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

《考工记》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历史上对其所做

的研究一也很多,但大部分是作为儒家经典的一部分来传注、考证。

《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手工艺技术著作,仅7100多字,但是寥寥字句却概括了当时官营手工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的三十二个工种,技术之精巧,工艺之

精美,是先秦古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国设计之路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对我们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考工记》所载的工种几乎涵盖了古代手工业设计的所有门类,并且不仅有了细致分工,还有了技术协作:分工有利于磨练百工的精湛的专业技能:协作则突出了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社会大批量生产需要。这不仅在当时世界制造业中是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生产制度,对于我们现在的制造业

也有深刻的影响。

在设计思想方面,《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就是说,在工艺制作中,应在顺应“天时”、“地气”的前提下,强调“材美”与“工巧”。中国古人素来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所谓“材美”,是要求工匠根据实际需要对材料的质地品性进行选择,发挥材料本身的自然美感,而“工巧”,就更多的是对人的技艺和创造才能的要求,必须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能。通过因地制宜的方

式实现本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天时”和“地气”是造物的两个基本客观条件,而“材美”和“工巧”则是对制器者提出的要求。

一件器物,只有当它具备这四个条件,既包含了人对天然材料的尊重,又发挥

了人对天然材料的主观创造性,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它才

能成为一件好器物。《考工记》中的这段论述,强调了“天”、“地”、“材”三种自然因素与人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造物观念中的一个深刻的造物原

则,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在中国几千年的器物艺术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

的影响。如我国古代的明式家具,就是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集大成者。

工业设计虽然具有相当大的艺术成分。但其本质是科学性的。产品要想具

有精良的外观品质和优良的使用效能,就必须严格把握工艺流程和人机尺度。

在工艺流程方面,《考工记》就曾论述:“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

三材既具,巧者和之。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缜理而坚,而齐诸

其阳,则毂虽蔽不蔌。”认识到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在生产

加工时必须深入分析它们的材料特点,因材施工,有的放矢,以发挥出材料的

最大效能。这些都是古代工匠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而现代工艺可以在分子层

面进行材料的把握.这为我们对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启迪。

在人机工学方面,《考工记》也提供了朴素的人机尺度思想:“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无以为完久也;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轮以崇,

则人不能登也;轮以庳,则子马中古登飚也。放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

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

加轸于犊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可以看出,古代设计师在制造

交通工具时不但考虑到了人体工程学的因素,而且将拉车的畜力也包括在了设

计考虑的范围内。他们提出车轮高度应该适中,太高则不利于使用者登车,太

低则会使拉车的马感到吃力。

反观当代的设计,虽体系严谨,理论复杂。却往往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

和谐的关系。设计出的产产品往往不能使消费者感到舒服。

《考工记》提出百工的各项工作,不论是制兵器、烧陶、作车、造船等都属

于“圣人之作”,都是神圣庄严的事情。并且这些卓越的设计文明都是由“知者

创物”即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再经“巧者述之守之”加以传承和推广的。至

此我们还可以看出古代社会人们不仅重视手工艺之设计创新,而且重视手工艺传统的继承和推广:设计之“创物”与传统之“述守”在手工艺生产中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这对我们学习时有很大的帮助。古人都能够继承和推广优秀的传统的

手工艺,然而今天的我们却一味的学习外国文化,忘却了自己的文化。在当代

设计中不乏大量的优秀的作品引用了中国元素,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设计者却是

外国人。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考工记·玉人》篇,制玉按不同身份,不同用途,不同场合而有形制、尺寸、装饰及材质的不同。《考工记》记载:“天子用全”,即天子所持礼玉由毫无杂质的纯玉制成:“上公用龙”,上公用四玉一石:“侯用瓒”,侯用三玉二石:“伯用

将”,伯则用玉石各半质地更不纯的玉器。当我们在设计产品时,我们要考虑对

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位。了解产品所面向的消费群众,产品的使用场所。设计出

符合消费者的产品。

《考工记·匠人营国》篇记载了古代王城建筑工程的各项标准程式:“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室中度以几,堂中度以筵,宫中度以寻,涂度以轨。”文献不仅规定了先秦建筑中通行的以标准

化实物(如:几、筵、寻、步、轨等)作量度单位,还规定了王城的营建制度,其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王城布局模式更成为后世历代都城恒古不变的营造

法式。

标准化、模数化的设计规范除了运用于《考工记》中各项手工艺的制作生

产方面,还被运用到产品的检验方面:如“轮人制轮”,只有达到“可规、可水、可县、可量、可权”的标准才算优质产品,轮人还可凭此技术评为“国工”,即国家级高级工匠。这为现代工业产品进行标准化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设计是社会物质生产、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

环境中,反映着具体的社会现实。因此对设计的研究就必须充分注意其所处的

社会环境。《考工记》的社会背景问题比较复杂,因此本文第2章着力从历史文献入手寻找线索,初步确立了《考工记》与齐国的关系;进而从齐国的历史入手,确认齐国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并,目.在春秋末战国初由于变法称霸的需要,大力发展手工业;并且由于樱下学派的存在,使得《考工记》的成书有了学术基础;最后通过与齐法家典籍《管子》的对比,确认《考工记》与齐国,与齐法家

学说有直接的联系。由此,我们便确立了《考工记》的社会背景,即是春秋末

战国初齐国变法改革的产物,是齐国法家思想在手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考工记》“法和”一体的设计思想,这是齐法家思想在手工业领域的延伸。而齐法家是非常独特的一个学派,其学说呈现出各学派混合折中的面貌。这是

由于齐国保守势力强大,法家的政策在齐国不能像秦国那样彻底地实施,而只

能有所取舍,所以就出现了以法家学说为主,兼采其他各学派的主张的特殊面

貌。表现在《考工记》中就是以刚性、其体的“法”为主体,但又与柔性、抽

象的“和”相统一;以功利务实的功能追求为主体,而又.与注重伦理的礼制相

统一。

文章分别通过“法和”一体论、设计本源论、设计目标论和设计方法论来

论证这种设计思想。在“法和”一体论一章中,具体的分析分别论证《考工记》

中“法”与“和”。通过选材以法、制作以法和检验以法来讨论其体制作和检验

中“法,,的运用;“法,,在具体的制作中指导设计,而“和”则主要更注重设

计的整体功能,注重设计与人之间的关系,力图达到物一物、物一人之间的和

谐,实现功能的最大、最优化。

“法和”一体的设计思想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设计中,还贯穿在《考工记》

对设计本源、设计目标和设计方法的认识中。古人认为“物”的创造是与智者

圣人联系在一起的,而智者创物的目的是“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即通过“物”的功能使人的生活更加方便。这便是《考工记》朴素的设计起源论。而

对设计目标的追求则不只是朴素的功能,还注重“物”的伦理意义,即一方面

追求功能,两一方面追求礼制,体现出矛盾的折中。这也便是《考工记》设计

思想的独特面貌,貌似矛盾的东西总是能够神奇的统一在一起。这种独特的现

象在中国古代设计中只此一家,就像齐国特殊的文化一样,一方面世俗功利,

另一方面却又超凡脱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齐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造成

的;另一方面是樱下学宫的存在,使得各种思想能够在一个较宽松自由的氛围里

相互学习、融合。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法和”一体的设计思想是功利的,是应对特殊现实

而不得己的让步。在设计中追求功能,也追求礼制。但是礼制是作为一种工具

存在,是为设计能够更好的实现功能而服务的。在这个意义上,《考工记》开启了中国古代务实、功利的设计传统,尽管表面看上去《考工记》所涉及的设计

思想非常混乱,甚至矛盾,但是这是特殊的时代环境和需要造成的。《考工记》在中国设计史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是开创了国家从宏观战略和治国纲领层面

上控制和引导重要手工业的先河。战国以后,中国逐步实现了政治和文化的统

一,而历代统治者对于战略物资、技术都是严格控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