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玉门关”在唐代边塞诗中的意象应用论文

玉门关”在唐代边塞诗中的意象应用论文

玉门关”在唐代边塞诗中的意象应用论文
玉门关”在唐代边塞诗中的意象应用论文

“玉门关”在唐代边塞诗中的意象应用

摘要:玉门关是河西走廊上的一个重要边陲,在唐代边塞诗中,写及玉门关的诗频频出现。作为边塞诗人的情感媒介:“玉门关”这个意象对深化边塞诗的情感境界和拓展边塞诗的美学意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唐代边塞诗中,玉门关有实指和虚指两层意象,实指是作者通过典故或经历抒发的一种文化传承,而虚指则是作者对玉门

关心灵化的一种感悟。从实指和虚指分析玉门关的意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唐代边塞诗。

关键词:玉门关;唐代;边塞诗;意象应用

The Image Application of "YuMenGuan" Frontier Poem in the

Abstract:: "YuMenGuan" is an important border area in the Hexi Corridor, and "YuMenGuan" appeared repeatedly in the frontier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As emotion media of frontier poems, the image "YuMenGu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epening the emotional state and expanding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s of frontier poems. "YuMenGuan" has two layers of images, reality and unreality. Reality refers to the author's expression of a kind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through allusion or experience, but unreality is the author's feelings about the "YuMenGuan". It is helpful for having a better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to analyze "YuMenGuan" from reality and unreality.

Key Words: "YuMenGuan"; the Tang Dynasty; Frontier Poem; the Image Application.

“玉门关”是河西走廊上的一个重要边塞。始建于汉武帝开通西域、设置河西四郡时。元鼎或元封中修至酒泉至玉门关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通过翻检唐代边塞诗, 对这些独特的意象进行初步的统计, 在唐代边塞诗中写及“玉门关”的有56 首。边塞诗的创作有着割不断的传统, 唐人经常借古言今,借汉言唐, 采用历史上的一些相关事件、人物和一些边地物事, 在历史与现实的撞击中表现唐人内心的感受, 赋予诗作深刻的意蕴。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心理、情感诸因素的不断积淀,就使这些事件、人物和边地物事升华为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唐代边塞诗中,诗人借玉门关这个意象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下面以“玉门关”这个意象为例, 分析玉门关这个意象对于深化边塞诗的情感价值。

一、汉唐玉门关关址考证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关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

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

对于玉门关的关址,历来说法不尽一。《通鉴》胡注认为玉门关在敦煌郡西北,《新唐书·地理志》认为在敦煌郡寿昌县西北,《括地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更具体记为在唐寿昌县(治今甘肃敦煌市南湖破城[1])西北118里。《沙洲图经》又曰在寿昌县东(西)北160里,本世纪以来,依据敦煌西北80公里许的小方盘城所出“玉门都尉”等汉简,学界一度倾向于此城即汉玉门关。

唐代玉门关是古代我国西北疆域内的著名重镇,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和交通要塞。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唐军与北匈奴曾多次在“玉门关”大战,唐代诗人王昌龄也在《从军行》中特别描写过“玉门关”。而《西游记》中的玄奘法师也是路过“玉门关”西行取经去的。因此,唐代“玉门关”一直是我国史学界和考古界的研究热点。

根据多年从事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研究的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专家李并成的研究成果,判断出判定唐代玉门关地理位置的多项具体条件: [2]位于于今疏勒河南岸;应置于遍设烽燧的山间;西北处应有沿线烽燧;应在汉长城“昆仑塞”址上;唐玉门关应为伊吾路的起点;唐玉门关应距隋唐晋昌城不远;唐玉门关应在敦煌以东三四天行程处;

并据此确认,唐代“玉门关”的地理位置就在甘肃省安西县双塔堡附近。此外,李并成还指出:此玉门关早自东汉即已设立,一直延续到唐末,历时约830多年。目前,考古工作者还没有找到唐“玉门关”遗址,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千余年来的风雨侵蚀,唐玉门关可能早已被毁;二是清代在这里修筑双塔堡时可能利用了唐玉门关的残址。

在唐代边塞诗中,诗人借“玉门关”意象来表达一种情感,而玉门关与唐代边塞诗有着紧密地联系,玉门关在唐代边塞诗中意义丰富,歌颂了诗人对西北边塞—玉门关的热爱和向往。唐代边塞诗中就有许多歌颂玉门关的优秀诗篇,至今被我们歌颂。

二、“玉门关”在唐代边塞诗中的意象应用

在唐代,玉门关已成为文人的“边塞情结”的象征,引发着无数文人对这座古老而神奇的关城的向往。[3]庚先生说得好,边塞诗的引人入胜之处,“主要的是一种悲壮的豪情,异域的情调,辽阔的视野,边防的信心,没有生活中的无往不在的蓬勃朝气,所谓边塞风光也就被那荒凉单调的风沙所淹没边塞诗之盛极一时,乃是一种时代

精神,一个特定时代社会文化心理的生动表现”。[4]玉门关在唐代边塞诗中被赋予不同的意象。

在唐代边塞诗中,诗人笔下的玉门关,有的是实指意象,用典故表达了一种文化传承,这在唐代边塞诗中频频出现,例如王之涣、岑参。他们把“玉门关”纳入自己的审美意象。下面就以王之涣的凉州词来分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前两句以黄沙飞扬于天地之间,古城坐落于万仞高山之中,极力渲染西北边地、大戈壁上辽阔荒凉、萧索空阔的景色。满地黄山,直上白云,只此一句就将边地风光的典型特征概括出来,上天下地,囊括包举,比例雄浑;万里黄山,千岩叠障中,一座古城,上下连接,写出了凉州荒凉萧索的气象。

在这首诗中,黄河、高山、孤城组成一幅边塞风光图,渲染出一种旷远苍凉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那一曲如泣如诉的“折杨柳更触动了人们的心弦,仿佛听到了征人那春风难到边塞的怨诉”, 更易让人产生“君门远于万里,恩泽不及边塞”的联想,[5]让人们在审美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将边塞景象转为一个悲壮苍凉的情感境界。在这首诗想,这里玉门关”成为西北边塞的代名词,成为情感抒发的媒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凉州词》等。

“凉州”一为地名,今甘肃敦煌、酒泉一带,州治在武威;又是乐曲名。盛唐边塞诗人王之涣,在游历甘肃时写下了一首名作《凉州词》,《凉州词》多记边疆生活,由此可见,玉门关在这首诗中是实指。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写出了西北边塞“玉门关”的遥远、荒凉,由于边塞坏境的恶劣,连春风都到达不了这个地方。这是玉门关本身的用法。例如这样的诗还有岑参《玉门盖将军歌》、唐人来济《出玉关》。

敛辔遵龙汉,衔凄渡玉门。

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

—来济《出玉关》这首诗写于作者贬官庭州,西出玉门关时所作,写出了诗人望归的悲凉。“敛辔”即收住缰绳,任马信步慢走,表达了作者对玉门关内故地的无限眷恋。“龙汉”应指

汉敦煌郡龙勒县,玉门关在该县内,“流沙”写出了边塞的荒漠、荒寒,作者通过度玉门关来抒发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心境融入了空旷寂寥的边关荒野中,淋漓尽致的写出了作者追昔抚今,百感交集的心里,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叹和对人生、对社会的深沉感喟。

“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流露出了由于玉门关的遥远、荒凉,是一种实指意象的运用。我所说的实指意象意思是诗歌中的某个意象具有文化的传承性,在诗歌当中往往体现为具体的历史典故,玉门关被唐代边塞诗所关注,有其自身的文化传承性,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惯性思维。这我们可以从汉代的两个典故来理解:

“太初元年,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兵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期至贰师城取善马…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十一二;使使上书言‘曰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而患饥。人少,不足以伐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天子闻之,使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者。皆斩’。”(汉书《李广利转》123卷)另一个是在西域守护30年的班超,上疏请还,说:“远处绝域,小臣能依风首丘之死思哉…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47卷)

玉门关这个决定人“生与死”的重要关卡,守住它成了人们不变的信,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人们也毫不畏惧。班超、李广利的故事就给玉门关深深地打上了“国门”的象征。李广利、班超虽然战功赫赫,最终没得到重用。

《凉州词》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暗用了汉代的两个典故,在大唐王朝,由于边塞的遥远和荒凉,皇帝的恩泽到不了边塞,将士难免会产生厌战、盼归的心情,长期的作战造成了将士与家人的分离,那家中的妻子盼夫早归的心情是那么的强烈,由于玉门关如此重要,即使他在偏远、荒寒,许多文人也把立功边塞、积极报国作为追求功名的新出路。

诗人除实写玉门关,有的诗人可能没去过玉门关,但他们通过虚写来抒发自己的一种对边塞的情感,他们把玉门关当作自己情感抒发的媒介。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关山月》

李白 (701—762年),唐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从李白的生平来看,李白没去去玉门关。

尽管李白没到过玉门关,但是因为玉门关在边塞诗中的历史传承性,李白在抒发自己的客思忧愁的时候,习惯地借玉门关来做诗歌的意象,一方面增强了诗歌苍凉的韵味,丰富了诗歌内涵,同时使得整个诗歌具有有边塞的意味,这里的意象和边塞诗发端于玉门关的边塞诗,因受玉门关的历史传承性的影响,后世之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把玉门关放置在各种边塞诗之外的诗体中,比如:翁绶《关山月》中的“影转银河寰海静,光分玉塞古今愁”。从而使玉门关成为诗歌意象选择的惯例,使玉门关的审美内涵包括更为丰富的内容。

因此唐人笔下的玉门关,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边塞了,使人更多的是诗人借玉门关来抒发一种情感,下面就玉门关在唐代边塞诗中的实指意象和虚指意象归纳如下:(一)诗人通过实写玉门关来抒发一种历史的文化传承

1.诗人借“玉门关”意象来写边塞坏境的恶劣、暗示将士作战的艰辛

玉门关处于偏远的西北内陆,气候条件恶劣,在大多数证人眼中边塞诗那么的荒凉苦寒,山谷积雪,春夏寒冬,随时消泮,寻复结冰。路途险阻,寒风惨烈,看到的是大漠、风霜、严寒、瀚海、戍楼、飞雪、枯蓬、热海、火山等遍地现象,诗人有意识地营造一种荒凉的氛围,表现征人作战的艰苦。

岑参的《玉门盖将军歌》中的“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的凄凉;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遥远;王昌龄的《塞上曲》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惆怅;李白的《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豪情。诗人通过写边塞坏境的恶劣,来衬托将士作战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将士的同情。

2.诗人“玉门关”意象还表达一种将士久戍盼归的心情

在唐代,大量的征人远离故土,奔赴边塞,路途愈远,人们心中的乡愁愈发浓重,不可排遣。唐代边塞诗在边塞诗在表现征人乡愁的时候,较少浪漫气息而更加关注现实,较少豪情壮志而更多悲壮苍凉,将功名的无望、边地的苦寒、战场的孤魂、征战的艰辛与对家人的怀想与眷恋融为一体,将思乡之情与慷慨从军报国的豪情杂糅在边塞诗中,通过乡愁的抒发来消解征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忧愁怨恨,白哦先证人思想上的矛盾和精神上的痛苦,在伤感中给人以崇高的震撼,就像任文京先生指出的“通过证人的凄苦,表现了边塞立功与思想的矛盾以及浓郁不懈的思乡之情,给人带来的精

神伤痛”在这荒凉的边塞中,累年的征战磨穿了征人的铁甲,他们仍归还无期:例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这首诗写了西北边塞的风光、歌颂了远征将士奋战疆场、英勇打击敌人的顽强斗志,也反映了将士们因战争频繁、归乡无期的怨恨及生入内地的渴望。诗开头从景物写起,抓住边塞典型的景物,用浩渺的青海湖,浓密的长云,茫茫的雪山,荒寂的孤城,极力渲染西北边疆的空旷凄凉、条件艰苦、坏境险劣,衬托出远征将士艰难困苦的精神。用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长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用不破楼兰、誓死不归,写出了将士们以身许国的决心,而“不破”、“终不”也写出了不破楼兰,终无归还之日的悲愤之情。诗人借写坏境的艰苦、战争的激烈,征人归家无期,抒发了对广大将士的同情,也歌颂了他们为国献身的爱国热情。沈德潜曾指出这首诗:“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家无日倍有异味。”[6]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古从军行》)的羁留塞外的征人,他们心向故国,渴望返转内地,“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骆宾王《在军中赠先还知已》),“敛辔遵龙汉,衔凄度玉关。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来济《出玉关》),“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自来闲。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胡曾《玉门关》“玉关”意象已把征人生入中土的强烈愿望传达出来。

3.诗人借“玉门关”意象传达一种献身边疆,报效祖国的愤激情怀

为了祖国,他们把一切置之度外,如“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为了胜利,他们敢于藐视死亡,如“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这些诗不渲染恶劣坏境中行役转战的苦难,也不渲染他们在厮杀格斗中的悲哀,而是致力于歌颂他们坚韧不拔的昂扬气质、豪迈乐观的献身精神和为国卷曲的爱国主义。“在出将为相”的功名诱惑下,征人们怀着“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国君”(骆宾王《从军行》)有一些沙场老将士,他们长期在边塞,有些老得不得归,例如:“归去朝中如有问,玉门关外老班超。(武元衡《送张六谏议朝》)“汉家旌旗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常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暮雪连青海,阴霞覆百山。可怜班定远,生入玉门关。(令狐楚《从军词五首》)丹纳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风貌。[7]”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

强音,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文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从美学品性来说,唐代边塞诗的主导特征是壮美,阴刚之美。境界阔大,气势雄伟,景物奇丽,情调激昂,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健壮的生命力,体现了当时高昂的民族精神。例如: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下曲》这首诗反用了汉代的两个典故,写出了诗人不贪生怕死,积极报国的心情。

(二)诗人通过虚写“玉门关”来抒发一种心灵化的感悟

1.诗人借“玉门关“这一意象来表达一种征人之妇的叹怨

独守空房,永夜无归,泪湿孤枕,容华徙逝。于是她们怀远私思人,非怨战争,盼望于征夫早日团圆,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这类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境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成为唐代边塞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般称之为“征妇怨”诗。“因为有怨,所以便有与怨相对的希望。‘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8]争无情地制造了多少怨女、嫠妇。那留在闺中的年轻妻子, 怎能不眷怀着战场上的丈夫呢?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诗人运用白描的笔法,表达了思妇对远方证人揪心的思挂之情,哀婉缠绵,寄托了人们冀求尽快平定西陲,停止战争,过上和平安定的良好愿望。静谧的秋夜皓月当空,长安洒上一片银辉;伴着冷清的月色,千家万户都在忙着捣练,为远方的征人敢制衣被;杵声阵阵,忧心惴惴;萧瑟的秋风刮吹,树叶飘飘,凉气袭人,还没有穿上塞衣的征人远在玉门边陲,这怎能不使人愁肠百结,牵心揪肺;什么时候才能平定“胡虏”,体兵罢战,心上的“良人”得以还回?长安的明月与遥远的玉门关连结成画,四起的捣衣声与万户的情思融汇成诗,在这首诗中,“玉关情”就暗示出思妇对远戍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她们的心目中,玉关是那么地浩瀚辽远,她们西望玉门关,痛断思肠:“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生人为死别。有去无时还。”(戎昱《苦哉行》其三)“高楼云鬟弄婵娟,古瑟暗断秋风弦。玉关遥望万里道,金刀不剪双泪泉。”(王建《秋夜曲》“江南日暖鸿始来,柳条初碧叶半开。玉关遥遥戍未回, 金闺日夕生绿苔。(崔液《代春闺》)她们心向边塞,相思却不得相见,伤感倍增,泪

水长流,只有在梦中她们的思绪才飞越万里关山到达辽远的边城,“看花无语泪如倾,多少春风怨别情。不识玉门关外路,梦中昨夜到边城(戴叔伦《闺怨》)。

还可以举出好多的例子,以证实唐代的玉门关确实有实写、虚拟的区别

湘浦波春始北归,玉关摇落又南飞。

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晖。

紫阁高翻云幂幂,灞川低渡雨微微。

莫从思妇台边过,未得征人万里衣。

—吴融《新雁》

裴回汉月满边州,照尽天涯到陇头。

影转银河寰海静,光分玉塞古今愁。

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

况是故园摇落夜,那堪少妇独登楼。

—翁绶《关山月》以“玉门关”为代表的这个意象, 在边塞诗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趣味, 并借助于特定的情感境界, 将历史与现实的意义、“国人”的心理情感都积淀在边塞诗中, 从而超越了其自身的涵义, 成为表现特定情境中诗人主体悲壮情感的媒介。这些独特的意象为我们探求边塞诗的美学内蕴提供了情感的切入点, 通过征人崇高的行为和激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波澜壮阔的边塞生活, 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 折射出不同时期唐人的情感世界;同时又通过唐人对于异域风情的无畏、新喜、惊奇, 将唐人撼人肺腑的泪水和悲歌都融进了战地生活和边塞环境的描绘中。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 可以使读者更好地把握边塞诗。

参考文献

[1]纪忠元纪实元 .玉门关阳关杂考[M] .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1994.

[2]李并成.新玉门关 [M] 甘肃:甘肃出版社,2006: 45.

[3]周建成.同写“玉门关”笔趣各相异—三首唐人边塞诗比较[J].1996 (6):24

[4]林庚.唐诗综纶[M].上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 60—61.

[5]杨慎.升庵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9.

[6]沈德潜.唐诗别裁[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2003:47.

[7]邵文实.敦煌边塞文学研究[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52.

[8]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33.

边塞诗中的意象(建议收藏)

边塞诗中的意象 一、边塞诗中的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碎石;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铁骑、斗兵、将军、征人、金鼓、旌旗、刁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文档交流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金山、天山、阴山、受降城、长城、玉门关、榆关、瀚海、雪海、狼山、蓟北、边庭、边城、沙场、车师、关山、关西、安西、阳关、萧关、凉州、青海、金河、居延、楼兰;单于;。。.。。.文档交流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意象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文档交流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

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文档交流 三、意象作用 1、分析典型意象,定位诗歌类型。 诗中若出现几个边塞诗中常见意象就可基本判断为边塞诗。 2、渲染氛围,描写景象,表达感情。 3、烘托人物。 文档交流感谢聆听

第五课盛唐时期诗歌和边塞诗

盛唐时期异彩纷呈的诗歌 一、李白系列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42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後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43古风(四十六)

2018高考复习备考诗歌题材分类鉴赏(边塞诗)教师版 -

边塞诗复习导学案 编写人:陈华平使用时间:2018.3.7 使用对象:高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概念及代表诗人,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常识,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感悟交流,学习边塞诗通过对比、衬托、夸张等突出形象的表现手法,深刻体会诗人在边塞诗中倾注的复杂情感。 【知识链接】 ——走近朔风猎猎的“边塞” 一、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而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有褒有贬,情况相当复杂。 二、边塞诗的作者 边塞诗的作者大多是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前所未见。 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边塞诗创作较多,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这一时期的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被后人称为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等都是名篇。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三、唐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在边塞诗中,诗人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对战争的残酷、环境的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孤城落日斗兵稀”等;另一方面,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如“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四、唐代边塞诗的题材特色 在内容和题材选择上,唐代边塞诗有以下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胡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师学院成教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09级 指导教师:蒋文华 学员:丽 学号: 902519 年月日

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The brief analysis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frontier fortress poem prospers historical reason) 作者:丽指导教师:蒋文华 摘要(make a summary):唐代边塞诗数量之多,诗人之众,风骨雄浑豪壮,特 别是盛唐边塞诗,在中国历朝同类诗歌中居于领先地位。本文将从物质方面,精 神方面,文化方面,战争融合方面四个角度入手来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关键字(keywords):盛唐;边塞诗;盛行;历史原因 以军旅、征战等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最早起源于《诗经》中有关战争和征戍 题材的诗歌,经过汉魏六朝,边塞诗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到了 唐代,边塞生活成为诗歌创造的普通题材,特别是自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一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以其充沛的感情,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的军戍生活。在近些年的唐诗研究中,边塞诗是众所 瞩目的热门课题,已发的论文多达数百篇,但大多都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边塞诗的,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边塞诗在盛唐盛行原因的论文甚少,从解放到现在主要相 关论文有涛的〈〈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及容再探〉〉[1],黎传绪的〈〈论盛唐诗歌特征及其原因〉〉[2]等,还有个别的论文集也有所论及,其中大浚“深沉的历史意识和特定的现实条件造就的时代精神,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是盛唐边塞诗盛极 一时的根本原因”[3]是最重要的观点,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深入地论述边塞诗盛行的历史原因,在综合前人的观点上通过举例等论述使之成为更为全面

论盛唐边塞诗

盛世欢歌异彩纷呈 ——论盛唐时期的诗歌流派 摘要: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盛唐诗歌蕴涵有一种“盛唐气象”,具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盛唐时期的诗歌流派,按照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等的不同,可分为两大派,即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这两大诗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不同,但都有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各自以其或宁静优美或壮丽奔放的旋律,组成了当时诗歌艺术的两支基调,谱写出一曲农耕文明的盛世欢歌。 关键词:盛唐气象;农耕文明;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The Singing of Heyday, So are the Tang Poetry Genres. Abstract: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farming civilization in the tang poetry contained a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meteorology", has a vigorous vital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ang poetry genres,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s and art works of different styl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ie, Wang Wei and Meng Haoran represented by the rural landscape poetry ,GaoShi andCenCan,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number. The two big theory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asons, but have a romantic spirit, with its beautiful and magnificent or quiet or the melody, formed when two teams of poetry, write a song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heyday. Keywords: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Meteorology farming civilization; Landscape pastoral poetry; Frontier fortress poem 前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它的光辉成就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世无数文人的心灵,成为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们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诗歌是心灵的翅膀,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吟唱了无数诗歌经典,而唐诗则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1],这是杜甫对当时盛世景况的真实描绘。唐诗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到它的顶峰,这就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盛唐时期。在这个时期,诗坛上名家辈出,群星丽天,诗歌众体大备,流派纷呈,涌现出大

边塞诗专题复习

【专题】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复习 【目标】1. 了解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2.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 一、边塞诗简述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 二、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初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三、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地名: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四、边塞诗的常见情感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初唐四杰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之比较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简要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编辑本段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隋代的边塞诗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例杨广《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李益诗歌的特点

中唐诗人李益的边塞诗历来颇受关注。元代辛文房 道:“每一篇就,乐工赂求之,被于雅乐,供奉天子。 征人》、《早行》篇,天下皆施绘画。二十三受策秩,从年,运筹决胜,尤其所长。往往鞍马间为文,横槊赋 故多抑扬激励悲离之作,高适、岑参之流也。”[1]清人潜称李益“最长边塞诗,不独…回乐烽前?一绝,足以 ”[2]。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说:“李益的边塞诗写好,尤其是七绝,常常是壮烈、慷慨之中带一点伤感凉。”[3]李益边塞诗中的这点“伤感和悲凉”,使其与 昂扬的盛唐边塞诗有所不同,而诗歌中意象的营造 形成这种“伤感和悲凉”发挥了重要作用。 意象是诗人感知并融入自己主观情意的物象,是诗 最显在、最直接的表情达意元素。诗歌的创作构思, 程度上是对意象的创建和组合。唐代边塞诗的“边 这一地域特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中原景 然相异的自然景观,如边地的山川、沙漠、植被、物 气候等自然风貌;一是人文特点,如发生在边地的战 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唐 塞诗的意象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自然风物意象,另 是人文意象,同时活动在边地的征人作为特定的人 象也成为诗人的抒情载体。边塞诗人丰富多彩的感 界多是借助于这些审美意象来传达。 一、自然风物意象 边塞诗中的自然风物意象,一般包括春夏秋冬等季 象,风云、雨雪、霜雾、烟尘等天气意象,沙漠、冰川、、关塞等地理意象,衰草、枯树、飞蓬、鸿雁等动植物 。李益久在边关,对边塞自然风物有切身的观照。他 捕捉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物象,如黄云、白雪、黄沙、 、榆叶、白草、塞鸿等,都成为他寄托情感的工具。自 然物象一旦荷载了诗人的情感意向,就变成了异质同构 的对应物。同样是风,在盛唐诗歌中是“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到李益诗中,则是“边地多阴风”(《从军有苦乐行》)、“月白胡天风”(《送柳判官赴振武》)。同样是沙,在盛唐是“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取《碛中作》),李益诗中则是“风来沙旋移”(《度破讷沙》)、“无风沙自惊”(《登长城》)。同样是河流,盛唐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李益诗中则是“陇水断人肠”(《从军有苦乐行》)、“水流呜咽幽草根”(《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李益诗中,浸透在这些物象之中的是一股凄凉、哀伤、幽怨之情。 李益的《回军行》:“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云古战 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士卒哭龙荒。”疏黄的榆叶、黄昏、战场、沙漠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凄凉冷寂的悲剧

羁旅诗、边塞诗习题及答案

三、羁旅诗 羁旅诗通常表现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技法点睛 鉴赏羁旅诗应从以下几点切入: 1.把握情感类别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2.挖掘关键信息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3.留心四种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②“鸿雁传书”③“折柳送别”,④“杜鹃啼血”。 4.注意两种手法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 经典链接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鉴赏点拨: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幅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伶仃,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谈论着远方的行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问是考查对语言的把握,这又隐性地考查了考生对作家流派和写作风格的了解。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相传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参考答案:①“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孤坐的“影”陪伴抱膝孤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②第一问: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第二问: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与魅力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与魅力 容摘要: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本文就谈谈其特点与魅力。 关键词:边塞诗特点魅力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边塞诗垂之千古,传诵不已,它有什么特点和魅力呢? 一.广泛深刻的思想容 盛唐边塞诗题材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和边塞风情的名篇。而在众多的边塞诗章中,又以表现边塞征战为主要容。盛唐边塞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面,呈示了广泛深刻的思想容:(一)表达以身国、戍边立功的爱国思想,如祖咏的《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二)表现慷慨赴边、建

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三)歌颂戍边士卒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如高适的《蓟门五首》:“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四)反映边境的荒凉、自然环境的恶劣,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大如斗,随风满地乱走。”(五)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如高适的《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六)抒写戍边战士的离愁别绪,如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七)抒写艰苦的军旅生活以及戍边士卒的思乡念亲之情,如岑参的《碛中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八)表达对扩边战争的指斥与谴责,如高适的《蓟门行五首》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九)描绘边塞战争给戍边战士带来的深重苦难和惨重牺牲,如湾的《曲》:“去者无余生,十人九人死”;“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十)揭露军中不平的现实,如湾的《出塞曲》:“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十一)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如常建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天涯静处无征战,兵器销为日月光。”从上述边塞诗可以窥见盛唐边塞诗反映边塞战

最新整理边塞诗中的意象word版本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文档边塞诗中的意象 一、边塞诗中的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碎石;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铁骑、斗兵、将军、征人、金鼓、旌旗、刁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金山、天山、阴山、受降城、长城、玉门关、榆关、瀚海、雪海、狼山、蓟北、边庭、边城、沙场、车师、关山、关西、安西、阳关、萧关、凉州、青海、金河、居延、楼兰;单于;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意象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三、意象作用 1、分析典型意象,定位诗歌类型。 诗中若出现几个边塞诗中常见意象就可基本判断为边塞诗。 2、渲染氛围,描写景象,表达感情。 3、烘托人物。

大历十才子与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歌内容之比较_姚皓华

2005年7月 第26卷 第4期东岳论丛Don g Yue Tribune Jul.,2005Vol.26 No.4[收稿日期]2005-04-17 [作者简介]姚皓华(1972-),女,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 本文为湛江海洋大学课题 大历十才子诗歌研究 中一部分,负责人:张学松;本文由本人执笔写作 文学研究 大历十才子与盛唐边塞诗派边塞 诗歌内容之比较 姚 皓 华 (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广东湛江524023) [关键词]大历十才子;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 [摘 要]边塞诗派是唐代著名的诗歌流派。盛唐过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 大历十才子 诗派也 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他们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有同有异:其同在于两者均有边塞景色的描写及胸臆 愁懑之情的抒发。其异之一在于盛唐时期蓬勃的时代精神造就了盛唐边塞诗中瑰丽雄奇的西域风景画, 大历十 才子 边塞诗中的边地风物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之二在于盛唐边塞诗中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愁而不惨、悲 而不凄,而 大历十才子 笔下的乡思之情则凄惨愁郁、幽怨绝望。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5)04-0083-07 引言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丛奇葩。唐代的边塞诗数量大、成就高,自古为人所重视。建国以后,学术界对于唐代边塞诗的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界定唐代边塞诗的概念,对唐代边塞诗的内容、艺术风格、发展脉络,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及其原因,唐代边塞诗的思想意义以及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都有深入、创新研究。 唐边塞诗在 全唐诗 中的数量超过了2000首,而且,边塞诗不仅数量大,涉及的作家也颇多。盛唐开元、天宝时期,边塞诗大盛,涌现出一批以此为长的杰出作家,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边塞诗派的骨干成员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之涣、崔颢、祖咏、常建等人,其中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被后人简称为 高岑王李 ,视为盛唐边塞诗最主要的代表。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充满盛唐时代豪爽明快、一往无前的雄浑气象。 中唐的边塞诗歌也有很火的发展,卢纶、韩、钱起、耿、李益、刘长卿、戎昱、皎然、姚合、张籍、王建、李 贺、自居易等,也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歌,而且不乏优秀之作。卢纶、韩 、钱起、耿这几位 大历十才子 ( 大历十才子 是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中的主要成员的边塞诗创作,在写作内容方面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相比较,既有相同的一面,又各具特色。本文试对之作一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 一 1、共同的景致描写:大漠风光奇特瑰异 边塞风光在盛唐及中唐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歌中随处可见,不论是奇异瑰丽还是萧条凄凉,都让人从中83

边塞诗鉴赏例谈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鉴赏例谈 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内容或是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或是讽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或是描写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歌颂他们的报国豪情,抒发他们思乡念亲的情感,或是抒发送别友人时的惜别感伤或是壮别感奋之情。风格或雄壮豪迈、或苍凉悲慨、或凄凉悲愤、或豪放旷达、或慷慨悲壮、或委婉清丽、或缠绵悱恻。 一、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景物的普遍特点是:雄浑、奇丽、苦寒、苍凉、凄冷、辽阔、壮阔、广阔。 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例如: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

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卢纶)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浅论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d14863879.html, 浅论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作者:游烨宁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 摘要:唐王朝的繁荣壮大,带动了文学的全面发展,唐诗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唐诗中的更是边塞诗更是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就以唐朝主流的四个分期为界限,分别探讨了从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边塞诗的发展情况,主要从社会背景和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出发,系统的分析了整个唐朝边塞诗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唐朝;边塞诗;历史发展 一、初唐阶段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集中在陈子昂和初唐四杰等几位有名的诗人诗作上,他们普遍投身塞外,投笔从戎以立功封侯是他们重要的心态,所以,初唐大量的边塞诗皆出自他们的手,经过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诗人对诗风的扭转和改革,边塞诗到了盛唐更加繁荣。他们大都出自社会的中下层,对当时宫廷诗风是非常不满。而后陈子昂真正看清了齐梁诗风留下的弊端,旗帜鲜明地要求变革,强调诗歌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而边塞诗题材成为他这种诗歌追求的最先选择。同时,另一批台阁诗人,虽然随世沉浮,但是在诗歌形式上为新体诗奠定了实践的基础。总的来讲,初唐后期的边塞诗明显地增多,有两百多首,大约是前期的四倍,这也是越来越频繁的边关战争和失意文人投笔从戎的体现。后期的诗人多亲身戍边,对塞外生活有深刻的体会,所以边塞诗写得厚实,有自己的特色。 二、盛唐阶段 到了盛唐,边塞诗形成一种客观上的诗歌流派。盛唐边塞诗,无论在哲学上与审美上,还是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为“盛唐气象”这一特殊的文化景观的出现,撑起了一片江山。盛唐开始出现以边功授勋的制度,所以盛唐的边塞诗数量很多。同时,唐代的新边疆主义政策对唐代诗人的影响也非同一般,造就了盛唐人热衷边塞诗。因为种种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当时广袤的边塞接连上演的轰轰烈烈的战事,为广大诗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极好舞台和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盛唐的许多文人学子希望另辟蹊径,到边陲寻求生活或仕进之途。最重要的是盛唐诗人在漫游边塞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奇风异物,并把它们诗化为新的审美对象,极大地丰富了边塞诗的创作内容。盛唐边塞诗极尽铺陈之能事,抒写壮丽恢弘的边塞意象和情怀,造就了一个时代文学的辉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和激昂的爱国情怀、自信自强的侠义精神与英雄主义情结和充满浪漫主义情趣的乐观情绪。 三、中唐阶段

(完整版)高考真题边塞诗鉴赏汇编,推荐文档

高考真题边塞诗汇编 1、(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边塞诗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0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边塞诗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3、(05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边塞诗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答案:(1)D(2)C(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4、(0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边塞诗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16.答案:(5分)(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5、(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边塞诗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4.(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6、(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边塞诗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

言说不尽的“雁”意象

言说不尽的“雁”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情感常常被诗人和词人通过不同意象表达。而在诸多意象中,大雁不仅成为怀乡思亲的意象,还成为表现坚贞爱情和边塞爱国之情的媒介。同时诗人和词人也力图用大雁意象实现诗词的个性化。雁,化身为唐诗宋词,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廊中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身影。 一、借雁抒离思 雁是大型候鸟,不善于远距离飞翔,它总是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这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雁在诗词中多以离思的形象出现。如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有这样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闻雁》中写道:“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还有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北风、落叶、归雁触发了诗人怀念故乡的深情。又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二、借雁叹孤寂 雁之孤凄,似乎孤与雁联系在一起时颇多。张炎的一首《解连环、孤雁》可谓对雁之含蓄孤凄最有寄托:“楚江空晚,恨离群万里,怳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残毡拥雪,故人心眼。”“楚江空晚”,起首便诉空旷质感,“楚江”与“空晚”更显寂寥。雁于此等空旷之境,“离群万里”,低沉茫然。一个“恨”字,刻画入微地写出它离群之前的恋、离群之时的苦、离群之后的茫然。孑立于旷野之楚江,雁犹豫再三:下得寒塘否?然而,放眼漠漠黄沙、瑟瑟枯草,荒蓼之所,离群于万里之外,又到哪里去另寻栖身之所呢?“只寄得、相思一点”,这一点相思来得何等无奈、何等悲凉啊!孤雁内心之情感,让人不禁扼腕一叹。 三、借雁表忠贞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因见一雁被杀,另一雁悲鸣不去投地而死而写下《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感动了一辈又一辈人的句子竟源于一只雁。大雁尚且如此,何况是有灵有性的人呢?《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雁与人对待爱情的忠贞何等相似啊!王国维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四、借雁抒爱国情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

唐边塞诗中的思乡情怀

唐边塞诗中的思乡情怀 张秀菊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作者简介:张秀菊(1987-),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摘要:唐代边塞诗研究是唐诗研究的一个热点,而思乡情怀与驻守边塞的结合更是给边塞诗增添了特别的魅力。士卒们远离家乡,驻守边塞,面对边地的艰苦环境,思乡情怀油然而生,诗人们正是抓住了这一特殊的情感体验,或是设置意象表达士卒们的思乡之情,或是通过思妇与士卒之间的相思情感传达思乡之感,或是描写边地的艰苦环境来衬托士卒们的思乡之苦。身在边地,建功立业的豪情与思念家乡的情怀形成了矛盾冲突,使得边塞诗中戍边将士的思乡情怀别具特色。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思乡情怀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战争总是相伴而生,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或正义,或非正义,总之无论哪个朝代,战争都不可避免,那么与之相应而产生的就是边塞诗了。作为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诗体类型,边塞诗创作渊远流长,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其他诗体种类相比,边塞诗表现的往往是戍边守土的政治军事行为,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荣辱存亡,因此比普通的聚散离合、伤春悲秋的情感更加牵动人心。而唐代的边塞诗更是诗歌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受到众多的学者的关注,从而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边塞诗研究领域中,众多学者都关注于边塞诗中的战争场面描或是异域风景,而较少关注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情怀,实则,戍边将士们的情怀也是边塞诗中的特色。将士们背井离乡,常年征战,驻守边疆,夜深人静之时,孤独幽寂,自然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思乡之情便悠然而生。在这种思乡情结的感染下,边塞诗中便出现了众多以表现将士们思念家乡与亲人为题材的作品。诗人们或是借助特有意象传达思乡之情,或是通过闺中思妇之口表达思念家乡之感,或是通过描写边地的艰苦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总之,诗人将边塞主题与传统的思乡怀亲主题完美结合,从而赋予了传统的思乡怀亲主题以特殊的意义,也使边塞题材作品更具人性化、生活化。 1通过意象表达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