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向展望_基于金融安全的视角

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向展望_基于金融安全的视角

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向展望_基于金融安全的视角
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向展望_基于金融安全的视角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及与之相伴的金融国际化趋势开始逐渐由发达国家席卷全球,成为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潮流。中国自2001年12月10日加入WTO 以来,金融国际化进程开始逐步提速,金融的全面开放业已成为当前及

今后一段时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事实,却再度使世界各国对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同时,也引发了国内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中国金融国际化问题的一系列反思:在后危机时代,

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向展望

———基于金融安全的视角

吴婷婷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金融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收稿日期:2010-11-09

基金项目:长江学者刘锡良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金融国际化中的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研

究”(06JZD0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转型、法律缺失与非正式制度约束:本土化语境中法与金融理论的拓展研究”(09XJL005)。

作者简介:吴婷婷(1981-),女,重庆人,博士,主要从事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在此背景下,金融国际化备受质疑。面对危机,应该客

观地看待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在后危机时代,为夯实国家金融安全基础,防范金融危机,中国不仅不应放慢金融国际化的步伐,反而应主动融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化演进进程,以缩小国间制度落差;借世界金融格局变革之机,积极参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秩序重构,提升话语权;在遵循一定协调原则的前提下,主动参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强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联手防范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紧跟国际监管趋势,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并举,构筑国家金融安全的监管防线。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安全;国际金融;金融监管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2X (2011)09-0054-05

Prospect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a's Finan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Post-crisis Er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Security

WU Ting-ting

(Finance and Management School,Shanghai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Shanghai 201620,China )

Abstract :The American subprime crisis which broke out in 2007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In this context ,finan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being questioned.When confronted with financial crisis ,we should objectively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 security.In the post-crisis era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basis of China's financial security and prevent financial crisis ,we should not slow down the pace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but take the initiative in integrating into the wave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furthermore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evolution of China's social credit system so as to reduce the institutional gap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actively take participation in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der in the post-crisis era to enhance its say ,take the initiative in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under the premise of following some certain coordination principles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financial supervision to jointly prevent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financial risks ,and keep up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s of supervision and combine macro prudential supervision with micro prudential supervision to build up regulatory defense of China's financial security.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应该如何看待金融国际化与一国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面对金融危机的威胁,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还应否继续继续?如果要继续,应从哪些方向推进并以此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经过对这些问题的认真思考,我们认为:金融国际化本身并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不能一有全球性金融危机就归因于金融国际化。更不能认为,一国不参与金融国际化进程,就不存在金融安全隐患问题。相反地,一国积极融入金融国际化浪潮中,反而能通过获取金融国际化带来的收益,来巩固一国金融安全的基础。从另一角度来讲,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在闭关锁国的条件下得以持续性的生存和发展。中国要发展,就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主动参与到金融国际化的浪潮中,以最小的金融安全成本获得金融国际化的最大收益。因此,未来中国在金融国际化进程方面不是应不应该推进,而是如何推进的问题,以期尽可能地防范金融风险的集聚演变为金融危机。鉴于此,以下本文试以维护金融安全的宏观视角,提出未来中国金融国际化的五个发展方向,并指出在国际化推进的进程中,中国应从哪些方面来防范金融安全问题。

一、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化演进,缩小国间制度落差

历史上的任何金融危机,原因各有不同,但其实质都是货币信用危机,都表现为信用关系链条的断裂,都是信用体系不协调的集中表现。因此,我们认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信用体系问题。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国自身信用体系不健全,必将导致内部危机频发;其二,若一国信用体系落后,与发达国家信用体系之间存在明显的制度落差,必然会频繁地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成为金融危机的被转嫁者或承受者。既然信用体系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那么一国要从根源上防范金融危机,降低内、外部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就必须首先完善、健全自身的信用体系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制度落差。只有夯实信用体系这一基础,才能从本源上抵御金融风险的恶化和蔓延,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中国在金融对外开放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信用关系出现过诸多问题。于是,每次全球大的危机之后,人们往往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即在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中国会爆发金融危机吗?自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纷纷猜测,下一场金融危机将在中国爆发。虽然危机并未如预测般爆发在中国,但在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中国却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在后危机时代,我们应认真思考为什么中国会为美国的过失买单?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巨大的信用体系制度落差,导致美国能将中国作为顺利转嫁风险和危机的对象。基于此,未来中国在加快金融开放进程的过程中,能否强化金融安全体系以防范危机,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否尽快健全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信用体系,以防范由于内部因素而造成的危机;二是能否缩小与他国信用体系间的制度落差,具有足以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以防范源于外部冲击而引发的危机。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在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尊重信用活动内在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我国信用体系健康协调发展,并进一步地借对外开放之机,推动国内社会

信用体系不断朝着国际化发展的方向演进,以逐步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落差,从而降低被危机转嫁的可能性。

二、积极参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秩序重构,提升话语权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际,美国凭借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游戏规则。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于1971年8月彻底瓦解,但美国的霸权却并未随之而终结,国际金融体系一直由美国主导。一个主要的体现就是,IM 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制定的规则和制度,实质上都是美国实行的金融管理规则的翻版。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一国际金融秩序中处于绝对的劣势,话语权甚微,就连日本、欧洲诸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往往被边缘化。总之,长期以来,国际金融秩序呈现出典型的美国“一言堂”格局。然而,此次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动荡,弱化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削弱了美国利用美元支配和影响世界经济的杠杆作用,动摇了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1]。金融危机诱发美国经济衰退,造成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已由本世纪初的32%左右下降至2008年的24%左右。此外,美国的金融信用也受到重创。近年来美国持续的经济衰退和美元信用危机导致其软实力被大幅削弱。这又会进一步导致美国维持霸权、操控世界局势的能力下降。若以战略观察的眼光来看待此次危机,不难预见,此次全球性金融风暴带来的损失将改变国际金融力量对比,从而在中长期对国际金融秩序走向产生深刻的影响,世界金融版图面临重绘之机。与此同时,次贷危机在美国引爆,进而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这一事实直接说明了美国借助美元霸权支撑起来的“高消费、高借贷、低储蓄”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持续性;并从侧面表明如果不改革现行“一言堂”格局的国际金融秩序,美国就会继续倚仗其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变本加厉地以邻为壑,将本应由其自身承担的危机代价轻而易举地转嫁给发展中国家。长此以往,极可能出现“危机爆发-危机爆发国转嫁危机-危机全球性蔓延”的恶性循环,国际金融领域将永无宁日。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构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它告诫我们,改革现行不公正的国际金融秩序已迫在眉睫。目前对于世界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危机滤去世界金融体系中的浮尘,重构更加真实、真诚、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金融体系。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了美国新自由主义政策恶果的“替罪羔羊”:美元计价债券投资大幅贬值;在危机之际,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难所,造成大规模资本净流入;外来的流动性诱发输入型通货膨胀;待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体系趋于稳定,资本流向逆转,可能引发大面积的金融市场动荡。中国也深受被危机转嫁之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军者,中国不能坐以待毙,应把握此次危机带来的国际金融秩序重构的机遇,借此契机,加快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步伐,并以主动维护自身金融安全的姿态,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投身于国际金融秩序的重建工作中:

1.促进IMF投票权分配改革,增加中国在国家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转单极决策为集团决策

2010年11月5日,IM F宣布通过了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自此起,后者的投票权达到47.19%,较之前上升了5.09%(其中,中国的投票权,由3.65%提升至6.07%)。而在这之前,美、日、德、英、法这五个发达国家在IM F中的投票权占比分别为16.77%、6.01%、5.88%、4.86%、4.86%,所有发展中国家仅占42.1%(其中中国占3.65%)。虽然此次IM F投票权的改革使得中国的话语权超越了德、法、英,跃居全球第三,但却仍未能从实质上改变IM F投票权分配模式的不合理性:一是美国“一言堂”特征明显。由于任何IM F的重大事项都需要获得85%的支持率,由此可见,美国是唯一一个能行使一票否决的国家;二是现有投票权分配方式未能完全反映出当今各国经济力量对比发生的巨大变化。例如,中国经济规模已在2010年二季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IM F的投票权分配上,却没有体现出对投票权的动态修正;三是IM F投票权的分配模式直接导致了少数发达国家主宰国际金融机构决策权的弊端。虽然仅美、日、德、英、法五个发达国家,但其投票权就占到了38.38%之多,与所有发展中国家才占47.19%的比重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现行IM F的投票权分配中,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未能充分体现,改革投票权分配方案的必要性不容置疑。在危机导致世界金融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势下,IM F应根据各成员国GDP和国家储备总量等经济、金融指标的动态变化,对各国投票权进行重新分配。作为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更应以此为契机,敦促IM F将其投票权至少提升至与日本齐平;与此同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力促发展中国家投票权的增加。与此同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应抓住投票权分配改革的机遇,倡导改革IM F治理结构,促进IM F的决策机制更加透明化,以转变目前单极决策的国际金融秩序。

2.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改变美元“一元独大”的格局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开启了美元主导地位不断削弱的漫长历程,这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世界货币而言,是一个百年难遇的良机。危机引爆以来,中国通过启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并不断扩大结算范围、与多国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允许境外央行等三类机构参与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的形式构建成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增加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交易币种等多种方式,提升了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率,显著加快了贸易项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应把握住此时机,通过双边货币互换安排等方式,加强与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区域货币合作。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欧盟、日本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打破美元霸权的共同诉求,积极探寻与欧盟、日本的利益交汇点,有效整合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力量,主动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逐步构建起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相互制衡的国际货币体系,促进储备货币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三、在遵循一定协调原则的前提下,主动参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开放经济将一国经济直接纳入了世界经济运行的范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国际化的新进展使各国在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时所面临的金融、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虽然开放的金融、经济环境优化了金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但却给各国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带来了一定约束,即必须考虑政策的国际外部效应,即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他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由于小国的经济政策基本不会影响别的国家,因而国际间的政策协调一般是大国与大国之间的协调[2]。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在金融国际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自然面临着与美国等其他大国之间的货币政策协调问题。若不能及时沟通、协调,便易引发大国之间的政策摩擦,甚至是冲突,埋下金融安全隐患。就中国目前与他国之间货币政策协调的现状来看,今后的政策协调焦点集中于利率、汇率政策两个方面。其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政策实施的可信度并保持政策的动态一致性。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在与他国进行政策协调时应至少具备以下三个动向:

1.强化各国宏观政策在全球性问题上的协作,增强政策有效性

金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在金融、经济领域的联动性日益提升。在此背景下,各国往往会面临诸如全球性通胀、全球失业率上升、全球性金融危机、危机救助之后的货币政策退出等一系列的共同性问题。这从客观上要求各国政府应突破原有局部性思维模式,转货币决策的一国视角为全球视角,在全球视角下对共同性问题的应对政策与措施予以通力协作。Watanagase(2009)[3]指出,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以往的决策基础:全球化背景下,来自一国之外的外部冲击愈发增多,成为一国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多数大宗商品的价格趋向于同步变动,使得外部价格冲击愈发成为国内通胀率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考虑到外部因素对全球性通胀动态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度,仅仅聚集于国内通胀动态的传统型货币政策需要予以重新考虑。这便要求其在决策时不仅要认识到这些外部冲击的存在性,更要就此考虑如何在全球层面上实现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总之,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面临的共同性经济、金融问题剧增,这为一国货币政策的决策增添了一个额外的国际维度,即一国货币政策操作必须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立场做出相应的正确且准确的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良好的国际沟通与协调。换而言之,货币政策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已愈发超越国界,成为了一种国际性的政策行动。以此次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例,在危机管理中,各国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互换安排提供美元流动性,并通过降息等方式一致性的放松银根来实施危机救助。各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及时沟通与协调,为弱化金融危机后果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关键性作用。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在金融危机的管理中,中央银行通过政策协调,采取一致性的行为,直接地向市场传递了各国中央银行应对危机挑战的决心,为迅速稳定投资者信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政策协调较有效地避免了危机在更大范围内的扩散,然而若缺乏政策协调,则很可能会给那些没有采取相应政策措施的国家带来新的麻烦[4]。由此可见,在全球共同性问题

来临之际,各国中央银行联合行动,协调政策操作,能强化单一政策的有效性,对及时、妥善地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根据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融合程度来选择政策的国际协调模式

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规则性协调。它是指各政策协调参与国以某种规则为基础,就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选择、操作方法等内容达成一致性的合作协议;二是相机性协调。它是指在面临某一特定的经济、金融情势时,各国通过谈判博弈的方式,确定针对此特殊情况,各国应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在这种协调机制中,不存在事先确定的政策协调规则。前一种协调模式的优点在于在政策合作协议框架下,对各政策协调参与国的政策行为具有制度约束,从而能较好地保证政策的可信度和连续性。缺点在于由于政策行动规则的存在,参与国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的自由性受到了限制,甚至会丧失部分金融主权。而后一种协调模式的优缺点则恰好相反。其优点在于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新发生的各种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协调,且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本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自由度。其缺点在于缺乏明确的行动规则,对各协调参与国的制约力度不足,因此政策的可信度和连续性难以保证;此外,每遇到新情况,都需要进行谈判,将导致高昂的决策成本。既然两种政策协调模式各有优缺点,那么如何选择模式类型?李小娟(2006)[5]指出,一国应根据在某种政策协调模式下,自身的成本、收益的相对大小来决策是否参与。那么如何来判断两种政策协调模式下的成本、收益大小呢?一般而言,在面临外部经济波动冲击时,经济融合程度较高的国家,可以通过国家之间的需求变化抵消掉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一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融合程度越高,则其因服从某种规则性制度安排,而放弃掉部分货币政策灵活性所承受的损失,将远小于其因签订政策协调合作协议为其带来的收益。其中最大的收益就是通过制度安排,可以较好地消除外部经济、金融环境波动为本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并能有效地节省反复谈判的交易费用。反之,当一国与欲参与政策协调的国家之间经济融合程度较低时,外部经济波动难以通过相关国家之间的需求变动来予以消化,那么进行政策协调合作安排的收益将小于其成本,此时选择规则性协调模式便非明智之举,而应根据国际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相机性协调。基于此,未来中国在参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之前,应首先判断自身与相关的欲参与政策协调的国家之间经济的融合程度,进而分析不同经济融合度下选择不同协调模式的成本与收益,从而对政策协调模式进行准确的选择。

3.政策协调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规避“逆效合作”

不适当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存在“逆效合作”问题,会造成政策协调参与者的福利较之不参与协调时恶化。为了抵消合作低效因素,提高政策协调效果,最大化中国货币政策的效用,未来在参与到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时,中国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重视信息的交换与沟通。尽管信息交换本身并不会使货币政策协调一致,但是这种形式有助于各国政府了解对方经济运行的特征和政策制定的原则,找出双方对经济运行看法的分歧[6]。如果各参与方对于经济运行的理解和政策选择

存在分歧,就会影响货币政策协调的进程和效果[7]。基于此,未来中国在参与国际政策协调时,应从最基本的方式(即信息交流)入手,与其他政策协调参与国,先就各国对当前经济走势、汇率水平、通胀预期等基本经济形势的看法进行沟通,并在此基础上,对各自货币政策目标偏好、操作取向、工具选择等信息予以交流。通过信息交流,为下一步的联合行动奠定基础,以使参与各方在政策方向、行动时间方面尽量保持协调一致;其二,重视国别差异。金融、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一体化程度迅速提高,但国别差异依然存在。在国别差异性的客观现实下进行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就必须足够重视差异性对政策协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的国别差异度来选择差异化的政策协调方式。若协调参与国之间的国别差异度较低,则可以采用较为全面、紧密的政策协调。反之,若差异度高,直接采取全面、紧密的政策协调,可能适得其反。这种情况下,可先尝试进行部分、松散的协调。“部分”是指差异度较高的国家可针对某一些政策目标(如跨境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国际收支的平衡等),在运用哪些政策工具来实现这部分目标方面进行协调,建立起部分协调机制;“松散”是指在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的参与国之间,协调方式应是立足于交流政策动向等信息上的较松散的协调。当然,由于参与国间一体化程度等差异性具有时变性特征,因此,每隔一段时期,应根据国别差异度的变化,动态地调整与其他参与国之间的协调方式。比如,随着各国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相关国家之间的差异性随之降低,则可在部分、松散协调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逐步实现全面、紧密的协调;其三,重视政策退出方式与时机。在进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过程中,人们通常对政策如何协调赋予高度重视,而忽视政策如何退出。事实上,政策的退出有时往往比政策协调的本身更为重要,这在全球性危机管理中有为突出。

四、强化金融监管国际合作,联手防范金融风险国际传递

几百年“闭关锁国、落后挨打”屈辱的历史告诫我们,再也不能夜郎自大了。中国经济要对外开放,金融监管也一样要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监管水平,洋为中用,让其为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健康发展和金融安全的维护服好务。然而,中国金融监管目前的国际化程度与较高的金融机构、市场国际化程度却并不太匹配。可以说,金融监管国际化的相对滞后是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如若不能良好地与他国实现监管的国际合作,将很可能导致对国际金融犯罪、资金异常跨境流动等问题疏于监管的金融安全隐患。此外,与他国之间金融监管合作机制的缺失使得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与金融监管国别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极易诱发“监管套利”,从而造成金融风险的累积与国际传递。为此,未来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在比照国际标准,完善自身监管法律法规和内外部审计制度,向国际金融监管原则逐渐靠拢,逐步实现与国际水平接轨,以期有效地消除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冲突。在此基础上,可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实现与他国的国际合作,以防范中国在加快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中累积的风险演变为金融危机:

第一,应借自身加快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之际,积极、主

动地配合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开展工作,争取能真正融入到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管组织等国际金融监管组织中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通过其作为中介,加强与他国的监管信息交流,并就防范国际游资袭击、打击国际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保障网上银行跨境业务、强化跨国危机管理、加强跨国金融机构监控等系列问题达成合作的法律协议,并就一些细节性问题签署“谅解备忘录”,以增强监管合作对参与国的约束力;第二,进一步强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等超国家机构的职能,尽力挖掘并充分发挥其作为成员国间纽带的作用。同时,促进这些机构尽快制定出明确的规则和有关协定,以指导中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第三,与他国的金融监管合作不能盲目。要明确自己的合作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联手打击国际金融犯罪与资本异常流动或处理跨境危机,更重要的目标是要在监管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吸取他国在监管理念、方法技术与制度设计上的先进经验,为健全中国的监管体系夯实基础,以此推动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国际化进程。此外,还应通过积极的监管合作,达到监督发达国家执行国际认定的监管标准,参与到国际金融监管新规则的制定中以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设计相应的监管制度来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保障本国金融安全的目的。这里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应始终坚持金融监管的主权原则,并在酝酿、制定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主张,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利益[8];第四,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中国有必要带头促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监管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乃至全球范围三个层面上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定期评估全球和区域的金融风险累积,控制银行过度的信用扩张,以维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相对平衡;第五,在强化国际监管合作理念的同时,也应根据本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发展程度与阶段,对国内的金融监管框架进行及时的动态调整。例如,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显著提速,这势必引致中国金融业务、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监管当局必须面对一个更为开放的金融环境,这对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即要求其能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动态变化,从监管手段、技术、目标与制度等方面予以及时地调整和更新。

五、紧跟国际监管趋势,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并举,构筑金融安全的监管防线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发展成为美国金融危机,随后逐步升级,演变成世界金融风暴。自危机引爆以来,欧美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指责。他们开始反思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由此出现了一股国际金融监管方法改革的热浪。中国在这之前,正处于金融国际化进程加速前进的阶段。危机爆发后,中国放缓了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步伐,使得金融业务国际化进程有所减缓。然而,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金融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本身并未被异化,问题在于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滞后于创新,二者的错位导致了危机的现实。因此,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放弃金融创新,重新回归政府计划时代,而应紧跟国际宏观审慎监管的趋势,并结合自身的监管缺陷,吸取其合理成分以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以期用前瞻性的监管制度来制衡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固有缺陷,为国家金融安全构筑监管防线。

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美国金融危机的事实,告诫我们,局部的微观金融风险控制不好,也将演变为一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宏观风险。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开启了对聚焦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的探索。对于名为分业经营但混业经营程度实际较高,然而却依旧实行分业监管体制的中国而言,对这种新型监管模式予以探索的要求便更为迫切。原因在于,现行分业监管体制下,银、证、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实施微观审慎监管,更关注的是个体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问题,加之当前三大金融监管当局之间以及其与人民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与监管协调机制仍流于形式,这使得整个监管体系缺乏高屋建瓴的宏观意识与整体图景。然而,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警醒我们,即便个体金融机构的经营是比较稳健、安全的,但单个金融机构存在的微小问题一旦聚集,其后果也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从全局出发,具备宏观监管意识,跟踪发达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结合我国实为混业经营却实行分业监管的现实,在巩固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监管模式,并进一步探寻两种监管模式的最佳动态平衡点,以期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防微杜渐非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其演化成系统性风险。具体可在由人民银行牵头加强“一行三会”联系会议制度的基础上,依次向“联合监管-综合监管-适度集中统一监管”的方向逐步迈进;与此同时,加快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危机管理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维护国家金融稳定的职能。值得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在设计微观与宏观综合审慎监管框架时,应尤其注重金融机构的微观风险与金融市场的中观风险和金融体系的宏观风险及其与实体经济危机之间的内在传递性,赋予金融监管更为丰富的风险涵义。

【参考文献】

[1]潘锐.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J].东北亚

论坛,2009(1):3-11.

[2]李萌.论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J].经济问题,

2004(6):62-63.

[3]Tarisa Watanagase.Rethinking monetary policy in a globalized world:

Coping with current challenges and beyond[EB/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4468412.html,/re view/r090319c.pdf.

[4]彭兴韵.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货币政策操作——

—美联储的若干工具创新及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J].金融研究,2009(4):20-35.

[5]李小娟.论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机制及其选择[J].亚太经济,2006

(3):30-33.

[6]虞伟荣,胡海鸥.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低效的经济学分析[J].世界经

济与政治论坛,2005(1):62-65.

[7]白当伟.全球化的新进展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J].国际金融研究,

2010(5):4-10.

[8]尹继志.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框架、内容与启示[J].云南

财经大学学报,2010(6):66-73.

2008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2008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2008年下半年源自美国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国际经济的失衡,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内部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混乱,担忧和信心丧失,是目前全球经济和金融震荡的主要根源。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关键词: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美国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一)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 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是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但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过去10年里购房实行“零首付”,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购房按揭贷款制度,让美国人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穷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国经济辉煌的十年。但这辉煌背后就潜伏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 (二)房贷证券化。 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行和机构投资者。 (三)第三个环节,投资银行的异化。 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四)金融杠杆率过高。 金融市场要稳定,金融杠杆率一定要合理。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杠杆率高达1:20—30甚至1:40—50。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杠杆率,炮制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比如雷曼兄弟就用40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亿美元左右的债券投资。 (五)信用违约掉期(CDS)。 美国的金融投资杠杆率能达到1:40—50,是因为CDS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些风险巨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若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赔付。但是,在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还可将CDS在市场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超过33万亿美元的CDS 市场。CDS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增大金融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变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 (六)对冲基金缺乏监管。 以上五个环节相互作用,已经形成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而“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又加速危机的发酵爆发。美国有大量缺乏政府监管的对冲基金,当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冲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场,比如把石油推上147美元的天

2020年(金融保险)金融危机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金融保险)金融危机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金融危机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施思张凯青周诗慧邓明清林恩如许薇婷 摘要: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可是我国的银行业发展的势头仍然较好。早在7年前,西方媒体仍称“中国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2003年初,标准普尔更是将中国内地银行全部定位为“垃圾”等级,那是什么让我们商业银行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中国有84家,中国工商银行排名第7,中国银行排名14,中国建设银行排名15,中国农业银行排名28,交通银行排名49。 中国银行业的现状: 目前中国银行业包括5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以及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此外仍有政策性银行在特定领域内发挥其职能。中小企业信贷服务能力有所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度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通过市场化机制扶优限劣,不断创新信贷方式,提升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水平。壹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少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贷款作为战略熏点和未来利润增长点,中小企业贷款逐步增加。二是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盼专门化金融服务。壹些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有别于大型企业的中小企业信贷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专门的风险管理。目前,壹些银行已设立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贷款。 金融危机,使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保持“双降”,风险抵补能力进壹步加强,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持续下降,银行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银行对企业的信贷速度加快。

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孙建信息与计算科学信计1 38号 摘要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而且使中国社会稳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金融危机向社会蔓延,要经过一系列传导和反向传导过程。在此过程中,失业,城市迅速发展是经济危机导向社会危机的传导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解决失业城市迅速发展问题,而在金融危机时期解决就业城市迅速发展问题,必须将短期应急和长远战略综合起来寻找对策。因此,保持经济增长、促进劳资合作、发展社区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金融危机城市就业 引言: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 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不仅波及面广,影响度深,更严重的是目前仍处在不确定的动荡之中。此次金融危机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并迅速演变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它不仅波及到了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时对部分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巨大的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同样出现了困顿的局面,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社会、产业、市场和消费趋势,特别是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而IT业更是不断传出公司裁员、倒闭的消息……由此也就必然对就业特别是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针对这次金融危机,政府和学校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缓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 一、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城市就业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就业影响初现端倪。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演化为全球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冲击的广度、深度及其严重性值得高度重视。随着全球协调采取措施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但走出这次危机冲击所产生的经济周期至少需要2-3年时间,甚至更长。受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同时,外贸形势的变化使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城市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被迫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由此引起城市结构性失业人数进一步上升,城市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大量职工就业与再就业的沉重压力。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从2001年的0.75大幅度逐年回升,并持续到2007年的0.98。但是,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显著减缓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就业增长的减速,以及失业率的上升。首先遭受冲击的是东部沿海城市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业。2007年,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60%左右,出口比重占91%。而且,2001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也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这样,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东部地区的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最容易受到影响。以广东省为例,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1/10以上,出口占全国的1/3。由于它的外向型程度高,加工贸易企业占制造业很大比例,企业的利润率很薄,在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等因素作用下,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拉动的新增就业人数从2005年的76万人下降到

中国两次金融危机

谈谈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房地产的影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都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面对两次危机的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各个市场主体沉着应对,积极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自1997年7月,由于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发动的投机活动,以及亚洲国家自身的经济现状呈现一种狂热的泡沫经济状态,各种原因导致最后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中国的房地产业也深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在1997年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一年,从1991年以来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势头在1997年受到了明显的抑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在1997 年1—10月,全国共完成房地产开发184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其中土地开发投资15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6%。虽然在经历了1992—1993年的开发高潮以后,房地产投资额的增幅有所降低。 虽然整个的投资额并没有明显的增加,但房地产市场却呈现出了一派喜人景象,这主要表现在销售情况有明显改善,1997年1—10月,全国其销售建筑面积3510 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商品房销售额达712亿元,增长31.1%。其中销售给个人的为421亿元,增长41.8%,所占比重为59.1%。这说明通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商品房的有效供给开始增加,而在各方面的推动下,个人购房热情高涨,并开始成为市场的主力军。 当然,1997年的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由于前几年大量的房地产项目在近年来集中上市对整个市场产生的很大压力,虽然1997年的商品房销售情况较好,但仍然赶不上上市的规模使得大量的商品房积压,1996 年底积压量为6600万平方米,而1997年底估计将超过7000万平方米,这是我国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所在,而由此所引起的楼盘的价格始终处于盘整乃至小幅的滑落,更使房地产开发商的经营情况趋于困难。 虽然仍然存在不足,但总体来看,1997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经过了数年的结构调整后,已经开始进入以有效供给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而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商品住宅已经开始成为个人消费的新的对象。 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于2008年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美国第二大次贷机构———新世纪金融宣布2006年第4季度业绩出现亏损,到美国“两房”危机、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银行被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再到全球股市的持续下跌,次贷引发的信用风险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大海啸。 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场金融危机的波及。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蒙古财经大学双学位学士论文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 内容提要 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在美国发生并蔓延到全世界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发展也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于今天的去全球经济一体化来说,由于美国造成的金融危机我国必须正视其问题,对其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来

解决全球金融危对我国造成的损失将金融危机中的危害转为利,使我国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态下,迅速将金融界快速发展起来,并对金融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面对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与在金融发展中使人们对其备受关注。 关键词:金融危机债务汇率风险 Abstract A massiv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pread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round the world,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 today's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our country must face the problem of taking the right step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losse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harm to benefit, make our economy get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this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rapid will finance developed quickly, and the financial impac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ig.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o its attention. Key words:The financial crisis Debt Currency risk 目录 一、金融危机发展概况 (1) ㈠金融危机概述 (1) ㈡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过程 (2)

论中国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发展趋势

论中国房地产经济 陈宇 (A4纸,正文小4 行距22磅字数2000 在最终的打印稿上的左上角写上一号) 众所周知,在2008年,以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房地美、房利美申请破产,美联储注资等一系列的事件发生,宣告了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进而对世界的经济领域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并逐步危及其他领域。而在中国,提到08年,人们不禁想到了很多很多令国人感动与自豪的事件,同时,老百姓的生活也慢慢地变化。当时,国内的猪肉及蔬菜价格,还有粮油价格开始上涨,经济出现通膨现象。而耕地及商品房价格在小幅度的下挫后,也开始了上涨。在国外,有08年代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国际事件,北非如埃及等国家频发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更有愈演愈烈之势,政权摇摇欲坠,而在阿拉伯世界里也不平静,利比亚的战火,叙利亚的抗议等等,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难道这些事件它们之间就没有联系。虽然目前,国外局势紧张,但国内的形势仍可以算得上是稳定的,但是我们仍不可以不未雨绸缪,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并相应地调整策略。 不得不注意的是,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浮动,大量的国外热钱涌入中国,并最终流向了房地产,房地产行业兴起,房市价格一路走高,每年都有较大的涨幅,有形成房地产泡沫的趋势。为防止泡沫的做大及破裂,我们必须一预防为主,主动借鉴日本房地产破灭的经验教训。日本房地产泡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日元的升值与日本房地产泡沫有直接联系。1985年,迫于美、英等其他G5国家的压力,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日元加速了升值的步伐。国际上许多资金流入日本并最终流入房地产市场,为其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准备了资金基础。 2.长期低利率政策加速了泡沫的形成。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本政府开始实行并长期实行了低利率政策,连续多次下调基准利率。日本国内资本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大幅增加,导致出现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间接导致了房地产价格上涨。 3.日本民众对地价和房价不断上涨的经济预期。日本是岛国,土地资源少而人口相对较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行,人们认为地价和房价一定会不断上涨。 4.政府监管和调控行为的缺失。在房地产泡沫产生和发展时期,日本政府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泡沫的发展。首先,在泡沫形成之前至泡沫形成的几十年时间里,日本政府认为不应该干预地价和房地产价格,对大量资本投入房地产市场也不加调控。其次,日本进行的金融改革加速了金融的自由化,政府对金融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下降,致使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大大增强,综上所述,日元的被迫升值和日本国内长时间低利率政策,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提供了资金,此时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发生只是具有了可能性。日本国内对地价和房价上涨的预期,助长了其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日本是自由市场经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不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不力,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为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和资金环境。最终,在各种原因的相互作用下,房地产泡沫形成,对日本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采取的政策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一.金融危机的前世今生 含义: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类型: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席卷整个世界,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关于对我国的影响大致如下: 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其次,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我国已经截止到目前我国CPI已连续两个月低于4% ,分别为10月4.0% ,11月2.4% ,而PPI为10月3.2% ,11月2% ,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只有9% ,11月份的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只有4.9%,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面临巨大压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

中国会爆发金融危机吗

中国会爆发金融危机吗? 郎咸平先生多次说中国即将发生全面危机,这次在某地演讲,进一步使用的词句是“危机正在爆发,银行(行情专区)业首当其冲”。金融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现象。比如,这个国家货币市场利率会急剧提高,因为银行资金奇缺、亏损破产、支付提款必然大量借款,而此时货币市场必然资金奇缺,利率奇高。这种现象在目前中国货币借贷市场上没有任何一丁点的趋势。又比如,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时,必然会出现大量资本外逃,国际收支逆差,对外支付困难,本币贬值等一系列连带现象。可是,国际国内统计数据都表明,中国近几个月国际收支顺差,境外资金流入流出正常范围,人民币汇率稳定,外汇占款又在增加。这种现象正常人不用研究,一目了然。如果这叫金融危机正在爆发,那么全世界不是天天生活在金融危机水深火热状态吗? 那么,郎咸平先生说中国正在发生危机,究竟有什么根据呢?从各大网站刊登讲话内容看大体有三点。其一,交通银行(行情股吧买卖点)跌破发行价和净资产标志中国银行(行情股吧买卖点)危机正式爆发。其二,许多地方政府出现债券还款违约问题,大面积违规,付不出利息。其三,地方政府向银行体系外借钱,影子银行30万亿。上述三大根据根本不值一提。其一,近三个月内银行股价平均涨幅30—50%,按照郎先生的逻辑,银行股价上涨应当是危机消除,怎么首当其冲爆发危机呢?众所周知,内地银行股价长期低迷与股市体制有关,银行股价涨跌与银行业是否危机不能划等号。其次,说中国地方政府出现“大面积”违约,请问该数据从何而来?如果中国地方政府出现“大面积”违规,那么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必然大幅上升。从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和上市银行公布的年报看,内地银行业不良率稳定在1%的区间内,全世界最低。如果郎先生拿出证据说明该数据造假,那么郎先生所说“大面积”违约才能成立。其三,说银行体系外有30万影子银行产品危机的话有两点疑问。第一,影子银行特点是统计、监管和期限三大缺陷。在无法统计的情况下,说30万亿影子银行,危机根据不足;第二,即使银行体系外有30万亿影子银行产品,也不能把它与危机划等号,这些产品大部分是实际项目的需求,银行不贷除了贷款规模有限外,就是怕风险。这些风险转移到表外,或银行体系外,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反而利大于弊,影子银行违约案例天天有,处处有。就像银行坏账也是天天有,行行有,但只要违约率控制在一定幅度,也有统计标准,完全与金融危机或银行危机是不同的概念。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试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试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2007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到现在仍然没见底,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防范金融危机风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2007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特别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急剧萎缩。 基于此,本文在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下,收集国内外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查阅我国现行的金融危机管理的主要著作,并通过各类专业杂志及相关网站获取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中国目前在金融危机防范上的问题和国际上金融危机防范经验,提出中国金融危机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Financial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③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由于中国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1/4,尤其是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因此,贸易顺差减少,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2.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

中国式金融危机

中国式金融危机 最近,在美国QE退出的阴影笼罩下,亚洲市场爆发了严重的走资潮,由此导致了亚洲一些国家股市大跌,货币大幅贬值,尤其是印度与印尼最为严重。因此,市场正在担心新一轮的亚洲金融即将爆发,同时更担心的是由此是否会引发中国金融危机。 对于前者,估计仅是美国QE退出后,资金从这些国家退出对当地金融市场新产生一些影响与冲击,说爆发1997年那样亚洲金融危机的概率不会太高。不过,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担心并非是杞人忧天。 因为,无论是最近“乌龙指”事件,还是保险公司高管携款外逃;无论国内影子银行盛行,还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泛滥,都暴露出中国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脆弱性。而这种脆弱性,可能由于美国QE退出,一定导致新兴市场走资潮,这不仅会导致亚洲一些国家股汇大跌,也可能成为引发中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十分值得市场担心。一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风险有多高是相当不清楚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发生过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其是否爆发金融危机没有参照系。二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出现的一连串事件已经显示出其严重的脆弱性。三是中国经济及金融市场深层次的风险也可能随着这种危机而显现。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美国QE退出(这已经成了必然趋势),中国就面临着各类资金集中外逃之风险。如果出现各类资金外逃加速,它将引发其他金融风险暴露的概率会加大。 因为,就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金融市场来看,尽管最近中国经济数据比市场预期要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也认为是在可控的范围内。但是这些看法是建立两个基点上的。 一是对于国内金融风险有多高,中国根本就没有建立起一套测算其风险的科学体系或方法,而仅是借鉴成熟市场现成的工具与经验。但是,实际上中国的金融市场与成熟市场完全不同,数据获得的方式及可信度也不一样,更多不存在计划经济下的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有多高是不清楚的。如果对一个市场金融风险有多大的认识都是不确定的,要想来防范这种风险更是不可能。 二是当前国内金融主要聚集在房地产市场,即经济的“房地产化”。如果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没有挤出,中国的经济结构不进行重大调整,并让产业结构升级,那么中国房地产市场巨大金融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之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 摘要:中外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其实质和根源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逻辑,根源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以金融危机为突出表现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实体经济严重过利、资本的逐利本性引起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造成投机过度从而失控、爆发危机。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必须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下文中本人将重点阐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几个方面,并就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几点启示阐述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重要影响,中国也不例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相比存在一定“滞后效应”;对我国出口影响较大;工业生产增速下降,产品库存增加;第三产业一些行业出现困难;股市持续低迷;就业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 1.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影响明显 中国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将是必然趋势。—直以来,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贸易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贸易依存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金融危机的造成美周国民财富大幅缩水,居民消费支出减少。而中美贸易占据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最大比重,美国人不消费对我国的出口带来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国:(1)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改变以低档产品出口为主的模式,进行产品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创新和研发的力度,加强出口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贩之地。(2)扩大内需。要加大农村市场的开拓力度,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者工资,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疏通内需渠道,为农村人民消费需求提供物质基础。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进一步演化为经济危机,一些专家学者把它形象地称之为“金融海啸”,以此来形容其来势之猛。在这种环境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由于我们采取的措施比较及时、到位,更重要的是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尤其是最近6年来体制、机制改革,中国银行业虽然不能独善其身,但做到了在全球独树一帜,保持了稳健运行。 一、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截至2009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6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1%;本外币负债总额为6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4%;不良贷款余额5495.4亿元,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的态势。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23.9%,比年初上升7.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继续保持了稳健发展的态势,抗风险能力继续增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不是对银行业的直接财务影响,而在于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进而对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构成威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仍无法判断金融危机是否已经见底,金融危机还在进一步蔓延和扩散,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还在增加。银行业与整个实体经济密切相关,如果实体经济出现问题,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就会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反作用于银行,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盈利压力。从业务拓展看,在经济下行、市场趋冷、信心受挫的情况下,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中介市场拓展都更为艰难;从风险防范看,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叠加作用下,银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从盈利情况看,在有效信贷需求趋于减弱、存贷利差持续缩窄、利息支出成本逐渐上升、中间业务增长乏力、风险资产逐步增多、拨备支出显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银行净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局面将难以再现。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负面影响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实体经济下滑的影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同业竞争日趋激烈。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实体经济增速减慢和下滑,受海内外市场有效需求锐减的影响,直接导致广大中小企业产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作用,一些中小企业生产处于减产、半停产和停产状态,基于对未来经济增长放慢的预期,加上房地产、钢铁等基础行业市场供求过

世界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的挑战和机遇

———科协论坛·2009年第6期(下)—— —关于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有人说是1929年之后最严重、最大的危机,影响到了全球。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和由来: 外部原因: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过剩资金流向美国,刺激了住宅价格短期显著上升。进入新千年以后,发达国家经济普遍不景气,从2000年初就开始了一次较长的低利率金融缓和时期。尽管长期的低利率暂时稳定了经济,但也带来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这些过剩资金中的大多数投资于各种资产,于是就出现了全球性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过热现象。 内部环境:低利率。美国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变化也是此次危机发生的催化剂。在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和“9.11”恐怖事件后,美联储连续12次降息,使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超低利率在促进美国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刺激了美国房地产的繁荣。截至2006年初,美国房价连续5年大幅攀升,年均升幅超过8%,其中2005年升幅达15%,而过去35年房价年均增长率为3.5%。低利率和高房价促进了美国人的购房欲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相互刺激,促使次贷市场超规模发展,风险积聚。在一级市场上,对需求方,住房价格持续上升,形成了低收入家庭“晚买不如早买”预期,贷款需求增加进一步刺激了住房价格上升。更重要的是,对供给方,对贷款机构来说,高等级客户贷款已趋于饱和,为迎合低收入家庭的贷款需求,贷款机构不断创造出新型的住房贷款产品。在具体运作中,很多贷款机构还借助100多家贷款中介机构来推销这些“新产品”,而中介机构只要能达成交易,就可获得手续费收入,不需要对未来风险承担任何责任,这种不对称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刺激了一级市场扩张。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所遭受的挑战: (1)境外直接利用外资能力减弱。随着次贷危机不断深化,西方金融大鳄为求自保,纷纷甩卖海外资产、套现以应对危机,以免成为下一个“雷曼”。目前,多家外资机构已经将规模巨大的在华资产列上甩卖列表。其中,申请破产的雷曼正在为自己的中国业务寻找“下家”,换取资金自救。美国国际集团也打算通过出售包括中国寿险在内的资产的方式来筹集营运资金,并已列人打包出售计划。在房地产市场上,被列人雷曼、美林、摩根士丹利、美国国际银行等机构出售名单的物业规模高达上百亿美元。 (2)降低企业投资收益。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是占比最大的。这种资金结构的转变表明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市场景气、企业利润率高的时候,投资就快速上升,反之亦然。这与过去政府和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时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有研究认为,如果美国企业利润下降个百分点,中国企业利润增长将下降个百分点,未来企业利润增长的不乐观,将极大地减弱企业的投资动力,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人万元以上的企业,下同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比上年同期下降了石个百分点。 (3)消费热点进一步降温。这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汽车、住房、建筑装演、娱乐、旅游、 教育、通讯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受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影响,多数消费热点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而次贷危机的出现毫无疑问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经济的机遇: (1)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关于金融危机的结果可能到明年才能看到,但是我们正好抓住这个机会扩大内需,在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用于节能减排投入,扩大内需,正好也是调整我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一次好的机会。 (2)有利于中国企业起也更好地“走出去。据国外多家媒体报道,美国全方位的行业都欢迎中国企业并购,特别是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此外,人民币升值会带来正面影响,因为那将使得海外资产价格相对降低。这对中国企业所倡导的“走出去”战略可谓是起了很好的助攻作用。要走出去就得有好的项目。金融危机对风险投资惟一的影响就是今年或明年初准备上市融资的项目会推迟,对本身的投资可能没有什么影响。或许,这还是一个机会,因为有的公司及基金坚持不下去,它可能会清盘,特别是一些贷款运作的公司情况更糟糕,在现金为王的前提下,目前对私寡基金以及风险投资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在中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融资的难度能如愿缩小,能出去发展的机会也就随之加大了。 (3)金融危机使更多的国外人才回国创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在国外大学毕业,直接进入摩根大通等美国知名投行发展的高端金融人才,近期开始思考回国发展,并将简历投递给了国内的猎头公司。专业机构监测分析认为,目前欧美华尔街金融精英们为什么热衷回内地工作显然,内地更被看好的经济形势和现实的丰厚经济收益是最大的诱惑,“更多的金融人才回流,显然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这是很多业内人士的共识。由于这两种金融组织都和中小企业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必定对那些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4)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机会 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在新年之际有大大加速的迹象。人民币币值在今年“破六”,似乎已成定局。同时,美国的金融危机,给了中国企业难得的淘“便宜货”的机会。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国内对中国企业并购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和以前的动辄以“国家安全”拒之门外不同,最近,华尔街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企业的入股、并购,看成是一种善意的行为,并引颈期待之。对中投入股摩根士丹利,以及传言中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入股花旗集团,美国媒体和政界并未抱有特别敌视的态度。因此,从“危机意味着转机”的中国智慧来看,从中美经济的现实情况来看,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面临重大挑战,但并非没有机会,而且可能会有“黄金般”的机会,就看中国和中国企业如何加以把握。 总之,依据可持续发展的轨迹,告别旧有发展模式,深化体制改革,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可能才是中国摆脱危机影响和长远发展的良方。 □ 董素丽 (石家庄市运输管理处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 要:近期,发端于美国并不断蔓延的金融危机受到了全球关注,,从中美经济的现实情况来看,在席卷全球的金 融危机面前,危机的危害已经不可避免,我们能做的除了接受,还应该有积极的应对和努力,更应该有洞察危机的眼光,就看中国和中国企业如何加以把握。关键词:金融危机挑战 机遇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7-3973(2009)06-138-01 世界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的挑战和机遇 经济管理 科学决策 与 138

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张梦辰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一时间,虚拟经济泡沫破裂,危机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瞬间传导至各国实体经济,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而在经济已经实现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作为WTO的一员,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然而这场规模浩大的金融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又受到了什么影响?它又给我们哪些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原因,影响,启示 一、引言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一时间,虚拟经济泡沫破裂,危机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瞬间传导至各国实体经济,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而在经济已经实现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作为WTO的一员,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然而这场规模浩大的金融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又受到了什么影响?它又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产生原因 要了解金融危机的原因,必须先了解下什么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接着让我们来看看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其一,信用扩张。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即为谋求更高的利息,增加银行的收入,对信用较低、还款能力差的人群的住房抵押贷款——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美国政府曾提出让一些收入不稳定、信誉等级较次的美国家庭获得自己的住房,因此鼓励投资银行向这类人群发放无抵押和无首付的房屋贷款。这种贷款风险极大,这些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便将这些债务以证券的形式向全球发售,同时为了提高这些证券的信誉,一些大的保险公司也参与进来为其担保。这种金融创新的方式被世界所效仿。其二,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为了缓解网络泡沫破灭、“9·11”恐怖事件的影响和2001年经济衰退,2001年美联邦储连续11次降息,又在随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