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壁垒突破与协同创新: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升级之路

壁垒突破与协同创新: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升级之路

壁垒突破与协同创新: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升级之路
壁垒突破与协同创新: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升级之路

壁垒突破与协同创新: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升级之

应用型高等教育是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另一类高等教育,其最重要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包括以专科层次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以本科层次为主的地方院校以及部分应用型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有两大重要潮流,一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教育转型,二是高职高专大规模崛起发展。据统计,2021年我国大陆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院校达2492所,其中高职高专、独立学院、地方本科院校等定位于应用型教育的院校占95%左右。因此,探讨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未来发展,开展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意义重大,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应用型高等教育如何转型升级,尤其令人关注。

当前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虽然高职高专与地方本科院校等都明确高举应用型教育大旗,但总体来看,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涉及到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要素有多个层次,其中一些问题必须正视。

顶层:管理体制僵化,条块分割严重

在院校分类中,高职高专明确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实这两者都是相通的,都是以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但在管理上,我国现在把高职院校纳入职教部门管理,在教育部归入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而地方本科院校则纳入普通高校管理,在教育部归入高等教育司,省市各级也沿用这样的分类管理。此外,劳动人事部门也在管辖技能培训与资格证书等工作。这类管理体制实际上把整个应用型高等教育分割了,造成各自为政,画地为牢,使得应用型高等教育不能统筹发展。例如,前几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把地方本科与部属重点院校一同进行,使得

地方本科向重点大学看齐,总有跻身综合性大学的冲动,出现“身份认同”危机。而把高职院校划为职业教育,与中职一同对待,明显又忽视了高职的高教性,把高职限制在专科层次,形成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断头路”,与应用型本科无法对接。政府的分块管理并且统管过多过细,使得应用型高等教育条块分割,难以融合,缺乏活力。

中层:办学规模虽大,自主办学受限

院校本身可以视为整个应用型高等教育结构的中层。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我国应用型高等院校数量庞大,高职院校达1288所,占据整个高校群体的半壁江山,另有独立学院、分校办校点360所,地方本科院校约700所左右。这些院校主要由以前即已存在的传统地方本科、专科院校转化而来,高职院校有不少是新办院校,更多的是中专、高专合并而来,还有就是由原中央部委行业性学校划转地方而来。有些应用型高等院校,已经是“211工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建校时间长,实力较雄厚;而大多数院校是近年来的新建院校、合并升格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办学基础不牢,实力不强(李春友:《高技能人才的规格及培养过程研究》,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82至85页)。从总体来看,应用型高等院校基本属于地方政府或行业部门管辖,在办学过程中缺乏办学自主权,经费以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为主,院校管理干部由地方政府任命,土地、资产、人事、学科、专业、学位、招生、就业等都受地方政府管控。应用型高等院校立足地方,本是基本的办学定位,但现实是却使这类院校受地方因素所困,院校办学行为体现得更多的是地方政府行为而不是教育规律本身的主动行为,一些政府也把本地院校是否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判别其办学价值的唯一标准,为地方发展服务成了地方院校的全部职责。这种倾向,必然有碍于应用型院校大学精神和正确教育理念的形成,影响其长远发展。

基层:教学模式固化,普适能力不强

应用型院校内部的师生与其他教学要素,即从业者与受教育者、

教学构造与教学行为,我们可视为整个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基层。在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高校管理体制下,在相当单一的评估指标指挥棒驱使下或在不切实际的办学目标的引导下,大多数立足于地方的应用型高等院校出于为地方利益考虑,往往会拼命向高层次办学靠拢,向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看齐。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不顾自己的办学实际,好高骛远,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办学目标,不仅照搬老牌重点大学的办学模式,而且总想一比高下。结果导致目标错位、模式单一、千校一面、缺乏个性。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也出现了在办学过程中的办学模式趋同现象,尤其是一些新建院校,忽视对自身特色的研究与培育,照搬其他院校办学模式。结果是整个应用型高等院校之间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与办学行为高度趋同。例如专业设置,几乎所有不同层次的院校都设有经济、管理、法学、外语、电子等这类相同相类似的专业,主要课程、教学计划没有大的区别。结果造成知识结构雷同,学生个性化不足、创新能力与未来发展能力弱。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个性特色,由此产生的低水平竞争也日趋激烈。

新形势下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挑战

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大发展大演进,现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整个社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剂,应用型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要求应用型高等院校有新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1年)》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求高等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到2021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从现实来看,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总体办学质量还不高,虽然数量多规模大,但内部结构不合理,各层次各类型院校办学特色不鲜明,与国家战略相比,还需要质的飞跃与新

的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的应用型高等院校,以高水平教学质量支撑应用型高校的高水平发展,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要求应用型高等院校有新的发展

作为高校,应用型高等院校同样兼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基本职能。高等院校与外界良性互动,就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趋势。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许多地方产业升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建设得到重视,文化步入大发展轨道,整个市场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应用型高等院校来说,必须紧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脉搏,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文化的能力,把自身发展、关注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直接联系起来,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为动力来谋求自身的发展。

创新高等教育办学机制要求应用型高等院校有新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应用型高等院校需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从全局看,应不断优化应用型高校的区域布局结构。从管理层面看,政府需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新形势下办学机制的变革与转型,需要新的举措。

师生与家长的新期待要求应用型高等院校有新的发展

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从业者,不管是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还是管理、教辅部门的教职工,都希望应用型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大做强,争当一流。就读地方本科或高职高专的学生当然也希望在学校学到更多的真本事,并且学到专业岗位技能之外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发展潜力,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与健康的人格。对广大家长来说,他们肯定支持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希望看到学校与自己的孩子都有新发展,实现双赢或多赢。

壁垒突破:推动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升级

应用型高等教育要跃上一个新台阶,必须面对现行体制下的一些障碍与壁垒,必须下大力气改革,突破固有壁垒,谋求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升级。

突破体制壁垒,优化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管理机制

管理不顺是当前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最大障碍。有必要从顶层入手,改变应用型教育多头管理、多部门牵制的局面,打破资格认证、中职教育与职业培训、高职高专教育、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界线,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协调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应用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整合整个应用型教育系统,制定应用型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支持政策。

突破层次壁垒,完善应用型高等教育衔接通道

市场决定了应用型高等教育应该有多种办学层次。目前的问题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各层次间衔接不畅,优秀学生的上升通道不通,地方本科与高职专科各自为政,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高校与学术研究型高校、地方高校与重点大学之间,也是壁垒森严,极难相通。这种局面要打破,一是应鼓励地方本科接收优秀高职学生;二是高职可扩大接收中职学生;三是允许优秀高职开办应用型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四是通过文凭与证书互认、学分互通,打通应用型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通道。

突破专业壁垒,着力培养复合型多能力应用人才

传统的一考定终生,学一从终,专业过细过窄,显然不适合未来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应用型高校开始实行专业大类、专业群招生,同时积极整合、优化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使得专业基本技能与知识、拓展技能与综合能力学习合理分配。但这显然还不够,应用型高校还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实行一专多辅,设置主专业与辅修专业,或骨干专业与拓展专业并举,文理专业互通,各专业课程开放,以综合学分制为基础,实施“学分银行”、“证书学分互换”等制度,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以资格证

书、技能证书、实践实习充抵学分,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着力培养复合型多能力应用型人才。

突破政策壁垒,理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通道

应用型高等教育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办学,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但目前许多企业主动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热情不高,校企合作表面热闹,实际成效不大,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顶岗实习靠私人关系找岗位,有些企业对应用型高校的毕业生认同度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都有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政策壁垒的突破,政府要把鼓励企业投资办学、合作办学的政策落到实处,特别是企业兴办教育、投资教育或捐资办学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制订具体措施,简化手续,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应用型教育,推动各类行业协会、企业与各地方院校、高职院校合作。校企双方要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应用型院校应主动走出去,主动联姻,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需求,开展深度合作。

协同创新:促进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转型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目前应用型高等教育成就的取得,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新形势下应用型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升级、全面转型,光有简单的创新还不够,还必须推进协同创新。在突破障碍壁垒基础上,再协同创新,提升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这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

协同创新,关键在于协同。协,即协调、协作、协助,强调的是合作、互助、配合,是相互的支持与补充,是各方力量的聚合。同,即同行、同心、同力,强调的是共同行动、共同目标、共同利益,齐心协力。协与同结合,注重的是整体创新,系统创新,强调的是全员力量、内外因素的整合,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进而形成创新的聚集、扩散效能,使创新跃上新台阶。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关于“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讲话,为我国高校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2011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协同创新”正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提升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具体行动。

在应用型高等教育领域,各校普遍存在各自为政,学科固守一方,专业互不融通,人才极不自由,课程传统单一,教学因循守旧,科研转化率低,资源分散保守等现象,同时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高校之间,也存在着沟通不畅、合作不深、恶性竞争等现象,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创新。

协同创新,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深化改革,突破影响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壁垒,开展更广泛更深刻的创新活动,使应用型高等教育模式发生根本改变,整体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一是通过协同创新解决独自办学、交流不深的现状,使各层次各种类型的应用型院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力量叠加,形成一个整体。二是通过区域协作、院校合作,解决资源分散、重复浪费的现状,开放同城同区域院校各自的实训实验室,建立公共实训平台,使资源共享,设备利用率提高,发挥投资的更大效率。三是通过协同创新解决科技自发、单兵作战的现状,集中优势人力、资源,瞄准国家和地区战略需求,承担大型科研项目,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推进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加速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取得新突破。四是通过协同创新解决学科封闭、专业藩篱的现状,推进跨学科间与专业间的融通与合作,消除各学科之间的脱节现象,促进思维相互碰撞,培养复合式创新人才。五是通过协同创新解决校企合作不深的现状,推进校企全面战略合作,企业为高校提供科研课题,协助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提供学生实习和实训场所,高校则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与人才支持,通过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把校企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各自主体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既有力推动企业的升级,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也有力地促动应用型高校的转型,提升发展活力。

作者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副教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