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诊断学学习材料

中医诊断学学习材料

中医诊断学学习材料
中医诊断学学习材料

中医诊断学学习材料

中医诊断学

一、中医诊断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二、问诊:

关于寒热的重点:

1、风寒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恶寒重、发热轻。

2、风热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

3、伤风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轻而恶风。

4、里实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但寒不热。

5、里虚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畏寒不热。

6、里实热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壮热。

7、阳明实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日晡潮热。(申时PM:3-5时)

8、阴虚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骨蒸潮热。(午后或入夜)

9、微热(低热)的主要分类——气虚;阴虚;血虚。

10、郁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具有情志因素。

11、疟疾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

12、少阳病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病机为‘半表半里’。

关于汗的重点:

1、自汗——气虚、阳虚——自汗时出,活动尤甚。

2、盗汗——阴虚、血虚——入睡汗出,醒则汗止。

3、绝汗——亡阴、亡阳——病情危重,大汗不止。

4、战汗——正邪相争——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病情的转折点。

5、头汗的基本病机分类——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虚阳上越。

6、手足出汗——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热盛;脾虚湿盛。

7、半身出汗的特点——汗出自健侧。

关于疼痛的重点:

1、区别疼痛的性质:胀、刺、冷、热(灼)、重、酸、绞、空、隐、窜。

2、阳明头疼——前额连眉棱骨。

3、太阳头疼——后头连项。

4、少阳头疼——两侧头疼。

5、厥阴头疼——颠顶头痛。

6、胁痛——责于肝胆。

7、胸痛与真心痛的区别——疼

痛剧烈,‘手足青至节’(寒邪)。

8、区分胃脘、腹疼痛——前者

为心下;后者为脐周。

头晕的重点:区分肝阳、湿热、

气虚、阳虚、痰热、肾虚、瘀血。

心悸的类型:心胆气虚;心阳不

振;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脉

闭阻。

耳鸣的类型:耳鸣如蝉——多虚

证。耳鸣如潮——多本虚标实。

目眩,既‘眩晕’——视物旋转。

目昏,既‘目暗’——视物昏暗

不清。

了解失眠与嗜睡的临床定义。

关于饮食与口味的重点:

1、了解口渴欲饮、口渴不欲饮、

口渴但漱不饮、口渴多饮的临床

特点。

2、消渴病的主要特征——三多

一少。

3、了解食欲减退、厌食、饥不

欲食的临床症状区别。

4、消谷善饥——消渴病特征之

一。

5、口味的分类:淡、甜、酸、

苦、涩、咸。

6、口中粘腻不爽——以湿邪为

主的临床表现。(湿热;寒湿;

痰热。)

关于二便的内容:

1、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含有

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

2、便血与脓血便的区别——后

者脓中带血。

3、里急后重——便前腹痛,便

意急迫,肛门重坠,便后不爽。

4、便溏不爽——大便如酱,便

后自觉未排尽。

5、小便频数——小便次数增加,

但总尿量不一定增加,甚或减

少。

6、膀胱湿热——临床常见小便

频数,伴随尿急、痛,色赤。

7、癃闭——‘癃’为小便点滴

而出,‘闭’为小便艰涩不出。

8、余溺不尽——小便后自觉未

排尽,但不能排出。

9、失禁——小便不自觉排出。

10、遗尿——小便急切,不能约

束。

关于经带的内容重点:

1、了解月经的正常周期,行经

期的规律特点。

2、区别月经先期、后期、先后

不定期的时间特点,临床症状特

征。

3、了解月经过多、过少的主要

临床病机。

4、崩漏——量大为崩,量少为

漏,非经期而至。

5、闭经——冲任不通;血海空

虚,导致月经不行。

6、白带与黄带——白带多为湿;

黄带多为湿热。

三、望诊:

关于望‘神’的重点:了解‘得

神’、‘失神’、‘假神’、‘神乱’

的临床症状区别。

面色的望诊重点:

1、常色的特征:明润;含蓄。

2、客色——指常色受到外界因

素影响,而出现的微小变化。仍

属于正常范畴。

3、熟悉‘五色’所对应的五脏

所主关系,按照五行规律对应其

所犯病邪。

4、“望色十法”的对应关系:

浮——沉——轻——浊——微

——甚——散——抟——泽—

—妖

表——里——阳——阴——虚

——实——新——久——轻—

—重

望形态部分的重点:

1、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见

于小儿惊风;破伤风;癫痫;马

钱子中毒。

2、中风与癫痫的区别——后者

醒后如常。

望头面五官的重点:

1、小儿囟门闭和期为6个月左

右。

2、了解‘囟填’‘囟陷’‘解颅’

的临床症状特点。

3、解颅是小儿佝偻病的主要特

征。

4、小儿“五软”——头软;项

软;口软;手足软;肌肉软。

5、小儿“五迟”——立迟;行

迟;发迟;齿迟;语迟。

6、面肿:多责之于肺、脾、心、

肾。

7、熟悉“五轮”学说:

风轮——肝——黑睛。

血轮——心——两眦。

肉轮——脾——眼睑。

气轮——肺——白睛。

水轮——肾——瞳人。

8、瞳孔缩小:乌头碱、有机磷

类中毒。

9、瞳孔散大:五风内障;青盲;

杏仁中毒,或病症危重。

10、‘胞垂’:又称‘胞睑下垂’、

‘睑废’,西医称‘眼睑脱垂’。

责于脾肾,属痿证范畴。

11、口噤——口闭不开。口撮—

—口唇紧闭。

12、区别‘咽喉红肿’‘咽喉溃

烂’‘咽喉伪膜’的临床特征。

望躯体的主要内容:

1、瘿瘤:颈部喉结处肿块。(甲

状腺结节、甲状腺肿大)——痰

气互结。

2、瘰疬:颈部侧面结节如串珠。

(淋巴结节)——痰火互结。

3、颈脉怒张:责于心血瘀阻;

肺气壅滞;心肾阳衰。

4、区别四肢‘抽搐’、‘拘挛’、

‘颤动’、‘蠕动’的病证区别。

望皮肤的主要内容:

1、斑疹——斑:色斑,不突出

皮肤。疹:突出于皮肤的斑。

2、区别‘白(培)’‘水痘’‘湿

疹’的症状与病症的异同。

3、痈——阳证,红肿。疽——

阴证,漫肿。

4、疔——如‘钉’,根深如钉。

多发颜面、手足。

望小儿指纹的主要内容:

1、熟悉小儿指纹的‘风’‘气’

‘命’三关的部位、定义,和诊

察手法。

2、熟悉“三关测轻重”;“浮沉

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

定虚实”的含义。

四、望诊舌象:

重点:

1、舌质——辨五脏,主血分。

舌苔——辨六腑,主气分。

2、舌尖——上焦。(心、肺)

3、舌中部——中焦。(脾、胃)

4、舌根——下焦。(肾)

5、舌两侧——肝胆。

6、正常舌质舌苔的标准——‘淡

红舌,薄白苔’。

7、了解正常舌象的胃气旺盛;

气血充盛;脏腑正常的表现方

式。

8、掌握‘淡白舌’;‘红舌’;‘绛

舌’;‘紫舌’的特征、主病。

9、了解‘老舌’与‘嫩舌’的

主病。

10、了解‘胖舌’与‘瘦舌’的

病机区别。

11、掌握‘点刺舌’与‘裂纹舌’

的病机异同。

12、了解‘齿痕’的产生机理—

—水湿。

13、了解‘痿软舌’与‘强硬舌’

的临床特征、病机区别。

14、了解‘颤动舌’(肝)与‘吐

弄舌’(心脾)的所主脏腑。

15、了解舌下络脉(左金津,右

1、掌握常规心电图导联得连接方法,熟悉v1-v6导联得定位、与心脏各个部位的对应关系

2、了解心电轴的临床意义。

3、了解正常心电图波群:P——Ta——QRS——T——U的结构特点。

4、心肌梗塞的心电图特征:

特点:区别:

缺血型改变Q—T间期延长,T 波向量背离缺血区,对称性T 波。

心内膜面缺血——T波高而直立;

心外膜面缺血——对称性T波倒置。

损伤型改变ST段抬高。随缺血时间延长、加重,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

坏死型改变除极向量背离坏死区(T、ST波逐渐恢复正常),出现异常Q波。

坏死部位心肌不再产生心电向量,但正常心肌仍照常除极。5、掌握室性、房性、交界性早搏的心电图区别。

6、掌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区别。

7、了解房颤、室颤的心电图特点。

8、掌握房室传导阻滞的I、II、III度分级特征。

9、了解B超的临床应用范围、特点。

10、根据《大纲》要求,了解放射诊断的临床适用范围、基本分类。

11、根据《大纲》要求,了解各病种的影象特征。

12、了解I-131检查的临床意义:甲亢——高峰前移。甲减——高峰后移。

13、了解FT3、FT4、TT3、TT4、TSH的相互关系。

14、了解病历书写格式。

传染病学

一、传染病学基础

1、感染的概念——寄生物与人体的相对不适应。称为‘病原体’。

2、感染的三要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3、了解感染的五种变化形式: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体携带;潜伏性

感染。

4、了解病原体的四种特性:侵袭能力;毒力;数量;变异能力。

5、传染病流行的三要素——传

染源(病原载体);传播途径(传

播媒介);易感人群(免疫

缺乏)。

6、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性——

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

性。

7、传染病的三个临床特性——

阶段性;特征性;类型性。

病程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

症状显性期-恢复期-(复发、再

燃)-(后遗症)

症状特征性——发热;斑疹;毒

血征;免疫反应(单核-巨噬细

胞)。

临床类型性——针对某一传染

病分类:轻;中;重;极重。

8、传染病诊断的特殊性——临

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

检查。

9、根据《大纲》要求,掌握流

行病诊断的常用实验室检查内

容。

10、传染病治疗的原则——对感

染者进行治疗+控制传染源。(二

者并重)

11、对感染者治疗的措施原则—

—持续治疗+护理+隔离+消毒

(并重)

对感染者治疗的技术原则——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特效治疗

(并重)

12、了解传染病治疗中的临床常

用方法。

13、传染病的三大预防原则——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

护易感人群。

14、控制传染源的基本方法——

‘四早一积极’,既:早发现、

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积

极治疗。

15、《传染病防治法》——

2004.8.28全国人大通过,

2004-12-1执行。

16、传染病防治法中划分的三

类:甲2种;乙25种;丙10种。

(鼠疫、霍乱属于甲类)

17、‘三管一灭’原则——是切

断消化系传染病传播途径的基

本方法。(管理食品、水源、粪

便,消灭苍蝇)

18、对于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基本

控制方法——空气流通;消毒;

戴口罩。

19、保护易感人群的最重要方式

——预防免疫接种。

20、对传染病密切接触者的方式

——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

预防接种。

二、各论要点

根据《大纲》要求,掌握如下病

种的病源学概念;流行病学特

征;发病机制;病理;临

床症状表现特征;诊断方法与实

验室检查内容;鉴别诊断(病

种);治疗方法;预防方法。

病毒性肝炎;

流行性出血热;

艾滋病;

非典型性肺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伤寒;

细菌性痢疾;

霍乱;

三、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

1、消毒的目的——切断病原体

流行途径;预防患者交叉感染与

并发感染;保护医护人员。

2、对排泄物进行消毒——针对

消化系统传染病。

3、采取空间隔离——针对呼吸

系统传染病。

4、消毒的基本分类——疫源地

消毒;预防性消毒。

5、随时消毒——针对传染源可

能污染的环境进行及时消毒(排

泄物、分泌物、接触物)

6、终末消毒——对传染源离开

后(痊愈/死亡)的环境进行彻底

消毒(排泄物、分泌物、接

触物、患者自身、尸体)

7、了解消毒方法中高效;中效;

低效各自所使用的具体方式。

8、了解消毒效果的监测方法类

别——物理;化学;生物;自然

菌采样;无菌检测。

9、隔离的类别——严密隔离;

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

隔离;虫媒隔离。

10、医院感染——广义:医院环

境因素导致的感染。

狭义:住院患者在院期间发生的

感染。

11、界定医院感染的五类情况:

无明显潜伏期患者,接触医院环

境后,48小时内发病。有明显潜

伏期患者入院时间

>潜伏期。

本次感染明显与前次住院有关

联。

入院后不同部位再发生感染(转

移灶除外);或另类病原体发生

的感染。

新生儿经产道获得的感染。

由于诊疗措施不当诱发的潜在

感染。(疱疹病毒、结核杆菌)

12、了解医院感染标准预防措施

的基本方法。

医学伦理学

一、概论

1、道德的基础是——经济基础。

2、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善恶。

3、影响道德标准的是——社会

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俗。

4、道德的作用是——调节人与

人的关系;调节人与自然的关

系。

5、了解道德所表现的五大特征。

6、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标

准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

7、职业道德的四大特征——专

业性;稳定性;多样性;适应性。

8、职业道德的八个基本要素—

—思想;态度;责任;技能;纪

律;良心;荣誉;作风。

9、医学道德是——医务人员的

道德标准。(同1-4)是职业道德

的专业体现。

10、医学道德的五种特征——科

学性;服务性;继承性;实践性;

时代性。

11、医学道德的社会作用——调

节医务人员关系;保证医疗质

量;促进医学科学;推动社会

文明。

12、以上内容应注意考题中原命

题所使用的名词涵盖:‘道德’

范围包含‘职业道德’,‘职业道

德’包含‘医学道德’。

13、伦理学是——道德的原理

学。

14、伦理学研究的范畴——道德

的起源、本质、作用、规律。

15、医学伦理是——针对医学道

德的原理学。

16、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范畴——

医务人员之间、医学团体之间、

医学团体与社会之间的各种

关系。

17、医学伦理的研究对象——医

学道德现象;医学道德关系。

18、医学道德现象包括——医学

活动中的意识现象;规范现象;

活动现象。

19、医学道德关系包括——医务

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患者;医

务人员与社会;医务人员与

科学技术发展。

20、了解医学伦理学形成与发展

的主要时期划分;主要代表人物

以及学说。

二、医学伦理基础概念

1、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框架

——生命论;人道论;美德论;公益论。

2、了解上述学说的基本含义。

3、熟悉医德品质的四个要点——仁慈、严谨、诚挚、公正。

4、熟悉公益论的基本原则。

三、医学道德体系

1、了解医学道德体系——原则(核心)、规范、范畴。

2、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医学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

3、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的核心任务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

4、医学道德的具体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

5、医学道德规范的内容出自《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卫生部1988)

6、熟悉医学道德规范七条(所谓大七条)。

7、了解医学道德范畴——权利与义务;情感与良心;审慎与保密;荣誉与幸福。

四、医患关系道德

1、古代医患关系特点——主动性、直接性、稳定性。

2、现代医患关系特点——平等关系、信赖关系、委托关系。

3、医患技术关系——主动与被动型关系、指导与合作型关系、共同参与型关系。

4、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医患技术关系——指导与合作型关系。

5、了解医患非技术关系的主要内容。

6、了解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7、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医生因素;患者因素;管理因素;社会因素。

8、医生的权利——诊治权;特殊干涉权;工作、生活、学习的被保护权;社会参与权。

9、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权利体现——自主性;权威性;特殊性。

10、特殊干涉权的使用范畴——保护精神病患者;人体实验性治疗;善意隐瞒病情真相。

11、了解医生应尽义务的四类内容。

12、患者的权利——平等医疗权;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权;诉讼与索赔权;隐私保护权;

免除部分社会责任权。

13、了解患者义务的内容。14、医患沟通的意义——医学目

的需要、医学诊断需要、临床治

疗需要、医学人文需要、减

少医患纠纷需要。

15、了解医患沟通的技巧。

16、熟悉医患关系的道德要求:

(所谓小五条)

17、医患关系道德的实际作用—

—协调医患关系。

18、医患关系道德的内容实质—

—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全民健

康。

五、临床工作道德

1、临床诊疗道德的基本原则—

—患者健康利益第一原则;最优

化原则;身心统一原则。

2、临床诊查过程的道德要求—

—安神定志;实事求是。

3、了解体检、辅助检查等工作

的相应道德要求。

4、临床药物使用中的道德标准

——对症下药、剂量安全。合理

配伍、细致观察。节约费用、

公正分配。

5、选择手术治疗的道德标准—

—手术的必须性;患者知情同

意;充分术前准备。

6、了解手术中、手术后的道德

要求。

7、急诊工作特点——随机性;

时间性;协作性。

8、了解急诊工作的道德标准。

9、传染病科室的特点——心理

问题多;管理难度大;道德标准

高。

10、了解医学科研工作的特点、

道德的含义与标准。

11、医学人体试验的类型——天

然试验;自我试验;志愿试验;

强迫试验。

12、医学伦理否认的人体试验类

型——强迫试验。

13、了解人体试验的道德原则。

六、医学道德评价、教育、修养

1、医学道德评价的主要方式—

—自我评价;客观评价(他人评

价)。

2、医学道德评价的主要标准—

—疗效标准;社会标准;科学标

准。

3、医学道德评价的主要形式—

—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

俗。

4、了解医德教育的意义。

5、了解医德修养的方法。

七、生命伦理

1、了解生命伦理的含义。

2、了解生命伦理学与传统医学

伦理学的差异。——突出以人为

本;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突出社会公益原则;突出医疗公

正;突出社会完整的和谐性。

3、了解生命伦理学的意义、作

用。

4、了解生命伦理学在现代医学

中的主要研究对象、伦理原则。

——(辅助生殖;基因工程;

胚胎干细胞学;安乐死;器官移

植;行为控制。)

5、了解主要伦理学文献的(贝

尔蒙报告、赫尔辛基宣言、吉汉

宣言)适用范畴、发布年代。

卫生法规

一、卫生法

1、了解卫生法的基本特征。

2、了解卫生法的法源。

3、卫生法的基本原则——卫生

保护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公平

原则;保护社会健康原则;

患者自主原则

4、了解卫生法的基本作用。

5、了解我国卫生法律体系的基

本构成。——宪法;基本法律;

卫生法律;卫生行政法规;

卫生行政部门规章;地方卫生法

规;地方卫生行政规章。(此顺

序为从属顺序)

6、了解卫生法律基本构成中各

自的适用范围。(专业性;地区

性)

二、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1、了解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

2、民事责任的基本构成要素—

—具有行为违法性;具有损害事

实;具有因果关系;行为人

具有过错。

3、了解我国《民法通则》中的

民事责任承担的十种基本方式。

4、了解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特

征、构成。

5、行政责任的两种基本形式—

—行政处分;行政处罚。

6、了解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特

征、构成。

7、刑事责任构成要件——犯罪

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犯

罪客观。

8、犯罪客观的构成要件——犯

罪行为与结果;犯罪时间与地

点;犯罪方法与实施。

9、了解刑事责任方法。

10、掌握卫生法中关于承担刑事

责任的八类情况。

三、执业医师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

法》——1998-6-26第九届全国

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9-5-1实施。

2、了解执业医师的法律概念。

(取得资格;注册;执业。)

3、了解执业医师的职责。

4、中医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助

理医师考试——由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制定、实施。

5、关于准考制度:

基本要求——医学专业。

中专、大专——工作1年——准

考:执业助理医师。

本科——工作1年——准考:执

业医师。

大专——已取得助理资格,工作

2年——准考:执业医师。

中专——已取得助理资格,工作

5年——准考:执业医师。

6、关于执业注册:

卫生行政部门受理时间——30

日答复(准、否)。

取得医师资格后2年内进行执业

注册。

未进行注册——属于非法行医

性质。

7、申请个体行医——注册、并

在医疗机构服务5年以上。

8、了解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

规则。

9、了解执业医师考核、培训制

度。

10、执业医师法律责任基本构成

——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

责任。

11、执业医师民事责任处理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12、执业医师行政责任处理形式

——警告;暂停执业活动;吊销

执业证书。

13、执业医师行政责任处理形式

之一,暂停执业活动期限——6

个月至1年。

14、了解构成执业医师行政责任

的12条规定。

15、关于‘擅自开办医疗机构’

与‘非医师行医’的行政处理方

式——取缔;没收;罚款(十万

元以下);吊销执业证书(擅自

开办者)。

16、以上各项条例中,凡是‘构

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四、药品管理法

1、了解药品管理法的基本内容。

2、假药——成分不符;非药物

冒充;其他药物冒充。

3、‘推论性’假药——已禁止使

用;未经批准;未经检验;变质;

被污染;原料无批准文号;

8

中医诊断学三基本

《中医诊断学》 1.中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整体审察:人体局部与整体、内脏与官窍、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因此,在对疾病进行诊察时,不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要从整体上综合审察。 (2)诊法合参: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因而为详尽地获取临床资料,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从不同角度收集到的病理信息进行综合,互参互校,四诊之间只能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四诊合参,方可为正确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3)病证结合:中医对每一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识两方面。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高度病理概括,而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故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位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所以中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2.问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就诊日期、病史陈述者、发病季节等。 (2)主诉:是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如“发热恶寒三天”。主诉一般不使用病证名称。如“发热恶寒三天”,不能记为“感冒三天”。若病情复杂,其主诉中包括前后不同时间出现的几组主要症状,则应按其出现的顺序排列,如“心慌、气喘四年,下肢浮肿十天”等。 (3)现病史:是指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全过程。包括发病情况、演变过程、诊治经过和现在症状四个部分。 (4)既往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包括问过去一般健康情况、传染病史和预防接种史及其他病史。 (5)个人史: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主要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工作性质、劳逸起居;性情、饮食习惯;婚姻生育史等。 (6)家族史:是指询问病人直系亲属的健康和患病情况。主要询问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等的情况。 3.恶寒、恶风、畏寒各自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有哪些? (1)恶寒:以无风自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缓解为特征。多为寒邪外袭,腠理密闭,卫阳遏郁而不达,皮毛失其温煦所致。恶寒常见于外感病初期,是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2)恶风:以遇风觉冷,避风可缓为特征,较恶寒为轻,一般为外感风邪所致。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微有冷感而避风可缓。在内伤病中,也可见恶风,多为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恶风主要以腠理不固密为病理基础,故常与汗出同时存在。 (3)畏寒:以经常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为特征。多属阳气虚于内,机体失却阳气的温煦,故时感怕冷,而加衣被可防止阳气耗散,近火取暖可资助阳气,故畏寒可缓。 4.临床常见的寒热类型有哪些? (1)恶寒发热:即恶寒与发热并见。其原因是由于外邪袭表,卫阳抗邪,正邪相争于肌表,致卫阳之气不得宣发,肌表失却温煦则恶寒,卫阳郁遏则发热。寒与热并见有轻重的区别。恶寒重发热轻者,主表寒证,是外感寒邪所致。发热重恶寒轻者,主表热证,是外感热邪所致。发热轻而恶风者,主太阳中风证,是外感风邪所致。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诊法合参,病症结合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 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疫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和乏力等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问睡眠:失眠的概念及常见原因,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上篇诊法 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 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 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 第一章问诊 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 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 (―)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 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 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 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 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问寒热 (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虚证病久痛势轻,痛而喜按阵发松,实证痛短痛势剧,痛而拒按持续痛。(2)问疼痛的部位 1.头痛 头痛病在髄诸阳实痛暴急虚缓长风热面赤身恶热风寒怕风头项强气虚绵綿过劳甚血虚头晕面白苍前额阳明少阳侧巅顶厥阴后太阳头痛连齿少阴病牙为骨余病肾详2.胸痛 胸痛病证有多般胸痹憋闷痛引肩面青痛剧真心痛肺热热咳喘鼻煽潮热盗汗阴虚证痰湿胸闷喘多痰肺痈咳吐脓血臭气滯太息胀痛连刺痛血瘀有定处痞满不痛寒热兼3.问胁部 胁痛病犯肝胆经气胀火灼刺瘀成悬饮咳痛肋间满呕恶身黄湿热蒸往来寒热少阳证伤寒胸胁苦满疼4.胃脘痛 胃脘冷痛属于寒热痛口臭便结干血瘀刺痛胀气滯阴虚嘈杂五心烦5.腹痛 大腹总属脾胃乡小腹肠肾胞膀胱两胁少腹肝经过痛位不同知病方实证拒按痛急暴虚证喜按痛缓长得热痛减属寒痛痛而喜冷热为殃持续阵发胀吐闭肠闭肠结气不通全腹压痛反跳痛脏器穿孔或热毒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第一单元绪论 中医诊断三大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第二单元望诊 1望神 ①得神:健康 ②失神、无神:重病,久病,虚证,实证。 精亏盛衰:意思模糊,目无光彩,眼球呆滞。→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 邪盛神乱(病重):实证导致谵语←热扰心神所致实证。 ③少神:得神与失神之间,亚健康:精神不振,面色不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 ④假神:突然面红如妆,戴阳证,除中。→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回光返照)傻 2神乱:癫狂痴痫脏燥↑ ⑴焦虑:脏燥;恐惧:卑惵;⑵淡漠痴呆:见于癫,痴呆⑶猝然昏倒,口吐白沫,口中怪叫见于痫病。↓ 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3望面色 ①正常人(有胃气;有神气;):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生来就有肤色;有光泽和无光泽之分) 客色(→外界影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善色,恶色属于异常。 ②五色主病 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 两歡潮红、嫩红:虚热证、阴虚。 面色苍白,歡颊部嫩红如妆:戴阳证 白色:主虚证(血虚→淡白;气虚→苍白;阳虚→晄白),寒证,失血证。无阴虚 黄色:主虚证(脾虚为主),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 黄胖:脾虚湿盛 黄疸:阳黄黄色鲜明如橘,湿热 阴黄如烟熏,寒湿。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寒痛淤惊+气滞) 青紫:血瘀 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眉间鼻柱,唇周围色青:惊风、惊风前兆。 青黑、淡青:寒盛痛剧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淤血,剧痛。(寒痛淤虚+水饮) 面黑暗淡:肾阳虚 面黑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黧黑:淤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docx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 诊察病情 , 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和技能的学科。 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 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 潮汐之有定时。 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 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 发热。 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 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 见于阴虚内热证。 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 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 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 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 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 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 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 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 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 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 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 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 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 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 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 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 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 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上篇四诊部分笔记 绪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 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不可偏废 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八纲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姿态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中医诊断学重点集合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望诊 一、望神(选择、填空)(临床表现、病因病机) 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3.失神:即神气衰败之象。 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二、望色 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病色(填空、选择、论述)P183 (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 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四、望舌 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后2/5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肝胆。 望舌色(简答题:舌色及主病)P189 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腑气血;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 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 青紫舌:主血行瘀滞 望舌形(名词解释) 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 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P190) (二)望舌苔 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1.望苔色(简答题:试述各种苔色的主病及表现。)P191 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寒极、热极2.望苔质 薄厚苔: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第二节闻诊 听声音(名词解释)P198 金实不鸣:新病喑哑失音,属实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痰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而失音。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推荐文档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 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公元前310年,河北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 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

中医诊断学.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3.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从而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象。 4.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5.以常衡变:通过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到疾病的本质。 6.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7.假神: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以极度衰竭,而突然出现某些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8.善色:指患者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9.主色:指人生来就有,终生基本不变的面色,属个体素质,往往与种族和遗传有关。 10.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11.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 12.解颅:囟门迟闭。 13.囟填:囟门高突。 14.诊断: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 15.诊病: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16.掣痛:指疼痛伴有掣牵引之感。 17.白蓓: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多因外感湿热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多见于湿温病。 18.滑苔:舌苔湿润而滑,伸舌欲滴者。 19.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舌边苔薄,舌中苔厚,刮之难去,如油腻覆盖舌面。 20.腐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皆厚,刮之易去,如豆腐渣堆积舌面。 21.剥苔: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 22.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3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热扰神明(实证) 24.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25.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 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26.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哮: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7.症: 28.主诉: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29.现病史: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诊治经过。 30.潮热:患者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有定时者。 31.寒热往来 :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32.自汗:经常清醒状态下汗出较多,活动尤甚者。 33.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阴虚或气阴两虚

中医诊断学笔记

二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证”和“症”和概念 “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 三、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 (二)八纲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 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姿态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 ?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 ?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 神旺 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三)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 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 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 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假神 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患者 2、神志异常 癫--抑郁型(湿痰蒙闭) 狂--兴奋型(痰火扰心) 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 望神的注意事项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2、做到神形合参 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二、望面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 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一)面部色诊原理 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血脉分部丰富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 而走空窍” (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中医诊断学速记

中诊 一、舌诊 (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3)望舌质(体) 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 ?老舌:实证 ?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 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 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 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 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中医诊断学速记方法

中医诊断学速记方法 中医诊断学 一、舌诊 (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 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 ?老舌:实证 ?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 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 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 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 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 1、苔色: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五色主病 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 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 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目五轮学说: 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仁──水轮 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历历可数。肺肾阴虚、感受风火时毒 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意义、方法和内容 正常络脉:色浅红,红黄相兼,隐隐于风关之内。其形态多为斜形、单支,粗细适中。 风关──邪浅病轻 三关测轻重气关──邪深病重 命关──危重透关射甲──凶 形色主病浅浮──主表(邪浅、病轻) 沉滞──主里(邪深、病重) 舌色、舌形、舌态、苔质、苔色的主病

名词:谵语、郑声、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神明(实证)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属实证,多是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二气交相袭肺,或痰浊雍滞,以致肺气不宣,清肃失职 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属虚证,常是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2.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 喘: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宿痰内伏,复感外邪

3.白喉的咳声特点:咳声如犬吠 第三节问诊 内容:一、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否、籍贯、现单位、现住址等。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一)主诉 主诉是患者就诊时陈述其感受最明显或最痛苦的主要症状及其持续的时间。主诉通 常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疾病的主要矛盾。准确的主诉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大致类别,整理病情的轻重缓急。并为调查、认识、分析、处理疾病提供重要线索,具有重要的诊断 价值。 (二)现病史 现病史包括:疾病(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之初到就诊时病情演变与诊察治疗的 全部过程,以及就诊时的全部自觉症状。 (三)既往、生活、家族史 1.既往史 既往史包括既往健康状况,曾患过何种主要疾病(不包括主诉中所陈述的疾病), 其诊治的主要情况,现在是否痊愈,或留有何种后遗症,是否患过传染病。有无药物或其它过 敏史。 2.生活史 生活史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工作情况等。 3.家族病史 家族病史,是指患者直系亲属或者血缘关系较近的旁系亲属的患病情况,有否传染 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 三、问现在症状 问现在症状,是指询问患者就诊时的全部症状。 1.《十问歌》内容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2.问寒热:恶寒发热、但热不寒、但寒不热、寒热往来的主病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并见, 多见于外感表证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

中诊 第一节望诊 一、望神(选择、填空)(临床表现、病因病机) 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3.失神:即神气衰败之象。 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二、望色 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病色(填空、选择、论述)P183 (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 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四、望舌 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后2/5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肝胆。 望舌色(简答题:舌色及主病)P189 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腑气血;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 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 青紫舌:主血行瘀滞 望舌形(名词解释) 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 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P190) (二)望舌苔 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1.望苔色(简答题:试述各种苔色的主病及表现。)P191 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寒极、热极2.望苔质 薄厚苔: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第二节闻诊 听声音(名词解释)P198 金实不鸣:新病喑哑失音,属实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痰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而失音。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基础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基础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概述 一、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二、基本原则 1.审内察外,整体统一▲ 2.四诊合参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第二节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 一、望诊 (一)望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得神(美女) 病机阴阳格拒 (二)望色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白色:主虚寒证、失血证 (HUANG晄光)白而虚浮---阳气不足----水肿 淡白而消瘦---营血亏损 面色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大失血者 黄色主虚证、湿证:黄为脾虚、湿蕴的征象。 枯槁无泽,称为萎黄---脾胃气虚---饿的 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属湿热, 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 3.赤色主热证赤为血色—热 热盛而致脉络血液充盈则面色红赤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戴阳证 ----是虚阳上越的危重症候 5.黑色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 2005 A.脾气虚病人常见的面色是 A.青黄B.萎黄 C.青紫D.晦暗E.枯槁 2007 A.脾气虚衰、湿邪内阻的常见面色是A.黄而无华B.面色淡黄C.黄而虚浮D.黄而鲜明E.黄而晦暗(三)望形体、头面的主要内容和临床意义 1.望形体 2.望姿态 “阳主动,阴主静”。 3.望头形与头发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肾精亏损;囟门下陷---虚证;囟门高突---热证; (2)望头发 突然出现片状脱发---血虚受风---熬夜 4.望目色 5.望耳鼻:鼻柱溃烂塌陷---麻风病或梅毒 6.望唇、齿龈、咽喉

(1)望唇 唇色淡白---气血两虚;唇色青紫---寒凝血瘀;唇色深红---热在营血 (2)望齿 牙齿干燥---胃热炽盛、津液大伤----牙为骨之余 干燥如枯骨---肾精枯竭 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者---肾虚或虚火上炎 睡中咬牙或啮齿---胃中有热或虫积 (3)望龈:龈色淡白者---血虚不荣;红肿者---胃火上炎 (4 7.望体表:皮肤虚浮肿胀---水湿泛滥 1)斑疹斑,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疹,色红疹点小如粟;高出于皮肤,摸之碍手。 2)白(疒咅)又名白疹,透明小疱疹,湿郁肌表,汗出不彻。 (3)痈疽疔疖 痈:发病局部范围较大,红、肿、热、痛,根盘紧束者,属阳证; 疽:漫肿无头,部位较深,皮色不变者,属阴证; 疔:范围较小,初起如粟,根角坚硬,或麻或痒或木,顶白而痛者 疖:起于浅表,形圆而红、肿、热、痛,化脓即软者 (四)望舌质和舌苔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1.望舌质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青色主寒证、惊风证、瘀血证、痛证;黑色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黄色主虚证、湿证 胖大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