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库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库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库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库

名词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 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态适应 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上作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生态适 应是生物处于特定环境条件 (特别是极端环境)之下时发生的结构、 过程和功能的改变, 改变有利于生物在新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适应有短期适应和长期适应两类。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生物种群 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内禀增长率在无限制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率决定于年龄组成和各年龄群的特殊增长率。 对于某一种群来说,不同的年龄构成表现出不同的增长率, 当建立了稳定的年龄分布时, 稳定的相对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率( r m 又称为生物潜能

边缘效应 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 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 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

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Edge effect)

群落演替 随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内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 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的演替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食物营养关系将彼此联系起来的链条叫 食物链。

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环境变化 的反应来判定环境质量。

顶级群落:演替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 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 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称为顶极群落 ______________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 就是指经济、

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 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 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

发展和安居乐业。

简答

森林生态系统的效应

土壤生物的生态效应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5)减低噪音,美化景观。

(1)促进成土作用。(2)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

(3)提高了土壤质量。(4)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 系统分析的4个阶段 第一阶段:定性分析阶段包括明确问题及研究目标; 系统层次。

第二阶段:定量研究阶段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系统结构有序性分析, 括定量研究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影响关

系,建立系统数学模型。

第三阶段:模型分析阶段是在系统组分及基本量化关系认识的基础上, 进行模型

试验,分析系统要素的动态关系。 这种

⑵调节气候,增加降

雨。 ?(4)净化空气,防治污

染。 ⑹提供燃料,增加肥划分系统边界、确定系统组分、分析 确定系统模型的参数,

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他们的观点认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 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强调食物因素的学者也可归入生物学派。

自动调节学说。上述学说的研究焦点都集中于外源性因子,主张自动调节的学者则将 研究焦点放在

动物种群内部。自动调节学说又分为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等。 行为调节:种内划分社群等级和领域, 限制了种群不利因素的过度增长, 并且这种反馈作用

随种群密度本身的升降而改变其调节作用的强弱。

内分泌调节:种群增长因生理反馈机制而得到抑制或停止,从而又降低了种群压力。 遗传调节:

生态对策R 对策K 对策 比较

演替的特征

群落演替是有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的,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物理环境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演替是群落本身所控制的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

演替就不再进行,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顶点

食物链食物网的意义 食物链环节受损,食物网关键环节破坏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各类食物链总是协同作用的 。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食性复杂,一种生物是多种生物的食物;一种生物以多种生物为食。 食物链、食物网构成第四阶段:系统结构优化阶段是通过模拟分析,优化系统结构,实行系统调控,使系统具有 系统功

能整合特性,实现优化的系统功能。

种群调节理论

(1)

(2) (3)

(4)

气候学派。

生物学

⑴ ⑵ ⑶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及其特点

地质大循环 指化合物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 机体以死体、 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 经过五大自然圈循环后, 再被生物 利用的过程。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式的循环。

生物小循环 生态系统环境中的元素或化合物被生物利用后返回环境,不经五大自然圈层的 循环,又相继被生物利用的过程。

特点: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

物质循环的特点 物质不灭,循环往复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 没有生物则难于循环

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调节能力 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论述

种间关系类型及其生态学意义 原始合作 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有所得,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 在农业生产中, 人们利用不同生活型植物的间作和套种, 有时可以相互利用对方造成的有利 环境条件等,相得益彰。

偏利共生 指共生的两种植物,一方得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偏利共生可以分长期性的和暂 时性的。

互利共生 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得益。共生的结果使得两个种群都 发展得更好,互利共生常出现在生活需要极不相同的生物之间 竞争 捕食

关系。 寄生 寄生。

偏害

植物对动物 抗毒作用:植物对微生物 协同进化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

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 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

变化 群落演替的过程 在演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各种过渡性

群落所出现的时期, 是物种不断入侵、定居、 历以下四个阶段: 此时物种数目少,种群密度低,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没有什

么竟争。 (2)? 相互干扰阶段 :

这主要是指物种间的

竟争。在竟争中的物种入侵后,能定居下来进行繁 殖,而另一些物种则被排斥而趋于消失,所以也称定居阶段。 (3)? 共摊阶段 : 在这个阶段那 些能很好利用自然资源而又能在物种相互作用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得到发展, 他们从不同的角 度利用共摊自然资源,也称发展阶段 .

(4)? 进化阶段 : 物种的协同进化使自然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和有效,群落结构更趋合理,物 种组成及数量维持一定比例。有的物种在竟争中若不能适应改变了的环境则可能被新入侵的 物种所取代.

论述 当前主要生态学问题

世界人口的激增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生存环境。

这些变化,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工农业生产、

交通运输、城市 化所导致的大气及水体污染、

土地退化、乃至气候的变化从区域扩展至全球范围。 这些由于 人类、动物直接或间接造成的, 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

是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这些变化是在长 时间内,在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成因互相交织形成复杂的多层次结构的

联系网络。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生 物多样性的丧竞争指两个或多个种群争夺同一对象的相互作用

捕食从广义的概念看,指所有高一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和伤害低一营养级的生物的种间

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的体液、组织或己消化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危害,称为 更严格地说, 寄生物从较大的宿主组织中摄取营养物, 化感作用:植物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生

物产生抑制 是一种弱者依附于强者的情况。 他感作用:植物对植物 他毒作用: 称为系列期 群落演替的过程也 进化或灭亡的过程。 就某一物种而言,一般在演替中的相互关系经 1)?互不干扰阶段 : 这是群落演替中从无到有的最初阶段,也是入

侵阶段, 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过程。

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 这些变

失、酸雨、荒漠化及生态安全等生态问题。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

目前对全球变暖的理论解释是所谓的“温室效应”假说。即大气中地表长波反辐射具有吸收

屏蔽作用的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导致温度土升。

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的雨称为酸雨;此外还有酸雪、酸雾。

直接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人为排放和天然排放的SOx和NOx其天然源一般是全

球分布的,而人为排放的气体,都具有地区性分布的特点。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人为排放量。

臭氧层是表生物的”保护伞“

臭氧洞被定义为臭氧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超过30%的区域。

臭氧洞形成的生要原因是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如氟利昂它们在强烈

紫外线照射下离解释放的高活性原子态氯和溴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

臭氧的破坏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

臭氧的破坏对空气质量及全球变暖有一定的影响。

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早和亚湿润

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这里的土地包括土地地表、水资源、植物及农作物的被覆。这里的退化包括土地生物生产量的减少、土地生产潜力的衰退、土地资源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以及地表出现不利于发展生产的地貌形态(沙丘、侵蚀沟等)。

荒漠化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

地球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包括多样的遗传物、丰富的物种和多彩的生态系统及景观。

随着人口剧增、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加剧,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在急剧减少,有的甚

至濒临灭绝。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全方位的,括从遗传基因到生态系统乃至景观的各个层次。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

生态安全的本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态风险,另一个是生态脆弱性。

生态风险是指特定生态系统中所发生的非期望事件的概率和后果,如干扰或灾害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的损害。

生态脆弱性是指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某一系统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表现出的易于受到伤害和损失的性质。

保障生态安全的适应性策略牵涉到经济活动、社会结构、机构机制和组织规章,以

便减少受环境变化的影响。生态安全不能停留在国家层面上,应在不同层面上考虑;

大至全球,小至地方。

还有:人口 粮食 污染 能源短缺 资源破坏 生物多样性丧失 五大 填空

系统分析方法 生态因子的类型

种群的年龄结构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 群落演替4个阶段互不干扰阶段相互干扰阶段共摊阶段进化阶段 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不同可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生物多样性包括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十分之一定律 生态系统中,能量在食物链上流动,上一营养级大约只能固定下一营养级能 量的10%这种规律称之为十分之一定律。

食物链类型草牧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碳进入大气的途径化石燃料燃烧呼吸作用植物燃烧土壤呼吸有机质分解 交换释放

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种群分布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

粮食、资源、能量、 白箱法黑箱法灰箱法

气候因子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