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表水评价

地表水评价

地表水评价
地表水评价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城市水资源规划与评价

学号:S310020058

专业: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学生姓名:李玉莹

任课教师:陆洪宇教授

2011年5月

区域地表水总体水质评价

广义地讲,以液态或固态形式覆盖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水体,都属于地表水;狭义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和沼泽水。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参数、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水体的质量、利用价值及水的处理要求做出评定。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一项基本工作。通过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弄清区域水环境质量变化发展的规律,为区域水环境系统的污染控制规划及制定区域环境系统工程方案提供依据,只有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搞好环境区划和环境规划工作。所以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基础,是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对水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及预测研究,为水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己有多年历史。最初是通过对水的感观认识来评价水质的优劣,如水的色、味、嗅等。然而,随着西方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影响,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排放不断增加,使得河流湖泊的污染日趋严重,水质的破坏己经不能简单的根据感观来判断。因此大量的水质评价指标形成,水质的评价标准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长期以来,环境质量评价一直是环保部门及学者关心的课题,在国外于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70年代蓬勃发展。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评价以法律形式肯定的国家。纵观环境评价的发展,有由单目标向多目标,由单环境要素向多环境要素,由单纯的自然环境系统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系统,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发展的趋势。

环境质量评价在我国的开展也有30年左右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评价理论、评价方法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进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学方法的应用,使得环境质量评价更加规范化,评价的整体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1.1国外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进展

20世纪初,世界上一些河流水质日趋恶化,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证,水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质评价工作也随着发展起来。1902-1909年,德国柯克维兹和莫松等提出了生物学的水质评价分类方法;1909-1911年,英国根据河流水质情况,提出以化学指标对河流进行污染分类。1965年,R.K.Horton提出了水质评价的质量指数法(QI),以此标志着水质现状评价工作的开始。随后R.M.Brown等于1970年提出了水质现状评价的质量指数法(WQI)N.L.Nemerow在其《河流污染的科学分析》一书中提出内梅罗指数法,并对纽约州的

一些地面水的污染情况进行了指数分析。1977年,S.L.Ross根据BOD,NH3-N, SS及DO四项指标,在总结以前的一些水质指数的基础上,对英国克鲁德河流域主、支流水质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一种较简明的水质指数计算方法。进入90年代后,水质评价的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各种数学方法和模型都得到了应用,如Puckett等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美国弗吉尼亚州某些河流的主要离子化学因素进行了研究。前东欧和苏联的多数学者在评价时不仅考虑物理—化学指标,还考虑生物指标,使水质评价更加全面和科学。

总之,国外的水质评价是个多学科的对多介质、多参数的水质数据的分析过程。水质评价是针对具体水域而言的,目标是确定有问题的水域和问题之所在。因此,不存在我国水质评价中,只统计各类水占多少百分数和虚假达标问题。国外不仅要考虑水质的人为用途而且要考虑水域的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目前我国这种不分生态区不分水域的人为水质分类不能满足生态保护的要求,也衡量不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损益。

1.2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中国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全国主要河流、湖泊(水库)上进行水质评价工作。1960年提出了中国河流水化学特征报告及有关图表。1972年,包含了水质评价内容的《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树立了我国水质评价研究上的第一个里程碑。随后,开展了如官厅水库、松花江、图们江、白洋淀、湘江、杭州西湖、武昌东湖、昆明滇池、太湖、东海海域及南海海域等水环境的专题质量评价工作。其中,在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提出了水质质量系数;上海地区水系水质调查组提出了“有机污染综合评价”的概念;在南京城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中,提出了“水域质量综合指标”,使用了叠加型指数法;在图们江水系污染与水质资源保护研究中提出了均值型指数法。197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我国地表水水质污染现状评价中,提出了一种评价地表水质污染指数,其目的是对我国东部的河流进行污染程度评价。70年代末,广州进行了水质分级评价。

第一次全国水质评价开始于1981年,而后水利部约每5年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水质评价,评价河长约10万km。近几年作为《中国水资源公报》的部分内容向公众发表。因第一次全国水质评价时尚无国家环境和资源水质标准可依,因此根据各专项标准值综合拟定了一个分5级的评价标准。其评价方法有单项评价,采用年度时空均值与标准值比较的指数法;分类和河流综合评价采用单项参数的地图重叠法(最差的参数赋100%权)以及按河流长度加权的水质指数算术均值法。尔后的全国水质评价除在评价项目选定、分类、污染等级划分等有所变动之外,其思路和技术方法均沿袭了这一格局。

1983年后例行的水质评价更趋简单化,采用全部评价项目的地图重叠法。而评价方法

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数的数学处理上,几乎用尽了全部的数学手段,但在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方面仍进展不大。人们十分关心我国现行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评价结果的表达上看,地图重叠法将水质级别的空间分布表示的较为清楚、直观。如果单元河段长度划分较为符合实际的话,这种表达也有可取之处。国外有些国家如法国也用过此类表示方法。

2.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评价的一般方法

水质现状评价是揭示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造成这种时空变化的原因,并要找出造成水体污染、引起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了解水体污染对水生生态和人群健康的影响,即水体污染的生态效应。水质现状评价是通过调查监测,准确地反映当前水质状况,说明水质的污染蓄积情况,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同时为水质预测和评价提供基础。水质现状评价的程序和内容主要包括监测断面水质评价和区域水环境总体质量评价。

监测断面水质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一方面取决于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依赖于科学的评价方法,包括技术的选择。近年来,对监测断面水质评价方法的研究相当活跃,各种方法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水体水质的实际情况。

单就其评价方法而言,监测断面水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单项评价和多项综合评价,单项评价一般根据国家标准或本底值采用超标指数法,评价其超标程度,做起来相对容易;综合评价则要考虑水体中所有污染物的综合作用,确定水质的综合级别。我国水质评价方法的发展概括起来就是,1974年提出综合污染指数,1975年提出水质质量指数;1977年以来,不断完善了水体质量评价指数系统。近30年来,随着大量数学方法应用在水质评价中,水质评价己成为我国环境质量评价中一个发展最快、进步最大的分支,方法很多,有二、三十种水质评价方法在国内外被广泛采用。根据模型所采用数学方法的不同,主要有单因子评价法、指数评价法、分级评分法、模糊评价法、灰色评价法、物元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它们大都是基于各项污染物的相对污染值,进行数学上的归纳与统计,计算污染指数,并据此进行水体污染的分类和分级。分类和分级的判据带有较浓的主观色彩。这些方法在环境标准不完善的时期对水环境规划与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推动了环境标准的发展。我国常用的评价方法为GB3838-2002中推荐的单因子评价法和我国环保总局推荐的污染指数法。

3.区域地表水总体水质评价方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区域地表水总体水质评价方法

在对大范围区域地表水整体水质的实际评价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各项污染指标的平均值,还需要充分考虑水质状况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为水质保护提供更详尽、充分的依据。这就需要对区域地表水环境的总体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单一断面或水体环境质量可用水质类别或污染指数等成熟方法评价。为综合反映区域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比较水系综合水质,考核区域环境管理目标责任,需要对区域水环境质量进行总体评价。目前,我国在描述区域整体水质状况时,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水质类别比例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水质标识指数法。类别比例法包括断面类别比例法、河流长度比例法和水面面积比例法,前两者在河流水质评价中应用较多,面积比例法多应用于湖泊水库;水质标识指数法是在断面水质类别评价和污染指数的基础上,将类别及超标情况量化为一个整数和三位小数,用算术平均值判别河流(水系)整体的综合水质级别,主要用于城市区域水质评价。三者均未考虑不同水质的水资源量,不区分大河、小河、干流、支流,可比性不强。

3.2区域地表水总体水质评价方法存在问题

为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满足国家对各流域的水环境质量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的要求,首先需要掌握全国水环境污染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作为水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进行水资源系统管理的一项重要依据。而由于河流水质综合评价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其评价方法的缺陷一直是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的瓶颈之一。

在水资源质量评价方面,我国评价方法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数的数学处理上,几乎用尽了全部的数学手段,但在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方面仍进展不大。人们十分关心我国现行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评价结果的表达上看,地图重叠法将水质级别的空间分布表示的较为清楚、直观。如果单元河长划分的较为符合实际的话,这种表达也有可取之处。目前沿用的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有不少缺点,使我国的水资源质量评价与发达国家拉大了差距。

目前,地表水环境质量的评价存在较大的缺陷。其缺陷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1)不能客观地反映某一地区地表水水资源丰缺的实际情况。如当前水资源的评价多从水资源质(污染)方面作评价,而忽略了量的有机结合。水资源质方面的评价,仅反映了水污染方面的状况,不能从整体上对水资源作评价。水资源的质和量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水资源量的减少能够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恶化;而量的增加能够减弱或稀释水资源的污染。因此,水环境的评价应将水环境的质、量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正确反映水资源污染的现状。

(2)水环境评价的方法有待突破。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了许多水

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如指数评价法、模糊数学评价法,和灰色理论评价法等,但至今仍无一种统一的、确定的评价模型。从现有的评价方法来看,各具一定的优点;但大都存在着需要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值及怎样客观和合理确定权值的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计算比较繁琐、丢失一些信息等不足,因此迫切需要进行评价方法的创新。

(3)不适于地表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和国家对水资源利用的战略指导。一个合理的、能真实反映水资源状况的水资源评价模型,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和国家水资源战略的制定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能精确评价水资源的现状,而且能为国家的长期社会经济发展作宏观的战略指导,但目前水资源的评价方法的片面性往往不能达到本目标。

评价区域水环境质量是研究较大范围国土与水有关的环境质量的新课题。目前水质评价多限于研究某个水体或监测河段。通常采用的水质级别或综合污染指数等评价方法,仅能反映河流湖库等“点”、“线”的水体质量,而未能从宏观上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诸多环境因素,不能全面描述区域水环境质量的优劣,更无法对不同区域人类生存的水环境质量进行比较、鉴别。

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徐祖信提出的方法给出的是河流(水系)的整体水质级别,不适用于大范围的水系或区域水质评价。

4.区域地表水质量评价今后发展趋势

4. 1水资源量与水质结合评价的发展

评价区域水环境质量是研究较大范围国土与水有关的环境质量的新课题。由于环境变化,我国的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面临新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资源的数量相应发生了变化。原因是环境变化特别是人类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等流域的下垫面条件变化导致水循环及水资源形成数量的变化。因此从评价方法方面,迫切需要研究适应环境持续变化的水资源量调查评价技术。二是河流水污染导致的水体质量问题比较突出,而过去的评价方法不能反映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水量的分布情况。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建立水资源量和水质结合评价的新科学体系。

1999年在水利部颁布的《水资源评价导则》 (SLJT238-1999)中,明确提出了“应以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成果和同期水资源可供水量为基础,计算并分析评价区内不同质量的地表水、地下水可供水量和适用性”,但未提出任何方法性意见。

关于地表水水质水量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国外还没有相关报道。国内的水质水量结合评价研究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6年一1990年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第57项华北地区及山西能源基地水资源研究的专题报告之一《山西能源基地水资源供需现状、发展

趋势和战略研究》中以1987年的天然水质结合天然河川径流量,以环境一、二、三、四、五级标准计算了各级水质的径流量。

为了研究面污染源对水环境的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了洪水期水质水量结合评价方法。

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资源管理者迫切要求掌握其管辖区域内,究竟有多少水是可以利用的,有多少水受到了污染,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以来水为主体的水资源水质水量结合评价方法。为了对目前出现的地表水资源水质水量结合评价方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现把已有的各种水量水质结合评价方法的概念、适用性和优缺点简述如下。

4.1.1洪水期水质水量结合评价方法

基本思路:在降雨过程中只有产生径流,才有可能发生流域面上降雨径流污染,降雨径流污染负荷量与降雨径流量密切相关。

洪水期水质水量结合评价方法是一种基于场次洪水的水质水量结合评价方法,首先根据典型流域的次暴雨洪水的水量水质同步监测资料,建立汛期水质水量相关关系,然后分别统计不同类别水质占总水量的比例,获得对应汛期水量的水质评价结果。

流域汛期水文控制站断面的水量水质关系依赖于暴雨洪水过程的水质水量同步监测资料。从理论上讲,流域水循环及其污染物质输移过程,需要通过大量试验与监测,并且通过建立流域分布式水文水质模型,在时间和空间上定量确定水量水质关系。但是,目前在实际的水资源评价工作中实现这样的目标十分困难。由于暴雨洪水过程的水质水量同步监测困难较大,因而可获取的流域汛期水文控制站断面的水量水质基本资料十分有限。这是当前该方法在应用上面临的严峻问题。

4.1.2以来水为主体的水资源水质水量结合评价方法

基本思路:通过监测各水质控制断面的动态水量,根据该断面实测的水质类别,得到水量与水质结合的评价结果。

河流动态水量定义为:对于每一条河流,以河流上游第一个控制断面(或入境控制断面)的时段实测过水量作为这个河段的动态水量;下游控制断面的时段水量减去上游控制断面的时段水量作为下游控制断面的动态水量。

水库、洼淀的动态水量定义为:用一座水库或洼淀的月平均蓄水量减去各入库(入淀)控制站的过水量再加上各出库(出淀)的水量,作为该水库(洼淀)的动态水量。

将控制断面的水质类别与相应断面的动态水量相结合,计算出一条河流或水库(洼淀)的各水质类别的水量。

从以来水为主体的水资源水质水量结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思路可以看出,该方法似乎可以提供“不同质量的水资源量”这一信息。但是,动态水量的计算仍存在一定不足。当上游控制断面的入流量在向下游控制断面的流动过程中,由于沿途的取用水、蒸发、渗漏等因素,常常使下游控制断面的出流量小于上游控制断面的入流量,这时按照上述方法计算的动态水量就变成一个与客观事实相悖的负值。由此可见,动态水量是一个没有明确物理意义的概念,在如何计算不同水质代表的动态水量上,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通过对水质水量结合评价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上提及的评价方法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与区域水资源数量评价成果相适应的水质水量结合评价问题。

水量与水质是水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目前我们只能分别实现对水资源量和质的监测评价,但未实现相应量的质或者相应质的量的评价。水资源的质和量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水资源量的减少能够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恶化;而量的增加能够减弱或稀释水资源的污染。因此,水质评价应将水环境的质、量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正确反映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如果能够直接在评价水质的同时分辨出相应质的量以及它们的时空分布情况,实现水量、水质相结合评价,更有利于指导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为了使水质评价结果更具代表性,具有区域间的可比性,并且有效实现水质水量联合评价,需要研究一种水质评价的新方法。

4. 2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为政府水环境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管理工具和决策支持。因此,如何针对水域的具体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评价参数及监测项目,采用准确实用的水质评价方法,使评价能较真实地、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而参数选取不能太多,水质评价体系不能过于复杂,以致计算过于复杂,仍是今后需继续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评价模式的开发,还应考虑到两方面的要求:

(1)应考虑到环境标准的发展。

(2)应当考虑到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出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管理目标的要求。

因此,良好的方法应是模式本身的灵活性与可持续开发性相统一,以适应评价为决策管理服务之功能。从这一角度而言,一个好的水质评价方法应满足以下3个基本要求:

(1)准确性。评价结果的水质类别要符合国家水质控制标准的要求,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如某水体中己经有项目浓度超过三类(饮用水源地)标准限值,而评价结果判别该水体为三类水质(符合水源地水质要求)则是不合适的(将会给人群健康带来威胁)。

(2)可比性。在准确判断水系水质类别组成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水系,要能够进行

水质优劣比较。

(3)实用性。即方法应该简单、方便,便于推广和使用。

4.3区域地表水总体水质水资源量比例评价法的提出

我们认为,以适应国家对水资源系统规划、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为目的,区域地表水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应满足以下要求:

(1)对我国各大流域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其结果能反映我国河流污染的特点,给决策者提供我国河流污染的空间分布信息。

(2)要便于时间比较。能反映某个水体水质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3)要具有不同区域水系水质情况之间的可比性。

(4)要便于公众接受。评价结果要简单、明了,意义明确。一方面给决策者一目了然的水质污染信息,另一方面使群众易于接受,发挥监督作用。

此外,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的情势下,从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决策层面上,往往提出一些急需要回答的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结合评价问题。例如,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中迫切需要了解水资源量中有多少是超Ⅴ类的水体?Ⅳ类的水体占总水资源量的比例是多少?Ⅲ类水质的水资源数量又是多少等等。如果能够在常规水质评价中就将水质与水资源量相结合评价,就能够很容易地回答以上问题了,核心就是要解决如何有效进行水质与水资源量结合评价的问题。

水资源量比例法评价水质是针对一定对象范围(包括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和一定的水资源调查评价目标,评价不同水体水质类别的水资源数量状况。由于水量在流域上分布的不均匀性,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同一个流域,大小支流非常多,同样的一个水资源数量,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和蓄水特性的改变,对应不同的对象和问题,可能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

与河流中水体质量相关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一条河流从上游到下游随着流域面积的不断增加,水量也在增加。由于污染源在流域上分布的不均匀性,河流水质也在不断变化。河流上游水质较好,水在向下游流动过程中受到污染,水质变坏。但在流经自净能力较强的水体时,水质又有可能变好。由于这种水量、水质随空间的复杂变化,所以从用水者角度出发,只有水质、水量同步测定,水量与水质结合评价才能准确确定。

通过以上分析,水资源量比例法评价水质的成果应该是“动态”的,即不同空间、不同的时间尺度对应着不同的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这就是提出动态水资源量比例法评价水质概念的缘由。

5.结束语

水质评价是实施水污染控制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之一。在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及研究,分析水质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政府水环境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提出管理工具和决策支持,并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决策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

水质的评价是在对某一地区水环境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做出定量评述。通过水质的评价,弄清区域水质变化发展的规律,为区域污染控制规划及制定区域系统工程方案提供依据,只有在水质评价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搞好水资源规划工作。所以水质评价是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基础,是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 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 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 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 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3/d,主要污染物有pH、Cu、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3/s(属大河),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y =(0.058H+0.0065B)(gHI)1/2 式中:C (x,y)—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Q p —废水排放量,m 3/s ; C p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C h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y —横向混合系数,m 2/s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代替GB3838-88,GHZB1-1999 2002-04-28发布 2002-06-01实施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3)为首次发布,1988年为第一次修订,1999年第二次修订,本次为第三次修订。本标准自2002年6月1日起实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修订。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年4月26日批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 范围 1.1本标准按照地表水环境功能分类和保护目标,规定了水环境质量应控制的项目及限值,以及水质评价、水质项目的分析方法和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1.2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执行相应的专业用水水质标准。 2 引用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卫生部,2001年)和本标准表4~表6所列分析标准及规范中所含条文在本标准中被引用即构成为本标准条文,与本标准同效。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 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 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0.058H+0.0065B)(gHI)1/2 y 式中:C —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x,y) Q —废水排放量,m/s ; 3p C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p C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h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横向混合系数,m ;/s 2y H —河流平均水深,m ; a —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 ; I —河流坡降; g —重力加速度,取9.81m/s 。 2 (2)金山电站库区:预测模式选用(3)式。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汀江:完全混合段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3) +Q+CQ/(QC =(CQ hhpphp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参数选取1.2 )按导则中推荐的经验公式求取。横向混合系数(M y 水文参数1.3 水文基本特征(1)、/s ,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4090m 据上杭县水文站资料,汀江年平均流量186m/s 33 ,年平均含沙993.3mmm ,年平均径流深度,年径流量58.49×108.45m 最小流量/s 338 1370kt 。,年平均输沙量量0.25kg/m 3 旧县河为境内汀江第一大支流,发源于连城莒溪白眉山北麓,经新泉进入上杭县境内,流经南阳、旧县、临城三个乡,在临城乡九州村汇入汀江。上杭县境内流,1090m/s 多年平均流量47.3m/s,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域面积716km ,河长45.38km ,323 /s 。最小流量2.23m 3 ,0.0012m/m ,坡降为50m ,平均水深为0.77m 汀江水文基本参数:枯水期河宽为 。0.0026m ·s 粗糙率为-1/3 金山水电站对汀江水文的影响(2),死m ×10100.55×m ,调节库容0.264金山水电站总库容(校核洪水位以下)3388 4.95km 。m0.28×10,正常蓄水位设计水库面积库容238不发电时22:00,和5:00~金山电站正常情况下放水发电时间为每天8:00~12:00 丰(个小时电站下泄流量为零。雨季~13:0014:00,即在一天中有11~间为23:007:00和 24小时放水发电。水期)整天年最枯月平均根据金山水电站的发电情况,本评价考虑最不利情况,选择近10 1。—/s 流量16.7m 作为上游来水量,相应的水库出流(根据径流调节)详见表5 3

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评价20 9

XX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培训教材 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评价(《细则》第2.7-2.8节) XX省院 年月

目录 2.7 地表水水质 (2) 2.7.1 评价内容 (2) 2.7.2 水化学类型分析 (2) 2.7.3 现状水质评价 (2) 2.7.4 现状底质污染评价 (4) 2.7.5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4) 2.7.6 水资源分区水质现状评价 (5) 2.7.7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分析 (5) 2.7.8 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6) 2.8 地下水水质 (6) 2.8.1 基本技术要求 (6) 2.8.2 地下水化学分类 (7) 2.8.3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7) 2.8.4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9) 2.8.5 地下水污染分析 (10) 2.8.6 大型及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11) 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2) 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4) 附录Ⅱ-3(增)趋势分析方法 (15) 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21) 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26)

2.7 地表水水质 2.7.1 评价内容 地表水水质是指地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性质。地表水水质评价内容包括各水资源分区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现状水质(含污染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以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等。要求广泛收集各有关部门的水质监测资料,并注意对其口径与标准的均一化。 2.7.2 水化学类型分析 (1)本次水化学类型分析要求在第一次全省水资源评价相关成果及其他有关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分析。选用钾、钠、钙、镁、重碳酸根、氯根、硫酸根、碳酸根等项目,采用阿廖金分类法划分水化学类型,并调查分析总硬度及矿化度。将所选用水质监测站点的监测资料填入附表2-7-1中,并绘制总硬度分布图(附图2-7-1)、矿化度分布图(附图2-7-2)和地表水化学类型图(附图2-7-3)。 (2)总硬度等值线线值为:15mg/L、30mg/L、55mg/L、85mg/L、170mg/L、250mg/L。 (3)矿化度等值线线值为:50mg/L、100mg/L、200mg/L、300mg/L、500mg/L、1000mg/L。 (4)地表水化学类型着色图例为:重碳酸盐类为绿色,硫酸盐类为黄色,氯化物类为蓝色;阳离子分组,Ca组为空白,Na组为横线,Mg组为竖线;水型图例为,Ⅰ型为圆圈,Ⅱ型为圆点,Ⅲ型为十字。 (5)阿廖金分类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见附录Ⅱ-2。 2002年下半年全省断面增加钾、钠、钙、镁、重碳酸根、碳酸根、矿化度7个项目。 2.7.3 现状水质评价 (1)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的基准年采用2000年,若2000年资料不全,可进行补测或以2000年前后1~2年的数据代替。 (2)评价范围应为进行了水功能区划的所有江、河、湖、库。 (3)按单站及河长或断面水质类别统计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成果,要求按河流、湖泊(水库)分别进行评价。 1)河流水质现状评价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水资源研究》第25卷第2期(总第91期)2004年6月-------------------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刘予伟金栋梁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 430010) 摘要:全面阐述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包括水文地质参数的获得和选取以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来评价其合理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平原区包括一般沿江、沿湖、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平原两类。就长江流域而言,前者有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长江中下游沿江平原和江苏、浙江沿海平原。后者有成都盆地、汉中盆地和南阳盆地。地下水评价对象是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联系的浅层地下水,一般仅评价矿化度小于2 g/L的多年平均淡水资源,以现状条件为评价基础,以水均衡法为主评价出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 1 含水层参数的确定 含水层参数是定量描述含水层物理特性的指标或系数,是评价含水层的主要依据。在计算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时都要根据准确的参数来计算。主要参数有:潜水变幅带给水度 (μ)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α) ,潜水蒸发系数 (c)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 (m) ,灌溉入渗补给系数 (β) 和水稻田渗漏率 (φ) 等。 现将上述几种含水层参数的确定分述如下。 1.1 潜水变幅带给水度 (μ) 给水度 (μ) 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重力水的体积与该饱和岩土相应体积的比值,它是一个无因次大于零而小于1的数值。可通过简易测筒或地中渗透仪试验、利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分析、剖面含水率测量和抽水试验等方法求得。 1.1.1 简易测筒和地中渗透仪法 用一个金属圆筒,将被测给水度的原状土(即保持天然结构的土层)装入筒内,使土层充水达到饱和状态,然后在上部加盖,但不密封,防止水分蒸发,筒的下部留有排水孔,在重力作用下,筒中的水会自由地从排水孔中流出,测量排出水的体积。排水体积和筒内土体积之比即为给水度。此种测筒,制作和操作都甚简便,曾在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中广为使用。 另一种类似于测筒的是地中渗透仪,图1(略)是地中渗透仪的示意图。利用潜水位控制,可将左边测筒内土体积饱和到任意位置,然后将连通管控制进水,测量由连通管自由流出水的体积,使之与其土体体积相比,即得给水度。 地中渗透仪虽造价较高,但由于它可进行多项参数的观测试验,故我国的黄淮海平原区有多处此种实验装置。

地表水评价方法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根据国家环保部环办[2011]22号文的规定,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pH、DO、高锰酸盐指数COD Mn、BOD5、NH3-N、TP、TN、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描述断面的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断面水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断面水质定性评价 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按表1指出每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 对断面(点位)、河流、湖泊不同时段的水质变化趋势分析,以断面(点位)的水质类别或河流、湖泊水质类别比例的变化为依据,按下述方法评价。

按水质状况等级变化评价: ①当水质状况等级不变时,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 ②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一级变化时,则评价为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下 降); ③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两级以上(含两级)变化时,则评价为明显变化(好 转或变差、下降、恶化)。 按组合类别比例法评价: 设△G为后时段与前时段Ⅰ~Ⅲ类水质百分点之差:△G=G2-G1,△D为后时段与前时段劣Ⅴ类水质百分点之差:△D=D2-D1; ①当△G-△D>0时,水质变好;当△G-△D<0时,水质变差; ②当│△G-△D│≤10时,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 ③当10<│△G-△D│≤20时,则评价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 ④当│△G-△D│>20时,则评价为明显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恶化)。 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项目及标准 按照环境保护总局(环函[2005]47号)《关于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的通知》要求执行,地表水水源水质评价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评价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表1、表2和表3 (1-35项)中的项目。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指城市市区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得的水量中,其地表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和地下水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Ⅲ类的数量占取水总量的百分比。计算公式: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量之和÷各饮用水水源地取水量之和)×100% 三、排污口评价项目及标准 排污口评价指标为《2011年武汉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工作实施方案》(武环[2010]104号)中规定的各排污口所监测的项目。评价标准根据排污口不同的受纳水体规定:长江、汉江、东湖、汤逊湖、知音湖排污口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府河、墨水湖排污口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 范文. .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由表4-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100%,-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520m由 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1 (2)式。算采用

地下水水质分析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4848-9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一) 表一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色(度)≤5 ≤5 ≤15 ≤25 >25 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浑浊度(度)≤3 ≤3 ≤3 ≤10 >10 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PH 06.5~8.5 5.5~6.5 8.5~9 <5.5,>9 总硬度(以CaCO3计)(mg/l)≤150 ≤300 ≤450 ≤550 >550 溶解性总固体(mg/l)≤300 ≤500 ≤1000 ≤2000 >2000 硫酸盐(mg/l)≤50 ≤150 ≤250 ≤350 >350 氯化物(mg/l)≤50 ≤150 ≤250 ≤350 >350 铁(Fe)(mg/l)≤0.1 ≤0.2 ≤0.3 ≤1.5 >1.5 锰(Mn)(mg/l)≤0.05 ≤0.05 ≤0.1 ≤1.0 >1.0 铜(Cu)(mg/l)≤0.01 ≤0.05 ≤1.0 ≤1.5 >1.5 锌(Zn)(mg/l)≤0.05 ≤0.5 ≤1.0 ≤5.0 >5.0 钼(Mo)(mg/l)≤0.001 ≤0.01 ≤0.1 ≤0.5 >0.5 钴(Co)(mg/l)≤0.005 ≤0.05 ≤0.05 ≤1.0 >1.0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0.001 ≤0.001 ≤0.002 ≤0.01 >0.01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不得检出≤0.1 ≤0.3 ≤0.3 >0.3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附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 行) 二○一一年三月 —3—

目 录 一、基本规定 (6) (一)评价指标 (6) 1.水质评价指标 (6)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 (二)数据统计 (6) 1.周、旬、月评价 (6) 2.季度评价 (6) 3.年度评价 (6) 二、评价方法 (7) (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 1.断面水质评价 (7) 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 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 (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 1.水质评价 (9) 2.营养状态评价 (10) (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1)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 (一)基本要求 (12) (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 —4—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 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 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 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 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 —5—

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 (一)评价指标 1.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 1.周、旬、月评价 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 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 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6—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1]22号)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 环办[2011]22号 关于印发《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 为客观反映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规范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我部制定了《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附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二○一一年三月九日 主题词:环保地表水评价办法通知 抄送:机关各部门。 —3—

附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行) —3—

二○一一年三月 目录 一、基本规定 (6) (一)评价指标 (6) 1.水质评价指标 (6)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 (二)数据统计 (6) 1.周、旬、月评价 (6) 2.季度评价 (6) 3.年度评价 (6) 二、评价方法 (7) (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 1.断面水质评价 (7) 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 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 (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 1.水质评价 (9) 2.营养状态评价 (10) (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1)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 (一)基本要求 (12) —4—

(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 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 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 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 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 —5—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有关问题的技术规定(暂行)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有关问题的技术规定(暂行) 2004年12月7日16:12 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地表水环境质量定性评价分为: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五个等级。 1.1断面水质评价 评价断面水质时,其水质类别与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断面水质评价 1.2河流水质评价 评价河流(包括河段、水系)整体水质状况时,计算出各水质类别断面数占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以表2所示的方法对其评价。当同一类别水质断面比例大于等于60%时,以该类水质按照表1评价。 表2 河流水质评价 1.3河流主要水质类别的判定 河流中的主要水质类别的判定条件为:当河流的某一类水质断面比例大于或等于

60%,则称河流以该类水质为主。当不满足上述条件时,若Ⅰ~Ⅲ类,或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大于或等于70%,则称河流以Ⅰ~Ⅲ类水质或Ⅳ~Ⅴ类水质为主。除此之外,不指出主要水质类别。 2.不同时段地表水环境质量对比分析 2.1 基本要求 进行同一水体与前一时段、前一年度同期水质比较时,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1)评价时选择的监测项目必须相同; (2)评价时选择的断面基本相同; (3)定性评价必须以定量评价为依据。 2.2.两时段断面浓度变化对比分析 评价某项污染项目的浓度值与前一时段的变化程度时,按以下规定进行:(1)当评价指标浓度值升高或降低的幅度小于20%时,且没有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变化,则属于水质无明显变化; (2)当评价指标浓度值升高或降低的幅度大于或等于20%时,且没有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变化,则属于水质有所好转或有所恶化; (3)当评价指标浓度值的升高或降低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了一级或多级变化,则属于水质显著好转或显著恶化。 2.3两时段的河流水质变化对比分析 对河流水质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趋势分析,以断面类别比例的变化为依据,对照表2的规定,按下述方法评价。 当水质状况等级不变时,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 6.1.1 建设项目分类 本项目生产及生活用水全部厂区由2口自备水井(供水能力80m3/h)供给;生产废水酸碱废水(脱硫用水、栈桥冲洗及煤场喷洒)、脱硫废水(中和处理后回用于灰渣加湿)、锅炉排污水(冷却后回用于脱硫工艺用水、灰渣加湿与煤场喷洒)、非经常性废水(锅炉酸洗废水、空气预热器冲洗水等,中和后用于煤场喷洒)不外排,循环冷却水排污水(950.4m3/a)和生活污水(480m3/a)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B级标准的进水水质标准要求后经市政管网排入鱼台绿都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本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项目属Ⅲ类建设项目。 6.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 6.1.2.1、项目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见表6.1-1。 表6.1-1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表

6.1.2.2、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见表6.1-2。 表6.1-2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表 综上可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

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6.2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6.2.1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6.2.1.1监测布点 根据评价区内地下水流向,在项目区等处设置3个地下水监测点位。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见表6.2-1及图6.2-1所示。 表6.2-1 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表 6.2.1.2 监测项目 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酚、氨氮、氰化物、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砷、汞、六价铬、铅、铁、锰、铜、锌、镍21项。同时测量水温、井深和地下水埋深。 6.2.1.3 监测分析方法 表6.2-2 地下水监测方法一览表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阻碍评价 第一节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水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专门难设想有整个生物界。人类生活需要水,各种生产活动也需要水。水是万物之本。因此,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特不宝贵的自然资源。它对人类的社会进展起着专门重要的作用。 水体是水集中的场所,水体又称为水域。按水体所处的位置可把它分为三类: 地面水水体 地下水水体 海洋 ?这三种水体中的水能够相互转化,它通过水在自然界的大循环和小循环实现。三种水体是水在自然界的大循环中的 三个环节。 ?在太阳能和地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地被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从海洋蒸发的水蒸气进入大气, 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遇冷凝聚成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一部分经地面径流流入地面水体

(江河、湖泊、水库等),一部分经地层渗透进入地下水体。 地面水体的水经地面径流,最终都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 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 ?仅在局部地区(仅在陆地上或仅在海洋上)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在自然界中水的大、小循环是交错在一起 的,周而复始地运动着。 一.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水体要紧指江、河、湖泊、沼泽、水库、海洋和湿地等。地面水水体的概念不仅包括水,而且包括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它是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水水体按使用目的和爱护目标可划分为五类。 I类要紧适用于源头水和国家自然爱护区的水体; Ⅱ类要紧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爱护区内的水体,以及宝贵鱼类爱护区、鱼虾产卵场的水体; Ⅲ类要紧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爱护区和一般鱼类爱护区及游泳区的河段; Ⅳ类要紧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和娱乐用水水体;

地表水评价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城市水资源规划与评价 学号:S310020058 专业: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学生姓名:李玉莹 任课教师:陆洪宇教授 2011年5月

区域地表水总体水质评价 广义地讲,以液态或固态形式覆盖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水体,都属于地表水;狭义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和沼泽水。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参数、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水体的质量、利用价值及水的处理要求做出评定。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一项基本工作。通过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弄清区域水环境质量变化发展的规律,为区域水环境系统的污染控制规划及制定区域环境系统工程方案提供依据,只有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搞好环境区划和环境规划工作。所以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基础,是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对水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及预测研究,为水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己有多年历史。最初是通过对水的感观认识来评价水质的优劣,如水的色、味、嗅等。然而,随着西方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影响,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排放不断增加,使得河流湖泊的污染日趋严重,水质的破坏己经不能简单的根据感观来判断。因此大量的水质评价指标形成,水质的评价标准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长期以来,环境质量评价一直是环保部门及学者关心的课题,在国外于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70年代蓬勃发展。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评价以法律形式肯定的国家。纵观环境评价的发展,有由单目标向多目标,由单环境要素向多环境要素,由单纯的自然环境系统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系统,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发展的趋势。 环境质量评价在我国的开展也有30年左右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评价理论、评价方法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进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学方法的应用,使得环境质量评价更加规范化,评价的整体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1.1国外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进展 20世纪初,世界上一些河流水质日趋恶化,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证,水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质评价工作也随着发展起来。1902-1909年,德国柯克维兹和莫松等提出了生物学的水质评价分类方法;1909-1911年,英国根据河流水质情况,提出以化学指标对河流进行污染分类。1965年,R.K.Horton提出了水质评价的质量指数法(QI),以此标志着水质现状评价工作的开始。随后R.M.Brown等于1970年提出了水质现状评价的质量指数法(WQI)N.L.Nemerow在其《河流污染的科学分析》一书中提出内梅罗指数法,并对纽约州的

地表水水质评价

地表水水质评价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 作者简介:周怀东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 为全面了解我国地表水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系统分析水污染程度、污染物种类和数量,我们从污染源评价、地表水化学特征、河流湖库现状水质、水质变化趋势、底质污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功能区水质评价以及供水水质评价等8个方面系统评价和分析了我国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 本次地表水水质评价以水利、环保等部门的大量监测资料为基础,并进行了补充监测,评价收集数据的规模是我国水水质评价中最大的一次。水化学特征分析选用2442个测站。现状水质评价测站数6981个,其中河流现状水质评价测站个数为5952个,湖泊水质评价测站个数为237个,水库水质评价测站为813个。水质变化趋势选用测站846个。底质污染评价对881个断面进行了取样分析。饮用水水源地评价个数1073,其中重点水源地评价个数467,评价有毒有机物水源地个数630。 本次水质评价体现了8个结合:点面源结合、污染成因与污染表征结合、天然与现状结合、水质水量结合、历史(趋势)与现状结合、常规项目与特定项目结合、水资源质量与功能使用结合、水资源分区与行政分区结合。首次明晰了全国点面源贡献率、水功能区达标比例、底质污染状况、有毒有机物污染特征、供水水质合格比例等关系我国地表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参数。本次评价完成了与先进国家在水质评价方法和内容上的全面接轨,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全面、真实地反映全国地表水水质状况的一次评价,对今后中国水资源管理保护及水质评价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 一、污染源调查

某市地下水水质评价

摘要 本文在对本市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水质综合评价法和水质开发利用功能法评价了地下水污染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下水污染预防措施与对策,得出主要结论有:地下水评价结果为优良的有1眼井,占监测井数的10%;评价结果为较差的有1眼井,占监测井数的10%;评价结果为极差的共8眼井,占监测井数的80%。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仅占10%,大部分井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地下水污染整体比 较严重,已经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水源。主要的污染因子为Hg、NO 3-、NO 2 -和Mn。针对 评价结果,提出来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建议,为遏制地下水污染趋势,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水质评价地下水污染预警污染防治

Abstract Based on the groundwater monitoring data in the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water quality and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un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on the basi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groundwater evaluation result for the fine well in 1 eye, accounting for 1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The evaluation results for the poor have 1 Wells, accounting for 1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The evaluation results for the poor, a total of 8 Wells, accounting for 8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Up to the standard of drinking water well accounted for only 10%, most of the well irrigation water quality standards.Groundwater pollution is more serious whole, is not suitable for drinking water sources.The main pollution factor for Hg, NO3 - and NO2 - and Mn.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bring up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uggested, to curb trend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Keywords: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pollution early warning .pollution prevention.control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目录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 (一)评价指标 1.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 项指标。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 1.周、旬、月评价 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 一般应采用2 次以上(含2 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 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全国地表水不按水期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法 (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1.断面水质评价 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描述断面的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断面水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 1 断面水质定性评价 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少于 5 个时,计算河流、流域(水系)所有断面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