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上课后题解答

八上课后题解答

八上课后题解答
八上课后题解答

藤野先生鲁迅

1.在鲁迅的人生中,有几位老师令他终身难忘,其中包括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和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藤野先生。

2.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充分体现了鲁迅作品语言简洁、幽默,富于感情色彩,耐人寻味的特点。鲁迅的作品还有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多部。

3.解释加点词语意思。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2)实在标致

..极了。

漂亮,反语,用来讽刺。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3)问问精通时事

..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讽刺的说法。指无聊的事。

(4)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

为讲课而编写的材料。指讲课的内容。

(5)在校已经一年,掌故

..颇为熟悉的了。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6)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

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指考试不及格。

(7)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

....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有讽刺意味。

(8)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

....”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4.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离开东京之缘由、途径日暮里水户、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惜别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

5.藤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塑造人物?

治学严谨、生活简朴、严格负责、热情诚恳、认真求实、没有民族偏见。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白描手法。

6.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7.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与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1)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本文看似散乱,但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歌颂与怀念藤野先生这一中心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充分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本文的另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情感,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8.鲁迅为什么会弃医从文?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

鲁迅原是为寻求救国道路到日本学医的。但他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因此,他想提倡文艺运动,改变国民的精神。

鲁迅的选择告诉我们,一个有志青年所做的人生选择,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要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考虑。

9.“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鲁迅决定弃医从文,救治国人麻木不仁的灵魂,唤醒民众。从鲁迅的角度说说,他想到了哪些问题?

(1)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2)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

10.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B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1)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A但到傍晚,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熟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2)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咚咚”改为“咚咚咚”更加形象地烘托出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A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B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增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1.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

(1)在贫苦的家境中: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2)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母亲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父母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

表现出母亲勤劳吃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

2.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作者反复写“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

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和激励,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

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

3.“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议论。母亲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代表,劳动人民虽然平凡,但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已经并正在创造中国的文明。

4.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这样地”指上文所写的每天繁重的劳动。“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敬重又心疼。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极欲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5.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找出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1)人物形象

朱德母亲:勤劳吃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反抗压迫、深明大义,同情革命、支持革命,有朴素的阶级意识等。

邹韬奋母亲:善良、有同情心,对子女无比慈爱、督促子女学习,具有奉献精神又早逝。

老舍母亲:勤劳俭朴、善良真诚、宽厚隐忍、坚韧刚强。

(2)写作手法

朱德:抓住人物本质特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通过议论深化主题。

邹韬奋:截取自己记忆中最典型的几段经历来写母亲。

老舍: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来刻画母亲形象。多出运用描写,尤其是白描的写作手法,也有不少对细节的特写。

(3)语言风格

朱德: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情。

邹韬奋:语言质朴,直白坦诚,褒贬分明。

老舍:口语和书面语结合,流畅朴素,凝练含蓄,富有表现力。

我的母亲邹韬奋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

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的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然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老舍《我的母亲》见自读课本P27。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翻译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住了天空挡住了太阳。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5)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6)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7)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激流,绿色的水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8)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9)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的趣味。

(10)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在秋天,每当到了天刚放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清凉,山涧肃杀。

(11)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

(1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解释加点词语

略无..阙处 完全没有 略无阙.

处 通“缺”,空隙、缺口 自非亭午夜分....

正午 半夜 不见曦.

月 日光,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

陵 冲上、漫上 至于夏水襄陵.山陵 沿.

溯阻绝 顺流而下 沿溯.

阻绝 逆流而上 虽乘奔.

御风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

也 快 则素湍.

绿潭 急流 回清..

倒影 回旋的清波 飞漱.

其间冲荡 清荣.峻茂茂盛 良

多趣味 甚、很 林寒涧肃.

肃杀、凄寒 属.引凄异 连接 属引.凄异 延长 属引凄异..凄惨悲凉 空谷传响.回声 哀转..久绝声音悲哀婉转 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自.以为大有所益自己 沿溯阻绝. 隔断 绝.多生怪柏 极 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则素.湍绿潭白色 可以调素.

琴不加装饰

夏水,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5.本文句式整齐,声韵和谐。四时特征鲜明,夏天的动人心魄,春冬的沉静优美,秋天的肃杀凄清,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写景极善突出景物特征,如“隐天蔽日”的“隐”“蔽”写出群山连绵、高峰入云、遮天蔽日的情形;用“素”形容湍急的水流,符合春天江水的特点;用“绿”形容潭水,既写出潭水之深,又写出潭水之静;写高山用“绝”,写出山之陡峭;“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用“哀转久绝”写空谷传来的猿鸣,符合生活实际,又撼人心魄。

6.《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课外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

孟门山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磴。”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是为河之巨阸,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濬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河水南面经过北屈县旧城西,西面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面四十里,是河南孟门山。《山海经》记载:孟门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黄沙土和涅石。《淮南子》记载:龙门未开辟,吕梁未凿出,河水从孟门之上流出,慢慢地溢出,逆流而上,没有丘陵、高阜阻挡,称之为洪水。大禹疏通河道,称之为孟门。所以《穆天子传》记载:北登孟门,是九河的斜坡。

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拒马河

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

巨马水向东流,有郦亭沟水注入。郦亭沟水上口在逎县东边,承接督亢沟水,向东南流,经紫渊东面。我的六世祖是乐浪郡的太守,从涿郡的先贤乡迁居到这里,于是就住在水南,西面环绕着巨马大河,东面分列着这沟水,支流贯通,缠绕田园,不仅有丰富的农产品和水产品令人怀恋,实在也是遨游嬉娱的佳境。这支水东南流,又名为郦亭沟。

黄牛滩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迭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

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区别十分明显;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东西。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西陵峡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⑦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迭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江水又东流,经过西陵峡。《宜都记》说:从黄牛滩往东进入西陵境内,到峡口的百里左右航程中,山水环绕曲折。两岸高山峻岭层层叠叠,不到正午或夜半,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岩石色彩缤纷,形状常常很像某种事物。树高林密,经冬常绿不凋。猿鸣声极其清越,山谷里回声荡漾,久久不绝。所谓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听人们说,峡中水流险急,书中的记载和口头的传闻,都是讲述身临险境时的可怕情景,以此来相告诫,却没有人谈到这里山水之美的。待到我亲身踏上这片土地,一到这里就满怀欣喜,这才相信耳闻总不如亲见了。那层叠的崖壁、秀丽的峰峦,奇形怪状,姿态万千,实在难以用笔墨形容;林木参差,郁郁葱葱,高与云霞相接,仰观山色,俯视倒影,愈看愈感美妙,流连游赏了两天,不觉乐而忘返;平生亲眼所见的景物,没有像这样壮丽的了。我一边为自己能一睹这样的奇观而高兴,一边又想,山水如果有灵,那么千秋万代之中能够得到一个知己,也该感到惊喜了!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7)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

(8)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解释词语

古来共.谈共同高峰入.云耸入清流见.底看见五色交.辉交相四时俱.备都晓雾将歇.消散晓雾将.歇将要猿鸟乱.鸣纷乱

夕日欲颓.坠落

夕日欲.颓将要

沉鳞

..竞跃水中潜游的鱼

沉鳞竞.跃争相,争着

实是欲界之仙都

.....指人间仙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指欣赏、领悟

3.作者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含义:(1)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2)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3)“我”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翻译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在其中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解释加点词

月色入户.门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相与

..共同,一起;院子里..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罢了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填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2.解释加点词语

天山共色

..同样的颜色从.流飘荡跟、随一百许.里表示约数

水皆缥碧

..青白色

皆生寒树

..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负.势竞上凭借

互相轩邈

..向高处远处伸展

泉水激.石冲击,撞击

泠泠

..作响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嘤嘤

..成韵鸟鸣声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指蝉鸣鸢飞戾.天者至、到达

望峰息心

..指平息名利之心经纶

..世务者筹划、治理

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横柯

..上蔽横斜的树枝

疏条交映

..互相掩映

任意东西

..向东或向西,名作动负势竞上.向上,名作动

横柯上.蔽在上,名作状

以为顺流下.矣向下,名作动

3.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这一段山水,山奇水异。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4.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又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美丽的自然景物往往有心灵净化的作用,面对这样的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5.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学者钱锺书认为其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阅读课文以外的两书,进一步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

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用茅草盖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所需的东西,在这里都已具备。仁人智者喜欢山水,难道只是句空话吗?

与施从事书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崖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萝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故鄣县向东三十五里,有一座青山,悬崖陡峭高峻,山峰直插天际。青翠的山峦层层叠叠,青色的山崖千折百回。归巢的鸟儿争相飞来,饮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秋天则露水结成霜花覆盖,春天则藤萝铺满小径。“风雨交加,天色昏暗,只有雄鸡还在啼叫不止。”欣赏这样的景致,确实会可以消除疲劳,保养身体,内心领会,抒发赞美之情。

唐诗五首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中间两联写景,描写会了诗人薄暮时分在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首联“徙倚“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日里原野分明可见汉阳树,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故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前两联都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神工。颔联先写黄鹤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河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化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是象征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景。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

活在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就会捕捉到的。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从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向更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钱塘湖春行》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时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初春,乍暖还寒时候,由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雾可知。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仲春,由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可知。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暮春,由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可知。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仲春,由山中杏花、桃花盛开可知。

5.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一联,计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一般说来,律诗颔联、颈联对仗,要求句式相同、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练习题 (一)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见曦.月()(2)沿溯.阻绝()(3)乘奔.御风()(4)属.引凄异()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意思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春冬之时 A.渔人甚异之 B.无丝竹之乱耳 C.水陆草木之花 D.石青糁之 4.文章从山、水两个方面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 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文章描绘秋天的三峡时,重点描写了猿鸣,有什么作用? (二)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 (3)晓雾将歇.()(4)古来共谈.()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怀民亦未寝.()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苏轼为什么说自己和张怀民是“闲人”?谈谈你的理解。 (四)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t h g r o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答案 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 品德 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 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有仙则名 名:出名(或:著名) (2)惟吾德馨 德馨:品德高尚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水 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 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水陆草木之花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石青糁之 D 、何怒之有 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 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 骈 句。 2、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 颂的应该是 莲 花,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是品德高尚的人;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3、选文第1节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4、翻译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反思 时光飞逝,一转眼一个学期又过去了。本人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学校同事的支持下,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一学期中,面对全新的教材,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回顾一学期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缺点和不足更是不容回避的,现反思如下: 一、努力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一切为教学服务。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在教学中不断加强与其他语文老师的交流,认真研读他们的教案、教学心得。经常抽空去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并认真、详细地做好听课记录。对于学校的优秀语文教师,本人更是悉心向其请教,以尽快熟悉语文的教学。平时,本人还大量查阅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将一些优秀的与本地区情况相近的论文摘录下来做为教学备用资料。对于语文科组的各项活动,本人都认真积极地参与,并做好记录、整理。在上每节课之前,本人尽可能从网上、报纸、书籍上搜集相关的资料,结合本校学生情况,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常邀请一些语文教师来听课,课后虚心地接受他们的点评,同时也将这些意见记录下来,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同时,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反应在课后写好教学反思,总结每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方便今后的教学。 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八年级是初中的一个过渡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专项训练 班级姓名学号 《三峡》 1、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良.多趣味(真,实在) C.林寒涧肃.(严肃) D.或.王命急宣(或者) 4、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语段专题训练

八(上)(一)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见曦.月()(2)沿溯.阻绝() (3)乘奔.御风()(4)属.引凄异()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意思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春冬之时 A.渔人甚异之 B.无丝竹之乱耳 C.水陆草木之花 D.石青糁之 4.文章从山、水两个方面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 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文章描绘秋天的三峡时,重点描写了猿鸣,有什么作用? (二)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 (3)晓雾将歇.()(4)古来共谈.()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8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名: (2)惟吾德馨德馨: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4.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5.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三. 峡(郦道元) (9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学生学习情况: 本期继续担任八年级语文教学任务.通过这学期的教学,从整体来看,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得到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本学期教学主要回顾 本学期本人在教学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①细研教材、潜心备课.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新课导入新颖,注意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③加强课外阅读、写作和习字训练.我规定学生每周都要阅读两篇课外文章并写两篇作文.课外文章的阅读要适合初中生,写作训练是每周日一次,其中一篇写所读文章的读后感,另一篇以本周内所闻、所见、所经历的事为主,也可以写些自己的感受等,组织学生参加作文比赛和书信比赛.同时,班里也有不少学生卷面书写不认真,为了提高他们书写能力,我规定他们每天必须练字.经过这么长时间训练,他们进步还真不小. ④作业设置合理、批改及时. 三、本学期教学主要措施与经验 (一)本学期我教学的主要措施: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教学中,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初中文言文试卷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试卷一、解释加点词(20分) 1、老翁逾墙走() 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 4.便扶向路() 5、计其长曾不盈寸() 6、阡陌交通() 7、男有分,女有归() 8、是谓大同() 9、浑欲不胜簪() 10、是日更定矣 答案解析:一1、逃走2、顺着、就着3 、赠4、从前的、旧的5、满6、交错相通7、职业、职守8、这9、简直10、这 二、用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0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解析: 二、1、中间相距了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水流)快。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因此大门就不用关了,这就称为理想社会。 4、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 5、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三、默写古诗文(10分) (1)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 (2)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望岳》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3)《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4)《石壕吏》中官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苦形成鲜明对比的诗句是:(5)晴川历历汉阳树?烟波江上使人愁。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训练题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训练题 1、三峡 郦道元 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毫无)阙(同“缺”,缺口)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太阳)月。 至于夏水襄(水升到高处)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或(有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认为)疾(快)也。 春冬之时,则素(白色的)湍绿潭,回清(回旋的清波)倒影。绝巘(极高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激流冲荡)其间。清(水清)荣(茂盛)峻(山高)茂(草茂),良(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下霜)旦,林寒涧肃(肃杀,凄寒),常有高猿长啸,属(连接)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断,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二、文学常识填空。 《三峡》选自《水经注》,是北魏(朝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 三、解释下列重点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各种景物。四、简答。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2.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3.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3分)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的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均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时(四季)俱备。晓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实(确实,实在)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二、文学常识填空。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5篇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5篇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在这一个学年的教学过程中,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不过我觉得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课堂上要不断的创新,不然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所以我想是到了要及时充电、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片新天地。四、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

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六、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本学期教完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后,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让我确实感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培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题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集 1、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⑵。(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人琴俱亡练习集 2.本文选自,作者是南朝文学家。(2分) 3.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6分) ①王子猷、子敬俱病笃.(笃:)②语时了.不悲(了:) ③便索舆.来奔丧(舆:)④子敬素.好琴(素:) ⑤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径:)⑥弦既不调.(调:) 4.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3分) 5.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3分) 6.下面对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善于运用简洁含蓄,精炼传神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 B.一些字词的运用准确而恰当,隽永凝练,生动地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感情。 C.文中一个“掷”字就把子猷对子敬的哀痛表现到了极点。 D.文章语言形象生动,把子猷的神情、外貌、动作、语言都描绘得细腻而真实。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人们常以“人琴俱亡”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B.王子猷了不悲是因为他认为生死乃自然之理。 C.王子猷在子敬去世之后不哭,是因为他悲伤到了极点,而不能发泄出来。 D.在王子猷看来,子敬的琴与子敬是密不可分的,子敬去世了,琴也是无意义了。 8.人们常用“人琴俱亡”这个成语比喻什么?(2分) 9.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①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又想表现什么主题? ②子猷与子敬是兄弟,为什么子敬去世了,子猷“了不悲”呢? 10.“便索舆来奔丧”一句的主语是,当时他自己的情况是(用原文

最新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练习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练习 (一)阅读《人琴俱亡》,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A.此已丧矣便索舆来奔丧 B.楚王闻之何以都不闻消息 C.子敬素好琴取子敬琴弹 D .何以都不闻消息都不哭 E.对曰:“齐人也,坐盗。”便径入坐灵床上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绝”解释相同的是()(2分) A.赶尽杀绝B.悲痛欲绝C.绝无此意D.美妙绝伦 3.下而哪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 A寡人反取病焉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B 而子敬先亡亡羊补牢 C王曰,何坐便径入坐灵床上 D 弦既不调既薨,家人发箧视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同学认为文章 开头写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对此, 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6.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哪些因素可能使弦“不调”?“不调”说明了什 么? (2分) 7.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二)阅读《晏子使楚》,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8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 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4.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5.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 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三、三峡(郦道元) (9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良. 多趣味(2) 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18.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分) 19.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 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导游词: 三 峡大坝新姿

初二语文教学反思

初二语文教学反思 初二语文教学反思两篇 篇一:初二语文教学反思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上课时我充分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如上课时的小组内质疑解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让集体来解决;小组合作,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 另外,在课堂上本人也特别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差,比如说常写错别字,写文章病句多,表达不清晰等等。本学期本人注重了这方面的训练。训练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再如对生字的教学方法多样,有比较法,有重点突破法,有归类法等等。总之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记住易错的字。在整个过程中都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研究。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几点问题值得反思: 一、朗读指导不到位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缺乏朗读指导,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在平时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没有朗读指导的设计。通过这学期的教学后,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

1、缺乏朗读技巧的指点。课文朗读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朗读体会 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应 该要有朗读技巧运用的问题,比如说重音的处理等。学生对重音的 处理也是五花八门。而我平时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默认了学生各 种各样的处理方式。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势必得不到提高。 2、缺乏示范后的及时指导。在朗读过程中,老师的示范应该可 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课堂上本人经常只顾范读,而忽视对学 生学生范读后的及时指导,自然收效甚微了。 二、写作指导不够 作文是用文字或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创造力良好个性 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用新方式表达新思想。它要求老师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 的思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内容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 实证明,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 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 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要注意及时小结,及时反思,及时校正,在“小结——反思——校正”的良性循环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 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篇二:初二语文教学反思 上学期我担任了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刚结束的九年级教学相比,八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我好好反思。我们都知道 八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 从八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 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文言文课内阅读篇 (一)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1—7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于鱼碎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尤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段中加横线的词。 2.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4.文章的主旨句是哪句? 5.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6.翻译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 7、关于本文抒发的思想感情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B.流露了作者否定仕宦生活的心情。 C.作者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有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D.作者为了功名利禄极力攀高,只因太累,寄情山水以放松身心。 (一)阅读《与朱元思书》答案 风烟俱(全)净,天山共色。从(随着)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青白色),千丈见底,游于鱼碎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高)邈(远),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筹划)事物者,窥谷忘反(同返,返回)。横柯(树木的枝干)上蔽,在昼尤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段中加横线的词。 2.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清、深、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高、多、寒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019秋部编)八年级上课内文言文阅读(一)

(2019秋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课内文言文阅读(一)《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 (一)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中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二、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写出了三峡春冬季节的景物特点。 B、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C、文章描写三峡壮丽景色,写出了三峡独特美,表达了作者的欣赏之情。 D、本文语音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很有节奏感,表现力强。 四、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峻,中间狭窄,绵延长远。 B.第二段写夏季三峡水势之大,并且运用比较的手法,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和前面对山势的描写形成对照。 C.第三段写了三峡在水势较小的季节,仍然充满活力。全段运用动态描写的方法,尤其出了对“怪柏”顽强生命力的褒扬。 D.最后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既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又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五.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文章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等。 C、第三段中“清荣峻茂”四字状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高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七、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三峡的山的特征,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水的特点,布局自然。 B.文章第三段以“春冬之时”领起,时易则景异,先扬后抑,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乙】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 ..夜分()(2)虽.乘奔御风() (3)良.多趣味()(4)属.引凄异()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其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C.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 D.哀转.久绝蝉则千转.不穷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湖心亭看雪 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 dàng ):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白:酒杯。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互相轩邈 ..()(2)窥.谷忘反() (2)上下一.白()(4)及.下船()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填空和简答。 (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了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