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诸神的末日2

诸神的末日2

诸神的末日2
诸神的末日2

诸神的末日2

二血海初涌

欧洲人当时根本不知道要从事的是什么样的战争。

他们的经验主要来自于普法战争:战争短促,破

坏力不强,一两次会战就决定了一切。普法战争只持续了几个月,伤亡不过15万人。1914年夏季,许多欧洲人都相信这次战争会在圣诞节前结束,并不会流太多的血。

但事实上,此时的战争早已今非昔比。在以往的

时代,经济和军事还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领域,国家的经济资源很难转化为军事力量。拿破仑军队横扫欧洲,并不是因为法国的工业实力雄于天下。而普鲁士能够在色当击败法国,也并不是因为其时法国经济已经濒于崩溃。但在20世纪初,战争胜败和参战国的经济势力密切相关。拿破仑在1806年

用1500发炮弹打垮了普鲁士军队。但是在1918年,法国每天都要消耗20万发炮弹。没有强大工业实力的国家注定要

失败。

世界已经正式进入“总体战”的时代。持续4年的美国内战就是它的先奏。但是各国参谋部里颟顸迂腐的将军们,却没能理解它的含义。他们满脑子还是拿破仑、腓特烈这些过时的符号。

群众也被这种乐观精神感染。无论在巴黎还是在柏林,人群都向开赴前线的军队欢呼致敬。他们不知道战争将要持续四年,吞噬掉几百万青年。那些肢体残缺的幸存者返回家园的时候,也会发现一切都已面目全非。旧的世界已象幻象一样随风飘逝。

但在那个夏天,大家还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一切都不会持续太久。和平很快就会来到,世界还会恢复正常。只有少数敏感的人,才能察觉到这将是一场摧毁欧洲文明根基的战争。

德国参谋部执行了一个由来已久的战略:施利芬计划。这个计划认为:法国可以快速集结军队,形成打击力量。而俄国的军队虽然更庞大,但机制落后,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集结起来。因此,德国为了避免双线作战,应当抢先集中力量打击法国,把它彻底摧毁,然后再挥师东进,迎击俄国。战略部署上,德国采取大迂回的策略。德法边境上,德国军队应该采取守势,主力部队则部署在右翼,以逆时针方向横扫比利时,突入法国北部,最终目标是巴黎城。整个进攻路线酷似一个巨大的扇形。扇柄则指在德法交界的梅斯——凡尔登一线。整个计划的要点是快速进军,不给法国人喘息之机就施以雷霆一击,结束西线战争。

这个计划简洁、完美,唯一的缺点是不切实际。

1914年的时候,军事形势更有利于防守,而不是进攻。当时,坦克和轰炸机还没有问世,速射武器却变得接近完美。带弹夹的来复枪和机关枪,可以有效地摧毁步兵冲锋。骑兵更是变成了理想的靶子。1814年,拿破仑的骑兵高喊“皇帝万岁!”冲向敌军阵线,确实让人望而生威。但在1914年,一阵机关枪和榴弹炮的“钢铁狂飙”会向镰刀割麦子一样,准确无误地把他们全部撂倒。只有在东线的开阔地带,骑兵还能有发挥一点作用。壕沟战取代了拿破仑时代的运动战。依靠一次突击结束战争,已经成了遥远的梦想。

但是法国统帅部以自己的愚蠢大力配合德国人,险些让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变成真实。

法国的福煦(Foch)将军梦幻般地说道:“只有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失败了,他才真正失败了。所以只有精神上的失败。”他对技术变迁一窍不通,却捻着胡须,神秘地说:“任何火器的进步,其最终结果都只会增强进攻方的力量。”这样的指挥官,只配得到失败。一群拿破仑的崇拜者充斥着法国参谋部。他们全然不顾机关枪和榴弹炮,一味鼓动士兵端起刺刀大胆冲锋。更要命的是,总司令霞飞(Joffre)没有指挥大规模军团作战的经验,执拗地凭借农民式的直觉,断言德国主力将在左翼,而不是右翼。

在法国将军的配合下,德国计划进展顺利。8月4日,100万德军开进比利时,势如破竹。唯一的大规模抵抗发生在列日城堡。但德国的42厘米榴弹炮解决了这个麻烦。很快,整个比利时宣告沦陷。法国-比利时边境兵力薄弱,更没有像样的防御体系,简直就象一个松软可口的蛋糕。在比利时的战争第一次显露了现代战争的残酷狰狞。19世纪的战争局限在战斗人员之间,平民受到的影响不大。但此时,德国士兵却炮轰大学城,枪杀成百的人质。整个欧洲为之义愤填膺。但和未来的杀戮相比,这种暴行完全不值一提。此时,欧洲人的战争道德还没有彻底沦丧,他们站在旧文明的遗骸上,对新世界的暴行震惊不已。但很快,他们就会对此见惯不惊。

法国军队在做什么呢?他们没有挥师北上,反而

沿着德法边境攻击敌军。法国士兵端起刺刀冲向阿登的德军。下面发生的不是战斗,而是屠杀。德国人在坚固的防御阵地后面,成批成批的枪杀法军。其实,此时无论是法军还是德军,都不知道该怎么防御、怎么进攻,但是法国参谋部在愚蠢程度上略胜敌人一筹。法军丢盔卸甲地败下阵来。德国人本可以顺势追击。但德国总参谋长毛奇(Moltke)深恐会把法军赶到北线,影响到施利芬计划计划的实施,因此停止追击。

发生在法国北部的战争变成了一场赛跑。法国北

部军团、英国远征军(他们刚进入战场就遭到迎头痛击)向巴黎方向撤退,德国军队则向巴黎方向挺进。双方奔跑速度相当,每天大约30公里。此时,霞飞才如梦初醒,明白了德国主力进攻方向。他迅速改组法军部署,调集军队支援北部战线。

巴黎一片惊恐。但法国内阁却表现出了自杀式的大无畏精神,8月25日,法国总理还在召开会议,热烈讨论意大利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陆军部长梅希米(Messimy)喊叫着指出:德国人还有十天就会打到巴黎,而阿尔巴尼亚人对此肯定爱莫能助。这时总理才放弃了心爱的话题,决定组成一个军团防御首都。押沙龙2008-03-31 21:47

这时只能盼望德国人的愚蠢来拯救局面了。德国将军们果然不负众望。

德军的左翼要么应该固守边境,要么应该适度后撤,把法军主力吸引到东方,远离开北部的主战场。但是德军指挥官擅自发起进攻。他们的攻势被瓦解,但却把法军推向西部,这样,他们和主战场的距离缩短了。战线的收缩显然有利于法军。

更糟糕的是,在西线战斗最关键的时刻,毛奇却乐观地认为:法军已经完蛋了,该是收拾俄国的时候了。他下令从西线右翼抽调两个军支援东线战场。如果不是德国皇太子的坚决反对,他本来是要抽调六个军呢。

但两个军已经很要命了。由于战斗减员、此外抽调了许多部队驻守比利时,德国右翼的部队已经从34个师减少到25个师。由于兵力不足,过长的战线开始出现四分五裂的苗头。在这个关键时刻,抽调任何部队,都可能撕裂战线,削弱攻势。

战争的天平在慢慢逆转。

德军撇开巴黎,试图从背后进攻德-法边境的法军,对他们形成合击之势。但是他们低估了法国军队。法国统帅部从初期的愚蠢中挣扎了出来,决心挽回局面。从各地集结而来的法军,和英军远征军一起,在马恩河迎击德军。

9月6日到10日,在马恩河爆发了开站以来,第一场真正的血战。200万军队卷入了战斗。5天之内,伤亡人数超过50万。双方人员损失相当。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大规模的伤亡,这在欧洲历史上前所未有。战争局势一度非常危急,但是法军付出了惊人的努力,又获得许多偶然的运气,终于将德国军队赶出马恩河。法国被拯救了。

两个礼拜前,毛奇还骄傲地认为德国已经大获全胜,法国行将灭亡。但马恩河战役结束的第二天,他心理已经崩溃,象一只受惊的老母鸡一样张皇失措。毛奇歇斯底里地向皇帝汇报:“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这就是德国总参谋长的心智……他激动地病倒了,然后被解除了总参谋

长的职务。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事件。在它之前,法国还没有建立稳定的战线,德国还有可能摧毁法军。圣诞节前结束这场世界大战,看上去几乎要变成现实。但是马恩河战役粉碎了这个梦想。至此,施利芬计划完全失败。

但德国并没有失败。德军的状况固然很糟糕,后勤也濒临崩溃,但法英联军也已精疲力竭。重整旗鼓后,双方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赛跑,不过这次不是向着巴黎,而是向着大海。两条平行的壕沟向英吉利海峡迅速伸展。到了11月,西线彻底稳定了下来。带刺的铁丝网、壕沟、机关枪,贯穿整个法国北部。未来的四年内,这条战线将象铜墙铁壁一样,万难突破。哪怕牺牲几十万士兵,也不过将它在某些地段挪动几十公里。

此时在东线,则是另一派景象。这里领土开阔,很难建立稳定的战线,相形之下,更具有运动战的特色。

欧洲大国对俄国这个庞然大物多少都怀有几分敬畏。俄国疆域之辽阔,兵员之丰富,在欧洲无与伦比。沙俄击败拿破仑的事迹,也依旧刻在所有欧洲将领的心头。德国人将沙俄军队尊称为“欧洲压路机”。这个压路机虽然在克里

米亚、日俄战争中两次失手,但大家还是忍不住害怕它。

从数字上看,俄国军队的力量确实相当骇人。战争期间,俄国共动员了1300万军队,在全部参战国里名列榜首。

但那是怎么样的军队啊!

后勤系统效率低下得骇人听闻。一出国境,粮食补给就会马上出现危机。装备之坏,更超过后勤之恶劣。有些军团里,俄国士兵不得不三个人共用一条步枪。一个俄国士兵对英国记者说:“我们除了胸膛外,一无所有。”哥萨克骑兵则已经堕落得跟土匪相差无几。指挥官的素质则和士兵装备一样低劣,似乎是在三个人合用一个脑子。第二军团里,参谋们没有地图,只有罗盘。这些手拿罗盘做参谋的优秀人士里,有一位不过是个巧克力糖厂的小职员。他之所以能做参谋,就是因为他会画漫画。就是这样的人,聚在一起,凑合着给军团做参谋。

很快这台巨大的压路机就显出原形。

开战伊始,德国人把绝大部分兵力投入了西线。在东线只部署了一个军团(约20万人)。德国原来以为俄国行动迟缓,总要用六七个礼拜来集结部队,所以暂时不用担心。但是他们低估了俄国人的鲁莽精神。这些东方的好汉并

不象德国人那么谨小慎微。他们可不管那么多,而是一往无前,直奔灭亡。开战两个礼拜后,一支俄国军团已经跌跌撞撞地冲入德国的东普鲁士,全然不管后勤是否已经准备就绪。四天后,另一个俄国军团也开了进来。

这两个军团总数超过德国军队的一倍。但他们半

饥半饱,精神高度紧张,对敌人的情况一无所知。而且两个军团司令互相憎恨,随时盼着对方倒霉。

德国人被俄国军队吓坏了。指挥官准备放弃东普

鲁士。但是皇帝和毛奇都坚决反对,他们委派兴登堡(Hindenburg)和鲁登道夫(Ludendorff)接管东普鲁士德军,应战俄国。

俄军初期获得了不小的胜利,凭借数量优势将德

军打得狼狈逃窜。但是很快,俄军开始举动失常。鲁登道夫惊奇地发现,这俄国军团彼此之间似乎毫无联系,象两个瞎子一样渐行渐远。他马上决定集中兵力,对付其中一个军团。

这个倒霉军团的指挥官是萨姆索洛夫(Samsonov)。他是一个“友善和单纯”的人,可惜友善和单纯在作战中毫无用处。萨姆索洛夫也觉察到了危险,要求暂停前进。但俄国总参谋长以蠢材所特有的乐观精神下令:“不要再扮演懦夫角色,继续进攻!”萨姆索洛夫果然没有当懦夫。他精神抖擞地将部队带到德国人的伏击圈中。接下来是坦能

堡大屠杀。十五万俄军只有一万人逃出虎口。萨姆索洛夫本人由五名参谋陪同,逃往俄国边界,他因体力不支落后,最后开枪自杀。

另一个俄国军团很快也被打得丢盔卸甲,伤亡惨重,不得不逃出东普鲁士。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成了德国的民族英雄。此后,俄国军队再也没能侵入德国领土。

押沙龙2008-03-31 21:47

三东方奇兽

但俄国在对付奥匈帝国的军队的时候,却大获成功。唯一的原因是奥匈帝国更加虚弱不堪。这简直是河马和犀牛的战争。双方都臃肿不堪,调度及其拙劣,而且更可悲的是,他们对敌人的情况都一无所知。这两个军事机器都拥有恐龙般的身子和恐龙般的脑子,运转起来象古老的蒸汽机一样乎乎直喘,让人看了揪心。战斗混乱异常,毫无章法。到处是烟尘四起、乱七八糟的混战,就象两个土流氓在乱踢乱打。

这并不能全怪他们的指挥官。事实上,奥匈帝国的司令官甚至相当聪明,但他手里的军事机器实在是太过拙劣。最终,俄国犀牛大获全胜。奥匈帝国以惊人的速度垮了下来。俄国人一口气打到了匈牙利平原。奥匈帝国损失了35

万军队。如果不是俄国可悲的后勤系统,奥匈帝国可能会被彻底摧毁。幸亏德国人及时援救这个不中用的小伙伴。18

个德国师赶往支持奥匈帝国,勉强稳定下了防线。

此后的东线形式大体固化了下来。德国人总能击败俄国人,而俄国人几乎也总能击败奥匈帝国。战线缓慢地向俄国腹地推进。但是德国并不希望大规模入侵俄国,虽然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抓住一切机会鼓吹东进。德国满脑子想的都是西线。在东线,他们知道了“俄国压路机”的真相后,就满足于维持战线,让俄国人疲于奔命,缓慢地自我崩溃。但即便是这种三心二意、时紧时松的压力,俄国人也难以支撑。由于糟糕的指挥、落后的后勤、可怕的交通、枯竭的财政,俄国大踏步地走向灭亡。他们也策划过多次进攻,希望能走出这个泥潭。但所有的进攻都遭到可怕的下场。几十万的军队投向德军的虎口,马上就毫无踪影。这简直让俄国人难以置信。他们认为这是沙皇和将军们的愚蠢所致。他们的指责当然很有道理。但更重要的原因倒不是俄国领导人的愚蠢,而是因为俄国的军事实力严重地落后于德国。

俄国摆脱困境的办法就是攻击奥匈帝国。这也是它品尝胜利滋味的唯一途径。整个战争中,俄国最辉煌的胜利是在1916年。在法国人的哀求下,俄军集结起200万军队,冲向奥匈帝国。两周之内俄军俘虏了20万敌人,推进

60公里。奥匈帝国的军队在重击之下彻底瓦解。帝国政府则面临垮台。除了德国人,谁也挽救不了帝国了。此时在西线,凡尔登战役正在高潮。德国总参谋长法金汉(Falkenhayn)简直气疯了。他一边咒骂奥地利人,一边勉强拼凑军队去支援这个可恨的盟友。

这就是俄国的贡献。

它虽然根本不可能击败德国,但却可以牵制德国相当数量的兵力。但是俄国付出的代价何其惨重!1917年之前,俄国就已经死伤360万人,被俘210万人。如此大的牺牲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惨败。和德国交手,几乎从来没胜过。俄国人的意志已经被摧毁。这个“欧洲压路机”已经沦落成了乎乎喘气的钢铁废物。

俄国原始笨重的经济更支撑不起这样漫长的消耗战。贸易已经基本停顿;国库已经干涸;物价则攀升到了挨饿更划算的地步。沙皇征召第二类新兵(家庭中养家活口的唯一男性),又使民怨到了沸腾的顶点。协约国(尤其是英国)唯恐俄国垮台,也在努力给俄国提供一些财政援助,但这些援助也只能让它多苟延残喘几日而已。三年来,德国只用了一小部分资源和俄国作战,俄国就已经走向崩溃。唯一能让俄国沙皇感到安慰的是,奥匈帝国也在和它一起崩溃。

奥匈帝国的军事成就比俄国更加可怜。

它是一个由多个民族胡乱拼凑起来的帝国,开战

时的动员令不得不用15种语言下达。据说只有神圣的皇帝(也就是西西公主的丈夫。他在银幕上温柔多情,英俊倜傥。但在现实中却是一个冷漠的父亲、不忠的丈夫、短视的君王。勤勉和敬业是他身上的主要优点。)本人才会这么多语言。

许多列兵却没有这个福气,他们甚至听不懂自己的排长在说些什么。民族主义把法国、英国、德国变成了嗜血的巨兽,却把奥匈帝国变成了一个泥足巨人。在欧洲列强里,它活像一个瘸了腿,却拗起性子执意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怪人。只有在地图上,才能体会到它的显赫。在战场上,任凭多么乐观的观察家也很难找到它的优点。

它表现出的拙劣简直难以形容。

这个蛮横帝国向塞尔维亚递交最后通牒的时候,

显得神气活现。但真到交手的时候,却收拾不了这个500万人口的小国。一开战,帝国军队就被打得丢盔卸甲。帝国为了洗刷耻辱,拼凑出占压倒性优势的兵力,猛攻打塞尔维亚。这次它真地打下了对方的首都贝尔格莱德。但一个礼拜之后,这次胜利进军就变成了可怕的灾难。奥匈帝国军队被赶出贝尔格莱德,全线溃败。塞尔维亚的军队跟在他们后面穷追猛打。那是在寒冷的冬季。皑皑白雪上浇透了帝国士兵的鲜血。

就是这样的一个帝国!

后来还是要靠德国和保加利亚的帮助,帝国才能

占领塞尔维亚。塞尔维亚的在德国、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的夹击之下覆灭。它的灭亡是世界大战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塞军残部翻越冰山雪岭,撤退到阿尔巴尼亚。他们形容枯槁、象野人一样蓬头垢面,吞吃一切能找到的食物。无数尸体倒在行军路上。背后则是他们沦陷的家园。等他们被协约国海军拯救出来的时候,只有14万人幸存。这些幸存者骨瘦如柴,惨不忍睹,让人看了潸然泪下。

值得一提的是,塞军做苦难撤军的时候,还有两

万三千名奥匈帝国俘虏也混杂其中。对于帝国的力量,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象征了。

奥匈帝国在战争的第二年就已经开始濒临崩溃。

让人奇怪的是它总能气息奄奄地活转过来。许多观察家都多次很有把握预言它马上要垮台,但是它总是能爬起来拍拍土,接着瘸着腿跑向地平线。

它能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援助和俄国的

虚弱。俄国总是在彻底摧毁它的关头开始体力不支,及时赶来的德国军队则会扶起它掉队的小伙伴。此外,有弹性的奥地利-匈牙利双头政府体制,也为帝国的延续做出了贡献。

整个东线的格局就是这个样子。几个陷在泥潭里

的敌手胡乱地撕扯着对方,在泥潭中越陷越深。决定胜负的关键不是拳脚,而是逐渐进入耳鼻的泥浆。

押沙龙2008-03-31 21:48

四西方的死亡竞赛

整个战争的核心是在西线。

在战争的第一年,西线的战斗模式已经固定下来。德军在法国北部的战线,形状酷似一个巨大的舌头。几年下来,那条巨大的舌头岿然不动。它有时薄些,有时厚些,但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英法联军和德军在舌头两边构筑了坚固的堑壕防御体系。阵地用带刺的铁丝网屏蔽,用机关枪和大炮防护。

进攻是单调的。开头总是铺天盖地的炮火。几十万发炮弹把阵地炸得面目全非。你看着那土地,绝对想不到那曾是富庶的农田。裸露在太空里,被陨石轰炸过几十亿年的月球,都没它那么面目狰狞。但这样的轰炸并不能解决问题,人总是比月球的石头更狡诈。在炮火后,士兵们匍匐前进,到了合适的距离,跳起来向铁丝网发起冲锋。这时,躲藏在壕沟内的敌人就用速射武器把他们变成一堆尸体。运气好的时候,他们也能撕裂对方的阵地,但是由于没有机动力量,敌人的堑壕偏偏是一层又一层,纵深很大,胜利方也很难扩大战果。

如果说二战是坦克和飞机的战争。一战就是大炮、机关枪和铁丝网的战争。战争既笨拙,又残酷,而且枯燥无比。一次战斗往往就有几十万士兵横尸沙场,却没有任何像样的突破,唯一的成果就是让对方也死几十万人。这不是战争,而是两只肥硕的海豹在互相撞击。这里没有多少技巧,有的只是体重。谁的心脏承受不了而先行爆裂,谁就宣告失败。

一场让人厌倦绝望的体重消耗战。而海豹身上的每一粒脂肪细胞就是一个欧洲青年。

几百万士兵蜷缩在潮湿的壕沟里,过着象老鼠一样的生活。欧洲文明谱写了交响乐,产生了相对论,创作了最优美的小说,但最后却把欧洲的青年都变成了耗子,在老鼠洞里盘踞了四年。这些人就象卡夫卡小说《地洞》里的动物一样可悲,过着阴暗的恐惧的生活。炮火和死亡如影随形。青春被政客和将军们变卖,变得象壕沟里的泥浆一样毫无价值。参谋部里那些冷酷迟钝的将军无谓地浪费他们的鲜血,就象对待廉价的抹布。

这些青年的热情已经消磨殆尽,只有对未来还有微弱的希望。正是这种希望让他们收拾起青春的残骸,在壕沟够忍耐过一个又一个的黑暗日子。奥登的诗歌也许是他们

心情的最好写照:

明日,多如炮火燎原的年轻孩子;

诗人湖滨漫步,周复一周的心神交流,窃窃私语

明日,自行车上,青春竞逐在夏日向晚的郊野之间。

但今天:战斗……

(奥登《西班牙》。)

但明天的希望何其渺茫!政客和将军们已经把几百万人的未来一笔勾销。

协约国的许多将军愚蠢得让人窒息。他们对德国的铁丝网和机关枪毫无办法,但依旧精神抖擞地制定一个又一个愚蠢的作战计划。他们满脑子只记住两个字:进攻!当然不是他们自己进攻,而是那几百万风华正茂的青年。事实早已反复证明了盲目进攻只会招致惨败。可指望这些老东西们能吸收新知识,实在是太苛刻了。几百万士兵冲向坚固的防御阵地,白白地丧失了生命。

1915年的战事惨不忍睹。两位63岁的老头——法国总司令霞飞和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约翰•弗伦奇(John French)——争先恐后地把手下的青年送到机关枪前送死。马恩河战役的成功使霞飞变得轻狂自信,一味鼓吹勇敢可以创造奇迹。1915春天,他骄傲的宣布将在秋天攻

入莱茵河。数百万大军象“大舌头”的两翼进攻,象要摧毁德军的突出部。结果这些军队直扑莱茵河,而是直扑地狱。那是一条让人毛骨悚然的血路。为了推进几米,往往就要损失成千上万人的代价。

弗伦奇爵士看到法国人的壮举,决心在害死本国青年的竞赛中赶上霞飞。他也策动了几次大规模进攻。德国人躲在铁丝网之后,象打田鸡一样地屠杀英法青年。在伊普雷战役中(4月22日),德国人还使用了氯气。5700个大罐子的毒气飘向协约国军队。法国军队从没有梦想到过这种武器,他们要么窒息而死,要么惊慌地逃遁。关于毒气,霞飞和弗伦奇受到过情报机构的警告。但他们根本没有费心思考虑过这个问题。也许他们认为预先为士兵准备防毒面罩,是娇惯和纵容,也许他们只是简简单单的愚蠢和固执。

整个1915年,充满了无休止的进攻,无休止的死亡。高级指挥官从没有珍惜过士兵的鲜血。一味的蛮干带来了可怕的后果。协约国付出的代价大得让人恐怖,而取得的成果小得让人可怜。整个西线,没有任何一个处突破5公里以上。而一年之中,协约国伤亡高达157万人,德国的伤亡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哪怕英、法的司令官都是德国间谍,他们能搞的破坏也不过如此。

弗伦奇终于被英国内阁撤职了,理由倒不是因为

他的渎职和无能,而是因为他和法国人关系处得很差。这位将军最终退休的时候,为了奖励他对英国带来的巨大伤害,英政府给了他5万英镑和一个伯爵的头衔。

但接替他的黑格爵士(Douglas Haig)比他还坏。这位总司令对协约国的伤亡情况很满意,认为德国人会承受不住压力。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愚蠢,他还说道:“机枪是一种多余的武器”。骑兵才是他心爱之物。看上去,他更适合指挥成吉思汗的部队,而不是英国远征军。

英国人碰上这样的司令官,只能付出更大的伤亡。上任6个月后,黑格就获得了“屠夫”的称号。那是在梦魇般

的1916年之夏。押沙龙2008-03-31 21:48

1916年,德国参谋总长法金汉发动了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的防御长期被法国忽视,法金汉却认为那是法国防御体系的支承点。他的目的是要迫使法国在那里投入所有兵力,榨干它最后一滴血。德国参谋长比霞飞和弗伦奇多少要更聪明一些,但是他们同样犯了错误。霞飞迷信勇气,而法金汉迷信炮火。德国大炮一直比法军更多更强,现在,法金汉相信他能用炮火创造进攻的奇迹。

德军在凡尔登方向集结了最大最猛的火炮,8小时内向法军阵地发射了200万发炮弹。

这是前所未有的轰炸。猛烈的爆炸让大地震撼。

到处都是翻飞的泥土和巨大的弹坑。枯枝败叶裹挟着腐臭的尸体。血肉模糊的残肢断臂让人做呕。一片可怕的修罗场。

德国人认为那里不会有任何东西活着留下来。

但是德国人错了。黄昏时分,德国人冲进阵地,迎接他们的依旧是机关枪的扫射。但一线上幸存的法军实在太过薄弱。他们刚刚熬过了世界上最可怕的轰炸,又被喷火器烧死,被刺刀戳死,被子弹射死。那是法国人的屠宰场。德军向潮水般地涌来。当天就占领了第一道防御阵地。战线被撕裂了一个口子。德国人在瓦砾和废墟中苦战前行。4天之内,他们以巨大伤亡的代价,又共占了两道防线,向凡尔登方向推进了将近5公里。凡尔登几乎触手可及。

双方都执拗地盯紧凡尔登的阵地。谁也不肯退却。法国政府不许法军后退一步。任何下令退却的指挥官都将受到军法审判。法国投入了所有能动用的兵力,但情形依旧万分紧急。这时,一位叫做贝当(Petain)的元帅成了法国的英雄。他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候前往组织防御。

贝当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将领。他并不是天才人物,但他既有组织能力,也有对现代战争的理解力。由于推崇现代防御体系,他在庸才充斥的法军指挥官中被视为另类。20多年后,他被视为法奸,处以终身监禁。但在1916年,他却是法国的英雄。在很短的时间内,贝当阻止了法军的混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