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2012-5-16

一、导入新课: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是否也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其二)(板书),看看诗人借诗歌表明了怎样的心迹。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二、诗歌鉴赏:

学生齐读全诗。

问1:这首诗最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

明确: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是“念此怀悲凄悽”中的“悲悽”一词,即“悲伤”之意。

问2:诗人为什么“悲悽”?(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两句揭示了心怀“悲悽”的原因。具体意思是:时光飞逝抛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施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情感的。

问3:就主旨来看,“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两句暗含着一种什么意思?

明确:“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写的是太阳从西边的大河旁落下,月亮从东边的山岭上升起。这种动态化的日月更替的景象暗寓着时光流逝、岁月不居之感。“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两句写的是:天空中,万里之遥的月亮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作者是否想表现月色的迷人和心情的喜悦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问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明确:就全诗的情感和主旨来看,“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冰凉,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孤寂凄凉。“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两句写的是:气候的变化(天气变得寒冷起来)让人突然明白原来是季节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换,难以入睡成眠让人感到是如此的长夜难熬。为什么诗人不能入眠呢?此处似乎仍然没有答案,我们继续往下看。

问5:“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如何翻译?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

明确:“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两句说的是:我想倾吐自己的心声,却没有人应和我,我只好一个人举起酒杯劝自己的影子和我对饮。作者到底要倾吐的是什么?结合后文来看,应该是“岁月刀刀催人老、空有壮志不得酬”的苦闷。没有人应和,可以理解为没有人认同、理解诗人的苦闷,这说明现实中知音难觅,故而只好与孤影对酌。

总结: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夜难眠、对酒独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知音难觅的孤寂。

古诗三首忆江南教案

古诗三首忆江南教案 忆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介绍“江南” :关于“江南”究竟在什么地方,不同的 朝代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 3、课件出示江南的一些风景图。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 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

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其中,流传最广, 影响最大的当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 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4.板书:忆江南 5、课件出示本词。(齐读本词) 6.解题:"忆"是什么意思?说说忆江南的意思。 (i寺人回忆.追忆江南) 7.了解"词"与"词牌与前两首诗比较一下, 这首词有什么不同?(词与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 颗明珠。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 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情感。词有不 同的"词牌S "忆江南"就是其中之一。 二.初读釋义,感知促情 1.学生自由练读(4-6)f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注意读准〃谙”; ◎熟悉,精通:~练。~悉。~晓。~达。深~医道。 ◎熟记,背诵:~记。~诵。一贤便 "蓝":在这里用来形容江水深绿的景象。 2.指名读。指导读出节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三维目标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才及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 2、细心品味诗中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 2、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2、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诗句的意思,诗歌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悲戚”的深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许丽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2、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悲悽”的深意。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通过比较阅读,深刻领会两诗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不同。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词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国诗坛上,文人墨客人才辈出,名篇佳作历久不衰。说起唐代,我们就会想起李白、杜甫,说起宋朝,我们往往想起苏轼、李清照。说起东晋,我们会想到谁?陶渊明。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东晋,走近陶渊明,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走近诗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饮酒》、《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三、整体感知(诵读) 1、范读(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解分享,教师点评) 四、赏析诗歌,领悟诗歌情感。 1.请从诗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明确:悲悽。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杂诗十二首(其二)素材二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二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 齐读前六句, 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明确:时间在交替, 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 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 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 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 前者迁化不已, 此时已非彼时, 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 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2, 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讨论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 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 不仅“欲言无余和, 挥杯劝孤影”, 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 自顾自地奔向前方, 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 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 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 焉能不“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交替, 生命凝止; 宇宙无垠, 生命孤独; 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 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4, 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 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 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 具体表现为四类:1. 生死之悲,2. 士不遇之悲,3. 羁旅、离别之悲,4. 孤苦之悲.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 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5, 通读整首诗歌体会独特的艺术构思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 直率地抒写而出, 使人感到自然、亲切, 情感真挚, 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 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 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6 自主朗读探究诗歌的主旨 讨论明确: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 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 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 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 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 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陶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 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 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 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 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 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这种思想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等诗中多有体现。 1

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许丽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2、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悲悽”的深意。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通过比较阅读,深刻领会两诗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不同。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词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国诗坛上,文人墨客人才辈出,名篇佳作历久不衰。说起唐代,我们就会想起李白、杜甫,说起宋朝,我们往往想起苏轼、李清照。说起东晋,我们会想到谁?陶渊明。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东晋,走近陶渊明,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走近诗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饮酒》、《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三、整体感知(诵读) 1、范读(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解分享,教师点评) 四、赏析诗歌,领悟诗歌情感。 1.请从诗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明确:悲悽。 2.诗人为什么“悲悽”?请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完整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准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准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相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 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 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 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但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很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准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准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相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 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 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 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 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 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但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很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 子,沙暖睡鸳鸯

高中语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听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歌内容,掌握赏读诗歌思想情感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诗歌感受其韵律、意味,探讨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计: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二、知人论世: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甚深。 补充: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理想难以化为现实。最终躬耕田园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其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1、居家读书时期 (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 (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 (41至62岁) 学生回忆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歌:《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归园田居》等。总结归纳出陶渊明隐逸出世的思想。 那么,归田后的诗人是否真正做到隐逸出世、随性自然了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其二)》这首诗歌来找找答案。 三、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提示字音、节奏,学生齐读后赏析诗歌。 四、师生互动,赏析全诗: 1.不难发现,这一首写景抒情的咏怀诗,前八句侧重绘景,后六句侧重抒怀。像这样的诗歌,我们可以通过“找意象----析意境----抓关键词、句-----悟情感”的方法来赏析。 常见意象的寓意:松竹梅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相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①朗读前八句,分析作者用的意象及营造的意境。 (1至4句)意象:白日(西阿) 素月(东岭)

古诗三首忆江南教案

《忆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介绍“江南”:关于“江南”究竟在什么地方,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 3、课件出示江南的一些风景图。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

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其中,流传最 广,影响最大的当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 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4、板书:忆江南 5、课件出示本词。(齐读本词) 6、解题:“忆”是什么意思?说说忆江南的意思。 (诗人回忆、追忆江南) 7、了解“词”与“词牌”。与前两首诗比较一下, 这首词有什么不同?(词与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 颗明珠。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 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情感。词有不 同的“词牌”,“忆江南”就是其中之一。 二、初读释义,感知促情 1.学生自由练读(4~6),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注意读准“谙”; ◎熟悉,精通:~练。~悉。~晓。~达。深~医道。 ◎熟记,背诵:~记。~诵。一览便~。 “蓝”:在这里用来形容江水深绿的景象。 2、指名读。指导读出节奏。 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江南?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1《古诗三首 忆江南》 (2)

《忆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导言: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首诗词来描绘。 2.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在张志和的笔下,春天是那不须归的斜风细雨:在韦庄的笔下,春天是那碧于天的春水;在韩愈的笔下,春天是那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在苏轼的笔下,春天是那竹外的三两枝桃花;在叶绍翁的笔下,春天是那一支出墙的红杏;在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教师有感情地吟诵《忆江南》)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3.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4.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 二、读词,探得风雅无穷意 (一)整体感知,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第一遍,读准字音,读正确;第二遍,读通顺;第三遍,边读边看注解,想想白居易忆的是江南的什么? 2、指读,指正读音。(注意“谙”字。) 3、齐读。 4、诗人为什么忆江南呢?江南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呢?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二)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第一、忆江南之美景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指名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这两句有点特别。请大家好好读,边读关注这两点,第一,字数;第二,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这样字数相等,相应位置词语对应的写作方法,叫对偶,古诗词中的对偶也叫对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注意这两句的节奏。 (2)师生对接,练读对偶句,体会语言的节奏感。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诗词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录像(长江波涛翻滚的景象),幻灯片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 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 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杂诗十二首(其二)》精编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教学参考 0912 1227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 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 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 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 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 创设。 过程与方法: 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 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 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 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归隐田园、独善 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寂 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教法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 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 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 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 人生选择的意义。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

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朗读赏析 1.齐读前六句,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明确: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2.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讨论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何种感情 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4.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5.通读整首诗歌体会独特的艺术构思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2012-5-16 一、导入新课: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是否也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其二)(板书),看看诗人借诗歌表明了怎样的心迹。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二、诗歌鉴赏: 学生齐读全诗。 问1:这首诗最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 明确: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是“念此怀悲凄悽”中的“悲悽”一词,即“悲伤”之意。 问2:诗人为什么“悲悽”?(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两句揭示了心怀“悲悽”的原因。具体意思是:时光飞逝抛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施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情感的。 问3:就主旨来看,“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两句暗含着一种什么意思? 明确:“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写的是太阳从西边的大河旁落下,月亮从东边的山岭上升起。这种动态化的日月更替的景象暗寓着时光流逝、岁月不居之感。“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两句写的是:天空中,万里之遥的月亮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作者是否想表现月色的迷人和心情的喜悦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问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明确:就全诗的情感和主旨来看,“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冰凉,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孤寂凄凉。“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两句写的是:气候的变化(天气变得寒冷起来)让人突然明白原来是季节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换,难以入睡成眠让人感到是如此的长夜难熬。为什么诗人不能入眠呢?此处似乎仍然没有答案,我们继续往下看。 问5:“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如何翻译?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 明确:“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两句说的是:我想倾吐自己的心声,却没有人应和我,我只好一个人举起酒杯劝自己的影子和我对饮。作者到底要倾吐的是什么?结合后文来看,应该是“岁月刀刀催人老、空有壮志不得酬”的苦闷。没有人应和,可以理解为没有人认同、理解诗人的苦闷,这说明现实中知音难觅,故而只好与孤影对酌。 总结: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夜难眠、对酒独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知音难觅的孤寂。

《忆江南》古诗三首

《忆江南》古诗三首 忆江南-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庭枕上看潮头。何日复重游! 忆江南- 其三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何日复相逢! 意思都很好理解的。注意第二首诗中“山寺月中寻桂子”是引用了一个传说,传说中秋节晚上可以在宁静的寺院里听到月亮上桂花飘落的声音。第三首诗中“吴宫”指苏州,“吴娃”指苏州的美女。这诗是说苏州的酒好,美女和舞蹈更美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迟早会再次相逢。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以推断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赏析 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

杂诗十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翻译: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赏析: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

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古诗三首之《忆江南》-人教新课标

《忆江南》导学案 一、基本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课文。 3、想象诗词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预测 1、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诗词。 2、学生自读自悟,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意思。 3、能通知诵读基本了解词句表达的情感,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三、新知预习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词。 2、理解“谙”、“红胜火”、“绿如蓝”的含义 3、我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四、课堂探究 1、了解诗人。 2、自由诵读本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诗词的含义。 3、感悟本词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4背诵并默写诗词。5、复习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组织讨论,形成共识:读通----读懂---读情。 五、达标练习 一、查预习,扫生字 1、给生字注音。谙()蓝() 二、解诗题,知作者

《忆江南》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忆江南》是,诗人采用了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山水美景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字词: 忆:。谙:。 红胜火:。 绿如蓝:。 2、理解诗意。 (1)“忆江南”指什么?() (2)“旧曾谙”是什么意思?() (3)“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 (4) 诗句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四、多诵读,悟诗情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词给你的感受是 。你如何理解“蓝”。(2)能不忆江南要以什么样的语气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五、学习反思和评价。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一、导入新课: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是否也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其二)(板书),看看诗人借诗歌表明了怎样的心迹。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二、诗歌鉴赏: 学生齐读全诗。 问1:这首诗最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 明确: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是“念此怀悲凄悽”中的“悲悽”

一词,即“悲伤”之意。 问2:诗人为什么“悲悽”?(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两句揭示了心怀“悲悽”的原因。具体意思是:时光飞逝抛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施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情感的。 问3:就主旨来看,“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两句暗含着一种什么意思? 明确:“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写的是太阳从西边的大河旁落下,月亮从东边的山岭上升起。这种动态化的日月更替的景象暗寓着时光流逝、岁月不居之感。“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两句写的是:天空中,万里之遥的月亮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作者是否想表现月色的迷人和心情的喜悦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问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明确:就全诗的情感和主旨来看,“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冰凉,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孤寂凄凉。“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两句写的是:气候的变化(天气变得寒冷起来)让人突然明白原来是季节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换,难以入睡成眠让人感到是如此的长夜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高考诗歌鉴赏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教学参考 0527 1349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原诗译诗 白日沦西河(阿),素月出 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太阳徐徐落入西山,明月缓缓走出东岭。万里明月清辉四射,浩荡夜空闪闪发亮。丝丝寒风轻轻叩门,夜深才觉枕席寒冷。气候变化始知换季,难以成眠才晓夜长。倾吐愁思无人应和,独自举杯与影对饮。无情日月弃我远去,空有壮志无处施展。耿耿于怀忧伤悲泣,捱到天亮内心动荡。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即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育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索月出东岭。迢迢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见陶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