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年头痛病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2016年头痛病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2016年头痛病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2016年头痛病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2016年优势病种头痛病诊疗方案优化总结

一、概念

头痛是由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病症。头痛多位于前额、额颞、顶部等部位。由外感六淫引起者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跳痛、胀痛或重痛;由内伤病因所致者长以昏痛、隐痛、空痛为其特点。

头痛可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中,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神经症等出现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本节仅就脑病专科范围内的疾病进行辨治。

二、诊断依据

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及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2版(ICHD-II))、《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第1版)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协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头痛分类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各种原发性头痛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以及部分继发性头痛,须除外颞动脉炎、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及非本专科系统相关的其他继发性头痛,例如眼、耳鼻喉源性头痛、肿瘤等疾病。

1)偏头痛

以无先兆性偏头痛为例,诊断标准如下:

A.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

B.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

C.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

1.单侧性

2.搏动性

3.中或重度疼痛

4.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

D.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和畏声

E.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

2)丛集性头痛

A.至少有5次头痛发作符合B~D;

B.严重单侧眶部、眶上和(或)颞部疼痛,不处理持续15~180分钟;

C.发作频率:隔日1次到每日8次;

D.头痛时在头痛侧至少伴有下列1项体征:(1)结膜充血;(2)流泪;(3)鼻塞;(4)流涕;

(5)前额和面部出汗;(6)瞳孔缩小;(7)上睑下垂;(8)眼睑水肿。

3)紧张型头痛

A.至少以前有10次头痛发作需符合B~D所列标准。这种头痛发作的数目:<180日/年(<15天/月);

B.头痛持续30分钟到7天;

C.至少具备下列疼痛特征中的2项:(1)压迫或紧束感(非搏动性)性质;(2)严重性为轻度或中度(干扰但不妨碍日常活动);(3)两侧性;(4)行走、上下楼梯或相似的日常体力活动时头痛不加重;

D.需具备下列2项:(1)无恶心或呕吐(厌食可出现);(2)畏光和畏声缺如,或是只有1项。(二)证候诊断

1、风寒头痛证:头痛较急,连及项背,或有紧束感,恶风畏寒,遇风加剧,骨节酸痛,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2、风热头痛证:头部胀痛,甚则如裂,遇热加重,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证:头痛如裹,昏沉不舒,肢体困重,胸闷纳呆,阴雨加重,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4、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巓顶,面红耳赤,耳鸣如蝉,心烦易怒,恼怒则痛甚,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5、痰浊内阻证: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眩晕时作,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痰多黏白,头裹肢重,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6、瘀血阻络证: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或有头部外伤史,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7、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痛势绵绵,少气懒言,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皓白,心悸失眠,唇甲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儿弱。

8、肝肾阴虚证:头痛而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足痿无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弦数。

(三)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眩晕: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2)真头痛: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

2、西医鉴别诊断

(1)颅内占位性病变: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即成人颅压>1.96kPa或200mmH2O)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特征,其中以颅内肿瘤,脑脓肿等为常见。临床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精神及意识障碍、癫癎发作或运动感觉障碍为主。颅内压增高时其脑膜、重要的血管神经受牵拉引起头痛,发病初起不典型,重时可逐渐呈持续性,甚至难以忍受,常可通过影象学检查获得确诊。

(2)低颅压性头痛:头痛以枕部或额部多见,呈轻-中度钝痛或搏动样疼痛,缓慢加重,常伴恶心、呕吐、眩晕、耳鸣、颈僵和视物模糊等。头痛与体位有明显关系,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头痛多在变换体位后15分钟内出现。根据体位性头痛的典型临床特点应疑诊低颅压性头痛,腰穿测定脑脊液压力降低(<70mmH2O)可以确诊。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发作期、预防性治疗均可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头痛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通经络。

推荐方药: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证

治法:祛风清热,清利头目。

推荐方药: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证

治法:祛风胜湿,通络利窍。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

(4)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院协定方:平肝脉通片。

(5)痰浊内阻证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本院协定方:化痰脉通片。

(6)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如痰浊与瘀血相兼为患(痰瘀阻络),考虑可使用上述两方合并使用。

(7)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本院协定方:补气脉通片。

(8)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

推荐方药:大补元煎。

本院协定方:益脑回春方。

2. 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可在使用中药汤剂的同时配合辨证使用中成药,如乙酰天麻素片、川芎茶调散(散剂、颗粒、片剂)、头痛宁胶囊、丹灯通脑胶囊、三七通舒胶囊等;对于病程长、证侯要素较多同时具有风、痰、瘀等症的头痛患者可选用步长脑心通、通心络胶囊等治疗。

3. 以上证型辨证如属于本虚标实证,则可在治标后继续使用健脑通络膏方善后调理。(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在头痛发作期或住院患者可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三七总皂苷、灯盏花素、红花黄色素、疏血通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

(三)其他治法

(1)针灸治疗:

①一般头痛,点按合谷穴。

②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两者兼用,方法有耳针、腕踝针、电针等。

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

③可选用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等,用于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2)推拿治疗:依据辨证选穴原则进行推拿治疗。如外感头痛拿取风池、风府,揉按两侧太阳穴;一般头痛可按摩太阳,推印堂,拿风池。

(3)中药外治和其他治疗:可采用相关中医特色诊疗如中药熏洗治疗、超声透入治疗、经络通治疗、穴位贴敷、中药药枕、中药热封包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单纯超声治疗、电脑中频电治疗进行辅助治疗。

(四)内科基础治疗

如头痛发作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以镇静、镇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为治疗原则,可选用止吐药、非甾体类药、曲坦类药等。积极去除诱因,如避免食用富含酪氨酸或亚硝酸盐的食物;停用血管扩张剂或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头痛发作的药物。

(五)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脑科观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紧张、焦虑、疲劳等诱发因素,要注意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四、疗效评价

(一) 头痛的评价标准

头痛的评价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的数字(1-3.5为轻度,3.6—6.5为中度,6.6-10为重度),对各种类型的头痛可进行尼莫地平减分法评价疗效。

(二) 偏头痛的评价方法

选用症状记分法+疼痛量表测定法来评价偏头痛治疗效果。

1.症状记分法

(1)主症

头痛发作次数:

0分:无发作;

3分:每月发作2次以下(≤2次);

6分:每月发作3-4次;

9分:每月发作5次以上(>/5次)。

注:如果头痛在上次缓解后48小时内重新出现,应视为一次发作。

头痛持续时间:

0分:无发作;

3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12小时;

6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持续>12小时≤2天;

9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持续>2天。

头痛程度分级:

0分:不痛;

3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1—3.5;

6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3.5且≤6.5;

9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6.5—10。

伴随症状:

0分:无;

1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l项;

2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2项;

3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3项。

(2) 次症:其余症状按项计算,无症状为0分,有症状为1分。计算积分之和。

2.偏头痛发作期的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用药24小时内疼痛消失,其后48小时内头痛无再次发作;

(2)有效:用药24小时内头痛症状从中度、重度减轻到轻度,其后48小时内并维持疼痛减轻;

(3)无效:用药72小时内头痛无明显缓解。

3. 偏头痛预防治疗的疗效评价标准

记录治疗前后头痛每4周平均发作次数、每4周平均头痛天数以及头痛程度的分级,并根据积分法判定疗效。

疗效指数(n)= 疗前积分-疗后积分

疗前积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70%,<95%;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7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 30%。

总结及评价:头痛频繁发作将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最直接的就是影响睡眠,因为睡眠不足,白天就没精神,工作也大受影响。而且有部分患者常常是一工作就发作,十分耽误事。同时,人久患头痛疾病,性格发生变化,往往性情变得暴躁。又因为久治不愈,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心理脆弱,丧失信心,时间长了对人的心脑血管将产生不利影响,临床上头痛发作后脑血栓,高血压,脑出血,临床也较常见。

难点分析:头痛的治疗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头痛复发。由于中医起效慢,口感差,煎煮不方便,携带不便,病人为快速缓解头痛,往往选择口服西药止痛药,常引起胃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引起消化道出血,长期服药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且容易复返发作。

优化:头痛病应重视中西医结合,中医辨病,分为“外伤”、“内伤”,不同证型应选用不同,不可一证走天下。中医有“久痛入络”的理论,凡头痛日久者,无论有否其他瘀血征,均宜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以获较好疗效,如川穹、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再者,应重视虫类药的使用,部分慢性头痛,反复发作,经年难愈,治疗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加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虫类药以提高疗效。僵蚕、地龙多入煎剂。全蝎、蜈蚣可入汤剂煎服,亦可研细末冲服,因其有毒,故应合理掌握用量,不可过用。发病期可加用低频脉冲、外红线、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巩固疗效。

优势病种总结分析模板

附件2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 一、基本情况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1年5月到2011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82例,完成81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刮痧、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8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汤剂76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6例(93.8%),针灸治疗65例(80.3%),推拿治疗41例(50.6%),中药熏洗治疗23例(28.4%),康复治疗81例(100%),内科基础治疗79例(97.5%),其他疗法46例(56.8%)。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中风后手足肿胀、肢体痉挛、疼痛的患者; 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归纳

贺州市中医医院 外一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2) 一、诊断 (2) 二、中医治疗 (2) (一)辨证施治 (2) (二)特色疗法 (3)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3) 三、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3) (一)难点分析: (3) (二)应对措施: (3)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4) 一.诊断 (4) 二、中医治疗: (4) (一)辨证论治: (4) (二)特色疗法 (6)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6)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7) 上尿路结石中医诊疗法案 (8) 一、诊断 (8) 二、中医治疗 (9) (一)辨证论治 (9) (二)特色疗法 (9) (三)疗效评价及评估 (9)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0) 四、应对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一、诊断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1)、瘀滞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3)、热毒证 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2、外治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白疕(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 一、基本情况 白疕(寻常型银屑病)就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5月到2013年11月,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5例,完成13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中药薰洗、药浴、紫外光照射、中药湿敷、中药涂药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1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2、3%,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3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6例(46、2%),静脉滴注

中药注射液100例(100%),中药熏洗治疗12例(92、3%),紫外光照射13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与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紫外光照射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熏洗、口服中成药、推拿、与其她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凉血法治疗白疕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就是急性期还就是缓解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白疕静止期与缓解期,鳞屑较厚的患者;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她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

2015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分析

针推科二0一四年工作总结 一、基本建设 1.在2014年,门诊和住院部病床达到了50张,添置了局部熏蒸治疗仪2台。 2.治未病室,制定了治未病服务规范和流程,规范了治未病工作制度。 3. 存在的不足是专科设备短缺:如消炎止痛设备,微波治疗仪。 二、人才结构与培养 1.今年新进一名针灸推拿专业人员一名,重点是发展小儿推拿方向。继续发展中医针推和现代康复,组织科室三基学习和百项中医适宜技术的学习。 2.存在的不足是小针刀、水针刀治疗等微创治疗方法仍未开展。 三、特色优势建设 1.收治的“腰痛病”、“项痹病”和“面瘫”病人500余人中,有90%的走临床路径或者诊疗规范。 2.7月份开始了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500余人次。 3. 开展治未病服务,服务了498人次;蒿蛇酒、三伏敷药贴和骨痹散应用了1125人次。 4. 存在的不足是专病专治诊疗规范少,病种少。专科设备的短缺和微创治疗方法的空白,制约了中医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四、医疗质量管理:中医治疗参与率始终仍在90%以上。 五、业务成效:全年,收住院病人达到703人次;门诊12015人次,年业务总收入260.1万元。特色专科疗法临床使用率在88%以上。我们特色专科的治愈率达到了70%,有效率达到了96.6%。其中治疗:面神经炎(单纯性)127例子痊愈98例(77.2%),好转24例,总有效率为(96.0%),无效5例(4.0%);颈椎病123例痊愈85例(69.1%),好转35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3例(2.4%),肩周炎42例痊愈28例(66.7%),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1例(2.4%);中风后遗症(恢复期)87例痊愈26例(29.9%),好转59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2例(2.4%)。我们着正在着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成果,为乡镇医院培养进修人员2名。 六、科研方面:围绕特色专科项目,书写了科研论文1篇。 2015年1月10日 针推科二0一五年工作计划 一、基本建设方面 1.2015年使专科病床达到70张,添置消炎止痛仪,微波治疗仪、骨质疏松治疗仪各2台。 2.完善治未病功能,增加减肥治疗室,骨质疏松症防治室。 3.针灸走进住院临床各科室,在住院临床各科室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大力推广中医特色治

[精选]中医优势病种肠痈疗效分析、评估、总结及优化治疗方案(三年)资料

2012年中医药治疗肠痈(阑尾炎)疗效分析、评估、总结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固定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但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多端,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而右下腹阑尾区点固定性压痛是该病的一个重要体征。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本病多有进食厚味,恣食生冷等因数,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到失职,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剧烈运动,导致肠腑血络受损,淤血凝滞,痰热互结,导致血肉腐败而成痈脓。我科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上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 一、中医诊断(诊断要点) ①病史:暴饮暴食,寒温不适,劳逸损伤病史: ②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初期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或 1 —2天内转 移到右下腹。初起腹部隐痛,或阵法性加重,化脓性阑尾炎开始多为持续性跳痛,坏疽后即变为持续性剧痛: ③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食物残渣,多伴有纳差,便秘: ④腹部体征: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腹痛拒按,按之坚硬,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 ⑤全身表现:早期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可有头晕、头疼,乏力等症状; 体温持续升高,应考虑阑尾化脓或坏疽穿孔的可能。少数热营入血、可有寒战、高热、神晕,谵语等表现。 ⑥舌脉:初期舌多红,苔薄黄;后期舌红降,苔黄燥,脉象早期浮数,晚期滑数或细数; 二、西医诊断 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②可有恶心、呕吐;③右下腹压痛、反跳痛;④可有发热;⑤白细胞计数增高;

3纳入标准: ①确诊为阑尾炎;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③常规检查排除其他急腹症; ④入院评估患者依从性好; 三、疗效评估(中医证候判断标准): 1、痊愈:腹痛腹胀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 2、显效:腹痛腹胀消失,食欲欠佳或腹痛腹胀明显缓解,进食无特殊不 适; 3、有效:腹痛腹胀减轻,食欲改善; 4、无效:腹痛腹胀无明显改善、食欲无明显改善; 2012年我科接诊肠痈18例,住院期间转院0例,其中瘀滞型9例,治愈率90%,湿热型7例,治愈率100%,热毒型2例,治愈率83.3%,我科按照诊疗方案,对该病进行诊治,手术切除阑尾后,在辅以中药内服治疗方式:按照上述辩证应用中药综合治疗,总有效率达100%。临床实践显示该治疗方案实施有一定疗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经手术治疗后,在辅以中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患者病情有一定的缓解。因此,中药在术后改善病情症状有独到优势。我科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临床经验为基础,对肠痈进行了临床观察,在以前的基础上,再次归纳、总结,统一证型、证候、治发、方药,使之更加规范化。最终将本病分为瘀滞型、湿热型、热毒型三型。本病早期以瘀滞型、湿热型多见,多因瘀血内阻或湿热下注,致肠俯血络受损,瘀血或痰热互结,导致血肉腐败而成痈脓。风热毒邪侵袭胃肠,日久热毒炽盛而发病者较少见,最后,除了口服中药治疗,对于其他中医特色疗法,我科发展较少,因此丰富我科治疗手段,将是以后我科需要大力发展的。 四、难点分析及优化 1、中医治疗难点: 我科收治的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

2016年外科优势病种年度总结分析

2016年银川市中医院外科中医优势病种 优化方案分析总结 2016年我院外科对外科中医优势病种(乳癖及疖病)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通过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疗效及特色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部分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这些病种使用中医药治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所以,我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疗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也发现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于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疗效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分述如下: 我科今年实行临床路径情况:共收治乳癖疖肿病人共98例。进入临床路径病例74 例,在2016年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及合理收费,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我科每月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变异病例及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变异及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治愈的病例,科室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由外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

2016年头痛病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1)

2016年优势病种头痛病诊疗方案优化总结 一、概念 头痛是由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病症。头痛多位于前额、额颞、顶部等部位。由外感六淫引起者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跳痛、胀痛或重痛;由内伤病因所致者长以昏痛、隐痛、空痛为其特点。 头痛可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中,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神经症等出现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本节仅就脑病专科范围内的疾病进行辨治。 二、诊断依据 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及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2版(ICHD-II))、《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第1版)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协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头痛分类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各种原发性头痛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以及部分继发性头痛,须除外颞动脉炎、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及非本专科系统相关的其他继发性头痛,例如眼、耳鼻喉源性头痛、肿瘤等疾病。 1)偏头痛 以无先兆性偏头痛为例,诊断标准如下: A.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 B.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 C.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 1.单侧性 2.搏动性 3.中或重度疼痛 4.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 D.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和畏声 E.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 2)丛集性头痛 A.至少有5次头痛发作符合B~D; B.严重单侧眶部、眶上和(或)颞部疼痛,不处理持续15~180分钟; C.发作频率:隔日1次到每日8次; D.头痛时在头痛侧至少伴有下列1项体征:(1)结膜充血; (2)流泪; (3)鼻塞; (4)流涕; (5)前额和面部出汗; (6)瞳孔缩小; (7)上睑下垂; (8)眼睑水肿。 3)紧张型头痛 A.至少以前有10次头痛发作需符合B~D所列标准。这种头痛发作的数目:<180日/年 (<15天/月);

优势病种分析、评估、总结

2012年肛肠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分析、总结、评估、优化 里外痔(混合痔) 2012年在2011年的基础上,就混合痔的中医诊疗方案进一步完善,并发症的发生率进一步下降。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一、分析、总结和评估 1.混合痔临床表现为、便血、脱出、肛门坠胀、异物感、疼痛、肛周潮湿瘙痒,专科检查指诊和镜检可见肛管内齿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诊断依据操作性强。 2012年收治混合痔患者50例,临床上诊断率100%。根据临床表现、查体和舌脉辩证,分为,4型: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中气下陷。直接明了,2012年收治病例大部分为湿热下注型。 2.痔疮术式在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术式变化多。如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分段切除结扎术、套扎术,pph等术式,各有利弊。经过我科手术后长期观察及参考外院科研资料,诊疗方案中采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配合消痔灵注射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是传统经典术式,疗效肯定;消痔灵注射术采用中医“收敛固托”治则,使痔块周围产生无菌炎性反应,促进痔块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将脱垂的痔变组织粘连固定于肠壁的肌层,从而达到止血及防止脱垂的目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配合消痔灵注射术在防止创面水肿,保护齿线、肛管皮肤、肛门括约肌方面较优于其他术式。 3.中医根据痔疮多属于湿热下注,以致肠癖为痔,术后根据不同时期病情的变化,以采用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固脱的具体治则。熏洗法、栓剂、药物涂敷疗法是中医外治代表方法。熏洗法(亦称坐浴法)是以中药煎汤熏洗肛门会阴部,通过热和药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达到肿消痛减的目的。2012年混合痔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4.混合痔术后疼痛、术后尿潴留、排便困难、创面延迟愈合是临床中常见并发症,是困扰临床难题。

优势病种消渴

优势病种消渴 r — mber :

中医优势病种消渴 道真县中医院内二科 目录 年消渴临床诊疗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 年消渴临床诊疗方案 3.2012年消渴临床诊疗优化方案总结 4.2011年消渴临床诊疗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 5.2011年消渴临床诊疗方案 6.2011年消渴临床诊疗优化方案总结 7?中医优势病种讨论名单 2012年度消渴病(2型糖尿病)临床诊疗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 摘要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该病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与西医 治疗比较,中医在对胰岛b细胞保护和再生方面及治疗慢性并发症方面具一定优势 和特长,该病的治疗难点主要在于:首先是中医中药降糖和控制血糖困难,目前尚没有能迅速控制血糖的中药方法和中药;其次是疾病疗程太长,导致患者依从性差,难以长期良好维持,使病情屡屡反复,病程更加迁延;再者是针对疾病的病因

治疗如对对胰岛b细胞修复和再生,胰岛素抵抗等待纯中药治疗疗效不确定,研究不足;再有临床治疗方案欠规范,尤其是缺乏科学严谨的对临床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验证和总结,针对该病的治疗难点和中医中药治疗该病的优势,中医应对该病在认真总结,深入研究突显中医特色治疗和提升中医治疗该病疗效。 正文 一,概述 T2DM的基木病机是阴虚为木,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滋补肾阳等治法。 二,临床治疗现状分析 ㈠中医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该病目前缺乏临床疗效分析依据,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罕见纯中医治疗该病。欲以中医药立竿见影地平稳地控制血糖十分困难,而一旦血糖控制不佳,或高或低都会有急性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大大增加了糖尿病的死亡率,因此而制约了纯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大胆尝试;二是缺乏对该病疗效科学,规范的临床验证。 概念性临床角度认识中医治疗该病的疗效性主要表现在改善临床症候,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二个方面,但仅后者有较系统的临床报道,其中以黄罠,葛根的研究报告为多且疗效良好,但缺乏与西药胰岛素增敏剂的比较的研究。 ㈡中医治疗方法评价分析 在对该病的治疗探索上,有二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对能增加胰岛敏感性中药

肺癌优势病种优化总结

湖北省公安县中医院肿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癌病—肺癌 一、中医病名:癌病-肺癌 二、西医病名:肺癌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六分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病理学诊断 无明显可确认之肺外原发癌灶,必须符合下列各项之一者,方能确立病理学诊断: (1)肺手术标本经病理、组织学证实者; (2)行开胸探查、肺针穿刺或经纤维支气管镜检采得肺或支气管活检组织标本,经组织学诊断为原发支气管肺癌者; (3)颈与腋下淋巴结、胸壁、胸膜或皮下结节等转移灶活检,组织学表现符合原发支气管肺癌,且肺或支气管壁内疑有肺癌存在,临床上又能排除其它器官原发癌者。 2.细胞学诊断 痰液、纤维支气管镜毛刷、抽吸、冲洗等细胞学标本,镜下所见符合肺癌细胞学标准者,诊断可以确立、需注意除外上呼吸道甚至食管癌肿。 3。符合下列各项之一者,可以确立临床诊断: (I)X线胸片见肺部有孤立性结节或肿块阴影,其边缘呈脑回状、分叶与细毛刺状,并在短期内(2—3个月)逐渐增大者,尤以经过短期积极药物治疗后可排除结核或其它炎性病变者; (2)节段性肺炎在短期内(一般为2—3个月)发展为肺不张,或肺叶不张在短期内发展为全肺不张者,或在其相应部位得肺根部出现肿块,特别就是生长性肿块者; (3)上述肺部病灶伴远处转移,邻近器官受侵或压迫症状表现者,如:邻近骨破坏、肺门或/与纵隔淋巴结明显增大,短期内发展得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同侧喉返神经麻痹(排除结核与主动脉病变后)与颈部交感神经节(排除手术创伤后)、臂丛神经、膈神经侵犯症等、 肺癌得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与细胞学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进行综合判 .,其中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结果就是诊断肺癌得金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肺脾气虚证:久嗽痰稀、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腹胀纳呆、浮肿便溏、舌质淡苔薄、边有齿痕、脉沉细。 2.肺阴虚证:咳嗽气短、干咳痰少、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声音嘶哑、舌赤少苔、或舌体瘦小、苔薄、脉细数、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我院骨科自2009年对骨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0年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部分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这些病种使用中医药治疗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也发现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所以我

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于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疗效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分述如下 一颈椎病颈椎病是我科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病种我们在原有颈椎病的中医分型上进一步优化将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痹阻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不足证并相应制定方药规定为协定处方。分型进一步规范后使中药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进一步提升。 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我科传统中医优势病种运用中医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较好效果我们在原有基础上运用科室协定中药熏洗方对伴急性滑膜炎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中药熏洗配合原有的金黄散外敷治疗较好的解决了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避免了对关节的反复穿刺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是我科病人较多的病种对需手术内固定的患者我们对椎弓根钉的植入点进行反复研究将小关节间隙下外缘作为进针点既准确又操作方便简化了手术过程缩短了手术时间。 2011年宜昌市中医院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优化方案及实施总结 我院骨科自2009年以来对骨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

项痹优势病种总结分析及优化

2012年度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一、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1)项痹(颈椎病)证型分布: 2012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辨证论治,收治颈椎病患者206例,其中风寒湿型30例、气滞血瘀型55例、痰湿阻络型21例、肝肾不足型51例、气血亏虚型49例,总有效率97.8%。 2)符合优势病种的206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1、采用手法治疗者178例,应用率86.4%; 2、采用牵引治疗124例,应用率65%;此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颈椎椎间孔分离试验阴性者,分离试验阳性者应当禁用颈椎牵引。椎间孔分离试验阳性者可能存在:神经根水肿造成椎间孔内组织粘连,行椎间孔分离试验可能会出现粘连组织牵拉神经根,使症状加重;局部骨赘的挤压,可使得椎间孔分离试验加重骨赘对神经根的刺激或挤压。 3、采用针灸治疗183例,应用率88%; 4、采用中药离子导入92例,应用率41.4%; 5、采用辨证口服中药汤剂者102例,应用率86.8%。 3)应用情况分析: 2012年版项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可基本覆盖所有的临床证型,多种治疗方法也得到临床广泛使用,患者接受度高,说明诊疗方案贴近临床实际需要,可操作性比较强。但临床当中仍有少量病例无法完全纳入临床诊疗方案的证型当中,在临床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多数也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二、临床疗效评价与分析 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 好转:原有各型病症减轻,肢体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未见改善。 2)治疗结果 治愈:122例,好转:79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97.8%。 3)疗效分析 项痹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治疗上应坚持非手术为主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传统疗法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优势,只有通过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又影响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虑手术。但必须指出,颈椎病临床症状众多,中西医分型较多,有的治疗效果不佳。我科医师的感触有两点:一、中医治疗项痹,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在项痹治疗上,通过辩证运用口服中药,活血通络,使血管扩张,充血减轻,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以达满意效果;二、运用其他中医特色疗法,如穴位注射、理疗、中药熏洗等在项痹治疗上,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三、方案优化: 我们通过2012年度优势病种的应用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对优势病种进行了优化,优化方案如下: 1)增加项痹病的预防与护理。 2)提醒患者预防疾病的重要性,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坐姿、睡姿,合理用枕、加强颈部锻炼等,切实做到未病先防。同时在科室护理人

优势病种总结--耳鼻喉

暴聋(突发性聋)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日照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 一、基本情况 暴聋(突发性耳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日照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7例,完成95例,平均住院日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耳穴压豆、针灸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95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88例(%),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5例(%),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95例(100%),耳穴压豆95例(100%),针灸治疗45例(%),内科基础治疗30例(%),其他疗法35例(%)。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

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耳穴压豆、鸣天鼓、鼓膜按摩、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针灸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通耳窍法治疗暴聋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针灸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 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95例患者中,症状改善86例(%),体征改善80例(%),理化指标改善75例(%);临床痊愈例20(%),好转70例(%)。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2018年肿瘤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

2018年肿瘤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 肿瘤科优势病种即我科常见病种共有三种:胃癌、肝癌与肠癌.我科自建科以来,通过对收治病人进行诊疗观察总结。现将2018年我科三个病种得诊疗情况总结如下. 一:胃癌 1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 2018年1-12月份共收住院胃癌病人50人次,按照胃癌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50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诊断符合率100%,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7%,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7%。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口服、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免疫治疗、高频热疗、中药灌肠抗肿瘤等综合治疗方式。中药包括中成药辨证施治与中药饮片辨证施治;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免疫、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均在辨证施治得基础上给于用药,外贴膏剂我科主要应用中草药协定得处方.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晚期肿瘤患者不仅能改善肿瘤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而且对于大部分肿瘤患者能延长生存期,对于术后降低术后复发率,与化疗配合减毒增效,整体调节带瘤生存,在临床中取得了可喜得效果.由于治疗方案不断改进与优化,我们发现治疗效果得到明显得提高。 2难点思路及解决措施胃癌与中医学得“反胃"、“膈症”等症状相类似,《金匮要略》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医宗全鉴》对胃癌得发病原因、临床现象更有详细描述:“三阳热结,谓胃、小肠、大肠三府热结不散,灼伤津液也。胃之上口为贲门,小肠之上口为幽门……贲门干枯,则放出腐化之道路狭隘,故食入反出为翻胃也.”由于癌细胞得侵蚀,引起胃部病变,使胃功能紊乱,出现了恶心、呕吐、宿食腐臭,疼痛出血等一系列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局部梗阻、术后复发、远处转移。其发病率、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针灸康复科 一、基本情况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针灸康复科自2011 年至2013 年12 月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以来,共依照路径管理住院患者共72例,完成70 例,平均住院18.2 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烫熨、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81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 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76 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6 例(93.8%),针灸治疗81例(100%),推拿治疗41 例(50.6%),中药熏洗治疗23 例(28.4%),烫熨治疗81 例(100%),

内科基础治疗79 例(97.5%),其他疗法46例(56.8%)。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 >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 治疗方 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 2. 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 3. 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某些 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中风后手足肿胀、肢体痉挛、疼痛的患者; 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 3. 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推拿治疗在医保规定的适应症中不包括脑梗死。

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总结、评估

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总结、评估我科自2013年7月底成立以来,对本专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半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本年度总结。 一.总结: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本科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2.实施方案以来,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诊疗方案实施情况、疗效分析及优化方案 A中风: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中医治疗方法:69例病例中,中药汤剂48例,用中药静脉制剂69例,针灸治疗55例,康复训练57。就治疗方法看,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康复器械治疗特色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凤阳上扰9例,风痰阻络60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真辩证修改分型。

④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平均13.7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中药使用率70%,特色疗法率100%,辩证施治率100%。 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由于我科室新成立不久,团队年龄整体偏于青年,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缺乏群众信任度,加之我科室中医特色运用比例不够,患者对治疗方法依从性差。在以后工作中将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病情进行耐心、细致解释。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 B眩晕: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中医治疗方法:32例病例中,中药汤剂12例,用中药静脉制剂32例,耳穴压豆25例,针灸治疗10例。就治疗方法看,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特色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痰瘀阻窍2例,风痰上扰26例,肝火上炎4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分型。 ④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平均11.4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

头痛病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2016年头痛病优势病种总 结分析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DQTY-KII

2016年优势病种头痛病诊疗方案优化总结 一、概念 头痛是由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病症。头痛多位于前额、额颞、顶部等部位。由外感六淫引起者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跳痛、胀痛或重痛;由内伤病因所致者长以昏痛、隐痛、空痛为其特点。 头痛可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中,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神经症等出现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本节仅就脑病专科范围内的疾病进行辨治。二、诊断依据 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及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2版(ICHD-II))、《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第1版)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协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头痛分类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各种原发性头痛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以及部分继发性头痛,须除外颞动脉炎、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及非本专科系统相关的其他继发性头痛,例如眼、耳鼻喉源性头痛、肿瘤等疾病。1)偏头痛 以无先兆性偏头痛为例,诊断标准如下: A.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 B.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 C.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 1.单侧性 2.搏动性 3.中或重度疼痛 4.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 D.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和畏声 E.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 2)丛集性头痛 A.至少有5次头痛发作符合B~D; B.严重单侧眶部、眶上和(或)颞部疼痛,不处理持续15~180分钟; C.发作频率:隔日1次到每日8次; D.头痛时在头痛侧至少伴有下列1项体征:(1)结膜充血; (2)流泪; (3)鼻塞; (4)流涕; (5)前额和面部出汗; (6)瞳孔缩小; (7)上睑下垂; (8)眼睑水肿。 3)紧张型头痛

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与总结优化

内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2) 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6) 胃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12) 附: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胃痛(慢性胃炎)的优化及总结 (17)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咳嗽(TCD编码:BNF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ICD-10编码:J20.9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咯痰,或咽干、咽痒, (3)胸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X 线有肺纹理增多、增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咳嗽的患者 (1)病史:由呼吸道感染引起,或冷空气、粉尘及刺激性气体诱发的一类咳嗽。 (2)主要症状:多表现为咳嗽,或咳白色黏液痰或黄浓痰。 (3)主要体征: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4)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有肺纹理增多、增粗。

(二)证候诊断 1. 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咯稀白痰,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气粗,喉燥咽痛,痰粘或黄,常伴鼻流黄涕,头痛,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风寒袭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荆芥、百部、杏仁、紫菀、甘草、陈皮、桔梗、白前。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玉屏风颗粒等。 2.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薄荷、苇根、甘草。 中成药:金贝痰咳清颗粒等。 3.风燥伤肺证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推荐方药: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豆豉、栀子、梨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