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章 意志

第七章 意志

第七

(情绪管理)第节情绪情感和意志最全版

(情绪管理)第节情绪情感 和意志

第六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壹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 壹、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和主体需要之 间关系的反映。 首先,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壹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和 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 其次,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壹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壹种内心的体验。它不同于认识 过程,因为认识过程是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外界事物的。 再次,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 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面部肌肉活动所组成的模式,它能比较精细地表现出人的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最后,情绪和情感会引起壹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 的变化。如愉快时面部微血管舒张,害怕时脸变白、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等等。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为区别于认识过程,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叫做感情。可是,感情这壹概念比 较笼统,它难以表达这壹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为了区别出感情发生的过程和在这壹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人们采用了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壹的过程和同壹的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壹心理现象的俩个不同的方面。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从这壹点来说,情绪这壹概念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

第7章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1.解释法的概念。 答:(一)一般说来,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有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律规范不同,法律规范具有自己的特征。法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规范体系。 (二)法的本质和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法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之处在于它的特殊的强制性,即国家强制性。 (3)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规范。 (三)法的作用有社会作用、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和制裁作用。 2.法律关系有哪些特征? 答:(1)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关系,它反映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属于社会关系,但不是一般的社会关系,它是统治阶级有目的建立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意志关系。(2)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就不可能形成与之相应的法律关系。由此,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本身。其次,法律关系体现意志关系。法律关系的意志性来源于法的国家意志性。法律关系同法律规范一样体现国家意志。 最后,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当法律关系受到破坏时,国家会动用强制力进行矫正或恢复。 3.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答:在历史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具有阶级性和人民性。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反映,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基本工具,是历史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效制度保障。 4.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答:(一)法的渊源,也称法律渊源,主要指法的效力和形式的来源。 我国法的渊源的特点: (1)制定法是我国法的基本渊源。在我国,判例不是法的渊源。 (2)特别行政区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在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中属于单独一类。 (3)习惯在我国法的渊源中的意义很小。 (三)当代中国的法的渊源,主要是以宪法为基础的各种制定法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和认可的惯例等。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第七章 小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七章小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意志发展及其特点 一、意志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意志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意志支配、调节着行动,并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来。意志是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学业成绩的好坏与意志水平的高低是一致的。意志坚强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强,并能克服困难,坚持组织自己的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反之,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影响学业成就的提高。 二、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意志特点是在其克服困难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随着学习活动逐渐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儿童的意志品质也迅速发展起来。首先,学习是有一定目的和要求的复杂活动,学生必须为了达到既定

目的而自觉行动,如遵守纪律,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其次,学习任务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不仅要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一些自己不感兴趣但必须学的东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付出意志努力,坚持学习;再次,班级、少先队和学校等要求小学生的行为必须符合集体的利益,从而使小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最后,小学生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义务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活动的任务都有一定的严格要求,小学生必须约束自己遵守活动的要求,完成活动任务。此外,在小学时期,儿童的情感与意志有密切地联系,儿童的情感常成为行为的动机,并在意志行为中起很大的作用。小学生在这些新的活动过程中,使自己的意志特点日趋明显。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意志力是通过意志品质表现出来的,对小学生意志品质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具有四个特点。 .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人在行动中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充分认识所采取行动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一定要求的良好品质。受暗示性和独断性等不良品质则是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特征。容易受暗示的人,只能在得到提示、命令、建议时才表现出积极性,而且很快就受别人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练习题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情绪与情感: 2、心境: 3、激情: 4、应激: 5、道德感: 6、理智感: 7、美感 二、填空: 1、人最原始的情绪有快乐、______、______和______。 2、根据情绪强度与持续时间,人的情绪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 3、人的高级的社会情感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4、心境的主要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5、激情的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6、应激的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7、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标准是________。道德感的核心是______和______。 8、小学生理智感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所学课程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9、美感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特点。 10、人类的基本情绪及表现方式是______的,而一些复杂的情绪和情感是后天的______和______的产物。 11、五爱教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情绪和情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种功能。 三、选择题: 1、情绪与情感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反映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哪种情感体验()。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3、热爱真理、追求真理,获得成就喜悦感属于()。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4、情绪与情感是()关系的反映。 A、客观现实与人 B、人与人 C、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 D、生理与心理需要 5、出乎意料的紧张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6、高兴时的手舞足蹈属于下列中哪种表情()。 A、面部表情 B、身段表情 C、言语表情 D、语调表情 7、情绪情感是在下列哪种心理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07意志过程与管理

07意志过程与管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七章意志过程与管理第七章意志过程与管理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意志的含义、作用、品质,意志行动的过程,掌握意志的管理,积极应对挫折的挑战的方法。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意志的概念、作用、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意志的品质、意志行动的过程以及意志管理和应用。 第一节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will)是人为了一定的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的作用 1.意志给人的认识活动以巨大的影响 2.意志对人的情绪、情感以及情商的培养有很大作用 3.意志对人的整个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4.意志在人的实践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一)意志行动是自觉地确定目的的行动 1.意志行动和确定的目的分不开 2.随意行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四.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按照自己的信念、知识和行为方式进行行动的品质。 2.果断性 果断性是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实现所作决定的品质。 3.坚忍性 坚忍性是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地向着既定目的前进的品质。 4.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方面的品质。 五.意志行动的过程 意志行动是一个复杂的自觉行动的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一般要经过确定目的、动机斗争和拟订计划等环节。 (1)确定目的 (2)动机斗争。

第五章情感和意志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和意志 一.填空 1.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以实现()的心理过程。意志和行 动不可分,意志()行动,同时也在()中得以表现。人的意志有三种特征:()、()和()。 2.意志行动可划分为()和()两个阶段,在意志行动过程中,主 要的心理成分有()、()和()。 3.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目的是一个期望在其行动中()。 4.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其最佳地实现,称之为()。 在意志行动方案选择中,主体的()、()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5.人在确定目的,解决动机冲突,制定计划,进行决策以及()的 过程中,克服(),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的心理力量,称之()。 6.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和()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 ()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选择 1.“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 ). ○1意志对认识的影响○2情感对认识的依赖○3意志对情感的作用○4情感对意志的影响 2.“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差的表现。○1自觉性○2果断性○3自制性○4坚持性 3.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

这体现了低年级儿童意志的()水平比较低。 ○1自觉性○2果断性○3自制性○4坚持性 三、判断 1、“知之深,则爱之切”,这说明情感依赖于认识过程。() 2、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 3、人们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颂扬,是道德感情的体现。() 4、“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化险为夷”这种情绪状态称之为道德感。() 5、在行动过程中,没有困难,该行动不属于意志行动。() 6、在教学中,教师富有情绪色彩、生动形象的讲述,激起儿童相应情感体验的产生。这种情感体验称之为移情。() 7、新教师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所产生的畏难情绪,这便形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内部困难。() 8、受意识支配的那种学熟了的动作叫随意动作,这些随意动作是意志行为的基础。() 9、困难越大,越有利于小学儿童的意志培养。() 10、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表率,对小学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积极影响的。() 四、分析 1、一位高年级的教师在上课中,发现一位中队委员思想开了小差,老师为促使他“醒悟”,便要这位同学用“以身作则”这个成语造句,这位同学低头不语。于是,教师带着讥讽的口吻造了一句:“中队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 第七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备选项编号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中,多选或少选不给分。) 1.下列关于狭义上法律的含义,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是一种技术规范②它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③它是一种习惯规则④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2. 关于授权性法律规范,一般使用下列哪几种字样的词语来表述() ①禁止、应当②有责任、必须③可以、有权④严禁、不得 3.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形式是() ①制定新法和沿用旧法②制定和认可法律 ③制定国内法和参加国际条约④制定和解释法律 4.关于法律部门(即部门法)的含义说法正确的是() ①在形式上表现一致法律规范的总和②在内容上是一致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③在调整对象为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④在形式上表现不一致法律规范的总和

5.下列关于我国规范性法律文件效力从高至低排列正确的是() ①行政复议法→宪法→物权法②宪法→刑法→枪支管理 办法 ③物权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④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 →著作权法 6.法律的历史类型与人类社会演进的形态是相一致的。至今为止有哪几种法律的历史类型() ①原始社会法律、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和资本主义法律 ②原始社会法律、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法律③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法律 ④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 7.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我国行使国家立法权的主体是() 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②中共中央③国务院④中央军委 8.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 ①公安局②人民法院与检察院③监狱④人 民政府 9.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 ①人民法院②国务院③人民检察院④公 安局 10. 下列有关法的阶级本质的表述中,哪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关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 教学要求: 1、了解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与情感、情绪情感与认知 的关系;表情的分类;情绪和情感的种类;情感的品质。 2、掌握焦虑对学习的影响;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青少年良好情 感品质的培养。 一、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思考:人为什么会产生喜、乐?而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怒和哀?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概念的关键词: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态度体验) 思考:什么是幸福?(根据情绪情感概念谈一谈对幸福的理解。) (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1、区别: ①情绪是与机体的生理或物质性需要能否满足相联系的体验,较低级,人和动 物共有;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或精神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较高级,人所特有。 ②情绪可由对事物单纯的感觉或知觉所直接引起,易随情景变化,不稳定;情 感则是由于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不易随情景变化,较稳定。 ③情绪易冲动,外显性强;情感不易冲动,较深沉而含蓄。 思考:愤怒——恨喜欢——爱 分别属于哪种心理现象? 2、联系: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和内容,而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

(三)情绪情感与认知 没有认识,情绪与情感就无从产生;反过来,情绪与情感又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四)表情 情绪与情感发生时有其外部表现,这就是表情。人的表情极其丰富,主要分为三种: 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或动作表情、言语表情 教师可通过观察人的表情,了解人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举例说明。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一种强度较小,持续时间长的情绪状态。 喜、怒、哀、惧各种情绪都以心境的形式表现。其具有弥散性。 2.激情 一种强度较大,持续时间短、有明显外部表现的情绪状态。 狂喜、暴怒、激烈的悲痛、极度的恐惧都是激情状态。 激情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能催人向上,而消极的激情却对人产生不良影响。 3.应激 由意外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 应激能使人的身体受到紧急动员,以应付突发事件,但时间过长,对人的心身健康十分不利。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指人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否符号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1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的人和客体的人之间的关系。人的情感体验又分为肯定的情感体验和否定的情感体验。2、情感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调节功能是指情感作为行动动力又发起和维持行为的作用。信号交际的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和面部表情。3、小学儿童情感可控性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儿童宽以待人和严于律己的品质。4、恐怖症儿童的治疗一般采取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效果好。5、移情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会到与之相同的情感。6、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的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是指在意志调节和支配下的有目的自觉地有意识的行动。7、困难从性质上分有内部困难(主要指人在行动中有相反的要求和愿望的干扰)和外部困难(人在完成预定目的采取行动时所遇见的客观环境中的障碍)。8、凡是涉及到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属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凡是不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仅仅是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属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1、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1)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能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2)情感依赖与认识,但它也作用于人的认识,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3)情感和认识过程有着明显的区别,1.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2.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通过态度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3.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2、情感的种类。1)按情感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激情(有消极和积极两种)、心境、应激。2)按社会性内容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3、简述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1)小学儿童情感稳定性的发展,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情感的稳定性也逐步提高。2)小学儿童情感可控性的发展,随年龄的增大而变化。3)小学儿童情感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发展,通过学习、集体生活、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儿童的情感日益丰富,随着社会性需要的发展儿童的情感日益深刻。4、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中的几个问题。1)过渡焦虑,又称儿童焦虑症,主要表现为过分敏感、多虑,经常为一些小事儿烦躁不安、焦虑担忧。2)恐怖症,儿童对某些事物、情感或观念表现出不适当的异常强烈恐怖的情绪,只有当恐怖程度过强足以影响正常活动时才称作恐怖症。5、过渡焦虑儿童的表现。1)总是担心会发生什么事情,整日为此忧心忡忡。2)对自己做过的事情是否适当总是感到不放心3)对自己在学习、体育或社交等方面的能力(或对其中某一方面)表现出过分担心生怕不如别人4)经常感到头痛或胃痛,但并没有实际的躯体疾病5)有明显的紧张感,不能放松自己6)自我意识强烈不断考虑自己的问题而难以投入到现实学习生活中去。 6、如何帮助过渡焦虑儿童。1)要区分儿童过分焦虑是属于境遇性的还是素质性的。对前者一般只需要找出造成焦虑的原因并加以调整就会取得良好的收获。对素质性焦虑则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帮助来逐渐改正。2)素质性焦虑的儿童往往与他们在性格上的特点有关,所以首先要帮助这些儿童找出他们性格上的不足之处,然后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改进训练计划,重点培养他们自信自立客观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对于他们适当的判断给予及时的鼓励,这种帮助需要较长时间。 7、儿童恐怖症的类型。1)动物恐怖症2)特殊境遇恐怖症3)见人恐怖症4)学校恐怖症 8、引起恐怖症的原因。1)不恰当的恐吓。2)性格缺陷。由于儿童比较胆小、害羞、依赖性强、内向且敏感容易在外界刺激下产生恐惧。 9、简述系统脱敏治疗程序。包括三部分:1)肌肉放松训练。让儿童学会使自己获得放松的方法2)建立恐怖等级。帮助儿童找出不同恐惧程度并分等级。3)实际治疗,帮助儿童从接触最低级的恐惧情境开始,逐渐上升,直至接触到最高等级情景。10、在教育中如何培养儿童的情感。1)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2)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3)在教育、教学中正确的运用移情。11、简述人意志的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有了目的的激励和抑制作用意志才实现着对人的活动的支配和调节。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随意动作是受意志支配的动作,是实现意志行动的基础。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人的意志水平主要表现在克服困难上,不论哪种困难都需要意志努力。12、简述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不是孤立的心理现象,它同认识和情感过程有着密切联系,三者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1)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认识过程也离不开意志的作用。积极的意志品质会促进人认识能力的发展,而消极的意志品质则会阻碍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2)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或支持作用这种积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或削弱作用时,这种消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13、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1)动机冲动。如果一个人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起作用的动机,而这些动机有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动机冲突。2)意志行动的决策。在意志行动的决策中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思维能力、意志品质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3)意志努力。人在确定目标解决动机冲突、制定计划、进行决策以及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内外各种困难把意志行动贯穿到底的心理力量。14、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一般特点。1)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的发展。①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善于自觉独立的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②小学儿童的行动动机和目的一般很不稳定。③小学儿童在解决动机冲突、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善于运用抽象原则来解决动机冲突,更多受一些具体事件所左右。2)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是随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强的。15、小学儿童的品质的发展。1)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

心理学(加第七章)

第一章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心理学: 指的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既研究个体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过程的科学。心理学既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也正是因为它兼具两者的特点,因此,有人称之为“中间学科”。 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人们在劳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的,每个人都知道它。但它又不像物理现象、化学现象那样显而易见。它没有形状、大小、气味,也没有重量,是潜藏于大脑内部的精神现象。 (1)根据心理现象的特点,可以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1)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 程、体验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体验包括:情绪、情感、情操;意志包括:下定决心、制定计划、克服困难等。 2)体验是在任职的基础上产生的,人堆事物的认知又是在体验的支持与激励之 下实现的,在认知基础上和在情感推动下进行的意志行为过程又反过来促进认知和体验过程的深化 3)个性心理则是指具有个体特色的心理现象,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显著差异。 她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4)个性心理倾向是心理活动的指向,如需要、欲望、动机、兴趣、爱好、态度、 理想、信念、信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 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典型而稳定的心 理活动的特点,如气质、能力、性格以及由个性心理综合决定的人格特征。 6)心理状态是指个体的或群体的各心理现象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某一条件 下或某一活动中的所处状态。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1)测量和描述心理现象 2)探索和揭示心理活动规律 3)发展和完善心理科学 4)理解和说明人的外显行为的内在心理动因 5)预测和调控人的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 唯物主义心理观: 一、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心理活动是身体或脑的属性和机能。 1.大脑作为一种物质体系,和其他物质一样,有其自身的物质结构和功能, 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3.神经元是发生兴奋后沿着轴突传导。 4.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5.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无论

心理学练习题(第五章)

心理学练习题(第五章) 一、填空题。 1.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2.情感依赖于认识,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既可以推动,又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 3.情感有调节和信号交际两种功能。 4.表情是伴随着情感而产生的肢体表情、言语表情和面部表情。 5.情感按状态分类有激情、心境和应激,按社会性内容分类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6.过度焦虑儿童可以分为素质性焦虑和境遇性焦虑。 7.治疗儿童恐怖症的方法主要是系统脱敏法。 8.移情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绪反应。 9.人在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称为理智感,而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言行作 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称为道德感。 10.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有三个特征: 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和与客服困难相联系。 11.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原因,目的是期望在行为中获得结果。 12.意志行动可以划分为决策和执行两个阶段。 13.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最佳地实现,称之为决策。,在意志行动方案 选择中,主体的经验、思维能力、意志品质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14.凡是涉及到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叫做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15.自觉性指一个人是否认识到自己行动目的并调整和控制行为的意志品质,与自觉性相反 的不良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16.缺乏果断的人常表现为优柔寡断或冒失。 17.人的意志水平主要表现在克服困难的水平上。 18.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自动控制 的良好行为习惯。 19.培养儿童移情的能力是情感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20.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感和追求真理。 二、选择题。 1、“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B) A、言语表情 B、肢体表情 C、面部表情 D、音调表情 2、“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C)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道德感 3、“爱国主义情感、机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属于(C) A、美感 B、心境 C、道德感理智感 4、“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A)情感。 A、心境 B、美感 C、激情 D、应激 5、小明解开3道数学难题,心中感到无比得欢乐,这种情感表现为(D) A、美感 B、心境 C、激情 D、理智感 6、随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小学儿童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偷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这一表现说明了小学儿童情感(A) A、丰富性发展 B、深刻性发展 C、可控性发展 D、稳定性发展 7、小红在小学一年级时,常因小事与同学吵架,升入三年级后,这种现象便逐渐减少了,这说明小红的情感(C)得到发展。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最全版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 情感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 【考试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俩者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情绪情感的俩极性表现以及俩者的种类,情绪理论,情绪情感的功能,尤其要掌握心境、激情、直激的概念,能根据具体事例来区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熟悉情绪的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需要的概念及其分类;正确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激奋水平和心理活.动的关系,情绪和学习效率之间的联系,情绪和心身健康的关系;熟悉情绪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能联系实际综合分析和掌握情绪情感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良好情绪的培养。 【大纲内容和重点】. 第壹节情绪和需要 壹、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壹种反映形式,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本身。 情绪和有机体的需要密切联系着,它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壹种反映形式。客观世界的某些刺激且不能全都引发人的情绪,只有和人的需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事物,才使人产生情绪体验。通常,那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人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满意、愉快、喜悦等);反之,那种妨碍或干扰某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则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如不满意、痛苦、忧愁、恐惧、愤怒等)。 二,需要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和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它通常表现为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壹种内心状态。 人既是壹个自然实体,又是壹个社会实体,且且是二者的统壹。作为自然实体,为了生存和

发展,必然依赖某些自然条件,如空气、水、食物等。作为壹个社会实体,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群体、交往等社会条件。当个体缺乏某种依赖条件时,就会体验到“缺乏感”的心理状态。若这种状态被明显意识到,则称为愿望;若无明显意识,则称之为意向。所以,需要常常以壹种“缺乏感”被个体所体验着,且以愿望、意向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 三、需要的种类 按照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即从总的方面,能够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理需要是指和保持个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的延续相联系的壹些需要。社会需要是对维持社会发展所需求事物的反映。 按照需要的对象的性质,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谓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如对衣、食、住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等等。在物质需要中,既有生理需要,又有社会需要。所谓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如对知识的需要、对文化艺术的需要等。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A.H.Maslow),美国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壹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他根据需要的发展水平,把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不同层次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梯级,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他把人类的生理需要作为需要层次的基础或根本,只有这壹层次的需要满足了,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当生理的需要得到壹定满足之后,安全需要就会随之而来。 3.归属和爱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在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出现的。这种归属和

第七章 意志

第七章意志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2.本章难点: 意志品质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4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意志概述 一、定义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它具有三个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二)人的意志是不是自由的? (三) 意志和认识、情绪的关系 1.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1)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2)意志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意志和情绪的关系 (1)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意志也可以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于理智。 第二节意志行动的过程 一、复杂意志行动过程 (一)决策阶段 1.动机斗争与目的确定

(1)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冲突) 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样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像这种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 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的,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始能避免其二。像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像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冲突)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像这种对几个目的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从内容上来看,心理冲突可分为 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2.确定行动目的 3.选择行动的方法 4.制订行动计划 (二) 执行决策阶段 二、执行命令的意志过程 1.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情感体验和认知活动协调作用的过程。 2.执行决定是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 主要困难: (1)与目的不符的各种动机出现。 (2)行动中出现意外情况。 (3)个性原有的消极品质:懈怠、保守、不良习惯、行动;环境带来的不愉 快的体验。 第三节意志的品质 (一)独立性(自觉性)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自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形成。自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以来,自我意识在心理学领域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自我意识和人格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主题之一。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自我 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和自我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自我是指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或是各种身心状况的总和。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物质的自我、 精神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在西方,自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一般而言,大多数实证 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行的,对于ego,则一般为思辨性探讨。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 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一般认为自我意 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自我认知,即对 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 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举例来说,个体对自己身高、相貌、健康状况、 性格或是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自我认知;而对自己身高、相貌的满意与否产 生的愉悦和自卑情绪,对自己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自我情感; 根据自己外在条件而扬长避短地装扮自己的想法、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就属于自我意向的范畴。 自我意识是在自我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和分化出来的。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 可以把自己与客观世界、自我与非我区别开来的时候,自我意识也才出现。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 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从自我中的精神自我部分产生发展而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又可以把 自我意识看作精神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自我的一部分。但我们要认识到,自我意识一旦产生,便有了相 当大的独立性。 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认知范畴。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图式、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自 我概念只是自我认知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着自我认识甚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对自我体验 和自我调节有着深刻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概念、自我意识都涵盖于自我的范畴之内。由于长期以来, 西方和国内关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研究都是在自我(self)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在下文的一些相关理 论阐述中,我们不做严格的区分。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所谓自我意识的结构,是指自我意识由哪些心理成分或基本表现形式所构成。

基础心理学练习第七章 情绪和意志

第七章情绪和意志 一、名词解释 1、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根据目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 二、选择最佳答案 1、伴随着情绪体验出现的有机体的外部表现叫做( D ) A、情绪 B、情感 C、感情 D、表情 2、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稳定而又微弱的影响着一个人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做 ( B )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3、个体根据自己、别人的行为举止,思维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叫做( A )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责任感 4、“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所致( B )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5、情绪和情感伴随着人的( A )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之间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倾向性 D、个性心理特征 6、受人的意识调节,具有一定的目的的方向性的运动。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学会了的动作为( C ) A、意志行为 B、目的的确立 C、随意动作 D、克服困难 7、一个人能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能自觉主动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该目的意志品质为( D ) A、独立性 B、果断行 C、坚持行 D、自制性 8、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错误去行动,此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是( D ) A、盲从和武断 B、任性和怯懦 C、优柔寡断 D、顽固和执拗 9、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不能独立地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 B )品质。 A、果断行 B、独立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10、动机斗争,目的确立和方法选择包括在意志行为的( A )阶段。 A、采取决定 B、执行决定 C、制定计划 D、自我调节 三、判断题 1、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客观规律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 ) 2、人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属于意志行动。( × ) 3、心境一旦产生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对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 ) 4: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种表现:一种是急中生智。使人调节全身各方面力量,急中生智,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转危为安;另一种是惊慌失措。使个体行为失调,思维混乱,分析判断能力减弱,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发生困难,甚至会使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失调,出现暂时休克现象。( √)

心理学-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 一、单项选择题 1.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情绪、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 A.热情 B.表情 C.激情 D.心情 3.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一本好书会感到满意,无端遭到攻击会感到愤怒。这说明情绪的产生是以个体的愿望或()为中介的。 A.认知 B.意志 C.思维 D.需要 4.小明即将上考场,感觉心跳加速,有点微微出汗,这属于情绪情感的()。 A.主观体验 B.外部表现 C.生理唤醒 D.认知活动 5.“知之深,爱之切”说明了()对情感的影响。 A.认知 B.意志 C.需要 D.个性 6.下列不属于基本情绪的是()。 A.快乐 B.焦虑 C.悲哀 D.愤怒 7.“易感情用事”一般发生在()情绪状态下。 A.心境 B.紧张 C.激情 D.应激 8.“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 9.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10.()是幼儿两种最基本的肯定情绪。 A.高兴和喜悦 B.高兴和快乐 C.喜悅和兴趣 D.快乐和兴趣 11.中等程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这体现了情绪的()功能。 A.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 C.信号功能 D.组织功能 12.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3.学生临考的怯场属于()。 A.心境 B.理智感 C.应激 D.激情 14.车祸、地震、水灾等突如其来的灾难引起的情绪体验是()。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15.“灰心丧气”、“见花落泪”、“对月伤神”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抑郁 D.焦虑 16.“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 A.愤怒 B.恐惧 C.应激 D.激情 17.小杨在月考中进步了,这段时间他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这种情绪状态是()。 A.应激 B.激情 C.狂喜 D.心境 18.“捧腹大笑”、“手舞足蹈”体现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乐极生悲”、“破涕为笑”、“喜极而泣”等成语说明了人的情绪的两极()。 A.不可调和性B.因一定条件而相互转化C.具有社会性,可相互调节和控制D.可以找到平衡点20.“心有余悸”是描写人在恐惧中的()。 A.心境状态 B.应激状态 C.激情状态 D.热情状态 21.高兴时手舞足蹈、恐惧时手足无措的情绪表达方式是()。

(5)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概述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阶段性与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过渡性 2.闭锁性 3.社会性 4.动荡性 5.独立性 6.不平衡性 二、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特点 (一)疏远期 (二)爱慕期:1.相互显示2.感情隐秘3.对象广泛(三)恋爱期

三、中学生异性交往指导 (一)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正常交往是有益的 (二)把握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1.自然原则2.适度原则 (三)了解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方法 1.克服羞涩 2.真实坦荡 3.留有余地 (四)引导青少年学生区分友谊和爱情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发展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1.感觉的感受性接近成年甚至超过成人 2.知觉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特点 1.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 无意注意最先由外部刺激的作用产生,随后主要受兴趣爱好影响,发展到一定地步有意注意逐步取代无意注意。但无意注意还是会在学习生活中起到一定作用。 2.注意品质的发展特点 (1)注意稳定性逐步提升,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3)注意的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4)注意的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的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广度逐渐接近成人; 2.对直观形象的记忆要优于对抽象事物的记忆,对图像优于对文字。。。; 3.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成为主导; 4.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5.抽象记忆的发展逐渐加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需要依靠形象直观的事物支撑;但高中生已经可以根据理论进行逻辑思维;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的机制:动作是感知发展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1.图式: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2.同化和顺应:同化是将新的认知整合到个体的图式中,顺应即适应社会。 3.平衡:即平衡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