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
一、天文地理
二十八星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jī)、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九州: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
青州(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兖(yǎn)州(山东省济宁市)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荆州(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扬州(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四方:东、南、西、北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远离中原的地方。)
4、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5、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6、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7、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8、河北、河南: 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10、江左:即长江以东。
11、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1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13、五湖洞庭湖,鄱(pó)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
14、古今地名
北京大都开封东京、汴京镇江京口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杭州临安
苏州姑苏绍兴会稽西安长安
沈阳奉天天津直沽
二、纪年纪时
纪年:(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纪月孟仲季朔望晦
三人名字号
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
(2)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
有几项边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
(3)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不肖、愚、鄙人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
(4)敬称。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四、礼仪制度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孩提:2~3岁的儿童总角:幼年儿童豆蔻年华:13岁女子及笄:15岁女子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耆:60岁古稀:70岁耋:70~80岁耄:80~90岁期颐:100岁
2.避讳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敢:冒犯、冒昧地。蒙:承蒙。请:请允许我、请让我。枉驾:有劳大驾。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官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地方官职:
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科举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拜:授给官职。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废:罢免或废黜。
斥:屏弃不用。去:去职,被调离。
授:封给官职。擢:提拔、选拔。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进:推荐、进朝做官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三公: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
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
《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
“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吕氏春秋》
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古诗文集命名例谈
中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很多古代诗文集,这些诗文集的命名的方式有:
姓子式:《孟子》、《孙子》、《列子》)
姓名式:《岑参集》、《陆游集》
表字式:《李太白全集》
别号式:《白香山诗集》、《东坡全集》
封号式古时君王常给臣子封号,封号也能作为集名。如明代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其作品集为《诚意伯文集》。北宋王安石,封荆国公,其作品集有《王荆公诗笺注》。
谥号式:“谥号”也可以命名诗文集,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死后加谥“文正公”,他的作品集命名为《范文正公集》;欧阳修谥号“文忠”,其作品集为《欧阳文忠公文集》。
官爵式:西汉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世称太史公,其《史记》又称《太史公书》;
唐代诗人杜甫,曾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也称杜工部,其作品亦名《杜工部集》;
明初文学家宋濂,曾官翰林学士承旨,其作品集有《宋学士文集》。
籍贯式:古代以籍贯称人表尊敬或表自谦雅趣,并常以此作为集名。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河东解县人,也称柳河东,其作品集名为《柳河东集》;宋代散文家王安石,抚州临川人,其作品集名为《临川先生文集》。
地名式:即以任职地或隐居地地名为诗文集命名,如唐文学家杜牧别墅在樊川,故有《樊川文集》;北宋文学家沈括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故有《梦溪笔谈》。
书斋式:古人常自取或由他人贺取书斋名,斋名也可以作为诗文集的命名。如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其诗文集名为《惜抱轩诗文集》;近代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其作品集为《饮冰室合集》。
年号式:以皇帝的年号作为诗文集的命名。如唐代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因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纂而得名;苏洵有《嘉佑集》,嘉佑是宋仁宗的年号。
显志式:以书名显示撰文编书的目的。如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