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比较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比较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比较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比较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比较

1.脊椎动物皮肤

脊椎动物的皮肤有保护、调节体温、呼吸、感觉、运动、排泄、分泌和生殖等功能。从各纲的特点来看:

圆口纲:皮肤裸露,结构简单,表皮细胞之间夹有一些单细胞腺体。

鱼纲:皮肤由真皮和表皮组成,并具有鳞片。表皮细胞间有粘液腺。

两栖纲:皮肤裸露,粘液腺丰富,部分还具有毒腺。

爬行纲:表皮角质化,缺少粘液腺,惟有角质鳞片或甲。

哺乳类和鸟类:鸟类的羽毛和哺乳类的毛都是表皮的衍生物。鸟类的皮脂腺不发达(仅有尾脂腺),哺乳类的皮脂腺发达。

2.脊椎动物循环系统(如下图)

各纲脊椎动物动脉弓和心脏比较图

(1)圆口纲:开始出现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

(2)鱼纲:属于简单的类型,其本身只有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连接心房的有一个静脉窦,连接心室的有一个动脉圆锥(软骨鱼类)或动脉球(硬骨鱼类)。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心脏内的血,完全是缺氧血。

(3)两栖纲: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血液循环由单循环变为不完全双循环。动脉弓数目减少,保留三、四、六对。

(4)爬行纲:心脏静脉窦退化而成右心房的一部分,动脉圆锥退化消失,除心房具有分隔外,心室具不完全分隔,动脉弓仍保持颈动脉、体动脉弓和肺动脉。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5)鸟纲和哺乳纲:心脏已分隔为二心房、二心室。静脉窦完全退化,鸟类左体动脉弓退化,右体动脉弓保留。哺乳类保留左体动脉弓,是完全的双循环。

3.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如下图所示)

脊椎动物肺脏发展的几个阶段

(1)鱼类:软骨鱼类鳃有发达的鳃间隔,鳃裂直接通体表或具膜质鳃盖。硬骨鱼类鳃间隔退化,鳃裂不直接通体外,有鳃盖保护。

(2)两栖类:幼体用鳃呼吸,成体行肺和皮肤呼吸。肺囊状,分隔简单。行咽式呼吸,皮肤辅助。

(3)爬行类:完全肺呼吸,囊状肺,分隔复杂,呈海绵状,具有胸廓,胸式呼吸。

(4)鸟类:肺特殊,内部由各级支气管组成,形成细支气管树。具有特殊的气囊系统可进行双重呼吸。

(5)哺乳类:肺由导管部、呼吸部和肺间质三部分构成,微支气管末端形成肺泡。具有嗝肌,呼吸运动更加完善。腹式呼吸或隐式呼吸。

4.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

动物正常生命活动的维持,要求内环境稳定。代谢废物经循环系统,被汇集到专门的器官而有效地排出。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主要部分是肾。从低等种类到高等种类,肾脏的发展可分为三种类型。

(1)前肾脊椎动物在胚胎时都有前肾出现,但只有在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才有用。圆口纲的鳗鳗仍用前肾作为排泄器官。

(2)中肾这是鱼类和两栖类胚胎期以后的排泄器官,其位置在前肾的后方。排泄小管的肾口显著退化。*近肾口的排泄小管壁,膨大内陷成为双层的囊状结构,称肾小囊,把血管球包围,共同形成一个肾小体。肾小体和它的排泄小管一起构成泌尿机能的一个基本结构,称为肾单位。到了中肾阶段,原来的前肾导管纵裂为二,其一为中肾导管,在雄性动物有输精

的作用,另一管在雄体已退化,在雌体则演变为输卵管。

(3)后肾这是羊膜动物胚胎期以后的排泄器官。后肾的排泄小管前端只有肾小体,肾口已完全消失。各排泄小管汇集尿液通入一总管,即后肾导管,常称输尿管。后肾发生以后,中肾和中肾导管却失去了泌尿功能。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 观察经制备好的骨骼标本,了解其特点。 ◆鱼类脊柱的分化程度很低,脊椎只有躯椎(trunk vertebra)和尾椎(caudal vertebra)两种。 ◆躯椎附有肋骨(lib),尾椎特具脉弓,容易区分。 ◆鱼类特有的双凹形(amphicoelous)椎体。 鱼类成对的附肢骨骼没有和脊柱发生联系,这是其骨骼系统的特点之一 两栖类 ◆分颈椎(cervical vertebra)、躯干椎(trunk vertebra)、荐椎(sacral vertebra)和尾椎(cauda vertebra)。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 征。 ◆颈椎1枚,又称为寰椎(atlas) ◆躯干椎7-200枚,12-16枚(有尾两栖类),无尾 两栖类最少为7枚,无肋骨。 ◆椎体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少为双凹型。 ◆荐椎1枚。 ◆尾椎在无尾类中为1枚 爬行类 ?出现了枢椎、2枚荐椎。寰椎与头骨的枕骨髁作关节,能与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状突上转动,从而使头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与两栖动物的比较: 两栖动物:颈椎(1枚)+体椎+荐椎(1枚)+尾椎 爬行动物:颈椎(2枚)+胸椎+腰椎+荐椎(2枚)+尾椎 ?有发达的肋骨,一部分胸椎的肋骨与胸骨形成羊膜动物特有的胸廓(throax),它与保护内脏器官和加强呼吸作用的机能密切相关 ?蛇类不具有胸骨,其肋骨具较大的活动性,并借助皮肤肌支配腹鳞,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 肩带有十字形上胸骨(而非胸骨的组成部分) 四肢与身体长轴呈横出的直角相交,肩臼浅小。故爬行动物在停息或爬动时都保持着腹部贴地的姿态。 鸟类 ?鸟类的脊柱可分5区,即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颈长,颈椎数目较多。颈椎的特点是活动性很大,其椎体呈马鞍型,称为异凹型椎体。这种类型的椎体是鸟类所特有的,椎间关节活动性极大,鸟头能转动180°,某些鸮形目的鸟头甚至能转动270°。

生物竞赛—《无脊椎动物》知识总结

界、门、纲、目、科、属、种 无脊椎动物(9门) 原生动物(单细胞) 动物界 后生动物(多细胞):8门 脊索动物(1门) 无脊椎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 eg.眼虫、变形虫、疟原虫、草履虫等。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1、主要特征 运动:鞭毛、纤毛、伪足 (1)具有各种功能的细胞器/类器官 消化:胞口、胞咽、食物泡 (2)身体微小,形态多样 防卫:刺丝泡 植物性营养(光合营养):有叶绿体,有光合作用eg.眼虫(黑暗中渗透营养) (3) 动物性营养(吞噬营养):有摄食胞器 渗透营养(腐生营养):体表的渗透作用 (4)呼吸:体表 (5) 排泄:体表(主)+2个伸缩泡(主要调节渗透压) 排遗:胞肛 淡水原生动物广泛存在着伸缩泡,海产和寄生原生动物一般无伸缩泡。 二分裂:横二分裂+纵二分裂 无性生殖 出芽生殖 (6) 复分裂:裂体生殖+孢子生殖 有性生殖 接合生殖:互换小核物质 配子生殖:同配生殖+异配生殖 (7)休眠体:包囊 大核:营养+小核:生殖 2、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运动:纤毛(沿纵轴旋转前进,也可向后倒退) 生殖 无性:横二分裂(环境良好) 3、分类 有性:接合生殖(环境恶劣) 鞭毛纲(鞭毛) 植鞭亚纲:眼虫、夜光虫(赤潮) 动鞭亚纲:利什曼原虫、锥虫、披发虫(与白蚁共生) 肉足纲(伪足) 根足亚纲:伪足叶状、指状 eg.变形虫、有孔虫 辐足亚纲:伪足针状 eg.太阳虫、放射虫 孢子纲:全部寄生 eg.疟原虫、球虫 纤毛纲(纤毛):eg.草履虫、喇叭虫、钟虫、小瓜虫、车轮虫(寄生)等。(原生动物中最高级的类群) 二、多孔动物门(体柔软而多孔,似海绵,海绵动物) 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在演化史上是一个侧支——侧生动物 原生动物→多孔动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1、主要特征 (1)体型:多数不对称,少数辐射对称,固着生活 (2)有细胞的分化,无明确的组织。 体壁:皮层+中胶层(变形细胞、骨针、生殖细胞)+胃层(领鞭毛细胞) (3)有特殊的水沟系:适应固着生活。单沟系、双沟系、复沟系 (4 (5)两囊幼虫 钙质海绵纲:白枝海绵(单)、毛壶(双) (单、双沟系) 2、分类(按骨针、水沟系) 六放海绵纲:拂子介、偕老同穴 (复沟系) 寻常海绵纲: (复沟系) 营养 方式 生殖 方式

动物生物学--排泄系统

动物生物学--排泄系统 1.排泄系统的基本结构 脊椎动物完善的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排泄器官 1)原肾管 是由外胚层陷入形成排泄管和焰细胞构成的盲管。排泄管众多小分支末端为焰细胞,排泄孔通体外。焰细胞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 线虫类胚层形成特殊的原肾细胞作为排泄器官,是一种特殊的原肾管。大腺细胞无纤毛和焰细胞,分为两种类型。腺型属原始型类,通常由1-2个原肾细胞构成。管型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H型,两条纵观侧线内的排泄管相连,呈H型。横管伸出短管,末端排泄孔开孔于前体腹侧,体腔液中废物经侧线上皮进入排泄管排出。 2)后肾管 环节动物典型的后肾管来源于中胚层,外胚层,按体节排列,一端为具纤毛的漏斗状肾口,开口于前一体节真体腔,另一端为肾孔,开口于本体节体表。特化的隔膜小肾管。排除体腔和血液内代谢废物与水分。 甲壳类等节肢动物头部1-2对后肾管演化成角腺,与小鄂腺,又称绿腺与壳腺,一对触角腺位于食管前的头胸部,排泄孔开口于第二触角基部。 3)黄色细胞:环毛蚓等寡毛类的肠外有黄色细胞,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在体腔液中,经胃口、后肾管排除。 4)围心腔腺:软体动物围心腔内壁上有围心腺,是扁平上皮细胞和纯结缔组织构成的分支体腺,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由后肾管排除。 5)静脉腺 头足类静脉腺周围有海绵状静脉腺,腺体上一层具有排泄功能的腺上皮从血液中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入肾囊。 6)吞噬细胞 河蚌等组织间的吞噬细胞,具有排泄功能。 7)马氏管 是节肢动物中肠与后肠交界处发出的细管,蜘蛛网中的中胚层,昆虫纲由外胚层衍生而成。8)腮:甲壳动物和鱼类的腮除了呼吸外,还有排泄功能,可排除多余盐分。 9)皮腮和变形细胞 棘皮动物体腔液中的变形细胞吞噬氨和尿素等些产物,经皮腮排除。 10)脉球 半索动物的中央窦前方有血管盘曲成球称脉球,将血液中代谢废物,过滤至吻肠,由吻肠排除。 11)肾脏 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集中形成具有泌尿和重吸收功能的不同肾脏,以及具有导尿管、储尿功能的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3.脊椎动物的肾脏 肾脏是由中胚层中节的生肾节形成的,可分为全肾、前肾、中肾、后肾和背肾。5种基本类型。 2)肾脏的发生与结构 ①全肾:为理论上最原始的肾脏。早期脊椎动物的肾组织沿体腔全长并按体节排列。肾小管一端以有纤毛的漏斗形窗口于体腔,另一端汇入原肾管,原肾管后端经排泄殖腔通往体外。 ②前肾:由体腔最前端的生肾组织发育而成,前肾小管分布排列。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 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 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 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 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 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 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 ——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 ——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 ——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 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 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 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 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 咽鳃裂——数目增加 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 2.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 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 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 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 三胚层的出现 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 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 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 一)皮肤及其衍生物 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 真皮——中胚层 皮下组织——中胚层 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 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 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 2.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层。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单细胞腺。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 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 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 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体多为黏液腺。 衍生物为四种类型鳞片:盾鳞(来源于表皮和真皮)、 硬鳞(源于真皮)、 骨鳞(圆鳞和栉鳞,源于真皮) 进化方向:盾鳞——硬鳞——圆鳞——栉鳞 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

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教案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据统计,在人群中约有10%的人患有各种各样的泌尿生殖系统畸形。这些畸形大多数在幼儿出生甚至胚胎时就已经形成。这些畸形如果合并感染、结石将加重对肾的破坏,严重者还会威胁幼儿生命。此外,幼儿排泄系统的后期患病率也在增高,所以,为了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及良好的生存质量,应该重视幼儿排泄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幼儿排泄系统的特点和卫生保健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早期发现幼儿排泄系统问题的能力和简单的护理能力。 3、情感目标:不嫌弃遗尿、遗便的幼儿,关心、热爱、照顾好每一位幼儿。 三、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幼儿的泌尿系统的特点及预防保健的措施。 2、教学难点:幼儿泌尿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易引发的疾病。 3、教学准备:泌尿系统和皮肤的结构图;分小组查找搜集幼儿易患的排泄系统的疾 病,及其诱因和预防措施。 4、教学方法:老师结合图示分析讲解和学生探究学习、分小组完成任务单相结合。 5、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四、教学过程 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用时组织课堂师生互问好,准备上课 导课 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产生 的废物需经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否则有害身体健康。那么幼 儿排泄系统有哪些特殊性?我们该如何促进幼儿排泄系统的健 康?这些将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建议用时9 分钟 探究学习讲授新课 第一章第二节幼儿各系统特点与卫生保健 五、排泄系统 (一)幼儿排泄系统的特点 1、泌尿系统 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结合图示认识) (1)幼儿肾脏中不起作用和不成熟的肾单位教多,易患肾 病并影响肾脏发育。 (2)幼儿输尿管长且弯,尿道短,易患尿潴留及尿路感染。 (3)幼儿膀胱弹性弱,贮尿功能差,年龄越小,幼儿排尿 次数越多。 2、皮肤 建议用时15 分钟

脊椎动物各纲的各器官系统 比较

总结的脊椎动物各纲的各器官系统比较(因为总做到这样的题啦)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比较 1.脊椎动物皮肤 脊椎动物的皮肤有保护、调节体温、呼吸、感觉、运动、排泄、分泌和生殖等功能。从各纲的特点来看: 圆口纲:皮肤裸露,结构简单,表皮细胞之间夹有一些单细胞腺体。 鱼纲:皮肤由真皮和表皮组成,并具有鳞片。表皮细胞间有粘液腺。 两栖纲:皮肤裸露,粘液腺丰富,部分还具有毒腺。 爬行纲:表皮角质化,缺少粘液腺,惟有角质鳞片或甲。 哺乳类和鸟类:鸟类的羽毛和哺乳类的毛都是表皮的衍生物。鸟类的皮脂腺不发达(仅有尾脂腺),哺乳类的皮脂腺发达。 2.脊椎动物循环系统(如下图) 各纲脊椎动物动脉弓和心脏比较图 (1)圆口纲:开始出现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 (2)鱼纲:属于简单的类型,其本身只有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连接心房的有一个静脉窦,连接心室的有一个动脉圆锥(软骨鱼类)或动脉球(硬骨鱼类)。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心脏内的血,完全是缺氧血。 (3)两栖纲: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血液循环由单循环变为不完全双循环。动脉弓数目减少,保留三、四、六对。 (4)爬行纲:心脏静脉窦退化而成右心房的一部分,动脉圆锥退化消失,除心房具有分隔外,心室具不完全分隔,动脉弓仍保持颈动脉、体动脉弓和肺动脉。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5)鸟纲和哺乳纲:心脏已分隔为二心房、二心室。静脉窦完全退化,鸟类左体动脉弓退化,右体动脉弓保留。哺乳类保留左体动脉弓,是完全的双循环。 3.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如下图所示) 脊椎动物肺脏发展的几个阶段 (1)鱼类:软骨鱼类鳃有发达的鳃间隔,鳃裂直接通体表或具膜质鳃盖。硬骨鱼类鳃间隔退化,鳃裂不直接通体外,有鳃盖保护。 (2)两栖类:幼体用鳃呼吸,成体行肺和皮肤呼吸。肺囊状,分隔简单。行咽式呼吸,皮肤辅助。 (3)爬行类:完全肺呼吸,囊状肺,分隔复杂,呈海绵状,具有胸廓,胸式呼吸。 (4)鸟类:肺特殊,内部由各级支气管组成,形成细支气管树。具有特殊的气囊系统可进行双重呼吸。 (5)哺乳类:肺由导管部、呼吸部和肺间质三部分构成,微支气管末端形成肺泡。具有嗝肌,呼吸运动更加完善。腹式呼吸或隐式呼吸。 4.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 动物正常生命活动的维持,要求内环境稳定。代谢废物经循环系统,被汇集到专门的器官而有效地排出。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主要部分是肾。从低等种类到高等种类,肾脏的发展可分为三种类型。 (1)前肾脊椎动物在胚胎时都有前肾出现,但只有在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才有用。圆口纲的鳗鳗仍用前肾作为排泄器官。 (2)中肾这是鱼类和两栖类胚胎期以后的排泄器官,其位置在前肾的后方。排泄小管的肾口显著退化。*近肾口的排泄小管壁,膨大内陷成为双层的囊状结构,称肾小囊,把血管球包围,共同形成一个肾小体。肾小体和它的排泄小管一起构成泌尿机能的一个基本结构,称

排泄系统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案) 复习目标: 1.区分排泄和排遗,了解排泄的途径和意义 2.记住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课本图)。理解由泌尿系统问题引起的疾病。 3.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课本图) 4.记住排尿的意义。 5 .列举人粪尿的资源价值并知道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复习重点: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的形成、排出过程。 复习难点: 掌握尿的形成过程及由泌尿系统问题引起的疾病。 板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区分排泄和排遗,了解排泄的途径和意义 排泄:细胞代谢的终产物二氧化碳、水、尿素和无机盐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由食物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1.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3.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排除尿液)。 三.尿的形成及排出 1.肾单位结构: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2. 尿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两步骤: 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不能滤出的物质有(血细胞、大分子物质)。滤出的物质是(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的物质有(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四.排尿的意义 1.排出废物 2.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 3.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排尿的意义。 1)排出废物 2)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 3)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五、人粪尿的处理 1.人粪尿的优点: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成本低 2. 无害化处理:建沼气池、高温堆肥、建生态厕所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 观察经制备好的骨骼标本,了解其特点。 1.主轴骨骼 鱼类:脊柱分躯椎(附有肋骨,保护内脏器官)和尾椎(运动用)两部。两栖类;脊柱分?化为一块颈椎、七块躯椎和——块骶椎,尾椎则愈合为一块尾杆骨。 爬行类:脊柱分化为颈椎、胸腰椎、骶椎及尾椎。 鸟类:脊柱的颈椎较多,而胸椎互相愈合,腰椎、骶椎及部分尾椎与腰带合成复合的骶部,尾椎最后为一块尾综骨。 哺乳类:脊柱分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部。 2.头骨:脊椎动物的头骨,在软骨鱼类只有软骨颅,硬骨鱼才变为硬骨,加以真皮形成的骨骼参加在内,头骨数目可多到180余块。以后随着进化,合并和消失等方式,到哺乳类减到35块,到人类只留28块。 3.附肢骨:肢带(肩带和腰带)和肢骨是连动器官的支柱,依照动物生

活状况而起变化。 鱼类:肩带和腰带都不与脊柱相接,末端为鳍条,成为胸鳍和腹鳍。两栖类:肩带在腹中线上与胸骨相接,包括喙骨、前喙骨、肩胛骨和上肩胛骨。前肢由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构成。腰带与脊柱相接,由髂骨、坐骨及耻骨组成。后肢由股骨、胫腓骨、附骨、跖骨及趾骨组成。 哺乳类:腰带组成骨盆。肩带中的肩胛骨更为发达。锁骨变化多。肢骨的基本情况未变,唯腕骨数目减少。 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消化系统 观察液浸标本,比较五类动物消化器官的口裂和口腔、消化管的各部分及消化腺。 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呼吸系统(图5—19) 鱼类:呼吸器官为鳃,受鳃弓和鳃条支持,鳃前隔的两面具有许多行平行褶皱的鳃瓣。内中有很多微血管,颜色鲜红,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两栖类:幼体仍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但肺的构造简单,还得依靠皮肤帮助呼吸。 爬行类:终生用肺呼吸,但肺结构尚较简单。 鸟类:适应飞行,除肺外,尚有与肺相通的气囊、构成双重呼吸。 哺乳类:肺更趋于发达、完善,呼吸的动作也更复杂,尤其是膈的存在,呼吸作用更为加强。

泌尿(排泄)系统

泌尿(排泄)系统发展简述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无泌尿(排泄)系统。水分随食物泡的形成进入原生动物体内,或通过体表渗透作用进入。多余的水分由伸缩泡排出。每个伸缩泡周围有数条收集管与内质网相通,细胞通过内质网收集细胞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产物(包括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溶于水的含氮废物),经收集管送入伸缩泡,并通过胞体上固定的开口排出体外。水和代谢废物也可借扩散作用从细胞表面排出到周围的水体中。 海绵动物无专门的排泄器官,排泄功能由水沟系统来实现。 腔肠动物无专门的排泄器官,代谢产生的废物由体壁的细胞排出。 扁形动物门开始出现专门的排泄器官系统,为原始的原肾管型。 扁形动物除涡虫纲的无肠目没有排泄系统外,其余种类为原肾型排泄系统。外胚层内陷形成原肾管分布在身体两侧,原肾管有许多分支构成网状,末端是帽状细胞和管状细胞,帽状细胞负责摆动鞭毛收集实质(网状的合胞体以及分布在合胞体间的细胞间质构成,由中胚层形成,充满富含营养物质的液体,有保护内部器官、贮存营养物质和水分的作用)中的代谢产物和水,使之进入原肾管,再经原肾管由体表的开口排出体外。原肾的排泄效率很低,主要用来调节体内水分(渗透压),同时起到一点排出代谢废物的作用。 线虫动物依然是原肾型的排泄系统,但线虫的排泄系统内没有鞭毛和纤毛。 软体动物门开始出现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软体动物的排泄系统为排泄效率更高的后肾管型排泄系统,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形成。软体动物的肾还很简单,基本上是一管状的构造,有2个开口,一个在围心腔(真体腔)内,称肾口或内肾孔,一个开口在外套腔,称肾孔或外肾孔;肾口具纤毛,可以收集体腔中的代谢产物;肾口后是肾的腺体部分,其中有很多血管,血液中的代谢产物通过渗透作用进入肾,最后经肾的膨大部分即膀胱由外肾孔排出体外。除腹足类外,软体动物的肾成对出现。围心腔内还有由围心腔表皮分化成的分支状围心腔腺,也有排泄功能。 环节动物的排泄器官情况在不同种类中相差很大。多毛类中原始的种类仍然保留原肾,但多数环节动物的排泄系统为后肾。因为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所以排泄系统也与软体动物的有所不同。环节动物后肾开口在体腔的一端呈表面生有鞭毛的喇叭形,成为肾口或喇叭口,负责收集体腔液中的代谢产物;另一端穿过节间膜开口在下一体节的体壁,即肾孔或排泄孔。每个体节都有数目很多的小肾管,小肾管很长,被血管网包围,负责收集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喇叭口和小肾管中的液体进入肾管,肾管能重吸收某些盐离子和水分,肾管后端较粗成为膀胱,经此排出的液体代谢废物浓度大大提高,和体腔液很不同,可以称为尿;此外隔膜及咽部也有小肾管,但开口到肠道,收集到的液体经肛门排出体外。蛭类的排泄系统也是后肾,但每节1对的后肾埋在占满体腔的结缔组织中。 节肢动物门中出现了无脊椎动物的另一种重要的排泄方式即马氏管排泄。 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有2种主要类。一种是与后肾同源的腺体结构(一般存在于水生种类),一般为囊状,一端为开口在体表的排泄孔,另一端为盲端,相当于残留的体腔囊与体腔管;另一种是马氏管(蛛形纲和昆虫纲都是这种排泄器官),马氏管是在消化管中肠和后肠间由内胚层或外胚层形成的单层细胞的盲管,游离在血腔中收集血淋巴中的代谢产物,排泄物经肛门排出,这种排泄形式能够更节约水分,适应于陆地生活。 棘皮动物与其余的无脊椎动物相比,缺少形态上和功能上分化完全的排泄器官。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走上不同的进化路线,原始的脊索动物类群没有集中的排泄器官。 尾索动物无集中的排泄器官,仅在肠的弯曲处有一团具排泄功能的细胞,排泄物主要为尿

动物学(无脊椎动物)总结共6页文档

一、体质 不对称(多孔动物) 对称(辐射对称【某些原生动物、腔肠动物】→两辐对称【珊瑚纲】→ 两侧对称 【扁形动 物】) 两个例外:软体动物腹足纲:次生性左右不对称 棘皮动物:次生性辐射对称 二、体节 原生动物 多孔动物 腔肠动物不分节或假分节 扁形动物 假体腔动物 环节动物:周律分节 节肢动物:异律分节 三、细胞和胚层 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少数多细胞群体 多孔动物:两层细胞(皮层或胃层)、逆转 腔肠动物:真正的两胚层(外胚层和内胚层) 扁形动物 假体腔动物 环节动物三胚层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四、体表和骨骼 原生动物:细胞膜(质膜、表膜、外壳)

多孔动物:两层细胞(皮层或胃层)、骨针或海绵丝 腔肠动物:外胚层、内胚层、中胶层、珊瑚纲的外骨骼 扁形动物 假体腔动物皮肤肌肉囊比较涡虫、蛔虫和换毛蚓体壁的组成?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外套膜+贝壳 表皮(角质膜、外骨骼)①外骨骼的组成?②外骨骼的意义? 节肢动物上皮 基膜 棘皮动物:来源于中胚层的内骨骼、体表的三种突起 五、肌肉和运动 原生动物:运动细胞器(鞭毛、伪足和纤毛) 多孔动物:固着生活 腔肠动物:固着或漂浮生活、上皮和肌肉组织尚未分开(内、外皮肌细胞) 扁形动物:开始出现肌肉细胞(中胚层形成)、自由或寄生 假体腔动物:只有纵肌,无环肌 环节动物:疣足和刚毛 软体动物:足 节肢动物:①附肢分节②独立肌肉束、横纹肌 棘皮动物:管足 六、体腔 多孔动物:中央腔 腔肠动物:消化循环腔 真正胚与假体腔动物的区别?

扁形动物:无体腔、实质填空(中胚层形成)真体腔的 意义? 假体腔动物:初生体腔(原体腔)体 腔和中胚层形成的两种方法? 环节动物:次生体腔(真体腔) 软体动物:真体腔缩小,仅留围心腔、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的内腔 节肢动物:混合体腔(血腔) 棘皮动物:真体腔发达,分为围脏腔、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 七、消化系统 原生动物:3种消化方式(光合、渗透和吞噬) 多孔动物:细胞内消化(领细胞) 肠腔动物:消化循环腔,细胞内消化(内皮肌细胞)和细胞外消化 扁形动物:不完全消化 假体腔动物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完全消化道 节肢动物蚯蚓、河蚌、乌贼、蜘蛛、绦虫消化道德结构? 棘皮动物 八、呼吸 原生动物 多孔动物 腔肠动物体表渗透 扁形动物 假体腔动物 环节动物:体表保持湿润 软体动物:鳃(鳃瓣、栉鳃、楯鳃)、外套膜或肺

蜜蜂消化和排泄系统的解剖

一.蜜蜂消化和排泄系统的解剖:(操作10分,绘图及标注20分) 1. 将蜜蜂固着后沿胸、腹部两侧剪开,除去头壳、背壁、背板和肌肉。观察并绘出消 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结构图。 2. 按从前到后标注出消化和排泄系统10个主要部分结构和名称(内含3个消化腺, 不含口器部分。) 二.马蜂的解剖观察(34分) 1. 正确剖开体壁,显示血管,将有血管的体壁贴于右边框内,用一大头针指出血管(2分) 2. 制作装片,示气管系统与生殖腺的关系,在低倍 镜下以目尺的中心指出能显示气管系统与生殖腺关系的部位,用高倍镜观察生殖腺处气管系统的分布特点,并画出气管系统与生殖腺关系显微结构图。(6分) 3. 指出蝗虫的排泄器官:写出其排泄器官的名字,以另一枚大头针指出给工作人员看。(2分) 4. 绘出其完整消化道的图(10分) 5. 取出它的口器,粘贴在指定的纸上,写出名称。(3分) 6. 将其用于发声的器官按位置贴在指定的纸上。(2分) 7. 写出性别:________性,要给工作人员看。(1分)

蜚蠊的解剖观察 一、先辨别雌雄,并举手告诉评审老师结果结果: 二、察蜚蠊心脏搏动 提示:下图为蟑螂背面观,及其心脏之相对位置。 步骤 (1)剪掉蟑螂的双翅,若无翅则免剪,背面向上,腹面向下,置于培养皿内的粘土上。(2)将培养皿移到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腹部第一节的心脏,可以看到心脏的搏动。(3)记录蟑螂的心跳频率(次/分)。 三、观察内部结构 步骤 (1)解剖蜚蠊,制作气管装片,回答以下问题。完成后保留装片。 识别昆虫气管的依据是管壁有质的,作用是 。 (2)分离完整消化道,绘出消化道结构图。回答是否看到肠盲囊,如果看到,回答有多少对。 肠盲囊的作用是 美洲蟑螂的观察与实验

无脊椎动物大总结

无脊椎动物总结 I、原生动物门 一、名词解释: ·无脊椎动物:体内无脊椎,除脑外,中枢神经系统均位于消化管腹侧的一类低等动物。 ·类器官:原生动物的细胞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除了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以外,还由细胞分化成了一些相当于高等动物体内器官的结构,以此完成各种生活机能。这些结构称做细胞器,又 称做类器官。 ·包囊:是原生动物不摄取营养的阶段,周围有囊壁包围,富有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是原虫的感染阶段。·滋养体:是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够活动、摄取营养、生长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植物性营养:有些生物体内具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光合营养(植物性营养),也称自养。 动物性营养:有些生物靠吞食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来补充自身的有机质,称为吞噬营养(动物性营养)。 腐生性营养:有些生物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有机物,以此补充自身有机质,称为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 ·伪足:在变形虫体表任何部位形成的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是变形虫的运动器官,还具有摄食功能。·变形运动:细胞中溶胶质和凝胶质的转换和流动造成了原生动物(常为肉足纲动物)的变形运动。(由于肌动蛋白在肌球蛋白上的滑动造成) 二、简述题: 1、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 在人体内: 红血细胞前期:疟原虫的子孢子随雌按蚊的唾液进入人体内,侵入肝细胞,以胞口摄取肝细胞质为营养(这时称为滋养体),成熟后通过复分裂进行裂体生殖。即核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裂殖体分裂形成很多裂殖子或潜隐体。疟原虫侵入红血细胞以前,在肝细胞里发育的时期称为红血细胞前期。 裂殖子成熟后,涨破肝细胞,散发在体液和血液中,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另一部分侵入红血细胞,开始红血细胞内期的发育。还有一部分又侵入其他肝细胞,进入红血细胞外期。 红血细胞内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中,逐渐长大,成为环状体。几小时内环状体增大,变成大滋养体,由此再一步发育成裂殖体。裂殖体成熟后,形成很多裂殖子,红血细胞破裂,裂殖子进入血浆中,又各自侵入其他红血细胞,重复进行裂体生殖。 一部分裂殖子进入红血细胞后不再发育成裂殖体,发育成大、小配子母细胞。 在按蚊体内: 大、小配子母细胞被按蚊吸去后,在蚊的胃腔内进行有性生殖,形成大配子和小配子,小配子和大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合子发育成动合子,定居在胃壁上形成卵囊。成熟后,卵囊破裂,子孢子出来,转移到蚊的唾液腺里。当蚊再次叮人时这些子孢子就会进入人体内。 II、胚胎发育: 一、名词解释: ·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期形成的原口(胚孔)将来形成动物的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做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应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做后口动物。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二、简述题: 1、简述卵裂的几种方式:

无脊椎动物各系统进化主线 3

物发生律或称重演律: 德国学者赫克尔提出 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 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消化系统的进化主线: 原生动物只有胞内消化,可用伪足或胞口摄食,另外还可植食和腐食性; 海绵动物仍然是胞内消化; 腔肠动物开始有了消化管;胞内和胞外消化; 扁形动物为胞外消化,但消化管是不完全的; 线形动物出现了完全的消化管,并且有了分化; 环节动物以后由于真体腔的出现,消化管更加复杂和分化,同时有了消化腺。 呼吸系统的进化主线: 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都没有呼吸和排泄系统,呼吸作用通过体表完成的;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也无呼吸系统,呼吸也是体表进行的,寄生种类为厌氧呼吸,环节动物的呼吸可通过体表和疣足进行; 软体动物的呼吸通过体壁突起的鳃和外套膜进行; 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包括鳃(虾)、书鳃(鲎)、书肺(蜘蛛)、气管(昆虫)、气管鳃(幼虫) 以及体表; 棘皮动物的呼吸是通过管足和皮鳃完成。 排泄系统的进化主线: 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的排泄活动也是借体表完成的;原生动物还可通过伸缩泡进行排泄; 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的排泄系统为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原肾; 扁形动物的排泄系统是焰细胞,线形动物则是原肾管; 环节动物的排泄系统是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共同组成的混合型的后肾; 软体动物的排泄系统是中胚层的后肾; 节肢动物排泄系统有两类,一是体腔管演化而来的肾管,一是马氏管; 棘皮动物的排泄是通过管足和皮鳃完成。 循环系统的进化主线: 环节动物之前的各门类没有专门的循环系统;原生动物中的细胞质流动起到循环的作用; 海绵动物、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通过消化循环腔起着循环的作用; 线形动物的原体腔也有输送养料的功能; 真体腔的出现产生了血管,环节动物开始有了真正的循环系统; 除环节动物中的大部分为闭管系统外,其他的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均为开管式。 神经系统的进化主线: 原生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只有纤毛虫有纤维系统联系,起着感觉传递的作用; 海绵动物也无神经系统,借原生质来传递刺激; 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为网状; 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的神经系统为梯形;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为链式;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比较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比较 1.脊椎动物皮肤 脊椎动物的皮肤有保护、调节体温、呼吸、感觉、运动、排泄、分泌和生殖等功能。从各纲的特点来看: 圆口纲:皮肤裸露,结构简单,表皮细胞之间夹有一些单细胞腺体。 鱼纲:皮肤由真皮和表皮组成,并具有鳞片。表皮细胞间有粘液腺。 两栖纲:皮肤裸露,粘液腺丰富,部分还具有毒腺。 爬行纲:表皮角质化,缺少粘液腺,惟有角质鳞片或甲。 哺乳类和鸟类:鸟类的羽毛和哺乳类的毛都是表皮的衍生物。鸟类的皮脂腺不发达(仅有尾脂腺),哺乳类的皮脂腺发达。 2.脊椎动物循环系统(如下图) 各纲脊椎动物动脉弓和心脏比较图 (1)圆口纲:开始出现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 (2)鱼纲:属于简单的类型,其本身只有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连接心房的有一个静脉窦,连接心室的有一个动脉圆锥(软骨鱼类)或动脉球(硬骨鱼类)。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心脏内的血,完全是缺氧血。 (3)两栖纲: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血液循环由单循环变为不完全双循环。动脉弓数目减少,保留三、四、六对。 (4)爬行纲:心脏静脉窦退化而成右心房的一部分,动脉圆锥退化消失,除心房具有分隔外,心室具不完全分隔,动脉弓仍保持颈动脉、体动脉弓和肺动脉。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5)鸟纲和哺乳纲:心脏已分隔为二心房、二心室。静脉窦完全退化,鸟类左体动脉弓退化,右体动脉弓保留。哺乳类保留左体动脉弓,是完全的双循环。 3.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如下图所示) 脊椎动物肺脏发展的几个阶段 (1)鱼类:软骨鱼类鳃有发达的鳃间隔,鳃裂直接通体表或具膜质鳃盖。硬骨鱼类鳃间隔退化,鳃裂不直接通体外,有鳃盖保护。 (2)两栖类:幼体用鳃呼吸,成体行肺和皮肤呼吸。肺囊状,分隔简单。行咽式呼吸,皮肤辅助。 (3)爬行类:完全肺呼吸,囊状肺,分隔复杂,呈海绵状,具有胸廓,胸式呼吸。 (4)鸟类:肺特殊,内部由各级支气管组成,形成细支气管树。具有特殊的气囊系统可进行双重呼吸。 (5)哺乳类:肺由导管部、呼吸部和肺间质三部分构成,微支气管末端形成肺泡。具有嗝肌,呼吸运动更加完善。腹式呼吸或隐式呼吸。 4.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 动物正常生命活动的维持,要求内环境稳定。代谢废物经循环系统,被汇集到专门的器官而有效地排出。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主要部分是肾。从低等种类到高等种类,肾脏的发展可分为三种类型。 (1)前肾脊椎动物在胚胎时都有前肾出现,但只有在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才有用。圆口纲的鳗鳗仍用前肾作为排泄器官。 (2)中肾这是鱼类和两栖类胚胎期以后的排泄器官,其位置在前肾的后方。排泄小管的肾口显著退化。*近肾口的排泄小管壁,膨大内陷成为双层的囊状结构,称肾小囊,把血管球包围,共同形成一个肾小体。肾小体和它的排泄小管一起构成泌尿机能的一个基本结构,称为肾单位。到了中肾阶段,原来的前肾导管纵裂为二,其一为中肾导管,在雄性动物有输精的作用,另一管在雄体已退化,在雌体则演变为输卵管。 (3)后肾这是羊膜动物胚胎期以后的排泄器官。后肾的排泄小管前端只有肾小体,肾口已完全消失。各排泄小管汇集尿液通入一总管,即后肾导管,常称输尿管。后肾发生以后,中肾和中肾导管却失去了泌尿功能。

脊椎动物演化趋势

动物各系统演化 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 鱼类脊柱的分化程度很低,脊椎只有躯椎(trunk vertebra)和尾椎(caudal vertebra)两种。躯椎附有肋骨(lib),尾椎特具脉弓,容易区分。 鱼类特有的双凹形(amphicoelous)椎体。 鱼类成对的附肢骨骼没有和脊柱发生联系,这是其骨骼系统的特点之一 两栖类 分颈椎(cervical vertebra)、躯干椎(trunk vertebra)、荐椎(sacral vertebra)和尾椎(cauda vertebra)。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颈椎1枚,又称为寰椎(atlas) 躯干椎7-200枚,12-16枚(有尾两栖类),无尾两栖类最少为7枚,无肋骨。 椎体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少为双凹型。 荐椎1枚。 尾椎在无尾类中为1枚 爬行类 出现了枢椎、2枚荐椎。寰椎与头骨的枕骨髁作关节,能与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状突上转动,从而使头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与两栖动物的比较: 两栖动物:颈椎(1枚)+体椎+荐椎(1枚)+尾椎 爬行动物:颈椎(2枚)+胸椎+腰椎+荐椎(2枚)+尾椎 有发达的肋骨,一部分胸椎的肋骨与胸骨形成羊膜动物特有的胸廓(throax),它与保护内脏器官和加强呼吸作用的机能密切相关 蛇类不具有胸骨,其肋骨具较大的活动性,并借助皮肤肌支配腹鳞,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 肩带有十字形上胸骨(而非胸骨的组成部分) 四肢与身体长轴呈横出的直角相交,肩臼浅小。故爬行动物在停息或爬动时都保持着腹部贴地的姿态。 鸟类 鸟类的脊柱可分5区,即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颈长,颈椎数目较多。颈椎的特点是活动性很大,其椎体呈马鞍型,称为异凹型椎体。这种类型的椎体是鸟类所特有的,椎间关节活动性极大,鸟头能转动180°,某些鸮形目的鸟头甚至能转动270°。 胸椎5~6枚。借硬骨质的肋骨与胸骨联结,构成牢固的胸廓。肋骨不具软骨,而且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连,十分牢固。 鸟类的胸骨非常发达,向后一直伸展到骨盆部,沿胸骨腹中线处有高耸的隆起,恰似船底的龙骨,故称龙骨突(keel),以扩大胸肌的附着面。(失去飞翔能力的走禽,如鸵鸟,则胸骨扁平,无龙骨突起。) 愈合荐骨,又称综荐骨(synsacrum) ,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它是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的,而且它又与宽大的骨盘(髂骨、坐骨、耻骨)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 尾综骨 单一的枕髁 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 鸟类左右锁骨以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成“v”形,称为叉骨(wishbone),是鸟类持

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 第一节概述 机体排出最终代谢产物的过程称为排泄,排泄物中除了代谢终产物以外,还包括不参与代谢的废物,多余的水分、盐类、有机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有毒物质。 各种不同的排泄物通过不同的排泄途径排出体外:一部分通过皮肤随汗排出;一部分随呼吸器官排出;大多数通过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 肾脏是排泄器官,也是渗透调节器官。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结构。 第二节肾脏 一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参看哺乳动物肾脏解剖) 二肾脏的类型 肾脏在发生上由中胚层中节形成。在无羊膜类动物中,肾脏的发生连续经过前肾(胚胎期)和背肾(成体)两个阶段。在羊膜类动物中,肾脏发生经过三个阶段:前肾、中肾(胚胎期)和后肾(成体)。 脊椎动物的肾脏分为全肾、前肾、中肾、背肾、后肾五种类型。 全肾(原肾):最早的脊椎动物肾脏由沿体腔全长并按体节排列的肾单位组成。每一个肾小管的一端以带纤毛的漏斗形开口,即肾口,开口于体腔, 另一端汇入原肾管,原肾管后端通向体外。体腔液中的代谢废物由肾口 汇入原肾管,最后排出体外。 这种理论上最原始的肾脏称为全肾或原肾,仅存在于盲鳗幼体和蚓螈幼体中。 前肾: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都要经历前肾阶段,但只有盲鳗和少数硬骨鱼类前肾终生保留。 前肾小管状,分节排列,这些小管称为前肾小管。每一前肾小管一端开口于体腔,开口出漏斗状,上有纤毛,成为肾口。小管的另一端汇 入一总的导管,称为前肾管,末端通入泻殖腔或泻殖窦。在肾口附近有 血管球,以过滤的方式把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体腔中,借助肾口纤毛 的摆动,将体腔中的代谢废物收集入肾小管,再经过前肾管由泻殖腔排

出体外。 这种一端开口于体腔,一端通体外的前肾小管,和环节动物的肾管很相似。 中肾和背肾:中肾是指羊膜类胚胎期在前肾之后依次出现的肾,位于体腔中部;背肾是无羊膜类成体的肾,位于体腔的中部或后部。在一些无羊膜 类,背肾的前面部分基本上失去泌尿的功能,在雄体则被输精管占据。 从结构上说,背肾和中肾基本上是相同的。 当前肾执行功能结束时,血管球失去和背大动脉的联系并逐渐退化,在前肾后方一系列生肾节形成新的肾小管,集中肾小管。中肾小管 向侧面延伸,与纵行的前肾管相通,这时前肾管就改称中肾管,在无羊 膜类变成背肾管。 中肾小管一端开口于中肾管,另一端肾口退化,一部分肾口完全消失,不与体腔直接相通。在靠近肾口的中肾小管壁膨大内陷,形成双层 的肾球囊,把血管球包在其中,称为内血管球,以区别前肾悬浮在体腔 中的外血管球。内血管球由血液排出的废物不直接排到体腔,借肾口收 集入肾小管,而是直接进入肾球囊,经肾小管入中肾管。 所以,前肾中血管球和肾小管的联系可以看作是体腔联系,而中肾中血管球和肾小管的联系是血管联系。 形成中肾时,原来的前肾管纵分为两管:一位中肾管,另一个为牟勒氏管。在雌体中,牟勒氏管成为输卵管,这种情况出现于软骨鱼类和 有尾两栖类。其他大多数脊椎动物并不纵裂,而是待前肾退化时,前肾 管转为中肾管,牟勒氏管另外形成。 后肾:后肾是羊膜类动物成体的肾脏,发生在中肾之后,位置在体腔的后部。 后肾在发生上有双重来源:一部分来源于后肾芽基,另一部分来源于后 肾管芽。 后肾发生后,中肾管失去了导尿功能,在雄性成为输精管,在雌体退化;牟勒氏管在雌性成为输卵管,在雄体退化。 综上所述:脊椎动物肾脏的进化趋势为:肾单位的数目由少到多,肾孔由有到无,由体腔关系到血管关系,发生部位由体腔前部到体腔后部。

无脊椎动物总结

无脊椎动物总结 胚胎发育 一、名词解释 精子获能:哺乳动物的精子虽有运动能力,却无穿过卵子周围滤泡细胞、透明带的能力,只有在经过子宫和输卵管的途中接受若干生殖道获能因子的作用才具备受精能力。精子头部外表有一层能阻止顶体酶释放的糖蛋白,该蛋白能够被子宫和输卵管分泌物中的酶降解,获得受精能力,精子在获能过程中产生生化和运动方式的改变。 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期形成的原口(胚孔)将来形成动物的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做原口动物,如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应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做后口动物,如棘皮动物、半索动物、所有的脊索动物。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二、知识点 1、 :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卵黄少,分裂均匀,形成的 分裂球大小相等的叫等裂,如海胆、文昌鱼;如果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匀, 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等的叫不等裂,如蛙类。 :多见于多黄卵。卵黄多,分裂受阻,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分进 行分裂,分裂区只限于胚盘处的称为盘裂,如乌贼,鸡卵;分裂区只限于 卵表面的称为表面卵裂,如昆虫卵。 2、 ⑴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 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是为中胚层细 胞。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真体腔)。由于这 种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的,因此又称为裂体腔。 原口动物都是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⑵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 称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 展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后口动物以体 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原生动物门 一、名词解释 原生动物: 一类体型微小、结构最简单,进化地位最低等、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 类器官:原生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由细胞中的部分细胞质分化成的若干特殊的结构,执行着类似于高等动物某些器官的功能,故叫类器官,也称胞器(organelle)。 滋养体:是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够活动、摄取营养、生长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植物性营养:有些生物体内具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光合营养(植物性营养),也称自养。 动物性营养:有些生物靠吞食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来补充自身的有机质,称为吞噬营养(动物性营养)。 腐生性营养:有些生物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有机物,以此补充自身有机质,称为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 摄食、排遗:对个体而言,从外界获取食物叫摄食;把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 胞吞作用、胞吐作用、胞饮作用:对细胞而言,把食物颗粒吞到细胞内叫吞噬或胞吞作用;把残渣排出细胞外叫胞遗作用或胞吐作用;似饮水般把液体营养物质摄入体内叫胞饮作用。 配子生殖:两个母体完全融合为一体,称为合子,合子随后分裂成多个子体. 真体腔的形成方法

脊椎动物骨骼系统比较

脊椎动物骨骼系统比较 骨骼系统:软骨和硬骨的概念并在切片上分别。脊柱和脊椎骨的区别 骨骼的产生——中胚层间充质脊柱和脊索的区别 脊椎动物骨骼系统:中轴骨—— 附肢骨—— (带骨) 脊椎骨的结构和产生的顺序:椎弓————脉弓————椎体 七鳃鳗鲟鱼、肺鱼其他脊椎动物 椎体形状的比较:双凹、前凹、后凹、马鞍、双平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脊柱的比较:圆口类——脊索和椎弓 鱼类——脊柱(躯干椎、尾椎),脊索退化 软骨变为硬骨、肋骨 两栖类——颈椎1、躯干椎、荐椎1、尾椎 胸骨、无肋骨 爬行类——颈椎(环椎和枢椎)、胸椎、腰椎、荐椎2、尾椎 胸骨(蛇无)、肋骨、胸廓 鸟类——颈椎(数量多)、胸椎、综荐骨、尾综骨 胸骨、肋骨(全为硬骨)、胸廓 哺乳类——颈椎7、胸椎、腰椎、荐椎、尾椎;胸骨、肋骨、胸廓 椎式 C、T、L、S、Cy 头骨的比较:软颅 七鳃鳗——脑底的软骨板——软骨鱼的软骨脑颅——硬骨鱼的骨化脑颅 咽颅——七对:颌弓1、舌弓1、5对鳃弓,舌颌骨连接软颅与颌骨为舌接型 软骨鱼类:软骨终生,软颅顶部不封顶、双枕髁 硬骨鱼类:骨化,封顶(出现鼻骨、额骨、顶骨);前颌骨、上颌骨、齿骨 和隅骨为新的颌骨,骨化的舌颌骨连接脑颅与颌骨、单枕髁两栖类:头骨简化,轻便,骨化的舌颌骨进入中耳为耳柱骨 内鼻孔出现、双枕髁、鳃弓的演变和退化 上颌骨与脑颅愈合,上颌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连接为自接型爬行类:完整的次生腭(鳄类)将口腔与鼻腔分开,使内鼻孔后移 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 颞窝出现(鳄类完整双颞窝,鸟类双颞窝) 鸟类:高度愈合、双颞窝(与眼窝合)、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 哺乳类:合颞窝(与眼窝合)、直接型、高颅型、双枕髁 完整的次生腭将口腔与鼻腔分开,内鼻孔后移 三块听小骨(与舌颌骨、方骨、关节骨同源)、 中耳的鼓骨与原来下颌骨中的隅骨同源 颧弓、下颌仅由齿骨形成 带骨的比较:将鳍骨或附肢骨悬挂至中轴骨上的骨骼 肩带:一般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主要骨块为肩胛骨、锁骨、乌喙骨 软骨鱼类:软骨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