健措施、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小儿推拿辅助治疗有效的常见病症。 (二)、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熟练地手法技巧,并能根据临床具体病症,从辨证、辨证论治入手拟订治疗原则、推拿处方,合理组合推拿手法。通过系统的学习,能运用所掌握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一定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对症处理的能力,并能将熟练地手法和合理的操作步骤,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新生儿生理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 ol/L(15mg/dl)。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 (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公升; (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 (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 (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编辑本段] 常见的几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鉴别诊断》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 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新生儿黄疸试卷及答案图文稿

新生儿黄疸试卷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新生儿黄疸 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空5分) 1、约60%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可于生后() A、生后1~2天出现黄疸 B、生后2~3天出现黄疸 C、生后2~4天出现黄疸 D、生后2~5天出现黄疸 E、生后2~6天出现黄疸 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B、血清胆红素>205μmol/L (12mg/dl) C、足月儿黄疸持续>2周,早产儿黄疸持续>4周 D、黄疸退而复现 E、血清结合胆红素>17.1μmol.L(1mg.dl) 3、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生后2~5天出现黄疸 B、一般情况良好 C、足月儿14天内消退 D、早产儿4周内消退 E、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 4、母乳性黄疸出现黄疸的时间() A、多于生后1天 B、多于生后2~3天 C、多于生后4~7天 D、多于生后8~9天 E、多于生后10天 5、母乳性黄疸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多于生后4~7天出现黄疸

B、血清胆红素可>342μmol/L(20mg/dl)但尚无核黄疸报告 C、胆红素在停止哺乳24~72小时后即下降 D、胃纳差,体重不增 E、继续哺乳1~4月胆红素亦降至正常 6、新生儿出生3天后出现黄疸者,下列哪项不可能() A、败血症 B、新生儿肺炎 C、胆道闭锁 D、母乳性黄疸 E、新生儿溶血病 7、足月儿出生7天后出现黄疸,下列哪项诊断是不可能的() A、败血症 B、ABO溶血病 C、新生儿肺炎 D、胆道闭锁 E、母乳性黄疸 8、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者,应首先考虑() A、新生儿肝炎 B、胆道闭索 C、新生儿溶血病 D、败血症 E、母乳性黄疸 9、新生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者最常见的是() A、败血症 B、母乳性黄疸 C、新生儿肺炎 D、生理性黄疸 E、胆道闭索 10、患儿出生一天,足月顺产,24小时内出现黄疸,嗜睡,吸吮无力,肝脾肿大较轻。该患儿拟采用光照疗法光照需多长时间可使血清胆红素下降() A、6~8小时 B、8~12小时 C、12~24小时 D、16~28小时 E、18~30小时 11、可使新生儿黄疸加重的因素下列哪项不正确()

小儿推拿手法与常见病治疗

小儿推拿与常见病的治疗 小儿推拿手法是与成人推拿手法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大多数的手法是既可应用于成人,也可应用于小儿。其实,由于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在手法应用上各有侧重而已。小儿推拿的手法特别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儿的年龄的大小,在手法操作次数或时间上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说,年龄大病情重者,操作次数多时间长,年龄小病情轻的,操作次数少时间短。 小儿推拿是以小儿疾病为治疗范围,并有独特的诊查手段、穴位及操作方法,除了在阐述病因病机时注意生命特点,在应用四诊时注意望诊,在辩证中以五脏辩证为主外,小儿推拿的特点有这样几个方面:在经学方面,提出五指经学通联的观点,有特定穴位,这些穴位大多集中在头面及上肢部,并且穴位不仅是点状,也有线状、面状,如前臂的三关和六腑穴都是线状,而面部的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诸穴均为面状穴,特定穴位的点、线、面状分布的特点更能反映推拿与手法制定为主的特点。 诊断中发展了四诊法,治疗上更重视追根施治和五行生克等基本法则。 1.上肢部 1)脾土 位置:拇指螺纹面,拇指桡侧缘。 主治:消化不良、泄泻、呕吐、疳积等。 临床应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常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形体消瘦、消化不良等;清脾经能清热祛湿,常用于恶心呕吐、湿热腹泻等。小儿脾胃虚弱不易攻伐太过,故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脾壮挟持者当用清法。 补脾土法: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做旋转推法,或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清脾经法: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补法300~400次,清法100~200次。 2)肝木 位置:食指螺纹面。

主治:因风抽搐、烦躁不宁、目赤等。 临床应用: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虚证需用补法时,则应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补肾养肝法,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常与退六腑,清心火等配伍,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以及目赤等症。 补:100~200次,清:200~400次。补肝经法,小儿食指螺纹面上旋推法。清肝经法,由指尖向指根直推。 3)心火 位置:中指螺纹面。 主治:高热和神昏、烦躁不宁、目赤、惊搐、小便赤涩。 临床应用,心经宜清不宜补,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时易惊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清心经,能清热泻心火,常用于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症。多与清小肠,青天河水等配伍应用。 补心经法:在小儿中指螺纹面作旋转推法。请心经法,由指尖向指根直推。泻心火法,在中指螺纹面上夹之。 4)肺金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 主治:咳嗽痰稠、感冒发热、咽喉肿痛。 临床应用,补肺经,则宜补益肺气,与补肾经配伍,用于治肺气虚损、咳嗽气喘。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与青天河水、退六腑等配伍,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痰多等肺经实热症。 操作,补肺经法,在无名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推法。清肺经法,在螺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补、清法,200~300次。 5)肾水 位置:小指螺纹面。 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尿频、虚喘咳嗽。 临床应用,补肾经能补肾益脑,与揉命门、肾俞合用,能补下元,与补肺经合用,能养阴润肺,常用于治疗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泄,多尿遗尿。

新生儿黄疸

一、概述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的症状。新生儿黄疽是新生儿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新生儿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故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胆红素生成较多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8.8mg/kg,而成人仅为3.8mg/kg。其原因是:胎儿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故生成的红细胞数较多,出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红细胞相对过多、破坏亦多;胎儿血红蛋白半衰期短,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形成胆红素的周期缩短;其他来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如来自肝脏等器官的血红素蛋白(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P450等)和骨髓中无效造血(红细胞成熟过程中有少量被破坏)的胆红素前体较多。 2、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响血中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较足月儿为低,均使运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3、肝功能发育未完善①初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5~10天后才达成人水平;②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即肝细胞内脲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含量低且活力不足(仅为正常的0~30%),不能有效的将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此酶活性在一周后逐渐正常;③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易致胆汁郁积。 4、肠肝循环的特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且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吸收经门脉而达肝脏。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当新生儿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状态时黄疸加重。 二、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1、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目前对民既往沿

新生儿黄疸分辨

(一)生理性黄疸 (1)在生后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2)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疸高峰期不超过12毫克/分升,早产儿不超过15毫克/分升。(3)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产儿黄疸一般在第3周内消退。(4)小儿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二)病理性黄疸 有下列表现之一时常揭示黄疸为病理性:(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分升;(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新生儿黄疸,由于凝血酶不足,葡萄糖全酸转化酶也不足,所以胆红代谢受影响。一旦孩子生下来后,足月儿50%有黄疸,早产儿80%有黄疸。 黄疸分生理性,病理性。 生理性黄疸是孩子出生后2-3天有点黄,4-5天后更黄,7-10天慢慢消失。早产儿黄的比较重一些,消失的晚一些,大概要3-4周。 高胆红血症:足月儿12毫克/分升,早产儿超过15毫克/分升,这样就要进行一些处理了。 如果胆红素超过20毫克/分升,就很高了,必须要进行治疗。孩子有可能精神不好,嗜睡,容易有后遗症。 病理性黄疸:和溶血有关系。如: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这个可以用静丙球蛋白治疗。 败血症:同时有感染的症状,发烧、腹泻,这需要尽快地治疗。 胆汁淤积:这种黄是比较暗淡的黄,这时候可以用利胆药。 胆道闭锁:孩子一般是持续的黄疸加重,肝功硬,这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新生儿肝炎:和病毒感染有关系。 母乳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退了,又有黄色了。孩子吃奶很好,没有情况。这时后,要停母乳2-3天,黄疸就会消失了。之后可以继续吃母乳。 新生儿生理黄疸护理方法 新生儿有个特殊的生理现象,出生后会出现黄疸,称为生理性黄疸。如果年长儿及成人发生黄疸就不正常了。足月新生儿一般生后2~3天出现,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生后2~4天黄疸最明显,1周左右就消退了。 观察黄疸一定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如果屋子里光线暗或在灯光下则看不清,父母应及时观察这一现象。生理性黄疸血胆红素在2~12毫克/分升。 早产儿,低体重儿(小于2500克)生理性黄疸出现较晚,一般生后3~5天出现,6~8天达到高峰,黄疸的程度也比足月儿重,血胆红素可达15毫克/分升,而且黄疸消退的时间也比较晚,7~9天开始消退,2~3周才退净。 为什么会发生生理性黄疸呢?胎儿为了适应胎内缺氧的环境,他的红细胞体积大、数量多,以便携带更多的氧气和营养,供给胎儿的需要。出生后新生儿开始用肺呼吸,多余的红细胞被破坏而产生过多的胆红素,肝脏转化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差,使胆红素在血中堆积所造成的。 新生儿在头1~2天的红细胞总数可高达每立方毫米500~700万,1个月末逐渐下降至450~460万。另外,正常情况下,胆红素在肠道内由于细菌的作用,才能变成尿胆元及粪胆元排出体外,而使大便色黄。刚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内细菌少,不能将肝脏所转化的全部胆红素处理掉,这些胆红素也是造成生理性黄疽的另一个原因。另外,新生儿的肝脏本身发育不够完善,肝酶活力差,不能有效地处理大量的胆红素。所以容易发生新生儿黄疸。家庭护理要点 1.生理性黄疸是一种生理现象,孩子没有什么不舒服,因此发现黄疸不要着急,此期间可用些葡萄糖冲水喝,糖水的利尿作用可使胆红素加速排出。吃奶不好及饥饿可能使生理性黄疽加重延长。 2.各种急慢性疾病也可使生理性黄疸加重或延长,应积极治疗这些疾病。 3.应注意与迅速出现的严重的病理性黄疸相鉴别,观察黄疸进展情况,出生后黄疸发生的时间、部位、程度变化,有无肌张力低下、嗜睡、吸吮反射减弱、发烧、岖吐等情况。若出现上述表现,切莫延误病情,失去治疗时机。 怎样分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出生2-3天后,皮肤、黏膜会发生黄疸现象,并且逐渐加深,到5-7天时最明显,一般在10天左右逐渐消退。在黄疸期间,宝宝的吃、睡和哭声都正常,没有什么变化,这种黄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称为“生理性黄疸”。 当发现宝宝有黄疸时,要仔细观察。首先要注意黄疸出现的时间。如果在生后2天内就有黄疸出现,或15天后黄疸仍不消退,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黄疸,这就不是生理性黄疸了,而是其他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阻塞、新生儿肝炎等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如果在出现黄疸时颜色很深,同时伴有精神差、吃奶不好、发热、大便颜色不是黄色而是灰白色,小便深黄色,甚至有高热、抽筋等表现,这可不是生理性黄疸了,是严重疾病的表现,如肠道闭锁、败血症、脑膜炎等,应该迅速去医院检查,即时治疗。 因此观察宝宝是否有黄疸时最重要的。看宝宝是否有黄疸,最好看脸部和眼睛,让宝宝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就会很清楚。轻的黄疸可以用食指轻轻按压宝宝的鼻尖和额部,然后很快松开,观察鼻尖或额部皮肤的色泽是否黄染就一目了然了。 怀疑为母乳性黄疸时,可以暂时停止母乳喂养2-3天,改喂牛乳。如果该喂牛乳后黄疸很快消退,可以确定为母乳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母乳可以继续喂,自然等待黄疸消退。 新生儿黄疸原因 保定肝病专家介绍,“黄疸”又叫做“高胆红素血症”,就是血液中的胆红素偏高,而使得皮肤看起来黄黄的。“胆红素”主要是血红素进行分解、代谢而产生的,红血球中

新生儿黄疸要点

新生儿黄疸分类 新生儿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 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 (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公升; (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 (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 (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编辑本段新生儿黄疸正常值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出现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主要症状为皮肤、黏膜、巩膜发黄,孩子食欲不振、不安躁动,体温可能也会有所上升。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临床上有60%的足月产宝宝在出生后一周内会出现黄疸,80%的早产儿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代谢异常,血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的一种疾病,具体又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那么,怎么区分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呢?新生儿黄疸正常值是多少? 新生儿黄疸的正常值是以血清胆红素为参考指标的,只要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即为正常。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 一、病因 1、感染性①新生儿肝炎;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 2、非感染性①新生儿溶血;②胆道闭锁;③胎粪延迟排出;④母乳性黄疸; ⑤遗传性疾病;⑥药物性黄疸;⑦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 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 二、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其增高的生理范围随日龄 而异。 24h 48h内 72h内及以后(mg/dl) 足月儿 <6 <9 <12.9 早产儿 <8 <12 <15 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都在正常范围。尿中无胆红素或过多的尿胆原,肝功能正常。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三、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TCB>6mg/dl; 2、足月儿TCB>12.9mg/dl,早产儿>15mg/dl; 3、血清结合胆红素>1.5mg/dl; 4、TCB每天上升>5mg/dl,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5、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 胆红素脑病:当血清胆红素〉342μmol/L (20mg/dl),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患儿出现精神反应差,食欲不振,拒乳,以后出现尖叫、凝视、角弓反张甚至抽搐等症状。

四、新生儿黄疸的观察 1、皮肤黄染是本病早期的唯一症状,新生儿是一特殊的群体,不能自我表达,完全 依赖我们细致的观察。黄疸患儿注意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皮肤颜色、范围以及大小便颜色,最重要是注意观察有无神经系统反应,如原始反射、吸吮吞咽及肌张力情况。 2、精神状态: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 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皮肤颜色: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 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 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4、吃奶情况: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高峰期有时吃奶差,但随着黄疸的消退,很快恢复正常。若发现婴儿反应差、吃奶差,应及时查找原因,排除新生儿败血症的可能。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5、粪便、尿液: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 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6、生命体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 生。 7、了解母儿情况: 了解母亲有无糖尿病等合并症, 有无早产、宫内窘迫、感染以 及父母是否ABO血型等易诱发新生儿黄疸、甚至溶血的高危因素。对于存在上述因素的新生儿早期加强观察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查房00教学文案

新生儿黄疸查房记录 疾病介绍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通常新生儿在出生2天后,肉眼就可以看出皮肤有点黄,在3-5天到达高峰,7-10天多半就会消失,这时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256umol/L属正常范围,此黄疸即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可以有以下情况: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205-256umol/L;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因为新生儿不需要那么多的红细胞。红细胞被破坏的代谢产物就是胆红素,如果胆红素太高,即“高胆红素症”,会引起黄疸。一般胆红素分为直接型与间接型,直接型胆红素主要是肝脏胆道的问题所致;间接型的黄疸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使胆红素太高,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胆红素脑病),引起死亡或出现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病人基本情况介绍 XXX,男,6天,因发现皮肤黄染3天,化验单提示:总胆红素为292.13umol/L,间接胆红素284.10umol/L而入院。 入院时情况:T37.0℃P145次/分R46次/分wt3450g 患儿口唇红润,四肢温暖,各原始反射可,全身皮肤重度黄染,手掌及足掌见黄染,前囟张力不高,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正常,双肺呼吸音轻,心律齐,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可扪及,脾未触及,吃奶好,无吐奶、呛奶,二便正常。 入院护理评估 患儿于2011-11-24入院,2011-11-24采集病史,患儿父亲陈述病史。 入院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主治医生:XXX 责任护士:XXX 患儿胎龄足月,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3450g,出生时Apgar评分不详,出生后配方奶喂养,无吐奶、呛奶,已排大、小便。患儿第一胎第一产,父母体健,否认孕期感染史,服药史,否认传染史及其他家族遗传史。 辅助检查:白细胞增高,红细胞降低,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主要诊治过程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给予蓝光照射疗法,茵栀黄、香丹、水溶维生素对症治疗。 护理诊断与护理目标 根据患儿的入院护理评估,制定如下护理诊断和护理目标。 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2.婴儿喂养困难与患儿吸吮能力差、摄入不足有关 3.知识缺乏家长缺乏本病的并发症及护理知识。 护理目标:

新生儿黄疸试卷及答案

新生儿黄疸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空5分) 1、约60%足月儿与80%以上的早产儿可于生后( ) A、生后1~2天出现黄疸 B、生后2~3天出现黄疸 C、生后2~4天出现黄疸 D、生后2~5天出现黄疸 E、生后2~6天出现黄疸 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下列哪项就是错误的( ) A、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B、血清胆红素>205μmol/L(12mg/dl) C、足月儿黄疸持续>2周,早产儿黄疸持续>4周 D、黄疸退而复现 E、血清结合胆红素>17、1μmol、L(1mg、dl) 3、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下列哪项就是错误的( ) A、生后2~5天出现黄疸 B、一般情况良好 C、足月儿14天内消退 D、早产儿4周内消退 E、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 4、母乳性黄疸出现黄疸的时间( ) A、多于生后1天 B、多于生后2~3天 C、多于生后4~7天 D、多于生后8~9天 E、多于生后10天 5、母乳性黄疸的特点,下列哪项就是错误的( ) A、多于生后4~7天出现黄疸 B、血清胆红素可>342μmol/L(20mg/dl)但尚无核黄疸报告 C、胆红素在停止哺乳24~72小时后即下降 D、胃纳差,体重不增 E、继续哺乳1~4月胆红素亦降至正常 6、新生儿出生3天后出现黄疸者,下列哪项不可能( ) A、败血症 B、新生儿肺炎 C、胆道闭锁 D、母乳性黄疸 E、新生儿溶血病 7、足月儿出生7天后出现黄疸,下列哪项诊断就是不可能的( ) A、败血症 B、ABO溶血病 C、新生儿肺炎 D、胆道闭锁 E、母乳性黄疸 8、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者,应首先考虑( ) A、新生儿肝炎 B、胆道闭索 C、新生儿溶血病 D、败血症 E、母乳性黄疸 9、新生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者最常见的就是( ) A、败血症 B、母乳性黄疸 C、新生儿肺炎 D、生理性黄疸 E、胆道闭索 10、患儿出生一天,足月顺产,24小时内出现黄疸,嗜睡,吸吮无力,肝脾肿大较轻。该患儿拟采用光照疗法光照需多长时间可使血清胆红素下降( ) A、6~8小时 B、8~12小时 C、12~24小时 D、16~28小时 E、18~30小时 11、可使新生儿黄疸加重的因素下列哪项不正确( ) A、饥饿 B、缺氧 C、便秘 D、失水 E、低热 12、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就是( ) A、皮肤发亮,水肿毳毛多 B、皮肤色红润,皮下脂肪丰满,毳毛少 C、肝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低 D、呼吸常不规则,甚至呼吸暂停 13、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原因与以下哪项无关:( ) A、红细胞量多,寿命短 B、肝脏Y、Z蛋白含量少 C、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下 D、肠道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有哪些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有哪些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保健人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儿黄疸时间延长了,不但满月时黄疸不退,甚者可达数月。可以庆幸的是,这种因母乳喂养引起的黄疸一般仅为轻、中度,很少引发核黄疸。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是因为婴儿喂养母乳而出现的黄疸。过去认为母乳喂养的婴儿大约只有1%~2%可出现母乳性黄疸,但近年来由于此病逐渐被重视,其实际发病率可能远高于此值。文献报道母乳性黄疸在病因学上可占新生儿黄疸的82.7%。为什么喂母乳会造成黄疸呢?现代医学认为有两种原因: 一、肠-肝循环增加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母乳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二、肠道菌群 最近几年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儿肠道内β-GD丰富,肠道内β-GD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β- 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2.肠内β-GD活性高,新生儿小肠中β-GD活性高,为成人的10倍。 3.胆红素排泄少,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胆红素重吸收多,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母乳性黄疸的孩子一般情况好,肝功能正常,不影响生长发育,不用停喂母乳。要知道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要想见效,手法的正确和穴位的准确都是首要的。今天山东金医典的老师们就为大家整理了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小儿推拿穴位和手法,希望对大家学习小儿推拿有所帮助。 大肠经 【功效】清利肠腑,主治腹泻、便秘、积滞等。 【手法】在食指外侧,向指尖方向推为清,向虎口方向为补,来回推为清补,一般用清补法。 【演示】 胃经 【功效】清脾胃积热,降气和胃,消导助运化,治肚子胀满,积食腹痛,恶心呕吐,便秘,厌食。 【手法】自大拇指下端鱼际外缘黄白皮交汇处,离心推至大拇指根部,此为清法;反之为补;一般用清法。 【演示】

肝经 【功效】舒肝理气,发散外邪,平肝镇惊;主治伤风感冒,惊风,夜啼,斑疹。 【手法】一般用清法,习惯称之为平肝;清法一般从食指指根推到指端。 【专家心得】平肝法常与清肺、推天河水配合应用。起退热,治肺炎的作用。 【演示】 脾经 【功效】健脾益气,调理中焦。主治腹泻、积滞、便秘、唇裂肿痛,口舌生疮,软骨病、瘫痪,虚性咳嗽。 【手法】大拇指末节外侧,离心推之为清,向心推之为补,来回推之为清补。 【演示】

肾经 【功效】和气血,调阴阳,分寒热。主治寒热往来,气血不和,胸膈满闷。 【手法】分阴阳穴在小天心穴往上,掌横纹中间略上处,用拇指罗纹面从穴位中间向左右分推。 【演示】 板门 【功效】宽胸膈,利肠胃,主治呕吐、腹泻、幽门狭窄、痉挛、贲门松弛等。 【手法】以拇指端点住鱼际中点,左右旋揉同数。 【演示】

内八卦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专家心得】五脏之气不调,诱发胸膈作闷,痰火郁结,咳嗽交作,小儿百日咳等,都可用运八卦法,以宽胸利膈,开郁降气,且能助气调气,加强中气运化力量,消化食积。 【演示】 小天心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新生儿黄疸试卷及答案

新生儿黄疸 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空5分) 1、约60%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可于生后() A、生后1~2天出现黄疸 B、生后2~3天出现黄疸 C、生后2~4天出现黄疸 D、生后2~5天出现黄疸 E、生后2~6天出现黄疸 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B、血清胆红素>205μmol/L(12mg/dl) C、足月儿黄疸持续>2周,早产儿黄疸持续>4周 D、黄疸退而复现 E、血清结合胆红素>17.1μmol.L(1mg.dl) 3、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生后2~5天出现黄疸 B、一般情况良好 C、足月儿14天内消退 D、早产儿4周内消退 E、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 4、母乳性黄疸出现黄疸的时间() A、多于生后1天 B、多于生后2~3天 C、多于生后4~7天 D、多于生后8~9天 E、多于生后10天 5、母乳性黄疸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多于生后4~7天出现黄疸 B、血清胆红素可>342μmol/L(20mg/dl)但尚无核黄疸报告 C、胆红素在停止哺乳24~72小时后即下降 D、胃纳差,体重不增 E、继续哺乳1~4月胆红素亦降至正常 6、新生儿出生3天后出现黄疸者,下列哪项不可能() A、败血症 B、新生儿肺炎 C、胆道闭锁 D、母乳性黄疸 E、新生儿溶血病 7、足月儿出生7天后出现黄疸,下列哪项诊断是不可能的() A、败血症 B、ABO溶血病 C、新生儿肺炎 D、胆道闭锁 E、母乳性黄疸 8、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者,应首先考虑() A、新生儿肝炎 B、胆道闭索 C、新生儿溶血病 D、败血症 E、母乳性黄疸 9、新生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者最常见的是() A、败血症 B、母乳性黄疸 C、新生儿肺炎 D、生理性黄疸 E、胆道闭索 10、患儿出生一天,足月顺产,24小时内出现黄疸,嗜睡,吸吮无力,肝脾肿大较轻。该患儿拟采用光照疗法光照需多长时间可使血清胆红素下降() A、6~8小时 B、8~12小时 C、12~24小时 D、16~28小时 E、18~30小时 11、可使新生儿黄疸加重的因素下列哪项不正确() A、饥饿 B、缺氧 C、便秘 D、失水 E、低热

新生儿黄疸试卷及答案精编版

新生儿黄疸试卷及答案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新生儿黄疸 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空5分) 1、约60%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可于生后() A、生后1~2天出现黄疸 B、生后2~3天出现黄疸 C、生后2~4天出现黄疸 D、生后2~5天出现黄疸 E、生后2~6天出现黄疸 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B、血清胆红素>205μmol/L(12mg/dl) C、足月儿黄疸持续>2周,早产儿黄疸持续>4周 D、黄疸退而复现 E、血清结合胆红素>17.1μmol.L(1mg.dl) 3、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生后2~5天出现黄疸 B、一般情况良好 C、足月儿14天内消退 D、早产儿4周内消退 E、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 4、母乳性黄疸出现黄疸的时间() A、多于生后1天 B、多于生后2~3天

C、多于生后4~7天 D、多于生后8~9天 E、多于生后10天 5、母乳性黄疸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多于生后4~7天出现黄疸 B、血清胆红素可>342μmol/L(20mg/dl)但尚无核黄疸报告 C、胆红素在停止哺乳24~72小时后即下降 D、胃纳差,体重不增 E、继续哺乳1~4月胆红素亦降至正常 6、新生儿出生3天后出现黄疸者,下列哪项不可能() A、败血症 B、新生儿肺炎 C、胆道闭锁 D、母乳性黄疸 E、新生儿溶血病 7、足月儿出生7天后出现黄疸,下列哪项诊断是不可能的() A、败血症 B、ABO溶血病 C、新生儿肺炎 D、胆道闭锁 E、母乳性黄疸 8、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者,应首先考虑() A、新生儿肝炎 B、胆道闭索 C、新生儿溶血病 D、败血症 E、母乳性黄疸 9、新生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者最常见的是() A、败血症 B、母乳性黄疸 C、新生儿肺炎 D、生理性黄疸 E、胆道闭索 10、患儿出生一天,足月顺产,24小时内出现黄疸,嗜睡,吸吮无力,肝脾肿大较轻。该患儿拟采用光照疗法光照需多长时间可使血清胆红素下降() A、6~8小时 B、8~12小时 C、12~24小时 D、16~28小时 E、18~30小时

新生儿黄疸试卷及答案

新生儿黄疸试卷及答 案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新生儿黄疸 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空5分) 1、约60%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可于生后() A、生后1~2天出现黄疸 B、生后2~3天出现黄疸 C、生后2~4天出现黄疸 D、生后2~5天出现黄疸 E、生后2~6天出现黄疸 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B、血清胆红素>205μmol/L(12mg/dl) C、足月儿黄疸持续>2周,早产儿黄疸持续>4周 D、黄疸退而复现 E、血清结合胆红素>μ() 3、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生后2~5天出现黄疸 B、一般情况良好 C、足月儿14天内消退 D、早产儿4周内消退 E、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 4、母乳性黄疸出现黄疸的时间() A、多于生后1天 B、多于生后2~3天 C、多于生后4~7天 D、多于生后8~9天 E、多于生后10天 5、母乳性黄疸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多于生后4~7天出现黄疸 B、血清胆红素可>342μmol/L(20mg/dl)但尚无核黄疸报告 C、胆红素在停止哺乳24~72小时后即下降

D、胃纳差,体重不增 E、继续哺乳1~4月胆红素亦降至正常 6、新生儿出生3天后出现黄疸者,下列哪项不可能() A、败血症 B、新生儿肺炎 C、胆道闭锁 D、母乳性黄疸 E、新生儿溶血病 7、足月儿出生7天后出现黄疸,下列哪项诊断是不可能的() A、败血症 B、ABO溶血病 C、新生儿肺炎 D、胆道闭锁 E、母乳性黄疸 8、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者,应首先考虑() A、新生儿肝炎 B、胆道闭索 C、新生儿溶血病 D、败血症 E、母乳性黄疸 9、新生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者最常见的是() A、败血症 B、母乳性黄疸 C、新生儿肺炎 D、生理性黄疸 E、胆道闭索 10、患儿出生一天,足月顺产,24小时内出现黄疸,嗜睡,吸吮无力,肝脾肿大较轻。该患儿拟采用光照疗法光照需多长时间可使血清胆红素下降() A、6~8小时 B、8~12小时 C、12~24小时 D、16~28小时 E、18~30小时 11、可使新生儿黄疸加重的因素下列哪项不正确() A、饥饿 B、缺氧 C、便秘 D、失水 E、低热 12、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是()

新生儿黄疸

模块八 任务6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复习提问】 1.足月儿颅内出血的原因?产伤 2.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先兴奋后抑制 【案例】 小儿20 天,足月顺产,2周末黄疸加深,粪便色变浅,拒食。体格检查: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无异常,肝右肋下3.5cm,质中,脾左肋下1cm;血白细胞10 X 109/ L ,血清总胆红素265 μmol / L。 临床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思考: 1.发生病理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至少达到多少? 2.引发该患儿黄疸的可能疾病是什么?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具备正确使用蓝光疗法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的能力;具备为感染性病因引起新生黄疸的患儿处理感染病灶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典型临床表现、胆红素脑病的诊断标准并掌握常见护理诊断及主要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病理性黄疸患儿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指导患儿家长正确喂养患儿的能力;培养学生沟通表达及合作的能力;具备为患儿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定义(图片)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引起黄疸的原因多而复杂,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严重后遗症。(视频)

二、病因 (1)感染性:①新生儿肝炎:大多数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出生时通过产道被感染,以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为常见;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由于细菌的毒素作用于红细胞,加速红细胞破坏、损伤肝脏细胞,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疽加重。 (2)非感染性:①新生儿溶血:ABO 系统和Rh 系统血型不合最为常见;②胆道闭锁:肝肠循环受阻,胆红素排泄不畅,血清含量增高;③胎粪延迟排出;④母乳性黄疽:发生率0.5%~2%;⑤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等;⑥药物性黄疸:如维生素K 3、K 4、樟脑丸等;⑦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原因可加重黄 疸。 三、临床表现 1. 新生儿肝炎 一般黄疸于生后2~3周出现,并逐渐加重伴拒食、体重不增、大便色浅,尿色深黄,肝(脾)肿大。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伴肝功能异常。 2. 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 由于细菌毒素作用,加快红细胞破坏、损坏肝细胞所致。黄疸于一周内出现,或黄疸退而复出并进行性加重,并伴全身中毒症状,有感染病灶,以脐炎、皮肤脓疱疮引起最多见。早期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或两者均高;晚期则以结合胆2.结合运送胆红素能力弱:新生儿出生后的短暂阶段有轻重不等的酸中毒,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 3.肝脏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新生儿肝细胞内Y 、Z 蛋白含量低,出生后5~10天才可达到成人水平。早产儿血中自蛋白数量少,胆红素的联结运送延缓。 4.肝脏酶系统功能不完善: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基转移酶的量少,且酶的活力不足,不能将未结合胆红素有效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以至于未结合胆红素潴留在血液中。 5.肠肝循环的增加:出生后,由于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排出体外,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将结合的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再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较低,仅为成人的1%~2%,所以极易出现黄疸。当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时,更易出现黄疸或使原有黄疽加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