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思修复习题(1)

思修复习题(1)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带有时代的烙印。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具有现实性,具有预见性。

2.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理想信念的作用与意义(多选)

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材料分析题)

(一)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多选)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第一,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第二,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可能会一帆风顺,也可能会遇到逆境。因此,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1.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个人理想的确立要以社会理想为指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

2.社会理想又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炼和升华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伟大出自平凡(单选)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一、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多选)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良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良传统,还表现为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良传统,也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良传统,亦表现为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二)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三)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多选)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单选)

(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基本要求:(单选)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自己的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是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文化传统是民族和国家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表现的。

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多选)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对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以下三个观念。

第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第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单选)

第三,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

2.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3.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也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

(四)做忠诚的爱国者

推进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多选)

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时代精神及其主要体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立足新的时代条件,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单选)

(二)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三)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多选)

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树立突破陈规陋习的自觉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树立以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

2.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3.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基础;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是增强改

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前提;积极投身实践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关键。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多选)

1.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单选)

2.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多选)

(三)正确认识人生矛盾(多选)

大学生在确立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还要正确认识人生面对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幸福观、生死观。

1.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2.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3.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单选)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才值得终生尊奉和践行。

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材料分析题)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的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2.人生价值的标准 (单选)

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人生价值评判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是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一种具体化。

3.人生价值的评价(单选)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多选)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二)促进个人和他人的和谐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1.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单选)

平等原则——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

诚信原则——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诚信包含诚实和守信,对内诚,对外信。

宽容原则——促进个人和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

互助原则——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单选)

正确认识竞争,正确认识合作,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两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多选)

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单选)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道德的主要功能:主要功能有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多选)

2.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多选)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优秀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和良好行为风范的综合体现。今天,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其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第二,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其三,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单选)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多选)

在对待传统道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虚无论,另一种是复古论。

三、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多选)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升华和质的飞跃,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习近平强调,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中国革命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从它形成的时候起,就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多选)

内容: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三)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多选)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多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的难题更多,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大,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会更大;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单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三)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多选)

良好道德的养成关键在于实践,重在行动,贵在坚持。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于道德实践活动,修身律己、崇德向善,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养成节

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自觉学习道德模范。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一、社会公德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多选)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1.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多选)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多选)第一,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第二,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第三,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多选)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二、职业道德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单选)

爱岗敬业——最基本要求、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最高层次要求。

(二)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材料分析题)

1.正确的择业观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服从社会发展需要;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2.正确的创业观

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三、个人品德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的强烈认同,对道德情感的充分表达,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执着践履,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个人品德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多选)

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第一,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二,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其三,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二)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1.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在这些道德观念的冲突中,自己跟自己“打官司”,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选择。

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

2.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多选)

学思并重的方法;省察克治的方法;慎独自律的方法;积善成德的方法。

3.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三)追求崇高道德境界(多选)

1.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

2.脚踏实地,敢于担当

3.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制体系

一、法律的概念及发展

(一)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1.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即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所体现的意志。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2.法律的特征

第一,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第二,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职业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它是由国家创制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制定。二是认可。(多选)

第三,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三)法律的演进与发展

法律发展史上相应地产生过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多选)

从体现的意志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从实质内容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多选)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1.法律制定

立法活动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就全国人民大表大会的立法程序而言,大体包括四个环节:法律案的提出、审议、表决、法律公布。(多选)

2.法律执行

狭义上指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基本原则。(多选)

3.法律适用

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合理、及时。司法原则主要有: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多选)

4.法律遵守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三、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1.我国宪法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多选)

2.我国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1.宪法相关法

2.民法商法(单选)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商法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原则。

3.行政法

4.经济法

5.社会法

6.刑法——刑法的原则: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多选)

(三)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1.诉讼法——三大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2.非诉讼程序法——仲裁法基本原则:自愿、仲裁独立、一裁终局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材料分析题)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

1.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

2.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

1.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2.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3.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4.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5.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为目标。

第七章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单选)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多选)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多选)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同一性。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四)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多选)

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一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二要加强宪法实施。三要加强宪法实施,要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一)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多选)

1.含义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平、正义、自由、民主、人权等人类社会的美好价值,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地位;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最可靠的逻辑思维;

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2.特征——与人治思维的区别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多选)

1.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尤其指宪法至上,因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一切法律的依据。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2.权力制约

要求: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3.公平正义(多选)

内容: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救济公平。

权利公平:权利主体公平;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机会公平:起点平等;发展平等;代际平等。

规则公平: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

救济公平: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社会救济公平。

4.人权保障(单选)

宪法保障——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重要条件;行政保护——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最后防线。

5.正当程序

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三)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多选)

1.学习法律知识

2.掌握法律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

4.养成依法办事习惯

三、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多选)

法律权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一)重要意义

1.法律权威的取决要素

一是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起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二是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三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四是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2.意义(多选)

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二)基本要求(多选)

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第八章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一)法律权利

1.法律权利的分类(多选)

(1)基本权利和普遍权利(2)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3)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4)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

3.法律权利与人权

人权与法律权利关系密切。人权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和来源,法律权利是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人权是个体人权和集体人权的统一。

(二)法律义务

1.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2.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3.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坚持义务法定,是法治国家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和重要体现。

4.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法律义务可能因一些情形的出现而转化、派生或消灭。

(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多选)

1.辩证统一

首先,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其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最后,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

2.一律平等

首先,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这里的平等讲的就是权利和义务平等。其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再次,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3.互利共赢

二、我国宪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一)政治权利与义务(多选)

1.选举权利与义务:选举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单选)

2.表达权利与义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会、游行、示威。

3.民主管理权利与义务

民主管理权利是指公民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的权利。

4.监督权利与义务

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

(二)人身权利与义务(多选)

1.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

生命权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防止生命危害发生权、改变生命危险环境权等。

2.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

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搜查、拘禁、逮捕等行为侵犯的权利。首先是指人的身体不受拘束。其次,是指人的行动自由。最后是指人身自由不受非法限制和剥夺。

3.人格尊严权利与义务

人格尊严的基本内容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4.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

5.通信自由权利与义务

(三)财产权利与义务

1.私有财产权利与义务

2.继承权利与义务

(四)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单选)

《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首次提出了生存权的概念,并将生存权作为首要人权。

1.劳动权利与义务

2.休息权利与义务

3.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

4.物质帮助权利与义务

(五)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

1.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多选)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第一,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第二,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第三,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

2.文化教育权利与义务

三、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多选)

(一)依法行使权利

符合权利行使的目的;符合权利行使的限度;符合权利行使的方式;符合权利行使的程序。

(二)依法救济权利

我国公民的权利救济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司法救济、行政救济、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自力救济。

(三)尊重他人权利

权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权利实现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彼此之间对各自权利的相互尊重。认同是权利产生的条件,尊重则是权利实现的保证。

(四)依法履行义务

义务法定,一方面是说义务的设定必须有法律依据,另一方面是说法定的义务应当履行,否则会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单选题>>>===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1.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就是要( D )

A.树立自主学习理念 B.树立全面学习理念

C.树立创新学习理念

D.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2.优良的学风包括严谨.求实.勤奋和( A )

A.创新

B.智育

C.全面学习理念

D.视野开阔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 C )

A.脚踏实地

B.追求真理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创新学习理念

4.人才素质的基础是( C )

A.德

B.智

C.体

D.美

5. 人才素质的灵魂是( A )

A.德

B.智

C.体

D.美

6. 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是( B )

A.德

B.智

C.体

D.美

7. 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是( D )

A.德

B.智

C.体

D.美

8. 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C )

A.知识渊博

B.品质高尚

C.德才兼备

D.知行统一

9. 以( A )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A.服务人民

B.团结互助

C.崇尚科学

D.艰苦奋斗

10.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名言教育大学生在求学路上要( A )

A.勤奋

B.严谨

C.求实

D.创新

11.当代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是( C )

A.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B.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C.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D.培养专业化.创新型的社会主义人才

12. 所谓使命,是指( B )

A.奉命出行

B.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

C.执行任务

D.行使权力履行义务

13. 独立生活意识是指( C )

A.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不需要别人管

B.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C.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

D.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14.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 D )

A.共产主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5. 大学生培养和提高( A ),对于大学生独立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交友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A.独立生活能力

B.自主学习能力

C.社会交往能力

D.是非判断能力

16. 创新学习是一种以( C )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A.奇思异想

B.瞬间顿悟

C.求真务实

D.封闭蛮干

17.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培养( C )的优良学风。

A.求实

B.一丝不苟

C.勤奋

D.敢为人先

18. 当今时代,( B )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A.国际地位

B.科技文化

C.自然资源

D.民主政治

19. 学习和实践( D )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C.科学发展观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0. 《礼记·中庸》认为,道德修养应“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种“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要求我们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要注重( C )。

A.学习科学理论

B.理论联系实际

C.知与行相统一

D.多思考深理解

21. 在当代中国,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 D )

A.中国传统文化

B.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C..共产主义道德要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2. 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里说的确定的.现实的人的“规定”.“使命”和“任务”,就是指( D )

A.人的性格和特征

B.人生的目标和理想

C.人生的道路和命运

D.人生的责任和使命

23. 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意思是( B )

A.要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

B.要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C.要虚心求教

D.要细心体察

24. 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思想?( B )

A.德才兼备

B.德为才先

C.才为德先

D.不学无术

25.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人们行为规范的本质要求的是( A )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6.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是指( C )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灵魂和本质的体现。在这个价值体系中,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是

( A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8. 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最重要的是( D )

A.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

B.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D.培养和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29.已经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是( B )

A.德才兼备.以才为先

B.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C.德才兼备.不分先后

D.智体兼备.以智为先

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根本特征是( A )

A.政治性

B.指向性

C.应用性

D.社会性

3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下列名言与这段话含义一致的是( B )

A.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C.不学礼,无以立

D.是非之心,智也

32. “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不是告别学习”指的是( A )

A.应终身学习

B.应在生活中学习

C.理论应用于实践

D.学海无涯

33. 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的是( C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物质文明程度

C.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D.人的心理品质

34.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是( D )

A.文化素质

B.身体素质

C.心理素质

D.思想政治素质

35. 思想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是( A )

A.政治修养

B.思想修养

C.道德修养

D.心理素质的培养

36.为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提供价值准则的是( B )

A.马克思主义理论

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价值标准

C.中国传统习俗

D.个人信念

37.能够弥补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的不足,与社会主义法律共同促进良好社会主义秩序形成的是( B )

A.马克思主义理论

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C.中国传统习俗

D.党的领导

38.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起到有力保证的是( C )

A.个人信念

B.党的政策

C.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

D.马克思主义

39.能够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流地位给予确认的是( A )

A.道德法制化

B.党的政策

C.主流文化

D.人民代表大会

4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 B )

A. 改革创新

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D. 人们当家作主

41.下面各项对“慎独”理解正确的是( D )

A.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

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严格要求自己

C.仍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D.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 D )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A.信念

B.信仰

C.志向

D.理想

2.( B )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A.信仰

B.信念

C.理想

D.毅力

3.下列属于科学信念的是( D )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一切

C.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

D.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全世界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4.从本质上讲,理想和信念都是人类在( B )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

A.思想发展

B.社会实践

C.科学研究

D.哲学思维

5.在理想的内容体系中,( B )是其中的核心。

A.职业理想

B.社会理想

C.生活理想

D.道德理想

6.信念的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 A )

A.信仰

B.理想

C.志向

D.意志

7.( C )在我国的确立,开启了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A.四项基本原则

B.改革开放政策

C.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民主专政

8.如果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那么,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是( A )

A.实践

B.学习

C.智慧

D.幻想

9.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 D )

A.实现个人理想

B.使社会理想服从个人理想

C.放弃个人理想

D.使个人理想服从社会理想

10.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 A )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A.理想信念教育

B.传统文化教育

C.公民道德教育

D.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1.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所形成的理想也必然不同。这体现了理想具有( C )

A.阶级性

B.预见性

C.时代性

D.主观性

12.下列是几位同学关于理想认识的几段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D )

A.“理想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产物”

B.“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有没有理想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C.“理想是人们在现实基础上对未来的设想,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D.“理想产生于现实,但不是对现状的模写,而是对现实的超越”

13.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把理想划分为许多类型。从理想的性质上划分,理想可分为( D )

A.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B.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C.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D.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

14.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 B )

A.理想等同于现实

B.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C.理想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D.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15.人们的理想信念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类型。其中,

追求高尚的理想人格,使自己富有人格魅力,做一个为他人所喜欢、为社会所推崇的人,属于( C )

A.生活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B.职业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C.道德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D.社会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16.下列关于信念和信仰的正确说法是( B )

A.信念是信仰的一部分

B.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C.信仰对信念具有决定作用

D.信仰是客观的,信念则是主观的

17.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 C )

A.人们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C.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D.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18.空想是( B )

A.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想象

B.违背客观规律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象

C.人们对世界和自身及其关系的把握和相信

D.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19.信念是人的( C )

A.认识、情感和理想的统一

B.认识、态度和意志的统一

C.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

D.态度、情感和理想的统一

20.理想信念的实践性是指,人们的理想信念( D )

A.在阶级社会里会打上阶级的烙印

B.是一种纯粹的主观现象和静止的精神状态

C.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属于一种精神现象

D.包含着人们的行动意志,是一种从精神向行动的转变过程

21.对于个人理想的性质、内容以及实现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是( D )

A.生活理想

B.职业理想

C.道德理想

D.社会政治理想

22.一个人在自己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形成什么样的人格形象,学习什么样的理想人格等道德修养方面的向往和追求是( C )

A.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

B.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

C.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

D.社会政治领域的理想信念

23.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一个人有了目标就是有了一个牢固的根据和基础,最大的不幸就是漫无目的。而解决人生目的和奋斗目标的问题,最根本是要靠( B )

A.民主法制

B.理想信念

C.伦理道德

D.科学文化

24.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这主要说明了理想是( A )

A.人生的指路明灯

B.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C.人们对未来缺乏客观根据的想象

D.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的态度

25.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时曾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