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闻心理学笔记

新闻心理学笔记

新闻心理学笔记
新闻心理学笔记

3.新闻心理学专门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扬弃的原则;4.新闻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1)现场观察法(2)访问调查法(3)档案分析法;(4)心理测验法;“现场观察法”偏于“质”的分析;“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既可以是“质”的分析,也可以是“量”的实证性研究;5.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为: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6.人的心理现象的构成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分为三大部分,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分为两大类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8.典型诱因能在新闻敏感产生的关键时刻起到打开心灵的“钥匙”作用。9.采访中曾有“以名取人”,“以貌取人”,“以衣取人”的定势效应。16.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10.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有两种,即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11.新闻编辑的“胆”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以及镇定果敢的坚毅精神和谋略。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3.角色冲突——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10.晕轮效应——当记者对某个人有好印象或是过去曾了解过这个人时,那么对他说的话就会深信不疑,对他所做的事就总是向好的方向理解。14.应变——应对变化,是指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亦即随机应变。15.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这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18.新闻受众的态度——指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并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方面组成。

1.简述新闻工作者非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答: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非智力因素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2.简述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答: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并能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媒体,如电脑、数码相机,以及驾驶现代交通工具等能力。3.简述分析动机、情感、意志、性格这四种非智力因素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答:(1)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2)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①情感情绪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②情绪情感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③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3)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4)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

5.简述记者在采访中怎样能在言语中达到更好的效果?答:在采访的言语互动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果:(1)记者与采访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对话者;(2)双方要会提出与回答问题;(3)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

7.简述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答:任何记者在产生新闻敏感的时候,都是要经过(1)怀有动机(2)创造条件(3)形成初步构想(4)进行尝试性思考(5)典型诱因出现(6)顿悟。

9.简述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答:新闻写作心理:(1)是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和外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2)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0.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有:(1)被记者内化了的新闻素材和外化了的新闻作品之间存在着量和质的区别。(2)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3)新闻作品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记者“本质力量的书”。

个体的身份:我与非我。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从心理上把握个人身份特征。媒介的代表:主持人所注重的是媒介的表现,是站在媒介的角度,根据节目的特点、形象及风格的需要加以恰当的表现。

1.论述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答:任何记者在产生新闻敏感的时候,都是要经过如下逐步过程:(1)怀有一种动机。(2)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3)形成一种初步构想。(4)尝试性思考。(5)典型诱因出现。(6)顿悟。

13.简析新闻编辑的胆识?答:编辑的“胆”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以及镇定果敢的坚毅精神和谋略。(1)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为了坚持真理,编辑应不怕误解,不怕打击报复,不怕明枪暗箭等不公平的待遇,甚至不怕牺牲。(2)镇定果敢;镇定果敢是指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忙、勇敢并有决断。新闻编辑的“识”,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职业道德方面的“识”——甘为“他人作嫁衣裳”;智能智慧方面的“识”——独具慧眼。①甘为“他人作嫁衣裳”?a.甘为“他人作嫁衣裳”是编辑在职业道德方面有见识的表现;b.甘为“他人作嫁衣裳”,就应对作者一视同仁,充满爱心;c.甘为“他人作嫁衣裳”,就应具备敬业精神,高尚人格;②独具慧眼?独具慧眼,是编辑在智能智慧方面有见识的表现。a.具有慧眼,就能选好稿,选出不同凡响的稿、独具特色的稿;b.具有慧眼,就能对来稿有所发现,并能有所创造,改出好稿,在原稿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再创造;c.编辑的慧眼较之记者要求更高。编辑的慧眼关系到版面内容或电视、广播的整台节目内容的质量;

15.新闻编辑要把好关应注重的因素?答:新闻编辑既然是最后的“把关人”,要把好关,必须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1)决策者的既定方针与现场政策;(2)社会的法律与道德规范;(3)受众的需求;(4)传播者团体的规范;

17.简析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答: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角色具有双重特点,在台前出现在受众面前的是播音员、主持人个体的身份,然其代表的却是媒介形象。这就是说,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既以个体的身份展示别具个性的播音和主持,又以体现媒介性质、特色为己任,因此,我们据此称其为双重角色。18.简析播音员和主持人移情能力的表现?答:(1)要善于设身处地领会记者、编辑融入稿件里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地表情达意。(2)善于体验听众(观众)对新闻中情感的需求心理。(3)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借声音或形象)去感染受众。首先,要能推心置腹,待人以诚。能够感染人、打动人的一定是真情;其次,要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以传递感情感染受众。再次,及时抓住现场出现的情感闪光点,就势燃旺情感火花,以此感染受众。(4)移情能力不光表现在善于移入作者和受众情感,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感染受众,也表现在控制情感方面。

20.简述对于主持人媒介人格的要求?答:(1)应把自己当作“大众中的一个人”,能牢记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的宗旨,急大众之所急,想大众之所想,反映大众意愿,代表大众心声。(2)要有独立的意志和见解。(3)具有宽厚人性,表里一致,诚恳面对受众。(4)要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5)要讲良心。(6)要有丰富知识,缺乏知识的人格是没有力量的。

21.简述受众心理与新闻专业特征相关因素?答:传播媒介的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而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由以下三个主要相关因素产生的:(1)新闻受众的需要——指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愿望。受众通过接收新闻了解自己周围发生了什么,以确定自己应有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新闻媒介以报道新闻信息而满足于受众,它的主要魅力在于新闻是真实的、新鲜的、及时的信息,也就是说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特点构成了受众对新闻情有独钟的基础,因而新闻受众的需要是与这些特点分不开的。(2)新闻受众的动机和兴趣;(3)个性心理特征。

3.论述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创造性思维和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否矛盾?答:当然不会。应该说创造性思维与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坚持新闻真实性,要求记者写真人真事,抒真情,论真理,不容虚构;要求人物、地点、原因、结果、过程、情节、细节及人物心理活动都要准确无误;要杜绝想象,严格遵守新闻事实真实性原则。运用创造性思维,则是在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从客观存在的真实材料出发,经过消化、分析、综合、判断、回忆、联想等心理活动,尽量拓宽拓深材料的意义,揭示材料的实质,找寻到最佳表现角度及最适合的表现形式,将事实如实准确又富有创造性地表现好,以取得出乎意料又在清理之中的客观效果。作者愈从客观真实的材料出发考虑问题,愈能更好地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规律和现实意义。因此,创造性思维与新闻真实性关系是辨证的关系,两者并不矛盾。

5.分析新闻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答: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当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新闻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来自传播者与受众两方面的原因。其中,来自传播者的原因是这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比如采写的新闻报道失实、失真、失当、失策、失误都会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受众方面,其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性格、气质、思维方式、个人好

恶等等都是受众群体或个体对某一新闻报道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当受众的逆反心理存在消极抵触情绪时,有时候会带来一些偏激的言辞或行为,新闻传播者对于受众的这种逆反心理和行为应抱热忱欢迎的态度,并创造条件,运用媒介工具,沟通受众与有关的党政部门及其具体工作人员联系。受众积极的逆反心理是推动受众运用媒介工具对党政人员工作中,和社会中所产生的不良现象进行斗争的一种动力。对于犯罪分子应当揭发、批判与打击,对于不良社会现象应撰文、拍片分析、评论,其为是顺乎民心、主持正义之举。如果受众因受到某种错误思潮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对正面的、正确的新闻报道产生了消极的逆反心理。此被扭曲的社会心态则是社会发生动乱的舆论准备,也是最容易被反动势力所利用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这种消极的逆反心理下,新闻媒介用利用好自身具有的舆论传播效应,传播正面、正确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政府应当全力解决、帮助具有此逆反心理的受众,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惑,断绝错误舆论思潮的来源,湮灭所造成的社会舆论动荡现象。对具有严重消极逆反心理的受众所带来造成不良的社会现象及后果,应处于法律的制裁。

6.分析新闻受众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答:对于新闻传播来说,受众的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主要原因来自新闻舆论的社会刺激。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受众的从众心理主要是由新闻媒体造成的舆论引起的心理反映。树立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加大新闻宣传的力度,造成了一种社会舆论,使得、人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发生从众行为,这是有积极作用的。而较多的报道如何阔气的婚礼,如何排场的升学宴会,又不加以严厉的批评,则使人们有一种比阔的感觉,如果形成了一种舆论,从而使不愿意这样做的人有一种压力,一些人在舆论压力下发生了从众行为,这无疑是消极的。可见,决定受众从众行为性质的关键是新闻舆论的方向,即新闻舆论的正确性。正确的、为公众利益而造的新闻舆论所形成的受众群体的从众心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好的社会氛围,这是推动社会秩序稳定,推动社会有创造性的力量。

7.分析如何从新闻传播者的角度影响受众态度的改变。?答:新闻传播者在传播的“五个W”中属于信缘,它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主要是:权威性、喜爱性、可信性和睡眠者效应。从这个四方面入手:(1)权威性指在受众心目中传播者的资力、地位、专业知识和阅历等因素。这些人的身份足以让受众信服,在受众心理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应。(2)受众对于新闻媒介的喜爱性,主要表现在:受众自爱栏目的风格和特色;受众喜爱某些外型较好、素质较高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受众喜爱某些媒体的知名记者。(3)在新闻宣传中,增强媒介的可信性的方法较多,其中“借用他人之口”和“借用对方之口”的宣传方法十分有效,因为使用这种方法比自己宣传自己更有说服力。(4)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要考虑受众心理上的权威性、喜爱性等,但不一定要恪守这一规律也可以灵活多样。

简述晕轮效应在新闻采访的影响。答:晕轮效应——当记者对某个人有好印象或是过去曾了解过这个人时,那么对他说的话就会深信不疑,对他所做的事就总是向好的方向理解。即便别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了他的问题,记者也难以接受。这种一好百好的思想就是认知中的晕轮效应。如在采访中有了这种效应,记者的认识常常会背离客观的立场作出不符合实际的报道。

简述首因效应对新闻采访的影响。答:首因效应属于第一印象。一般来说人们在相互接触中都十分重视第一印象,因为它的印象深刻,在短时间的人际交往中很难消失,它会对继起的一系列活动产生一定的作用。采访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当记者见到某个采访对象时,第一眼看上去对方或很邋遢,或很冷淡,或某个方面不顺眼,那么,就往往对他后面讲的话听不下去,甚至会对他的一些好事也有某种莫名其妙的反感。反之,第一眼看上去顺眼的人,对他后面的谈话都会有好感。如果记者太看重第一印象了,不能在知觉习惯上固执地坚持第一印象的看法,排斥后来的新信息,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方式,这样的话,那则对采访来说是十分有害的。

简述分析发散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答:发散思维是指按照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种答案。它以一个目标为中心,将思路辐射开去,进行一系列与主要目标相关的联想,以寻求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特点。

发散四维的作用主要有:1)运用发散思维可以寻求新闻写作的多种方案;2)发散思维有助于开掘新颖别

致的主题;3)在写作方法的采用上,发散思维能够寻求最佳表现方案;4)发散思维也有利于标题的制作。简述新闻写作心理最佳状态的构成因素。答:新闻写作最佳心理状态的构成因素,包括协调好新闻工作者自身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关系,选择最佳写作时间,明确写作意图,坚守受众意识等几个方面。

简述创造性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答: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它在新闻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新闻写作能出新出深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包括内容方面的如新颖角度的选择、主题的深化、材料本质及其规律的准确把握,还包括形式方面的如文本样式、节目形式的创新,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以及结构等的创新。因此,创造性思维有利于精品的出现,有利于名记者脱颖而出,有利于媒体不断满足受众喜新的兴趣需要,有利于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简述新闻编辑理想的向性类型。答:新闻编辑性格特征较为突出的、外显的且在性格结构中处于首要的、核心地位的是:1)严谨细致,一丝不苟;2)谦虚自信,虚怀若谷;3)不大外露,偏于内向。

对于编辑来说,其职业特征要求编辑性格偏于内向。编辑工作常常坐在办公室里,以加工、整理素材,编辑稿件、资料及撰写评论等为主要任务,而大量直接的人际交往,远不及记者,因此,踏实沉稳、深思熟虑、沉默寡言、情感思想内向型者更适合这种职业要求。实践也证明,一些明显的内向型者一旦干了编辑这一行,工作便特别出色。

新闻编辑要把好关应注重的因素。答:新闻编辑既然是最后的“把关人”,要把好关,必须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1)决策者的既定方针与现场政策;2)社会的法律与道德规范;3)受众的需求;4)传播者团体的规范;

简析新闻编辑的认知方式。答:编辑的重任呼唤独立意识,更需要以可操作性的认知方式——独立于场的认知方式,参与认知改组能力相对较高的编辑活动,以便找到独特新颖的报道角度和别具一格的版面及节目的编排组合方式等。

作为编辑,应该具备“独立于场”的认知方式及较强的认知改组能力,这样,经编辑过目和参与过的报道往往出奇制胜,别出心裁。编辑工作有它特殊的创造性功能。表面看起来,似乎是选稿、改稿、策划版面或节目内容、组合编排各种节目稿件,“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实际上许多出现在受众面前的作品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效果,这其中体现了编辑加工和操作信息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强调编辑独立于场的认知方式势在必然。

媒介的代表与个体的身份的关系:自我的表现要依托于媒介性质准确定位。主持人个体身份因为与媒介所表达的内容及其风格、特色吻合,于是主持人个体走红荧屏。主持人个体身份因为主持节目与媒介所表达的内容及其风格、特色不相吻合,则会栽倒在荧屏上。比如,新闻播报类节目,要求准确、严谨、及时,播报简洁明快。新闻类谈话节目,要确定受众关心的话题,要求谈话亲切自然、客观深入。服务类节目,要求给受众以人文关怀,播音及主持风格上要推心置腹,娓娓道来,等等。媒介节目的定位决定了节目的内容、节奏、等等。这样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将个人身份与媒介身份统一起来。此外,出色的主持人(个体身份)因为其传情达意的有效主持,将媒介意图表达得尽善尽美,因此使媒介在受众中走俏;反之,使媒介声誉日下,收视率降低。

播音员和主持人怎样进行角色定位。答:1)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既以个体的身份展示别具个性的播音和主持,又以体现媒介性质、特色为己任。2)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个性与共性;主持人的个性在节目主持中,从多方面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一般是从主持人个体的语言、行动动作及构思立意、编串艺术、风格手法等方面显示出来。在这里,共性是指媒介角色的共性。媒介角色的共性总体应该视为端庄、大方、自然、亲切、朴实、诚挚、清丽、高雅,富于文化品位和知识点。3)新闻节目主持人是新闻节目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其角色定位应当是集采、编、播于一身的主持人,他们是新闻节目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是新闻事件的采访者,稿件的编撰者,同时又是播出者。从报道思想的研究、报道内容的确定、节目的构成,到采访、成稿、制作、播出,主持人所进行的是新闻传播全过程的工作。

1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2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3新闻传播活动:即新闻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到的反映,它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5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6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的总体规律7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8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9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10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指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11心理测验法:是指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进行测验,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额规律的方法

1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2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3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的,该学派的理论观点是:否定传统的意识心理学的旧范式,竭力强调人的心理现象产生的两个极端,即刺激(环境因素)--反映(人的行为)4认知心理学:是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过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8角色理论:它属于符号互动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9角色:又称“社会角色”,是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12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的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的进行角色互换,皆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13移情:指不仅在认识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知道而且体验到他人的角色,通俗的讲,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它是实现角色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14刺激物:心理学认为,刺激物是所有作用于认识主体感官的东西,新闻活动中,新闻事实是使新闻记者产生心理活动的客观刺激物15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的、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1素质:从内涵看,人的素质是一个完整的身心系统,不仅有先天禀赋,同时也是后天社会实践的结果,可以说,它是有机体先天和后天活动形成的“合金”。2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3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5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7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色的反映形式,即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8道德情感:属于人类高级的社会情感,它是和人们已有的道德观念相联系的9向性: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内向型和外向型1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者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记者发现、认知、判断有价值新闻的一种特色能力,属职业敏感2直觉: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不像逻辑思维是我们有意识地按照推理规则进行的4定向-探究反射:在新闻采访中,当了解、认识某个事物的动机给记者的思维提出任务后,这个动机也会动员记者全身心的投入这种活动,去围绕这个思维任务做心理准备7角色:是用以分析个人在不同情况中的行为方式,“某一角色,即是与某一特殊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8人际互动:当记者访问采访对象时,他的身份、打扮。采访对象也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反应记者的“刺激”,双方的心理就形成了互相感应的局面,这种互动刺激的局面构成了采访中心理活动的主线9人际关系:人们在活动过程中的直接的、接触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10言语互动:是双方互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记者访问中,言语是交往的

主要手段,表现为一种记者提问对方回答的互动过程11角色互动:对于采访活动来说,记者和采访对象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记者是提问者,是主动的一方,采访对象是应答者,是被动的一方,记者的角色代表群众和受众,采访对象的角色代表个体和某个群体时,对方才实现了角色互动12人际吸引规律: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喜欢”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人与人之间主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的、直接和间接的、实在的和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这种规律的基础15社会认知效应:在采访的认知过程中常常有偏差、错觉出现,这些偏差、错觉都是有规律性的,利用这种规律引导采访心理的反应就是社会认知效应16首因效应: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17近因效应:又叫“最近效应”,是指双方在最近交往中的印象对交往关系的影响,它是以最后的印象否定以前的看法20思维的敏捷性:指人在思维过程中迅速发现问题和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21社会刻板印象:是人们由于地域、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而集合在一起的对不同的人群认知的一种共同的较为固定的看法22社会定势:是因社会现象而形成的定势,是在采访活动中主要表现的定势

1新闻写作心理:是新闻记者在对新进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和外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

2内化:由体外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向智慧、意识方面进行转变的过程、5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新闻采访结束后,进入写作这一时段的完整状态的心理特征,指记者在写作某个新闻作品时,内心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6认知因素:指记者对要报道的对象在理智上认识得是否完整、准确,写作目的是否正确,记者对所报道的后果是否明了7心境: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8激情:激烈、短暂的情绪体验9应激:由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所引起反应的情绪状态10新闻写作最佳时间:指记者个体思维较为活跃,精力较为充沛,注意力较为集中,感知事物能力较强的一段时间11写作意图:即新闻记者通过某一作品写作达到其目的的打算,狭义上,指通过某一作品内容所表现的主题12受众意识:立足于受众,为受众服务的意识13形象思维: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14理性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内在的联系的认识过程15综合思维:既运用形象思维,又运用抽象思维,对具体的形象进行抽象概括16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17发散思维:围绕某项任务,进行思维的发散,产生某些新奇、独特的观点18聚合思维:人们依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思维的方向是向着一点或几个点集中,以求对事物规律有透彻的认识或产生某种符合逻辑的结论19理论驱动归纳:是指通过采访活动实现事先已制定好写作意图和计划的思维策略,它反映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20材料驱动归纳: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或突然发生的事件,从事实材料直接引出新的考虑21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

1编辑工作:编辑人员对资料或现成作品的整理、加工及编辑、组合。2新闻编辑心理:一般是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从编辑心理角度探讨编辑心理特征,心理过程等心理现象3胆识:是人格力量的表现,它是人的态度倾向和行为的结合4新闻编辑的“胆”:新闻编辑应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是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二是具有果敢镇定的精神5新闻编辑的“识”:是指认识、见识,是胆量产生的基础和动力,主要表现为甘为“他人做嫁衣裳”和独具慧眼6独具慧眼:是编辑在智能智慧方面有见识的表现7向性: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内向型和外向型8独立于场的人:一般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能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作为参照标志,确定对事物的态度额自己的行为9依存于场的人: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外在参照标志,不那么主动地对外来信息加工的人10新闻编辑的认知方式:场独立性者具有较高的认知改组能力,这恰恰是编辑职业的要求,所以编辑群体更倾向于独立于场的认知方式11意识: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12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是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13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是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受众,服务于受众的心理活动14平民化:就是以普通人的观察、体验、感觉,思维等心理过程去看待一切15人情味:是指新闻报道中体现出的亲情真情,它能通过情感切入,拨动受众的心弦,以更好实现与受众的交流16高级情感:是只有人才能体验出的特殊情感,它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揭示

出他的个性17心理互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心理影响19隐没性:新闻编辑是幕后工作,很少抛头露面,影响记者与受众的一般不是编辑个体,而是编辑这个社会角色20距离感:由于编辑工作的特殊性,编辑与记者、受众的心理互动复杂起来22受众意识:即为受众服务,尊重受众,自觉地从受众利益和要求出发的心理活动

1把关人: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勒温提出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把关是直接面对广大受众的临场把关,主持人要对节目宗旨体现,话题的选择与安排,时间流程的掌握,节目总体播出的效果,进行全方位把关2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特色的心身组织,它是一个具有性格、气质、个性和心身特质组织等含义的多义词3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既以个体的身份展示别具个性的播音和主持,又以体现媒介性质、特色为己任,因而,我们据此称其为双重角色4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每个人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形成的千差万别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5共性:是指媒介角色的共性,媒介要求的共性包括节目收视率,传播功能,服务功能的有效实现,权威形象的确立等等6移情:又称“感情移入”,“移感”和“输感”等,“情”即情绪情感,“移”则为流动、滚动、交流之意,移情在心理学中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7情感内质:一般被认为是一个人内心决定其情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溶入其血液,成为其秉性的观点态度8应变:应对变化,是指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9应变能力: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指播音员和主持人对节目主持或播报过程出现的一些变化情况,能以变应变,把节目播报和支持效果发挥到最佳状态的一种能力13现场应变:即根据情况作出合适得体的反应14口头语言的应变性:是思维创造性的外化

1新闻受众心理:是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听众在接收新闻信息的心理活动2新闻传播媒介内容:是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新闻、言论及其他作品3新闻受众的需要:是一种精神需要,它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愿望4求真心理:反映了人类的理性,把事实作为行动的根据,同时也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愿望,即从事实中了解自己未知的事实与世界8新闻受众的接收动机:是受众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引起和维持个体接收新闻的活动,并使这一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

9新闻受众的兴趣:是受众对新闻媒介所传递的新闻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选择性倾向,它是受众接收、认知、理解新闻信息的一种社会性动机11选择性理解:人们对自己关注的信息的理解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经验和偏好去理解关注的信息即选择性理解12选择性记忆:是指受众对自己理解的信息只能记住其中与自己关系最大或特点鲜明的那一部分,而将大量的其他信息忘在脑后13记忆:是指对经历过的事物能够记住,并能在以后再现,或在它重现时能够再认识的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存、再现三个方面14受众与传播者的心理互动:是指在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传播者在心理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

15信息反馈:是指传播者从受众那里得到的关于自己发出信息的反映情况,是检验传播是否到位,是否有功效以及效能。效力如何的基本方式16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把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织起来,构成的群体17现实的群体: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存在的群体20“明示”:指那些直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报道,起新闻宣传作用的新闻,它们带有更多的宣传、教育、说服的意味21“暗示”: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22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23舆论:是众人对某种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分为自发形成的舆论和有意形成的舆论

24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当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相符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25受众积极的逆反心理:是推动受众运用媒介工具对党政人员工作中的不良现象进行斗争的一种动力

26受众消极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因受到某种错误思想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对正面的、正确的新闻报道产生的逆反心理

27新闻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是指受众对新闻在报道与其主观态度不相一致的问题,或报道受众自己没有认识、不理解的问题时,能否接受的主观感觉]

1态度:指个体或群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2社会态度:指个人对待世界较为稳固的、并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7受众态度的改变:受众已有的态度因新闻媒介或新闻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受众对某一客体持有的一种态度,而通过媒介的宣传后,推翻了原先存在于自己心目中的已有心理倾向,而接受了新的观点8权威性:指在受众心目中传播者的资历、地位。11睡眠者效应:也译作“休眠效果”,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12态度差异:指新闻信息所维护和支持的观点与受众的原初态度之间的歧异程度14单方面论证:传播者仅仅安排对传播者有利的言论,不提出反面观点,即使提出也是否定对方15双方面论证: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提出正、反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甚至还指出对方观点的合理因素,要么说出其中的不足,要么让受众自己去评判、取舍,但最终还是让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1健康:指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2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3智力: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它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保证人们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4情绪:所有心理活动的背景条件和伴随其他心理活动的体验5注意集中度: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是判断心理健康的有效指标6自我认知:对自我目前所处状态和环境、自我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能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自己,摆正自我位置,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有自信心、自尊心、能够自觉地发展自己8心理问题:指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它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一种中间状态9抑郁状态:一种情绪障碍,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失望、自卑、兴趣减少、厌倦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10强迫状态:指人们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11心理防卫机制:指人们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心理的措施,把个体与现实的关系稍作修正,使个体较易接受心理挫折,不至于引起情绪上的过分痛苦与不安的自我保护方法12合理宣泄:指将积郁于心中的情绪,在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予以释放,从而缓解内心的紧张,保持心态平13心理障碍:指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明显负面影响的心理问题14升华:将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动机或欲望导往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创造性、建设性5幽默:指当人们处于一种不调和或者对自己不利的情境时,为摆脱被动尴尬的局面,便以超然洒脱的态度去面对16安慰法:当一个人追求某种事物而得不到时,为了减少自己内心的失望,常为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安慰自己17心理咨询:指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制作活动时,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像思维、言语等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6、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9、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思维这个概念,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 1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12、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1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接的冲突。 1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15、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6、刺激物:心理学认为,所有作用于认识主体感官的东西都叫刺激物。 17、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你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18、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19、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20、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尚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2、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曰内驱力。动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23、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24、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5、性格:是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一定应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当今,大数据时代的传媒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媒 介变革:云计算、4G、社会化媒体等一批新兴的数字技术及媒介 终端,日益成为正处于白热化竞争趋势下媒介生态的又一批生力军。当我们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不同媒介博弈的筹码之时, 不妨从另一个维度进行思索:以基本的人性为出发点,在“碎片化”、“分众化”语境中探讨心理学对当下传媒的影响,从而抓 住新闻传播的精神内核,解读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密码。 心理学语境同传播学体系对传媒这一话题从起点来看有 不谋而合之处:传播学认为,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可视为三个元 素组成的基本链条——传者、传播内容及受众;新闻心理学则巧 妙地将传播内容两端的两个传播主体进行巧妙的划分,通过大量 实证性素材和经验性资料去提炼内在化的心理本质。因此,新闻 工作者要想更深入地掌握传播技巧,必须领会和运用两种学科交 叉互渗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一、传者:从心理学语境解读“编码” 作为传播链条的起点,传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学素养首 先就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由于媒体人是个体社会化的典型代表,传者必须要满足所在社会制度、媒体机构及受众对自身的角 色期待,做好“时代船头的守望者”。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去 个性化”的过程实质上和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倾向是并行 不悖的。因为一方面,任何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在发言、表态及行为方式上,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代表着某个 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声音,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 和行为,进而影响传播效果;而另一方面,传者个人又会带有自

身明显的印痕,其动机、气质、性格、情感和意志都会不可避免 地带有主观性。所以,优秀的传媒从业人员都应该把握基本的心 理学常识,以期加强传播效果和媒介公信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1、巧妙运用“印象控制法” 传者作为传播源,必须学会“印象控制法”。常见的 “登门槛”、“留面子”、“放大收敛”策略等不失为佳策。但 实际上,“偏见心理”的某些元素运用于此也同样具有极强的借 鉴意义,比如着名的三对效应: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VS刻板印象。其中,第一组:“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其作用不仅强烈且持久,而近因效因则正相反;又如“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前 者指“爱屋及乌”是人之本性,若对某人某方面有了好印象那么 其他方面也会相应获得高评价度,后者则反之;另外,如何打破 思维定势和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也是值得思忖的重要问题。 对此,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同媒介的传播者,特别是 电视、广播主持人,必须学会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个性魅力, 机敏地把握好所依托媒介的符号属性(如广播,其优势在于声音 符号,可以给听众营造私密性、仿人际传播的沟通情景,提供更 细腻的情绪情感体验等。所以打造正向的“主持人效应”不失为 广播品牌经营的良方),通过人际吸引对受众进行有的放矢的刺激,努力缩小传受关系的落差和断裂,在加强应变和创造能力的 同时不拘泥于定势,努力打破受众的刻板印象——以此打造良好 的首因效应和光晕效应,从而提升节目和所依属媒介的影响力, 稳固受众群,提高传播效果。 2、熟练运用“移情法”

《新闻心理学》核心内容及重要考点

心理产生的标志是感觉。 新闻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是否将“内向传播”纳入研究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增强对新闻传受者本质的认识,提升对新闻实践理性的认识 实践意义 按照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采制、编播活动 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帮助新闻传播者调控自我 学习新闻新闻心理学,自觉调控自我的心态 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态 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包括采访对象、受众、新闻领导者、同事等),并把他人视为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个体 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指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者、新闻制作者、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 新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心理学学习任务:理论任务: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实践任务: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调查法: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访心理活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方面 内容分析 定性研究、质性研究 个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 观察法 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加以量化的困难 主观感受难以量化 质性变量难以量化 衡量标准难以量化 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所谓的“信息即力量”、“传播即力量”,这“力量并不单指“媒介信息”本身,而是指信息与人的结合。只有当信息经过受者的头脑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时,“信息”才具有生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或称人格的形成)分为基本社会化和二次社会化。在我国18岁即进入成年,标志着基本社会化的完成;二次社会化是儿童进入成人以后继续继续的社会化的过程,也称继续社会化,通常在社区和大社会中进行。 学校教育和人的基本社会化 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人的继续社会化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新闻心理学母体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教育心理学B. 管理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文优心理学 2.在1941年,在《综合心理学》一书中专门讨论新闻专业与心理学关系的中国新闻学家是 A.邵飘萍B.王韬C.任白涛D.徐铸成 3.播音员在播出新闻时进行再创作的客观刺激物是 A.记者采写的稿件B. 通讯员采写的稿件 C.主持人撰写的稿件D.编辑撰写的稿件 4.新闻传播者选择事实进行报道,受众选择报道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二者所依据的同一标准是 A.新闻素质B.新闻理论 C.新闻事实D.新闻价值 5.情绪情感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 A.稳定剂B.调节剂C.强化剂D. 催化剂 6.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发生心理碰撞的基础是 A.记者的心理B. 采访对象的反应 C.记者的认知D.采访对象的认知 7.人仍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被称为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心理基础D.心理素质 8.新闻敏感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一定的 A.逻辑色彩B.直觉色彩C.抽象色彩D.形象色彩 9.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空中之友》正式开播,主持人徐曼甜美、温柔的声音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这里打动台湾同胞的主要因素是 A.动机B.情感C.意志D. 性格 10.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交往的主要手段是 A.言语B.表情C.体态D. 装束 11.使记者的智力得到有效开发,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思维方式是 A.形象思维B.理性思维 C.常规性思维D.创造性思维 12.制服情绪情感这匹“野马”要抓住的主要矛盾是 A.增强认知水平B.加强认知协调 C.培养冷静心境D.培养高级情感 13.编辑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来自于他们的 A.敬业精神B.高尚人格 C.社会责任感D.独到眼力 14.新闻编辑要有在报纸上画龙点睛的功夫,“报纸的眼睛”通常指 A.新闻版面B.新闻标题 C.新闻内容D.新闻导向 15.“更多地依靠自我为主要参照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已的行为”,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1、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1)善于移情,对象感强(2)语言功底深,口才流利,善于言辞(3)声音条件好,音质音色俱佳(4)应变能力强,思维敏捷,临场反映迅速、准确(5)有驾驭、控制、引导、组织整台节目的能力(6)有魅力、有个性、能吸引受众。 2、什么叫移情?它在播音员主持人活动中的作用的什么?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感情绪;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作用:(1)移情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加深对新闻素材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2)移情有助于激发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丰富想象,达到自我与他人共享情感的目的,满足听观众情感交流的需要。(3)移情有助于播音员与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状态。移情有助于情景再现和真实情感表达。 3、什么叫应变?应变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怎样从创造思维的三个特性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1)应变又叫随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其实质是活动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思维的外化。(2)衡量人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3)创造性思维三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是一个先天素质(神经系统自身)和后天的训练(学习和实践)的合金。二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勤能补拙就是明证。重视知识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强弱既与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训练,其重点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应该这样进行训练:经常参加辩论会、作文比赛、即兴发言、演讲活动,努力提高临场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本途径:平时刻苦努力,在思想、业务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涉及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形成较优化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定势。 4、什么叫魅力?播音员主持人怎样才能使自己有魅力?魅力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力量,是美的客体对认识主体的吸引力:相貌身材、举止谈吐、音质音色、语言功力、才华学识、驾驭节目的能力等。沟通和引导的能力是很有魅力的素质。需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辩证关系:(1)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的关系应以主持人节目为主,主持人不应喧宾夺主(2) “我”的个性与媒介角色的共性的关系既代表媒介出场又有鲜明的个性(3)话筒(镜头)前的“我”和生活中的“我”的关系在屏幕上是受众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为人师表。

新闻心理学概论

新闻心理学 江苏师范大学靳近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 对象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它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 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广大受众进行定时的、迅速的、不间断的信息传 递。 2.传媒表征是指将客观事物在传播媒介中的反映,它是受众获得可观世界知识的重要基础 3.心理学家布鲁纳将人类对其环境中周遭事物,经只觉而将外在物体或事件转换为内在心 理事件的过程,称为认知表征。 4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具有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 5.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 义的根本特点就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6.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关于人类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学习现象的一种理论,它研究各种社 会因素如何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情感与行动的过程,目的是要说明和解释人的行 为及其规律。 7. 班杜拉示范作用:事实上,人的大多数行为技能是在他人如师傅的指导下获得的,行为 技能的这种学习过程就是模仿的一种特殊形式,班杜拉用示范作用modeling概念来表示,并逐渐使之成为他后来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核心基础概念之一 8.班杜拉观察学习:关于知识、行为技能或行为表现方式在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传递过程, 用学习理论术语来描述,可以称之为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即学习者通过 观察榜样对某一行为的操作而获得这一行为的过程。 9. 班杜拉将这种学习现象称之为观察学习,它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对人而 言,观察学习现象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具有替代学习的能力,而不必对每事 都加以亲身的实践。班杜拉认为替代学习能力是人所独有的区别与动物的另一重要 特征。 10.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界定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 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 没有对示范行为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 .11.自我效能:当人们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就会觉得有能力,感到自豪、骄傲;如果无法达到标准,就会感到焦虑、羞愧。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叫做自我效 能 12.价值实现:马斯洛用潜能说明人的内在价值,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实现即价 值实现 13.媒介行规:那些已经规范化的、形成一定规模的、被媒介从业人员反复实践的工作形式。 14.沃伦布理得在对报纸记者的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中指出:刚进入新闻行业的记者在其所作 的报道被编辑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什么内容适合新闻报道,什么不适合,这种微 妙的影响叫做“潜网” 15.关于乌合之众: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对于群体心理做了更加系统的研究。他指出群体是冲 动的、易变的、急躁的;群儒容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情绪夸张,单纯;群体偏执、专横、保守。 16.有的研究将观众介入电视媒体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习惯性的和工具性的。 习惯性的观众倾向于被动接受,工具性的观众更积极也更有选择性。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考试分值计划 1 、重点章节:一、二、四、五、七、八分值65分左右 一般章节:三、六、九、十分值35分左右 2 、识记题:25分(选择、判断、填空);应用题:50分(论述、分析);理解应用:25分 3 、单项选择:8题,8分; 填空:6题,12分; 判断:5题,15分; 名词解释:4题,12分; 简答:6题,36分; 论述:1题,10分; 分析:1题,7分 二、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1、简述新闻心理学得任务。 答:①新闻心理学得理论任务:A揭示新闻心理活动得特点与规律;B建构新闻心理学得学科体系; ②新闻心理学得实践任务:A优化新闻工作者得心理素质;B准确把握受众得心理规律,提高新闻传播得社会效果; ③推动新闻学与心理学得发展。 2、简述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得现状。 答:“初级阶段、粗具规模”这八个字就是对我国现状得总结。 ①“初级阶段、粗具规模”就是从学科“界定”得角度而言得,就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得就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释新闻现象。 ②“解释水平”就是“特有水平”得基础,而后者就是前者更高层次得体现。我国对新闻心理学得研究仍然处于“解释水平”,离“特有水平”还有相当大得差距。从前者水平讲可以说已“粗具规模”。 ③粗具规模表现在:A在研究广度上粗具规模(a对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现象得研究;b对在新闻活动不同阶段中产生得心理活动得研究)B在研究深度上粗具规模(a新闻心理学得理论框架;b新闻心理学得研究方向;c新闻敏感) 第二章新闻心理学得理论基础 1、简述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得选择性? 答:①新闻传播者得选择性(新闻评论最能赤裸裸地表达评论者得主观认识;针对性本身就体现了认识主体得选择性) ②采访对象得选择性 ③新闻受众得选择性(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得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 第三章新闻工作者得心理素质

新闻心理学重点整理

1.题型: 2.第一题单项选择 1x10=10分; 3.第二题多项选择 2x5=10分; 4.第三题名词解释 4x5=20分; 5.第四题简答 4x8=32分; 6.第五题论述题 2x14=28分; 7.作答要求: 8.名词解释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用自己的话语理解作答; 9.简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层次分明答到要点即可; 10.论述尽量详尽层次分明尽量用小标符号表明层次; 重要概念: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这个学说最早是由西典德·李普斯提出的。即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个部 分(例如一座建筑物的支柱),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上,从而引起视觉变形。这同理智的判断被情感所歪曲是同一个道理。作为心理学的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含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人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3、斯诺法:记者对人际关系改善的方法,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德拘束,缩短心理上德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德可能性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指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外在条件即媒介的刺激和内在条件——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的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消极或者积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自我气质以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者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如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戏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 14、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一、填空题 1、新闻心理学的产生是与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新闻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新兴学科。 3、只有不断解决办报人的主观意志与读报人的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改进和 发展。 4、1986年7月由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新闻心理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地介绍新闻心理 的专著。 5、新闻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都是以人作为研究的对象。 6、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7、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就成人 8、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9、曹日昌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一书,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0、新闻记者要有入虎穴得虎子的魄力和勇气。 11、内部感觉是反映有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 12、观察人物时,以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3、采访时的倾听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14、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 15、新闻记者的思想和行动要立在时代的最前线。 16、意图是所有记忆和忘却的基础。 17、观察人物时,以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8、记忆力就是感知事物和回忆过去的映象的能力。 19、肖像观察是人物观察的起点。 20、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这两个特点。 二、名词解释 1、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态度、表情,是人的气质和性格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给人留下的 从感觉到知觉的综合印象。 2、采访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接近人,如何了解人,让别人打开心扉,使之与采访者相互配合的一门 学问。 3、采访难度的表现:数量的广大性,范围的广阔性,类型的多选择性,捕捉新闻的或然性,人际交

新闻心理学

一、新闻心理学课的性质 新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研究探讨新闻工作与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传双方的心理特点、感应规律及其各自心理机制与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简单讲,即新闻心理学就是以人们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新闻边缘学科的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课程学习要求 1、理论介绍之后,学生应有及时的案例分析化解知识。 2、课后作业教师批改与学生互该相结合。 3、尽可能接触更广泛的社会调查。 4、时时注意个人的观察和体验 三、新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发展规律以及探讨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人的认识活动(感觉、知觉、记想像、思维等);还包括研究人们的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意志(勇敢、怯懦、自觉性、目的性)、个性(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从实践的角度看问题,新闻学和心理学在客观需要上必然发生联系。 四、研究对象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2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3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现象 五、研究任务 理论任务:探讨新闻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及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 实践任务:探讨行之有效的途径,提高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的承担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自身的深入发展。 六、研究方法 1、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扬弃的原则。 2、具体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基于形而上学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 定量(实证)研究(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 3、质的研究(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观察法、实物分析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2.1 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1. 萌芽阶段(1949年至1978年) 2. 酝酿阶段(1979年至1986年6月) 3. 初步形成阶段(1986年7月至1994年5月) 2.2 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 从单一向多元辐射:研究内容、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 2. 从随意向规范化迈进:教学与科研、研究机构的建立、不定期的举办全国性的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 3. 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从以描述性为主向学科构建方向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复习题 1、新闻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2、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必要性是什么?

新闻心理学作业

中文12广电班学号:1201045131 姓名:李霞 一、逆向思维 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寓意: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 1、牛本身没有错,自己技艺不精,没有能与之沟通的本领却说人家不懂。 2、琴声是倘若是人与牛之间的沟通媒介,但是自己不知道怎样的琴声是对牛有作用的, 是激情豪迈?行云流水?还是温柔轻和?自己根本不知道“牛”的需求,却依照自己 的意愿把想法强加到本不适合的对象中来,取不到成效,不问自己有没有过失,就 把原因都归结到“牛”的身上,真不知,谁才是真正的“牛“。 二、纵深思维:由抵制日货想到的 “抵制日货”是由“钓鱼岛事件升温”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1、“抵制日货”是人们以爱国热情来面对钓鱼岛事件的方式,虽说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提倡, 但国人在面对这一事件应当理性爱国 2、国是全球最大的劳动力市场,许多国家的产品都是在我国制造,人们抵制日货,会造成我 国失业率的增加,政府将面临严重的社会和财政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到现在还不健 全,若下岗职工无生活保障,社会闲置人员过多,对社会治安问题也会造成威胁。 3、日本的CCD是全球领先的,其技术也是掌握在其手中,我国的数码产品的大部分也依赖 着日本,若持续抵制日货,科技将面临无法突破的局面,而我们一直奉行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无法贯彻。 4、我国与日本的关系本就敏感复杂,且因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与日本也复杂交错着, 这样会损害我国长期建立起来的多边贸易。 5、时代在改变,也在发展,对于现在的国际局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讲,领土问题不可能 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解决,且违背了我国一直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 6、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许多国家看到我国的发展害怕会危害到他们的地位和利益。

《新闻心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媒体真实:新闻信息经过媒体符号编码后形成的符号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模拟性反映或是现实世界的影子。 心理真实:受众主要通过媒介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并由此而形成的外部世界的景象概念。 同化评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当受众原有的思维定势与新闻信息内容基本相符,受众就表现出与新闻传播者差别极小的立场。当新闻信息内容与受众定势在大方向一致时,即使受众立场与传播者立场有差别,受众也会向传播者方向接近。 对比评定:在传播活动中,对比评定指受众表现出新闻传播者差别较大的立场。 1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 3新闻心理学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扬弃的原则; 4新闻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现场观察法、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现场观察法”偏于“质”的分析;“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既可以是“质”的分析,也可以是“量”的实证性研究; 5.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为: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6.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7.人的心理现象的构成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8.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 9.影响采访中心理活动的因素有记者自身心理、采访对象心理、新闻事实、社会背景这四个方面。记者的自身心理是采访中的主导心理,它决定采访心理展开的时机、方式、方向与强度。 10.新闻敏感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 11.典型诱因能在新闻敏感产生的关键时刻起到打开心灵的“钥匙”作用。 13.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14.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15.材料驱动归纳的特点:(1)随机应变(2)应对灵活; 23.新闻编辑、记者、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1)中介性(2)隐没性(3),距离感 27.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是节目主持成功的首要条件。 28.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做到:(1)重视知识的积累(2)实践经验的总结; 29.人的心身表现主要有三种状态,即“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强迫状态” 20.创造性思维的三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最本质的特点)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2.现场观察法: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3.角色冲突: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5.新闻写作心理: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6.首因效应:指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11.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指人们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在人际交往场合中,行为者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以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 11.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于受众、服务于受众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受众利益和需求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所需求所求。 12.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是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 15.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 17.睡眠者效应:亦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18.新闻受众的态度:指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由认知、情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 一、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传者,在我国一般称为新闻工作者。主要指记者、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它工作人员。 采访对象指“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和意见的对象或主动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新闻受众按新闻媒介分类有: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的研究方法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的、定量的(实证的)、质化的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基于的是形而上学的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二)新闻心理学的定量(实证)研究 所为定量的研究方法指“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 1.实验法 实验法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2.调查法 调查法指“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讨心理活动发展规律的方法。” 3.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指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一种客观的、系统的、量化的研究方法。(三)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指“以研究者来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1.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 前者如对某位节目主持人进行访谈,然后对其话语、语意、语境等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这位主持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或其语言风格。后者如通过对一群人的访谈了解不同层次的受众在接受电视新闻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2.观察法 观察法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3.实物分析法 实物分析法是质的研究中另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这种方法类似于“个案法”。即对个体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研究法。 (四)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2018年4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含答案

2018年4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在新闻心理学中坚持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称为 A.开放性原则B .整体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扬弃的原则 2. 予l913年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A.华生 B.凯利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3. 电视观众受邀与主持人共同主持节目,属于 A.角色互换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望 D.角色规定 4.在人的心理现象(活动)中,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兴趣 B.想象 C.信仰 D.动机 5.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起激发与导向作用的非智力因素是 A.动机 B.意志 C.情感 D.性格 6.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决策上自主,属于心理素质模型中 A.最内层的心向系统 B.次内层的心态系统 C.次外层的能力系统 D.最外层的行为习惯系统 7.“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说明新闻敏感的思维具有 A.顿悟性 B.灵活性 C.敏捷性 D.创造性 8.硬要把胖人看成身体健康、把瘦人看成心胸狭窄,这是社会认知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势效应 9.记者与采访对象发生心理碰撞的基础是 A.记者心理 B.采访对象心理 C.记者反应 D.采访对象反应 10.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是 A.理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 C.常态思维 D.形象思维 11.当事情发生变化或者发生突发事件时,记者根据实际变化了的情况作出新的考虑,这个过程中运用的思维策略是 A.聚合思维 B.理论驱动归纳 C.材料驱动归纳 D.发散思维 12.由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所引起反应的情绪状态是

新闻心理学整理版

概念 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普遍在其成员的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倾向。 个性心理:个体在特定条件下身上表现出来的一切心理现象和特点。 霍桑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霍桑效应表现在新闻采访上就是,采访对象由于受到关注,而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行为。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自己人效应”与“异己人效应”:自己人效应: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智力: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因素(执行操作系统):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理解、记忆——对所接受的信息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 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知觉的概念: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选择、组织和解释),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包含觉察、分辨、确认三种相互联系的作用过程。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或说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思维:思维是人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的过程。思维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最高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能力的高低是新闻从业者能否胜任工作的重要因素。记者思维是根据新闻事实的特点和新闻报道的目的,运用新闻原则和规律,去发掘新闻信息,表现新闻价值的一种职业思维。记者思维具有反应快速、探索求证、求新求异、视野开阔以及思维的整体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想象:是人脑对通过感知得来的、并通过记忆保留下来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1、想象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2、想象的内容有许多是“超现实”的,但决不是凭空产生的。就好象天生的聋子想象不出美妙的音乐,天生的盲人也想象不出春天的美景。因为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是来自客观现实的。3、想象的内容、性质和水平要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 非智力因素: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动力调节系统):动机、信念、需要、兴趣、意志等——对智力活动起着驱动、定向、维持、调节的作用。 情绪与情感: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情绪一般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由特定的条件所引起,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的表现形式比较短暂和不稳定,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冲动性。

最新10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自学考试新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65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所形成的主观能动反映是() A.传播心理B.新闻心理 C.采访心理D.受众心理 2.新闻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档案分析法又称为() A.文档分析法B.文案分析法 C.专案分析法D.个案分析法 3.我国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于() A.1978年B.1982年 C.1986年D.1990年 4.在1913年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华生B.班杜拉 C.阿特金森D.米德 5.在构成心理素质的四个心理系统中,能力系统属于() A.最内层的系统B.次内层的系统 C.次外层的系统D.最外层的系统 6.动机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具有() A.选择作用B.激发作用 C.调节作用D.制约作用 7.“最近效应”,是指双方在最近交往中的印象对交往关系的影响,又可称为() 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 8.“一坏百坏”的看法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称为() 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D.扫帚星效应 9.由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所引起反应的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B.心境 C.应激D.冷静 10.记者写作最佳时间往往因人而异,喜欢深夜工作的记者属于()

A.百灵鸟型B.混合型 C.布谷鸟型D.猫头鹰型 11.就思维类型而言,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属于() A.理性思维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D.形象思维 12.新闻编辑的“识”,在智慧方面的体现主要是() A.甘为他人作嫁衣B.独具慧眼 C.具有镇定果敢的谋略D.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 13.把好舆论导向关,反映了新闻编辑的() A.受众意识B.新闻意识 C.全局意识D.评论意识 14.作为服务类节目,其“媒介共性”应该是() A.亲切友善,平易近人B.稳重可信,具备权威性 C.奋发向上,激情洋溢D.轻松愉悦,清丽高雅 15.主持人对现场发生的变化能迅速、顺畅地作出反应,这属于创造性思维的() A.灵活性B.独创性 C.流畅性D.变通性 16.与新闻真实性这一特点相对应的受众需要是受众的() A.求真心理B.求快心理 C.求新心理D.求近心理 17.按照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的观点,与自然的群体相对应的群体是() A.假设群体B.实验室的群体 C.现实的群体D.大群体 18.社会态度属于() A.纯客观范畴B.纯个人主观范畴 C.个人和外界对象关系范畴D.物质关系范畴 19.受众态度一旦形成,就会() A.固定不变B.随时变化 C.既不固定也不变化D.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20.一篇新闻稿在叙述事实的同时,也讲自己的观点,这种说服方式在传播学中称为 ()A.双方面论证B.单方面论证 C.结论的引出D.结论的得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