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经络总论教案

最新经络总论教案

最新经络总论教案
最新经络总论教案

《针灸学》教案

课程名称针灸学任课教师林煜芬课程类型专业课教学对象大专二年级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单元上篇针灸理论

教学章节第一章经络总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经络及经络学说的概念、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3)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理论讲授,幻灯片、多媒体的演示,并结合针灸模型

的使用,使得这部分知识简明扼要,同学们能够融会贯通,易于理解。

3情感与态度目标:增加学生对针灸学这门祖国传统医学的了解,并产生浓厚

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

规律。

4、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

点。教学难点1、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2、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3、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

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

点、作用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针灸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针灸

学的绪言部分,包括了经络与

经络学说的定义,经脉与络脉

的区别以及介绍了针灸学的

发展历史。现在请同学回答下

上节课的重点内容。1、什么

是经络,什么是经络学说?

2、经脉与络脉的主要区别是

什么,从哪几方面来区别。

某同学自告奋勇起

来回答问题:经络是人

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而经

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

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

系。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在于含义、地位、趋行

1、组织教学:使

学生尽快进入课

堂学习状态。

2、检查复习:了

解学生接受情

况,加强新旧知

识的联系。

老师表扬该学生的回答,

并鼓励其他学生好好复习该

知识,并指出这是针灸学的基础、也是其重点内容之一。

我们现在知道什么是经络,那经络到底由什么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方向、分布形式、深浅部分的不同。“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是经络的主体;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是经络的细小部分。

前言(5分钟)

首先要掌握何为经络系

统: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

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

体系,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

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而经络系统的组成包括经

脉和络脉两大部分,请看表

1-1,其中经脉分为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

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

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

难以计数的孙络浮络。其中以

十二经脉最为很重要。

学生听课并做适当笔

记。

通过幻灯片、多

媒体的演示,讲

授新教材,使学

生掌握新知识。

一、十二经脉(30分钟)

十二经脉顾名思义是有十

二条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

体,而十二经脉又称为“正

经”。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三部

分组成:手足、阳明、脏腑。

从而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

经、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包

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

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

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整体规律:手三阴经循行

于上肢的内侧,手三阳循行于

上肢的外侧,足三阴循行于下

肢的内侧,足三阳循行于下肢

的外侧。

2、四肢部规律:手足三阳经

学生听课并做适当笔

记,将“十二经脉的名

称、分布规律、表里属

络关系、循行走向以及

交接规律”的主要内容

标识出来,方便查找。

学生通过查看表1-1的

内容,促进“十二经脉

的组成”的记忆。

通过幻灯片、多

媒体的演示,并

且结合板书,讲

授新教材,使学

生掌握新知识。

在四肢的排列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3、特殊规律:足三阴经在小

腿的下半部和足背,其排列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循行在太阴与少阴之问,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以上画图解释。

(三)表里络属关系: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

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

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四)十二经脉循行走向及交接规律:

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

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胸交手三阴。

口诀: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

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以上通过画图解释。(五)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流注

规律:从中焦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

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

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

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

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

容,我们应当掌握经络系统的

组成、十二经脉的组成、名称、分布规律、循行走向以及交接仔细听老师结合针灸模型讲解,记忆实体位置。

有些同学可画图自行结合PPT,将相应的经脉位置标记完整

规律,并且熟悉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和循环流注顺序。

二、奇经八脉(20分钟)

大家在古装古侠剧中常

见的任督二脉就是属于奇经

八脉的内容。首先我们要知道

什么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

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

脉的总称。

(一)分布特点:

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然后分道而行,

称“一源三歧”。

督脉行于腰背部的正中,上达

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

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

并行,环绕口唇。带脉起于胁

下,环行腰部一周。阴维脉起

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

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

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

上行,至项部与督脉会合。阴

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

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

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

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

和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

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

(二)作用:

1、加强了十二经脉之间的沟

通和联系;

2、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

渗灌的调节作用。

学生对任督二脉感到好

奇,顺着老师的思路,

往下探索。

通过幻灯片、多

媒体的演示,并

且结合板书,讲

授新教材,使学

生掌握新知识。

三、十五络脉、

四、十二经别、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15分钟)三、十五络脉

(一)十五络脉的概念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

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

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其

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腧穴名

称而定名。

(二)作用:沟通十二经脉中

表里经的联系;补充十二经脉

的循行不足;沟通腹、背和全

身经气。

四、十二经别

(一)十二经别的概念:是十

二正经离、人、出、合的别行

部分,是正经别行而深人体腔

的支脉。

(二)作用:

加强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

加强了经脉所属络脏腑在体

腔内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

在体内外的循行不足。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

出,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

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其名称

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直接

命名。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

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关节

的部分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经络系统在

体表的分部,也是络脉之气在

皮肤所散布的部位。比如皮肤

针、刺络法均是通过这个理论

而来的。

学生将“十五络脉、十

二经别、十二经筋、十

二皮部的概念”标识出

来,方便查找,同时理

解“十五络脉、十二经

别、十二经筋、十二皮

部”的分布规律以及作

用。

通过幻灯片、多

媒体的演示,并

且结合板书,讲

授新教材,使学

生掌握新知识。

总结(5分钟)

以上就是我们这次课程

的内容,请大家好好的消化这

次课的内容,着重掌握握经络

及经络学说的概念、十二经脉

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

经脉流注概况;并且熟悉经络

系统的组成;奇经八脉的分

学生听课,随着老师

的小结回忆下这次课程

的主要内容;并且记录

下老师布置的思考题。

1、巩固新教材。

使学生对新知识

及时巩固,为课

外作业做好准

备。

2、布置课外作

业。使学生进一

布、作用及特点。回去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思考以

下三个问题。步巩固新知,学会独立学习。

作业设计1、思考以下3个问题:

(1)手太阴肺经何以起于中焦为首经?为什么寸口脉位于手太阴肺经之

上?

(2)为什么督脉称阳脉之海?

(3)十二经别与十二络脉有何异同?

2、阅读与经络相关的著作:比如《针灸甲乙经》、《内经》等。

板书设计上篇针灸理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

前言经络、经络学说的概念。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手足、阳明、脏腑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四)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

(五)气血循环流注

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

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

二、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

三、十五络脉的分布、作用

四、十二经别的分布、作用

五、十二经筋的分布、作用

六、十二皮部的分布、作用

教学反思采用讲授法来进行授课过于单调,容易造成学生听课疲劳,以后加强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对针灸学这门课程的兴

趣。

经络腧穴学_习题集,附答案

绪言 一、单项选择 1、被称为《针经》的中医典籍为: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针灸甲乙经》 E、《针灸逢源》答:B 2、“阿是穴”和“指寸法”的创始人是: A、渡舟 B、继洲 C、思邈 D、《经》 E、滑伯仁 答:C 3、《针灸大成》是哪个朝代哪位医家所著() A、唐代思邈 B、北宋王惟一 C、晋代皇甫谧 D、明代继洲 E、元代渭伯仁 答:D 4、《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思邈、皇甫谧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C 5、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E、明代 答:D 6、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思邈 B、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D 二、多项选择 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素问》 B、《灵枢》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脉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答:C、 E 三、填空题 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穴。 答:华佗夹脊穴 2、北宋时期的2具()作为针灸教学的和()之用。 答:铜人模型,考试 3、在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文献,为()()。答: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7、《针灸大成》是()医家所著。 答:继洲 8、《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答:皇甫谧 四、判断题 1、《灵枢》又称《针经》。( 对 ) 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已有针砭、艾灸治疗记载。( 对 ) 3、清初至民国时期,是针灸医学发展的兴盛时期。(错) 4、首次提出阿是穴的医家是思邈。( 对 ) 5、“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完整系统理论。(错)

腧穴总论习题及答案-经络腧穴学汇编

学习-----好资料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载的经穴名有( ) A.341个B.354个C.349个D.361个E.365个2.《针灸逢源》中所载的经穴名有( ) A.349个B.354个C.361个D.345个E.365个3.《内经》中所载的经穴数名约为( ) A.365个B.354个C.359个D.160个E.361个4.《针灸甲乙经》所载的经穴名是( ) A.341个B.354个C.349个D.361个E.365个5.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 A.4寸B.5寸C.6寸D.8寸E.9寸6.两乳头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B.6寸C.12寸D.9寸E.10寸7.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B.15寸C.12寸D.9寸E.13寸8.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 4寸B.1 5寸C.1 8寸D.1 9寸E.13寸9.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高点的骨度分寸是( A.12寸B.13寸C.14寸D.15寸E.16寸10.臀横纹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2寸B.15寸C.1 3寸D.1 4寸E.1 6寸11.前发际至后发际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B.9寸C.10寸D.11寸E.12寸12.天突至歧骨的骨度分寸是( ) A.6寸B.5寸C.7寸D.8寸E.9寸13.前发际至大椎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B.15寸C.12寸D.13寸E.10寸14.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 ) A.4寸B.5寸C.6寸D.8寸E.9寸15.两前额发角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B.6寸C.12寸D.9寸E.10寸16.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的骨度分寸是( ) A.10寸B.15寸C.12寸D.13寸E.10寸17.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B.15寸C.18寸D.19寸E.13寸18.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6寸B.5寸C.8寸D.9寸E.10寸19.胭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B.16寸C.18寸D.19寸E.13寸20.三焦的下合穴在( ) A.胃经上B.胆经上C.膀胱经上D.三焦经上E.大肠经上

针灸 经络总论

《针灸学》教案次页? 讲次:第2周/ 第2次 内容: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 学时:3学时 章节:第一章经络总论 教具:Powerpoint、照片、挂图、动画等 掌握内容: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熟悉内容: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了解内容: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重点: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经络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使学生掌握十二经脉的基本概念、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 难点:十二经脉的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 拓展:经络理论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激趣:经络研究现状即进展。 课堂讲授,穿插课堂提问。教学采用多媒体及照片、挂图、幻灯等教学方法,展示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经络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历代医家临床运用针灸的典型案例,进一步激发学生针灸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对针灸临床运用的认识。 一、经络的概念:5min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5min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20min ?注:教案次页按每一讲次准备

二、奇经八脉10min 三、十五络脉5min 四、十二经别5min 五、十二经筋5min 六、十二皮部5min 第二节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一、标本10min 二、根结10min 三、气街10min 四、四海10min 第三节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5min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0min 总结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5 min 1.经络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什么是经络学说?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经络学说如何在临床上应用? 5. 预习下次课内容:上篇针灸理论第二章腧穴总论。 :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模拟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模拟试卷2 (总分:7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经外奇穴是指 A.经脉以外的穴位 B.经穴以外的穴位 C.经穴以外有定名、有定位的穴位√ D.十二经脉以外有定名、有定位的穴位 奇穴,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这些腧穴主治范围单纯局限,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奇穴与经络系统有一定联系,有一部分也列入了经穴。故选C。 2.任督二脉腧穴都可以治疗 A.热病 B.头面病 C.前阴病 D.妇科病√ 任脉能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督脉主治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同时任督二脉都能治疗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3.腋前纹头至肘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9寸√ B.12寸 C.8寸 D.16寸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寸,用于确定上臂部的纵向距离。 4.骨度分寸为6寸的是 A.两乳之间 B.两肩胛内缘之间√ C.两肩胛冈之间 D.两肩胛下角之间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寸,用于确定腰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所以两侧肩胛骨内缘的距离就是6寸。 5.臀横纹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9寸 B.12寸 C.14寸√ D.16寸 臀沟至胭横纹14寸。 6.全身经穴数目是 A.359 B.365 C.349 D.362 √ 十四经穴是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该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而归纳于十四经系统中,简称“经穴”。它们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现共有361个。 7.手三阴经腧穴主治病症相同的是 A.腹部病 B.胸部病√

经络腧穴歌——中医必背

经络腧穴歌 十二经循行交接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 十四经穴 手太阴肺经 一手太阴是肺经,臂内拇侧上下循。中府乳上数三肋,云门锁骨窝中求,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腹中行六寸平。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肘上五寸擒,尺泽肘中横纹处,孔最腕上七寸凭。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寸口动脉行,太渊掌后纹头是,鱼际节后散脉营,少商穴在大指内,距指甲角韭叶明。手阳明大肠经 二手阳明属大肠,臂前外侧须审量。商阳食指内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当,阳溪腕上两筋内,偏历腕上三寸量,温溜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乡。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长,曲池屈肘纹头是,肘髎大骨外廉旁,肘上三寸寻五里,臂臑髃下困端详,肩髃肩峰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藏,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鼎上结喉旁,禾髎水沟旁半寸,鼻旁五分是迎香。 足阳明胃经

三足阳明是胃经,起于头面向下行。承泣眼眶边缘下,四白目下一寸匀,巨髎鼻旁直瞳子,地仓吻旁四分零,大迎颌前寸三陷,颊车耳下曲颊临,下关耳前扪动脉,头维四五傍神庭,人迎结喉旁寸五,水突迎下大筋凭,直下气舍平天突,缺盆锁骨陷凹寻,气户锁下一肋上,相去中行四寸评,库房屋翳膺窗接,都隔一肋乳中停,乳根乳下一肋处,胸部诸穴君须明,不容巨阙旁二寸,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平,外陵大巨水道穴,归来气冲曲骨邻,诸穴相隔皆一寸,俱距中行二寸程。髀关膝上交分内,伏兔膝上起肉形,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呈,膑外下陷是犊鼻,膝下三寸三里迎,膝下六寸上廉穴,膝下八寸条口行,在下一寸足下廉,踝上八寸丰隆盈,解溪跗上系鞋处,冲阳跗上动脉扪,陷谷庭后二寸取,次趾外侧是内庭,厉兑次趾外甲角,四十五穴须记清。足太阴脾经 四是脾经足太阴,前内侧线向上循。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结前陷中寻,太白核骨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明。商丘踝前陷中找,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骨是,膝下五寸地机朝。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膝髌上内廉,箕门鱼腹大筋处,冲门耻骨上边缘,冲上七分求府舍,再上三寸腹结连,结上寸三大横穴,适当脐旁四寸骈,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窦全,天溪胸乡周荣上,每隔一肋陷中湮,大包腋下方六寸,上直渊腋三寸悬。手少阴心经 五是心经小指边,极泉腋窝动脉牵,青灵肘上三寸寻,少海肘后五分连,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间,阴郄去腕五分是,神门锐骨端内缘,少府小指本节后,少冲小指内侧边。 手太阳小肠经

经络腧穴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1.属三焦经,宜张口直刺的腧穴是(B) A听宫 B耳门 C上关 D下关 E翳风 2.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听会)其归经由上至下分别是(A) A.三焦经、小肠经、胆经 B.小肠经、胆经、三焦经 C.胆经、三焦经、小肠经 D.三焦经、胆经、小肠经 E.胆经、小肠经、三焦经 3.以下八会穴中,哪个是错误的( E ) A.腑会,中脘 B.脉会,太渊 C.髓会,绝骨 D.筋会,阳陵泉 E.骨会,大椎4.“六合”是由( B ) A.十二正经中阴阳两经相合组成 B.十二经别中阴阳两经经别相合组成 C.十二正经中前后两经相合组成 D.十二经别中前后两经经别相合组成 E.以上都不是 5.“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的经脉是( C) A 心经 B 肺经 C 心包经 D 三焦经 E 小肠经 6.根据《灵枢?卫气》,“胸气有街,……气在胸者”,止之(C) A.脑 B.气街 C.膺与背俞 D.膺 E.冲脉 7.奇经八脉中,“……并足少阴肾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的经脉是( B ) A.督脉 B.冲脉 C.阴维脉 D.阳维脉 E.任脉 8.心包经的原穴是( A ) A 大陵 B 太渊 C 神门 D 阳池 E 内关 9.耳针疗法中的胃穴位于(C) A.耳轮脚中1/3 B.耳轮脚后1/3 C.耳轮脚消失处 D.耳轮上下脚交叉处 E.对耳轮体部 10.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D ) A.太阳经在前少阳经在中阳明经在后 B.太阳经在前阳明经在中少阳经在后 C.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中少阳经在后 D.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中太阳经在后 E.少阳经在前阳明经在中太阳经在后 11.起于季肋,回身一周的经脉是( A) A.带脉 B.阴跷脉 C.冲脉 D.阴维脉 E.阳跷脉

腧穴总论习题及答案-经络腧穴学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载的经穴名有( ) A.341个B.354个C.349个D.361个 E.365个2.《针灸逢源》中所载的经穴名有( ) A.349个B.354个C.361个D.345个 E.365个3.《内经》中所载的经穴数名约为( ) A.365个B.354个C.359个 D.160个 E.361个4.《针灸甲乙经》所载的经穴名是( ) A.341个 B.354个C.349个 D.361个 E.365个 5.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 A.4寸 B.5寸C.6寸D.8寸 E.9寸 6.两乳头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B.6寸 C.12寸D.9寸 E.10寸 7.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8.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 4寸 B.1 5寸C.1 8寸 D.1 9寸 E.13寸 9.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高点的骨度分寸是( A.12寸B.13寸C.14寸 D.15寸 E.16寸 10.臀横纹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2寸 B.15寸 C.1 3寸D.1 4寸 E.1 6寸 11.前发际至后发际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 B.9寸 C.10寸 D.11寸 E.12寸 12.天突至歧骨的骨度分寸是( ) A.6寸 B.5寸C.7寸 D.8寸 E.9寸 13.前发际至大椎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B.15寸C.12寸 D.13寸 E.10寸 14.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 ) A.4寸B.5寸 C.6寸 D.8寸 E.9寸 15.两前额发角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B.6寸 C.12寸 D.9寸 E.10寸 16.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的骨度分寸是( ) A.10寸B.15寸C.12寸 D.13寸 E.10寸 17.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 B.15寸 C.18寸D.19寸 E.13寸 18.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6寸B.5寸C.8寸 D.9寸 E.10寸 19.胭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6寸C.18寸D.19寸 E.13寸 20.三焦的下合穴在( ) A.胃经上 B.胆经上 C.膀胱经上 D.三焦经上 E.大肠经上(二)B型题 A.皇甫谧B.滑伯仁 C.杨继洲 D.王惟一 E.高武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一)定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二)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阴阳学说又结合脏腑学说而命名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 (三)作用 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四)十二经脉的分布 1、分布特征: (1)分布于头部的为阳经:前头为阳明经。侧头为少阳经。后头为太阳经。(2)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四肢外侧为阳经。 (3)分布于胸腹部的为阴经(足阳明经除外)。 (4)分布于腰背的为阳经,侧胸腹为阳经。 2、走向特征: 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阴足内腹,足之三阳头外足。 3、排列特征(四肢) 内侧: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

中医经络腧穴激活疗法

中医经络腧穴激活疗法 一、概述 中医经络腧穴激活疗法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延伸和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丰硕成果之一,该疗法在中医学的脏腑、气血、经络理论指导下,针对相应腧穴和特定部位中,利用其对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自血疗法、组织疗法等多种疗法和效应的集中,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型治疗方式,具有双向的功能调整,提高机体的抗病力,消除病理因素,从而使人体恢复正常功能的显著作用。 二、作用: 1、协调脏腑、平衡阴阳 一是因其本身的复合性治疗特点,刺激方式和效应呈多样化,对脏腑功能的调节即成多向性,二是初期刺激强而短暂,后期刺激柔和而持久,整个过程刚柔相济,对疾病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功能,对各个脏腑阴阳都有调整、修复和平衡的作用。 2、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能转移或抑制与疼痛有关的“神”的活动,使“经气”通畅而达镇静止痛的效果,可通过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使气血调和、经络通利,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得以恢复正常。 3、补虚泄实,扶正祛邪,调节免疫 因为该疗法前期的穴位封闭效应、针刺效应和刺血效应,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往往对实邪造成的病理信息具有强烈的抑制、排除、取代作用,起到了对病邪的“泻”的作用。后期疗法效应的刺激则较和缓,对身体功能减退、免疫力降低者有一定效果,因势利导,对实症者加强刺激,对虚者则尽量减少刺激,达到最佳疗效。 三、适应症: 神经、精神科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疑病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癫痫、面神经麻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偏瘫、震颤麻痹、膈肌痉挛、癔症、儿童多动症、脑瘫等。 四、优势 费用低、治疗时间短、单次治疗间隔长,给患者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费用、治疗范围广,有效率高,疗效显著,多能达到临床缓解或治愈。无毒副作用、无医源性和药源性的损害,尤其是远期疗效,更是西医药所不能及。 1

经络腧穴总论重点

经络腧穴总论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等8条经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的正经。” 六合: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任、督脉在躯干前后分出的一络和脾在躯干侧部分出的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十二经筋: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按经络分布分成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分经辨证:按经络分析病症,即经脉所通,病候所在。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凡归属于十四经之穴,称为经穴 经外奇穴(简称奇穴):未归于十四经,而有具本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称为经外奇穴。 阿是穴:以病痛局部或病痛有关的压痛点作腧穴,亦称为“不定穴”“天应穴”。邻近作用(局部作用):即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是经穴、奇穴、阿是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的共同特点。 远道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肘膝以下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特定穴:十四经中具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 五输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的总称。原穴: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 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之为络穴。 原络配穴:据脏腑阴阳表里先后病,以先病经取原穴后病经取络穴相配合。(主客原络配穴法)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阴阳维经,阴阳蹻脉经气深聚的部位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腧穴总论习题及答案_经络腧穴学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载的经穴名有( ) A.341个 B.354个 C.349个 D.361个 E.365个 2.《针灸逢源》中所载的经穴名有( ) A.349个 B.354个 C.361个 D.345个 E.365个 3.《内经》中所载的经穴数名约为( ) A.365个 B.354个

C.359个 D.160个 E.361个 4.《针灸甲乙经》所载的经穴名是( ) A.341个 B.354个 C.349个 D.361个 E.365个 5.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 A.4寸 B.5寸 C.6寸 D.8寸 E.9寸 6.两乳头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

B.6寸 C.12寸 D.9寸 E.10寸 7.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8.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 4寸 B.1 5寸 C.1 8寸 D.1 9寸 E.13寸 9.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高点的骨度分寸是(

A.12寸 B.13寸 C.14寸 D.15寸 E.16寸 10.臀横纹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2寸 B.15寸 C.1 3寸 D.1 4寸 E.1 6寸 11.前发际至后发际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 B.9寸 C.10寸 D.11寸 E.12寸

12.天突至歧骨的骨度分寸是( ) A.6寸 B.5寸 C.7寸 D.8寸 E.9寸 13.前发际至大椎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13寸 E.10寸 14.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 ) A.4寸 B.5寸 C.6寸 D.8寸

针灸学重点经络腧穴部分教案

绪论 1、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内经》,主要是《灵枢》。 2、《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较为完整的针灸专著。 第一章经络总论 (一)针感 定义: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针刺穴位或一定部位时,患者会产生一种酸、麻、胀、重等主观感觉这种感觉称之为针感。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其中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三)十二经脉循行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循行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四)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中焦——→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肺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 (五)奇经八脉 1、定义: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共8条。 2、奇经之“奇”有两个含义:一为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除任、督脉外又无专属穴位;二为奇经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3、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六)十五络脉 定义: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经络腧穴复习全摘要

选择题:40题 填空题:5题(17分) 名词解释:4题 问答题: 1.穴位的定位、针刺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5题) 2.经脉循行(10分) 3.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不同(6分) 十五络脉与十二经别的区别 腧穴的治疗作用 经络的作用 腧穴的分类及各类特点 名词解释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 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十二经筋: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六合:“合”指经别与经脉在头面部相合,阳经经别合入原经脉,阴经经别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五腧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 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八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腧穴、络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阴阳蹻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络穴: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一源三岐:督脉、任脉、冲脉三者起于胞中,出于会阴而异行。 一夫法: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称“一夫法”。 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起功能性联系。肺系:指气管、喉咙。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写出以下穴位的归经、定位、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睛明、承泣 天突、中府、期门 风池、风府、哑门 肩井、风门、肺俞、心俞 中极、关元 长强 总则:避免针刺意外 ?颜面、五官、大血管、毛发处、关节部位,需避免直接灸。 ?正当动脉搏动处的穴位,如太渊、人迎、大迎、极泉、冲阳、气冲等,需 避开动脉针刺。 ?有催产作用的穴位如三阴交、合谷、肩井等穴;位于小腹及骶部的穴位, 如中极、关元等穴;

经络腧穴重点穴位

Liumc92911手少阴心经腧穴 1.极泉:上臂外展,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胸闷气短,胁肋疼痛。③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疠。 2.青灵: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主治:①头痛,胁痛,肩臂疼痛。②目视不明。 3.少海: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心痛。②腋胁痛,肘臂挛痛麻木,手颤。③瘰疠。 4. 灵道: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暴音。③肘臂挛痛,手指麻木。 5.通里:仰掌,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主治:①暴音,舌强不语。②心悸,怔仲。③腕臂痛。 6.阴郄: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主治:①心痛,惊悸。②吐血,衄血,骨蒸盗汗。③暴喑。 7. 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看,失眠,健忘。②癫狂。③胸胁痛。 8.少府:在手掌面,第四、第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主治:①心悸,胸痛。②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③小指挛痛,掌中热 9.少冲: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①昏迷,癫狂。②心痛,心悸。③热病。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1.少泽: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①头痛,咽喉肿痛,目翳,耳鸣,耳聋。②乳汁少,乳痈。③昏迷,热病。 2.前谷: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末节前的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热病。②乳少。 3.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末节后的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手背挛急。②目赤,耳聋,咽喉肿痛。③癫狂,痫症。 ④疟疾,盗汗。 4.腕骨: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头项强痛,耳鸣,目翳。②黄疸,消渴,热病,疟疾。③指挛腕痛 5.阳谷:在手腕尺侧,当尺侧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目眩,耳鸣,耳聋。②热病,癫狂,痫证。③腕臂痛。 6.养老: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面痛,目视不明。②肩、背、肘、臂酸痛,急性腰痛,项强。 7.支正: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主治:①头痛,目眩②热病,癫狂。③项强,肘臂酸痛。 8.小海: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课之间凹陷处。 主治:①肘臂疼痛。②癫痫 9.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上1寸 主治:①肩背疼痛,手臂麻木,瘰疠。②耳鸣。 10.臑俞: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瘰疠。 11.天宗: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主治:①肩胛疼痛。②乳痈。③气喘。 12.秉风: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经络腧穴

经络腧穴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 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深而在里,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浅而在表,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手之三阴从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合谷穴 【定位取穴】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处。【功能】清热散风、安神定惊、调肠降逆、催产下胎 【主治】 1.头面一切疾患,如头痛,下齿痛,口眼歪斜,鼻衄,鼻渊,耳聋,痄腮,失喑,目赤肿痛。 2.胃肠病主要配穴之一,如胃脘痛,腹痛,便秘,痢疾。 3.外感病: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疟疾。 曲池穴 【定位取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课连线的中点 【主治】 1.热病,丹毒,疮,疥,瘾疹,瘰疬,疟疾。 2.咽喉肿痛,牙齿痛,目赤肿痛。 3.上肢不遂,肘臂无力。 4.腹痛,呕吐,泄泻,痢疾。 5.癫狂,善惊,高血压。 6.月经不调。 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功能】调中和胃、理气健脾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小儿腹泻、急性阑尾炎、肠麻痹 足三里(强壮保健要穴、降压降糖要穴)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功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 【主治】 1. 全身强壮要穴,四大补穴之一,常用艾灸能强身健体。

2. 胃肠病之主穴,如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疳疾等消化系病证。 3. 咳嗽多痰,癫狂,妄笑,痫证。 4. 心悸气短,产后血晕,晕厥。 5. 膝胫痠痛,下肢不遂,脚气。 6. 乳痈,水肿。 三阴交(孕妇敏感穴、皮肤病、降压要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能】健脾化湿、舒肝益肾、理血调经 【主治】 1.脾胃虚弱,肠鸣腹胀,飧泄,饮食不化。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闭,崩漏,产后血晕,恶露不行,痛经。 3.小便不利,遗尿,水肿,失眠。 4.梦遗,遗精,阳痿,阴茎痛,阴挺,难产,滞产,疝气,缩阴症。 肺俞 【定位】正坐或俯卧。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清热理肺、止咳平喘、开泄腠理 【主治】 1. 咳嗽,气喘,胸满,鼻塞。 2. 骨蒸,潮热,盗汗。 3. 喉痹,吐血,咯血。 4. 腰背痛,癫狂。 5. 风疹,黄疸,痤疮。 委中 【定位】俯卧位。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功能】舒筋活络、清热止痉、祛瘀镇痛 【主治】 1. 腰痛,《四总穴歌》载:“腰背委中求”,髋关节屈伸不利,腘肌挛急,下肢痿痹。 2. 中风昏迷,半身不遂,癫疾反折。 3. 丹毒,疔疮,发背,腹痛,吐泻,中暑。 4. 衄血不止(又名“血郄”) 5. 自汗,盗汗,疟疾。 6. 遗尿,小便难。 承山(治痔要穴) 【定位】俯卧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功能】舒筋利腿、理肠疗痔 【主治】 1. 腿痛转筋,腰背痛,脚气。

经络腧穴总论复习思考题

经络腧?穴总论复习题! 1.单项选择题! (1)下列何者不属于?十五络脉?! A 任脉络 B 督脉络 C ?手厥阴络 D ?足太阳络 E 阴跷络! (2)下列何者不属于?十四经?! A ?手阳明经 B ?足少阴经 C 督脉 D 任脉 E 带脉! (3)下列何者不符合经别循?行特点?! A 离 B ?行 C 出 D ?入 E 合! (4)在??目内眦会合的经脉是:( )! A ?手?足阳明经 B ?手?足太阴经 C 任督脉 D 阴阳跷脉 E 阴阳维脉! (5)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特点的是:( )! A 经筋 B 经别 C ?皮部 D 络脉 E 奇经?八脉! (6)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是:! A 阴络 B 阳络 C 浮络 D 孙络 E ?血络! (7)?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A 头?面 B 腹 C 四肢末端 D 颈 E 胸! (8)在奇经?八脉中有“?血海”之称的是:! A 督脉 B 任脉 C 冲脉 D 带脉 E 阴维脉! (9)沟通腹部经?气的是:! A 督脉别络 B 任脉别络 C 脾之?大络 D 胃之?大络 E 浮络! (10)?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上部分的是:! A ?十?二经脉 B ?十?二络脉 C ?十?二经别 D ?十?二经筋 E ?十?二?皮部! (11)?十?二经脉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经在……交接:! A 胸中 B 肺中 C ?心中 D 腹中 E 头?面部! (12)?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正确的是:! A、?手之三阳从头?走?手 B、?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C、?手之三阳从?手?走胸 D、?足之三阳从?足?走头! E、?足之三阳从胸?走?足! (13)在奇经?八脉中有“阴脉之海”之称的是:! A、督脉 B、任脉 C、阴维脉 D、阴跷脉 E、冲脉! (14)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的经脉是:! A、阴阳跷脉 B、阴阳维脉 C、冲、带脉! D、任、督脉 E、?足太阳与?足少阴经脉! (15)将络脉之?气散布于头部的是:! A、任脉别络 B、督脉别络 C、冲脉别络! D、脾之?大络 E、胃之?大络! (16)?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所在的是:! A、?十?二络脉 B、?十?二经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 (18)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足太阴脾经后接( ),! A、?手厥阴?心包经 B、?足少阴肾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阳明胃经 E、?手少阳三焦经! (19)《针灸甲?乙经》中载有腧?穴! A、160个 B、349个 C、354个 D、361个! (20)现有的经?穴数??目是! A、349个 B、354个 C、362个 D、361个! (21)符合经?穴概念的是! A、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 B、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C、以压痛点作为针灸部位 D、以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 (22)符合奇?穴概念的是! A、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 B、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C、以压痛点作为针灸部位 D、以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 (23)具有远治作?用的是! A、?十?二经腧?穴 B、?十四经腧?穴 C、奇?穴 D、阿是?穴! (24)腧?穴可分为! A、?十?二经?穴、天应?穴、阿是?穴 B、?十?二经?穴、奇?穴、阿是?穴! C、?十四经?穴、不定?穴、阿是?穴 D、?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