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利亚的木匣》生成与质疑

《科利亚的木匣》生成与质疑

《科利亚的木匣》生成与质疑
《科利亚的木匣》生成与质疑

《科利亚的木匣》中的质疑与生成

教师在教学时,课前要吃透教材,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进行充分预设;课中要给学生充分研读文本的时间,鼓励学生质疑;授课中依学情而导,在对话互动中达到教学过程的“变”,从而形成思维的开放性,方法的多样性。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在讲授《科利亚的木匣》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然后概括课文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埋木匣→找木匣→受到启发。

二、重难点逐个突破

1、埋木匣

我指着板书“埋木匣”这一环节问学生:“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呢?”

学生静下心来读文。一会儿小手如林,一名学生说到: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他放好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我相机把埋木匣的过程用词简练概括:从家门口向前走十步→挖坑→放木匣→盖土,踩实,撒细沙。

这时一名学生来回摆动着手,我点了他的名,他迫不及待地说:“老师,科利亚为什么要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就说:“是为了怕人发现呀!”

可许多同学不满意这个答案,纷纷举手,有的说:“他这样做是为了伪装,不让别人看出来这里埋了宝贝。”有的说:“填上土必须踩实,和周围一样平整,就不会引人注意。”有的说:“挖了坑又填上土,可新土旧土掺杂在一起,人们一下子就发现了,所以要洒上沙子,看起来和周围的土没什么两样。”

大家在争辩中,灵感迸发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孩子们自己解决了问题,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找木匣

我继续娓娓道来:四年过去了,法西斯被赶跑了,科利亚回来了,开始找木匣。妈妈从家门口走了三十步就找到了木匣,科利亚走了十步,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是为什么?

孩子们埋头默读课文4—12自然段,很快就发现了秘密,纷纷说:“因为他长大了,步子变大了,所以走5步就可以找到了。”

我马上叫一名学生和我站在同一条线上,各迈一步,一对比,学生们都说:“老师迈的步子很大,郝艺婷的步子只有老师的一半。”

“原来,人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科利亚在这四年中还有什么变化呢?”

孩子们有的说:“他以前在村子里住,后来搬到喀山城去住,离开村子四年了。”有的说:“他以前只会从一数到十,四年后他能从一数到一百了。”有的说:“他现在上小学了,以前没上学。”有的说:“他走的时候房子里有东西,四年后房子里的东西都被法西斯抢走了。”有的说:“他的年龄增长了四岁。”

“发生了这么多事,这说明了什么?”

孩子们大声地说:“周围的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

“那你们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有什么变化呢?”

孩子们兴趣浓厚,踊跃发言,有的说:“我以前只有桌子那么高,现在高出2个头了。”有的说:“以前自己的体重只有30多斤,现在50多斤了。”有的说:“以前只认识四、五十个字,现在认识几千个字了,还能读整本书。”有的说:“以前我不会写字,现在会写字了。”……

孩子们满怀喜悦地说着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当再读课文最后一段:时间一天天过去,

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孩子们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学习和自身的认识更全面了。

我认为,生成性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事,也是学生的事,教学是相长的。而老师只有在吃透教材,才能更好地预设,才能把握瞬间的灵光,带领着孩子一起去突破重难点,感悟哲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