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IL_23_IL_17炎症轴在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肤损害中的作用

IL_23_IL_17炎症轴在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肤损害中的作用

IL_23_IL_17炎症轴在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肤损害中的作用
IL_23_IL_17炎症轴在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肤损害中的作用

银屑病药效学动物模型及其在中药新药研究中应用的思考

006111 7 栏目中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标题银屑病药效学动物模型及其在中药新药研究中应用的思考 作者韩玲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一部韩玲 摘要:本文综述了银屑病药效学动物模型的进展,对治疗银屑病中药新药 药效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结合银屑病发病机制的 研究进展完善药效学方法学研究的建议。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明了。可能是一种具有基因遗传特性的疾病,也与感染、内分泌机能障碍、免疫功 能紊乱等有关。中医学认为以风湿毒邪内侵为标,血虚、血燥为根源,血 热、血虚、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故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化瘀、祛风 除湿成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法。 银屑病的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炎症细胞聚集和真皮乳头部血管增生扩张三大特征,从而出现角化过度、角化不全、颗 粒层消失、棘细胞层增厚等。尽管许多不同的动物模型能复制银屑病的某 个方面的病理特征,并能解释部分病因,但长期以来仍缺乏一种能够研究 所有有关的潜在因素的动物模型。即-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 一、银屑病药效学动物模型 银屑病动物模型是根据银屑病的特征,人为建立的一种与之相似的模型。 有人总结了银屑病动物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以下4个不断完善的阶段: 1.诱发性动物模型 该模型是通过工方法在动物,如豚鼠、大鼠等皮肤上诱发银屑病样增生。

其方法包括紫外线照射、化学刺激剂外涂或药物外涂、缺乏必须脂肪酸的饲料喂养等。这些方法均为过度增殖模型,可引起表皮增生加快。但这些方法仅是针对表皮损伤的一种迟发反应,持续时间较短。 如缺乏必须脂肪酸饲料喂养的大鼠模型,因缺乏必须脂肪酸,故可使大鼠皮肤逐渐出现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基底细胞有丝分裂加快,DNA合成增加等变化,表皮细胞呈慢性增生状态,与药物诱发的急性表皮增生相比,其与银屑病更为相似。 如心得安诱导银屑病动物模型,是利用心得安特有的药理作用,即心得安可阻断角阮细胞的β-肾上腺能受体而降低了细胞内cAMP水平所致。应用后可出现动物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和棘层肥厚等类似银屑病的组织病理改变,其皮损并非是刺激性皮炎。黄畋[1]和Gaylarde[2]等分别用心得安成功地在豚鼠背部和耳部皮肤上制备了银屑病样皮肤模型,并发现药物可抑制其所致的表皮异常角化与增殖、角化不全等。 已有研究[3-4]发现IL-20是与银屑病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在体外可明显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IL-20的转基因鼠可出现皮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与人类银屑病有相似之处;此外,IL-20受体在银屑病皮损处有高表达。有人在心得安造模的基础上,利用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了动物皮损中IL-20 及角蛋白的K14,K16,K17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发现正常皮肤IL-20的表达仅限于基底层,且为低表达,但模型动物皮损中基底层及棘层均有高表达,且显著高于正常组。应用IL-20反义寡核苷酸外涂皮肤后,可使其明显好转。也观察到皮损中角蛋白K14,K16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提示心得安所致的豚鼠银屑病样动物模型不仅在组织病理学,而且在分子水平上与人类银屑病皮损一致。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证实了此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上述这些方法的优点是可在短时间内复制出某些方面与银屑病相似的动物模型,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较好,可用于表皮增殖动力学、药物筛选等研究,但这些模型只是模拟了银屑病中的部分组织病理特征,在许多方面与诱发或自然产生的疾病毕竟存在差异。 2.裸鼠-皮损移植模型 该模型是将银屑病人皮损组织移植到裸鼠背部。其具体方法是,选择经组织学证实,2周内未经任何治疗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典型皮损,麻醉后取全层皮肤,裸鼠背部麻醉后切除部分圆形皮肤至肌肉筋膜,将皮损间段缝合到移植点。因裸鼠是先天性无胸腺小鼠,其免疫缺陷,在一定情况

氧化苦参碱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氧化应激的拮抗作用

氧化苦参碱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氧化应 激的拮抗作用 (作者:_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摘要】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氧化应激的拮抗作用,探讨其防治银屑病的机制。方法采用注射雌激素刺 激小鼠阴道上皮组织增生的方法复制银屑病小鼠动物模型,同时给予 不同剂量的氧化苦参碱干预,实验10d后,取小鼠血清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谷光甘肽(GSH) 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含量,并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结果氧化苦参碱80、40和20mg? kg-1均可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的有丝分裂(P0.01);氧化苦参碱80mg - kg-1可升高雌激素周期小鼠血清SOD和T-AOC的含量(P0.05,P0.01),降低MDA GSH和NC含量(P0.01);氧化苦参碱40mg?kg-1可降低雌激素周期小鼠血清MDA和NC 含量(P0.05,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对实验性银屑病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表皮细胞增殖并降低血清 MDA GSH及NO含量,升高SOD和T-AOC的含量有关。 【关键词】氧化苦参碱;银屑病;有丝分裂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丙

二醛;谷光甘肽 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 , OMT是苦豆子生物碱的一种,具有抗炎、抗增殖、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1]。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以皮肤组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研究表明,银 屑病患者体内释放大量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对生物膜的结构造成广 泛损伤,引起皮肤炎症的发生[2-3]。作者通过给小鼠注射己烯雌酚的方法复制银屑病样小鼠模型[4],观察氧化苦参碱对银屑病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谷光甘肽(GSH)及一氧化氮(NO)水平及阴道上皮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探讨了其防治银屑病的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实验动物昆明种雌性小鼠,体重18?22g,宁夏医科大 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SYXK (宁2005- 0001)。 1.1.2药品氧化苦参碱(宁夏制药厂,批号64041201);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80903A); 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 ,DES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90203);秋水仙碱(Colchicin ,CLC昆明制药厂,批号841201)。 1.1.3 试剂和主要仪器SOD MDA GSH T-AOC和NO测试盒(南 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号20091115);752N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银屑病PASI评分标准

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 患者病情评分参照PASI(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标准,包括皮损面积评分和皮损严重程度评分。 1、评价面积:4个躯体部位分别以0-6分评分:面积:0=无皮疹;1<10%; 2=10-29%; 3 =30-49%;4=50-69%; 5=70-89%; 6=90-100%;躯干部位:头面=10%;躯干=30%;上肢=20%;下肢=40%: 皮损面积评分:全身分为头颈部、上肢、躯干和下肢4个部位。上述部位占体表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10%、20%、30%和40%。4个部位分别进行皮损面积评分,标准如下: 0=无皮疹、 1=1%-9%、 2=10%-29%、 3=30%-49%、 4=50%-69%、 5=70%-89%、 6=90%-100%。 为了有助于对受累面积进行评估,应注意下述规定: a.将颈部视为头部的一部分 b.将腋窝与腹股沟作为躯干的一部分 c. 将臀部作为下肢的一部分 2、评价临床严重程度:红斑;浸润;鳞屑。每个特点用0-4分评价: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极重度。公式计算各躯体部位分值,再累加得到总分,0-72分: 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按照以上4部位评分,每个部位均按以下3个皮损临床特征评分: 红斑(erythema,E):红色或暗红色炎症性斑,压之退色。 浸润(infiltration,I):皮损向四周扩散蔓延的趋势,边界模糊不清,压之有实质感。 表皮脱屑/鳞屑(desquamation,D):指脱落的表皮细胞成片剥落。 皮损严重程度评分如下: 0=无,此体征经仔细观察不能确认 1=轻,此体征能确认但需仔细观察 2=中,此体征较明显可立即确认 3=重,此体征很明显。 4=极重,此体征非常明显。 斑块肥厚程度 I: 0-皮损与正常皮肤平齐;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与炎症研究进展_刘畅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与炎症研究进展 刘 畅1 李日涵2 周星彤3 1.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九十二期一班,辽宁 沈阳 110001; 2.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九十五期一班,辽宁 沈阳 110001; 3.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九十四期九班,辽宁 沈阳 110001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 lzhe i m e rs'disease,A D)是一种常见的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 fi brillary tang les,N FT)、神经炎性斑块(neur iti c p l aque,NP)、脑组织萎缩、A 沉积、神经元缺失为主要病理特征。目前,许多学者认为,AD可能是一种慢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本文就AD与炎症反应的关系进行综述。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炎症反应;淀粉样蛋白;炎症介质 do:i10.3969/.j issn.1006-1959.2010.09.429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649-02 阿尔茨海默病(A lz he i m er s'disease,AD)是引起老年人痴呆的最常见原因,目前,AD已成为引起人类死亡的第四大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生命质量。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然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AD的病理改变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淀粉样蛋白A 聚集形成老年斑(senil e p laques,SP),神经元内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结(neurofi br illary tang les,N FT s)等病变,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脑皮质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及肥大,皮层动脉和小动脉出现血管淀粉样变性。随着近年对AD发病机制的研究,许多学者认为,脑内慢性炎症反应可能是其重要病理特征之一,从而提出了AD的炎症学说。下文主要介绍一下阿尔茨海默病与炎症的关系。 1.AD与炎症 炎症反应在AD发生中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AD病人脑内持续存在着慢性炎症反应并可能是其他病理特征形成和发展的诱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 S AD s)的人群中,A D的发病率明显降低[1]。AD患者的炎性反应可能是一种脑内慢性炎症,因为AD患者没有急性炎症特有的红肿热痛的症状,但是却在AD患者脑内发现了急性反应蛋白及炎性细胞因子[2]。免疫学研究发现,大量补体存在于AD的病灶内,但正常血液循环中的补体并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这说明这些存在于病灶内的补体可能来自于脑内。试验发现,注射了A 相关肽的AD动物模型可诱导小胶质细胞产生C3,表明这些脑内补体的来源主要是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3]。活化的胶质细胞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补体及其激活物、趋化因子,如IL-1、IL-3、I L-6、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NO)、单核细胞趋化蛋白等参与炎症反应,导致非特异性炎细胞浸润,产生慢性炎症,使神经系统受损[4]。这种神经炎症反应是对于A 沉积的一种正常免疫反应,这对于A 的清除有重要作用。 2.A 在AD炎性反应中的作用 A 是 -淀粉样前体蛋白的水解产物,其在脑内的沉积是AD脑中主要的病理变化,对于A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s APP是被认为为具有神经元保护和促生长作用,而A 得沉积具有神经毒性,可以引起神经元变性甚至凋亡。所以,A 代谢途径及s A PP代谢途径对AD的病理及疾病进展起着关键作用。Bc l-2蛋白家族在凋亡信号转导中起关键作用,A 能够促进Bax表达,而Bax可促进凋亡,使脑内胶质细胞活性增高,激发炎症反应,最终形成老年斑。而且,A 对于N FT的形成也起到诱导和加速作用。A 激活胶质细胞内信号反应,介导了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进程。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事AD的重要病理特征,产生的生物化学基础均是 -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有研究显示核因子-kappaB信号途径被A 激活后,增加TNF- 和IL-1 表达,同时诱导性的氧化氮合酶(i N O S)表达及过氧化硝酸盐产物增加,最终导致神经元凋亡或死亡[5]。A 与星形胶质细胞表面的晚期糖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vanced g lycati on end product, RAGE)结合使ROS产生增多,引起神经元凋亡或死亡[6]。这些研究都证明了A 形成过程与慢性炎症反应有关。 3.脑内胶质细胞介导A D炎症 3.1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静息状态下的小胶质细胞位分枝状,被激活后的小胶质细胞呈现阿米巴状。正常静息状态下的小胶质细胞具有一定吞饮和迁移功能,有液体净化的作用,但缺乏吞噬功能。A 可激活小胶质细胞,释放多种促炎因子、RO S等表达。A 可结合小胶质细胞表面抗体释放神经毒素,并促使小胶质细胞向淀粉样斑块迁移、固定、增殖、活化,分泌集落刺激因子[7]。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可以产生补体成分,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引起神经元变性[8]。 3.2 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脑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细胞,也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星形胶质细胞能合成分泌多种神经递质、激素及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维持着神经元内外环境、免疫调节、信号转导等功能。星型胶质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介导炎症反应,炎症可激活星型胶质细胞,表现为细胞肥大、肿胀、突起增多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GFAP)增强。这些被激活后的星形胶质细胞能够产生诱导A 神经毒性的ROS(reacti ve oxygen spec i es),加速了细胞的凋亡。在AD患者的脑内发现有明显的胶质细胞反应,老年斑周围有大量星形胶质细胞包裹,妨碍了小胶质细胞对A 的自然清除功能[9]。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IL-1可以加速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这在AD的病理进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4.AD与抗炎治疗 目前,对于AD的治疗绝大多数是从某一环节或病理现象着手,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和特效药物。抗炎的应用是基于AD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降低AD的患病风险,延缓发病。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来从基因水平上介导炎症介质的基因表达。选择性抑制COX-2可在炎症部位起到抗炎作用,而不影响非炎症区域正常的前列腺素产生。COX-2抑制剂能够抑制P38M APK通路的磷酸化,而减少小胶质细胞激活起到保护作用。吲哚美辛作为C OX的非选择性抑制剂,能够减少A 的生成和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增殖。阿司匹林可减少tau蛋白的磷酸化。但由于目前的临床研究多为回顾性研究,同时NSA ID本身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N S A I D用于AD的临床治疗还有待研究。 5.结与展望 目前AD被认为是涉及遗传、环境、代谢、年龄等多因素的疾病。因此,对AD应实行综合性治疗,包括神经营养药、抗氧化剂、抗炎制剂、雌激素替代剂等药物的长期使用或基因治疗。通过从分子水平上对AD炎症机制的阐明,可以更好理解流行病学上NSA ID和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但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抑制神经免疫反应,进而导致A 清除降低,所以还要考虑到如何提高神经免疫的问题,从而以选择和研发更好的抗炎药物用于AD的临床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M c G ee r PL,Schu lzer M,M eG etr EG.A rt htitis and anti-i nfl amm atory a- gents as possi b l e pro tecti ve factors f o r A Izhe i m e rs'd isease:a rev ie w of ep-i dem io l og i c stud i es[J].N euro logy,1996,47(2):425-432. [2] F i nch CE,M org an TE.syste m i c i n fla mma ti on,i nfection,A poE a l e les,an- d A lz h e i m er s disease:a positi on paper[J].Curr A lz he i m er R es,2007,4 (2):185-189. [3] G asque P,Fonta i neM,M org an BP.Co m ple m ent expressiooin human bra i n. B iosynt hesis o f ter m i na l path w ay components and regu l a t o rs i n hu m an g lial ce lls and ce ll li nes[J].J I mm uno,l1995,154(9):4726-4733. [4] Town T,N i ko lic V,T an J.T he m i crog lial activation conti nuu m,fro m i nnate to adapti ve res ponse[J].N euro i nfla mmation,2005,2(24):1472-1483. [5] Combs C K,K ar l o J C,K ao SC,et a.l Beta-Amy lo i d sti m u l a tion o f m icrog li a and m onocytes resu lts i n TNF alpha-dependant expression of i nduc i ble nitr ic ox i de synt hase and neurona l apoptosis[J].N eurosc,i2001,21 (4):1179. [6] L uk i w W J,Bazan NG.N euro i nfl amm atory signa ling upregulati on i n A lzhe-i m er!s d isease l[J].N eurochem R es,2000,25(9-10):l173. [7] P aresce DM,Chung H,M ax fi e l d FR.Slo w deg radati on o f aggrega tes o f t he A l zhe i m er's d i sease a m y l o i d bera-pro te i n by m icrog li a l cell s.J B i o l Che m,1997,272(46):29390-29397. [8] A kiya m a H,Barger S,et a.l Infla mm a tion and A lzhei m er s'disease.N eurob-i o lA g i ng,2000,21(3):383-421. 2649 综 述 医学信息 M ED I CAL I NFOR MAT I ON N o.9 2010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9-23T09:21:11.4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2期作者:朱恒延郭燕君(通讯作者) [导读]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 (嘉兴学院医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为AD的生物性特征和预防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动物模型;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2-0010-02 Research progress of animal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 Zhu Hengyan,Guo Yanjun (communications author) Medical College of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China 【Abstract】Animal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stud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huma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seeking for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animal models commonly used in Alzheimer's disease research, providing help for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of AD. 【Key words】Alzheimer's disease; Animal model; Research progress 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进行性记忆缺失和痴呆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65岁前发病称早老性家族性痴呆;65岁后发病称迟发的老年性痴呆。典型病理变化为细胞外由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形成的老年斑块,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1]。AD分为早发的家族性AD(Familial AD,FAD)和迟发的散发性 AD(Sporadic AD,SAD)。SAD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和环境有关。胰岛素通路和能量代谢障碍、糖尿病,脑外伤,神经炎症反应以及Apo Eε4等位基因等都是AD的危险因素[2]。目前尚无有效安全的治疗AD的方法及药物。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建立与AD发病机制接近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本文着重探讨与AD相关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和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现状及特点作一综述。 1.AD相关的转基因模型的特点 研究证实多数 FAD患者是由PSEN1突变所致[3],PSEN1第4~12外显子之间是主要基因突变位点,近年来,研究者们建立了几种AD PSEN1基因突变的转基因模型,包括PSEN1(A246E)[4]、PSEN1(M146L)[4]、PSEN1(M146V)[4]、PSEN1(P264L)[4]、 PSEN1(P117L)[4]、PSEN1-YAC[4]等。研究者们发现携带人PSEN1突变的转基因AD小鼠不能模拟出FAD的典型特征,因此转入人PSEN1基因突变的同时加入PSEN2其他突变基因,用这种方法成功建立了十多种转基因AD小鼠,而且十多种AD转基因小鼠都能能表现出FAD部分神经病理学特征和行为学上的改变。目前AD转基因小鼠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和治疗方面经典的动物模型,但是已知的这些PSEN1转基因模型小鼠同时不能模拟FAD的全部神经行为学和病理学特征。灵长类动物由于在生理结构和生物化学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因此急需建立一种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探索这种模型是否能够更好的模拟FAD的多种神经行为学及病理学的特征。 2.FAD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近十几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进步和灵长类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灵长类非人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模型成为可能[5]。由于从发病机制上看FAD是由APP或PSEN1、PSEN2突变所致,专家们尝试将结合其他突变基因(PSEN2、APP和 MAPT) 和PSEN1突变来建立FAD转基因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上述方法在理论上能够模拟出FAD的发病原因和疾病特征,而且可以通过遗传保种,在建立模型动物群体方面表现出优势。但是灵长类非人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动物模型面临严峻的问题:(1)转入AD致病基因的灵长类非人转基因动物通常需十几年才呈现AD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学和行为学改变,灵长类动物模型效率低、成本高,尚未见成功模型报道;(2)短期难以开展对转基因的个体开展临床病理鉴定和行为学的评价。PSEN1在灵长类动物中非常保守。有关非人灵长类动物中AD基因突变是否与人类相似方面的研究较少。John J.Ely发现一只黑猩猩PSEN1突变[5],其PSEN1突变的特征未知;与其他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未突变PSEN1黑猩猩相比,其是否出现神经退行性病理改变和行为学变化均不知道;其子代是否有PSEN1基因突变、行为学及病理变化是否出现等还没有报道。 目前AD尚未研制出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迫切需要能模拟AD经典病理变化的理想动物模型,以前建立在啮齿类的动物模型各有优缺点,不能全面体现AD的病例神经行为学方面的全部改变。目前被大家所认可的转基因动物模型也有待完善。利用基因筛选和基因修饰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AD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意义重大,对于进一步明确发病机理,AD药物的治疗、开发和筛选,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Grundke-Iqbal I,Iqbal K,Tung YC,et.al.Abnormal phosphorylation of the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tau(tau) in Alzheimer cytoskeletal pathology.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83(13):4913-4917. [2] Iqbal K,Grundke-Iqbal I.Alzheimer's disease,a multifactorial disorder seeking multitherapies.Alzheimers Dement 6(5):420-424. [3] Ballard C,Gauthier S,Corbett A,et al.Alzheimer’s disease[J].Lancet 2011,377(9770):1019-1031. [4] Wen P H,Shao X,Shao Z,et al.Overexpression of wild type but not an FAD mutant presenilin-1 promotes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us of adult mice[J].Neurobiol Dis,2002,10(1):8-19. [5] Chan A W.Progress and prospects for genetic modification of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in biomedical research[J].ILAR J,2013,54(2):211-223. [6] Joseph M.Erwin P RH J.One Gerontology:Advancing Understanding of Aging through Studies of Great Apes and Other Primates[M].Aging in Nonhuman Primates,Erwin Jm H P,Basel:Interdiscipl Top Gerontol,Karger,2002:31,1-21.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C37173);嘉兴学院南湖学院重点SRT资助项目(NH85178445);2016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JB039)

银屑病药效学模型及结果评价-姚治 孙涛

发布日期20061110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标题银屑病药效学模型及结果评价-姚治孙涛 作者姚治孙涛 部门 正文内容审评三部姚治、孙涛 摘要:近来国内创新性的抗银屑病药物的申报呈上升趋势,但由于银屑病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现有药效学模型与 临床的相关性尚存在一定问题,给研究和评价带来一定困难。本文整理总结了现有的一些抗银屑病体内外药效学模 型和试验方法,并对其结果的评价价值做了一定探讨。希望对相关研究和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银屑病、药效学、评价 银屑病是以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和分化不全、真皮浅层微血管扩张并伴有炎症反应为病理特征的表皮角化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清楚。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报道,关于银屑病发病的新概念认为:银屑病是多基 因遗传背景下T细胞失常的免疫性疾病,表皮过度增殖与分化异常和炎症等疾病现象涉及到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 调控,后者是指在银屑病中异常表达的免疫分子、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和调节分子。国外文献报导ET-1(内皮素1)、 sE-selectin(可溶性选择素E)、sIL-2R(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CD4+/CD8+ 等与银屑病有关。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几种与银屑病有关的体内外药效学试验模型及结果评价: 一、体内试验 表皮细胞增殖过快和角化不全是银屑病的基本病理特点,小鼠尾部鳞片的表皮缺乏颗粒层的形成,雌激素周期的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增殖活跃,上皮细胞转换加快,均与人银屑病表皮病理特征相似。药物如能抑制小鼠阴道上皮有 丝分裂和促进鼠尾颗粒层形成,就可能具有抗银屑病作用。下面两种方法是被广泛使用的较为经典的银屑病药效学 模型: 1、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试验 雌性小鼠预先注射雌激素(如乙烯雌酚)数日,使其处于雌激素生理周期。阴道给予药物数日,末次给药后腹腔注射秋水仙碱以终止细胞分裂。取小鼠阴道组织,固定,染色,观察阴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常以甲氨蝶呤 为阳性对照。 若试验结果表明药物有抑制阴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的作用,则可提示对银屑病的疗效。 2、对小鼠尾鳞片表皮细胞生成的影响试验 取小鼠,将试验药物直接在尾部外涂给药一定时段(一般为2周),取尾根部皮肤,固定,染色,测量鼠尾表皮厚度和颗粒形成情况。 若试验结果表明药物有促进鼠尾颗粒层形成作用,则可提示对银屑病的疗效。 3、对盐酸普奈洛尔所致豚鼠耳部皮肤银屑样皮损的影响 采用盐酸普奈洛尔乳剂型搽剂(5%)连续涂抹豚鼠两侧耳廓皮肤,每日2次,连续2周后取少量豚鼠的两侧耳廓皮肤,固定,染色,光镜观察评价造模质量。于耳廓皮肤涂抹给药,每日2次,连续2周。同法观察耳部皮肤的角 化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细胞层及固有层的变化情况,并测定表皮厚度。

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组织学及免疫学特征初步探究

【引文格式】黄钟洲,陈小彦,徐敏,等.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组织学及免疫学特征初步探究[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9,26(2):61-66.DOI:10.3969/j.issn.1674-8468.2019.02.001. 通信作者:郭庆,E-mail:guoqingzsy@163.com ·论著· 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组织学及免疫学特征初步探究 黄钟洲,陈小彦,徐敏,艾雪忱,唐增奇,郭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科,广东广州510120) [摘要]目的:研究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皮肤组织学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将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造模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所有小鼠背部剃毛后,造模组小鼠于背部皮肤及单侧耳部每日涂抹共计62.5mg的5%咪喹莫特乳膏1次,连续7d,空白组小鼠涂抹等量凡士林。每日记录小鼠PASI评分及耳部厚度,并于末次涂药24h后处死,取背部皮肤进行多聚甲醛固定,行HE 染色及Ki-67免疫组化分析。取脾脏称重,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的Th细胞亚群。结果:造模组小鼠于第二天逐渐出现红斑、鳞屑、皮肤增厚及耳部肿胀,其PASI评分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增加。造模组小鼠皮损出现银屑病样病理改变,其表皮厚度明显增加(t=15.12,P<0.001),且Ki-67阳性率明显上升,每个高倍镜视野下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t=10.50,P<0.001)。造模组小鼠脾脏重量和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且Th1、Th17细胞亚群的比例及绝对计数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值均<0.05),Th2细胞比例及计数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结论: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学特征,是一种有效的银屑病模型。 [关键词]银屑病动物模型;咪喹莫特;Ki-67;Th1细胞;Th17细胞 [中图分类号]R758.6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8468.2019.02.001 Histopathologic and immunological features of Imiquimod induced psoriatic mouse model HUANG Zhong-zhou,CHEN Xiao-yan,XU Min,AI Xue-chen,TANG Zeng-qi,GUO Qing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Sun Yat-sen Memorial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12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GUO Qing,E-mail:guoqingzsy@163.com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ermatopathologic and immunological features of Imi-quimod induced psoriatic mice model.Methods:Twenty BALB/c mice were grouped in IMQ-mod-e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andomly,each had10mice.The IMQ-model mice received a daily top-ical dose of62.5mg of IMQ cream(5%)on the shaved back and left ear for7consecutive days.The control group mice were treated similarly with vaseline.The 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score and thickness of left ear were measured daily.The dorsal skin samples were evaluated using H&E sec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test of Ki-67.The spleens were weighed and the spleno-cyte were counted.Flow cytometry was used for detection of T-helper-cell subsets.Results:Ery-thema,scaling,skin thickening and ear swelling appeared on day2and deteriorated gradually.The cumulative score kept increasing by day7.Histologically,the skin of IMQ-model mice showed 16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9年4月第26卷第2期

牛皮癣初期症状有哪些

牛皮癣初期症状有哪些 现在牛皮癣的患者越来越多了,牛皮癣前期症状有哪些,他们开始都不知道什么是牛皮癣前期症状,所以耽误了治疗的时间。海南66度温泉皮肤医院专家介绍说,牛皮癣病症在发生的初期进行治疗是很关键的,因此,对牛皮癣病症的症状需要我们大家进行了解,及时的发现,这样就能及时的去治疗了。 海南66度温泉皮肤医院皮肤科的专家说其实每位患者发生的牛皮癣前期症状都是不同的,在患病后有很多人的病症是很明显的,牛皮癣前期症状有哪些,但是有很多人的又是非常轻的症状。每个人身体中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类似之处,了解牛皮癣的表现,有利于我们更好的预防疾病和认识疾病。 以下就是牛皮癣前期症状的相关内容,所以有以上症状的朋友一定要及时的到医院检查,避免牛皮癣的发生。 常见的牛皮癣初期症状有哪些 患了牛皮癣的患者在银屑病初期症状中皮疹开始为粟粒大至黄豆大的红色丘疹或斑丘疹,以后逐渐扩大增多,并可互相融合成片,而呈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盘状、蛎壳状等;好发于四肢伸侧,其次为躯干部和头皮、发际。尤其膝关节伸侧及其附近,常呈称分布。除皮肤损害外,也可侵犯指甲和粘膜,自觉有瘙痒。 牛皮癣在发病初期以寻常型牛皮癣最为常见,一般呈对称性分布,好发于四肢,其次为躯干和头部。寻常型牛皮癣的初期症状有哪些呢牛皮癣的初期症状主要以点疹、鳞屑、薄膜、点出血为主要特征。牛皮癣的初期症状根据其不同的类型分别表现为以下几点:症状一:界限清楚的点疹 牛皮癣初期症状开始为粟粒大至黄豆大的红色点疹,随着病情的发展,点疹会逐渐扩大增多,甚至互相融合成片,底部浸润明显,边缘清楚,周围有炎症红晕,呈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盘状、蛎壳状等。 症状二:明显的鳞屑表现 牛皮癣初期症状在皮损上覆盖有很厚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的鳞屑,一般头部牛皮癣严重更为多见,并且鳞屑容易脱落,多有瘙痒感觉。 症状三:典型的薄膜现象 牛皮癣初期鳞屑容易被刮下,刮除鳞屑后,露出一层淡红色半透明的发亮的薄膜,称为“薄膜现象”。 症状四:点状出血现象 牛皮癣初期有“点状出血”,即轻刮薄膜处,可见红斑面涌出粟粒大小的血珠或针眼样的出血点。 牛皮癣在不同的时期表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而牛皮癣的初期症状对于牛皮癣患者来说一定要特别注意,有助于患者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扩大和恶化。 脓疱型牛皮癣的初期症状: 仅限于手足,以掌跖多见。常伴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可在数天至数周内遍布全身。初起为炎性红斑,继而在红斑上发生无菌性脓疱。部分可融合或增大呈“脓湖”状,常因脓疱破裂而糜烂,脓疱在数天后干涸。皮损成批出现,呈周期性发作。常在身体其他部

银屑病病情严重程度量化表

银屑病住院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量化评价表 一般情况 姓名:性别:男□女□年龄: 首次发病时间:复发加重时间: 病程:年月入院时间: 主诉: 既往治疗:1中药□ 2外用激素□ 3外用卡泊三醇□ 4外用维甲酸□5外用其他□ 6黑光□ 7系统维甲酸□ 8系统激素□ 9氨肽素□ 10维生素□ 11抗生素□ 12甘草酸苷□ 13偏方□ 14自制药□ 15其他 既往史: 1心脑血管疾病□2代谢性疾病□3免疫系统疾病□4感染性疾病□ 5精神神经系统疾病□6肝肾疾病□7呼吸系统疾病□8消化系统疾病□ 9肿瘤病史□10血液病□11传染病□12其他皮肤病□ 过敏史:家族史:1有□2无□ 入院情况 PASI评分:皮损部位摄片:是□否□

中医辨证:1血热证□主证:□皮损色红□新疹不断出现或原有皮损扩大 2血燥证□主证:□皮损色淡□无新发皮损或原有皮损部分消退 3血瘀证□主证:□皮损色暗□浸润肥厚经久不退 兼证:1挟毒2挟湿3挟瘀4挟热5挟风6其他___ 舌象: 舌质 1淡红(正常) 2红 3紫/暗 4淡白 5绛 6其他___ 舌苔 1薄白(正常) 2薄黄 3白腻 4黄腻 5少苔 6其他___ 舌体 1胖 2瘦 3适中 齿痕 1有 2无裂纹 1有 2无瘀斑 1有 2无 舌下络脉 1青紫或粗张/迂曲 2无明显异常 3其他___ 脉象:1滑脉 2数脉 3细脉 4涩脉 5沉脉 6弦脉 7其他___ 中医临床症状评估量表 医师签名: 记录日期:年月日

出院情况 出院时间: 住院天数: 治疗方案: )评分 银屑病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

中医辨证:1血热证□主证:□皮损色红□新疹不断出现或原有皮损扩大 2血燥证□主证:□皮损色淡□无新发皮损或原有皮损部分消退 3血瘀证□主证:□皮损色暗□浸润肥厚经久不退 兼证:1挟毒2挟湿3挟瘀4挟热5挟风6其他___ 舌象: 舌质 1淡红(正常) 2红 3紫/暗 4淡白 5绛 6其他___ 舌苔 1薄白(正常) 2薄黄 3白腻 4黄腻 5少苔 6其他___ 舌体 1胖 2瘦 3适中 齿痕 1有 2无裂纹 1有 2无瘀斑 1有 2无 舌下络脉 1青紫或粗张/迂曲 2无明显异常 3其他___ 脉象:1滑脉 2数脉 3细脉 4涩脉 5沉脉 6弦脉 7其他___ 中医临床症状评估量表 医师签名: 记录日期:年月日

雷公藤内酯醇改善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症状的初步

勘误 DOI:10.13232/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3904980.html,ki.jnju.2018.05.015 雷公藤内酯醇改善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症状的初步探究 南京大学学报,2018, 54(5), 992-1000 The symptomatic improvement of IMQ-induced psoriasiform mouse model after the treatment with triptolide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2018, 54(5), 992-1000 图5 Triptolide抑制TNF-α和IL-17A的表达 A: IHC染色检测TNF- α和IL-17A表达水平(200X)。B: RT-PCR检测TNF- α的表达水平。C: RT-PCR检测IL-17A的表达水平( ***P < 0.001, **P < 0.01, *P < 0.05,mean ± SEM; n = 5) Fig.5 Triptolide inhibi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NF- α and IL-17A A: IHC stain detec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NF- α and IL-17A(200X). B: RT-PCR detect the mRNA expression level of TNF-α. C: RT-PCR detect the mRNA expression level of IL-17A ( ***P < 0.001, **P < 0.01, *P < 0.05,mean ± SEM; n = 5)

_溶血性链球菌诱发点滴状银屑病发病机制的探讨

溶血性链球菌诱发点滴状银屑病发病机制的探讨 郭汉香 廖镜云 [摘要] 应用MTT方法检测急性点滴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 MC)对链球菌抗原的反应,用H-TdR掺入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链球菌抗原刺激的PB MC培养上清液对人角质形成细胞株COLO-16DNA合成以及HLA-DR、ICAM-1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 型链球菌诱发急性点滴状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结果:急性点滴状银屑病患者PB MC对链球菌抗原的反应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其中24h链球菌抗原刺激的PB MC培养上清液对角质形成细胞的促增殖作用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 0.01),并能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表达HLA-DR和ICAM-1。具有银屑病素质的个体体内可能存在链球菌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受链球菌抗原或超抗原作用后增殖,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导致角质形成过度增生和HLA-DR、ICAM-1异常表达。 [关键词] 银屑病; 链球菌属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急性点滴状银屑病(AGP)的相关性早已引起重视,但其诱发机制不明。我们应用链球菌悬液作用于AG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了解其对链球菌抗原的反应;并且收获外周血淋巴细胞(PB MC)的24h培养上清液,作用于人角质形成细胞株COLO-16,观察培养上清液中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以探讨链球菌感染后的AGP发病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临床和病理确诊的AGP和斑块状患者各10例,健康对照10例。AGP病例多为初发,8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年龄17~41岁;病程1周~2年。斑块状年龄17~69岁;病程6个月~20年。所有患者1个月内未接受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 1.2 方法 A组 溶血性链球菌抗原悬液的制备: 溶血性链球菌(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研究室)接种于10%羊血培养皿中,37 ,24h;收获细菌于生理盐水;比浊定量,超声裂碎菌体。-20 贮存备用。 MTT法检测PB MC对链球菌抗原的反应: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 MC,用C-1640配成2106 mL,每孔200 L加入96孔板。分空白和链球菌悬液两组,每组至少3个复孔分别加入C-1640和链球菌悬液(菌数104 mL);37 5%C O2条件下72h,常规MTT 法测A值;并吸取24h培养上清液,贮存于-20 。 PB MC培养上清液对角质形成细胞DNA合成的影响:选择生长良好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株C OLO -16(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免疫室),用C-1640配成1 105 m L,加入24孔平底细胞培养板(1mL 孔);与各组PB MC24h培养48h;H-TdR掺入法测各孔放射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518116活性。 统计学处理:每个上清液样本以至少3个复孔的平均cpm表示H-TdR掺入量,各组cpm均值差别用t检验。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B MC培养上清液作用后的角质形成细胞膜表面分子(HLA-DR IC AM-1)表达:选择良好的COLO-16细胞爬片,与各组自发生长或链球菌抗原刺激的PB MC培养上清液共同作用36h (上清液与培养液比例1:10),常规组化染色方法检测HLA-DR和ICAM-1分子表达。 2 结果 2.1 银屑病患者PB MC对链球菌抗原的反应 统计学结果显示,点滴状组的PBMC对链球菌的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增强(A值差值为0.057!0.045),具有显著性差异(t=4.001,P<0.01);斑块状组的PB MC虽然也有增殖(A值差值为0.015!0.060),但无显著差异(t=0.770,P>0.05)。 2.2 PB MC培养上清液对角质形成细胞DNA合成的影响 见表1。AGP组、斑块状组和对照组链球菌抗原刺激的PB MC培养上清液,均较自发生长的PB MC 明显促进角质形成细胞DNA合成;其中AGP组较斑块状组和对照组显著增强(t值分别为 3.454、3.037,均P<0.01);而自发生长的PB MC培养上清液对角质形成细胞的促增殖反应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1 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对人角 质形成细胞DNA合成的影响 ( x!s)组别例数 上清液来源 自发生长链球菌刺激 t值P值点滴状组1012457.5!8342.5825479.0!8848.6 3.386<0.05斑块状组1010078.0!7347.016488.0!3054.0 2.547<0.05对照组 1011976.0!4735.515538.0!2124.0 2.170<0.05 790China J Lepr Skin Dis.Sep2007,Vol.23,No.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