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史二论述题

文学史二论述题

文学史二论述题
文学史二论述题

论述题:

1、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1)散文创作方面,王安石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其文简练明快,笔力雄健,取得了很高成就,其议论文学,无论长篇还是短说,都结构谨严,析理透辟。如《答司马谏议书》,文章针对司马光等守旧派对新法的责难予以答辩,表达了要把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坚定意志,旗帜鲜明,理足气壮,逻辑严密,显示了作者倔强坚毅的性格。王安石的叙事、抒情之作,能随笔挥洒,曲尽其妙,如《游褒禅山记》。(2)诗歌创作方面。王安石早年的诗多直道胸中事,意味较薄,但也反映出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风貌。他写了不少感谢,咏史或怀古的诗篇,以寄托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如《河北民》揭示当时的弊政及民族矛盾,体现了王安石“适用”、“补世”的文学主张及以议论为诗的特点。王安石在诗歌创作方面尽力打破常规,主意语意求新,诗句求工,语调求劲峭,如《登飞来峰》。王安石晚期的诗歌主要是绝句,雅丽精绝,含蓄深婉,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如《泊船瓜洲》、《江上》等。

(3)词创作方面。王安石词的成就虽不能与其诗文

相比,但也富有自

己的个性,他作词

不受五代以来绮

靡柔弱词风的影

响,从而开拓了词

的题材内容和表

现范围。如《桂枝

香》[金陵怀古]将

以史为鉴的凝重

题材引入词中,上

片写金陵空阔萧

瑟的秋景,下片感

怀六朝盛衰兴亡

的旧事,立意高

远。政治历史的厚

重内容,加上词中

所展现的清肃气

象,与同时代的

“艳科”之间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为

后来的苏、辛词开

辟了道路。

2、苏轼诗歌的艺

术特色。

(1)“以文为诗”

是苏轼诗歌的显

著特色之一。诗的

散文化,本非诗歌

创作的正道,可苏

轼才力横绝,无施

不可,竟使其成为

他矜才使气、翻新

出奇的手段。苏轼

的“以文为诗”实

际上是靠以才气

为诗而获得成功

的。如《百步洪二

首》其一中七个比

喻一气而出,意象

新颖离奇,创制古

所未有的博喻,诗

中充溢着诗人的

才气。敏锐细致的

观察力和出色的

文字表现力,也是

诗人才气的表征。

许多生活里的平

凡事务,一经苏轼

的手写出,往往具

有不平凡的意义,

给人以触除生春

之感。如《汲江煎

茶》,煎茶、饮茶

是日常生活中最

为平凡之事,而苏

轼下笔却独出新

意,横生妙趣,境

界自高,字里行间

充溢着超逸的才

气,表现了通达从

容的人生态度,将

谪居心情写得甚

为含蓄。

(2)苏诗的另一

特色是以才学为

诗,体现为好议

论、使事用典。苏

轼有意识地以议

论入诗,将对事物

的形象感受与哲

理思考结合了起

来。如《和子由渑

池怀旧》将自然现

象和人生感受转

化为理性的反思

并上升为深刻的

哲理。

(3)苏轼作诗兼

备各体而以七言

为擅长,且风格多

样。其七绝吐语清

丽精美,多传世佳

作;七古气格雄健

豪放,尤见才气纵

横。苏诗的基本风

格有二:一是刚健

含婀娜的清丽雄

健,二是豪放加平

淡的清旷闲逸,但

就体现苏轼“坡

仙”的旷达品格而

言,高风绝尘才是

其诗风的主导倾

向,即一种超越世

俗羁绊的风神韵

致和审美境界。如

《东坡》写踽踽独

行于荒坡之夜的

恬淡与自适,表现

身处逆境却怡然

自得的旷达情怀,

风致超逸淡远。

3、苏轼词的革新

意义

苏轼的词在宋词

的发展变革中占

有重要地位,他突

破了传统词作的

题材限制,扩大了

词境内外;他以诗

为词,指出词的向

上一路,促进了词

体的变革;他对词

体进行了全面革

新,提高了词体的

地位,使宋词能与

唐诗并列而无愧

色,以至被人们视

为有宋一代文学

的代表。这是他对

宋代文学发展的

重大贡献。苏轼词

的革新意义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晚唐五代以

来,人们一直认为

诗应体现教化思

想,风格应温柔敦

厚;而词则与诗判

然有别,绮丽婉媚

为其特色。苏轼的

“以诗为词”与本

色当行的词有明

显的不同。苏轼认

为词应向诗靠拢,

特别是优秀的词

应与诗没有差别。

他认为词是“诗之

裔”,称赞优秀的

词作为“古长短句

诗也”。苏轼“以

诗为词”,以诗的

品格改选了传统

本色的词体,以诗

的精神提高了词

的品位。从《花间

集》开始,词的创

作受樽前应歌环

境的影响,词中缺

乏作者鲜明独特

的主体意识,从词

中看不出作者的

胸襟、怀抱、气质,

创作主体的个性

被消融在模式化

的共性之中。苏轼

词突出地表现了

自我的胸襟和怀

抱,他以自我之口

吻,抒自我之情,

在词中充分表现

了自己的个性。苏

轼的词记录了他

的情感经历和心

路历程,其词与其

诗一样,呈现出士

大夫的气质性格。

如《沁园春》(当

时共客长安)、《定

风波》(莫听穿林

打叶声)。(2)苏

词把士大夫文人

较为宽广的生活

内容带到了词中,

诗中通常表现的

题材,如咏史怀

古、掉亡怀人、登

临送别、田园风

光、说理谈禅、爱

国热情等,无不涉

入笔端。东坡词对

题材的拓展是他

以诗为词的一个

方面。(3)苏轼词

打破了花间词派

以来为应歌合乐

而形成的独重女

音、男子而作闺音

的传统定式,而代

之以表现抒发士

大夫情志的创作

心理,风格上也打

破了专以婉丽柔

媚为美之局限,转

变为多样化的审

美风格。苏轼的词

气象宏大,风格豪

放旷达、雄健清

刚。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展

现了瑰奇壮丽的

江山人物,苏轼雄

奇阔大的胸怀与

极其沉重的伤感

忧患,给人造成了

强烈的震撼。

4、陆游诗歌创作

分期及各期的主

要特点

按陆游一生的变

化,可将他的诗歌

创作分为早期、中

期、晚期三个阶

段:初喜藻绘而至

清新拔俗,中务豪

放悲壮,晚年归于

清淡秀逸。

(1)46岁之前是

陆游诗歌创作的

早期。陆游早年学

习江西诗派“活

法”等作诗决窍,

并在自己的生活

中寻找诗的灵感,

注重诗外功夫,作

诗由绚烂趋于清

新平淡。从江西诗

派入,而不从江西

诗派出,是陆游早

期诗歌创作的特

点。其诗为江西诗

派的清新流畅而

不为其瘦硬,取其

平淡而去其生涩,

以清新自然的语

言、流转圆美的格

调而自成一家,从

而与一般江西诗

派作者区别开来,

1

如〈游山西村〉。(2)从46岁到达夔州到65岁罢归山阴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中期。这一时期,诗人充满了以身报国的热情,但往往遭到冷遇,于是便发为感慨万端的悲愤之音,特别表现为才气纵横、一泻无余的写法,如《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这种大气磅礴的诗篇,占据了陆游中期诗歌创作的主要部分,尤其是他那些写请缨无路,功败垂成的作品,充满了悲愤豪壮之情。(3)自65岁罢归山阴到85岁逝世,为陆游诗歌创作的晚期。这一时期退居生活成了他诗作中最常见的题材内容,他在较为安定的农村生活环境里领略和体味人生,诗风趋于闲适淡泊。但爱国思想和积极奋斗的精神,在陆游晚年的创作中还继续保留着,所以这一时期仍不乏风格悲壮的作品。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一,此诗作于陆游68岁闲居家乡山阴时,但抗敌的决心、激昂的意气以及至老而不衰的报国壮志仍洋溢在诗中。

5、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陆游的诗歌诸体皆备,不论古体诗,还是律诗,绝色,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艺术风格多样。(1)陆游的古体诗风格悲壮,或沉痛地表达沦陷区人民渴望收复的愿望,或斥责主和派的大臣们

出卖祖国土地的

行径,或控诉投降

派排斥抗战将领、

贻误国事的罪恶

勾当,或抒发要为

国家报仇雪耻、恢

复失地的夙愿。如

《关山月》采用以

边塞为题材的乐

府旧体进行开拓,

巧妙地紧扣“关”、

“山”和“月”组

织诗材,从关山以

南写到关山以北,

谴责朝中下“和

戎”诏的媚敌行

为,抒发爱国壮士

的悲愤之情,具有

高度的概括力和

艺术感染力。(2)

陆游的律诗有意

学杜诗的精练流

丽和跌宕雄浑,表

现阔大和沉雄的

情感,神完气厚,

如《病起书怀》感

时伤世,悲愤激

昂,尤其“位卑未

敢忘忧国”一句感

人至深。(3)陆游

晚年写了大量风

格清淡秀逸的绝

句,许多日常习遇

之事、处处常见之

景,一经他的描写

和歌咏,无不呈现

出新鲜的诗意。此

外,他还更多地发

挥了宋人好议论

的特点,常常在诗

中抒发感慨。

6、白石词的艺术

风格

白石词独特的风

格是清空、骚雅,

并可进一步概括

为“清雅”二字。

(1)姜夔词的清

空首先表现在清

幽空灵的意境上。

如《暗香》(旧时

月色)“感慨全在

虚处,无迹可寻”,

词中多用素洁的

意象,如“月色”、

“玉人”、“疏花”、

“冷香”、“瑶席”、

“夜雪”、“寒碧”

等,营造出清疏高

旷的境界。(2)虚

字的使用是构成

清空风格的重要

手法。虚字能使语

意转折灵活,流走

自如,而又传神入

微,且能避免平铺

直叙的缺点。《疏

影》(苔枝缀玉),

几乎每句都使用

虚字,词句自为开

合,变化虚实,跌

宕曲折,空灵天

矫,余韵无穷;词

中所出现的许多

平实典故,由于有

虚字的前后承应,

在音节上给人以

谐婉灵动的感觉,

在内容上则启发

人由怀古而思念,

由此生出无限的

遐想。(3)白石词

的清雅风格还表

现在其独特的笔

法上。北宋词人秦

观以柔笔写柔情,

姜夔则以健笔写

柔情,并且褪尽铅

华,更见清刚。如

《长亭怨慢》(渐

吹尽),词中以柳

拟人,“树若有情

时,不会得、青青

如此”,以树的无

情侧面烘托作者

为情所苦,陈廷焯

说:“白石词惟此

数语最沉痛迫

烈”。(4)姜夔于

词中求雅也是从

音乐开始的。姜夔

精通韵律,尤其是

他既通俗乐又精

于雅乐。姜夔以雅

乐注入词体,主要

有两种方法:一是

以古乐府入词,以

古乐的雅音来革

除“今曲”的淫靡;

二是以唐法曲音

乐注入词中,使

“清”、“雅|”、

“淡”的风格代替

胡乐的浓艳急促。

音乐的清雅为词

的清雅提供了基

础,姜夔又在词的

性情、意境上融入

清拔绝俗的诗性

性韵味。

7、《琵琶记》的写

作目的及艺术成

就.

《琵琶记》的题目

是:“有贞有烈赵

贞女,全忠全孝蔡

伯喈”。从浅层意

义上说,作者写作

此剧是要为蔡伯

喈洗雪冤屈;从深

层意义上说,作者

是要借此剧宣扬

忠孝伦理观念。

《琵琶记》的艺术

成就,主要体现在

赵五娘这一人物

形象的塑造上。她

在饥荒年月尽心

尽力地奉养公婆,

苦苦维持生计。在

作者,只是要塑造

一个符合妇道标

准的女子形象。但

由于作者作者真

实地描写了她面

对苦难时的顽强

不屈和自我牺牲

精神,所以使得这

一形象富有很强

的艺术感染力。

《琵琶记》艺术上

很值得称道的另

一点,是其结构上

的“苦乐相错”,

如蔡伯喈在相府

成亲与赵五娘在

家中吃糠,蔡伯喈

在相府赏月与赵

五娘在家乡葬亲,

两两对照,具有很

强的艺术震撼力

量,收到了很好的

艺术效果。《琵琶

记》的曲辞也颇富

表现力。如第二十

七出“中秋赏月”,

蔡伯喈状元及第,

被迫入赘相府,与

新人牛氏中秋赏

月。伯喈对月伤

怀,心念父母发

妻,有苦难言。牛

氏则自庆新得佳

婿,欢愉之情溢于

言表。清人李渔对

此出最为激赏,赞

曰:“同一月也,

出于牛氏之口者,

言言欢悦;出于伯

喈之口者,字字凄

凉。一座两情,两

情一事。《闲情偶

寄》反映出高明制

曲撰文的匠心。

8、《三国演义》的

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艺

术成就是多方面

的,它在中国文学

史、特别是小说发

展史上是一个重

要的里程碑。(1)

“七实三虚”的艺

术构思。《三国演

义》尽量以陈寿的

《三国志》及裴松

之的注为依据,同

时,它又以民间传

说为依据,在许多

地方进行了合理

的艺术加工和想

象虚构。所以章学

诚说它是“七分实

事,三分虚构”,

大凡书中精彩动

人的故事,生动鲜

活的人物,往往是

虚多于实的。作者

成功地处理了历

史真实与艺术虚

构的关系,从而使

《三国演义》产生

出巨大的艺术魅

力。(2)完整宏伟

的艺术结构。《三

国演义》以120

回、75万字的篇

幅讲述近百年的

历史,以蜀汉为中

心,抓住三国矛盾

斗争的主线,井然

有序地展开故事

情节,既曲折变

化,又前后贯穿,

宾主照应,脉络分

明,形成了一个完

整的艺术结构。

(3)成功出色的

战争描写。全书共

写了四十多次战

役、上百个战斗场

面,包容了这一历

史时期所有重大

的战役,写得各有

个性,绝少雷同。

许多大的战争,都

能把战事的起因、

力量对比、彼此的

方略及内部争执、

2

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有关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等叙述得具体生动,如赤壁之战。小说还善于在激烈的战争中穿插一些悠闲的场面,以调节气氛。如在赤壁之战中,用抒情的笔调写入孔明饮酒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悠闲的插曲,做到缓急间杂张弛交替。(4)独具神采的人物塑造。《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许多人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关羽的勇武忠义、诸葛亮的谋略超人等,都极富艺术生命力。①小说善于运用层层皴染的手法,在反复出现的不同事件中强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如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靠相似而又不同的情节的展开,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愈发鲜明。②小说还善于运用传奇色彩极浓的故事和生动的细世塑造人物。如写关羽温酒斩华雄,“其酒尚温”这一细节,不无夸张地表现出关羽的神勇。③小说还善于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比如写诸葛亮出山,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虚写他非凡的才能,继而写刘、关、张拜访他两次不遇。诸葛亮尚未出场,作者已用烘云托月之法,把他的精神

气质和人格追求

生动地传达出来。

(5)平易浅近的

语言。《三国演义》

的语言是“文不甚

深,言不甚俗”,

简洁明快,以粗笔

勾勒而不以细部

描画见长,雅俗共

赏,形成了一种适

用于历史演义小

说的独特的语言

风格。小说写人物

对话,能够切中人

物的独特个性,使

读者如见其人,如

闻其声,如张飞的

话往往是快人快

语,疾恶如仇;关

羽的话往往心高

气盛,目中无人;

而孔明的话,则往

往从容不迫,应对

自如。

9、与宋元话本相

比,“三言”在艺

术表现方面的提

作为人案头阅读

的文学作品,“三

言”在艺术表现方

面的水准比宋元

话本有了很大程

度的提高。这表现

在:(1)随着表现

领域的拓展,“三

言”中的小说更贴

近日常的世俗生

活,善于在平淡无

奇的日常生活中

抓住一些偶然的

巧合来构成富有

传奇色彩的故事,

从而使小说的情

节曲折跌宕,引人

入胜。如《十五贯

戏言成巧祸》中,

王翁给刘贵十五

贯钱,而崔宁卖丝

得到的也恰好是

十五贯钱;由于刘

贵的一句“戏言”,

二姐信以为真而

离家出走,途中正

遇崔宁;此时盗贼

恰巧到刘贵家窃

得十五贯钱。所谓

“无巧不成书”,

一连串的巧合便

酿成了一桩冤案。

“三言”中的小

说,一般篇幅都比

宋元话本更长,所

以能够在情节的

曲折、反映生活的

细致深刻方面更

胜一筹。(2)“三

言”一方面继承了

宋元话本以情节

展开和人物行动

表现人物性格的

写法,把人物置于

与外部世界的激

烈冲突中来显示

其内心矛盾,或者

通过一系列的行

动来反复皴染人

物性格的主要特

征;另一方面,其

人物描写又比以

粗笔勾勒为主的

话本小说有了很

大发展,特别是在

表现人物内心活

动方面,大都比较

细致。《卖油郎独

占花魁》写秦重见

到莘瑶琴之后的

心理活动,便是一

个很典型的例子,

如此具体细致的

心理描写,在宋元

话本中是难以见

到的。(3)与宋元

话本以俗为尚的

语言相比,“三言”

的语言经过冯梦

龙的加工润色,更

加精练,更能体现

出雅俗共赏的特

征。小说基本运用

通俗晓畅的白话,

又不同程度地融

入一些浅显的文

言,并大量采用俗

语和谚语,所以具

有浓郁的生活气

息。

10、《聊斋志异》

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是我

国文言小说史上

的集大成之作,代

表了我国古代短

篇小说发展的高

峰。它在艺术上具

有以下几方面的

成就:(1)《聊斋

志异》既结合了志

怪和传奇两类文

言小说的传统,又

吸收了白话小说

的长处,还接受了

先秦两汉和唐宋

古文的影响,体式

多样。兼众体是这

部小说的特点:有

的是现代意义上

的短篇小说;有的

是可称为志怪短

书;有的是纪实性

散文小品;有的以

人物为中心,属于

性格小说;有的则

注重心理和环境

描写,淡化情节,

有诗化特征。《聊

斋志异》中小说篇

幅的长短也各不

相同。如《莲香》、

《胭脂》、《王桂

庵》、《促织》等有

四五千字;有的却

只有百来字,最短

的《赤字》仅二十

五字。(2)《聊斋

志异》艺术表现上

具有奇幻奇异、想

象丰富的特点。小

说中有人间,有仙

间,有冥府,有龙

宫,有梦境,人物

出入其中,飘忽不

定,没有客观的逻

辑。蒲松龄的高妙

处不仅在于为刻

画人物的需要而

精心构想离奇的

情节,更在于使小

说的故事本身具

有一种空蒙迷离

的意境美。这种意

境美有的表现在

小说的悲剧意蕴

上,有的表现在环

境的诗情描写上,

有的表现在人物

心理意识流的诗

意流淌上,有的表

现在小说语言的

雅洁郎畅上,有的

则淡化情节,俨然

是一首诗。①就想

象之奇特而言,又

有两层:一是写奇

幻之事,如诵诗可

以治病(《白秋

霞》)、天空飘落彩

船(《彭海秋》)、

盲僧能以鼻代目

嗅出文学优劣

(《司文郎》)等,

这些大胆的想象

大大增强了故事

的感染力。二是情

节曲折奇峭,文笔

夭矫而不摭实,如

《王桂庵》、《促

织》等。②就诗意

之蕴藉而言,主要

表现为作者将其

所热爱、歌颂的人

和事物加以美化,

赋予花妖狐魅诗

的气质。如《宦娘》

以优美的琴声,创

造出一种充满诗

意的氛围,烘托出

了宦娘那风雅不

俗的精神世界。

(3)《聊斋志异》

创造性地运用了

古典文学语言,又

从口语、方言中吸

取精华,从而使其

小说语言取得了

良好的艺术效果。

如《邵女》中贾媪

说媒时的一段对

话,就是口语和文

言相融合的典型。

11、《儒林外史》

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

术成就有以下几

个方面:(1)在人

物刻画方面,小说

写出了人物性格

的丰富性和复杂

性。如马二先生虽

迂腐古板,差点儿

上了洪憨仙的当,

但在洪暴死之后,

马二先生却为他

办丧事,表现出古

道热肠。范进中举

前,境遇可怜,中

举后,虚伪恶劣,

作者对他进行了

辛辣冷峻的批判。

(2)小说摆脱了

传统小说的传奇

笔法,采用写实方

法,淡化情节,不

靠激烈的矛盾冲

突来刻画人物,而

是在细琐的叙述

中,通过精心的白

描,展现作者非凡

3

的艺术功力。如马二先生游西湖的路线,写他的所见所闻,这平淡无奇的描写却把这个八股选家愚昧、迂腐的性格写活了。(3)《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秉持公心”在冷静、如实的叙述中,常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讽刺。同时它也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等,作者敏锐地捕捉人物瞬间的行为,把对百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的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其讽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12、《水浒传》的文学成就。

《水浒传》不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光辉典范。它在人物塑造、结构安排和语言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深为后世赞赏。

(1)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草莽英雄形象。小说描写人物的特点,一是把人物置于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之中。如写武松,安排了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

、大闹飞云浦、血

溅鸳鸯楼等刀光

血影、震撼人心的

场面。人物和情节

高度融合在一起,

给人以符合生活

的真实感,避免了

人物形象的平板

化。相似的情节,

也写得各有声势,

起到相互映衬的

作用,如武松打虎

后,又写李逵杀

虎,又写二解争

虎;潘金莲偷汉

后,又写潘巧云偷

汉;江州城劫法场

后,又写大名府劫

法场,在相互映衬

中突现人物个性,

“犯中求避”,写

出了人物的“同而

不同”。二是在塑

造人物时倾注着

强烈的爱憎感情,

为表现人物富有

传奇色彩。如写鲁

智深倒拔垂杨柳,

花荣射雁,石秀跳

楼,以及吴用的机

智过人,戴宗日行

八百里等,都极富

传奇色彩。

(2)单线纵向进

行地情节结构。小

说上半部以人为

单元,下半部则以

事为顺序,连环勾

锁,层层推进。在

七十一回之前,小

说往往集中几回

写一个或一组主

要人物,将其上梁

山前的业绩基本

写完,然后引出另

一个或另一组主

要人物,而上一组

人物则退居次要

地位。这样环环相

扣,以聚义梁山为

线索将一个个、一

批批英雄人物串

联起来。分拆开

来,可以成为“鲁

智深传”、“林冲

传”、“李逵传”,

合起来又是一个

完整的整体。七十

一回之后,则以时

间为顺序,写两赢

童贯,三败高俅,

受招安,征辽国,

平方腊,以报朝廷

为主,将故事贯穿

始终。这样的艺术

结构,前半部犹如

长江的上游百川

汇聚,形成主干;

下半部则如长江

的主流奔腾而下,

直泻东海。它形成

一个整体,但各部

分往往又具有相

对的独立性,特别

是前半部的连环

列传体的结构形

式,有利于集中笔

墨、淋漓酣畅地描

写一些主要的英

雄豪杰。

史进、鲁智深、林

冲、杨志、宋江、

武松等英雄之所

以能“千古若活”,

与此不无关系。

(3)继承和发展

了“说话”艺术的

语言风格,能娴熟

地运用白话来写

景叙事,语言生

动、准确、富有表

现力。如鲁智深拳

打镇关西一节用

通俗形象又准确、

富于机趣的语言,

娓娓描述鲁智深

三拳打死镇关西,

让读者觉得解气、

解恨,同时也表现

了鲁智深的英勇

非凡、武艺高强。

又比如林教头风

雪山神庙一节,

“那雪正下得紧”

一句,不但烘托了

紧张的氛围,而且

隐含着人物的心

理感受。小说的人

物语言还富有个

性化的特征,基本

能够做到“一样

人,便还他一样说

话”

4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四大社团知识点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四大社团知识点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创造社 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

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2012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述题简答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五、论述题 41.联系作品论述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41.分析评价茅盾《蚀》三部曲对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各类精神面貌的反映。 42.分析孙犁小说的独特风格。 1.试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2.“五四”文学的基本特色。 42.以周朴园形象为中心分析曹禺《雷雨》剧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2.沙汀小说的创作特色。 41.结合作品,比较分析巴金小说《家》中觉慧与觉新的思想性格。 1.试析造成老舍《骆驼祥子》中主人公悲剧的主、客观原因。 42.试论穆旦诗中的“自我”。 41.试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基本思想。 42.分析评价闻一多新格律诗“三美”理论和创作实践。 41.以《八骏图》为例,论述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42.论述艾青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41.为什么称沈从文为“文体”小说家? 42.试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41.试分析《女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42.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试分析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特色。 42.《雷雨》中蘩漪要周萍记着:“一个女子不能受两代人的欺侮”,并且警告周萍:“小心! 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由这些台词联系全剧,分析蘩漪的思想性格及形象意义。 1.概述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的巨大成就。 2.试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41.试论艾青诗作的独特风格及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42.试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论述艾青诗作的独特思想内容。 2.试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41.试从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方式两方面,论述《女神》的创作特色。 42.分析巴金《寒夜》的思想艺术成就。 1.试评左联的成就与缺失。(15分) 2.论述艾青诗作的独特思想内容。(10分) 41.以《八骏图》为例,论述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42.论述艾青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41.论述鲁迅小说《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成就。 42.结合《屈原》剧作,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悲剧精神。41.以《八骏图》为例,论述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整理

1 简述北宋初期梅尧臣与苏舜钦诗歌的特点及异同?答:相同点:二者都就是北宋初期诗坛的重要人物,合称“苏梅”,二人文学主张﹑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及地位都很相似,就文学主张而言,与欧阳修一样,激烈批判晚唐诗风,提倡文学为现实服务,就诗歌内容而言,都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反映重大现实社会题材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作品,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都追求混警新奇的意境,立意上求新,修辞求新,有议论文﹑散文化倾向。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艺术风格上,梅诗构思精致,追求深韵阅读﹑韵致,苏诗举力豪迈以粗旷横放见长,在反映现实,揭示统治者罪恶方面,梅诗含蓄委婉,苏直接痛快,猛烈直露,在意境创造上,梅诗清新,富于情趣,苏诗感情奔放,直率自然。特点:梅诗构思精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苏诗充满激情,感激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 2 简述苏轼散文的风貌?答:1“辞达”“通脱”,有圆话流转,错综变化与自然真率之美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3有史化倾向,以情感与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3 欧阳修与王安石的散文特点?答:“文从字顺”﹑平易流畅﹑委曲婉转就是欧文的风格,其文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无滞涩窘迫之感。六一风神就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她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文字没,但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显得条达舒畅﹑切近自然。王安石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但形象性不够﹑艺术感染力较弱。 4 黄庭坚“山谷体”的突出特点?答1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选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5 简述周邦彦“清真词”的题材内容及“集大成”就?答:可以从三个方面来 瞧:1从词调的搜求﹑审定与考证方面 说,她有集成与创造的功劳2就其写作 功力之成就而言,她善于体物言情,善于 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安帖工稳3从创作 风格方面来说“清真词”能集北宋词柳 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而独具特 色。 6 简述南宋前后期词的特点及区别? 答:1在内容上,南宋前期经历了“靖康之 难”,在词的创作上,出现了大量的反映 遭受侵略欺凌的愤怒,表现杀敌立功,渴 望与现实的矛盾谴责统治者苟且偷安 的政策,抒写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人 民不幸的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南宋后期,北方经历了多 次战争消耗,政权内部矛盾,无力南侵, 南宋主与派当权,也无意北伐,从而形成 相对稳定的局面,于就是吟风弄月,饮酒 赏花的作品大量出现,形成了附庸风雅 的词派,其代表作家有姜夔﹑吴文英﹑ 史达祖等。2在风格上,前期大量反映社 会现实,抒发国破家亡之悲愤,所以其风 格以豪放﹑雄壮为主,常常围绕表达的 需要,冲破音韵格律的限制,以诗为词﹑ 以文为词,从而形成了南宋豪放派,南宋 后期,则大多重视审音协律之工﹑精究 平仄音韵,讲究用物用典,精心锤炼字句, 从而形成风雅诗派。7 简述马致远《汉 宫秋》与白朴《梧桐雨》在处理历史题 材上的异同?答:相同点:都就是以爱情 主题创作的历史剧。不同点:白的《梧》 剧基本立显历史真实,以李﹑杨爱情悲 剧,真实反映唐朝“安史之乱”后由盛至 衰的转折,以此抒写作者的人世沧桑之 感,第四折就是全剧的高潮与重心所在, 写战乱平息后,历尽磨难,失去权位的唐 明皇退居西宫养老的孤独生活,着重表 现她走在秋夜雨声中回忆往昔的心理 感受。马的《汉》剧也源于历史,但与 历史事实出入较大,就是马根据自己的 现实感受与主观情感进行创造性改编 而成,对汉元帝的昏庸贪色虽如实描写, 但却受“君主圣明,臣罪当诛”的传统思 想影响,把悲剧的根源推到了奸臣毛延 寿与满朝文武的身上,对汉元帝有较多 的美化,对汉元帝失去王昭君之痛苦情 感描写,亦多用文人骚客推度君子之腹, 极尽渲染夸张之笔法,与历史兴亡之 感。 8 《西厢记》在形式上的创新?答:《西 厢记》在形式上的创新有:1剧本与演示 方式的改变2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 体制。9 简述《西游记》浪漫主义手法 的具体体现?答:《西游记》在艺术上最 鲜明的特点就是在奇幻思想基础上的 幽默与诙谐风格,这就决定小说的基本 笔法就是奇笔与戏笔的圆熟运用与水 乳交融。1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2集动物 性﹑神性与人性一身的人物形象3寓庄 于谐的讽刺艺术4巧妙曲折的艺术结构 5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10 《三国演义》 人物塑造的特点? 答:《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特点就是:为 一般而寻找特殊,共性对个性占有突出 的优势,直接以比较纯净的形态呈现。 它在人物典型的发展过程中,起过排除 怪诞﹑杂乱因素,明确﹑集中地表现生 活本质的作用。艺术特点就是单一性﹑ 稳定性﹑与谐性。11 《三国演义》与 《水浒传》塑造人物的异同?答:1二者 人物性格都具有类型化特征,《水》与 《三》相比,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 的进步与发展,开拓了类型化人物向性 格化人物过渡,一方面作品中绿林豪侠 继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另一方面又体 现了市民阶层的道德理想与生活情趣, 具有较突出的个性特征,具有个性化典 型倾向。2人物性格从类型化向性格化 的主要特征就是a传奇性与现实性,超 人与凡人的结合b惊奇与逼真的结合, 如武松打虎c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 的结合,如鲁智深﹑林冲d粗线条勾勒 与工笔细描结合。12 《水浒传》的人 物塑造的主要特点?答:《水浒转》在人 物塑造从类型化向个性化的重要特 征: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 结合2惊奇与逼真的结合3粗线条勾勒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二下期重点考点

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 名词解释: 新时期重要文艺现象。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深刻揭示了极左路线给青少年一代造成的严重内伤,提出“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社会问题。此后不久,卢新华又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揭示极左路线对人的命运迫害和心灵摧残。继之,我国文坛上便相继出现了描写十年动乱给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着重表现极左路线给人民生活命运特别是思想心灵造成创伤的文学,被称之为“伤痕文学。” 开山之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人物形象有谢惠敏和宋宝琦 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 反思文学 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

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茹志鹃的小说创作风格也由清新俊逸转变为严峻 代表作有: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布礼》、《蝴蝶》,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讲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代表人物是陆文婷,还描写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改革文学 名词解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 开山之作: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主人公乔光朴,乔光朴和作者其他作品中的车篷宽、高盛五、牛宏、宫开宇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1鲁迅《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从三部作品之中分析鲁迅的写作内容及其艺术手法。 答:鲁迅是以启蒙主义精神从事文学创作的,在“立人”的出发点上,揭露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与摧残,他的小说立足于为人生,改良人生,努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以其独特的呐喊与彷徨,或揭示封建礼教,或针砭麻木灵魂,或抨击冷漠的社会,或讴歌诚与爱,呈现出执着的反封建精神。 内容:(1)鲁迅的小说揭示封建礼教。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揭破了那些戴着礼教吃人的滑头伎俩。其思想忧郁深广。这篇小说揭露了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从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体现了他小说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2)鲁迅的小说抨击冷漠的社会。社会环境的冷漠是孔乙己悲剧的重要原因。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环境之中,人们自私冷漠,无情无义,给人一种冻僵了的感觉。这种社会是孔乙己悲剧的催化剂。对于孔乙己这样一个弱者来说,社会不仅没有关爱他,更为严重的是人们还把他当作笑柄。老板的无情,长衫的不屑,伙计的鄙视,甚至短衣帮的讥笑,都深深地伤害了孔乙己本来就千疮

百孔的心,这种社会正是鲁迅所批判的冷漠社会。 (3)鲁迅的小说针砭麻木的灵魂,小说《药》这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药》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末封建社会的现实,封建势力猖獗,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处于麻木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懂得反抗自救,不理解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一句话,《药》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4)鲁迅的小说努力讴歌诚与爱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

1、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欧阳修在北宋的诗文革新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论宋代古文者,莫不知欧阳修之后有曾、王、三苏。曾、王与欧阳修皆江西人,三苏皆出欧阳门下。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却不容低估,足可与“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相媲美。 欧阳修之所以能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与他杰出的创作实践密不可分。为纠正雕刻过甚的昆体偶丽之文的流弊,他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撰写出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散文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的散文以学习韩愈相标榜,但却能学韩而自出变化。欧阳修摒弃了韩文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这是他对宋代散文的最大贡献。他的散文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不用冷僻怪异的字,大量化用骈文语句;注意语气的轻重和声调的谐和,善于利用文句的长短变化、语气的停顿转换,以加强文句间的联系,使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 无滞涩窘迫之感。在写作技巧上,欧阳修善用宕笔、疏笔,吞吐夷犹而抑扬顿挫。他善于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其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偏于阴柔之美,纡徐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呈现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他利用诗歌议论时政、评说历史、探讨学术问题、鉴赏文物书画,而且在诗歌中歌咏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在命意上追求深刻创新。故欧阳修的诗歌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新风,这是对传统诗歌表现范围的解放,代表着当时诗歌发展的新方向,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创造精神。因此,在由唐诗至宋诗的转变过程中,欧诗为一枢纽,他一方面保留了诗体相对整齐凝炼的传统,一方面使诗体形式具有弹性,在不丧失整齐的情况下,使诗的节奏多变,语言自然流畅,可以畅所欲言,接近散文那样流动自然的风格。他使诗歌创作具备修养深厚的人文品格,更多地贯注着人文意趣,诗中的人文意象开始取代自然意象占据主导地位。 2.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的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的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相比于他的散文、诗歌,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大。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苏轼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主要表现于: (1)苏轼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以诗为词”是他革新词体的关键。 (2)其“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人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成了词体的解放。 (3)苏轼使词由“歌者的词”转变为“士大夫”的词,侧重表现作者的旷达襟怀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较深人地反映了一个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的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风貌。

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一、1917—1927 文学革命 二、1928—1937革命文学 三、1937—1947 抗战 第一章思想启蒙与文学重建 第一节文学革命运动 一、思想启蒙与文学革命 1、三个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建设性的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文学革命》,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2、1915年9月《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发起人:陈独秀,胡适,胡提出“八条纲领”,刊载于《新青年》被称为“中国文界之雷声”。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标志: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1917.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1918.4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二、“人的发现”和“人的文学” 1、周作人《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2、是否有人道主义作为区分“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 3、人是从动物进化的,人是从动物进化的。 三、新旧文学观念之激战 1、响应方: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刘半农“双簧会”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2、反对方:①林纾:发表《妖梦》和《荆生》痛骂陈、胡、钱玄同 辩:钱玄同和刘半农“双簧信” 林纾发表《论古文之不宜废》 辩:蔡元培《答林秦南书》 ②学衡派:根据地:南京东南大学(1922)刊物:《学衡》杂志 总编辑:吴宓主要撰稿人:胡先骕和梅光迪 论战以新青年胜利告终 ③甲寅派:1925年章士钊号召:读经救国。 第二节创作尝试和社团文学 一、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后”在北京诞生。 2、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耕济之 3、代用刊物:《小说月报》,又创办了《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诗》等月刊 4、三个方面成绩显著:A、提倡“为人生”文学,B、大力介绍外国文学,C、推动写实主义“平民文学”创作 5、杰出代表:①朱自清。A家庭小品《背影》《给亡妇》,B海外游记《欧游杂记》《伦敦杂记》,C写景美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特点:诗歌以写实为主,兼用象征。他的抒情长诗《毁灭》问世后,诗坛的赞誉由他短诗转向长诗。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述题精选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述题精选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2.为什么说鲁迅的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为什么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这么成熟、深刻)? 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基础,审美追求,决定的,也是由时代历史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 生活方面:在人生经历中对国民的劣根性有深刻的认识,所以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是成熟的,在新文学以前,他就虑过…立人?的思想,在确立要用文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职业,以此作为起点,用文学来拯救民主命运,用文学来改变民族的劣根性,所以鲁迅创作的生活与思想基础是非常深厚的。 审美方面:鲁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打下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在南京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大量的阅读了西方古典美学著作,接触了最新思潮的报刊,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学术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构成了鲁迅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也是为什么鲁迅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要再听一次录音,29页第二题说要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来回答这个问题) 3.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

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 CKBOOD was revise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December 17, 2020.

1 简述北宋初期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的特点及异同?答:相同点:二者都是北宋初期诗坛的重要人物,合称“苏梅”,二人文学主张﹑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及地位都很相似,就文学主张而言,与欧阳修一样,激烈批判晚唐诗风,提倡文学为现实服务,就诗歌内容而言,都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反映重大现实社会题材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作品,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都追求混警新奇的意境,立意上求新,修辞求新,有议论文﹑散文化倾向。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几个方面,艺术风格 上,梅诗构思精致, 追求深韵阅读﹑韵 致,苏诗举力豪迈以 粗旷横放见长,在反 映现实,揭示统治者 罪恶方面,梅诗含蓄 委婉,苏直接痛快, 猛烈直露,在意境创 造上,梅诗清新,富 于情趣,苏诗感情奔 放,直率自然。特 点:梅诗构思精巧而 取材平平,用意深远 而出之淡然,感情深 厚而语句平淡,寓奇 峭于朴素,外枯中 膏,淡而有味。苏诗 充满激情,感激顿挫 而发其郁积,语言明 快豪迈。2 简述苏轼 散文的风貌?答: 1“辞达”“通脱”, 有圆话流转,错综变 化和自然真率之美2善 于用比喻,多形象思 维3有史化倾向,以情 感和才气为文,富于 想象。 3 欧阳修与王安石的 散文特点?答:“文从 字顺”﹑平易流畅﹑ 委曲婉转是欧文的风 格,其文叙事简括有 法,议论纡徐有致, 多用语助词,语句圆 融轻快,文气流转条 达,无滞涩窘迫之 感。六一风神是欧阳 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他的散文措辞平易, 不用古奥文字没,但 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酝酿期:1840-1898; 发生期:1898-1917; 发展期:1917-1949 (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 (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 (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 (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 (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 ——梁启超提出。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主张,有其革命的一面,但也有其保守的一面。那就是革其精神而不革其形式。显示出革命终不彻底的一面。 “新文体” ——是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发表政论时创造的一种新文体。这些政论具有空前开拓的创造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白之间。条理明晰,笔锋含情,有很强的鼓动性。“新文体”是梁启超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而创造的过渡期文体形式。“新文体”突破了桐城派古文的藩篱,便于表达新的思想。 小说界革命 ——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向来没有正统地位,只能附于“四部”子、史部中。严复、夏曾佑鉴于“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于是从小说营构人心的角度出发,提出“小说为正史之根”。第一次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在小说观念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梁启超在严、夏之后,从小说具有的“启蒙”、“新民”社会功能角度,把自古视为卑贱文体的小说提高到史无前例之高度。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四)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李嘉宝(字伯元,江苏武进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 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 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6.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7.结合作品,说明东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8.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9.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10.分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2.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13.说明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15.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6.分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不同。 17.试述杜诗的“集大成”。 18.说明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19.试论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20.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1.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22.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2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4.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试论陆游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 26.试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 27.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28.试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以及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 29.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30.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31.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32.试论《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关系。 33.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34.试论曹雪芹《红楼梦》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揭示。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答案 1.(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

[备注]完全根据考试大纲整理归纳的自考资料[07120802] 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等科目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样本) 一、基础知识(含填空、单选和多选)(344)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 ⑴第一个十年(1917-1927); ⑵第二个十年(1928-1937); ⑶第三个十年(1938-1949)。 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 ⑴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 ⑵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 ⑶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⑴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 ⑵三种文化思想: ①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

②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 ③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 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晚清时期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 。。。。。。 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 333.柯仲平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334.长篇小说欧阳山《高干大》、柳青的《种谷记》、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草明的《原动力》,中篇小说邵子南的《地雷阵》,短篇小说康濯《我的两家房东》、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 。。。。。。 341.周立波的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951年曾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342.由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新歌剧《白毛女》。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 343.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诗歌领域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