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制度环境、会计国际趋同与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制度环境、会计国际趋同与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制度环境、会计国际趋同与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制度环境、会计国际趋同与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制度环境、会计国际趋同与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文章以2000—2011年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Ohlson(1995)的价格模型为基础,实证检验了制度环境对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的影响。文章选取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会计师事务所、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4个制度环境因素,研究了2000—2006年和2007—2011年间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制度环境因素对于会计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差异,检验了2007年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新准则实施后,A股和H股两个市场上AH股公司会计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都有显著提高,说明我国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会计盈余信息质量;金融业市场化程度越高,会计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越低;“四大”审计反而会降低A股市场会计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AH股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越高,会计盈余信息在A股市场上的价值相关性越低;AH股公司独立董事比重对于A股市场上的会计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制度环境;国际趋同;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出来,信息使用者提高了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注和需求,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深远意义。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向国际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趋同对于提高一个地区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是至关重要的。2007年1月1日起,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实施39项新《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达到实质趋同,我国上市公司境内外差异基本消除(刘玉廷,2008)。由于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会计准则的质量,也受到会计准则执行效果的影响,而准则的执行效果与各国不同的制度环境息息相关。在我国转型期经济和新兴资本市场的背景下,研究影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制度环境因素尤为重要。本文将从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会计师事务所、股权结构、独立董事角度研究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除了受到准则的影响,还受到哪些宏观和微观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以期为我国探索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执行效果提供一些启示。

二、文献综述

Holger Daske,Luzi Hail,Christian Leuz和Ro-

drigo Verdi(2008)发现国际会计准则带来了市场流动性的增加、公司资本成本下降以及公司的权益资本价值上升,研究结果充分支持了采用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但同时也提出了单纯依靠强制执行国际会计准则并不足以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Christian Leuz(2003)认为除了会计准则这一因素,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同样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Hung、Subramanyam(2007)以1998—2002年间首次采用IAS的80家德国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检验了采用IAS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发现与德国会计准则相比,IAS下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一、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理论概念与实证表达 会计信息用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虽然满足程度各异,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即“有用性”,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差异导致对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判断各不相同。在现有会计理论框架中,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主要体现为“相关性”和“可靠性”,即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 1.相关性与可靠性:理论概念 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权威的定义与解释来自于FASB和IASB。FASB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2号》(SFAC No.2)中将相关性定义为:“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件的结果做出评价或预测,或者证实、修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有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将可靠性定义为“能够表达意在表达的事项。”可靠的信息指“真实、可验证和中立的信息”。IASB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列示相关性的判断标准为:“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可靠性的判断标准为:“当会计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根据上述定义,笔者认为,相关性包括以下几点涵义:(1)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联,并具有影响使用者经济决策的能力;(2)信息对决策所起的作用,是指将相关的信息输入预测过程,从而增强决策者预测的能力,证实或纠正过去的评价;(3)信息对决策有用,必须要在信息失去其决策作用前及时地提供给决策者。可靠性则要求会计信息客观地反映交易和事项的情况。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相互倚重的,二者共同衡量会计信息的应用价值。 2.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实证解释 由于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研究围绕资本市场价值与会计信息的关系展开,会计理论中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实证研究中统一为“价值相关性”。 在目前的实证研究框架下,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定义为:会计信息与权益市场价值之间具有预测性的联系。该定义基本体现FASB相关性定义的核心。会计信息要具有价值相关性,即与股票价格之间具有显著的预测相关性,必须能够反映与投资者评价企业价值有关的信息,同时足够可靠地反映在股票价格中。只有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时,才能够对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具体地,Francis & Schipper(1999)归纳了实证研究中对价值相关性的四种解释:

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了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 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购股权、局部利益以及晋升机会等。有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又包括了部分关联股东,甚至政府官员。 二、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 盈余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紧密相关。当然,究其根源还是公司内部不合理的权力安排的结果。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下面,我们分析盈余管理形成的具体原因。 原因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道德背离。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在一系列契约组合中,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通常采用“委托——代理”的关系,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诸方面的矛盾。首先,委托人的目标取向是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而代理人一般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非致力于增加企业的价值。经理人为了避免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出现停滞不前而危及自身地位和利益的情况下,对企业往往采取持续缓慢的发展策略以稳定自己的地位和业绩。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经营者利益不相抵触时,他们才会追求投资收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回归分析

摘要:合理的会计信息量既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又能满足企业控制成本的需求。本文认为,在确定合理信息量之前首先应该确定是否所有会计信息都具有价值相关性,都具有决策有用性。 关键词: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价值相关性 一、引言 近年来,西方学者从多个方面对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同时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研究也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焦点。西方学者的研究是基于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而中国股票市场和投资者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中国股票市场受国家政策影响极大,具有太多的投机性和庄头性。这些特征必然会影响到我国投资者使用会计信息的方式,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我国虽然已有一些关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将会计信息局限于会计盈余和现金流量,而没有考虑其他会计信息。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股票为样本范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会计信息的内容,力求通过一系列的实证分析找到我国a股市场上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特点和我国投资者使用会计信息的特点。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盈余信息和现金流量信息都具有价值相关性,盈余信息的信息含量高于现金流量流量; 假设2:在我国a股市场上并不是所有的会计信息都具有价值相关性; 假设3:不具有价值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也具有决策有用性; 假设4:会计信息的联合使用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投资者已经从依赖的单独的会计信息指标转向综合使用多个会计信息指标。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最近三年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样本年份区间为2006年至2008年。另外,由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在会计盈余、现金流量、收入、成本等方面存在特性,本文从样本中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并且依据如下标准对样本进行了筛选: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剔除表现异常的样本;剔除各变量均值是4个标准差以外的样本;剔除s、st类公司。筛选后,在3个年度的研究区间中共获得了涉及样本12个行业,公司960个(含年度间重复计算),其中2006年 296个、2007年351个、2008年313个。本文采用长时窗,以一年作为研究窗口。本文数据来自ccer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和ccer股票价格收益数据库。 (三)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本文采用股票回报率作为反映公司价值的变量。以每股收益和净资产回报率来衡量年度会计盈余。其中:每股收益eps等于“净利润/期末普通股份总数”;净资产回报率roe等于“净利润/期末股东权益总额”,即“年末roe”。每股经营现金流量cfo等于“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期末普通股份总数”。本文用每股营业收入mrps 来代表收入。“每股营业收入”等于“营业收入/期末普通股份总数”。用每股营业成本mcps 代表成本,每股营业成本等于“营业成本/期末普通股份总数”。首先以每股盈余、净资产回报率、经营现金流量、每股营业收入和每股营业成本的期末值与增量作为自变量,以股票回报率作为因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考察这些会计指标的价值相关性。模型一建立五个方程,方程设计如下: ri,t=α0+α1epsi,t+α2?驻epsi,t+?棕i,t ;ri,t=?茁0+?茁1roei,t+?茁2?驻roei,t+?棕i,t ;ri,t=?酌0+?酌1cfoi,t+?酌2 ?驻cfoi,t+?棕i,t ;ri,t=?姿0+?姿1mrpsi,t+?姿2?驻mrpsi,t+?棕i,t ;ri, t=?滋0+?滋1mcpsi,t+?滋2?驻mcpsi,t+?棕i,t 。 其中,ri,t为股票i第t期的股票报酬率;αi、?茁i、?酌i、?姿i和分别为模型的回归系数;?棕i,t为每个方程的残差项,epsi,t、roei,t、cfoi,t、mrpsi,t和mcpsi,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 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会计071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0-01-08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选题背景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界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盈余管理的实质是盈余管理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本身而言并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策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是,在会计实务界总有一些企业任意改变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恶意地设置秘密准备,人为地进行利润操纵。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侵犯报表使用者的利益,甚至危及社会安定。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和实施立即引起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该准则对一些资产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根据新准则的规定,有以下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计提将不得转回:(1)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2)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3)固定资产;(4)生产性生物资产;(5)无形资产;(6)商誉;(7)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新准则的实施将使得企业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保持相应的谨慎态度,有利于进一步地遏制企业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操纵企业利润,对公司的资产价值以及业绩产生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遏制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地验证。 (二)选题意义 新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披露做了相关的改进,但是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具体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依然还存在有待该井的地方,不可能完全避免盈余管理,所以,盈余管理仍需要规范。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试从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出发,探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如何规范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的盈余管理行为,旨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也为如何规范盈余管理行为提供合理的意见。

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现实问题探讨

摘要: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刻不容缓的。本文认为相关性是一个两方面互动的内容,一方面要求信息提供者满足决策需求,另一方面要需求者理解会计信息,做出理性决策。关键词:会计信息;相关性财务会计的核心或本质是披露对决策者有用的会计信息,即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具有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应该作为财务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1 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定义及内涵 1.1 相关性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定义,相关性应满足以下要求:①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联,并具有影响使用者经济决策的能力。②信息对决策所起的作用,是指将相关的信息输入预测过程,从而增强决策者预测的能力,证实或纠正过去的评价。③信息对决策有用,必须要在信息失去其决策作用前及时地提供给决策者,否则相关的信息也变成为不相关。可见相关性有两个基本质量标志,即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所谓预测价值,就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和现在的事项,并对未来事项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影响其基于这种评价和预测所做出的决策。所谓反馈价值,则指会计信息能对信息使用者以前的评价和预测结果予以证实或纠正,从而促使信息使用者维持或改变以前的决策。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一条规定,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1.2 相关的会计信息才具有价值有用的信息一要真实二要相关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如果信息相关性失去真实性支持,那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相关性,并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同样,如果信息虽然真实可靠,但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去甚远,也会因不具备相关性而失去应有的价值。综合相关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相关的会计信息才有价值,因为只有会计信息能够为信息使用者决策时使用,满足了决策者的需求时,才达到了其最终目的。会计信息追求实质重于形式、坚持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为中心。 1.3 相关性的限制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能拘泥于仅提供传统形式的会计信息,而应致力于采用新形式会计信息,如网络、电子信息等,来提供具有更高相关程度的会计信息。同时要求使用者提高理解会计信息并将其转换为决策的能力。对于同一个会计报告,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会有不同的看法,毫无疑问,受过会计专业训练的使用者会对会计报告有更深入更准确的理解,因而也就可能做出更为正确的判断;而对一个缺乏财务知识的初次使用者来说,让他看明白财务报告都很困难,更不要说运用这份财务报告来进行决策了。看懂财务报告是对于使用者来说相关性的第一个层面,而在看懂财务报告之后运用所理解的信息进行决策活动,是第二个层次。这就需要信息使用者去掌握更多的会计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从报表获得有用信息,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决策的能力。[!--empirenews.page--] 2 我国会计信息的现状 2.1 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尽管在会计法规、准则、制度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其均侧重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没有对企业如何提高相关性做出具体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来指导企业保证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不注意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是能满足决策者的要求,也不主动去了解决策者需要什么信息,只是按照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即报表、财务状况说明书、附注及解释信息,仅仅是把上述报告报出而已,不去考虑决策者是否能用其进行决策。 2.2 信息质量不高一方面存在冗余过剩,即大量低相关信息存在,另一方面又远远无法满足各方面决策者的需求。会计信息的提供主体拘泥于传统会计信息形式或无力提供具有更高相关性的信息。许多国际性的大企业,都是两头大中间小的组织模式,即大量研发人员,大量销售人员,相对而言,对于会计信息的提供就不那么重视了。国外大企业如此,国内企业的现状更不如人意了。造成这样冗余与缺乏并存的原因,一是传统会计信息形式主要侧重于历史信息而缺乏前瞻性信息。二是侧重于财务信息而忽略非财务信息。三是侧重整体信息而缺乏分部信息。四是侧重于定量信息而缺乏定性信息。五是侧重确定信息而缺乏不确定信息。六是侧重关于有形资产的信

新公司法IFRS的强制采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

珞珈青年学者经济与管理论坛 系列论文之四十五 Luojia Young Scholar Seminar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新公司法、IFRS的强制采用及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 刘启亮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430072) 2009年9月 作者联系方式: 姓名:刘启亮 地址: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0-13信箱邮编:430072 移动电话: ?本文是教育部课题(项目批准号:08JC63006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也得到了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项目(学术类)的支持。

新公司法、IFRS的强制采用及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本文研究法律、IFRS的强制采用分别对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利用我国独有的2003至2008年的制度环境,本文研究发现:首先,在法律责任加重以后,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空间得到了抑制,但伴随着的是费用方面真实盈余管理的增加。其次,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在我国强制实施以后,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增加了,与此同时,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减少了。这可能表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是公司的一套盈余管理组合方式(Zang,2007),当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成本增大以后,公司就会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方式而减少应计盈余管理。反之,当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降低以后,公司就会减少所需成本较高的真实盈余管理而增加应计盈余管理。 关键词:公司法、新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关于国际财务报告的采用是否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抑制盈余操纵是一个争论激烈的热点。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Leuz et al.,2008; Hail et al.,2009)认为,仅仅改变会计准则可能无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抑制公司的盈余操纵行为,各国的制度环境如司法体系等也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方面(Leuz et al.,2003;Cohen et )。Cohen et al.(2008)研究了在美国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法律对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Barth et al.(2008)研究发现,在自愿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情况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自愿采用有助于抑制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是,究竟会计准则和司法体系分别在提高会计信息、抑制盈余操纵行为分别扮演了何种角色,尤其是在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背景下,则尚需进一步研究,其中,关于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公司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影响的问题,目前还尚无相关的经验证据。同时,公司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Zang,2007),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每种盈余管理具体方式所需的成本也不相同。那么,在不同的法律环境和会计准则下,公司会如何选择具体盈余管理方式的组合呢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研究法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强制采用及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在法律和会计准则上的实施情况,则为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独特环境。一方面,我国从2006年1月1日实施新的公司法,新公司法对虚假财务报告和审计失败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的条款,比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更为严厉。同时,从2003年至2006年,我国的会计准则一直较为稳定。这就为我们检验法律对公司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从2007年1月1日,我国上市公司被要求强制采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这样,从2005年1至2008年我国公司面临的法律环境基本相同而实施的会计准则不一样,这就为我们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强制采用对公司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提供了恰当的环境。因此,我们使用我国上市公司2003-2008年的数据来研究上述问题。 本研究发现:首先,在法律责任加重以后,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空间得到了抑制,但伴随而来的是费用方面真实盈余管理的增加。其次,原则导向的新会计准则强制实施以后,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增加了,与此同时,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减少了。这可能表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盈余的一套组合方式(Zang,2007),当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成本增大以后,公司就会转向真实盈余管理。反之,当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减少以后,公司就会减 1这里所说的年度是针对财务报告年度而言的。我国2005年的财务报告在2006年1月1日后经过审计后披露,因此会受到新公司法的影响。

浅析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 文章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入手,并比较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的区别,在总结前人关于盈余管理的主动性(主要是动机)的基础上,提出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性,得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盈余管理观,不能刻意制止,也不能放任自流的观点。 关键词: 盈余管理;动机;客观性

目录 一、引言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获取报酬动机 2、政治成本动机 3、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股票首次发行) 和SEO (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季节性股票发行)动机 4、.避免亏损动机 5、达到分析师的预期动机 (二)、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IPO动机 2、配股动机 3、防亏、扭亏和保牌动机 四、盈余管理的客观性 (一)、盈余管理的作用对象是客观的。 (二)、盈余管理产生也有其客观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2、权责发生制原则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必然。 3、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全 和滞后性要求会计政策选择的存在。

4、从盈余管理的作用来看,也有其存在的的需要。 五、总结 六、参考文献

浅析盈余管理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一个拥有二十多年历史的研究问题,是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在很多人对盈余管理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偏差,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会计欺诈。作者从自身的理解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盈余管理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我们不能完全杜绝盈余管理,但应将其控制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要了解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性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就连其定义也是人们长久以来争议的对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Willian.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美国会计学家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Leviit,Goel and Thakor 认为盈余管理是使有关盈余的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的做法,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欺诈行为。而国内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

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形成了很长一段时间,公司如何有效地转移到有用的信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也提上日程。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排列顺序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重要凸现可见一斑。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在国际上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已经达成共识,我国最新会计准则也呈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即使如此,可靠性和相关性却并不总是一致的,即在某种情形下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会降低信息可靠性,反之亦然。因此当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运用到我国所形成的影响是研究该问题的难点。同时,这两个因素在会计事务中的影响是深远的,会计信息的来源必须是真实有效的,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公司的决策。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两个质量特征,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服务,必须兼顾。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根据之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保证使用者做出准确决策的基本前提条件。 从研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联系我国的会计现状,就我国目前的会计现状来看,可靠性问题更加突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理解和概念,更迫切需要解决,但绝不能因此忽视了相关性的重要。 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谁更重要的判断,会直接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计量基础的发展以及财务报告模式的演变等等。所以,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中的一个非常基本的、具有导向性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的相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概念和理解 (一)会计信息的概念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概念和理解 可靠性是指信息,用户可以信任的信息提供,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的识别,测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计量和确认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当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了其所要反映的内容,正确地表述了实际经济活动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说明是可靠的。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信息不易被提前预订一方面另一方面结果不能迎合特殊利益集团的需要。因此,只有那些能经得起核实和验证的信息,我们才能认为其是具有可靠性的。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件的发生,并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合理地、不受错误的影响, 能够真实反映它的实际内容。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要避免错误和减少偏差, 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常一个合理的会计信息的会计信息已充分认识到人的能力,根据报价,做出理性决定的,那么,这些会计信息是可靠的。可靠性包含反映真实性、中立性和可核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反映真实性是指会计计量的结果应该与其反映的经济事项或交易一致;中立性是会计信息的表述应不偏不倚, 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可核性是指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在采用相同的方法时, 对同一事项的计量结果要保持一致。 会计信息有用,必须以可靠性为基础,假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将会给投资者等使用时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所以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该做到:(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和计量,

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简述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围,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各国会计准则都允许企业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来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会计准则的弹性。企业通常都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围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战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 (二)盈余管理的产生原因 1.管理当局追求自身利于最大化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相应的利润调节方式,使企业利润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或者管理当局所期望的态势,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企业避税的考虑 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国家,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个人业主为了避税需要,也会在既定的会计准则及有关的法规下,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行为,从事盈余管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3.债务合同的约束 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关系之一。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意在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约定的利息收入;而企业借款则是为了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两者目标不一致,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债权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往往规定了许多限制条件。企业违约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当企业觉察到其会计报表数字已经违反或接近违反规定条件时,便会对盈余数字进行管理,以便减少违反债务合同的可能性。由这一动机激发的盈余管理获利者往往是管理当局和股东,潜在受害者则是债权人。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与手段

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

——信息观、计价模型观和计量观西方学者对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所进行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如何验证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上面,并由此形成了信息观和计价模型观这两大基本理论,并于近几年衍生出了一种新理论,即计量观。本文拟对这三种理论进行初步探讨。一、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依据之一:信息观股票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具有投资者所希望的某类属性,如代表了对未来股利的要求权。按照通行的财务理论观点,一家公司的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的现金流量(即股利)按一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的现值。而会计信息在这其中的作用就是改变投资者对未来股利支付能力的信念,进而改变股票价格,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观。然而,会计信息为何能改变投资者对企业未来股利支付能力的信念,进而改变股票价格呢?一般认为,这可以通过引入以下三个关键性链条来加以说明:(1)未来会计盈余与现行会计盈余链;(2)未来股利与未来会计盈余链;(3)股票价格与未来股利链。首先,是未来会计盈余与现行会计盈余链。会计盈余信息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也是使用者最关心的信息。当期公布的会计信息中的会计盈余数据直接影响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会计盈余的判断,现行会计盈余是对本期经营成果的反映。由于在现实世界中(不完善或不完全市场),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项及其概率分布,所以我们只有依赖历史资料预测未来。会计盈余虽然是对历史成果的反映,但它提供了预见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基础。会计盈余项目按照可持续性大小可以分为两类:永久性盈余项目和暂时性盈余项目。永久性盈余项目预期可持续下去,因此它不但对当期的会计盈余有影响,亦会影响公司未来的会计盈余。如公司对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进行改造,引入新的管理方式,削减职工人数,成功地降低了公司的管理费用,提高了经营效率。这体现在利润表上就是当期的收入增加,成本降低,利润提高。同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公司取得的这一部分利润会一直持续下去。而暂时性盈余项目只影响当期的会计盈余,但不会影响公司未来的会计盈余。所以,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当期的会计盈余信息来判断哪些是永久性盈余项目,哪些是暂时性盈余项目,从而来确定未来会计盈余的预期值。其次,是未来股利与未来会计盈余链。影响未来股利的因素很多,然而在影响未来股利的众多因素中,未来会计盈余是影响未来股利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者认为,未来会计盈余是未来股利支付能力的指示器。有关经验证据显示,盈余变动和股利变动是相互关联的(Leftwich and Zmijewski,1994)。因此,一般情况下,未来会计盈余与未来股利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最普通也是最简单的假设之一是未来会计盈余与未来股利是通过一个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股利支付比率联结起来的,虽然未来股利与企业所采用的股利支付政策有很大关系,但是不管企业采用何种股利支付政策,未来会计盈余与未来股利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是毋庸置疑的。[!--empirenews.page--] 最后,是股票价格和未来股利链。未来股利与股票价格通过股票计价模型联系起来。按照通行的财务理论观点,一家公司的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的现金流量(即股利)按一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的现值。所以,股票价格可以被看成是未来股利预期价值的一个函数。总之,现行会计盈余能影响预期未来会计盈余,未来会计盈余与未来股利相联系,而未来股利又与股票价格相联系。这样,现行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就具有了紧密的联系。同样,现行会计盈余的变动能影响未来会计盈余的预期,未来会计盈余与未来股利相联系,而未来股利又与股票价格相联系。这样,现行会计盈余的变动与股票价格的变动就具有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信息观下,对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验证均是围绕着会计信息特别是会计盈余信息的发布或变动在何种程度上会导致股价也发生同方向变动而展开的。二、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依据之二:计价模型观在信息观下,人们探讨的仅仅是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及其相关程度,不考虑市场是怎样把信息转换到股价中去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股票价格的形成是一个黑匣子。与此同时,信息观有一个重要假设,那就是市场对股票的定价是有效的,即股票价格反映了公司的经济价值。在信息观产生之后的数十年中,该理论在证券市场研究中一直占据主导地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专业:会计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盈余(Earnings)是从西方会计理论中引进的会计术语。对于这一概念。经济学与传统会计学存在不同的理解。经济学上的盈余概念一般称为经济收益概念,和会计收益的差别主要是缘于其计量原则和计量属性的不同。会计学上的盈余概念称为会计收益。即现行会计实务中的净收益,又称为净利润或者盈利,通常是指来自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会计盈余是关于企业价值信息的重要来源。盈余管理是从早期寻机性会计演变而来,是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组织形式的发展。它最初表现为利润平滑(IncomeSmoothing),后来则是秘密准备(SecretReserves)。随着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的完善。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了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理论和实务。在现行公认会计准则下,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调整公司财务报表是合乎准则的。但从2001年以来,安然公司(Enron)、世通公司(WorldCom)等美国著名大公司接连爆出财务丑闻,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公司盈余管理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二)意义 由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其他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掌握了公司真实盈余、未来现金流、成长能力以及运营效率等方面的信息,而投资者只能根据公开披露信息来对公司的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进行判断。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违背财务报表公正、中立原则的,是可能损害股东利益的。我国盈余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很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盈余管理给出过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孙铮、王跃堂。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利用。彭数学将盈余管理划分为效率性盈余管理和非效率性盈余管理,并认为效率性盈余管理会促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论文)

应用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 浅析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专业:会计 考号: 学生姓名: xxxx 指导教师: xxx 完成时间: xxxx年xx月

目录 中文摘要 (1) 前言 (1) 1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含义 (1) 1.1会计信息的含义 (1) 1.2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含义 (2) 1.3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含义 (2) 1.4会计信息的几项原则 (2) 1.4.1 相关性原则 (2) 1.4.2 全面性原则 (3) 1.4.3 重要性原则 (3) 1.4.4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3) 1.4.5 谨慎性原则 (4) 2 浅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 (4) 2.1排斥性 (4) 2.2依存性 (4) 3 权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关系 (5) 4 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现实思考 (6) 4.1关于相关性的现实思考 (6) 4.2关于可靠性的现实思考 (6) 5 浅谈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现状 (6) 6 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措施 (7) 6.1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7) 6.2加强对会计法律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7) 6.2.1 健全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 (7) 6.2.2 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增强可操作性 (7) 6.3加强对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的建设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浅析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摘要: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两大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两大特征。在某些层面上,想关性与可靠性是相互统一的,而在另一些方面又存在着对立的关系,因而,很难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何的在两者之间做出权衡,以便让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最有用的信息,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完善与总结。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市场的不可预测性,会计信息在经济活动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正确地认识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关系,并且妥善的协调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这对于如何选用更加科学合理的会计政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只有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中做出准确的、透彻的分析,才会使信息质量提高。 关键词: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矛盾统一 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资本主义市场的不断形成,会计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会计信息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常所说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在会计信息应该具有的质量标准所做的具体的描述要求,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做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它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之间的桥梁,对会计信息起约束的作用,并使会计信息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根据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及其解释性文献的有关内容中不难看出,我国目前对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的概括主要有: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重要性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原则。 作为会计信息中的两大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知识经济浪潮中,重新认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对于迎接对财知识经济务会计失误挑战,完善会计准则,以及正确认识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相关性与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虽已达成共识,但两者却并不是一致的。因此如何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下的热点。如何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避免产生矛盾,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有待解决的难点。本片文章将对此浅析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并对对今后如何权衡及其改善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设性意见。 1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含义 1.1会计信息的含义 会计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能够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证实或更正先前的预期并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信息对决策的影响是通过提高决策者预测能力或提供对先前信息同时作用于二者。而今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1.2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含义 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

企业盈余管理及其治理

企业盈余管理及其治理 发表时间:2010-09-30T10:35:52.60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3期供稿作者:刘志阳 [导读] 盈余管理与操纵利润在形式上往往难以区分,所以符合会计制度并且适度的盈余管理被认为是有益无害 刘志阳(平顶山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平顶山467000) 中图分类号:F275.4文献标识码:A 摘要:盈余管理与操纵利润在形式上往往难以区分,所以符合会计制度并且适度的盈余管理被认为是有益无害。如利润平滑,有助于公正评价管理业绩、稳定股价、保护股东利益以及防止公司被恶意收购,因而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出于私人利益而对利润进行干预,必定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巨大的决策风险,应当予以规制。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准则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 一、盈余管理的两面性 在会计学术界,盈余管理一般被理解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常见的盈余管理主要有收益平滑、基于契约目的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选择等。由于会计政策具有可选择性,从而为企业管理层留下了人为的操作空间。而且,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作为契约集合的企业,当会计信息与具体的契约联系时,会计信息就具有利益转移的功能。 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因为从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只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正是由于盈余管理的这一特性,它能够使企业利润保持平滑,给投资者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的信息,巩固市场信心;盈余管理避免了企业利润的上下波动,可以分散政府监管和市场管理部门的注意力(不同于有意地逃避政府监管),有时候还可以搏取政府的同情和支持。所以适度地利用盈余管理是可以接受的。 盈利可以区分为操纵过的和没有被操纵过的两种情况,盈利是否被操纵,取决于应计制项目的类型。应计制项目可以细分为非主观应计项目和主观应计项目。非主观应计制项目是在公认会计原则约束之下对现金收付时点与交易事项发生时点不一致所造成的会计数据的差异所作的必要调整,而主观应计制项目则是基于特定私人利益,对上述差异刻意进行调整所创造出的符合其需要的报告收益。超出公认会计原则框架的应计项目所形成的盈余管理是应当受到约束的。 二、盈余管理的治理难题 盈余管理对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即具有不同的经济后果。所以各利益主体分别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来看待和评价盈余管理。能够代表公众利益的大众媒体普遍对盈余管理持否定态度,而企业管理者则普遍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会计学术界的许多研究也持这种观点。正是由于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不统一,所以,盈余管理才屡禁不止。 (一)盈余管理判断基准缺失 不管是从经济利益观还是契约观,都强调经理人员在盈余管理中的主观故意,但是我们却无法洞悉经理人员的内心世界。所以在实践中,很难对经理人员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进行准确判断。通常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会计政策的变更、选择及公认会计原则的违背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即操纵利润,但同时它又必须有另外一个前提,即作为盈余管理参照物的真实经济收益。但我们始终不知道企业真实的经济收益是多少,即会计报告收益的基准是多少,所以我们也无从判断盈余管理的程度。 目前的收入确认准则仍然要遵循收入费用观,它优先要考虑的是对交易所形成的收入进行直接计量和确认,然后才确认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收入准则不得不以盈利过程是否完成作为收入确认的根据。为此,准则制定机构必然要为各种交易形式下,盈利过程是否完成提供十分详尽的判断标准。详尽的规则必然会助长企业管理层对交易活动的形式进行精心设计,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二)盈余管理的激励因素强于阻碍因素 盈余管理的激励因素,有的是薪酬激励,有的是政治激励或其他激励,既有分红和晋升的诱惑,又有被解除职位的压力,还有许多是针对政府管制,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时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阻碍因素主要有注册会计师审计、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税务稽查和股东会等。但盈余管理的限制因素受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其约束力显然不及激励因素的驱动力强。所以,以利润操纵为主要内容的会计造假才屡禁不止。 现代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始终在激励着盈余管理。会计盈余的衡量基础是应计制,以应计制为基础的会计体系存在多种会计选择,在收益的计量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判断因素,都很容易被用作盈余管理。例如,根据美国一般公认的会计准则,只要拥有一个公司不超过50%的股份,即使是实际的控股股东,也无须合并其财务报表,自然也不需要把该控股公司的债务记到自己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下。这一漏洞就曾被安然公司利用,通过交易合约的刻意设计,达到了虚增利润和隐藏债务的目的。 (三)信息交流磨擦 盈余管理无法消除的另一个诱因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信息交流和沟通,经理人员也就有可能不把他所掌握的全部私人信息传递出去,即所谓的“沟通磨擦”更令人沮丧的是,尽管我们知道了契约磨擦和沟通磨擦是盈余管理的根源,却不可能完全解决契约磨擦和沟通磨擦的问题。就像我们找到了病因,却没有治疗的药物。代理人永远都会拥有一部分永远都不可能被委托人完全知晓的私人信息。因为,信息的完全公开,法律作不到,成本效益原则也不会赞成,何况还有技术上的难题。所以,盈余管理一般是很难被外部信息使用者所察觉的,与“披露性盈余管理”(即改变坏账准备计提比例而影响利润)相比,“真实性盈余管理”(如改变赊销政策来增加收入)更难被识别。 三、盈余管理的治理策略 (一)加强信息沟通,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 既然盈余管理对社会公平造成了极大的伤害,那么就应当对其进行必要的约束,但如何约束?美国总统杰弗逊的名言或许可以作为答案:政治腐败不可能仅靠不断制定法律来解决,只能通过建立一种制度,使广大民众都了解政府的运转和政治的内涵,让人民监督的办法来解决。如果我们对杰弗逊的名言进行引伸,盈余管理问题不能仅靠制定更细致的监管措施,而应不断加强“证券市场透明度”,让市场作为裁判和法官,才是治本的药方。 盈余管理之所以泛滥,信息沟通不畅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还加速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善和发展,特别是促使会计信息质量由相关性和可靠性向透明度拓展。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代理人知道的很多信息,委托人可能知之甚少。要改变这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