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乳及乳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危害及对策_侯永新

乳及乳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危害及对策_侯永新

乳及乳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危害及对策_侯永新
乳及乳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危害及对策_侯永新

牛奶中三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牛奶中三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有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天然毒素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等等。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食品安全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 在发达国家70%~80%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在我国甚至 达到90%;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蛋类、奶类等动物性产品约占90%,沙门氏菌生存能力较强,可在乳制品中生存几个月。单增李斯特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且在冷藏温度4℃下依然能够生长,引起单增李斯特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有: 奶及奶制品、肉制品、水产品、蔬菜及水果,其中以乳制品最为常见,单增李斯特菌能够给高风险人群带来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志贺氏菌又称痢疾杆菌,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中最为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该菌也是食品卫生相关法规及标准中要求必须检测的项目之一。本文以牛奶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为目标菌种,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建立了多重LAMP检测体系和多重 HAND-HRM检测体系,结果如下:1.针对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蛋白(hly)基因、沙门氏菌侵袭蛋白A(invA)基因和志贺氏菌侵袭性质粒抗原H(ipaH)序列的高度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引物筛选分别建立了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LAMP反应体系。 进一步经过引物筛选,及对影响反应效率和特异性的镁离子浓度、甜菜碱浓度、引物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了多重LAMP反应体系。对多重LAMP反应体系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测。 在特异性检测中含有目标菌的模板出现扩增,空白对照和非目标菌均未发生特异性扩增,提示该多重LAMP反应体系特异性强。在灵敏度检测中单增李斯特菌

常见致病菌的检测

常见致病菌的检测 摘要: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的问题屡见不鲜,做好致病菌的检测,是防范于未然的措施,因而显得尤为的重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对一些常见的致病菌检测技术的要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致病菌,肠球菌,霉菌和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一.肠球菌 (1)、形态与染色【1】 肠球菌为革兰阳性(G+)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及人和动物消化道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肠球菌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并且由于肠球菌的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使许多常用抗菌药物在治疗肠球菌感染时失败。因此,从分子水平对肠球菌致病因子、肠球菌引起的感染机制与治疗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肠球菌为圆形或椭圆形、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无芽胞,无鞭毛,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本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在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致病性【1】 一般而言,肠球菌的毒力不高。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相比,肠球菌对大多数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值相当高,而且肠球菌很少引起蜂窝织炎和呼吸道感染。 肠球菌只有在宿主组织寄殖,耐机体非特异及免疫防御机制,并引起病理改变,才能导致感染。粘附测定显示肠球菌可通过细菌表面表达的为粘附素,吸附至肠道、尿路上皮细胞及心脏细胞。这些粘附素的表达亦受细菌生长环境的影响。另外,肠球菌可产生一种聚合物质(系一种蛋白表面物质,可聚集供体与受体菌,以利质粒转移),在体外增强其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粘附。 细菌生长环境亦影响肠球菌与多形核白细胞反应。血清中生长的肠球菌与多形核白细胞反应较弱,而肉汤中生长的细菌反应较强。体外多形核白细胞对肠球菌的有效杀灭作用需血清补体蛋白参与,而抗肠球菌抗体可增强该作用。 (4)、肠球菌属主要检测步骤如下:【2】 方法一:肠球菌平板计数法检验程序 25g (mL) + 225 mL 缓冲蛋白胨水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问答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问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03-06 一、标准的制定目的 致病菌是常见的致病性微生物,能够引起人或动物疾病。食品中的致病菌主要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据统计,我国每年由食品中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病例数约占全部报告的40%至50%。 《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目前,我国涉及食品致病菌限量的现行食品标准共计500多项,标准中致病菌指标的设臵存在重复、交叉、矛盾或缺失等问题。 为控制食品中致病菌污染,预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发生,同时整合分散在不同食品标准中的致病菌限量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牵头起草《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以下简称GB29921)。标准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3年12月26日发布,自2014年7月1日正式实施。 GB29921属于通用标准,适用于预包装食品。其他相关规定与本标准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本标准执行。其他食品标准中如有致病菌限量要求,应当引用本标准规定或者与本标准保持一致。 二、标准的实施要求

GB29921实施日期(2014年7月1日)前,允许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本标准执行。在标准实施日期之后,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检验机构应按照本标准执行。在实施日期前已生产的食品可在保质期内继续销售。进口食品的标准执行时间应按照相关规定执行。致病菌检验应按照GB29921引用的检验方法执行。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食品生产经营规范标准或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严格生产经营过程的微生物控制,确保产品符合GB29921规定。 国家卫生计生委将组织对GB29921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根据评价情况适时修订完善标准。 三、标准的制定原则与制定过程 (一)以健康保护为目的。GB29921制定目的是控制食品中致病菌污染,预防食源性疾病。起草组分析我国2005年至2011年食源性疾病发生原因,参照国际管理经验,对“致病菌-食品”组合开展风险评估,根据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结果,优先制定高危食品中的重要致病菌限量,降低高危致病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二)以科学为依据。起草组在食品中致病菌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基础上,综合分析相关致病菌或其代谢产物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原料中致病菌情况、食品加工、贮藏、销售和消费等各环节致病菌变化情况,充分考虑各类食品的消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重庆市巴南区食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样品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沙门菌、○157:H7等6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对生畜肉、熟肉制品、速冻米面制品等8类食品进行检测,检测样品256件,分离菌株21株,占总检测数的8.2%,包括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2株、沙门菌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副溶血性弧菌5株,未检出大肠埃希菌O157:H7和创伤弧菌。结论巴南区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相对较高,尤其是在生畜肉中污染严重,冷冻食品、熟肉制品、动物性水产品、餐饮食品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关键词] 食品污染;食源性致病菌 根据《食品安全法》、《国家食品安全监测计划》的要求,重庆市疾控中心对巴南区下达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为完成巴南区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病原菌,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按照重庆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工作安排,巴南区顺利开展该项工作。现对巴南区2009-2011年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检验样品3年在辖区内的超市、饭店、酒店等所抽检的8类共256件食品。 1.2培养基及试剂来源来源于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均在效期内使用。 1.3检验方法各类食品均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1]检验方法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为单增李斯特菌)、沙门菌、○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等6种致病菌检验。 1.4统计分析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AS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方法。 2 结果 2.1 各类致病菌检出情况3年共采集食品样品256件,检出阳性菌株21株,检出率为8.2%,其中包括单增李斯特菌12株检出率4.6%,沙门菌3株检出率为1.2%,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检出率为0.4%、副溶血性弧菌5株检出率为2.0%、大肠埃希菌O157:H7未检出、创伤弧菌未检出。 2.2 各类食品污染情况从表1中可见8类食品中有5类检出致病菌,其中生畜肉检出率最高,25件生畜肉样品中检出阳性菌10株,检出率为40%,其次为56件动物性水产品检出阳性菌7株检出率为12.5%、35件熟肉制品检出阳性菌2株检出率为5.8%、30件冷冻食品检出阳性菌1株检出率为 3.3%、45件餐饮食品检出阳性菌1株检出率为2.2%,5类食品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7.96,P<0.05),生畜肉与冷冻饮品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1.46,P<0.05),生畜肉与熟肉制品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0.71,P<0.05)。速冻米面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生食蔬菜未检出致病菌。 2.3 不同种类生畜肉中的检出情况共采集生畜肉25件,包括生猪肉15件、生禽肉10件,共检出阳性菌株10株,检出率为40.0%,其中10件生禽肉检出率最高为50.0%,15件生猪肉检出率为3 3.3%。2类生肉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49,P>0.05)。污染生禽肉、生猪肉的病原菌既有单增李斯特菌,又有沙门菌(表3)。 2.4 餐饮食品的检出情况餐饮食品采样45件,在1件西瓜汁样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检出率为2.2%。 3.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巴南区食品污染物致病菌的检出率为8.2%,污染的主要致病菌是单增李斯特菌,其次是副溶血性弧菌;被污染的食品主要是生畜肉,其次为动物性水产品、熟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发表时间:2011-05-13T14:13:40.2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5期作者:高友中 [导读] 目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快速检测奶类及肉类制品中沙门菌。 高友中(湖南省岳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14100)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5-0106-02 【摘要】目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快速检测奶类及肉类制品中沙门菌。方法样品经增菌后,用ELISA法及国标法对样品中的沙门菌进行初步检测,并比较ELISA法检测结果与国标法灵敏性、特异性、符合率。结果检测200份奶类制品和肉制品,经ELISA法检测阳性率为8.3%,国标法阳性率为6.7%。ELISA法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97%,与国标法符合率达99.3%。结论 ELISA法可快速、方便的对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进行初步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与国标法符合率高。适用于食品中沙门菌的初步检测。 【关键词】奶制品肉制品沙门菌 ELISA 沙门菌为常见的引起食源性疾病爆发的病原菌,在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中一直位居首位,而受沙门菌污染的奶、肉制品为造成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沙门菌一直为医疗卫生、食品卫生及商检部门重点检验对象之一[1]。本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奶、肉制品中沙门菌,并与国标法进行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奶、肉制品分别来自本市8家不同超市,包括70份奶及奶制品样本,60份肉及肉制品样本。取样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每份样品250ml或250g,经无菌包装后置冷链保存送实验室检测。 缓冲蛋白胨水,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四硫酸钠煌绿增菌液,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亚硫酸铋琼脂,DHL琼脂,HE琼脂,WS琼脂,SS琼脂,三糖铁琼脂,蛋白陈水、靛基质试剂,尿素琼脂(pH7.2),氰化钾(KCN)培养基,氨基酸脱梭酶试验培养基,糖发酵管,ONPG培养基,半固体琼脂,丙二酸钠培养基,沙门氏菌因子血清。均按国标相关规定进行。 ELISA相关试剂均购自试剂公司。 1.2实验方法 样品按国标法相关规定预先增菌。样品处理后于36°C培养4h,转种于100ml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中,42°C18-24h,另取10ml转种于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中,36°C18-24h。 ELISA法简要步骤如下:特异性抗沙门菌单克隆抗体包被,加入待见样品检测。显色于酶标仪上读取OD值。 国标法简要步骤如下:经增菌后,划线接种于亚硫酸铋琼脂平板和EHL琼脂平板。36°C培养18-24h,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挑选可疑菌落接种于三糖铁琼脂,鉴别反应结果。如出现异常结果,按国标相关规定选择补做甘露醇和山梨醇试验,ONPG等。 1.3数据分析 参考田素娟[1]等的方法进行。即利用检验通用的计算方法,并国标法比较实验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 2 结果 2.1ELISA及国标法检测结果 用ELISA法同步检测份奶、肉制品的沙门菌污染情况,采用国标法进一步验证,结果见表1。 表1沙门菌污染情况检测 2.2ELISA法与国标法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计算结果 表2ELISA法与国标法比较 3 讨论 3.1常规检测沙门菌方法 目前,沙门菌常用检测方法有:(1)酶快速反应检测技术。包括快速酶促反应显色培养基及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两种方法。VITEK AMS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细菌鉴定是基于细菌的微量生化反应,可鉴定405种细菌。(2)以免疫学为基础的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免疫磁分离技术,如王海明[2]等报道的使用抗沙门氏菌免疫磁珠经增菌后于VITEK全自动生化鉴定仪和荧光PCR分子检测确认;免疫胶体金技术等。(3)以核酸为基础的检测技术,如杨俊超[3]等报道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常规PCR比较研究,其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好;依赖PCR的DNA指纹图谱技术;随机引物扩增DNA多态性(RAPD);基因内重复性一致序列(ERIC)的扩增;多重PCR检测技术;NASBA;基因芯片技术等。 3.2本研究采用检测方法 本研究采用ELISA法快速检测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其敏感性、特异性较高,且与国标法符合率较高。一般24h 之内可以出检测结果。其不足之处在于:(1)不能定量检测沙门菌的含量,只能做定性分析,即是否存在沙门菌污染,但不能测得污染量的大小。后续研究考虑通过设置标准沙门菌对照(蛋白含量已知)的情况下,设立不同稀释度,然后比较样品各组OD值,用统计软件作出标准曲线,进而推算出沙门菌含量。(2)检测结果不太稳定,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ELISA实验普遍存在抗体效价下降很快的通病,如

食源性致病细菌的风险排名

食源性致病细菌的风险排名 摘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导致食物中毒最主要的原因。为评估其危险程度,本文简要综述了几种食源性致病菌的风险排名。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 风险排名;发生率;严重性 前言 目前已知有200 多种疾病可以通过食物传播,已报道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有250 种之多,其中大部分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其他的为毒素、金属污染物、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所有由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都不具有传染性,含毒食品一旦祛除,就不会再出现新的病人,但是,因为吃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而染上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病毒及寄生虫性肠道传染病的患者却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可以引发第二代、第三代病人,这是食品安全方面的一个控制难点。我国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中,常见的重要致病菌和食物为:沙门氏菌(禽、畜肉)、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剩饭)、肉毒杆梭菌( 发酵制品、肉制品)、李斯特单核细胞增生菌( 乳制品)、椰酵假单细胞菌(银耳)和大肠杆菌(肉制品)等。最近几年,我国也发生了出口蔬菜和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酱油中氯丙醇、花生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和动物性食品氯霉素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据WHO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在95%以上。以下为几种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细菌种类。 沙门菌 沙门菌作为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已被认识数十年,25 年来,在许多国家仍很常见,来源为被感染者和动物,可通过食品、粪便、血液传播,此菌多与肉和蛋制品有关。肠炎沙门菌(SE)在西半球和欧洲目前是占主导的致病菌,此菌多与肉和蛋制品有关。 弧菌属 在由弧菌引起的人类疾病中,大多数的病例与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和传播霍乱的霍乱弧菌有关。霍乱弧菌多为水传染,但很多食品也可传播。在拉美,冰冻和生的或未彻底加工的海产品,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埃希菌属 1982 年第1 次发现埃希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随后它就成为食源性疾患引起的血样便腹泻和肾衰的主要原因,有时它是致命的,尤其是对儿童而言。在澳洲、加拿大、日本、美国,一些欧洲国家和南美洲都有报道与食用牛肉有关,还发现该菌的爆发也与未经高温消毒的果汁、野味、莴苣、奶酪和苜蓿有关。在1996 年,日本发生了一起由埃希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患爆发流行,受感染人数超过6 300名学生,其中2 名死亡,这是有史以来由该菌引起的最大爆发流行性事件。 单增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该菌可存在于肉类产品、乳制品、蔬菜、沙拉及海产品等多种日常食物中,其中又以即食食品较为严重。该病的发生常与消费地冰箱内贮存较长时间的奶酷、肉制品有关,因为可以在5℃低温下繁殖,李斯特菌病已经在许多国家发生,包括澳洲、瑞典、法国、和美国,近来最大的两起发生于1999 年的美国和2000 年的法国,分别是由于食用了污染的热狗和猪舌,该菌感染会引起孕妇流产和死胎,婴儿、免疫低下的人会发生败血症和脑膜炎。 空肠弯曲菌 该菌在活禽类动物中生存, 生禽肉类经冷冻不利于该菌生长, 因此对市售的生禽肉类作好

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机理

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机理,产毒条件,治理措施能够通过食物传播疾病的常见细菌主要有,革兰阳性菌,如:芽孢杆菌,链球菌属,李斯特菌属,丹毒丝菌属和分枝杆菌属;格兰阴性菌,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大肠杆菌等 沙门氏菌引起的中毒及防治措施:沙门氏菌多数存在于动物的排泄物中,可通过水和食物传播,中毒食品主要是肉类、奶类、蛋类食品,常由于食物存放不当,使用前未烧煮熟透所致,肉类、食物较易受到污染。 危害:①肠热型(伤寒、副伤寒):开始出现发热不适、全身疼痛,此后患者出现持续高热、相对脉缓、肝脾肿大,外周白细胞下降、皮肤出现玫瑰疹。严重肠局部坏死和溃疡,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②急性胃肠炎型(食物中毒):潜伏期12~24小时,突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如果细菌已产生毒素,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体温升高、痉挛等;重者有寒战,惊厥,抽搐与昏迷,病程3~7天,预后良好。③其他类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 防止措施:1.控制细菌污染源,防治动物生前感染、宰后污染和食品孰后重复污染,加强食品卫生检验,在肉类检疫、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2.防止食品污染沙门菌。控制好各类食品储存的适宜条件,防护食品中沙门菌的生长繁殖。高热杀菌,对污染沙门菌的食品加热灭菌,彻底杀死沙门菌。

大肠杆菌常见于人、动物肠道内;许多类型不致病,在肠道内有有益功能;致病性大肠杆菌是通过环境污染进入食品中的;症状为:腹部痉挛、水性或血性腹泻、发烧、恶心和呕吐。染病剂量:几个至上百万个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具有特定O、K抗原血清型,可引起婴幼儿腹泻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 ETEC):在小肠定位繁殖,产生肠毒素,引起霍乱样腹泻。毒素包括:不耐热肠毒素LT—60C,10min灭活;耐热肠毒素ST—100C,10min不灭活。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为志贺痢疾样大肠埃希氏菌,症状象痢疾,带有血便,痢疾菌试验呈阳性,具有与痢疾杆菌同样的毒力,可侵入大肠上皮细胞,形成局部炎症及溃疡。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是葡萄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疾病,可引发不同程度的急性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最为突出而且普遍,腹痛、腹泻次之。?当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含淀粉及水分较多的食品,如牛奶和奶制品、肉、蛋等,在温度条件适宜时,经8-10小时即可相当数量的肠毒素。?作为人和动物的常见病原菌,其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鼻腔、咽喉、头发上,50% 以上健康人的皮肤上都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传播媒介为被该菌污染的食品,主要为淀粉类(如剩饭、米面、粥等)、牛乳及乳制品,以及鱼、肉、蛋类等。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温20℃-22℃放置5 小时以上时,病菌能够通过食物传播疾病的常见细菌。

几种家庭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几种家庭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1.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的夏秋季节外,全年都可发生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肉类、禽类、蛋类和奶类,豆制品和糕点有时也发生。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有5种类型。 1)胃肠炎型:前驱症状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寒战。以后出现呕吐、腹泻、发热。大便为黄色或黄绿色、带粘液和血。因呕吐、腹泻大量失水,一般急救处理是补充水份和电解质。对重症、发热和有并发症患者,可用抗菌素治疗。一般3~5天可恢复,病死率在1%左右。主要是儿童和老人或体弱者治疗不及时所致。 2)类霍乱型:起病急、高热、呕吐、腹泻次数较多,且有严重失水现象。 3)类伤寒型:胃肠炎症状较轻。但有高热并出现玫瑰疹。 4)类感冒型:头晕、头痛、发热、全身酸痛、关节痛、咽峡炎、腹痛、腹泻等。5)败血症型:寒战、高热持续1~2周,并发各种炎症、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肾盂肾炎。败血症型主要由霍乱沙门氏菌引起。 2. 副溶血弧菌临床表现 潜伏期自1小时至4天不等,多数为10小时左右。起病急骤,常有腹痛、腹泻、呕吐、失水、畏寒及发热。腹痛多呈陈发性绞痛,常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回盲部。腹泻每日3-20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便。约2%-16%呈典型的血水或洗肉水样便,部分病人的粪便可为脓血样或粘液血样,但很少有里急后重。由于吐泻,患者常有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痉挛,个别病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以至意识不清。发热一般不如菌痢严重,但失水则较菌痢多见。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典型、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 本病病程自1-6日不等,可自限,一般恢复较快。本病的诊断,在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季节,根据进食可疑食物(腌渍品、海产品)、集体发病、潜伏期短而起病急骤、发热和腹痛均较其他肠道传染病为严重、腹泻物呈血水样、失水多见等特点,临床诊断即可成立,对可疑食物进行培养,有时可分离出和粪便中相同的副溶血弧菌。本病应与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类、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急性菌痢和霍乱等鉴别。 3.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 是葡萄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疾病,其特征为潜伏期短,病例暴发集中,来势凶猛,呕吐剧烈,伴失水及虚脱,但恢复迅速,预后良好。发病以夏秋两季为多,各年龄组均可患病,痊愈后不产生明显的免疫力,本病无传染性。 被本菌污染的食品主要为淀粉类(如剩饭、米面、粥等)、牛乳及乳制品,以及鱼、肉、蛋类等。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温20℃-22℃放置5小时以上时,病菌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 本病起病急骤,病例暴发非常集中,一般于进食2-5小时发病,很少超过6小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最为突出而且普遍,腹痛、腹泻次之。呕吐物可呈胆汁性,或含血及粘液。腹痛主要位于中上腹,剧烈吐泻每导致虚脱、肌肉痉挛及严重失水等。体温大多正常或略高。部分病例尚有发热、头晕、出汗、四肢麻木等症状,别病例可出现酸中毒与休克。一般在数小时至1-2日内迅速恢复。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进食可疑食物、集体发病、症状严重而短促等而作出初步诊断;食物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每克食物含菌可达数亿),诊断即可成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正常人粪便中也可分离出此菌,因此,单从病人粪便与食物中分离出此菌不一定有诊断意义;另一方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有相当的耐高温性,即使食物于食前100℃水中煮30分钟仍未被破坏,细菌虽已死亡,仍有可能中毒,此时标本培养虽为阴性,而未能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因此,本病的诊

浅析乳制品中高危害食源性致病菌--阪崎肠杆菌的快速检

浅析乳制品中高危害食源性致病菌--阪崎肠杆菌的快速检测 彭年才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分析技术及仪器研究所 中国陕西.西安710049 pnc@https://www.wendangku.net/doc/4b9133862.html,) 摘要:2006年国家出台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中明确要求采用国际通行的“荧光PCR仪”作为出厂检验必备设备,此要求已成为乳品企业生产许可证核发的必要条件。本文简单综述了国际通行的保证食品安全的食源菌检测标准、仪器和方法。介绍了乳制品高危致病菌——阪崎肠杆菌的危害、检测必要性以及检测方法的历史演变。在介绍荧光PCR技术特征的同时,重点论述了荧光PCR方法检测乳品中阪崎肠杆菌的政策要求、技术标准、实验技术、检测步骤以及实验室建设要点。 本文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荧光PCR仪及试剂为例,具体介绍了阪崎肠杆菌检测过程和筛选判别实例。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源菌、乳品检测、阪崎肠杆菌、荧光PCR仪、快速检测 世界贸易的全球化同时也带来了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是全球日益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数十亿例,发达国家发生食源性疾病的概率也相当高,平均每年1/3的人群感染食源性疾病。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屡屡发生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如:日本上万人葡萄球菌肠毒素导致的雪印牛奶中毒、英国的疯牛病、法国的李斯特氏病毒、泰国的禽流感、比利时的二恶英事件等。 每年由数十亿例食源性疾病而导致的医疗费增加、不安全食品的召回、以及产品的销毁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食品安全引起的“食物恐怖”:以食源菌或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等有害物质污染甚至蓄意污染食品,导致人群伤害或死亡,破坏社会经济或政局稳定的行动或危险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大头娃娃和毒饺子事件,无一不给我们敲响警钟。 其中食源菌污染是导致以上事件的主要原因,因此制定食源菌检测标准、采用国际通行的检测仪器以及研制和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通行检测仪器是被学界、政府、企业界和人民群众公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本文就乳制品中高危害致病菌——阪崎肠杆菌的检测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1.阪崎肠杆菌的危害及检测的必要性 阪崎肠杆菌是奶粉(乳)制品中新发现的一种致病菌,可以引发婴儿、早产儿脑膜炎、败血症及坏死性结肠炎散发和暴发。研究报告表明婴幼儿配方奶粉是主要感染渠道,由阪崎肠杆菌引发疾病而导致的死亡率可达40%~80%,已引起世界多国的重视。 阪崎肠杆菌已引起世界多国相关部门的重视。据报道,国外乳业巨头曾因此被召回.在美国FDA2002年在本土某一些国际乳业巨头生产的婴儿配方奶粉中检出阪崎肠杆菌后,2003年又一家国际乳业巨头公司主动召回在美国生产的一批检出极微量阪崎肠杆菌的罐装早产儿特殊配方奶粉,阪崎肠杆菌从此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但是几年前国内企业鲜有自查能力,原因是国内以前还没有专门的检测手段,而去买一套以前国内从未有过的检测设备也不是马上就可办到的。目前,国外奶粉(乳)制品巨头就以拥有先进检测手段作为一个有力的宣传点,比如惠氏(中国)宣称保证在中国销售的每一个产品都经过了阪崎肠杆菌的检测才上市;同样宣称拥有此检测设备的企业还有美赞臣(中国)公司。 在国外发现的奶粉中的阪崎肠杆菌并非有其特定的区域局限性,中国奶粉企业又面临一项大难题。值得庆幸的是:2005年5月20日,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和天津出入境检

常见致病菌耐药机制与应对措施

2014年第二季度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预警与应对策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不合理应用。细菌耐药现象日益严峻,临床出现大量多耐药和泛耐药菌株,给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带来挑战。细菌耐药有一定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及时了解和掌握本院常见多耐药菌的流行现状及耐药特征,有利于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以达到减少为耐药菌的产生。现对2014年第二季度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率进行公布,并向临床科室提供细菌耐药应对措施。

物,提示“慎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提示“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提示“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2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 2.1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对生存环境和营养条件要求很低,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甚至在医院内环境经常可见,其具有多药耐药性及耐药机制:(1)该菌能够产生破坏抗菌药物活性的多种灭活酶、钝化酶和修饰酶。(2)基因突变,作用靶位变异。(3)细胞膜通透性降低。(4)主动泵出机制将进入的药物排到体外。(5)产生生物膜,阻隔白细胞、多种抗体及抗菌药物进入细菌细胞内吞噬细菌。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复杂的耐药机制导致其感染具有难治性和迁延性。 2.2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机制 大肠埃希菌是G-杆菌中分离率较高的机会致病菌,可引起人体所有部位的感染并且呈多重耐药性。 (1)β-内酰胺酶的产生 ①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主要是由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引起的,对头霉素类及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ESBLs可分为五大类:TEM型、SHV型、CTX-M 型、OXA型和其他型,大肠埃希菌ESBLs酶以TEM型最常见。TEM型ESBLs呈酸性,可水解头孢他啶、头孢噻肟。SHV型ESBLs呈碱性,有水解头孢噻吩的巯基。CTX-M 型ESBLs呈碱性,对头孢噻肟水解能力强于头孢他啶。OXA型ESBLs呈弱酸性或弱碱性,主要水解底物是苯唑西林,OXA型酶主要见于铜绿假单胞菌中,在大肠埃希菌中的分离率较低。 ②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主要作用于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且不能被克拉维酸抑制。它是水解酶,与β-内酰胺环羧基部分共价结合,在水分子作用下导致β-内酰胺环开环,破坏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抗菌活性。 ③对酶抑制剂药的耐药的β-内酰胺酶对酶抑制剂药的耐药的β-内酰胺酶(IRT)主要有TEM系列衍变而来,又称为耐酶抑制剂TEM系列酶。 (2)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3)主动外排 (4)外膜通透性的下降 2.3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机制 肺炎克雷伯杆菌属于阴性杆菌,通常存在于人类肠道、呼吸道,是除大肠埃希氏菌外导致医源性感染的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在选择性压力下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KPN)菌株不断出现,耐药率日益上升,KPN耐药机制包括:(1)产抗菌药物灭活酶 ①β-内酰胺酶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碳青霉烯酶(KPC酶)及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等。

7种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及预防措施

7种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及预防措施 食源性疾病也已成为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然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存在于哪些食物中,应该怎么预防呢? 1、大肠杆菌 未烧熟的牛肉、果汁、生牛奶及被污染的饮用水等可能含大肠杆菌。感染这种细菌会导致严重腹泻、腹痛、呕吐,持续时间5—10天。 预防:肉食一定要烧透,水果蔬菜在食用或烹饪之前一定要清洗干净,避免喝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

2、副溶血弧菌 生海鲜中通常存在副溶血弧菌。吃生海鲜或未煮透的贝类海鲜24小时左右出现拉稀、胃痉挛、恶心、呕吐、发烧和发冷等症状。一般病情会持续3天。 预防:不能生吃海鲜,彻底煮透后才可放心食用。 3、李斯特杆菌 李斯特杆菌常见于土壤和水中,在生食和未消毒牛奶中也有发现。与其他病菌不同,李斯特杆菌在一般冰箱的低温下仍可生长。感染症状包括:发烧、打冷颤、头痛、胃部不适和呕吐等。

预防:冰箱残留污渍应及时清除,特别是生肉、热狗和午餐肉等产生的血水和污渍等。未开封午餐肉放置冰箱别超过两周,熟食店购买的肉食,放置冰箱中不超过5天。 4、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常见于生禽肉食、蛋类、牛肉、未清洗的水果和蔬菜中。感染沙门氏菌会导致发烧、腹泻、胃痉挛等症状,持续时间4—7天。预防:不吃生的或未煮透的鸡蛋,生肉应与蔬菜、熟肉分开存放。 5、空肠弯曲菌

鸡肉和牛肉中常会有空肠弯曲菌。大多数人一旦感染该菌则会在2—5天出现腹泻、痉挛和发烧,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病情持续大约一周。 预防:除了肉要彻底加热之外,处理生冷的鸡或牛肉后一定要洗手,台面及厨房用具应及时清洗干净。 6、弓形虫 被污染的水、未煮熟的肉食都可能含弓形虫。通常感染弓形虫没有症状,但是有些人会出现头痛、身体酸痛和发烧等流感症状。弓形虫严重时还会伤害孕妇及免疫系统低下人群的大脑、眼睛等器官。 预防:处理食物时一定要彻底洗手,避免饮用不洁水。 7、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常见于污染的食物和饮水中,人与人之间也会交叉传染。感染症状包括:恶心、胃痉挛、呕吐、腹泻、头痛、发烧,症状通常会持续好几天。 预防:使用肥皂反复洗手,厨房台面应该彻底消毒。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食源性致病菌

沙门氏菌 ?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改变生食等不良卫生习惯 ? 切断传播途径 ? 加强对屠宰场、食品加工厂的卫生检疫,对其生产、加工、储存和制备等过程进行科学管理,降低因进食预包装的方便食品、即食食品及肉类、蛋类和禽类产品引起的食物中毒 ? 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科学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 发展快速可靠的病原菌溯源技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 ? 为条件致病菌,菌株致病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 a.溶血素:外毒素,分α、β、γ、δ四种,能损伤血小板,破坏溶酶体,引起肌体局部缺血和坏死; b.杀白细胞素:可破坏人的白细胞和巨噬细胞; c.血浆凝固酶:当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人体时,该酶使血液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或凝固,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葡萄球菌形成的感染易局部化与此酶有关; d.脱氧核糖核酸酶: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脱氧核糖核酸酶能耐受高温,可用来作为依据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 e.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数种引起急性胃肠炎的蛋白质性肠毒素,分为A 、B 、 C 、 D 、 E 五种。 ?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是葡萄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疾病,可引发不同程度的急性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最为突出而且普遍,腹痛、腹泻次之。 ? 当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含淀粉及水分较多的食品,如牛奶和奶制品、肉、蛋等,在温度条件适宜时,经8-10小时即可相当数量的肠毒素。 ? 作为人和动物的常见病原菌,其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鼻腔、咽喉、头发上,50%以上健康人的皮肤上都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 ? 传播媒介为被该菌污染的食品,主要为淀粉类(如剩饭、米面、粥等)、牛乳及乳制品,以及鱼、肉、蛋类等。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温20℃-22℃放置5 小时以上时,病菌能够通过食物传播疾病的常见细菌

食源性致病菌与食品安全

食源性致病菌与食品安全 摘要:社会和工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使得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提高,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另一方面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食品可作为载体传播各类食源性病原,增加某些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危险性。本文主要是让读者能够对食源性疾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掌握相关预防措施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危害检测预防 正文:食源性致病菌,指在食品的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引入的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在食品中存活、生长代谢引起食物的变质和破坏,同时有些病原菌分泌有毒物质,直接或间接导致人患病。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特别是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致病性弧菌(包括: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近年来发现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越来越多,包括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等。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1 引起急性中毒。 在一般情况下,常引起急性中毒,轻者多以急性胃肠炎症状出现,如呕吐、恶心、腹痛、腹泻、发烧等,经过治疗可以恢复健康;但重者可出现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症状,抢救及时可转危为安;如贻误时机还可危及生命,有的急性中毒,虽经千方百计治疗,但仍给中毒者留下后遗症。 2.2 慢性中毒或潜在性危害。有些变质食品中的有毒物质含量少,或者由于本身毒性作用的特点,并不引起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往往可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可以表现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食用腐败变质、霉变食物除了可以引起急性中毒外,还具有极其严重的潜在危害。 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1.3.1 国际情况食源性疾病并不随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而减少或消失,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接连发生,食源性疾病未能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96年日本发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历时3 个月,波及40多个都府县,涉及上万人的大肠杆菌O157食物中毒。2000年日本雪印牛奶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事件,中毒者逾万人。2005年遍及整个东南亚的禽流感更为各国

常见致病菌耐药机制与应对措施

2014年第二季度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预警与应对策略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不合理应用。细菌耐药现象日益严峻,临床出现大量多耐药和泛耐药菌株,给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带来挑战。细菌耐药有一定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及时了解和掌握本院常见多耐药菌的流行现状及耐药特征,有利于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以达到减少为耐药菌的产生。现对2014年第二季度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率进行公布,并向临床科室提供细菌耐药应对措施。

备注: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提示“预警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提示“慎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提示“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提示“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2 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 2.1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对生存环境和营养条件要求很低,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甚至在医院内环境经常可见,其具有多药耐药性及耐药机制:(1)该菌能够产生破坏抗菌药物活性的多种灭活酶、钝化酶和修饰酶。(2)基因突变,作用靶位变异。(3)细胞膜通透性降低。(4)主动泵出机制将进入的药物排到体外。(5)产生生物膜,阻隔白细胞、多种抗体及抗菌药物进入细菌细胞内吞噬细菌。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复杂的耐药机制导致其感染具有难治性和迁延性。 2.2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机制 大肠埃希菌是G-杆菌中分离率较高的机会致病菌,可引起人体所有部位的感染并且呈多重耐药性。 (1)β-内酰胺酶的产生 ①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主要是由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引起的,对头霉素类及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ESBLs可分为五大类:TEM型、SHV型、CTX-M 型、OXA型和其他型,大肠埃希菌ESBLs酶以TEM型最常见。TEM型ESBLs呈酸性,可水解头孢他啶、头孢噻肟。SHV型ESBLs呈碱性,有水解头孢噻吩的巯基。CTX-M 型ESBLs呈碱性,对头孢噻肟水解能力强于头孢他啶。OXA型ESBLs呈弱酸性或弱碱性,主要水解底物是苯唑西林,OXA型酶主要见于铜绿假单胞菌中,在大肠埃希菌中的分离率较低。 ②AmpC β-内酰胺酶AmpC酶主要作用于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且不能被克拉维酸抑制。它是水解酶,与β-内酰胺环羧基部分共价结合,在水分子作用下导致β-内酰胺环开环,破坏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抗菌活性。 ③对酶抑制剂药的耐药的β-内酰胺酶对酶抑制剂药的耐药的β-内酰胺酶(IRT)主要有TEM系列衍变而来,又称为耐酶抑制剂TEM系列酶。 (2)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3)主动外排 (4)外膜通透性的下降 2.3 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机制 肺炎克雷伯杆菌属于阴性杆菌,通常存在于人类肠道、呼吸道,是除大肠埃希氏菌外导致医源性感染的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在选择性压力下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KPN)菌株不断出现,耐药率日益上升,KPN耐药机制包括:(1)产抗菌药物灭活酶 ①β-内酰胺酶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碳青霉烯酶(KPC酶)及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等。

学校常见病及预防措施

学校常见病及预防措施 沙眼的预防方法: 预防沙眼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又由于沙眼衣原体常附着在患者眼睛的分泌物中,任何与此分泌物接触的情况均可造成沙眼传播感染的机会,因此,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保持面部清洁,不用手揉眼,手巾、手帕要勤洗、晒干;学校宿舍应进行分隔和通风,应分盆分毛巾或流水洗脸,合理处理垃圾,改善厕所环境,减少或消灭苍蝇,并要注意水源清洁,以阻断沙眼传播的途径,减少感染的传播,防止沙眼的感染流行。 第一,要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保持洗漱用具的清洁。 第二,要保护眼部清洁,手帕、手和脸都要勤洗,不要用脏手揉眼睛。 第三,要定期检查眼睛,及早发现,积极治疗。 结核的预防方法 结核病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此外还可以通过消化道、皮肤、胎盘和生殖器等途径传染。防止结核病的传染是控制和消灭结核病的重要手段,首先对易感人群中未受自然感染的儿童进行人工感染接种卡介苗,对已感染者主要预防咳嗽传染与尘埃传染。 预防方法是:结核病患者应戴口罩,不能对着健康人面对面近距离(2米内)咳嗽、打喷嚏、喊叫及唱歌;不与肺结核患者同住一居室,不要并头睡觉。 1、对有家庭病史者,要做到定期体检;

2、不与结核病人接触,不接触病人使用的物品。 近视的预防方法: 一、光线需充足,反光要避免舒适的光线,可以得到良好的视觉信息,光线过强或过暗都会给眼睛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青少年平常看书的书桌应有边灯装置,其目的在于减少反光,以降低对眼睛的伤害。 二、连续阅读时间不宜过长青少年看书写字、看电视、用电脑,几个小时不休息,有的学生甚至到深夜才睡觉,这样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使眼睛负担过重,容易引起调节性(或称功能性)近视,即假性近视。而且还会使眼外肌对眼球壁的巩膜组织产生压力,眼内压增高,眼内组织充血。因此,学生看书学习每隔50分钟休息片刻为宜。 三、坐姿要端正,距离适中不要弯腰驼背,或趴在桌上看书,更不能躺在床上,侧着身看书。眼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30—35厘米,身体与课桌保持一掌——大约10厘米的距离,书本与课桌的角度要保持在30—45度。如书本水平放在桌面上,看书时就要向前稍低头,这样就容易把书本移近眼睛,加重眼睛负担2—3倍,从而引起颈部肌肉和颈背的疲劳,而不自觉的向前倾斜,长期下去就会导致视力下降。 四、少看电视,少用电脑尽量减少与对人眼产生辐射的电视、电脑、游戏机等电器设备的接触,因为,显象管辐射出的X射线可大量消耗视网膜中的视紫质,可以使视力明显减退。电脑最好选用液晶显示器,以减少电磁波对眼睛的伤害。经常玩游戏机的同学更易损坏视力,而且自幼即玩游戏机的低视力同学,配镜连矫正视力都上不去,

临床常见致病菌现状分析

临床常见致病菌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09-07-29T15:28:49.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王晓东1 刘劲松2 李来3 [导读] 了解临床常见致病菌型,为临床医师诊断、合理选用抗生素、控制广谱抗生素的滥用提供依据。 (1滦平县卫生监督所河北承德 068250;2承德市卫生监督所河北承德 067000) (3承德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河北承德 0670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010-02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常见致病菌型,为临床医师诊断、合理选用抗生素、控制广谱抗生素的滥用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承德市几家代表医院长时期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的临床细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培养阳性的1393株菌株中,G-阴性菌株占67.98%,顺位依次为:埃希氏菌属、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G+阳性菌株占22.90%,顺位依次为: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属。结论抗生素类药物不宜作为非处方药,而应依据药敏实验,在临床医师指导下合理选用抗生素。【关键词】致病菌整群抽样抗生素合理用药 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一般疾病多数人不去医院就诊,而去药店自主购药,造成广谱抗生素滥用,使临床致病菌菌谱发生变化。了解当前致病菌菌谱,可为临床医师诊断、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为此,我们对承德市几家代表医院临床细菌检验结果进行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承德市几家代表医院,收集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间细菌培养、检验的阳性结果,共1393例,分析常见致病菌分布状态。 送检标本为:血液、尿、痰、咽拭子、胆汁、胸腹水、脑脊液、尿道、阴道、穿刺液、眼分泌物等。检验、分离培养方法均为常规方法。 2 结果 在1393例阳性培养结果中,革兰氏G-阴性菌株占67.98%,G+阳性菌株占22.90%,其余为条件致病菌。 2.1临床常见革兰氏阴性菌的分布特征 3 讨论 临床常见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顺次为:埃希氏菌属、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G+球菌次之,顺次为: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属。引起呼吸道感染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深部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泌尿道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引起手术伤口创面感染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各种标本培养阳性结果,深部真菌占9.12%,也占一定比例,可能与近年临床大量滥用广谱抗生素有关。药敏试验是预测抗生素对细菌是否有效的指标,是合理选用抗生素的客观依据,也是防止广谱抗生素滥用的重要措施。因此建议,抗生素类药物不宜作为非处方用药,病人应严格按照临床医师的指导,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合理选用抗生素,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刘非,尹长恒,等.医院常见致病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0,2:52-54. [2]陆德源主编. 医学微生物学[M].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3-89. [3]叶婷婷主编. 预防医学[M].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79-287. [4]李影林主编. 中华医学检验全书.上卷.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329-163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