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试题精选精析 02(第02期) Word版含解析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试题精选精析 02(第02期) Word版含解析

1.在辽宁沈阳,4位外卖小哥在晚饭送餐高峰期,追随并护送一位突然病发的老人,用3个多小时的陪伴,温暖了寒冷的冬日;在安徽蚌埠,“80后”特警张吉“该上的时候就应该第一个上”,浑身被火燃烧仍紧紧抓住嫌疑人,用血肉之躯阻止了可能的爆炸;在天津武清,“金孔雀”余旭用整个青春奉行了军人的使命,诠释了一个叫做蓝天的信念;在安徽合肥,43岁的女儿陆勤霞从背后紧紧抱着父亲,将父亲的脚垫在自己的脚背上,用这种方式,满足瘫痪父亲出去溜达的愿望……或勇敢,或孝顺,或执着,或善良,正是这样一位位平民英雄

①让温情得以传递、和谐得以凝造、和平得以维系

②表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熔铸在文化之中

③印证了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④用行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点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简介: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2.2017年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媒体市场的担忧:“炒菜的人越来越多,而种地产好粮食的却在减少。”对于此现象,政府应该

①严格管理,引导媒体以社会效益为经营导向

②加强市场监督,打击媒体违规炒作行为

③加大资金及人才投入,提供优质新闻产品

④加强新闻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保障“种粮”媒体的利益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促使文化生活的可喜变化,能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文化生活令人忧虑的现象。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面对材料中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加强新闻产品的知识

产权保护,保障“种粮”媒体的利益,②④适合题意;企业以营利为目的,①是错误的;政府只进行宏观调控,不直接提供产品,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3.如今,现代人对着手机屏幕的浅阅读盛行,真正对诸多经典书目“啃读”却日益衰微。针对这个问题,有政协委员连续15年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建议把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设为国家阅读节,以仪式感对疏于阅读的人们加以警示和唤醒。要让国民养成“不读书会有饥饿感”的习惯。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设立国家阅读节的目的在于

A. 正确看待儒学文化,保存传统文化的稳定性

B. 树立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文化“一元论”

C. 突出加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D. 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公民的文化修养

【答案】D

4.“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2016年11月,这一“最美历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说明

①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又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③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获得世界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③选项表述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选项中“获得世界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表述错误,排除。题目中,“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说明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又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故①②入选。选C。

5.2017年2月18日开始播出的《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这说明

①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作品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②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

③优秀文化能引起健康有益的内容为大众所接受

④中华文化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B

6.2018年河南省新高考改革即将启动,一时间关于高考改革的教育信息和观点也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基于

①教育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②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④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之一

A. ①②

B. ③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各国之间互派学生和访问学者是最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故排除①。④选项表述错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题目中,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基于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故②③入选。选B。

点睛:全面认识教育的重要作用

知识角度教育的作用

文化的特点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关系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文化对人的影响

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影响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

文化交流与传播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

繁荣世界文化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建设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主义精神文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网络直播催生出一个崭新的行当—职业“网红”,然而不少网红的节目以色情和暴力为底色,以谎言和虚无为导向,刷新了人们对道德沦丧的认

知。这警示我们

①要提高辨别能力,抵制落后文化

②对文化市场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③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要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们文化需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点睛:正确区分大众文化与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是就文化传播的广泛性而言的。随着近代工业化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生产的规模化,文化传播的快速化,使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为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被称为大众文化。

(2)大众文化没有界定文化的性质和内容,而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则强调两个方面:第一,文化要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第二,文化的内容必须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不能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从其性质看,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

(3)因此,大众文化与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是有差别的,不能将二者混同。

8.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发挥了不畏强敌、顽强拼搏、团结奋斗、永不言弃的精神,赢得奥运女排冠军,重回世界之巅。“女排精神” 是在历史的沧桑中不断发展、丰富并一代代传承的。“女排精神”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表现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了时代内涵

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载体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9.正能量、文化味的2017央视鸡年春晚不负众望,为观众奉上了一顿可口的视听年夜饭,五位书法家手书“福”字,传递着古代中国的文化密码。105岁的红军老战士王定国,站在那里,就是一部活的历史。歌曲《国家》等所洋溢的浓浓家国情怀感染着观众,让很多人备受鼓舞,获得观众的好评。这表明

①优秀的文化作品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②文化创作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③传递正能量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④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的文化塑造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故③排除;文化有优秀、落后之分,优秀文化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故④错误;节目的创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获得观众的好评,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故①②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

10.女孩走下的士车后照射她走进楼梯口才消失的那束灯光,突然大雨滂沱时为双腿残疾者遮挡风雨的那顶花伞……陌生暖,就是来自陌生人的暖流。在你的生命中,总会遇到一些让你莫名心疼到想抱抱的陌生人。时代呼唤“陌生暖”启迪我们

①“陌生暖”倡导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的服从

②“陌生暖”彰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③“陌生暖”助推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精神的培育

④“陌生暖”呼应人们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11.通过富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解读,“廉”“忠”“孝”“节用”等中国传统思想焕发生机,为社会主体先进文化建设注入了巨大的正能量。这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其强国必须

①立足于继承传统文化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故排除①;②与题意无关。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将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符合文化发展规律,这是高度认同自身文化价值和担当文化发展责任的表现。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知识总结:

1.意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内涵

(1)文化自觉:

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2)文化自信:

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表现:

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4.要求: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2.乡贤是乡村社会的粘合剂,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舍的荣誉感和社区的荣誉感,可以发扬乡贤文化中的道德力量。滋养现在的主流价值观。乡贤文化之所以能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

①乡贤的人格修养了村民的思维方式

②乡贤的良好风尚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贴近乡亲的乡贤文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④乡贤人物树文明标杆,能提高村民科学修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③④

【答案】B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等,文脉同国脉相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攀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发展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是文化类节目顺应时代需求积累的结果。如图13年首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央视再接再厉推出了《中国成语大会》,2016年在吸收前两档节目的宝贵经验后,《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推出,如今第二季获得了巨大成功,无独有偶,2016年底在黑龙江卫视播出的明显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同样创造力口碑和收视的双高。这些文化类节目树立了一个新的风向标,唤醒了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满足了观众对于综艺节目多样化的需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文化创造中“文化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理由。

(3)《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唤醒了人们深藏心中的诗意。请你从青少年的角度,说出两个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人们今天的生活的做法。

【答案】(1)①文化创作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不仅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页影响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国运;②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有利于提高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关乎我国的国际地位;③文化创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精神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新风尚,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④优秀作品,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创作要反映时代呼声,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

(2)①实践是认识基础,《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是经过了文化类节目的积累;②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中国诗词大会》唤醒了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推出了《中国成语大会》,吸收了前两档节目的宝贵经验后,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推出,如今第二季获得了巨大成功;④真理是客观的,优秀文化适应时代发展,追求真理是无止境的过程。《中国诗词大会》必然会随着满足观众对于综艺节目多样化的需求而发展(3)①增强对古典诗词的认同感,做优秀的古典诗词的弘扬者和继承者;

②努力学习古典诗词,积极参加有关古典诗词的活动;

③积极宣传我国的古典诗词,做古典诗词的传播者。

【解析】本题材料一以习近平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行文艺创作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为背景材料,分别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试题紧紧围绕教材重点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命题,有利于绝大多数考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就感,同时也有一定的区分度。

(3)本题要求考生从青少年的角度,说出两个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人们今天的生活的做法。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增强对古典诗词的认同感,做优秀的古典诗词的弘扬者和继承者或者努力学习古典诗词,积极参加有关古典诗词的

活动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中国社会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家竞争力从依靠自然资源,到依靠制度,正逐步转向依靠文明。

不讲卫生、随处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不遵礼仪、大声喧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外出旅游乱涂乱画,过度维权……诸如此类的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既影响了他人的利益,也给中国人的整体形象抹了黑。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体现为社会的进步状态,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照着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方式,善良、诚信、知礼、守法……都是其应有之义。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起点,整治不文明行为需要政府部门主导,也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则,做文明人。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根除不文明行为。

(1)综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相关知识,谈谈提升社会文明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的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探究如何才能减少社会不文明行为。(3)学校开展“做文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就这一活动拟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15个字以内。

【答案】(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每个人的文明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应以自己的文明行为造福他人和社会。②部分影响整体,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每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都应以自己的文明行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增添正能量。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每个人从自身做起,才能以自己的文明习惯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

(2)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教育。③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答案示例:①以微薄之力,让社会更文明。②从我出发,让文明传递。③创文明学校,建美好家园。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探究如何才能减少社会不文明行为,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本题设问比较简单,属于课本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根据题目划定范围,依据文化生活课本第十课最后一目“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从课本中找出基础知识点回答问题即可。同时,还要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本题要求考生就“做文明人”这一活动拟两条宣传标语,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宣传标语有着广告设计宣传理念的属性,它宣传正面积极的理念,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宣传标语的设计既要有听觉冲击力,更要有心灵震撼力,能让人易懂、易记、难忘,不能啰唆、含糊,应避免用长句、拗口之语,要符合简洁、精练、健康的原则。回答时围绕“做文明人”进行设计。

点睛: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处在联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相互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这一世界观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之物还是人为之物,它们的联系都具有客观性。这一世界观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特别注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因果联系等。这一世界观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的方法分析问题,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同时强调在吸收运用法治这一人类文明成果时必须走对路。法治文化建设,各方在行动。法制日益成为全球文明社会的价值选择,我国传统文化里也有不少法治文化元素值得借鉴。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初中和小学政治课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制”,高中新课标卷把“政治与法制”视为必修课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继续不断打造精品;消费者协会每年3·15举办消费者保护法宣传活动;各地普法机构积极组织“法制文艺”巡回演出,打造“线上+线下”普法新常态,将法治元素融入每个角落。

材料二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集体学习。通观中国历史,国家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便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应大力加强德治,注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民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1)结合材料一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法德并举的原因。

(3)法安天下,德润民心。请你围绕该主题,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答案】(1)①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法治文化建设规律,在法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法治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促进有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③注重文化融合,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要借鉴外来先进法治文化。④重视教育对人的法治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大众传媒对法治文化的传播作用。⑤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举办各种贴近群众生活的法治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的法治文化素养。

(2)①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德治和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关系。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德治和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两个方面,体现矛盾的斗争性。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德治和法治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单纯的法治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文化精神衰退则国家治理相对颓废。因此,在国家治理中应当重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积极作用。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在德治与法治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共同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3)示例:①弘扬法治,我有责任;公德在心,文明在行。②法治中国,群策群力;弘扬美德,与时俱进。③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加强道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法德并举的原因。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设问指向的是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法德并举的原因。考生首先要明确,德治和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关系。然后再说明德治和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两个方面,体现矛盾的斗争性。第三,考生可以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角度结合材料再行分析。

(3)本题要求考生围绕法安天下,德润民心主题,设计两条宣传标语。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弘扬法治,我有责任;公德在心,文明在行;法治中国,群策群力;弘扬美德,与时俱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