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大运河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年,北周大将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朝统一全国。(2)开通了一条纵横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到,南达,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3)大运河由等四段渠道组成。它连接了等五大水系。

(4)科举制度在时,正式形成。(5)隋朝在公元年灭亡。

2、探究学习: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何意思?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了吗?

五、学习反思1、隋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洛阳B、涿郡C、余杭D、长安

4、科举制度在谁在位时正式创立() 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4、分析:“天下转漕,仰此一渠”(1)、材料中的渠是指哪条河?它是谁在位时修建的?

(2)、修建此河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为什么能修建此河?

(3)、此河修建后有何作用?

教学后记: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

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2)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0)、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

2、探究学习:

比较一下唐太宗和唐玄宗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四、学习反思:

1、唐朝的建立者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2、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唐高宗B、唐太宗C唐高祖D、武则天

3、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4、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狄仁杰

5、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

6、分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这是谁说的?他在位时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2)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才出现了治世局面?

(3)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第3课盛唐气象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民族交往、社会风气及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等主要史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文学艺术

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

三、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四、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

(1)唐朝制造了..(用来耕地的工具)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

(2)、手工业品方面:(a)瓷器有的青瓷和. 的白瓷最有名;

(b)是艺术的珍品。

(3)、唐朝著名的大都会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4)、唐太宗时,把嫁给了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

(5)、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被各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

(6)、唐诗:诗人作品特点作品称谓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7)唐朝的书法家有和。

(8)唐朝的画家有和。

2.合作探究:

1、唐朝的文学体裁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体裁,有哪些诗人,特点怎样?

2、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说说唐朝时城市有那些美好的地方?

五、学习反思:

1、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

2、唐朝制造了(用来耕地的工具),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

3、唐朝采取民族政策,各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

4、材料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丰实。”

1)这是谁的诗句?

2)“开元”是谁的年号?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4)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5)隋唐时期还有哪些盛世?

6)与这位大诗人同朝代的著名诗人还有哪些?

教学后记: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如何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

三.学习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学习内容:

1、自主学习:

(1)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的交往频繁,日本派使节来到中国,当时称为“”。他们把中国先进的制度、文字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

(2)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他设计的

,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还以亲身见闻写成了《》。

2、合作探究:(1)你能举出日本受中国影响的一些事例吗?

(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五、学习拓展:

1、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著名人物是()A、玄奘B、戒贤C、鉴真 D 、戒日王

2、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典籍的是()A、《西游记》B、《大唐西域记》C、《东游记》D、《佛经》

3、隋唐时期,我国与哪些国家有来往?那时中外交往上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4、唐朝时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教学后记:

第5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黄巢起义的原因,及农民起义军与唐朝灭亡的关系。唐朝灭亡后的中国政治局面。

二、重点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

难点: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

三、学习方法:合作法讨论法

四、学习内容:

1、自主学习:。

(1)、755年.和部将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2)、唐朝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领导人是。

(3)、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4)、唐朝灭亡后,北方出现了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史称“”。

2、合作探究:(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什么样的灾难?

(2)、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政治局面,但为什么说统一是必然的趋势?

学习拓展:

1、唐朝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领导人是。

2、安史之乱的发起者是和。

3、材料题:“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回答:1)这首诗描绘的是那一次战乱?这场战乱是由谁发起的?

2 )、这场战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3)这场战乱对唐朝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教学后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建立的有关知识。了解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了解北宋政治的特点以及宋太祖采取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二、重点难点:重点: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难点:宋太祖采取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三、学习方法:合作法讨论法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

(1)960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夺得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都城,历史上称北宋。

(2)宋太祖解除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3)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利过大,采取了。

(4)宋太祖为控制地方,派。

(5)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一切税收由。

(6)为了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宋朝采取了政策。

2.合作探究:

(1)1)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采取了那些措施?

(2)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在哪里?有什么意义?

五、学习拓展:

1、960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夺得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都城,历史上称北宋。

2、为了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宋朝采取了政策。

3、宋太祖解除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4、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回答:1、)赵普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

2)、宋太祖在这三个方面采取了那些措施?

教学后记: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学习目标掌握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的先后兴起。掌握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一方面正确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于和平。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的先后的兴起

难点: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

三、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上京。

(2)、11世纪,党项族的首领建立西夏,都城兴庆。

(3)、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4)、即位后,向辽发动战争失败后,采取防御政策。

(5)时,宋与辽在议和,史称檀渊之盟。

2.合作探究:(1)什么是澶渊之盟,你如何评价它?

(2)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五、学习拓展:

1、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的是()A、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

2、澶渊之盟是()之间的盟约A、北宋与西夏B、北宋与辽C、南宋与西夏D、南宋与金

3 、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4、即位后,向辽发动战争失败后,采取防御政策。

5、时,宋与辽在议和,史称檀渊之盟。

6、材料题:檀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了民众的什么愿望?

教学后记:

第8课金和南宋的对峙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少数民族政权金的兴起,金灭辽河北宋。南宋偏安临安等史实。让学生了解两宋时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国家强盛。统治阶级正直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金与两宋的关系难点:南宋统治者为什么会偏安临安。

三:学习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

(1)、11世纪末,女真族首领统一了女真各部。1115年,他建立了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2)、金和北宋联合攻打辽国,1125年,辽北灭亡。

(3)、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4)、1127年,登上皇位,定都,史称南宋。

(5)、南宋的抗金名将统率“岳家军”收回许多失地,后却被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6)、宋金议和,双方以一线划为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2、合作探究:(1)、南宋统治者为什么不收回失地,而是偏安与临安?

(2)、岳飞是民族英雄吗?为什么?

五、学习拓展:

1、公元1115年,谁建立了金国()A、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构

2、1125年.辽国被哪个国家消灭()A、北宋B、金国C、南宋D、西夏

3、1127年,谁建立了南宋()A、赵匡胤B、阿骨打C、元昊D、赵构

4、宋金议和,双方以一线划为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便可太平”(1)这是谁说的,他的部队纪律严明,人称什么军?

(2)他被谁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3)你认为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后记: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学习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

2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束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情况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法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

(1)为了提高粮食生产,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稻,很快在江南推广。

(2)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很发达,丝织品“号为天下冠”。

(3)北宋兴起的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

(4)宋代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5)两宋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南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6)北宋时期,地区出现的,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从朝中后期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最后完成。

2、合作探究:(1)你如何理解“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

(2)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

五、学习拓展:

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地区的交子A、四川B、江南C、东南D、江淮

2、经济重心南移到()最后完成A、北宋B、南宋C唐朝D隋朝

3、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A、开封B、临安C、广州D、泉州

4、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很发达,()丝织品“号为天下冠”。A、A、四川B、江南C、东南D、江淮

5、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在何时开始,为什么会南移?

教学后记:

第10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等基本史实。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元朝的政治统治情况难点:元朝的政治统治情况

三、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

(1)、1206年,统一了蒙古,人们尊称他为成吉思汗。

(2)、1227年,蒙古消灭了。

(3)、蒙古与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

(4)1260年,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5)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南宋灭亡后。南宋大臣带领人们继续抗元,兵败后被杀害。1279年元灭宋,统一全国。

2、合作探究:(1)、元世祖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

(2)你怎样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

四、学习拓展:

1、成吉思汗的功绩是()A、灭亡西夏B、统一蒙古C、建立元朝D、定都大都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A、文天祥 B 、李白C、杜甫D、白居易

3、元朝的建立者是谁()A、成吉思汗B、忽必烈C、元昊D、赵匡胤

4、南宋的抗元英雄是()A、岳飞B、文天祥C、岳云D、韩世忠

5、将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A、忽必烈建立元朝B、南宋灭亡C、西夏灭亡D、铁木真统一蒙古E、蒙古灭金( )------ ( )-----( )-----( )------( )

教学后记: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难点:行省制度元世祖的统治

三、学法指导:1、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提问启发式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

(1)、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的王朝。

(2)、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元朝的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朝。

(4)、为了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元朝设置了。

(5)、元朝设置了宣政院对进行管辖。从此,该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

2、合作探究:元朝的行省制度是怎样的,对后世有何影响?

元朝的疆域图,与汉唐时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何拓展?

五、学习拓展:

1、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是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2、我国的省级建制始源于哪个朝代()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3、哪个朝代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A、清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的王朝是()A、清朝B、唐朝C、宋朝D、元朝5、问答: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后记: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学习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化成就,包括娱乐场所、节日、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初步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宋词、元曲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宋词和元曲”难点: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能力。

三、学法指南: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

(1)北宋时的,南宋时的、元朝时的,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

(2)、两宋时期城市里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方式是。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等,在宋代都有了。

(5)宋词:苏轼:生活年代:代表作:词风:

李清照:生活年代:代表作:词风:

辛弃疾:生活年代:代表作:词风:

(6)元曲中最优秀的剧作家是,他的代表作是《》。

(7)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是

2、合作探究:在史学家司马光的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五、课堂检测:

1.下面这几句词的作者是谁()?词牌名是什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A.辛弃疾B.苏轼 C.李清照D.岳飞E.《念奴娇》F.《满江红》G.《蝶恋花》

3、历史教科书是按照年代先后顺序编写的,这叫“编年体”,与历史教科书类似的是()

A《资治通鉴》B《史记》C《梦溪笔谈》D《诗经》

4、某校初一年级的同学正在正在编排历史剧《唐太宗》,下列书籍可供他们参考的是()

A《史记》B《汉书》C《资治通鉴》D《三国志》

5、写一首你所知道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教学后记: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学习目标1、掌握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应用和传播。2、了解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的情况。3、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应用和传播。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1、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提问启发式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

(1)活字印刷术是朝发明的,比欧洲早了年。

(2)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指南针是在制成的。

(3)火药是在时发明的,在朝得到推广。

(4)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 ) ( )( )

他们对应的年代是()( ) ( )( )

(5)、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合作探究:

培根说:“这三样东西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探究:培根所说的“这三样东西“是什么?你能说说他们有引起了哪些变化吗?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起明清,一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我们史上的又一高峰,四大发明是中国的先民一罕见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迹,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六、学习巩固

1、指南针传到欧洲是由()A、意大利人B、波斯人C阿拉伯人D、蒙古人

2、《梦溪笔谈》的作者是()A、毕昇B郭守敬C、沈括D、张衡

3、在航海当中“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A 唐朝B战国C北宋D元朝

4、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其重要标志是()①印刷术②指南针③火药④造纸术⑤甲骨文的发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

5问答: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怎样的重大贡献?

教学后记: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分析明朝加强君权的目的,并认清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3.掌握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目的,分析归纳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从概念上理解何为“八股文”并正确分析理解“八股取士”的影响。三、学法指导: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提问启发式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

(1)、1368年,以应天为都城,改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2)、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在中央,废,设六部。

(3)、明太祖还设立了等特务机构。

(4)、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员,明朝进行了“”的科举考试。

(5)、明朝时从美洲引进了等农作物。

(6)、是明朝的纺织业中心,是全国的制瓷器中心。

(7)、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2、探究合作:(1)你觉得明朝的科举考试好不好,为什么?

(2)、朱元璋废丞相,强化皇权有何利弊?

五、学习拓展:

1、明朝政府对官员的隐私构成严重威胁的措施是()A、废除丞相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C、八股取士D、大兴文字狱

2、下列的人物在建立朝代没有相同点的是()A、朱元璋B、刘邦C、李渊D、李世民

3、下列哪一样农作物不是在明朝引进的()A、玉米B、甘薯C、核桃D、花生

3、材料:(1)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2)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外所坑者四百六十人也。

回答:A、材料一反映哪个朝代的什么事件?

B材料二反映哪个朝代的什么事件?

C、两则材料反映统治者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其影响又是什么?

教学后记: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难点:郑和成功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

三、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

(1)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派下西洋。

(2)年到1433年,郑和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3)明朝倭寇横行,明朝政府派抗击倭寇。

2、合作探究:A、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实现远航,远航有何意义?

B、戚继光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五、学习拓展:

1、“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充分体现了作者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这人是A、岳父B、郑和C、郑成功D、戚继光

2、派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是()A、明太祖B、明成祖 C 、明惠帝D、明孝宗

2、材料题: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回答:(1)、这是谁描述船队远航的景象。

(2)谁派他下西洋?

(3)他几次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4)他的远航有何意义?

(5)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东西?

教学后记: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及明朝的小说和戏剧。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明朝的科技著作、建筑、小说及戏剧难点:北京城的特点

三、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经过长期的努力,写出了一部药物学巨著《》

(2)、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写了一部《》,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明朝科学家写了一部《》,它是一本农业百科全书。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4)明朝完善了长城,明长城东起西至,全长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5)、皇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城中心的,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它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6)、明朝的小说有《》《》《》作者分别是。(7)、明朝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是《》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礼教。

2、合作探究:

(1)从李时珍、宋应星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优良品质?

(2)从明朝古典小学中选一个小故事在班上讲述

五、学习拓展:

(1)、《本草纲目》是谁的作品()A、李时珍B、扁鹊C、张仲景D、华佗

(2)、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A、《农政全书》B、《天工开物》C、《齐民要术》D 《本草纲目》

(3)、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是明朝的()A、罗贯中B、吴承恩C、施耐庵D、曹雪芹

(4)戏剧《牡丹亭》是明朝戏剧家谁的作品()A、罗贯中B、吴承恩C、施耐庵D、汤显祖

(5)、明长城东起西至,全长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教学后记: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农民起义的原因及过程。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归纳努尔哈赤、皇太极的主要功绩。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明朝农民起义,清朝的建立难点:李自成为什么没有统一全国的原因。

三、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了起义军的主力。

(2)、李自成进入中原后,提出了“”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

(3)、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

(4)、年,明朝灭亡。

(5)、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史称后金。

(6)、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7)、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降清,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最后失败。

2、合作探究:

(1)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2)李自成为什么最后没有统一全国,你觉得有哪些原因?

五、学习拓展:

1、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的起义军是()A、李自成B、张角C、黄巢D、陈胜

2、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A、大楚B、大顺C、大金D、契丹

3、1635年,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A、努尔哈赤B、皇太极C顺治D、康熙

4、下列各项,与明朝灭亡有直接关系的是()A、朝政腐败,宦官专权B、土地兼并严重C、朝廷征派苛捐杂税D、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E、大规模的农民起义F、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5、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失败对你有什么启示?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台湾省。清政府管理西藏、新疆的措施。清朝的疆域。2、学习本课,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管理西藏、新疆的措施。难点:清政府管理西藏、新疆的措施。

三、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明朝后期,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2)、收复台湾:时间:人物:过程:

(3)、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年台湾正式建省。

(4)、帝赐予达赖“达赖喇嘛”的称号帝赐予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称号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5)、帝评定了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

(6)、帝评定了大小和卓叛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理西藏事务。

(7)、清朝的疆域广阔,西跨,西北北接,东北和。临东南到及其附属岛屿,南至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2、合作探究:

1、1、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你能举一些事例来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2、清朝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五、学习拓展:

1、代表清朝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A、盛京将军B 、伊犁将军C、乌里雅苏台将军D、驻藏大臣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皇帝是()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

3、册封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称号的皇帝是()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

4、材料:国家百余年生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是清朝与哪个民族的融洽关系?它在隋唐时期叫什么名称?

(2)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始于何时?清朝初年为了加强该地区的管理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

(3)你认为清朝采取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国家有何作用?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表现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2、学习本课,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难点:人口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

(1)、清朝的耕地面积扩大,到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3亿亩。

(2)、在粮食种植方面,推广了和等高产作物。

(3)、在水利兴修方面,对等大河及进行了治理。

(4)、清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艺工场如江宁著名的机户等。

(5)、乾隆时期的,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6)、末年,全国的人口已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2、合作探究:1、清朝前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

你认为人口的过度增长有什么坏处?请简要说明。

五、学习拓展:

1、清朝的耕地面积扩大,到什么时候,全国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3亿亩。()A、康熙B顺治C雍正D、乾隆

2、乾隆时期的哪个城市,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A、苏州B、杭州C、广州D、泉州

3、在哪个皇帝时,全国的人口已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A、康熙B顺治C雍正D、乾隆

4、阅读下表并回答:

息?

2、什么原因导致了耕地面

积的扩大?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了解清朝实行的“ 闭关锁国” 政策及其影响。

2、学习本课,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闭关锁国”难点:清朝实行的“ 闭关锁国” 政策及其影响。

三、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

(1)、帝是设立,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文字狱的目的是,清朝强化文字狱的皇帝有和。(3)、、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后来关闭其他港口,只开一处作物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有“”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2、合作探究:(1)、清朝为什么要实行文字狱,文字狱有何影响?

(2)、清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它有何利与弊?

五、学习拓展:

1、清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是()A大兴文字狱B八股取士C、焚书坑儒D独尊儒术

2、军机处创设于()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因此而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人也。”

材料三:清雍正帝是,近士徐骏诗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人告发他无意本朝,出语诋毁,大逆不道,被斩首。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事件?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事件?

(3)材料三体现了清初的什么政策?

(4)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共同目的是什么?其影响又是什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清朝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清朝时期戏剧的繁荣,简述《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红楼梦》的成就,京剧艺术难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

三、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清朝艺术成就最高的小说是《》,其作者是。

(2)、清朝的戏剧最有影响的是和。

(3)、昆曲的代表作有汤显祖的《》。

(4)昆曲的传世之作是《》和《》

(5)19世纪,在徽剧,汉调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

2、合作探究:(1)、《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的社会历史意义是什么?

(2)、你了解昆曲吗,向同学们说说昆曲的有关知识。

五、学习拓展:

1、四大古典小说艺术成就最高的是()A、《三国演义》B《红楼梦》C《水浒传》D《西游记》

2、昆曲的传世之作是《长生殿》和哪一部作品()A《桃花扇》B《牡丹亭》C《窦娥冤》D《天仙配》

3、京剧形成于那一世纪()A、15世纪B、16世纪C、17世纪D、18世纪

4、你喜欢四大古典小说的哪一部作品,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朝代篇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 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二、政治制度篇 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以民主推举的方式选出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上称为:“禅让制”。 2、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目的),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依据),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作用)。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义务)。西周、西 汉、西晋实行过分封制。 4、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全国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民族交流篇 1、秦与匈奴: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2)两次通西域 3、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汉光武帝时期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因此从东汉开始,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 四、改革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填空题精选(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填空题精选1.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_它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连接了、、、和五大水系。在位时修筑的。 2.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__(人物)时,__的创立,标志着__的正式确立。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__。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4.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_______和,重视兴修水利。 5.唐朝手工业:_______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_______,造型精美;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6.唐朝商业: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都城_______规模宏伟,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7.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_______”。8.唐太宗时,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_______。唐太宗把_______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9._______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_______,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0._______年间,高僧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_______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11._______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逼近。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______。 12.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逐渐形成______ _的局面。 13._______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_______年,朱温建立了_______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14.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______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_______,史称“_______”。 15.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_局面的延续。此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6.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赵匡胤夺 取政权,建立北宋,以为东京,作 为,他就是。 17.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解除______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在中央,宋太祖采取_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宋太祖派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_____ ,

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复习资料 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生产工具的革新:原始社会初期(打制石器)——原始社会中期(磨制石器)——原始社会后期(铜器)——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发展达到鼎盛)——春秋后期(出现铁农具、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3、云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地点用火工具制造地位 元谋人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 知道用火粗糙的石器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 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约70-20万 年 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 学会使用和长期保 存火种(天然火) 打制石器 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 之一 山顶洞人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 人工取火 开始掌握磨光和 打孔技术、骨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木结构水井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区别。 原始居民距今 时间 地区 农 业 家畜业 房屋 样式 生产 工具 手工业 河姆渡人 约 7000 年 浙江余姚河 姆渡村 (长江流域) 水 稻 饲养猪 狗水牛 干栏式骨耜 制作黑陶、玉器和乐器骨哨、使 用天然漆、雕刻技术 半坡人 约 6000 年 陕西西安东 部半坡村 (黄河流域) 粟 饲养猪 狗等 半地 穴式 石器、 角器、 骨器等 制作彩陶、乐器、纺织、制衣等 3、原始农业的发展: (1)时间:9000-7000年前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 (3)变化: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翻土耕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4)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5)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 2.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大战蚩尤,为日后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涿鹿之战。 3.炎黄部落联盟后逐渐形成华夏族,“人文初祖”指的是炎帝和黄帝,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4.炎帝的发明:教民开垦耕种,种植水稻,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民通商

2017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教案说明: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改版)的最新教材,下载需谨慎。 目录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

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

2017年春季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主要教学内容 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16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习占3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并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教师要钻研教科书,搞清楚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全面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要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联接,力图做到融会贯通;要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设计好相应的课堂提问和教学活动。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三、重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措施: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虽然经过上个学期历史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经验和方法,但是,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已经完全能自主学习了,有的学生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1.(2016·四川自贡)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A) A.隋朝 B. 唐朝C.北宋D.明朝 2.(2016·湖南张家界)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底蕴。隋朝时开通的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B) 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C)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4.司马光评价唐太宗:“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下列对于唐太宗的史实描述不正确的是(D) A.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规模 B.知人善任,任用了魏征等著名的谏臣 C.以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奉为“天可汗” D.统治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史称“开元盛世” 5.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B) 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奢侈腐化,心狠手辣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6.下面历史人物中哪些是在唐玄宗时被提拔担任宰相的(D) ①房玄龄②杜如晦③魏征④姚崇⑤宋璟 A.①②B.③④⑤C.①②③D.④⑤ 7.(2016·湖北天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书称这一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他是(D)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8.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总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引领唐朝走向辉煌的共同经验,对今天我们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将有巨大的借鉴作用。下列属于他们的共同经验的是(B) A.戒奢从简B.重视人才C.整顿吏治D.平定叛乱 9.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D)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分类专题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分类专题复习 【一、时代特征】 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宋元: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盛世危机) 【二、统治措施】 一、隋朝: 隋炀帝奢侈、残暴。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 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在618年,隋朝灭亡。 二、唐朝: 1.唐太宗统治措施: (1)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 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称为“贞观之治”。 2.武则天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整顿 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影响: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 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位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势力日益 膨胀。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三、宋朝: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a.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 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集中行政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长 官,并三年一换;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 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四、元朝: 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2.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在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3.今天中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来源于元朝。 五、明朝: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4.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六、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南书房(康熙)—军机处(雍正)—撤销 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 1.军机处: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政 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影响: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 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目的、影响 3.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1.统治者认为…… 2.当时西方殖民者…… 实施只开放广州,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初级中学历史部编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doc

初中历史部编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8年9月30日,我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部颁新编初中历史有关九年级教材解读与教学策略初探的培训。听了韩老师的讲解,我对教学方法与技能,以及所使用的教材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培训让我受益非浅,它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韩老师首先讲解了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故事的引入,及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不但了解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同时也知晓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及课堂的重要意义,理解了课堂革命让核心素养落地。而后又讲了有关教材的解读与策略初探,单元教学解读与教学建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新课标的教育宗旨及历史教育的核心任务等内容。 通过主编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

陈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1.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利用导语、正文、资料、“史料研读”、“问题思考”、“相关史事”、“课后活动”、“课后知识拓展”。做到课文旁设充分用,课文后设课内用。引导学生依托课本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准确理解当代的政治特点。历史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史事、史料研读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 3.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大运河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年,北周大将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朝统一全国。(2)开通了一条纵横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到,南达,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3)大运河由等四段渠道组成。它连接了等五大水系。 (4)科举制度在时,正式形成。(5)隋朝在公元年灭亡。 2、探究学习: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何意思?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了吗? 五、学习反思1、隋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洛阳B、涿郡C、余杭D、长安 4、科举制度在谁在位时正式创立() 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4、分析:“天下转漕,仰此一渠”(1)、材料中的渠是指哪条河?它是谁在位时修建的? (2)、修建此河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为什么能修建此河? (3)、此河修建后有何作用? 教学后记: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 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2)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0)、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 2、探究学习: 比较一下唐太宗和唐玄宗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四、学习反思: 1、唐朝的建立者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2、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唐高宗B、唐太宗C唐高祖D、武则天 3、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4、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狄仁杰 5、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 6、分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这是谁说的?他在位时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2)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才出现了治世局面? (3)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第3课盛唐气象 一、学习目标: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5、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与评价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6、隋唐明清时期的著名帝王及活动

统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重难点归纳

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重难点归纳一、重难点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商鞅变法;孔子的思想;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对他的评价;汉武帝的大一统与评价;王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经济重心的南移;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考点详解 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西周。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使其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第二年东周开始。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内容: 1、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 3、平时镇守疆土,战时要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西周的等级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商鞅变法:

开始: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私田出现。 主要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 性质:一次比较彻底、全面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意义: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取代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汉武帝刘彻以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百家争鸣: 道家: 老子《道德经》,庄子; 儒家: 孔子,孟子, 荀子; 法家: 韩非子;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重文轻武的政策。 (2)目的: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积极作用: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可知,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可知,目的是,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积极作用有,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可知,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隋唐时代特征:繁荣而开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等4份资料)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2、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 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夏、商、周的更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的统一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2、隋朝建立后的政策: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隋文帝的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605年--610年 中心: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魏晋时期:官吏选拔看门第,不看才能。 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隋朝的灭亡 灭亡原因: 1、征发大批劳动力,修大运河,长城驰道等。 2、加强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3、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当兵役,使人们无法正常生产。 因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爆发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统治被推翻。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称为“贞观之治"。 4、唐太宗统治时期形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纳谏。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谋杜(如晦)断。 >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改国号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3、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