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力组合表格

内力组合表格

内力组合表格
内力组合表格

表 A柱正截面配筋计算表

表 B柱正截面配筋计算表

表 C柱正截面配筋计算表

表 D柱正截面配筋计算表

表 -1层柱斜截面配筋计算

表 -2层柱斜截面配筋计算

内力组合计算书

5.4 内力组合 《抗震规范》第5.4条规定如下。 5.4截面抗震验算 5.4.1 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 G GE Eh Ehk Ev Evk w w wk S S S S S γγγψγ=+++ (5.4.1) 式中: S ——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γG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1.2,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承载能 力有利时,不应大于1.0; γEh 、γEv ——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5.4.1 采用; γw ——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1.4; s GE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 s 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 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 wk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 ψw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 用0.2。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表示水平方向的下标。 表5.4.1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5.4.2 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 RE R S γ= 式中: γ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除另有规定外,应按表5.4.2采用; R ——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表5.4.2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5.4.3 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宜采用1.0。 本次毕业设计,各截面不同内力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值如下表 结构安全等级设为二级,故结构重要性系数为 0 1.0 γ=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组合三种工况:恒荷载控制下、活荷载控制下和有地震作用参加的组合。其具体组合方法如下: 恒荷载控制下:Gk Qk S 1.35S 1.40.7S =+? 活荷载控制下:Gk Qk S 1.2S 1.4S =+ 有地震作用参加的:Gk Qk Ehk S 1.2(S 0.5S ) 1.3S =+± Gk Qk Ehk S 1.0(S 0.5S ) 1.3S =+± 对柱进行非抗震内力组合时,根据规范,对活载布置计算的荷载进行折减,折减系数由上而下分别为1.0,0.85,0.85,0.7,0.7。偏安全,不考虑因楼面活载布置面积对梁设计内力的折减。 梁柱截面标号示意见图5.22。

内力组合

九 内力组合 本章中单位统一为:弯矩kN?m ,剪力kN ,轴力kN 。 根据前面第四至八章的内力计算结果,即可进行框架各梁柱各控制截面上的内力组合,其中梁的控制截面为梁端柱边及跨中,由于对称性,每层梁取5个控制截面。柱分为边柱和中柱,每根柱有2个控制截面。内力组合使用的控制截面标于下图。 (一)梁内力组合 1.计算过程见下页表中,弯矩以下部受拉为正,剪力以沿截面顺时针为正 注:(1)地震作用效应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组合表达式为: Eh G E 3S .12S .1S += 其中,S GE 为相应于水平地震作用下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标准值。而重力荷载代表值表达式为: ∑=+=n 1i ik Qi k Q G G ψ G k ——恒荷载标准值; Q ik ——第i 个可变荷载标准值; ΨQi ——第i 个可变荷载的组合之系数,屋面活荷载不计入,雪荷载和楼面活荷载均为0.5。 考虑到地震有左震和右震两种情况,而在前面第八章计算地震作用内力时计算的是左震作用时的内力,则在下表中有 1.2(①+0.5②)+1.3⑤和1.2(①+0.5②)-1.3⑤两列,分别代表左震和右震参与组合。 (2)因为风荷载效应同地震作用效应相比较小,不起控制作用,则在下列组合中风荷载内力未参与,仅考虑分别由恒荷载和活荷载控制的两种组合,即1.35①+1.4×0.7③和1.2①+1.4③两列。 A B C D 12 34 5 22 1 1

梁内力组合计算表

梁内力组合计算表(续)

梁内力组合计算表(续)

2.根据上表计算所得的弯矩值计算V b ,并同上表的结果比较得梁剪力设计值V ,计算过程见下表 计算公式为:G b n r b l b vb b V l /)M M (V ++=η 梁剪力设计值计算表 (二)柱内力组合 1.计算过程见下表,弯矩以顺时针为正,轴力以受压为正 柱内力组合计算表

框架梁内力调整例题

框架梁内力组合例题 某跨AB ,q 1=1.2恒=19.89kN/m ,q 2=1.2(恒+0.5活)=18.576 kN/m A B q 2 1、活载的内力是在屋面取雪载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 2、为便于施工(钢筋不要太密)及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通常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调幅系数可取0.8~0.9。上表中恒载和活载两列中的弯矩为经过调幅的弯矩,即内力图中的弯矩乘0.85。 3、弯矩以梁上侧受拉为负。 一、支座A 用来配筋的弯矩的选取和弯矩值调整: ①A 支座负弯矩最大值为-390.12,将这个支座中心处的弯矩换算为支座边缘控制截面的弯矩: 54.305425.003.19912.390-=?+-=A M 其中199.03为上表中的剪力值,0.425=2 55.07.0-为边支座中心与支座边的距离 ②将弯矩值乘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 γ,梁取0.75(抗规5.4.2) 54.30575.0?=A RE M γ=229.16(229.16为配筋所使用的弯矩值) 关于RE γ的说明:在进行抗震验算时,采用的材料承载力设计值并不是材料在地

震作用下的承载力设计值,而是各规范规定的材料承载力,材料抗震承载力要比各规范规定的材料承载力高,故需要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来考虑,考虑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还有经济性方面的考虑。 二、支座B 用来配筋的弯矩的选取和弯矩值调整: ①B 支座负弯矩最大值为-350.337,将这个支座中心处的弯矩换算为支座边缘控制截面的弯矩 18.28027.045.200337.350-=?+-=B M ,其中2 7.0为中柱边长的一半 ②B RE M γ 三、求跨间最大正弯矩 将下面的图用求解器计算,求跨间最大正弯矩。 ①1.2(恒载+0.5活载)+1.3左震 350.337 260.74 q 2 q 1=1.2恒=19.89kN/m ,q 2=1.2(恒+0.5活)=18.576 kN/m ②1.2(恒载+0.5活载)+1.3右震 ③1.0(恒载+0.5活载)+1.3左震 q 1=1.0恒,q 2 =1.0(恒+0.5活) ④1.0(恒载+0.5活载)+1.3右震 q 2 226.07 上面四种情况中求出的跨间最大正弯矩中的最大值乘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 γ即用来配筋的弯矩。 也有可能跨间最大正弯矩出现在第二种组合的支座弯矩中。比如左震时为271.519,右震时为226.07,取左震的271.519。 四、剪力计算:

内力组合计算书

内力组合 《抗震规范》第条规定如下。 截面抗震验算 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 G GE Eh Ehk Ev Evk w w wk S S S S S γγγψγ=+++ () 式中: S ——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γG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承载能力有 利时,不应大于; γEh 、γEv ——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 采用; γw ——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 s GE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 s 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 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 wk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 ψw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表示水平方向的下标。 表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 RE R S γ= 式中: γ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除另有规定外,应按表采用; R ——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表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宜采用。 本次毕业设计,各截面不同内力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值如下表 结构安全等级设为二级,故结构重要性系数为 0 1.0 γ=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组合三种工况:恒荷载控制下、活荷载控制下和有地震作用参加的组合。其具体组合方法如下: 恒荷载控制下:Gk Qk S 1.35S 1.40.7S =+? 活荷载控制下:Gk Qk S 1.2S 1.4S =+ 有地震作用参加的:Gk Qk Ehk S 1.2(S 0.5S ) 1.3S =+± Gk Qk Ehk S 1.0(S 0.5S ) 1.3S =+± 对柱进行非抗震内力组合时,根据规范,对活载布置计算的荷载进行折减,折减系数由上而下分别为,,,,。偏安全,不考虑因楼面活载布置面积对梁设计内力的折减。 梁柱截面标号示意见图。 图 梁截面标号示意图

第六章框架内力组合

框架内力组合 一. 框架梁内力组合见横向框架KJ-2内力组合表 对于框架梁,在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其剪力沿梁轴线呈线性变化,因此,除取梁的两端为控制截面外,还应在跨间取最大正弯矩的截面为控制截面。 对于框架梁的最不利内力组合有: 对梁端截面:m ax M +、 m ax M -、 m ax V 对梁跨间截面:m ax M +、 m ax M - 荷载规范3.2.5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1) 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 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 (2) 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 一般情况下应取1.0; 对结构倾覆、滑移和漂浮验算,应取0.9 2.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一般情况下应取1.4 对标准值大于4KN/m 2 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的活荷载应取1.3 抗震规范5.4.1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S=W K W W EVK EV EhK EH GE G S S S S γ ψ γ γ γ +++ 式中S ——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G γ——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1.2,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 承载能力有利是,不应大于1.0; Eh γ 、Ev γ——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1采用; w γ——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1.4; GE S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 EhK S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EvK S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wK S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w ψ——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 应采用0.2

第六章 框架内力组合

第六部分 框架内力组合 一. 框架梁内力组合见横向框架KJ-2内力组合表 对于框架梁,在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其剪力沿梁轴线呈线性变化,因此,除取梁的两端为控制截面外,还应在跨间取最大正弯矩的截面为控制截面。 对于框架梁的最不利内力组合有: 对梁端截面:max M +、max M -、m ax V 对梁跨间截面:max M +、max M - 荷载规范3.2.5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1) 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 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 (2) 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 一般情况下应取1.0; 对结构倾覆、滑移和漂浮验算,应取0.9 2.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一般情况下应取1.4 对标准值大于4KN/m 2 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的活荷载应取1.3 荷载规范5.4.1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S=WK W W EVK EV EhK EH GE G S S S S γψγ γ γ+++ 式中S ——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G γ——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1.2,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 承载能力有利是,不应大于1.0; Eh γ、Ev γ——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6―1采用; w γ——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1.4; GE S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 EhK S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EvK S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wK S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w ψ——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0.2

柱内力组合

表6-2(a)横向框架B柱弯矩和轴力组合 层次截 面 内 力 S GK S QK S WK S EK 1.2S GK+1.2 6(S QK+S WK) γRE[1.2(SGK+ 0.5SQK)+1.3SEK] 1.35S GK +S QK 1.2S GK +1.4S QK |M MAX| N N MIN M N MAX M →←→←→←→← 6 柱 顶 M 27.20 20.9(5.78)-6.8 6.8 -39.0 39.0 50.40 67.54 -10.95 65.10 57.62 61.90 67.54 -10.95 57.62 N 166.73 58.57(41.23) -1.5 1.5 -8.7 8.7 271.98 275.76 160.13 177.09 283.66 282.07 275.76 160.13 283.66 柱 底 M -44.08 -14.39(-10.3) 2.9 -2.9 16.7 -16.7-67.38 -74.69 -28.03 -60.59 -73.90 -73.05 -74.69 -28.03 -73.90 N 195.28 58.57(41.23) -1.5 1.5 -8.7 8.7 306.24 310.02 185.82 202.79 322.20 316.33 310.02 185.82 322.20 5 柱 顶 M 56.65 11.21(13.61) -11.4 11.4 -54.0 54.0 67.74 96.46 4.46 109.76 87.68 83.67 96.46 4.46 87.68 N 407.87 117.62(100.31) -4.9 4.9 -25.2 25.2 631.47 643.82 387.65 436.79 668.24 654.11 643.82 387.65 668.24 柱 底 M -52.00 -12.39 7.6 -7.6 36.0 -36.0 -68.43 -87.58 -17.27 -87.47 -82.59 -79.74 -87.58 -17.27 -82.59 N 464.97 117.62(100.31) -4.9 4.9 -25.2 25.2 699.99 712.34 439.04 488.18 745.33 722.63 712.34 439.04 745.33 4 柱 顶 M 52.00 12.39 -15.2 15.2 -65.4 65.4 58.85 97.15 -11.39 116.14 82.58 79.74 97.15 -11.39 82.58 N 649.09 176.61(159.30) -5.2 5.2 -48.3 48.3 994.88 1007.99 608.77 702.96 1052.88 1026.16 1007.99 608.77 1052.88 柱 底 M -52.00 -12.39 12.4 -12.4 53.5 -53.5 -62.38 -93.63 -0.21 -104.53 -82.58 -79.74 -93.63 -0.21 -82.58 N 734.74 176.61(159.30) -5.2 5.2 -48.3 48.3 1097.66 1110.77 685.86 780.04 1168.51 1128.94 1110.77 685.86 1168.51 3 柱 顶 M 52.00 12.39 -19.6 19.6 -77.4 77.4 53.31 102.70 -23.09 127.84 82.58 79.74 102.70 -23.09 82.58 N 890.31 235.6(218.29) -12.7 12.7 -79.0 79.0 1349.23 1381.23 822.48 976.53 1437.52 1398.21 1381.23 822.48 1437.52 柱 底 M -54.22 -12.93 16.0 -16.0 63.3 -63.3 -61.19 -101.51 7.10 -116.33 -86.12 -83.16 -101.51 7.10 -86.12 N 1004.51 235.6(218.29) -12.7 12.7 -79.0 79.0 1486.27 1518.27 925.26 1079.31 1591.69 1535.25 1518.27 925.26 1591.69 2 柱 顶 M 48.22 11.46 -23.2 23.2 -84.4 84.4 43.07 101.53 -33.74 130.84 76.56 73.91 101.53 -33.74 76.56 N 1131.36 294.54(277.28) -21.9 21.9 -113.6 113.6 1701.16 1756.35 1032.24 1253.76 1821.88 1769.99 1756.35 1032.24 1821.88 柱 底 M -47.84 -11.35 19.8 -19.8 71.9 -71.9 -46.76 -96.66 21.94 -118.26 -75.93 -73.30 -96.66 21.94 -75.93 N 1274.11 294.54(277.28) -21.9 21.9 -113.6 113.6 1872.46 1927.65 1160.72 1382.24 2014.59 1941.29 1927.65 1160.72 2014.59

内力组合表

表4.1横向框架A柱弯矩和轴力组合表横向框架A柱弯矩和轴力组合表 层次截面位置内力SGk SQk Swk 1.2SGk+1.4(SQk+Swk) 1.35SGk +SQk 1.2SGk +1.4SQk ∣Mmax∣ 与相应N Nmin与 相应的M Nmax与 相应的M →← 5 柱顶 M 133.9435.60 2.04 2.04208.15203.01216.42210.57216.42203.01216.42 N 261.3855.450.420.42384.05382.99408.31391.29408.31382.99408.31柱底 M 74.2424.300.590.59120.45118.96124.52123.11124.52118.96124.52 N 293.7855.450.420.42422.93421.87452.05430.17452.05421.87452.05 4 柱顶 M 38.7918.10 3.73 3.7374.0564.6570.4771.8974.0564.6570.47 N 478.27111.60 1.86 1.86716.88712.20757.26730.16716.88712.20757.26柱底 M 53.2620.63 1.79 1.7992.1687.6592.5392.7992.7987.6592.53 N 510.67111.60 1.86 1.86755.76751.08801.00769.04769.04751.08801.00 3 柱顶 M 53.2620.63 5.04 5.0496.2683.5692.5392.7996.2683.5692.53 N 694.70167.64 4.06 4.061049.981039.751105.491068.341049.981039.751105.49柱底 M 49.9319.34 3.36 3.3688.5280.0586.7586.9988.5280.0586.75 N 727.10167.64 4.06 4.061087.811078.631149.231107.221087.811078.631149.23 2 柱顶 M 58.0922.51 5.36 5.36104.8291.32100.93101.22104.8291.3291.32 N 911.28223.74 6.96 6.961384.221366.681453.971406.771384.221366.681366.68

2.9框架梁柱内力组合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学士学位论文 2.9框架梁柱内力组合 (1)(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均相同) 考虑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出现塑性铰,产生塑性内力重分布。因此对梁端支座负弯矩乘以调辐系数予以降低,本结构为全现浇框架结构,调幅系数取0.85。而为了将调低的弯矩加到跨中中去,跨中弯矩乘以1.2增大系数。梁端弯矩计算及内力调整结果见表 表1竖向永久荷载作用下的AB跨梁内力调整 表2竖向永久荷载作用下的BC跨梁内力调整

2 上部结构设计 表3竖向永久荷载作用下的CD跨梁内力调整 表4竖向可变荷载作用下的AB跨梁内力调整 表5竖向可变荷载作用下的BC跨梁内力调整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学士学位论文 表6竖向可变荷载作用下的CD 跨梁内力调整 (2)组合类型: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式(5.6.1)及式(5.6.3) 规定,当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wk w w Q k Q Q G k G S S S S γψγψγ++=; 当有地震效应组合时,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wk w w Evk Ev Ehk Eh G E G S S S S S γψγγγ+++=。根据(JGJ3-2002)所规定的系数取值,最后确定内力组合类型为以下四类: 1.1.35永久+1.4×0. 7可变 2.1.2×永久+1.4×可变 3.1.2×永久+1.4×0.9(可变+风) 4.1.2(永久+可变)+1.3地震 (3)框架梁的内力组合: ① 框架梁的内力组合具体见表7。 ②框架柱的内力组合具体见表7~12。

内力组合,配筋

一、一般规定 1、两端负弯矩调幅 当考虑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有利影响,应在内力组合之前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调幅(本设计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取),水平 荷载作用下的弯矩不能调幅。 2、控制截面 框架梁的控制截面通常是梁端支座截面和跨中截面。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支座截面可能长生最大负弯矩和最大剪力;在水平荷载作用 下,支座截面还会出现正弯矩。跨中截面一般产生最大正弯矩,有时 也可能出现负弯矩。框架梁的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组合有一下几种:梁跨中截面:+Mmax及相应的V(正截面设计),有时需组合-M。 梁支座截面:-Mmax及相应的V(正截面设计),Vmax及相应的M (斜截面设计),有时需组合+Mmax。 框架柱的控制截面通常是柱上、下梁端截面。柱的剪力和轴力在同一层柱内变化很小,甚至没有变化,而柱的梁端弯矩最大。同一端 柱截面在不同内力组合时,有可能出现正弯矩或负弯矩,考虑到框架 柱一般采用对称配筋,组合时只需选择绝对值最大的弯矩。框架柱的 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组合有以下几种: 柱截面:|Mmax|及相应的N、V; Nmax及相应的M、V; Nmin及相应的M、V; Vmax及相应的M、N; |M|比较大(不是绝对最大),但N比较小或N比较大(不是绝对最小或绝对最大)。 3、内力换算 梁支座边缘处的内力值:=M-V =V-q 4、荷载效应组合的种类 (1)非抗震设计时的基本组合 以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恒载+××活载=×恒载+×活载; 以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恒载+×活载; 考虑恒载、活载和风载组合时,采用简化规则:×恒载+××(活载+风载)。 (2)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考虑重力荷载代表值、风载和水平地震组合(对一般结构,风载组 合系数为0):×重力荷载+×水平地震。 (3)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恒载+×活载。 二、框架梁内力组合 选择第四层BF框架梁为例进行内力组合,考虑恒载、活载、重力荷载代表值、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五种荷载。 1、内力换算和梁端负弯矩调幅根据式:

第六章 框架内力组合

第六部分 框架内力组合 一. 框架梁内力组合见横向框架KJ -2内力组合表 对于框架梁,在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其剪力沿梁轴线呈线性变化,因此,除取梁的两端为控制截面外,还应在跨间取最大正弯矩的截面为控制截面。 对于框架梁的最不利内力组合有: 对梁端截面:max M +、max M -、m ax V 对梁跨间截面:max M +、max M - 荷载规范3.2.5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1) 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 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 (2) 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 一般情况下应取1.0; 对结构倾覆、滑移和漂浮验算,应取0.9 2.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一般情况下应取1.4 对标准值大于4KN/m 2 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的活荷载应取1.3 荷载规范5.4.1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S=WK W W EVK EV EhK EH GE G S S S S γψγ γ γ+++ 式中S ——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G γ——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1.2,当重力荷载效应对 构件承载能力有利是,不应大于1.0; Eh γ、Ev γ——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6―1采用; w γ——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1.4; GE S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 EhK S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EvK S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wK S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w ψ——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0.2

第九章 框架梁内力组合

第9章 框架梁内力组合及截面设计 9.1 一般规定 因为该框架结构荷载对称、柱尺寸也相同,故本设计内力组合只考虑AB,BC 跨。 9.1.1 梁端负弯矩调幅 当考虑框架梁塑性变形产生的内力重分布时,应在内力组合之前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调幅(本设计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取0.85),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不能调幅。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并符合下列规定: 9.1.1.1 现浇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β取0.8~0.9(本设计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取0.85)。 l l M M β= 0 r r M M β= 0l M β、0r M β:未调幅前梁左、右两端的弯矩。 9.1.1.2 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后,梁跨中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调幅后跨中弯矩可按下式计算: ))(1(2 1 000r l M M M M +-- =β 式中: 0M --调幅前梁跨中弯矩标准值 M --弯矩调幅后梁跨中弯矩标准值

为简化计算,调幅跨中弯矩根据下式计算: 02.1M M = 9.1.1.3应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弯矩进行调幅,再与水平作用产生的框架梁弯矩进行组合。 9.1.1.4 截面设计时,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 由于对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支座弯矩进行了调幅,因此其界限相对受压 区高度应取0.35而不是b ξ。取85.0=β对梁进行调幅,弯矩调幅计算过程见表1.9 表9.1

注:表中弯矩单位为KN ·m 。 9.1.2 控制截面 框架梁的控制截面通常是梁端支座截面和跨中截面。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支座截面可产生最大负弯矩和最大剪力;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支座截面还会出现正弯矩,跨中截面一般产生最大正弯矩,有时可能出现负弯矩。框架梁的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组合有以下几种: 梁跨中截面:max M +及相应的V (正截面设计),有时需组合max M -; 梁支座截面:max M -及相应的V (正截面设计),max V 及相应的M (斜截面设计), 有时需组合max M +。 框架柱的控制截面通常是在柱上、下两端截面(图8.26)。柱的剪力和轴力在

【精品文档类】框架梁的内力组合计算表

层次截面 位置 内 力GK S QK S wK S EK S wK GK S S4.1 2.1+) 85 .0( 2.1 wK QK GK S S S+ + QK GK S S4.1 2.1+ EK GK S S3.1 2.1+ 控制值调幅后的 值 第六层 F M-75.96 -23.92- ±5.31 ±19.34 -83.72 -98.59 -106.17 -116.79 -124.64 -66.01 -116.29 ±124.64 ±105.94 V86.30 91.40 μ0.99 μ3.65 102.17 104.95 180.26 182.24 231.52 98.82 108.31 231.52 277.82 左 L M-139.82 -44.89- ±3.04 ±11.28 -163.53 -172.04 -202.90 -208.98 -230.63 -153.12 -182.45 ±230.63 ±196.04 V101.50 96.40 μ0.99 μ3.65 120.41 123.19 202.75 204.73 256.76 117.06 126.55 256.76 308.11 右 L M-108.77 -35.14- ±5.16 ±17.41 -123.30 -137.75 -155.23 -165.55 -179.72 -107.89 -153.16 ±179.72 ±152.76 V80.67 71.52 μ1.87 μ6.58 94.18 99.42 155.73 159.47 196.93 88.25 105.36 196.93 236.32 ' F M-27.15 -8.47 ±6.06 ±22.06 -21.4 -41.06 -33.72 -45.84 -44.44 -3.90 -61.26 ±45.84 ±38.96 V53.47 62.62 μ1.87 μ6.58 61.55 66.78 112.52 116.26 148.83 52.61 69.72 148.83 178.60 跨中FL M89.29 29.09 1.14 -4.03 108.74 133.01 121.97 112.39 133.01 159.61 LR M32.64 10.59 -0.45 -2.33 38.54 47.72 53.99 36.14 53.99 64.79 第五层 F M-117.00 -32.74 ±14.43 ±33.92 -120.20 -160.60 -153.80 -182.66 -186.24 -96.30 -184.50 ±186.24 ±158.30 V102.93 106.65 μ2.29 μ6.03 120.31 126.72 211.88 216.46 272.83 115.68 131.36 272.83 327.40 左 L M-160.53 -45.04 ±4.78 ±16.73 -185.94 -199.33 -226.14 -235.70 -255.69 -170.89 -214.39 ±255.69 ±217.34 V113.25 109.57 μ2.29 μ6.03 132.69 139.11 226.75 231.33 289.30 128.06 143.74 289.30 347.16 右 L M-109.96 -30.67 ±18.63 ±53.07 -105.87 -158.03 -139.39 -176.65 -174.89 -62.96 -200.94 ±200.94 ±170.80 V85.90 80.19 μ5.90 μ16.25 94.82 111.34 165.34 177.14 215.35 81.96 124.21 215.35 258.42 ' F M-45.90 -12.84 ±16.79 ±41.41 -31.57 -78.59 -49.20 -82.78 -73.06 -1.25 -108.91 ±108.91 ±92.57 V66.54 74.25 μ5.90 μ16.25 71.59 81.11 137.06 18.86 183.80 58.72 100.97 183.80 220.56 跨中FL M88.26 24.61 4.83 8.60 112.67 131.66 140.37 117.09 140.37 168.44 LR M37.9 10.64 0.92 5.83 46.77 55.44 60.38 53.06 60.38 72.46

柱内力组合表

框架柱内力组合表 柱号截 面 内 力 恒活左风右风Nmax相应的M Nmin相应的M /M/max相应的N ①②③④组合项目值组合项目值组合项目值 顶层边柱柱顶 M/KN.m 31.12 4.76 -1.68 1.68 1.35①+1.0② 46.77 1.2①+1.4③ 34.99 1.2①+1.4②+ 1.4×0.6④ 45.42 N/KN 81.95 6.94 -0.49 4.49 117.57 97.65 111.83 柱底 M/KN.m -25.86 -7.31 0.96 -0.96 1.35①+1.0② -42.22 1.2①+1.4③ -29.69 1.2①+1.4②+ 1.4×0.6④ -42.07 N/KN 90.95 6.94 -0.49 0.49 129.72 108.45 119.27 V/KN 19 4 -0.88 0.88 29.65 21.57 29.14 中 间 层(3层) 边 柱柱顶 M/KN.m 23.28 8.57 -1.73 1.73 1.35①+1.0② 40.00 1.2①+1.4③ 25.51 1.2①+1.4×38.76 N/KN 353.13 71.34 -2.36 2.36 548.07 420.45 0.7②+1.4④496.97 柱底 M/KN.m -23.28 -8.57 1.51 -1.51 1.35①+1.0② -40.00 1.2①+1.4③ -25.82 1.2①+1.4× 0.7②+1.4④ -38.45 N/KN 362.13 71.34 -2.36 2.36 560.22 431.25 507.77 V/KN 15.52 5.7 -1.08 1.08 26.65 17.11 25.72 底层边柱柱顶 M/KN.m 21.61 5.52 -2.59 2.59 1.35①+1.0② 34.69 1.2①+1.4③ 22.31 1.2①+1.4×34.97 N/KN 627.21 135.64 -6.25 6.25 982.37 743.90 0.7②+1.4④894.33 柱底 M/KN.m -10.8 -2.76 4.8 -4.8 1.35①+1.0② -17.34 1.2①+1.4③ -6.24 1.2①+1.4× 0.7②+1.4④ -22.38 N/KN 636.21 135.64 -6.25 6.25 994.52 754.70 905.13 V/KN 10.8 2 -1.76 1.76 16.58 10.50 17.38

第九章框架梁内力组合

第9章 框架梁内力组合及截面设计 一般规定 因为该框架结构荷载对称、柱尺寸也相同,故本设计内力组合只考虑AB,BC 跨。 梁端负弯矩调幅 当考虑框架梁塑性变形产生的内力重分布时,应在内力组合之前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调幅(本设计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取),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不能调幅。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并符合下列规定: 现浇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β取~(本设计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取)。 l l M M β= 0 r r M M β= 0l M β、0r M β:未调幅前梁左、右两端的弯矩。 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后,梁跨中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调幅后跨中弯矩可按下式计算: ))(1(2 1 000r l M M M M +-- =β 式中: 0M --调幅前梁跨中弯矩标准值 M --弯矩调幅后梁跨中弯矩标准值 为简化计算,调幅跨中弯矩根据下式计算: 02.1M M =

应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弯矩进行调幅,再与水平作用产生的框架梁弯矩进行组合。 截面设计时,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 由于对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支座弯矩进行了调幅,因此其界限相对受压 区高度应取而不是b ξ。取85.0=β对梁进行调幅,弯矩调幅计算过程见表1.9 表

注:表中弯矩单位为KN·m。 控制截面 框架梁的控制截面通常是梁端支座截面和跨中截面。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支座截面可产生最大负弯矩和最大剪力;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支座截面还会出现正弯矩,跨中截面一般产生最大正弯矩,有时可能出现负弯矩。框架梁的控制截面最不利内

柱子承载力计算

柱子承载力计算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三、框架柱承载力计算 (一)正截面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 柱正截面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混凝土基本原理》中相同(混凝土规范)。如图所示。 即非抗震时: (3-62) (3-63)其中: (3-64)但考虑地震作用后,有两个修正,即: ◆正截面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保证“强柱弱梁”,对柱端弯矩设计值按梁端弯矩来调整。(混凝土规范11.4.2 一、二、三级框架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为: (3-65)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各类框架还应满足: (3-66)其中: ——为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如图所示;

——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的较大者,一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0; ——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按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采用实配钢筋截面面积和材料标准值,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算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的较大者。其可按有关公式计算。 ——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取,二级取,三级取。 求得节点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之和后,一般情况下可按弹性分析所得的节点上下柱端弯矩比进行分配。 对于顶层柱和轴压比小于的柱,可不调整,直接采用内力组合所得的弯矩设计值。 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直接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一、二、三级框架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且底层柱纵筋宜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1、柱剪力设计值(混凝土规范11.4.4 为了保证“强剪弱弯”,柱的设计剪力应调整。 一、二、三级的框架柱的剪力设计值按下式调整: (3-67)一级框架和9度各类框架还应满足: (3-68)

内力组合-配筋

内力组合 一、一般规定 1、两端负弯矩调幅 当考虑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有利影响,应在内力组合之前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调幅(本设计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取0.85),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不能调幅。 2、控制截面 框架梁的控制截面通常是梁端支座截面和跨中截面。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支座截面可能长生最大负弯矩和最大剪力;在水平荷载作用 下,支座截面还会出现正弯矩。跨中截面一般产生最大正弯矩,有时 也可能出现负弯矩。框架梁的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组合有一下几种:梁跨中截面:+Mmax及相应的V(正截面设计),有时需组合-M。 梁支座截面:-Mmax及相应的V(正截面设计),Vmax及相应的M (斜截面设计),有时需组合+Mmax。 框架柱的控制截面通常是柱上、下梁端截面。柱的剪力和轴力在同一层柱内变化很小,甚至没有变化,而柱的梁端弯矩最大。同一端 柱截面在不同内力组合时,有可能出现正弯矩或负弯矩,考虑到框架 柱一般采用对称配筋,组合时只需选择绝对值最大的弯矩。框架柱的 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组合有以下几种: 柱截面:|Mmax|及相应的N、V; Nmax及相应的M、V; Nmin及相应的M、V; Vmax及相应的M、N; |M|比较大(不是绝对最大),但N比较小或N比较大(不是绝对最小或绝对最大)。 3、内力换算 梁支座边缘处的内力值:M 边缘=M-V b 2 V 边缘=V-q b 2 4、荷载效应组合的种类 (1)非抗震设计时的基本组合 以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1.35×恒载+0.7×1.4×活载=1.35 ×恒载+0.98×活载; 以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1.2×恒载+1.4×活载; 考虑恒载、活载和风载组合时,采用简化规则:1.2×恒载+1.4×0.9×(活载+风载)。 (2)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考虑重力荷载代表值、风载和水平地震组合(对一般结构,风载组 合系数为0):1.2×重力荷载+1.3×水平地震。 (3)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1.0×恒载+1.0×活载。 二、框架梁内力组合

内力组合

8框架内力组合 8.1 框架梁内力组合 8.1.1 最不利内力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般为刚性节点,框架梁的两个端部截面是负弯矩和剪力最大的部位。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端部还会产生弯矩。跨中截面通常会产生最大正弯矩,有时也可能出现负弯矩。因此,框架梁的控制截面是两端支座处的截面和跨中截面。框架梁的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组合有以下几种: 梁端支座截面max M -、max M +和max V ; 梁跨中截面max M +、max M -(可能出现)。 8.1.2 框架梁内力汇总 框架梁AB 、BC 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内力表如下: 表8-1 框架梁AB 内力

表8-2 框架梁BC内力 8.1.3 换算到梁边支座截面内力 框架梁的控制截面是跨内最大弯矩处和支座处。为计算简便,通常取跨中截面为控制截面;支座截面一般由 受弯和受剪承载力控制,梁支座截面最不利位置在柱边,配筋是采用梁端截面内力,而不是轴线处的内力。柱边梁端截面剪力和弯矩按下式计算:

()2 + =' V V b g - p (8-1) - M?' =' M 2 b V (8-2) 式中M '、-梁端柱边截面的剪力和弯矩; V' V、-内力计算得到的梁端柱轴线截面的剪力和弯矩; M p g+-作用在梁上的竖向分布恒荷载和活荷载。Array框架梁AB、BC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内力换算到梁边支座的内力见表8-3、4: 表8-3 框架梁AB换算到柱边后的内力

表8-4 框架梁BC换算到柱边后的内力

8.1.4 横向框架梁内力组合 (1)可变荷载效应控制时 1.2恒+1.4活 1.2恒+0.9?1.4(活+风) (2)永久荷载效应控制时 1.35恒+0.7?1.4活 横向框架梁内力组合结果见表8-5: 表8-5 横向框架梁内力组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