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静电——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静电——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静电——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静电——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

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

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

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

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

题。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用具:静电感应演示器、玻璃棒、丝绸,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电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

学生: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的多少是用电荷量来表示。

教师: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不带电的物体内是否存在电荷?如何使物体带电?

学生:不带电的物体内存在电荷,且存在等量正、负电荷,在物体内中和,对外不显电性。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

教师: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这些电子而带负电。

(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验证学生回答)

过渡:在复习初中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再来看有没有别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物体带电的实质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

1.电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物质内部微观结构的描述,思考和回答问题:

(1)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自由电子,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点评: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除了摩擦起电,还有没有可以使物体带上电的方法?

实验:取有绝缘支柱的两个不带电枕形导体A、B,使它们彼此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反复多次接触球形导体C,使之带正电。将C移近A,用与有机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分别靠近A、B。(如图所示)

[现象]线绸靠近B,而远离A.

[学生得出]B带正电,A带负电。

[问题]如将A、B分开,再移走C,A、B带电情况如何?

[学生答]A仍带负电,B仍带正电.

[演示证明]将A、B分开,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

[问题]将A、B接触,它们是否带电?这说明什么?

[学生答]不带电,说明接触前A、B带等量异种电荷,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中和。

[演示证明]使A、B接触,仍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

[问题]若先把C移走,再将A、B分开呢?

[学生答]A、B不带电。

[演示证明]把C移走,将A、B分开,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

[追问]为什么?

[学生答]因为将C移走,A上负电荷、B上正电荷不受C上电荷作用,而使A、B所带电荷重新恢复原状,在导体内中和而不带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前面的现象,总结得出静电感应的概念。

静电感应:将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感应起电。(教师用多媒体模拟,加深学生印象)

[结论]不仅摩擦起电可以使物体带电,静电感应也可使物体带电。

2.电荷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静电感应的实质是什么?是不是创造了电荷?

学生活动:分析并回答:当带电球C移近不带电导体A、B时,导体上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使导体A、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即使电荷从物体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感应起电的过程中并没有创造电荷。

教师活动:联系摩擦起电的实质,思考使物体带电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使物体带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出示投影片]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有关内容,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另一表述: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过渡:这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通过前面的学习,清楚了物体带电的本质,而一个带电体究竟带多少电?经过大量实验证明,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电荷量e或者是电荷量e的整数倍。

3.元电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电荷的多少如何表示?它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元电荷?一个电子就是一个元电荷吗?

(3)元电荷的数值是多少?它的数值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定的?

(4)什么是比荷?电子的比荷是多少?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关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例1】如图所示,a,b,c,d为四个带电小球,两球之间的作用分别为a吸d,b斥c,c斥a,d吸b,则()

A.仅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B.仅有三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C.c,d小球带同种电荷

D.c,d小球带异种电荷

分析由d吸a,d吸b可知a与b带同种电荷,且与d

带异种电荷;由c斥a,c斥b可知c与a,b带同种电荷,c与d带异种电荷,A错,B对,C错,D对。

答案BD

点拨应根据同种电荷间相互排斥、异种电荷间相互吸引,从题给条件判断出各电荷电性关系。

☆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元电荷

【例2】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量Q A= 6.4×10-9C,Q B=-3.2×10-9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

解析当两小球接触时,带电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由于两小球相同,剩余正电荷必均分,即接触后两小球带电量

C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不仅将自身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B球带上正电,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量为

C

转移的电子数

☆关于静电感应现象的应用

【例3】如图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箔。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电导体C时()

A.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闭合

B.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A端金箔仍张开,B端金箔闭合

C.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将手和C都移走,两对金箔均张开

D.选项A中两对金箔分别带异种电荷,选项C中两对金箔带同种电荷

分析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带正电的导体C放在枕形导体附近,在A端出现了负电,在B端出现了正电,这样的带电并不是导体中有新的电荷,只是电荷的重新分布。金箔上带电相斥而张开。选项A错误。

用手摸枕形导体后,B端不是最远端了,人是导体,人的脚部甚至地球是最远端,这样B端不再有电荷,金箔闭合。选项B正确。

用手触摸导体时,只有A端带负电,将手和C移走后,不再有静电感应,A 端所带负电便分布在枕形导体上,A、B端均带有负电,两对金箔均张开。选项C正确。

以上分析看出,选项D也正确。

答案:BCD

作业:书面完成P5“问题与练习”第2、3题;思考并回答第1、4题。

板书设计:

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1、电荷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实质:电子的转移.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3)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P3

(4)、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异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3.元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或q 单位:库仑符号:C

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电荷量e的值:e=1.60×10-19C

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和电子的质量m e的比值,为C/㎏

动物的运动教案

动物的运动教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栏目,了解关节和肌肉的结构特点。 2.通过探究活动和多媒体展示伸肘和屈肘的过程,了解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 合,认同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通过PPT的展示,理解动物的运动对生存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运动系统的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统一性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动物通过运动来更 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 2.形成爱惜自身运动器官,进行合理而科学运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教学难点: 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教学策略: 本节课从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1、从骨骼与肌肉的位置关系入手,通过多媒体课件由学生分析得出肌肉两端的肌腱应附 着在不同的骨块上,这样才能通过肌肉的收缩使骨骼产生相对的运动。 2、通过PPT(关节模式图)使学生看到哺乳动物关节各个部位的组成,对关节结构有一 个感性认识,再通过绘图的练习,掌握此知识点。 3、通过对自身结构的探究,了解屈伸肘的动作是由相应的两组肌肉完成的。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层层递进,最终使学生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深刻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关于运动系统的模型、图片和PPT 教学过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广州一中政治科梁燕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板书) 导入: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分子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1)哲学上“运动”是什么含义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1、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第一节认识静电教案1 广东版

2019-2020年高中物理第一节认识静电教案1 广东版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电场.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电场 复习初中知识: 【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进行新课:第1节、认识静电 【板书】 一、起电方法的实验探究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实质:电子的转移.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3)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 用静电感应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

八年级生物上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所作出的适应活动,包括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动物的一切状态。动物的行为对于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是十分重要的,与人类的生活也极为密切,动物的运动依赖与一定的身体结构,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所以课本首先以家兔为例讲述运动系统的组成,以人的屈伸时动作为例讲述骨,关节,肌肉的协调性,作为本章的铺垫。第二、三节分别举例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学习本章时,要领会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知识产生和建构的场所,是学生“做中学”的乐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科学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动物的运动》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动物行为的基础。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 (2)概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能力目标: 探究实验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肌肉、关节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3、根据素材分析推理,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用具】: 1.准备多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视频资料。 2.准备运动系统各成分模型或标本。 3.肌肉骨骼运动的课件。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三、运动系统的组成 1、骨的外形和作用 2 、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3 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看动物的运动方式图,回忆学 过的相关知识。 观看一些动物的一些行为。 观察人体骨骼标本 认识长骨的结构特点 分析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讨论得出:运动需要骨、 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 完成。 ①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②动物为什么能运动 ①这些动物在做什么? 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 和繁殖) 观察人体骨骼标本多媒体给出人体 骨骼标本,学生观察人体的上肢骨和 下肢骨,认识与运动有关的重要关节 的位置。 多媒体课件提供关节运动的动画, ①多媒体课件演示骨骼肌的结构,观 察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骨上的特 征。 ②多媒体课件提供骨骼肌受刺激收缩

1.1《认识运动》教案

1.1 认识运动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提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如何选取参考系。 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三、教具 液晶投影机、笔记本电脑、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看一段反映物体运动的动画,然后思考问题。 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万里”……,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宇宙间永恒的主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诗人可以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绘气势磅礴的瀑布,画家也可以用美丽的画笔描绘出动感十足的情景,那么作为我们未来的科学家,我们怎样描绘物体的机械运动呢?

(二)参考系 关于机械运动,同学们肯定有许多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围绕几个常见的场景进行讨论。(1)坐火车旅行图片(2)飞机投弹图片(3)地球绕太阳转动图片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你和一位同伴正坐在这辆火车上,铁路边的人看到火车中的乘客是什么情景,而同伴认为你是怎样的。 地面上的人观察跳伞运动员运动是怎样的下落情况,而飞机驾驶员看跳伞运动员是怎样下落的。 地球在绕太阳转动,而我们却没感觉到这又是为什么。 虽然说物体的运动是永恒的,但在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却又总是相对于其它物体而言的,这便是运动的相对性。看来,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即位置随时间的变化,首先要选定“某个其它物体”做参考,然后再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选定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象以上分析的,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思考: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什么? 2.坐在美丽的校园内学习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时,我们感觉是静止不动的。这与诗句里的描述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3.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_________ A.可以任意选取B.是一定的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其结果:_______ A.一定不同B.可能不同C.一定相同 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运动,都应该弄清楚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比较才有意义!参考系选择得当就会使问题研究变的简洁、方便!比如,一个星际火箭在刚发射时,主要研究它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所以把地球选作参考系,但是,当火箭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时,为了研究的方便,便将太阳选作参考系。为研究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选地球作参考系最方便。再如,初中有这一问题,有一队伍正在匀速前进,通讯员从队尾匀速行至队首,再从队首行至队尾,求时间。这一问题我们选择队伍作参考系就非常方便。因此,选择参考系是研究问题的关键之一。 (二)质点 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之后,我们再来研究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运动情况。还是看刚才的三幅图。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中心论点: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基本构架(1):实践——认识——实践 从实践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实践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知觉2、感觉3、表象 1、知觉:人么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 2、感觉: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有触觉、视觉、听觉、嗅觉) 3、表象:人们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再现和重组。特点:已经脱离了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于人的头脑之中。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判断2、概念3、推理 1、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和断定 2、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抽象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3、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度到新的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的辩证关系 (1)辩证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想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2))统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我们通过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是认识通过实践由客体运动到主体的过程。认识在经过主体的运动即抽象思维的运动后,形成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是否真正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却一直受着实践的检验。如果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经验论和唯理论。即一味地坚持从感性认识出发而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会导致我们过分相信现有的经验而忽视了对经验的提取、分析以发展出更加有利的认识;而只注重理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感性材料的积累,就会使我们的认识脱离实际而成为虚妄的空谈。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指我们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这是认识运动开展的前提,也是认识运动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所积累的材料大都是没有经过加工整理的粗毛坯,但我们正是从这些粗毛坯中提取出对我们有用的材料来推动我们认识运动的发展的。 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之后,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将这些复杂的、伴有大量杂质的感

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一节 认识静电练习题

第一章第一节 认识静电 【课后练习】 1.a,b,c,d 为四个带电小球,两球之间的作用分别为a 吸d,b 斥c,c 斥a,d 吸b,则( ) A.仅有两小球带同种电荷 B.仅有三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C.c,d 小球带同种电荷 D.c,d 小球带异种电荷 2.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轻质小球a,a 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 的附近,有一个绝缘金属球b,开始a,b 都不带电,现在使a 带电,则( ) A.a,b 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b 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 C.b 立即把a 排斥开 D.b 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 排斥开 3.如图所示,A 、B 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起的金属球,并相隔一定距离,其中A 带正电,B 不带电,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导体 B 带负电 B .只要A 与B 不接触,B 的总电荷量总是为零 C .导体B 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现正电荷,并且电荷量大小相等 D .若A 不动,将B 沿图中虚线分开,则两边的电荷量大小可能不等,与如何分有关 4.有一质量较小的小球A ,用绝缘细线悬吊着,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B 靠近它时,看到他们先相互吸引,接触后又相互排斥,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接触前,A 、 B 一定带异种电荷 B .接触前,A 、B 可能带异种电荷 C .接触前,A 球一定不带任何静电荷 D .接触前,A 球一定带负电荷 5.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电荷就是电子 B .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 C .正、负电荷最早由美国科学学家富兰克林命名 D .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E.元电荷电荷量的大小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 6.有三个完全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A 球带电量为+Q ,B 、C 球均不带电,让A 球与B 球轻轻接触一下分开,然后让B 球再与C 球也轻轻接触一下,则A 、B 、C 三球最终的带电情况是( ) 4Q 4Q 4Q .D 4Q 4Q 2Q .C 2Q 4Q 4Q .B 4Q 2Q 4Q .A ++++++++++++ ,,,,,,,, 【拓展练习】 1.用一根跟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靠近不带电验电器的金属小球a ,然后用手指瞬间接触一下金属杆b 后拿开橡胶棒,这时验电器小球a 和金箔b 的带电情况是( ) A .a 带正电,b 带负电 B .a 带负电,b 带正电 C .a 、b 均带正电 D .a 、b 均不带电

第七章静电场

第七章静电场【知识建构】 电场库仑定律 2 2 1 F r q q k = 适用于真空在的点电荷 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 力的性质 电场强度 定义 定义式 单位 物理意义 矢量性 电场叠加原理 电场线 意义 电场线的疏密来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 电容器 定义 工作基础:①充电②放电 电容 定义 定义式 物理意义 单位 平行板电容器;kd C π ε 4 S = 电容器种类:①固定电容器;②可变电容器 电容器 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 大小关系 方向关系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W AB=Ep A-Ep B 能的性质 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电势能 定义式 定义 电势 物理意义 电势差 标量,有正负 q W U U AB AB B A AB = - =, ? ? 等势面 定义 特点 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 沿场强的方向电势降落的最快 在匀强电场中: q U E= 带电粒子的加速:2 2 1 mv qU=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带电粒子的偏转: 2 2 2 tan , 2dmv qUL mdv qUL y= =? 电场力: d qU qE= = F

第一节电荷电场力的性质 【考点知识梳理】 一、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 1.物体带电方式:、、 . 2. 叫静电感应现象. 3.电荷 (1)用______摩擦过的______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用_______摩擦过的______上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_____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 (3)电荷量单位是________,简称______,单位符号是______. (4)元电荷:电子或质子所带电荷量e=1.60×10-19C,实验表明: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是e的______,因此_________称为元电荷. (5)点电荷: .点电荷是在研究电荷之间相互作用时抽象出来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否为点电荷的判断依据: . 4.电荷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 . (2)电荷重新分配规律:两个带有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后先发生正负电荷的________,然后再进行电荷的_______.若不受外界影响,两个外形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球体接触,同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详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详案 一、【教材分析】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章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运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能够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三、【教学重点难点】规律的客观性 四、【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高中物理 第一章 电场 第一节 认识静电练习 粤教版选修3-1

第一章 电场 第一节认识静电 A 级 抓基础 1.带电微粒所带电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A .2.4×10-19 C B .-6.4×10-19 C C .-1.6×10-18 C D .4.0×10-17 C 解析:元电荷e =1.6×10-19 C ,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量都是e 的整数倍.因此选A. 答案:A 2.导体A 带5Q 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B 带-Q 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一 会儿后再分开,则B 导体的带电荷量为( ) A .-Q B .Q C .2Q D .4Q 解析:两导体上的电荷先完全中和后再平分,所以每个小球上带电荷量的大小为5Q -Q 2 =2Q . 答案:C 3.将不带电的导体A 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B 接触后,在导体A 中的质子数将(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先增加后减少 解析:物体接触带电时,电子发生转移,导致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电荷不平衡,从而 带电,而并非质子数目的变化,质子数目在接触过程中是不变的,故A 、B 、D 错误,C 正确. 答案:C 4.如图所示,当将带正电荷的球C 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金属导体上电 荷的移动情况是( )

A.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 B.枕形金属导体中的负电荷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 C.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 D.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 解析:当将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发生了静电感应现象,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枕形金属导体自由电子向A移动,故A错误;金属导电的实质是自由电子的移动,即负电荷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枕形金属导体自由电子向A移动,正电荷不移动,故B 正确;同理可知,C、D错误,故选B. 答案:B 5.在电场中把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子是元电荷 B.电子是元电荷 C.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 D.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 解析:质子所带的电量叫做元电荷,但质子不是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也叫做元电荷,电子也不是元电荷.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均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或是相等.故D正确,ABC 错误;故选D. 答案:D B级提能力 6.(多选)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净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 A.小球上原有负电荷逐渐消失了 B.在此现象中,电荷是守恒的 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 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第7章 静电场

第七章 静电场 问题 7-1 设电荷均匀分布在一空心均匀带电的球面上,若把另一点电荷放在球心上,这个电荷能处于平衡状态吗?如果把它放在偏离球心的位置上,又将如何呢? 解 我们先考虑电荷均匀分布的带电球面在球内的电场强度E 的分布情况,由 0q =E F 来判断某处点电荷是否能处于平衡状态。 对于球心O 处,由于球面电荷分布均匀,球面上各点的电荷在球心处的电场强度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均衡的,又由于电场强度为矢量,所以其合矢量为零, 偏离球心的任一点P 处的电场强度可以由高斯定律求得,根据球面电荷分布的对称性,我们选取过点P 、与带电球同心的球面为高斯面。利用高斯定理有 0S d ?=? E S ,所以在点P 处的电场强度也为零。 由上分析可知,在均匀带电的球面内任一点(球心或者偏离球心)处放一点电荷,此电荷受到的合力都为零,都能处于平衡状态。 7-2 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场强度定义为0 q = F E ,若该点没有试验电荷,那么该点的电场强度又如何?为什么? 解 该点电场强度不会改变。因为电场强度反映的是电场本身的性质,它是电场本身的属性,与试验电荷的存在与否无关。 7-3 我们分别介绍了静电场的库仑力的叠加原理和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这两个叠加原理是彼此独立没有联系的吗? 解 这两个叠加原理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的。这两个叠加原理都是矢量叠加原理,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是由库仑力的叠加原理推导而来的。 7-4 电场线能相交吗?为什么? 解 不能相交。由电场线性质可知,电场中任一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与此处电场线切线方向。若两条电场线相交,则相对于不同的电场线,相交处的电场强度有不同的方向,而电场中一点的电场强度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方向,所以电场线不能相交。 7-5 如果穿过曲面的电场强度通量e 0Φ=,那么,能否说此曲面上每一点的电场强度E 也必为零呢?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专题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讲)(提升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能列举实例,结合哲学原理分析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做到按规律办事。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运动是绝对的;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又肯定静止存在的意义。 【课堂“精讲”】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一个概念和一个原理,在解释物质这一概念时,我们强调了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不依赖于意识而转移。一个原理是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那么,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物质究竟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呢?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那么这种运动变化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什么是规律?我们应如何对待规律呢?我们今天就对这些问题一探究竟。 (二)讲授新课 【课堂探究】第31页“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月成焉。”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静电场教案

一、课内摘要 (一)电荷、电荷守恒定律 1、两种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2、元电荷:一个元电荷的电量为1.6×10-19C ,是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 说明:任何带电体的带电量皆为元电荷电量的整数倍。 3、起电:使物体带电叫起电,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有三种 ①摩擦起电,摩擦的两个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②接触起电,电荷重新分配,与带电体表面形状有关,尖细部位电荷集中,平缓部位电荷稀疏。 ③感应起电,不带电的物体靠近(不接触)带电的物体,不带电的物体上出现电荷移动,遵守电荷守恒定律 4、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系统的电荷总数是不变的. 注意:电荷的变化是电子的转移引起的;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球相接触,同种电荷总电荷量平均分配,异种电荷先中和后再平分。 (二)库仑定律 内容: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电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公式: 22 1r q q k F k =9.0×109N·m2/C2 3.适用条件:(1)真空中; (2)点电荷. 点电荷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在实际中,当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就可以把带电体视为点电荷.点电荷很相似于我们力学中的质点. 综合练习1.1 1、如图1.1,A ,B 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 ,C 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把C 移近导体A 时,A,B 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B 、把 C 移近导体A ,先把A,B 分开,然后移去C ,A 、B 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 、先把C 移走,再把A,B 分开,A,B 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D 、先把A,B 分开,再把C 移去,然后重新让A,B 接触,A 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 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2、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A 靠近验电器的小球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减小,则( ) A 、金属球可能不带电 B 、金属球可能带负电 C 、金属球可能带正电 D 、金属球一定带负电 图1.1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5单元 第2章 第1节 动物的运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的 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 2.说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4.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理解肌肉、关节、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和理解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动物的运动是与其功能的统一的,是动物行为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方法 图片导入法,观察法,课件演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小结学习反馈及总结 通过PPT 展示反馈练习,思考后请学生回答。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运动是在一定的结构基础上完成的,从而了解到“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这一观点。对本节课学 习的总结 学生思考后 回答。 仔细体会 “结构与功 能相统一” 的观点。 完成笔记 巩固新知, 让学生更深 刻认识这一 生物学观 点。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一、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骼(包括骨、关节)肌肉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三、运动需要其他系统的支持 四、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检测案 1、下图是关节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⑴.填写图中各部分名称: ①关节头②关节囊 ③关节腔④关节窝⑤关节软骨

⑵.尝试说出你自己身上的三个关节名称: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 ⑶.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出叫做_脱臼_______ 2、右图为人的屈肘运动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 ⑴.当你做屈肘运动时,[1] 肱二头肌处于收缩状态,[2] 肱三头肌处于舒张 状态。 ⑵.如果你手提一桶水,容易感到累,这是因为[1]处于收缩状态,[2] 处于舒张状态。 ⑶.由以上实例说明: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 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⑷.屈肘动作符合杠杆原理,起支点作用的是( A ) A.关节 B.骨 C.骨骼肌 D.骨骼 ⑸.由图中可知:骨骼肌两端的肌腱至少应固定在(B ) A.一块骨上 B.两块骨上 C.三块骨上 D.不能确定。 3、将下列动物与运动方式用线连起来。(有的动物有多种运动方式) 动物名称运动方式 金丝猴飞行 蜗牛攀缘 蚯蚓行走和奔跑 猎豹蠕动 蝗虫游泳 家鸽爬行 鱼跳跃 袋鼠 反思与补充: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完整版)高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静电和静电场 第一节认识静电 一、静电现象 1、了解常见的静电现象。 2、静电的产生 (1)摩擦起电: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的橡皮棒带负电。 (2)接触起电: (3)感应起电: 3、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二、物质的电性及电荷守恒定律 1、物质的原子结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以及环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在一般情况下,物体内部的原子中电子的数目等于质子的数目,整个物体不带电,呈电中性。 2、电荷守恒定律:任何孤立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在一个系统的内部,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系统的总的电荷时不改变的。 3、用物质的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定律分析静电现象 (1)分析摩擦起电 (2)分析接触起电

(3)分析感应起电 4、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发生转移的过程,电荷并没有产生或消失。 例题分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都是使物体的正负电荷分开,而总电荷量并未变化 B.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是摩擦过程中硬橡胶棒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毛皮上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是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得到了正电荷 D.物体不带电,表明物体中没有电荷 2、如图8-5所示,把一个不带电的枕型导体靠近带正电的小球,由于静电感应,在a,b端分别出现负、正电荷,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闭合K1,有电子从枕型导体流向地 B.闭合K2,有电子从枕型导体流向地 C.闭合K1,有电子从地流向枕型导体 D.闭合K2,没有电子通过K2 第二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一、电荷量和点电荷 1、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量。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 2、点电荷: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量分布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反思一: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1、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包括两部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内容较多,往往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对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很容易疲劳,从而造成注意力下降。 2、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比如:在讲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时,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很快理解了此问题,但是,快下课时,学生们又提出不理解绝对运动,原因是和物理所讲的运动不一样。这也给我提了一个醒,哲学虽然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哲学是其它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在讲哲学时要了解学生业已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讲好哲学知识。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特别是对辩证关系理解。学生应该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的思考题,而是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更好的践行新课程。 反思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1、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比如:在讲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时,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很快理解了此问题,但是,快下课时,学生们又提出不理解绝对运动,原因是和物理所讲的运动不一样。这也给我提了一个醒,哲学虽然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哲学是其它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在讲哲学时要了解学生业已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讲好哲学知识。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特别是对辩证关系理解。学生应该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的思考问题,而是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更好的践行新课程。 3、讨论辨析这一环节完成的不充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一下课就有听课的老师说最出彩的两条河一条河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4、课件设计不合理,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内容较多,往往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对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很容易疲劳,从而造成注意力下降,影响教学实效。 在这次教学中课件不够合理,设计的ppt页面过多,影响学生对关键知识的落实。一般一节课课件最多不能超过15个页面,多了学生视觉容易疲劳,关键知识点无法有效记忆。 5、在本课中设置的活动过多,分别有小组比赛、探究活动、讨论、探究活动检测、构建知识

选修静电场教案全套教案

人教板—新课标物理选修3—1教案-----第一章、静电场 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 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 复习初中知识: 【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二)进行新课: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板书】 1、电荷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构成物质的原子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 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实质:电子的转移.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明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举例说明运动器官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说明运动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观察关于运动系统的图片和模型、观察自身相应的运动系统结构,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体验运动过程自身运动系统的变化和其它系统的参与情况,认识运动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联系。尝试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骨、骨骼肌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关节的结构;骨骼肌与骨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3.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设计 温故知新:播放“动物的运动”视频,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概括动物的运动,过渡到运动系统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1.骨:形态结构、分布、功能 小活动 请你摇摇头或抬抬手,想一想,人的运动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引导学生答出:骨、骨骼肌、(骨连结)关节 观察与思考一(展示家兔骨骼标本和人体骨骼模型) 1). 对照 P29家兔的骨骼图,观察家兔的骨骼标本和人的骨骼模型,重点观察四肢的骨组成。思考:骨具有哪些功能? 2).对照自己的四肢,找出相应骨的位置 上肢: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下肢:股骨、腓骨、胫骨、跗骨、蹠骨、趾骨 3).家兔和人的四肢骨的形态结构具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骨的功能的关系? 点评学生的回答。 展示小资料“长骨的解剖结构”、“骨折” 归纳:骨的形态多样,坚固而轻便,主要具有支持、保护的作用。 2.关节:结构、分布、功能 观察与思考二 1).观看有关“”的视频;填出关节各部分结构名称 2).活动活动你的四肢关节, 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 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