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战后新城镇开发建设及其启示

美国战后新城镇开发建设及其启示

美国战后新城镇开发建设及其启示
美国战后新城镇开发建设及其启示

美国战后新城镇开发建设及其启示

New Tow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ited States in Post-war and Its Suggestion 王庆安

作者:王庆安,湘潭大学商学院

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相互促进,因而发展十分迅速。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城市发展进入了城市重新规划、治理和更新,以及开发建设新城镇的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也进入快速发展期,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美国城市发展历史,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以期指导我国城市建设。综观国内诸多成果,都是研究美国城市规划、城市化、郊区化、城市更新和城市问题。实际上,美国在战后面临诸多城市危机时,除了以城市郊区化发展、城市更新和进行社会改革解决城市问题之外,还曾经通过多次立法尝试开发建设新城镇,以期缓解城市危机。本文对这个计划的立法过程和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考察,总结其经验教训,以供借鉴。

1 美国政府早期新城镇开发建设的尝试

美国城市经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快速发展之后,城市中心过度拥挤,大量中产阶级向郊区外逃。然而郊区建设并没有经过良好规划,有的社区甚至还存在功能障碍,郊区发展的无序和随意性导致往返城市的交通网络盘根错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刘易斯·芒福德、本顿·麦克坎伊、查尔斯·惠特克、亨利·赖特、克拉伦斯·斯坦等人创立了美国区域规划协会,大力宣扬花园城市理念。他们计划在纽约市郊区建设一个花园社区,最后因为没有能够获得必需的土地而失败了。但是,在他们的推动下,美国政府随后完成了匹兹堡的查塔姆村、纽约的菲普斯花园、洛杉矶鲍尔温避暑山庄和大萧条时代的绿色城镇建设,“这些都向新城镇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

联邦政府首次卷入新城镇建设是在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时期。为了分散城市人口,减轻大都市压力,罗斯福同意了他的助手雷克斯福德·图格威尔的建议,计划在大都市周围建设3 000个社区。因为新城镇建设需要联邦政府大量投入和卷入,所以人们称呼图格威尔计划建设的新城镇为“共产主义城镇”。图格威尔计划最后只完成了3个项目:华盛顿特区外围的马里兰绿化带、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外围的绿色山庄、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外围的绿色山谷,当准备对新泽西州进行河流无污染改造的时候遭遇到了国会的巨大阻力,被迫停工。1949—1954年,联邦政府被迫将绿色地带新城镇出售给了私营公司,政府仅仅收回3 600万美元投资的53%2。新政时期的新城镇建设尝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市场经济国家,其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累积到二战后导致城市危机,美国政府通过城市更新、示范城市、推进郊区化等措施都无法缓和危机。1960年代中期的城市骚乱促使联邦政府加快了城市改造步伐,新城镇开发建设是美国城市改造的一种尝试,其失败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有很大启示。

Abstraction: American urbanization is the best among market econom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problems which accumulated in the process of its rapidly growing in the post-war period had resulted in urban crisis which couldn’t be relaxed through urban renovation, demonstration city, and suburbanization. The city riots in the 1960s spurred federal government to quicken up the step of city reconstruction. New tow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was a kind of experiment of American city reconstruction.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 of its frustration have great revelation to ours.

关键词:美国;城市危机;新城镇建设Keywords:United States;City Crisis;New

Town Construction

试虽然失败了,但是,联邦政府的这一次尝试也为后来的城市改造和医治城市病提供了新思路——政府能够在城市发展问题上有所作为。

战后美国的一些大都市也有过一些由私人投资建设新城镇的尝试,例如伊利诺伊州菲利普·克拉兹尼克的森林公园、弗吉尼亚州罗伯特·西蒙的莱斯顿城、马里兰州詹姆斯·罗斯的哥伦比亚镇等。在私人开发建设新城镇时遭遇到了两个最主要的问题:首先,项目投资巨大,例如哥伦比亚新社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就高达4 700万美元,而私人投资很难通过正常的融资方式吸引到如此大额的资金,于是尝试通过非正常途径融资。哥伦比亚市的建设就吸纳了威斯康星州的普通人寿保险公司、教师保险和养老金协会的资金,莱斯顿城的建设就完全依赖海湾石油公司的支持3。其次,私人开发后的新城镇在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许多具体管理措施涉及到了公共性与私人性、盈利与非盈利的问题,这不是市场所能够解决的。于是开发商纷纷要求政府援助。

与此同时,美国从1950年代开始的城市更新运动成效并不显著。进入1960年代之后,美国大都市城市危机日益严重。美国的建筑学家和职能部门官员建议在大都市周围建设新城镇,以缓解城市危机。

2 约翰逊政府的承诺和1968年《新社区法》

1961年,住房和家庭财政署署长罗伯特·韦弗向国会递交了一个为新社区建设购买土地提供抵押贷款担保的议案,当时的白宫和国会对这个议案反应很冷淡。但是,韦弗的坚持不懈在约翰逊政府时期得到了回报。韦弗的计划与约翰逊自由主义改革的指导思想相一致,约翰逊对韦弗的计划有很大兴趣,在向国会递交的关于住房问题的1964年咨文中,总统预测“未来城市发展的最主要部分将是新城镇”,他所设想的新城镇应该包括“所有公共设施、能够提供工作的所有工业和商业、适合于高中低档各个层次居民生活的配套的住房和文化娱乐设施”4。总统随后向国会推荐了新城镇开发建设立法建议,议案的内容包括:联邦为州和城市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拨款、为开发商提供贷款担保;约翰逊甚至建议联邦拨款培训更多新城镇规划专业人员;联邦希望将来的新城镇能够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住房,为此,政府在新立法中建议为中低档住房开发商提供额外10%贷款5。

这个立法建议首先遭到了抵押贷款银行协会反对,他们担心联邦的贷款担保将会提高地产价格;全国住宅建设者协会也反对,在1960年代的美国,城市郊区是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的居住地,政府立法建议中鼓励开发大量中低档住房将导致种族混居,这对白人中产阶级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新城镇建设的建议就从1964年的住房立法计划中被拉了下来6。

根据约翰逊总统在1964年成立的大都市和城市事务专门小组

的建议,1965年《住房和城市发展法》又包括了新城镇建设建议。“通过在郊区提供中低档住房,帮助解决内城贫民窟的问题。”法案的第五部分要求联邦为私人开发商提供抵押保险,为各州购买土地提供低息贷款7。

全国不动产协会和全国住宅建设者协会再次站出来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联邦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将不利于土地购买和住宅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抵押贷款银行和不动产商反对联邦对内城改造的干预。全国城市联盟和全国市长联合会也反对,他们认为,鼓励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大量新城镇将加速内城人口和工商业外迁,对大城市的工业、住房和其他行业带来巨大竞争,使本来已经开始衰退的内城经济更加困难8。《纽约时报》评论说,对种族融合的恐惧和利益冲突使大城市的市长们、住宅建设利益群体和南部国会议员联合起来反对新城镇建设计划9。因此,在约翰逊1965年8月8日签署的《1965年城市和住房发展法》中只包含了对土地获得的联邦抵押贷款保险部分,而去掉了有争议的低息贷款内容。对私人开发商来说,这已经失去了他们对新城镇建设最感兴趣的部分,他们转向其他领域寻找投资机会去了。

1966年通过的《示范城市和大都市发展法》建立了“伟大社会”示范城市发展计划,联邦为新社区建设提供2.5亿美元抵押贷款保险。这个法案虽然没有对新城镇建设提供具体援助,但是,各方在由联邦政府出面想方设法缓和城市危机的问题上基本形成了共识,利益群体反对新城镇建设的声音减少了,新城镇私人开发商趁机站出来向国会施加他们的影响力,回应约翰逊政府的努力。

1966年,在参议院行政整顿次级委员会对政府工作效率举行的听证会上,民主党自由派右翼主要代表人物罗伯特·肯尼迪和亚伯拉罕·里比科夫严厉指责约翰逊政府处理城市危机不力,这加速了新城镇建设计划的出台。几个月之后,里比科夫向国会递交了《1967年新城镇发展法》,随后约翰逊向国会推荐了《1968年新社区法》。约翰逊在提交这个法案的咨文中说,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危机,总统要求私人利益群体与联邦、州、地方通力合作,“新城镇开发建设虽然是私人开发商的事情,都市需要政府在每一个层面上的帮助。”这个法案建议改革政府对开发商的支持办法,鼓励对新社区建设的投资;联邦政府发行2.5亿美元的债券提供长期贷款;新城镇建设开发商必须提供本金和利息还款时间表,提供每年的收入报表;州和地方机构也得追加80%的投入用于新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如街道、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公园等10。

利益群体团结起来积极支持政府的新城镇建设计划,有人甚至提出进一步修改《新社区法》,在土地获得和社区建设方面为新城镇提供更多联邦支持。许多研究机构也在1968年纷纷推出他们的调查和研究报告:城市问题国家委员会的《建设美国城市》,

王庆安

政府之间关系咨询委员会的《美国的城市和农村:未来发展策略》,美国设计人员协会的《新社区:挑战今天》等11。甚至连前总统艾森豪威尔也在《读者文摘》上发表文章推出自己的建议。最重要的是约翰逊对新城镇建设做出了空前的承诺,在他的努力下,国会通过了《1968年新社区法》。约翰逊在1968年8月1日签署了这个法律。

《新社区法》的通过极大地鼓舞了新城镇建设的倡导者们,他们认为新法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在未来的法律操作过程中拓宽范围。由城市规划专家劳伦斯·亨德森发起成立了城市发展政策全国委员会,宣传新城镇建设。在美国市长会议、全国城市联盟、全国郡县协会的支持和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城市规划专家们组织了新城镇开发建设欧洲考察团,于1968年11月前往英国、瑞典、芬兰和丹麦进行了为期两周半的考察。回国之后,他们又在城市发展政策全国委员会的主持下在国内举行了一系列会议,最终形成了一个报告——《新城市》,委员会雄心勃勃地要求联邦政府对新城镇开发建设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建设100个10万人以上的新城镇,其中至少有10个新城镇的人口超过100万12。

3 尼克松政府时期的挫折和新城镇开发建设计划的夭折

进入1970年代之后,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都发生巨大变化。首先,尼克松政府推行的“新联邦主义”政策把资金和许多社会服务项目下放到了各州,联邦可支配资金和发起、管理的项目相对减少;其次,1968年之后美国经济明显开始衰退,到1970年表现为“滞胀”——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同时居高不下。虽然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表示支持新城镇开发建设,但是他同时又否决了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部长乔治·罗姆尼提出的对新城镇建设支持力度更大的计划。他的理由是限制政府支出,降低通货压力。

俄亥俄州议员托马斯·阿士利在1969年向国会递交了《1970年住房与城市发展法》,提案的第七部分要求国家建立城市发展委员会,把资助新城镇建设的国家债券担保资金提高到5亿美元,为新城镇建设提供直接贷款13。

为了使这个法案能够在国会顺利通过,新城镇建设支持者除了努力争取国会潜在的同盟者之外,他们还修改了建议案中“新城镇”的概念,将它扩展到包括“市中心的新城镇”,这样就把原来反对新城镇建设的大城市的市长们拉入到了法案支持者的行列14。虽然白宫的助手们不停地打电话给各州和各个市长,动员他们反对新城镇计划的扩展,但是法案还是在国会顺利通过了,尼克松在1970年12月31日签署了法案。因为总统不能否决法案单独的某一部分,所以法案的第七部分也生效了。

法案虽然签署了,由于白宫行政部门对法案第七部分的不认可,政府行政部门就通过“行为而不作为”的办法来应付新城镇计划。按照第七部分的规定,新城镇开发建设计划由新社区发展公司管理,公司的5名成员由总统任命,隶属于参议院,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公司仍然挂靠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公司没有可操作的预算,没有独立的员工,正式工作人员包括3名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官员,运输部的1个副部长,仅有的1名公务员是纽约商人。新社区发展公司表面上对根据《1968年新社区发展法》的第四部分成立的新社区发展办公室进行监督管理,但是公司对各州交上来的申请书没有权威15。

另外,按照规定,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应该为新社区发展办公室提供50名员工,该部实际上只拨付了30名员工的经费,新社区发展办公室只好收取申请费用。在总统的授意下,预算局出面干预,首先冻结了新社区办公室从申请新城镇建设的发展商手中收取的350万美元资金,并且还拒绝为新社区发展办公室雇佣新员工划拨经费。其次,按照尼克松的意见,新社区建设的经费优先从与地方分享的税收中分配,而不是按照法律规定从授权经费中拨付给城市;最重要的是,预算局虽然口头同意贷款担保,但是他们多次拒绝按照1970年法案的规定分配5亿美元担保贷款16。

在已经开始建设的13个新城镇中有1个在市中心,1个在农村地区,11个接近大都市。新城镇开发建设的最大问题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首先,开发商必须通过贷款购买土地;然后聘请设计师进行规划设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修建住房、商务和办公用房。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还要控制新城镇的房价,与它的巨额投入相比,它的回报率并不高。如果没有政府地价优惠、贷款利息优惠和资金支持,私人开发商不会对这个项目有很大兴趣。

当联邦政府故意阻碍和刁难新城镇建设计划的时候,新城镇建设的申请者和开发商开始打退堂鼓了。就像新社区管理局自己所报道的那样:“假如新城镇建设要冒巨大风险,缺少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第七部分的认可和支持,就鲜有开发商来承担第七部分的项目17。”

《1970年住房和城市发展法》的第七部分鼓励在新城镇开发建设中开发中低档住房。但是,当尼克松在1973年1月宣布联邦延期支付住房津贴的时候,这个指导思想已经完全失效了。1975年1月,新社区发展办公室宣布停止接受新城镇建设资金申请,政府的拨款将资助已经开始的新城镇建设。

由于资金短缺,新城镇开发建设在1970年代开始急遽降温,许多新项目无法启动,许多已经动工的社区开发项目都迅速陷入了经济困境中。由于新城镇申请审批时间有15个月,所以项目动工多在1972年以后。1974—1975年美国面临的严重的房地产不景气,以及随后的1979—1982年的高利率给新城镇开发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而住户共有公寓建设的流行和不动产投资信贷政策的出台又大量吸引了资本市场中本来就已经十分紧张的资金。1983年9月30日,在经历了15年风雨历程、5.9亿美元的担保贷款和授权拨款之后,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公开宣布终止新城镇开发建设计划。

美国战后新城镇开发建设及其启示

4 反思和启示

约翰逊政府在最初阶段无法获得他们所希望的法律,不仅仅是由于利益组织的反对和工商业届对政府干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行为的恐惧,同时它也缺少希望通过联邦政府来解决城市问题的自由派行动主义者的支持。大城市的市长们和利益组织拒绝大都市往郊区发展的思路,他们宁愿走城市更新和建设公共住房来解决城市问题的道路。而在城市改造过程中,联邦政府的城市更新政策本身就自相矛盾,既要解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以消除城市贫困现象,同时又要照顾到垄断资本的利益,以商业开发取代实用住房建设,鼓励和放任种族隔离和贫富间的居住分离,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问题,反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激发了更多新的矛盾。城市更新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累积到1960年代中期,导致了城市危机总爆发,出现了一系列城市种族骚乱事件,持续长达4年之久,其中以瓦茨、哈姆莱和底特律种族骚乱的损失和影响最大。

城市种族骚乱有诸多深层次原因,这不是本文探究的重点。但是它的直接后果是引起了从总统、国会议员、工商界人士到普通市民对城市问题的更加重视,这也是1968年《新社区法》在国会得以通过的重要原因。这是约翰逊“伟大社会”改革的最后号角声了,如强弩之末。越南战争已经吞噬了美国国内改革的几乎所有资源,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不允许约翰逊政府增加更多的社会服务支出,就像“伟大社会”的其他社会改革计划一样,摊子铺得很大,到位的经费严重不够,大多数计划中途就夭折了。新城镇开发建设计划还正好赶上了美国1970年代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不景气,所以它在幼年时期夭折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战后由政府引导新城镇建设的思路并没有错误,美国1930年代以来的实践也已经证明完全依靠自由市场和私人经营无法解决城市危机。美国人的观念、1960—1970年代美国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美国固有的种族矛盾、城市危机是美国战后新城镇建设尝试失败的根本原因。这对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自由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城市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完全以利益驱动为导向的市场经济行为很容易导致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无序,从而加剧城市危机。政府应该积极充当宏观调控的角色,发挥政府资源优势,适当地通过政策和资金优惠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其次,及早规划,准确定位城市发展方向。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诸如上海、北京等超大型城市,大量的大型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城市群,部分城市和地区已经出现了由于人口过密陷入负担过重而运行不畅的局面,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国的城市发展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应该明确并不是经济增长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经济的增长不等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的定位应当首先立足于居民的安居乐业,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我们认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应该是建设大量区域性中心城镇或中等城镇,一方面分担大城市过于集中的各种功能,另一方面也能够成为小城镇的区域中心,形成新城镇体系中的“桥梁”。

最后,未雨绸缪,防范城市危机。现代城市在给我们带来文明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困难和压力。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已经暴露出来了许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住房问题、流动人口、城市人口失业、城市贫困、城市交通拥挤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缓解和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积重难返,甚至导致将来花更大的政治、经济代价都无法解决的严重城市危机。战后美国城市危机的爆发是应该汲取的教训。

参考文献

1. Clarence Stein. Toward New Towns for America. New York: Reinhold, 1957.

2. Hugh Mields, Jr. Federally Assisted New Communities: New Dimens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Urban Land Institute, 1973.

3. Hoyt Gimlin. New Towns, in William B. Dickinson, Jr. (ed.) Editorial Research

Reports on the Urban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1969.

4. Housing Message Calls For Aid To Suburbs. Architectural Record 135 (March

1964).

5. Wolf Von Eckardt. The President’s Plan for Urban America. The New Republic,

(February 8, 1964).

6. United States Statutes at Large, 88th Cong., 2nd Sess., 1964, 78.

7. Wolf Von Eckardt. The Case for Building 350 New Towns, Harper’s Magazine

231 (December 1965).

8. House Committee on Banking and Currency, Hearings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Housing of the Committee on Banking and Currency, 89th Cong., 1st Sess., 1965, Pt 1.

9. New York Times, May 5, 1965.

10. Irwin Unger. The Best of Intentions: The Triumph and Failure of the Great

Society Under Kennedy, Johnson, and Nixon. New York: Doubleday, 1996.

11. National Commission on Urban Problems. Building the American City.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8; Advisory Commission 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Urban and Rural America: Policies for Future Growth.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8;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New Communities: Challenge for Today, New York: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68.

12. National Committee on Urban Growth Policy, The New City. New York: Prager,

1969.

13. Jack A. Underhill, “New Communities Planning Process and National Growth

Policy”, Gideon Golany and Daniel Walden (ed), The Contemporary New Communities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4,).

14. Harvey S. Perloff. New Towns Intow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2 (May 1966).

15. Francine F. Rabinovitz and Helene V. Smookler, “Rhetoric Versus Performance:

The National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of US New Community Development Legislation”, in Harvey S. Perloff and Neil C. Sandberg (ed) New Towns: Why - And For Whom? New York: Praeger, 1973.

16. 同上

17. New Communitie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partment,

New Communities: Problems and Potential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美国战后新城镇开发建设及其启示

论美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对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的思考 自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争始终是各国不同政治经济派别分歧的重要成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国可能从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也可能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一般来,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声音往往抬头;而在繁荣时期,自由贸易又容易成为潮流。对于强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占领弱国市场,打败弱国企业的旗帜;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不仅如此,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也许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仍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仍然贫穷落后。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禁运催生了美国制造业1781年10月,英军将领康沃利斯于约克敦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但是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1]。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2]。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3]。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4]。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

美国西部开发利弊谈重点

美国西部开发利弊谈 美国对其西部的开发在历史上各国的边疆开发中最为经典, 通过 100多年向西的拓殖中,领土不断扩大,工农业经济迅速腾飞,人口中心、经济中心逐渐西移。整个西部开发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 从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结束到 19世纪中期,以农业开发为主,带有自发性、原始性、粗放破坏性;第二个阶段,从 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结束,以产业革命为动力,农业开发逐步转向工业开发, 矿产资源的发现使采矿业迅速崛起, 并带动西部石油、钢铁等工业迅速发展;第三个阶段,从二战结束到 20世纪 70年代,是美国西部深度开发时期, 以科技革命为动力, 对西部进行科技开发, 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 引起美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同时极大推动美国经济、科技实力的进步。综合来看,美国西部开发的模式是:是在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工业化所提供的先进物质技术手段, 开发各种自然资源, 促进美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其特点是:以大规模人口迁移为基础, 以交通运输业为先导,以农牧业为主要产业指向,以增长焦点带动区域开发。 西部开发给美国带来许多有利影响。西部开发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加速美国完成政治经济的一体化。西部开发还极大促进了美国农牧业的发展, 并促进农业科研工作的深入, 从而促成了近代美国的农业革命,使美国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大发展为 19世纪末美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提供了美国工业革命所需的丰富原材料、资金,配合已经扩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加速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 ,对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国家的巩固具有重大作用。同时, 西部开发孕育出美国式的民主, 培育了美国人民的拓荒精神, 即在长期而艰苦的拓荒生活, 也要乐观进取、勇于创新、讲求实际。西部开发塑造美国特有的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 他们不断迁移、热爱工作、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诚实直率等特征都是在西进运动中逐渐形成的。还有学者指出西进运动中形成的创新意识是美国科技革命的动力源; 西进运动中锤炼的民族精神是美国社会机制运转的动力。由此可见, 西部开发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课程的考试100分

一、单选(共10小题,总分:40分) 1. 克林顿上台之后,重点是解决美国的国内问题,尤其是它的 :;A.政治问题 * B.经济问题 C. 人口问题 D. 社会问题 2. 1860年到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了几倍? * A.9 倍 B. 10 倍 C. 7倍 D. 8倍 3. 从1873年到1913年,美国的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了多少? A. 0.1 B. 0.07 * C.0.05 D.0.08 4. 从经济的角度上讲,美国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迅速起飞,并走上了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历程? A. 19世纪60年代 * B.19世纪50年代 C. 19世纪70年代 D. 19世纪40年代 5. 14条计划是美国开始为世界和平勾勒蓝图,要追求世界性的道义影响的一个标志,这个计划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哪一年向国会提出的?

* A.1918 年 B. 1917 年 C. 1916 年 D. 1919 年 6. 1939年以来,美国的哪个总统将对外政策逐步转向英法,向英法倾斜,扩大了对英法的援助? A. 威尔逊 B. 杜鲁门 * C.罗斯福 D.肯尼迪 7. 美国曾经的外交独立宣言--要避免同世界任何一个部分结成永久的联盟,要保持美国的孤立,是哪个总统发表演说时提出的? * A.华盛顿 B. 里根 C. 罗斯福 D. 杜鲁门 8. 当时英国得以称霸世界的王牌是 A. 它的陆军力量 * B.它的海军力量 C. 它的经济实力 D. 它的军事实力 9. 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模式的是: A. 联合国家宣言

B. 14条计划 C. 门罗宣言 * D.租界法案 10. 19世纪70年代,美国超过哪个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经济体? A. 日本 B. 德国 C. 法国 * D.英国 二、多选(共5小题,总分:20分) 1.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援助西方,实现西欧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这个计划代表了 A.美国正式建立世界霸权 ’ B.美国开始从建立世界霸权,转向巩固西方霸权,由建立全球自由主义的经济秩序,转而寻求特定的经济安排 C.美国已经不满足于西方霸权,从而转向建立世界霸权 ’ D.美国霸权战略的转轨 2. 威尔逊的14条计划都有哪些内容? ’ A.要求公开缔结和平条约 “ B.维护公海航海自由 “ C.降低贸易壁垒,裁减军备 “ D.提议成立一个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 3. 门罗宣言的双重性质指的是: * A.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列强的干涉与扩张,具有防御的性质 ‘ B.门罗宣言是美国将美洲大陆视为势力范围的一种宣言

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

美国崛起中的种种因素对我国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借鉴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认为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如下: 1、美国强调依法治国,有着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我们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全面的经济建设,这需要有强大的法律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依法治国,有利于社会的安宁和稳定,亦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氛 2走的都是先经济后政治的路线,美国在经济领先世界半个多世纪后才扛起世界领袖的大旗,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近3 0 年的发展虽然拥有可观的整体经济实力,而且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仍然抱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着眼于国内的建设,并且认为自己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我要求作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因为个别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就沾沾自喜甚至狂妄自大 3、不断调整适合国情的国策与政策,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国策,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社会制度、外交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是影响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既增强信心和机遇意识,充分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也要提高忧患意识,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美国重视科技、人才和教育。美国第一次把专利权写进了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这大大的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正是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爆发于美国,从此,美国一直处于科技的前列。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美国善于吸收人才,有着一系列的人才保障制度。美国的崛起,人才不可谓不关键。教育是国家之根本,是百年大计,是人才和科技的摇篮。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不可谓高,中西部的教育依然很落后,要想振兴中西部,振兴中华,教育必须先行,国家必须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也是所有历史性大国崛起的宝贵经验。

美国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鼓励创业、培育自主创业意识,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保持经济活力的源泉。大力推进创业工作是党和政府在总结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以美国为例,通过对美国创业扶持政策体系的介绍和分析,从中得到若干启示,提出我国建设扶持创业政策体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业扶持政策建议 一、引言 创业是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创业、就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可以看出,大力推进创业工作是党和政府在总结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大战略决策。美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在于近30年兴起的创业革命,而支撑美国创业革命获得巨大成功的是其完善的创业政策体系。认真分析研究美国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对我国深入推进创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美国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 1、创业教育系统 (1)创业教育资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的机构,鼓励创业者积极创业。另外,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机构和基金的广泛支持,比如科尔曼基金会、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考夫曼创业流动基金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等,这些基金会每年都会以不同的奖励形式赞助创业教育。此外,美国的风险投资机制十分完善,也为创业教育提供了经费保障。 (2)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美国推广创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有小企业管理局(SBA)、美国堪萨斯州青年创业家、柯夫曼创业中心等。同时,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机构种类也很多,如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制定和实施创业教育课程计划、创业教育研究计划、外延拓展计划;创业家协会,由杰出创业家组成,参与教学,并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和捐助;智囊团,由外聘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就创业教育提出建议与措施,发挥咨询与外联的作用等。 (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美国创业教育的萌芽可追溯至1947年,体现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的一门课程《新创企业管理》。1977年,美国约有70所大学设立了创业课程,到1999年美国设立了创业课程的大学超过1000所。大学里创业课程体系完善,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组成,课程内容涵盖小企业的运作、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创新及管理能力的提升等。美国不仅在大学开设有创业课程,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美国的领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地域十分辽阔,面积大约为整个欧洲的3/4,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占有着北美大陆最富庶的心脏地带;美国的中部大平原,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不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农业区,其土地属于最肥沃和最高产的土地之列,可耕地约占总面积的2/5。与加拿大共有的五大湖泊所蓄淡水约占世界淡水总量一半。除此之外,它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和能源矿源,其中:锡占世界总储藏量的40%,铜、银锌各占世界总储藏量的16%,金占世界总量的10%,烟煤、无烟煤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等等,此外还有数量十分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所以,美国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点为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环境基础。美国地理环境优越性还在于它良好的地缘政治。由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两个海洋的保护,美国本土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损伤,反而还利用战争的机会聚敛财富;而美国南北都是弱国,没有邻国的威胁,不必担心遭受外国军队的入侵。享有着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美国自然成为了美洲的领袖,更成为世界的霸主。 美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和国际条件。东西两岸的两洋隔绝使美国可免于卷入欧亚大陆的战争和冲突,美国周边不存在强国作为邻国,南北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弱于美国,广大的西部边疆成为转移东部社会矛盾的安全阀。从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美国在20世纪快速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从各方面崛起的,绝不是单个方面的崛起就能实现一个国家的崛起,而是多个方面同时进行的。美国也不例外,为便于比较清楚的考察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所以分别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方面来分别梳理。 (一)经济崛起历程 在现代,与一国实力关系最密切的要素是它的工业生产[2]。20世纪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首先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开始的,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94.98亿美元,英国则是42.63亿美元,第三位德国为33.57亿美元,分别居于世界第二和第三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 课程的考试 满分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 共8 小题,总分: 40 分) 1. 从经济的角度上讲,美国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迅速起飞,并走上了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历程?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40年代 2. 1939年以来,美国的哪个总统将对外政策逐步转向英法,向英法倾斜,扩大了对英法的援助? A.威尔逊 B.杜鲁门 C.罗斯福 D.肯尼迪 3. 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模式的是: A.联合国家宣言 B.14条计划 C.门罗宣言 D.租界法案 4. 14条计划是美国开始为世界和平勾勒蓝图,要追求世界性的道义影响的一个标志,这个计划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哪一年向国会提出的? A.1918年 B.1917年 C.1916年 D.1919年 5. 克林顿上台之后,重点是解决美国的国内问题,尤其是它的 A.政治问题 B.经济问题 C.人口问题 D.社会问题

6. 1860年到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了几倍? A.9倍 B.10倍 C.7倍 D.8倍 7. 美国曾经的外交独立宣言--要避免同世界任何一个部分结成永久的联盟,要保持美国的孤立,是哪个总统发表演说时提出的? A.华盛顿 B.里根 C.罗斯福 D.杜鲁门 8. 从1873年到1913年,美国的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了多少? A.0.1 B.0.07 C.0.05 D.0.08 二、多选( 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 1. 美国的战略历程包含几个主要阶段,分别是: A.霸权准备期 B.霸权确立期 C.霸权护持期 D.霸权扩展期 2.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如何确定新时期美国大战略,成为美国各界关心和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国内激烈的战略讨论凸现了美国的各种战略选择,这几种战略选择分别是: A.新孤立主义战略 B.选择性接触战略 C.合作安全战略 D.单极霸权战略 3. 门罗宣言的双重性质指的是: A.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列强的干涉与扩张,具有防御的性质 B.门罗宣言是美国将美洲大陆视为势力范围的一种宣言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一词始见于9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之伴随的是美国经济123个月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进入巅峰状态之际,新经济潮流迅猛,势不可挡。然而,新世纪开局,美国及世界经济遭遇增长减缓之痛,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将美国经济推进了阶段性调整的灰暗之隅。进入今年,美国经济以强劲之势走出低谷,出人意料地实现高增长,而对其背后成因的重新唤起世人对新经济的兴趣,其未来走向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依笔者之愚见,新经济只是大潮初起,其生命力蓬勃旺盛,前景看好。同时,新经济的亦对我国提出了诸多严肃的课题。一、与美国经济的起落相伴随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1997年2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官方语言确认了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虽然国际上对何为新经济并无统一认识,但综合有关学术资料,可以初步将新经济归纳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生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7大高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其核心是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技术样式,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其次,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可迅速

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第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新经济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1990年到1998年的8年时间里,美GDP增长了26.7%.其间,和电力装备产业产值增加了224%,机械工业增加了107%,商业服务、通讯、流通和产业产值的增幅亦均在42 - 68%之间。2000年,美国GDP达到99657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2001年,持续增长近十年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周期性调整的迹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此下,作为信息产业经营状况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出现急剧波动,高新科技企业利润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裁员、倒闭现象急剧上升。而“9·11”事件的发生则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股市再次暴跌,缩水达65万亿美元,其中在股市重开的第一周,纳指就下跌16.1%.美国经济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创击。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经济,其中包括新经济即出现反弹势头。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负1.3%摸底回升至1.4% ,全年经济增长1.3%.进入今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即攀升到 5.8%.美国总统布什年初宣布“美国新经济依然健在”,并且预计在未来11年内,美国劳动生产率可年均增长2.1%,与整个90年代相同。业内专家评称,各种迹象显示,新经济依然生机

美国旧西部大开发时期

美国旧西部大开发时期,美国野牛被 大规模屠杀,当时野牛骨堆积成山。野牛一度以极大的数量覆盖从加拿大到墨西哥的整个平原,以至于早期的探险家称这个国家是“黑袍者”。美国土著人曾经以野牛为生。埃米尔·河·迈尼·豪斯茨华盛顿的一个印第安博物馆馆长说“一些人说它(野牛)就像一台蹄子上的冰箱”。 印第安部落利用野牛身体的各个部分来做他们的食物、衣服、盾、武器,甚至是胶水。先生解释了美国土著人和野牛之间紧密的联系,“我认为他们和野牛有某种精神上的联系,因为野牛是土著人赖以吃穿的主要的动物;同时,野牛也被用来祭祀。 在十九世纪时,先驱者和移民穿过大平原,为了运动而宰杀野牛,同时为了战略目的,消灭了印第安国家。在二十世纪初,野牛的数量降低到仅仅几百头,使得美国政府和一些非盈利性组织开始干预。今天野牛的数量上升到大约450,000头,而且一些种牛被放养在美国西部。 允许猎杀是为了限制野牛的数量和活动区域。一些野牛携带病毒,所以一些牧场主担心,那些病菌可能传染到他们的牲畜身上。约翰·波德内,蒙大那畜牧协会的负责人说,牧场主非常不满意,“牧场主们非常失望,因为蒙大那州黄石和黄石国家公园附近的野牛群中,很多野牛都感染了普鲁士菌病”。 普鲁士菌病是一种可以导致牲畜胎儿夭折的疾病。自然保护组织的克伦·福斯提尔说,在他们的照顾下的野牛群,不包括黄石野牛群,都已经接种了疫苗,可以对普鲁士菌病之类的疾病免疫。“我们给它们(野牛)接种,检查它们的疾病,保证他们不受病菌侵袭”。 福斯提尔女士说野牛是美国独特风景的一部分。波德内先生则认为野牛的数量应该被限制,“从科学来讲,蒙大那地区不是真的需要野牛。野牛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物种,它们和美国北部的草原和牧场一起进化。” 领航者 20:03:59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88分)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88分)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从1873年到1913年,美国的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了多少? A.0.1 B.0.07 C.0.05 D.0.08 2. 从经济的角度上讲,美国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迅速起飞,并走上了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历程?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40年代 3. 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模式的是: A.联合国家宣言 B.14条计划 C.门罗宣言 D.租界法案 4. 1939年以来,美国的哪个总统将对外政策逐步转向英法,向英法倾斜,扩大了对英法的援助? A.威尔逊 B.杜鲁门 C.罗斯福

D.肯尼迪 5. 美国曾经的外交独立宣言--要避免同世界任何一个部分结成永久的联盟,要保持美国的孤立,是哪个总统发表演说时提出的? A.华盛顿 B.里根 C.罗斯福 D.杜鲁门 6. 19世纪70年代,美国超过哪个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经济体? A.日本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7. 克林顿上台之后,重点是解决美国的国内问题,尤其是它的 A.政治问题 B.经济问题 C.人口问题 D.社会问题 8. 14条计划是美国开始为世界和平勾勒蓝图,要追求世界性的道义影响的一个标志,这个计划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哪一年向国会提出的? A.1918年 B.1917年 C.1916年

D.1919年 9. 1860年到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了几倍? A.9倍 B.10倍 C.7倍 D.8倍 10. 当时英国得以称霸世界的王牌是 A.它的陆军力量 B.它的海军力量 C.它的经济实力 D.它的军事实力 二、多选 ( 共 5 小题,总分: 20 分) 11. 关于美国世界霸权的确立表述正确的有: A.美国利用联合国等全球性政治组织,确立了全球的政治霸权地位 B.美国利用世界经济的重建,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C.美国通过与苏联的意识形态斗争,获得了西方精神领袖地位 D.美国通过与苏联的军事对话,确保了军事霸权地位 12. 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国在短短的四年之内,将几个地区3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迅速成为两洋国家。这几个地区是指? A.德克萨斯 B.纽约 C.新墨西哥

美国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美国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摘要:从 1775 年莱克星顿的枪声到今天,美国只用了 200 多年时间,就从一个只有 13 州的殖民地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超级大国。关于美国的崛起和对我国的启示,史学家有不同的认知。在这里,我们从经济、地缘政治、制度、教育和科技等因素分析美国的原因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崛起原因启示 一、美国崛起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美国在19世纪,特别是在内战以后的半个世纪内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农业革命。独立战争以来,通过非法占地以及将西部国有土地分小块出售的方式,美国的农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小农场,后来又通过分化和兼并的方式建立了采用机械化作业的资本主义大农场,从而开始了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所谓“美国式道路”。例如,从1850年到1860年的10年间,美国的全国农场数就增加了41%,西部更是增加了416%;然而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拥有农场的农户比例却开始逐年下降: 1880年为74. 5%, 1900年为64. 7%。[1] 美国式道路的成功,使得美国农产品成本大大降低,低廉的美国农产品通过新建造的蒸汽轮船、火车和运河系统,运送到国内各地和欧洲市场,从而使欧洲的农业进入一个长期的萧条时期,大大提高了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在工业革命方面, 1812年的美英战争引入了工厂制度,在19世纪30、40年代解决了燃料、铁矿石、蒸汽动力问题,使美国制造业开始了工业革命,并使美国工业在内战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政府的秘诀是,对国内企业采取放任政策和对外高关税壁垒政策相结合。 (三)制度因素 美国要实现世界大国的崛起一个重要前提是维护国家统一。林肯总统充分借助法律与战争手段,扭转国家分裂局面,然后在和平统一的环境中恢复工业化建设,确保美国在19世纪后期的崛起成为现实。年3月4日宣誓就职的林肯总统曾经希望采取和平方式恢复统一局面,甚至提出妥协法案,主张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维持南北方不同的社会制度,即维持美国式的“一国两制”局面。但是4月12日南部分裂势力贸然挑起内战,炮轰并占领联邦军队的萨姆特要塞,彻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 课程的考试 100分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克林顿上台之后,重点是解决美国的国内问题,尤其是它的 A.政治问题 B.经济问题 C.人口问题 D.社会问题 2. 1860年到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了几倍? A.9倍 B.10倍 C.7倍 D.8倍 3. 从1873年到1913年,美国的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了多少? A.0.1 B.0.07 C.0.05 D.0.08 4. 从经济的角度上讲,美国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迅速起飞,并走上了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历程?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40年代 5. 14条计划是美国开始为世界和平勾勒蓝图,要追求世界性的道义影响的一个标志,这个计划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哪一年向国会提出的?

A.1918年 B.1917年 C.1916年 D.1919年 6. 1939年以来,美国的哪个总统将对外政策逐步转向英法,向英法倾斜,扩大了对英法的援助? A.威尔逊 B.杜鲁门 C.罗斯福 D.肯尼迪 7. 美国曾经的外交独立宣言--要避免同世界任何一个部分结成永久的联盟,要保持美国的孤立,是哪个总统发表演说时提出的? A.华盛顿 B.里根 C.罗斯福 D.杜鲁门 8. 当时英国得以称霸世界的王牌是 A.它的陆军力量 B.它的海军力量 C.它的经济实力 D.它的军事实力 9. 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模式的是: A.联合国家宣言

B.14条计划 C.门罗宣言 D.租界法案 10. 19世纪70年代,美国超过哪个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经济体? A.日本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二、多选 ( 共 5 小题,总分: 20 分) 1.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援助西方,实现西欧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这个计划代表了 A.美国正式建立世界霸权 B.美国开始从建立世界霸权,转向巩固西方霸权,由建立全球自由主义的经 济秩序,转而寻求特定的经济安排 C.美国已经不满足于西方霸权,从而转向建立世界霸权 D.美国霸权战略的转轨 2. 威尔逊的14条计划都有哪些内容? A.要求公开缔结和平条约 B.维护公海航海自由 C.降低贸易壁垒,裁减军备 D.提议成立一个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 3. 门罗宣言的双重性质指的是: A.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列强的干涉与扩张,具有防御的性质 B.门罗宣言是美国将美洲大陆视为势力范围的一种宣言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一、英国的崛起 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 (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 (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 (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 (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二、美国的崛起 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 (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 (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 (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 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 (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 (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重点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 姓名:陈宇辉 专业:经济学 学号:1302010404 课堂号:B0200042 课序号:0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 摘要:美国经济自第二次工业革命起就开始迅速发展,其中有起有伏,但毫无疑问,仅有两百多年历史,一百多年发展经济史的美国现成为唯一的世界霸主,无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此我们主要研究其经济发展历程,并从中得到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政策制定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经济发展历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启示 一、美国经济发展历程(这里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后的美国经济发展 (一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 提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我们不得不想到此前的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大萧条从美国蔓延到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的恐慌,其源于1921年哈定总统上台到1933年胡佛任期结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世界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

1934年民主党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后,实行了“新政”,对经济实行强力的国家干预,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首先挽救银行,然后开展农业复兴和工业复兴,制定了旨在保护穷人和劳动者的瓦格纳法、社会保障法,开展大规模救助,联邦政府兴办公共事业,实施美元贬值鼓励出口等。罗斯福的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了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可行途径,也就是大力发展非法西斯主义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杜鲁门沿袭政府干预经济政策,并从法律上承认并肯定这一政策。 罗斯福去世后,杜鲁门开展“公平施政”,在经济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政策。二战后,杜鲁门总统签署并由美国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该法案第一次在美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联邦政府有责任运用他所拥有的一且手段干预经济,保证最大限度的就业以及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在法律上把促进经济繁荣、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威政府责任赋予了联邦政府,这是在法律上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肯定,在美国历史上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1]前后2人5届20年,体现了 政府强力干预经济并取得明显效果的试验,说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的,仍需政府的宏观调控。 3. 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1953~1961年 1953年,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他担心新政以来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无异于“滑向了社会主义”,因此,他们极力试图回到“正常状态”(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状态,但美国的现实情况最终使得艾森豪威尔政府接受了新政以来民主党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胡佛时代的新共和党路线——一条中间路线。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为通货膨胀,所以主要的货币政策时紧缩性货币政策,但当经济萧条时也启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4.肯尼迪首次正式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长期化的实际转变。 1961年,民主党肯尼迪入主白宫。在经济政策上,继续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以减税

美国西部发展与中国西部大开发

美国西部发展与中国西部大开发 肖克 摘要:美国西部发展是在自由市场经济和领土扩张的背景下,以大规模人口迁移为基础,以交通运输为先导,以农牧业、矿产开掘及加工业为产业指向,以科技运用为动力的西部综合开发过程,它实现了美国东西部政治经济的一体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应充分借鉴美国西部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持续发展。 关键词:美国西部发展 历程与基本经验 中国西部大开发 1.美国西部发展的历程及政府的政策措施 美国的“西部发展”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主要指美国整个广大西部开发的过程,包括美国历史上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来的“西部发展”、“黄金热”、“石油热”、“阳光热”、和“硅谷”的兴起。“美国西部”的概念是一个相对动态发展的概念。最早是指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到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地区,后随着美国领土的扩张,特别是随着路易斯安那的购买和1812年对英战争的胜利,移民向大湖区、密西西比河移动,最后,美国西部是指包括太平洋沿岸的整个广大地区。 美国的西部发展是一个长期和持续发展的过程。早在美国独立之前,美利坚民族就开始向北美大陆西部扩张,但直到美国独立之后,美国的西部发展才变得更加积极和有计划,而且一直持续到现在。纵观美国西部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1.以农业为主的初步开发时期。 从独立战争结束到南北战争时期是美国西部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初步开发时期。西部土地对美国独立之后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没有西部的开拓就没有今日的美国。七年英法战争结束以后,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了加拿大以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直到密西西比河东岸的广大的地区;同时,英国宣布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土地归英国王室所有,这成为触发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的因素之一,因为西部土地对北美各阶层人民都具有迷人的魅力。资产阶级渴求扩大国家版图,土地投机者企图从中获取暴利,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外来移民则把西部土地作为摆脱压迫、寻求新生活的唯一希望。美国独立之后,根据1783年巴黎和约,美国领土已扩大到密西西比河东岸。以后随着北方工业革命的悄然开始,南方“棉花王国”也骤然崛起,新西部不断开拓。 这一时期的西部发展以土地问题为核心,以农业开发为主体。主要是因为:在客观上,当时美国西部存在着一片肥沃富饶、尚未开垦的辽阔的土地,这是美国西部发展的基本前提;在主观上,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获得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至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

探究美国崛起的历程

探究美国崛起的历程 1、美国崛起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2、按事件逐个回忆知识点。 (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a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b经过: 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 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胜利:1781年约克镇战役 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c领导人:华盛顿 d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f 宪法:1787年宪法颁布,三权分立,成立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 g历史意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运动。 h启示: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独立是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基本条件;制定和完善民主的政治制度。 (2)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 a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 b导火线: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c转折点: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结果:北方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 e领导人:林肯 f性质:既是内战,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g历史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H启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3)罗斯福新政 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目的:消除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措施:1、改革金融,恢复银行信用2、整顿农业3、调整工业(中心措施) 4、兴建公共工程。 意义: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加强。 启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调控;改革创新等。 (4)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特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20世纪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原因:制定适时的经济发展策略;重视教育、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 (5)冷战政策 概念: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目的:称霸世界 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6)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富尔顿发明汽船。 第二次:美国在电力方面领先其他国家;爱迪生发明碳丝灯泡;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第三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美国开始。 启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人才。 (7)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采取中立政策,1917年参战,成为战胜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采取中立政策,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卷入战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召开雅尔塔会议等;向日本投掷两枚原子弹,成为战胜国。 启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 三、探究美国崛起的原因? 1、通过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通过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通过罗斯福新政,消除了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加强。 4、战后经济发展,制定适时的经济发展策略;重视教育、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 5、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生产力,迅速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 6、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本土都远离战火,开始都采用中立政策,向战争双方出卖军火,发了战争横财;后期参战,成为战胜国,捞取战利品。 …… 四、探究美国崛起给中国的启示。 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独立是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基本条件;制定和完善民主的政治制度;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制定适时的经济发展策略;重视教育、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调控;改革创新等;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引进先进科技,走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大战略的发展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大战略的发展 2012年12月04日17:46 作者:知远 国家安全战略的根本目的是提供一个全面的战略,平衡国家实力要素的目的、途径和手段,以实现国家安全并保护、维护和促进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成功的话,这个过程最终将导致大战略或统一的战略的发展,这个大战略将把价值观和利益与产生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战略评估结合在一起,而这些政策将在一个统一的战略中加以表述。然后,这个战略将作为政府的一份统一文件。1 本文将研究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起源和发展。本文还将分析,美国总统根据1986年《戈德华特 - 尼科尔斯法案》的规定,编制并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的要求和内容。本文随后将介绍和分析1987年、1988年、1994年、1998年和2002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目的是为了确定以上这些报告是否实现了《戈德华特 - 尼科尔斯法案》为美国提供一个统一的战略或大战略的意图。选择这五份报告的原因是,在笔者看来,这些报告代表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思维和方向的新的或重大的变化。 背景:美国国家安全结构发展的历史回顾。 实现国家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是提供所需的政府机构和机制,组织国防机构,统一武装部队,将科学用于军事目的,动员军队的人力,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分摊国防的费用。2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孤立主义的黄金时代是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那一天结束的。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人们认识到,美国和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意识形态竞争的新时代。对美国来说,努力界定和完善国家安全结构和战略的过程始于二战期间,并在1947年的《国家安全法案》中第一次正式阐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将两种根本不同的政治理念引入了关于美国未来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这个问题的辩论之中。第一种理念与旧的保守政治文化有关,担心发展一个强大的国家安全机制,会危及与美国民主有关的基本价值、原则和制度。他们相信,一个强大的国家安全结构会浪费资源,严格地管制这个国家的青年,将权力过于集中在联邦政府,尤其是军队。这些人还担心,建立一个强大的行政部门会破坏国会和行政部门之间符合宪法的基本平衡。4 第二种理念是一种新的国家安全观念,希望在世界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这种理念强调,美国已经进入全面战争的时代,这种新的威胁需要更高程度的军事警惕和战备,可以为美国的国防动员国家所有的资源。此外,他们还认为,保卫美国的自由与保卫其他地方的自由是不可能分割的。5 “和平与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美国领导人别无选择,只有通过捍卫整个自由世界的安全来保卫美国的安全”。6 最后,正如民主社会的所有政治进程一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之间的辩论以妥协告终。在国防问题上产生一个多数人的共识,这是不可避免的必要妥协。制订战略不是一个理性的和系统性的过程。事实上,这是一个紧张的政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和妥协,才产生了国家战略。7 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行动的准备与实施,行政与立法之间的斗争,陆军部内部的斗争以及陆军部和海军部之间的斗争。8 主要的不足在于:陆军和海军之间关于空中力量的作用之争;关于国家的安全结构不能再基于一种适用于平时的组织结构,又基于一种适用于战争的不同组织结构的认识;陆军和海军关于战后的作用和任务的分歧;和平时期的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