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孤独症孩子的诊断标准

孤独症孩子的诊断标准

孤独症孩子的诊断标准
孤独症孩子的诊断标准

孤独症孩子的诊断标准

·通常起病于3岁以内。

·接触交往障碍:

①不能用注视、表情、姿势或手势进行交往;

②不能与其他孩子建立伙伴关系;

③遇到挫折时,不会寻求支持或安慰。当别人遇到挫折时,也不会主动给予别人支持和安慰;

④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

·言语交往障碍:

①言语发育延迟或不发育,以手势或其他形式代替言语交流的倾向;

②如有某种程度的言语功能,也缺乏主动的或持续的言语交流;

③刻板重复地使用某些语词,或别出心裁地使用某些语词;

④言语的声调、速度、节律、重音等方面的异常。

·兴趣和活动异常

①兴趣刻板、狭窄;②对某种东西特别依恋。

孩子在三岁以前有下列表现吗?(在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答案前划钩)

社会性

不能正确使用目光,表情,动作与人交流。

不能与同龄儿童游戏,交流。

不能与人进行情绪交往。(如不能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告诉别人,指给别人看)

语言

口语能力发展缓慢甚至完全没能口语能力,同时没有手势交流。(不包括以

手势示意表达需求)

不能进行语言交流。

不能根据情景用语言进行描述。

不会模仿做角色游戏,如“过家家”。

动作对某种特定的仪式性行为非

常执着,如固定的路线,家具摆放固定

的位置等。

有手部反复的动作。

什么是孤独症

一、孤独症的定义和主要症状

儿童孤独症(又称孤僻症、自闭症),

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该

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

病率比例为6—9:1。其主要症状为: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

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

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

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

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

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

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

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

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

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

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

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

罚有一定关系。

二、孤独症的详细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

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

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

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

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

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

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

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

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

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

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

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

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

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

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

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

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

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

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

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

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

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

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

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

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

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

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

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

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

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

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

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

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

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

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

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

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

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

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

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

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

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

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

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

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

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

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

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

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

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

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

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

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

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

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

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

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

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

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三、孤独症的类型

1.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2.立即仿说:有变化的仿说被视为自闭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

3.延宕仿: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联系。

4.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是”或“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

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

10.很少发问:除了强迫性的行为

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11.固着性:不管情境的变化,重

复的念着某句话。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

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四、孤独症应早期治疗

一般说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好坏

与发现疾病苗头早晚、疾病严重程度、

早期言语发育情况、认知功能、是否伴

有其它疾病、是否按摩、针灸、用药、

训练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的

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

注意和扮演行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与

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

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

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是孤独症

的早期症状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

中讲到的那样,不会进行扮演性游戏也

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之一。如果能发现

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

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孤独症患儿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

不会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来适应环境,这种障碍随着年龄增大显

得更为突出。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者,无

任何言语功能、无法克制和难以治疗的

尖叫、自伤等行为持续存在,直接威胁

着生存,给教育和干预带来障碍,作为

家长,是很容易辨认出孩子的这些异常

的。

一部分患儿到青春期以后症状可有

改善,古怪刻板的行为减少,社会交往

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

仍表现为与人交往困难,独来独往,回

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时,也能干

好某些简单、机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确诊为孤独症之前已有较

好的语言或言语功能者预后较好。尽管

疾病本身使他们发展语言的潜能受到限

制,但他毕竟是具有这种潜能或基础,

按摩效果比较好。

观察到高功能水平孤独症预后较低

功能水平为好,报道16名6岁以下,IQ

大于65的孤独症患儿,有半数可完成大

学学业,能独立生活。即使是高功能水

平孤独症儿童,其业余活动面或活动内

容也是有限制的,不会做建设性的决策

或提建设性意见。

伴有其它疾病者如严重先天性心脏

病、癫痫、肝肾损害、结节性硬化等预

后较差,伴有听力受损、特殊生活技能

问题者预后较差。

五、为何单纯训练对自闭症效果不明显

目前国内外许多人认为,治疗自闭

症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训练。把它归结到

教育问题。单纯由教育界人士来对自闭

症进行行为训练,以期望能达到正常人

的行为标准,回归社会。虽然有大批的

社会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其中,但效果

往往是很令人失望的。其中关键原因是

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自闭症。更为荒谬

的是提出了:“连小猫小狗都能训练,人

为何不能训练?”的理论。在此理论指

导下对病儿进行大体力的强化训练。不

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了许多

负作用。有一句中国成语最恰当形容了

此种做法,那就是“拔苗助长”。

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

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

泛性发育障碍,其特点是个体社会人际

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包括在各

种场合的多种功能活动,如社会交往、

言语表达障碍、狭窄的兴趣范围、刻板

等行为方式。

自闭症有如下五大症状,以前面三

大症状为特征:

社会交往障碍社会交往缺陷是孤独

症的核心。

有的患儿在婴儿期就表现出避免与他

人目光接触,也缺少面部表情。当别人

要抱他起来时,往往不会像正常儿童那

样伸出双手表现出期待别人抱起的姿

势。拒绝别人的拥抱,当与父母离别时

无明显的依恋表情,见到父母时又无愉

快的表示,见陌生人也类同见到父母的

表情,有时呼唤其名字,也时常不理会,

无反应,以致使人怀疑其是否有听力问

题。言语发育障碍言语障碍十分常见,

亦较严重。

患者沉默不语或较少使用语言,倾

向于用手势或其他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愿

望和要求。言语运用能力很差,不会主

动与人交谈,常会自顾自地说话,且话

语常用代词,或为刻板重复的言语和模

仿言语。言语音调、节奏的障碍表现为自我刺激地使用言语,常会尖叫,哼哼或发出别人不能听清或不可理解的"话",或者自言自语,也称为"自我中心语言"。非语言性交流损害是常用手势或姿势语言,或用点头、摇头或其他面部表情来表达某种需求。

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对环境,倾向于要求固定不变或不正常反应,好刻板固定生活行为方式。不寻常的兴趣和非同一般的游戏方式,即常会对某些物件或活动的特殊迷恋,对迷恋物件会终日拿着,数十天如此。刻板、重复的行为和特殊的动作姿势,常独自来回踱步、自身旋转、转圈走、重复地蹦跳,最常见的姿势是将手置于胸前凝视,常会出现自伤、自残性质的动作。还会反复角摸光滑物体,常会将物品先在鼻前嗅一下,甚而对常见物也要先嗅一下。感觉和知觉的异常表现为感觉和知觉过弱,过强或不寻常,有的患儿对疼痛刺激反应迟钝。智力和认知缺陷约有3/4的患儿智力落后,有些孤独症有某些特殊能力,如对路线、数字、地名、人名的不寻常记忆力和对日期推算和速算的能力。

孤独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教育,重点应该教会患儿有用的社会技能,如日常生活的自助能力,与人交往方式和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及行为规范,对公共设施的利用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教育训练应以父母为主,通过训练首先对父母与人感兴趣,并且学会交往技能和技巧。教育需坚持与长期性,因

为需要让患儿掌握一种基本技能和习

惯,需要半年或更长时间,尤其早期接

受教育对患儿是相当重要的。

儿童孤独症的早期发现与家庭矫正

孩子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父母的心,

孩子是父母的命根子,是一个家庭快乐

的源泉。然而,在中国至少有180万个家

庭却因儿童孤独症而陷入痛苦的深渊

中。如何发现孤独症,又该怎样进行家

庭矫正呢?专家向我们作了如下讲解:

一、孤独症的发病原因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儿童心理障

碍,发病原因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有

神经生理方面的变异。遗传曾被认为是

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另一条线索集中

在寻找脑功能的变异上。在脑系统的不

同区域都发现了各种变异的存在,目前

可以肯定脑部大范围区域的神经生理损

伤是重要的因素。总之,关于孤独症的

发病原因,最新研究的结果趋向于"多因

素致病"说,那种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后天

环境原因所致的说法已被否定。

二、儿童患孤独症的主要表现

1.拒绝与人交往。自婴幼期起患儿就表

现出极端孤独,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

倾向,甚至不会用目光注视、不会用表

情、姿势与人交往;

2.没有依恋行为。不理人、自己玩自己

的;不会像一般孩子一样缠着大人不放,

喜欢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有人形

容他们把父母视为"生活的工具",要吃

什么东西才去拉妈妈的手。

3.对亲人和生人的反应没有很大的差

别。看到妈妈来了,爸爸下班了,不会

表现出特别高兴,常常是没有什么反应;

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认生。

4.语言发育迟缓。有位美国精神科医生

曾说过:"如果您的孩子在说话方面比别

的孩子弱,首先怀疑他是否可能患有孤

独症。" 这时要带孩子到医院去看儿童

精神科的医生,由医生进行诊断。语言

发育迟缓主要表现为:咬字不清,说话

速度太快,音调太高或太低;说个别字

词、而不说完整的句子;仿说现象明显,

如背诵诗歌、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

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

重复提问,话题单一;人称代词错用,

常常是不用人称代词,"我"与"你"混淆。

5.对周围的人和事"听而不闻"、"视而

不见",好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

发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们。

6.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

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玩自己

的声音(叫、笑、自言自语)用手摸嘴

唇、耳朵或其他身体部位,玩手指、拍

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晃,原地转圈等。

7.存在智力发育障碍。据统计大约有

3/4的患儿智力发育落后,然而患儿可能

在智力落后的背后存在某些方面较强的

能力,如机械记忆能力较强,在对字、

数和歌词等方面有惊人的应用能力,有

极强的记忆和推算能力,或者特别喜欢

音乐,一听音乐就能安静下来。

二、矫正的方法

孤独症儿童缺乏正常儿童应有的许多行

为。因此矫正的目标是弥补孤独症的缺

乏行为,促进其正常的发展。

1.游戏疗法。大人将布娃娃抱在怀里,

亲热地拍拍,同布娃娃说话,让患儿模

仿这一游戏,同时也可以尽量让患儿参

加小朋友的结伴游戏,当他们不愿以语

言表达时,就训练其用手势表示。

2.拥抱疗法。让孩子面对大人坐在大人

腿上,做儿童的"拉锯"游戏,一会将其

推开,一会将其拉入大人的怀抱,并说

唱歌谣,久面久之孩子就会增加与他人

的情感交流。

3.药物治疗。孤独症的诊断和治疗都是

以严格的医学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因此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般常用的药

物是氟呱啶醇等抗精神病的药物,以减

少其过度活动和刻板动作等症状

自闭症的早期娇治

矫治的目标

一、促进正常的发展

自闭症患者,由于先生脑部功能的受损

伤,从幼儿时期开始,在发展上便与一

般的儿童不同,例如,大多数自闭症的

患者在幼儿时期便出现少发声,对人不

理,不看等现象。因此自闭症的儿童早

期矫治的第一个目标便是针对一般儿童

会,而他们不会的行为,予以弥补加强,

也就是说一般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所

应有的知识与技巧,让自闭症的儿童也

能正常发展出来。

二、消除不适当的行为

自闭症患者如未经过适当的教导,多会

用一些不恰当的方式表达,不适当行为

包括发脾气,无法表达情绪或需要时的自我伤害,如果这些行动出现频繁很高或是强度很大,便会干扰到自闭症的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避免及消除固定刻板的行为自闭症的儿童常有一些固定行为及习惯,如走固定的路线,在特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如果稍有改变,就会不接受而抗拒与哭闹,并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及影响新的学习,因此这种妨碍学习的固定行为应该减少及消除。

矫治的原则

一、建立适合矫治的环境与气氛

自闭症儿童在学习新的事物时,如果用不一致的方法教,孩子容易产生不适应的行为,效果也打了折扣,因此为建立一个适合孩子的学习环境,有下列应注意的事项:

(1)舒解家庭的压力

一般的家庭在得知孩子为自闭症时,多会造成有形与无形的生活压力,此时应让家人了解,孩子的病症不是父母所造成的,需要家人合作一起来帮助孩子,共同面对问题

(2)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

教导自闭症儿童时,应该针对孩子的需要,创造适合的学习情境,藉主动制造机会,诱发他的学习动机

二、实用与生活化的原则

自闭症的儿童在抽象理解和弹性运用上的能力有些困难,因此在教导的过程中,要尽量透过实物的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与学习,此外,自闭症的儿童在沟通和人与人之间互相乖关系的学习上有困难,因此在教导时,便应将要教的事物

应用到与人的互动关系上,从生活的实

用例子中,加强其语言、人际关系及相

关技巧的学习

三、反复练习原则

对于孩子不会的技巧与行为,可以用逐

步养成及增强原理,将该行为设计在前

后关联的事件中,反复的练习,来帮助

孩子学习,以训练洗手为例,可以每天

吃饭前或吃点心前练习,而养成洗手的

习惯

四、多变、多样化的安排

自闭症儿童的矫治,不一定只限于家中

与教室来教他,相关的人、事、物可以

作为计划的变化组合,使内容具多样化,

例如,对于会走固定路线的孩子,可以

常换不同的路线回家,让他知道走不同

的路都可以到家

五、用药的原则

如果自闭症患者有相关的疾病需要用药

物治疗,必须请医生做适当的安排处理,

如果孩子有情绪不稳,注意力太短及活

动量过大的行为而影响他的学习时,也

可以考虑请医生使用药物。

矫治的内容

一、建立学习的习惯

在自然的情况下,儿童可经由主动的探

索操作,观察模仿以及他人的给指导,

而学习各项新的技巧与行为,自闭症的

患者,由于受到先天上病征的影响,自

幼儿开始,便难以如一般儿童经由上述

的过程而学习到种种的技能,他们在学

习上,常出现注意力短暂、易离座、不

受约束、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等妨碍

学习的问题。学习习惯的建立,主要是

运用增强的原理,以及孩子所喜欢的增

强物并给予称赞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学

习。

二、沟通能力

自闭症儿童在五、六岁前是否发展出语

言,对其日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

般说来,沟通的能力培养可分为二部份:

( 1 )语言理解能力

理解为表达的基础,为了要增进自闭症

儿童的语言能力,宜透过孩子在日常生

活中的衣食住行与游戏中,配合简短、

清析的语句,将孩子在从事的活动说给

他听,例如:" 妈妈帮小强穿衣服" ,

" 强强喝水"," 强强搭公交车",也就

是靠着实际的动作与语言的配合,帮助

自闭症儿童了解语言的实质义意。

( 2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为一个复杂且因孩

子而异的长期历程,一般的训练进阶如

下:

1.模仿动作( 训练视觉注意力)

2.

听口令做动作( 视觉与听觉的配合)

3.叫名反应( 训练听觉注意力)

4.

仿说单音 6.仿说单字7.仿说词

8.仿说句子9.自动说10.练习

简答11.使用人称代名词12.简

单对答13.叙述

三、人际关系

为增进自闭症儿童和他人的互动,可以

在日常生活中做适当的安排,让家人的

作息活动和孩子的互动牵连在一起,如

此孩子就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他人的情

绪表现,去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表

达自我与他人之关系。

四、生活自理

举凡食衣住行,都是很基本的生活自理

的能力,这些基本的自我能力,常会因

自闭症儿童学习上的障碍,而造成由家

人帮助代劳的现象,不仅孩子失去了学

习的机会,也容易养成依赖性,因此为

培养孩子基本照顾自己的能力和习惯,

生活自理的训练宜从小开始。

自闭症要及早发现、及早疗育,接

受适当的诊断及相关的身体检查、治疗。

对于其不适当行为,用行为矫治、学习

原理发展而来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实际

年龄、心理年龄及阶段发展性的需要来

安排课程。矫治内容透过适合矫治环境

的建立,在专业人员、老师及家人的配

合下,协助其学习,使其潜能得以发挥,

长大后能照顾自己,并适应社会生活

自闭症儿童的小肌肉活动及其发展

.什么是小肌肉活动?

小肌肉活动主要是指儿童运用他的手

指、手腕及协调双手来进行的活动。

二.小肌肉发展有什么基本元素?

1.成熟的中央神经系统;

2.触觉、本体感受觉及视知觉已有相当

的发展;

3.双手具备完整的肌肉结构、足够的肌

肉张力与控制能力;

4.动作计划能力;

5.进行活动的动机(例如:适合的环境

或别人的鼓励)。

三.学习小肌肉活动有什么先后次序?(一)1.最初用整个手掌去触摸或抓握物品。

2.逐渐会以手指来操作物品,如:拾放物品、按扭等。

3.最后,会使用指尖灵活细致地操作物品,如:叠高多块积木、拧瓶盖、操控笔杆、剪刀等。

4.同时运用双手进行活动,如:串珠子,双手协调书写等。

(二)在手指运用方面,会先由尾指的部位(尺侧),逐渐转移到近拇指的部位(桡侧)。

所以,大拇指比其他手指较后使用。(三)手腕最初是向下垂的,其后可提起至跟水平线平行,最后,手腕可以挺着活动。

四.自闭症儿童在小肌肉发展上有什么困难?

1.很多自闭症儿童喜欢观看手指,因而较少练习运用手部;此外他们又缺乏好奇心,不愿意探索新环境。所以在缺乏经验及动机之下,要他们学习新技巧便有困难。

2.有些自闭症儿童有触觉过敏的情况,也就是他们不愿运用双手探索物品,所以,他们在学习运用手部时,亦会有困难。

3.另外,有些自闭症儿童的触觉辨别能力较弱,反应也较慢,他们在控制手中的物品时,常常会碰跌东西,以致学习运用手部出现困难。

4.部分自闭症儿童较难运用适当的力度,在学习要使用手力的活动时便感到

困难。

5.有些自闭症儿童动作计划较差,活动

双手时显得较笨拙,形成发展小肌肉的

障碍。

6.总括而言,自闭症儿童在学习基本技

巧(如:抓握)上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困

难,但对于难度较高的技巧(如:个别

手指的运用、力度的使用、协调能力),

则较难掌握。

五.学习小肌肉活动对自闭症儿童有什

么重要性?

1.儿童透过操作物品,认识到物品的特

质(如:大小、形状、质地及重量)。所

以,如果他们能发展运用小肌肉的技巧,

便能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功感,使他

们更能享受学习的趣味。

2.小肌肉发展亦促进儿童其他方面的发

展,如:自理技巧、书写、职前练习、

手语等。所以,促进小肌肉的发展对他

们的整体发展也有帮助。

六.可以给我们一些小肌肉活动的建议

吗?

(一)增强抓握或放下物品、手指力的

运用及灵活地使用手指等技巧:

1.拾起或放下不同大小、重量、质地的

物品。

2.使用个别手指的技巧

如:用前二指拾起小物品,用食指指着

物品并算出物品的数目,用食指按压胶

泥等。

3.使用力度

如:用力承托盘上的物品走一段路,用

手指力打开衣夹,持着小胶刀切东西,

和使用剪刀等。

(二)增强手指抓握的能力,转动及运

用手腕的技巧:

1.拧开瓶盖;

2.松开及上紧螺栓和螺丝帽;

3.拧开门锁;

4.转动拼块使它们拼在板洞上;

5.连续多次转动以拧开瓶盖。

(三)增强双手协调运用的技巧

1.双手同时做同样的动作

如:把2件物品串上。

2.双手同时向不同的方向做动作

如:撕纸条。

3.一手固定物品,一手操作物品

如:运用剪刀时一手稳固地拿着纸张,

一手操作剪刀,并能转动纸张剪出角位。

(四)增强触觉辨别能力及减低触觉过

敏的情况:请参阅[知觉]能力发展的内

容。

在兴趣操作活动中对孤独症儿童进行

浯言训练

在兴趣操作活动中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浯

言训练

李#是一名孤独症孩子,语言沟通障碍,能

仿说两个音节包括两个音节以内的发音,

表达简单的意愿和要求,如'吃'要' 等。由

于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李伟很难配合

老师进行语言训练。一开始,我试着让他

模仿一些简单的动作,做舌操、发单音。

但是我发现他根本就坐不住,而且发出

不乐意的喊叫,后来,我尝试了拼图,没想

到,效果特别好,第一次拼的是鸡的图形

拼图,一开始,需要指点性的辅助,后来就

留给他足够的时间来操作了。

由于图形拼图活动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加上孤独症儿童刻板的行为特点,使他

玩起来轻松一些,再加上反复的重复拼

图,在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中,培养了他的

注意力,动手能力,记忆力。

通过几节课,我发现李伟能安静的坐下

来了,情绪也较稳定,于是我抓住时机与

李伟沟通对话:“你拼的是什么?”

“鸡——公鸡——大公鸡”,

“鸡的头在哪里?尾巴在哪?”

“鸡的腿在哪里?”

如此几次反复训练,他正确说出了'公鸡'

头、腿、尾巴等字词,同时,通过反复的指

认,使他不断强化了“头、尾”等对应的

关系,增强了语言理解与表达。

我认为选择适合孤独症儿童有兴趣的操

作活动——语言训练——继续兴趣活动

——强化,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孤独症孩

子理解语言,学会表达,让训练贯于兴趣

活动中,不要强迫孤独症孩子,尽量避免

孤独症孩子情绪化,以相对平静的空间

和良好的氛围,对孤独症孩子进行语言

治疗,效果较好。

如何增进孩子的说话能力

◎引起动机

动机,是小朋友学习的一切动力,有了

动机,要学什么都不困难,学说话也是

如此,但是该如何引起小朋友想说话的

动机呢?我把这种动机分为两种:

一、内在动机

一般而言,要增进幼儿说话的能力并不

难,一个很简单的法则便是:无时不刻都要求孩子用说的来表示,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不要马上就满足他的需求,要让孩子做一些表示之后,再给予他所想要的事物,等孩子习惯了表达之后,再视情形增加难度。幼儿主动地表示他的需求时,就是内在动机。

举例而言,小外甥对吃的需求很强,所以我们常从「吃」的这方面要求他说话,藉此增加他说话以及练习的次数。一颗木瓜他小子可以一次嗑掉半颗,于是把木瓜切成丁,每次插一个木瓜丁给他时,就要求他说「谢谢」,在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只要点头表示即可;等他稍微会说话时,就要求他说「谢谢」,要说了「谢谢」才给他吃木瓜丁。

还不太会说的词,一次大概要求他说个二、三次之后再给他,等他会说「谢谢」之后,就再加「thank you」、「阿里阿多」、「感恩」……之类的词,然后越加越多,一直加到大人想不出还有什么可以说为止。

有一次就是加到不晓得该加什么词了,技穷,只好要求小外甥念起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河……」,原本只是好玩,没想到念了几次,他就记了起来。四月份回台中时,听到小外甥在无聊的时候念起了三字经,这应该也是弟弟跟弟媳训练的成果。

除了吃之外,内在动机无所不在,小侄女未满二岁,只要看到我在打电话,她就会想坐在我的大腿上一起看,这时我就要求她说:「圆圆说『抱』,说了舅妈才要抱。」

她在我的门外想进门时,先要求她叫「阿

妗」,叫了再说「我要进来」,第一次要

她说四个字的词,她还不会,所以她就

会不开口,于是我把句子简化成「我要」、

「进来」,她会再仿说一次,把她还不太

会的词重复几次,如果连两个字都还不

会,那就再拆成「我」、「要」、「进」、「来」

四个字来教,再不会时就只要教「进」、

「来」即可。

切忌在孩子还不会表达的时候就把词句

浓缩来教,如:小朋友还不会说「计算

机」,就把计算机说成「阿脑」;还不会

说「饼干」,就把它简化成「阿干」。

在一开始就要教正确的词语,要不然到

时候孩子能力达到时还是得再学一次,

或者是大人还得想办法改掉孩子原先不

适当的说话模式。

孩子当然无法一开始就学会正确的发

音,为了不打击孩子说话的自信,在一

开始时即使孩子说话并不标准,我们还

是要实时给予鼓励。如:当小侄女说:

「建脑。」那我会正确而稍微夸张的嘴形

说:「电-脑-!哇!圆圆好棒!圆圆会

说『电-脑-』!」先鼓励她,再藉此不

动声色的修正几次她的发音。

此外,可能会碰到的困难是,孩子已经

习惯了「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模式

了,不用开口,孩子也能得到他的需求。

所以一开始要要求孩子必须说话才能得

到他想到的东西时,会碰到阻力,孩子

可能会以大哭、大闹来抗议,但是就是

不说话,这时爸妈所必需做的就是「坚

持」,坚持孩子一定得说话才能得到满

足,只要孩子稍稍有一点点表示就马上

给予鼓励并增强,如:哇!娃娃说『谢

谢』了,然后马上给她,她想要的东西。

二、外在动机

当孩子的内在动机不强,或需求的次数

不多时,我们便得制造一些好玩的事物,

来增加孩子学习的机会,这种动机,我

称之为「外在动机」。

这种情形我最常用的是「手指谣」,一些

朗朗上口的词,配合抑扬顿挫的声调,

再加上一些简单的动作,很容易吸引孩

子的注意,并有兴趣跟着学。

我最常用的有「大拇哥、二拇弟、三中

娘、四小弟、五妞妞,来看戏,手心、

手背,心肝--宝贝」;「一根手指、一

根手指,变来变去、变来变去--毛毛

虫……」,都是简单又好用的手指谣。

有一次很无聊,跟小外甥玩到不知道该

玩什么了,我突发奇想地把「一个大西

瓜,切成两半,一半给你,一半给他。

你不要!收回来。他不要!收回来。通

通自己吃」,改成用脚来比划。

很少有游戏是用脚玩游戏的,所以小外

甥很感兴趣,念完一次,又要求再玩一

次,玩着玩着,我慢慢地要求他从最一

字的音开始学,如「一个大西瓜」,我会

说「一个大西--」,停顿一下,看看他

能不能自己说出「瓜」字;当他可以实

时接上「瓜」字,等他把每句话的最后

一个字都会念了,再要求他说「西瓜」,

等两个字都会念了,再增加为「大西瓜」,

一个字一个字逐渐增加,直到他学会整

首「大西瓜」为止。

由于这个游戏很好玩,在我们玩过N次

后,小外甥仍然不断笑着要求「再一次」,

不嫌累也不嫌烦,兴致勃勃的,不但玩

了好玩的游戏也学会了很多的词语。

这种好玩的东西通常是突如其来的灵

感,爸妈可以常在生活中挖掘,找出孩

子感兴趣的声音题材,如边走路嘴巴边

说「一二、一二」配上夸张的步伐,孩

子通常会觉得有趣进而模仿;排队走路

时,可以沿路说「搭火车、嘟-嘟-嘟

-」,不但走起路来不觉得无聊,小朋友

也会跟着老师仿说。

功能领域:沟通适应性反应——模仿(一)

功能领域:沟通适应性反应——模仿(一)

训练名称:动作模仿训练

适用对象:孤独症、智障儿童

训练目的:能模仿简单的动作(手部、

身体、脚等),提高动作模仿能力

教学用具:手铃、小鼓

训练过程:

(一)手铃游戏

1、摇响手铃,刺激受训者听觉

反映,使之找到手铃。

2、与受训者面对面示范摇响手

铃。

3、受训者抓握手铃并摇响手铃。不能独

立操作的,可适当进行抓握摇晃辅助。

拓展:模仿有节奏的摇响手铃。

如节奏:XX|XX|XX|X

X|XXX|XXX|

(二)拍手游戏

1、双手五指并拢,示范拍手

2、受训者模仿做拍手动作。不能独立拍手的,可握其手辅助拍。

3、数数拍。边拍边数1、2、3、

4、5

拓展:模仿拍手动作儿歌: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藏起来。(动作:双手背后)手指在哪里?手指伸出来。(动作:伸出手指)耳朵在哪里?用手指出来。(动作:用手指耳朵)

功能领域:沟通适应性反应——模仿(二)

训练名称:声音模仿训练

适用对象:智障、孤独症儿童

训练目的:提高声音模仿能力

教学用具:动物图片

训练过程:

1、从动物卡片上找出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等图片,给受训儿童讲故事:有一天,小鸡、小鸭、小狗、小猫比赛唱歌,好听极了。

小鸡唱:叽叽叽小鸭唱:嘎嘎嘎小狗唱:汪汪汪小猫唱:喵喵喵

2、出示动物图片,模仿动物叫声。

拓展:1、在模仿动物叫时,可以做有趣的固定动作。如:小鸡的动作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放在嘴前做开合吃食动作,小鸭的动作可以用拇指和其他食指捏在一起,放在嘴前做开合动作等等。2、反复多次训练后,再让受训儿童一一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好玩的小游戏

单数和双数的游戏规则:单数就单脚跳一下.双数就双脚跳一下,准备:在地板上写出1-10数字示范:从1跳到10让孩

子看,第二遍协助做.很快就学会,不但知

道了游戏规则,还理解了双数和单数.还

可以泛化,让孩子在数字对应的地方蹦

跳.1就跳1下,5就跳5下.即理解了数的

意义又锻炼了应变能力

自闭症治疗之应用行为分析法介绍

(ABA)

应用行为分析法(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简称ABA ) 是将目标任务(即

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

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较

小的或者相互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

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

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儿童

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

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

知识、技能。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

法为核心去更易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

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

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

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

因自闭症征状而引致的不当行为。

1.情境设计

开始训练时,需要找一个视觉和听

觉刺激很少的、相对固定的环境。比如,

一对一的个别训练室,在那儿放一个小

桌子和两个小椅子(椅子的高度必须以

能相互对视为准),地上舖有地毯;房间

布置要尽量简单,以暗色调为主,但光

线要充足,周围不要有可以吸引儿童注

意力的物品,甚至连墙壁也只要白墙即

可,条件允许的话可在墙壁的适当位置

安装能做观察用的单向透视镜;教学中

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指导者从旁协助教

学;根据课程设计需要,室内可置必要

之教材教具。

2.指导课题

依据个别的教育治疗目标,一次进

行一个自闭症儿童行为治疗目标。

3.指导方式

①一对一的个别训练 一对一教

学,这是主要形式,适用于参与能力、

模仿、语言、认知和精细动作等项目的

训练,生活自理、听一步指令、粗大动

作等项目。训练时一定要选准可以影响

儿童行为能力发展的增强物;随着儿童

在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中行为的获得和儿

童能力的发展状况,逐步将儿童带入小

组或团体中做泛化指导,使得个别指导

中所习得的行为得以在团体或生活实际

中发展。

②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这适用于

教儿童同他人游戏、交往、语言理解和

语言表达等项目。

③偶发事件中的教学,在生活(家

庭、社会等)中,尤其是社会交往、社

会适应等活动,抓住机会促使儿童运用

已会的知识、技能和展示已养成的行为、

习惯;抓住机会自然地教给儿童知识、

技能、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4.时间要求

每周在家里有30—40个小时的训

练,就是说每星期6—7天的训练,每天

5—6个小时;每次训练的时间要根据儿

童的年龄、整体水平(注意力、身体状

况、情绪、刻板行为等等)综合决定。

两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以活动为基础

的教学,一般每次要10—15分钟;三—

四岁的儿童每次15—20分钟;四—五岁

的儿童,每次要20—25分钟;五岁以上

的儿童,一般每次要30分钟左右;学龄

前儿童,一般每次要35分钟,学龄期儿

童每次要40分钟左右。从安排来讲,最

好、有效的是每周上20—40小时一对一

的操作练习课,逐步乏化,尽快开始加

入小组或集体操作练习课。

5.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

①目标分解 即把任务(知识、

技能、行为、习惯等)分成若干很小的

步骤。比如,学习洗手:打开水龙头

----淋湿双手----拿肥皂----抹肥皂----把

肥皂放回原位----搓手(搓手心----交叉搓

手背)----用水冲洗双手----清洗手心、手

背----关水龙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

教儿童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

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

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

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儿童,并

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

化”来促使儿童正确反应,完成要求。

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

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

一个球),儿童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

分。由于儿童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

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ABA把每项技能

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儿童

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

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训练中儿童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

②使用提示帮助 为了促使儿童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帮助(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自闭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儿童。如果别的儿童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儿童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自闭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儿童指令后,儿童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儿童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儿童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儿童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强化。如果反应不对或不能准确完成则给予示范和帮助提示,并通过反复的练习促使儿童成功,以后逐渐减少对儿童的提示,直到无需提示儿童也能正确做出反应。

③强化 ABA强调任何一种行

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

一个儿童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的

对他笑、并拥抱他,儿童可能因此会更

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儿童的态度强化了

儿童的行为。强化的目的是让儿童更愿

意配合,更喜欢训练。开始对自闭症儿

童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

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

级强化方式(给予食物、饮料)时,也

要使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儿童接受

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

等。教儿童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

用最好的强化物(儿童最想要的)。强化

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儿童能够看到的地

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

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

就给你吃糖”。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

最好是通过儿童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

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

作方式。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

“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

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儿

童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

“把火车给我”,儿童果真把火车拿给你

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

把火车给了老师”即具体说明了什么样

的动作反应“真好”。

④反复练习 因为使用了强化

和提示,儿童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

为反复进行练习,儿童才能更快、更好

地掌握新的技能。重复多次的练习,对

儿童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在美国

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儿童

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

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

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在

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

例子,使儿童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

另外也可增加儿童的兴趣,如“水果分

类”,就可以把不同的水果或它们的图片

放在一起排好,引导儿童找出苹果、西

瓜等。

ABA 的教学(三)

本文为3~4岁孤独症儿童2年的训

练计划:

需遵守的总原则:

1.每次上课中伴随目光对视训练。

2.在执行复杂指令前先将每个步骤

与技能全部掌握。

3.为保持强化物的有效性应经常更

换强化物。

4.不理睬发脾气与反抗,坚持工作。

注意:在每个分类中的技能是按由

简单到难的次序排列的,然而训练的每

个计划中,都应从各分类选取需教的技

能。

第一疗程(3个月)

1注意力

在教儿童如何集中注意力时,指令:

“看着我”是非常关键的。提示儿童坐

在椅子上,放平两手,老师坐得很近,

不允许儿童坐姿不正或跑开。老师的态

度是一贯性,坚定,提要求,对任何服

从的表示给予表扬,拥抱,抚背。让儿

童集中注意力是关键的第一步。

1)看着我

面对面1秒,2秒,5秒

由活动转向老师(让他从事活动,然

后教他在老师说“看着我”时,抬头看

并进行目光接触。提示:将手放在儿童

下巴下面,将强化物放在眼睛的水平高

度)

2)对姓名的反应

2听从一步的指令

指令:坐下站起来过来手放好举起

手拥抱一下转过来跺脚挥手等,起先用

身体提示,然后减退提示。

“触摸身体部位”:头,脚,肚子,

眼睛,腿等

“做给我看”:吃,喝,拍手,挥手,

拥抱,转身,站住,坐住,走路,跑步

3模仿活动

“跟我这样做”大肌肉:拍手,

举手臂,拍腿,拍桌子,摸头,打哇哇,

跺脚,站起来,摇头不,点头是

小肌肉:使用手指,开合手掌,接

触身体部位等。

积木模仿:老师将积木搭成形状,

让他模仿,用3块~5块。

物体模仿:教模仿使用物体,如将

勺子放入杯子中,用面巾纸擦面,将玩

具车放入玩具箱里。

画图模仿:抓笔,画线,画图等。

4指令反应

老师将儿童想要的物品举起,叫他

“用手指”,提示他将手直接指向物品(接触),然后给他,以后减退提示并增大距离。

5配对

物体间/图画与物体间/图画间/色彩间/字母间/数字间

6语言模仿

元音/辅音~词语~词语组合一开始可接受相近音,再慢慢纠正

7玩耍

形状块/ 动物拼图(同时老师发出动物的叫声并学习动物的动作)

珠子/ 钟型拼图

积木/ 数字拼图

音乐(VCD,电子琴,打击乐器)

娃娃书

8区别物体

叫他“给我”:球,杯子,鞋等,逐渐增加桌上物品的数量

9区别图画

叫他指着:从两幅画到许多画

10认识物品名称

“这是什么?”用真实物品或图画,开始时接受相近回答

11是/否

摇头说不——对不想吃的东西

点头说是——对想吃的东西开始提示,然后减退

12认识动作:

1)对老师“我在做什么?”

挥手,跳,站,坐,拍手,跑,擤鼻子,亲吻,笑,走路,睡觉,打开,喝水,吃饭,哭等(示范回答,开始时接受相近答案)

2)对自己“你在做什么?”

3)对别人“他在做什么?”开始时

只要求动词,如“在跳”

13认识色彩(从理解到表达)

1)指红色/蓝色/黄色等

2) “这是什么颜色?”举起物品(示

范,再减退)

14所有格

指出****的鞋(姓名)(为你的/我的

的训练打好基础)

15形状(从理解到表达)

1)指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2) “这是什么形状?”,举起相应形

状的木块(示范正确回答,再减退)

第二疗程(2个月)

保持以上所有课程,包括目光接触

1比较,对比:

大/小指着大的/小的车子

2动作+物体的表达方式

“喝果汁”“吃饼干”

看图说话“他在做什么?”

提到自己“你在做什么?”

提到老师“我在做什么?”

3新的颜色

4所有格

“这是谁的鞋?”“***的鞋”

5作选择

“你想要***还是***?”

6同时模仿

做***和***(拍桌子和摸鼻子)

7继续用积木模仿

8给/取回

两到三个物品

“给我***和***和***”,从桌上开

始,然后要求他在房间里周围取物,锻

炼他的短期记忆

9两步指令

“站起来并转圈”等

(这时应分别已掌握两个单独的指

令)

10是/否(否定)

“这是一个***吗?”如举起玩具熊

问“这是一匹马吗?”

11玩耍

用小的偶像玩过家家:妈妈,爸爸,

男孩,女孩,宝宝,

示范一些简单的动作,吃,睡,唱

儿歌等

一起读书,指着图画,拍球,滚球,

提示将球取回。一开始坐得近些

一起唱歌,表扬他唱出来的部分

一起画人的五官,有时强调身体的某

部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

12在短句中用语言提要求

示范:“我想要***”“我可以要***

吗?”

13识别情绪状态

开心/伤心/生气指画问“他觉得怎么

样?”

14 “我的/你的”

用鞋子“把你的鞋子给我”“把我的

鞋子给我”

(这可能是语言中最困难的课程,因

为“你,我”是不固定的,因说话者而

异,一开始要教理解语言,固定老师说

话,“我”指老师,“你”指儿童,然后

教表达语言,固定儿童说话,“我”指儿

童,“你”指老师。在自闭症的语言中“我”

和“你”常会混淆。自闭症者在对原材

料除重复外,进行转达,总结,泛化方

面是有缺陷的,但经过训练是可以掌握

的。)

15语言模仿

16 “哪里”加上表达“里面,外面,

上面,下面”

如“哨子在哪里?”示范“在盒子

的里面,外面,上面,下面“

17 “谁”

用照片指家人,朋友等

18 “***在干什么?”

用照片中熟悉的人在根一件特定的

事(如在饮果汁),也可用图卡。

第三疗程(2.5个月)

这里有许多项目,每名训练员在每

个2小时的计划中做约10个项目,一般

做其他训练员未做过的项目

1开始训练大小便

2对比:

冷/热长/短重/轻等“指给我重的”

可用这方面的教育卡片

3指代词

看图片“他在做什么?”示范“他

在***”,再减退

4执行两步指令(保持)

5方位词(继续)

在***旁边/后面/前面

6颜色(继续教新的颜色)

7区分情绪(继续)

用图片或面对面“我觉得怎么样?”,老师做高兴/难过/生气的表情8区别

“谁,做什么,在哪里”等问题

9宾语/动词/完成句子

用更完整的句子描述人们的动作(图片)

一开始可接受“男孩在吃苹果”,但渐渐示范更完整的句子“这个男孩正在吃一个苹果”,以后问“告诉我画上有什么/这幅画讲的是什么/这个男孩在干什么”

保持指代词“他/它”,描述动作,情绪等的训练

10简单的句子

“我看见***”“这是一个***”

做一本“我看见什么”的书,将图画贴在笔记本里,头五页每页一件物品,下五页每页两件***,提示说“我看见***和***和***”,保证在增加物品数量前已掌握“我看见一个球”,而不是“我看见球”11按指令取物

12用大人的姓名,称呼来提要求:

“妈妈,我要画图”等,不久还可加上触摸,提示他触碰他人引起注意13是/否,否定(继续)

14简单的社交提问

姓名,年龄,家人

15玩耍

用毡板,将毛毡物体粘在毡板上制造情景

16语言模仿

教词语组合,纠正他对物品的叫法

17保持注意力/转移注意力(这是非常

重要的一个项目)

1)保持注意力

在同一个话题上问几个问题“看见

这只狗吗?”“它在做什么?”“这条狗

是什么颜色的?”“它要到哪里去?”等。

这算不上一个专门的项目,但在整个训

练过程中都要强调,特别是玩耍与读书

时(从长远来看,保持注意力能使儿童关

注目前同一话题,限制他说傻话,走题。

许多自闭症的孩子能用正确的语法与词

汇说很多话,但不能专著于他的听众想

谈论的话题,这会使他们很难交朋友与

建立社会关系,所以这项训练是意义非

凡的

2)转移注意力

*轮到我玩/轮到你玩了

*老师可坐得更远些,但仍要求不断

有目光对视。老师可更经常在室内走动,

或让儿童在室内走动,但不断要求他给

予注意力

*老师开始一项活动,然后说“噢,

不,我们还是做另一件事吧”,这帮助孩

子转移注意力并增加灵活性

*老师建立起一个活动,如画画,这

要求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桌子上,但在

整项活动中不断谈话,问问题,如儿童

抬头看并回答则鼓励表扬

18加快更替教学材料的节奏以避免厌

倦情绪,每次在椅子上坐不超过5分钟。

用“坐得好”“听得好”“你不哭,

这很好。”等话来加强行为的改善。尝试

不同的强化物。在出现攻击行为时说“时

间到”。注意:在小孩扯头发时可压他的

指关节,小手会自然地松开。对拍手,

身体紧张,用脚尖走路等,说“把手放

好”并抓住他的手放在身边3秒钟,如

坐好了就表扬。

19保持目光对视的训练

20练习“一刻钟游戏”老师唱歌或

读书,大约15分钟。

21 “我不知道”

用熟悉物品的卡片,问“这是什

么?”放几张不常见物品的图片在其中,

如火花塞。示范说“我不知道”。他一旦

理解了这句话的意义,开始用书本杂志

等强化。当掌握“我不知道”后,提示

他问:“我不知道,这是什么?”

22开始示范用低的语调说话

因为这时儿童开始用高的,吱吱声

说话

23哪里(表达)(前面理解课程的训练

已为表达打好了基础)

将两件物品放在儿童面前,每件给

他看两次。第三次时藏起一件。当他寻

找时提示他说“***在哪里”整个句子。

他问后表扬他并将物品给他

24用蜡笔画画

画简单的形状,如正方形,圆形,

三角形。

老师画脸,让儿童加上五官,头发,

眼镜等。

老师画简单的物品,让他认“花,

球”等。纠正手的位置。最后学习画棍

状人形,然后开始画多于一个人的场景。

25继续做扮演游戏。

假装你是飞机,猴子,婴儿,狮子

等,使用动作与声音。

26分类动物/食物/衣物

将三张这三类的卡片放在桌上,从

一堆卡片中另取一张。老师问“这是什

么”,回答“猫”。老师说“很好”,老师

问“猫是什么?”,回答“动物”。老师

说“将动物归类”,他应将卡片放入动物

类中。开始时提示,然后减退。

第四疗程(2个月)

1继续动物/食物/衣物的分类。

加上玩具/食物/饮料的分类

2在整个训练中贯穿指代词的训练

“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

3开始教物品的功能

将3~4件实物放在桌上,问“你用

什么剪”回答“剪刀”

4继续“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用

实物

5继续“我的/你的”,开始“他的”

的所有格的训练

“我的名字叫什么”“你的名字叫什

么”“他的名字叫什么”

一开始可提示“把我,。。的鞋子给

我”“把你,儿童的鞋子给我。”然后减

退提示。

6保持是/否训练

“你冷/热吗?”“你是一只青蛙吗/

你是一个男孩吗?”“你在睡觉吗/我在

拍手吗?”

“他高兴吗/难过吗?”“这是一辆

卡车还是一个胡萝卜?”

7开始互动训练

(目的是让他回应他人的对话。一开始很机械,但当他明白含义后会变得自然。)

老师“我在用蓝腊笔画画”示范回答“我在用红腊笔画画”

老师“我穿着一双白鞋子”,“我早餐喜欢吃面包”等

8示范表达“谁,哪里,做什么,什么颜色”等问题,贯穿整个训练

9引入“开始,然后,最后”的概念

当孩子不明白2比3小时,玩数字拼图时只作为空间的关系,按顺序排列。

然后可教关系:

“你每天最早吃什么饭?”“早餐”“然后你吃什么饭?”“中餐”“你最后吃什么饭?”“晚餐”还可找到另外的例子

第五疗程(2.5个月)

1继续“我的/你的”练习

2取3件物品,开始用较近的物品,然后增加距离

3用排序卡片做成3个顺序场景

目的:开始教将故事的顺序,以达到扩大创造性与自发性语言的目的

强调“开始,然后,最后,结束”。一开始用很简单的故事“一个男孩买了一个雪糕,然后他正在吃雪糕,最后他吃完了雪糕,故事讲完了”。当他的语言进步后,可用更复杂的故事。可用故事卡片,让他自己排序并讲述。

4开始表达训练

“刀是什么?”示范“是你切东西用的”。

等他有概念后不再提示。问“汽车是

什么?”等

5物品的功能

“你能用刀做什么?”“你能用刀切

东西”

6房间与家具

游戏中有不同房间的画,有不同家

具与设备的卡片,放入不同房间,让他

对真实世界有个认识。

7语言模仿

不同的词语与声音

8为什么/因为

故事中“为什么这只狗在叫?”“因

为它看见那只猫”

9社交问题:

姓名,年龄,家人的姓名,“你住在

哪里”“你多少岁”

10谁,什么,哪里,做什么(继续)

11继续指代词的练习你/我/他/它

老师做跳,写等动作,问“我在做

什么?”要求完整回答“你在做。。。”

同样让儿童做某动作,问“你在做

什么?”要求回答“我在做。。。”

12时间顺序

“在。。之后”“很快”“然后”“以

后”“现在”“在。。之前”。在讲故事与

玩耍中,强调这些作为时间标志的词。

13继续玩“一刻钟”游戏

14复习方位词,颜色,比较

老师给出越来越多的选择,现在用

一种不太正式,不太结构化的方式做,

孩子的书是主要的教学材料,图画卡和

游戏也可以用。

15学习量词

“一辆车”“一碗饭”“一杯水”“一

双鞋”“一盒牛奶”“一棵树”等

16开始一样/不一样,相同/不同的

练习

一开始训练“相同”。将两块一样的,

一块不同的积木放在桌上,说“给我相

同的”提示,表扬并解释“很好,你给

我相同的,它们的颜色相同。”

其他例子:两个勺子,一个叉子/两

个碟子,一个杯子等。

17开始认字母与数字

以1,2,3,A,B,C开始

18开始数字概念的训练

从4个物品中,要求给出1个,2

个,3个

19开始识别多/少

设两组,一组多,一组少,要求“给

我多的/少的”

20回忆过去的事件

让他在另一个房间做一件简单的

事,回到课堂后问他:“你刚刚做了什

么?”示范“我看见了妈妈。”“我找到

了一个皮球”等

21 “有什么不见了?”的游戏

让儿童认三件物品:石头,圈圈,

心形,提示他蒙住眼睛,拿走一件,问

他:“有什么不见了”。示范回答

也可用图画:人脸上有鼻子,嘴巴,

头发等,但只有一只眼睛。

或一张桌子,只有三条腿。问:“什

么不见了?”

22轮到谁了?

轮到你了/轮到我了游戏

23互动练习

老师:我看见一只猫,而且它叫“喵”

儿童:我看见一只小狗,而且它在

喝牛奶。

儿童必须加上信息。开始时示范,

然后只提示“而且。。”

24当掌握“我是”后,进一步到“你

是”

25用故事书与普通的场景讲因果关

“这个女孩为什么吃饭?”“因为她

肚子饿了”

“我们为什么去看医生”“小狗为什

么睡觉”“妈妈为什么去菜市场”等

26在小孩没有灵活性时,试图用不

同的方式讲述同一件事:

“你把手割破了,手上面有一个伤

口,它很疼,我来给它搽点药水。瞧,

我们把伤口包扎好了”

第六疗程(2个月)

1强调指代词的训练

1)我的/你的

2)他的/它的/她的

3)当掌握后将两种材料混合训练

4)轮到你‘我练习

2当叫名字时会应一声“噢”

3当回声(即鹦鹉学舌时,重复他人

话的后几个字)时用言语提示或将手放

在他的嘴唇上,说“不要学舌”

4继续相同/不同的训练

“***与***在什么上相同”“***与

***在什么上不同”

5尽量使用正常的语言,用一些俗语

如“不错,很棒,了不起,盖帽了,没治了,不得了,完蛋了”等

6荒唐的概念

“这幅画有什么很傻?”示范回答,强调“很傻”

7复习方位词/形状

8哪一个不是同类?为什么?

用有系列图画的书:三种食物与一辆汽车,三个人与一个动物等

9开始“怎么,如何”的概念

“这项工作怎么做?”“你怎样玩这个游戏?”“我怎样把它打开?”一有机会就教

10更多象征性的游戏

扮演角色与对白。如消防员灭火,警察与小偷,爸爸为孩子做饭等

扮演一个中性物品,如积木,汽车,飞机,三明治,青蛙,饮料,船等。

强调“假装”这个词以帮助孩子理解。

11继续语言推理与因果的训练

帮助儿童自己讲故事,故事分为三个部分:某个角色到某个地方,看见或做了某件事,然后回家。如“从前有个小男孩,他走到大森林里,看见一条黑狗,他将黑狗带回家去,故事完了”。在每个故事后提问题“谁到森林去了?”“他看见了什么?”“然后怎么样了?”

12继续用数字与字母做学前教育

13从第三者得到信息

房间里有三个人:老师,妈妈,儿

老师:“妈妈早餐吃的是什么?”儿

童:“我不知道”老师:“你问问妈妈”

儿童:“妈妈,你早餐吃的是什么?”。

练习直到他理解,然后泛化到其他问题。

14用故事书,问“什么时候”,继

续强调“为什么”与“怎么办”

老师开始介绍越来越现实的信息,

如每天的时间,季节,节日,城市的名

字等

15 “告诉我关于***”

用图画书,照片或杂志“看图告诉

我这幅画”“告诉我更多”用开放式的问

题来促进对话。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应可

取得长足进展。

16请其他的孩子一起玩

第七疗程(2个月)

1继续画画

2继续讲故事

3强调为什么/因为

4用故事问谁/什么/哪里/怎样/何时/

为什么

5观察式学习,与同龄人同化。

帮助他在与同龄人玩时学会分享与轮

候等待,示范应如何相互交换信息。此

时儿童在以空前的速度同化,治疗变得

更为轻松。几乎不在有训练,但仍强调

目光交流。

6继续扮演角色

7开始定义某些词语

示范“***是什么意思?”。定义要

清楚,简单。当他理解后鼓励他自己提

问题

8继续训练灵活性

从一项活动转到另一项活动,不理

会哭闹反抗,不断地换活动

9动词的语态(表达)

“你正在做什么?”“你做过什么?”

“你打算做什么?”

“你正在做什么?”可在任何活动

中问

“你做过什么?”可在老师带儿童

在另一间房中做了某事,回来再问

“你要去做什么?”是在老师要儿

童去做某事,然后在他要离开时提问。

这些问题较复杂,可先帮助他掌握

如何表达

10创造性游戏用积木,橡皮泥等做

一些物品

11保持话题

在几轮会话中保持对话的同一话

题,带入过去时与将来时,谈不是在现

时发生的事。

12寻找孩子语言中的难点,强调克

13让儿童对老师的活动自发提问题

例如老师:“我要做个东西”提示儿

童问:“做什么东西?”

老师:“噢,糟糕”提示儿童问“怎

么了”“出什么事了”

老师在远处拿本书:“看这个”提示

他走过来问“是什么?”

老师假装写字,跳舞,找东西,教

他问:“你在做什么?”

14不断提醒他在自由游戏中关注大

人,不断强化目光对视。在他叫了你,

做了目光对视,提要求后才满足他的要

求。互相说笑话,互相唱歌等。

15继续提问,如“怎么样”“这个

苹果吃起来怎么样?”“你是怎么做

的?”“你觉得怎么样?”

16继续分类练习

哪些是同类?哪些不同类?哪些是

马戏团里的?学校里的?农场的?商店

的?卧室的?

17猜测游戏

“我正在想一个在水里游,有鳞的东

西,猜猜看,是什么?”

第八疗程(4个月)

1继续观察性学习,与小伙伴玩,

相互对话,提问题技巧的训练。互动游

戏,学习完整的句子结构,让别的孩子

也参与教学。

2学前字母,数字的教学,用点连

线书,迷宫,简单棋类,玩“有什么不

见了”游戏。

3演戏,“告诉我***”,讲故事,画

画。

4鼓励他分享,交换信息或问问题,

轮流玩。

只要老师想出一个对所有孩子读有

趣的节目,可监控,帮助儿童参与并狡

猾意见。其他孩子也成为康复计划中的

训练员。这样的玩法是的玩法是不少的。

关于自闭症的诊断

关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主持人:迟雅老师,听说新的自闭症诊断标准,已经不强调语言了?是这样吗? 迟雅:最新的自闭症诊断标准,是美国精神疾病协会2013年出台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简称为DSM-5标准。DSM-5标准,只强调了两条:一是社交,二是刻板行为。语言不再单列,而是归类到社交当中。 主持人:迟雅老师,今天我们就跟听众聊一聊自闭症的诊断问题吧。迟雅:好的。 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学家利奥·康纳,将唐纳德诊断为自闭症。这是最早的关于自闭症的诊断,他认为:患者具有“情感交流的孤独性障碍”。文章描述了11个病例,高智商却表现出“强烈的孤独倾向”和“执着地坚持千篇一律”。他后来将这种情况命名为“早期婴儿自闭症”。 主持人:这其实这就是关于自闭症的最早的症状标准吧? 迟雅:可以这样理解。美国关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是1952年颁布的。这个标准就是DSM-I。不过DSM-I标准,把康纳教授发现的新病种不叫自闭症,也不叫孤独症,而叫做“儿童精神分裂症”。这种儿童精神分裂症不同于成人的精神分裂症,他们没有妄想,也没有幻觉,不打人毁物,突出的表现就是“孤独”。 1968年出台的DSM-II,仍然称为“儿童精神分裂症”。它将孤独症继

续划分为青春期之前出现的儿童精神分裂症,表现为自闭,不正常和孤僻的行为。标准中进一步解释说:这些孩子发展可能不平衡,不成熟,而且“没有发展出与他们的(冷漠的)妈妈不一样的潜质”。 DSM-II 这一版的标准比较反动。 主持人:迟雅老师,一般都认为一个诊断标准应该是科学的,怎么能用反动来评价它呢? 迟雅:因为它是建立在“冰箱妈妈”这种错误理论基础上的。你看它最后一句话:“没有发展出与他们的(冷漠的)妈妈不一样的潜质”。“冰箱妈妈”理论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妈妈们像冷漠的冰箱,不爱自己的孩子造成的。那时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人们认为许多心理疾病都来自于童年的心理创伤,所以把这些问题都归结为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这些“问题”家庭生育权、养育权都被剥夺了。据记载,仅仅在1933年,美国的加利佛尼亚州有8504家庭被禁止生育,那些被医生诊断为不正常的孩子,命运就更加凄惨,他们都被从父母身边带走,进入封闭的机构里。 主持人:这个“冰箱妈妈”理论是有严重问题。 迟雅:这种“冰箱妈妈”理论竟然在四十多年时间里,影响着人们的认识。 一直到1977年,通过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孤独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因和生物学上的发育差异造成的。“冰箱妈妈”理论被推翻了。1980年,DSM-III颁布,终于将孤独症正式与精神分裂症区分开来。DSM-III-R进一步修订了DSM-III,将幼儿孤独症扩大为孤独症障碍,

DSM-5孤独症诊断标准

DSM--5 A. 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社交与情感的交互性的缺陷,包括,例如,异常的社交行为模式、无法进行正常的你来我往的对话,到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情感、感受偏少,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会交往。 2. 社会交往中非言语的交流行为的缺陷,包括,例如,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之间缺乏协调,到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异常、理解和使用手势的缺陷,再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交流。 3.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包括,例如,难以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调整行为,到难以一起玩假想性游戏、难以交朋友,再到对同龄人没有兴趣。 B. 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的至少两项(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动作、对物体的使用、或说话有刻板或重复的行为(比如:刻板的简单动作,排列玩具或是翻东西,仿说,异常的用词等) 2. 坚持同样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样的做事顺序、或者语言或非语言行为有仪式化的模式(比如:很小的改变就造成极度难受、难以从做一件事过渡到做另一件事、僵化的思维方式、仪式化的打招呼方式、需要每天走同一条路或吃同样的食物) 3. 非常局限的、执着的兴趣,且其强度或专注对象异乎寻常(比如,对不寻常的物品的强烈的依恋或专注、过分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4. 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过低、或对环境中的某些感官刺激有不寻常的兴趣(比如:对疼痛或温度不敏感、排斥某些特定的声音或质地、过度地嗅或触摸物体、对光亮或运动有视觉上的痴迷) C. 这些症状一定是在发育早期就有显示(但是可能直到其社交需求超过了其有限的能力时才完全显示,也可能被后期学习到的技巧所掩盖)。 D. 这些症状带来了在社交、职业、或目前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临床上显著的障碍。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自闭症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自闭症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Fourth Edition)的自闭症诊断标准简介如下: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A、下面(1)、(2)、(3)三个大项中,共符合6小项(或更多)。其中(1)大项中至少占 2 小项,(2)和(3)中至少各占 1 小项: (1)在社会性交互方面存在本质性的缺损,至少表现出下面 4 项中的 2 项: ①在运用多种非语言行为来调控与他人之间的交互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的缺损。这些非语言行为,包括:眼神对视、脸部表情、肢体语言和手势 ②没有发展出和正常儿童发展水平相应的同龄伙伴关系 ③缺少自发地和他人之间寻求分享快乐、兴趣或成就的行为(比如,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会展示给别人看;不会携带;不会指给别人看) ④缺少社会性或情感的交互行为(比如,不会活跃地参加简单的社会性游戏;喜欢独自活动;或者即使活动中涉及他人,也是把他人作为工具或者寻求“机械的”帮助) (2)在交流方面存在本质性的缺损,至少表现为如下 4 项中的 1 项: ①在口语方面存在发展延迟,或者没有语言(同时,不会试图采用其他交流方式来弥补,比如手势或者模仿) ②对于有足够语言能力的个例,不能主动发起或维持与他人的对话 ③存在刻板、重复的语言使用现象,或者存在异常的语言

④缺少和正常孩子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假想性游戏,或者社会装扮性游戏 (3)存在局限性的、重复而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至少表现出如下 2 项: ①沉湎于一种或多种局限的、刻板老套的兴趣中,且在强度和专注程度上都是异乎寻常的 ②明显僵化地遵循某些特定的、没有实际功能意义的常规性行为或仪式性行为 ③存在重复、刻板的肢体怪癖行为(比如,手或手指的拍打、扭曲;复杂的全身肢体动作) ④对物体的部件有持久的沉迷 B、 3岁之前,在如下至少一个领域中表现出发展迟缓或者功能异常: ①社会性交往 ②正常用于社会性交流的语言 ③象征性或想象性游戏 C、这种异常无法更好地用Rett's(雷氏)障碍症或儿童瓦解性障碍症来解释。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的判断标准

美国儿科学会公布了12种最新的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特征,其中语言能力滞后、缺乏人际交流的能力是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那么极有可能患上了孤独症。 一、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非语言性交流行为的应用存在显著损害,例如:眼对眼的对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手势等。 二、5个月左右的孩子还不会笑,对周围事物反应差,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 三、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 四、不能与同龄人交往,难于介入同龄人,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五、对声音没有反应,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 六、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 七、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有一种或几种固定的、重复的、局限的兴趣,其程度和内容均属异常,且不易改变。

八、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 九、交流能力有质的损害,言语完全发育或延迟,而不伴有想用其他方式(例如手势或模仿动作)代偿的尝试。 十、行为、兴趣或活动方面的局限的、重复或刻板,固执地遵循某种特殊的、没有意义的常规或仪式。长期持续的只注重事物的局部。 十一、有一定说话能力者,但却缺乏语言技巧。缺少与其年龄相应的自发的假扮游戏或模仿日常生活的游戏。使用刻板的或重复的语言或特殊的、只有自己听得懂的语言。 十二、不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语言单调,经常说重复语言、刻板语言或自造词句。刻板重复的作态行为,如手指扑动或扭转、复杂的全身动作等。 友情提示 一、请排除舌系带是否过短,如是,请五官科行舌系带截断术。 二、排除听力不佳的问题,因为“十聋九哑”,请五官科医生检查听力为好。 三、排除家庭中方言过多的情况,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对该学谁的话会无所适从。

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

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孤独症认识的加深,又发展出了一些较新的诊断量表,其中较受推崇的当属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精神病学劳德(Lord)教授等人制订的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utism Diag no Stic Interview-Revised, ADI-R,1994)和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 (Autism .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Generic ADOS-G , 2000)。目前这两种量表在欧美等国家已享有孤独症诊断金标准”(Golden Sta ndard)的美誉。而前文介绍的几种量表现已基本只作为筛查工具,一般不再用于诊断目的。但这两种量表在我国还未被广泛使用,尚停留在在临床少量试用研究阶段。 ADI-R是根据ICD-10对孤独症的定义,发展出的针对父母或儿童主要抚养人的一种标准化访谈问卷,约需时90-120分钟。包括三个核心 部分:社会交互作用质的缺陷、语言及交流方面的异常、刻板、局限、重复的兴趣与行为。另外还有涉及孤独症患儿一些特殊能力或天赋的项目(诸如记忆、音乐、绘画、阅读等)。量表评分标准与方法因各个项目而异,一般按0-3四级评分,其中评2或3分表示该项目的异常明确存在,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评1分表示界于有/无该类症状之间,0分为无异常。评测需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生主持,要求父母(或者患儿的主要看护人)就每一个项目向医生提供患儿的具体行为细节,而非仅仅做出有或无的笼统判断。在欧美一些国家,为尽可能保证评测的可靠性,一般要求至少三名专业人员参与评估,各自独立评定后再进行综合判断。

ADOS-G 是一种半结构化的评估工具,其中设置了大量有关社会互动、日常生活的游戏和访谈,包含了一系列标准化、层层递进的活动和材料。通过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对材料的使用,重点对他们的沟通、社会交往、及使用材料时的想象能力加以评估。量表由四个模块组成,每模块需用时35-40分钟。ADOS-G 的一大特点是,可以根据评测对象的语言能力(从无表达性语言到言语流畅)选择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模块。进行每个模块时都详加记录,在活动结束后根据记录做出整体评估。

孤独症 -诊疗指南

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将儿童孤独症纳入精神残疾范畴。为及时发现、规范诊断儿童孤独症,为其治疗和康复赢得时间,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制定了《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并在全国征求了部分医学专家的意见,以使医务人员掌握科学、规范的诊断方法和康复治疗原则,并能指导相关康复机构、学校和家庭对患儿进行正确干预,改善患儿预后,促进患儿康复。 一、概述 (一)概念。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Rett氏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非典型孤独症以及其他未特定性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和非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谱系障碍的趋向,其诊疗和康复原则基本相同。 (二)流行病学。儿童孤独症是一种日益常见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含多重)儿童占 0-6岁儿童总数的1.10‰,约为11.1万人,其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占到36.9%,约为4.1万人。儿童孤独症以男孩多见,其患病率与种族、地域、

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三)病因。儿童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发育性障碍,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病因。环境因素,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 二、临床表现 (一)起病年龄。儿童孤独症起病于3岁前,其中约2/3的患儿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患儿经历了1~2年正常发育后退行性起病。 (二)临床表现。儿童孤独症症状复杂,但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核心症状。 1.社会交往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1)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 (2)幼儿期。患儿仍然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常不理,对主要抚养者常不产生依恋,对陌生人缺少应有的恐惧,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和玩耍的兴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问题。患儿不会通过目光和声音引起他人对其所指事物的注意,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不会寻求安慰,不会对他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关心,常常不会玩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戏。 (3)学龄期。随着年龄增长和病情的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然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他人主动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

(完整word版)DSM-5 诊断标准 孤独症谱系障碍

DSM-5 诊断标准||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299.00 (F84.0) 诊断标准 A. 当前或历史地在多种场景中存在社会交往和社交互动的持续的缺陷,表现如下(举例仅起说明作用,而非详尽的表现,见正文): 1. 社会情感互反性存在缺陷,例如,从社交途径异常和无法正常往复交谈;到缺少兴趣、情绪和感受的分享;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交互动。 2. 用于社交互动的非言语沟通行为存在缺陷,例如,从言语和非言语沟通之间的协调差;到眼神接触和肢体语言反常或理解和运用手势存在缺陷;直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沟通。 3.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存在缺陷,例如,从难以依据不同的社交场景调节行为;到难以参与想象性游戏或交友困难;再到对同龄人缺乏兴趣。 详细说明当前严重程度: 严重程度基于社会交往能力受损和局限重复的行为模式(见表-2)。 B. 当前或历史地表现出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表现为以下至少两项(举例仅起说明作用,而非详尽的表现,见正文): 1. 运动动作、物品使用或说话方式表现的刻板或重复(例如,简单运动刻板定型、排列玩具或翻动物品、模仿言语、措辞怪异)。 2. 坚持单调无变化,僵硬的坚持常规习惯,或方式、言语及非言语行为仪式化(例如,对微小变化极度苦恼、难以过渡转变、思维模式僵硬、问候仪式化、每天必须走相同的路线或吃相同的食物)。 3. 极为局限的、迷恋的兴趣,并且兴趣强度和兴趣点反常(例如,对不寻常的物品强烈的迷恋或专注,过度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4. 对感官输入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或对环境的某些感觉方面有异常的兴趣(例如,对疼痛或温度明显淡漠、对特定的声音或质感反应不适、过多的嗅或触摸某些物体、视觉上对光亮或运动痴迷)。 详细说明当前严重程度: 严重程度基于社会交往能力受损和局限重复的行为模式(见表-2)。 C. 症状必须在发展时期早期出现(但症状有可能直到社交要求超过其受限的社交能力时才会充分显现,或有可能被后期生活中习得的对策掩盖)。 D. 症状在社交、职业的或该功能起作用的其他重要领域中临床上导致显著的功能受损。 E. 这些障碍无法用智力缺陷(智力发育障碍)或全面性发育迟缓更好地解释。智力缺陷和孤独症谱系障碍常并发;若要做出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智力缺陷并发症的诊断,其社会交往水平应低于预期的整体发育水平。 注释:过去由普遍接受的 DSM-IV 诊断为孤独症(Autistic Disorder)、阿斯伯格症(Asperger’s Disorder)或未区别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的,应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具有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但症状不符合孤独症谱系障碍其他标准的,应针对社会(实际)交往障碍(Social (pragmatic) Communication Disorder)进一步评估。 详细说明: 是否具有伴随的智力缺陷 是否具有伴随的语言缺陷 是否与已知的药物或基因状况或环境因素有关 (规范使用说明:使用附加规范确认相关的药物或基因状况。)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是一个具有诊断意义的经标准化了的量表,是由E.Schopler (美国学者,中文译名:斯考普勒)、和于1980年所编制的,评分标准如下:总分低于30分:初步判断为无孤独症;30-60分:有孤独症;其中30-37分:为轻到中度孤独症;37-60分,并至少有5项的评分高于3分:重度孤独症。(本量表总分为60分。) 注:可有1.5、2.5等分数。介于1和2之间的症状评为1.5分,依此类推。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制作出来使用后,又经专家学者们修订了两次。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是目前使用最广的孤独症(自闭症)测试评定量表之一,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信度、效度较好,其不仅能区分孤独症(自闭症)和弱智,而且还能判断孤独症的轻重程度,故有较大的实用性。在临床操作中,医师、心理师及其他专业研究人员等应通过直接观察、与家长访谈、分析已有病历纪录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再作出评定。 一. 人际关系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相符的害羞、自卫及表示不同意或家人诉说的或观察到的一些轻微的害羞、烦躁、困扰,但与同龄孩子相比程度并不严重。 2分轻度异常:缺乏一些眼光接触,不愿意、回避、过分害羞,对检查者反应有轻度缺陷,有时过度依赖父母。

3分中度异常:有时儿童表现出孤独冷漠,引起儿童注意要花费较长时间和较大的努力,极少主动接触他人,常回避人,要使劲打扰他才能得到反应。 4分严重异常:强烈地回避,总是显得孤独冷漠,毫不理会成人所作所为,儿童对检查者很少反应,只有检查者强烈地干扰,才能产生反应。 二. 模仿(词和动作)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相符的模仿 2分轻度异常:大多数时间内能模仿简单的行为,偶尔在督促下或延迟一会能模仿 3分中度异常:部分时间能模仿,但常在检查者极大的要求下才模仿 4分严重异常:很少用语言或运动模仿别人。 三. 情感反应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情境相适应的情感反应(愉快、不愉快)和兴趣,通过面部表情姿势的变化来表达 2分轻度异常:偶尔表现出某种不恰当的情绪类型和程度,有时反应与客观环境或事物毫无联系 3分中度异常:不适当的情感的示意,反应相当受限或过分,或往往与刺激无关 4分严重异常:对环境极少有情绪反应,或反应极不恰当。 四. 躯体运用能力

ICD-10孤独症的诊断标准

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一)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ICD10 F84 弥漫性发育障碍总论 本组障碍的特点是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性质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和重复。个体在各种场合的各种功能活动都具有这种弥漫性质异常的特征,但它们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多数病例的发育异常始于婴幼儿期,除少数例外,均在五岁以内就已明显。常见(但并不总有)某种程度的一般认知损害,但本障碍只以行为相对于智龄(无论有无发育迟滞)的偏离来定义。对本组弥漫性发育障碍的再分类存在某些意见分歧。 本障碍的有些病例可伴有、也许可归因于某些内科情况,其中以婴儿痉挛、先天性风疹、结节性硬化、脑内脂肪沉积病和脆性X染色体异常最为常见。但本障碍的诊断应以行为特征为依据,不管是否伴发内科情况;不过,任何伴发情况都必须单独编码。如存在精神发育迟滞,亦应在F70-F79单独编码。这很重要,因为并非所有的弥漫性发育障碍都表现出精神发育迟滞。 F84.0 童年孤独症 一种弥漫性发育障碍,在3岁以前出现发育异常和/或受损。特异性的功能失常可见于所有以下三方面:社会交往、沟通和局限的重复行为。男孩发病比女孩高3-4倍。 诊断要点 病前常没有毫无疑问的正常发育期,即使有,3岁以前也已出现明显异常相互讲社交总是有性质损害。其表现方式为对社交情绪线索估价不当,对他人的情绪也就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的行为;不能利用社交信号,对社会、情绪和交流行为的整合能力弱;尤其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性应答。交流的性质损害同样普遍存在。表现为不能应用任何已掌握的语言技能;不能在扮演和模仿游戏中正确地充当角色;在交谈中跟不上趟,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思维相对缺乏创造性和幻想性;对他人的语言或非语言性启示缺乏情绪反应;不能运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在口语交谈中同样缺乏手势以强化或加重语气。 本状况还以行为、兴趣和活动的局限、重复与刻板为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五花八门的日常活动;在新添活动、旧有习惯和游戏中都是如此。可依恋某种少见的,通常是不柔软的物体,在童年早期尤其如是。患儿可能坚持履行无意义的特殊常规作为仪式;可能会刻板地专注于日期、路径或时间表;常有刻板动作;常对物品

自闭症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自闭症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Fourth Edition)的自闭症诊断标准简介如下: 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A、下面(1)、(2)、(3)三个大项中,共符合6小项(或更多)。其中(1)大项中至少占 2 小项,(2)和(3)中至少各占 1 小项: (1)在社会性交互方面存在本质性的缺损,至少表现出下面 4 项中的 2 项: a)在运用多种非语言行为来调控与他人之间的交互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的缺损。这些非语言行为,包括:眼神对视、脸部表情、肢体语言和手势 b)没有发展出和正常儿童发展水平相应的同龄伙伴关系 c)缺少自发地和他人之间寻求分享快乐、兴趣或成就的行为(比如,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会展示给别人看;不会携带;不会指给别人看) d)缺少社会性或情感的交互行为(比如,不会活跃地参加简单的社会性游戏;喜欢独自活动;或者即使活动中涉及他人,也是把他人作为工具或者寻求“机械的”帮助) (2)在交流方面存在本质性的缺损,至少表现为如下 4 项中的 1 项: a)在口语方面存在发展延迟,或者没有语言(同时,不会试图采用其他交流方式来弥补,比如手势或者模仿) b)对于有足够语言能力的个例,不能主动发起或维持与他人的对话 c)存在刻板、重复的语言使用现象,或者存在异常的语言 d)缺少和正常孩子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假想性游戏,或者社会装扮性游戏 (3)存在局限性的、重复而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至少表现出如下 2 项: a)沉湎于一种或多种局限的、刻板老套的兴趣中,且在强度和专注程度上都是异乎寻常的 b)明显僵化地遵循某些特定的、没有实际功能意义的常规性行为或仪式性行为 c)存在重复、刻板的肢体怪癖行为(比如,手或手指的拍打、扭曲;复杂的全身肢体动作) d)对物体的部件有持久的沉迷 B、 3岁之前,在如下至少一个领域中表现出发展迟缓或者功能异常: (1)社会性交往 (2)正常用于社会性交流的语言 (3)象征性或想象性游戏 C、这种异常无法更好地用Rett's(雷氏)障碍症或儿童瓦解性障碍症来解释。

孤独症诊断培训培训

第一节孤独症和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 诊断 学习目标: 掌握孤独症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相关常用量表的操作使用。 孤独症又名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婴儿孤独症(infantile autism),在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及日本又常称之为自闭症。根据现代研究将其归类为的广泛性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社交功能障碍、言语障碍以及刻板行为和(或)兴趣为主要特征。约70%的患儿同时伴有精神发育迟滞。 一流行病学资料 国外对本病的认识始于1943年,Kanner最早对孤独症作了描述。据北美、欧洲和亚洲学者的流行病学研究,估计孤独症患病率为0.02%~0.13%。 国内是在1984年由陶国泰首次报道4例儿童孤独症。最近几年各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不一,概率也相差甚远:福建省在10802名14岁以下儿童中,确诊患儿3人,时点患病率0.28‰;天津市和平区2001年6月1日零时作为调查时点,调查全区现住人口中0—6岁儿童5000人,最后确诊为孤独症的患儿5名,时点患病率为1‰。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对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大致每万名儿童2-13人。 男女发病有明显差异,多数报道为(4~5):1,我国报道为(6.5~9):1。近有证据表明本病对女孩的影响较为严重,且有认知障碍家族史者也较多。性别差异在正常IQ的孤独症中最为明显。但是,在极重度智力低下的孤独症患者中,男女比例相近。 二致病因素 本病的病因至今不明,国外不少学者从家庭特征、社会心理、生理解剖、生物化学、遗传等诸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均无肯定结果。目前对该病病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 1、社会心理因素 儿童发育和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言语、社会技能的获得和发展。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不和、分居、离异,以及教养方式不当,如过分保护、溺爱、惩罚及母爱剥夺等,都会使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使孤独症患儿的沟通与交往障碍更加突出,预后亦受到影响。 早先认为孤独症患儿的父母享受高等教育者多,经济条件较好,从事科技、行政、工商企业、教师等方面的职业,但此说尚无足够证据。现代研究认为这可能与父母知识水平较高、经济条件好者能较早识别患儿的问题并能及时求医有关。 2、生物学因素 本症儿童脑电图异常者亦较多,据报道,异常率为10%~83%,大多数表现为广泛性异常,表现为慢波增多,无特殊性。舒明跃(2001)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存在局部脑血流灌注和(或)细胞功能障碍,主要集中在额叶、颞叶的皮质,以左侧额叶最为常见。它们在临床上表现出的认知、言语和情感障碍在大体解剖的功能定位上是一致的,其病理意义及诊疗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3、生化因素 5-羟色胺系统异常是解释儿童孤独症病因的主要神经生化假说之一。过去不少研究一致提出约1/3孤独症患者有高5-HT血症。但有些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儿也存在这种现象,故缺乏特异性。 4、遗传因素。 有研究发现,患者家中孤独症患者较一般家庭中多。有人证实,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高于双卵孪生子,说明部分患儿有遗传倾向,但也有同病率均较低的报告,因此遗传学根据也不充分。 5围产期因素 在围产期内,胎儿宫内窒息、婴儿出生窒息和新生儿在出生7天内出现一些疾病都有可能造成儿童智力残疾。另外,在婴儿出生时,由于孕妇难产、婴儿受到脐带影响缺氧缺血,也可能造成儿童今后的智力问题。而新生儿刚出生的几天里患了脑膜炎等其他脑部疾病,或者是营养性疾病,也都有可能造成智力残疾。 此外,还有报道产妇异常分娩及儿童的父母一方有精神病史,会增加儿童患孤独症的发病风险。孕育不足35周出生的早产儿,且出生时体重很轻,属于臀位分娩(即胎儿臀部先娩出)。

调查自闭症儿童的个训诊断报告

调查自闭症儿童的个训诊断报告 篇一:关于自闭症儿童的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自闭症儿童的调查报告 前言: 参与者:10电子班全体 主题:自闭症儿童 时间: 地点:常州市武进区蓝精灵儿童康复中心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闭症的认识 临床上首次描述自闭症是在20世纪40年代。1943年,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自闭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最初,Kanner报道的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在20世纪40~60年代,又有数人描述了与Kanner报道相

似的病例,并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当时的国际及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这类患者归入“儿童分裂样反应”类别中。对于自闭症的病因学,当时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自闭症的发生。Kanner将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无情的人,这一观点在当时似乎很少有异议。 20世纪60~70年代,Rutter的研究指出,自闭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则更为合情合理。由此,逐渐把自闭症看作为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在此时期,Lotter 发表了新的自闭症诊断标准,强调把社会交互作用、言语与交流和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标准,并舍弃了Kanner 诊断标准中关于“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两项。以后,在Lotter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在所普遍接受的“自闭症发病率4~5/万”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关于自闭症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人们开始抛弃所谓“父母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从生物学领域探索自闭症的病因,并在临床症状的 识别和临床诊断方面将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彻底分开。Kolvin的研究表明,自闭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碍,尤其是成

卫生部办公厅《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 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规范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使儿童孤独症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的康复治疗,我部制定了《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autism)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将儿童孤独症纳入精神残疾范畴。为及时发现、规范诊断儿童孤独症,为其治疗和康复赢得时间,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制定了《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并在全国征求了部分医学专家的意见,以使医务人员掌握科学、规范的诊断方法和康复治疗原则,并能指导相关康复机构、学校和家庭对患儿进行正确干预,改善患儿预后,促进患儿康复。 一、概述 (一)概念。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Rett氏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非典型孤独症以及其他未特定性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和非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谱系障碍的趋向,其诊疗和康复原则基本相同。 (二)流行病学。儿童孤独症是一种日益常见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含多重)儿童占0-6岁儿童总数的1.10‰,约为11.1万人,其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

孤独症有明确的医学界定

孤独症有明确的医学界定,也称自闭症,又称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自闭症者“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目录 1 简介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1~4:1,女孩症状一般较男孩严重。 临床上首次描述孤独症是在20世纪40年代。1943年,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最初,Kanner报道的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在20世纪40~60年代,又有数人描述了与Kanner报道相似的病例,并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当时的国际及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这类患者归入“儿童分裂样反应”类别中。对于孤独症的病因学,当时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孤独症的发生。Kanner将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无情的人,这一观点在当时似乎很少有异议。 2 历史发展 2.1 首例病例 1943年,来自美国密西西比州费雷斯特的一个名叫唐纳德的10岁孩子被确诊患有自闭症,他被称为“第一病例”,简称“Donald T”。当年的一篇文章首先提到他,宣布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疾病”,“一种复杂的神经紊乱症”(如今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简称ASD)。 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

自闭症最新诊断标准

2013年5月,美国精神疾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发布了国际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之一的DSM最新版本:DSM-5。 新版本中,原先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改称“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被列为神经发育障碍(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这一大类别中的一种,其诊断标准较DSM之前的版本有所不同,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DSM-5规定,诊断自闭症谱系障碍需满足以下A至E的五个标准,其中A和B阐明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A. 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社交与情感的交互性的缺陷。包括,例如,异常的社交行为模式、无法进行正常的你来我往的对话,到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情感,感受偏少,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会交往。 2. 社会交往中非言语的交流行为的缺陷。包括,例如,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之间缺乏协调,到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异常,理解和使用手势的缺陷,再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交流。 3.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包括,例如,难以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调整行为,到难以一起玩假想性游戏,难以交朋友,再到对同龄人没有兴趣。 B. 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的至少两项(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动作、对物体的使用、或说话有刻板或重复的行为(比如:刻板的简单动作,排列玩具或是翻东西,仿说,异常的用词等) 2. 坚持同样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样的做事顺序,或者语言或非语言行为有仪式化的模式(比如:很小的改变就造成极度难受,难以从做一件事过渡到做另一件事,僵化的思维方式,仪式化的打招呼方式,需要每天走同一条路或吃同样的食物) 3. 非常局限的、执着的兴趣,且其强度或专注对象异乎寻常(比如,对不寻常的物品的强烈的依恋或专注、过分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4. 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过低、或对环境中的某些感官刺激有不寻常的兴趣(比如:对疼痛或温度不敏感、排斥某些特定的声音或质地、过度地嗅或触摸物体、对光亮或运动有视觉上的痴迷) C. 这些症状一定是在发育早期就有显示(但是可能直到其社交需求超过了其有限的能力时才完全显示,也可能被后期学习到的技巧所掩盖)。 D. 这些症状带来了在社交、职业、或目前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临床上显著的障碍。 E. 这些症状不能用智力发育缺陷或整体发育迟缓(globe developmental delay)更好地解释。智力缺陷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疾病常常并发,只有当其社会交流水平低于其整体发育水平时,才同时给出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和智力缺陷两个诊断。 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做了新的分级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 导语 2013年5月,美国精神疾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发布了国际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之一最新版本的DSM-5。新版本中,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被列为神经发育障碍(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这一大类别中的一种,其诊断标准较DSM 之前的版本有所不同,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DSM-5规定,诊断自闭症谱系障碍需满足以下A至E的五个标准,其中A和B阐明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 A. 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社交与情感的交互性的缺陷,包括,例如,异常的社交行为模式、无法进行正常的你来我往的对话,到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情感、感受偏少,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会交往。 2. 社会交往中非言语的交流行为的缺陷,包括,例如,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之间缺乏协调,到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异常、理解和使用手势的缺陷,再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交流。 3.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包括,例如,难以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调整行为,到难以一起玩假想性游戏、难以交朋友,再到对同龄人没有兴趣。 B. 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的至少两项(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动作、对物体的使用、或说话有刻板或重复的行为(比如:刻板的简单动作,排列玩具或是翻东西,仿说,异常的用词等) 2. 坚持同样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样的做事顺序、或者语言或非语言行为有仪式化的模式(比如:很小的改变就造成极度难受、难以从做一件事过渡到做另一件事、僵化的思维方式、仪式化的打招呼方式、需要每天走同一条路或吃同样的食物) 3. 非常局限的、执着的兴趣,且其强度或专注对象异乎寻常(比如,对不寻常的物品的强烈的依恋或专注、过分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4. 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过低、或对环境中的某些感官刺激有不寻常的兴趣(比如:对疼痛或温度不敏感、排斥某些特定的声音或质地、过度地嗅或触摸物体、对光亮或运动有视觉上的痴迷) C. 这些症状一定是在发育早期就有显示(但是可能直到其社交需求超过了其有限的能力时才完全显示,也可能被后期学习到的技巧所掩盖)。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的判断标准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的判断标准 美国儿科学会公布了12种最新的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特征,其中语言能力滞后、缺乏人际交流的能力是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那么极有可能患上了孤独症。 一、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非语言性交流行为的应用存在显著损害,例如:眼对眼的对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手势等。 二、5个月左右的孩子还不会笑,对周围事物反应差,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 三、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 四、不能与同龄人交往,难于介入同龄人,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五、对声音没有反应,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 六、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 七、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有一种或几种固定的、重复的、局限的兴趣,其程度和内容均属异常,且不易改变。

八、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 九、交流能力有质的损害,言语完全发育或延迟,而不伴有想用其他方式(例如手势或模仿动作)代偿的尝试。 十、行为、兴趣或活动方面的局限的、重复或刻板,固执地遵循某种特殊的、没有意义的常规或仪式。长期持续的只注重事物的局部。 十一、有一定说话能力者,但却缺乏语言技巧。缺少与其年龄相应的自发的假扮游戏或模仿日常生活的游戏。使用刻板的或重复的语言或特殊的、只有自己听得懂的语言。 十二、不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语言单调,经常说重复语言、刻板语言或自造词句。刻板重复的作态行为,如手指扑动或扭转、复杂的全身动作等。 友情提示 一、请排除舌系带是否过短,如是,请五官科行舌系带截断术。 二、排除听力不佳的问题,因为“十聋九哑”,请五官科医生检查听力为好。 三、排除家庭中方言过多的情况,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对该学谁的话会无所适从。

孤独症诊断标准

孤独症诊断标准 1.在以下(1)、(2)、(3)三个项目中符合6条,其中在(1)项符合至少2条,在(2)和(3)项中至少符合1条。 (1)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损,表现为下列中的至少两条:1)在诸如目光对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社交姿势等多种非语言交流行为方面存在显著缺损。 2)不能建立适合其年龄水平的的伙伴关系。 3)缺乏自发性地寻求与他人共享快乐、兴趣和成就的表现,例如不会向他人显示、携带或指向感兴趣的物品。 4)与人的社会或感情交往缺乏,例如不会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喜欢独自嬉玩。 (2)在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表现为以下至少1条: 1)口头语言发育延迟或完全缺乏,且并没有用其他交流形式例如身体姿势和哑语来代替的企图。 2)在拥有充分语言能力的患者表现为缺乏主动发起或维持与他人对话的能力。 3)语言刻板和重复或古怪语言。 4)缺乏适合其年龄水平的装扮性游戏或模仿性游戏。 (3)行为方式、兴趣和活动内容狭隘、重复和刻板,表现为以下至少1条: 1)沉湎于一种或多种狭隘和刻板的兴趣中,在兴趣的强度或注

意集中程度上是异常的。 2)固执地执行某些特别的无意义的常规行为或仪式行为。 3)刻板重复的装相行为,例如手的挥动、手指扑动或复杂的全身动作。 4)持久地沉湎于物体的部件。 2.在以下三个方面至少有一方面的功能发育迟滞或异常,而且起病在三岁以前。 (1)社会交往 (2)社交语言的运用 (3)象征性或想象性游戏 3.无法用Rett障碍或儿童瓦解性精神病解释。 孤独症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尤其在两岁以前,其原因包括:患儿的表现在两岁以前可能尚不明显;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行为异常和语言落后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好转;非儿童精神专业的医务人员对本病认识不足。因此对于婴幼儿行为异常和语言落后者,家长和儿童保健人员可以使用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 (Checklistfor Autism inToddlers,CHAT)进行筛查,对可疑患儿应该转介到有关专业机构进一步确诊。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