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一、教学重难点

二次备课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和意义?

二、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附

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

地,炮轰。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成为是中国人民

的起点。结果:不到半年,全部沦于敌手。

2.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

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人们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3.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们的抗日怒潮。东北各地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

官兵组织,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等人在东北

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始了。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

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背景:日军在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1935年,日本策动所

谓“华北自治运动”,国民政府对日采取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

亡国灭种的危险。

2.经过:1935年12月9日,数千名学生在的领导下,向国

民党当局请愿,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这就是著名的。

3.意义: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打击了

,促进了。

(三)西安事变:

1.背景:中国共产党的感召。

2.过程:①时间:年12月12日;②发动者:、

③要求:、。

④结果:

⑤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的原因:

⑥共产党到西安谈判代表:;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重难点突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于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昨日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分析该事件发生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训练

1.著名诗篇《露营之歌》写道:“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中国人民“复东北”的壮举应始于()A.《马关条约》的签订 B.《九国公约》的签署

C.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这里描述的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自治运动”()

C. 一二?九运动

D. 西安事变

3.“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A.增强国力

B.地方自治

C.拥蒋反共

D.逼蒋抗日

4.“古都兵变动天寒,化作长城碧雪丹,国共缓攻矛与盾,军民披沥胆与肝……青史每翻常滴泪,

何时两岸结新欢?”这首诗是为纪念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而作()A.红军长征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5.近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函中

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以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14年抗战”的起点是()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一二八事变

6.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几十万,“恭恭敬敬”让沈阳! --民间小调

材料二:西安临潼华清池有处景点,叫做“兵谏亭”,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被关押于此。(1)材料一描述的事件是哪一年的什么事件?蒋介石对日军进攻采取什么政策?这导致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发生了什么事件?事件的组织者是谁?发动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派谁为全权代表前往解决材料二反映的事件?这一事件的解决有什么意义?

五、教学反馈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洋务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8.doc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新人教版-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洋务运动的概况。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材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的,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的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也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此外,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提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学习目标】 1、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 史实。为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 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学习重点】 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知识梳理】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 1、明朝后期,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 2、收复台湾 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清朝设置,隶属福建省 (1)时间:年 (2)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巩固了。 二、康熙帝组织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世纪中期,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 2、经过:帝命令清军两次攻打,被迫投降。沙俄政 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3、中俄《尼布楚条约》 (1)时间和地点: 年,中俄双方代表在进行谈判,经过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2)作用: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和流域包括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的领土。 【学习自测】 1、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郑成功包围赤嵌楼②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③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④清军进入台湾⑤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A. ①④⑤③②⑥ B. ③⑤④②⑥① C. ④①③⑤⑥② D. ⑥③①⑤④② 2、“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赞颂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康熙帝抗俄 3、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是 A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D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4、“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 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康熙帝 D.左宗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更让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适时地引导学生们说:正如歌词里唱到的世事成败转头空,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都已付诸谈笑中,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首先,检查一下提前下发的学案上的需要学生们预习的内容。 2、讲解第一目的内容:官渡之战: 过渡语:一说到三国就得从东汉末年说起,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不得不提到我国北方的两个军阀:袁绍和曹操,同时出示PPT三国时的地图:袁绍和曹操各自的实力范围,简单地介绍和评价一下曹操。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寻找PPT出示的问题: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然后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随后让学生观看一段简短的视频来直观形象地感受官渡之战,通过观看的视频方式,创设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讨论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最新教案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

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如何救国的,翻到课本第6课。 提示:“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作“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材料引入: 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程标准对这一节的要求为: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初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在能力层面,学生课余查阅资料,分析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还不成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课前历史书籍的发放,微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学习本课,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历史基础知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中,张学良内心独白为主线,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微视频、电子相册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探究,形成历史理解、史料实证以及此基础上的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抗战将士誓死保卫家乡的爱国情怀,理解张学良等爱国人士的进步立场,形成时空观念,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过程教学法、个别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2、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自责 局部抗战——欣慰 联共抗日——觉醒 西安事变——无悔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 1.出示图片:图为日军占领吉林东北军军械厂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简单叙述九一八事变的大致经过。 提示:一是制造借口,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为制造九一八事变炮制的借口;二是军事进攻,日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三是事变后日本快速侵占东北三省,并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3.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 4.教师归纳: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5.教师强调: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从两方面讲述。首先,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其次,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6.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

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的呼声,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提示1: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提示2: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3.教师强调: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目标导学三:西安事变 1.展示资料: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所部的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的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救亡口号,主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受到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从1936年初,他们就实际上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谈。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军的前线停止战斗,联合抗日。 2.教师提问:根据上述材料和教材内容,讨论回答: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③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④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3.教师讲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4.教师讲述:西安事变震惊了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看看材料。 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国打内战 美英两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 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 国民党:讨伐派(亲日派何应钦)和和平解决派(亲英美派) 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5.教师强调: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将阶级恩怨放到一边,从大局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等赴西安谈判。所以,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也是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努力的结果。 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课堂总结

七下历史18课学案

梁河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16课时班级:学习小组:姓名: 1.明成祖派遣率船队次下“西洋”。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明朝中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猖獗。明朝派到东南沿海抗倭,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二.自助探究,交流展示 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知识点一、科技名著 1、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编写出《》这部规模空前的著作。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2、明代科学家所著的《》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和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 3、明代农学家写成《》一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期一部重要的巨著。 知识点二、明长城与北京城 1、明朝为了防御北方贵族南扰,修筑了东起、西至, 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它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是 的纽带。 2、取得帝位以后,开始对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它是在的基础上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它有、、和。核

心是,即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知识点三、小说和戏剧 1、明朝时期,的发展与结合起来。、 等有了突出的发展,其中著名的小说有、 和。 2、《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作者是,小说描写了、、三国之间矛盾的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 的强烈愿望。它是我国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小说之一。 3、《水浒传》的作者是,以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形象。它运用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 4、《西游记》的作者是,这是一部富于色彩的小说,描写了师徒四人的艰难历程,刻画了这一神话英雄,抒发了的愿望。 5、明朝时期,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是明朝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核对答案。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合作成果,师生共同订正。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1.记忆知识点,小组间竞赛,看哪个小组的成员记得准确有快。 2.师生共同探究完成课本P58的课后活动 五.达标检测 材料一所谓“八献”就是曹操献刀、孙策献玺、王允献貂蝉、黄盖献苦肉、阚泽献降书、庞统献连环、张松献地图、孔明献空城。 材料二施耐庵写《水浒传》,为突出英雄打虎时的神威,亲自来森林中观虎,并找了许多有经验的猎户,了解他们猎虎以及与虎搏斗的情况。 材料三 材料四“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它通过官宦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神奇的爱情故事,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1)材料一中的“八献”出自我国历史上哪部小说?其作者是谁? (2)材料二中的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成书于何时?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部文学作品?该部作品歌颂了人民一种怎样的精神? (4)材料四是对哪一部戏剧作品的描述?

2018-2019学年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8课《战略大决战》(人教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掌握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2、过程与方法: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标划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辽沈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2、辽沈战役为什么首先打锦州? 3、淮海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4、平津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5、三大战役有什么历史意义? (二)合作交流: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2、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3、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4、渡江战役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系统总结:试以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态势为线索总结解放战争的过程。(四)巩固训练: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三次主力大决战不包括()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认为这里的“门”是指()A、辽宁B、沈阳C、长春D、锦州 3.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 A、东北人民解放军 B、中原人民解放军 C、西北人民解放军 D、华东人民解

2018-2019年度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历史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如何救国的,翻到课本第6课。 (提示:“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材料引入: 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5.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要求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学生讨论) 6.教师讲述渡:《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 1.教师讲述: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提示: 思想基础。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一)百日维新 1.材料展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2.教师讲述: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言辞恳切,光绪帝被深深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3.学生发言:阅读教材,总结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提示: 4.问题探究: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 提示: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学习目标】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知识梳理】 一、三大战役 二、渡江战役:1949年4月,和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渡江作战。23日,。意义:标志着。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当人们站在长春市内公园的解放碑前,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长春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解放战争期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3、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4、电影《大决战》有三部,按战役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三部应是() ①《辽沈战役》篇 ②《平津战役》篇 ③《淮海战役》篇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5、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练习题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选择题 1. 1931年某日,“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这段文字记录了(C) A.西安事变B.八一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浪潮。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史实的是( A ) A. 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B. 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 C. 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斗争 D. 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时政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如图是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作品《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与该漫画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C ) A.甲午战争 B.五四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4.右图是沈阳九一八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残历碑”。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A )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国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大反攻阶段 5.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其中“局部抗战”的力量主要有( D ) ①抗日义勇军②抗日游击队③抗日联军④八路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在新华门前请愿并举行游行示威,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一二·九”运动性质的是

( B ) A.“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反对华北自治” D.“打倒汉奸卖国贼” 7.1935年期间,日本策划把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独立于中华民国政府的事件是( D ) A.太平天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华北自治运动” 8.右图是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的一篇新闻报道,从中可以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C ) A.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 B.蒋介石命令张、杨进攻陕北红军 C.张、杨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 D.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9.西安事变也叫( C ) A.双十协定 B.八一三事变 C.双十二事变 D.七七事变10. 捉蒋——英雄壮举;放蒋——大局为重;送蒋——情真意切。与此评价相关的人物是( C ) A. 周恩来 B. 杨靖宇 C. 张学良 D. 毛泽东 11.西安事变发生后,若置蒋介石于死地,在客观上只会有利于( D ) A.中国国民党 B.广大中国人民 C.中国共产党 D.日本帝国主义 12. 右图中“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从此( C ) A. 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了全国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垮台 13.下列关于西安事变的说法,正确的有( A ) ①是一次具有爱国意义的兵变②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③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日态度 ④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⑤使抗日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新人教版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亡之时。 2公车上书 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失败。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宣传变法维新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影响最大的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国闻报》严复主持,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二 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主要人物康有为光绪帝 3时间 1898年6月11日--1897年9月21日 4变法内容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5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抓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失败。 6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7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1895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知识点2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开始: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变法诏令: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改试策论,开办,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 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变法失败。 影响:在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基础过关】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签订 D.清政府腐朽统治 2.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B) A.曾国藩 B.康有为 C.邓世昌 D.左宝贵 3.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 2 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____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 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 两次战争中都有一个共同人物,你能找出来吗?他在两次战争中得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般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我们 来认识下历史上真正的曹操 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 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192年(初平三年),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

部、河南东部),打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196年(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昌布等割据势力。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208年(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216年封魏玉。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写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今尚存有乐府诗二十余篇。他用诗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统一全国的抱负,对当时军阀割据混战,加以揭露批判,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了《龟虽寿》一诗。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传说中的神龟,可以活3000年,但终有死亡的一天;能够腾云驾雾的蛇,也免不了化为尘土。伏在马棚里的老骥,志在千里;年迈的战士,壮志不减当年)。表现出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子曹丕称帝后,被追尊为武帝。 课堂小结 ①一种局面: ②两大战役: ③三分天下: ④四个人物: ⑤五个时间: 达标检测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A.211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 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 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 A.江苏省境内 B.湖北省境内 C. 江西省境内 D.安徽省境内 课后拓展 自己动手设计一个表格,统计我们学过去的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内容包括战役名称,时间,战争双方,结果,意义。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 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 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 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 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 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 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 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 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 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 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 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 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 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 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 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 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 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 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 点?

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6.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 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 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7.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 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 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 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 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8.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 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 力奋斗。 ?板书设计?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学习难点 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二、课堂复习导入 1、解放战争分为哪几个阶段? 2、教师示范自主提问的方法。 例:1、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解决问题:1948年9月—1949年4月。 例:2、为什么解放战争能进入大决战阶段?从战争形势(敌我力量)、决策等思考. 解决问题:敌我力量对比;战略决策。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所以解放战争能进入大决战阶段。 三、合作探究:并根据自己的预习,提出问题,由小组讨论解答采用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 四、达标检测: (一)夯实基础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三次主力大决战不包括: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认为这里的“门”是指: A、辽宁 B、沈阳 C、长春 D、锦州 3.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 A、东北人民解放军 B、中原人民解放军 C、西北人民解放军 D、华东人民解放军 4.三大战役中,邓小平曾亲自参与指挥了: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5.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人数最多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平津战役的战场在: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西北地区 8.平津战役后,北京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是: A、张学良 B、李宗仁 C、傅作义 D、杨虎城 9.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 A、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解放了重要的交通线和大城市 10.“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三大战役 D、解放华东 11.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北平和平解放 D、南京解放 (二)、能力提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